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术失范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学术失范分析

北京科技大学赵世强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高校系统日益严重的学术失范,从教师和研究生两个方面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学术失范学术道德高校教师研究生

近年来,随着学术界剽窃、抄袭事件在新闻媒体上频频曝光。学术失范,这个让学术界既震惊又颇感羞愧和愤怒的行为名词,日渐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所谓学术失范,是指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不遵守学术研究行为规则的现象。

众所周知,高等院校作为国家的教育基地,拥有得天独厚的人才资源优势,是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成长的“摇篮”,是新知识、新思想、新技术的发源地。然而可悲的是,目前所揭露的学术失范也主要集中在高校系统。正是这一方净土,滋生了少数弄虚作假的学术人,他们违背了道德,做上了“科研成果快速制造者”或“专著机器”,成为学术失范中“最为活跃的力量”。下面着重分析这一现象:

一、高校教师的学术失范

古往今来,教师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尊重。人们把教师比作蜡烛,燃烧了自己,却把光芒留给别人;人们把教师比作蜜蜂,只知辛勤地耕耘和付出,不求回报,却把甜蜜留给了别人。教师在人们的心目中就像黑夜里的导航灯,为人们指引迷津。正因如此,人们对教师所应具有的学术修养和道德修养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然而,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某些高校教师迷失了方向,急功近利,抄袭剽窃,弄虚作假;个别学者学风浮躁,不专心研究,评奖、评职称时虚报科研成果等。这些不正常的现象,严重损坏了高校教师乃至整个学术界的声誉,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说明高校教师学术失范的严重程度,下面仅举2个例子: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第二届高校青年优秀教师王铭铭在1998年6月出版于上海人民出版社的著作《想象的异邦》中,有10万字左右抄袭自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哈维兰的《当代人类学》汉译本。事件曝光后,北京大学对王铭铭迅速做出处理,撤销其包括北大民俗学研究中心主任、北大社会学系学术委员会委员、北大人类学教研室主任在内的全部行政职务。

合肥工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杨敬安教授,曾在安徽省乃至全国人工智能研究界都是赫赫有名的。然而,2001年9月,中共合肥工业大学委员会在《关于给予杨静安开除党籍处分的决定》写道:“杨静安在截止1999年底所发表的学术论文中,严重抄袭国

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有6篇。杨在1993年申报教授、1995年申报博士生导师的材料中填报了以上部分抄袭论文,并虚构了国外研究成果一项,填报了实际上并未发表的国际会议论文两篇。”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荀子•劝学》)。高校教师既是创新人才的教育主体,也是知识创新、思想创新、技术创新的直接承担者。高校教师的学术素质(学术能力素质和学术道德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到所培养人才质量的好坏,还制约着高校为社会提供新知识、新思想、新技术的多寡优劣。然而,当这些令人触目心惊的事实摆在面前时,我们不禁感慨:连这样有名的专家学者都在“以身作则”,他们又怎么能指导好自己所带的研究生呢?

二、高校研究生的学术失范

研究生是我国学术共同体的准成员及接班人,肩负着繁荣我国学术,促进我国科学发展的使命。学术研究贯穿于整个研究生培养阶段,因此,科学严谨、务实求真的学术道德是每个研究生所必须恪守的。但是近来,研究生中的学术失范也时有发生,诸如考试时作弊、实验中编造或修改数据、撰写论文时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申报奖学金时虚报自己的科研成果或拔高成果档次等等。

西南师范大学年仅34岁的历史学博士生陈国生,从1993年开始发表论文,在其后6年间共发表了100多篇学术论文。后经抽查发现,其所著《心理心态与历史研究》一书中,大肆剽窃他人研究成果。该“著作”某一章的6700字中,竟有4700字摘自他人撰写的论文,连标点符号都未变,甚至连他人论文中因排版校对出现的错误也未曾改动。根据专家反映,陈国生的一些论文中,经常是一字不改地抄袭他人论文专著中的相关章节而不加注明,且引文篇幅远远超出了论文的引用规范。

至于伪造实验数据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曾有一项调查表明,25.7%的指导教师发现学生的论文中有抄袭现象,16.3%的导师发现学生曾有过伪造实验数据的行为。在调查中,其中有一题大意为:在学位论文的实验中,因时间紧迫,修改实验数据可以拿到学位,而按事实可能拿不到学位,问你是否会修改数据?调查的结果令人吃惊,竟有33%的研究生回答是修改数据!试想一想,今日的研究生,明日就可能成为专家、学者,如果让这样的一批人走上讲台或搞科研,是否会制造出更多的学术失范呢?

以上所罗列的某些高校教师和研究生的学术失范仅仅是“冰山之一角”。根据美国研究者W?布劳德和N?韦德的估计:每一个大作弊者被揭露出来,背后就有一百多个类似的大作弊者逍遥法外,还有一千多个小作弊者得逞。由此看出,科研过程中的学术失范是相当严重的,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高校中日益严重的学术失范进行有效的整治,否则,就会导致我国的学术发展后继乏人,科教兴国战略也难以实现。那么,如何改变这一局面呢?

三、高校学术失范的对策

针对目前高校学术失范现象,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整治:

1、加强个人道德修养

做学问、搞科研是一种具有创造性和严肃性的劳动,也是一种处于公众视野之外的活动。由于知识的高深性决定人们难以评判学术人是否诚恳地对待了公众利益,因此事实上,学者本人是自己学术道德的唯一评判者。无论是教师还是研究生,在学术研究中都需要有塌实的态度和严谨的学风,来不得半点虚假。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要遏止学术失范,必须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塑造健全的人格,实现科研工作者的自我约束。

另一方面,人的内心世界是复杂的。即使一个受过良好教育且能使自我行为尽可能适应社会规范要求的高级知识分子,在潜意识里,偶尔也会出现某种非理性的冲动。在这种情形下,能否克制并战胜这些非理性冲动,关键要看他是否具有反躬自省的意识和习惯,是否形成了抵制不良诱惑的自我防御心理机制。也就是说,此时,外部强制力所能发挥作用的范围是相当有限的,一旦外在强制不存在或难以控制局面时,人们就会在“名和利”的诱惑下,冲破各种规范的制约,做出越轨行为。这不仅关系到学者能否在积极健康的学术轨道上发展,也涉及到如何维护学术的尊严和纯洁。因而,只有加强自身修养,把外界的约束转化为内在的道德自律,人们才能在任何情况下控制自己的欲望和行为。

2、完善学术评价机制

现如今,各高校普遍采用了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教师评职称、评科研奖励等要看发表文章和出版著作的数量,学生评奖学金也要看发表论文和科研成果数量。不可否认,这种量化评价体系便于管理,但其无法体现科研真实水平的缺点也是毋庸置疑的。不仅如此,它还要求研究人员在规定时间内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对符合要求的进行奖励,未达到要求的给予相应处罚(对研究生而言,意味着要失去奖学金),这无疑成了科研人员头上的“紧箍咒”。可想而知,在这种“科学”的评价体系下,科研人员不再是单纯地进行科学探索,而是为了实现某一数字标准,科研人员的研究方式和目的不同程度地被改变了。同时,这也为抄袭、剽窃、低水平重复等学术失范埋下了隐患。

为了使学术评价机制更为有效,各高校应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以质量考核为中心,建立高校科研成果的评价标准和相关指标体系;同时规范学术奖惩制度,对在学术建设中有突出贡献者给予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而对于学术失范,不仅要批评教育,对严重者还要给予一定的处罚,真正发挥学术评价机制的作用。

3、完善论文出版制度

从论文出版角度来看,出版社对高校的学术失范也应负有一定的社会责任。这是因为,目前在论文著作出版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编辑责任不明确,论文一般都是“文责自负”,有时编辑形同虚设;二是审稿不严,缺乏对稿件的处理机制,容易造成“一稿多发”;三是监督机制不完善。这无疑为某些弄虚作假的论文打开了“方便之门”。针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