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气站事故致因机理分析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CNG加气站事故分析及处理对策

CNG加气站事故分析及处理对策

CNG加气站事故分析及处理对策近年来,CNG(压缩天然气)加气站的数量不断增加,其作为清洁能源的代表在交通运输和工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CNG加气站事故时有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威胁。

因此,对CNG加气站事故进行全面的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处理对策,对于保障公众的安全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对CNG加气站事故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CNG加气站事故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技术问题、管理不善以及外部因素。

技术问题可能包括设备故障、管道泄漏等方面。

管理不善则可能涉及安全规定不完善、培训不足等问题。

外部因素则可能包括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

对于技术问题,我们应该要求加气站设备具备高质量和稳定性,并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

加气站应配备气体检测装置,能及时发现气体泄漏和危险情况。

同时,加气站的设备应具备自动停气和自动泄气功能,确保在危险情况下能够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管理方面,加气站应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规定和操作规程。

所有从业人员都应经过严格的培训,掌握安全操作技能,并深入了解CNG加气站的特点和风险。

加气站应定期举行演练和模拟事故演示,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和处理事故的能力。

此外,加气站还应与相关部门建立紧密的合作机制,加强监管和协调,共同维护公共安全。

外部因素方面,加气站应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防范和应对能力。

在地区易发生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地方,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设立灾备仓库,加固建筑物等。

对于人为破坏,加气站应设置安全防范系统,包括视频监控、入侵报警等,及时发现和应对任何破坏行为。

最后,当事故发生时,应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确保人员迅速疏散,采取措施阻止事故蔓延,并向相关部门和公众进行及时报告和通知。

同时,事故后应进行事故调查,深入分析事故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整改,以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总之,对于CNG加气站事故,我们需要从技术、管理和外部因素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处理对策。

只有通过加强技术装备、完善管理规定、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并与相关部门建立紧密合作,我们才能有效预防和处理CNG加气站事故,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CNG加气站事故分析及防范措施

CNG加气站事故分析及防范措施

CNG加气站事故分析及防范措施摘要:CNG是当前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环保能源,具有使用便捷、无污染、效益高、成本低等特点,发展潜力巨大。

但是CNG加气站的事故在最近几年也频繁出现,譬如气体泄漏、爆炸和燃烧等,这些事故给人们的人身安全构成巨大的威胁。

在此基础上,笔者就CNG加气站危险性分析以及事故预防对策展开分析,希望能够降低CNG加气站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

关键词:CNG加气站;危险性;事故;预防对策1 CNG加气站类型CNG加气站的加气工艺为利用燃气输配管道系统提供天然气,经过脱硫、脱水程序后,由站内天然气压缩机将天然气气压提至25MPa,再通过加气系统向天然气燃料汽车加气。

根据站区现场或附近是否有管线天然气,一般可分为标准站、母站及子站。

2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加气站的主要工艺流程是压缩、储气、加气等,涉及场所为卸气区、储罐区、加气区,均属易燃、易爆场所,这些场所发生火灾、爆炸的危险等级均为高级。

具体分布见表1。

表1危险、有害因素汇总表3 CNG加气站安全事故原因分析3.1操作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加气站发生火灾、爆炸、中毒等事故的主要原因经常是:一线员工对燃气特性认识不足以及安全观念不强所致,具体表现为:(1)在天然气聚集的场所使用非防爆工具进行抢修或维护,擅自开启电灯照明;(2)不注意保持通风状态,使天然气和空气形成了爆炸性混合物,加之习惯性违章、不规范动作,进而导致了中毒、爆炸事件的发生;(3)加气操作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导致误操作发生。

压力表失效却未观察到,最终因气体泄漏而引发事故等。

3.2物的不安全状态3.2.1设备失效加气站对电气设备的性能要求较高,若电气设备选型不当,电气线路老化或安全装置超期未送检,设施保养维护不善等,均会引起电气设备的防爆、绝缘性降低或失效,并可能造成电火花及电弧的产生,带来触电事故。

此外,如管道焊接质量差,或者管道上法兰等连接部位密封不严,也会导致气体泄漏。

3.2.2防护不当天然气因在设备或管道中流速过快,容易引起静电积聚,一旦发生泄漏,往往造成事故的概率较大。

开题报告正式文字稿——LNG加气站安全评价(改版)1

开题报告正式文字稿——LNG加气站安全评价(改版)1

LNG加气站储气罐安全评价方法研究1.选题意义国家“十五”规划期间, 天然气汽车推广进展顺利, 相应的配套产业LNG(Liquefied Natural Gas, 液化天然气)、L-CNG加气合建站(Liquefied Natural Gas-Compressed Natural Gas, 液化天然气-压缩天然气, 既能对LNG汽车加气, 又能对CNG汽车加气)的推广与发展也在逐渐成熟。

LNG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和乙烷(C2H6), 均为易燃易爆物质, 属甲类火灾危险品, 爆炸极限为5%~15%, 对空气的相对密度为0.675, 扩散系数为0.196。

(朱世敏: 《LNG汽车加气站消防安全设计》)LNG属于低温深冷储存, 所以加气站中的LNG一旦从储罐或加气管道中泄漏, 小部分立即急剧汽化成天然气蒸汽, 剩下的泄漏到地面, 沸腾汽化后与周围的空气混合成冷蒸气雾, 在空气中冷凝形成白烟, 再稀释受热后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LNG泄漏冷气体在初期比周围空气浓度大, 易形成云层或层流。

汽化量取决于土壤、大气的热量供给, 刚泄漏时汽化率很高, 一段时间后趋近于一个常数, 这时的LNG泄漏到地面上会形成一种液态流体。

就物理特性而言, 由于天然气的易燃性, LNG一旦泄漏很容易产生爆炸和火灾, 超低的温度更增加了LNG的危险性。

(《浅析液化天然气的消防安全》)如2008年, 浙江省一座LNG接收站的天然气的外输管线在试压运行后不久发生了泄漏爆炸, 最终造成2人死亡、8人不同程度受伤;2009年中国石油江苏分公司的一座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内的一座LNG储罐发生特大安全事故, 最终造成9人死亡, 14人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2004年1月19日, 阿尔与利亚的斯基克达一个LNG生产厂的蒸气锅炉发生爆炸,引发了一系列大规模蒸气云爆炸和火灾, 持续了8小时。

爆炸和火灾摧毁了部分工厂, 并造成了工厂周边区域的死伤与财产损失。

加油加气站安全事件产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加油加气站安全事件产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加油加气站安全事件产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与能源的发展,加油站规模日益扩大,安全风险不容忽视。

只有进一步强化安全管理和监督管控,让员工切实转变安全观念,深刻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在日常工作中养成安全习惯,才能进一步避免事故的发生,织密人民群众的安全保护伞。

关键词:加油加气站;安全事件;原因;策略引言近年来,随着加油加气站业态的增加和不断转型发展,不再是以前单一的加油功能,而是拓展为集LNG、CNG、加氢、充换电、光伏发电等能源的综合供能站。

由于风险识别不到位、不按规操作等原因导致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如何让员工熟练运用并维护好这些设备,落实安全防范措施,预防人身伤害事件是当前需要迫切落实的工作。

1加油加气站安全事件产生的原因1.1风险意识不足随着加油加气站新设备、新工艺的增加,员工缺乏对新设备、新工艺关键风险点的认知,尤其是加气站、加氢站、光伏站点日常运营仅仅在厂家技术人员指导下会操作,缺乏对设备的关键指标、工艺流程、工作原理、技术指标等的深入了解,未意识到风险在哪里,导致违章、违规现象时有发生,产生诸多安全隐患。

1.2安全培训未起到真正作用加油加气站员工普遍文化水平不高且流动性较大,员工主动学习性较差。

现在加油加气站设备自动控制程度较高,工艺各类阀门走向较为复杂,员工对这些知识的学习接受能力不强,导致对风险识别能力弱。

一是在实际培训过程中,厂家技术培训存在教会操作而理论专业知识培训不足,未使员工真正业务精通;二是新员工对设备的操作和岗位的认知多数源于站内老员工,在培训不足的情况下,就会出现大家都这么做的经验意识,而老员工的做法也可能是上几任老员工的经验,主观认为以前做不会存在问题,现在也不会。

1.3安全措施不落实,存在侥幸心理员工在忙碌起来没有正确处理好安全、经营、服务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卸油、卸气时未在场时时监护、未设置警戒线;加油时直接往塑料桶加油,未连接静电接地夹;未按时巡检;对设备设施未进行定期保养;对顾客吸烟及接打手机等违规行为未强加制止等。

加气站事故报告范文

加气站事故报告范文

加气站事故报告范文一、基本信息事故发生时间:2024年7月15日上午10点事故地点:市加气站事故类型:火灾事故事故原因:设备故障导致爆炸二、事件过程1.概述事故发生在上午10点左右,当时气站正常运营,员工正在进行日常维护工作。

突然,一台加气设备发生故障,导致气站内部的天然气泄漏。

由于工人在设备附近进行焊接作业,导致天然气和明火接触,从而发生爆炸。

2.爆炸及火灾爆炸发生后,现场立即起火,大量黑烟冒出。

加气站附近的建筑物也受到冲击,窗户破碎,部分墙体倒塌。

事故现场周围的居民纷纷报警,并紧急撤离。

3.应急处理接到报警后,消防队迅速赶到现场进行救援。

他们首先将火势控制住,然后展开救援行动。

同时,警方和医疗人员也到达现场,对伤员进行了救治和转运。

4.伤亡情况经初步统计,事故造成3名员工死亡,10名员工受伤。

其中有2人伤势严重,送往附近医院治疗。

另外,事故还导致附近居民2人受伤。

三、事故原因在初步调查中,事故原因判定为该加气设备存在技术隐患,设备内部的天然气泄露未被及时发现和处理。

加之工人在附近进行焊接作业时,明火导致气体爆炸。

四、伤害评估事故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经初步评估,财产损失约为200万元,受损建筑物需要进行修复。

同时,伤亡员工的家属也需要得到相应的赔偿。

五、应急响应和善后工作1.应急响应事故发生后,相关部门立即启动了应急预案。

消防队、医疗救援队和警方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救援和处理。

同时,组织力量疏散周边居民,确保其安全。

2.善后工作事故发生后,相关部门进行了现场封控和调查取证工作。

同时,对加气站的设备进行了全面检查和维修,确保设备完好。

对于事故中的受伤员工,医疗部门提供了全力支援。

六、事故教训和改进建议1.事故教训该事故教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设备维护不到位,导致隐患未排除;二是作业人员没有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作业。

2.改进建议为了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我们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加强设备维护管理,确保设备运行正常;(2)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禁止在有泄漏隐患的区域进行明火作业;(3)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4)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和演练,提前预防和处理事故。

CNG加气站事故及处理对策分析40

CNG加气站事故及处理对策分析40

CNG加气站事故及处理对策分析摘要:伴随着天然气资源的不断发展以及普及,国内加气站数量不断增多。

但是,因为CNG加气站本身存在较高的安全性风险,所以近些年仍然发生了多起加气站事故,其事故类型主要是以燃烧、爆炸以及泄漏为主。

对此,为了更好的提高CNG加气站的社会价值,本文详细分析CNG加气站事故及处理对策。

关键词:CNG加气站;安全事故;处理对策0.引言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在能源战略计划方面的实施,促使以往许多的CNG加气站建设工作得到了持续性的创新和改进,在这一大环境背景之下,我国CNG加气站也在不断的创新和改进,尤其是在人员、设备方面有着必然性的整改与重新规范化的必要性。

CNG加气站是能源经济的重要环节之一,同时在能源发展环境的背景之下燃气汽车的数量相比以往正处于快速增长态势,这也间接提高了CNG加气站使用价值,同时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显得格外重要。

G加气站事故发生的原因近些年来我国发生了多起CNG加气站安全事故。

在2004年时,郑州某CNG 加气站在为汽车加气时因为储气瓶发生爆炸,导致1人死亡、3人烧伤[1];在2005年时,重庆某CNG加气站发生储气井泄漏,其事故原因是储气井下部发生泄漏,导致钢制管线变形并被拉坏,低压储气井的阀门脱落,从而形成严重的泄漏事故;在2008年时,成都某CNG加气站在更换储气罐压力表时违规操作而导致燃气泄漏;在2010年时,重庆某CNG加气站在工作过程中加气枪的管道发生意外断裂,导致高压气浪快速涌入并发生爆炸性的冲击,导致3辆公交汽车玻璃被震碎,但无人员伤亡[2]。

通过对CNG加气站的安全事故分析,认为严重的事故类型主要涉及到爆炸、燃烧以及泄漏。

通过分析,总结出以下几点危险因素:1、天然气本身特性。

因为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其在空气当中呈现出飘散的特性,在固定式的加气站当中机房顶部结构很容易成为天然气的聚集点,一旦出现火源便会引发爆炸;2、设备问题。

CNG加气站在加气过程中会将25MPa的高压天然气加入到储气罐当中,加气系统在高压状态下必须保持较高的封闭性特性,在管道连接位置以及设备接口等方面都有可能发生气体泄漏。

2023燃气事故分析报告

2023燃气事故分析报告

2023燃气事故分析报告1. 引言燃气是一种常用的能源,广泛应用于家庭和工业领域。

然而,燃气使用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本报告将对2023年发生的燃气事故进行分析,并总结事故原因和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提高燃气使用安全性。

2. 事故概述2.1 事故时间和地点该燃气事故发生在2023年X月X日,地点位于XXXX市XXXX区。

2.2 事故描述事故发生时,一栋居民楼发生了燃气泄漏,并引发了爆炸。

爆炸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 事故原因分析3.1 管道老化经我们初步调查,发现该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燃气管道的老化。

这些管道已经使用多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腐蚀和破损,导致燃气泄漏的风险增加。

3.2 安装错误另外,事故发生地的燃气管道安装存在一些错误。

例如,一些管道的连接处没有正确使用密封材料,导致燃气泄漏。

3.3 监测和维护不足此外,对于燃气管道的监测和维护不足也是导致事故的重要原因。

燃气供应商没有进行定期的巡检和维修,未及时发现和解决管道老化和破损问题。

4. 改进措施建议4.1 管道维护和更换为了避免类似的事故再次发生,我们建议燃气供应商制定管道维护计划,并定期对管道进行检查和维修。

对于老化和破损的管道,及时更换以确保燃气的安全供应。

4.2 加强安装监管同时,应该加强对燃气管道安装的监管。

确保安装人员具备相关资质和经验,并对管道的连接和密封进行严格检查,以消除安装错误带来的隐患。

4.3 提高监测能力为了及时发现燃气泄漏和管道问题,燃气供应商可以采用智能监测技术,如安装传感器和报警装置。

这些装置可以实时监测燃气管道的情况,并在出现异常时发出警报,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5. 结论本报告对2023年发生的燃气事故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通过加强对管道的维护和更换、加强安装监管以及提高监测能力,我们可以减少燃气事故的发生,提高燃气使用的安全性。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重视这些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障公众的安全。

加气站火灾事故树分析

加气站火灾事故树分析

加气站火灾事故树分析引言加气站作为供应民用天然气的重要设施,其安全性一直备受关注。

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加气站火灾事故仍然时有发生。

为了彻底了解加气站火灾事故的原因,我们将进行一项事故树分析,以揭示各种可能的事件交互和组合,导致火灾事故的发生。

1. 事故树分析的概念事故树分析是一种系统的方法,用于分析可能导致特定事故的事件交互。

通过构建事件逻辑关系图表和信息库,事故树分析可以揭示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各种可能路径。

在加气站火灾事故的事故树分析中,我们将考虑从事故的发生到最终结果的整个过程,包括可能的事件、事件之间的关系和事件发生的概率。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对加气站火灾事故的潜在原因有更好的认识,并制定更加有效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2. 事故树分析的步骤事故树分析的步骤包括定义事故、确定事故的原因和后果、构建事故树、评估事件概率和发生频率、确定主要路径和制定预防措施等。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加气站火灾事故的定义,包括事故的种类、性质、规模和影响等。

然后,确定造成加气站火灾事故的可能原因,例如人为因素、技术因素、管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等。

接下来,构建加气站火灾事故的事故树,考虑可能的事件和其之间的因果关系,包括基本事件和顶事件。

在进行事故树分析时,还需要评估各种事件的概率和发生频率。

通过对历史数据和统计分析的综合考虑,可以确定各种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以及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路径。

最后,根据事故树分析的结果,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以减少加气站火灾事故的发生。

3. 加气站火灾事故树的构建我们将从加气站火灾事故的定义开始,确定事故的原因和后果,然后构建事故树,进一步分析可能的事件和其之间的关系。

首先,加气站火灾事故通常是指在加气站内部或周边区域发生的一种火灾事件。

这种火灾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如天然气泄漏、设备故障、操作失误、管理不善等。

火灾可能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甚至环境污染等多种后果。

在确定加气站火灾事故的原因和后果后,我们可以构建事故树,考虑可能导致火灾事故发生的基本事件和顶事件,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加气事故案例分析报告

加气事故案例分析报告

加气事故案例分析报告加气事故是指使用加气混凝土材料施工过程中发生的意外事故。

加气混凝土材料是一种以水泥、石灰和砂等为主要原料,在添加气泡剂的作用下形成的多孔材料。

其具有轻质、保温、隔热等优点,因此在建筑施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在加气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或材料质量不合格,就有可能导致加气事故的发生。

一起加气事故的案例发生在某小区的楼房施工过程中。

该工程使用了加气混凝土作为楼板的施工材料。

事故发生的原因是施工中,施工人员未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导致加气混凝土的质量不合格。

该工程施工负责人应对此负主要责任。

事故发生后,工程所在单位迅速组织人员进行现场调查和处理,找出了事故发生的原因,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进行纠正和整改。

同时,对因事故而受伤的工人进行了及时的救治和补偿。

对于这一事故,本报告采取了以下的分析方法:首先,对于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从事故的本质来看,事故是由于施工人员操作不当导致的。

具体来说,可能是施工人员没有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或者没有严格执行质量控制标准。

加气混凝土的材料质量不合格,可能是由于材料提供商质量不过关,或者是在运输、储存过程中受到了损坏。

其次,对于事故的影响进行分析。

加气事故不仅会给施工人员带来伤害,还会给施工项目带来影响。

比如,造成工程延期、质量问题、损失等。

同时,事故也会给整个行业带来负面的影响,使人们对加气施工方式产生质疑。

最后,对于事故的处理和应对进行分析。

当事故发生后,工程所在单位及时采取措施,对受伤人员进行救治和补偿,并进行了详细的事故调查。

在整个处理过程中,单位还对施工人员进行了培训,提高了他们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并对加气混凝土材料的供应商进行了认证评估,提高了材料的质量保证。

综上所述,加气事故是施工过程中常见的一种事故类型。

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并加强质量控制。

同时,材料供应商也要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确保提供合格的材料。

只有这样,才能尽量避免加气事故的发生,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和工程质量的高标准。

CNG加气站事故分析及处理对策

CNG加气站事故分析及处理对策

关键词 :压缩天然气 ;Jm气站 ;安全 ;事故
中 图分 类 号 :X91
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8—021X(2016)02—0134—02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CNG Filling Station Accidents
Xu Dongcheng (Jiangyin Furen High—Tech Co.,Ltd.,Jiangyin 214 32,China)
站违规操作 更换 储 气罐 压 力表 ,造 成 泄漏 ;2004年 2月 13 散 ,在 固定式 加气 站 的机房 顶部 结构 容易 形成 天然气 聚集
日,郑州市丰庆路 CNG加气站在给汽 车加气时 ,由于储气 瓶 区,一旦存在点火源就会发生爆炸事故。
采用全复合材料 ,造 成储气瓶爆炸起 火 ,烧伤 三人死亡一人 ; 2.2 加 气设备 问题
亡 [ 。
虽然国家规定车 载钢 瓶检测周期为 2年 ,但很多汽车车
收稿 日期 :2015—12—02
第 2期
徐东成 :CNC加气站事故分析及处理对策
·135 ·
载钢 瓶使 用已超过 5年 还没 有进行检 测 ;部 分司机对 车载钢 4.2 提 高加 气机 安全 性 能
瓶私 自进 行违规改装 ,使 得罐 体强 度性 能大大 降低 ,造 成 了
加气软管管路应 设置 安 全拉 断 阀,保证 在不大 于 400N
l 绪论
CNG加气站事故中 ,爆炸 、燃烧 、泄露属于较为严 重的事
为 了响应国家节能减排 和能效倍 增政策 ,我 国大力推广 故类型 ,本文通过分析 引起加 气站事 故的主要原 因 ,研究 各

加气站火灾事故调查报告

加气站火灾事故调查报告

加气站火灾事故调查报告一、事故概况2022年9月15日下午2点,位于某市郊区的一家加气站发生火灾事故,造成10台汽车被烧毁,3人受伤,幸亏及时扑救,未造成人员死亡。

加气站位于市区的交通要道上,附近有住宅区和商业区,事故发生后引起了一定的社会恐慌和舆论关注。

二、事件过程经过调查,事故发生的具体过程如下:1. 受伤人员住在附近的住宅区,当时正在家中休息。

听到了巨大的爆炸声,走出家门后发现加气站的一侧已经冒起了滚滚浓烟,火势迅速蔓延。

他们立即拨打了119报警电话,随后径直冲向加气站察看情况。

2. 当时加气站内部正在对一辆卡车进行充气作业,由于充气泄漏,导致了气体泄露并引燃了火灾。

3. 加气站的员工立即进行应急处置,关闭了气体输送管道,并向周边居民和车辆发出了疏散警报。

同时,另一些员工则对现场进行扑救,并在火势逐渐控制住后,立即通知了消防队前来进行救援。

4. 此时火势已经很大,加气站的周边居民纷纷涌向了现场,导致了救援工作的困难。

消防队和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经过了几个小时的奋力扑救,最终将火势控制在了加气站内部,避免了火势蔓延到周边的住宅区和商业区。

5. 事故发生后,当地政府迅速组织了相关部门对事故原因进行了调查,并对受伤人员进行了救治和善后处理。

事故对周边区域的影响逐渐消失,市民的生活秩序也得到了快速的恢复。

三、事故原因分析致使本次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1. 加气站内部设备故障:事故发生时,加气站内部正在对一辆卡车进行充气作业。

由于充气泄漏,导致了气体泄漏并引燃了火灾。

经过检查,事故发生时卡车的加气设备存在缺陷,造成了充气泄漏,为火灾的发生打下了基础。

2. 加气站管理不善:加气站的管理人员在设备运行过程中未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充气泄漏的问题,也未能进行有效的安全保障措施。

这种情况下进行加气作业,存在着较大的风险隐患。

3. 加气站应急预案不完善:事故发生后,加气站的员工虽然迅速进行了应急处置,但在事故造成的初期阶段,对于现场的扑救措施并没有作出切实有效的应对。

加气站火灾事故案例分析

加气站火灾事故案例分析

加气站火灾事故案例分析一、案例回顾2018年8月20日,某城市的一家加气站发生了一起火灾事故,造成了数十人伤亡和大量财产损失。

据初步调查,该起火灾是由加油机泄漏引起的。

事故发生后,城市相关部门展开了调查工作,一系列问题浮出水面:加气站是否符合安全规定?是否存在管理漏洞?火灾应急预案是否得当?通过对该起事故进行分析,探讨加气站火灾事故的原因、预防与应急对策,以期能够引起有关部门和企业的重视,避免此类事故再次发生。

二、事故原因分析1.加油机泄漏初步调查结果显示,该起加气站火灾是由加油机泄漏引起的。

加气站的加油机是加油站最为关键的设备之一,若加油机发生泄漏,很容易引发火灾,对人员和财产造成重大伤害。

加油机泄漏的原因可能有:设备老化、维护不及时等。

2.管理漏洞加气站的管理是否得当也是造成火灾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

比如,加气站的操作人员是否具备相关操作资质、是否接受过专业培训、是否重视设备的维护与检查等。

管理漏洞可能导致企业对安全风险的漠视,从而造成火灾事故。

3.安全规定不符调查发现,该加气站存在一些安全规定不符的情况,比如消防设施不完善、防护措施不到位等。

这些不规范的安全措施可能会在火灾发生时加剧事故的后果。

三、预防对策1.加气站应加强设备维护加气站应加强对关键设备的维护管理,定期对加油机、储气罐等关键设备进行检修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防止因设备老化、泄漏等原因引发火灾事故。

2.加气站应加强管理力度加气站应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确保操作人员具备相关的操作资质和技能,并定期进行安全知识培训,使其充分了解和熟悉加气站的操作规程和安全操作流程,提高对安全风险的识别和应对能力。

3.加气站应落实安全规定加气站应严格按照相关安全规定来进行设施的建设和消防设备的配置,确保设施和设备的完善,并加强对安全规定的宣传和维护,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四、应急对策1.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加气站应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对火灾事故的处置流程和紧急救援措施进行详细规定,定期进行演练和检查,确保一旦发生火灾事故,能够迅速有效地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CNG典型事故案例分析

CNG典型事故案例分析

1. 事故案例1995年,川东某CNG加气站一钢瓶炸裂并飞至50m远,由此还引起钢瓶库的15支钢瓶发生喷射燃烧,焰柱高达20余米。

根据调查资料显示:自1994年9月至1997年7月三年时间内,四川省的六个CNG加气站先后有8个钢瓶产生爆炸事故;此外,2004年7月10日在成都、2004年12月13日在郑州分别发生车用复合材料气瓶爆裂事故。

这几起典型的CNG加气站火爆事故,集中反映了火灾、化学及物理爆炸所产生的冲击波超压的严重危害性。

2. 事故原因通过分析研究CNG运作过程中的事故案例,分析CNG站发生火灾和钢瓶发生燃烧爆炸的直接和间接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钢瓶的材质问题。

首先,通过对CNG钢瓶的抽样检验和对爆炸钢瓶的宏观检查,断口扫描、电子控针和X射线质谱分析发现,钢瓶材料的抗拉强度值偏高,屈强比偏大,塑性指标偏低,说明强度高而塑性差;其次,通过对钢瓶材质的纯净度分析得知,部分CNG钢瓶中的有害杂质元素(如S、P、0)的含量超过了安全技术要求的控制指标,即S、P含量>0.01%;第三,钢瓶在制造工艺上存在问题,由于目前此类钢瓶生产的专门厂家装备及技术水平和CNG专用钢瓶的制造工艺所限,一些钢瓶的表面存在气泡、裂纹、结疤、折叠、分层、夹杂、光洁度、麻点和凹坑等较为突出。

表明这些钢瓶生产企业的生产工艺和制造精度难以满足技术要求,更不可能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同类钢瓶相提并论。

(2) CH4的气质问题。

实质上是介质中的H2S和游离水问题。

天然气目前有深层和浅层两种,无论使用未经脱硫的浅层天然气还是使用经过脱硫的深井天然气,H2S的含量一般都控制在20mg/Nm3以下,而总硫化物的含量则控制在270mg/Nm3左右。

这个控制指标仅适合于工业与民用燃气的输配气系统,而不适合于CNG的运行设备。

这是因为,若CH4中的游离水尚未脱净(实际也不可能脱净)的情况下,硫化物中的H2S则是导致钢瓶积水腐蚀的祸根。

加气站事故报告范文

加气站事故报告范文

加气站事故报告范文日期:YYYY年MM月DD日报告人:XXX(职位:加气站安全主管)一、事故概述在本次事故中,加气站发生了一起严重的火灾爆炸事故,在事故中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据初步调查,事故的起因可能是操作失误导致的。

下面将对本次事故的详细情况和调查结果进行报告。

二、事故经过事故发生在上午10点30分左右,当时加气站正常运行。

运营人员正在进行常规的加气作业,突然燃气罐发生了爆炸。

火势迅速蔓延,引燃了周边的气体和建筑物,造成严重的火灾。

加气站及周边的居民和商铺被波及,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应急救援情况1.火灾爆炸发生后,加气站的应急预案立即启动,联络了相关部门并组织内部人员进行紧急疏散。

2.当地消防队伍迅速赶到现场,进行了灭火和救援工作。

同时,警察、医院和其他急救车队也相继赶到,协助救援。

3.加气站安全主管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确保及时了解事故情况,协调应急资源,提供必要的救援支持。

四、人员伤亡情况本次事故共造成X人死亡,X人受伤,其中部分伤者伤情较为严重。

受伤人员已经送往当地医院接受救治,处于稳定状态。

具体的伤亡情况还需要继续调查。

五、事故原因分析经初步调查,事故的起因可能是操作失误导致的。

具体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操作者未按照规定操作程序进行加气作业,导致燃气罐内部压力异常增高。

2.加气站未及时检测燃气罐内部的压力变化,忽视了安全隐患。

3.施工期间周边安全措施不到位,未能及时发现并阻止事故的发生。

六、事故处置措施1.在事故发生后,加气站安全主管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疏散和救援工作。

2.各相关部门积极协调配合,提供必要的救援和支持。

3.灭火救援工作持续进行,确保场地安全后进行事故调查。

七、教训与改进措施1.加强操作人员培训,确保能够按照规定操作程序进行工作,避免操作失误。

2.加强安全巡检,定期检查燃气罐内部的压力变化,及时发现和解决安全隐患。

3.加气站施工期间要加强安全措施,确保周边的安全环境和设施符合要求。

加气站事故报告范文

加气站事故报告范文

加气站事故报告范文事故报告:加气站意外事故调查与分析一、事故概述2024年X月X日上午X时许,本公司位于X市X区的加气站发生一起意外事故。

事故导致加气站部分设备损坏,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加气业务运营。

根据初步调查结果显示,事故是由操作失误和系统故障引发的,以下是对事故的详细调查与分析报告。

二、事故调查与分析1.事故原因(1)操作失误:事故发生时,驾驶员在进入加气站进行加气操作时,未按照正确的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他没有停放车辆到指定的位置,也没有正确连接加气枪与车辆的加气接口。

操作失误导致加气过程出现异常情况,引发了事故。

(2)系统故障:事故发生时,加气站的安全监控系统出现了故障,无法正常监控加气过程中是否存在异常情况,也没有及时给出警报。

系统故障导致事故发生时无法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进而造成了事故的发生。

2.事故分析(1)操作失误分析:操作失误是本次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驾驶员在进行加气操作时没有按照规程进行操作,可能是因为对操作规程了解不足,或者是因为工作疏忽。

为了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应加强员工的操作培训,提高其操作规程的遵守和操作技能。

(2)系统故障分析:加气站的安全监控系统出现故障,无法及时监控加气过程中的异常情况,这直接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为了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应加强设备的维护和检修工作,确保安全监控系统的正常运行。

同时,在系统故障时应有备用方案和及时的应急措施,减少因系统故障而引发的事故风险。

3.事故损失与影响(1)设备损坏:事故导致加气站部分设备损坏,包括加气枪和加气接口等。

设备损坏给加气业务的正常运营带来了较大困难,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经济损失。

(2)业务受阻:由于事故导致加气站无法正常运营,尚在加气中的车辆受到一定影响,造成了用户的不便和加气业务的停滞。

这给企业的形象和信誉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

三、事故处理与改进建议1.事故处理(1)加强事故现场的紧急救援和处理,确保现场安全,防止事故进一步扩大。

CNG加气站事故分析及处理对策

CNG加气站事故分析及处理对策

CNG加气站事故分析及处理对策【摘要】为了降低CNG加气站的事故率从而保证加气系统处于正常运转状态,进而为企业节约更多成本,如何降低CNG加气站事故率成了重中之重。

本文针对CNG加气站事故进行简单概述,对其具体解决措施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GNG加气站;事故分析;处理对策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坚持可持续性发展道路,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其技术水平也取得较大进步与发展。

与此同时,天然气混合动力汽车数量不断增多。

因CNG加气站在其中具备显著价值作用。

所以,在其引发事故问题的情况下,不仅容易使CNG加气系统受到很大程度影响,在严重情况下,还可能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及人员伤亡事故。

为此,如何降低CNG加气站事故率,是我国CNG产业在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重点问题。

然而,从目前技术水平来看,因受传统思想影响较为严重,从而使其管理手段没有获得及时有效的更新,这样不仅在管理手段上存在着一定盲目性,还使投入的资金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增加整体投入成本。

G加气站的事故类型1.1燃烧指在CNG加气过程中,由气体泄露及不明起火源引发从而造成气站燃烧的事故[1]。

气体泄露的因素为:第一,CNG管道连接口处松动;第二,储气瓶阀门按压不紧;第三,压缩机出口出现裂缝等。

造成不明火源的因素为:第一,电机械设备运作过程中产生火花;第二,设备金属在碰撞过程中引发火花;第三,机械设备在停止操作后,因静电作用产生火花;第四,工作人员操作错误,导致设备升温造成火源。

其危害为:热辐射,因气体引发喷射状火球。

1.2爆炸指在CNG加气过程中,由气站燃烧引起气站爆炸及爆炸扩展的严重事故。

值得注意的是,当气站已出现燃烧事故时,因系统压力超出其最大承受范围,如若不及时关闭气站管道总阀门,加速气体泄露,爆炸范围将会不断扩大。

1.3泄露即CNG加气过程中,发生率最高的事故。

结合相关资料发现,我国73%的CNG加气事故发生原因均是泄露,泄露是造成所有事故的根源[2]。

加气站事故致因机理分析开题报告

加气站事故致因机理分析开题报告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加气站事故致因机理分析学生姓名:院(系):电子工程学院专业班级:安全0702指导教师:赵晓姣完成时间:2011年03月11日1课题研究的意义:事故致因理论是从大量典型事故的本质原因的分析中所提炼出的事故机理和事故模型。

这些机理和模型反映了事故发生的规律性,能够为事故原因的定性定量分析,为事故的预测预防,为改进安全管理工作,从理论上提供科学的完整的依据。

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发展,事故发生的本质规律在不断变化,人们对事故原因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

事故致因理论是阐明事故为什么会发生,事故是怎样发生的,以及如何防止事故发生的理论,有时又叫事故机理或事故模型。

事故致因理论是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产物。

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问题不同,特别是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地位的变化,引起人们安全理念的变化,产生了反映安全理念变化的不同的事故致因理论。

运用事故致因理论,从对大量典型事故本质原因的分析中提炼出事故机理和事故模型,能够为CNG 加气站事故的定性定量分析、事故的预测预防及安全管理工作的改进,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当前,随着“西气东输”、“川气东送”等国家重大天然气输送工程的建设,天然气的使用率大幅上升,给CNG 加气站和CNGV(压缩天然气汽车)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然而,如何分析城市CNG 加气站的事故致因机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降低事故发生率,将是CNG 加气站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国内外事故致因理论现状:1)国外事故致因理论现状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飞速发展,美国福特公司的大规模流水线生产方式得到广泛应用。

这种生产方式利用机械的自动化迫使工人适应机器,包括操作要求和工作节奏,一切以机器为中心,人成为机器的附属和奴隶。

与这种情况相对应,人们往往将生产中的事故原因推到操作者的头上。

1919年,由格林伍德(M.Greenwood)和伍兹(H.Woods)提出了“事故倾向性格”论,后来又由纽伯尔德(Newboid)在1926年以及法默(Farmer)在1939年分别对其进行了补充。

天然气加气站怎么样[天然气公司关于加气站槽车泄露事故情况的报告]

天然气加气站怎么样[天然气公司关于加气站槽车泄露事故情况的报告]

天然气加气站怎么样[天然气公司关于加气站槽车泄露事故情况的报告]关于XXXXX 天然气开发控股有限公司XX 加气站槽车泄漏事故情况的报告201X 年X 月X 日下午X 时X 分,在XX 区XX 西路XX 号,XX 加气站内停放的天然气槽车XA · J001挂,爆破片意外破裂,导致天然气泄漏,无人员伤亡,现将事故情况汇报如下:一、事故经过201X 年X 月X 日下午X 点X 分02秒,XX 站卸气区寄出刺耳异响,压缩机工XX 听到异响后当即划痕前往卸气区查看,发现未进行卸气进行作业的天然气槽车XA · J001挂,装卸箱顶端有天然气泄漏,即刻打开装卸箱车门,发现爆破片破裂导致天然气泄漏。

XX 站站长XX 、安保队队长XX 、安监部部长XX 随后赶到现场询问相关情况相关人员情况后得知,事故车辆未展开卸气作业,所有阀门均能保持关闭状态,因爆破彩色电影前后没有阀门,无法打通泄漏气源,安监部部长XX 当即宣布启动《XX 加气站应急救援预案》,由安监部部长XX 担任现场重新安排总指挥,指挥站长XX 关闭控制柜电源;指挥安全员陆红军和压缩机工XX 再次返回卸气区尝试关闭泄漏气源,经确认确实无法关闭此后,立即关闭就近在用槽车所有阀门;指挥站长XX 关闭站内总电源,并按照应急预案,通知安全员XX 、XX 、XX 等工作人员紧急疏散陈晓佳站内所有人员;指挥安保队队长XX 即刻安排安保队员拉出消防水带、打开消防栓、启动消防泵,对泄漏天然气或进行喷洒,稀释天然气浓度,指挥其他安保队员及后勤人员前往XX 路与XX 街交叉口处、XX 路与XX 街交叉口处进行工程车拦截;指挥安全员XX 库区及办公区人员关闭库区总电源、办公区所有电源,疏散所有值班人员;指挥站长XX 分别向119、110、122、安监局、燃气办及天然气公司领导汇报事故情况,请求救援。

在救援单位到达消防队员之前,应急小组持续对预计未来天然气泄漏罐体进行喷水稀释。

电力企业生产事故人因差错及其心理因素研究的开题报告

电力企业生产事故人因差错及其心理因素研究的开题报告

电力企业生产事故人因差错及其心理因素研究的开
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电力企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但由于生产环境的复杂性和
技术操作难度的高度,电力企业发生事故的风险较大,其后果可能不仅
仅关系到生产效益,更有可能危及员工生命和财产安全。

电力企业生产
事故的根本原因是人因差错,因此研究电力企业生产事故人因差错及其
心理因素成为了当下重要的研究主题。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度探析电力企业生产事故人因差错及其心理因素,为电力企业提供科学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

三、研究内容
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 确定电力企业生产事故的人因差错类型,包括技术操作差错、管
理决策差错等。

2. 分析电力企业员工的心理因素对电力企业生产事故的影响,包括
员工的压力、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

3. 探讨电力企业安全管理措施的现状和有效性,为电力企业制定更
加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措施提供参考。

4. 提出对电力企业员工进行心理疏导和培训的建议,帮助员工增强
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减少人因差错导致的生产事故。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通过
分析多个实例来确定人因差错类型,通过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探究员工
心理因素对生产事故的影响,同时以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措施为研究对象,从而提出改进建议和安全管理措施。

五、预期成果
通过本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电力企业生产事故中人因差错的类型以及员工心理因素对事故的影响,同时能够对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措施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科学有效的安全管理建议,以减少人因差错导致的生产事故,提高电力企业的生产效益和安全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罗春红,谢贤平.事故致因理论的比较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7(5):111-115.
[5]庞远智.CNG加气站事故应急处理预案[C].四川省天然气汽车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01:64-65.
[6]何太碧,黄海波,朱小华,等.CNG加气站设备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J].天然气工业,2007,27(4):118-122.
6)按学校要求进行论文撰写。
5.阶段进度计划
第1-3周:了解课题内容及要求,收集同类加气站的综合性资料,熟悉城市CNG加气站的基本构成、类型、工艺流程等,查找各类文献及有关资料,完成开题报告,收集并完成外文资料的翻译。
第4-6周:根据加气站周边环境、生产工艺流程及场所的特点,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并记录。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加气站事故致因机理分析
学生姓名:
院 (系):电子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安全070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指导教师:赵晓姣
完成时间:2011年03月11日
事故致因理论是从大量典型事故的本质原因的分析中所提炼出的事故机理和事故模型。这些机理和模型反映了事故发生的规律性,能够为事故原因的定性定量分析,为事故的预测预防,为改进安全管理工作,从理论上提供科学的完整的依据。
2.国内外事故致因理论现状:
1)国外事故致因理论现状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飞速发展,美国福特公司的大规模流水线生产方式得到广泛应用。这种生产方式利用机械的自动化迫使工人适应机器,包括操作要求和工作节奏,一切以机器为中心,人成为机器的附属和奴隶。与这种情况相对应,人们往往将生产中的事故原因推到操作者的头上。
1919年,由格林伍德(M.Greenwood)和伍兹(H.Woods)提出了“事故倾向性格”论,后来又由纽伯尔德(Newboid)在1926年以及法默(Farmer)在1939年分别对其进行了补充。该理论认为,从事同样的工作和在同样的工作环境下,某些人比其他人更易发生事故,这些人是事故倾向者,他们的存在会使生产中的事故增多;如果通过人的性格特点区分出这部分人而不予雇佣,则可以减少工业生产的事故。这种理论把事故致因归咎于人的天性,至今仍有某些人赞成这一理论,但是后来的许多研究结果并没有证实此理论的正确性。
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生产设备、工艺及产品越来越复杂,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相继成熟并在各个领域获得广泛应用。对于复杂系统的安全性问题,采用以往的理论和方法已不能很好地解决,因此出现了许多新的安全理论和方法。
20世纪60年代末(1969年)由瑟利(J.Surry)提出,20世纪70年代初得到发展的瑟利模型,是以人对信息的处理过程为基础描述事故发生因果关系的一种事故模型。这种理论认为,人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出现失误从而导致人的行为失误,进而引发事故。与此类似的理论还有1970年的海尔(Hale)模型,1972年威格里沃思(Wigglesworth)的“人失误的一般模型”,1974年劳伦斯(Lawrence)提出的“金矿山人失误模型”,以及1978年安德森(Anderson)等人对瑟利模型的修正等等。
近十几年来,比较流行的事故致因理论是“轨迹交叉”论。该理论认为,事故的发生不外乎是人的不安全行为(或失误)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或故障)两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即人、物两大系列时空运动轨迹的交叉点就是事故发生的所在,预防事故的发生就是设法从时空上避免人、物运动轨迹的交叉。与轨迹交叉论类似的理论是“危险场”理论。危险场是指危险源能够对人体造成危害的时间和空间的范围。这种理论多用于研究存在诸如辐射、冲击波、毒物、粉尘、声波等危害的事故模式。
[15]Palooka, A.M.: Fundamentals of Reliability Theory, Academic Press
Inc., New York City (2002) 429–36.
[16]Dujmovich.T.J.Conoco Inc;Setiawan.Hardi.Conoco Indonesia Inc.SafetyandHealth Assessments:A Systematic Approach.1994.
2)国内事故致因理论现状
我国以事故致因理论的研究参考了国外的成果,大体上经历了基本相同的历程。即早期的单因素理论,认为事故是由于人的过失造成的;到后来的双因素理论,认为事故
的形成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在同一时空相遇造成的;发展到现在的三因素理论。目前的三因素理论认为:工人(人)、机具(机),环境构成了生产过程的硬件系统,为不断提高生产过程的安全能力,就需不断提高人、机、环境三者的安全品质匹配,不断提高人机环境系统本质的安全水平。
图1 CNG加气站工艺流程
根据分析得出:
(1)加气站事故是原因复杂的随机事件,事故的最终发生是许许多多相关联的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
(2)根据“多米诺骨牌效应”,建立了事故预防模型,由此提出了4个方面的预防措施。
(3)CNG加气站事故还应考虑到当地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因素,如第三方的无意或恶意破坏,雷电等危险因素。
4.所采用的方法、手段及其步骤
方法选择:采用博德因果连锁理论进行事故致因分析。
步骤1)搜集和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献,了解事故致因现状及存在问题。
2)熟悉加气站的构成和类型。
3)熟悉加气站事故的特点及原因。
4)熟悉用博德因果连锁论进行事故致因分析。
5)完成英文文献翻译(不低于一万五千字符),撰写开题报告。
[7]钟茂华,魏玉东.事故致因理论综述[J].火灾科学,1999(3):36-41.
[8]曹琦.论安全工程基本原理[M].中国安全科学报,1991,NO3.
[9]何学秋等编著.安全工程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
[10]刘国财著.安全科学概论[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8年.
动态和变化的观点是近代事故致因理论的又一基础。1972年,本尼尔(Benner)提出了在处于动态平衡的生产系统中,由于“扰动”(Perturbation)导致事故的理论,即P理论。此后,约翰逊(Johnson)于1975年发表了“变化一失误”模型,1980年诺兰茨(W.E.Talanch)在《安全测定》一书中介绍了“变化论”模型,1981年佐藤音信提出了“作用一变化与作用连锁”模型。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系(教研室)意见:
主任签字:
年 月 日
第7-8周:在分析各种可能发生的事故的基础上,根据事故致因理论对导致各种事故发生的因素进行判定。
第9-10周:根据因果连锁理论进行对事故发生时需要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第11-12周: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消除或减弱危险危害因素的技术和管理对策措施及建议。
第13-14周:论文答辩并进行修改完善。
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发展,事故发生的本质规律在不断变化,人们对事故原因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
事故致因理论是阐明事故为什么会发生,事故是怎样发生的,以及如何防止事故发生的理论,有时又叫事故机理或事故模型。事故致因理论是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产物。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问题不同,特别是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地位的变化,引起人们安全理念的变化,产生了反映安全理念变化的不同的事故致因理论。
1949年,葛登(Gorden)利用流行病传染机理来论述事故的发生机理,提出了“用于事故的流行病学方法”理论。葛登认为,流行病病因与事故致因之间具有相似性,可以参照分析流行病因的方法分析事故。
1961年由吉布森(Gibson)提出,并在1966年由哈登(Hadden)引伸的“能量异常转移”论,是事故致因理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步。该理论认为,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转移,各种形式的能量构成了伤害的直接原因。因此,应该通过控制能量或者控制能量的载体来预防伤害事故,防止能量异常转移的有效措施是对能量进行屏蔽。
[11]徐江,吴穹编·安全管理学[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0年
[12]隋鹏程,陈宝智,隋旭.安全原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13]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政策法规司编.安全文化论文集[C].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
[14]Roche, J.R. and Fowler, J.H.: “Reliability Analysis of Systems for Diverting Shallow Ga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993 IADC European Well Control Conference, Paris, June 2–4.
6.参考文献:
[1]欧翔飞.罗东晓.国内压缩天然气汽车产业发展分析[J].天然气工业,2007,27 (4):129-132.
[2]宋晓琴.国内外CNG加气站的发展趋势[J].油气储运,2003,22(8):1-3.
[3]陈宝智,吴敏.事故致因理论与安全理念[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8(1):42-46.
1936年由美国人海因里希(W.H.Heinrich)所提出的事故因果连锁理论。海因里希认为,伤害事故的发生是一连串的事件,按一定因果关系依次发生的结果。他用五块多米诺骨牌来形象地说明这种因果关系,即第一块牌倒下后会引起后面的牌连锁反应而倒下,最后一块牌即为伤害。因此,该理论也被称为“多米诺骨牌”理论。多米诺骨牌理论建立了事故致因的事件链这一重要概念,并为后来者研究事故机理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方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高速飞机、雷达、自动火炮等新式军事装备的出现,带来了操作的复杂性和紧张度,使得人们难以适应,常常发生动作失误。于是,产生了专门研究人类的工作能力及其限制的学问——人机工程学,它对战后工业安全的发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人机工程学的兴起标志着工业生产中人与机器关系的重大改变。以前是按机械的特性来训练操作者,让操作者满足机械的要求;现在是根据人的特性来设计机械,使机械适合人的操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