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教法
三年级语文阅读教案科普知识启蒙
![三年级语文阅读教案科普知识启蒙](https://img.taocdn.com/s3/m/bafcfb49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43.png)
三年级语文阅读教案科普知识启蒙在三年级语文教学中,阅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
因此,在三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设计科学合理的阅读教案,启蒙学生的科普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科普知识启蒙的角度,探讨三年级语文阅读教案的设计。
一、科普知识在三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科普知识是指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知识。
在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学知识已经成为人们必备的素养之一。
而三年级学生正处于认知能力快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渴望了解各种事物。
因此,在三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科普知识启蒙,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科普知识启蒙的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通过阅读科普知识启蒙文章,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提高科学素养。
2.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科普知识广泛涉及自然、社会、人文等各个领域,通过阅读科普文章,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开阔视野。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普知识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三、科普知识启蒙的教学内容1.自然科学。
介绍自然界的各种现象、规律,如天文、地理、生物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奥秘。
2.社会科学。
介绍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规律,如历史、地理、政治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了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3.人文科学。
介绍人类文化、艺术、传统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了解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
四、科普知识启蒙的教学方法1.生活化教学。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实际经验,引导他们发现身边的科学现象,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图文并茂。
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图片、图表等多媒体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科学知识,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受和认知。
3.实践体验。
通过实验、观察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体验,深入理解科学知识,提高学习的效果。
科普说明文的教学“四步曲”
![科普说明文的教学“四步曲”](https://img.taocdn.com/s3/m/b5770027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2f.png)
科普说明文的教学“四步曲”科普说明文是指以科学知识为内容,旨在普及科普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一种文体。
如何教学科普说明文,以下“四步曲”或许可以帮到你:第一步:阅读篇章,不断提问首先阅读篇章,不必太过追求速度,而是要在阅读中反复梳理、不断提问,探究篇章的编排、结构和语言的表达等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进行思考:1.整篇文章的结构和组织形式是怎样的?2.作者在文中从哪几个方面入手,论述了哪些内容?3.作者在文中使用了哪些语言表达手法?4.文章对读者有什么启示和引导作用?通过以上问题的提问和思考,可以让学生们进一步了解文章的构成和信息的传达方式,这样有助于学习和吸收文章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第二步:分析篇章,捕捉信息针对阅读到的信息,学生们要进行分析,捕捉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信息,再进行整理。
这个过程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理解文章的标题和副标题,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要点;2.阅读正文,了解文章的具体情况和讲述的知识点;3.对文章进行总体把握,理清文章的结构和编排;4.对重点知识点进行挖掘和整理,提取精华知识,深入理解。
第三步:模仿篇章,锤炼技巧在学生们熟练理解篇章之后,可以要求学生进行模仿,让其自己撰写一篇科普文。
模仿篇章是教学科普说明文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模仿,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写作能力,锤炼科普文写作技巧。
模仿作文的过程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选好主题,提取关键性信息;2.分析篇章构成,掌握构思技巧;3.练习用语和词汇,刻意模仿表达手法;4.审查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和补充。
第四步:评价篇章,反思提升在完成模仿作文之后,可以组织全班评选、点评作品,让学生进行互相评价,并针对优缺点进行反思提升。
评价篇章的作用是激励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科普说明文的理解,促进学生掌握科普写作技巧。
评价篇章的步骤和方法如下:1.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各自所写的文章,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方法;2.让学生在班级中相互交流,互相评选作品,谈论缺点和有待提高之处;3.总结评价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让学生们反思之后改进自己的作品。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我是什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我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8f1940ba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b3.png)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我是什么》《〈我是什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我是什么》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篇科普短文。
课文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并结合谜语的形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态和对人类的利弊影响。
文章语言简洁、生动,富有童趣,适合二年级学生阅读和学习。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认读“晒、极、傍”等14个生字,会写“变、片、海”等10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 了解水的不同形态(汽、云、雨、雹子、雪)及其变化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自主识字、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识字能力。
2. 借助图片、多媒体等手段,直观地理解水的不同形态的变化过程。
3. 采用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方法,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
2. 培养学生爱护水资源、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识字、写字。
掌握14个生字的读音、字形,会写10个生字。
例如,“晒”字是左右结构,左边是“日”,表示与太阳有关,右边是“西”,合起来表示在太阳下晒东西。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字形、结合生活实际(如晒太阳)来记忆这个字。
2.理解水的不同形态及其变化过程。
文中详细描述了水变成汽、云、雨、雹子、雪的过程,如“我会变。
太阳一晒,我就变成汽。
升到天空,我又变成无数极小极小的点儿,连成一片,在空中飘浮。
有时候我穿着白衣服,有时候我穿着黑衣服,早晨和傍晚我又把红袍披在身上。
人们管我叫‘云’。
”通过这段描写,让学生明白水在不同条件下的形态转变。
(二)教学难点1.用自己的话说说水的变化过程。
这需要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并且能够组织语言进行准确的表述。
例如,要让学生清楚地说出水变成雨的过程是“水被太阳晒变成汽,汽升到天空变成极小极小的点儿连成云,云里的小水滴越聚越多就变成雨落下来”。
二年级语文《我是什么》教案优秀3篇
![二年级语文《我是什么》教案优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72fc2b3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c3.png)
二年级语文《我是什么》教案优秀3篇二年级语文《我是什么》评课稿篇一这是一篇科普短文。
课文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态和与人的利弊关系。
文中始终不点明“我”就是水,而是通过水的形态变化和与人类关系的描写,让读者去猜,更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一、目标定位准确朱碧老师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情,把本课目标定位:1、认读并理解“庄稼、灌溉、淹没、暴躁、冲毁、灾害”等词语。
能正确、规范书写“池、浮”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聚焦动词,通过学习,读出水娃娃不同形态的变化。
3、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借助微课自主学习“雹子”,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汽、云、雨、雹子和雪;能借助板书介绍水娃娃不同形态的变化。
二、教学方法科学合理为了达成上述目标:在学习词语时,周老师采用了‘’图文对照法‘’、‘’情境识字‘’、‘’’归类识字法、变序教学法,让学生在形象思维中,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会了新词。
而且,周老师并没有走走过场,而是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指名读、开火车读等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不断地强化中记住了这些字词。
为了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更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课文,了解水娃娃不同形态的变化,周老师采用小组合作形式、借助音量示意图,让学生用不同的读法读出不同形态下水的变化,并抓住了‘’落,飘,打‘,这三个字,通过调换位置,让学生体会到了科普作品中用词的准确性。
对于‘雹子’这种事物,南方的孩子不太了解,老师借助视频,让学生认识了雹子。
我相信,由于这堂课上周老师运用了多种方法,本堂课的目标得到了有效的落实。
三、课堂突出双基教学双基就是’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这是我们老一辈教师对于语文教学目标的概括。
这节课里,朱碧老师在教学中很关注字词句段的学习,关注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四、课堂充满艺术性周老师的课堂结构紧凑,以‘’变魔术‘’贯穿整堂课,使得课堂犹如一篇形散神不散的散文,浑然一体。
《变幻多彩的地球》教案
![《变幻多彩的地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d6a0113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21.png)
《变幻多彩的地球》教案《变幻多彩的地球》教案1教学目标:1、学会8个字,会认2个字。
2、学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地球外表不同颜色的衣服,衣服颜色的________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明确不同色彩的变化与人类生存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1、出示相关图片资料或播放有关地球的风光短片:同学们看到了什么景象?有什么感受?2、师激情导入:多么神奇壮观的地球呀,她还特别爱打扮自己呢。
大家想知道,她都喜欢穿哪些颜色的衣服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3、板书读题。
4、依题探文,鼓励学生质疑:读了这个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你能提出几个问题来吗?5、学生快速读文,读后提出相关问题。
6、师生交流互动,整理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检查生字新词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当小评委。
2、读完后请其他同学评议,相机指导“爽”、“置”、“善”和“燥”的读音,提醒同学们注意多音字“薄”在文中的读音。
3、指名读由生字组成的词,师生共同纠正读音。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读悟重点,理解内容1、自读课文,便读边在书上圈点勾画,找出有关介绍地球不同颜色衣服的重点词句,摘录重点词填表。
蓝色的衣服→海洋湖泊→冬暖夏凉黄色的衣服→沙漠、半沙漠→热时更热、冷时更冷最重要的外衣→大气→调节气温、冷热适宜白色的衣服→冰雪覆盖→降低温度绿色的衣服→植物、森林→改善气候、适合人类2、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①读一读,议一议:各种衣服的颜色是怎样形成的?它们对气候有什么影响?②研读重点句段、探究拓展:你最喜欢哪种颜色的衣服?为什么?3、集体交流,梳理归纳。
4、指导朗读,印证理解。
二、品读领悟、升华感情1、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2、激情导思,组织学生讨论:地球是万物生灵的母亲,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为了使她更加美丽,适合于人类居住,人们正在开展哪些工作?我们应该怎样做?3、启发、鼓励学生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分析,以表达自己对地球,对大自然的关爱之情。
六年级语文上册-11《宇宙生命之谜》说课稿(部编版)含2个课时
![六年级语文上册-11《宇宙生命之谜》说课稿(部编版)含2个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61026807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0c.png)
六年级语文上册-11《宇宙生命之谜》说课稿(部编版)第一课时一、说教材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介绍了科学家探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的艰难历程,并最终说明到目前为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未解的谜。
文章的题目是“宇宙生命之谜”,因此,作者在行文的过程中紧紧扣住“谜”来组织文章。
作者先提出疑问,“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是一个谜,接着作者分析了生命存在的四个条件,对太阳系除地球外的行星进行一一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这些行星中不可能存在生命或难以存在生命,但还需要继续探索宇宙生命之“谜”。
由“谜”导入,接着开始解谜,最后又由“谜”结束,文章浑然一体,既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让读者觉得余味无穷,增添了进一步探索的愿望,体现了作者在行文中的匠心。
六年级的学生对记叙类文章更容易理解,而对科普类文章则稍欠兴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这篇文章,学习科学家追求真知、不断探索的精神,从而逐渐激发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结构特点、语言特点,丰富阅读的广度,为以后学习说明文打下好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1.学习“谜、嫦、娥”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发达、仍然、理论、恒星、封冻”等词语。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求结论”的顺序理清文章脉络。
3.初步感受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识记字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2.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阅读课文。
理解文章内容,了解火星上为什么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教学难点:1.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
2.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阅读课文。
理解文章内容,了解火星上为什么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四、说学情学生会对本文内容比较感兴趣,特别是男生,关于宇宙奥秘的相关内容总能深深地吸引着他们。
通过《竹节人》的学习,学生知道了“有目的地阅读”要根据阅读目的选择适当的阅读内容,还要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采用相应的阅读方法。
语文教案阅读理解科普文章
![语文教案阅读理解科普文章](https://img.taocdn.com/s3/m/c7ce5cb6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39.png)
语文教案阅读理解科普文章教案主题:语文教案:阅读理解科普文章教案目标:1.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语文表达能力;2. 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加深对科学常识的理解和应用;3. 培养学生的思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增强他们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1. 学生通过阅读理解科普文章,提高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2. 学生通过分析和解读文章,提升思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1. 学生对复杂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2. 学生对文章逻辑结构的分析和解读。
教学内容:本教案选择了一篇科普文章《水的分子结构及其特性》,通过解读文章内容,学生将了解到有关水的分子结构与性质的基本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引发思考,激发学习兴趣,预习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 你们都知道水是什么吗?它有哪些特性?2. 你觉得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水的这些特性?二、阅读理解(带着问题阅读)1. 学生在不带任何问题的情况下快速阅读全文,了解整个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2. 学生有针对性地回答下列问题,并在阅读中标记关键词或句子。
问题:1. 水的分子结构是什么样子的?2. 水的熔点和沸点都较高,是什么原因导致的?3. 为什么水能溶解许多物质?4. 水的密度为什么在不同温度下会有一定规律的变化?5. 为什么水对生命起着重要的作用?...(依次设置三至五个小节,鼓励学生分析、归纳和解读文章,或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六、知识拓展和实践应用(拓展知识,实践应用)1. 学生通过讨论或小组合作的形式,自选一种与水有关的实际应用领域进行探讨,如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水体污染与治理等。
2. 学生进行小组分享,展示自己所了解的相关知识,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互动。
七、总结归纳(对文章要点进行总结,并提出自己的思考)1. 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提醒学生回顾整个阅读理解的过程。
2. 学生展示自己对文章的学习成果,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并思考所学知识对生活的意义。
以“文”定学 情趣依然——以《蝙蝠与雷达》教学为例谈科普文教学
![以“文”定学 情趣依然——以《蝙蝠与雷达》教学为例谈科普文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6f57266b0b1c59eef8c7b486.png)
说 明文 教 学 如 何 呈 现 教 学 内容 , 到 既 有 情 又 有 理 , 做 情 趣 盎 然 ? 笔 者 一 直 以为 应 该 以 “ ” 学 , 就 是 从 文 文 定 也 体 本 身 出 发 , 合 学 情 , 定 教 学 内容 和 教 学 手 段 , 而 结 确 从
列 的提 纲 读 起 来 思 路 不 清 , 信 你 再 读 读 。 显 然 , 生们 不 ” 学
知 道 了 此 文 各 部 分 内容 之 间 的 逻 辑 关 系 , 依 学 情 让 学 我 生重新排列 , 清条理。 理
这 个 环 节 上 完 后 , 心 中还 是 没 有 底 : 我 这样 的课 实 在
夜 里 飞 行 ? 引 出 蝙 蝠 的启 示 ; 二 处 是 蝙 蝠 为 何 能 在 夜 第
里 飞 行 ? 引 出科 学 家研 究 蝙 蝠 的 兴趣 。你 理 出 的 提 纲 不
符 合 作 者 的表 达 思 路 。 “ ” 我认 为 要 先 写 飞 机 夜 里 飞 行 的 疑 问 , 下 来 写 与 飞 机 有 关 的 蝙 蝠 , 后 再 写 与 飞 机 有 关 接 然 的雷 达 , 后 揭 示 飞 机 能 在 夜 里 飞 行 的 秘 密 。 “ 师 , 最 ”老 你
实施有效教学。
一
、
思 考 起 点 : 普 文 的教 学 内容 确 定 科
从 学 生 的 发 言 来 看 , 们 整 体 上 把 握 了课 文 内容 , 他 但 这并 不 等 于 理 清 了 课 文 的 条 理 。 我 问 学 生 :刚 才 几 位 同 “ 学 的 材料 从 文 中来 , 果 要 重 新 整 合 成 一 篇 文 章 , 说 什 如 先 么 , 说 什 么 ? 我 试 着 把 课 文 内容 顺 序 打 乱 , 课 件 出 示 后 ” 用
科普文课堂教学课型模式范例
![科普文课堂教学课型模式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644fe00e763231126edb1182.png)
科普文课堂教学课型模式范例——《宇宙的边疆》说课稿郑州市第三十一中学贾玉坤各位老师:下午好,大家都知道科学的发展是迅猛的,科学家追逐星空,敲击原子,破译基因,仰观宇宙之无穷,俯察纳米之精微,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深入人心。
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共同语,已成为当代文化的主流,但是对科普类文章的教学却没有与时俱进,语文老师讲科普类文章,往往还有一定困难,因为这类文章理论性强,概念抽象难懂,学生不爱听,老师也不爱讲,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今天在这里我要同大家一起探讨的就是新课改下科普类文章的课堂教学课型模式,我以《宇宙的边疆》为例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请诸位同仁批评指正。
Ⅰ.首先从整体上介绍我的课堂教学设计基本模式,总共有七步:第一步:三维分析,制定目标。
第二步: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第三步:自学释疑,整体感知。
第四步:质疑交流,点拨释疑。
第五步:深入研讨,合作探究。
第六步:总结反馈,感悟升华。
第七步:延伸迁移,拓展训练。
Ⅱ.下面我就这七步的具体内容来谈谈我对本课的理解和设计:一、三维分析,制定目标。
三维分析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课标分析。
教材分析,《宇宙的边疆》是高中语文必修3中第四单元的一篇科普类说明文,是电视片《宇宙》的解说词,文中作者向我们介绍了许多宇宙知识,并发表了自己对宇宙及人类的看法,行文是伴随着电视画面展开的,所以文中的语言有着特定的语境。
学情分析,宇宙总是充满着神秘感,高中学生往往会被这种神秘感吸引住,学生对宇宙很感兴趣,学生对宇宙的相关知识也有一定了解,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学生的兴趣点还是处于相对比较感性的层面,真是遇到这样的文章却很少静下心来去阅读去思考。
在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课标制定目标。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加强语文积累,注重梳理,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案五篇(完整)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案五篇(完整)](https://img.taocdn.com/s3/m/0a8bc023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d9.png)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案五篇(完整)二年级语文上册《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设计篇一【教学任务分析】《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的课文。
这是一篇科普文,以有趣的童话形式加以表现,为我们介绍了蒲公英、苍耳、豌豆这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文章写得生动有趣,符合儿童的阅读兴趣,运用了诗歌的形式,读来琅琅上口,适合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学情分析】本课处于二上年级的初级阶段,而且本课的识字量大,虽然是一首诗歌,但里面有好多的生字学生极容易读错,所以识字、写字、朗读仍然是本课阅读教学所要承担的重要任务。
对于三种植物种子的传播方法,文章当中后两种是图文并茂,非常清楚。
而第一种,由于学生的年龄,可能有大多数孩子都没有见过蒲公英。
因此,利用板画认识感知,自由做画加深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拓宽知识面,自己收集资料,进行简单地仿写,不失为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好方法。
【教学目标】1、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知识目标:⑴认识“旅、蒲”等12个生字。
会写“已、甲”等10个字。
⑵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⑶能够学习课文的写法,进行仿写。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了解植物和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
【教学课时】2课时。
2、课文主要介绍了哪几位植物妈妈?他们各自用的什么办法传播种子?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然后小组交流。
这一环节简洁、有效,很快就帮助学生理清了课文的条理。
培养了学生的全局观念。
二、赏读悟趣1、导学其中一节,学生最喜欢哪一节,就导学哪一节。
过渡:你们最喜欢哪位妈妈的办法?为什么?和同桌说说。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最爱读的部分读一读,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意愿。
指名说的过程中相机追问:⑴“降落伞”是什么样的?看老师板画:①这降落伞多美啊!有了它,蒲公英就能靠什么传播种子了?只要风轻轻一吹,孩子们就能乘着风纷纷出发。
②交流对“纷纷”一词的理解。
幼儿园科普教育《太阳系》教案 幼儿园科普教育
![幼儿园科普教育《太阳系》教案 幼儿园科普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9dbe22ca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c8.png)
幼儿园是孩子们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也是他们接触知识、学习世界的重要阶段。
科普教育在幼儿园阶段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可以引导孩子们对世界的好奇心,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
其中,关于太阳系的科普教育更是幼儿园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根据幼儿园科普教育的实际需求,编写一份针对《太阳系》的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并且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太阳系知识。
一、教学目标1. 帮助幼儿了解太阳系的基本构成,包括太阳、8大行星、矮行星、卫星和小行星等;2. 培养幼儿对太阳系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未知的好奇心;3. 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4. 培养幼儿对科学知识的初步理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太阳系的概念及基本构成;2. 太阳系中的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3. 太阳系中的矮行星:冥王星等;4. 太阳系中的卫星和小行星;5. 太阳系中的特殊天体:彗星、流星等。
三、教学方法1. 故事情景教学法: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情景,向幼儿介绍太阳系的构成和特点,激发其学习兴趣;2. 观察实验教学法:通过观察太阳系模型、观察星空等实际场景,让幼儿亲身体验太阳系的神奇之处;3. 游戏导入教学法:设计太阳系游戏环节,让幼儿在玩耍中学习,轻松感受到科学知识的乐趣;4. 讲解结合问答教学法:讲解太阳系知识的设计问题问答环节,激发幼儿思考,并及时帮助纠正偏差。
四、教学评价1. 定期进行太阳系知识的测试,检查幼儿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2. 结合观察实验和游戏环节中,观察幼儿对太阳系知识的运用情况;3. 综合考察幼儿对太阳系的兴趣和好奇心,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本教案的指导和实施,相信可以有效地帮助幼儿园学生了解太阳系的基本知识,培养其科学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扩大了他们的视野和想象力。
科普知识教案设计参考
![科普知识教案设计参考](https://img.taocdn.com/s3/m/9e4f6e67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bf.png)
科普知识教案设计参考科普知识教育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教育活动,对于推广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增强国民科学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因此,发挥教育的作用,将科普知识教育贯穿到教学中,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
科普知识教育的设计需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作出全面和科学的考察,制定出可行的教学方案。
下面是一个科普知识教案设计的参考,帮助教师能够更好地编写科普知识教案,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针对教学目标的设计针对教学目标设计时,需要询问自己以下问题:(1)我的学生们对这个知识点有哪些困惑?他们需要学什么?(2)教育目标是让学生获得对什么知识的掌握和理解?(3)需要学生达到的关键技能是什么?针对这些问题,可以设计教学方案、设置实验、构建对话等方式达到教育目标。
2.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针对教学内容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问题:(1)教材是否适合学生?(2)学生学习这个知识点需要多长时间?(3)需要绑定实验等吸引学生的活动吗?(4)教材以复杂和深入的方式讲授该知识点是否合适?(5)内容是否与时俱进?(6)教材是否邀请了专家、技术专家或组织、机构来分享他们的经验和知识?3.针对教学方法的设计针对教学方法的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问题:(1)教学方法是否合适?(2)在知识传递的过程中,是否有过多的赘言?(3)是否增加实践和交互部分来增强学习者的积极性?(4)在知识传递的过程中,是否要以联想和讨论为主?(5)是否增加案例研究、问题解决和角色演练等多种学习方法,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4.教学资源的获取和使用(1)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媒体获取最新的科普知识。
(2)教师可以寻求专家技术支持和建议。
(3)教师可以设立一个科学杂志来为学生创造科普知识学习的氛围。
(4)教师可以邀请专家为学生们授课。
(5)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制作科学展板、科学游戏、科学试验等。
5.教学评估(1)教师需要定期评估教学效果。
幼儿园科普知识普及教案
![幼儿园科普知识普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118a378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61.png)
幼儿园科普知识普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物多样性,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认识不同植物、动物的特征和习性。
3.了解自然界的规律,学会观察和思考,培养观察能力。
4.激发幼儿的科学兴趣,培养爱好科学的习惯。
二、教学内容:1.植物的生长和繁殖2.动物的特征、习性及分类3.自然界的规律和环境保护三、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2.实验教学法3.小组合作教学法4.游戏教学法四、教学重点:1.植物生长和繁殖的基本知识2.动物的基本特征、习性及分类3.观察和思考能力的培养五、教学难点:1.如何教育幼儿热爱环境、关心保护自然。
2.如何让幼儿更深入地认识到植物和动物。
3.如何提高幼儿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六、教学过程:第一节:植物的生长和繁殖1.情境创设创设一个花园,让幼儿看到花园里的植物,老师和孩子一起欣赏花园里丰富多彩的植物。
2.观察实验让幼儿通过观察做一些小实验,让幼儿记录植物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的过程。
3.口头讲解通过口头讲解,让幼儿了解植物的基本结构、生长和繁殖的方式。
4.小游戏让幼儿玩一些有关植物的小游戏,在游戏中体会到植物的生长繁殖。
第二节:动物的特征、习性及分类1.情境创设创设一个小动物园,让幼儿看到各种各样的动物,了解它们的特征和习性。
2.观察实验让幼儿通过观察做一些小实验,让幼儿认识不同的动物,如区分哪些是飞禽,哪些是走禽。
3.口头讲解通过口头讲解,让幼儿了解动物的基本结构、特征、习性以及简单的分类。
4.小游戏让幼儿玩一些有关动物的小游戏,例如猜动物、模拟动物声音等,在游戏中加深对动物的印象和认识。
第三节:自然界的规律和环境保护1.情境创设创设一个大自然,让幼儿在自然中探索,让幼儿亲身感受自然,加强了解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2.口头讲解通过口头讲解,让幼儿了解自然界的规律,让幼儿认识到自然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小组探索让幼儿分组去探索一个小角落,让幼儿探究这个小角落的生态状况以及应该怎样保护。
谈科普文的教学策略
![谈科普文的教学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6d9b86fef8c75fbfc77db29d.png)
谈科普文的教学策略作者:潘珍西来源:《甘肃教育》2014年第10期〔关键词〕科普文;误区;重要意义;改进方式〔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0—0043—01一、科普文章对于教师和学生的深层意义科普类文章是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等功能,在语言上来说,科普文章以普及新的科学知识,传播新的科学理念为己任,因此它除了准确严谨以外,往往还具有趣味化,形象化等特点;在结构上来说,多采用总—分、分—总、总—分—总等方式排列,中学生阅读此类文章有助于锻炼和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将大有裨益;在中心意思上,科普文章往往具有普及科学知识,介绍科学道理和科学规律的功能,这对于中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扇窥探科学世界的窗户。
而对于教师来说,因为语文老师大多数都是文科出身,对于涉及理科知识的科普性文章的教学往往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在备课和教学方面都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因此,搞好中学语文中的科普文章教学对于教师和中学生来说有着长远而深刻的意义。
二、教学方法改进之我见第一,以语言训练为本位,兼顾科学。
语文教学,不论何种文体,不论何种课程类型,其教学的核心都在于“语言和思维的训练”。
对此,近现代以来的多位语言大师都对其进行过精辟的论证,于漪指出:“语文教学的核心是从学生实际出发,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多年来我一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同时也训练思想品德,这是当然之理,语文课是教育的一部分,怎么能不顾到思想品德),而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学生时期打下的基础至关重要”。
因此,以获取科学信息、探究科学原理为主的科普文教学方法,在本质上来说是脱离语文教学的核心的教学行为。
三年级语文教案初步学习科普故事
![三年级语文教案初步学习科普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65d91a6e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46.png)
三年级语文教案初步学习科普故事引言:在三年级的语文教学中,科普故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通过讲解科普故事,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更多有趣的知识,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科学素养。
本文将介绍三年级语文教案中初步学习科普故事的内容和方法。
一、科普故事的选取和组织1. 根据课程要求和学生的兴趣选择科普故事。
在三年级的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关于动物、植物、天文等方面的科普故事。
这些故事应该具有趣味性和教育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2. 故事的组织结构。
故事应该有一个合理的组织结构,包括问题的提出、事实的描述、科学道理的解释和总结等。
通过这样的组织结构,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故事中的科学知识。
二、科普故事的教学方法1. 故事导入。
在开始讲解故事之前,可以通过一些引导性的问题或图片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考。
比如,对于一篇讲述动物生活习性的故事,可以先让学生观察一些动物的图片,然后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动物的特点和生活方式。
2. 重点介绍故事内容。
在讲解故事的过程中,要结合图片、实物、音频等多种教具和资源,生动地展示故事中的情节和事实。
同时,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展示观点,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3. 科学知识解释和总结。
在讲解故事的同时,要对其中的科学知识进行解释和总结。
可以通过提问、分析和实验等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中的科学道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4. 深化故事的教学。
在故事讲解结束后,可以通过扩展故事的内容,进行拓展学习。
比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和实验,或者让他们动手制作一些相关的模型和实物,从而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案例下面以一篇关于植物生长的科普故事为例,介绍具体的教学过程。
故事名称:《种子的奇妙旅程》1. 故事导入:让学生观察一颗种子,并问学生对于种子是如何发芽长大的有什么想法和猜测。
2. 故事内容的介绍:通过讲解故事《种子的奇妙旅程》,生动地描述了种子在土壤、水分和阳光的作用下,发芽成为小植物,并逐渐长大的过程。
《奇妙的克隆》八年级语文教案
![《奇妙的克隆》八年级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706a302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02.png)
《奇妙的克隆》八年级语文教案《奇妙的克隆》八年级语文教案《奇妙的克隆》八年级语文教案1 教学目的知识目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有关克隆的知识;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才能目的:引导学生挑选信息,概括要点,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才能。
情感目的:体会学习科学家们的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务实创新的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设计说明:三维目的互相浸透,融为一本〕教学重点难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辨证地对待“克隆”技术的开展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激活思维〕启发点拨法〔老师适时引导,点拨启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媒体设计多媒体教室环境:“克隆羊多利诞生”的视频直观形象,多幅克隆图片的展示拓宽学生知识面图文并茂的视频朗读,调动学生多种咸官。
教学流程一、课前谈话,创设情境投影授课老师照片①介绍自己,出字谜。
同学们可能看出来了,照片上的就是我,给大家出的字谜“有一个字,站着,躺着,颠倒过来,都还是这个字”,猜出来,这就是老师的姓,〔田〕②图片变化,引到克隆,田老师儿子希望妈妈能像孙悟空一样,多变几个来,好送他上学,陪他游戏。
同学们有过类似的想学吗?这种想法能实现吗?〔克隆〕二、深情导入,浅释克隆说到“克隆”这个词,老师也是上学时听老师讲过:说是从人身上取一个细胞,放到保温瓶里一培植,就能变成和这个人一模一样的克隆人,他能帮你做很多很多事,克隆真的像我的老师说的那么简单吗?让我们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三、研读课文,感知内容〔过渡〕《奇妙的克隆》一文用四个小标题组织材料,其中第一个标题就告诉我们克隆的含义。
让我们拿起课本,听生物学家谈家桢告诉我们“克隆是什么”一、多媒体播放朗读“克隆是什么”,让学生美美的听1、投影出示“通过听读,我了角解到________”句式,引导学生挑选归纳第一局部内容。
例:“通过听读,我理解到但凡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局部的扩大来繁衍后代,就是无性生殖。
浅谈小学科普文的教学现状与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科普文的教学现状与教学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ac35f598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56.png)
浅谈小学科普文的教学现状与教学策略1. 引言1.1 背景介绍小学科普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也是推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和人才培养的基础。
在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小学科普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当前小学科普教学存在着内容单一、方法单一的现象,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部分教师缺乏科普知识和教学方法的培训,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限制了教学效果的提高。
家长对小学科普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也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小学科普文的教学现状与教学策略,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和教学方法建议,以期能够提升小学科普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为学生综合发展和未来的科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字数:213】1.2 问题现状小学科普文作为小学生的重要教育内容,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
在当前教学实践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许多教师对小学科普文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往往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附加内容,缺乏系统性和深度性。
一些小学科普文教材过于晦涩难懂,缺乏趣味性和启发性,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由于教学资源有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案例分享,影响了教学效果。
我们迫切需要探讨如何改进小学科普文的教学现状,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字数:209】1.3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小学科普文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改进策略和教学方法建议。
通过对小学科普文教学的研究,旨在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同时也旨在促进教师对小学科普文教学的认识和思考,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小学科普文的教学提供一些有效的策略和方法,并为未来的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幼儿园科普知识趣味教学《发电原理》教案 幼儿园科技教育
![幼儿园科普知识趣味教学《发电原理》教案 幼儿园科技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1d659977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cb.png)
幼儿园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重要阶段,科技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尤为重要。
通过趣味教学,可以增强幼儿对科学知识的兴趣,促进他们对科学的探索和认知能力。
本文将结合幼儿园科技教育的特点,针对《发电原理》这一主题,设计一套幼儿园科普知识趣味教学《发电原理》教案,以期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发电原理,培养其对科学的兴趣。
一、教学目标1. 激发幼儿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其探索和发现的能力。
2. 让幼儿了解发电的原理,认识电的重要性。
3. 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电?幼儿园小朋友对电的认知是很有限的,所以我们可以以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出电的概念,比如电灯、电扇等。
2. 什么是发电?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向孩子们介绍发电的概念,并引导他们探索发电的原理。
3. 发电原理:介绍简单的发电原理,可以借助一些小道具或者图片来解释。
4. 实地体验: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来感受发电的原理,比如静电实验等。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情景模拟,让幼儿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发电原理,激发其学习兴趣。
2. 故事教学法:编写有趣的故事,让幼儿在故事中了解发电原理,增强记忆。
3. 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游戏环节,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增加趣味性和参与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电器,引出电的概念。
2. 情境创设:通过故事情节或者游戏环节创设情景,引出发电的需求和原理。
3. 知识传授:简要介绍发电的原理,让幼儿初步了解发电过程。
4. 实地体验: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幼儿动手参与,感受发电的过程。
5. 总结归纳:通过激发问题和讨论,帮助幼儿对发电原理进行简单的总结。
五、教学效果评价1. 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表达意见的能力等。
2. 设计有趣的小测验,检验幼儿对发电原理的掌握情况。
3. 教师及时给予幼儿积极的反馈和鼓励,促进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通过以上科普知识趣味教学《发电原理》教案,我们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发电的原理,培养其对科学的兴趣,同时也激发幼儿学习的动力和探索精神。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 教材教法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 教材教法](https://img.taocdn.com/s3/m/abcc257f43323968011c928c.png)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教材教法导读:主题思想恐龙是古爬行动动物,种类繁多,体型各异,小的体长不到一米,大的体长数十米,重达四五十吨。
有食肉的,也有食植物的。
它们在地球上的陆地或沼泽附近生活,在地球上曾称霸一时。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灭绝了,成为生物史上最大的谜案。
这两篇短文,一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一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课文所选两篇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文章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思路分析《恐龙无处不有》开篇提出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各自的发明都有可能得到相互启发,以引起读者的兴趣:“紧密相连”表现在哪里?有哪些事实能证明它们是互相“产生影响”的?然后举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提出既然寒冷的气候不适应恐龙的生活,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问题。
围绕这个问题,引出板块构造理论,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得出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件,为板块构造理论的成立提供了有力证明的结论。
《被压扁的沙子》起笔提出导致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原因的一个新观点——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童星对地球的撞击,引起人们对这一曾经主宰过地球的生灵突然灭绝的兴趣、并且说明科学家们研究的目的在于“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因为当将来面临这种事件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然后从地质学发现的证据上论证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应该是撞击。
段落结构《恐龙无处不在》的段落结构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论文:小学语文课本中科普说明文的教学的技巧探讨无论是哪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科普说明文都占有一定的比例。
科普说明文教学的地位不容忽视,但科普说明文怎么教学,怎么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是许多教师都困惑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科普说明文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谈谈科普文的教学策略。
一、科普说明文教学内容的设计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科普说明文承载着传播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科普说明文的能力等诸多的功能,因此,可以设计教学内容如下:1.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科普文凭借着生动活泼的文字给小学生讲述了一个个科学故事,让他们了解科普知识,增长见识,感受到科学的无处不在。
如《人类的“老师”》这篇课文介绍了人类在飞机、轮船、建筑设计等方面向生物学习的例子,具体说明了人类以自然界的种种生物为师,向大自然学习的收获。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仿生学方面的知识,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
2.了解说明方法,品析语言文字,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一篇篇科普文,都是图文并茂、文质兼美的文章。
如《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课在介绍国际互联网时,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使一些抽象的或不好懂的知识显得具体、通俗。
在课堂上,若能引领孩子进行细细品味,了解科普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文字的独特之处,就会提升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提高阅读这一类文章的能力。
3.揣摩表达顺序,理清文章脉络,习得表情达意的逻辑性科普说明文的语言确切、简洁、通俗,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在每个句子的内部甚至句与句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认识语句之间逻辑关系的严密。
如《神奇的克隆》一文,中心突出,条理清楚。
按照“什么是克隆→分类举例说明克隆的情形→克隆造福人类→前景诱人”的顺序铺排展开。
克隆是全文的中心,神奇是全文的关键。
通过致力于从整体和局部上梳理和把握说明文的内在逻辑结构,对学生今后有条理地表达大有裨益,也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最好的依托。
4.进行有效拓展,加深理解文本,实现科普读物的课内外结合由于篇幅的限制,科普说明文所介绍的知识往往是有限的,为了帮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适度的拓展是需要的。
如教学《变色龙》这篇课文,课前教师可布置给学生阅读有关变色龙的资料,从书籍、杂志、报纸多种途径摘抄、剪贴文字和图画。
教学时,教师在原有课文提供的信息基础上,可以呈现另外一些信息——变色龙的活动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变色龙的外形、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等。
学完这课后,可组织学生阅读其他更多的动物文章,去了解其他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等。
这样的适度拓展,既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又培养了课外阅读的习惯。
二、科普说明文教学方法的选择在教学过程中,科普说明文除了要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恰当、合理之外,还要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弄懂文章中涉及的科学知识,理顺文章的写作思路,领悟作者写作手法的精妙之处,提高学生的书面写作能力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因此,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很重要,笔者认为科普说明文可以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1.重视读古往今来,人们对读书都有一种坚信不疑的信念,那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叶老曾经说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美文尤需美读”,可见“读”的重要。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读是传统,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精华,是帮助学生品味语言、打好语言功底的最好方法之一。
尽管科普说明文的语言和文体不如文学性的作品那样有感染力,但作为一篇文章,哪怕叙述再客观,文字再严谨科学,也会包括作者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中着力去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再通过朗读传递作者透过文字想要表达的情感。
教师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读的问题。
(1)读懂科学与知识科普文章中往往会有许多术语,读起来会很拗口,内容也难以理解。
阅读教学时更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逐步感知、理解、消化、吸收,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
例如:《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课文的第一小节,围绕“孪生兄弟”展开。
正因为四个“同样”,难怪人们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并由此推测,“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存在”,这是全文的核心问题。
在教学时,就应该抓住这四个“同样”,让学生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挑战读、师生读、齐读等各种各样的读书方式,走进文本,读通读顺课文,读懂科学与知识,为品读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读出准确与生动《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课文第一节引出了本文所要介绍的中心问题“火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存在”的推测。
余下的课文则进行了细致的论述。
在第二节中,作者通过“干涸的河床”、“火星岩石的钻孔分析”,证实了火星有水的推断。
它在告诉学生,无论是推测还是推断都要靠科学事实来证明,仅靠推断是远远不够的,这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态度。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敏锐地抓住“推测”与“推断”,让学生把“推测”和“推断”调换一下,读一读,再说一说觉得怎样,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不难发现:火星和地球上有没有水和生命,是人们根据火星和地球的相似点进行的一种想象、估计;而用推断,是因为在做钻孔分析之前,科学家就已经发现了火星河床,所以,科学家们的判断就更加肯定。
抓住这些关键句和关键词进行朗读训练,学生能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体会到语言的准确与生动。
(3)读出趣味与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学习说明文时能抓住要点,了解说明方法。
在团队教研时,组内成员也一致认为要关注这一点。
但仔细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提到了“说明方法”,但只是“了解”,并不是“理解”!这个词语非常关键!显然了解的要求比较低,理解的要求比较高。
我们总习惯地以为,教一篇说明就得讲透说明的方法,否则就没有紧扣文本的特点,就没有完成教学目标,不符合课标精神。
这样一来,本来就没有什么故事情节和思维发散点的说明文,就被大家肢解得只剩下知识的条条框框。
这样的课堂,学习缺乏兴趣,文字缺乏魅力,科学缺乏生命……有位教师在教学《埃及的金字塔》时,在师生交流中自然而然地渗透了说明的方法教学,效果就比较好。
生:我是从“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
”这句话知道的。
师:我注意到了你把“146米”、“40层”这两个数字读得很重,这是为什么呢?生:因为这两个数字准确地写出了金字塔的高度,同时也比较了摩天大厦的高度,让我们感觉到它很高。
师:也就是说,作者既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明金字塔的高度,又和大厦进行了对比,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吧?你知道吗?这两种说明方法,分别叫做列数字和作比较。
在这里,教师不是刻意地去讲说明文中的说明方法,而是引领学生饶有兴致地去阅读文本,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反复对话中心领神会,对说明方法有所领悟、有所习得。
这样的教学立足点在于让他们感性地“悟得”与“习得”,怎么悟?通过朗读让他们朦胧地感受说明方法,并通过品析词句,让他们形象地感受说明方法。
2.巧妙写在教学中,如果我们只是单纯把课文知识介绍给学生,学生就会因为通过文本阅读便可直接获知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如果能巧妙地把“写”挤进课堂,使学生在二度感知文本的同时进行个性化创造,学生既可以掌握知识,又能在充满语文味的写、说课堂中轻松穿行,自然是兴趣高涨、兴致盎然。
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文基本功,而且有利于教师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
(1)抄每学期,学校都会为学生订阅《习字册》,如在教学《大自然的文字》时,《习字册》上选用了这样一段话供学生抄写:“云,也是天空这本大书上的文字。
炎热的夏季,远远耸立着一座白色的云山,从这座云山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山变得就像铁匠的铁砧了。
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
如果在它里面飞行,它会把飞机毁掉。
”教学的同时,不妨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句话抄一抄,一边抄,一边做批注,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性。
(2)仿仿写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手段,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写作,而且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习作的兴趣,甚至可以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
比如:在教学《恐龙》这篇文章时,可先让学生比较“雷龙是个庞然大物。
”“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它每踏下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好似雷鸣一般。
”这两句话,体会第二个句子从哪些地方能够看出雷龙是个庞然大物,让学生估算雷龙的实际重量(大象的重量一般是4~6吨,雷龙的重量可达到30吨左右),调动学生积极想象雷龙走动时发出的声音,具体感受雷龙是个庞然大物。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运用作比较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能让大家感到形象、具体、生动。
最后,引导学生仿照课文写雷龙的方法,用几句话来描写生活中自己喜欢的一些小动物,如狗、猫等。
(3)改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时,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改写成一篇以第一人称方式叙述的《新型玻璃的自述》,在阅读和写作之间架起了桥梁。
然后,于老师又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写的《新型玻璃的自述》,让学生在获取科学知识的同时,深入感知文本,体验到“干瘪生硬”的说明文同样需要巧妙的架构和生动的语言。
由此可见,适当的改写训练可以让学生在二度对话文本中,加深自己的理解与感悟。
(4)补补写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非常重要,也非常有效。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补写文中省略的部分,可以是省略号省去的部分,也可以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续写。
如在教学《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一文时,当学习到“科学家们早就呼吁:人类应该向海洋索取食物!可以预料,21世纪人类的餐桌上,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高蛋白食品来自海洋”,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补写练习:“想象一下,未来的餐桌上会出现哪些来自海洋的高蛋白食品呢?”当学习到“在海底建设城市,以开拓人类的生存空间,也都将要由幻想变成现实”,可以启发学生补写“这座海底城市会是什么样的?”请抓住一个方面写一段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的规律。
科普说明性文章大多语言直白,浅显易懂,在教学时不妨留出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尤其是练笔实践,让学生在动笔实践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诱导说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到进行阅读是解决新问题、获取新知识的需要,从而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活探究思维。
只有在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里,学生才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他们的探究激情才能被激发。
吕淑湘先生说过:“如果说一种教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他的名字叫做‘活’”。
成功教师的课堂教学之所以有效,就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
是的,只要我们深入钻研文本,立足以学生为本,灵活改变课堂教学方式,科普说明文的教学才会变得和那些记叙性的美文一样,充满夺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