局部解剖操作指导12
局解护理操作教案()

“局部解剖与护理操作教案(一)”第一章:局部解剖概述1.1 局部解剖学的定义1.2 局部解剖学的研究内容1.3 局部解剖学的重要性和应用第二章:人体的主要解剖结构2.1 皮肤2.2 肌肉2.3 骨骼2.4 关节第三章:头部解剖与护理操作3.1 头部的骨骼结构3.2 头部的肌肉结构3.3 头部的主要血管和神经3.4 头部护理操作技术第四章:颈部解剖与护理操作4.1 颈部的骨骼结构4.2 颈部的肌肉结构4.3 颈部的主要血管和神经4.4 颈部护理操作技术第五章:胸部解剖与护理操作5.1 胸部的骨骼结构5.2 胸部的肌肉结构5.3 胸部的主要血管和神经5.4 胸部护理操作技术“局部解剖与护理操作教案(二)”第六章:腹部解剖与护理操作6.1 腹部的骨骼结构6.2 腹部的肌肉结构6.3 腹部的主要血管和神经6.4 腹部护理操作技术第七章:盆部解剖与护理操作7.1 盆部的骨骼结构7.2 盆部的肌肉结构7.3 盆部的主要血管和神经7.4 盆部护理操作技术第八章:背部解剖与护理操作8.1 背部的骨骼结构8.2 背部的肌肉结构8.3 背部的主要血管和神经8.4 背部护理操作技术第九章:上肢解剖与护理操作9.1 上肢的骨骼结构9.2 上肢的肌肉结构9.3 上肢的主要血管和神经9.4 上肢护理操作技术第十章:下肢解剖与护理操作10.1 下肢的骨骼结构10.2 下肢的肌肉结构10.3 下肢的主要血管和神经10.4 下肢护理操作技术“局部解剖与护理操作教案(三)”第十一章:头部解剖与护理操作(续)11.1 头部的皮肤结构11.2 头部的肌肉结构(续)11.3 头部的主要血管和神经(续)11.4 头部护理操作技术(续)第十二章:颈部解剖与护理操作(续)12.1 颈部的皮肤结构12.2 颈部的肌肉结构(续)12.3 颈部的主要血管和神经(续)12.4 颈部护理操作技术(续)第十三章:胸部解剖与护理操作(续)13.1 胸部的皮肤结构13.2 胸部的肌肉结构(续)13.3 胸部的主要血管和神经(续)13.4 胸部护理操作技术(续)第十四章:腹部解剖与护理操作(续)14.1 腹部的皮肤结构14.2 腹部的肌肉结构(续)14.3 腹部的主要血管和神经(续)14.4 腹部护理操作技术(续)第十五章:盆部、背部和四肢解剖与护理操作综合训练15.1 盆部、背部和四肢的皮肤结构综合15.2 盆部、背部和四肢的肌肉结构综合15.3 盆部、背部和四肢的主要血管和神经综合15.4 盆部、背部和四肢护理操作技术综合训练重点和难点解析“局部解剖与护理操作教案”重点:1. 局部解剖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及其重要性和应用。
12背部局部解剖学

(一)皮肤切口
1、沿背部正中线自枕外 隆突切向下切至骶中棘。
2、自枕外隆突沿上项线 切至乳突。
3、自第7颈椎棘突至肩 峰作一横切口。
4、自纵切口下端沿髂棘 下切至髂前上棘。
5、自臂后区作一横切口 与臂前区横切口相接。
1
(二)层次解剖 1、浅层结构
• ①观察皮神经 • ②清除浅筋膜
2、深层结构
腰神经后外侧 支穿过胸腰筋 膜裂隙
9
10
2.副神经 3.胸背神经 4.肩胛背神经
11
(五)椎管及其内容物
1.椎管 Vertebral canal
12
1)椎管壁的构成
前壁:椎体、椎间盘和后纵韧带 后壁:椎弓板、黄韧带和关节突关节 侧壁:椎弓根和椎间孔
2)椎管腔的形态
13
意义:椎体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黄韧带肥厚可
1.试述在腰上三角处做肾脏手术时由浅入深到肾脏 的层次结构有哪些? 2.试述听诊三角、枕下三角、腰上三角、腰下三角 的位置、境界及临床意义。 3.何谓胸腰筋膜?分几层?各层的位置怎样? 4.第1腰椎棘突旁2.5厘米处切口,由浅入深到肾脏 的层次有哪些? 5.何谓Luschka关节?其易引起什么病变? 6.脊髓表面的被膜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4
三、层次结构
(一)浅层结构
1.皮肤 2.浅筋膜 皮神经
枕大神经 第3枕神经 胸神经后支 腰神经后支
(臀上皮神经)
浅血管 5
(二)深筋膜
1.项筋膜 2.胸腰筋膜 分前、中、后三层
6
腰肋韧带:由胸腰筋 膜中层上部张于第12 肋与第1腰椎横突之 间增厚形成。
肾手术时,切断此韧 带可加大第12肋的活 动度,便于显露肾。
局部解剖学操作要点

局部解剖学操作要点股前区浅层(一)切口尸体仰卧位。
作如下皮肤切口(图0-3):1.上切口从髂前上棘至耻骨结节作一斜行切口。
2.下切口过胫骨粗隆水平作一横行切口。
3.由上切口中点向下沿大腿前面作纵切口直达下切口。
将皮肤向两侧翻起。
以上各切口均应浅切,翻皮时也不能过深,避免切断浅层的血管和皮神经。
(二)层次解剖1.解剖浅筋膜(1) 解剖大隐静脉及其属支和伴行的浅动脉:在股骨内侧髁后缘处浅筋膜脂肪组织内找到大隐静脉及伴行的隐神经。
向上追踪大隐静脉,直至耻骨结节下外方约3cm处,可见该静脉穿过股部深筋膜注入股静脉。
用镊子将大隐静脉近侧端稍提起,再用刀柄将隐静脉裂孔下外侧缘的轮廓划清,清楚地显示出隐静脉裂孔的边缘,观察其形状、大小和位置。
在附近分别解剖出汇人大隐静脉的5条属支。
先找出腹壁浅静脉、旋髂浅静脉、阴部外浅静脉及其伴行的3条同名动脉,然后寻找股内侧浅静脉、股外侧浅静脉,这两条浅静脉的终点位置较低。
待解剖出股动脉时,便可看清腹壁浅动脉、旋髂浅动脉、阴部外动脉的起点。
这三支动脉很细小,可单独起自股动脉或两支共干、三支共干起于股动脉。
仔细观察大隐静脉末段与股静脉之间是否有阴部外动脉通过,该动脉在临床常作为寻找大隐静脉根部的标志。
然后全面观察大隐静脉5条属支的类型以及大隐静脉与深部静脉的交通支。
(2) 观察腹股沟浅淋巴结:腹股沟浅淋巴结,分布在腹股沟韧带稍下方,分成上、下两组。
上组紧靠腹股沟韧带,下组分布在大隐静脉近端的两旁。
淋巴结看到后可以除去。
(3) 解剖皮神经:在浅筋膜内可找到下列皮神经:①股外侧皮神经于髂前上棘内侧一指宽处,行于腹股沟韧带深面,它跨过缝匠肌起始部的表面,在髂前上棘下方5—lOcm处穿出深筋膜;②股神经前皮支和股神经内侧皮支沿缝匠肌穿出深筋膜,分布于大腿前面、内侧面及膝关节的前份;③闭孔神经皮支于大腿上部内侧穿出阔筋膜,分布于股内侧份皮肤(大约在缝匠肌中点内侧3横指处可找到该神经)。
局部解剖学实验指导

局部解剖学实验指导瞿佐发编吴先国审王佑怀三峡大学医学院人体解剖教研室二OO一年七月目录第一章下肢 (1)第二章上肢 (7)第三章头部 (13)第四章颈部 (16)第五章胸部 (19)第六章腹部 (23)第七章盆及会阴 (28)第一章下肢一、概述(一)实验要求1、了解下肢的境界、分部和划区。
2、了解下肢的表面解剖。
3、熟悉下肢的基本结构:掌握大、小隐静脉的起止、行程,瓣膜、交通关系、属支类型及其临床意义;掌握下肢浅淋巴结群的位置、分群及流注关系。
了解下肢皮神经的分布范围。
二、臀区(一)实验要求1、了解臀区浅层结构。
2、熟悉臀区深层结构:掌握梨状肌—上、下孔及坐骨小孔的构成,掌握出入这些孔道的血管和神经;了解髋关节周围的动脉网。
(二)臀区解剖操作步骤1、按图1、2、3作皮肤切口1由内向外翻起臀区皮肤,翻起皮肤后,在皮下脂肪中寻认臀部皮神经。
此处皮下脂肪较厚、尤其是女性,剥认皮神经较困难,需在皮神经穿出深筋膜的部位寻找、①臀上皮神经来自腰1~3脊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在竖脊肌外侧缘与髂嵴相交处穿出深筋膜。
②臀中皮神经,为骶1~3脊神经后支,在髂后上棘与尾骨间连线的中1/3穿出深筋膜。
⑧臀下皮神经为骶丛股后皮神经的臀支,在臀大肌下缘中点穿出深筋膜向上走行。
2、在不损伤皮神经的原则下,自内向外剥去皮—脂肪。
观察臀部深筋膜(臀筋膜),观察完后切除深筋膜。
不得损坏臀大肌。
3、观察臀大肌和阔筋膜张肌,清理臀大肌上缘使之与臀中肌分开,然后在此肌中1/3与外侧1/3交界处切断。
切断线与纤维方向不完全垂直。
要一层一层地切,当看到此肌深面菲薄的结缔组织时即可。
否则将损伤其深面的神经、血管。
然后,将该肌翻向两端,并同时清理各神经、血管。
注意勿在翻起过程中拉断分布于该肌的神经、血管。
在臀大肌的深面有几个粘液囊,位于臀大肌腱膜与大转子之间的叫臀大肌转子囊,位于臀大肌与坐骨结节之间的叫臀大肌坐骨囊。
4、观察中层肌:由上至下是:臀中肌,梨状肌,上子子肌,闭孔内肌(以一细腱穿坐骨小孔止于转子窝)、下子子肌及股方肌。
局部解剖学实验操作指南一、人体结构层次

局部解剖学实验操作指南一、人体结构层次1.皮肤: 人体各部皮肤的厚薄很不一致,一般规律是腹侧(屈侧)面薄而背侧(伸侧)面厚。
但在手掌和足底恰相反,请在作皮肤切口时注意体会。
2.浅筋膜:也称皮下组织,配布全身。
在不同部位厚薄差异很大,除睑、乳头及男性外生殖器等处的筋膜不含脂肪外,其余各部都含有或多或少的脂肪。
浅筋膜内有皮神经和浅血管,较大的皮神经和浅血管通常在浅筋膜和深筋膜交界处。
在头颈、腋窝及腹股沟等部位的浅筋膜内有淋巴结存在。
3.深筋膜:位于浅筋膜深面,又称固有筋膜,为包裹着肌肉的纤维组织膜,各部厚薄不一,其形成物有肌间隔、肌鞘、神经血管鞘、支持带以及筋膜间隙等,血管神经干沿筋膜间隙走行。
4.肌:由肌腹和肌腱构成,肌腹红褐色,由肌束组成。
肌束的粗细和排列方向随肌的形态而有所不同。
清理肌时应先使肌处于紧张状态,认清其边界(如使肘关节微屈以辨认肱二头肌),循肌束走行方向清除表面的纤维组织。
阔肌的起止部移行于腱膜,长肌的起止部移行于腱。
每块肌都各有自己的神经和血管,其出、入肌的部位称神经血管门。
5.血管:动脉呈圆管状。
壁厚而有弹性,管内空虚,无凝血块;静脉壁较薄、弹性差,外形略扁,腔内往往有凝血块。
静脉属支多,吻合多。
浅静脉多单独行走,深静脉常与动脉伴行,与中、小型动脉伴行的静脉常是两条,分别位于动脉的两侧。
6.淋巴管和淋巴结:淋巴管与静脉很相似,深筋膜浅面者为浅淋巴管,伴浅静脉走行;深筋膜深面者为深淋巴管,伴深部的血管神经束走行。
淋巴管都比较细小,不易辨认和解剖,故不需解剖分离,只在淋巴结附近提起淋巴结进行辨认即可。
淋巴结为圆形或椭圆形小体,呈灰红色,常聚集成群,因是实质性结构,故较坚硬可触及。
7.神经:呈白色条索状,除皮神经外,常与血管伴行并被结缔组织包裹形成神经血管束。
二、局部解剖操作须知局部解剖学进行实地解剖的目的在于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使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人体各局部区域内结构和器官的位置、毗邻以及层次关系,为学习临床医学打好坚实的基础。
局部解剖学实验指导参考答案

局部解剖学实验指导参考答案四、名词解释1、动脉导管三角:位于主动脉弓的左前方,前界为左膈神经,后界为左迷走神经,下界为左肺动脉。
三角内有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的心浅丛。
该三角是手术寻找动脉导管的标志。
7、动脉韧带:连于主动脉弓下缘和左肺动脉起始部之间的纤维结缔组织索,它是胚胎时期动脉导管的遗迹。
8、食管后间隙:位于后纵隔内,食管于胸内筋膜之间的间隙。
其内有奇静脉、副半奇静脉和胸导管,向上与咽后间隙相通。
五、简答题1、简述胸骨角的表面解剖。
答:(1)两侧:连接第2对肋软骨,是计数肋和肋间隙的标志。
(2)平对:主动脉弓起止部、气管杈、食管第2处狭窄处、第4胸椎体下缘、奇静脉弓注入上腔静脉处、动脉韧带起于左肺动脉根部处(3)是纵隔的分界标志8、某一胸膜腔积液的患者,拟定进行穿刺抽液治疗,其进针部位选择腋后线第8肋间隙。
请问:(1)怎样确定该位置,为什么?(2)进针的原则,为什么?(3)由浅至深经哪些层次到达胸膜腔?答:确定位置:以肩胛下角为准计数肋及肋间隙的序数,固肩胛下角平对第7-8肋。
进针原则:于下位肋(即第9肋骨)骨的上缘平行进针,以免损伤肋间后动、静脉和肋间神经。
层次:皮肤→浅筋膜→背阔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胸廓内筋膜→肋胸膜→胸膜腔。
9、试述在乳腺癌时癌细胞的淋巴转移途径?进行乳腺癌根治术时,应清除哪些结构和注意点?答:途径: 乳房的淋巴主要注入到腋淋巴结,所以,其乳腺癌细胞的转移途径主要有以下方向:(1)乳房外侧部和中央部的转移到胸肌淋巴结;(2)乳房上部的转移到尖淋巴结和锁骨上淋巴结;(3)乳房内侧部的转移到胸骨旁淋巴结;(4)乳房深部的转移到胸肌间淋巴结。
(5)内侧部浅淋巴管与对侧乳房的淋巴管交通(6)内下部的淋巴管通过腹壁和膈下的淋巴管与肝的淋巴管交通临床进行乳腺癌根治术时应清除:(1)胸大、胸小肌,乳房以及周围的结缔组织一并切除,(2)清除腋窝的淋巴结,以防癌细胞转移。
避免损伤的结构及损伤时会出现的症状:(1)清除胸肌淋巴结时,避免损伤胸长神经,以免造成前锯肌瘫痪而出现“翼状肩胛”;(2)清除肩胛下淋巴结时,避免损伤胸背神经,以免造成背阔肌瘫痪;(3)在切除胸大肌时,应保护位于胸大肌三角肌间沟中的头静脉,以免造成出血或者是上肢浅静脉回流受阻。
局部解剖学实验操作指导

.解剖操作简介局部解剖学是研究人体各个局部层次结构及各器官之间的位置与毗邻关系的科学。
它是临床医学课程尤其是外科学的重要基础课程。
局部解剖学的学习方法与系统解剖学不同,系统解剖学是通过理论大课的讲授和实验小课的示教见习进行学习;而局部解剖学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大量的实地解剖操作和少量的阶段总结性大课进行学习的。
因此,实地解剖操作学习局部解剖学的主要方法,是掌握人体解剖学知识的重要实践过程。
通过解剖、观察和辨认,不仅能巩固已获得的系统解剖学知识,而且将进一步熟悉和掌握人体各局部的层次结构和各器官之间的毗邻关系,为学习临床医学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实践,在实地解剖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有限的尸体标本,在教员指导下,严格按照解剖操作步骤和要求,认真细致地进行解剖,细心观察和辨认各层次结构,并作阶段性的归纳总结,真正按教学大纲的目的和要求,掌握局部解剖学知识。
为了更好地进行实地解剖操作,在解剖尸体之前,先简要介绍一下解剖操作的方法和要求。
一、解剖操作前准备1、每次课前应预习《局部解剖学》和《局部操作指导》,明确本次课的目的要求、解剖部位的层次结构和毗邻关系以及操作步骤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第一次进实验室前学员要进行分组,每个实验室分成若干个组,每组分成4个小组解剖1具标本,每个小组由3~5名学员组成。
3、小组成员要进行分工,要安排主刀、助手、阅读教材和指导者。
每个角色要定期交换,使每个学员都有解剖操作的机会。
4、准备好各种操作器械,如刀、镊、止血钳,此外还有咬骨钳、肋骨剪等。
5、放置好尸体的位置。
二、常用的解剖器械及其使用方法在实地解剖过程中,常用的器械有刀、剪、镊、止血钳和组织钳,此外还有咬骨钳、肋骨剪、锯子、骨凿和锤子等。
1、刀有解剖刀和手术刀两种,现一般使用手术刀。
通常用于切开皮肤、翻起皮瓣以及切割各种组织。
持刀的方式有执笔式持刀法和指压式持刀法之分。
前者与持钢笔的姿势相同,解剖操作时多用此法。
《局部解剖操作》

.
• 在胸小肌的 起点处切断, 并向外上翻;
• 观察穿过胸 小肌的胸内 侧神经。
• 解剖腋淋巴 结,并去除 之。
• 观察腋鞘。 • 解剖腋鞘内
结构。
.
• 解剖腋动脉 及其分支
• 解剖臂丛及 其分支
.
• 解剖腋窝后 壁穿三边孔、 四边孔的结 构。
• 解剖胸长神 经及其伴行 的胸外侧血 管,修洁前 锯肌。
.
3. 翻皮,观察浅筋膜的特点。 4.解剖浅筋膜内结构 • 股后皮神经 • 小隐静脉 • 腓肠神经 • 腓肠内侧皮神经 • 腓肠外侧皮神经 5.保留已解剖出的皮神经和
浅静脉,清除浅筋膜,观 察深筋膜。
臀上皮神经、臀内侧皮神 经较细小,可不必寻找。
.
5.解剖臀区深层结构
• 清除臀筋膜,暴露臀大肌 并修出其边界;
.
6. 解剖过腘窝深层结构 • 沿腘窝中线纵行切开腘
筋膜,观察小隐静脉末 端及其周围的腘浅淋巴 结,去除腘筋膜; • 修洁并观察构成腘窝境 界的肌肉或肌腱; • 修洁腘窝内的胫神经、 腓总神经、腘静脉、腘 动脉及腘深淋巴结,注 意其排列关系。
.
7. 解剖过下腿后区深层结构 • 纵行切开小腿深筋膜,并去除之; • 在腓肠肌内侧头起点以下5cm处切
《局部解剖学》
• 学习意义 • 学习方法
-与系解不同
• 常用器械及其使用 • 注意事项
.
.
.
.
.
学习要求及注意事项
• 课前预习,课堂提问 • 尊重标本,珍惜标本 • 听从教导,安全第一 • 分组分工,协调合作 • 遵守纪律,保持清洁
.
第一次课 四肢前面浅层解剖(一)
.
下肢前面浅层解剖
.
局部解剖操作指导12

全身皮肤切口图一、局部解剖操作指导解剖操作简介实地解剖尸体,是学习和掌握人体解剖学知识的重要途径。
通过解剖观察,不但扩大和加深对人体构造的认识,又可熟悉解剖操作技术,培养独立工作能力。
由于尸体来源困难,同学们要珍惜这个宝贵的学习机会,在老师指导下,严格按照操作步骤,既大胆又认真、严肃、细致、耐心地进行解剖。
注意事项:1.解剖前一定要预习解剖操作指导和有关部分的理论知识,以便解剖时心中有数。
2.要爱惜尸体,不得乱割。
割下的皮肉,要收集于指定的容器内,不得丢在地上。
3.解剖过程中,可随意参看图谱和有关理论。
不要光顾解剖自已负责的部位,也要观察其他同学解剖出来的结构。
中间可交换1~2次解剖部位。
一些浅层有意义的结构,要让其他同学观看后才去掉。
4.解剖时,对于暂时未解剖的部位,不得裸露,要用塑料布包好;每次解剖完毕,同样要用塑料薄膜布盖好,以防干燥。
一、常用解剖器械的使用方法:1.刀:用于切口、翻皮或剖割组织。
笔式持刀法与拿钢笔的姿势相同,解剖操作时多用此法。
指压式持刀法为刀柄握于拇指与中指、无名指及小指之间,示指压在刀背上,此法仅用作较长的切口。
2.剪:用于剪断和分离各种组织结构。
持剪的方法是将剪刀柄的两圆圈分别套在拇指和无名指上,示指及中指向前伸直紧贴剪柄,起导向和稳定作用。
3.镊子:用于固定各种组织或器官,以免滑动;更多的情况下,用于剥除脂肪、结缔组织。
修洁血管、神经等结构时左手执钝镊子,右手执尖镊子,钝镊夹住血管、神经,尖镊撕去血管、神经和器官周围的结缔组织。
修洁神经时应由近端向远端进行。
持镊法与执拿钢笔一样。
4.止血钳:用于剥皮时夹持牵拉皮肤,也用于固定器官结构。
二、一般解剖操作程序:1.剥皮:皮肤切口可参照全身皮肤切口图,但要根据具体情况,以方便剥皮为原则。
切口一般切至表皮和真皮,皮下脂肪还留在尸体上。
2.解剖浅层结构:先找出浅层的皮神经和浅血管,然后清除浅筋膜。
在分离神经血管时,刀锋要沿血管神经的走行方向分离周围组织,不可作横行切割,以免切断血管、神经。
局部解剖操作指导-推荐下载

解剖操作简介局部解剖学是研究人体各个局部层次结构及各器之间的位置与毗邻关系的科学。
它是临床医学课程尤其是外科学的重要基础课程。
局部解剖学的学习方法与系统解剖学不同,系统解剖学是通过理论大课的讲授和实验小课的示教见习进行学习;而局部解剖学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大量的实地解剖操作和少量的阶段总结性大课进行学习的。
因此,实地解剖操作学习局部解剖学的主要方法,是掌握人体解剖学知识的重要实践过程。
通过解剖、观察和辨认,不仅能巩固已获得的系统解剖学知识,而且将进一步熟悉和掌握人体各局部的层次结构和各器之间的毗邻关系,为学习临床医学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实践,在实地解剖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有限的尸体标本,在教员指导下,严格按照解剖操作步骤和要求,认真细致地进行解剖,细心观察和辨认各层次结构,并作阶段性的归纳总结,真正按教学大纲的目的和要求,掌握局部解剖学知识。
为了更好地进行实地解剖操作,在解剖尸体之前,先简要介绍一下解剖操作的方法和要求。
一、解剖操作前准备1.每次课前应预习《局部解剖学》和《局部操作指导》,明确本次课的目的要求、解剖部位的层次结构和毗邻关系以及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第一次进实验室前学员要进行分组,每个实验室分成若干个组,每组分成4个小组解剖1具标本,每个小组由3~5名学员组成。
3.小组成员要进行分工,要安排主刀、助手、阅读教材和指导者。
每个角色要定期交换,使每个学员都有解剖操作的机会。
4.准备好各种操作器械,如刀、镊、止血钳,此外还有咬骨钳、肋骨剪等。
5.放置好尸体的位置。
二、常用的解剖器械及其使用方法在实地解剖过程中,常用的器械有刀、剪、镊、止血钳和组织钳,此外还有咬骨钳、肋骨剪、锯子、骨凿和锤子等。
1.刀有解剖刀和手术刀两种,通常用于切开皮肤、翻起皮瓣以及切割各种组织。
持刀的方式有执笔式持刀法和指压式持刀法之分。
前者与持拿钢笔的姿势相同,解剖操作时多用此法。
后者则将刀柄握于拇指与中指、环指及小指之间,食指压在刀背上,此法除用于作较长的皮肤切口外,一般均不采用。
局部解剖实验PPT课件

颈前区的皮肤切口
39
作业(1) 画图
P-3图0-5 人体解剖常用皮肤切口
40
41
请观看录像
42
掌腱膜 ③ 追踪尺动脉至掌浅弓及其
分支 ④ 追踪正中神经、尺神经在
手掌浅层的分支
13
臂、肘、前臂、腕后区和手背: 解剖方法(1)
尸位---- 俯卧位;
做皮肤切口,去皮;
① 臂后区横切口 ② 腕后区横切口 ③ 腕后区横切口中点--
中指根部 ④ 经掌指关节弧形切口
14
臂、肘、前臂、腕后区和手背: 解剖方法(2)
30
主要操作步骤
1、翻开浅层结构:
前锯肌起点剥离该肌, 显露肋及肋间隙
2、解剖肋间隙:
切断肋间外肌:沿第4、5 肋下缘至腋前线查肋间 神经、肋间后血管:在 肋间神经外侧皮支穿出 处沿第4、5肋 缘切断肋间内肌
31
3、打开胸壁:
(1)切断肋间肌:沿腋中线 将第1-9肋间隙的肌纵行切开, 并剥除1.5Cm宽(第1肋间隙 在腋前线)。 (2)剪断肋骨:第1肋在腋前 线;第2-10肋在腋中线。 (3)锯断锁骨中1/3。 (4)打开胸前壁:剪断胸廓 内血管,仔细分离壁胸膜。 (5)切断膈前部起点。
35
11、剥除纵隔胸膜,观察纵隔左、右侧面; 12、观察并剔除胸腺; 13、修洁上纵隔诸结构; 14、切断左头臂静脉;
解剖操作步骤(6)
36
15、切开心包并观察心包腔; 16、取心; 17、清理并修洁下纵隔结构。
37
• 皮肤切口
背部操作
38
第二节 颈前区
下颌下三角
颈动脉
枕
三角
三
角
颈部三角的划分与境界
(足背动脉)
局部解剖操作要点十二.

局部解剖操作要点十二操作要点结肠上区结构的解剖(一)解剖胃的血管、淋巴结及神经1.沿镰状韧带左侧切除肝左叶,尽量将肝向上拉以暴露小网膜,于胃小弯的中份剖开小网膜并清除少量脂肪组织后即可找到胃左动脉及伴行的胃冠状静脉。
继续沿胃小弯往左上方,追踪胃冠状静脉及胃左动脉直至胃贲门处,注意沿胃左动脉分布的淋巴结及贲门旁淋巴结。
2.沿胃小弯向右清理出胃右动、静脉及沿两者排列的胃右淋巴结,经过胃的幽门上缘追踪胃右动脉。
直至小网膜游离缘(即肝十二指肠韧带)内的肝固有动脉。
3.在食管下端、贲门前方的浆膜下,仔细分离迷走神经前干,找出由其发出的肝支与胃前支。
肝支向右横行加入肝丛,胃前支伴胃左动脉的分支分布于胃前壁。
4.尽量将胃小弯向下拉,自贲门处继续解剖胃左动脉,至网膜囊后壁,见其起自腹腔干,其周围有腹腔淋巴结环绕。
与此同时,小心追踪胃冠状静脉至腹腔干前方为止。
5.将胃小弯拉向前下方,在食管下端、贲门后方的浆膜下,分离出迷走神经后干及其发出的腹腔支与胃后支。
胃后支伴胃左动脉的分支分布于胃后壁,腹腔支到腹腔千周围的腹腔神经丛(暂不解剖)。
6.在腹腔干前方继续向下方追踪胃冠状静脉,见其与肝总动脉伴行,经网膜孔下方而进入肝十二指肠韧带,最终注入肝门静脉。
7.在距胃大弯中份的下方约1cm处,横行剖开大网膜,找出胃网膜左动脉及胃网膜右动脉,二者互相吻合。
向右清理胃网膜右动脉直至幽门下方,证实它发自胃十二指肠动脉,该动脉在幽门下方可能已被渗出之胆汁染成绿色,因此要注意辨认。
在追踪该动脉的同时,注意其沿途及幽门下方可有淋巴结分布。
向左清理胃网膜左动脉至其发自脾动脉处,辨认其周围的胃网膜左淋巴结。
在脾门处解剖胃脾韧带寻认由脾动脉分出的2-4支胃短动脉行向胃底。
(二)解剖胰、十二指肠上半部和脾的动脉1.将胃翻起后,在胰的上缘清理出脾动脉,并追踪其至腹腔干。
腹腔干周围有一个神经丛,即腹腔神经丛。
尽量保留之,待以后解剖。
2.自腹腔干继续向左清理脾动脉。
局部解剖操作

解剖及观察内容
9.解剖腋窝后壁及三边孔、四边孔结构:
• 穿三边孔结构:肩胛下动脉及其分支胸背动脉和旋肩胛 动脉(追踪至三边孔)
• 穿四边孔结构:腋神经和旋肱后动脉,追踪至四边孔 • 解剖胸背神经:与胸背动脉伴行,追踪至背阔肌 • 解剖肩胛下神经上支和下支
10.解剖腋窝内侧壁胸大肌下缘结构:
• 清理前锯肌,找出胸外侧血管的分支与属支 • 腋中线附近剖出胸长神经
膜的结构 。
• 剥离胸外侧神经 • 剥离胸肩峰动脉及其各分支。 • 再详细解剖头静脉和锁骨下淋巴
解剖及观察内容
6.解剖胸小肌下缘的结构:
• 清除胸小肌筋膜 ,在胸小肌表面可见 自其内穿出的胸内侧神经进入胸大肌 。
• 在胸小肌下缘的下方,前锯肌的表面, 寻找胸外侧动脉及伴行静脉 ,注意观察 延胸外侧血管排列的淋巴结。
浅 层 解 剖
深 层 解 剖 ( 一 )
解剖及观察内容
4.观察锁胸筋膜及其穿行结构:锁骨下肌,
胸小肌和喙突之间的筋膜为锁胸筋膜。 • 除去锁胸筋膜 • 解剖腋鞘:清除贴近腋静脉远侧段排列的腋淋
巴结外侧群,沿血管走行方向切开腋鞘。清除 腋鞘结缔组织,显露腋动、静脉及臂丛。
5.解剖胸小肌上缘的结构 :即穿行锁胸筋
局部解剖学
----解剖胸前区和腋窝
解剖操作步骤
(一)皮肤切口 将尸体按仰卧位摆正,在做切口之前先触摸一
些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标志为避免损伤深层结构,皮肤切口尽 量浅一些,做以下4个切口: 1.胸前正中切口 2.胸上界切口 3.胸下界切口 4.胸部斜切口 ,注意在乳晕周围作环形切口
4
(二)胸前区浅层的解剖
3.解剖肋间神经(第2-7)前皮支、伴行 的血管胸廓内动脉穿支及肋间神经外侧皮 支(第2肋间神经)
【课件-局部解剖学】_00 局部解剖学操作注意事项

三、解剖操作基本技术
▪ 皮肤解剖法 • 用刀尖背面画出切割线 • 从端点用刀尖垂直切透皮肤 • 刀刃倾斜45 °延长刀口 • 用齿镊或止血钳用力牵拉开皮肤 • 用刀尖在皮肤上切断浅筋膜 • 尽量保证皮片上没有脂肪或浅筋膜
• 观察皮肌 • 显露浅静脉
用(钝头)剪刀沿静脉钝性分开,保留在 原位 • 显露皮神经 同上,可顺行或逆行 • 观察浅淋巴结 • 剔除其它浅筋膜和脂肪
三、解剖操作基本技术
▪ 脏器解剖法 • 打开胸腹后,原位观察位置、形态、浆膜
配置、毗邻、体表投影 • 解剖暴露血管神经(注意“门、蒂、根”) • 需要时取下进一步解剖内部结构
三、解剖操作基本技术
▪ 骨性结构解剖法 ▪ 用专用器械:肋骨剪、咬骨钳、椎管锯、
弓形锯、钢丝锯
三、解剖操作基本技术
▪ 深筋膜解剖法
• 齿镊提起,刀刃贴肌肉表面分离切除 • 腰背四肢宜大片切除 • 其余躯干较难剔除 • 特殊部位注意保护其形成物
三、解剖操作基本技术
▪ 肌解剖法 ▪ 去除不必保留的表面组织,修清边界 ▪ 观察位置、形态、层次、起止、纤维方向、
肌腹、肌腱和血管神经 ▪ 尽量不切断肌肉 ▪ 必须切断时征得教师同意和指导 ▪ 断端要整齐,彼此有梯次 ▪ 保护深层结构
三、解剖操作基本技术
▪ 血管神经解剖法 • 暴露辨认 • 观察起始、层次、毗邻、路径、分支和分
布范围 • 钝性分离,从粗到细,从干到支 • 尽量保留
能保留不切断 能切断不切除
三、解剖操作基本技术
▪ 浆膜腔解剖法 ▪ 胸膜腔、腹膜腔、心包腔都是浆膜腔 ▪ 腔打开后立即探查 ▪ 各个分部、各部之间的转折处 ▪ 有粘连时用手指钝性分离 ▪ 有液体积聚先排出
解剖器械及其使用
局部解剖学麻醉解剖学实际操作指导

清理并观察出入梨状肌下孔的血管神经,注 意其位置关系。 向下追踪坐骨神经至腘窝上角处,观察其走 行并复习坐骨神经的体表定位法。
股后皮N
坐骨N
阴部N 阴部内A、V
臀下A、V、N
解剖并辩认股后区的肌肉
股二头肌长头
半腱肌 半膜肌
四、腘窝与小腿后区、踝后区
尸体俯卧位,作如图切口,翻起皮肤。
在腘窝中线处剖开浅筋膜,寻找小隐静脉,向下追踪至足背。
①
②
沿前面已解剖出的大隐静脉继续向下追踪,直至足背静脉弓处。
注意与其伴行的隐神经,向下追至足背内侧缘。
在小腿前外侧面下份浅筋膜内找出腓浅神经皮支,向下追至足背外侧缘。
腓浅神经
足背静脉弓
大隐静脉
隐神经
保留已解剖出的血管神经,去除浅筋膜。 在踝关节前方找到深筋膜增厚形成的
伸肌上支持带和伸肌下支持带。
桡动、静脉
掌长肌和指浅屈肌
在桡侧腕屈肌和指浅屈肌之间寻找正中神经。
尺动、静脉
尺神经
尺侧腕屈肌
尺神经
在尺侧腕屈肌的外侧寻找尺动、静脉和尺神经。
六、臂后区,前臂后区,手背
解剖手背,寻找桡神经浅支 ,尺神经手背支,手背静脉 网。
桡神经浅支
在手背作如图所示切口 ,翻起皮肤。上肢后区 其余部分皮肤则整个翻 起。
尸体取仰卧位,肩部垫高。 摸认体表标志:乳突,枕外隆凸,翼点。 切皮:先去除头发。
自枕外隆凸切至前发际。 上起颅顶,下至耳廓上端作纵切口。 剥去皮肤,保留浅筋膜。
一、颅顶部的解剖
解剖额顶枕区层次:
皮肤
浅筋膜 帽状腱膜及枕额肌
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
颅骨外膜
一、颅顶部的解剖
寻认下列血管神经:
上肢后部局部解剖操作方法

上肢后部局部解剖操作方法
上肢后部局部的解剖操作方法如下:
1. 定位:根据解剖图谱或标志物(例如骨骼突起、关节)确定操作区域的准确位置。
2. 清洁:用消毒剂和无菌棉球清洁操作区域,确保其干净且无菌。
3. 麻醉:按照医生的指示进行局部麻醉,以减轻患者疼痛感。
4. 切皮:用手术刀在麻醉后的区域进行切皮。
切口的大小和形状取决于具体的手术操作。
5. 暴露组织:用解剖器械,如手术钳、手术镊等,将皮肤和底层组织暴露出来,同时小心地分离、推移周围的组织,以获得清晰的视野。
6. 阐明结构:用解剖钩或骨鱼钩等解剖器械轻轻提起或牵引特定结构,使其更加明确可见。
7. 切断血管和神经:当需要切断血管或神经时,使用手术剪刀、电凝器等工具进行操作,同时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以确保出血和神经损伤的最小化。
8. 关闭切口:手术结束后,使用外科缝线或其他闭合方法将切口缝合起来,并进行适当的包扎和固定,以促进伤口的愈合。
请注意,上述操作方法仅供参考,具体的解剖操作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医生的指示进行。
任何解剖操作都需要经过专业训练的医生或外科专家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身皮肤切口图一、局部解剖操作指导解剖操作简介实地解剖尸体,是学习和掌握人体解剖学知识的重要途径。
通过解剖观察,不但扩大和加深对人体构造的认识,又可熟悉解剖操作技术,培养独立工作能力。
由于尸体来源困难,同学们要珍惜这个宝贵的学习机会,在老师指导下,严格按照操作步骤,既大胆又认真、严肃、细致、耐心地进行解剖。
注意事项:1.解剖前一定要预习解剖操作指导和有关部分的理论知识,以便解剖时心中有数。
2.要爱惜尸体,不得乱割。
割下的皮肉,要收集于指定的容器内,不得丢在地上。
3.解剖过程中,可随意参看图谱和有关理论。
不要光顾解剖自已负责的部位,也要观察其他同学解剖出来的结构。
中间可交换1~2次解剖部位。
一些浅层有意义的结构,要让其他同学观看后才去掉。
4.解剖时,对于暂时未解剖的部位,不得裸露,要用塑料布包好;每次解剖完毕,同样要用塑料薄膜布盖好,以防干燥。
一、常用解剖器械的使用方法:1.刀:用于切口、翻皮或剖割组织。
笔式持刀法与拿钢笔的姿势相同,解剖操作时多用此法。
指压式持刀法为刀柄握于拇指与中指、无名指及小指之间,示指压在刀背上,此法仅用作较长的切口。
2.剪:用于剪断和分离各种组织结构。
持剪的方法是将剪刀柄的两圆圈分别套在拇指和无名指上,示指及中指向前伸直紧贴剪柄,起导向和稳定作用。
3.镊子:用于固定各种组织或器官,以免滑动;更多的情况下,用于剥除脂肪、结缔组织。
修洁血管、神经等结构时左手执钝镊子,右手执尖镊子,钝镊夹住血管、神经,尖镊撕去血管、神经和器官周围的结缔组织。
修洁神经时应由近端向远端进行。
持镊法与执拿钢笔一样。
4.止血钳:用于剥皮时夹持牵拉皮肤,也用于固定器官结构。
二、一般解剖操作程序:1.剥皮:皮肤切口可参照全身皮肤切口图,但要根据具体情况,以方便剥皮为原则。
切口一般切至表皮和真皮,皮下脂肪还留在尸体上。
2.解剖浅层结构:先找出浅层的皮神经和浅血管,然后清除浅筋膜。
在分离神经血管时,刀锋要沿血管神经的走行方向分离周围组织,不可作横行切割,以免切断血管、神经。
3.解剖深层结构:去除浅筋膜后,先观察深筋膜的分布情况及其形成的结构,后除去深筋膜,分离修洁每块肌肉、神经和血管等结构,观察其位置、形态、行径及相互关系。
需要切除某种组织结构时,必须先确认是何种组织或器官,并充分暴露才能切除,以免发生不必要的破坏。
头面部的解剖一、目的要求:除一般了解头面部的层次结构特点外,要仔细观察主要血管神经的行径和分布特点,熟悉颅顶和颞窝的层次及腮腺的局部结构,并联系其临床意义。
二、解剖步骤:1.切皮和将各皮片翻起,使之连于耳根部。
面部皮肤很薄,其下紧贴面部表情肌,剥皮时应完整保留面部浅层结构。
2.由耳前一横指处剖出耳颞神经和颞浅动、静脉、并向上追踪它们的分支。
3.解剖腮腺,腮腺管及面神经在面部的分支:在耳前下方剥除腮腺咬肌筋膜,显露腮腺。
然后在腮腺前缘,约在颧弓下一横指处找出腮腺管,它横跨过咬肌表面,穿过颊肌进入口腔前庭颊黏膜上的腮腺管乳头;在腮腺管的上方找出与其平行的面横动脉和面神经的颧支,在腮腺管下方找出颊支。
在腮腺上端找出面神经颞支。
在腮腺下缘找面神经的下颌缘支及伸入颈阔肌深面支配该肌的颈支。
4.解剖三叉神经的终末支:在眶上缘的中1/3与内1/3交界处,向上纵行切开额肌,找出眶上神经和眶上动脉。
在眶上神经出眶点的垂直线上,在眶下缘下方找出眶下神经和眶下动脉,在下颌骨体上下缘中点处找出颏神经和颏动脉。
5.解剖面动脉:在咬肌前缘与下颌骨体下缘交界处找出面动脉,向口角外侧和内眦追踪它,去掉浅筋膜及部分表情肌才能显示面动脉迂曲行程的全貌。
面动脉后面,有面静脉与其并行,可解剖出来。
6.解剖出眼轮匝肌、口轮匝肌、咬肌和颞肌,观察其纤维方向。
其余的表情肌和咀嚼肌不必解剖。
颈部的解剖一、目的要求:熟悉颈部的血管、神经、肌肉、颈淋巴结、颈筋膜的配布及甲状腺的毗邻关系。
二、解剖步骤:1.剥皮要薄,不可把颈浅筋膜层内的颈阔肌连同皮肤一起剥下。
将皮片翻下向外后方,可见纵行的小静脉为颈前静脉。
2.观察颈阔肌并沿锁骨切断它,向上翻,把它分离至下颌体,同时注意观察面神经的颈支。
解剖修洁在胸锁乳突肌浅面纵走的颈外静脉,此静脉周围有颈浅淋巴结。
3.解剖出颈丛的皮神经:从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中点至耳垂方向,在胸锁乳突肌浅面先找到耳大神经;在它的后上方,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处找到枕小神经;横越胸锁乳突肌浅面至颈前部皮肤的为颈皮神经;向锁骨分布于肩部和胸前上部皮肤有三支锁骨上神经。
一一修洁和保留这些颈丛的皮神经后,观察两侧胸锁乳肌之间的颈深筋膜浅层(即封套筋膜)。
4.去除胸锁乳突肌表面的筋膜(为颈深筋膜浅层),切断此肌的起端,向上外方翻起,注意勿损伤其深面的结构,保留至肌的神经血管。
5.在二腹肌后腹的下方,找出舌下神经及其降支,此降支沿颈总动脉下降。
小心在颈内静脉内侧找出颈神经降支,它与舌下神经降支于环状软骨水平相连形成颈袢,追踪修洁由该袢发出至舌骨下肌群各肌的分支。
6.修洁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肩胛舌骨肌及甲状舌骨肌,并将前二肌的下端切断,向上翻起,显露出甲状腺。
7.挟起甲状腺假被囊作十字切开,小心清理甲状腺侧叶上端的结缔组织,找出甲状腺上动脉、静脉和平行于甲状腺上动脉内上方的喉上神经内支。
在喉上神经内支的外下方,小心找出支配环甲肌的很细长的喉上神经外支。
找出甲状腺上、中静脉,追踪到它们汇入颈内静脉处。
在该处可发现有甲状腺最下动脉。
在甲状腺侧叶的外后方,解剖出甲状腺下动脉、喉返神经和观察甲状旁腺。
8.纵行切开颈动脉鞘,分离鞘内的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注意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
颈内静脉周围有颈深淋巴结。
颈总动脉向上分为颈内、外动脉。
解剖出甲状腺上动脉和舌动脉。
9.将颈动脉鞘内的结构向外拉开,剥开椎前筋膜,找出交感干,向上、下修洁其神经节和所发出的神经分支。
10.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上、中1/3交界处,向斜方肌前缘中、下1/3交界处找到副神经并修洁之。
11.由耳大神经、锁骨上神经等向深部分离,解剖出颈丛各神经根,并找出和追踪沿着前斜角肌前面下行的膈神经。
解剖斜角肌间隙。
12.在锁骨上方解剖出臂丛、锁骨下动脉和它的分支椎动脉、甲状颈干及其分支甲状腺下动脉、肩胛上动脉、颈横动脉等,解剖出锁骨上淋巴结群(观察后可除去)和胸导管,并追踪至左静脉角。
13.清理舌骨上区的筋膜,并找出颏淋巴结、下颌下淋巴结(观察后可除去)、下颌下腺及穿过此腺体的面动脉。
如果妨碍,可切除1/2~2/3的下颌下腺,但不能切断面动脉。
继续修洁舌下神经。
修洁二腹肌前腹和下颌舌骨肌。
胸部的解剖一、目的要求:掌握胸壁层次结构及胸腔内器官的毗邻关系,膈神经、迷走神经的行径及毗邻关系。
二、解剖步骤:1.尸体仰卧位。
2.切皮,翻各皮片向外侧。
3.沿胸骨外侧缘纵切浅筋膜向外翻,找出1~2条肋间神经前皮支。
4.由腋前线向内侧翻浅筋膜,找出1~2条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第二肋间神经外侧皮支的后支较大,经腋窝底部至上臂内侧,成为肋间臂神经。
5.如为哺乳期的女性尸体则解剖乳房,观察乳腺的分叶、输乳管等,并取下留做标本。
6.除去浅筋膜,保留深筋膜。
除去胸大肌表面的深筋膜,沿其起始边缘约1厘米处断该肌,向外上方翻起,注意保留入肌的胸前神经。
7.观察锁胸筋膜,解剖穿此筋膜的头静脉、胸内、外侧神经、胸肩峰动脉及其分支。
游离并切断胸小肌的起端,向外上翻起。
8.修洁前锯肌、腹外斜肌,观察它们在肋骨上的起始情况;观察肋间外肌和肋间外膜。
解剖出至前锯肌的胸长神经和至背阔肌的胸背神经。
9.打开胸腔前壁(可根据教学时间情况确定是否进行此项解剖):沿腋中线稍后方用弯嘴肋骨剪剪断第一至第十肋,尽可能不要损及胸膜壁层。
在第一肋上面切断前、中斜角肌,在第二肋外侧面中点附近切断后斜角肌。
将衬贴于胸壁深面的胸膜壁层加以分离的同时,向下掀开前胸壁。
在翻转时于锁骨下动脉下方1~2厘米处剪断胸廓内动、静脉。
观察胸膜壁层、胸膜腔及肋膈隐窝(窦)。
10.观察前胸壁内面的胸横肌,并沿胸骨边缘外侧约一横指处切开此肌,解剖出胸廓内动、静脉及沿此动、静脉分布的胸骨旁淋巴结。
11.在奇静脉的外侧切断右侧肺根,把右肺取出。
解剖出胸导管、右胸交感干及内脏大、小神经等。
12.切断左肺根,把左肺取出。
解剖出副半奇静脉、左交感干及内脏大、小神经。
在动脉韧带外侧解剖和追踪左喉返神经。
13.观察心包壁层后切开它,观察心包腔和心脏。
探查心包横窦和心包斜窦。
14.在后胸壁内面切开胸内筋膜和肋间最内肌,解剖出肋间静脉、肋间动脉和肋间神经,注意其排列及与肋间肌的关系。
腹部的解剖一、目的要求:掌握腹壁的层次结构,特别是腹股沟管的结构。
二、解剖步骤:1.尸体仰卧位。
2.按切口切开并剥离皮肤。
3.解剖和辨认腹壁浅静脉及旋骼浅静脉,向下汇入大隐静脉,有同名动脉与它伴行。
接着找下位6条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与前皮支,外侧皮支穿出腹外斜肌至浅筋膜呈节段性分布于前外侧腹壁皮肤,其穿出处,上两支约对腋前线,以下各支逐渐外移,末支约在腋后线穿出,它们均斜向内下行。
在距中线5cm处纵行切开浅筋膜,用手指或刀柄向内分离,可见穿过腹直肌鞘浅出的肋间神经前皮支。
4.自髂前上棘向前正中线作一横切口,切开浅筋膜(不要切过深),在此断面上易分出浅筋膜的两层结构:即浅层的脂肪层(Camper氏筋膜)和深层的膜性层(Scarpa氏筋膜)在脐以下,去除大部分Camper氏筋膜;保留一部分Scarpa氏筋膜,以便让其他同学也观察它向下连于大腿阔筋膜和向下方经耻骨嵴前面连于会阴浅筋膜(Colles筋膜)的情况。
5.修洁腹外斜肌及其腱膜,显露皮下环。
在皮下环处,可见有精索(男)或子宫圆韧带(女)和髂腹股沟神经穿出。
注意保护皮下环的完整!6.把腹外斜肌切开和向内翻:从第10肋起沿腋中线向下纵行切腹外斜肌一直至髂嵴为止,再从该切口的上端沿肋弓下切至腹直肌鞘外侧缘,从纵切口的下端横切腹外斜肌和腹外斜肌腱膜至腹直肌鞘的外侧缘,并沿之往下切至耻骨联合上缘,再沿髂嵴向内将腹外斜肌及其腱膜切至腹股沟韧带上方1/3与中1/3交点处。
向内翻开腹外斜肌,向外下翻开腹外斜肌及其腱膜。
7.修洁腹内斜肌及穿行于此肌浅面的髂腹下神经。
找出穿行于腹股沟管内的精索(或子宫圆韧带)前外侧的髂腹股沟神经。
在精索或子宫圆韧带内下方找出生殖股神经的生殖支。
修洁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不要破坏此肌的弓状下缘)和联合腱。
仔细观察腹股沟管各壁的构造和精索外筋膜及提睾肌。
8.在腹外斜肌纵行切口的稍内侧切开腹内斜肌,再从髂前上棘作水平切口,在肋弓下缘作一弧形切口,都只切开腹内斜肌。
然后把腹内斜肌翻向内侧,即可见腹横肌浅面的腹横肌筋膜下,有下位六条胸神经前支的远侧段,髂前上棘附近有旋髂深动脉的分支。
修洁这些神经、动脉和腹横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