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汇总
中外教育简史自考知识点总结

中外教育简史自考知识点总结摘要:一、古代教育概述1.中国古代教育特点2.西方古代教育特点二、近现代教育发展1.中国近现代教育改革2.西方近现代教育改革三、当代教育趋势1.全球教育一体化2.教育科技的应用3.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争论四、教育理念与方法1.传统教育理念与方法2.现代教育理念与方法3.创新教育理念与实践五、中外教育差异与启示1.教育体制差异2.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差异3.教育评价差异4.教育公平与质量差异5.对我国教育的启示正文:一、古代教育概述1.中国古代教育特点中国古代教育以儒家教育为主,强调“立德树人”,重视道德教育、人文教育,倡导“有教无类”的观念。
教育形式主要有官学、私学和家庭教育。
科举制度的创立,使得教育与选拔官员相结合,进一步推动了古代教育的发展。
2.西方古代教育特点西方古代教育起源于古希腊,以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理念为代表,强调身心全面发展。
古罗马时期,教育分为文法、修辞、哲学、数学、音乐等科目,教育对象主要为贵族子弟。
中世纪时期,基督教教育成为主导,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虔诚的信徒和教士。
二、近现代教育发展1.中国近现代教育改革近现代我国教育改革经历了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新文化运动等一系列历程。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多次教育改革,推行全面发展教育,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逐步完善现代教育体系。
2.西方近现代教育改革西方近现代教育改革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为标志,强调教育科学化。
随后,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实用主义教育观念,主张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20世纪末,西方教育逐渐重视学生能力培养,提倡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教育方法。
三、当代教育趋势1.全球教育一体化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推进,全球教育逐渐呈现出一体化趋势。
各国间教育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教育资源共享,国际教育竞争日益激烈。
2.教育科技的应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为教育领域带来了深刻变革。
中外教育史人物思想列表及知识总结

中外教育史1,中国古代教育西周的教育制度:“学在官府”【学术和学校都由官府掌握或举办,即学术官守;教师都有国家的官吏担任,即官师合一】西周的学校系统:国学--(大学和小学;天子的大学是辟雍,诸侯的大学是泮宫)乡学(塾闾,庠党,序州,校乡)西周的教育内容: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注重传统文化,也注重实用技能,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既要求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修养。
六艺教育有许多符合教育规律的历史经验,在教育史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稷下学宫性质: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也是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场所,是一所官办的私学联合体办学特色:学术自由;不治而议论;教师来去自由、待遇优厚。
兼容并包;学生自由听讲、学无常师;制定《弟子职》,作为学生守则,加强学生管理影响:促成了诸子百家的发展、融合和分化;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孔子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1,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生平大部分时间聚徒讲学,开创了私人自由讲学的分歧,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较系统的教育思想;编订的六经保存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2,论教育作用:社会功能,提出教育与经济、军事、政治、法律的关系,把教育提高很高的位置(庶富教理论);个人功能(性相近习相远),肯定了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3,论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实施教育不分等级和种类;意义在于打破贵族垄断、学在官府的格局,开创了平民讲学之风)4,论教学内容:偏重社会人事,宗教成分较少;偏重文事,轻视武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自然知识比较贫乏5,论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并重6,论道德教育:德育至上论,以仁礼为核心,以孝悌为基础,提出立志乐道。
自省自克、改过迁善、身体力行等德育原则方法7,论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循循善诱与教学相长;尊师爱生和宽严相长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大学》《中庸》《学记》《乐记》《大学》是儒家学者论述“大学之道”的一片论文,它看重阐述大学教育的目的、任务和步骤,提出一个完整而概括的政治、道德教育的纲领和程序;“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即恢复和发扬人先天的善性,以达到修己的目的,亲民即推行德治与仁政,止于至善即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三纲领是中国两千年封建教育都贯彻的的纲领;“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前后相续,逐个递进又相互联系,将个人的学习、教人、政治等几个过程都非常自然地联系了起来,使得八条目实际上成为一个过程和整体,构成了儒家的道德教育体系《中庸》教育的本质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对教育下定义;教育的教学过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教育途径:一是发觉人的内在天性,达到对外部世界的体认,即“自诚明”或“尊德性”;二是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求知,以达到人的内在本性的发扬,即“自明诚”或“道问学”;重视主观努力《学记》是中国古代最早一篇教育论著,对先秦时期的教育和教学,第一次从理论上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总结;关于教育作用:“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关于教育目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关于学制与教育管理,提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关于教学原则与方法:教学相长【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及教学是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它们相互推动,使教学不断进步】;尊师重道【提出师严而道尊,一方面高度评价教师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对教师提出严格的要求】藏息相辅【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学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豫时孙摩【豫是预防性原则,时是及时施教原则,孙是循序渐进原则,摩是学习观摩原则】启发诱导【君子之教育在于诱导学生,靠的是阴道而不是强迫服从,是勉励和启发引导,不是强迫和压制的。
中外教育史纲

中外教育史纲摘要:一、引言二、中国古代教育1.先秦时期2.秦汉时期3.唐宋时期4.明清时期三、中国近现代教育1.近现代教育改革2.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发展四、西方古代教育1.古希腊教育2.古罗马教育3.中世纪教育五、西方近现代教育1.近现代教育改革2.20 世纪后的教育发展六、中外教育比较1.教育理念的差异2.教育体制的差异3.教育方法的差异七、结论正文:一、引言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自古以来,中外各国都非常重视教育的发展。
本文将简要回顾中外教育史的主要阶段,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
二、中国古代教育1.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教育以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为主。
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主张教育无论贫富贵贱都应有机会接受。
2.秦汉时期秦汉时期,儒家学说逐渐成为正统,教育制度也逐渐完善。
官学、私学、书院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机构应运而生。
3.唐宋时期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日趋成熟,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书院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如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等。
4.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僵化,教育改革呼声四起。
洋务运动期间,中国开始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新式学堂逐渐兴起。
三、中国近现代教育1.近现代教育改革清末民初,近代教育改革兴起。
废除科举制度,建立新式学堂,推广义务教育。
蔡元培、陶行知等一批教育家的出现,为中国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质量逐步提高。
四、西方古代教育1.古希腊教育古希腊教育以斯巴达和雅典为代表。
斯巴达注重军事教育,培养战士;雅典则强调人文教育,培养有文化修养的公民。
2.古罗马教育古罗马教育以共和时期的贵族教育和平民教育为主。
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文学、修辞、法律等。
3.中世纪教育中世纪教育以教会教育为主。
修道院和教堂学校是主要教育机构,教育内容以神学和拉丁文为主。
五、西方近现代教育1.近现代教育改革近现代,西方教育经历了一系列改革。
中外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中外教育史知识点整理以下为中外教育史知识点整理:一、中国古代教育史1. 夏商周时期的教育制度:由宗教和家庭传统掌握知识技能。
2.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制度:儒家思想得到发展,成为主流教育思想,推崇文化。
3. 秦汉时期的教育制度:封建大一统制度下,严格控制教育,以培养文臣武将为主。
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制度:道教、佛教、儒家思想并存,学术涵盖广泛。
5. 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制度:儒家思想成为传统,设立官办学校,科举制度成为主流。
6. 儒家经典:《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经典成为儒家教育的重点。
7. 科举制度:在唐宋元明清五代时期流行,选拔文武官员。
二、中国近代教育史1. 鸦片战争后的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等,为传统教育的体系带来改革和创新。
2. 辛亥革命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接续和逐步发展,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3. 1912年设立首都大学堂,标志着现代中国大学教育的开端。
4.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制度被重新组建。
5. 五年规划:195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及后面的教育规划),组建起教育新体系。
6. 教育改革: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为了解决师资短缺、教育多元化等问题,开展了义务教育、高教改革、留学生培养等一系列改革。
三、西方教育史1. 古代希腊教育:发展了德、智、体三方面的全面教育,以哲学、文学、体育、音乐等为主。
2. 古罗马教育:依靠奴隶、特殊职业教师和家庭传统,强调掌握拉丁文和传统文艺。
3. 中世纪教育:在基督教影响下,有了维护天主教会利益的修道院学校和由城里富商等资助建立的大学。
4. 文艺复兴时期教育:重视人文主义,推崇复兴精神,重新审视古典文化。
5. 启蒙运动时期教育:主张个性自由和普及教育。
6. 工业革命时期教育:由于科学技术、工業化和国家教育的发展,教育体系得到了强化。
7. 现代教育:链接了知识革命、信息革命和技术革命,为培养全人类的公民和领袖提供了更好机会。
中外教育史知识点

中外教育史知识点教育是人类社会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个人自我价值和国家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结合中外教育史知识点,探讨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古代教育中国古代教育一直十分注重士人文化的传承,早在商周时期,书写文字就成为了一种教育方式。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家文化也渐渐成为了中国古代教育的中心。
在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周朝是中国最早的封建王朝。
据史书记载,周朝已有“上书戒背:下书责罪”的制度,这表明在古代中国,教育就已经确定下了一定的规则和标准。
此后,先秦时期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成为了中华文化的核心,成为了中国古代教育的主要内容。
这些学问从一个人的阶级地位、财富、地位等方面都有所涉及,因此教育也分为了不同的层级。
比如,乘车受学是贵族子弟的专门学校,射箭是大夫和士兵的专业技能,而百家争鸣则成为了学士们的科举考试和主要资源。
自秦汉时期至元末,中国古代教育呈现出了较为成熟的状态。
这期间最重要的教育制度便是科举制,也就是文化考试。
这一制度带动了中国士人文学、语言、数学以及政治等领域的不断发展壮大。
而在此之前,“诸子百家”的兴起颇有声势,这个时期许多哲学家的教育思想,如孔子的“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等提供了巨大帮助。
此后,中国教育逐步走向发展,科举制度成为了中国教育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二、西方教育发展西方教育的发展源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其中最关键的一步便是公立学校的建立。
在中世纪之前,学校基本都是由宗教团体负责,对于其他领域的教育早已经没有了社会意义。
从15世纪开始,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打破了教会的垄断,公立学校得以开始自己的发展。
在此之后,欧洲虽经历了战争、工业化等复杂过程,但教育一直保持着初衷,随着21世纪的到来,教育已经成为了整个西方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西方教育发展的历程中,文艺复兴运动是决定性因素之一。
文艺复兴运动起源于欧洲14世纪,其主要特点是强调人类本身,观察、探究人类本性,并将这些探究结果运用于社会发展中。
中外教育史的知识点

中外教育史的知识点一、中国教育史1. 古代教育- 先秦时期的教育- 秦汉时期的教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唐宋时期的教育- 元明清时期的教育2. 近代教育- 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历程-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 五四运动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的历程二、西方教育史1.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教育-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哲学家和他们对于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贡献-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学校类型和课程设置2. 文艺复兴以前欧洲中世纪时期的教育- 教会学校和修道院学校在欧洲中世纪时期扮演了什么角色?- 欧洲中世纪时期贵族子弟接受什么样的私人家庭式培训?3. 文艺复兴以后欧洲近代教育-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教育的变革和发展- 工业革命时期的教育变革和发展- 20世纪初到二战前夕的教育变革和发展4. 美国教育史- 美国教育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美国公立学校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美国私立学校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三、中外教育史比较1. 教育理念比较- 中西方教育理念的异同点有哪些?- 中西方对于人才培养目标、方法、手段等方面的差异是什么?2. 教育制度比较- 中外教育制度中有哪些相似之处?- 中外教育制度中有哪些不同之处?3. 教育课程比较- 中西方教育课程设置上有哪些异同点?- 中西方对于课程内容、知识体系、技能培养等方面存在哪些差异?4. 教师角色比较- 中西方对于教师角色定位上存在哪些差异?- 中西方教师的职业素养、培训、评价等方面存在哪些不同?5. 教育管理比较- 中西方教育管理模式有哪些不同之处?- 中西方对于教育行政机构的设置、职能、管理方式等方面存在哪些差异?。
中外教育史纲-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古代学校教育的产生一、重要概念1.文士学校:古埃及,教师:文士,从寺庙学校毕业,长于文墨,掌握一定的初步科学知识。
学生:奴隶主子弟。
场所:文士家中,也可在露天或大树下教学。
教学内容:识字,阅读,书写和基本计算方面的知识。
2.古儒学校:古印度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教师称古儒:对经义粗具研究,笃信梵天又能阐述经典,主要进行经义的解释和各门知识的传授。
儿童入学须经古儒考验。
学习内容主要为六科和《吠陀》经。
3.泥板文书:苏美尔人用削尖的芦苇秆在泥板上压制字符,文字为“楔形文字”,泥板烧干或晒干即成“泥板文书”。
4.六艺: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礼乐射御书数。
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汉代以后也把经孔子整理并作为教材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称为“六艺”。
5.学在官府:西周推行“惟官有书,惟官有器”的“学术官守”政策,士子们如欲学习将来为官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只有求之于有司,学之于官学。
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
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
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6.官师合一: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共同特点。
西周教育的教授者、管理者均由政府官员兼任。
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
7.政教一体:西周,学校既是学习之地,又是集体行礼、集会、聚餐、练武的场所。
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P14二、问题与思考1.世界早期学校有哪些特征?答:(1)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门的教师;(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分离;(3)教育有阶级性;(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这个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政治制度的架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中外教育简史重点归纳

中外教育简史重点归纳一、古代中外教育的起源中外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中国古代教育注重儒家思想的传承,强调道德教育和文化传统的传承。
而在西方,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教育注重哲学和体育的培养。
这些古代教育体系为中外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现代中外教育的兴起现代中外教育的兴起可以追溯到19世纪。
在中国,这一时期被称为近代教育运动。
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中国内部的动荡,中国开始借鉴西方的教育模式,引进了近代教育制度。
这一时期,许多传教士来到中国,建立了许多教会学校,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外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改革。
在中国,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的教育改革不断推进。
从新文化运动到义务教育,再到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中国的教育在不断完善。
而在西方国家,教育改革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包括对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不断革新。
四、国际交流与合作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外教育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学术交流合作不断增加,学生和教师的互访交流也日益普遍。
这种国际交流不仅促进了中外教育的互相借鉴,也增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友谊。
五、教育技术的应用教育技术的应用也是中外教育的一大特点。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在中国,教育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如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学等。
而在西方国家,教育技术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如电子教室、在线课程等。
六、教育国际化趋势教育国际化是中外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教育国际化成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
中国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吸引更多的国际学生来华学习,同时也鼓励中国学生出国留学。
而在西方国家,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到其他国家接受教育。
七、教育的未来发展教育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挑战和机遇。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教育将会发生更大的变革。
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将会引领教育的发展。
同时,全球化的趋势也将推动中外教育的融合和交流。
中外教育史重点知识归纳

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以尊孔读经为教育宗旨,是中国第一个实施的学制。
作用:对改变清末学堂各自为政,互不相联的局面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此后中国学制的组织形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③私学大师与王官分离,不享有世袭的特权,属于士的行列
④受教育对象扩大,突破了王族,贵族的限制,各家私学基本上都本着“有教无类”的原则。
⑤私学冲破了“学在官府”的封闭式的旧传统。推动了学术的发展,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为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⑥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私学大师,这一时代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思想的总结,成为世界上最早出现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基础。
3.中国近代的留学始于1872年,容宏倡行
4.教会学校:传教士在澳门首创“马礼逊学堂”
(二)清末新教育制度
1.1898年光绪帝(维新派)准设第一所国立大学--京师大学堂
2.壬寅学制--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由管学大臣张百熙制定的《钦定学堂章程》,史称
“壬寅学制”,是中国政府颁布的第一个学制,但没有实行。
4.学校内容不断扩大,不断扩充
5.对学生思想控制不断加强
二中国古代私学制度的发展和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及意义
1.兴起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官学衰弱,学术下移;士阶层的出现。
2.私学的特点及意义
①私学是与官府分离的,它是独立的专门的学术和教育的团体
②私学不传递官府法定的典章制度和文献,而以本学派的政治与学术主张教授弟子,寄望他们推行本学派的政治主张。
第一章中国教育制度的发展和演变
一中国古代官学制度的发展和演变
中外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中外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同国家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思想在历
史长河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貌。
中外教育史知识点整理涉及了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的教育发展历程,对于理解教育的演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中国教育史知识点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教育体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自古代的家庭教育,到封建社会的私塾教育和儒学教育,再到近代的学堂教育和现代的学校教育,中国的教育体系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另外,中国的科举制度、儒家教育思想、近代的教育改革等也是中外教育史知识点中的重要内容。
而在西方教育史知识点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教育思想对于欧
洲教育的影响,基督教教育的传播和发展,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思想变革,启蒙运动的教育理念等。
西方教育史的发展历程也是丰富多彩的,从古代的哲学家学院到中世纪的教会学校,再到近代的普及教育和现代的教育改革,西方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重要阶段,对于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中外教育史知识点的整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教育的发展历程和
演变规律,还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为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通过对中外教育史的深入了解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借鉴和吸收各国教育的优秀成果,为建设更加公平、更加有效的教育体系提供参考和借鉴。
教育史知识的整理和传承不仅是对教育发展的珍贵遗产的继承,也是对教育的未来的有益探索和思考。
希望我们能够不断深化对中外教育史的研究和探讨,为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中外教育简史下知识点整理

中外教育简史下知识点整理
1.古代教育:中国古代教育以儒家教育为主导,注重道德修养和经典
学习。
古希腊罗马教育注重人文教育和体育锻炼。
2.中世纪教育:欧洲中世纪教育由教堂控制,主要是修道院学校和大学。
中国宋代的官学实行程试科举制度。
3.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兴起,强调个体
发展和人的全面教育。
中国明清时期的私塾教育注重实用技能和科举功利。
4.近代教育:19世纪以后,中国传入西方教育,并发展出了基督教
教育、国学教育和新式学堂等。
5.近代中外教育比较:近代中国教育受到外来影响,逐渐接受现代教
育观念和方法。
西方教育强调科学理性和实用能力。
6.20世纪中叶的教育:中国1950年代实行了大规模的教育,推行了
素质教育和劳动教育。
7.中西教育交流:中国开放后,开始引进西方教育理念和方法,同时
推广中国传统文化。
西方大量留学生来华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
8.现代教育发展:中国教育不断深化,追求素质教育,强调创新能力
和综合素质。
9.国际教育合作:中国与其他国家开展教育交流与合作,推动国际教
育交流和学术合作。
10.现代教育技术:近年来,教育技术发展迅速,信息技术与教育相
结合,推动在线教育和远程教育的发展。
这些知识点涵盖了中外教育简史的主要内容,了解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外教育的发展和变化。
中外教育史

德国 1.几乎没有专门的师范机构,
英国 1.一开始几乎任何人都可以担
任教师,教会学校则一般由僧侣担任 教师。2.非国教派信徒兰卡斯特和国 教派传教士贝尔各自创立了“导生制 ”。3.枢密院教育委员会第一任主席 凯·沙图华兹。以个人名义创办了一 所旨在培训贫困儿童教学的巴特西师 范学院,也称圣约翰学院。1844年, 该学校转由全国贫民教育促进会管 理,主要致力于制造业和采矿区地区 培养师资,成为英国师范教育的开端 。
导体制
的形成
和演变 俄国 1.1649年颁布《会典》。
2.1786年,俄国颁布了第一个《国民 学校章程》。3.1802年,成立教育部 。4.1817年,成立了“宗教事务与国 民教育部”。5.1835年,沙俄政府颁 布了新的《大学规程》。6.19世纪60 年代,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 点,迫于各方面的压力,沙俄政府废 除了农奴制。
堂,高等教育也不架设贵族和上层阶 作主要是组织考试和授予学位。2.大学 洪堡德在费希特等人协助下创建了柏林
级的特权,广大资产阶级子弟拥有了 开始朝着适应资产阶级政治经济需要的 大学;教育目的是大学应该在学术研究
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2.在新大学运 方向发展。如语文成为了独立的专业, 方面有所建树,从而为国家发展创建出
传和识字教育,免费入学。4.1833年 关的知识。此外,还规定必须经过专门 堡德按照人文主义思想对各级学校进行
英国政府通过第一个工厂法。5.1870 训练,得到国家证书后,才可重任教师 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改革。5.1854年,
年教育署长W.F.福特斯提出了《初等 。2.1881年~1882年,法国教育部部长 普鲁士颁布了一个教育法案。6.1872年
俄国 1.1632年成立的基辅莫吉拉学
中外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中外教育史知识点整理中外教育史知识点整理:1. 古代教育制度:古代教育制度主要以师徒制为主,例如中国的儒家教育、古代希腊的师范制度等。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才能。
2. 基督教教育:基督教教育起源于欧洲中世纪,其教育理念强调信仰和教育的统一。
基督教教育重视灵魂的救赎,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宗教信仰。
3.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改革: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改革强调人文主义思想,主张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该时期兴起了新航海时代,探索精神推动了科学教育的发展。
4. 工业革命对教育的影响:工业革命催生了普及教育的需求。
义务教育成为了许多国家的教育政策,为大众提供了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同时,工业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兴起。
5. 美国公立教育:美国于19世纪中叶开始推行公立教育,即政府提供免费的义务教育。
这一制度的推行大大提高了美国人民的受教育水平,也为美国的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6. 中国的近现代教育改革:中国的近现代教育改革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戊戌变法。
中国开始引进西方教育制度,如洋务运动时引进的近代大学制度,以及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在教育领域推动的改革。
7. 教育的国际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教育也逐渐国际化。
国际教育交流和合作越来越多,学生和教师的流动也越来越频繁。
国际教育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教育事业的相互借鉴和发展。
8. 新时代的教育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技术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电子教育、在线学习平台、远程教育等新的教育技术手段被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教育的方式和模式。
参考内容(不包含链接):中外教育史知识点整理如上。
古代教育制度以师徒制为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才能。
基督教教育强调信仰和教育的统一,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宗教信仰。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改革推崇人文主义思想,工业革命催生了普及教育的需求。
美国的公立教育为其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的近现代教育改革源于戊戌变法,逐渐引进西方教育制度。
《中外学教育史》复习资料整理总结

《中外学教育史》复习资料整理总结1.原始社会时期儿童教育的特点内容主要是:①社会公育是实施儿童的基本形式:②原始群落的老人是实施儿童教育的主要承担者:③原始会儿童教育的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④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5、原始社会教育方法简单,主要是观察模仿、口传身授,在实际活动中进行教育。
2.《礼记.内则》中记载的学前教育计划作为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关于学前教育的记录,它是分年龄的教育。
3.子师、慈母、保母合称“三母”4.所谓保傅教育制度,是指朝廷内设有专门的师、保、傅官以对君主、太子进行教谕的制度。
5.太师太保太傅合称“三公”6.我国最早实施胎教的是西周文王的母亲太任。
7.奴隶社会时期学前教育的总特点是:1.原始社会的儿童社会公育已经消失,家庭承担教育学前期儿童的任务;2.学前教育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和宗法性;3.学前教育与学校教育已了较明确的年龄划分,初步制定相应的学前教育计划;4.奴隶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对学前教育尤为重视,不仅建立了针对君主教育的保傅教育制度与乳保教育制度,还提出了实施胎教的要求。
8.因此在封建社会中,培养幼儿的孝悌观念,成为家庭学前教育的首要任务。
9.王应麟的《三字经》是古代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童蒙读物。
10.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出了“外像内感”的胎教理论。
外像是指外界客观事物的影响,内感是指母体内的胎儿对外部客观事物的感应。
11.《颜氏家训》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12.颜之推家庭教育思想:一、提倡尽早实施二、提倡威严有慈三、重视语言教育四、强调真才实学五、重视风化陶染13.颜之推认为家庭教育应当从严入手,严慈结合14.朱熹强调“眼前事”,养成习惯。
编写了《童蒙须知》与《小学》在教育工作中提倡以正面教育为主15.王守仁,自然教育论提出者,自然教育比卢梭早200年传统教育思想:一、对传统儿童教育观的批判二、在教育理念上,提倡顺应“童子之情”三、在教育内容上,提倡“歌诗”“习礼”和“读书”的全面教育四、在教育方法上,提倡“诱”“导”“飒”的教学方法16.《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为学前教育专门制订了《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
中外教育简史知识点总结

中外教育简史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教育可以追溯到尧舜时期,尧舜禹时期是中国古代教育初期。
这个时期的教育主要是家庭教育,家长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子女,让他们学习礼仪、文化和技艺。
同时,在这个时期还存在着一种以传授礼仪和礼节为主要内容的定制教育,称为师保教育。
在商代,商朝国王和贵族阶层都设有专门的学校,培养贵族后代学习文化知识和传统礼仪,这是中国古代教育的第一批学校。
而且,这个时期还出现了文字教育,开始编写文字教材,对写作和阅读进行系统的教学。
随着周代的到来,中国古代教育进入了新的阶段。
周代完善了古代的国家教育制度,实行了农育政策,推广了农田水利和农桑科技,对中国古代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到了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教育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制订了统一的教育政策,实行儒家教育思想,推广了儒家经典,加强了学校教育和师范培训。
汉代刘向编写了《新序》、《说苑》和《列女传》等书籍,促进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
到了唐宋时期,中国古代教育达到了巅峰。
唐代实行了科举制度,推行了政府教育,对中国古代教育制度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使中国古代教育达到了辉煌时期。
在宋代,出现了开元盛世,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修了很多学校。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教育经历了很多变革。
在明代实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提出“天下大学士”政策,兴办了很多国立学校和研究院。
清朝开始推行《康熙字典》,修订《正字法》,提出“四书五经”教育政策,将儒家经典纳入教学内容,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国外古代教育简史国外古代教育可以追溯到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等文明古国。
古埃及的教育以神学教育为主,培养神职人员和行政官员。
古巴比伦和古印度也有发达的教育制度,在宗教、神学和文字方面也非常发达。
在希腊和罗马时期,古希腊和古罗马是欧洲古代文明的代表。
古希腊的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公民为目标,主要内容包括体育、数学、音乐、戏剧和哲学等。
古罗马的教育以培养公民素质和行政管理人才为主,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政治家和军事将领。
中外教育史

一、填空:1、新三艺旧三艺新三艺:数学、自然科学和外语旧三艺:文法,修辞,雄辩术(古希腊)2、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3、各教育家及创办的学校名称孔子、孟子、荀子。
--儒家的,强调仁、爱、礼。
韩非子。
--法家的,强调强制力。
老子、庄子。
--道家的,强调无为而治。
董仲舒。
--汉代改良后的儒家。
强调大一统思想。
万木草堂1891年长兴里;时务学堂1897·10长沙,熊希龄、陈宝箴、黄遵宪、梁启超、谭嗣同创办;爱国女学与爱国学社 1902蔡元培、章太炎;通州师范1903年创办王国维、日籍教师等10余人任课南开学校 1904年,1907年改称“南开中学堂”, 1919年成立大学部复旦公学1903年马相伯 1917年更复旦大学集美学校等浙江大学竺可桢任校长二、选择、判断、名词解释:文教政策:焚书坑儒、兼容并包(蔡元培)、思想自由夏—重武文字;商—重神,先鬼,后礼,占卜,乐教;西周—资料来源,重礼、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礼的宗法性,森严的等级制,学在官府,官师合一,政教合一。
春秋:中原问鼎,官学衰败、士人下移。
东周文教政策的特点:文化多元,用士养士,百花齐放。
汉代:1.黄老之术(百家争鸣余绪、大趋势、帝王要素)2.独尊儒术(刘邦不重儒,置五经博士、兴办太学、改革选士制、尊孔、厘订古籍)魏晋南北朝:多元与变幻的文教政策1.儒术独尊的破产2.佛教的传播与观念更易3.道教的回应性发展与玄学滥觞。
隋唐:一、文明开放的文教政策(一)重振儒术的主导原则1.尊孔封文宣王;弟子亦册封2.立孔庙国子监立庙,中央官学立牌位3.重知识重人才28学士4.整理儒家经典五经定本(颜),五经正义(孔)(二)兼容佛道玄的宽松态度宋:重文国策的强化1.重文国策2.尊孔崇儒儒家伦理纲常的地位。
至圣文宣王,拜谒孔庙3.崇道抑佛4.弘扬理学理学以儒为基本,结合道家的独立意识和佛教精巧的思辩性元:元重武轻文(宗教宽容、人分四等、遵用汉法重程朱)明清:极端专制的文教政策1、文治为重——“世治宜用文。
中外教育简史知识点

中外教育简史知识点一、引言教育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在不同文化和社会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本文旨在概述中外教育史上的主要发展和转折点,以展现教育如何塑造了我们的世界。
二、中国古代教育1. 夏商周时期的教育- 教育主要为王室和贵族服务,以宗教仪式和道德教化为主要内容。
- 出现了“学在官府”的现象,即教育与政治权力紧密结合。
2. 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兴起- 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倡“有教无类”,主张普及教育。
- 私塾和学宫成为教育的重要场所。
3. 秦汉时期的官学体系- 秦朝实行法家思想,重视法律教育。
- 汉朝设立太学,推广儒家经典,形成官僚选拔制度。
三、中世纪欧洲教育1. 基督教修道院学校- 教育主要由教会控制,以宗教教育为核心。
- 修道院学校成为保存和传播知识的重要场所。
2. 中世纪大学的出现- 12世纪,欧洲出现了第一所大学,如巴黎大学。
- 大学教育强调理性思考和学术自由。
四、近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1. 普鲁士教育体系- 18世纪末,普鲁士建立了现代教育体系的雏形,强调国家对教育的控制。
- 推行义务教育,注重实用知识和纪律训练。
2. 欧美教育改革- 19世纪,欧美国家纷纷建立公共教育体系,普及初等教育。
- 教育内容更加多元化,包括科学、文学和艺术等。
五、当代教育的全球化1. 信息技术的融入- 20世纪末至今,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教育方式。
- 在线教育和远程学习成为可能,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和便捷。
2. 国际教育交流- 教育国际化趋势明显,学生和教师的国际交流日益频繁。
- 国际教育标准和评估体系逐渐形成,如IB(国际文凭组织)。
六、结论教育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革的过程。
从古代的宗教和贵族教育,到现代的普及和多元化教育,教育始终与社会的进步紧密相连。
了解中外教育简史的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本文提供了一个关于中外教育简史的概览,涵盖了从古代到当代的主要教育发展。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全

第一部分知识点1. “学在官府”是西周时期教育的特征1. 提出“有教无类”教育主的教育家是孔子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主教学中要遵循的原则是启发诱导1.先时期认为人性本善的教育家是孟子2.将教师的要求概括为“尊严而惮”“耆艾而信”“诵说不陵不犯”“知微而论”四个要求的教育家是荀子2.认为人性恶的教育家是荀子2.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标准的教育家是孟子2.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目的明确概括为“明人伦”的教育家是孟子3.将教育的作用概括为“建国君民”和“化民成俗”的论著是《学记》3.提出教学相长原则的是《学记》3.我国古代最早建立太学的朝代是汉代3.我国最早的艺术专科学校“鸿都门学”的创立是在汉代4.《四书集注》的作者是朱熹4.《师说》的作者是愈4.我国管理教育的专门机构国子监的建立是在唐代4.科举制度的创立是在唐代5.反对理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主“天理”在“人欲”之中的教育家是王夫之5.宋代最著名的学规《白鹿洞书院揭示》的制订者是朱熹5.“湖教法”的创立者是胡瑗5. “三舍法”的创立者是王安石6.我国近代容闳率领的120名幼童留美首批是在1872年6.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是京师同文馆6.对传统教育进行了严厉批判,认为其有毁坏人才、灭绝圣学、败坏社会风气三大祸端的教育家是颜元6.我国近代最早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的人是源7.认为师教育是各种学校教育的基础,主发展新教育必须首先办好师教育的教育家是梁启超7.科举选士废除的时间是1905年7、壬戌学制的颁布是在1922年7.将实业学校改为职业学校的学制是壬戌学制8.在教育方法论上注重用实证的方法来研究教育的近代教育家是严复8.近代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五育”并举教育宗旨的教育家是蔡元培8.将清末的学部改为教育部是在1912年8.民国时期最著名的鼓楼幼稚园的创办者是鹤琴9.将中国农村问题概括为“愚、穷、弱、私”,主通过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来解决农村问题的教育家是晏阳初9.我国学校教学采用国语和白话文是在新文化运动中9.民国时期最著名的燕子矶幼稚园的创办者是行知9.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主要奠基者和倡始人是黄炎培10.在儿童教育中主要“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家是蔡元培10.我国近现代生活教育理论的提出者是行知10.黄埔军校创立于1924年10.主发展高等教育要坚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原则的教育家是蔡元培11.提出“知识即美德,无知即罪恶”的古希腊思想家是格拉底11.开创教育性教学先河的思想家是格拉底1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灵魂分为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理性灵魂,与动物灵魂相对应的教育主要是德育1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灵魂分为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理性灵魂,与动物灵魂相对应的教育主要是德育12.建立起具法国特色的中央集权教育领导体制的是拿破仑12.在柏拉图关于教育容的论述中,他最为重视的是哲学12.文艺复兴时期北欧人文主义教育家拉伯雷的教育代表作是《巨人传》12.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所有城市都先后建立不受教会控制的拉丁学校。
中外教育史

中、外国教育史浓缩背诵材料--外国教育史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1.巴比伦的教育——1巴比伦的学校:宫廷学校、寺庙学校、书吏学校又称泥板书社;2巴比伦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方法:①寺庙学校;一级是初等教育;主要教授读写;另一级是高等教育;除学习读写以外;还学文法、苏美尔文学、祈祷文学等..教学方法比较重视师徒传授;②书吏教育;第一阶段教授读写;第二阶段是将学生分派到相应的寺庙或国家较高一级的机构接受教育;2.古代埃及的教育——1古代埃及的学校: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埃及有了自己的学校;包括①宫廷学校②职官学校③僧侣学校④文士学校;2古代埃及学校教育的内容与方法:①注重道德品德的培养;练习书写;练习辞令;重视数学和计算;②以机械教学为主;教师多利用问答方法;但不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重视体罚;3.古代印度的教育——1婆罗门时期的教育:早在公元前2000年以后逐步形成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教育的目的是维护种姓制度和培养宗教意识;教学内容主要为吠陀;只有婆罗门、刹帝利、吠舍三个等级的人才能接受教育;但三者接受的教育1981-1983 年根据等级而不同;公元前8世纪以后出现了一种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称为“古儒学校”;教学内容主要为吠陀;常用的教学方法为体罚;2佛教教育:印度的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由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在教育上进行了改革;主张教育应当面向平民..佛教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寺院;教育目的是培养僧侣..佛教的寺院除了进行教学外;还进行一定的学术研究;4.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点——1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以及学校教育;2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等级性;3教育内容丰富;包括智育、德育及宗教教育等;既反映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也反映了社会进步及人类多方面发展的需要;4教育机构的种类繁多形态各殊;有助于满足不同统治阶层的需要;既有森严等级性也具有强大的适应性;5教学方法简单;体罚盛行;实行个别施教;尚未形成正规的教学组织;6教育常常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教师的地位较高;7文明及文化教育甚为古老;但源远流不长;古希腊教育一、古风时代的教育1.斯巴达教育——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军人;专门以军事训练为其中心内容;很不重视发展人的智慧和才能;1教育过程:①7岁以前主要是家庭教育;②从7岁至18岁;儿童进入军营式的国家的教育机构体操场接受“五项竞技”赛跑、掷铁饼、标枪、跳跃和角力、神话、传说等教育;③从18岁起;公民子弟进入高一级的教育机构—青年军事训练团埃佛比接受正规的军事训练;④年满20岁的公民子弟开始接受实战训练;派往边境;⑤到30岁时;正式获得公民资格;2教育的特征为:①教育具有阶级性;②教育是国家的事业;受统治阶级的控制;③片面重视道德和军事教育;忽视知识文化的教育;④重视女子教育;2.雅典教育——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成为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1教育过程:①7岁前;儿童在家中由父母养育;②7岁以后;女孩留在家中由母亲负责教育;学习纺织、缝纫等技能..男孩7随后则开始进入弦琴和文法学校学习;③到十二、三岁左右;公民子弟体操学校学习“五项竞技”;④从18~20岁;青年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军事教育;⑤到20岁;经过一定的仪式被授予公民称号;2教育特点:①教育具有阶级性;2教育培养的是身心和谐发展的人;③既有公共教育也有私人教育;重视国家和私立教育的发展;④不重视女子教育;二、古典时代的教育1.“智者派”的教育活动——智者又称诡辩家;在前5世纪后期主要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作为智者派共同的思想特征是: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和怀疑主义..代表人物为普罗塔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高尔吉亚“无物存在”和“一切都是假的”、普罗狄克斯、安提丰、希比阿斯、克里底亚等;2.“智者派”的教育贡献——1早期的人文主义;2有教无类;学术自由;扩大了教育对象;推动了文化知识的传播;促进了社会的流动;3以培养政治家为教育目标;智者们最为关心的是道德问题和政治问题;并把系统得到的知识和政治知识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4确定了教育内容和方式;最早确立了“七艺”中的前三艺;即修辞、文法和辩证法;同时也引发了西方教育界长期的关于教育形式论和实质论之间的争论;5智者的出现标志着教育工作的职业化;6智者对希腊教育思想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尤为突出;在智者教育思想中已经包含希腊全部教育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方向;三、希腊化时代的教育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诸方面——①希腊;特别是雅典的学校教育制度;广泛地传播到小亚细亚、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埃及等广大地区;从而对这些地区的教育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②文化和教育中心的转移:从雅典转移到亚历山大利亚;③希腊的初等学校发生蜕变;④中等教育也面临衰微;偏于知识教学;忽视体育和美育;⑤高等教育得到明显的发展;除了柏拉图的阿加德米、亚里士多德的吕克昂和伊索克拉底的修辞学校外又出现了许多新学校;四、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1.教育目的论:主张培养治国人才;治国人才必须要有德有才;深明事理;具有各种实际知识;2.德育论:提出“知识即道德”的命题;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道德;德育的主要内容是培养人具有正义、勇敢、节制和智慧四种美德;并且由此提出了“德行可教”的主张;认为知识教育是培养道德的主要途径;3.智育论:强调治国者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将天文、几何和算术等实用课程纳入教学体系;4.“苏格拉底方法”:又被称为产婆术;是一种对话式教学方法;它并不是把学生所应知道的原理直接教给学生;而是从学生所熟知的具体事物开始;通过师生间的对话、提问和讨论等方式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刺激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寻找正确答案;使其得出正确的原理;包括步骤为①讽刺②助产术③归纳④定义;五、柏拉图的教育思想——1.“学习即回忆”:学习并不是从外界得到什么东西而是回忆灵魂中已有的知识;2.理想国中的教育观:构建了一个培养哲学王的教育体系1学前教育阶段;认为教育应由国家控制;国家应该创办幼儿教育机构;对儿童进行公养;其主要内容是游戏、讲故事等;2初等教育阶段7至18岁;主要以情感教育为主;重视德育和美育;他对体操和音乐尤为重视;3高等教育阶段;分为意志教育阶段18至20岁;主要进行军事体育训练和“四艺”;即算术、几何、音乐、天文学、发展智慧阶段20至30岁;除四艺外;重点学习辩证法、继续学习阶段30至35岁和哲学王阶段50岁左右;4特点为①以英才教育为中心;以培养国家领袖为最终目的;是一种领袖教育;②实行严格考核;层层淘汰制度;以保证少数德、智、体各方面都极优秀的人成为最高统治者..3.柏拉图的历史地位:①他重视早期教育;提出了公共学前教育思想;具体论述了幼儿教育的有关问题;如儿童游戏;选择童话教材的重要性等;也是第一个提出优生主张的人;②他最早从理论上论证了女子受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为近代女子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借鉴依据;③他提出了广泛的教学科目;确定了后“四艺”;和智者“三艺”合为“七艺”;“七艺”作为教学内容支配了欧洲中、高等教育达1500年之久;他还具体提出了各门学科的作用;④他所创办的学院阿加德米开创了西方高等教育的传统;对后世的高等教育有不可磨灭的启示作用;六、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1.灵魂论与教育:认为要按三个方面来规定灵魂;即营养的灵魂植物的灵魂;感觉的灵魂动物的灵魂和理性的灵魂;以其灵魂说为基础;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关于和谐教育的思想;与灵魂三个组成部分相对应的教育分别是体育、德育和智育;亚里士多德把这种和谐教育的思想与他提出的儿童年龄分期相结合;强调教育应当遵循儿童发展的自然顺序;认为儿童的成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0-7岁为第一个阶段;7-14岁为第二个阶段;14-21岁为第三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中;儿童成长的中心不同;因而教育的重点也有所区别;在西方教育史上;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儿童年龄分期;并强调教育应遵循儿童自然发展顺序的教育家;他首次提出教育应“遵循自然”的原理;2.教育作用论:亚里士多德提到了人形成为人的三个因素即天性、习惯和理性..重视天性、养成良好的习惯;并通过教育发展人的理性;使天性和习惯受理性的领导;人就能成为有良好德行的人;3.论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①在儿童教育中;必须首先训练其身体;②必须注意公民的道德教育;③认为智育的目的是为了实际生活的需要;④和谐发展教育的核心是音乐教育雅典和谐发展教育的核心则是体育;古罗马教育一、共和时期的罗马教育——1.共和前期:主要是家庭教育;以培养农民、军人为宗旨的教育;2.共和后期:主要特点是培养优秀公民和接触的演说家为目的;学校主要包括1罗马小学;2文法学校;主要学习希腊语、希腊文法和希腊文学;3修辞学校;主要进行演说、雄辩的训练;以培养未来的政治家;二、帝国时期的罗马教育——培养目的是帝国的官吏和顺民;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力增强;教师地位提高;由国家委派;三、古罗马的教育思想1.西塞罗的教育思想——1论教育目的:培养雄辩家;2雄辩家的素质: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具有修辞学方面的特殊训练;具有优雅的举止风度;3雄辩家的培养方法:模拟演说、多诵文学精品、写作练习、法庭的实际观摩等;2.昆体良的教育思想——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部教育专门着作;1论教育目的:培养具有最高德行的演说家;昆体良充分肯定教育的巨大作用;认为大多数人都具有基本相同的天赋;都能敏捷地、灵敏地学习;昆体良虽然强调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但他也认为教育的基本作用并不是绝对的;2论演说家的培养:认为培养演说家应经过家庭教育、初级学校、文法学校和雄辩术学校四个阶段;3论早期教育:重视学前教育;主张尽量早教;要进行快乐地学习;使儿童热爱学习;4论学校教育的优势:认为学校教育比家庭教育更适合孩子的健康成长;①学校教育不会使孩子产生自命不凡、唯我独尊的状态;也不会使孩子感觉到孤独和隔离;②在学校里可以培养孩子互助友爱的品性;养成适应和参加社会公共生活的习惯;③学校能教给学生趋善避恶;④学校能提供给孩子很多方面的知识;5教学理论:1最早提出了班级授课制集体教育的构想;②提倡因材施教;③提出了教学应当适度的原则;④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⑤专业教育应建立在广博的普通知识基础之上;⑥改进教学方法;反对体罚;强调使用启发式等方法;⑦重视教师的作用;要求教师具有崇高的品德和渊博的知识;关怀热爱学生;懂得教学艺术;3.奥古斯丁的教育思想——基督教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主要着作忏悔录;1宗教哲学和教育:上帝即真理;2原罪论和禁欲主义;3学习内容:“七艺”和圣经;西欧中世纪教育主要特点是神学、宗教色彩一、基督教教育——1.基督教的教育形式、机构和教育内容:在中世纪;西欧的教会学校主要包括修道院学校、主教学校和堂区学校;在这三类学校中修道院学校是最重要的教会学校;1修道院学校;以神学和“七艺”构成了主要学习内容;修道院学校的教师多由修道士和其他神职人员担任;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口授和学生背诵、抄写相结合;实行个别教学;采用问答法;盛行体罚;2主教学校;又称座堂学校;一般设在主教的所在地;其性质和水平同修道院学校相近;学校设备和条件比较好;学科内容也比较完备;3堂区学校;一般设在牧师所在的村落;是对一般居民子弟进行初步教育的一种形式;2.基督教的教育思想:托马斯·阿奎那;代表作为上帝之城;1教育目的就是发展人的通往上帝神性的理智;教育要使不朽的灵魂与上帝沟通;2托马斯·阿奎那式的教育方法包括①正反论辩式②开放调和式③启发诱导式;二、封建主贵族的世俗教育——1.宫廷学校:以“七艺”为主要内容;采用问答法进行教学;2.骑士教育: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分为①家庭教育出生到7、8岁②侍童教育7至14、15岁③侍从教育三个阶段14、15岁至21岁;三、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1.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原因:1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兴起的需要;2疾病防治等的需要;3东方文化的影响;2.中世纪大学的组织形式:中世纪大学最初产生于12世纪的意大利、法国和英国;根据管理体制的不同;中世纪大学通常被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波伦亚为代表的“南方型”大学;又称为“学生大学”..另一类是以巴黎大学为典型的“北方型”大学;又称为“先生大学”;3.中世纪大学的课程及培养目标:在中世纪大学中;按学科划分一般有四个学院;即文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和神学院..其中;文学院是一种预备性质的机构;为进入其他三个学院作准备;神学院则是地位最高的学院;大学学习一般分为两个主要阶段;这与学位制度具有直接联系;获得文学硕士学位之后可选择其他三科;之后获得“博士”的学位;4.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解和辩论;5.中世纪大学的特点:世俗性、国际性、独立自主性等;四、新兴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城市学校的发展——1.新兴市民阶层的形成:市民阶级主要由商人、手工业者组成;他们组织起行会;组织办理城市学校;2. 城市学校的特点:1世俗性;2强调职业和技术的培训;3虽然宗教教育仍然是所有城市学校的重要教学内容;但是起地位受到明显地削弱;4城市学校教学水平也比较低;基本都坚持以本国语言教学;拜占廷与阿拉伯的教育一、拜占廷的教育——1.教育概况:1私人讲学盛行;2中等教育主要是文法学校;学习内容为古典文学;3高等教育中最着名的是425年建立的君士坦丁堡大学;4注重法学教育;5医学教育也比较发达;6教会比较重视教育;教会学校有隐修院和座堂学校两种;2.教育的特点及其影响:1世俗文化与基督教教会的文化教育体系长期并存、相互影响和对立斗争;2直接继承了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教育遗产;起到了传播和保存古希腊和罗马文化的作用;3世俗教育体系得到发展;4对东、西欧国家的教育有着较大的影响;对于文艺复兴也起着积极的作用;二、阿拉伯的教育——1.教育概况:学校种类1昆它布简陋的初等教育;教学内容主要为古兰经;2宫廷学校和府邸学校;3学馆学者在家讲学的地方;但比宫廷学校程度要低;相当于中等教育;4清真寺;5图书馆特殊形式的高等教育;6尼采米亚大学塞尔柱帝国时期;尼采姆在巴格达创建的高等专科学校;2.教育的特点及其影响:白手起家;对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和教育采取宽容的态度;并鼓励学术研究;其特点在于①尊师重教;②教育机会均等;③神学与实用课程并存;④教学组织形式多样;⑤多方筹集资金;⑥对西欧重新认识古希腊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一、人文主义教育——1.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1特点为强调世俗性和人性的解放;注重人的自由和天性;代表人物为维多利诺孟都亚宫廷学校“快乐之家”、弗吉里奥、格里诺等;2“快乐之家”的教育实践包括如下特点①学校注意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性差异;②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传授广泛的教学内容;③要求学校具有优美的环境;④强调师生之间的和谐气氛;⑤注重启发诱导;讲求兴趣;⑥反对体罚、压制;2.北欧人文主义教育:特点为强调宗教和道德;教育目的具有强烈的政治性;代表人物伊拉斯谟尼德兰;论基督教王子的教育、莫尔等;3.法国人文主义教育:代表人物是拉伯雷巨人传;4.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①人本主义②古典主义③世俗性④宗教性⑤贵族性;二、新教教育——1.路德派新教的教育主张与教育实践:路德派教育的特点是把教会置于国家权力之下办教育;代表人物是马丁·路德、梅兰克顿拉丁文法中学的改革;被誉为“无与伦比的德意志人的伟大导师”、斯图谟斯特拉斯堡文科古典中学的实践、布根哈根初等学校的建立;路德主张1国家应重视教育;掌握教育权;重视对学校教育和教学的管理;2国家应推行普及、义务的教育;3建立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内的国家教育体系;2.加尔文派新教的教育主张:加尔文教派的活动中心是在瑞士的日内瓦;加尔文认为所有人民的教育应由教会负责;教育本质上是宗教性的;其改革特点有1强调教育对个人、社会和宗教的意义;2提倡免费教育并进行了实践;创办了免费学校;3重视人文科学的价值;4学习古典文科中学的管理方式;创办了完整的教育体系和日内瓦学院;3.英国国教派的教育主张:英国的宗教改革又不同于前两者;它形成了国家和教会联合起来的特点;国家和教会两者在最高权力上是平等一致的关系;主要改革有①加强对教师的管理;②教育目标开始转向培养绅士;教育具有一定的世俗性;但还是以古典课程为主要教学内容;③加强英语教学;三、天主教教育——耶稣会派的教育改革;反对宗教改革而兴起;代表人物西班牙的罗耀拉;1.耶稣会学校:分初、高两级;高级部之上还有神学部;2.耶稣会学校的组织管理与教学方式:和中世纪没很大区别;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近代教育制度一、英国近代教育制度1.教育概况——1初等教育:①慈善教育:英国的初等教育一直由国教会管理;教会初等教育具有慈善性质;出现了各样的“免费学校”、“贫儿学校”、“乞儿学校”、“流动学校”等;教学内容为“4R”读写算和宗教;②主日学校:为没有机会受到正规教育的成人开办;2中等教育:有文法学校、新兴中等教育和公学;有明显的双轨制痕迹;公学是一种专门为培养统治阶级人才的贵族学校;拥有大量校产;不受教会和政府控制;初开办时也招收过平民子弟入学;但很快就成为只为贵族培养人才的场所;是“英国绅士的摇篮”;3“导生制”学校:又称贝尔-兰卡斯特制学校;1798年;教师兰卡斯特在伦敦开办一所采用这种教学法的学校;同时牧师贝尔也在殖民地开办了类似的学校;4“新大学运动”:开明人士提倡建立新型的教授世俗知识的大学以代替古典大学的思潮推动了“新大学运动”;1828 年;“伦敦大学学院”成立;打开此运动序幕..学院以自然科学学科为主;不进行宗教教学..在其带领下出现许多新的大学..这些学院的共同特点是①私立;②不问教派;男女均可入校;③注重工业和科学领域;④教育面向中产阶级;51870年初等教育法又称福斯特法案:对 5~12 儿童实施强迫初等教育;标志着英国国民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2.洛克论教育——代表作教育漫话;近代史上第一个较为明确地提出了包含德智体三育教育体系的人;1教育的认识论基础:“白板说”;“感觉说”;“经验说”;2教育的作用、目的和途径:洛克高度评价教育在人的形成中的巨大作用;认为人之好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绅士;绅士不仅要有健壮的身体;还必须有“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绅士教育不能靠学校教育;而是需要通过家庭教育;3绅士教育的内容:①健康教育或体育②德育认为道德和道德教育是绅士教育的灵魂;③智育洛克尤其强调两点:德行重于学问;学问的内容必须是实际有用的广泛知识;3.斯宾塞论教育——代表作是教育论;首次鲜明而正确地表达了德智体三个教育学的基本范畴;1教育目的:为“完满生活做准备”;2知识价值论:提出了“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命题;强调科学知识应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批判以绅士教育为代表的古典主义教育;3课程体系:他把人类生活的几种主要活动加以分类并以此来划分课程①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生理学和解剖学;②从获得生活必需品而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逻辑学、力学、数学、光学等;③目的在抚养和教育子女的活动--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④与维持正常的社会和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历史;⑤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可用于满足爱好和各种感情的活动--文学、艺术等;4教学原则与方法:① 教学应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的自然顺序;② 儿童所接受的教育必须在方式和安排上同历史上人类的教育一致;③ 教学的每个部分都应该从实验到推理;④ 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和推论;⑤ 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⑥ 重视实物教学..二、法国近代教育制度1.教育概况——1808年;拿破仑下令建立帝国大学使之成为全国最高的教育行政机关;大学首脑称“大学总监”;由拿破仑亲自任免;全法被划分为29个大学区;大学区总长、帝国大学和学区的督学及各学区大、中学教师均为国家官员;2.爱尔维修论教育——抨击了“天赋不平等”;主张教育民主化;把人的成长归因于教育与环境;提出“教育万能”的口号;否定遗传因素的影响;鉴于教育对个人和国家的重大影响;他要求彻底改革旧学校;主张由国家创办世俗教育;倡导人们关心现实的利益;还论述了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指出人的终生都应在学习和受教育中;主张爱护身体;重视体育;3.狄德罗论教育——否定了爱尔维修的“教育万能论”;但肯定教育在个性发展和社会变革中有巨大作用;主张剥夺教会的教育管理权;把教育交由新的国家政府管理;主张推行免费的强迫义务教育;强调科学知识的学习;4.拉夏洛泰论教育——其代表作为论国民教育;认为教育应由国家而不是教会控制;主张教育世俗化;国民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良好的法国公民;其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对法国乃至西欧各国近代国民教育的建立产生巨大影响;5.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主要教育改革方案和教育主张——主要有1792年康多塞方案;1793年雷佩尔提方案建立国民教育之家等;均主张建立相对完善的教育体系;提倡普及教育和教育民主化;教育内容应科学化、世俗化;等等;三、德国近代教育制度1.教育概况——118世纪后期;德国开始改变过去教会控制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局面;加强国家对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控制;最早完成普及初等教育的国家是普鲁士;2德国中等教育的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教育史汇总————————————————————————————————作者:————————————————————————————————日期:作业1.第12题<p><span style=font-size: 16px>与庆历兴学相关的人物是()。
</span></p>A.范仲淹B.王安石C.蔡京D.朱熹答案:A标准答案:A您的答案: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0.02.第13题<p><span style=font-size: 16px>()使教育学第一次独立于哲学等学科,教育学科开始逐步独立成为一门新兴学科。
</span></p>A.《大教学论》B.《教育漫话》C.《爱弥儿》D.《普通教育学》答案:A标准答案:A您的答案: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0.03.第33题<p><span style=font-size: 16px>()是我国最早的以传授知识、研究学问为主要任务的最高学府。
</span></p>A.汉代太学B.稷下学宫C.鸿都门学D.汉代私学答案:A标准答案:A您的答案: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0.04.第34题<p><span style=font-size: 16px>在教育上的贡献主要以其“产婆术”著称的是()。
</span></p>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西塞罗答案:A标准答案:A您的答案: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0.05.第35题<p><span style=font-size: 16px>以下不属于要素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的是()。
</span></p>A.巴格莱B.贝斯特C.康南特D.布拉梅尔德答案:D标准答案:D您的答案: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0.06.第47题<p><span style=font-size: 16px>《学记》中提出的教育教学原则不包括()。
</span></p>A.教学相长B.因材施教C.尊师重教D.启发诱导答案:B标准答案:B您的答案: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0.07.第48题<p><span style=font-size: 16px>被尊称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的是________。
</span></p>A.孔子B.孟子C.墨子D.荀子答案:A标准答案:A您的答案: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0.08.第49题<p><span style=font-size: 16px>被称为教育心理学开创者的是________。
</span></p>A.福禄倍尔B.赫尔巴特C.卢梭D.洛克答案:B标准答案:B您的答案: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0.09.第14题<p><span style=font-size: 16px>汉代地方学校的设立要晚于中央官学,开始于汉景帝时期。
()</span></p>答案:错误标准答案:0您的答案: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0.010.第15题<p><span>墨子所创立的墨家学派,与孔子的儒家并称为“显学”。
()</span></p>答案:正确标准答案:1您的答案: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0.011.第16题<p><span style=font-size: 16px>朱元璋吸取元代灭亡的教训,重视“文治”和家庭教育。
()</span></p>答案:错误标准答案:0您的答案: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0.012.第17题<p><span style=font-size: 16px>夸美纽斯提出了年级制的制度设计。
()</span></p>答案:错误标准答案:0您的答案: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0.013.第18题<p><span style=font-size: 16px>“五育”并举、和谐发展,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
()</span></p>答案:正确标准答案:1您的答案: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0.014.第19题<p><span style=font-size: 16px>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的“百科全书式”学者。
()</span></p>答案:错误标准答案:0您的答案: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0.015.第36题<p><span style=font-size: 16px>《大学》是我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教学论专著。
()</span></p>答案:错误标准答案:0您的答案: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0.016.第37题<p><span style=font-size: 16px>天津医学馆是由中国政府自办的第一所西医学堂。
()</span></p>答案:正确标准答案:1您的答案: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0.017.第40题<p><span style=font-size: 16px>加尔文提出了普及、免费教育的主张,被称为“普及义务教育之父”。
()</span></p>答案:正确标准答案:1您的答案: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0.018.第41题<p><span style=font-size: 16px>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关键因素。
()</span></p>答案:正确标准答案:1您的答案: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0.019.第42题<p><span style=font-size: 16px>福州船政学堂是我国最早的海军学校,天津武备学堂是我国第一所陆军学校。
()</span></p>答案:正确标准答案:1您的答案: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0.020.第50题<p><span style=font-size: 16px>洛克提出了家庭教育要优于学校教育的主张。
()</span></p>答案:正确标准答案:1您的答案: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0.021.第51题<p><span style=font-size: 16px><span>六艺的教育是西周教育的主要特征。
()</span></span></p>答案:正确标准答案:1您的答案: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0.022.第52题<p><span style=font-size: 16px>古代埃及教育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发祥地。
()</span></p>答案:错误标准答案:0您的答案: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0.023.第53题<p><span style=font-size: 16px>贺拉斯. 曼被后人称为美国“公立学校之父”。
()</span></p>答案:正确标准答案:1您的答案: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0.024.第54题<p><span style=font-size: 16px>九品中正制是选士制度的革新,是科举制的发展。
()</span></p>答案:错误标准答案:0您的答案: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0.025.第3题“五项竞技”是古代斯巴达和古代雅典教育的重要内容,包括赛跑、跳跃、________、掷铁饼和标枪五个项目。
答案:<p>摔跤</p>标准答案:摔跤您的答案: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0.026.第4题________是后来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源头所在。
答案:<p>柏林大学</p>标准答案:柏林大学您的答案: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0.027.第5题________原则是贯穿夸美纽斯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一条最为基本的原则。
答案:<p>教育适应自然</p>标准答案:教育适应自然您的答案: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0.028.第6题________的设立标志着日本中央集权教育管理制度从机构上得以实行。
答案:<p>文部省</p>标准答案:文部省您的答案: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0.029.第7题杜威教育即生长命题的实质是一种新型的儿童发展观和________。
答案:<p>教育观</p>标准答案:教育观您的答案: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0.030.第8题________教育开创了职业教育的先河。
答案:<p>实科教育</p>标准答案:实科教育您的答案: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0.031.第9题中国近代教育的萌芽始于________时期。
答案:<p>洋务运动</p>洋务运动您的答案: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0.032.第10题清政府在废科举、兴学校的教育改革中,始终贯穿着________的精神。
答案:<p>中体西用</p>标准答案:中体西用您的答案: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0.033.第11题古罗马教育的发展遵循一种实用的理念,这与古希腊的________形成了鲜明对比。
答案:<p>理想主义</p>标准答案:理想主义您的答案: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0.034.第20题清代科举考试的内容与明代相同,以________出题,以朱熹《四书集注》为标准答案。
答案:<p>《四书》</p>标准答案:《四书》您的答案:此题得分:0.035.第21题亚里士多德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教育应________的思想。
答案:<p>效法自然</p>标准答案:效法自然您的答案: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0.036.第22题爱尔维修的教育思想主要表现为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