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共安全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合集下载

《“十二五”技术标准科技发展专项规划》发布

《“十二五”技术标准科技发展专项规划》发布
志产品技 术要求 》,该标 准对空 气源热 泵热水机 、水源热 泵机组 、单元 式空气 调节机 、风管送 风式空调 ( 热泵) 机组 、 多联 式 空调 ( 热泵 ) 机组 、屋顶 式 空气 式空调 引入了全新 的全年能 源消耗效率 ( A P F ) 指标 ,对 于 转速 可控 型 房 间空调 能效 限定 值要考察 在规定工 况条件下 , 空调制冷 和制热 运行 时 A P F的最小允许 值 。而在 旧版变频 能效标 准中 ,单冷 和 冷 暖空 调的能源效 率评价指 标都是一样
测参 数。三是要 求将产 品能效水平 和相 关信 息按照 正确的格式 反映在产 品标签 上 ,还 要求在产 品或包装 上注 明制造 商
的名称及地址 。
此 次台湾公布 四大类产 品的能效测
18 2 0 1 3年 O 1 月
日用电器
技术标 准科技 发展 的指 导思想 、基本 原 则 和发展 目标 ,提 出了支持开展技术 标 准战略研究 、加强科技 对技术标 准的分 类 支持 、强化 企业在技 术标准创 制中 的 主体地位 、建 立健全科 技成果转 化为技 术 标准 的机 制 、提升技 术标准 国际化水
式 和循 环加 热 ) 性 能 系数 ( c o P ) 都要 求
四项 标 准 重点 包 括 如 下 方 面 内 容 。一 是 规 定 了 四类 产 品 的测 试 依 据 标 准 :电视 机 和 显示 器 申请 节 能标 识 认 证 ,其耗 能测试须 符合美 国能源之 星
据 了解 ,该标准 适用于 中国环境标
志产品认证 和 中国环境 标志低碳 产品认 证 ,将 于 2月 1日起 实 施 ,代 替 H J / T
标准检测认证 ・ S t a n d a r d s T e s t i n g &C e r t i i f c a t i o n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一、公共服务的范围公共服务范围,一般包括保障基本民生需求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住房保障、文化体育等领域的公共服务,广义上还包括交通、通信、公用设施、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公共服务,以及保障安全的公共安全、消费安全和国防安全等领域的公共服务。

二、公共服务“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政府投入增加,公共服务预算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逐步提高。

资源布局更趋合理,农村和老少边穷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高。

以基层为重点的基本公共服务网络全面建立。

服务成本个人负担比率合理下降。

三、重要保障工程国家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中明确了一系列保障工程,包括基本公共教育、劳动就业服务、社会保险、基本社会服务、基本住房保障、公共文化体育等八大领域和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方面提出了实施26项保障工程,使城乡居民能够就近享受基本公共服务。

(一)公共教育1、九年制义务教育。

保留必要的村小学和教学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

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的生活费补助标准。

将义务教育阶段的孤儿寄宿生全面纳入生活补助范围。

2、高中阶段教育。

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制度。

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农村学生、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政策,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

3、学前教育。

为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提供资助。

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特别是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

(二)劳动就业服务1、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提供社会保险参保登记、缴费、待遇核发、关系转移等经办服务。

街道(乡镇)服务站、行政村(社区)服务窗口与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

2、省、市(地)级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工程。

新建和改扩建一批省、市(地)级人力资源综合服务设施,改善综合就业等服务的条件。

(三)社会保险1、省、市(地)级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设工程。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共安全及其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共安全及其

附件:创新方法工作专项2015年度申报项目网络视频评审会专家名单第一组序号姓名工作单位职称1.方新中国科学院研究员2.郭卫东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3.袁晓东华中科技大学教授4.孙细明武汉工程大学教授5.仇怡湖南科技大学教授6.周怀峰华南师范大学教授7.湛军上海海事大学教授8.李学荣沈阳理工大学教授9.林萍闽江学院教授10.吴伟伟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教授11.方叶祥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第二组序号姓名工作单位职称1.关庆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刘定生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3.付忠广华北电力大学教授4.朱国胜湖北大学研究员5.宋文爱中北大学教授6.张小松电子科技大学教授7.张国建辽宁科技大学教授8.苗启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9.穆良知中电科软件信息服务有限公司研究员10.杜亚军西华大学教授11.张安安西南石油大学副教授第三组序号姓名工作单位职称1.张玉臣同济大学教授2.吕守升潍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3.夏恩君北京理工大学教授4.买忆媛华中科技大学教授5.黄鲁成北京工业大学教授6.尚志武天津工业大学教授级高工7.武春友大连理工大学教授8.刘和东南京工业大学教授9.尤完北京建筑大学教授林中燕闽江学院教授11.赖朝安华南理工大学副教授第四组序号姓名工作单位职称1.程渝荣清华大学教授2.赵天寿中央财经大学教授3.金尔文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第二研究所教授级高工4.许志勇淮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教授级高工5.冯德弋宜昌船舶柴油机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6.孙素芬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研究员7.郑国清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8.李铁北京科技大学教授9.赵玉华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协会教授10.王周宏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11.黄明祥环境保护部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第五组序号姓名工作单位职称1.夏清华武汉大学教授2.宣鸿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研究员3.夏太寿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研究员4.吴新文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研究员孙璐哈尔滨商业大学教授级高工6.李子彪河北工业大学教授7.石岿然南京工业大学教授8.牛彦绍河南工业大学教授9.杨楠中原工学院副教授10.陈昀湖北经济学院副教授11.李伟铭海南大学副教授第六组序号姓名工作单位职称1.秦世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2.刘海江同济大学教授3.阿孜古丽·吾拉木北京科技大学教授4.李海生北京工商大学教授5.张仰森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授6.王儒敬中科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研究员7.杨志维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高级工程师8.阴艳超昆明理工大学副教授9.赵嘉南昌工程学院副教授10.申海沈阳师范大学副教授11.周光有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第七组序号姓名工作单位职称1.付宜利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2.郑小林重庆大学教授3.吴文福吉林大学教授4.吕金庆东北农业大学教授5.刘志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教授6.戈振扬昆明理工大学教授7.陈新建苏州大学教授8.张淑娟山西农业大学教授9.邓林红常州大学教授10.刘汉军中山大学研究员11.邓放明湖南农业大学教授第八组序号姓名工作单位职称1.王秋旺西安交通大学教授2.刘俊杰天津大学教授3.章少华中国非金属矿工业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4.金若时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教授级高工5.姚本荣东方电气集团东方锅炉股份有限教授级高工公司6.朱建华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7.韩直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研究员8.马保国武汉理工大学教授9.蔡国伟东北电力大学教授10.许文林扬州大学教授11.王凤玲江苏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第九组序号姓名工作单位职称1.蒲云西南交通大学教授2.倪明华东交通大学教授3.王金凤郑州大学教授4.田美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教授级高工5.陈一鸣长沙理工大学教授6.白世贞哈尔滨商业大学教授7.崔晓薇河北省儿童医院教授8.王如龙湖南大学教授9.刘京中国物资再生协会高级工程师10.孙鸢飞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11.杨震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后勤学院副教授第十组序号姓名工作单位职称1.郑会龙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研究员2.江平宇西安交通大学教授3.邱雪松北京邮电大学教授4.鄢萍重庆大学教授5.田贵云电子科技大学教授6.王占礼长春工业大学教授7.顾伟上海海事大学教授8.高思田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究员9.常恒毅湖北省机电研究研究设计院研究员10.石镇山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教授级高工研究所11.孙会峰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第十一组序号姓名工作单位职称1.薛岩北京大学教授2.徐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3.白玮沈阳化工大学教授4.王立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教授级高工5.甄守业山东省科学院生产力促进中心研究员6.刘友金湖南科技大学教授7.李贵卿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教授8.汪少敏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研究员9.洪名勇贵州大学教授10.曹勇武汉纺织大学教授11.李玉琼南华大学教授第十二组序号姓名工作单位职称1.温珂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2.刘类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教授级高工3.曲世友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4.曹霞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5.张永安北京工业大学教授6.颜慧超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研究员7.黄栋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8.尚航标东北林业大学副教授9.张平华南理工大学副教授10.任海云陕西师范大学副教授11.姜慧广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级工程师。

制定“十二五”规划的背景及指导思想

制定“十二五”规划的背景及指导思想

制定“十二五”规划的背景及指导思想新华社3月16日受权全文公布了经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十二五”规划》),共计16篇、62章。

我国从1953年开始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为“一五”计划,然后以此类推。

“十一五”开始称“五年规划”。

我国已经编制和实施了11个五年规划。

“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是2011-2015年,所以我们称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一、编制十二五规划的四个阶段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从一开始就强调要增强规划编制的开放度和透明度。

第一个阶段是基本思路研究阶段。

根据国务院的部署,70多家权威研究机构对41个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专项研究。

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2009年底形成了“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基本思路文稿。

第二个阶段是中央建议制定阶段。

从去年4月份开始,在温家宝总理亲自主持下,“十二五”规划建议起草组,历时半年制定并经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个建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为“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指明了方向。

第三个阶段是规划纲要(草案)的编制阶段。

中央建议出台之后,国务院成立了以发改委牵头、12个部门参加的规划纲要起草小组来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

在整个编制过程中,还利用互联网、手机短信平台、电子邮件等方式,在全国发起了“共绘蓝图,我为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活动,历时两个月,收到了64709份意见、建议。

第四个阶段是经全国“两会”讨论通过规划纲要阶段。

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以96.6%的(赞成2778票,反对59票,弃权38票)赞成票表决通过了关于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决议。

吸收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建议修订并正式公布的规划纲要与此前公布的草案相比共进行了38处修改。

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部分)

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部分)

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五、推进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突破紧紧围绕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改善民生的重大需求,以突破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和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为重点,引导产业链向高端延伸,为形成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有力科技支撑,大力发展惠及民生的科学技术。

(一)加强农业农村科技创新按照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改善农村民生,有效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强农业关键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应用,为粮食单产年增长率达到0.8%提供科技支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

建立健全信息化、社会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立一支20万人左右的科技特派员队伍,推进农业农村科技创新创业。

1.攻克农业和村镇发展的关键技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继续推进粮食丰产科技工程。

加强农林动植物高产高效新品种创制,加快发展农作物种植技术、畜禽水产健康养殖技术、林业资源培育与利用技术、牧区畜牧业和草地保护技术、海洋农业技术等,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加强先进多功能农业装备、食品绿色和安全加工、农产品贮藏与物流、现代农用物资、生物质能源与生物质综合利用等技术研发,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加强农副产品高值化深加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研发,促进健康食品生产。

加快农林生态和循环农业技术的集成应用,发展节水农业,开展农业生境控制、污染农田修复利用、农林生态工程、农业重大灾害防控关键技术等研究,提高农业生态保护能力。

加强农村信息化、城镇化动态监测、村镇规划、土地节约利用与管护、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宜居社区与安居住宅建设、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等科技工作,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2.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把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作为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关键环节。

继续加强星火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的实施,促进涉农科技型企业的健康发展,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大型种养户的示范带动作用。

“十二五”规划纲要

“十二五”规划纲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今后五年,要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

基本要求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按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居民消费率上升。

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

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

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87%。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3.3件。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

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亿亩。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

十二五规划内容分析

十二五规划内容分析

新时期下的“十二五”规划随着2010年的即将结束,十一五也将要走入历史。

作为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同时也是十二五统筹规划的关键一年。

在十一五规划实施的五年中,我们取得了那些成就,遇到了哪些问题和挑战,出现了哪些不足,这些答案随着十一五计划的结束也渐渐浮出水面。

首先,十一五规划取得的辉煌成就:总的来看,十一五期间,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

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点:一、国家面貌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十一五前四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1.4%,比十五期间平均快速增长1.6个百分点。

今年上半年又保持了11.1%的增长。

与此同时节能减排也在稳步推进。

十一五二氧化硫减排目标提前一年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提前半年实现。

这是中国经济走过波澜壮阔的五年交出的成绩单,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交出的考试卷。

二、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的实惠作为一个大国,就它的发展成就来说,老百姓能得到什么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

那究竟老百姓得到了什么实惠?其实通过我国近几年关于民生问题相关政策地陆续出台,我们不难看出,我们的党和国家是真正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如涉及民生的社会保障支出、教育支出,还有医疗卫生支出等,我国是连年加大预算安排。

据数据统计,从2006年到2010年,社会保障支出从2010亿元增长到3185亿元、教育支出从536亿元增长到2159亿元,医疗卫生支出从138亿元增长到1389亿元。

大家知道,在这及年里,我们既要抵御外来的金融风暴,又要大力的救灾抢险和灾后重建,特别是2009年,我国财政收入一度困难,但民生投入不减反增,我国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方面的民生支出增长了31.7%。

从这连年实现跳跃式增长的数据不难看出,我们的国家对民生问题的重视程度和拳拳爱民之心。

“十二五”技术标准科技发展专项规划发布

“十二五”技术标准科技发展专项规划发布
立 足 当前 , 着 眼长 远 , 旨在 推 动 实 现科 技 与 标 准深 度 融合 、 相互支撑 、 互 动 发展 , 是“ 十二 五 ”乃 至更 长 一 个 时期 我 国技术标 准 科技 发展 的纲 领性 文件 。 规 划制 定历 时 近三 年 , 经过 广泛 调研 、 论证 , 从 顶 层 对如 何加 强科 技 与技 术 紧密 结合 进行 设计 , 以深人 实 施 技 术标 准 战略 、 促 进 创 新 型 国家 建 设 为 主线 , 以 提 升技 术标 准创 制 能力 和水 平 为核 心 , 以解 决科 技 如
2一
建筑 玻璃 与 工业 玻璃 2 0 1 3 ,N n 9
还不够高, 与实 际需求相 比仍有较大差距 , 主要表现 在: 科技创新 与技 术标准研制 的结合有 待进 一步加 强, 科 技成 果 形 成 技 术标 准 的 比例偏 低 , 技术 标 准 国 际竞 争力 明显不 足 , 企 业 在技 术标 准创 制 应用 中的主
标 准创 制 能 力 , 有 效 发挥 技 术 标 准在 科 技 创 新 、 产 业 发展 中 的导 向和保 障作 用 , 特 制 定本专 项 规划 。

和 国际 竞 争力 的核 心 要 素之 一 。从 围 内看 , 工业 化 、 信息化 、 城镇化 、 市 场化 、 国 际化 深 入发 展 , 培育 和 发
Ar c hi t ec t u r al & Fu n ct i o nal Gl a ss No _9 2 01 3
“ 十二 五" 技术标准科技发展专项规划发布
日 前, 科技部、 国家质检总局 、 国家标准委联合发 布 了《 “ 十二 五” 技术标准科技发展专项规划 》 , 规划
升 技术 标 准创 制能 力 建设 进行 了布 局 , 着重 提 出 了建

展望“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展望“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2 1 年第 5期 1 01
新 工程 ,建 立完善现代 院所 制度 ,加强研 究型大学建设 。建 的稳定 增 长 。要 通过 多 种政 策措 施 ,继 续鼓 励企 业 增加 研 设各具 特色和优 势的 区域创 新体 系 ,推进 国家高新技术产 业 发投 入 。 进科 技金 融 , 极促进 民间资本投 向科 技创新 。 推 积 开发 区及国家 自主创新示范 区发展 。 完善科 技 中介服 务体 系。 ( ) 五 造就宏 大的创 新人 才队伍。 制定 中长 期科技人 才
创 新 驱 动 。“ 二 五 ” 时 期是 全 面 建 设 小 康 社 会 的 关键 时 前 沿技 术发 展 , 十 重点 突破核心 关键技 术 , 占战略制 高点 , 抢
期, 是落 实 《 国家 中长 期科 学和 技术 发展规 划纲 要 ( 0 6 优 化 和 完善基 础 研 究 布局 ,促 进 基础 学 科协 调 均 衡发 展 , 20— 22 0 0年 )》 ( 以下简称 《 技规 划纲 要 》 ),建设 创新 型 推 动跨 学科 研究 ,培 育和 支持 新兴 交叉 学科 。 科

业 的重 要抓 手 、深 化科 技 体 制 改革 的 突破 口 ,力 争取 得 一

转 变经济 发展 方式 关键 在提 高 自主创 新 能 力 批 重大 标 志性成 果 。 ( )前 瞻部 署 基 础科 学 和前 沿 技术 研 究 。 瞄准 世 界 二
《 划 》 明确提 出 ,推动 我 国经济 发 展 更 多依 靠 科 技 规
展望 “ 二五" 科技发展规划 十
n 万钢部长解读 “ 十二五"
U i 科技发展规划 ( 以下简称规划)
21 0 1年 4月 2日 , 国 新 办 召 开 新 闻 发 布 会 ,全 国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公共安全及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公共安全及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公共安全及其他社会事业领域2015年备选项目视频答辩所属地排序表附件2:安徽省答辩课题清单(安徽省科技厅,联系人:周昊,联系电话:138********)北京市答辩课题清单(北京市科委,联系人:齐智,联系电话:135********)福建省答辩课题清单(福建省科技厅,联系人:吴燕荣,联系电话:135********)甘肃省答辩课题清单(甘肃省科技厅,联系人:刘译,联系电话:139********)广东省答辩课题清单(广东省科技厅,联系人:刘世伟,联系电话:186********)贵州省答辩课题清单(贵州省科技厅,联系人:潘启益,联系电话:189********)海南省答辩课题清单(海南省科技厅,联系人:翟红莉,联系电话:186********)河北省答辩课题清单(河北省科技厅,联系人:王新,联系电话:159********)河南省答辩课题清单(河南省科技厅,联系人:邹艳,联系电话:139********)黑龙江省答辩课题清单(黑龙江省科技厅,联系人:袁明成,联系电话:136********)湖北省答辩课题清单(湖北省科技厅,联系人:梅莉,联系电话:137********)湖南省答辩课题清单(湖南省科技厅,联系人:刘萍云,联系电话:139********)江苏省答辩课题清单(江苏省科技厅,联系人:骊雅芳,联系电话:139********)江西省答辩课题清单(江西省科技厅,联系人:刘清梅,联系电话:139********)辽宁省答辩课题清单(辽宁省科技厅,联系人:孙瑶成,联系电话:138********)内蒙古自治区答辩课题清单(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联系人:李孔燕,联系电话:158********)宁波市答辩课题清单(宁波市科技局,联系人:盛磊,联系电话:137********)宁夏回族自治区答辩课题清单(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厅,联系人:成蕾,联系电话:138********)青岛市答辩课题清单(青岛市科技局,联系人:韩利军,联系电话:137********)青海省答辩课题清单(青海省科技厅,联系人:张静,联系电话:135********)厦门市答辩课题清单(厦门市科技局,联系人:方舒玫,联系电话:151********)山东省自治区答辩课题清单(山东省科技厅,联系人:马超,联系电话:151********)山西省答辩课题清单(山西省科技厅,联系人:吴玉民,联系电话:138********)陕西省答辩课题清单(陕西省科技厅,联系人:燕志伟,联系电话:139********)上海市答辩课题清单(上海市科委,联系人:刘勤,卢毅平,联系电话:138********,135********)深圳市答辩课题清单(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联系人:朱永峰,联系电话:138********)天津市答辩课题清单(天津市科委,联系人:党馨,联系电话:189********)云南省答辩课题清单(云南省科技厅,联系人:杨蓉,联系电话:135********)浙江省答辩课题清单(浙江省科技厅,联系人:徐燚,联系电话:130********)重庆市答辩课题清单(重庆市科委,联系人:王锐,联系电话:189********)。

国务院发布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

国务院发布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
为主 旨 的 安 全 文 化 建 设 不 断深 入 。 与 “ 五 ” 期 的 2 0 十 末 0 5年
《 划》 规 明确了健全 完善 企业安全保 障 、 政府安全 监管和 社会监督 、 安全科技支撑 、 法律 法规和政策标准、 应急救 援 、 宣 传教育培训“ 六大体系 ” 的战略任务。

化学品、建筑施工、职业健 康等作 为安全生产的重点行业领 域, 全面排查 和消除安全 隐患 , 实和完善安 全生产 制度 , 落 严 格安全生产标准 , 提高企业安全水平和事故 防范能 力。 完善政府安全监管和社会监督体系。 加强监 管监察队伍和 信息化等能力建设 , 创新监管监察方式 , 加强社会舆论监督。
业危害隐患防范治理工程。建立健全职业危 害防治技术支撑
体 系, 建设一批尘肺病治疗康复中心 。
实施监管监察能力建设 工程 。完善省 、 、 市 县三级 安全监
管部 门基础设施 , 补充配备现场监管执法装备。 完善现有煤矿
安全监察机构工作条件 , 改造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基础设施 , 更
新补充煤矿执法监察装备 。加强水上交通 安全 监管和港 口保 安设施建设。 实施安全 生产监管监察信息化工程。 建设若 干国
家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执 法人 员综合 实训基地 。实施航空 安全
体系建设工程 。建立民爆行业 、 特种设备、 航空安全监管和农
业机械等安全 生产信息 系统 。完善 国家监管监察技术支撑体 系, 建设矿用新装备 、 新材料安全 性分析和煤矿职业危害 防治
实验室。完善事故鉴定分析技术支撑平台 ; 建设非煤矿山、 职 业危害、 危险化学品 、 防护和公共安全等 国家安全科技研发 热 与实验基地 。 实施重大危险源普查和安全监控 。 完善 省级安全

国家安全十二五计划

国家安全十二五计划
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率 粉尘、高毒物品等主要危害因素监测合格率 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告知率和警示标识设置率 用人单位职业危害项目申报率 接触职业危害作业人员职业健康体检率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三)规划目标
3.预期性指标(20项,较“十一五”增加18项)
继续降低事故总量和
伤亡人数,减少职业
危害,有效防范和遏 制重特大事故
促进安全生产状况持
续稳定好转,为经济社 会全面、协调、可持
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二)基本原则
1
统筹兼顾 协调发展
2
强化法治 综合治理
3
突出预防 落实责任
4
依靠科技 创新机制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意义
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 在安全生产领域的具体实施 是“十二五”时期各级政府和有
关部门履行安全监管和社会管理
职责的重要指导文件 是“十二五”时期强化和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范生 产行为的重要依据
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内容框架
一 二
现状与形势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主要任务(6项)
监察执法和群防群治能力 技术装备的安全保障能力 依法依规安全生产能力
事故救援和应急处置能力 从业人员安全素质和社会公众 自救互救能力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安全保障体系,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和 事故防范能力
1. 涵盖安全生产各重点行业领域
1.煤矿
2.道路交通
3.非煤矿山
4.危化品
5.烟花爆竹
6.建筑施工
重特大事故尚未有效遏制

解读我国“十二五”规划

解读我国“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规划《建议》的制定过程“十二五”规划《建议》的制定过程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过程,是统一全党认识、形成社会共识的过程:①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下研究制定的②起草工作开始前在全党征求意见③起草过程中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④五中全会进行了认真审议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在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制定的,是指导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

学习贯彻《建议》精神,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一五”时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二个30年的收官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绩;“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站在更高起点向第三个30年迈进、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初始期,是第三个30年的第一个五年;在这个意义上说,“十二五”规划是第三个30年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具有起好步、打基础的重要意义。

一、“十二五”规划制定的背景(一)关于“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省略模糊页)2. 国内外环境的复杂性和重大风险挑战的严峻性历史罕见重大自然灾害:汶川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多经济社会发展挑战: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活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新中国成立60年和改革开放30年(省略模糊页)3. “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胜利完成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人均GDP显著增加、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货物进出口额快速增加、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节能减排效果显著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1. 基本判断: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上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国内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

2. 我国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经济总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人均国民收入将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人口结构变化加速,劳动供给从“无限供给”向“有限剩余转变”,老龄化来势迅猛;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农民工市民化迫切性大大增强,几千年农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结构将彻底改变;产业、技术、人才继续向少数条件好的区域集中的趋势将进一步强化,中西部地区的内需主导型经济区将初具规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明显加快,对居住、健康、文化教育、生态产品的需求更加迫切,汽车社会到来;产能过剩显现、资源环境约束收紧、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加重;利益主体多元化以及不够公平的收入分配等,带来社会矛盾增多,社会事件频发,社会风险增大;以调整利益格局为特征的深化改革,以及保持社会稳定的难度明显加大。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完整)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完整)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目录序言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基本概念第二节规划范围第三节发展环境第二章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主要目标第三章基本公共教育第一节重点任务第二节基本标准第三节保障工程第四章劳动就业服务第一节重点任务第二节基本标准第三节保障工程第五章社会保险第一节重点任务第二节基本标准第三节保障工程第六章基本社会服务第一节重点任务第二节基本标准第三节保障工程第七章基本医疗卫生第一节重点任务第二节基本标准第三节保障工程第八章人口和计划生育第一节重点任务第二节基本标准第三节保障工程第九章基本住房保障第一节重点任务第二节基本标准第三节保障政策第十章公共文化体育第一节重点任务第二节基本标准第三节保障工程第十一章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第一节重点任务第二节基本标准第三节保障工程第十二章促进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一节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二节促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十三章增强公共财政保障能力第一节明确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第二节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第三节健全财力保障机制第十四章创新供给模式第一节建立多元供给机制第二节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第三节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第十五章规划实施第一节明确责任分工第二节加强监督问责序言“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迫切需要,是全面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对于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对于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有关要求编制,主要阐明国家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安排,明确基本范围、标准和工作重点,引导公共资源配置,是“十二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构建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综合性、基础性和指导性文件,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详细)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详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一篇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1.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2.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3.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4.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5.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

第二篇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五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第一节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

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加强以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附件“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防控、诊疗、康复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课题申请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二○一一年四月第一章申请须知一、项目总体目标根据我国脑血管疾病防治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和防治体系建设,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十二五”计划期间将重点加强社区与住院注册登记体系建设,建立我国脑血管病具有代表性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研究网络及公共平台。

获得我国急需的脑卒中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等基础流行病学的准确数据,建立标准化的脑卒中急性期诊疗与二级预防的评价、改进登记模式。

多学科相结合开展脑血管病早期防控、诊断、治疗、康复技术的应用研究,重点开展关键诊疗技术研发及转化应用,开发和推广用于不同时期脑血管病患者的整体康复适宜技术。

推动脑血管病图像监护系统、介入材料及器械、脑脊液臵换治疗等技术和产品的国产化、产业化。

二、课题设置本项目共设臵15个课题,如下:三、项目实施期限及资金来源本项目实施年限为2011年9月-2015年12月,项目经费预算为14000万元,其中拟安排中央财政资金为10000万元,企业自筹资金为4000万元。

四、申请资格(一)申报单位的条件和要求。

1.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条件、运行管理规范的企业、事业单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均可单独或联合申报,不接受个人申请。

课题申报必须以某一课题整体研究内容为申请单元,积极鼓励科研单位和企业以“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方式联合申报课题,实现责任和风险共担、知识产权和利益共享。

每个课题的申报单位与主要参加单位须签订共同申请协议,明确规定各自所承担的工作和责任。

申报单位应结合“申请课题研究内容与目标”部分的基本要求,针对拟申请课题,细化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提出具体的考核指标体系,上述内容将作为课题评审的主要依据之一。

2.课题申报单位应具有承担相应国家级科研课题的综合能力,资产负债率低于2/3,无行政处罚或违法记录。

科学技术部关于印发国家防灾减灾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科学技术部关于印发国家防灾减灾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科学技术部关于印发国家防灾减灾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法规类别】科学研究与科技项目【发文字号】国科发计[2012]693号【失效依据】科技部关于对部分规章和文件予以废止的决定【发布部门】科学技术部【发布日期】2012.05.24【实施日期】2012.05.24【时效性】失效【效力级别】XE0303科学技术部关于印发国家防灾减灾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国科发计〔2012〕69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各有关单位: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导“十二五”防灾减灾科技发展,科技部组织编制了《国家防灾减灾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情况,做好落实工作。

附件:国家防灾减灾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科学技术部二O一二年五月二十四日附件:国家防灾减灾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和《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为全面提高国家防灾减灾能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防灾减灾工作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确保防灾减灾国家目标的实现,特制定本规划。

一、国家战略需求(一)我国自然灾害形势依然严峻我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具有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等特点。

特别是近年来地震、干旱、滑坡、泥石流、洪涝、台风、风暴潮等自然灾害接连发生,如2008年初南方部分地区严重雨雪冰冻灾害、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2009和2010年冬春西南特大旱灾、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和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害等,给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损失。

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工作方案

“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工作方案

“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工作方案一、背景随着全球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在推动国家发展、提升综合国力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为了在这一时期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为重点,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优化创新环境,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三、发展目标1、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在重点领域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发明专利授权量大幅增加,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55%以上。

2、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 15%以上。

3、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善。

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机制更加健全,创新型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4、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显著增强。

在农业现代化、资源环境、社会民生等领域的科技成果得到广泛应用,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幅提升。

四、重点任务1、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加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2、加强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加强制造业信息化、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时期(二0一一年至二0一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1)“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

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良好态势,并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我们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

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2)“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

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带图表完整版)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带图表完整版)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目录第一篇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第一章发展环境第二章指导思想第三章主要目标第四章政策导向第二篇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五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第六章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第七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第八章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第三篇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第九章改造提升制造业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第四篇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第五篇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第六篇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第七篇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第二十八章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第二十九章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第八篇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第三十章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第三十一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第三十二章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第三十三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三十四章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第三十五章提高住房保障水平第三十六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九篇标本兼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第三十七章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第三十八章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第三十九章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第四十章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第十篇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四十二章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第四十三章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十四章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第十一篇改革攻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四十五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四十六章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第四十七章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第四十八章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第四十九章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第十二篇互利共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五十章完善区域开放格局第五十一章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第五十二章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第五十三章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第十三篇发展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第五十四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五十五章全面推进法制建设第五十六章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第十四篇深化合作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第五十七章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第五十八章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第十五篇军民融合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五十九章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六十章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第十六篇强化实施实现宏伟发展蓝图第六十一章完善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第六十二章加强规划协调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公共安全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科学技术部二〇一二年三月目录一、形势与需求 (1)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 (3)(一)指导思想 (3)(二)发展原则 (4)(三)发展目标 (5)三、重点方向 (7)(一)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支撑技术与决策支持系统研发 (7)(二)公共安全脆弱性分析与保障技术 (8)(三)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救援技术与装备研发 (9)(四)公共安全标准体系建设 (9)四、重点任务 (10)(一)生产安全领域 (10)(二)食品安全领域 (12)(三)社会安全领域 (14)五、保障措施 (16)(一)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公共安全科技投入 (16)(二)建立科技创新机制,整合公共安全科技资源 (17)(三)建立科技激励机制,推进公共安全产业发展 (17)(四)加强学科建设和知识普及,提高全社会公共安全意识17 (五)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公共安全科技创新能力 (18)公共安全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石,是预防与应对各类重大事件、事故和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少社会危害和经济损失的基础保障,是政府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是科学预防与应对突发事件、强化公共安全综合保障能力的重要支撑之一,也是加强民生科技的重要任务。

本专项规划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编制,是指导“十二五”期间公共安全领域科技工作和制定相关科技政策的重要依据,重点包括生产安全、食品安全和社会安全等领域,防灾减灾领域另有专项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1、公共安全科技工作取得重要进展我国一直重视公共安全科技工作并给予了持续支持,特别在“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加大对公共安全领域的支持力度,公共安全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得到了快速发展。

一是初步建立了公共安全科技体系。

以构建科学预测、有效防控与高效应急的公共安全科技体系为目标,在国家科技计划支持下,重点围绕国家公共安全应急平台、重大生产事故预警与救援、食品安全与出入境检验检疫、突发事件防范与快速处置、生物安全保障和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防御等优先主题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科技成果。

二是积极推进部门联动,行业科技水平取得大幅提升。

科技部会同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卫生部、质检总局、安全监管总局等部门,组织实施了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建设、道路交通安全科技行动,大力加强了食品安全、矿山安全、危化品安全和防灾减灾等方面的技术研发,通过科技的带动和引领,促进了相关行业技术水平的提升。

三是公共安全科技成果集成示范和推广应用对解决社会关注的民生问题提供有效支撑。

在应对甲型H1N1流感、三聚氰胺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事件中,科技界行动迅速,科技支撑作用得到有效体现。

研制的国家应急平台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突发事件应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增强了公共安全科技人才队伍和科研基础条件建设。

凝聚了一批优秀的科研人员,建立了一批专门的科研团队,推进建设了一批从事公共安全科研工作的科研机构,依托大型企业和转制院所重点建设了建筑安全、电网安全、煤矿安全、化学品安全控制等实验室,“安全科学与工程”被列为国家一级学科。

公共安全科技对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

2、公共安全科技发展任重道远尽管我国公共安全科技近年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是比较公共安全的严峻形势,仍存在科技能力不足的现实问题,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努力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主要表现为:一是公共安全科学研究还不够深入。

各分支领域仍存在条块分割现象,基础研究还比较薄弱,重特大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的形成机理和预测预报研究有待深入;技术研究的系统性和深入性不够,单项技术、集成技术、应急装备、技术平台、标准体系等都需要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以满足科技支撑防范和处置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现实需要;食品安全检测检验、生产安全重特大事故技术调查、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城市公共安全基础设施等重要技术标准需要不断完善。

二是支撑条件平台构建和学科建设还不完善。

尚未建立起公共安全领域内分布较为合理的专业实验室、大型工程试验基地、检测与评价中心,不能有效支撑公共安全技术及装备的自主研发;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能力培养还有待进一步积累和加强。

三是公共安全科技经费投入仍然不足。

“十一五”期间科技经费有较大增加,但由于历史基础薄弱,比较公共安全的严峻形势依然明显不足,中央、地方、企业及全社会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尚未形成,政府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安全与应急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和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是社会对公共安全科技的作用理解还有待深入。

仍习惯沿用传统的思路、手段解决复杂的公共安全问题,公共安全的科普教育开展不够广泛系统,当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发生时,民众和社会抵御能力还很薄弱。

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成果的应用示范和社会普及,增强科技意识,让科学的思想、方法和手段贯穿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突发事件处置等各个方面。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整合公共安全科技资源,不断完善科技条件支撑平台建设,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加强应急装备研发,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发展相关产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发展原则1、完善体系,夯实基础。

进一步完善公共安全科技体系,整合和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系统开展公共安全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促进公共安全技术标准的建立和完善。

2、突出重点,强化能力。

突出关键科技问题,强化公共安全应急装备研发,加强科技条件支撑平台建设,促进公共安全科技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立。

3、理顺关系,完善机制。

探索建立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投入多元化的公共安全科技投入机制,鼓励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推动建立公共安全科技信息共享与合作网络,促进公共安全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的形成和完善。

4、重视应用,务求实效。

进一步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和成果转化,促进先进适用技术形成生产力,推动一批具有带动作用的关键性和共性技术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推动建立公共安全相关产业联盟,促进公共安全产业的形成、完善和发展。

(三)发展目标发展目标:围绕生产安全、食品安全与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领域的重大科技需求,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攻关,力争实现突发事件预防控制、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关键技术的持续创新,形成公共安全核心技术与装备的自主研发与工程技术能力,大幅度提升公共安全科技支撑突发事件的预防、准备和应对的能力,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安全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具体目标:1、进一步提高公共安全领域的基础研究水平,重点揭示突发事件的致灾机理、动力学演化过程、耦合衍生机理与规律,研究重大突发事件对承灾载体的作用机理,提供解决公共安全问题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

2、着力攻克若干公共安全关键技术,加强研发一批公共安全应急装备。

在突发事件风险分析、预测预防、监测预警、应急救援与指挥决策等方面的共性、关键性技术方面取得明显突破,并加强集成创新,研发一批技术先进、性能稳定、实用高效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急装备产品,显著提高公共安全核心技术和重大装备的自主研发与工程转化能力。

3、进一步提升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决策的科技支撑能力。

建立和充实公共安全共享数据库系统,促进公共安全信息共享,推进国家应急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为国家突发事件应急平台的创新和完善提供科技支撑。

4、推动公共安全技术标准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各部门、地方、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社会优势科技资源的作用,开展公共安全技术标准研究,推动科技研发与标准制定的有机结合,跟踪并参与国际标准制订,推动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公共安全标准体系。

5、发挥企业主体责任作用,建设一批公共安全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促进成果转化和应用。

建立2-3个公共安全领域的产业技术联盟,推动公共安全科技示范、科学普及与教育培训基地建设,逐步形成国家公共安全科技示范网络和成果推广体系。

6、新建3-5个公共安全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公共安全应急装备研发基地。

鼓励开发研制一批综合性、多功能的灾害、事故模拟实验装置,形成系列化、网络化公共安全科学实验系统。

7、加强公共安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以重点大学和科研机构为依托,在国家人才计划中加强公共安全科技人才和研究团队的培养,形成一批高水平的公共安全科研团队和学科带头人。

推进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大型企业联合培养公共安全工程技术人才。

三、重点方向面向国家公共安全保障的重大需求,着力解决公共安全领域的共性关键科学技术问题。

兼顾基础研究、技术研发、集成示范、成果转化和产业培育;突破若干公共安全综合保障与应急处置关键环节的核心技术,研发一批高水平仪器设备和装备;建设若干个公共安全技术研发与应急装备测试基地,构建多学科交叉的公共安全信息共享平台。

(一)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支撑技术与决策支持系统研发1、应急准备体系研究。

研究基于重大突发事件情景的应急演练方法;研究综合性应急能力评估方法;研究国家重大基础设施与关键资源保护技术方法。

2、监测-预测-预警的综合研判技术与集成系统研发。

研究地域、时空、气象等多种条件对突发事件发展演化的综合影响及预测模型和方法,突发事件演化的不同阶段实施应急救援对事件演化的影响和综合效果预测;研究不同类型突发事件的预警模式和技术,研发集成监测-预测-预警的综合研判系统。

3、综合指挥调度技术及系统研发。

研究基于风险识别的资源储备与调度模型,资源优化配置体系设计方法;研究多种救援力量统筹调度和协同作战技术;研发综合指挥调度系统。

4、决策支持技术与系统研发。

研究评估、监测、预测、研判综合集成的智能决策技术,案例反演与分析技术;研究复杂灾害条件下的事件链综合防控技术,研发基于物联网与云计算技术的突发事件应急平台系统。

5、极端条件下区域灾情监测技术及装备研发。

研究基于中低空飞行器实时灾情监测、识别的传感技术;研究有毒有害物质的移动式非接触探测技术;研发应急动力装备与移动式应急系统及装备等。

(二)公共安全脆弱性分析与保障技术1、城市公共安全规划技术与标准体系研究。

研究适应于城市综合风险评估的技术和方法;研究基于多种因素影响的城市脆弱性综合评估计算基础理论与方法;研发基于3S技术和风险评估技术的城市公共安全规划辅助支持系统;研究安全保障型城市公共安全标准。

2、突发事件次生衍生与耦合作用的机理和规律研究。

研究次生衍生灾害发展演化机理和规律,灾害作用类型、强度与时空分布特点和规律,次生衍生灾害与恶劣环境耦合对城市设施和系统的综合影响;研究相关模拟预测原理和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