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献学最新课件第13课元明:历史文献学的持续发展时期(一)

合集下载

历史文献学.ppt

历史文献学.ppt
(3)文献学名词出现于近代。经学 朴学 考古 学 语言文学
充满劳绩,仍诗意地栖句在这片大地上。
——马丁·海德格尔 2、台湾学者的观点
台湾《中文大辞典》:研究一民族之语言文学, 以了解其文明程度之学术,谓之文献学。
3、文献学创立初期的观点。
(1)郑鹤声、郑鹤春《中国文献学概要》:结 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 印刻谓之献。叙而述之,故曰文献。
乾》焉。 《中庸》:子曰:吾説夏禮,杞不足徵也;吾學殷禮,有宋存焉;
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 焦竑《国朝献征录》=《当代人物传》 李桓《国朝耆献类征》=《先烈人物传》
(3)元代杨维祯《送僧归日本》: “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
(4)明《永乐大典》(初赐名《文獻 大成》 程敏政《新安文献志》)
(2)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 王左杖黄钺,右秉白牦以麾。曰:“逖矣, 西土之人!”(出自 《今文尚书·牧誓》)
裴松之注《三国志》、刘义庆注《世说新 语》、郦道元注《水经注》
3、解决文献的排列顺序,为人们认识和研究 文献提供方便,就有了书目(目录)、索引 等方法——文献的整序。
(1)目录的功用 目录的体制 (书名、小序、 解题) 目录的分类
(2)汉代——奠基期
刘向校理群书-刘歆《七略》-班固《汉志》 经今古文之争 郑玄遍注群经 熹平石经 辨 伪起步
(3)魏晋至隋——变迁期 ①废简用纸 ②校理汲冢遗书 ③刊刻正始石经 ④文献散亡严重 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刘、石乱华、隋
炀帝焚书
我能言之,而二國不足取以為證,以其文獻不足故也。文獻若足, 則我能取之,以證吾言矣。 (3)马端临《文献通考》:“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末 以来诸臣之奏议。诸儒之议论谓之‘献’。”

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一、中国古典文献学的起源与发展1. 先秦时期:古籍整理的萌芽在先秦时期,我国古籍尚处于萌芽阶段。

诸子百家争鸣,各家著作纷呈,为古典文献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当时,已有学者开始对古籍进行整理,如孔子编订《诗经》、《尚书》等。

2. 汉代:古典文献学的确立汉代是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使儒家经典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此,汉代学者对儒家经典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与研究,形成了以经学为核心的古典文献学体系。

3. 魏晋南北朝:文献学研究的多元化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传入,使得文献学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这一时期的学者们在整理儒家经典的同时,也开始关注其他领域的古籍,如道藏、佛经等。

4. 隋唐时期:古典文献学的繁荣隋唐时期,我国古典文献学进入繁荣阶段。

唐代学者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古籍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如孔颖达的《五经正义》、颜师古的《汉书注》等。

5. 宋元明清:古典文献学的深化与发展宋元明清时期,古典文献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学者们在考据、训诂、校勘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如朱熹的《四书集注》、王夫之的《读通鉴论》等。

同时,私家藏书和刻书业的兴起,为古典文献学的传播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国古典文献学作为一门研究古代文献的学科,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

在新时代背景下,古典文献学将继续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重要作用。

二、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1)古籍版本研究:探究古籍的版本源流、刊刻年代、流传过程及版本间的差异,为学术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

(2)文献目录学:整理和编纂古籍目录,揭示古籍的分类、编目、检索和利用,为学者查找资料提供便捷。

(3)校勘学:对古籍进行校对、勘误,力求恢复古籍的原貌,确保文献的准确性。

(4)训诂学:解释古书中的字词、成语、典故,阐明古书的词义和句意,帮助后人理解古代文献。

中国历史文献学PPT课件

中国历史文献学PPT课件
擊缶迎賓 《說文解字》解釋缶:瓦器,所以盛酒漿,秦人鼓之以節 歌。
李斯《諫逐客令》:“擊甕叩缶,彈箏博髀,而歌呼嗚 嗚、快耳目者,真秦聲也;鄭衛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 樂也。今棄擊甕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 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
說明秦人音樂古樸,沒有中原音樂先進,所以秦國人 自己都放棄了秦聲轉而學習其他國家的樂舞。
授课:XXX
6
❖ 歷史文獻學:是對歷史文獻的形成、發展、整理、利用進行 研究,探索其規律,從而加以理論說明的一門學問。
❖ 它以歷史文獻為研究對象 ,任務是為各種文化學術研究提 供豐富而信實的資料,特別是在搜集、鑒別史料方面,能為 歷史科學研究建立堅實、可靠的資料基礎。
❖ 歷史文獻學既包括傳統的目錄學、版本學、校勘學、輯佚學、 辨偽學、傳注學,又有新提出的史源學、歷史文獻編纂學, 金石學、方志學、檔案學和甲骨學等也是歷史文獻學中獨立 出來的相關學科。
2021/3/9
授课:XXX
5
現代文獻定義
❖ 後來則專指有歷史價值或參考價值的圖書資 料。
❖ 1983年誕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文 獻著錄總則》的文獻定義:
“文獻是記錄有知識的一切載體”。
❖ 《中國大百科全書》在此基礎上又增加了 “信息”二字: “記錄有知識和信息的一切載體。”
2021/3/9
2021/3/9
授课:XXX
7
❖ 作為歷史學院的專業基礎課,我們的課程重要選文,同時介紹古漢語語法、文化常識等,培 養學生閱讀、研究古文典籍的能力。
2021/3/9
授课:XXX
8
❖ 二、學習中國歷史文獻的意義 ❖ (一)研究歷史的需要。
一方面我們必須瞭解基本史料,另一方面,我們必 須能夠正確解讀這些文獻資料。 (二)繼承民族文化遺產的需要。

中国历史文献学最新课件第15课清代:历史文献学的鼎盛时期(一)

中国历史文献学最新课件第15课清代:历史文献学的鼎盛时期(一)

壹 辨伪发展的高峰
二 辨伪的成就与特色
清初学者的辨伪,最有成就也最具特色的是对专 书的深入考辨。具代表性的有:
1.阎若璩与《尚书古文疏证》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穿穴经史,广搜 证据,著成《尚书古文疏证》8卷,从渊源、传授、 篇数、篇名、史实、文体、典制、地理、历法乃至音 韵、训诂等方面,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令人信服地考 证出《古文尚书》非孔壁之书,孔安国《传》非孔安国 撰,均是后世的伪作。
壹 辨伪发展的高峰
三 辨伪的作用和意义
明末清初辨伪风气兴起的重要意义和产生的重 要作用:
其一,廓清迷雾,动摇宋明理学的理论基础。
其二,解放思想,开启新的研究途径。
其三,回归原典,为汉学的兴起铺平道路。
贰 汉学的兴盛与文献学成就
二 文献学成就
一 汉学的产生与兴盛
贰 汉学的兴盛与文献学成就
汉学,又称为“朴学”、“考据学”、“乾嘉汉学” 或“乾嘉学派”,是有清一代最具代表性的学术流派,占 据清代特别是清前中期学术的主导地位。汉学在清代的发 展兴盛,不仅演成了一代学术文化繁荣鼎盛的局面,而且 在文献学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
伍 版本学的发展与兴盛
一 版本鉴定的发展 二 版本源流的探讨 三 版本著录的进步 四 典籍校刻的兴盛
伍 版本学的发展与兴盛
一 版本鉴定的发展
版本鉴定是版本学研究领域的核心内容和基础 性工作。
版本鉴定主要是从图书形式上,如版本形制、 纸张墨色、文字风格等来研究版本,重在鉴别版本 的刊刻年代,考订版本的优劣真赝。
二 文献学成就
经学:清代经学研究进入全盛阶段,取得了极 为可观的成绩。
其一,廓清后世对经书的误解和歪曲。 其二,钩稽考证汉人经说。 其三,撰著新疏新解。 其四,汇释群经。

中国历史文献学发展的过程

中国历史文献学发展的过程

中国历史文献学发展的过程中国历史文献学是研究中国古代文献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各种文献资料,如古代历史文书、史籍、古代科技文献等。

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历史文献学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参考。

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先秦时期。

在这个时期,由于文字的出现,人们开始使用文字来纪录历史事件和传播知识。

先秦时期的历史学家如司马迁、左丘明等人开创了史学的先河,他们撰写了众多的史书和史传,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文献资料。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文献学逐渐得到发展。

汉代时期,历史学家班固编纂了《汉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完整的官修史书,对后世的历史记载影响深远。

魏晋时期的贾逵、范晔等人则进一步系统总结了古代文献的分类和整理方法,形成了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初步的理论体系。

到了唐代,中国历史文献学进一步发展。

唐代历史学家刘知几在他的《史通》一书中,提出了文献整理的方法和原则,为后世的历史学研究提供了指导。

唐代的《旧唐书》、《新唐书》编纂收纳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为后世的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宋代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一个高峰时期。

宋代的历史学家司马光开创了历代史学家编纂的先河,他主编了《资治通鉴》这部集历史纪事于一书的巨著,成为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经典之作。

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时,采用了全面的历史文献资料并注重真实性,使得这部史书成为后世历史学研究的重要参考。

明清时期,中国历史文献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明代史学家蒲松龄、黄宗羲、郑南金等人搜集整理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他们的研究成果对后世的历史学研究有着重要影响。

清代史学家傅山、程大位等人则进一步完善了文献学的研究方法,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和观点,为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近现代以来,随着历史学的不断发展,中国历史文献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建国后的中国历史学家如罗振玉、金农等人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深化了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认识,丰富了历史文献学的理论和方法。

中国史学史第四章 宋元时期中国史学的继续发展

中国史学史第四章 宋元时期中国史学的继续发展

(2)求实精神
❖ A、反对空谈义理,专务攻击(比喻当家之妇专事唇舌) ❖ B、反对玩弄辞藻,比喻朝霞晚照,徒愉耳目。 ❖ C、主张理论联系实际(“若乃天文、地理、车舆、器
服、草木虫鱼鸟兽之名,不学问,虽谈千回百变,亦无 由识也”)
❖ D、重视金石、图谱。 ❖ E、反对任情褒贬,主张据事直书(此说主要针对所谓
❖ 乐史《太平寰宇记》200卷、王丰《元丰九域志》10卷、欧 阳忞《舆地广记》38卷、《大元一统志》1300余卷,是总 志性质的著作。
域外史
❖ 比较著名的有周达观《真腊风土记》1卷,汪大渊的《岛夷 志略》1卷等。
第二节 纪传体史的继续发展
第二节 宋元时期纪传体史书的继续发展
一、概述
❖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撰,官修史书,200 卷,记唐代(618-907)。
三、郑樵和《通志》
❖ 郑樵(1104-1162),字渔仲,别号溪西遗民, 人称夹漈先生,福建兴化军(今莆田)人, 生活于徽(1101-1125)、钦(1126-1127)、 高(1127-1162)三朝。
❖ “三十年著书(读书、讲学),十年搜访图 书” 刻苦 访书 生活 亲友视为痴、愚、 妄
❖ 著述据今人统计,有84种,其中31种共590 卷,其余无卷数。
宋朝秘书省设有会要所,编写宋代 历朝会要,多达3000余卷,这些 材料当时没有公布。今天的《宋会 要辑稿》是清人徐松从《永乐大典》 中抄辑出来。
❖ 第三、通史在史书撰述中的地位大大加强,编年、 纪传和典制三种重要体裁史书都有自己的通史。
❖ 第四、古史与当代史的史书增多 古史:罗泌《路史》 当代史:时政记、起居注、日历、实录、会要、国 史
(二)欧阳修的史学思想
❖ A、着重总结历史经验,讲惩恶扬善,记叙寓 褒贬。

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历史文献学是一门以历史文献及其整理研究工作为研究对象的,以复原、求真和致用为主要任务的专科文献学。

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学科基本理论、历史文献及其产生发展过程、研究和整理历史文献的方法以及中国历史文献学发展史。

他从属于历史学,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和实践性的突出特点。

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中国历史文献学面临着加强学科理论建设、实现研究手段现代化等多重任务和发展趋向。

一、文献与历史文献文献二字联成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篇》。

该篇记载:“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气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汉宋学者注疏时都把“文”释为典籍,“献”释为贤人或贤人言论。

最早以“文献”名书的是宋末元初的马端临,他写了一部贯通历代典章制度的著作,取名为《文献通考》。

在《自叙》中他解释说:“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

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言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从孔子到马端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术的进步,特别是书写工具的改进与印刷术的发明和广泛运用,贤者的言谈高见很容易见诸笔端,各种口头传说和议论也逐渐通过各种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于是人们越来越重视典籍而轻视传闻,相应地“文献”也由一个联合式的合成词逐渐向偏义复合词的方向演变。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马端临将文献的内容区分为“叙事”和“论事”两大类,并且将两者并重,对我们是有启发意义的。

白寿彝先生认为历史文献有记注和撰述之别,记注即历史记录,而撰述要有史识。

,在发现一件不经常见的文献,往往表现得相当激动,而对于历史的撰述的重要性,往往估计不足。

这是带有片面性的。

今人对“文献”的理解,,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文史学界的文献概念,如郑鹤声、郑鹤春称:“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

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
• 1、疑古精神的高涨
欧阳修 对儒家经典 (P111) 朱熹 《古文尚书》诸篇(P115)
今文多艰涩,而古文反平易,伏生背文暗诵,乃偏得其所难; 安国考定于蝌蚪古书错乱磨灭之际,反得其所易,则有不可解者。
2、辨伪之学的精密
专书辨伪
梅鷟zhuó:《尚书考异》、《尚书谱》
辨伪理论的进步 :
胡应麟:《四部正讹》 祁承爜:《澹生堂藏书约》
四、文献范围的扩展
1、类书的勃兴(教材100-102页)
• 概念: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资料,随类相从而加以编排,以便于寻 检、征引的一种的工具书。 早期的类书:《皇览》 。
• 历代主要类书(唐)
欧阳洵 《艺文类聚》 100卷
许敬宗 《文馆词林》 1000卷
徐坚 《初学记》
从1400多种古籍中分类摘录,分岁时、政治、 产业等48部。
◆将校勘记独立汇编成书。——校勘学朝着独立的方向发展。 ◆“校勘”与小学互动——推广了小学成果。 ◆成立专门机构——三馆(昭文馆、集贤院、史馆)秘阁,保证质量。 ◆校勘与印刻紧密结合。
◆与目录学相辅相成——校勘须搜异本建立目录。 ◆对校勘人员的赏罚严明。
◆注重校勘当代之书,等。
二、校勘之学的日趋成熟
全书上起萧梁,下迄唐五代,选录作家近2200人,文 章近2万篇,十分之九为唐代作品。
分31门,1104门。将历代事迹,自上古至五代,分门 顺序排列。所采以正史为主,间取经、子,引文多整 章整节,对宋以前史辑的校勘工作有较高价值。
一名《群书考索》共分46门,所引经史百家之书,都 附有辑书人的断语。
为报考博学鸿词科提供指南的书。分天文、地理、官 制、食货等21门采用《实录》和《国史日历》,有较 高的史料价值。
• 栏格版式

中国历史文献学发展简史

中国历史文献学发展简史

中国历史文献学发展简史中国历史文献学是一门研究中国历史文献的学科,其发展历程源远流长。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国历史文献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包括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以及近现代时期。

1.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初创时期。

此时的文化典籍和文献学思想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甲骨文、金文等古代文字的发现和解读,为后人研究古代历史文献提供了重要线索。

此外,诸子百家的兴起也为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2.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历史文献学的早期发展阶段。

此时的历史文献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文化典籍和文献学思想更加丰富。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进行文字统一工作,促进了历史文献的传播和保存。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家思想成为主导,同时也促进了其他学派的发展和繁荣。

3.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历史文献学的成熟阶段。

此时的历史文献学思想更加深刻,文化典籍和文献学体系基本形成。

佛经的传入和道教的发展,也为历史文献学增添了新的内容和特色。

此时的历史文献不仅包括官修正史和私家著述,还包括大量的碑铭、简牍等考古资料。

4.隋唐五代时期隋唐五代时期是历史文献学的鼎盛阶段。

此时的历史文献学思想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文化典籍和文献学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唐代开始进行大规模的修史工作,建立了庞大的史官队伍,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献。

同时,隋唐五代时期也是文化交流的繁荣时期,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融进一步丰富了历史文献的内容。

5.宋元时期宋元时期是历史文献学的继续发展阶段。

此时的历史文献学思想更加深刻,文化典籍和文献学体系更加完善。

宋代开始出现活字印刷术,使得书籍的传播更加便捷,推动了历史文献的普及和流通。

元代则注重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历史文献进行收集和整理,为后世研究提供了更多的资料来源。

6.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历史文献学的稳定发展阶段。

中国古代文献学(全套课件220P)

中国古代文献学(全套课件220P)

目录是治学的门径。 版本学涉及文献文本的考察和鉴别。 校勘的意义十分重大,它是取得正确文本的重要手段,是读书、治学
存真求是的先决条件。 内容考实是古代学研究中准确掌握、利用文献的前提。
海源阁
王献唐在《海源阁藏书之损失与善后处置》
中记载:“在土匪占据聊城时,日常以杨 氏书籍出售,购者随意予价,略不计较。 有时割裂包物煮饭,或带出作枕头使用。” “并闻杨氏宋本咸淳临安志八册,半箧为 土匪带入民家枕头;后以王冠军搜查正严, 恐遭连累,即将临安志火焚,并将书箧劈 碎煮饭。余前往勘查,仅见临安志二册, 书箧尚存。”
《礼记·礼运》:“言偃(子游)复问:‘夫子之极
言礼也,可得而闻与?’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 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 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乾坤》焉。《乾坤》 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
“文献” :文章典籍,口头材料。
东汉郑玄注云:
“献,犹贤也。 我不以礼成之者, 以此二国之君, 文章贤才不足故 也。”
朱熹《论语集注》解释《八佾》这段话说:“杞,夏
之后。宋,殷之后。征,证也。文,典籍也。献,贤 也。言二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 以其文献不足故也。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以证吾 言也。”
献:贤人


孟子谓齐宣王曰:“所谓 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 也,有世臣之谓也。” 荀子:学莫便乎近其人。

清李桓《国朝耆献类征》 亦名《国朝耆献类征初 编》,是一部大型清代 人物传记资料汇编。
“文献” ,专指“典籍” 。 “献”即贤者的言行被记录下来。 “献”转变成“文”,而“献”字也慢慢失去其本义。
宋末元初的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序:

中国历史文献学发展的过程

中国历史文献学发展的过程

中国历史文献学发展一:先秦两汉:中国历史文献学的成立时期先秦时期的文献整理工作:•一、孔子整理六经•二、《论语》的编撰整理•三、《韩非子》的编撰•四、《春秋》三传司马迁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一、深入调查研究,广泛收集资料。

•二、“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

•三、对历史文献的注释。

•四、“疑者阙焉”。

二:魏晋南北朝隋唐:中国历史文献学的成长时期1:图书四部分类法的确立2:唐朝官修《隋书·经籍志》三:两宋元明: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繁荣时期1:北宋馆阁校勘的空前发展•将校勘记独立汇编成书。

•建立专门机构进行校勘。

•校勘与刻印紧密结合。

•政府校勘与目录学相辅相成。

•对校勘人员赏罚严明。

•注重校当代之书。

2:宋代类书的编纂历史上较为著名的类书有唐代的《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宋代的《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等。

其中以《永乐大典》规模最宏大,辑录书籍数量最多。

3:郑樵《通志》•《通志》为一部巨著,《通志》当今称其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中国通史。

他突破前人所用的文献分类方法,力图全面、系统地反映当时的文献存亡情况,超越了前人,取得很大成就。

4:方志体例的确立和方志学的形成宋代方志编修走向成熟,方志体例逐渐完善并趋于定型,新兴的方志学也逐渐形成。

地方志的读法地方志的体例与分类地方志的史料价值5永乐大典》的编纂及其价值•《永乐大典》的规模更是西方同时代的典籍所望尘莫及的。

四:清:中国历史文献学的鼎盛时期1:《四库全书总目》2:清代校勘学的繁荣❖特点:❖一是成就大,整理校勘了一大批古籍。

❖二是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校勘学家,且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三是总结了许多优秀的校勘经验,提出了一系列的校勘学理论观点。

3:清代的考史、补志成就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赵翼:《二十二史札记》五:近现代: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变革时期1:罗振玉、王国维对出土文献的研究2:“新考据学”的兴起❖王国维治学陈寅恪治学陈垣对于历史文献学的贡献3:顾颉刚与古史辨派顾颉刚在其研究中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认为时代越后传说的古史期越长。

历史文献学1(文献与历史文献)

历史文献学1(文献与历史文献)

历史,首先是一个时间概念。时间
以“现在”为坐标,前乎此者谓之
“过去”,后乎此者谓之“将来”。
当文献学家着手对某种当代文献进
行整理研究时,他实际已成为历史
的存在物。故一切文献都是过去的
历史知识的记录。

其次,从学科体系来看,广义历史学包括自然界的 变迁和人类社会活动的发展过程,十分广泛。广义 的历史文献,可以包容天地间一切著作,一切文献。 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学,专指人类社会史,即所谓 狭义历史学。历史学典籍则指古代四部分类目录中 的史部典籍,以及现代文、史、哲、经等分类中的 史学著作。史部以外各部也多含有史学文献,古今 学者早有论说。章学诚《报孙渊如书》称:“承询 《史籍考》事,取多用宏,包经而兼子集,不特如 所询地理之类已也。”可见,章氏所著《史籍考》 已不限于四部分类的史部典籍。章氏又有“六经皆 史”的论题。司马迁作《史记》,就以《六经》为 史料。

当前学术界已出版的文献学著作,一般都还
是在传统界定的含义中讨论“文献”,认为 它是一个旧名词,只能使用它原本的意义。
事实上,我们应该看到,即使“文献”的原
本意义,也要重新予以科学的定义或说明。 作为人类知识记录的文献,不论其形成途径、 制作方式或出版与否,关键在于有一定的载 体作为依托而成为确定的可感知的对象。古 人界定“文”与“献”的区别,目的在于扩 大历史研究的取证范围。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郑玄、 朱熹所说基本一致。不同之处在 于,朱熹对“文”的解释前进了 一步。郑玄认为文献的“文”即 文章;朱熹认为文献的“文”即 典籍。文章是礼乐法度,典籍指 法典图籍。所谓“文章”,当然 没有典籍深广。
按照朱熹的观点,文献的含义是由既 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文”与“献” 两层含义构成的。其中,文是指法典图 籍之类的历史资料,献是指熟悉典故、 学识渊博的贤人。前者是物,是“硬 件”,是已经固化了的“死资料”,后 者是人,是“软件”,是可以存储并可 以传播知识信息的“活载体”。因此, 李泽厚把文献翻译成 “文字材料和活

中国历史文献学课件

中国历史文献学课件

中国历史文献学课件历史文献的载体、类别与形式一、历史文献的载体记录、保存、传播文献的物质实体,称为文献的载体。

在世界历史上,泥版、纸草、牛皮、龟甲、兽骨、竹木、金石、缣jiān帛类织物直至纸张等等,先后被不同地区的人们用于书写和印刷文字,进行社会交往,从而留下了各种载体的文献。

载体不同,文献的制作方式也不同。

以物质载体分类文献,应包括制作技术。

我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献,可区分为八大物质技术类别。

八大类目是:①甲骨文献;②金石文献;③简牍文献;④缣帛文献;⑤抄本文献(同一种书,抄本越多,歧义也就越多,人们的版本意识也就越强烈。

);这五种不同物质载体文献,是印刷术通行前的文献形式;(文献原意,口耳相授)⑥雕版印刷文献,是以纸张为载体的雕版技术文献,也是传统版本学研究的主体;(什么是板本?P266)⑦活字印刷与现代技术印刷文献,也是以纸为载体的近现代技术印刷文献;⑧以现代技术为载体的文献,指摆脱纸为载体的非印刷型文献,即音像、微缩与机读文献。

1、甲骨文献以甲骨为载体的文献称甲骨文献。

甲,指龟甲,包括腹甲、背甲,以腹甲为主;骨,指兽骨,包括牛骨、鹿骨、羊骨、猪骨、马骨等,而以牛骨为主,特别是水牛的肩胛骨。

(相对柔软)(1)、甲骨文的起源甲骨文献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文献,它主要是商代后期殷人占卜的记录。

商人信鬼,巫术、祈禳(瓤)、占卜和祭祀是商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其中以占卜和祭祀为商代最常见的两种早期宗教行为。

商代的占卜内容包罗万象,上至国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包括祭祀、收成、征伐、天气、祸福、田猎、疾病、生育等等无所不占。

占卜使用后的甲骨,一般要加以慎重地埋藏,近年来在安阳殷墟发现的甲骨很多都是成坑出土,表明是商人有意识地保存起来的。

因此,甲骨文又称“卜辞”占卜之外,祭祀也是商代宗教生活的重要方面,卜辞记载的商代祭祀名目有几十种之多,一年360天中商王几乎无日不举行祭祀,祭祀的对象包括先王、先公、先妣(比)等祖先神以及日、月、星辰等各种自然神,祭祀的内容有献黍、献酒、献牛羊、献人牲等,祭祀的目的则有祈福、祈年、祈寿、禳灾、报恩、求雨、去病等各个方面(2)、甲骨文的制作与内容占卜的程序:①整治。

文献学课件

文献学课件



(二)简牍的制作
简,是竹片,牍,是木片,要真正成为书写材料竹简和 木牍,需要几道工序。 1、选材 2、杀青 3、析治 4、编联(后有图片)

(三)文献的书写
以简牍为书写材料,如果写后需要修改,方法大致有三 种:削改、涂改、添写。


(四)书写工具
简牍的书写工具包括:毛笔、刀、墨、砚、研石。
4、经折装
经折装也称“折子装”,从折叠佛教经卷而得名。产生 于唐五代。具体办法是,将长条的卷子装佛经,依一定行数 左右连续折叠,最后形成长方形的一叠,再在前、后各粘裱 一张较厚的纸,做为护封,也叫做书衣、封面。由于是改造 佛经卷子装而成的,故名经折装。此后凡仿此装帧形式者, 不论其内容是否为佛经,便都以经折装称之。 五代以后,雕印的佛、道两家的单经、大藏,采用经折 装的比比皆是。可见在中国古代典籍的装帧形制中,经折装 流行的时间是很长的。在这种装帧形式的影响下,连大臣奏 书也取这种折子本形式,故称奏折,至少清代这种奏折是很 流行的。
龟甲文
兽骨文
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 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 雨?(其自南来雨?) 汉乐府《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二)发现


1899年王懿荣、刘鹗、罗振玉、王国维 甲骨四堂:郭沫若鼎堂、董作宾彦堂 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




五、纸
(一)“纸”的概念及其演变



1、丝质纸(缣帛) 2、植物纤维纸 3、矿物或其他化学合成纤维纸 1、西汉古纸的发现 2、东汉古纸的发现
(二)汉代古纸的发现

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50页PPT

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50页PPT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中国历史文献学最新课件第13课元明:历史文献学的持续发展时期(一)

中国历史文献学最新课件第13课元明:历史文献学的持续发展时期(一)

叁 辨伪思潮的持续发展
二 辨伪理论和方法的初步总结
胡应麟《四部正讹》考辨方面的具体表现: 其一,考辨群书。 胡应麟在前人辨伪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考辨的 范围,在考辨的数量上有所增加。 胡应麟一方面参考前人之说,另一方面又能不迷信 前人之说,力图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见, 形成的考辨都是颇有说服力的。
《尚书考异》具有承上启下之功,对后世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叁 辨伪思潮的持续发展
二 辨伪理论和方法的初步总结
晚明时期胡应麟的《四部正讹》考辨了包括经 史子集四部书籍在内的100余种著述,并在考辨基础 上,进而把具体的结论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对伪书 产生的原因和辨伪的方法做了初步的总结和分析。
这种对辨伪理论和方法的初步总结是元明时期 辨伪学发展最具标志性的成就。
有掇古人之事而伪者
又有本无撰人,后人因近似而伪托者

有蹈古书之名而伪者
还有本有撰人,后人因亡逸而伪题者
有袭取于人而伪者
……
叁 辨伪思潮的持续发展
二 辨伪理论和方法的初步总结
其三,总结辨伪方法。 “辨伪八法”包括了目录著录、历史时代、文章体 裁、书籍内容以及作者、传人等各个方面,言简意赅, 深中肯綮,不仅是对前人辨伪经验的系统总结,而且是 其自身辨伪实践的理论升华。 “辨伪八法”被后世学者奉为考辨伪书的不二法门。
焦竑以郑樵《通志·艺文略》为基础,再增补宋、辽、金、 元、明各朝著作,撰写了明代的史志目录《国史经籍志》。
壹 目录学的衰变
二 私家书目的变化
与官修目录整体走向衰落的态势不同,元明时期特别 是明代的私家书目呈现出比较繁荣的局面。
元代的民间俗文学创作十分繁荣,杂剧、散曲盛行一 时,成为当时最具代表性的文学艺术形式。

文献学课件第十三讲 文献的整序编纂

文献学课件第十三讲 文献的整序编纂
✓ 序言的起源 ✓ 序言的主要内容 ✓ 序言的主要作用
45
序言的起源 序言最早起源于《诗经》大序。作序
之风到了汉代就比较盛行。比如司马迁为 《史记》作的《太史公自序》,刘向、刘 歆父子在整理汉代藏书时,在《七略》中 为每类书撰写一小序。
46
序言的主要内容 ✓ 选题意义、编纂目的及读者对象 ✓ 题目内容、材料价值及研究现状 ✓ 修正观点、评论得失、指明方法
(晋)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序》:“其 发凡以言例,皆经国之常制,周公之垂 法,史书之旧章。”
就是书前说明本书内容和体例的介绍性 文字,同时也是在编纂之前制定的说明 编纂过程中要遵守的具体操作条例。
(与编辑说明的区别)
31
例1
32
33
例2
34
35
36
例3
37
38
39
➢ 文献正文
✓ 一次文献编纂的正文必须是取自原有文献或 原始文献的原文。
问题: 三次文献编纂与张舜徽先生所称的“著 作、编述、抄纂”中的哪种文献产生方 式相对应?
6
三次文献的类型
✓ 大事记:大事年表、大事编年、大事 纪年等。它是以时为经,以事为纬, 简明地记载特定对象、特定范围内各 种重要史实的三次文献。
✓ 年谱:或称人物生平年表,也就是个 人大事记,是一谱主个人生平事业为 中心,兼记与谱主相关的背景、重要 事件、人际关系等史实的资料性编年 大事记。
文献编纂者编写或选定的用来辅佐读 者阅读、理解、利用、查考文献正文 的部件。
41
根据功能分: 评述性辅文:注释、题解、按语、序跋等 查考性辅文:备考、编辑说明、插图、
年表、附录等 检索性辅文:目录、索引、参考书目、
书目解题等
42

第二章 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1

第二章  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1

二、史注的突出成就
㈠、史注名作的大量涌现
㈡、注释体裁的扩展
㈠、史注名作的大量涌现
㈡、注释体裁的扩展
• • • • 1、补充史事——裴松之《三国志注》 2、训释史文——颜师古《汉书注》 3、以著为注——郦道元《水经注》 4、著者自注——杜佑《通典》
1、补充史事——裴松之《三国志注》
1、补充史事——裴松之《三国志注》 • 是岁用枣祗、韩浩等议,始兴屯田。魏书曰:自
• 注音方法:
直音与反切兼用
• 文字处理:
不轻易改动经籍旧文
4、各为叙论
考镜源流
14部经典,均有详细叙论
5、依时先后,序次群经 《礼记· 经解》之说,以诗为首。《七略》、 《艺文志》所记,周易居前,阮孝绪《七录》, 亦同此次,而王俭《七志》,《孝经》为初。原 其后前,义各有当。今欲以著述早晚。经义总别, 以成次第。
四、文献辨伪的初兴
1、刘知几的疑经思想 《史通· 疑经》 《史通· 惑古》 2、刘知几在文献学上的贡献
《疑经》
《惑古》:
2、刘知几在文献学上的贡献(教材93-96页)
• 第一,对史书的系统分类 • 第二,将经书当史料看待 • 第三,注重考证辨伪
本节回顾
●作业:
经史子集 《经典释义》
●预习:
恢复古本旧字:恢复古书面目
校正误改之字:运用理校方法
校正诸表之错乱:本校、理校兼用
3、以著为注——郦道元《水经注》
4、著者自注——杜佑《通典》
三、校勘之学的进步
颜推之《颜氏家训》 陆德明《经典释文》
陆德明《经典释文》
校勘上的贡献: 1、“朱墨别异”,经注兼明
2、一反传统Biblioteka 摘字为音3、博采异说 保存原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录鬼簿》为元代专载戏曲作家、作品的目录著作, 不仅开我国通俗文学戏曲专题目录之先河,而且保存了元 曲作家和作品的重要资料,在目录学史、文学史乃至文化 史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壹 目录学的衰变
二 私家书目的变化
明代是继宋代之后私家目录繁荣发展的又一历史时期。
1.藏书目录
明代私家藏书风气很盛,出现了一批较有特色的私家 藏书目录。
三、“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考察 与作者同时代人的著作,了解某书有无转述他 书,或被他书称引的情况。
四 、 “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考察 后世的著作,了解有无转述或称引前书的情况。
叁 辨伪思潮的持续发展
二 辨伪理论和方法的初步总结
“辨伪八法”: 五 、 “核之文以观其体”——考察文章的体 裁风格是否符合作者所处的历史时代特征。 六 、 “核之事以观其时”——考察书籍的内 容记载是否符合作者所处的历史时代事实。
其中以对辨伪理论和方法所做初步总结的 成就最为突出,并因此而成为中国古代辨伪学 成立的标志。
叁 辨伪思潮的持续发展
一 辨伪风气的持续与辨伪成就
元明时期,推动辨伪学持续发展的主要学者:
1.宋濂
在辨伪方面的代表作为《诸子辩》(又名《龙门子》), 集中考辨先秦至宋40余种子书的真伪。包括:
《鬻子》《管子》《晏子》《老子》《文子》《关尹子》 《亢仓子》《邓析子》《鹖冠子》《子华子》《列子》 《鬼谷子》《尉缭子》等,以及宋代周惇颐(亦作周敦颐) 的《周子通书》,程颐、程颢的《子程子》等。
叁 辨伪思潮的持续发展
二 辨伪理论和方法的初步总结
“辨伪八法”:
一 、 核之《七略》以观其源”——要查核最 早的目录著作,以了解书籍的来源。
二 、 “核之群志以观其绪”——要从历代史 志目录以及各种官修、私修目录的著录上考察书 籍的流传情况。
叁 辨伪思潮的持续发展
二 辨伪理论和方法的初步总结
“辨伪八法”:
有掇古人之事而伪者
又有本无撰人,后人因近似而伪托者
有蹈古书之名而伪者
还有本有撰人,后人因亡逸而伪题者
有袭取于人而伪者
……
叁 辨伪思潮的持续发展
二 辨伪理论和方法的初步总结
其三,总结辨伪方法。 “辨伪八法”包括了目录著录、历史时代、文章体 裁、书籍内容以及作者、传人等各个方面,言简意赅, 深中肯綮,不仅是对前人辨伪经验的系统总结,而且是 其自身辨伪实践的理论升华。 “辨伪八法”被后世学者奉为考辨伪书的不二法门。
焦竑以郑樵《通志·艺文略》为基础,再增补宋、辽、金、 元、明各朝著作,撰写了明代的史志目录《国史经籍志》。
壹 目录学的衰变
二 私家书目的变化
与官修目录整体走向衰落的态势不同,元明时期特别 是明代的私家书目呈现出比较繁荣的局面。
元代的民间俗文学创作十分繁荣,杂剧、散曲盛行一 时,成为当时最具代表性的文学艺术形式。
叁 辨伪思潮的持续发展
一 辨伪风气的持续与辨伪成就
宋濂的《诸子辩》是第一部集中考辨历代子书真伪的 专门著作。
宋濂对子书的考辨,在继承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 在考辨方法和具体结论上又有所推进和创新,卓有见地和 启发性。
在涉及子书立说的是非问题上,宋濂却表现出浓厚的 卫道思想,独尊儒学,抨击排斥各家学说。
中国历史文献学
第十三课 元明: 历史文献学的持续发展时期(一)
题思 考

展的辨 持伪 续思 发潮

的类 高书 峰编


变目 录 学 的 衰

元明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持续发展时期。
元朝政权在统治过程中采取“祖述变通”的策 略,使得汉民族传统的学术、思想、文化得以延续 下来,历史文献学也得以流传不废。
叁 辨伪思潮的持续发展
其二,分析伪书情形及产生原因。
胡应麟是最早做系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学者,把汉代 以来人们对伪书的认识和辨析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四部正讹》卷上的论述中,概括古今伪书的情形, 分析伪书产生的原因大体有20余种。
有伪作于前代而世率知之者 有假重于人而伪者
有伪作于近代而世反惑之者 有恶其人伪以祸之者
叁 辨伪思潮的持续发展
一 辨伪风气的持续与辨伪成就
2.梅鷟 在辨伪方面的代表作为《尚书考异》,是对伪《古文尚书》
的考辨。其考辨方法主要为: 其一,考察传授源流。 其二,考察材料来源。 其三,考察文章体例。 其四,考察相关史实。
梅鷟对《尚书》的考辨,无论是在辨伪方法上,还是在研究 成果上,都有超出前人之处,对《古文尚书》及其《孔传》的辨 伪和定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壹 目录学的衰变
一 官修目录的衰落
明初裁撤秘书监之后,既无专门的国家藏书机构,也没有 一部较好的官修目录,国家藏书主要收藏在宫中文渊阁。
明代《文渊阁书目》是现存最早的明代宫廷藏书目录,反 映了明初国家藏书的状况。
万历年间张萱等编纂的《内阁藏书目录》和崇祯时期梁维 枢编纂的《内阁藏书目录》,二者大致反映了明代中后期国家 藏书状况。
徐 《红雨楼书目》 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但其下的小目划分和书籍著录 颇具特色。作者尤为重视有关文学艺术方面图书的著录。
壹 目录学的衰变
二 私家书目的变化
2.专科目录 明代有特色的专科目录: 周弘祖《古今书刻》 是一部出版目录和石刻目录的汇编,对了解明代朝廷
及地方典籍刊刻情形以及各地所存石刻状况颇有价值。
高儒《百川书志》 特色在于类目的划分以及图书的收录范围,其所分门 类超过此前任何一部依四部分类的书目,且多载传奇、小 说、戏曲一类作品,大大扩展了目录著作的收书范围。
壹 目录学的衰变
二 私家书目的变化
晁瑮《宝文堂书目》 不按四部分类,而是首列御制各书,特色在于所立子杂 和乐府两类多著录笔记、杂录、小说、传奇、戏曲书目。
明代历史文献学与政治、文化的发展演变相应, 呈现出繁荣衰败的不同情形,但综而观之,仍然取 得了相当的成就。
壹 目录学的衰变
二 私家书目的变化
一 官修目录的衰落
壹 目录学的衰变
一 官修目录的衰落
官修目录在元明时期呈现出衰落的态势。 元代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图书典籍的秘书监,但没有专 门的国家图书目录。 元朝统治期间,曾沿袭历代王朝易代修史的惯例,由 丞相脱脱主持编纂辽、金、宋三史。 元代的文化事业不是很发达,图书目录整体水平不高。 《宋史·艺文志》是唯一的官修史志目录。
《尚书考异》具有承上启下之功,对后世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叁 辨伪思潮的持续发展
二 辨伪理论和方法的初步总结
晚明时期胡应麟的《四部正讹》考辨了包括经 史子集四部书籍在内的100余种著述,并在考辨基础 上,进而把具体的结论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对伪书 产生的原因和辨伪的方法做了初步的总结和分析。
这种对辨伪理论和方法的初步总结是元明时期 辨伪学发展最具标志性的成就。
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
谢 谢关

这一时期的私家目录在有所创新发展的同时,也 存在类目划分不够合理、典籍著录不够严谨等问题, 在研究利用时需要特别注意。
叁 辨伪思潮的持续发展
一 辨伪风气的持续与辨伪成就 二 辨伪理论和方法的初步总结
叁 辨伪思潮的持续发展
承唐宋之后,进一步发展的元明时期的辨 伪学,主要体现为:
辨伪范围的扩大 专书考辨的深入 辨伪理论和方法的初步总结
叁 辨伪思潮的持续发展
二 辨伪理论和方法的初步总结
“辨伪八法”: 七 、 “核之撰者以观其托”——考察某书 的作者是否有托名古人的情形。 八 、 “核之传者以观其人”——考察某书 的传人是否有作伪之嫌。
肆 思考题
思考题 1.元明时期目录学发展的态势和特色是什么? 2.中国文献学史上经典的辨伪理论和方法是什么?
壹 目录学的衰变
二 私家书目的变化
殷仲春《医藏书目》(一作《医藏目录》) 汇聚医书为一编,被称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单行 医家书目”。
吕天成《曲品》 明代传奇的专门目录,卷上品评作者,卷下品评作 品,在作品之下,附简单解题,包括作者、内容要旨以 及简要评论等。
壹 目录学的衰变二 私家书源自的变化与官修目录整体走向衰落的态势相反,元明时期 的私家目录呈现出兴盛繁荣的情形,不仅目录著作的 数量大大增加,而且在类目划分和著录范围等方面也 有较大的突破。
叁 辨伪思潮的持续发展
二 辨伪理论和方法的初步总结
胡应麟《四部正讹》考辨方面的具体表现: 其一,考辨群书。 胡应麟在前人辨伪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考辨的 范围,在考辨的数量上有所增加。 胡应麟一方面参考前人之说,另一方面又能不迷信 前人之说,力图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见, 形成的考辨都是颇有说服力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