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问的精神

合集下载

《发问的精神》解读

《发问的精神》解读

貌 , 其 实 也 就 是 我 们 所 说 的 “ 论 背 景 ” 阐 明 或命 题 , 这 理 , 当且 仅 当 它 “ 用 ” 才 是 真 的 。 有 时
论点 与其 相融 的关 系 , 是一 种理论 “ 实 ” 这 事 。它 以上 笔者 分别 对符 合 说 、 融 说 、 用 说进 相 实 对 于增 强 论 点 的 “ 信 度 ” 非 常 有 益 的 。 在 此 行 了分 析 ,实 际 上 这 三 个 概 念 之 间 不 是 彼 此 孤 可 是 基 础 上 选 用 相 关 理 论 背 景 中具 有 代 表 性 的 理 论 立 、 互 封 闭 的 。这 三 者 之 间 是 一 个 相 互 补 充 、 相 甲 观 点 作 分 析 , 就 是 我 们 以 往 所 说 的 所 谓 “ 证 统 一 的有 机 系 统 。比如 从 实 用 说 的角 度 看 , 商 也 引 法 ” 做 到 “ ” “ ” 合 , 不 同方 面 不 同 强 度 提 出 投 机 取 巧 的 经 营 之 道 可 能 会 赚 大 钱 , 乙商 , 点 、面 结 从 加 以论 证 , 能 加 强 论 证 的 效 果 。 这 时 我 们 也 提 出 诚 信 经 营 之 道 也 可 能 会 赚 大 钱 ,他 们 的 经 更 在 许会 看 到 同传 统 “ 证 法 ” 样 的 “ 用 ”但 此 营理 念都 是 “ 用 的 ”也 可 能 都 有 自己 的理 论 引 一 引 , 实 ,
点 判 断 错 了 ,它 认 为 论 点 是 “ 问 是 思 想 的 初 步 , 究 的 动 机 ” 正 是 因 为 人 在 生 活 中 能 “ 发 研 。 发 步 , 究 的 动 机 。 一 切 知 识 的 获 得 , 都 从 发 问 问 ”, 以 才 能 有 后 来 “ 识 的 获 得 ”, 有 “ 发 研 大 所 知 才 新 而 来 ; 发 明 、 创 造 也 常 ,- 发 问 开 端 。 其 二 明 、 创 造 ” 这 两 者 虽 然 都 在 说 明 “ 问 ” 生 新 新 g由 ” 新 。 发 与 是后 边 的 论 证 方 法 也 判 断 错 了 ,它 认 为

发问的精神两个课时的教案

发问的精神两个课时的教案

发问的精神(两个课时)课时安排:两个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提问的精神。

2. 引导学生通过提问来深入理解和探讨问题。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第一课时一、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谜语或问题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什么东西越洗越脏?”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二、讲解发问的重要性(15分钟)教师讲解发问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意识到提问是获取知识和理解问题的途径。

通过举例说明提问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

三、小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个话题,例如:“科技对环境的影响”、“友谊的重要性”等。

让学生围绕话题提出问题,并鼓励他们思考问题的不同角度。

四、分享和讨论(15分钟)每个小组轮流分享他们提出的问题,并引导全班学生一起讨论。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二课时五、案例分析(20分钟)教师提供一个案例或故事,让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

例如,讲述一个成功的创业故事,让学生思考创业者的关键决策和成功因素。

六、小组探究(2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个探究任务。

例如,让学生调查和分析一个社会问题,如贫困、污染等,并提出解决方案。

七、展示和反馈(15分钟)每个小组轮流展示他们的探究结果和提出的解决方案,其他学生和教师提供反馈和建议。

八、总结和反思(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发问的精神和它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在这两节课中的提问和思考过程,以及他们从中学到的知识。

教学资源:1. 有趣的谜语或问题2. 话题分配表3. 案例或故事4. 探究任务分配表评估方式:1. 学生提问的数量和质量2.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和探究的积极性3. 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解决方案的提出六、提问技巧训练(20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有效的提问技巧,如开放式问题、封闭式问题、探询性问题等。

2. 学生进行小组练习,互相提出不同类型的questions,并讨论其效果。

发问的精神

发问的精神

身是菩提树, 心为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无为而作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意境?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
忍大师,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
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
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
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
答:举出了①牛顿创立“万有引力”说;②瓦特发明蒸 汽机;③释迦牟尼创立佛教;④孔子“不耻下问”— —入太庙每事问,又向老子问礼。 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用典型的人物事例作 为说明论点的证据,是很有力量的。写文章时举出了 这样的例子,易为人所理解和接受,对阐明文章要谈 的道理大有好处。
苹果落地,是多么平常的事情,牛顿 看见了,却要问出个所以然来,结果创 立了“万有引力”说,支配了人类思想。
文章结构
引出论题(第1--3段)
发问的精神
(讲道理、 设比喻)
正面论证(第4---9段)发问精神的可贵
提出正面论点: 论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
(第4段)
研究的动机。”
列举事例证明论 牛顿、瓦特、释迦牟尼、孔子 点:(第5-8段)
(举例论证) 归纳小结(第9段)
反面论证(第10---14段)“何必多问”说法不正确
答:反面论点: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 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 住就成了,何必多问?
从三方面反驳:第一方面,墨守旧说、不 能发问,就不能研究,文明就不能进步;第二 方面,一味吸取,不去审问,会把错的、伪的 当作对的、真的;第三方面,发现的问题越多, 才能对实际事物看得越清楚,对所学才更有把 握。

发问的精神

发问的精神

《发问的精神》教案引出论题(第1---3段) ——发问的精神(讲道理、设比喻)正面论证(第4---9段)1提出正面论点:(第4段)论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

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2列举事例证明论点:(第5-8段)——牛顿、瓦特、释迦牟尼、孔子(举例论证)3归纳小结(第9段)讨论:本文是如何过渡到发问精神的反面的论述的?摆出人们对“发问”的错误看法。

反面论证(第10---14段)1引出反面论点(第10段)论点,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2分析说明反面论点错误(第11---13段) 从三方面论证。

(道理论证。

)3归纳小结(第14段)发问是开启奥秘的钥匙正面论证:牛顿瓦特释迦牟尼发问精神可贵孔子反面论证:知识在更新知识有真伪不能不发问知识求运用(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么提出来的?课文第1-3段,讲通俗的道理,设生动的比喻,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

第4段提出正面论点,即中心论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

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2)课文前半部分从正面证明论点,举了哪些事例?列举这些事例的段落是怎样同上下文紧密联系的?依次列举了牛顿(第5段)、瓦特(第6段)、释迦牟尼(第7段)、孔子(第8段)的事例,来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

列举这些事例之前,先在第4段用“能发问、勤发问的人……他偏会看出不平常的道理”这两句,分析“能发问、勤发问的人”的共同特点,然后用“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引起下文。

列举这些事例之后,在第9段用“够了,够了,不必多举了”过渡,用“举出这几个人物,无非要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一句归结到论点。

这样写,文章上下文之间过渡自然,论点论据配合紧密。

(3)第9段“我们虽然不一定人人能成为大科学家大思想家”能否改成“大思想家大科学家”或别的称谓呢?不能。

发问的精神教案设计

发问的精神教案设计

发问的精神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发问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提问意识。

2. 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提问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4.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发问的精神内涵2. 提问的重要性和作用3. 有效提问的方法和技巧4. 批判性思维与提问5. 提问与解决问题的关系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发问的精神、提问的重要性等理论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掌握有效提问的方法和技巧。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4. 实践演练法:设计提问活动,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问题引发学生对发问精神的思考,如“为什么我们要提问?”2. 讲解:介绍发问的精神内涵和提问的重要性,讲解有效提问的方法和技巧。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批判性思维与提问的关系。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提问。

5. 实践演练:设计提问活动,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提问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他们的参与度。

2. 提问技巧:评估学生在提问活动中的表现,如问题是否具有针对性和深度。

3. 批判性思维:通过小组讨论和提问活动,评估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课后反馈,了解他们对发问精神教案的评价和建议。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调研,寻找现实生活中与应用场景相关的发问案例,分享并讨论。

2. 邀请企业人士或专家进行讲座,分享他们在工作中的提问技巧和批判性思维应用。

3. 开展学科竞赛,鼓励学生运用发问精神解决问题,提高创新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年龄段的发问精神相关教材,提供理论知识学习。

2. 案例库:收集各类发问案例,用于教学分析和讨论。

3. 提问工具:提供各类提问工具和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提问。

《发问的精神》启凡原文全文

《发问的精神》启凡原文全文

《发问的精神》启凡原文全文我们日常所见,所闻,所接触的事物里,有很多的道理.大家因为时常见到了,听到了,接触到了,都觉得那些事物平淡无奇,不足介意.其实这是一种损失.事物里的道理,不比课本的文字,教师的讲解,看了听了,就可懂得.这种道理犹如封锁在秘库石柜里的珍奇,需要我们用一把钥匙去开启.这把钥匙就是发问的精神.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而开其端.勇於发问,勤於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盈,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别人不肯动脑筋的地方,他偏会想出惊人的见解;别人以为平常的事物,他偏会看出不平常的道理.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苹果落地,是多麽平常的事情.牛顿看见了,却要问出个所以然来,结果创立了「万有引力」说,支配了好几个世纪的人类思想.壶水开沸,谁不常常见到却只有瓦特把它当作问题研究,因而发明了蒸汽机,使人类至今蒙受其利.生,老,病,死,都是极普遍的人生现象.释迦牟尼偏偏要寻根究柢,求个解答.他因此抛弃王位和家庭,独自去潜修静想,终於创立了佛教.我们中国的孔子,也是个好问的人.他说过「不耻下问」的话.他到太庙里去的时候,看见每样事物都要问.他向老子问礼,也是大家熟知的故事.他能够成为百代景仰的圣人,难道真是天生成的够了,够了,不必多举了.举出这些人物来,无非要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我们虽然不一定人人能成为大科学家,大思想家,但是我们不能不求知识,不能不明道理.要求知识,要明道理,处处都可以碰到问题.不肯勤於发问,或不能勇於发问的人,是多麽可惜啊!有人也许会说,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本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说这话的人大概「自以为是」.可是让我们仔细想想,就会看出他的话有很多漏洞.第一,书本的记载,老师的讲解,大都是前人思想和研究的结果.可是世界是天天在那里变动,在那里进步的.变动和进步又不断地给我们带来许多新问题.这些新问题里有新道理和新知识,往往不是前人留下的知识和道理所能包含的,有时甚至彼此冲突.牛顿的万有引力,现在正有人提出修正;孔子的学说,也已经有人不愿意拥护了.这些就是例子.假使大家都墨守旧说,不肯发问,那麽,请问新道理和新知识怎麽产生得出来文明怎麽能进步其次,知识和道理,无论其为新为旧,都是各个人或少数人研究出来的.各个人或少数人的见解有限,不免要弄出错误来.而各种知识和道理,经过了传播,往往会有歪曲和失实的地方.我们若是一味吸取,不去审问,岂不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使那些对的,真的反而永不可见再说,即使我们所吸取的都是真的,对的,经过反复的审问,真的自会益见其真,对的自会益见其对.这麽一来,我们可以得到切实和透彻的了解,岂不更好更进一步说,求知识明道理,不光是懂得了,记住了就算完事.更其要紧的,是把知识和道理融化到生活和习惯里去.必须这样,知识和道理才能让我们终身受用,才不会失去学习的价值.怎样融化到生活习惯里去呢第一步就要把书本上看到的,从教师听到的,拿来和实际生活上的事物互相参照,互相比较.在参照和比较中,发问是最重要的.发觉的问题越多,对於实际的事物也一定看得越清楚;同时对於自己的所学也一定更有把握,知道怎样把它安排到生活里去.你忍心让你的智慧之门永闭麽你愿意永远盲目地让别人带你走麽你愿意永远只做个两脚书柜麽假如你的答覆是否定的,那麽,你万不可忘记带那把钥匙!你得勤於发问,勇於发问.。

九年级语文教案发问的精神

九年级语文教案发问的精神

九年级语文教案发问的精神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发问的重要性和价值,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

2. 通过分析课文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学会提问》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问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提问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找出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问题。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提出的问题,互相解答,共同进步。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思考,解答疑惑。

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提问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价他们的积极参与程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他们的学习效果。

3. 学生提问能力: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练习,评价学生的提问能力,看他们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学会提问》2. 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 练习题:用于课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典型的案例,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3.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深入理解发问的重要性。

2. 谈话法:教师通过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提问,提高语文素养。

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发问的精神》学习要点[整理][特约]

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发问的精神》学习要点[整理][特约]

北京四中撰稿:王广惠编审:徐冬杰责编:陈为华《发问的精神》学习要点〔一〕300多年前的一天,有个青年漫步在果树园中。

突然,一个苹果掉在他的身上,这个青年对这常见的现象不是笑笑而已,而是凝视着地上的苹果,提出问题:“为什么苹果向地上落而不往天上飞呢?”以后这个青年对这一并不起眼的自然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终于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这个青年是谁?(牛顿)巴尔扎克曾经说过,“问号是开启任何一门学科的钥匙。

”上面的小故事不正验证了这句话吗?是的,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议论文《发问的精神》。

关于作者:启凡(1913-1986),是覃必陶的笔名,湖南省宁乡人。

与叶圣陶、郭绍虞等合编《开明新编国文读本》。

30年代前后,常有文章在《中学生》杂志等刊物发表,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

学习本文1、快速浏览课文,标出自然段,为加红字注音景仰滚沸钥匙释迦牟尼典籍2、划分文章层次本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3、思考:(1)本文的论题是什么,是怎样引出的?明确:本文的论题是“发问的精神”,是从日常事物中很多道理谈起和设比喻的方法引出论题。

(2)课文举了古今中外哪些事例来论证?列举的事例是怎样与上下文紧密联系的?明确:论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

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列举了牛顿、瓦特、释迦牟尼、孔子因好问而终于取得伟成就的事例来论证论点。

在列举事例以前,作者用“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来开启下文,列举事例之后,作者用“举出这几个人物,无非是要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这一句呼应论点,做到了论据与论点一致,上下文衔接自然。

(3)课文第九自然段在语言表达上,为什么要写成“大科学家、大思想家”,而不写成“大思想家、大科学家”或“大文学家、大科学家”?明确:这关系到列举的四位名人的顺序。

前面两位牛顿、瓦特是大“科学家”,后两位释迦牟尼、孔子是大“思想家”,所以第九段归纳上文顺序写成了“大科学家”、“大思想家”,这样写体现课文语言表达上非常严谨、周密。

发问的精神教学教案参考

发问的精神教学教案参考

发问的精神教学教案参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发问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提问意识。

2. 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提问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

4.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发问的精神内涵2. 提问的重要性和价值3. 有效提问的方法和技巧4. 提问在各个领域的应用5. 提问与思维发展、问题解决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发问的精神,掌握有效提问的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提问促进思维发展和问题解决。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发问的精神内涵、提问的重要性和价值。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提问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实例。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提问方法和技巧。

4. 实践演练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运用提问解决问题。

五、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发问的精神、提问方法和技巧等内容。

2. 案例材料:收集各个领域的提问应用实例。

3. 小组讨论指南:为学生提供讨论话题和方向。

4. 实践演练题目:设计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解决场景。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

2. 讲解:详细讲解发问的精神内涵、提问的重要性和价值。

3. 案例分析:分析提问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实例,让学生直观感受提问的实际效果。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提问方法和技巧,互相学习。

5. 实践演练: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演练,运用提问解决问题。

6. 总结与反馈:对学生的讨论和演练进行点评,总结发问的精神和提问的技巧。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学生提问能力: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实践演练中的提问水平和技巧。

3. 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实践演练,评估学生运用提问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拓展1. 开展提问竞赛:组织学生进行提问竞赛,激发他们的提问热情。

《发问的精神》教案

《发问的精神》教案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培养和 提高个人发问精神的方法和途径。
05
作业布置
作业一:阅读《发问的精神》全文
总结词
理解文章内容
详细描述
学生需要认真阅读《发问的精神》全文,理解文章的主题、观点和论据,把握 文章的整体结构和逻辑关系。
作业二:分析文章中的重要观点
总结词
深入理解文章
详细描述
学生需要分析文章中的重要观点 ,包括对问题的重要性和如何提 问的深入探讨,理解作者对于发 问精神的重视和倡导。
03
教学方法的适应性
我思考了教学方法是否适应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能力水平。对于不
同特点的学生,我是否需要调整教学方法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准确性
我回顾了我在教授《发问的精神 》时所传递的信息,以确保我提
供的内容是准确无误的。
教学内容的深度
我反思了我是否深入挖掘了主题 ,是否提供了足够的背景信息和 案例分析,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
课外拓展
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学习, 如阅读相关书籍、参加相关活 动等,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
识面。
04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01
02
03
提问导入
教师向学生提问,引导学 生思考什么是发问的精神 ,以及发问的重要性。
情境导入
通过展示一些有关发问的 情境或故事,引导学生进 入课程主题。
回顾导入
回顾学生之前学过的相关 知识,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理解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的应用性
我思考了教学内容是否与学生的 实际生活和未来职业发展相关, 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
能力。
学生参与度
学生参与度的高低

九年级语文《发问的精神》《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人教版知识精讲

九年级语文《发问的精神》《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人教版知识精讲

九年级语文《发问的精神》《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发问的精神》《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二. 重难点分析:1. 学习本文在正面论证过程中列举事例,归纳出论点的方法。

2. 学习本文在反面论证过程中讲述道理,逐层递进的方法三. 教学步骤:(一)《发问的精神》1. 词语积累介意:在意或注意。

景仰:佩服尊敬;仰慕。

平淡无奇:平平淡淡,没有什么特点出色的地方。

奇,特殊的。

寻根究底:寻求根由,追究底细。

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

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是:对,正确。

潜修静想:形容专心研究,认真思考。

2. 简介作者:启凡(1913-1986),原名贾必陶。

湖南人,长期担任编辑工作。

30年代前后,常有文章在《中学生》杂志等刊物上发表。

《发问的精神》就是其中的一篇。

从课文有关语句可知本文是作者当年专门为中学生写的。

3. 文章结构分析:第一部分(1~3段):讲道理,设比喻,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

第二部分(4~9段):从正面论证发问精神的可贵。

第一层(4段):提出正面论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

第二层(5~8段):正面列举四位名人的事例,论证了发问的精神的可贵。

第三层(9段):小结,强调人要求知识、明道理,不能不勤于发问。

第三部分(10~14段):从反面论证“何必多问”说法的不正确。

第一层(l0段):提出“何必多问”的反面论点。

第二层(11~13 段):从三个方面讲道理,逐层深入阐明了反面论点的不正确。

第三层(14段):小结,再次强调要能发问,勤发问。

4. 文章内容分析(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么提出来的?课文第1-3段,讲通俗的道理,设生动的比喻,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

第4段提出正面论点,即中心论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

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2)课文前半部分从正面证明论点,举了哪些事例?列举这些事例的段落是怎样同上下文紧密联系的?依次列举了牛顿(第5段)、瓦特(第6段)、释迦牟尼(第7段)、孔子(第8段)的事例,来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

《发问的精神》教案素材

《发问的精神》教案素材

《发问的精神》教案素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发问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探索精神。

2. 培养学生提出有深度、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发问的思考,引入主题。

2. 发问的意义:讲解发问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发问是获取知识和思考的途径。

3. 提问技巧:教授学生如何提出有深度、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提供一些提问的策略和方法。

4. 讨论与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分享彼此的想法和观点。

5. 倾听与尊重:强调在讨论中倾听他人观点的重要性,教育学生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想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发问的意义和提问技巧。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分享彼此的想法和观点。

3. 实践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展示讲解内容和讨论问题。

2. 故事素材:准备一个有趣的故事,用于导入主题。

3. 小组讨论材料:准备一些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提问的深度和思考价值:评价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问题的深度和思考价值。

2. 学生倾听和尊重他人观点的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倾听和尊重他人观点的表现。

3. 学生参与度:评价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程度。

六、教学步骤:1. 导入:讲述一个引发思考的故事,如“孔子问路”,引导学生认识到发问的重要性。

2. 发问的意义:讲解发问在学习和思考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到发问是获取知识的途径。

3. 提问技巧:教授学生如何提出有深度、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提供一些提问的策略和方法。

4. 讨论与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分享彼此的想法和观点。

5. 倾听与尊重:强调在讨论中倾听他人观点的重要性,教育学生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想法。

七、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一个主题,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培养他们的发问精神和合作意识。

《发问的精神》教案设计(通用12篇)

《发问的精神》教案设计(通用12篇)

《发问的精神》教案设计(通用12篇)《发问的精神》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熟悉提倡“发问”精神对自己学习的指导意义;(2)学习运用反问句来加强语言的表现力的方法;(3)领悟怎样既从正面论证了自己的观点正确,又从反面论证了相反的观点不正确,这一正面和反面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教学建议反问的修辞手法文中多次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

反问是通过语气的强化,来强调观点,强调感情,并造成文章的波澜。

课文中的反问句运用有两个特点:一是变化着使用标志反问的词语。

例如:①我们若是一味吸取,不去审问,岂不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使那些对的、真的反而永不行见?②或许有人会说,学问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二是几个反问句并列使用,关联上下文,增加气概。

例如:你忍心让你的才智之门永闭吗?你情愿永久盲目地让别人带着你走吗?你情愿永久只做两脚书柜吗?连用了三个反问句,语势剧烈,有力地强调了所要表达的意思。

过渡文中在举例前,先指出名人的共同特点,并用“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来开启下文。

在列举事例之后,文中第九段用“够了,够了,不必多举了”作为过渡,紧接着用“举出这几个人物,无非是要证明发问精神的珍贵”这一句话归结到中心论点上。

这样,上下文过渡自然,论点与论据协作紧密,事例论证层次清楚。

论证方法本文的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

认为,发问就是擅长动脑筋发觉问题,提出问题,这是求学问、明道理的途径,也是新创造、新制造的开端。

为了证明这个正确的论点,列举了外国的牛顿创立了“万有引力”说,瓦特创造蒸汽机,释加牟尼创立佛教;中国的孔子每事问的事例,从正面加以论证。

接着,针对“或许有人会说,学问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的糊涂见解,又举了几个例子,从反面加以论证。

这样,通过一反一正的对比论证,论点鲜亮突出,大大增加了说服力。

《发问的精神》教案

《发问的精神》教案

《发问的精神》教案[学习目标](1)明白得发问的意义,学会做一个乐于发问,勤于发问.于发问的人(2)学习明白得运用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论述中心。

[学习方法]读读、议议、说说、讲讲`.写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现场导入,同学们,现在此刻,你想对老师说什么话吗,你们想明白老师内心想什么吗?[分析]拉近和学生的距离感,同时放松师生紧张的情绪.开头配一个短FLASH,配宇宙,杨立伟,登上月球,深蓝色的背景,,球体,奇异,海底,森林,整个世界隐秘的一种探求,恐龙,人类对此有疑问,有探求,才有了现代人类的文明.导入课题。

[分析]从宽敞的背景导入,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拓展思维。

动画成效,色彩鲜艳,画面形象,易和周围的事物联系起来,与科技相联,激发学生“问”的欲望。

为整节课创立一个情境。

在那个导语中,强调有发问就有收成。

二、分析课文:设计思路:老师在充分熟悉,挖掘教材的前提下,灵活驾驭课堂。

处理突发问题。

留给学生充分摸索,阅读,展现自己的时刻和空间。

关于学生没有领会到的地点,教师给予及时,适当的点拔。

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讨论等方法理清文章思路。

重点把握议论文中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老师设计精美板书,辅助学生明白得。

[分析]此设计能够表达新教学理念,一改往常满堂灌,满堂问的形式,而是让学生自已问,自己解答,老师只是课堂的一个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的一个角色。

三、联系现实生活,要求学生在为课文补充一些论据。

(发生在自已身上的也能够。

)[分析]更一层明白得论点和论据的关系。

四、口头作文:中学生应该不应该带手机(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分析]此设计是为了加深对本课的教学重点―――正反对比论证方法的明白得和运用。

同时加强对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五、一句话训练:“以发问是——————,因此它可贵“说一句话。

要求运用比喻的修辞。

[分析]此设计意在训练学生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自已的思想。

六、总结:用左拉的名言。

议论文:论证过程题+论点题双考点题

议论文:论证过程题+论点题双考点题

议论文可以考查咱们的东西:论点(中心论点、分论点)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论证(论证方法及过程)经典例题一发问的精神1.我们日常所见所闻所接触的事物里,有很多的道理。

大家因为时常见到听到接触到,都觉得那些事物平淡无奇,不足介意。

其实这是一种损失。

2.事物里的道理,不比课本的文字,教师的讲解,看了听了就懂。

这种道理犹如封锁在密库石室里的珍奇,我们要用一把钥匙去开启。

3.这把钥匙就是发问的精神。

4.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

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能发问,勤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

别人不肯动脑筋的地方,他偏会想出惊人的见解;别人以为平常的事物,他偏会看出不平常的道理。

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

5.苹果落地,是多么平常的事情,牛顿看见了,却要问出个所以然来,结果创立了“万有引力”说,支配了人类思想。

6.壶水滚沸,谁不常常见到?只有瓦特把它当作问题研究,因而发明了蒸汽机,使人类至今蒙受其利。

7.生、老、病、死,都是极普遍的人生现象,释迦牟尼偏偏要寻根究底,求个解答。

他因此抛弃尊位和家庭,独自去潜修静想,终于创立了佛教。

8.我们中国的孔子,也是个好问的人。

他到太庙里去,看见每样事物都要问。

他知道老子熟悉典籍,就去向老子问礼。

他能够成为万世景仰的圣人,难道真是天生的?9.够了,够了,不必多举了。

举出这几个人物,无非要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

我们虽然不一定人人能成为大科学家大思想家,但是我们不能不求知识,不能不明道理。

要求知识,明道理,处处都会碰到问题。

不能勤于发问,是多么可惜啊!10.有人也许会说,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说这话,大概自以为是。

可是仔细想想,就会看出漏洞。

11.第一,书本的记载,老师的讲解,大都是前人思想和研究的结果。

可是世界是天天在变动,在进步的。

变动和进步又不断地给我们带来许多新道理,新知识,新问题,往往不是前人留下的知识和道理所能包含的,有时甚至彼此冲突。

《发问的精神》教学设计

《发问的精神》教学设计

《发问的精神》教学设计教学要求(一)教学目标1.以学习本文为契机,鼓励学生要好问、敢问、善问,提高质疑问难的自觉性,为今后的学习、发展打好基础。

2.初步掌握围绕中心论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事例作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学习课文运用事例做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鼓励学生要好问、敢问、善问,提高质疑问难的自觉性。

教学过程导语:同学们,想必大家还记得《论语》中有这么一句话:“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以为,一个人要想在学业上有所成就,就得好学、多问。

的确,好学、多问缺一不可。

古人云:“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古人又云:“勤学第一道,勤问第一方。

”可见,古今中外的人们都认为:勤奋学习固然重要,多问、善问更必不可少。

虽为游戏,实为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下面老师想和大家做一个小游戏,通过这个游戏老师想看看我们班上有多少同学喜欢发问。

我这里有一个大苹果,大家就这个苹果随便发问,哪个同学提的问题多,这个苹果就归他。

目的是提醒学生,不仅要有提问的热情,更要注意提问的方法,好问更要善问。

学生自由提问以后,对提问最多的同学加以鼓励,并指出不光要有提问的热情,还要注意提问的方法。

请同学们迅速地把课文阅读一遍,就自己刚才在对苹果发问的游戏中的感受,再结合对课文的理解来谈谈:在读书、求知、创造的过程中,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发问”?提出本课教学过程中围绕着“发问”的四个问题中的第一个问题,既是指导学生了解发问的一般方法,也是引导学生总体把握文章内容。

1. 即便是看似平常、普遍的事情,我们也要问个所以然来。

2. 碰到不懂的东西就要问,要多向知识渊博的人请教。

3. 不要墨守旧说,不要迷信书本,对书里记载的也要发问。

4. 对于所学知识要多和实际生活相参照,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小结:这里老师还想就平常的语文学习再提醒大家注意几点:1. 我们在读书、求知的过程中就应该抓住每一个疑点不放。

《发问的精神》教案设计

《发问的精神》教案设计

发问的精神教案设计简介发问的精神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核心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究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本教案中,我们将针对发问的精神进行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的提问方式,以及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理解什么是发问的精神;2.学会正确的提问方法;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准备PPT,用于介绍发问的精神的定义和重要性;•准备白板和黑板;•打印出“正确的提问方式”及相关例子的PPT幻灯片。

教学过程步骤1:了解发问的精神1.讲师在PPT中介绍“什么是发问的精神”以及它的重要性。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讲解自己对发问精神的理解,以及他们认为为什么重要。

步骤2:正确的提问方式1.讲师使用PPT演示正确提问的方法,同时在黑板上记录下来。

2.让学生仿照PPT中的提问方式,自己找一些问题来进行练习,同时帮助他们纠正错误的提问方式。

3.让学生自己写下一些自己从来没有想过的问题,并将问题写在白板上。

随后,全班学生一起讨论这些问题,并尝试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案。

鼓励学生思考值得追问的问题。

步骤3:应用发问的精神1.在课堂上,学生们可以做研究,并将他们的发现和其他同学分享。

这样一来,他们不仅将发问的精神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同时还开发了其他学生的思维能力。

2.让学生尝试破解问题。

给学生提供一个问题,然后请他们讨论可能的答案。

提供不同的视角使学生思考更加全面。

3.让学生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鼓励学生探究不同的学科,例如历史,哲学和科学等。

学生应该在探究自己喜欢的学科时,自主学习、观察,学会发问。

教学评估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热情地参加讨论,以帮助学生探究好问题和寻找答案。

2.教师可以将课程性评估和反馈组成的小组分成几个不同的阶段,以确保学生受到充分的帮助和观察。

3.根据学生的兴趣向引导细节,老师可以自由地引导学生在他们感兴趣或优惠的项目中进行学习。

总结发问的精神是我们日常思维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发问的精神教学教案参考

发问的精神教学教案参考

发问的精神教学教案参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发问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提问意识。

2. 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提问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发问的精神内涵2. 提问的重要性和意义3. 有效提问的方法和技巧4. 实践发问的精神5. 提问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发问的精神内涵、提问的重要性和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有效提问的方法和技巧。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实践发问的精神,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情景模拟法:模拟实际场景,让学生运用提问技巧进行沟通和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发问的精神教学参考书籍。

2. 课件:发问的精神相关PPT。

3. 案例材料:用于分析有效提问的方法和技巧。

4. 情景模拟道具:用于模拟实际场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发问的精神的兴趣。

2. 讲解发问的精神内涵和重要性:介绍发问的精神的概念,阐述其在个人成长和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

3. 分析有效提问的方法和技巧: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有效提问的技巧,如开放式问题、封闭式问题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实践发问的精神,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情景模拟:设置一个实际场景,让学生运用提问技巧进行沟通和解决问题,提高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6.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反思自己在提问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7. 作业布置:布置一道与发问的精神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情景模拟中的参与程度,评估其对发问精神的理解和应用。

2. 提问技巧:评估学生在情景模拟中运用提问技巧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3. 学习日志:要求学生记录在课程中的学习体会和反思,以此评估他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作业的理解和完成质量,检验其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能体现发问的精神的事例

能体现发问的精神的事例

能体现发问的精神的事例
一、哥白尼质疑地心说
哥白尼生活的那个时代,大家都普遍相信地心说,就是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所有的天体都围绕地球转。

可是哥白尼这个好奇宝宝就不这么想啦。

他就开始各种观察星星、计算天体的运行轨迹什么的。

他肯定心里想:“为啥所有东西都得绕着地球转呢?这也太奇怪了吧。

”于是他就提出了日心说,认为太阳才是中心呢。

这可不得了,在当时就像扔了一颗超级大炸弹,很多人都不相信他,还觉得他是异端呢。

但是哥白尼就是靠着这种发问精神,敢于挑战当时的主流思想,最后为天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二、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实验
在伽利略之前,大家都相信亚里士多德的话,说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速度快。

伽利略就不信这个邪呀。

他就想:“凭啥重的就落得快呢?这有啥依据呀?”然后他就做了那个超级著名的实验,在比萨斜塔上扔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

结果呢,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啦。

这可让那些迷信亚里士多德的人惊掉了下巴。

伽利略就是这样,不盲目相信权威,用发问精神去探究真理。

三、袁隆平质疑传统水稻种植理论
袁隆平爷爷在研究水稻的时候,当时的传统理论对于水稻产量有一定的限制。

袁爷爷就琢磨:“难道水稻产量就只能这么多了吗?肯定有办法能让产量更高的。

”他就开始不断地在田间地头观察、研究、做实验。

他还跑到野外去找那种野生的雄性不育株水稻。

经过无数次的失败,他始终没有放弃这种发问精神,最后成功研究出
了杂交水稻,让无数人能够吃饱饭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问的精神》教学设计
(第4课时)
年级九年级
教师徐占霞
时间2014年5月8日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领会本文上下文是怎样紧密联系
的。

2、体会本文活泼、生动、严谨周密、富于鼓动性的语言艺术。

二、过程和方法
讲授提问讨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发问的意义,培养学生做一个乐于发问、勤于发问的人。

教学重难点
领会本文层次清晰,表达周密的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正课。

让学生看视频,引出本文《发问的精神》。

二、深入学习课文。

1、提问:(课后练习第一题)
课文前半部分从正面论证,举了哪几个事例?列举事例的几段是怎样同上下文紧密联系的?
明确:依次列举了牛顿、瓦特、孔子三个事例。

作者在第四自然段中用“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

”引出下文,三个事例也与其中的古今中外相照应,在第八自然段中用“举出这几个人物,无非要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

”其中的“这几个人”又与上文紧密联系,可见,作者所举的几个事例上下文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

2、研习文中的比喻句,知道把什么比作什么。

(1)这种道理犹如封锁在秘库石室里的珍奇,我们要用一把钥匙去开启。

把————比作————
(2)这把钥匙就是发问的精神。

把————比作————
(3)你愿意永远只做两只脚的书柜吗?
把————比作————
3、找出文中的八个反问句,试把其中两个改成陈述句。

(1)他能够成为万世景仰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难道真是天生的吗?
改成陈述句:————————————————————
(2)壶水滚沸,谁不常常见到?
改成陈述句:———————————————————-
4、讨论:“我们虽然不一定人人能成为大科学家、大思想家,”中的“大科学家、大思想家”能改成“大思想家、大科学家”吗?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这关系到上文列举的三位名人的顺序,前两位是大科学家,后面是大思想家,所以这里在归纳时按上文顺序写成大科学家,大思想家。

这体现了文章语言表达非常严谨周密。

四、归纳总结
这篇文章不仅让我们从思想上认识到发问精神的可贵,而且使我们懂得了写文章要注意结构层次清晰,语言表达周密严谨而又不失生动活泼。

五、作业
这篇文章正面论证在举例时说:“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可是,列举的三人中都是古代的,你能列举一个现代的例子吗?
六、播放视频,对学生提出希望。

板书设计
14 发问的精神
目的提倡发问的精神
写作结构层次清晰注意前后照应
语言形象生动严谨周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