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外民俗个人整理重点

合集下载

民俗学 重点 复习

民俗学 重点 复习

民俗学重点(看图说话、简答、答述、论述)一、民俗:(广义)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者民族之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间:民众之间。

风俗: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

)狭义: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化说、传统文化说。

二、民俗的基本特征:1.集体性:指民俗在生产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也就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A民俗是民众共同创造和传承的。

B集体性不排除个人的因素。

C 在流传中体现集体性,变得复杂和丰满。

2 传承性和扩布性:(时空文化的延续体,主体是人。

)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延续性,即历时的纵向延续性;是民俗文化得以延续的手段,在民俗发展中承上启下。

A这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潜在能力,一切教化都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B有时是主动积极的C内容和形式上的延续。

Eg:母体保留。

扩布性:也称传播性,他是指民俗文化在空间平面上的伸展。

体现在:A受功能的制约,有条件的像周边地域和民族的渗透。

B对异地。

异民族文化的吸收、消化和加工。

3 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稳定性:指民俗一旦长生,就会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的固定下来。

只要经济基础不变,民俗文化仍然具有稳定性。

变异性:稳定性是相对的,稳定中随时包含着可变因素,就是变异性。

造成变化的原因:A在传承和扩步中自发和渐进的变化。

B地域环境生产、生活方式造成的。

C社会的发展和时代变革使民俗产生变异。

4 类型性。

5 规范性和服务性。

三、工匠民俗的三个重要特点:①师承关系的系谱性。

②技术传授的封锁性。

③生产活动的神秘性。

四、中国饮食文化的弊端?五、服饰的五要素:质、形、饰、色、画。

民族服饰所体现的中国的人文观念:①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

②求吉心理。

③表现民族的自我意思。

④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

六、我国居民的主要类型:①利用自然条件加工修造的固定空间。

②生产生活的需要造成的移动生活空间帐幕、居家船。

③有天棚、地基和四壁的固定生活空间。

中外民族民俗知识点总结

中外民族民俗知识点总结

中外民族民俗知识点总结民族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一个民族的传统习俗、风土人情和价值观念。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民族民俗各具特色,反映出各民族的独特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从中外民族民俗的各个方面进行总结,以便更加全面地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风貌。

一、中华民族民俗知识点总结1. 婚嫁习俗(1) 婚礼:中国的婚礼习俗包括订婚、过大礼、发喜帖、接亲、举行婚礼等一系列传统仪式。

各地的婚礼习俗存在一定的差异,如闽南地区的“过大礼”、广东地区的“三朝六礼”等。

(2) 婚礼道具:中国婚礼中经常用到的道具有红盖头、喜糖、龙凤灯笼、喜字牌等。

(3) 婚庆饮食:中国不同地区的婚庆饮食也各具特色,如粤菜、川菜等地方菜系的餐饮文化。

2. 节日庆典(1) 春节:中国春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包括除夕、初一、正月十五等一系列的传统庆祝活动。

(2)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是家庭团聚的日子,有赏月、吃月饼等习俗。

(3)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是祭祖、扫墓等活动。

(4) 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吃粽子、赛龙舟等传统习俗。

3. 饮食文化(1) 家常菜:中国的家常菜有很多种类,如红烧肉、鱼香肉丝、宫保鸡丁等。

(2) 地方特色美食:中国的各地美食有川菜、粤菜、湘菜等地方菜系,各有其独特的特色和风味。

(3) 茶文化: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茶叶的饮用方式及茶具的制作工艺都非常独特。

4. 传统技艺(1) 书法: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有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不同的书体。

(2) 绘画:中国的绘画艺术有国画、山水画、花鸟画等不同的绘画形式。

(3) 传统手工艺:中国传统的手工艺有剪纸、刺绣、扎染等多种形式。

5. 服饰文化(1) 传统服饰:中国的传统服饰有汉服、旗袍、唐装等形式,各种服饰都有其独特的设计和款式。

(2) 传统饰品:中国的传统饰品有玉器、琥珀、金银饰品等,都有其独特的设计和工艺。

二、外国民族民俗知识点总结1. 日本(1) 庆典节日:日本的节日庆典有樱花节、七夕节、盂兰盆节等,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习俗和庆祝活动。

中外民俗课程总结

中外民俗课程总结

中外民俗课程总结一、课程概述中外民俗课程是一门涵盖了世界各地民俗文化的研究课程。

通过这门课程,我深入了解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传统习俗、民间信仰、生活礼仪以及民间艺术等,不仅拓宽了视野,还增强了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二、课程内容与学习体会1. 传统习俗:课程中,我了解到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独特习俗,如印度的洒红节、西班牙的番茄大战等。

这些习俗虽然在我们看来可能有些奇特,但它们却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的尊重。

2. 民间信仰:通过学习,我认识到民间信仰在许多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例如,非洲的伏都教、东南亚的妈祖信仰等。

这些信仰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还是维系社区、家族和个体的重要纽带。

3. 生活礼仪:中外民俗课程让我了解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如何通过各种礼仪来表达尊重和谦逊。

例如,日本的茶道、英国的下午茶文化等。

这些礼仪不仅体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尊重,也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和关心。

4. 民间艺术:这门课程还让我领略到了世界各地的民间艺术之美。

从印度的泰姬陵到非洲的面具艺术,再到中国的剪纸和年画,这些艺术形式都以其独特的方式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美的追求。

三、课程收获与展望通过中外民俗课程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文化多样性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我们应该尊重并欣赏这些差异。

此外,这门课程还让我对跨文化交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有助于我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融入不同的文化环境。

展望未来,我希望能够进一步深入研究世界各地的民俗文化,探索更多文化交流的机会。

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自考《中外民俗》第四章 居住民俗

自考《中外民俗》第四章 居住民俗

第四章居住民俗4.1.居住民俗概述:是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域的广大民众在居住活动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属于本群体的独特的民俗习惯4.1.1.居住民俗的形成1)居住民俗的创始期:人类最早的居住方式,是利用天然形成的洞穴和树洞等自然空间,经过适当地加工而形成地穴居和巢居2)居住民俗的过渡期:1. 住所仍不稳定,简便易建的风篱与古老帐篷适应了他们不断迁徙的需要,但同时有向固定住所转化的趋势 2. 出现了火塘,由于风篱与原始帐篷不能构建宽广的室内空间,因此原始群居已经被家庭单居所替代,而火塘则是家庭居住的象征。

3)居住民俗的发展期: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的出现,人们逐渐改变了漂泊迁徙的生活,这反映在居住方式上便是定居的产生。

1.这一时期的民居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2. 居住类型的多样化,导致居住民俗的多样化。

4.1.2.居住类型1)洞穴居:黄土高原窑洞,西班牙吉普赛人穴屋。

2)干栏式建筑:中南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3)帐篷:蒙古包,阿尔及利亚牧民。

4)长屋:客家人围楼,雅奈马人的环形屋。

5)庭院住宅:北方四合院,三合院,东北大院。

南方天井院,“一颗印”,少数民族“三坊一照壁”“阿以旺”4.1.3.居住惯制1)火与火塘的突出作用(1)火是御寒取暖,饮食起居之必备(2)火塘是家庭生活的中心(3)火塘边座次,睡次的区别(4)火塘是神圣的地方2)住房的分配3)公房:特殊形式的住房分配。

保持乐原始社会的生活习俗。

4)人畜分居,人神有别4.1.4.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1)实用性2)艺术性3)伦理性4)宗教性4.2.中国汉族居住民俗4.2.1.风水与民居:核心内容则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的选择和处理。

第一,选择房屋基址时,追求物质和精神生活上都能满意的环境。

第二,处理房屋的形态和布局,如朝向,位置,出入口,道路等因素。

使之“合理化”第三,用一些符号来趋吉避凶1)宅基选址:“觅龙”“观砂”“察水”“点穴”。

玄武,朱雀,白虎,青龙:北,南,西,东南北方向,房基前面水,后靠山2)住宅外部布局(1)住宅与水(2)住宅与路(3)住宅与山3)住宅内部布局(1)住宅地势:朝南坐北,院门开在东南部。

自考《中外民俗》 第三章 饮食民俗

自考《中外民俗》 第三章 饮食民俗

第三章饮食民俗3.1.饮食民俗概述:饮食民俗,是指有关饮料和食物在加工,制作和食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习俗。

它是民俗中最富有特色的事项之一3.1.1.饮食民俗的形成1.经济原因:饮食民俗虽然是一种文化现象,但其孕育和变异无疑会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和农业生产力布局的制约。

2.自然地理条件的原因:自然地理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饮食民俗对自然地理条件有很强的选择性和适应性3.民族原因:由于各民族所处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不同,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经过世代的传承和变异,形成了区别其他民族的,特有的传统饮食民俗4.宗教信仰的原因:不少饮食民俗就是从原始信仰崇拜和某些人为宗教仪式演变而来的。

形成阶段(1)生食:均不用火烤,稍加处理直接食用(2)熟食:烤食和煮食(炒食)(3)烹饪:稻米,小麦,玉米,高粱,小米为人类社会的主要食物。

3.1.2.饮食民俗及其特征自然环境:不同的自然环境导致了不同的饮食民俗。

文化交流: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大大丰富和影响了我国的饮食习俗。

宗教信仰:不少的饮食民俗都是通过信仰,教义内容及祖先崇拜而流传的。

特征:区域性;差异性;丰富性;民族性3.1.3.饮食结构和类型在我国,粮食作物是主食的重要原料。

稻米,小麦。

菜肴,是饮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蔬菜,鱼肉,禽蛋,调味品。

饮料,常常作为饮食结构的补充,在生活中也不可缺少。

酒,茶,奶。

广东—功夫茶。

藏族—酥油茶。

蒙古族—奶茶。

白族—“三道茶”3.1.4.饮食的惯制(1)日常生活需要的饮食惯制(2)岁时节日的饮食惯制(3)礼仪饮食惯制(4)信仰上的饮食惯制3.2.中国汉族饮食民俗3.2.1.八大菜系:鲁菜,川菜,浙菜,苏菜,徽菜,粤菜,湘菜,闽菜3.2.2.茶俗1)客人来时的茶俗:广东—功夫茶,宁夏回族“盖碗茶”“炸撒子”2)喜庆茶礼:3)祭祀茶礼:中元节大年初二用茶祭祀祖先我国茶叶的分类(1)不发酵者为绿茶:江苏太湖洞庭山碧螺春,浙江杭州西湖的龙井,安徽黄山的毛峰,湖南洞庭湖君山的银针,江西庐山的云雾茶,四川蒙山的蒙顶茶,安徽太平县猴坑的猴魁。

民俗考试范围,巨强整理

民俗考试范围,巨强整理

单选:1. 古桥基本类型:梁桥,浮桥,索桥,拱桥。

2.门神:神荼郁垒,唐末五代时钟馗,秦琼尉迟敬德3.人力车:是日本的舶来品,又称“东洋车”,为求醒目,车身漆成黄色,故又名“黄包车”。

法国人米拉1873年引入上海。

4.肩舆:亭屋式,箱榻式,椅式。

5.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七夕乞巧,小年6.儒家“三礼”:《周礼》政治制度,《仪礼》行为规范仪节,《礼记》礼的作用和意义7.寿称:花甲60,古稀70,耄耋八九十,期颐100;还历寿61, 因为60为一转;喜寿77,“喜”草书写作七七七;伞寿,伞字草书写作八十;米寿88,八十八;卒寿90,草书体九十;白寿99,百字差一;茶寿108,二十加八十八。

看图填空:1. 首服:笼冠(魏晋南北朝),幞头(唐代),通天冠(宋代),顾姑冠(元代),乌纱帽(明代),达拉翅(清代),清代凉帽。

2.彩画: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名解:1. 风俗:风俗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反复出现,相沿成习,被一个地区或民族共同遵守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

2.礼仪: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

3.集团结婚:为响应国民政府和蒋介石提倡的“新生活运动”,上海社会局提倡在上海举行大规模的集团结婚。

1935年2月7日,上海市社会局发起以“简单,经济,庄严”为宗旨的新式婚礼—集团结婚,共57对新人参加。

4.流行语:是指在某一时期,某一地域或特定人群中盛行,广为传播的词汇,它从特定的角度表达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态,真实的映照出社会现象和时代变迁。

简答:1.中国邮驿制度发展史上的通信法规:三国时期,曹魏在邮驿史上最大的建树是制定《邮驿令》,这是魏文帝时由大臣陈群等制定的,是我国史上第一部专门的邮驿法。

宋朝邮驿形成了自己比较完整的通信法规《金玉新书》,这种以法治邮的做法,保证了邮驿的正常运行。

2.民国时期汉语词汇变化的基本特点:民国时期新词不再陌生,汉语词汇的变化基本上围绕不断不出现的外来事物发展的,其中有几个有趣的特点:第一.从隔阂到接纳的心理过程第二.从恐惧到平和的心理过程第三.从最求生动的权益叫法变成追求规范的明晰称呼第四.词语的变化反映出认识更加准确精确化论述:1.中传饮食文化的基本原则和特征:中国饮食文化的四大原则:食医合一:由于饮食获取营养和医病二者的相互借助与影响,从“医食同源”的实践和初步认识中派生出中国饮食的重要原则,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食医合一”的宝贵传统。

自考中外民俗章节知识点整理

自考中外民俗章节知识点整理

自考中外民俗章节知识点整理第一章民俗概述1、民俗的定义:使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2、民俗的分类: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

3、民俗的基本特征: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民俗的传承性与播布性、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民俗的民族性与地方性、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性。

4、民俗的社会功能:民俗的教化功能、民俗的规范功能、民俗的娱乐功能、民俗的审美功能、民俗的维系功能。

5、民俗的形成:(一)经济的原因(二)政治的原因(三)宗教的原因(四)地理的原因6、民俗文化对旅游的作用:(1)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2)民俗文化旅游丰富了旅游活动。

7、旅游对民俗文化的积极作用:(1)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交流与传播(2)旅游促进了旅游接待地民俗文化的现代化(3)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8、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消极影响:(1)民俗文化的同化和庸俗化(2)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3)腐朽生活方式的散播,传统道德观念的堕落。

第二章服饰民俗1、服饰:有关人体外部装饰的总称。

其构成:衣着;各种附加的装饰物;对人体自身的装饰;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日常用品。

2、服饰民俗的产生和发展:服饰的保护作用是第一位的。

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1)以遮身蔽体,防寒御署为主要目的。

(2)适应生产需要为主要目的。

(3)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登记身份的标志。

(4)反映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

3、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原因(因素):性别、年龄、职业、地位、用途、民族、季节、质料、色彩、样式、工艺。

4、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1)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2)求吉心理;(3)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4)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

5、中国汉族服饰民俗流变(一)古代汉族服饰的发展:(1)商朝时期的三种服饰:①免冠,身着窄袖圆领衣,手上带枷,其身份大概是奴隶或俘虏②头戴平顶帽,身穿翻领绣衣,腹前兽头纹蔽膝③头戴尖帽或裹巾子,上穿右衽交领衣,下着裙裳。

自考《中外民俗》 第八章 人生礼仪民俗

自考《中外民俗》 第八章 人生礼仪民俗

第八章人生礼仪民俗8.1.人生礼仪民俗概述:人生礼仪是指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阶段上所经历的不同的仪式和礼节,主要包括诞生礼仪,成年礼仪,结婚礼仪和丧葬礼仪。

人生礼仪民俗是社会民俗事象之一,是民俗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8.1.1.人生礼仪民俗的分类1)诞生礼仪:求子仪式,孕期习俗,庆贺生子2)成年礼仪:成丁礼,冠礼。

3)婚姻礼仪:受到个人,家庭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4)丧葬礼仪:人死后,亲属,友人,邻里为之举行殓殡,祭奠,哀悼的习俗惯制。

8.1.2.人生礼仪民俗的功能1)诞生礼仪:只有诞生礼仪才能被社会承认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2)成年礼仪:为了承认年轻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而举行的礼仪3)婚姻礼仪:婚姻是维系人类自身繁衍和社会延续的最基本的制度和活动。

4)丧葬礼仪:表达死者亲属对死者的真诚怀念,以及对灵魂存在论这种迷信思想即恐惧又有所求的复杂情感。

8.2.中国人生礼仪民俗8.2.1.汉族人生礼仪民俗1)诞生礼仪(1)求子仪式:①向神灵祈子:送子观音,碧霞元君,金花夫人,子孙娘娘②由旁人送子:“麒麟送子”比如偷瓜送子。

③生殖器崇拜仪式:“久木鲁”“生孩子的石头”(2)孕期习俗①孕妇禁忌:外出时忌红白喜事,忌孕妇入生子人家,忌孕妇看淫秽,异常的事物。

②孕期馈送:送婴儿衣食物品。

③接生方式:接生婆。

(3)庆贺生子①“报喜”②“开奶”③“洗三”④“满月”“百岁”⑤“抓周”2)成年礼仪:成年礼仪是为承认年轻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而举行的礼仪。

汉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女子十五岁行笄礼3)婚姻礼仪(1)相亲,订婚阶段:媒,贴,聘(2)迎娶阶段(3)认姻亲关系4)丧葬礼仪:人的最后的“脱离仪式”(1)初终(2)设床(3)沐浴,更衣(4)报丧(5)大敛8.2.2.少数民族人生礼仪民俗1)诞生礼仪(1)未孕前的求子习俗(2)怀孕时的习俗(3)临产习俗(4)诞生后的习俗2)成年礼仪(1)冠,笄之礼(2)穿裤,换裙(3)文身,染齿3)婚姻礼仪(1)抢婚习俗(2)入赘习俗(3)表亲婚(4)转房婚(5)不落夫家4)丧葬礼仪(1)安葬方式及其分类①火葬:许多民族都曾流行。

中外民俗本科自考

中外民俗本科自考

中外民俗本科自考民俗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各种民间文化现象和行为规范的学科,是文化人类学的一个分支。

它以研究和描述特定社群的传统习俗、信仰、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为主要内容,旨在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中外民俗本科自考课程主要包括民俗学概论、中外民间节日、中外宗教与民俗、中外节日与生活研究、中外神话与民俗、民俗学专题研究等。

民俗学概论是中外民俗本科自考课程的基础,通过介绍民俗学的基本概念、学科发展历程、理论体系、研究方法等,使学生对民俗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中外民间节日课程主要介绍中外各种重要的民间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情人节、圣诞节等,以及这些节日的由来、庆祝形式、相关习俗等。

通过学习这些节日,学生能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中外宗教与民俗课程主要介绍各种中外宗教对民俗习俗的影响,如基督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

通过学习宗教与民俗的关系,学生能够了解宗教信仰对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行为的影响。

中外节日与生活研究课程通过研究不同节日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节日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学生可以了解到节日对社会团结、文化传承、个体认同等方面的影响。

中外神话与民俗课程主要介绍中外传统神话故事与民俗之间的关系。

通过学习神话,学生可以了解到人们对于自然、生命、宇宙等问题的解释和象征意义。

民俗学专题研究是中外民俗本科自考课程的重点,学生需要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民俗学专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研究论文,展示自己对民俗学的理解和研究能力。

通过中外民俗本科自考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民间文化差异和相似之处,了解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共性,培养跨文化交流与理解的能力。

这对于今天生活在全球化时代的人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2017年自考中外民俗个人整理重点

2017年自考中外民俗个人整理重点

2017年自考中外民俗个人整理重点民俗是指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是民间风俗的总称。

保护和发展民俗文化是非常重要的。

按照内容来分,民俗可以分为经济民俗、社会民俗、民俗和游艺民俗。

然而,旅游业对民俗文化也有消极影响,比如同化和庸俗化,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等。

服饰民俗是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惯制,涉及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的服饰民俗的产生和发展。

服饰民俗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遮身蔽体、适应生产需要、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份的标志、以及仪民俗和岁时节日民俗等。

影响服饰民俗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地位、用途、民族、季节、治疗、色彩、样式和工艺等。

民俗的基本特征包括集体性、模式性、传承性和播布性。

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则包括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稳定性与变异性、民族性与地方性、原始性与神秘性,以及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等。

民俗的集体性是指其在产生和传播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和本质特征。

例如,胡服是指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服装,体现了某一民俗的历史发展。

民俗的传承性则是指其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过程。

民俗的播布性则是指其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

不同的地区和民族有不同的服饰民俗特征。

例如,东北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包括满族一年四季穿袍服,朝鲜族穿上衣、斜襟、左衽、宽型袖筒和宽腿长裤,赫哲族则以鱼皮衣为标志,而鄂伦春族则以狍皮为原料制作服饰和生活用品。

民俗的功能是指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的概念在韩国饮食中很重要。

3、印度:素食为主,以香料为特色,烤饼、咖喱、煎饼、酸奶、芝士、茶为主要食品。

4、泰国:以辣味和香味为特色,经常使用椰浆、柠檬草、姜、大蒜等食材,有炒饭、炒面、咖喱、烤肉、沙拉等多种食品。

二)欧洲国家的饮食民俗1、法国:讲究食材的新鲜和质量,以奶油、芝士等为特色,有法式面包、奶油蛋糕、红酒、香槟等特色食品。

2、意大利:以面食、奶酪、橄榄油为主要食材,有披萨、意面、意大利面、千层面等特色食品。

中外民俗概论知识点总结

中外民俗概论知识点总结

中外民俗概论知识点总结民俗文化是指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深受人们喜爱并流传久远的生活方式、节庆习俗、信仰观念等民间文化现象的总称,是一种以集体主体性和传统性为基本特征的文化形式。

它是民族的历史文化的传统、积累和延续,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深厚社会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文化形态。

本文将从中外民俗的概念、形态、特征和作用等方面进行总结。

一、中外民俗的概念1. 中国民俗的概念中国民俗,是指反映中国古代和现代农民的日常生活,以民间文化活动为载体的一种文化现象。

尤其在中国古代,由于没有正规的宗教文化,因此民俗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日常生活和节庆活动之中的许多传统性习俗和风俗,就是中国独特的民俗文化。

在中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不同信仰有着各自独特的民俗文化体现,如婚嫁习俗、宗教信仰、节庆活动等。

2. 外国民俗的概念外国民俗是指世界各国的习俗和风俗,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着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内容。

外国民俗主要反映着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方面的文化风貌。

二、中外民俗的形态1. 中国民俗的形态中国民俗文化主要包括民俗节庆、民俗婚丧嫁娶、民俗信仰等几种形态。

其中,民俗节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节庆繁多,涵盖了宗教、历史、文学、艺术、劳动等方方面面。

在节庆活动中,人们会举行祭祀、守岁、舞龙、舞狮等活动,活跃了中国的文化生活。

此外,中国的婚嫁习俗也是一大特色,婚礼中的礼仪和习俗往往深受古代传统文化的影响,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2. 外国民俗的形态不同国家的民俗文化形态也各具特色,如西方国家的圣诞节、复活节等传统节庆活动;印度的喀拉拉邦水灯节、秘鲁的因卡帝大节等,这些民俗形态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风采。

三、中外民俗的特征1. 中国民俗的特征中国民俗文化以其充分的民族特色,历史积淀和多样性而著称。

中外民俗知识点总结

中外民俗知识点总结

中外民俗知识点总结民俗是指人们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传统风俗、习俗和民间传统文化。

它是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是民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外民俗博大精深,涵盖了丰富的内容,包括节日、婚嫁、丧葬、饮食、服饰、住房、交通、信仰等方面的习俗。

以下是对中外民俗知识点的总结。

一、节日习俗1.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新年的开始。

春节期间的习俗包括贴春联、走亲访友、吃年夜饭、放鞭炮、看舞龙舞狮等活动。

清明节:清明节是扫墓和悼念祖先的节日,人们会到坟墓前祭扫,还有踏青的习俗。

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还有挂艾草和插艾草的习俗。

中秋节:中秋节是团圆的节日,人们会赏月、吃月饼、赏桂花,中秋节还有赏月、赏菊、吃柚子等习俗。

2.西方传统节日圣诞节:圣诞节是基督教的重要节日,人们会搭建圣诞树、装饰房屋、送礼物、合家欢聚等。

复活节:复活节是基督教的重要节日,人们会参加宗教仪式、举办彩蛋狩猎活动、制作复活节面包等活动。

二、婚嫁习俗1.中国传统婚礼习俗过门酒:过门酒是新郎新娘参加婚礼的第一道程序,新郎和新娘要依次向家人敬酒,借此表示敬重和祝福。

还礼:新娘到新郎家后,新郎家要给新娘家送还礼,以示对新娘家的敬意。

敬茶:敬茶是新婚夫妻向亲友敬献茶水的过程,在这个环节中,新婚夫妻表达对亲友的感激和尊敬。

2.西方传统婚礼习俗婚纱礼服:在西方,新娘通常会穿着白色的婚纱,而新郎会穿着西装。

结婚誓词:在结婚仪式上,新郎新娘要互相宣誓忠实、永恒的爱意,并互相戴上戒指。

蜜月度假:新婚夫妻会选择一个浪漫的地方度过蜜月期,共同度过甜蜜的时光。

三、丧葬习俗1.中国传统丧葬习俗守孝:在中国传统丧葬仪式上,家属会进行守孝,表示对逝者的哀悼和尊重。

扫墓祭祖:清明节时,人们会扫墓祭祖,祭拜祖先,祈求祖先的保佑和庇护。

2.西方传统丧葬习俗葬礼仪式:在西方,丧葬通常会有葬礼仪式,包括追思会、祈祷仪式等。

中外民俗重点

中外民俗重点

中外民俗重点民俗的定义:民俗,就是民间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

我国民俗学家乌丙安先生把民族学研究对象分为四类:1】经济的民俗2】社会的民俗3】信仰的民俗4】游艺的民俗民俗事项:1】物质民俗2】社会民俗3】精神民俗4】语言民俗服饰的民俗习惯:1】实用的习俗惯制:是基于服饰本身的使用价值而产生的民俗习惯。

2】观赏的习俗惯制:是在服饰的实用性上派生出来的一种民俗习惯,但是受到生活消费水平的严格制约。

3】礼仪的习俗惯制:是完全出自于社会礼俗的需要,可以不考虑实用性和观赏性4】信仰的习俗惯制:是把实际生活中的服饰习俗转移到信仰习俗的某种惯制服饰民俗体现的社会文化观念:1】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2】求吉心理3】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4】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民俗服饰的构成:1】衣着2】各类附加的装饰品3】对人体自身的装饰,如发式、画眉、纹眼线4】佩戴在身上、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日常生活用品,例如佩刀、腰刀影响民族服饰构成的主要因素:1】性别因素2】年龄因素3】职业因素4】社会地位因素5】实际用途因素6】民族差别因素7】季节因素8】质料因素9】色彩因素10】工艺技术因素11】样式因素12】审美观念因素服饰民俗的发展:第一个阶段,以遮身蔽体、防寒御暑为主要目的。

这个时候的特点是,服饰未区别性别、年龄的差异,甚至地区之间的差异也很小。

第二的阶段,服饰的功能处遮身蔽体外,还适应生产需要为主要目的,并因生产条件的不同而产生明显差异。

第三个阶段,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份的标志。

第四个阶段,服饰除了具有前述功能之外,还能反映出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发展。

服饰的发展变化,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二是历史发展进程中,因生活条件和社会观念的改变而影响到服饰的改变。

两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总的趋向是随着历史发展而发生变化。

民俗学复习重点

民俗学复习重点

民俗学考试复习重点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

2、民俗学:是一门针对信仰、风俗、口传文学、传统文化及思考模式进行研究,来阐明这些民俗现象在时空中流变意义的学科。

民俗学与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各种生活现象息息相关。

3、徽菜:是指徽州菜,它起源于黄山麓下的歙县(古徽州)。

后来,由于新安江畔的屯溪小镇成为"祁红"、"屯绿"等名茶和徽墨、歙砚等土特产品的集散中心,商业兴起,饮食业发达,徽菜也随之转移到了屯溪,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徽菜以烹制山珍野味而著称。

4、《风俗通义》:又称《风俗通》,以考释议论名物、时俗为主,对当时的社会风俗和迷信思想颇有批判,是了解汉魏间社会习俗的重要资料。

《风俗通义》原为三十卷,今仅存十卷,分别为《皇霸》、《正失》、《愆礼》、《过誉》、《十反》、《声音》、《穷通》、《祀典》、《怪神》、《山泽》,全书包罗广泛,举凡社会生活之方方面面皆有涉及,因事立论,文辞清辨,叙述简明,可资博洽,不啻为一部小百科全书,已初具《三通》之雏形,可谓后世“通书”之祖。

5、二十四节气歌:是为便于记忆我国古时历法中二十四节气而编成的小诗歌,流传至今有多种版本,体现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智慧。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6、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自考《中外民俗》第七章工艺美术民俗

自考《中外民俗》第七章工艺美术民俗

自考《中外民俗》第七章工艺美术民俗第七章工艺美术民俗7.1.工艺美术民俗概述:工艺美术民俗是人们在生产,制作生活日用工艺品和装饰欣赏工艺品过程中形成的传承模式,是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7.1.1.工艺美术民俗的形成和发展原始社会:石器,陶器。

纺织,牙雕,泥塑,木雕奴隶社会:青铜工艺为代表。

奴隶社会进入青铜时代。

陶器,玉器工艺。

石雕,牙骨雕,漆器,木器,染织,皮革。

封建社会:雕刻,织绣印染,陶器,漆器,金属制造,建筑装饰。

《都工记》《天工开物》。

鲁班,黄道婆,马钧。

近现代社会:东西文化交流为工艺美术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开拓了新的空间。

天津泥人张的泥塑,河北王志赏,潍坊的风筝,宁夏的地毯。

一方面传统工艺继续存在和发展,工艺品的许多种类不断推陈出新。

另一方面,现代工艺美术的诞生和发展。

当代社会:传统工艺,现代工艺美术设计。

现代艺术运动影响了工艺美术的形式和内容。

7.1.2.工艺美术民俗的分类生活日用品:陶瓷,竹编,草编,玻璃工艺品。

装饰欣赏工艺品:陶瓷工艺金属工艺织绣工艺雕刻,印染,纺织,刺绣7.1.3.工艺美术民俗的旅游价值1)工艺美术民俗的审美特征(1)功能美:少数民族民间工艺品大多与生活生产相联系,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

(2)形式美:造型美,图案美,色彩美。

(3)质地美:材质本身的审美性直接影响作品的艺术特色。

2)如何使工艺品成为旅游纪念品(1)突出纪念性,艺术性,实用性(2)突出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7.2.中国工艺美术民俗(1)历史悠久:中国的石雕,陶器,牙雕,编织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

(2)品类齐全:工艺品种类繁多,不胜枚举。

(3)技艺精湛:中国工艺美术的精湛技艺受到世人的推崇。

(4)风格独特:中国各种工艺品都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5)不断创新:中国工艺美术在不断创新中向前发展。

7.2.1.汉族工艺美术民俗陶瓷工艺:瓷都景德镇,陶都江苏宜兴金属工艺:铁画,景泰蓝。

铁画—安徽芜湖。

景泰蓝—北京。

自考《中外民俗》第二章服饰民俗

自考《中外民俗》第二章服饰民俗

自考《中外民俗》第二章服饰民俗第二章服饰民俗2.1.服饰民俗概述服饰民俗是一个地区生活风尚的表征,服,饰结合的民俗,既指衣饰,也包含穿着者的行为和文化习惯。

2.1.1.服饰及构成2.1.2.服饰民俗的产生和发展第一阶段以遮身蔽体,防寒御暑为主要目的。

第二阶段服饰除用于遮身蔽体之外,还以适应生产需要为主要目的,并因生产条件的不同而产生明显差异。

第三阶段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份的标志第四阶段服饰除具有上述功能外,还能反映出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2.1.3.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性别,年龄,职业,地位,用途,民族,季节,质料,色彩,样式,工艺2.1.4.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1)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2)求吉心理3)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4)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2.2.中国汉族服饰民俗流变2.2.1.古代汉族服饰的发展1.早在上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能用兽皮缝制衣服,创造了与采猎经济相适应的服饰文化。

2.农耕经济后,纺织业随之兴起,人类的服饰大为改观。

3.进入阶级社会,商代给我们留下了一些有关服饰的资料4.西周时期,贵族服饰承袭了商朝的上衣下裳,只是腰间的束带渐宽,衣身也出现了宽博的式样。

5.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服饰风格不同。

最重要的变化式深衣与胡服的出现。

(深衣是将原来不相连属的衣与裳连在一起,长至脚踝处,为当时诸侯,大夫平日闲居所穿的常服。

胡服是指我国北方游目民族的服装,他们常年在马上生活,为适于骑马,多穿紧身窄袖的短衣,裤和皮靴)6.西汉时,上下连体的长衣统称袍,成为贵族服装的主流。

短衣与合裆多为劳动者所穿。

出现冠式7.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入驻中原,紧身,圆领,开叉的胡服大规模向中国传统服饰渗透。

促进了两种服饰文化的融合。

形成了中国服饰的重大转变8.唐代服饰吸收了胡服的某些特点,男子在日常生活中穿圆领袍,裹幞头,穿长靴。

唐代妇女以半袖衫为时尚。

9.宋代服饰改唐代袍的圆领为圆领内加衬,改小袖为大袖,衣身也较为宽大。

中外民俗教材考试大纲

中外民俗教材考试大纲

福建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旅游管理专业(独立本科段)《中外民俗》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一、课程性质、特点与设置目的1、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本课程是高等院校、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之一。

从民俗学和旅游学交叉的角度论述民俗的定义与种类,民俗与旅游关系,民俗的旅游价值;阐释民俗诸方面的特性,以及应注意事项;探索民俗旅游区的划分,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进行理论思考。

对中外的婚姻民俗、丧葬民俗、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信仰禁忌民俗、人际礼仪民俗、岁时节庆民俗、工艺美术民俗、游艺民俗等进行了全面阐述。

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紧紧围绕中外民俗旅游这一主题,致力于体现教学改革的最新理念,在结构、内容等方面有所创新,给考生提出更多、更新、更系统、更富于指导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使自考考生更多、更好的了解中外民俗的基本知识。

来源圣才学习网2、本课程设置的目的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让考生了解有关民俗的概念及其流变;掌握民俗与旅游文化的关系;掌握婚姻民俗和婚姻礼仪的概念和我国各民族及世界其他一些国家婚姻民俗的基本概况,认识婚姻民俗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掌握丧葬民俗的基本理论、民俗的成因和发展演变,了解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各国的丧葬民俗的基本概况和主要特点;了解服饰的起源及服饰的民俗功能,掌握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服饰的突出特点及其各自的形成原因;掌握饮食民俗形成的原因及社会功能,了解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饮食民俗的主要特点;了解人类居住民俗的形成与发展,了解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居住民俗的主要特点及其文化内涵;了解宗教信仰禁忌民俗的文化内涵及其产生的原因。

熟悉我国各民族及世界其他国家的民间宗教信仰情况;了解人际礼仪的特点与作用,了解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的主要礼仪风俗;了解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各国主要的节日基本情况,掌握各种节日民俗的主要文化内涵;了解我国各民族及世界各国的传统和当代的工艺美术品的民俗特点、发展、分类及其旅游价值;了解人类游艺民俗的起源、分类及社会功能,知晓我国各民族及世界其他各国游艺民俗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俗的分类,按容来分,分为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

经济民俗,是指人们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过程中所形成的民俗。

(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等。

)社会民俗,是指人们在特左的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 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所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主要家庭乡里民俗,人际交往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等)信仰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而的民俗。

民俗的基本特征:集体性与模式性传承性与播布性稳泄性与变异性民族性与地方性原始性与神秘性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民俗的传承性:是民俗文化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过程,它体现了某一民俗的历史发展。

民俗的播布性:是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指的就是民俗的地方性。

“上刀山,下火海”“上刀梯”以及而具舞的表演,都表现了民俗的原始性和神秘性。

民俗的社会功能分为:教化功能,规功能,娱乐功能,审美功能,维系功能。

民俗的教化功能,是指民俗在个人行为过程中的教冇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民俗的规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和控制作用。

民俗的维系功能,是指民俗统一人们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成员保持向心力和凝聚力。

民俗形成原因:经济,政治,,地域民俗文化对旅游的作用1是重要的旅游资源2丰富了旅游活动,提髙了旅游接待地的经济效益。

旅游对民俗文化的积极作用1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交流与传播2促进了旅游接待地民俗文化的现代化3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消极影响1民俗文化的同化和庸俗化2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第2章服饰民俗\服饰民俗的产生和发展:第一阶段,以遮身蔽体,防寒御暑为主要目的第二阶段,适应生产需要为主要目的。

第三阶段,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份的标志。

第四阶段,反映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而的变化。

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性别,年龄,职业,地位,用途.民族,季忆治疗,色彩,样式,工艺。

服饰民俗的文化涵:1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2求吉心里3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4 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的特征东北少数民族服饰的特征:(1)满族一年四季穿袍服,袍服中最有特色的衣服是旗袍。

(2)朝鲜族:通常穿上衣,斜襟,左衽,宽型袖筒,下身穿宽腿,肥腰,大档的长裤。

(3)赫哲族:鱼皮衣是最重要的标志(4)鄂伦春族:在游猎生活中创造了独皮服饰文化,无论衣服鞋帽还是生活用品,都以犯皮为原料。

四北少数民族服饰民俗:(1)蒙古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2)维吾尔族:传统的服装为男子穿绣花领衣,外套斜领,无纽扣的“裕禅”(3)哈萨克族是以草原游牧文化为特征的民族,服装便于骑乘。

(4)回族由于散居的原因,在服饰上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是礼拜帽第3章饮食民俗(我国饮食民俗)形成的原因1经济原因2自然条件原因3民族原因4信仰原因饮食民俗发展阶段:生食,熟食,烹饪饮食惯制:1日常生活需要的饮食惯制2岁时节日的饮食惯制3礼仪饮食惯制4信仰上的饮食惯制2、简述中国汉族八大菜系特点。

1、鲁菜:讲究调味纯正,口味偏于咸鲜,具有鲜、嫩、香、脆的特色。

2、川菜:十二类味型川菜,基本味有麻、辣、甜、咸、酸五味。

咸鲜味型、家常味型、麻辣味型、鱼香味型等12种。

3、菜:注重刀工火候,色调淡雅,造型淸新,口味咸甜适中。

4、粤菜:味重淸、鲜、爽、滑、嫩、脆。

5、湘菜:刀工精妙、形味兼美、酸辣著称、尤重煨。

6、浙菜:口味淸鲜脆嫩、文化色彩浓郁是菜一大特色。

7、闽菜:汤菜居多,滋味淸鲜。

调味偏于甜、酸、淡。

8、徽菜:是佛南、沿江初沿淮三种地方风味傍构成,以皖南菜为代表。

3、简述某国的食俗特点。

(-)亚洲国家的饮食民俗1、日本;吃生金枪鱼片、喝绿茶、日本料理。

2、国:一日四餐、吃糯米糕、冷而、烧烤、参鸡汤、泡菜、喝人生茶、生茶、麦茶、娘。

“五味五色”3、泰国:主食米饭、粉绿粽子、鲜榨果汁。

髙温吃火锅、烫茶下冰块。

4、印度:吃烘鸡、吃咖喔饭5、蒙古人的奶茶6、土耳其人的酒一一"拉克”7、阿拉伯人的食俗'吃“破布斯”大饼8、东南亚诸国的食俗:嗜好奇特的天然食物,如蚂蚁、蝌蚪、蝴蝶等。

(二)欧洲国家的饮食民俗1、俄罗斯人:俄式而包、“卡夏”粥、“喜吉”汤、“库斯”饮料、红茶、鱼子酱2、法国:面包、奶酪、蜗牛、香槟酒3、意大利:面条、鱼、维诺葡萄酒4、英国:一日四餐、喝牛奶、泄时茶,啤酒5、西班牙:一天五餐、绘饭、橄榄油6、瑞士:乳酪蒸蛋、匍萄酒7、瑞典:海鲜的天堂、禁酒(三)美洲国家的饮食民俗1、美国:一日三餐,快餐、热狗2、加拿大:以肉食为主,喜爱“户外烧烤会”、“胡椒牛排”3、巴西:喝马堤茶、烤肉(四)非洲国家的饮食民俗1、埃及:烤鸽子“哈妈妈”、红茶2、喀麦隆:西红柿玉米羹、花生玉米羹3、卢旺达:香蕉王国4、东非马萨伊族人:吃牛羊肉、喝牛血(五)澳洲及太平洋群岛国家的饮食民俗1、斐济:洒俗“亚库那酒”2、毛利人:烧石烤饭3、汤加人:烤全猪第4章居住民俗居住民俗的形成:创始期(巢居,穴居)过渡期(风篱,原始帐篷)发展期(帐篷,窑洞, 干栏式,庭院式等)居住类型:1洞穴居2干栏式建筑3帐篷4长屋5庭院住宅1、简述中国民居建筑的类型。

(1)洞穴居:陕北的窑洞(2)“干栏”式建筑:傣族、基诺族的竹楼,上家族、布依族的吊脚楼(3)帐篷或移动式居所:吉卜赛人的大篷车、闽粤沿海“居家船”(4)“上栋下宇”式建筑:客家人的围楼、欧美国家的别墅(5)四合院、三合院:不论大小都以中轴线为中心,建造大屋顶,砖瓦料的对称房屋。

四合院大都为封闭式格局,布局严谨,幽雅美观,屋冬暖夏凉。

的四合院基本上都随大街小巷胡同方向兴建。

2、运用居住与环境的关系理论来分析居住民俗。

(1) 居住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生态、温度与湿度决左房屋的式样和结构,房顶的坡度在」匕 方、华北、西北、南方不一样(2) 居住与人文环境的关系:•生产方式:游牧民族与游猎民族多住轻便易拆的房子,蒙古包、藏包•信仰:哥特式的天主教堂、伊斯兰风格的淸真寺、藏式风格的喇嘛寺居住民俗的文化涵:1实用性2艺术性3伦理学4性影响交通民俗的因素:1自然环境的影响2新型交通的发明和使用3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传 播4民俗文化因素农业民俗的特征:1地域性,季节性,行业性2功利性3技艺性4稳泄性5经验性6田 园性影响农业民俗的因素:1自然环境2科学技术3经济条件4民族与地域传统农业民俗旅游开发原则:1地点选择2景观选择3季肖选择4组合开发 农业民俗旅游的分类:1观光欣赏类2游乐参与类3饮食购物类工艺美术民俗的形成和发展:原始社会工艺(石器,器为主体)奴隶社会的工艺(青铜器 封建社会是工艺美术的上升阶段,近现代社会的工艺美术继续向前发展工艺美术的分类:分为两大类1为生活日用工艺品2为装饰欣赏工艺品制作材料上看,又可分为瓷工艺,金属工艺,织绣工艺等。

根据工艺特点:分为雕刻,印染,纺织,刺绣。

制作目的划分:特种工艺品,纪念性工艺品,礼品性工艺品 工艺品要成为旅游纪念品,旅游商品,重要的是表现自己的特色1突出纪念性,艺术性,实用性2突出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中国工艺美术民俗具有历史悠久,品类齐全,技术精湛,风格独特,不断创新等显著特点“四大名绣”:湘绣,绣,粤绣,蜀绣少数民族工艺美术特点:传统继承工艺较好,民族特色,地域特色鲜明,工艺品以实用为主: 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的影响较为明显。

第5章交通民俗交通民俗的特点:1地域性2神秘性3等级性4行业性交通民俗的主要类型:1陆地交通民俗2水路交通民俗3空路交通民俗第6章农业民俗第7章工艺民俗简述民间工艺技术的门类。

刺锈:蜀绣、顾绣、绣、湘绣。

雕塑:玉器、黄木雕、翻簧竹刻瓷:瓷、宜兴紫砂金属工艺:龙泉宝剑、帙画木作工艺:明式家具剪纸:蔚县剪纸年画:柳青木版年画、绵竹版年画面塑:民间面塑泥塑:的'泥人”、“的惠山泥人”漆器:唐代的金银平脱,宋代的一色漆器,元代的雕漆,明代的百宝嵌,淸代的脱胎漆器等中国结:“结”与“吉”谐音,“吉”有着丰富多彩的容,福、禄、寿、喜、财、安、康无一不属于吉的畴。

第8章人生礼仪民俗人生礼O指人庄一生41几个重麺段上所经历的不冋旳仪式典礼伏人生礼仪民俗的分类1诞生礼节2成年礼节3婚姻礼节4丧葬礼节戈:i:礼仪代为承认勺編人入H会的能力兀吩格门们丁(礼仪第9章人际礼仪民俗人际礼仪的特征1符合现代观念2符合现代审美标准3符合现代生活特点4符合现代国际惯例5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人际礼仪的性质1阶级性2民族性,国别性3普遍性人际礼仪的作用1尊重作用2约束作用3教冇作用4调卩作用第10章岁时节日民俗岁时盯日民俗的形成和发展:1节日所处的时空位置的影响2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3历史时间与传说的影响4文化传播的影响岁时节日民俗的分类:1性节日民俗2生产性节日民俗3年节及苴民俗4文娱性节日民俗岁时节日民俗的特征:1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2浓厚的伦理观念与人情味3 V J S民俗的容与功能由单一性向复合性发展巫术色彩4浓郁的乡上特色游艺民俗的旅游价值1欣赏价值2参与价值3娱乐价值唱类曲种最多(大鼓,渔鼓,道情,坠子,琴书,弹词,牌子曲,莲花落)数类(数来宝,快板,快1、民间游戏◊智能游戏:猜谜语、剪纸◊体能游戏:捉迷藏、丢手绢、跳房子◊智能与体能结合的游戏:行酒令、划拳等2、民间竞技♦力量型竞技:摔交、爬竿、划龙舟♦技巧型竞技:踢魁子、赛马♦技艺型竞技:的憋死牛、的下鸡蛋、棋类等3、民间杂艺※民间艺人的杂耍表演一杂技和戏法:走索、钻圈、吞刀吐火、大变金钱等。

※动物的争斗与表演:斗鸡、牛、羊、蟋蟀,猴、马、虎、象戏4、民间歌舞活动:歌舞:锅庄舞、扁担舞、热巴舞、秧歌舞。

乐舞:腰鼓舞、朝鲜舞、长鼓舞、鼓舞。

民乐:打击乐器、管乐器、弦乐器等第12章信仰民俗信仰的特征:1盲目性2虚幻性3系统的礼仪4有固左的组织形式禁忌的由来1对灵力的崇拜和畏惧2是社会的人对自然的人一些本能欲望的抑制3是来自人类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中长期形成的仪式4是人类在长期生活经历积累得出来的教训禁忌的分类1 2生产3语言4生活道教禁忌1戒律2斋戒3淸规4 一般禁忌篥境界为最离目标的「主要节日:开斋节,宰牲节,圣纪节基督教是在犹太教新宗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产生于公元1世纪的巴勒斯坦境,传说为・蘇基督所创立• “犀督“•词源于希腊文“heists:意指的儿子耶稣比作"基督S即耶稣就是救世匕凡事信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