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
2023年马原考试知识点总结_1
2023年马原考试知识点总结2023年马原考试知识点总结(一)一、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原理:(一)主体和客体是反映被反映、改造被改造相互作用的关系。
主体是反映者、改造者,客体是被反映者、被改造者。
主体能动地改造客体,即主体作用于客体;同时客体也作用于主体,即主体在改造客体时能动地反映客体。
(二)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相互作用的。
(1)实践和认识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这种限定和超越或限定中的超越关系,就是实践和认识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2)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内容和结果的实现: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是通过主体对象化,即主体客体化和客体非对象化,即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而实现的。
二、认识的本质原理:(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指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其主要内容是:(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一定客观对象规定一定认识的指向和内容。
(2)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3)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二)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1)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从物到感觉、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即唯物论的反映论;一条是“从感觉、思想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即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能动反映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机械反映论)的对立①相同点: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②不同点:第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进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否认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把认识看作是主体对客体消极、被动的反映。
2017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精讲:实践主体和客体
实践是⼈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是⼈类的存在⽅式。
正是在⼈类实践过程中,世界被⼆重化了,成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在世界和⼈类世界的统⼀。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现实践观是统—的。
⼀般来说,主体:指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客体: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1,实践主体 (1)实践的主体是实践活动中具有(⾃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他担负着提出实践⽬的、操纵实践⼯具、改造实践客体,从⽽驾驭和控制实践活动的多种任务。
实践的主体⾸先具有(A)能⼒结构,在主体的能⼒结构中存在着三种基本要素: 第⼀、“⼈本⾝的⾃然⼒”是实践主体能⼒结构中的物质基础。
第⼆、进⼊主体实践活动领域为主体所实际掌握、运⽤的知识和经验,是实践主体能⼒结构中的智⼒技能因素 第三、主体的情感和意志是实践主体能⼒结构中的精神动⼒因素,它对主体实践活动的发动与停⽌、对主体实践能⼒的发挥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
(B)实践的还有⾃⼰的社会结构。
从社会构成来看,实践的主体可以划分为个⼈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和⼈类主体四种形式。
个⼈有相对独⽴的实践范围和形式,在这个意义上,个⼈成为独⽴的主体,即个⼈主体。
集团主体指以⼀定的集体、团体、群体形式进⾏主体活动时所形成的主体。
社会主体指⼀定地域的⼈所形成的社会整体。
⼈类主体只指发展着的⼈类整体。
(2)对主体社会结构的分析表明,在实践活动中,具体的主体不但同⼀定的客体发⽣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且主体与主体之间也必须结成⼀定的社会关系,发⽣相互、相互影响和相互作⽤。
具体的实践主体, ⼀⽅⾯:要受到整个⼈类历史和其他主体的制约和影响。
另—⽅⾯:⼜以其能动的活动在不同的⽅⾯和不同的程度影响历史。
2,实践客体 (1)在实践活动中,客体是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是进⼊主体对象性活动的领域,并同主体发⽣功能性关系,或为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
因此,对于实践的客体要从两⽅⾯去理解:⼀⽅⾯,客体⾸先是⼀种不以主体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这是客体⾃⾝的客观⽅⾯。
2017考研政治马原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八):认识论的本质
2017考研政治马原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八):认识论的本质一、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原理:(一)主体和客体是反映被反映、改造被改造相互作用的关系。
主体是反映者、改造者,客体是被反映者、被改造者。
主体能动地改造客体,即主体作用于客体;同时客体也作用于主体,即主体在改造客体时能动地反映客体。
(二)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相互作用的。
(1)实践和认识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这种限定和超越或限定中的超越关系,就是实践和认识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2)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内容和结果的实现: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是通过主体对象化,即主体客体化和客体非对象化,即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而实现的。
二、认识的本质原理:(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指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其主要内容是:(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一定客观对象规定一定认识的指向和内容。
(2)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3)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二)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1)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从物到感觉、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即唯物论的反映论;一条是“从感觉、思想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即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能动反映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机械反映论)的对立①相同点: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②不同点:第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进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马哲(考研政治,马原三部分之一)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社会的两对基本矛盾
产品分配关系
上建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所服务的经基的性质, 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决定 反作用
关系
。。。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
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政治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在于社会属性而非自然
~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引导/促进的
直接现实性系
主客介
人类实践活动两个 不可分割的方面
定目标,付实施,调结果
过程
即主体改变客体 客成为主一部分
主体客体化 客体主体化
双向运动
主客相互作用
基本结构
物质生产,社会政治,科学文化
基本类型
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 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辩证关系
同一性 斗争性
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相对的 绝对的
相互联结,相辅相成
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特性
质量度 方法论
方法论意义 普遍性
特殊性
引出
不平衡发展 矛盾解决的形式
辩证关系的意义
共性与个性,个别与一般
事物发展中的肯定和否定因素
自我否定
辩证否定观
发展的环节 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否定之否定
实质是“扬弃” 两次否定 三个阶段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客观与主观辩证法 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能动反映论
来源,动力,目的,检验标准
决定认识
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本质
辩证统一
直接性 抽象,间接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知识点汇总马原是考研政治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是考研政治复习备考的重点内容。
在马原部分,有不少考生容易出错的知识点,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考研政治马原易错知识点,希望对你有用!考研政治马原易错知识点1.规律与规则不能混同,规律是事物固有的、客观的;而规则是人为制定的、主观的。
当然,合理的规则必须要反映客观规律的要求。
2.规律的重复,是本质性、必然性内容的重复,不是具体事件的重复,因为事物的发展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3.假象和错觉不是一回事情,假象是事物的一种现象,是客观的;错觉是错误的感觉,是主观的。
当然,如果为假象所迷惑就会产生错觉。
4.现象和本质都是客观的,两者之间不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而是体现与被体现的关系,即现象不是反映而是体现本质。
5.唯物辩证法和诡辩论具有本质区别。
第一,前者既承认区别又承认联系(既讲非此即彼、又讲亦此亦彼)。
后者不承认区别只承认联系(不讲非此即彼、只讲亦此亦彼)。
第二,前者既承认运动又承认静止(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后者只承认运动不承认静止(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第三,前者既坚持两点又分清主次,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后者虽然坚持两点但不分主次,属于均衡论。
6.部分质变归根到底是量变,不是质变。
质变有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两种基本形式。
量变有数量变化与结构变化两种基本形式。
7.不能把矛盾的同一理解成等同,同一是矛盾双方的同一,是以差异为前提的;也不能把斗争混同于斗争的具体形式,如错误地认为斗争即对抗。
8.矛盾斗争性的无条件性,不是讲矛盾双方的斗争不需要条件,不受任何条件约束,而是指矛盾双方的斗争在任何条件下都存在,但斗争的具体形式受不同条件的制约。
9.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不同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因为普遍存在于特殊之中,没有超出特殊;整体由部分构成,但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新功能,已经超出部分。
10.“事物既然是永恒发展的,就不存在静止或者倒退”,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马哲】学霸笔记,第三部分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主体: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1、实践关系: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2、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3、价值关系: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利益关系。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①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②实践主体作用于实践客体;③反馈和调节。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①物-------感觉和思想(唯物主义认识路线)。
②思想和感觉-------物(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物——感觉和思想(反映论)反映论:坚持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的认识论原则,亦即思想反映存在的理论。
PS:所有的唯物主义都是反映论(马克思、费尔巴哈、荀子)。
先验论:人的认识和认识能力实现与感觉经验,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贝克莱、黑格尔、王守仁)。
无论主观唯心主义还是客观唯心主义,都否认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应,否认认识对象的客观实在性。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旧唯物主义:被动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能动的反映论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缺陷:1、旧唯物主义脱离实践考察认识,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2、旧唯物主义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问题,不能把认识看做是一个不断发展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①把实践引入认识论;②把辩证法运用与认识论;③同不可知论、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划清界限。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从实践到认识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马哲复习重点2--简答其他章节.doc
二、简答题(2)1、主体、客体及其关系(1)主体: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主体与客体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也是需要与满足需要的关系。
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打破客体的限制,超越现实客体,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同时也使客体得到进一步的改造、发展和完善。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1)时间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人的认识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受实践检验。
3、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1)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特点:直接性、具体性理性认识: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特点:间接性、抽象性(2)辩证关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坚持二者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认识论的唯物论。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
坚持这点,就是坚持认识论的辩证法。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将它们截然分开。
(3)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两个基本条件: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
4、真理及其客观性(1)真理: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2)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认识对象是外部客观世界。
考研政治之马原选择题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 四选二1. 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2. 由于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因而事物的变化表现为量变和质变两种运动状态。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超出度的变化是质变。
3.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二是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斗争性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
4. 抽象与具体的方法同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又有内在关联。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同时就是以逻辑必然性再现对象的历史发展的过程,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内在要求。
逻辑指的是理性思维或抽象思维,它以理论的形态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历史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客观现实的历史发展过程。
二是指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
真正科学的认识是现实历史发展的反映,要求思维的逻辑与历史的进程相一致。
历史是逻辑的基础和内容,逻辑是历史在理论上的再现,是“修正过”的历史。
逻辑和历史的一致是辩证思维的一个根本原则。
5.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两个基本原则是:一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一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是达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
考研政治马哲第四章常考知识点汇总(一)
考研政治马哲第四章常考知识点汇总(一)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一、认识的发生和本质1.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认识发生的字人历史因素和社会因素结合起来,从出发,认为劳动在认识的发生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实践的发生和发展为人类认识活动的发生提供必要性和可能性;劳动实践促进了人脑的发育,并通过这种活动在人脑中的内化,产生了人所特有的认识结构和图式,形成了人的认识能力;劳动实践促进了人的交往及语言、符号的产生和发展,使人的认识活动获得了不同于生物遗传的社会遗传方式。
所以人的认识能力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如何理解认识的本质,这是认识论的关键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即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首先,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原则,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其次,揭示出人的认识所具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再次,强调能动性和反映性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2.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认识中的反映与信息、选择、重构的关系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既有客体对主体的作用,更有主体对客体的作用。
主体是具有复杂结构和进行活动的社会性的人,它在反映客体的过程中,必然会动用其内部结构的所有功能,对所反映对象的内容进行选择、整理、改造、解释、猜想等等。
因此人的认识不仅能对客观对象进行直观的摹写,而且能对客观对象作出抽象和概括的反映;不仅能反映事物当下的样子,而且能反映它由于人的改造活动而可能成为的样子。
人的认识不仅仅是客观事物的摹本,并且为改造客观事物提供蓝图,这就是认识主体在反映中的创造性。
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就是主体获取并加工、处理客体信息的过程,需要发挥人的信息选择机制和信息重构机制的作用,这是主体能动性的重要表现。
选择、重建是主体能动地反映客体的具体环节,它不是否定反映,而是进一步说明了如何进行反映。
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考研政治马原部分重要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考点1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1)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可以从它的创作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它的阶级属性,它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等不同角度去理解。
(2)马克思主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狭义地讲,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地讲,马克思主义还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3)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三者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不可分割。
考点2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1)客观条件: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条件和基础。
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及其对科学理论指导的强烈需求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2)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考点3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1)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这种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自身的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
(2)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考点4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以及社会理想(1)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2)政治立场: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①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③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3)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考研政治复习马原重难点总结之认识论
考研政治复习马原重难点总结之认识论考研政治复习马原重难点总结之认识论一、认识的本质和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1.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2.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1)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从而使主体和客体同时得到改造、发展与完善,这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2)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借助一定手段实际地作用于客体,把实践方案变为实际的实践活动;三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首先,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
其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地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1.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1)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含义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考研政治-马原理】高频考点之(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考研政治-马原理】高频考点之(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Hi 同学们上午好欢迎关注1.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客体与中介实践就是实践主体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运用各种实践中介作用于实践客体,使世界日益从自在世界转变为人类世界的能动的过程,也是主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实践和认识过程都是由主体、客体和中介三个方面构成的。
实践或认识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具有实践或认识能力的人,是人类活动中唯一能动的要素。
实践或认识客体是指社会主体所要探索或改造的对象。
它主要包括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三种客体。
人类实践或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可以是自动界、人类社会等物质对象,也可以是主观的思想、理论、世界观等精神对象。
实践或认识中介则是指社会主体在探索或改造现实世界的活动中所使用的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主体既包括人们的主观意识,又包括人们的肉体,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存在,因此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不等于主观。
认识客体是指进入人类实践和认识范围内的事物,既包括物质的对象,也包括精神的对象,也不等于客观,因而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等于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2.实践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
同时客体也能对主体起到能动的反作用。
实践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具体表现在:一方面,实践主体在人类意识的指导下可以运用实践中介能动地改造实践客体,实现主体的对象化或主体客体化。
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打破客体的限制,超越现实客体,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同时也使客体得到进一步改造、发展和完善。
另一方面,在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中,客体也会反过来制约、影响主体,实现客体主体化。
因而人类实践活动的成果一方面表现为人化自然,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人的自然化。
政治考研重难点解析:马原——认识论重要原理
政治考研重难点解析:马原——认识论重要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考研政治诸多学科中最为抽象的学科,对于这门学科的学习,需要一些方法和技巧,在此,老师为大家解析—认识论重要原理。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1.实践与认识的主体(是什么——回答实践与认识的含义,怎么办、怎么做—回答实践与认识的相互关系)(1)实践是人类(主体)能动地改造世界(客体)的物质性活动。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人们既能如实反映客体的本来面目,也能对反映进人脑的客体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客观世界本来没有的事物。
(3)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着改造与被改造、认识与被认识以及价值关系,两者是相互作用的。
2.实践与认识相互作用(1)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体有能动的指导作用。
(2)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目的、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3)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准确预测实践发展趋势,使实践获得成功,达到预期的效果;错误的认识误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3.实践与认识相统一(1)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这需要将实践与认识相统一。
(2)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3)坚持认识和实践相统一,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努力做到以正确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人类的实践与认识永无止境,我们应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
关于实践与认识这个知识点需要各位考研学子们务必要记下来、掌握住的点,只有掌握住之后才能在考试中得心应手。
希望通过以上相关知识点的总结分析,能够给参加考研的学生带来帮助,祝愿各位考生,在未来的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考研政治马原必背知识点
考研政治马原必背知识点考研政治马原必背知识点(一)一、内容和形式原理:(1)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
(2)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3)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
任何事物的内容都有一定的形式,任何形式也都有一定的内容,没有无内容的空洞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纯粹的内容。
事物的内容是无限丰富的,事物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4)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方法论:在把握内容和形式这对范畴时,既要重视内容,根据内容的需要决定形式的取舍、改造和创新;又要善于运用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利用和创造必要的形式,适时地抛弃与内容不相适应的形式。
二、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及其关系原理:(1)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2)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本身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中的辩证法,即认识和思维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亦称为概念辩证法。
(3)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关系: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方法论:第一,唯物辩证法为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
第二,唯物辩证法的方法同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一致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运用到思维和工作中就成了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其中,矛盾分析方法居于核心地位,是根本的分析方法。
考研政治马原必背知识点(二)一、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原理:(一)主体和客体是反映被反映、改造被改造相互作用的关系。
主体是反映者、改造者,客体是被反映者、被改造者。
主体能动地改造客体,即主体作用于客体;同时客体也作用于主体,即主体在改造客体时能动地反映客体。
马论: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1主体和客体之间具有实践关系,即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2··具有认识关系,即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3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具有能动的改造作用,这种能动性又受到客体的制约。
···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要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2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生产方式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区别:1二者表现的经济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制度,利润率表示预付总资本的增值程度2二者数量不同,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3剩余价值率清楚地表明剩余价值的来源是可变资本,利润率则掩盖了声音与价值的真实来源。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1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2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即国有资本和私人资本结合在一个企业中3国家和私人企业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内容:1人类从自然界的奴役中解放出来,摆脱盲目自然力的支配,成为自然界的主人2人类从旧的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摆脱一切剥削压迫和旧式分工的束缚,成为社会关系的主人3人类从剥削阶级的思想观念下解放出来,摆脱传统观念和和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成为社会意识的主人。
···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1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认识了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卓有成效的改造世界,不顾或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2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实践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即要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坚决反对无视规律盲目蛮干。
考研政治:马原认识论部分常考七大原理
为⼤家整理的考研政治:马原认识论部分常考七⼤原理,供⼤家参考。
(⼀)实践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的过程 1.实践活动是⼀个以实践主体(⼈)、中介和实践客体(对象)为基本⾻架的动态发展系统。
其中,实践活动的中介是指联结主客体的各种形式的⼯具和⼿段,以及运⽤和操作这些⼯具的程序和⽅法。
2.实践主体和客体的根本关系: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和实践关系(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3.实践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的实质:实践活动既能动地变⾰着客观世界,⼜能动地改造着主观世界。
4.实践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 (1)确⽴实践⽬的和实践⽅案。
(2)实践主体通过⼀定的实践⼿段把实践⽅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3)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的、⼿段和结果按⼀定⽅向运⾏。
(⼆)能动反映论和直观反映论的区别 1.所有唯物主义都坚持可知论和反映论。
2.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直观的、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
它有两个缺陷:⼀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是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认为认识是⼀次性完成的,不能把认识看作是⼀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命的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鲜明特点:第⼀,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认识论。
把实践作为全部认识论的基础,指明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第⼆,它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
科学地说明了⼈的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把认识看成是⼀个由不知到知、由浅⼊深的充满⽭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
(三)认识活动中的理性因素与⾮理性因素 1.科学需要创新才能发展,科学创新是理性因素和⾮理性因素综合作⽤的结果。
2.理性因素在⼈的认识过程中起主导的作⽤:第⼀,指导作⽤;第⼆,解释作⽤;第三,预见作⽤。
3.⾮理性因素:是指⼈的情感和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习惯、本能等,以⾮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也属于⾮理性因素。
马原
1、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①实践关系:即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是改造者,客体是被改造者。
实践关系是主客体之间最根本、最基础的关系。
②认识关系:即主体与客体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主体是反映者,客体是被反映者。
主客体之间的认识关系是在实践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对实践关系起着指导作用。
③价值关系:即客体对主体的利益关系。
所谓价值,是指客体所具有的能满足主体需要和利益的特性,在主客体之间的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中自始至终地渗透着价值关系。
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深刻地体现人的需要,高扬人的主体性,实际上是主客体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的出发点和内在根据。
④审美关系:即主体对客体的欣赏、感受和体验关系。
审美关系是主客体关系的最高层次,它要求在真和善的基础上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理想世界。
客体经过主体的改造,不仅成为满足人需要的有用的对象,而且也体现着人的理想、力量、才能和创造性。
审美关系是主客体之间的最高形态的统一。
最高境界:在实践基础上达到真善美的统一。
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使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人类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求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是围绕社会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
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
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
③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使对象的真实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得到充分的暴露;也只有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地同对象相接触,才能使对象的各种现象反映到头脑中来,形成一定的直接经验,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性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
所谓认识过程,就是主体在改造客体的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
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从而使主体和客体同时得到改造、发展与完善,这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借助一定手段实际地作用于客体,把实践方案变为实际的实践活动;三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总之,实践活动过程在主体的自觉意识支配下,既能动地变革着客观世界,也能动地改造着主观世界。
【知识点讲解】
1.基本概念或原理分析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是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从而使主体和客体同时得到改造、发展与完善。
千万注意不要认为是主体决定客体、客体对主体有能动的反作用。
2.案例或记忆方法
(1)一天,王阳明和一个朋友全神贯注面对着竹子,目不旁视,静静地体会着关于竹子的道理。
三天后,朋友累倒了,被人抬了下去。
七天后,王阳明也累倒了,同样被人抬了下去,但关于竹子的道理,却是一无所获。
通过这个例子,说明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人和动物不同,人不仅能适应环境,而且能够改造客观世界。
客观世界不仅是人的认识对象,而且首先是人的实践对象。
所以,人能够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能动地反映世界,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从而把握客观世界的规律性。
(2)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用简化记忆法:限定和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