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害赤潮发展趋势与对策
有害赤潮的形成机制与防治对策
有害赤潮的形成机制与防治对策周靖淇【摘要】The main reason of the formation of harmful red tide is miniature planktonic algae; in addition some single-celled plankton can form the red tide. The color of red tide is not only red, there may have different colors like red, green, gray, brown and so on according to the causes. In recent years, the incidence of harmful red tide increased year by year, which has caused gradually increasing harm in the world.%有害赤潮形成的主要原因就是微型浮游藻类,除了浮游海藻之外,还有一些单细胞的浮游生物也是可以形成赤潮的。
赤潮并不是只有红色,根据形成原因可能会有红色、绿色、灰色、褐色等不同的颜色。
近年来,有害赤潮发生率逐年升高,在全球造成的危害也逐渐增多。
【期刊名称】《黑龙江科学》【年(卷),期】2015(000)019【总页数】2页(P100-101)【关键词】有害赤潮;形成机制;防治对策【作者】周靖淇【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长沙 41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179.1微型浮游藻类存在于海洋中,这些微小的浮游藻类是海洋系统食物链的基础,它们同植物一样吸收光能合成有机物。
但是,这类微小的浮游藻类在某种条件下会迅速生长,就会增加藻细胞的密度,使海水出现变色,还会加剧海洋生物的死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赤潮现象。
除了浮游生物,还有部分单细胞浮游生物也是可以形成赤潮的。
近年来全国赤潮监控工作的成效以及存在问题与建议
第29卷 第1期海洋环境科学V o l.29,N o.1 2010年2月MAR I NE ENV I RONM ENTAL SC I ENCE F eb.2010近年来全国赤潮监控工作的成效以及存在问题与建议*林凤翱1,关春江1,卢兴旺2(1.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重点实验室,辽宁大连,116023; 2.大连水产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辽宁大连,116023)摘 要:根据国家海洋环境监视监测系统资料论述了中国近岸海域赤潮发生概况,并且较全面阐述了2002年以后赤潮的特点。
即:赤潮发生次数和面积呈上升势头,且发生时间早、持续时间长;赤潮发生重点时段为每年的5~6月;赤潮发生重点区域为浙江近海、渤海和珠江口海域;有毒、有害赤潮发生频率和面积持续大幅度增加;赤潮主要优势种类为:具齿原甲藻、米氏凯伦藻、中肋骨条藻、夜光藻和球形棕囊藻。
此外,本文还探讨了赤潮监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赤潮;灾害监控;成效;问题与建议中图分类号:X834;X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6336(2010)01 0148 05E ffects of red tide events monitori ng,existence questi ons and suggestionsi n coastal areas i n recent years i n Chi naL I N F eng ao1,GUAN Chun ji ang1,LU X ing w ang2(1.NationalM ari ne Environm en talM onitori ng Cen ter,Dalian116023,Ch i na; 2.Co ll ege ofL i fe S ci en ces and Technol ogy,Dalian Fis heri es Un i versity,Dali an116023,Ch i na)A bstract:The paper deal s w it h the de m on stration of t he red ti de events i n the coastal areas i n Ch i n a dep endi ng on the i nfor m ati on fro mt he nati onalm ari ne env i ronm entm on itori ng syste m.Th e overall descri pti on of the characteri sti cs of the red ti de events after2002w as given.The characteri s tics i ncl ud e:the red ti d e even ts appear to be i ncreased i n frequency and scale,w it h earlier ori gi nati on and longer l asti ng ti m e.Th e h igh occurrences of red ti de events are ma i n l y in Zhejiang coastal area,Bohai Sea and Pearl R i ver E st uary corre spond i ng t o t h e period ofM ay to J un.every year and f u rther more t he frequ ency and coverage of har m f u l and t ox i c red ti des are i n creased.Th em a i n do m i nan t s p eci es of red ti des are P roroc en t rum d e n t a t um,K a renia m iki m otoi,Skeletone ma c ost a t um,N octiluc a sci n til l an s and Phaeoc ystis g lobosa.So m e p rob l e m s i n the w ork of red ti de m on itori ng are als o st ud ied and s om e s uggestions are gi ven,t oo.K ey words:red ti des;cal a m it y m on itor;effect;prob le m s;sugges ti ons20世纪90年代末期和本世纪初,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沿海地区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海量不断增加,加之近岸海域养殖业,尤其是网箱养殖、集约化养殖的全面展开,使得近岸水体富营养化明显加剧,导致海洋赤潮发生频次和规模逐年上升,危害日益严重,赤潮已经成为沿海地区主要海洋灾害之一。
我国赤潮的成因和防治
近年来 , 随着沿海地 区工农业 、 海运事业的发展 , 以及石油 的开发 , 量工业废 水和生 活污水排 泄人海 , 大 使部 分海域遭 到不 同程度 的污染 . 中国沿海有各类 型城镇 千余 个 , 中有 上海 、 在 其 天津 、 州 、 广 大连 、 锦州 、 台等 2 烟 0多个 大城市 . 它们 是经济 发达 地 区也 是 严 重 的 污染 区 . 海 污染 源 主要 包 括 : 矿 企 业 、 业 、 镇生 活 、 口 、 舶 和 油 田 等 , 些 污 染 物 有 些 直 接 排 人 海 , 沿 工 农 城 港 船 这 有 些随河流人海 . 由于城市工农业废水 和生 活污水大量排人海 中, 使营养 物质在水体 中富集 , 造成 海域 富营养 化. 此时水域 中 N、 P 等营养盐类 , 、 铁 锰等微 量营养元 素以及有机化合物 的含量 大大增 加 , 成赤 潮生物 的大量繁 殖 , 潮检测 的结果表 明 , 造 赤 赤潮 发 生水域的水体均 已遭到严重 污染 , 富营养 化 , 氮磷等营养物质 大大超标 . 据研究表 明, 工业废水 中含有某些金 属可 以促进赤潮 生 物的繁殖 , 铁 、 农 业 中过量施用 N、 如 锰. P化肥 , 其次 , 一些 有机物质也会促使赤潮生物急剧增殖.9 7年广东省生活污水排放量 19
的公布情况 , 以广东 省 、 上海市 、 辽宁省为最多. 可见 , 潮的多发区与污染的严重地区有一定 的对应关 系. 赤 当然 富营养化并不 等
赤潮和水华形成的原因和对策
赤潮和水华形成的原因和对策一、从自然现象发展为灾害赤潮(redtide)是海洋中某些微小(2~20微米)的浮游藻类、原生动物或更小的细菌,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爆发性繁殖或突然性聚集,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
“水华”(waterblooms)是一种在淡水中的自然生态现象,只是仅由藻类引起的,如蓝藻(严格意义上应称为蓝细菌)、绿藻、硅藻等。
“水华”发生时,水一股呈蓝色或绿色。
这两种在自然界就有的赤潮和“水华”现象,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就有记载。
在自然界中它们很快消失,并没有给水产动物和人类带来危害。
由于人类经济的发展,对大自然造成了许多干扰,最主要的是N、P营养成分的增加,造成淡水、海水的富营养化,为水中这些微小生物的爆发性生长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海洋中约有4000余种浮游藻类,其中约300种是可导致海水变色的赤潮种。
在300种赤潮种中约有70种能产生毒素,可通过鱼或贝类等食物链对人类造成毒害,可造成人类消化系统或神经系统中毒,如麻痹性贝毒(PSP)、腹泻性贝毒(DSP)、神经性贝毒(NSP)、记忆缺失性贝毒(ASP),严重的还可致死。
此外,还可造成大量的养殖贝类、虾类、蟹类和鱼类中毒死亡。
保护动物,如鳟鱼、海豚、海牛、海鸟、海狮、海鲸也有中毒致死的报道。
在赤潮消失期,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和分解,耗尽了水中的溶解氧,分解物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恶臭难闻,严重威胁海洋养殖业和旅游业的发展。
沿海渔民谈到赤潮变色,这不是灾害又是什么?同样地,淡水中富营养化后,“水华”频繁出现,面积逐年扩散,持续时间逐年延长。
太湖、滇池、巢湖、洪泽湖都有“水华”,就连流动的河流,如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下游汉口江段中也出现“水华”。
淡水中“水华”造成的最大危害是:饮用水源受到威胁,藻毒素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的健康,蓝藻“水华”的次生代谢产物MCRST能损害肝脏,具有促癌效应,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存。
此外,自来水厂的过滤装置被藻类“水华”填塞,漂浮在水面上的“水华”影响景观,并有难闻的臭昧。
赤潮发生机制研究及其遏制对策
赤潮发生机制研究及其遏制对策近年来,全球范围内赤潮现象日益频繁,给海洋生态系统、水产养殖业和人类健康带来巨大的危害。
赤潮是一种海洋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引起的有毒化学物质释放现象。
目前,赤潮发生机制研究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大热点,对于赤潮的遏制对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赤潮的发生机制赤潮是一种复杂的生态系统现象,其发生机制涉及到海洋化学、生物学、气象学等多个方面。
水温、光照、营养盐浓度、水流、海洋环境污染等因素都会对赤潮产生影响。
此外,人类活动也是赤潮高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赤潮指的是一类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形成的现象。
这些生物在生命周期中会产生生物毒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水生生物生态系统。
例如,赤潮鱼类中毒可以引起疾病和死亡。
另外,赤潮还会破坏海洋生态平衡,影响水产养殖业产量,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赤潮遏制对策1.加强预警由于赤潮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因此预警工作极为重要。
国际上已经建立了一套从监测到预警的严密体系,包括运用卫星遥感技术和流经沿岸海域的海浪传感器监控、利用数学建模预测等。
这些措施均可为赤潮预警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2.减少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人类活动是造成赤潮高发的主要因素之一。
海洋环境污染和过度捕捞都会导致水质恶化和生境破坏,从而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供各种浮游动植物繁殖,从而引起赤潮。
因此,减少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是必要的,需建立一套完善的海洋环境保护与监测机制。
3.进行生态补偿生态补偿是遏制赤潮发生的另一种可行的途径。
国际上一些地区采取了野生海产品放流、生态保护区建设等措施,从而恢复沿海生态系统,增加浮游动植物的天敌,防止赤潮高发。
4.建立应急响应机制赤潮爆发时,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应急措施进行遏制。
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应急响应机制,包括组建赤潮应急响应管理团队、制定应急预案、对赤潮区域进行隔离、提供医学服务等等,以减少赤潮对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
三、总结赤潮的高频发生给人类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彻底打赢赤潮防控的战役,需要我们加强赤潮的发生机制研究,拓展治理手段,形成紧密协作机制。
中国近海赤潮基本特征与减灾对策
的减灾对策 。分 析结果 显示 : ( 1 )1 9 3 3年至 2 0 1 1 年 间,我 国海 域共观测到赤潮 事件 1 0 4 7起 。2 0 0 0年 以后我 国进入赤潮 高发期 ,赤潮 发现频 率和影响范围 明显增加 。 ( 2 ) 我国沿海从南到北均有赤潮分布 ,时空分 布差异显著 。其中 ,河 口、内
( N a t i o n a l Ma r i n e E n v i r o n m e n t l Mo a n i t o r i n g C e n t e r ,Da l i a n1 1 6 0 2 3,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B o t h t h e h i s t o r y a n d t I l e c u r r e n t s t a t u s o f t h e r e d t i d e i n Ch i n a S e a s w e r e d e s c r i b e d. a n d t h e t e mp o r a l — s p a t i a l d i s t i r b u t i o n a n d c h a r a c t e is r t i c s we r e d i s c u s s e d , a s we l l a s t h e r e l a t i v e c o n t r o l me a s u r e w e r e s e t f o r t h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浅谈近年我国赤潮的发生概况及防治措施
浅谈近年我国赤潮的发生概况及防治措施作者:侯静胡成丽来源:《现代交际》2014年第06期赤潮是指海洋中某些微小的浮游藻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爆发性繁殖或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的生态异常现象。
赤潮作为一种严重的海洋灾害一直威胁着我国的海域和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
近年来,我国赤潮仍持续不断发生,据国家海洋局对赤潮的监测分析,发生较大面积赤潮的海域主要为:渤海湾、长江口外海域、浙江舟山北部、浙江中部渔山列岛至台州列岛、浙江台州外侧海域、辽东湾芷锚湾海域、江苏连云港海州湾海域、江苏南通外海海域、山东日照、海阳至乳山附近海域等。
年份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赤潮发生次数 119 96 82 93 82 68 68 69 55 73 46赤潮累计面积 14550 26630 27070 19840 11610 13738 14100 10892 6076 7971 4070注:根据国家海洋局每年对赤潮监测的数据做出上表根据上表所示,2007年—2013年以来我国赤潮的发生次数及赤潮累计面积较2007年前比均有所改观。
每年的监测数据表示,赤潮灾害高发区仍然集中在东海海域,高发期在每年5-6月。
7年间引发我国海域赤潮的优势生物种类不断增加,并且种类有所变化。
2007年主要为:无毒性的中肋骨条藻、角毛藻、具齿原甲藻和具有毒害作用的米氏凯伦藻、棕囊藻、链状裸甲藻、亚历山大藻等。
2008年主要为:无毒性的具齿原甲藻(东海原甲藻)、中肋骨条藻、夜光藻和对养殖生物有毒害作用的米氏凯伦藻、血红哈卡藻、卡盾藻等。
2009年主要为:夜光藻、赤潮异弯藻、中肋骨条藻、米氏凯伦藻和具齿原甲藻等。
2010年主要为:东海原甲藻、夜光藻、中肋骨条藻、锥状施克里普藻、红色中缢虫、米氏凯伦藻、赤潮异弯藻、多纹膝沟藻、角毛藻、海洋卡盾藻、红色赤潮藻、尖刺伪菱形藻、利马原甲藻、链状裸甲藻、螺旋环沟藻、裸甲藻、球形棕囊藻、旋链角毛藻、隐藻。
赤潮相关现状分析及防治方法整理
一、研究背景:赤潮的定义: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短时间内突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发的一种生态异常,并造成危害的现象。
现状:有害赤潮肆虐于我国和世界各国沿海,是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海洋环境问题和生态灾害。
自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有记录的赤潮有300多次,发生次数以每10年增加3倍的速度上升,2000年以来赤潮事件每年都达到了几十次;赤潮发生规模也呈急剧扩大的趋势,1998 年至今,每年都发生了面积超过1 000平方米的特大赤潮,其中有几年赤潮面积甚至达到上万平方公里,前后持续时间将近一个月,世界罕见;与此同时,有毒、有害的赤潮原因种也在不断增加,甲藻等有害种类已成为我国赤潮的主要原因种。
这些趋势充分表明了我国赤潮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
从图中可以看出,2000~2009年我国近海共发生赤潮灾害792起,平均每年发生 79.20 起,而其中又以2003~2007年间赤潮发生的次数最高;而从2000~2003年,我国赤潮灾害发生次数呈上升趋势,2003年达到最高,为119次。
2004~2009年赤潮发生次数有逐步下降,但仍远远高于2000年的次数。
在时间上,又对2000~2009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记录的117起大型赤潮灾害事件进行统计分析(见图 2 ),发现我国近海赤潮灾害多发生在5月、6月和8月,3个月共记录赤潮事件91起,占赤潮灾害发生总数的77.78%。
从图上可以看出5月的赤潮发生的次数最多。
6月份为34起,8月份15起。
从空间角度看,我国四大海域均有赤潮灾害发生(见图 3)。
在 2000~2009年内的任何一年,我国东海发生赤潮的次数远远多于其他3个海域,南海次之,渤海第三,黄海最少。
2000~2003年,我国东海发生赤潮的次数逐年递增,在2003年之后的两年赤潮发生数有所下降,且基本稳定;2006年和2007年赤潮发生数又有所增加;2007年后才呈现下降趋势。
我国赤潮的发生情况与危害 共28页PPT资料
• 3、赤潮后期,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在细菌分 解作用下,可造成环境严重缺氧或者产生硫化 氢等有害物质,使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 4、有些赤潮的体内或代谢产物中含有生物毒 素,能直接毒死鱼、虾、贝类等生物。
• 赤潮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有些赤潮生物分泌 赤潮毒素,当鱼、贝类处于有毒赤潮区域 内,摄食这些有毒生物,虽不能被毒死, 但生物毒素可在体内积累,其含量大大超 过食用时人体可接受的水平。这些鱼虾、 贝类如果不慎被人食用,就引起人体中毒, 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赤潮产生的原因
• 水文气象和海水理化因子的变化是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
海水的温度是赤潮发生的重要环境因子,20—30℃是赤 潮发生的适宜温度范围。科学家发现一周内水温突然升高 大于2℃是赤潮发生的先兆。海水的化学因子如盐度变化 也是促使生物因子—赤潮生物大量繁殖的原因之一。盐度 在26—37的范围内均有发生赤潮的可能,但是海水盐度在 15—21.6时,容易形成温跃层和盐跃层。温、盐跃层的存 在为赤潮生物的聚集提供了条件,易诱发赤潮。由于径流、 涌升流、水团或海流的交汇作用,使海底层营养盐上升到 水上层,造成沿海水域高度富营养化。营养盐类含量急剧 上升,引起硅藻的大量繁殖。这些硅藻过盛,特别是骨条 硅藻的密集常常引起赤潮。这些硅藻类又为夜光藻提供了 丰富的饵料,促使夜光藻急剧增殖,从而又形成粉红色的 夜光藻赤潮。
生态学角度
生产者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最大容纳量,导 致生产者大量死亡,在分解者的作用下分 解,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鱼类等 消费者大量死亡,同时放出很多的有害物 质,打破生态系统稳定平衡的物质循环与 能量流动,使区域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我国赤潮现状
• 中国沿海的很多海域都是赤潮高发区,同 时中国也是世界上赤潮发生比较频繁的国 家之一,每年都有多起赤潮事件的记载。 在中国的海域中,发生赤潮比较集中的海 区有:渤海(主要是渤海湾、黄河口和大 连湾等地)、长江口(主要包括浙江舟山 外海域和象山港等地)、福建沿海、珠江 口海域(大亚湾、大鹏湾及香港部分海区 等地)。
我国近海有害赤潮发生的生态学、海洋学机制及预测防治
(具体说明每个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目标、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及主要学术 骨干、经费比例等) 本项目共设十个课题: (一)我国赤潮高发区赤潮生物多样性及其种群分布特征 1)主要研究内容 我国典型赤潮高发区微藻群落生物多样性、种类演替和时空格局;沿海赤 潮高发区重要有害赤潮生物的分布特征;重要有害赤潮种的种源—休眠孢囊的 分布规律及爆发赤潮的潜势;重要有害赤潮藻的遗传变异特征及其种群地理分 化。 2)研究目标 查明典型赤潮高发区藻菌群落组成、生物多样性,阐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 的影响,查明我国沿海赤潮高发区重要赤潮种的种类、分布类型及地理分化;认 定赤潮藻孢囊的种类、来源、分布、及其传播机制;揭示主要有害赤潮种的遗传 特征,遗传适应及与产毒和赤潮爆发相关的生物学特征。 3)承担单位 暨南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厦门大学 4) 课题负责人(前两位)和学术骨干 齐雨藻,教授,1933年1月出生,暨南大学,藻类学 宋秀贤,研究员,1963年7月生,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环境学 高亚辉,教授/博士,1963年7月生,厦门大学,藻种分类及生理生化学 陆斗定,研究员,1959年7月生,国家海洋局二所,藻种分类 5) 经费比例 6.25% (海上调查费和公用费由课题8统一安排) (二) 我国典型赤潮高发区重要赤潮生物的生活史特征和生态竞争策略 1) 主要研究内容 我国近海重要赤潮生物的生活史、行为、营养需求、增殖等;正常生态过程 中和赤潮爆发过程中赤潮生物和非赤潮生物之间的竞争方式与强度; 浮游动物摄 食对赤潮生物种群动态以及赤潮生消过程的影响; 关键赤潮藻的种群动力学过程 及受控机制。 2) 研究目标 弄清我国赤潮高发区重要赤潮生物的生活史过程、对环境的适应对策、竞 争策略等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及其在赤潮形成中的作用。 3)承担单位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文献综述
赤潮的现状及防治对策近30年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赤潮的发生次数以每10年增加3倍的速度上升,赤潮的预防和治理成为了海洋环境治理的重中之重。
赤潮是海洋中一些微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增殖或聚集达到某一水平,引起水体变色或对海洋中其他生物产生危害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
赤潮是一种复杂的生态异常现象,发生的原因也比较复杂。
关于赤潮发生的机理虽然至今尚无定论,但是赤潮发生的首要条件是赤潮生物增殖要达到一定的密度,否则,尽管其他因子都适宜,也不会发生赤潮,在正常的理化环境条件下,赤潮生物在浮游生物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有些鞭毛虫类(或者甲藻类)还是一些鱼虾的食物。
但是由于特殊的环境条件,使某些赤潮生物过量繁殖,便形成赤潮。
大多数学者认为,赤潮发生与下列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由于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海中,使营养物质在水体中富集,造成海域富营养化。
此时,水域中氮、磷等营养盐类;铁、锰等微量元素以及有机化合物的含量大大增加,促进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
赤潮检测的结果表明,赤潮发生海域的水体均已遭到严重污染,富营养化。
氮磷等营养盐物质大大超标。
据研究表明,工业废水中含有某些金属可以刺激赤潮生物的增殖。
在海水中加入小于3mg/dm3的铁螯合剂和小于2 mg/dm3 的锰螯合剂,可使赤潮生物卵甲藻和真甲藻达到最高增殖率,相反,在没有铁、锰元素的海水中,即使在最适合的温度、盐度、PH和基本的营养条件下也不会增加种群的密度。
其次一些有机物质也会促使赤潮生物急剧增殖。
如用无机营养盐培养简裸甲藻,生长不明显,但加入酵母提取液时,则生长显著,加入土壤浸出液和维生素B12时,光亮裸甲藻生长特别好。
·水文气象和海水理化因子的变化是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海水的温度是赤潮发生的重要环境因子,20—30℃是赤潮发生的适宜温度范围。
科学家发现一周内水温突然升高大于2℃是赤潮发生的先兆。
我国近十年赤潮灾害总体状况
我国近十年赤潮灾害总体状况魏祥振(大连海洋大学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中国大连 116023)摘要:综述了我国近十年赤潮的发生概况,赤潮的时空分布状况及赤潮带来的经济损失状况。
并展望了接下来赤潮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近十年发生概况时空分布损失1.赤潮概述赤潮又叫红潮,是一种局部海区浮游生物异常繁殖,集中死亡,使海水恶化的一种海洋现象。
1.1赤潮引发生物目前已知能够引发赤潮的生物除红色中缢虫为微型浮游动物以外,其余全是浮游植物,全世界范围内已报道的超过330种,其中80余种为有毒种。
我国海域辽阔,物种丰富,通过对我国近海赤潮生物调查资料及有关文献统计:分布于我国近海的赤潮生物有148种,其中有43种引发过赤潮,其中甲藻(20个属,70个种)和硅藻(22个属,65个种)居多。
在我国引发过赤潮的43个种中,链状亚历山大藻、多环旋沟藻、链状裸甲藻等28种引发种为有毒种。
图1-1为赤潮原因种统计分布图[1]。
图1-1赤潮原因种统计分布图1.2赤潮灾害成因1.2.1 赤潮产生的原因近海水体环境相对封闭,海水交换能力差,河流入海口,营养盐丰富,加上水温、海流、潮汐、气压、水温等自然条件影响,致使近海水体环境较为适合赤潮生物异常繁殖。
目前日益剧烈的工业生产活动及不科学渔业养殖活动,导致近海海域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形成了适宜的藻类异常繁殖的水体环境,进而致使近年赤潮发生异常频繁。
1.2.2 赤潮的危害赤潮危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对海洋渔业的破坏,赤潮生物在生长及死亡分解过程中消耗大量溶解氧,容易导致鱼类窒息死亡;其次,对海洋生态破坏较为严重,赤潮生物死亡分解过程中,释放大量有害气体和毒素,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系统;最后,某些赤潮生物会产生毒素,这些毒素在鱼虾贝类中富集,并最终通过食物链传递危害到人类。
2.我国近十年赤潮发生概况2.1发生次数至2000年来我国赤潮发生次数呈爆发型增长,近十年来一直居高不下,平均每年都在七八十次,其中2003年为最,达到119次。
赤潮防治的研究进展
赤潮防治的研究进展摘要:本文解释并分析了赤潮发生的概况、机理及其危害,综述了国内外赤潮的防治方法和研究进展,对以后赤潮的防治和治理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赤潮;发生概况;防治方法有害赤潮肆虐于我国和世界各国沿海,是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海洋环境问题和生态灾害1。
近年来我国沿海富营养化日趋严重,赤潮爆发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地区越来越广,对我国海域生态环境、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特别是有毒赤潮直接威胁到人类的健康。
赤潮的危害性促使人们对赤潮进行深入研究,对赤潮防治的研究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1.赤潮及其危害1.1 赤潮概况和发展趋势赤潮(red tide or algal blooms)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2,又称有害藻类水华(HABs)。
赤潮并非都是红色,它实际上是这类生态现象的统称。
水体的颜色根据发生原因、种类和数量的不同,会呈现红色或砖红色、绿色、黄色等。
但某些赤潮生物(如膝沟藻、裸甲藻、梨甲藻等)引发的赤潮有时并不引起海水呈现任何特别的颜色。
赤潮的形成主要经历以下4个阶段:赤潮藻类孢子的存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开始分裂繁殖——大量的爆发性增殖形成赤潮——形成配子、产生孢子。
从环境学和系统学角度来看,赤潮发生是外部不良环境因素积累的结果。
当不良环境因素累积到某一临界点时,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遭到破坏,浮游生物爆发性增殖,从而导致灾害发生;从生态学和管理学角度来看,赤潮现象的发生与人们行为方式不当所造成的环境恶化及赤潮防治工作所执行的相关环境保护政策密切相关3。
1990年联合国已将赤潮列为世界三大近海污染问题之一。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沿海海域的赤潮发生频率较低,大规模赤潮发频率平均为每年10次左右。
进入90年代以后,赤潮进入了爆发性阶段,每年大规模赤潮爆发次数超过20起4。
据统计,01、02年我国海域共记录到赤潮分别为77次和79次;03年发生大规模赤潮灾害119次,达到历史最高值;04年以后,每年大规模赤潮的爆发数均超过八十次,大面积赤潮集中发生在长江口及浙江、福建近海海域;2003年仅福建近海海域就发生29起。
赤潮产生的原因及危害有什么治理措施有哪些
赤潮产生的原因及危害有什么治理措施有哪些赤潮一只危害着我们的生活环境,所以我们要防治赤潮。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赤潮产生的原因及危害,一起来看看。
赤潮产生的原因引发赤潮原因有很多,其中由于人类活动所导致的水体富营养化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富营养化程度加剧,水体中营养盐的浓度和结构都会发生变化,这为赤潮的暴发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此外,有害赤潮藻种的自身分布与生存策略对其在全球的扩散也有一定作用,除此之外,长期气候变化的效应以及各种环境因子的影响,如全球变化导致的水体增温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赤潮的暴发起到了促进作用。
赤潮引起的危害赤潮对海洋生态平衡的破坏海洋是一种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生态系统.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都是处于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当赤潮发生时这种平衡遭到干扰和破坏.在植物性赤潮发生初期,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水体会出现高叶绿素a、高溶解氧、高化学耗氧量.这种环境因素的改变,致使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繁殖,导致一些生物逃避甚至死亡,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赤潮对海洋渔业和水产资源的破坏赤潮破坏鱼、虾、贝类等资源的主要原因是:1、破坏渔场的铒料基础,造成渔业减产.2、赤潮生物的异常发制繁殖,可引起鱼、虾、贝等经济生物瓣机械堵塞,造成这些生物窒息而死.3、赤潮后期,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在细菌分解作用下,可造成环境严重缺氧或者产生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使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4、有些赤潮的体内或代谢产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鱼、虾、贝类等生物.赤潮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有些赤潮生物分泌赤潮毒素,当鱼、贝类处于有毒赤潮区域内,摄食这些有毒生物,虽不能被毒死,但生物毒素可在体内积累,其含量大大超过食用时人体可接受的水平.这些鱼虾、贝类如果不慎被人食用,就引起人体中毒,严重时可导致死亡.由赤潮引发的赤潮毒素统称贝毒,目前确定有10余种贝毒其毒素比眼镜蛇毒素高80倍,比一般的麻醉剂,如普鲁卡因、可卡因还强10万多倍.贝毒中毒症状为:初期唇舌麻木,发展到四肢麻木,并伴有头晕、恶心、胸闷、站立不稳、腹痛、呕吐等,严重者出现昏迷,呼吸困难.赤潮毒素引起人体中毒事件在世界沿海地区时有发生.据统计,全世界因赤潮毒素的贝类中毒事件约300多起,死亡300多人.赤潮的治理方法1.关于赤潮的治理方法,据报道已有多种,如工程物理方法、化学方法以及生物学的方法。
海南省赤潮状况及防治对策
实用技术—综合技术责任编辑 李振龙66 《中国水产》2010年第1期赤潮对渔业资源和海水养殖业危害极大,海南省近年来曾发生多次赤潮,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海南省是我国的海洋大省,海洋资源十分丰富。
海南建省以来,由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大量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海洋,海水养殖业的扩大,导致沿海富营养化程度越来越高,赤潮发生频繁。
海南海域是中国目前较为洁净的海域,但是近年来赤潮发生的频率逐年增加,范围也不断扩大,对滨海旅游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海水养殖业也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进入90年代以来,几乎每年都会有赤潮灾害发生。
本文是根据多年来海南岛沿岸海域发生赤潮的情况及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及提出几点建议和对策。
一、赤潮灾害状况及成因分析海南岛沿海1991年~2009年共记录赤潮事件16次(表1)。
海南海水水体交换较好,一般不易形成大面积赤潮,但港湾内小面积赤潮却时有发生。
海南省赤潮多发生在2~5月间,水体富营养化较高的水域容易发生。
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条件,由于接纳了大量陆源污水,使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富集,主要是氮、磷营养盐类,这些营养物质引起藻类大量繁殖,水体溶解氧下降,水质恶化,造成海域富营养化。
如万宁老爷海近年来曾暴发过程度不一的赤潮,给当地海水养殖业造成了重大损失。
1999年4月,万宁老爷海由于港门被堵,海水交换能力极差。
在海水流速缓慢或停滞的内湾,较封闭海湾的交汇面、峰面及排污口附近沿岸,均可成为赤潮形成的条件。
加之,养虾、养鱼密度过大,每天都有大量污水排入海中,这些带有大量残饵、粪便的水中含有氨氮、尿素、尿酸及其他形式的含氮化合物,加快了海水的富营养化,这样为赤潮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物环境,使其增殖加快。
当年赤潮发生导致老爷海直接经济损失达1200多万元。
陵水新村港湾为一泻湖性港湾,集渔港、海水养殖、滨海旅游、自然保护区和居住区为一体。
港内共有453户养殖户,约7000多个养殖笼口,年产量1100吨,产值近8000万元,是海南省重点海洋开发区。
厦门海域赤潮现状与对策
2011年
7.26~8.7
中肋骨条藻 (Skeletonema costatum ) 布氏双尾藻 同安湾 (Ditylum brightwellii ) 角毛藻 (Chaetoceros sp. ) 西海域 旋链角毛藻 (Chaetoceros curvisetus ) 旋链角毛藻 同安湾 (Chaetoceros curvisetus ) 中肋骨条藻 西海域 (Skeletonema costatum ) 角毛藻 同安湾 (Chaetoceros sp.) 中肋骨条藻 九龙江口 (Skeletonema costatum ) 血红哈卡藻 同安湾 (Akashiwo sanguinea ) 角毛藻 同安湾 (Chaetoceros sp. ) 血红哈卡藻 同安湾西海域 (Akashiwo sanguinea ) 中肋骨条藻 同安湾 (Skeletonema costatum ) 中肋骨条藻 同安湾 (Skeletonema costatum ) 血红哈卡藻 同安湾 (Akashiwo sanguinea) 红色中缢虫 西海域 (Mesodinium rubrum ) 角毛藻 (Chaetoceros sp. ) 同安湾 中肋骨条藻 (Skeletonema costatum ) 角毛藻 同安湾 (Chaetoceros sp .) 血红哈卡藻 (Akashiwo sanguinea ) 同安湾、西海 中肋骨条藻 域和东部海域 (Skeletonema costatum ) 角毛藻 (Chaetoceros sp. )
6
7
1.50×107 8.61×10 5.74×10
7
6
7.20×107 4.94×10
7
105
呈黄绿色至红 褐色
72~98 44~68
赤潮相关现状分析及防治方法整理
赤潮相关现状分析及防治方法整理赤潮是指海洋中浮游植物、有害藻类过度繁殖,并且产生毒素,对海洋生态系统和渔业资源造成严重危害的现象。
赤潮的发生与海洋环境的恶化、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本文将就赤潮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防治赤潮的方法。
一、赤潮的现状分析1. 赤潮的影响范围扩大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赤潮事件逐渐增多,并且影响范围扩大。
许多沿海国家和地区都面临赤潮的严重威胁。
赤潮不仅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破坏,还会对渔业资源、旅游业和健康安全等方面带来巨大风险。
2. 赤潮事件频发赤潮事件的频发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赤潮事件的发生频率明显增加。
许多地区每年都会发生赤潮,给当地的经济和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3. 赤潮对生态系统的破坏赤潮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非常严重。
赤潮会导致海洋中的氧气减少,造成海洋生物大量死亡。
赤潮所释放的毒素会导致鱼类中毒、海洋哺乳动物和海鸟死亡。
这对于整个生态系统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威胁。
二、赤潮的防治方法1. 加强监测与预警加强对赤潮的监测是防治赤潮的重要一环。
通过建立赤潮监测网络,实时监测海洋中的浮游植物和有害藻类的演变趋势,及时预警赤潮事件的发生。
这样可以帮助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减少赤潮对生态系统的危害程度。
2. 控制污染源赤潮的发生与环境污染密切相关。
控制污染源,减少废水、垃圾等污染物的排放,是减少赤潮发生的重要手段。
加强污水处理、提高水质监测和治理水域的水环境,可以有效减少赤潮事件的发生。
3. 促进生态平衡恢复赤潮的发生部分原因是由于海洋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通过建立海洋保护区、加大海洋生态修复力度,促进生态平衡的恢复,可以减少赤潮的发生。
4. 科学可持续开发海洋资源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对于减少赤潮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管理和利用海洋资源,推动渔业可持续发展,可以减少超过捕捞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从而减少赤潮的发生。
5. 加强国际合作赤潮是一个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来解决。
中国海域的赤潮及对策
中国海域的赤潮及对策
华泽爱
【期刊名称】《海洋通报》
【年(卷),期】1989(000)001
【摘要】赤潮给中国海洋渔业资源、生产以及人体健康造成了有害影响。
本文介绍了中国海域引起赤潮发生的19属的60种赤潮生物;概述了中国海域赤潮的特点和较严重的赤潮事件。
为了避免或减小赤潮给海洋角业资源和生产造成的破坏和损失,维护人类健康,本文结合中国现状,提出了今后防止和治理赤潮问题的对策。
【总页数】6页(P108-113)
【作者】华泽爱
【作者单位】国家海洋局海洋科技情报研究所;天津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7
【相关文献】
1.广西海域赤潮调查及对策建议 [J], 李凤华;赖春苗
2.长江口海域赤潮成因及其防治对策 [J], 叶属峰;纪焕红;曹恋;黄秀清
3.近年福建海域赤潮的特点及防治对策 [J], 杜琦;钱小明;等
4.厦门海域赤潮现状与对策 [J], 陈国斌
5.广东近岸海域赤潮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 [J], 陈应华;王华接;谢学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