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之”字用法歌诀
巧记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巧记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初中课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古文中部分虚词的含义及用法,其中“之”字,比较常见,也很重要,由于受语言环境的影响,它的意思和用法十分灵活多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现对其中的规律进行总结,以更好的掌握虚词“之”的意义及用法。
一、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1、结构助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
其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
例如: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沈复《幼时记趣》)译: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②于厅事之东北角。
(林嗣环《口技》)译:在客厅的东北角。
③水陆草木之花。
(周敦颐《陋室金铭》)——各种草木的花。
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译:(他们)观赏自然景物后的感情⑤忘路之远近。
(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忘记了路的远近。
⑥明有奇巧人……能以径寸之木。
(魏学伊《核舟记》)译:直径一寸的木头。
⑦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对于菊花的爱好。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句成为句子成分或复句的成分。
不必译出。
其格式为:主语+之+谓语。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刘禹锡《爱莲说》)译:我唯独爱莲花的从淤泥中长出而不受到沾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刘禹锡《陋室铭》)译:这里没有嘈杂的音乐声侵扰耳鼓。
③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刘禹锡《陋室铭》)译:我认为菊花是花是的隐士。
④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礼记)译:当政治上最高理想实施的时候。
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
不必译出。
例如:①公将鼓之。
(左秋明《曹刿论战》)译:鲁庄公将要击鼓进攻了。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蒲松龄《狼》)译:时间长了,4、宾语前置标志。
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
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
例如:①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②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译:宋国有什么罪呢?动词“有”,宾语“陋”、“何罪”,借“之”帮助,把宾语“陋”“何罪”从动词“有”后面提到动词前面。
巧记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巧记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初中课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古文中部分虚词的含义及用法,其中“之”字,比较常见,也很重要,由于受语言环境的影响,它的意思和用法十分灵活多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现对其中的规律进行总结,以更好的掌握虚词“之”的意义及用法。
一、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1、结构助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
其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
例如: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沈复《幼时记趣》)译: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②于厅事之东北角。
(林嗣环《口技》)译:在客厅的东北角。
③水陆草木之花。
(周敦颐《陋室金铭》)——各种草木的花。
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译:(他们)观赏自然景物后的感情⑤忘路之远近。
(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忘记了路的远近。
⑥明有奇巧人……能以径寸之木。
(魏学伊《核舟记》)译:直径一寸的木头。
⑦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对于菊花的爱好。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句成为句子成分或复句的成分。
不必译出。
其格式为:主语+之+谓语。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刘禹锡《爱莲说》)译:我唯独爱莲花的从淤泥中长出而不受到沾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刘禹锡《陋室铭》)译:这里没有嘈杂的音乐声侵扰耳鼓。
③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刘禹锡《陋室铭》)译:我认为菊花是花是的隐士。
④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礼记)译:当政治上最高理想实施的时候。
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
不必译出。
例如:①公将鼓之。
(左秋明《曹刿论战》)译:鲁庄公将要击鼓进攻了。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蒲松龄《狼》)译:时间长了,4、宾语前置标志。
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
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
例如:①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②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译:宋国有什么罪呢?动词“有”,宾语“陋”、“何罪”,借“之”帮助,把宾语“陋”“何罪”从动词“有”后面提到动词前面。
中考语文《之》文言文虚词整理
中考语文《之》文言文虚词整理
中考语文《之》文言文虚词整理
(一)之
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四)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
3.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初中语文古文虚词顺口溜
初中语文古文虚词顺口溜文言文阅读在初中语文阶段是一个比较难的部分同时也是中考占分较大的重点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初中阶段文言虚词的部分避免死记硬背这些词以顺口溜的形式出现来读读看是不是好记一些了呢?01“之”字顺口溜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❶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❷用作助词:a.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c.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❸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02“其”字顺口溜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❶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❷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❸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❹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❺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03“以”字顺口溜“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在、凭、从;又作连词如同“而”,偶尔通假要分清。
❶作为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例: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策之不以其道。
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
❷作为连词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归纳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归纳“之”字在文言文中用法,具体如下:1.用作代词:可以代指人、事、物,通常是指第三人称,例如“他”、“她”、“它”(包括复数形式)。
也可以代指“这”、“此”,起到指代作用。
2.用作助词:作为定语的标志,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
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用于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用在主谓短语中,起到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用在表示间的分句中作状语,常与也字呼应,相当于“······的样子”。
3.用作动词:可以译为“到”、“往”、“去”等,后面一般跟地点名词。
通假字:通“也”,在某些语境下与“也”同义。
“之”字在文言文中的一些例句及用法:曾子之慎言也。
(曾子谨慎说话的例子。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
)吾欲之南海,何如?(我想到南海去,怎么样?)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您的病在肌肤,不治将更严重。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衡量一下两个计策,宁愿答应下来让秦国承担曲直的责任。
)故为之说。
(所以写了这篇“说”。
)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
(听到一百种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
)齐谐者,志怪者也。
(《齐谐》这本书,是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
)安知鱼乐哉?(怎么知道鱼乐呢?)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说:“学习后及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这个例句中的“之”字是代词,代指“学习到的知识”。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
)这个例句中的“之”字是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到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
)这个例句中的“之”字是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
文言虚词歌解析
16、“然”字歌 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 “ 然”表“如此”意最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常, • 引为“但是”“却 ”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 同样; • 词尾译“地”“的样 沛公然其计,从之 子”, • 形容音容表性状; 吴广以为然 • 形词作动“认为对”; • 作谓“如此”“是这
17、“也”字歌
死生,昼夜事也
• • • •
“也”表句中判断语, 又表停顿之语气。 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 陈疑祈使感叹句, 用“也”表示肯定语。
故自号曰醉翁也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18、“矣”字歌
• • • •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矣”字同“也”表肯 定, 年几何矣? 用“了”对译最常用”。 “也”对静止物判断, “矣”表动态已完成。
• 宾语前置之标志;
语助补足音节用。
2、“其”字歌
• • • • •
得其船 “其”字常作第三称, 指代译“那”或“其中”; 其一犬坐于前 句首句中表语气, 其如土石何? 测度反问感叹等; 国无主,其能久乎? 放在句中为衬音。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 句首表商量语气
吾其还也
3、“者”字歌
21、“耳”字歌
• “耳”表限制之语 气, • 用于陈述感叹句,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 侧重限制译“罢 了”, • 轻微肯定常不译。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然则何时而乐耶?
22、“耶”“哉”歌
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
• “耶”“邪”感情色彩浓, • 表示疑问感叹用。 善哉!痛哉斯言! • “哉”亦疑问感叹语, • 可 译 “呢”“吗”“啊”“呀” 等。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 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5、“何安奚胡焉”意义歌
之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和用法和例子
一、「之」的意思和用法「之」在文言文中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虚词,它有多种意思和用法,下面我们来一一介绍。
1. 代词:表示持有或指代在古代汉语中,「之」可以用作第三人称的代词,表示持有或指代关系。
例如:「吾爱之」,意思是「我爱他/她」。
2. 形容词后缀:表示属于某种关系「之」也能够作为形容词后缀,表示属于某种关系。
例如:「风之子」,意思是「风的子女」,也就是「风的孩子」。
3. 连词:表示连词关系在古代汉语中,「之」还可以用作连词,表示连词关系。
例如:「天之道」,意思是「天的道理」,表示上帝的智慧和规律。
4. 古代助词:用于古文翻译在古代汉语的文言文中,「之」还可以用作助词,用于古文翻译。
例如:「湘山之巅」,意思是「在湘山的山顶」,表示位置关系。
5. 名词后缀:表示名词性质在古代汉语中,「之」还可以用作名词后缀,表示名词性质。
例如:「圣人之道」,意思是「圣人的道德」,表示名词的属性。
二、「之」的例子1. 《论语》:「巧言令色,鲜矣仁。
」2. 《庄子》:「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3. 《孟子》:「恻隐之心,人也;羞恶之心,人也;恭敬之心,人也;是非之心,人也。
」4. 《四书五经》:「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总结通过以上的介绍和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在文言文中,「之」有着多种意思和用法,它可以作为代词、形容词后缀、连词、古代助词和名词后缀,而且在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掌握好「之」的意思和用法对于理解和学习文言文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读者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能够加强对「之」的理解和运用,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
在古代汉语中,「之」作为一个虚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非常广泛,除了代词、形容词后缀、连词、古代助词和名词后缀之外,在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也是非常丰富的。
下面我们将进一步探讨「之」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例子。
6. 动词后缀:表示动作的发出者在古代汉语中,「之」还可以用作动词后缀,表示动作的发出者。
文言文虚词口诀
文言文虚词口诀
文言文常见的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8个。
记忆口诀如下:
于:自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比。
与:动与给参与结交亲,同跟和连介叹测疑。
焉:句尾词尾常不译,反诘语气常译呢,代词什么之哪里,兼词相当于是之,疑副怎么和哪里。
何:代定宾谓,什么哪里原因,副形动前首,多么怎么为什么?
其:一三人称指示代,假设选择是连词,句首句中表语气,婉商期望反诘度若:代词你们和这样,连词如果与或者。
因:趁经通因凭,于是便顺承。
为:动谓算是做成任,介因被动给对向,语气助词放句尾,疑问反诘和感叹。
所:所字结构加被动,所以连用目凭因。
以:由于带领把据照借用,连词并递承接修果目。
则:连词假承并转让,判断副词是就是。
而:你的修假并因转承递。
且:连词并递和让步,副词将要暂姑且。
乃:背转顺限紧,二称乃判断。
之:指代一三动,标志主谓音。
乎:句中不译介词于,语气助词叹测疑。
者:者字与停顿,数时后判断。
也:感判肯停疑。
第1页共1页。
中考文言文虚词顺口溜及分类总结,全
中考文言文虚词顺口溜及分类总结,全之字顺口溜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用作助词:a.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c.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d.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其字顺口溜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以字顺口溜“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在、凭、从;又作连词如同“而”,偶尔通假要分清。
1.作为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例: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最新推荐】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顺口溜及分类总结(1)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顺口溜及分类总结“之字顺口溜”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用作助词:a.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c.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d.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其”字顺口溜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以”字顺口溜“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在、凭、从;又作连词如同“而”,偶尔通假要分清。
1.作为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例: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熟记文言文虚词“之、其、以、于、而”顺口溜
熟记文言文虚词“之、其、以、于、而”顺口溜1、之字顺口溜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用作助词:a.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c.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d.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2、其字顺口溜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3、以字顺口溜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在、凭、从;又作连词如同“而”,偶尔通假要分清。
1.作为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例: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文言文虚词顺口溜
创作编号: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创作者:凤呜大王*文言文虚词顺口溜“之”字有三用,就是代、助、动。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用作助词:a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c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d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其的后面是名词,翻译常常会有的其的后面是动词,一般代人或代物其字删去意不变,此处大都表语气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以记忆顺口溜:“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在、凭、从;又作连词如同“而”,偶尔通假要分清。
2020部编中考文言文虚词汇总
2020部编中考文言文虚词汇总中考文言文,得分容易,丢分更容易。
如果只是临时突击,那么只能碰运气,但如果平时多积累,那么就一定能得到高分!下面是文言文中重点单字的译意,虽然不要求必须背会,但是一定要了解每个字的几种用法。
之字顺口溜:之字可以代表人、事物、事情。
代表人时多是第三人称,可以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为助词有以下几种用法:a。
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译。
b。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c。
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d。
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作为动词时,可以译为“去、往、到”。
其字顺口溜:其字可以代表“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
后面带数词时可以译为“其中”,表示反问时可以译为“难道”。
以字顺口溜:以”作为介词时可以表示凭借,译为“凭、靠”;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
作为连词时可以类似于“而”,但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
作为连词,它可以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它也可以表示动作或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或“由于”。
例如,《岳阳楼记》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此外,它还可以表示范围,译为“到”或“已经”。
例如,“固以怪之矣”。
于”字有多种翻译,可以译为“到”、“在”、“从”,也可以翻译为“对”、“与”、“同”。
当放在形容词后面时,可以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也可以译为“胜过”。
例如,《鱼我所欲也》中的“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此外,它还可以表示被动,例如“受制于人”。
而”作为连词时,要分清并列承接和转折。
当它表示并列时,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文言文之字用法归纳
文言文之字用法归纳
文言文中的“之”字有多种用法,归纳如下:
1. 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
结构助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
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
例如,“赤子之心”。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句成为句子成分或复句的成分。
格式为:主语+之+谓语。
例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
这种情况下,“之”不必译出。
定语后置标志。
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2. 作代词用:
代人、代物、代事。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如,“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之二虫又何知”。
3. 作动词用:可译为“去、往、到”。
如:“吾欲之南海”。
4. “之”字作虚词用,起到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如:“久而久之”。
5. “之”字作为宾语前置(倒装句)的标志,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
格式为:宾语+之+谓语。
文言虚词“之”、“以”、“于”的用法
一、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1、结构助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
其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
例如: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沈复《幼时记趣》)译: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②于厅事之东北角。
(林嗣环《口技》)译:在客厅的东北角。
③水陆草木之花。
(周敦颐《陋室金铭》)——各种草木的花。
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译:(他们)观赏自然景物后的感情⑤忘路之远近。
(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忘记了路的远近。
⑥明有奇巧人……能以径寸之木。
(魏学伊《核舟记》)译:直径一寸的木头。
⑦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对于菊花的爱好。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不必译出。
其格式为:主语+之+谓语。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刘禹锡《爱莲说》)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刘禹锡《陋室铭》)③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刘禹锡《陋室铭》)④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礼记)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
不必译出。
例如:①公将鼓之。
(左秋明《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蒲松龄《狼》)4、宾语前置标志。
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
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
例如:①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②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译:宋国有什么罪呢?动词“有”,宾语“陋”、“何罪”,借“之”帮助,把宾语“陋”“何罪”从动词“有”后面提到动词前面。
这个“之”只是提宾标志,无实在意义。
按现代汉语的说法,“何陋之有?”即为“有何陋?”“宋何罪之有?”即为“宋有何罪?”。
5、定语后置标志。
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例如:马之千里者。
(韩愈《马说》)译: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二、作代词用: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
(代物,作兼语)
(代事理,作宾语)
(指示代词,这)
(活用作第一人称,“我”)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使之然也。 (《劝学》)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①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时可不译。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②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③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译时应省去。 宋何罪之有?(即“宋有何罪”)(《公输》) 何陋之有?(《陋室铭》)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动词 往, 到……去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送孟浩然之广陵》
代词,它 代词,这个传说 动词,到 动词,到 音节助词,不译 助词 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Hale Waihona Puke ⑤音节助词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3)动词
往, 到……去
“之”字用法一览
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活用作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相当于“我”“你”。
你的运用能力有多强?
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内,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