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综述

合集下载

五年制动物医学专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

五年制动物医学专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

五年制动物医学专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一、引言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动物医学专业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动物医学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五年制动物医学专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应运而生。

今天,我们将对这一方案进行深入探讨,探索其深度和广度,为大家带来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二、方案综述五年制动物医学专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动物医学理论、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动物医学人才。

该方案结合了学科特点和社会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动物医学人才的培养树立了良好的范例。

三、方案详解1. 课程设置五年制动物医学专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在于其课程设置。

方案充分考虑了动物医学的学科特点和实际需求,设置了包括动物解剖学、病理学、兽医临床学等多个方面的专业课程,以及生物化学、免疫学等基础课程,并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全程,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2. 实习实训除了丰富多样的课程设置,五年制动物医学专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还注重学生的实习实训。

学生在校期间将进行多次的实习实训,包括在动物医院、实验室等实际工作场所的实践,从而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 科研能力培养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也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五年制动物医学专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包括动物医学科研能力的培养,给予学生更多的科研机会和评台。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五年制动物医学专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出现,有力地促进了动物医学人才的培养。

通过深入的课程设置、丰富的实习实训和科研能力培养,学生将得到更全面的培养,能够更好地胜任实际工作需求。

该方案也为动物医学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人才保障和支持,为动物健康和动物保护事业做出了贡献。

五、总结与回顾五年制动物医学专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出现,为动物医学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好的指导和支持。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

252012年第9期 NO.9.2012 管理学研究CHINA-ASEAN EXPOSTITION教育部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把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之一。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办学的重要路径,而校企合作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实现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零过渡,使学生能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该人才培养模式有效的调动了学校、企业和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从而实现了学校与学生、企业与行业、政府和社会的多方共赢。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理论基础的研究分析(一)战略联盟理论战略联盟是指企业与企业之间为了加强合作而建立的长期战略协作关系。

通过战略联盟,企业之间实现优势互补、风险共担与利益共享的目标,从而实现联盟整体及企业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企业和学校之间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双方实质上就结成了基于合作办学协议的一种战略联盟。

校企联盟是指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是校企之间深度合作的一种形式,这种合作有利于有助于增强各方的竞争力,取长补短,从而具备坚实的合作基础。

(二)核心竞争力理论核心竞争力与组织的战略目标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是指能为组织带来比竞争对手有比较优势的一组独特资源和能力的总称。

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具有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不可替代性等特点。

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企业应该致力于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最大化。

而对于企业而言,培养人才并非其核心竞争力,因此它可以将其人才培养的任务委托给更有竞争优势的组织——学校,由学校按其人才需求来培养。

(三)交易成本理论交易成本理论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1937提出的。

根据科斯的观点,社会分工导致了交换和市场的产生,在某些情况下,使用市场的价格机能的成本相对偏高,便出现了企业,它是取代市场、节约交易费用的一种有效形式。

实践证明,由学校培养出人才,交给企业使用,双方存在高昂的交易成本。

综述高职酒店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

综述高职酒店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

了学 生的就业竞争力和 发展潜力, 酒店专业学生成才快 , 成材
1 .形成 了“ 基于职业 岗位工作任务 ” 的课程体系结构 。按 率 高 。 0 7年至 今 已有 三 届 学 生通 过 这 种 人才 培 养 体系 的方 式 20 照新型人才培养模 式的需求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 东莞南 学 习 , 成 功 被 国 内各 知 名 的 五 星 级 酒 店 所 聘 用 , 并 如广 州 碧 桂
学 。一 是 企 业 能够 得 到 稳 定 的 经 过 专 业 技 能培 训 的 员工 , 种 注 意 在 企 业 中校 园 文 化 的培 养 与 形 成 , 重 视 社 团和 共 青 团 工 这
从 招 生 阶段 就 开 始 介 入 的 校 企 联 合培 养 模 式 , 业 从 被动 选择 作 , 校 园文 化 延 伸 到 企业 中去 。 过 开 展 系列 校 园 文化 活 动 , 企 将 通 转 向主 动 开 发 , 从源 头上 保 证 了所 培 养 的 学 生 更适 合 企业 的 岗 如 学 生读 书 活 动 、演 讲 比赛 、 专 业 技 能 大赛 ”如 水 果 拼 盘 大 “ ( 位 需 求 , 成 人 力 资 源 保 证 的 良性 循 环 ; 是 解 决 了学 生 就 业 赛 、 形 二 菜单设计大赛) 等活动 , 培养 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 。 问题 , 并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减 轻 了学 生 家庭 的 负 担 , 解 决 了部 分 特 别 是 上 岗前 培 养 阶段 , 学 生 中推 行“ 也 在 酒店 职 业 规范 ” . 。 学 生 因 家 庭 困 难 而 导致 的一 些 问题 , 生 入 学 后 就 确 定 了就 业 学 岗位 , 上 岗位 后 上 手 快 , 应 期 短 , 走 适 能很 快 进 入 角 色 ; 是 学 三 三 “ + ” 才 培养 模 式 实 施 成 效 21人

专业建设培养方案综述

专业建设培养方案综述

专业建设培养方案综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职业需求的多样化,高等教育的专业建设和培养方案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专业建设培养方案是高校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适应社会需求而制定的一系列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

本文将综述专业建设培养方案的重要性、目标、内容和实施策略。

专业建设培养方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是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就业前景。

通过科学合理的专业建设培养方案,可以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优秀人才。

同时,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可以使学生在毕业后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

专业建设培养方案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应该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的需求,设定明确的培养目标。

例如,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等。

同时,培养方案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职业规划,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空间。

专业建设培养方案的内容应该全面、科学。

首先,应该合理安排课程体系,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

必修课是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能力的主要途径,选修课则是提供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实践课则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其次,培养方案应该注重学科交叉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因此,培养方案应该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跨学科交叉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最后,培养方案还应该注重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的开展。

通过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专业建设培养方案的实施策略是关键。

首先,要加强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

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制定教学标准和评估体系,定期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估。

其次,要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和培养方案实施的基础。

学校应该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水平。

软件工程培养方案综述

软件工程培养方案综述

软件工程培养方案综述一、培养目标软件工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培养软件工程人才需要明确培养目标。

根据我国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需求与趋势,值培养目标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计算机等基础理论知识;2、熟练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3、具备扎实的编程能力和软件设计能力;4、熟练使用软件工程的相关工具和技术;5、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6、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7、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二、培养方案的内容软件工程的培养方案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基础理论课程:包括数学、物理、计算机等基础理论课程,并开设与软件工程相关的课程,如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等;2、实践课程:包括软件工程实验、软件开发实践、项目管理实践等;3、专业课程:包括软件工程原理、软件需求分析与设计、软件测试与维护、软件项目管理等;4、选修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开设一些选修课程,如网页设计与开发、移动应用开发、人工智能等;5、实训课程:开设一些实训课程,让学生能在实际项目中应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6、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学生的毕业之作,是对所学知识的总结与应用。

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一些专业性强、实践性强的毕业设计题目。

三、培养方案的实施为了使软件工程的培养方案能够顺利实施,学校需要做好以下几个工作:1、教学团队建设:学校需要建立一个强大的教学团队,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能够为学生提供系统的软件工程课程;2、实训基地建设:学校需要建立良好的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在实际项目中应用所学知识;3、教材建设:为了适应软件工程教育需要,学校需要开发一些适合软件工程教育的教材和教辅资料;4、企业合作:学校需要与一些软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5、评估与改进:学校需要按照一定的周期对软件工程培养方案进行评估和改进,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综述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综述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综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综述导语:人才培养是国家发展的基础,而人才培养模式则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

在现代社会,各国普遍面临着人才供需不平衡、培养模式与实际需求不匹配等挑战。

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深度和广度地探讨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现状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启示,并结合个人观点和理解,为我们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指导。

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1. 基于知识传授的经典模式基于知识传授的经典模式是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主要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

这种模式以传授为中心,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巧。

然而,这种模式存在知识抽象化和实践脱节的问题,使得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应用所学知识。

2. 以人才培养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人才培养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这种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束缚,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这种模式注重学生和人才的个性化培养,鼓励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3. 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搭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将学校培养计划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实际需求。

这种模式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将学生培养为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专业人才。

产学结合还能促进产业发展和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机会。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未来发展趋势1. 多元化的教育资源整合未来,人才培养模式将越来越注重教育资源的多元化整合。

这意味着不仅要注重学校内部的培养,还需关注与社会资源的合作与整合。

通过与企业、研究机构等合作,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际案例,使培养模式更加贴近实际需求。

2. 强调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未来,人才培养模式将更加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

除了知识传授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文献综述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文献综述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文献综述导读:本文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文献综述,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文献综述张少平摘要:国家宏观政策强调高校人才培养改革,促进了学者对人才培养的研究持续升温。

研究主要集中在人才培养要素、人才培养理论两方面,其研究趋势是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国别研究和个案研究。

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综述一、我国政府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当代大学肩负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与科学研究三大使命,首要任务就是人才培养。

进入21世纪,国家宏观政策一直强调高校人才培养改革。

周济同志在2004年12月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曾指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关键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要坚定不移的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培养大批社会需要的各种类型的高素质人才。

”党的“十七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

2010年5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指出,目前“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将“人才培养”作为今后十年重点工作。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重视实用人才培养,引导人才向科研生产一线流动。

”报告为我们进一步研究高校人才培养创新指明了方向。

二、人才培养要素的研究(一)培养模式的研究郄海霞总结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变迁。

李亚萍等通过分析人才培养模式内涵、人才培养模式外延及构成要素、人才培养模式特点。

胡轩魁等以“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为主线,总结了清华大学等5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刘玉琼分析了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资源与结构、需求与供给的三大关系。

(二)能力视域的研究何成辉等探讨了大学生能力培养途径。

查志琴等探讨了大学生专业能力培养方法,提出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与评估的量化体系。

关于对少数民族地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凯里学院“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学术研讨会综

关于对少数民族地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凯里学院“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学术研讨会综

革人 才培 养模 式 、 升 大学 生就业竞 争 力 已成 为新 升本 院校 面 临的 一项 重 大课 题 。在 国家 出 台 提
《 家中长期人 才发展 规 划纲要 》 际 , 里学 院适 时组 织 召 开 了提 高大 学生就 业 竞争 力 的 学术 国 之 凯
研 讨会 , 别从提 高教 学水平 、 新人 才培 养模 式 、 升 学校 服 务 意识 、 强 学 生 实践 能 力、 强 分 创 提 增 加
比较 系统 的分 析 。
( ) 业观 念 需要 进 一 步转 变 一 就 针 对 就 业 观 念 落 后 问 题 , 生 工 作 处 副 处 长 罗 安 海 老 学
讨—— 以服务黔东南旅游 为例》、创新人 才培养模 式 , 《 提高 大 学 生 就业 竞 争 力 — — 旅 游 与经 济 发 展 学 院 “ 2+1 人 才 培 ” 养模式的探 索与完善》 大学生职业 设计——我 的大学 四 和《 年规划》 0篇论文进行 了大会 发言 , 1 分别 从提高教 学水平 、 创新人才培养模 式 、 升 学校 服务 意识 、 强学 生 实践 能 提 增


在 国家出台 《 国家 中长 期人 才发 展规 划纲 要 ( 0 0 2 1 — 22 0 0年) 之际 , 》 为全 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 深入认识当前
我 国大 学 生 就业 状 况 和 发 展 趋 势 , 索 凯 里 学 院 专 业 设 置 探
与社会人才需求相结 合 的新 途径 , 找到 大学生 就业指 导和 创业教育的新渠道新办法 , 深化教育 改革 , 高凯 里学院毕 提 业 生 的就 业 竞 争 力 , 里 学 院适 时 组 织 了 全 校 性 的 “ 高 大 凯 提 学生就业竞争力” 学术研讨会 。 2 1 7月 1 0 0年 0日,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 学术研讨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教育界必须进行深入的改革和创新。

本文将探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以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1、实施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通过设置跨学科的课程,学生可以拓宽知识面,增强综合素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识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

2、推行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

通过实验、实习、项目合作等方式,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实践教学也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需求,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3、开展合作教育合作教育是将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教育资源整合在一起,通过合作培养人才的一种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和资源,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1、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实施通识教育、推行实践教学和开展合作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

学生不仅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具备了广阔的视野、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这些改革措施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推动了学校的课程改革为了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学校需要不断进行课程改革。

通过实施通识教育、推行实践教学和开展合作教育,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从而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使课程更加符合社会实际需求。

3、增强了学校的竞争力通过进行深入的教学改革,学校可以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提高学校的竞争力。

这些改革措施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报考该校,进一步增强学校的竞争力。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和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对于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我们需要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综述

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综述

“3+3+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综述)建筑教研室近年来,随着建筑企业的发展壮大和企业股份制改革的逐步完成,中国建筑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对建筑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新的要求.1。

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模式确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在制定人才培养培养方案中首先思考的两个关键问题。

前者是人才培养目标,后者是人才培养模式。

1。

1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一个专业培养出毕业生是否是合格的毕业生,需要社会来检验。

通过对建筑领域相关单位的调查和走访,以及对毕业生跟踪调查,我们对建筑领域人才需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征求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建议,整合出建筑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土建施工企业,主要从事项目组织、质量控制、材料检测、质量验收、施工安全、工程监理等工作,核心岗位是施工员,相关岗位是工程现场的质检员、安全员、造价员、材料检员等.因此,我们把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掌握建筑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相关领域工作的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适应建筑工程生产一线的生产、技术、管理等职业岗位要求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专业定位是在广泛调查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定位准确,符合社会、行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1.2“3+3+2"人才培养模式确定当前,随着社会对建筑行业人才规格要求的不断提高,建筑行业用人单位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熟练现场操作技能,进入企业马上能正式上岗,不需要企业去过多的岗前培训.传统的“2.5+0.5”的人才培养模式整个教学过程以理论教学为主,用两年半时间完成课堂教学,最后一个学期让学生到施工现场进行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现场管理能力。

该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强调理论学习,忽视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既缺乏扎实的工程设计能力,又乏工程施工能力,丧失了高职学生应具备的优势与特长。

因此传统的“2.5+0。

5"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要求。

对高职通信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

对高职通信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

对高职通信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摘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文章从“以平台创机制”的角度,分析了高职通信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现状与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高职通信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通信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高职通信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综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通信行业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期,急需大量的人力资源。

许多高职院校都开办了通信工程类专业,旨在为通信企业培养、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信息社会打造数字蓝领。

然而,从现状看,目前尚未形成企业、学生、院校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很多通信企业招不到合适的员工;另一方面,高职院校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生被认为不能较好把握和满足企业岗位用人要求,毕业生就业率普遍低下。

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了高职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效果与通信企业需求之间的偏差呢?人才培养模式的守旧与落后是根本原因。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通信工程类专业尚停留在以学校和课堂(实验室)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这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以致严重影响到该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特色,难以符合市场的要求。

针对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就业难与通信企业招人难的矛盾,必须清醒地看到高职教育与企业实际严重脱节的问题。

鉴于此,依托校企合作对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与改革,既有利于为通信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也有利于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生的良好就业。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是指导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文件提出了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大力推行校企合作,采用工学结合、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的决议,指出要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推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具体内容。

职业教育是一种具有强烈经济行为和企业行为的教育形式,没有企业的参与将是一种不成功的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及实施效果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及实施效果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及实施效果在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方面,我们从培养生物制药人才出发,开展了生物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群与系列教材建设。

在教学改革和教改项目实施中,以优化整合教学内容为重点,以建设精品课程为目标,以编写系列优质教材为核心,对课程体系、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材建设和专业研究进行了全方位的创新性研究、改革与实践。

解决了生物工程专业教学中课程体系改革和教材建设等问题,提高了教学质量,取得了突出的成果。

一、具体措施1.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生物制药专业核心课程群生物工程专业培养掌握生物工程的科学原理,主要从事生物药物研制、生产与工艺设计、技术创新、质量控制和生产管理等工作的技术人才。

根据生物制药的最新发展和社会需求,我校在国内首先开设了具有特色的生物制药特色的生物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如“生物技术制药”、“生物制药工艺学”、“发酵工艺学”、“生物药物分析”、“生物药物学”“生物新药研发与产业化”等课程,实现专业课程多样化。

(1)生物技术制药全面系统地介绍现代生物技术药物制备和生产的一般规律、基本方法、制造工艺及其控制原理;既阐明其基本原理、方法和影响因素,又有实例说明如何利用这些新技术来研究和生产新型药物。

(2)发酵工艺学种子及发酵培养基的配制;常用发酵微生物;发酵设备与灭菌;微生物发酵动力学;发酵调节;发酵过程的控制。

(3)生物制药工工艺学生物制药工艺技术基础,生物物质分离纯化方法。

(4)生物药物分析生物药物分析方法的选择、建立和认证,生物药物质量控制,生物药物产品的新药开发的质量控制。

(5)生物药物研究与开发生物制药新药开发的途径,新药研究的内容包括药学研究,药品注册。

核心课程群将生物工程的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按照“横向拓展、纵向延伸、个性发展、特色鲜明”的思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适度交叉,课程精选整合,不求全、细,重在精、新,减少课程重复,注重学科前沿动态;生物制药上、中、下游知识贯连串通,生物工程共性技术与生物制药特性技术有机结合,集成创新,并以生物制药工业中存在的科学与技术问题为立足点,布局整个专业知识体系。

国外青年人才培养研究综述

国外青年人才培养研究综述

国外青年人才培养研究综述1.引言1.1 概述概述青年人才培养一直是各个国家关注的重点领域之一,因为年轻人是一个国家未来的希望和发展的主力军。

在过去几十年里,许多国家都注重培养青年人才,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以推动国家的经济和社会进步。

本文将探讨国外青年人才培养的研究综述,旨在通过对国外的实践和经验的总结和分析,为我国的青年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启示。

在本文的后续部分,我们将首先介绍国外青年人才培养的现状,包括国外在人才培养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

接着,我们将深入研究国外青年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探究他们在培养青年人才方面所采取的创新举措和有效实践。

最后,我们将总结国外青年人才培养的启示,并提出对我国青年人才培养的借鉴和改进建议。

本文的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国外青年人才培养的研究综述,以期能够对我国的青年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借鉴和指导。

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更好地发展和培养我国的青年人才,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下面将对每个部分进行具体的介绍。

1. 引言引言部分主要对国外青年人才培养的研究进行概述,并说明本文的目的和意义。

首先,将简要介绍国外青年人才培养的现状,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然后,明确本文的研究目的,即通过对国外青年人才培养的综述,总结其中的成功经验,以期为我国青年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和启示。

最后,说明本文的结构和内容安排,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阅读框架。

2. 正文2.1 国外青年人才培养的现状正文部分将通过对国外青年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首先,概述国外青年人才培养的整体现状,包括培养体系、政策和措施等方面。

其次,对国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青年人才培养机制进行案例分析,例如美国的大学教育、德国的职业教育等。

最后,介绍国外青年人才培养中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并深入探讨其原因和解决办法。

高校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综述的论文

高校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综述的论文

高校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综述的论文高校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综述的论文摘要: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为适应学科综合化发展趋势及时代的发展对跨学科复合型人才需求的趋势,国内外高等学校纷纷构建了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

本文介绍了美国、英国、日本及中国高校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并简述了各种培养模式的特点。

关键词: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一、引言复合型人才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能从事本学科或与本学科相关的邻近专业和边缘学科的人才。

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模式培养具有宽厚基础理论和广博的知识面,基本掌握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富有跨学科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科学技术综合化的趋势使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成为高等学校的共识。

国内外各综合性大学基于“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为主线,纷纷构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主要对国内外典型综合性大学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各种培养模式的特点。

二、国外高校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一)美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美国大学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最早起源于通识教育领域,哈佛大学是最早提出通识教育的高校。

2004年哈佛大学提出“哈佛学院课程”,主要通过整合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在精读、写作、口头表达、量化推理等方面的批判性技能。

2006年初,哈佛大学为了加强跨学科教学与研究,成立了教学和研究委员会,并提出建立跨学院、跨系科的专门委员会和教学、研究项目,通过招聘更多的跨学科、跨系科人才,促进科学和工程学科的多样化。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仿照哈佛大学成立本科学院,对全校本科教学进行认真研究,设立多学科综合的`本科签名课程等。

麻省理工学院强调在课程设置上文理结合。

理科学生必须修完科学、数学、人文和社会科学同等比例的核心课程。

人文社会科学则要求学生在文学和原著研究,语言、思想和价值,艺术,文化和社会以及历史的研究五类课程中选三类。

人才培养方案和思路

人才培养方案和思路

人才培养方案和思路人才培养方案和思路地质学系人才培养基地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力图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教育、综合素质教育、能力培养和得当的管理手段,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1.教学体系突出素质教育,以培养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为总原则,在教学体系中,坚持加强基础,放宽专业,强调地球、资源和环境的整体协调发展,体现专业特色,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质量,追踪学科发展动态,立足学科前沿,注重多学科渗透,重视实践课,加大教学实验条件和野外实习基地建设力度,实现现代化教学手段。

我们建立了以地质学基本理论为主导、以新技术为手段,积极引导学生接触地质学前沿动态的课程体系。

删减了内容陈旧、重复的课程与教学内容,增加地球科学、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跨1级学科的教学内容和学时比例,增加富有特色的选修课程。

全面改革了实践教学构架,赋予课堂教学实践、课程实践、科研实践、毕业实践新的内涵,构成了全新的、科学完整的地质学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新教学计划与原计划相比,加大了选修课的比例,以充分发挥综合大学的优势,给予学生较大的自主空间,有利学生个性的发展。

根据学科优势和地域特点开设特色课程,使科研、师资、地域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2.教学实验实习体系实践教学是地质科学人才培养环节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原有实践教学体系突出认识与方法的锻炼,具有明显的单科性和验证性,启发学生自主思维不足。

针对地质学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目前的教学计划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强新技术、新方法对原有体系的改造,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创新思维放在首要的位置,突出实践教学的综合性与创新性,打破课堂教学分门别类、自成体系、单课独进的教学过程,使不同课程内容互相交融。

高水平科研资源向教学资源的转化,奠定了教学的高起点和高标准。

激发创新意识,训练创新能力,达到培养学生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自我设计、研究解决问题的素质,形成了实践教学从理念到形式全面改革。

普通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综述

普通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综述

普通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综述1. 引言1.1 研究背景目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加快,对高校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式也亟需创新和改革。

对普通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研究,深入探讨其现状、问题与挑战、发展趋势以及对策与建议,对于提高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高校专业人才需要具备更加全面的素质和技能。

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和考试评价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探讨如何改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更具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当前高校教育领域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研究背景】为普通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有助于推动高校教育向更加高质量、人才需要更加贴合的方向发展。

1.2 研究目的专业人才培养是高校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备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需求。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对当前普通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为进一步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提高教学质量和推动人才培养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与挑战、发展趋势、对策与建议以及关键技术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旨在为高校教育部门和相关机构提供参考和借鉴,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专业人才培养工作。

本文也将结合实际案例和数据分析,对不同高校和行业领域的专业人才培养进行比较研究,为进一步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和质量,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做出贡献。

1.3 研究意义当前高校教育是国家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专业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

研究普通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在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推动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

通过对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前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推动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综述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综述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综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指将产业界的需求与高校的教学、科研以及人才培养相结合,共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这种模式在现代人才培养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它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本文将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综述。

产教融合的核心理念是将教育与产业相结合。

这种模式鼓励以学校为中心,以企业为依托的教学模式,在校内开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通过校企合作,学校能够更加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就业和创新创业的要求。

校企合作是“产教融合”模式的基础。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他们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实践。

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实践基地、教学资源和就业机会等支持,促进学校教育与企业发展相互融合。

校企合作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也有利于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双向互动。

学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开展合作研究项目,共同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知识产权的转化和科技成果的应用。

企业也可以从学校获得创新思路和科研成果,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通过双向互动,学校和企业能够更好地共享资源、互利共赢。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政府、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努力。

政府需要加大对“产教融合”模式的支持,通过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等手段,鼓励学校和企业开展合作。

学校需要积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实践环节,并加强与企业合作的能力和意识。

企业需要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与学校共同培养和引进人才,为人才培养提供支持和机会。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一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它充分结合了学校和企业的优势资源,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产业发展和创新。

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的实施,将有助于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提高我国的综合竞争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3+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综述)建筑教研室近年来,随着建筑企业的发展壮大和企业股份制改革的逐步完成,中国建筑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对建筑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新的要求。

1.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模式确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在制定人才培养培养方案中首先思考的两个关键问题。

前者是人才培养目标,后者是人才培养模式。

1.1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一个专业培养出毕业生是否是合格的毕业生,需要社会来检验。

通过对建筑领域相关单位的调查和走访,以及对毕业生跟踪调查,我们对建筑领域人才需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征求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建议,整合出建筑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土建施工企业,主要从事项目组织、质量控制、材料检测、质量验收、施工安全、工程监理等工作,核心岗位是施工员,相关岗位是工程现场的质检员、安全员、造价员、材料检员等。

因此,我们把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掌握建筑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相关领域工作的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适应建筑工程生产一线的生产、技术、管理等职业岗位要求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专业定位是在广泛调查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定位准确,符合社会、行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

1.2“3+3+2”人才培养模式确定当前,随着社会对建筑行业人才规格要求的不断提高,建筑行业用人单位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熟练现场操作技能,进入企业马上能正式上岗,不需要企业去过多的岗前培训。

传统的“2.5+0.5”的人才培养模式整个教学过程以理论教学为主,用两年半时间完成课堂教学,最后一个学期让学生到施工现场进行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现场管理能力。

该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强调理论学习,忽视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既缺乏扎实的工程设计能力,又乏工程施工能力,丧失了高职学生应具备的优势与特长。

因此传统的“2.5+0.5”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要求。

2.课程体系构建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行业对人才知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能够“零距离”上岗的高技能职业技术人才,这是“3+3+2”人才培养核心。

与之相适应,我们需要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2.1人才培养规格分析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其对人才培养目标起支撑作用。

我们通过对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确定岗位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从而确定专业核心课程。

课程的设置,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建筑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整合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及开放性的要求。

校企合作,与企业人员一起分析论证,通过对本专业工作岗位的分析,归纳整理出从事本专业工作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及素质标准如下:1.知识结构及标准(1)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数学、外语、计算机等基础文化知识;(2)掌握建筑工程制图、建筑力学等专业基本理论知识;(3)掌握建筑工程测量基本知识与技能;(4)熟悉建筑构造、结构设计基本知识;(5)掌握常用建筑材料应用与检测的基本知识;(6)掌握建筑施工技术基本知识;(7)掌握施工组织与管理的基本知识;(8)掌握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基本知识;(9)熟悉建筑工程质量检验、施工安全、工程监理等专业知识;(10)了解建筑设备的基本知识;(11)了解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其它相关专项知识。

2.能力结构及标准(1)具有一定的专业外语能力,外语应能通过相应的等级考试;(2)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及应用能力,并能用计算机进行建筑辅助设计;(3)具有一定的工程预算与结算能力,并能够利用计算机编制工程概预算;(4)能够完成建筑物的测量放线、高程控制、变形观测等工作;(5)能够识读建筑工程施工图纸,能够绘制建筑施工变更图纸;(6)能够完成常用建筑材料试验及检测工作;(7)能够从事一般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工作;解决生产第一线的简单技术问题;(8)具有工程招标、投标及合同管理能力。

2.2课程体系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主要强调的是施工与管理,即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和谐统一,专业课程设置可按三个学习阶段进行,以“3+3+2”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三个最基本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目标一,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

这一目标的实现要求学生在入学后的第一学习阶段,通过各课程的理论教学和部分课内试验、课程设计等教学活动实现,主要由专业教师的教育与引导完成。

目标二,在第一学习阶段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综合实践培训。

根据一套完整的建筑施工图纸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主要有施工测量放样、施工图识读与翻样、工程预算书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建筑工程专项施工方案编制以及工程资料实务模拟、安全教育等内容,目的是对学生进行施工技术与施工管理实务的综合训练。

为学生能顺利进入第三阶段做好准备。

目标三,毕业实践阶段,即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学生提前接触社会实际工程的重要环节。

主要通过项目部的工程实体让学生住施工现场进行毕业实践,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实际工程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带队。

实现高职学生“毕业即能顶岗”的预期培养目标。

素质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为主的教育。

因此,在整个学生培养过程中,融合学生的素质教育。

2.2.1构建理论、实践、素质教育三位一体、互交互融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精心设计的所有课程的总体结构。

我们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培养岗位职业能力为基础,按照“理论教学模块化,实践教学项目化,素质教育经常化”的思路,重构课程体系,建立了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教育体系三体系互交互融的课程体系。

2.2.2理论教学体系建筑相关专业主要是为工程施工生产一线培养技术应用性型人才,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及实施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专业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把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技能培养放在首位。

根据建筑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在课程体系的规划上分为四大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拓展课程。

(1)公共基础课程设置旨在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及人文综合素质,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必备的文化基础,同时拥有健康的体魄、乐观的人生态度、自觉学习、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

所以在课程设置上,要按照国家教委的要求开设。

(2)专业基础课程设置按照技术应用能力、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和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设置课程并精选内容。

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来设置课程,删除不必要课程,对内容重合的课程进行整合。

譬如,将《工程项目管理》删除,将《建筑CAD》和《建筑工程制图》整合,将《建筑力学》和《建筑结构》整合,在《工程资料管理》中整合工程施工验收内容等。

(3)根据目前建筑市场对不同人才需求,拓宽学生的就业面,加强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及软件操作,开设监理概论、安全管理等拓展课程,有利于学生向工程预算和工程监理方向发展,使学生多方向选择就业。

(4) 专业拓展课程设置要考虑学生个体的发展空间以及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2.2.3实践教学体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分成单项基本技能实训、综合实训和校企结合顶岗实习三个阶段。

针对不同阶段、不同深度的实训,确定实训项目、内容,明确要求和目标,制定相应的指导、训练、考核办法,并最终落实到专业资格证书的培训上。

具体的包括:(1)单项基本技能实训,主要包括试验、课程设计、测量实训、CAD实训、结构识图实训、设备识图实训、钢筋工程实训、工种实训等,目的是使学生对课堂理论和知识点加深理解,为综合实训打下基础。

(2)实习是专业教学阶段的认识性实践教学,是理解专业知识、熟悉专业设备和基本掌握操作技能的实践环节,实习主要利用校内、校外实习基地。

主要有测量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

(3)综合实训是对学生综合技术能力进行的训练,包括典型项目综合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是应用性实践教学活动。

通过课程调整,2013级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占总课时达到了60.7%。

2.3.4素质教育体系素质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为主的教育。

其目的是使学生既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能发挥个人特长。

将素质教育贯通课内与课外,促进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育人。

对于学生基本素质培养体现在文化基础课程及第二课堂、思想教育讲座中;专业素质的培养贯穿整个人才培养全过程。

同时把素质养成教育与行为规范、文体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学科与专业技能竞赛、科技创新等活动融入大学三年学习生活中,体现素质教育的制度化、经常化。

学生必须修完规定的学分才能毕业。

3 完善“3+3+2”人才培养模式几个关键控制点3.1制定并完善各专项基本能力评价体系为了达到学生专项基本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根据各单项能力的特点,制定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各项能力训练大纲与训练方法。

建立各专项基本技能考试试题库及考核标准,同时制定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内容包括评价目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过程、评价结果。

采用“互动式”教学,强化专项基本能力培养在基本理论知识、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制定培养方案,重组课程结构,构建新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技能训练,实现能力针对化;3.2强化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制定综合能力训练大纲及考核方法。

以“项目教学法”对学生进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

将学生已掌握的各项基本能力综合应用到一个完整的项目中。

首先设定综合能力培养项目标。

然后组织学生开展项目能力综合训练,为学生顶岗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3加强顶岗实习管理“3+3+2”人才培养模式中中最后一个“2”即顶岗实习(毕业实践)。

重点强调学校与企业互动、教学与生产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毕业实践时间为一学期(16-19个教学周)。

通过指导教师帮助学生联系实践单位、学生个人找单位实践和到学院的实践基地等多种渠道。

大部分学生安排在大型建筑公司承建的高层建筑、民用住宅工程的施工现场,参与工地项目管理、概预算、质量检验、安全措施、文明施工等具体工作。

由于建筑行业的特殊性和学生顶岗实习的分散性,顶岗实习的管理是目前各个高职院校面临的一难题,各个院校还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处于探索阶段。

建筑相关专业通过采用“3+3+2”人才培养模式,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重新构建了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通过教学改革,重新构建了理论、实践、素质相互融合的课程体系,使培养方案充分体现高职教育人才层次的高级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知识和能力的职业性和毕业生面向基层性等特点,实现了就业就能顶岗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