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问的精神完美版共46页

合集下载

语文课件发问的精神ppt课件优选文档PPT

语文课件发问的精神ppt课件优选文档PPT
希望学了这篇课文以后, 他因此抛弃尊位和家庭,独自去潜修静想,终于创立了佛教。
物发表,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 第5、6张幻灯片右下角有链接。
希望学了这篇课文以后,
思考
•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概括大意。
•本文的论题是什么,是怎样引出的? •默读第二部分,思考这部分的论点是什么? 课文举了古今中外哪些事例来论证?列举 的事例是怎样与上下文紧密联系的?
分析说明反面论点错 误(第11---13段)
从三方面论证。 (道理论证。)
归纳小结(第14段)
返回
从课文内“课本的文字,教师的 讲解”,“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 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 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 “书本上看到的,从教师那里听到 的”
等语句,了解本文是作者 在当年专 门为中学生写的 。希望学了这篇课文以后, 让“发问”在我们每位同
同 叶 圣 陶 、 郭 绍 虞 等 合 编 《 开 明 杜牧<<留诲曹师等诗>>
让“发问”在我们每位同学
反面论证(第10---14段)
新编国文读本》,30年代前后, 孔子到太庙去,看见每样事物都要问。
提出正面论点:(第4段) 引出论题(第1---3段)
常 有 文 章 在 《 中 学 生 》 杂 志 等 刊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第58段归纳小结第9段讲道理设比喻举例论牛顿瓦特释迦牟尼孔子反面论证第1014段返回论点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
【语文课件】发问的精神ppt课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引出论题后, 从正面提出论点和从反面提 出论点进行论证的特色。 2、学习层次清晰,顺序前 后照应,语言表达周密的方 法。

发问的精神教案设计

发问的精神教案设计

发问的精神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发问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提问意识。

2. 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提问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4.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发问的精神内涵2. 提问的重要性和作用3. 有效提问的方法和技巧4. 批判性思维与提问5. 提问与解决问题的关系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发问的精神、提问的重要性等理论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掌握有效提问的方法和技巧。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4. 实践演练法:设计提问活动,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问题引发学生对发问精神的思考,如“为什么我们要提问?”2. 讲解:介绍发问的精神内涵和提问的重要性,讲解有效提问的方法和技巧。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批判性思维与提问的关系。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提问。

5. 实践演练:设计提问活动,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提问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他们的参与度。

2. 提问技巧:评估学生在提问活动中的表现,如问题是否具有针对性和深度。

3. 批判性思维:通过小组讨论和提问活动,评估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课后反馈,了解他们对发问精神教案的评价和建议。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调研,寻找现实生活中与应用场景相关的发问案例,分享并讨论。

2. 邀请企业人士或专家进行讲座,分享他们在工作中的提问技巧和批判性思维应用。

3. 开展学科竞赛,鼓励学生运用发问精神解决问题,提高创新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年龄段的发问精神相关教材,提供理论知识学习。

2. 案例库:收集各类发问案例,用于教学分析和讨论。

3. 提问工具:提供各类提问工具和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提问。

《发问的精神》启凡原文全文

《发问的精神》启凡原文全文

《发问的精神》启凡原文全文我们日常所见,所闻,所接触的事物裏,有很多的道理.大家因为时常见到了,听到了,接触到了,都觉得那些事物平淡无奇,不足介意.其实这是一种损失.事物裏的道理,不比课本的文字,教师的讲解,看了听了,就可懂得.这种道理犹如封锁在秘库石柜裏的珍奇,需要我们用一把钥匙去开启.这把钥匙就是发问的精神.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而开其端.勇於发问,勤於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盈,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别人不肯动脑筋的地方,他偏会想出惊人的见解;别人以为平常的事物,他偏会看出不平常的道理.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苹果落地,是多麼平常的事情.牛顿看见了,却要问出个所以然来,结果创立了「万有引力」说,支配了好几个世纪的人类思想.壶水开沸,谁不常常见到却只有瓦特把它当作问题研究,因而发明了蒸汽机,使人类至今蒙受其利.生,老,病,死,都是极普遍的人生现象.释迦牟尼偏偏要寻根究柢,求个解答.他因此抛弃王位和家庭,独自去潜修静想,终於创立了佛教.我们中国的孔子,也是个好问的人.他说过「不耻下问」的话.他到太庙裏去的时候,看见每样事物都要问.他向老子问礼,也是大家熟知的故事.他能够成为百代景仰的圣人,难道真是天生成的够了,够了,不必多举了.举出这些人物来,无非要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我们虽然不一定人人能成为大科学家,大思想家,但是我们不能不求知识,不能不明道理.要求知识,要明道理,处处都可以碰到问题.不肯勤於发问,或不能勇於发问的人,是多麼可惜啊!有人也许会说,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本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说这话的人大概「自以为是」.可是让我们仔细想想,就会看出他的话有很多漏洞.第一,书本的记载,老师的讲解,大都是前人思想和研究的结果.可是世界是天天在那裏变动,在那裏进步的.变动和进步又不断地给我们带来许多新问题.这些新问题裏有新道理和新知识,往往不是前人留下的知识和道理所能包含的,有时甚至彼此冲突.牛顿的万有引力,现在正有人提出修正;孔子的学说,也已经有人不愿意拥护了.这些就是例子.假使大家都墨守旧说,不肯发问,那麼,请问新道理和新知识怎麼产生得出来文明怎麼能进步其次,知识和道理,无论其为新为旧,都是各个人或少数人研究出来的.各个人或少数人的见解有限,不免要弄出错误来.而各种知识和道理,经过了传播,往往会有歪曲和失实的地方.我们若是一味吸取,不去审问,岂不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使那些对的,真的反而永不可见再说,即使我们所吸取的都是真的,对的,经过反复的审问,真的自会益见其真,对的自会益见其对.这麼一来,我们可以得到切实和透彻的了解,岂不更好更进一步说,求知识明道理,不光是懂得了,记住了就算完事.更其要紧的,是把知识和道理融化到生活和习惯裏去.必须这样,知识和道理才能让我们终身受用,才不会失去学习的价值.怎样融化到生活习惯裏去呢第一步就要把书本上看到的,从教师听到的,拿来和实际生活上的事物互相参照,互相比较.在参照和比较中,发问是最重要的.发觉的问题越多,对於实际的事物也一定看得越清楚;同时对於自己的所学也一定更有把握,知道怎样把它安排到生活裏去.你忍心让你的智慧之门永闭麼你愿意永远盲目地让别人带你走麼你愿意永远只做个两脚书柜麼假如你的答覆是否定的,那麼,你万不可忘记带那把钥匙!你得勤於发问,勇於发问.。

第二单元 发问的精神 人教版实验修订本 教案二

第二单元 发问的精神 人教版实验修订本 教案二

发问的精神设计示例二1.中心本文通过正反两方面的论证,说明了发问精神对研究学问与安排生活的重要作用;作者把"发问的精神"比喻为开启"珍奇"宝库的"钥匙",表达了作者重视求学发问的治学思想。

2.写作特点①正、反论证相结合文章在引出"发问的精神"这个论题后,先从正面论证自己观点的正确,从正面举例。

然后作者又从反面运用道理论证来论证"不必发问"的错误。

②连续的反问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教学目的:1.本文提倡发问,认为发问十分重要,要提高质疑问难的自觉性。

2.学习本文正、反论证相结合的方法。

3.反问的修辞,使文章观点得到强调,波澜起伏。

一、文体知识。

1.题解:本文是作者专为中学生写的学习杂谈。

课文文题提出了全文的论题,揭示了全文的议论中心。

2.文体:杂谈。

二、课文分析1.结构:本文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1-3自然段):用讲道理、设比喻的方法,生动地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

作者先从日常事物里有许多道理谈起,引出论?quot;发问的精神"。

接着用两个比喻从正面提出论点。

第二部分(4-9自然段):通过举例论证从正面论证发问精神的可贵。

此部分可分三层:第一层(4)提出正面论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

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作者提出论点后,又从正面指出发问的作用和善于发问人的特点。

末句用"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开启下文。

第二层(5-8):列举四位名人为例,说明发问精神的可贵。

第三层(9):举例后归纳小结。

联系一般人求知识、明道理的实际,强调勤于发问的作用。

指出即使不能"成为大科学家、大思想家",而作为一般的人也应该勤于发问。

说明勤于发问的精神不仅对有成就的名人,且对普通人也一?quot;可贵"。

第三部分(10-14):从反面论证"何必多问"说法的错误。

14-14发问的精神

14-14发问的精神

14、发问的精神一、教材简析:这是一篇议论文。

课文题目“发问的精神”揭示了文章的议论中心。

二、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学习课文运用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相结合的方法,正确理解其表达方法。

3、会用“难道”“岂不”造句。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5、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懂得在求知过程中,要有发问的精神。

B:学生能理解课文的生词意思,会默写生词。

三、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学习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的议论方法,理解其作用。

2、把握课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初步掌握议论文的三要素。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放大课文五、课时安排:五课时六、预习要求:1、在课文中画出生词,并查字典写出词义。

2、朗读课文5遍。

3、完成书后的预习题。

B组学生只需完成第1、2题。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 14、发问的精神理解题意,“发问”是什么意思?二、检查预习作业:1、检查学生扫除阅读障碍情况。

2、回答预习题。

3、把不懂的词语和句子画下来。

(请生自由回答,师不做评价)三、新授过程:1、初读课文,扫除生字词障碍,逐节朗读,逐节理解字词:学生板书自己画出的不懂的词语,学生查字典、联系上下文、集体讨论解决。

平淡无奇:(表情演示)不足介意:(表情演示)万世景仰:很多世代佩服尊敬。

(手语讲解、表情演示)墨守旧说:因循守旧,不思改进。

(举例、演示)歪曲:故意改变(事实或内容)。

(手语讲解)失实:不真实。

(手语讲解)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的生词,大家理解意思了吗?课文手势会了吗?五、巩固练习1、生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平淡无奇不足介意开启蒙受其利万世景仰自以为是终身受用2、指名逐节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A+B朗读课文,抄写字词。

教学反思: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

1、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蒙受其利、万世景仰、墨守旧说2、点名分段朗读课文。

二、新授课文,1、自由读各节,说说各节的意思。

2、互相讨论各自然段的意思,课文的段落大意。

《发问的精神》教学设计-word文档资料

《发问的精神》教学设计-word文档资料

《发问的精神》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了解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点的有关常识。

(二)能力训练点:学会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论点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勤于发问精神。

(四)、教学重点:学会正面谁与反面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五)、教学难点:如何紧扣论点选择典型论据。

二、学法引导(一)、教师教法:启发、点拨法(二)、学生学法:自主、合作、探究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导入:坚持并善于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素质的体现,中国人自古就有勤学好问的传统美德。

“吾生也有涯,吾知也无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活到老,学到老”“吾日三省吾身”都是对勤学不辍精神的赞美和褒扬。

但我们往往“勤学”,却忽视了“好问”。

针对这种情况,启凡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写了一篇文章《发问的精神》。

我们今天来读一读,看看是否仍然对我们具有启迪的作用。

(放图片展示课题)2,简介作者:(展示图片)启凡(1913-1986),原名贾必陶。

湖南人,长期担任编辑工作。

30年代前后,常有文章在《中学生》杂志等刊物上发表。

《发问的精神》就是其中的一篇。

从课文有关语句可知本文是作者当年专门为中学生写的。

(二)、学习活动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说说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展示图片)A我们日常所见所闻接触的事物里有很多的道理。

B。

发问的精神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C。

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

一切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D能发问,勤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

&bull;讨论后明确:选C,“A”只是引出论题的“引子”;“B”运用了一个比喻,只是形象地说理;“D”是作为证明论点的理论论据使用的。

2、研读课文(展示图片)A、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概括大意。

B、本文的论题是什么,是怎样引出的?C、默读第二部分,思考这部分的论点是什么?课文举了古今中外哪些事例来论证?列举的事例是怎样与上下文紧密联系的?D、课文第三部分提出怎样的反面论点?从几个方面论证的?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的内容是什么?E、本文是作者当年写给谁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方法:默读思考----生生交流----师生交流(问题一、学法:列阅读提纲。

《发问的精神》教案

《发问的精神》教案

《发问的精神》教案[学习目标](1)明白得发问的意义,学会做一个乐于发问,勤于发问.于发问的人(2)学习明白得运用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论述中心。

[学习方法]读读、议议、说说、讲讲`.写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现场导入,同学们,现在此刻,你想对老师说什么话吗,你们想明白老师内心想什么吗?[分析]拉近和学生的距离感,同时放松师生紧张的情绪.开头配一个短FLASH,配宇宙,杨立伟,登上月球,深蓝色的背景,,球体,奇异,海底,森林,整个世界隐秘的一种探求,恐龙,人类对此有疑问,有探求,才有了现代人类的文明.导入课题。

[分析]从宽敞的背景导入,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拓展思维。

动画成效,色彩鲜艳,画面形象,易和周围的事物联系起来,与科技相联,激发学生“问”的欲望。

为整节课创立一个情境。

在那个导语中,强调有发问就有收成。

二、分析课文:设计思路:老师在充分熟悉,挖掘教材的前提下,灵活驾驭课堂。

处理突发问题。

留给学生充分摸索,阅读,展现自己的时刻和空间。

关于学生没有领会到的地点,教师给予及时,适当的点拔。

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讨论等方法理清文章思路。

重点把握议论文中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老师设计精美板书,辅助学生明白得。

[分析]此设计能够表达新教学理念,一改往常满堂灌,满堂问的形式,而是让学生自已问,自己解答,老师只是课堂的一个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的一个角色。

三、联系现实生活,要求学生在为课文补充一些论据。

(发生在自已身上的也能够。

)[分析]更一层明白得论点和论据的关系。

四、口头作文:中学生应该不应该带手机(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分析]此设计是为了加深对本课的教学重点―――正反对比论证方法的明白得和运用。

同时加强对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五、一句话训练:“以发问是——————,因此它可贵“说一句话。

要求运用比喻的修辞。

[分析]此设计意在训练学生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自已的思想。

六、总结:用左拉的名言。

《发问的精神》教案设计

《发问的精神》教案设计

发问的精神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提问的重要性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发问意识和能力。

2.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倾听和回应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提问的重要性和技巧•了解为什么要提问:激发思维、拓展知识、解决问题、促进交流。

•掌握提问的基本技巧:明确问题、简洁清晰、针对性强、开放性。

•分析不同类型的问题:开放性问题、封闭性问题、引导性问题等。

2. 发问的意义和方法•理解发问的意义:激发好奇心、培养求知欲、拓展思维深度。

•学习提出有效的问题:预测问题、研究问题、探究问题、假设解答等。

•了解和运用不同类型的问题:事实性问题、观点性问题、评价性问题等。

3. 发问与倾听•培养倾听和回应能力:学会倾听他人的问题、认真回答问题,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提高问题处理能力:学习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兴趣,例如:“你曾经有过好奇心很强烈的经历吗?”“在学习中,你是否有过想要提问的瞬间?”等等。

激发学生对提问的思考。

2. 知识讲解(15分钟)通过PPT或者黑板、白板等工具,向学生介绍提问的重要性、技巧和发问的意义和方法。

讲解不同类型的问题和如何提出有效的问题。

3. 团队活动(30分钟)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话题,并设计相关问题。

要求学生团队之间合作,思考和讨论,提出有深度和挑战性的问题。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在全班展示并介绍他们所设计的问题。

4. 学生实践(25分钟)学生们利用所学知识,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或课堂上的一个知识点,设计一个问题,并以书面形式提交给老师。

老师随机选取几个问题进行讨论和引导。

5. 总结归纳(5分钟)对学生在团队活动和个人实践中表现出来的问题进行总结。

强调提问对个人成长和学习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发问。

四、教学评价1. 基础知识的测试通过选择题、填空题等方式,测试学生对提问的重要性和技巧的理解程度。

发问的精神课文原文

发问的精神课文原文

发问的精神课文原文发问的精神课文原文①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

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能发问、勤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

别人不肯动脑筋的地方,他偏会想出惊人的见解;别人以为平常的事物,他偏会看出不平常的道理。

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

②苹果落地,是多么平常的事情,牛顿看见了,却要问出个所以然来,结果创立了“万有引力,支配了人类思想。

”③壶水滚沸,谁不常常见到?只有瓦特把它当作问题研究,因而发明了蒸汽机,使人类至今蒙受其利。

④生、老、病、死,都是极普遍的人生现象,释迦牟尼偏偏要寻根究底,求个解答。

他因此抛弃尊位和家庭,独自去潜修静想,终于创立了佛教。

⑤我们中国的孔子,也是个好问的人。

他到太庙里去,看见每样事物都要问。

他知道老子熟悉典籍,就去向老子问理。

他能够成为万世景仰的圣人,难道真是天生的?⑥够了,够了,不必多举了。

举出这几个人物,无非要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

我们虽然不一定人人能成为大科学家大思想家,但是不能不求知识,不能不明道理。

要求知识,明道理,处处都会碰到问题。

不能勤于发问,是多么可惜啊!发问的精神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懂得发问的意义,学会做一个乐于发问、善于发问、勤于发问的人。

2.学习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相结合来论证论点的写法。

3.学习本文在正反论证过程中采用举例和讲道理论证的方法。

重点难点1.重点:学会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2.难点:如何紧扣论点选择典型论据。

学法引导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章中心论点,与上一课《怀疑与学问》尝试比较体会异同。

2.细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找出正面论证、反面论证的部分,并具体分析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论说道理的。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介意:在意或注意。

景仰:佩服尊敬;仰慕。

平淡无奇:平平淡淡,没有什么特点出色的地方。

奇,特殊的。

寻根究底:寻求根由,追究底细。

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

发问的精神教学教案参考

发问的精神教学教案参考

发问的精神教学教案参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发问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提问意识。

2. 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提问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发问的精神内涵2. 提问的重要性和意义3. 有效提问的方法和技巧4. 实践发问的精神5. 提问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发问的精神内涵、提问的重要性和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有效提问的方法和技巧。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实践发问的精神,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情景模拟法:模拟实际场景,让学生运用提问技巧进行沟通和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发问的精神教学参考书籍。

2. 课件:发问的精神相关PPT。

3. 案例材料:用于分析有效提问的方法和技巧。

4. 情景模拟道具:用于模拟实际场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发问的精神的兴趣。

2. 讲解发问的精神内涵和重要性:介绍发问的精神的概念,阐述其在个人成长和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

3. 分析有效提问的方法和技巧: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有效提问的技巧,如开放式问题、封闭式问题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实践发问的精神,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情景模拟:设置一个实际场景,让学生运用提问技巧进行沟通和解决问题,提高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6.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反思自己在提问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7. 作业布置:布置一道与发问的精神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情景模拟中的参与程度,评估其对发问精神的理解和应用。

2. 提问技巧:评估学生在情景模拟中运用提问技巧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3. 学习日志:要求学生记录在课程中的学习体会和反思,以此评估他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作业的理解和完成质量,检验其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发问的精神

发问的精神

发问的精神教学目的1.学习“发问的精神”。

2.学习本文引出论题后,从正面论证自己论点正确,又从反面论证了相反的论点不正确的写法。

3.学习本文在正反论证过程中采用举例和讲道理论证的方法。

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本文在正面论证过程中列举事例,归纳出论点的方法。

2.难点:学习本文在反面论证过程中讲述道理,逐层递进的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介意:在意或注意。

景仰:佩服尊敬;仰慕。

平谈无奇:平平淡淡,没有什么特点出色的地方。

奇:特殊的。

寻根究底:寻求根由,追究底细。

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

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_是:对,正确。

典籍:记载古代法制的图书。

也泛指古代图书。

潜修静想:形容专心研究,认真思考。

2.阅读课文,编写阅读提纲。

二、导入l.作者简介。

启凡(1913-1986),原名贾必陶。

湖南宁乡人,长期担任开明书店、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工作。

曾同叶圣陶、郭绍虞等合编(开明新编国文读本}。

30年代前后,常有文章在《中学生》杂志等刊物上发表。

(发问的精神)就是其中的一篇。

从课文有关语句可知本文是作者当年专门为中学生写的。

2.导语。

所谓学问,一是学,一是问,虚心求教才是应有的态度。

这篇文章的意图是提倡发问。

课文标题揭示了全文议论的中心。

三、正课1.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段):讲道理,设比喻,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

第二部分(4~9段):从正面论证发问精神的可贵。

第一层(4段):提出正面论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

第二层(5~8段):列举四位名人的事例,论证了发问的精神的可贵。

第三层(9段):小结,强调人要求知识、明道理,不能不勤于发问。

第三部分(10~14段):从反面论证“何必多问”说法的不正确。

第一层(l段):提出“何必多问”的反面论点。

第二层(11~13段):从三个方面讲道理,逐层深入阐明了反面论点的不正确。

发问的精神(精选12篇)

发问的精神(精选12篇)

发问的精神(精选12篇)发问的精神篇1教学目标(1)认识提倡“发问”精神对自己学习的指导意义;(2)学习运用反问句来加强语言的表现力的方法;(3)领会作者怎样既从正面论证了自己的观点正确,又从反面论证了相反的观点不正确,这一正面和反面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教学建议反问的修辞手法文中多次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

反问是通过语气的强化,来强调观点,强调感情,并造成文章的波澜。

课文中的反问句运用有两个特点:一是变化着使用标志反问的词语。

例如:①我们若是一味吸取,不去审问,岂不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使那些对的、真的反而永不可见?②也许有人会说,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二是几个反问句并列使用,关联上下文,增强气势。

例如:你忍心让你的智慧之门永闭吗?你愿意永远盲目地让别人带着你走吗?你愿意永远只做两脚书柜吗?连用了三个反问句,语势强烈,有力地强调了所要表达的意思。

过渡文中在举例前,先指出名人的共同特点,并用“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来开启下文。

在列举事例之后,文中第九段用“够了,够了,不必多举了”作为过渡,紧接着用“举出这几个人物,无非是要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这一句话归结到中心论点上。

这样,上下文过渡自然,论点与论据配合紧密,事例论证层次清晰。

论证方法本文的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

作者认为,发问就是善于动脑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求知识、明道理的途径,也是新发明、新创造的开端。

为了证明这个正确的论点,作者列举了外国的牛顿创立了“万有引力”说,瓦特发明蒸汽机,释加牟尼创立佛教;中国的孔子每事问的事例,从正面加以论证。

接着,作者针对“也许有人会说,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的糊涂见解,又举了几个例子,从反面加以论证。

这样,通过一反一正的对比论证,论点鲜明突出,大大增加了说服力。

写作特点本文是写给青年学生的,写的平易通俗。

发问的精神完美版共48页文档

发问的精神完美版共48页文档
发问的精神完美版

6、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 我们的 后面。

7、心急吃不了热汤圆。

8、你可以很有个性,但某些时候请收 敛。

9、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蹩脚 的工人 总是说 工具不 好)。

10、只要下定决心克服恐惧,便几乎 能克服 任何恐 惧。因 为,请 记住, 除了在 脑海中 ,恐惧 无处藏 身。-- 戴尔. 卡耐基 。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九年级语文 发问的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人教版知识精讲

九年级语文 发问的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人教版知识精讲

初三语文《发问的精神》《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发问的精神》《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发问的精神》:字:释迦牟尼jiāmóu潜修静想qián典籍jí词:不足介意蒙受其利益见其真选出论点:1. 我们日常所见所闻所接触的事物里有很多的道理。

2. 发问的精神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3. 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

一切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4. 能发问、勤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

论证思路:(一)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

(第1-3段)正面论证提出正面论点(第4段)(立论)举例论证:牛顿、瓦特、释迦牟尼、孔子(第5-8段)归纳小结(第9段)(二)分析论证(第4-13段)引出反面论点(第10段)(驳论)反面论证分析反面论点的错误(第11-13段)(三)发出号召(第14段)《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字:丁肇中zhào 彷徨páng huáng词: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袖手旁观不知所措一帆风顺彷徨全文思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心论点(举王阳明格竹为例)(举“我”的亲身经历为例)的真正意义《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字:模式mó根深蒂固dì孜孜不倦zīzī汲取jí锲而不舍qiè词:模式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汲取一事无成创意持之以恒不言而喻轻而易举灵感推敲锲而不舍文章脉络:渊博的知识逐层深入要具有创造性思维探求新事物,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举例论证怎样成为有创造力的人【模拟试题】一. 根据拼音写汉字。

jí()取qiè()而不舍根深dì()固zīzī()不倦不言而yù()持之以héng()典jí()不知所cuò()二.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完全一致的一项是()A. 试卷.卷.宗开卷.有益B. 间.接间.谍亲密无间.C. 强.大强.调强.词夺理D. 处.分处.理设身处.地三. 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组是()A. 平淡无奇日益丰富蒙受其利契而不舍B. 格物至知袖手旁观轻而易举一帆风顺C. 彷徨无助诚意正心终身受用一事无成D. 寻根究底不足借意万世敬仰运筹全局四.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发问的精神教学教案参考

发问的精神教学教案参考

发问的精神教学教案参考发问的精神教学教案参考学习目标1.学习“发问的精神”。

2.学习本文引出论题后,先从正面论证自己论点正确,又从反面阐述相反观点不正确的写法。

3.学习本文在正反论证过程当中采用举例和讲道理论证的方法。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在正面论证过程当中列举事例,归纳出论点的方法。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在反面论证过程当中讲述道理,逐层递进的方法。

[学习活动]“读读、问问、议议、说说、讲讲”[学习时数]二课时导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自习时完成)1.阅读课文,查工具书,解释课文词语。

2.思考阅读提纲的编写。

二、新课导入1、总结前课“所学”,引入新课学习。

2、板书课题,简介作者:启凡(1913-1986),原名贾必陶。

湖南人,长期担任编辑工作。

30年代前后,常有文章在《中学生》杂志等刊物上发表。

《发问的精神》就是其中的一篇。

从课文有关语句可知本文是作者当年专门为中学生写的。

3、学习提示:学习本文引出论题后,先从正面论证自己论点正确,又从反面阐述相反的观点不正确的写法;学习本文在正面论证过程当中列举事例,归纳出论点,反面论证过程当中讲述道理,逐层递进的方法三、学习活动(一)1、说说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2、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默读思考——生生交流——师生交流)讨论并归纳: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段):讲道理,设比喻,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

第二部分(4~9段):从正面论证发问精神的可贵。

第一层(4段):提出正面论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

第二层(5~8段):列举四位名人的事例,论证了发问的精神的可贵。

第三层(9段):小结,强调人要求知识、明道理,不能不勤于发问。

第三部分(10~14段):从反面论证“何必多问”说法的不正确。

第一层(l0段):提出“何必多问”的反面论点。

第二层(11~13段):从三个方面讲道理,逐层深入阐明了反面论点的不正确。

第三层(14段):小结,再次强调要能发问,勤发问。

语文教案-发问的精神(精选)-初三语文

语文教案-发问的精神(精选)-初三语文

语文教案-发问的精神(精选)-初三语文<STRONG>教学目标</STRONG>(1)认识提倡“发问”精神对自己<STRONG>学习</STRONG>的指导意义;(2)<STRONG>学习</STRONG>运用反问句来加强语言的表现力的方法;(3)领会作者怎样既从正面论证了自己的观点正确,又从反面论证了相反的观点不正确,这一正面和反面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教学建议反问的修辞手法文中多次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

反问是通过语气的强化,来强调观点,强调感情,并造成文章的波澜。

课文中的反问句运用有两个特点:一是变化着使用标志反问的词语。

例如:①我们若是一味吸取,不去审问,岂不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使那些对的、真的反而永不可见?②也许有人会说,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STRONG>学习</STRONG>,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二是几个反问句并列使用,关联上下文,增强气势。

例如:你忍心让你的智慧之门永闭吗?你愿意永远盲目地让别人带着你走吗?你愿意永远只做两脚书柜吗?连用了三个反问句,语势强烈,有力地强调了所要表达的意思。

过渡文中在举例前,先指出名人的共同特点,并用“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来开启下文。

在列举事例之后,文中第九段用“够了,够了,不必多举了”作为过渡,紧接着用“举出这几个人物,无非是要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这一句话归结到中心论点上。

这样,上下文过渡自然,论点与论据配合紧密,事例论证层次清晰。

论证方法本文的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

作者认为,发问就是善于动脑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求知识、明道理的途径,也是新发明、新创造的开端。

为了证明这个正确的论点,作者列举了外国的牛顿创立了“万有引力”说,瓦特发明蒸汽机,释加牟尼创立佛教;中国的孔子每事问的事例,从正面加以论证。

发问的精神案教发问精神教学教案参考

发问的精神案教发问精神教学教案参考

发问的精神案教发问精神教学教案参考学习目标1.学习“发问的精神”。

2.学习本文引出论题后,先从正面论证自己论点正确,又从反面阐述相反观点不正确的写法。

3.学习本文在正反论证过程当中采用举例和讲道理论证的方法。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在正面论证过程当中列举事例,归纳出论点的方法。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在反面论证过程当中讲述道理,逐层递进的方法。

[学习活动]“读读、问问、议议、说说、讲讲”[学习时数]二课时导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自习时完成)1.阅读课文,查工具书,解释课文词语。

2.思考阅读提纲的编写。

二、新课导入1、总结前课“所学”,引入新课学习。

2、板书课题,简介作者:启凡(1913-1986),原名贾必陶。

湖南人,长期担任编辑工作。

30年代前后,常有文章在《中学生》杂志等刊物上发表。

《发问的精神》就是其中的一篇。

从课文有关语句可知本文是作者当年专门为中学生写的。

3、学习提示:学习本文引出论题后,先从正面论证自己论点正确,又从反面阐述相反的观点不正确的写法;学习本文在正面论证过程当中列举事例,归纳出论点,反面论证过程当中讲述道理,逐层递进的方法三、学习活动(一)1、说说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2、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默读思考——生生交流——师生交流)讨论并归纳: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段):讲道理,设比喻,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

第二部分(4~9段):从正面论证发问精神的’可贵。

第一层(4段):提出正面论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

第二层(5~8段):列举四位名人的事例,论证了发问的精神的可贵。

第三层(9段):小结,强调人要求知识、明道理,不能不勤于发问。

第三部分(10~14段):从反面论证“何必多问”说法的不正确。

第一层(l0段):提出“何必多问”的反面论点。

第二层(11~13段):从三个方面讲道理,逐层深入阐明了反面论点的不正确。

第三层(14段):小结,再次强调要能发问,勤发问。

《发问的精神》教学实录(人教版八年级必修课堂实录)

《发问的精神》教学实录(人教版八年级必修课堂实录)

《发问的精神》教学实录(人教版八年级必修课堂实录)《发问的精神》教学实录徐江1.判断论点师:《发问的精神》这篇课文都预习过了,基本没有生字。

但是,有些词还是要斟酌仔细,比如“初学”、“动机”、“两脚书柜”等等。

先来解释“初步”、“动机”的含义。

生1:“初步”是“第一步”。

生2:“初步”是“基础”。

师:我还理解为“开始”。

“第一步”与“开始”意思相同,引申之意就是“基础”。

生:“动机”是“根据”的意思。

师:这种理也是对的。

当然也可以理解为“缘由”,甚至说是“动力和契机”。

“初步”和“动机”在这里意思都比较接近,都是在强“发向”是我们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前提。

没有“发问”的意识以及真正的问题,那么,“思想”、“研究”就缺少明确的方面、目标,可以说是盲目的。

好了,其他的词语现在不研究了,因为不影响对文本的理解。

但是,并不等于不重视,如“丰盈”、“敏锐”、“潜修静想”、“寻根究底”、“景仰”这些词要查字典作解释,并用这些词造句,连同作文一并交给老师。

这很重要,必须要做。

下面我着意再问一个词--“两脚书柜”,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生:不知道。

师:“两脚书柜”,望文生义,就是有两只脚的书柜子。

它是指一个人只知向头脑中装各种各样的知识,但是不会思考,不会研究,不会应用。

现在这种现象比较严重,我们要改进。

今天读《发问的精神》,就是要培养同学们深入探究问题,善于思辨,要大家“能发问”、“勤发问”,绝对不要做“两脚书柜”。

下边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前提下,先自己判断这篇文章的论点是什么。

生1:这把钥匙就是发问的精神。

生2: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

生3:这把钥匙就是发问的精神。

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

生4: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

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而开其端。

生5:我觉得还是“这把钥匙就是发问的精神”。

师:5位同学,说出了4种答案。

出现多种答案,非常好,说明同学都在思考,各有各的看法。

发问的精神两个课时的教案

发问的精神两个课时的教案

发问的精神两个课时的教案发问的精神两个课时的教案发问的精神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提倡“发问”精神对学习的指导意义和重要作用。

(2)学习理解运用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论述中心。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平时提倡并实践“勤学好问”的精神。

这好问就是善于动脑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这就是“善学者必好问”的道理了。

今天我们学习《发问的精神》这篇课文(板书课题),正是阐明这个道理的。

(2)预习新课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来思考、讨论或完成下列问题,以便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可以用投影等手段出示给学生)。

①这是一篇提倡发问的议论文。

课文的论证思路是什么?根据课文内容的安排,文章可以分为哪几部分?②本文层次清晰,首尾呼应,前后照应,试举例说明。

③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

④本文多处运用反问的修辞方式,有什么特色?找出来说说它的作用。

⑤这篇文章,作者是写给谁读的?从哪些文句中看得出来?(3)研习新课,阅读全文请若干学生依次阅读全文,同时检查同学们对本课词语的预习情况。

(4)解答问题①本文论证的思路是什么?根据论证的思路,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明确:课文首先提出论题,接着展开正面论证,提出有关发问重要的论点,用牛顿、瓦特、释加牟尼、孔子由于好问终于取得了伟大成就的事例进行论证;其次,从反面论证,假设“何必多问”的反面论点,用逐层深入讲道理的方法论证这论点的不正确。

这样,正反结合,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分析并归纳段意如下:第一部分:(1—3段)引出话题“发问的精神”。

第二部分:(4—9段)从正面论证发问精神的可贵(以事例论证为主)。

第三部分:(10—14段)从反面论证“何必多问”说法的不正确(以道理论证为主)。

②本文层次清晰,首尾呼应,前后照应,试举例说明。

(5)作业(略)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反问句来加强语言的表现力。

(2)能够独立分析梳理课文的议论层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