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失语症”
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的成因及对策
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的成因及对策摘要:大学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已成为外语界的共识。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在导入目的语文化的同时却往往忽略母语文化即中国文化的输入,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症”。
关键词:中国文化失语症;大学英语教学;文化交流一、引言“中国文化失语症”是由曹顺庆先生在他的《“话语转换”的继续与重建中国文论话语》一文中首次提出的。
“……我们患上了严重的失语症。
我们根本没有一套自己的文化话语,一套自己特有的表达、沟通、解读的学术规则。
我们一旦离开了西方文论话语,就几乎没办法说话”。
(曹顺庆,1998)虽然最初他是针对中国文艺理论界而提出的,但这一论断无疑具有普遍性:不仅是中国文论界,还有中国文学文化界以及教育界都或多或少的患上了“失语症”。
这种病症的症状是:在与西方同行交流时提不出自己独特的理论观点,发不出自己独到的话语声音,其言说的方式、内容和用以言说的术语都是西方的。
而稍加反思,则不难发现这是当前学术界中国文化精神缺失的明显表征。
二、“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的成因贾玉新认为: 语言教育很大程度上应该是文化教育。
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教育”包括本族语文化教育和目的语文化教育。
遗憾的是, 本族语文化教育在外语教学中往往被忽视,导致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发生。
(贾玉新,1997)其原因多种多样且复杂,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势文化殖民结果上世纪上中叶帝国主义列强的蹂躏以及其后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遭受沉重打击。
而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国门的洞开,西方文化犹如潮水一般涌入。
它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文化观和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而且,由于在许多场合下中国民族文化的“不在场”或声音微弱,西方文化逐渐渗入到中国文化其中,并开始了它对中国文化的殖民:先是“他者殖民”——西方文化对中国强行殖民,此时的中国尚有清醒的自我意识,尚有反殖民之举;而后是“自我殖民”——中国文化在无意识之中已接受了西方文化的一切并自觉维护后者的利益,而且在言语、思维、理论方面不自觉地流露出来。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分析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指的是中国人在与其他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时,由于对对方文化的了解不深,出现语言障碍、沟通困难以及误解、冲突等问题。
该现象在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历史文化背景不同。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传统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具有较大影响力。
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对方可能没有接受过相似的文化背景教育,导致双方在道德观念、价值观、行为准则等方面出现认知差异,从而产生困惑和难以理解。
语言差异导致的交流障碍。
虽然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之一,但不同地区和国家的英语使用存在差异。
中国人可能更倾向于使用间接表达方式,而西方国家的人则更加直接和直接。
这种语言差异可能导致误解和争论。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隐喻,而且中国特有的字词和成语也难以准确翻译给非中国人理解,这也增加了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障碍。
文化风俗差异引起的交际冲突。
在中国文化中,礼貌和尊重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不同文化之间的礼仪习俗是不同的,可能出现误解或冲突。
中国人习惯用双手接受礼物,而西方国家的人可能觉得只用一只手接受礼物更为礼貌。
中国人可能更喜欢倾听,表达尊重,而其他文化可能更注重表达自己的意见,这也容易造成沟通困难。
心理差异导致的沟通困扰。
中国人普遍倾向于保持脸面和避免冲突,这在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导致中国人不愿意明确表达意见或提出不同看法。
而其他文化背景的人可能更习惯于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样的差异容易造成误解和沟通困惑。
为了克服“中国文化失语症”,有几点策略是值得关注的。
加强对其他文化背景的学习和理解,了解其历史和价值观念,有助于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冲突。
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语言能力,包括增强语言表达能力、理解不同思维方式和隐喻,并学习一些对方文化中常见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培养开放和包容的心态,主动去了解对方的文化习俗和习惯,并尊重和接受不同的观点和意见,有助于建立良好的跨文化交际关系。
浅谈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浅谈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摘要】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是英语学习者语言实践中比较普遍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社会环境和教学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国文化失语使我国文化输出处于劣势,应该从增强跨文化交际双向性的认识、增强对文化输出战略意义的认识和增强英语创新人文教育的认识三个方面进行应对。
【关键词】中国文化失语;跨文化交际;文化逆差1.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提出失语症(Aphasia),最初是医学术语,指由受伤或疾病引起的大脑损伤而导致思想表达能力、语言及书面语理解能力的部分或全部缺失(《美国传统词典》英汉双解)。
20世纪90年代文学评论家们开始批评西方文学思想的入侵及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流失,因此出现了“中国文学失语症”。
而“中国文化失语”这一概念在外语教学中最早是由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提出来的。
从丛教授在《光明日报》发表《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一文,敲响了“中国文化危机”的警钟。
从丛教授认为:许多中国青年学者虽然具有相当程度的英语水平,但是在与西方人交往的过程中,始终显示不出来文化大国的学者所应具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呈现出“中国文化失语症”,在日常汉语交流中的表现也缺乏文化底蕴。
对于“中国文化失语症”,从丛教授提出,虽然中国外语界早已意识到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也已在外语教学中加大了文化教学的比重,但有共同的片面性,即仅仅加强了对英语世界的文化内容介绍,而对于作为交际主体一方的中国文化教学,基本上仍处于忽视状态。
2.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成因中国文化失语的实质,是语言学习者民族文化认同的严重缺失。
文化认同的维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文化的传承,语言学习者对汉语文化的冷漠和失语,显示出他们越来越疏离于民族文化和主流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他们本身的成长都是非常不利的。
2.1 社会环境因素“文化输出的民族是比较发达的民族”,在美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文化的冲击下,语言学习者对西方的文化全盘接受,在文化思想领域形成“崇洋媚外”。
“中国文化失语症”
“中国文化失语症”作者:石凤霞易绚来源:《读写算》2011年第03期摘要:中国文化知识在英语教科书中的重要性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本文通过对比2003年人教版高中英语教科书中的中国文化知识所占的比例与高考英语试卷中对中国文化知识所涉及的多少,在高考英语反拔效应的基础上,对如何加强中国文化的学习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中国文化;教科书;反拔效应1、引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外语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还应包括文化知识的传播。
随着人们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视,文化教学在外语教育中的重要性得到广泛的认可。
长期以来,大多数学生对西方的文化传统节日了如指掌,而对我国的文化知识时,却一知半解。
从丛(2000)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一篇题为《“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中提到“许多中国青年学者虽然具有相当多程度的英语水平,但是在与西方人交往的过程中,始终显示不出来自古文化大国的学者所应具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有些博士生有较高的基础英语水平,也有较高的中国文化修养,但是一旦进入英语交流语境,便会立即呈现出“中国文化失语症”。
“中国文化的失语症”引发了人们对英语学习的思考,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文化意识的目标描述中提到“通过中外文化对比,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于是在英语课改的过程中,我国广泛使用的英语教材中加大了中国文化知识的比例,这一点可以从2003年人教版的高中英语教科书中的Reading部分和课后练习题中看出。
2、2003年人教版高中英语教科书中有关中国文化的分析2.1 教科书的选取教科书作为一种载体,通过对人类几千年积淀下来的精神财富经过精心筛选之后,有计划有步骤的传承给下一代。
英语教科书所涉及的文化内容不仅包含知识文化的内容,还因为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具有交际的功能。
英语教科书的知识文化是指教材中出现的文学、历史、政治、地理、经济、建筑、艺术、科技、宗教、哲学等文化现象。
而交际文化则是指风俗习惯、生活方式、风土人情、饮食文化、大众体育、流行音乐、幽默笑话、教育、大众电影、体态语、节假日、信仰等社会文化或语言现象(如问候、致谢、称呼、习语、委婉语和禁忌语等)。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分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文化交际在今天的社会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通常成为交际的障碍,而这些文化差异有时会导致一些人出现“失语症”,即在跨文化交际中无法有效地表达自己或理解对方。
在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进行交际时,一些因素会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出现。
本文将从语言、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等方面分析这些因素,并探讨如何应对和解决这一问题。
语言是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的语言系统与西方语言不同,包括词汇、语法和语音等方面的差异。
这些语言差异会导致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误解和困惑。
中国人习惯使用成语来表达观点,而外国人可能对这些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并不了解,导致交流受阻。
中文中的礼貌用语和称谓也与其他语言存在显著差异,如果不了解这些差异,就容易在交际过程中造成误会和冲突。
价值观也是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症”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在价值观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比如对待家庭、对待权威、对待时间等方面。
中国文化强调集体主义,而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这种价值观上的差异会导致双方在交际中产生误解,无法理解对方的观点和行为。
在商务交际中,中国人的“关系优先”观念可能会与西方人的“结果优先”观念产生冲突,导致交际失败。
针对上述的因素,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和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呢?我们应该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意识,了解和尊重对方的语言、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尽量避免在交际中产生文化差异带来的问题。
我们应该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包括学习对方的语言和文化,培养自己的跨文化沟通技巧,尽量避免文化差异带来的交际障碍。
我们应该重视跨文化交际的教育和培训,提高整个社会对跨文化交际的重视程度,加强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交际不可避免,而“中国文化失语症”也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了解并应对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是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要,也是促进国际间和睦交流的需要。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分析跨文化交际意味着人们需要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包括语言、行为、信仰、价值观等层面。
跨文化交际中,可能会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症”的现象。
本文将从文化认知、语言、非语言行为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原因。
首先,文化认知不同是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症”的重要原因。
文化认知是指人们对其所处的文化环境的理解和识别。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信仰、行为规范、语言使用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如果没有足够的文化认知,就会导致对方的行为、话语等无法理解,从而出现沟通障碍。
比如在西方国家,人们常常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自由,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的是个体与家族、社会的关系。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没有足够的文化认知,很容易产生误解和不适应。
其次,语言的差异也是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原因之一。
语言涉及到词汇、语法、发音、口音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导致误解和沟通障碍。
比如在中英文之间的翻译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语义不通、音译误解等现象。
此外,语言也反映了相应的文化背景,比如颜色、数字、形容词等,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还有,非语言行为对跨文化交际也有重要的影响。
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行为的表现也具有文化差异。
比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便直接表达情感,在传统文学中常常通过间接的方式来表达,如借物喻情、比兴等;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很注重面部表情、体态和声调的变化来传递情感和态度。
此外,礼仪、礼貌和身体接触等也具有文化差异,如果没有足够的文化认知,则容易引发不适应和冲突。
总之,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原因可能有多种,包括文化认知不同、语言差异和非语言行为等方面。
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需要具备足够的文化认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特点,同时也需要注重语言和非语言行为的表达和理解,以有效地避免误解和沟通障碍。
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探析
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探析[摘要] 语言和文化是紧密相连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是文化的表述者、承载者,同时也象征着文化现实,二者不可分离。
本文从失语症的含义及其原因着手,首先阐述了“中国文化失语症”的表现,并分析了其成因,进而提出了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下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中国文化失语症策略一、引言语言和文化是紧密相连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是文化的表述者、承载者,同时也象征着文化现实,二者不可分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决定了英语教学的实质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而这种跨文化交际是双向的。
不仅要懂得如何与外国人用外语成功交际,了解和学习研究他们的文化,更要学会用外语准确地表达中国的事物的相关概念。
让目的语文化理解中国文化,进而介绍和传播中国的文化,平等的对话式的交际才是成功的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外语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目的语文化的同时,还需培养其母语文化意识,使其具备能够用所学语言正确而有效地表达母语文化内容的能力,从而具备在各种跨文化交际场合所必需的双向互动交际能力。
”在目前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加大了对英美文化的介绍和补充,这对外语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然而,目前无论是教材、教师还是学生,对中国文化都很少去介绍和学习,这就使得学生在真正的跨文化交流环境中无法进行真正有效的双向跨文化交流,中国文化出现了失语。
二、“中国文化失语症”的表现及原因1.“中国文化失语”表现“失语”首先表现在对中国本土母语文化的无知。
“许多有相当英文程度的中国青年学者,在与西方人交往过程中,始终显示不出来自古文化大国的学者所应具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
当西方同行怀着敬意探询Confucianism/Taoism(儒/道)的真谛时,我们的学者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顾左右而言他。
”现在的学生谈到西方的“圣诞节”、“愚人节”或“情人节”滔滔不绝,而很少有学生会将中国的文房四宝,京剧武术,《道德经》、《论语》等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介绍给外国友人。
英语口译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研究
英语口译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英语口译教学也变得愈加重要。
然而,在英语口译教学中,中国学生常常会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
这种现象指的是在英语口译交流中,学生由于缺乏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从而影响了交流的效果。
本文就英语口译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产生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的原因1. 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较大,文化背景不同会对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产生很大影响。
例如,中国文化强调"厚重"、"含蓄"和"羞涩",而西方文化则强调"直截了当"、"坦率"和"放肆"。
在英语口译中,如果学生不了解这些文化差异,就会难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图。
2. 缺乏文化知识英语口译教学中,一些学生只注重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忽视了与中国文化相关的知识的学习。
而英语口译中,如何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除了语言表达能力外,还需要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
3. 教学方法不当一些英语口译教师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文化补充,而是过于注重译员的口译技巧。
这种教学方法会导致学生缺乏对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英语口译教育应重视对中国文化的介绍和讲解,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背景和思想,了解文化差异及其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译准确度。
2.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英语口译教师应该教授学生英语口译技巧的同时,也要教授学生一定的文化知识。
同时,学生也应该积极加强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加文化知识和表达能力。
3. 着重强化实践技能英语口译教学应该强化实践技能,在教学中加强实践机会,让学生接触外籍人士,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文化差异,提高口译技能。
三、结语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是英语口译教学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对学生的口译技能和思维能力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分析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日益频繁。
而在这种跨文化交际中,很多中国人会遇到一种困境,即在与外国人交流时出现所谓的“中国文化失语症”,表现为无法用外语准确、贴切地表达中国文化的观念和内涵。
这一现象引起了人们对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的关注,并对“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
一、语言障碍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语言障碍。
当中国人用外语与外国人交流时,由于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的不同,很容易出现词不达意、表达不准确等问题。
在中国文化中,有一些词语、成语、俗语等是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的,但直接翻译成外文时可能会丢失原本的意义和情感。
语言障碍成为了中国人在跨文化交际中“失语”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价值观差异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另一个因素是价值观差异。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核心价值观念和社会风俗习惯,比如在礼仪、人际关系、家庭观念、教育观念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当中国人用外语与外国人交流时,由于双方价值观念的不同,很容易出现无法理解对方的行为、无法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等问题,从而导致“失语”。
三、文化认同与自信心文化认同和自信心的缺乏也是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的重要因素。
在与外国人交流时,由于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心不足,往往容易产生自我怀疑、自我压抑等心理问题,从而影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这不仅导致了“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出现,也影响了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传播和交流。
针对上述因素,如何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提高中国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交流能力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语言学习中国人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加强外语学习,提高外语表达能力和交际技巧。
只有通过深入学习和掌握外语,才能更好地理解外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内涵,准确表达中国文化的观念和内涵,从而提高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表达能力。
从中国文化失语症反思外语文化教学
d r g t e f r i n ln u g e c i g u i h e g a g a e t a hn .wh l h e r i g o ai e c lu e s in r d n o i t e l a n n fn t u t r s i g o e .Th r f r h h n me o f“ — e v eeo et ep e o n no a p a i fCh n s ut r ” O C R mo g t e E g ih la n r n C i a h sa o ie e c lu e C U Sa n h n l r e si h n .Ag i s h a k r u d o lb l a i n h o s e an t eb c g o n fg o a i t ,t ec m— t z o mu ia i n b t e a i u u t r sh sb c meco e n r r q e t ti n c s a y t a r t n i n t eO t n c t e we n v ro s c lu e a e o l s ra d mo ef e u n .I e e s r p y mo ea t t O t U — o s o e o h
Ab t a t W i h l s ea in h p b t e n u g n u t r ,l a i g c lu et a hn o eg n u g e c ig i sr c : t t e co er lt s i e we n l g a ea d c lu e e d n u t r e c i g i f r i n l g a et a h n s h o a n a c mmo l g e d b o eg a g a e e c t n i h n . Ho v r n r d cn u t r so a g tc u t y i e h sz d o n y a r e y f r in ln u g du a i n C i a o we e ,i t u i g c lu e ft r e o n r mp a ie 中过 多 地 强调 目的语 文 化 的学 习 , 视 母 语 文 化 . 而导 致 了中 国 文化 失 语 症 在 中 国 的 忽 从 英 语 学 习者 中普 遍 存 在 。在全 球 文 化 交 流 日益 频 繁 的 背景 下 , 只注 重 目的 语 文化 输 入 的 教 学 已 不适 应 当前 母
汉语失语症的分类
汉语失语症的分类概述汉语失语症是一种语言障碍,指的是使用汉语时出现的语言能力丧失或受损。
失语症可以影响个体的语音、语义、语法和语用能力,导致交流困难。
失语症的分类可以根据不同的症状和原因进行。
强迫性失语症症状•患者在尝试说话时感到极度困难或无法说出任何词语。
•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紧张和恐惧等情绪反应。
### 原因•强迫性失语症通常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如创伤、焦虑或精神压力。
失语症症状•患者在说话时产生流畅性问题,如缺乏流畅度、重复词语或使用不正确的词汇。
•患者可能会出现理解困难和表达障碍。
### 原因•失语症可以由脑部损伤、中风、肿瘤或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引起。
失语症的分类意义失语症•意义失语症是一种语义障碍,患者在使用汉语时无法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
•患者可能会混淆词语的含义,造成交流困难。
•原因可能是大脑的语义网络受损或疾病导致的语义障碍。
语音失语症•语音失语症是一种语音障碍,患者在说话时无法正确发出汉语的语音音素。
•患者可能会产生语音替代或畸形,导致语音表达不清晰。
•原因可能是大脑的语音产生和控制区域受损或语音运动障碍引起的。
语法失语症•语法失语症是一种语法障碍,患者在使用汉语时无法正确运用语法规则。
•患者可能会出现语序混乱、词类错误或语法结构错误等问题。
•原因可能是大脑的语法处理区域受损或语法学习困难引起的。
语用失语症•语用失语症是一种语用障碍,患者在使用汉语时无法正确运用语言的社交规则和语用知识。
•患者可能会出现语境不当、语言不适当或交际困难等问题。
•原因可能是大脑的语用处理区域受损或社交认知困难引起的。
治疗和康复•汉语失语症的治疗和康复应该根据具体的症状和原因进行个体化设计。
•语言治疗师可以通过语言训练、认知疗法和社交技巧训练等方法来帮助患者恢复语言能力。
•康复过程可能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和持续的支持。
结论汉语失语症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语言能力的语言障碍。
根据症状和原因的不同,失语症可以分为强迫性失语症和失语症。
国际交流中的本土文化“失语症”
国际交流中的本土文化“失语症”在当今充满多元化和跨文化交流的世界中,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本土文化,这也是国际交流中的重要元素。
然而,随着交流的加深,我们发现有一些本土文化在国际交流中并不被充分体现,这似乎是一种“失语症”。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这种“失语症”的原因和影响。
一、语言障碍在国际交流中,语言是最基本的沟通工具。
然而,不同国家和地区使用的语言不同,即使是使用同一种语言,也可能会因为口音、调音和用词等不同而产生误解。
有时,一些本土文化可能由于语言障碍而未被正确地传达。
例如,中国的“红白事”,指的是婚礼和葬礼,这对于在中国的人来说很容易理解,但对外国人来说可能会感到困惑。
因此,在国际交流中,我们应该注重语言学习和理解,并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对方解释文化差异。
二、近视眼有时,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太过熟悉,看到的只是我们自己的文化,而没有意识到它是独特的。
这种近视眼使我们认为自己的文化是普遍的,而不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这使得我们未能将我们的本土文化充分展现给国际社会。
例如,中国的“中秋节”和“春节”是中国非常重要的节日,但在其他国家很少有人知道。
我们应该通过交流和学习,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
三、传统的时间观念在某些文化中,时间被视为是一个物质,应该被计算和消费。
然而,在其他文化中,时间被视为是有限的资源,应该被珍惜和充分利用。
这就导致在国际交流中,时间可能会被误解或浪费。
如果我们不能理解其他文化的时间观念,我们可能会因为无意识的迟到或提早而错过重要的交流机会,这会影响到我们在国际间所传递的文化信息。
四、文化翻译的误解有时,我们将自己的文化翻译成别的语言,但翻译有时很难将文化的真正含义传递给人们。
例如,在美国,有一种传统的饮料叫做“lemonade”,在中国人的理解中,这就是柠檬水,但事实上这是不同的饮料,可能包括柠檬汁、糖、水和冰块,这就受到了文化翻译的误解。
文化失语症名词解释
文化失语症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啥是文化失语症不?这可不是一般的概念哟!文化失语症呀,就好比一个人突然忘记了怎么用母语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那些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想法。
咱就说,你有没有过那种感觉,在某个时刻,面对一些传统的文化元素或者习俗,你突然不知道该用啥词儿去准确描述它。
比如说过年放鞭炮,你能一下子就说出那噼里啪啦的热闹劲儿该咋形容不?这就有点像一个人站在文化的大舞台上,突然张不开嘴,唱不出那熟悉的旋律了。
再打个比方,就像你特别熟悉的一首老歌,你能哼哼旋律,可就是想不起来具体的歌词。
文化失语症就是这样,明明那些文化就在我们身边,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可有时候我们就是没法准确地用语言去传达它们的魅力和意义。
哎呀,这可真让人着急上火呀!你想想,如果我们连自己的文化都没办法好好地表达,那不是太可惜了吗?就好比你有一肚子的故事,却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讲述。
你看那些古老的建筑,精美的手工艺品,还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它们都是我们文化的瑰宝呀!要是我们得了文化失语症,那不就等于把这些宝贝都给弄丢了一部分吗?
咱可不能让这种情况发生啊!我们得努力去学习、去了解我们的文化,把那些丢失的词语找回来,让我们能够自如地用语言去描绘我们的文化之美。
就像给一幅美丽的画填上鲜艳的色彩,让它更加生动、更加吸引人。
所以啊,文化失语症可不是小事,我们得重视起来,行动起来,别让我们的文化在沉默中消失啦!。
从“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反思当前高校英语教育
文化与教育作者单位:乔伟荣,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从“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反思当前高校英语教育乔伟荣摘要:本文对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进行概述,分析在高校英语教育中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的原因,找出改变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的普遍现象,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
关键词:英语教育;中国文化失语症;中国文化;目的语文化失语症(Aphasia),原本是一个医学术语,原指由受伤或疾病引起的大脑损伤而导致思想表达能力、语言及书面语理解能力的部分或全部缺失(《美国传统词典》英汉双解)。
20世纪90年代文学评论家们开始批评西方文学思想的入侵导致中国文学思想的流失。
2000年,南京大学从丛教授在《光明日报》上撰文,首次提出“中国文化失语症”这一概念:英语教学过程中仅强化西方国家文化介绍,忽视中国本土文化以英语为载体的教学,使文化教育片面的成为“目标语文化教育”,作为交流一方的中国文化之英语表达处于“忽视状态”。
在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英语教育在高校中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在高校英语教育中,对英语的文化传达过于重视,对中文的语言传达则逐渐被忽略,同时在将中文转换成英文的过程中,对中文中的文化属性也没有重视。
随着这些现象的不断增加,“中国文化失语”的情况也越来越严峻,对中国文化的传播有很大的阻碍作用,不利于中国文化的发展。
“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我们的学生在对外介绍中国文化时,或因不懂中国文化而无话可说,或因不会对应的英文而错误百出,有的学生甚至直接用拼音翻译中国文化。
在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普遍出现并不是因为中国高校的学生交际能力缺乏,最重要的是因为在高校的英语教育中文化转化问题很严重。
一、高校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的现状对于高校英语教育来说,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的交流能力得以提升,尤其是学生跨文化的交流能力。
在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的时候,不应该完全按照西方的想法去教学,更重要的是要进行中英文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让文化实现传达。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分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跨文化交际已成为当今社会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是最基本的交际工具之一。
由于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有时候会导致跨文化交际中出现“文化失语症”的现象,即跨文化沟通中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无法有效交流的问题。
本文将对“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效率。
一、社会地位观念的差异在中国文化中,社会地位观念非常重要。
中国人一般会依据对方的社会地位来决定自己在对话中的用语和态度,这种差异可能会让外国人感到不适应。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加注重个体的平等和自由,因此可能会对中国人在交际中对社会地位的看重感到困惑。
在跨文化交际中,这种社会地位观念的差异很容易导致沟通失误,需特别引起关注。
二、汉语特有的表达方式中国文化中存在着许多特有的表达方式,这些表达方式可能会因为文化差异而导致误解。
中国人在交际中喜欢使用比喻、典故等修辞手法,而这些可能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对方的困惑。
在汉语中还存在许多亲属称谓词,如“爸爸”、“妈妈”、“姑姑”、“舅舅”等,这些词汇的特殊用法也容易让外国人感到困惑。
需要在跨文化交际中注意这些汉语特有的表达方式,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三、文化背景对话题的影响不同文化的人对于某些话题的关注点和态度也会存在差异,这可能对跨文化交际造成一定程度的困扰。
中国人可能更加关注家庭、传统文化等话题,而西方人可能更喜欢谈论工作、个人成就等话题。
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没有意识到这种差异,很容易导致交流的困难。
了解对方文化的特点,适当调整话题,是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前提。
四、语言隐喻的差异中西方文化中存在着不同的语言隐喻,这也可能对跨文化交际造成困难。
在中国文化中,常常使用“蛇蝎心肠”、“狼心狗肺”等词语来形容恶毒的人,而在西方文化中可能会使用其他不同的隐喻表达相同的意思。
如果不了解对方文化的语言隐喻,很容易导致误解。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分析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人常常会面临“中国文化失语症”的问题。
所谓“中国文化失语症”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人由于不了解对方文化的特点和惯例,而导致交流困难和误解的现象。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些因素的分析。
语言的差异是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症”的主要因素之一。
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语言有着不同的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
对于中国人来说,如果不熟悉对方的语言,可能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也无法理解对方的言辞。
这无疑会导致交流的困难和误解。
即使是使用相同语言的交流,不同文化中可能会存在着一些隐含的意思和对话方式,如果不了解对方的文化特点,也容易产生误解。
文化背景的不同也是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症”的重要因素。
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历史、价值观念和习俗习惯。
中国人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会受到自己所熟悉的文化背景的影响,导致无意中将自己的习惯和观念强加于对方,或者无法理解对方的行为和言谈。
在中国文化中,尊重长辈和上级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但在某些西方国家,个人主义较为突出,尊重程度可能不同。
如果中国人对此没有了解,很容易导致交流冲突。
沟通方式和表达习惯的差异也是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症”的重要因素。
不同文化中,人们有着不同的沟通方式和与人交往的习惯。
中国人普遍比较喜欢间接表达,而某些西方国家则更注重直接表达。
如果中国人不熟悉对方的沟通方式,可能会导致对方在理解和接受信息上的困扰。
中国人也常常使用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如谚语和成语,如果对方不了解这些,也会造成交流困难。
文化冲突和偏见也是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症”的重要因素。
由于长期以来的历史和文化差异,不同文化中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偏见和误解。
如果中国人受到这些偏见的影响,可能会对他们的交往产生负面影响。
由于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偏向负面,某些西方人可能对中国抱有偏见。
如果中国人被这些偏见左右,可能会产生自卑感,进而影响到跨文化交际的正常进行。
汉语失语症的分类
汉语失语症的分类汉语失语症是一种语言障碍的病症,患者在表达和理解汉语时出现困难。
根据症状和原因的不同,汉语失语症可以分为多种分类。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汉语失语症分类。
一、运动性失语症运动性失语症是指患者在表达语言时出现运动障碍,无法正常控制口腔和喉部肌肉。
这种失语症通常由脑部损伤或疾病引起,如中风、脑瘤等。
患者在尝试说话时可能会出现口齿不清、发音困难、语速缓慢等症状。
二、感觉性失语症感觉性失语症是指患者在理解他人语言时出现困难。
这种失语症通常由大脑的感觉区域受损引起,如颞叶损伤、脑退化症等。
患者可能无法理解他人说话的内容,听到的语言就像是一种无意义的声音。
他们可能会出现困惑、焦虑和沮丧等情绪。
三、传导性失语症传导性失语症是指患者在重复他人的话语时出现困难。
这种失语症通常由大脑的语言传导通路受损引起,如白质病变、脑损伤等。
患者在尝试重复他人的话时可能会出现词汇混淆、语法错误等问题。
四、失语性失语症失语性失语症是指患者在表达语言时出现严重障碍,几乎无法说出有意义的话语。
这种失语症通常由大脑的语言中枢受损引起,如大脑半球损伤、脑炎等。
患者可能只能用单词或短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而无法进行正常的对话。
五、混合性失语症混合性失语症是指患者同时出现运动性和感觉性失语症的症状。
这种失语症通常由大脑多个语言相关区域受损引起,如颞叶和额叶同时受损。
患者在表达和理解语言时都会遇到困难,表现为口齿不清、理解困难等症状。
汉语失语症的分类主要是根据患者的症状和原因进行划分的,不同类型的失语症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交能力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对于患者来说,及时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同时,家人和社会也应给予患者充分的支持和理解,帮助他们克服语言障碍,重新融入社会。
关于“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的调查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
关于“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的调查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摘要:“中国文化失语症”即指外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能用外语表达中国文化的现象。
该现象主要由学习者中国文化积淀的缺乏以及外语教育工作者对中国文化的忽视造成的。
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重要的背景下,培养学生正确跨文化交际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才是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中国文化失语症;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285-02“中国文化失语症”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2000)提出来的。
在对外语教学的研究过程中,他发现很多英语水平很高的中国青年学者,虽拥有漂亮的发音,流利的口语,但在与西方人交往过程中却无法用英语自如表达自身的母语文化。
这一现象引起了人们对外语教学中尤其是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教育的深度关注。
其后清华大学的张为民和刘世文两位学者在该校的非英语专业学生中做了类似的用英语表述中国文化的能力测试,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受试者不能用英语表达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
这些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在众多的中国外语学习中,这种令人担忧的“中国文化失语症”是广泛存在的。
无疑,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尤其是应起着传播文化主导作用的跨文化交际教学模式对“失语症”的形成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事实上,近几年随着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对语言,文化,交际这三方面及其关系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跨文化交际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我国很多学者如赵贤洲,胡文仲,束定芳等也著书撰文充分肯定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很多高校也纷纷在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生中展开跨文化交际的教学。
但遗憾的是,众多高校的跨文化交际教学大多成了“目的语文化教学”,在跨文化交际教学过程中过多的介绍目的语文化,目的语传统习俗和交际技巧,然自身的母语文化却被长期忽视,母语文化正迁移的作用和意义一直得不到认同和重视。
浅析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
。
交 际中一旦遇 到中国特色文化就束手无策 , 知如何 语 教学 中的作 用以及对英语教 学效果 的积极 影响方 不 l
了“ 中国文化失语症 ” 念。 中国文化失语症 ” 概 “ 在跨文 方文化, I 把学生引入英美文化的包围之中。英语教育 化交际 中屡见 不鲜 , 并因此造成交 际障碍 , 导致交 际 所造成的文化“ i 逆差”直接导致了对中华文化所代表 , 失 败或低 效 ,尤其在需要用英语对 中国传统文化 、 : 特 的价值 和审美在现代社会里失去 了认 同感 , 造成对 中 色文化进行输 出时 , 其症状愈发突 出。
l 媒介对题 F { 进行充分的讨论 , 不仅能帮助学生最大限 l 度地理解题意 , 而且能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 表达 自
t
激发学习兴趣 。这种借用母语实施外语教学 的方 文化 教学经常会被 片面地理解 为在英语 教学 中 如 , 单纯地导人外 国文化 , 时被更狭义地解读为西方文 法并非毫无道理, 有 l 在外语教学中灵活和适当地利用母 化的输入甚至仅仅是英美文化的输入 , 中国本土文化 语 , I 不仪不会阻碍学生外语水平的提高 , 还会增强其
准确地用英语进行表达 , 息上“ 中国文化失语症 ” 。这 面的论述却很少 。 国英语教学无论从政策上 还是 实 l 我 种现象 已经 引起专 家学者 的注意 。 著名学者曹顺庆教 践上 , I 都存在着重英 文 、 目的语文化传授 ; 中文 、 重 轻 跨文化交际只注意传授西 授早 于二十世纪九 十年 代就在文学研究 领域 里提 出 I 忽视 中华文化学习的倾 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失语症”
摘要:中国文化知识在英语教科书中的重要性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本文通过对比2003年人教版高中英语教科书中的中国文化知识所占的比例与高考英语试卷中对中国文化知识所涉及的
多少,在高考英语反拔效应的基础上,对如何加强中国文化的学习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中国文化;教科书;反拔效应
1、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外语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还应包括文化知识的传播。
随着人们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视,文化教学在外语教育中的重要性得到广泛的认可。
长期以来,大多数学生对西方的文化传统节日了如指掌,而对我国的文化知识时,却一知半解。
从丛(2000)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一篇题为《“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中提到“许多中国青年学者虽然具有相当多程度的英语水平,但是在与西方人交往的过程中,始终显示不出来自古文化大国的学者所应具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有些博士生有较高的基础英语水平,也有较高的中国文化修养,但是一旦进入英语交流语境,便会立即呈现出“中国文化失语症”。
“中国文化的失语症”引发了人们对英语学习的思考,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文化意识的目标描述中提到“通过中外文化对比,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于是在英语课改的过程中,我国广泛使用
的英语教材中加大了中国文化知识的比例,这一点可以从2003年人教版的高中英语教科书中的reading部分和课后练习题中看出。
2、2003年人教版高中英语教科书中有关中国文化的分析
2.1 教科书的选取
教科书作为一种载体,通过对人类几千年积淀下来的精神财富经过精心筛选之后,有计划有步骤的传承给下一代。
英语教科书所涉及的文化内容不仅包含知识文化的内容,还因为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具有交际的功能。
英语教科书的知识文化是指教材中出现的文学、历史、政治、地理、经济、建筑、艺术、科技、宗教、哲学等文化现象。
而交际文化则是指风俗习惯、生活方式、风土人情、饮食文化、大众体育、流行音乐、幽默笑话、教育、大众电影、体态语、节假日、信仰等社会文化或语言现象(如问候、致谢、称呼、习语、委婉语和禁忌语等)。
2.2 2003年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有关中国文化选取的比例以及内容分析
本文选取该教材在课文和课后练习中的reading部分中涉及的中
国文化的内容为研究对象,理由是reading部分中多涉及词汇,语法和短语,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同时也能通过对比和分许两者的区别来加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因此,大多数教师会选取这一内容来讲解,有的甚至让学生背诵reading中的经典部分。
3、近四年来全国高考英语试卷(一)中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的呈现
以下是对全国高考英语试卷(一)中有关中国文化内容的总结,如表所示:
由上表可知,在近四年来,中国文化知识只在高考英语试卷中的第一卷中的阅读理解部分和第二卷中涉及,而在单项填空和完形填空中根本就不涉及。
然而,在上述四年的试题中仅有2006年的阅读理解d是关于一位退休音乐教师的故事,与中国文化比较接近,而其余的几篇则只是在文中出现几个单词或一些句子而已,并没有花很大的篇幅介绍中国文化。
4、“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原因
产生中国文化失语症的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大多数的中国英语学习者缺乏学习中国文化以及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意识。
对自身文化的忽视,使得很多英语学习者不知道母语里所包含的一些文化内涵,特别是有关价值观,信仰是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如儒、道等,于是当交际中涉及这样的话题,这些英语学习者就必然因为自己的一无所知而失语。
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忽视,使得有些人虽然理解一些文化内涵,却不知道如何用英语表达,这同样导致了交际的失语。
5、如何走上“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回归之路
英语教学的目标不仅仅只是学会一门语言,还应是“传承中外优秀文化,增加人文和科学知识,提高学会综合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其实,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只是冰山一角,从中折射出的一系列英语教学中存在的文化教育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些
问题,不妨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开发本土化英语教材,实现民族化,突出中国特色。
针对当前英语教材缺乏本土性、民族性,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含量如此之低这一不争的事实,开发本土文化英语教材已成为当务之急,现今的英语教材急需融入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典故等内容,此外还可以增加一些中国优秀文章的经典英文译作,即为学生学习英语所用,也为继承母语文化的精髓所用。
(2)在高考英语试卷中增加中国文化知识的英语表达题类型。
高考英语测试具有正负两方面的反拔相应,负的是它无形中影响了教师对教科书的内容的取舍,正的是它能促进学生为了很好地努力。
正是由于高考英语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反拔效应,我们可以以“负”取“正”,即通过增加高考试卷中的有关中国文化的比例来促进和改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6、结束语
“中国文化失语症”已成为了许多人的“通病”,本文通过对2003年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和高考试题中有关中国文化知识的对比,简单分析了造成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原因,并从高考反拔效应这个角度,提出了一些有助于学习中国文化知识的建议。
然而本研究只对人教版2003年高中英语教科书中的课文和课后部分阅读中又关中国文化知识的研究,有局限于性,因此,还有待更多的学者去做这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
[2]高中英语教科书,2003年
[3]刘璟,全国高考英语测试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反拔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