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复习提纲 (精品干货)
马克思复习提纲[五篇模版]
马克思复习提纲[五篇模版]第一篇:马克思复习提纲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
重点: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
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3、唯物辩证法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难点:1、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2、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学时安排:6学时思考题: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2、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3、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4、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5、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参考书目: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论提纲》、《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资本论》第一卷(节选)2、恩格斯:《反杜林论》(节选)、《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自然辩证法》(节选)3、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节选)、《谈谈辩证法问题》4、毛泽东:《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5、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具体内容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世界观与哲学(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以前一些哲学家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探讨,恩格斯第次明确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的问题;第二方面人们的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问题。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二)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马克思复习提纲
3.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及其变化(P145~P146)
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7.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P45)
? 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矛盾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8.如何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客观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第一章
1.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意识从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与物质。
3.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及后者的相对独立性(P95~97)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辨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②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错误的社会意识会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正确的社会意识会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
马克思复习提纲--全
【绪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四分法:唯物论、辩证法(决定和反作用)、认识论(实践)、历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德国古典哲学:康德、黑格尔(唯心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①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②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③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实事求是)④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共产社会主义)【第一章】【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思维和存在的问题②物质和意思谁是第一性的问题(物质—唯物、意识—唯心)③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不可知论、可知论)【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可是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我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选择)①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②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③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实践】①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②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③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实践集中体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⑤社会生活的实践性(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联系】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的特点: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为什么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①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②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适合新条件的,并添加了旧事物所没有的新内容③在社会领域内,新事物能够得到人们群众的拥护。
马克思主义原理考试复习提纲_(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原理考试复习提纲(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原理考试复习提纲(2009年11月)1、马克思主义的广义、狭义含义?P3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什么?P4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什么?P16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继承了前人的什么理论成果?P8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的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是什么?一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6、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是什么?P17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7、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是什么?P14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8、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方法是什么?P21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是什么?P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10、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P28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精选5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精选5篇)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考试重点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即教材第一、二、三章考试题型:单选题 15%;多选题20 % 判断题 10% 简答题20%材料分析20% 论述题15%主要内容:绪论: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第一章哲学及其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物质定义及其现代意义;意识的形成及其本质;运动与静止;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实践的含义、类型、特点;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交往实践;联系与发展的含义及其方法论意义;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同一性与斗争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分析法;质量互变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方法论意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规律及其特点;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观点;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及其应用;第二章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观点;主体与客体及其关系;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层面与唯心主义认识论、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不同回答;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真理的含义、特点、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人的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真理与谬误真理的检验标准;真理与价值统一、价值评价。
第三章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唯心史观与唯物史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其特点;社会发展对动力因素: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科技革命等;群众史观的含义及其方法论意义;第四章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私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第五章垄断形成的原因、垄断的实质及其危害;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原因、主要形式;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与实质;第六章空想社会主义的特点、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第七章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两个必然与两个绝不;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分别是什么?3.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举例说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共5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共5则)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一、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ν狭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ν广义: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们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比如列宁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各国共产党人和马克思主义者创新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其他的理解角度:ν(1)创造者、继承者:马克思、恩格斯,其他马克思主义者ν(2)阶级属性:无产阶级、劳动人民ν(3)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自然社会思维的普遍规律;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发展的规律ν(4)内容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3)科学社会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指导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科学理论。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们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2.规律的本质?答;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过程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是事物的内在根据和本质联系;(2)是事物的必然联系,是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3)是同类现象背后的共性,是丰富多彩的现象背后的稳定联系;(4)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复习提纲(很全)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2.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3.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4.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5.联系的概念。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6.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概念。
(特别注意生产力概念)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7.为什么说联系具有普遍性。
①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相互联系②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中③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8.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
理由有三:①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②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否了的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和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③给人们提供了认识时间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9.马克思主义首要和基本观点,实践的概念及类型。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类型有三:①物质生产劳动时间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③科学实验10.真理的概念,真理与谬误的区别。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符合11.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马克思主义复习提纲(详细)
马克思主义复习提纲(详细)
一、社会历史发展和唯物史观
1. 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2. 社会形态的演进和转变
3. 唯物史观的核心要点
二、生产方式和阶级斗争
1. 基本生产方式及其特点
2. 阶级斗争的基本矛盾和动力
3. 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和未来前景
三、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主义经济
1. 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和矛盾
3. 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
四、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革命
1. 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基本特征
2.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贡献
3. 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路径和目标
五、社会主义建设和共产主义社会
1. 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基本特点
2.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困难
3. 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境界和实现条件
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实践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特点
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实践和贡献
七、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
1.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2.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和价值
八、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与科学性
1.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九、其他相关内容
以上提纲旨在帮助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键内容,透过对这些重要议题的梳理和理解,有助于全面把握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和基本原理。
请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和拓展,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把握。
马克思主义期末复习提纲
1:马克思主义精髓:实事求是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3: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的功用主要在于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指引正确的基本方向提供正确的基本方法,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成功率和效率。
4: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5: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是世界的基础和本源,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唯心主义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是世界的基础和本源,物质是意识的派生物。
6: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世界的基础和本源,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独立于人和世界之外的所谓客观精神是世界的基础和本源。
7:正确认识和遵从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根本前提,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正确认识和遵从客观规律的重要条件。
8:运动绝对性原理: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时间的一切变化都是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运动与静止互为前提,互相渗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与静在同一瞬间直接同一*9: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要条件是:①掌握丰富的感性材料②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
10: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11:时间是物质运动的顺序性、间隔性、持续性,时间的根本特性是一维性,即永远向前的不可逆性。
12: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具有广延性、伸张性,空间的根本特性是三维性,三维空间是唯一的现实空间。
13:时空的客观实在性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时空的具体特性是暂时的,可变的,因而是相对的;时空的具体特性随物质运动状态的变化而变化,同时又反过来对物质的运动状态和分布状态产生影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大纲(加重点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大纲(一)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及其意义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渊源的合理成分与局限性分析★3.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与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二)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总结与概括★2.关于对唯物主义简单化、凝固化与唯心主义抽象化、漫画化的理解★3.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4.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5.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6.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7.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三)第二章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1.两条根本对立的人士路线2.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合理前提与严重缺陷3.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4.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真理观中的意义★★5.马克思主义实践真理观的理解★★6.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7.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四)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5.人类实践活动的主体选择性(合目的性)与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合规律性)的关系★6.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五)第四、五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1.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2.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商品与货币的关系★★3.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矛盾4.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现实意义的认识5.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6.资本主义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分析(六)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学生自学内容不纳入考试范围)(七)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2.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及其意义(1)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的发现。
马克思主义复习提纲(详细)
马克思主义复习提纲(详细).txt 马克思主义复提纲(详细)
一、马克思主义概述
- 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和起源
-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 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国家的发展和应用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
-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思维和社会的分析
- 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哲学思想的比较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 剩余价值理论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剥削
-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设想和批判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的意义
四、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 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的发展规律
-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与其他历史理论的比较- 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研究的影响和启示
五、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 科学社会主义的定义和特征
-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
-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当代意义
六、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接
-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矛盾与融合
- 马克思主义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启示
-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和挑战
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 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继承与发展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应用
-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和贡献
以上为马克思主义复习提纲的详细内容,请根据提纲对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
马克思复习提纲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理论来源三大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社会两极分化,工人极端困苦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4、马克思最重要的两大理论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说5、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相统一,只有坚持才能发展,只能发展才能个更好的坚持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教条式的对待马克思主义,都是错误的、有害的。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能丢,要搞清楚,还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适应实践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第一章1、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体现在意识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体现在(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与唯心论、宗教神学根本对立的,是与二元论对立的,是与科学的实践观相统一的,它对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3、理解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中第一性的东西,是社会意识的根源;社会意识则是社会存在的派生物,是第二性东西。
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社会存在是第二性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唯心史观否认:否认社会发展的物质根源,否认社会发展有其本身所固有的客观规律,否认阶级社会中存在的阶级斗争及其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复习提纲
一、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1.唯物主义观。
意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一生两大发现之一,而且是第一个伟大的发现。
正是通过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科学全面、彻底地解决了哲学基本问题,从而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实现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所实现的哲学变革的关键。
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煞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因而这样的观点被称为英雄史观。
唯物史观主张全部历史本来是由个人活动构成,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这些活动。
2.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的客观规律。
意义: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这一理论的创立具有伟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首先,剩余价值理论阐明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本质。
其次,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
最后,剩余价值理论阐明了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中的地位和历史使命。
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空想社会主义由于没有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因而既不会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奴隶制的本质,又不会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不会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的创造者的社会力量。
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理论彻底解决了空想社会主义无法解决的问题,使社会主义从空想成为科学。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论)(P34-39)实践是人类能动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人类之所以能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在于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而规律是可以被人类认识和利用的。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时对象性的活动。
(P36)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复习提纲【重点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1.马克思的两大发现“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哲学又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4.哲学的基木问题及其内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有二方面内容:第一是何者为第一,它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第二是两者有无统一性(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它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
5.物质的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物质的特性:客观实在性6.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性,其统一性基础是物质性。
体现:意识统一于物质、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物质的根本属性、存在形式一一运动)7.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
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即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践。
①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來的现实基础。
②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8.意识的特征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乂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一一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①意识活动具有FI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意识的特征:主观性、同一性、流动性、能动性主观性:我们每个人的意识世界都是专有的,独一无二的,对我们来说格外真实。
同一性:各种觉知形式都被整合成为一个同一的、整体的、独特的、连贯的意识经验。
流动性:意识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从来都不会静止不动。
美国的心理学家曾提出意识流这一专业名词,來表示意识的这一特性。
马克思复习提纲(全)
考试题型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要求抓住要点,观点明确)二、辩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三、材料题(1个,25分)(要求结合材料,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四、论述题(1个,25分)(要求论述紧扣题意,合乎逻辑)考试时间:90分钟复习要点一、问答题题型复习题(包括简答题、论述题)1、试述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及其表现(P14)(1)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革命性:表现为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
(3)科学性:表现为它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按照世界本来的面目去如实地认识世界;力求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并透过现象而深刻地揭示事物地本质和规律;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与它的深刻性,对任何一个领域都不是浅尝辄止。
2、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主要内容。
(P29)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3、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方法。
(P3)基本立场是坚持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基本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本方法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4、试述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P47-48)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 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第二, 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 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5、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答:(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简要地说,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起了主导作用,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的革命领袖,结合时代特点和本国的实际情况,从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选择题)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选择题)A.科学性B.革命性C.实践性D.人民性E.发展性(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体现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4.物质的唯一特性(选择题)客观实在性5.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选择题)对立统一规律6.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选择题)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和物质之间密不可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寻找的)7.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选择题)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答: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9.量变质变规律及其方法论意义规律即辩证关系: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理论来源三大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社会两极分化,工人极端困苦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4、马克思最重要的两大理论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说5、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相统一,只有坚持才能发展,只能发展才能个更好的坚持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教条式的对待马克思主义,都是错误的、有害的。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能丢,要搞清楚,还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适应实践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第一章1、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体现在意识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体现在(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与唯心论、宗教神学根本对立的,是与二元论对立的,是与科学的实践观相统一的,它对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3、理解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中第一性的东西,是社会意识的根源;社会意识则是社会存在的派生物,是第二性东西。
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社会存在是第二性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唯心史观否认:否认社会发展的物质根源,否认社会发展有其本身所固有的客观规律,否认阶级社会中存在的阶级斗争及其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
4、唯物主义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表现在(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5、事物的普遍联系联系具有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而存在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联系具有多样性。
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费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联系具有条件性。
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有利条件支持和促进事物的发展和人的活动,不利条件制约和阻碍事物的发展和人的活动。
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在条件面前并不是消极无为的,经过努力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
改变和创造条件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6、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7、矛盾的特殊性原理三种情形: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8、质变与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9、掌握辩证的否定观基本内容: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第二章1、实践主体与实践客体的关系实践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客观主体的任务。
实践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客体与客观存在的事物不完全等同,客观事物只有在被接纳入主体实践活动的范围之内,为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并与主体相互作用时才成为现实的实践客体。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其中实践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首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主体认识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
所谓认识过程,就是人们在改造客观对象的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对象的过程。
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改造,说到底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获得一定的价值。
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感觉、知觉、表象4、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5、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理性认识的过程。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6、唯理论和经验论7、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
含义:一是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二是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
8、真理与谬误真理与谬误是互相对立的,这是就认识确定的对象和范围来说的。
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又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9、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的统一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正确的认识世界是有效地改造世界的必要前提。
人们只有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二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据定了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
10、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第三章1、唯物主义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的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产过程及条件的反映。
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世界的反映。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内容的相互影响及各有的历史继承性2、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生产方式是划分社会类型的基本标志。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
这种矛盾运动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5、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科学技术能够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造福于人类,科学技术的作用既受到一定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受到一定主观条件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人们能够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6、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表现为群众史观与英雄史观的对立7、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普通人物和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事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有深刻影响,甚至有时能决定个别历史事件的结局,从而导致历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重大变化,杰出人物是历史任务重推动历史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或起重要作用的人从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历史分析法、阶级分析法)第四章1、使用价值、价值、价格、交换价值、交换价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三者间的关系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价值决定价格。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2、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各个商品生产者耗费在同一种商品上的各自的劳动时间3、价值规律、劳动力的价值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价值规律作用表现在: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4、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职能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6、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和超额剩余价值生产及比较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7、垄断利润的主要来源⑴来自对本国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剥削的加强;⑵由于垄断资本可以通过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来控制市场,使得它能获得一些其他企业特别是非垄断企业的利润;⑶通过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获取海外利润;⑷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而将劳动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的一部分变成垄断资本的收入8、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资本主义工资其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9、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