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之捭阖
鬼谷子捭阖篇原文与译文
鬼谷子捭阖篇原文与译文【最新版】目录1.鬼谷子捭阖篇原文概述2.鬼谷子捭阖篇译文解读3.鬼谷子捭阖篇的现实意义正文【鬼谷子捭阖篇原文概述】《鬼谷子》是一部古代兵法、纵横家著作,被誉为“纵横家之祖”。
该书作者为战国时期纵横家鬼谷子,主要研究如何运用智慧进行游说和辩论。
捭阖篇是《鬼谷子》中的第一篇,主要讲述了如何运用口才去游说和辩论。
这一篇是纵横家的基本理论,也是后世辩论家、演讲家和外交家的必读之作。
【鬼谷子捭阖篇译文解读】鬼谷子捭阖篇原文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论述如何进行游说,另一部分是论述如何进行辩论。
在游说部分,鬼谷子认为,要成功游说对方,首先要了解对方的情况,包括他的喜好、欲望、意图等。
然后,根据对方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方式去游说。
鬼谷子提出了“因人而异”的游说原则,即针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游说策略。
在辩论部分,鬼谷子认为,要成功辩论,首先要掌握辩论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辩论的原则包括:立场坚定、逻辑严密、论据充分、表达清晰等。
辩论的方法包括:提问、反驳、推理、举例等。
鬼谷子还提出了“知己知彼”的辩论原则,即在辩论中,要了解对方的观点和论据,以便进行有效的反驳。
【鬼谷子捭阖篇的现实意义】虽然《鬼谷子捭阖篇》是一部古代兵法和纵横家著作,但它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这篇著作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善于了解他人,根据他人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去沟通。
其次,这篇著作告诉我们,在辩论和演讲中,要掌握基本的原则和方法,以便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最后,这篇著作告诉我们,在任何场合,都要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人和与他人沟通。
总之,《鬼谷子捭阖篇》是一部重要的古代兵法和纵横家著作,它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和智慧。
《鬼谷子·捭阖》原文译文及注释
《鬼谷子·捭阖》原文|译文及注释《鬼谷子·捭阖》是春秋时期纵横家鬼谷子创作的一篇散文。
捭为开启,阖为闭藏。
捭阖之术,也就是开合有道、张弛有度。
捭阖之术是世间万物运转的根本,也是纵横家游说的重要说术言略。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鬼谷子·捭阖》原文作者:佚名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
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
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
变化无穷,各有所归。
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
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
夫贤、不肖、智、愚、勇、怯,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
审定有无与其实虚,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实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
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
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
可与不可,明审其计谋,以原其同异。
离合有守,先从其志。
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
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
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
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
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
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纳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
捭阖者,天地之道。
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
纵横、反出、反覆、反忤必由此矣。
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必豫审其变化,吉凶大命系焉。
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
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以捭阖,制之以出入。
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
阴阳其和,终始其义。
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
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
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
鬼谷子(原文及译文)
鬼谷子(原文及译文)捭(bǎi)阖(hé)第一粤(yuè)若稽(jī)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
观阴阳之开阖(hé)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眹焉,而守司其门户。
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
变化无穷,各有所归。
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
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duó)权量(liàng)能,校(jiào)其伎(jì)巧短长。
【译文】先让我们来考察一下历史吧。
古代那些存于世间的大智大勇的圣者,都是芸芸众生的先导。
他们通过观察阴阳两类现象的变化来对事物作出判断,并进一步了解事物生存和死亡的途径。
计算和预测事物的发生过程,通晓人们思想变化的关键,发现世上事物、人事的发展征兆,从而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
所以,圣人在社会上立身处世,从古到今,其遵循的规律都是一样的。
事物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然而都各有自己的归宿;或归于阴,或归于阳;或以柔为特征,或以刚为特征;或以开放为主导,或以闭藏为主导;或松弛不固,或紧张难入。
所以圣人把握事物的关键,审察事物的前因后果、轻重缓急。
权衡对方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比较其技巧优劣长短,然后借物举事。
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
审定有无与其虚实,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贵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
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
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
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
离合有守,先从其志。
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
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
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
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
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
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内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_《鬼谷子》谋略术_原文_逐句_注释_译文_解读_案例_点评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
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
以下求小,以高求大。
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
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
为小无内,为大无外。
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
【出处】本句出自《鬼谷子》:捭阖【原文】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①。
故与阳言者,依崇高②;与阴言者,依卑小。
以下求小,以高求大。
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
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
为小无内,为大无外③。
益损、去就、倍反④,皆以阴阳御其事。
【注释】①捭阖之道,以阴阳之道试之:或拨动之,或闭合之,以阴阳之道试探,便可获知实情。
②与阳言者依崇高:与情之阳者,便谈论崇高的理想。
不然则相反。
陶弘景注:“谓与情阳者言,高以引之;与情阴者言,卑以引之。
”③为小无内,为大无外:指纵横之道,能大能小,能屈能伸。
陶弘景注:“尽阴则无内,尽阳则无外。
”④倍反:背叛或复归。
陶弘景注:“以道相成曰益,以事相贼曰损;义乖曰去,志同曰就;去而遂绝曰倍,去而复来曰反。
凡此不出阴阳之情,故曰:皆以阴阳御其事也。
”【译文】所谓捭阖之道,就是从阴阳两面的言辞来试探对方实情。
因此,游说磊落光明的人,要依照崇高的原则;游说阴险狡诈的人,要依照卑下的原则。
以下求小,用高求大。
由此而发,则没有什么不能出入,没有什么不可完成。
用捭阖之道可以游说于人,可以游说于家,可以游说于诸侯,可以游说于天下。
做小事不能只注重内部,做大事不能只注重外部。
所有的增益和损害,所有的离开和靠拢,所有的背叛和依附,都可以通过阴阳之道来驾驭。
鬼谷子捭阖篇原文与译文
鬼谷子捭阖篇原文与译文摘要:一、鬼谷子捭阖篇简介二、原文内容概述三、原文详细解读四、译文及解读五、鬼谷子捭阖篇的现实意义正文:【提纲】一、鬼谷子捭阖篇简介鬼谷子,又名王诩,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道家学者,他创立了纵横家学派。
捭阖篇是《鬼谷子》一书中的第一篇,主要论述了捭阖之道,即如何运用言辞进行有效的沟通和说服。
【提纲】二、原文内容概述鬼谷子捭阖篇原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1.捭阖之道;2.阴阳之术;3.反应之理;4.内揵之策;5.见微知著。
这些部分论述了如何在交谈中掌握主动,如何观察对方的反应,以及如何通过言辞来影响对方。
【提纲】三、原文详细解读1.捭阖之道:鬼谷子认为,捭阖之道是言辞沟通的核心,它包括了开启和闭合两个方面。
捭即开启,阖即闭合。
在交谈中,要善于观察对方的言辞,适时地开启话题,又要善于在合适的时机闭合话题,使对方不知不觉地接受自己的观点。
2.阴阳之术:阴阳是道家哲学的核心概念,鬼谷子将其引入到言辞沟通中,认为言辞要有阴阳的变化,才能产生无穷的魅力。
阴即柔,阳即刚。
在交谈中,要善于运用阴阳之术,时而柔和,时而刚毅,让对方无法预测自己的下一步行动。
3.反应之理:鬼谷子认为,在交谈中要善于观察对方的反应,以便调整自己的言辞策略。
通过对方的言语、神态、举止等方面来判断对方的喜好、厌恶、疑虑等情绪,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说服。
4.内揵之策:内揵是指在内心深处对对方的情感、需求、欲望等进行揣摩。
鬼谷子认为,只有深入了解对方,才能找到对方的需求点,从而制定有效的说服策略。
5.见微知著:鬼谷子强调,在交谈中要善于从对方的微小举动中洞察对方的心理,从而预见到对方的下一步行动,为自己的言辞策略做好准备。
【提纲】四、译文及解读鬼谷子捭阖篇的译文将原文翻译成现代汉语,便于现代人理解。
解读部分则对原文的哲学思想、言辞技巧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领悟鬼谷子的智慧。
【提纲】五、鬼谷子捭阖篇的现实意义鬼谷子捭阖篇的智慧对于现代社会中的沟通、谈判、演讲等方面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第一篇捭阖之道
第一篇捭阖之道字数:4952“捭”即是“开”。
“阖”即是“闭”。
鬼谷子认为,当一个人掌握并灵活运用捭阖之术,便能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万事皆能获得成功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所以捭的意思就是开放、发言、公开所谓阖就是封闭、缄默、隐匿阴阳两方面相要协调,开放并有封闭才有节度,才能够善始善终鬼谷子的捭阖第一,这篇文章,是鬼谷子的思想的总论,是整个鬼谷子思想的纲领。
开篇第一段72个字,实际上就把鬼谷子思想,概括的很完整粤若稽古,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历史,圣人之在天地之间,圣人之所以能在天地之间成为圣人,原因是什么呢?鬼谷子的伟大地方在于,他不仅会提出命题,而在提出命题的同时,给你答案。
他说圣人为什么称作圣人呢?他说,为众生之先,他是众人的先知先觉者,因为他看得比别人远,站的比别人高,思想更精准,于是大家才尊他为圣人,为领导。
那他为什么能成为圣人呢?鬼谷子马上给你答案是: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
万事万物都分阴阳开阖四种状态。
圣人就是观察,阴,就是做这个事情不利的条件是什?阳,有利的条件是什么?做好分析,阴阳开阖,说这个事情怎么开始的,怎么发展、怎么到鼎盛、怎么结束的。
然后命物就是找到事物的规律知存亡之门户,从而知道了生存发展死亡的关键。
回到家干什么呢?筹策万物之终始,运筹策划,什么时候做什么,定战略。
达人心之理,了解人心向背,了解人的看法。
见变化之朕焉,这个朕的意思就是征兆,为什么你会变成领导人,因为你看得比别人远领导者活在明天、领导者活在未来、领导者研究趋势领导者知道我们这行业,发展未来是什么?明年、后年、三到五年我们的行业的发展,你了解了发展的方向,回到家里才能够把事情安排妥当,才能够引领你行业的潮流,向前发展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谈到这个规律,没有人可以伟大到,违背规律行事。
所以你怎么能够成为行业中的领袖,怎么成为社会的精英人士。
唯一的办法就是了解发展趋势,把握市场潮流,你才能成为行业的领袖举个例子:2007年10月份,阿里巴巴的数千名员工,开年会,2007年的那一年,年度比2006年各方面指标增长35%,公司上下欢呼雀跃,在庆祝胜利,当马云明确的指出,他说美国次贷危机,必然会席卷全球,并影响中国。
《鬼谷子》原文十三篇及译文[精品]
《鬼谷子》原文十三篇及译文[精品]一、捭阖篇原文: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出、反复、反忤,必由此矣。
译文:捭阖之道,在于变动阴阳,如同四季的交替,以化育万物。
纵横、反出、反复、反忤,都必须遵循这一原则。
二、反应篇原文: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
反以观往,覆以验来;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
动静虚实之理,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
译文:古代的伟大变革者,与无形之物共同生长。
通过回顾过去来观察未来,通过验证过去来了解现在;通过了解过去来认识现在,通过了解他人来认识自己。
动静虚实之理,如果不符合当今的情况,就应反观古代寻求答案。
三、内揵篇原文: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而不用,去而反求。
其故何也?大智不智,大谋不谋,大勇不勇,大利不利。
其施外,兆内;其知外,情外;用之,故内者,用之也。
在君臣上下之间的关系中,有的距离虽远却亲近,有的距离虽近却疏远;有的在位时不受重用,离职后反而被重新寻求。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大智慧不表现为智慧,大谋略不表现为谋略,大勇气不表现为勇气,大利益不表现为利益。
外在的行为是内在意图的体现;外在的知识是内在情感的反映;只有了解内在,才能正确运用。
四、抵巇篇原文:物有自然,事有合离。
有近而不可见,有远而可知。
近而不可见者,不察其辞;远而可知者,反往以验来。
译文:事物有其自然规律,事情有其离合之分。
有的距离虽近却不可见,有的距离虽远却可知。
对于近在咫尺却不可见的事物,是因为没有仔细观察其言辞;对于远在天边却可知的事物,是因为通过回顾过去来验证未来。
五、飞箝篇原文: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诸侯,忤合之地而化转之,然后求合。
故伊尹五就汤,五就桀,而不能所明,然后合于汤。
译文:古代善于处理背向关系的人,能够协调四海、包容诸侯,在矛盾对立的地方进行转化,然后寻求合作。
因此,伊尹五次投奔商汤,五次投奔夏桀,都没有得到明确的回应,才与商汤合作。
六、忤合篇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
《鬼谷子·捭阖第一》释义
《鬼谷子·捭阖第一》释义捭阖第一题解“捭”是分开、撕裂的意思,“阖”是闭合的意思。
捭阖,在这里指纵横驰骋,大开大合,是鬼谷子学说中的一种基本方法。
在本篇中,鬼谷子认为,“捭”“阖”是一对极其重要的哲学概念。
陶弘景题注云:“捭,拨动也;阖,闭藏也。
凡与人言之道,或拨动之令有言,示其同也;或闭藏之令自言,示其异也。
”捭阖之术是世间万物运转的根本,也是纵横家游说的重要说术言略。
本篇作为《鬼谷子》的第一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成为战国的谋士们游说诸侯、安身立命的重要法则。
粤若稽古[1],圣人之在天地间也[2],为众生之先[3]。
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4],知存亡之门户[5],筹策万类之终始[6],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7],而守司其门户[8]。
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9]。
注释[1]粤若稽古:此四字是模仿《尚书·尧典》的开头,意即按照一定的规律考察历史。
陶弘景注:“若,顺;稽,考也。
”粤,语首助词。
若,顺。
稽,考。
[2]圣人:《鬼谷子》中出现的“圣人”有两种含义:一种指古代有所贡献、有所创见的大智大勇之人,一种指当代精于纵横权术的游说辩士,与儒家所说的“圣人”有所区别。
此句中的“圣人”取前一种含义。
[3]为众生之先:陶弘景注:“首出万物以前人,用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故为众生先。
”先,先觉者,引导者。
[4]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陶弘景注:“阳开以生物,阴阖以成物。
生成既着,须立名以命之也。
”阴阳,古代哲学观念,代表对立统一的两种性质以及由此形成的万事万物。
阳象征雄性、刚健、热烈、积极,阴象征阴性、柔顺、冷静、消极。
阴阳被引申来概括对立统一的两类事物或现象。
《老子》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命物,为万物命名。
[5]知存亡之门户:陶弘景注:“不忘亡者存,有其存者亡。
能知吉凶之先见者,其唯知几者乎?故曰:知存亡之门户也。
鬼谷子捭阖篇实例
鬼谷子捭阖篇实例
《鬼谷子捭阖篇》是中国古代兵法家鬼谷子所著的一部兵书,主
要阐述了军事战略、战术以及指挥军队的方法和技巧。
《鬼谷子捭阖篇》以实例为基础,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来说明兵法的原则和应用。
以下是《鬼谷子捭阖篇》中的一些实例:
1. 养虎为患:讲述了一个国家养虎为患的故事。
一个国家因为
拥有强大的军队而自大,结果这支军队最终背叛了国家,带来了灾难。
这个实例告诉人们,不能因为自己拥有了强大的力量就变得盲目自信,而应该谨慎对待。
2. 金城卒之败:讲述了一个战斗中,一个实力弱小的部队利用
地理优势以少胜多的故事。
这个实例告诉人们,在战争中,充分利用
地理环境的优势可以改变战局,使其武力劣势转化为胜利的机会。
3. 密计败霞:讲述了一个国家在战争中采取隐蔽行动,成功地
破坏了敌人的军事部署的故事。
这个实例强调了战争中谋略和计谋的
重要性,通过巧妙的策划和实施,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战果。
4. 共破苦肉:讲述了一个国家在面临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通过
伪装自己的部队,使敌人产生错觉,从而获得战争胜利的故事。
这个
实例揭示了战争中的欺敌手段,以及如何利用敌人的心理弱点来获得
优势。
这些实例都体现了《鬼谷子捭阖篇》中的兵法原则,如充分利用
地理环境、灵活运用计谋、善于欺敌等等。
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读
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兵法的原则和方法。
《鬼谷子》原文及译文
《鬼谷子》原文及译文鬼谷子捭阖第一【原文】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①之先。
观阴阳之开阖②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③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④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⑤。
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
变化无穷,各有所归。
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⑥。
【注释】①众生:使有生命者生存,也就是人民大众。
②阖:闭的意思。
③筹策:原为古代计算用具。
这里指谋划。
④见:发现。
⑤门户:即上文所说"存亡之门户"。
⑥阴、阳、柔、刚、开、闭、弛、张:分别指事物所处的不同状态及表现,因此,应采用相应行动。
【译文】考察过去的历史,生存在天地之间的圣人是芸芸众生的先导。
通过观察阴和阳两类事物的开合变化来对事物作出判断,并且进一步了解事物存在和死亡的途径,筹划万事万物从开始到结束的发展过程,揭示人们思想变化的规律,预测事物变化的征兆,从而把握事物变化的关键。
所以圣人在世上的作用,从古至今,他们的行为准则是一致的。
虽然事物的变化没有止境,然而他们最终都各有自己的归宿。
或者是阴气,或者是阳气;或者是柔弱,或者是刚强;或者是开启,或者是闭合;或者是松弛,或者是紧张。
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①,校其伎巧短长。
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②。
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
审定有无与其实虚③,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贵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
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④。
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
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
离合有守,先从其志⑤。
【注释】①度权量能:推测权变、能力之大小优劣。
②差:差别。
③实虚:实情与表面现象。
④阖而闭之:闭合并表示不同意见,以观察其诚意。
⑤先从其志:先顺从对方的意思。
【译文】因此,圣人要一以贯之把握住事物变化的关键,审视体察事物变化的先后顺序,推测对方的能力,预估对方的技巧。
《鬼谷子》全篇
捭阖第一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
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
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
变化无穷,各有所归。
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
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
夫贤、不肖、智、愚、勇、怯,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
审定有无与其实虚,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实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
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
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
可与不可,明审其计谋,以原其同异。
离合有守,先从其志。
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
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
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
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
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
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纳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
捭阖者,天地之道。
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
纵横、反出、反覆、反忤必由此矣。
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必豫审其变化,吉凶大命系焉。
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
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以捭阖,制之以出入。
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
阴阳其和,终始其义。
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
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
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
以下求小,以高求大。
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
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
为小无内,为大无外。
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
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随而入。
鬼谷子详解
鬼谷子详解鬼谷子(陶仲景注)作者:鬼谷子注者:陶弘景难解字以□代替。
一、《鬼谷子》上卷1."捭阖"[捭,拨动也;阖,闭藏也。
凡与人之言道:或拨动之,令有言,示其同也;或闭藏之,令自言,示其异也。
]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
[若,顺;稽,考也。
圣人在天地间,观人设教,必须考古道而为之。
]为众生之先,[首出万物以前人,用先知觉后知,用先觉觉后觉,故为众生先。
]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阳开以生物,阴阖以成物,生成既着,须立名以命之也。
]知存亡之门户,[不忘亡者存,有其存者亡,能知吉凶之先见者,其惟知机乎!故曰:知存亡之门户也。
]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眹焉。
[万类终始人心之理,变化眹迹,莫不朗然玄悟,而无幽不测,故能筹策达见焉。
]而守司其门户,[司,主守也。
门户,即上存亡之门户也。
圣人既达物理终始,知存亡之门户,能守而司之,令其背亡而趣存也。
]故圣人之在天下也。
自古至今,其道一也。
[莫不背亡而趣存,故曰:其道一也。
]变化无穷,各有所归。
[其道虽一,行之不同,故曰:变化无穷。
然有条而不紊,故曰:各有所归也。
]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
[此二者,法象各异,施教不同。
]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政教虽殊,至于守司门户则一,故审察其所宜先者先行,所宜后者后行之也。
]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权谓权谋,能谓材能,伎巧谓百工之役,言圣人之用人,必量度其谋能之优劣,校考其伎巧之长短,然后因材而用。
]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
[言贤不肖、智愚、勇怯材性一同,各有差品,贤者可捭而同之,不肖者可阖而异之,智之与勇,可进而贵之,愚之与怯,可退而贱之,贤愚各当其分,股肱尽其力,但恭己无为,牧之而已矣。
]审定有无,以其实虚;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
[言任贤之道,必审定其材术之有无,性行之虚实,然后随其嗜欲而任之,以见其志意之真伪也。
鬼谷子12篇可下载
《鬼谷子》十二篇一、《鬼谷子》捭阖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
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
知存亡之门户。
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
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
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驰或张。
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
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
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
审定有无,与其虚实,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
微排其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实得其指。
阖而捭之,以求其利。
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
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
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
离合有守,先从其志。
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
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
捭之者,料其情也。
阖之者,结其诚也。
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
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
故捭者,或捭而出之,而捭而纳之。
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
捭阖者,天地之道。
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出、反复、反忤必由此矣。
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
必豫审其变化。
吉凶大命系焉。
口者,心之门户也。
心者,神之主也。
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
故关之矣捭阖,制之以出入。
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
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
阴阳其和,终始其义。
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
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
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
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
故与阳言者,依崇高。
与阴言者,依卑小。
以下求小,以高求大。
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
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
为小无内,为大无外;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
鬼谷子捭阖篇原文与译文
鬼谷子捭阖篇原文与译文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鬼谷子捭阖篇原文概述
2.鬼谷子捭阖篇译文解读
3.鬼谷子捭阖篇的现实意义
正文
【鬼谷子捭阖篇原文概述】
《鬼谷子》是一部古代兵法、纵横家著作,为纵横家之祖鬼谷子所著。
其中,《捭阖篇》是《鬼谷子》的第一篇,主要论述了纵横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鬼谷子认为,世间万事万物皆有阴阳两极,捭阖就是探讨如何在阴阳两极之间找到平衡点,以达到最佳的状态。
【鬼谷子捭阖篇译文解读】
原文:“阖之者,闭也;捭之者,开也。
”
译文:阖就是关闭,捭就是开启。
在鬼谷子看来,万事万物都需要有开有合,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过程。
这一观点也反映了古代道家的思想,即世间万物皆有阴阳两极,需要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
原文:“捭阖者,阴阳之道。
”
译文:捭阖就是阴阳之道。
鬼谷子认为,掌握了捭阖之术,就能掌握阴阳之道,从而达到无往不胜的境地。
原文:“阖者,藏也;捭者,发也。
”
译文:阖就是隐藏,捭就是发表。
鬼谷子指出,在实际应用中,捭阖之术需要善于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同时善于发现对方的破绽,从而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
【鬼谷子捭阖篇的现实意义】
尽管《鬼谷子捭阖篇》写于两千多年前,但它所阐述的道理仍具有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人们依然可以从中学习到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如何在与人沟通中找到共同点,如何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等。
总之,《鬼谷子捭阖篇》通过阐述阴阳捭阖之道,教导人们如何在世间万事万物中找到平衡点,以达到最佳状态。
鬼谷子之捭阖
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
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眹焉,而守司其门户。
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
粤若,发语词,无实际意思,不做解释。
“ 为众生之先” ,是指在德行、智慧、修养等方面高于众生,所以才能查察天地阴阳之道,帮助众生繁衍生息,所以才能知晓治世化育之道以引领众生。
开阖,开的意思就是开启,阖的意思就是关闭。
但在这里的开阖,意思已被泛化,不是简单的门户开启和关闭,而事物相互作用的两个对立面相互作用。
开阖,不仅是打开了和关闭了这么简单。
打开还有一个度,即开多少,开一条缝也是开,开一半也是开;阖也是,有阖多少之分,全阖是阖,半阖也是阖等等。
事物开启便会运动,关闭便喻示着藏隐,所以开也是喻示着运动,阖也就喻示着藏隐。
阴阳就像天地生育的两扇门,万物赖阴阳以生,赖阴阳以长,阴阳开阖变化,而万物得以滋生繁衍。
万物不同,命名以区分,机理迥异,察阴阳以识别变化。
故观阴阳开阖以识别同异,观阴阳开阖以命名万物。
圣人识阴阳变化,所以能把握万物消亡荣枯的关键,也就能谋划策使万物,使之避趋生死。
门户即是枢要、关键、枢机。
存亡之门户,即是趋避生死的关阀(关:重要的转折点,不易度过的时机;阀,是阀门,是流体输送系统中的控制部件,具有截止、调节、导流等功能,关阀即是具有调控功能的关键时机) 。
筹策,即是筹划策使,万类之始终,万类,万种品类,即是万物,终始,生为始,死为终,终始不是一个点,而是趋向生死的过程,筹策万类之终始,即是圣人依阴阳筹划策使,使万物趋向生死。
圣人之作用,不仅能司掌趋避生死之关阀,并依事理运筹趋向生死,还能通达人心理变化,觉察变化的迹象征兆,从而司掌生物趋向变化。
圣人在世间,观察天道变化、阴阳消长,查察变化之迹兆,司掌趋向之关阀,依道理而治世,循人心而化育,因此以成圣,以此以存世,自古及今,都是这样。
核查古代历史,可知圣人存在于世间,领先于众生百姓,能观阴阳开阖,以命名事物,能晓存亡之枢要,筹策万物之生亡,通达人心运化的道理,预见事物变化的迹兆,司掌变化的枢机。
鬼谷子捭阖篇原文与译文
鬼谷子捭阖篇原文与译文
《鬼谷子捭阖篇》是中国古代兵书之一,传统上归属于道家典籍。
以下是《鬼谷子捭阖篇》的片段原文与简要译文:
**原文:**
```
故曰:道可道,非常道也。
名可名,非常名也。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捭阖之理,开关之道也,长短之际也。
生生之谓阖,夭夭之谓捭。
开阖相因,贞而能捭。
其博物虽全,物物而不居。
恬淡为阖,煦煖为捭。
故天下熙熙,皆得其所。
```
**译文:**
```
因此说:道,可表达的道,不是永恒的道;名,可表达的名,不是永恒的名。
无名是天地的起始;有名是万物的母亲。
因此,时刻无欲以观察其玄妙;时刻有欲以观察其边际。
这两者共同产生,但有不同的名,合称之为玄。
玄之又玄,是众妙之门。
捭阖的道理,是开启与关闭的方法,是长与短的界限。
生生之谓阖,夭夭之谓捭。
开启与关闭相互依存,坚定而能够展开。
虽然广泛包容一切,但没有东西可以居
留。
恬淡为阖,温暖为捭。
因此,天下熙熙,人人都能得到其所需。
```
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道、名的概念,以及捭阖的道理,强调了恬淡、温暖的境界,以及如何在捭阖中实现天下熙熙,让人人都得到其所需。
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_《鬼谷子》谋略术_原文_逐句_注释_译文_解读_案例_点评
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
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
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
【出处】
本句出自《鬼谷子》:捭阖
【原文】
捭之者,料其情①也;阖之者,结其诚也。
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②,圣人因而为之虑。
其不中③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
【注释】
①料其情:了解情况的真伪,善恶,利害。
陶弘景注:“料而简择,结谓系束。
情有真伪,故须简择;诚或无终,故须系束也。
”
②度数:对谋略加以揣度,作出规划。
陶弘景注:“权衡既陈,轻重自分。
然后为之度数,以制其轻重。
轻重因得所,而为设谋虑,使之道行也。
”
③不中:不能达成一致。
陶弘景注:“谓轻重不合于斤两,长短不充于度数,便为废物,何所施哉。
圣人因是自为谋虑,更求其反也。
”
【译文】
用开启之术,要对对方实情了如指掌;用闭合之术,要和对方结为同心。
对待人才,皆能衡量其轻重缓急,弄清对方真实意图想法,并作出切实规划,圣人善于根据实情为对方考虑。
假如不能猜中对方的轻重缓急,圣人就要考虑自己的退路了。
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_《鬼谷子》谋略术_原文_逐句_注释_译文_解读_案例_点评
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_《鬼谷子》谋略术_原文_逐句_注
释_译文_解读_案例_点评
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
必豫审其变化。
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
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
故关
之以捭阖,制之以出入。
【出处】
本句出自《鬼谷子》:捭阖
【原文】
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①。
必豫审其变化。
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
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
故关之以捭阖,制之以出入②。
【注释】
①道之大化,说之变也:道与说各有自己的原则。
任何事情都因自身变化而走向成功或失败,纵横捭阖,便可促成事物的成功。
大化,即变化;说之变,采取灵活游说的原则。
陶弘景注:“言事无开阖,则大道不化、言说无变。
故开闭者,所以化大道、变言说。
事虽大,莫不成之于变化,故必豫之,吉凶系焉。
”
②“志意”句:陶弘景注:“言八者若无开闭,事或不节,故关之以捭阖者,所以制其出入。
”【译文】
捭阖之道是阴阳变化之道的演化,是游说他人随机应变的关键。
必须事先考察并弄清这些变化。
口,是心灵的门户。
心灵,是精神的主宰。
意志、欲望、思想和计谋都要通过嘴巴这一门户传达出来。
所以,嘴巴是捭阖之道的关键,要能控制自己的言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
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眹焉,而守司其门户。
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
粤若,发语词,无实际意思,不做解释。
“为众生之先”,是指在德行、智慧、修养等方面高于众生,所以才能查察天地阴阳之道,帮助众生繁衍生息,所以才能知晓治世化育之道以引领众生。
开阖,开的意思就是开启,阖的意思就是关闭。
但在这里的开阖,意思已被泛化,不是简单的门户开启和关闭,而事物相互作用的两个对立面相互作用。
开阖,不仅是打开了和关闭了这么简单。
打开还有一个度,即开多少,开一条缝也是开,开一半也是开;阖也是,有阖多少之分,全阖是阖,半阖也是阖等等。
事物开启便会运动,关闭便喻示着藏隐,所以开也是喻示着运动,阖也就喻示着藏隐。
阴阳就像天地生育的两扇门,万物赖阴阳以生,赖阴阳以长,阴阳开阖变化,而万物得以滋生繁衍。
万物不同,命名以区分,机理迥异,察阴阳以识别变化。
故观阴阳开阖以识别同异,观阴阳开阖以命名万物。
圣人识阴阳变化,所以能把握万物消亡荣枯的关键,也就能谋划策使万物,使之避趋生死。
门户即是枢要、关键、枢机。
存亡之门户,即是趋避生死的关阀(关:重要的转折点,不易度过的时机;阀,是阀门,是流体输送系统中的控制部件,具有截止、调节、导流等功能,关阀即是具有调控功能的关键时机)。
筹策,即是筹划策使,万类之始终,万类,万种品类,即是万物,终始,生为始,死为终,终始不是一个点,而是趋向生死的过程,筹策万类之终始,即是圣人依阴阳筹划策使,使万物趋向生死。
圣人之作用,不仅能司掌趋避生死之关阀,并依事理运筹趋向生死,还能通达人心理变化,觉察变化的迹象征兆,从而司掌生物趋向变化。
圣人在世间,观察天道变化、阴阳消长,查察变化之迹兆,司掌趋向之关阀,依道理而治世,循人心而化育,因此以成圣,以此以存世,自古及今,都是这样。
核查古代历史,可知圣人存在于世间,领先于众生百姓,能观阴阳开阖,以命名事物,能晓存亡之枢要,筹策万物之生亡,通达人心运化的道理,预见事物变化的迹兆,司掌变化的枢机。
所以,圣人在世间,自古及今,都是一样的。
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
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
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
变化无穷,各有归属,或归于阴,或归于阳,或归于柔,或归于刚,或归于松弛,或归于紧张。
所以,圣人只要司掌趋向之关阀,审查变化之先后,权衡变化之能量,而后较量技巧智谋以施为。
贤德、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别,依据程度不同,有捭之谋,有阖之谋,能升进,能降退,能卑贱,能高贵,无为以治理。
审定有无,与其实虚,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贵得其旨,阖而捭之,以求其利。
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
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
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
离合有守,先从其志。
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
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
“审定有无,与其虚实,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仔细推究判定彼方有无,既是详细推究彼方有无某种情况,摸清己方所知晓或推测的情况的虚实,详细推究慎定之后,依据审定的彼方虚实情况,顺就彼方性情好欲,去窥探对方的真实意图。
审定,仔细推究判定。
志意,既是意图的意思,彼方的真实意思和志向。
游说君王,得先摸清君王意图,怎么样去摸清君王意图?那就得了解君王的虚实,比如君王的兴趣、爱好、性格,然后顺着彼方的这些嗜欲,建立于彼方的谈论分为和良好关系,才可在于其交往中窥探推测彼方意图。
“微排其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贵得其旨,阖而捭之,以求其利”,微微驳斥其言论,行捭阖之道,反其言而说,目的在于求的真实情况,难得的是能得到彼方意图。
闭藏己方意图而实行捭之道,求的是对己方有利。
不知晓对方意图,对方又不肯直言,有意隐瞒意图,此时,不妨微微驳斥其言论,言说与其所持相反的意思,以此求得对方的真实情况,得到对方的行事意图或者计划。
排,驳斥。
捭,开也,言也,在此可以理解为己方言说。
捭反之,以捭之道,反其言语之意而游说。
微排其言,虽有驳斥,并不激烈,彼方能接受,可继续言论,在继续的言论中,窥探彼方意图,如果言语驳斥过激,对方甩袖而走,或者更糟糕的,刺激彼方采取更激烈的应对,则事情陷入不可转圜。
“阖而捭之,以求其利”,阖是闭藏,“阖而捭之”,闭藏己方意图,以言语诱使彼方,以窥探推测彼方意图。
或者“阖而捭之”,“捭而阖之”,既是针对彼方采取捭阖之道,行捭阖以期丛中得利。
“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
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
开,开言,即言说,或者是敞开心扉,把自己的虚实,以及意图毫无隐瞒的说出来,即开而示之。
隐瞒自己的虚实和意图,在言论中不涉及自己要隐瞒的情况,即阖而闭之。
开而示之,是因为彼此情性相同,正所谓志趣相投,很容易相互支持。
阖而闭之,是因为彼此真心不同,意图相左。
诚,即是真心,就是内心的想法、观点。
“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
离合有守,先从其志”。
审明,审查明晓。
即使推究明晓彼方所施的计谋,以推测探究彼方与己方的相同和差异。
离合,背离与符合,有守,即是有所坚守,坚守的是己方的意图、利益。
只要己方有所坚守,可以先顺从彼方志趣。
强调不论怎样施谋游说,不要忘记本来初衷。
对于如何实施捭阖之道,“阖而捭之”行不行,“捭而阖之”可不可以,还是要根据对方行事而定,但是不论实施那种捭阖之道,目的就是要推测探究彼方意图,判定是否与己方相同或者对己方有助益。
“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
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
周,周到、周详。
密,细密、缜密。
贵,重要的。
言说重要的是周到、周详,闭藏重要的是要细密、缜密,周详和缜密,重要的是细微,即是说要说的周详,藏要藏的严密,如大道之潜隐,不着痕迹。
审查判定有无,依据其虚实,顺遂其嗜欲,以窥见其意图。
微驳其言,反其意而说,以便得到实情,最重要的是明了其意图。
捭阖之道,求其利己。
或者开言示诚,或者闭藏以隐己。
开言而示诚,在于彼此情志相同,闭藏以隐己,在于彼此异心。
行或不行,审查明晓其计谋,推究其与己异同。
心中有所坚守,言行可有背离,先顺从对方意图。
开诚言说,贵在周详,闭藏缄默,贵在缜密,周详或者缜密,都贵在微细,微细之极,与道相类。
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
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
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纳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
凡事情不明朗,自然猜度揣测,揣度猜测而有所得,依据揣度猜测而为之筹划。
捭阖之捭之道,是开诚以示己,是言说以套话,就是主动的说明己方的真实情况和意图,或者积极的与对方言论以套取彼方的虚实和意图,捭之道就是积极主动的与彼方亲近言说,以动制静。
捭阖之阖之道,是闭藏己方虚实和意图,由彼方言说其虚实意图其而纳取其谋划,是闭藏己方虚实和意图,由彼方言说虚实而去弃其谋划,阖之道就是静默观察彼方意图谋划,与己方有利则纳取鼓励,与己方不利则设法去弃,以静制动。
总之,彼方与己方同利益则开诚布公,彼方意图谋划与己方有利则采纳,合乎己方利益则取之,不合乎己方利益则去之。
度数,度量测算,是指对事情的谋划,先揣测虚实而后谋划方略,方略定而后才能计虑实施。
权衡,是权衡事情的虚实、轻重、缓急。
彼方意图不明则权衡虚实,彼方意图已明则权衡轻重、缓急。
主动的袒露心声,是因为已经料到彼方的情性,闭藏自己的意图,在于和同彼方心意。
对彼方情性轻重的权衡都能符合己方的揣测,并依据权衡为之度测,圣人因而为之考虑谋划。
彼方情性的揣测不符合己方的权衡度测,圣人就从己方考虑谋划。
所以捭之道,或者开诚而言说,或者开诚以听辞,阖之道,或者闭藏以取利,或者闭藏以去害。
捭阖者,天地之道。
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
反出、反复、反忤,必由此矣。
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必预审其变化。
反,意为颠倒、倾覆,或者通“返”,意为返回、回归,均为由变而归始,即事物变化之后又回归事物的初始状态,如生而荣,荣而枯,枯而亡。
反出,含出之意,有出而得反出,反复,因复而得反复,反忤,因忤而得反忤,说反出、反复、反忤,含阴阳消长变化,如言出、复、忤,则说起一端,定而不变,故说反出、反复、反忤,意思含义更为贴切隽永。
“必由此矣”,“此”指捭阖之道,因捭阖之道以变动阴阳,故反出、反复、反忤必由捭阖之道。
化,指化生、化育,变者在春夏,化者在冬秋,春夏以生以长,故为生变,秋冬以枯以亡,故为化亡,无生不长,无长不枯,无枯不亡,生生不息,化亡不已。
道之大化者,在于捭阖,在于阴阳,阴阳捭阖,以无形大道,化育有象万物。
捭阖以变动阴阳,故捭阖为道之大化,以捭阖阴阳之变化,而变动万物生长枯亡。
捭阖之道是天地之道,捭阖变动阴阳,在四时开闭,以化育万物枯荣。
反出、反复、反忤,必定是由此产生。
捭阖者,化育万物之大道,在于其言说变化,说变化必定预审其变化。
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
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
故关之捭阖,制之以出入。
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
阴阳其和,终始其义。
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
故言死、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
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
捭阖在于言说事物的两面,没有具体而准确的意思。
以捭阖论游说,言说为捭,缄默为阖,以捭阖论事情,谋划为捭,任由为阖,以捭阖论生死,生存为捭,死亡为阖,以捭阖论阴阳,阳为捭,阴为阖,捭阖没有具体所指,而又无所不指。
阴阳是事物的两面,是说静止的事物的两面,捭阖也是言说事物的两面,是说运动的事物两面,如树叶有绿、黄,绿为阳,黄为阴,树叶由黄变绿为捭,由绿变黄为阖。
谈阴阳有消长,消长既为捭阖,故说阴阳相和捭阖,阴阳相和捭阖以变化,以捭之道谋事使其向“阳”的方向转变,以阖之道谋事使其向“阴”的方向转变。
既有捭阖,便有终始,圣人运用捭阖,在于始其当始之事,终其当终之事,捭阖是手段,终始是目的,所以终始才是捭阖的意义。
心有谋划,凭嘴言说。
口如心之门,闭口不言,则谋划不能出,开口表达,则谋划才能为人知晓,所以嘴巴有开合,思虑、智谋、喜欲等有出入。
口者,是心的门户,而心主精神。
志意、喜欲、思虑、智谋,而皆由口表达。
故以口之合张,控制神思之出入。
捭之道,是开启、言说、阳,阖之道,就是闭合、静默、阴。
阴阳与捭阖相和,捭阖之意义在于运行终始。
所以,说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都属阳类,是“开始”;所以,说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都属阴类,是“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