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结构和物理性质

合集下载

地球的内部结构与特征

地球的内部结构与特征

地球的内部结构与特征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但是对于许多人来说,地球的内部结构和特征是一个神秘而又迷人的领域。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地球的内部结构和特征,以便更好地了解我们所生活的星球。

第一部分:地球的结构地球的结构可以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这三层不仅在物理性质上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在地球演化和地球上的各种现象方面也起着不同的作用。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部分,它包含了我们生活的大多数区域。

地壳最厚的区域是大陆地壳,大约有30至50公里的厚度。

较薄的区域则是海洋地壳,它只有5至10公里的厚度。

在地壳下面是地幔,地幔是地球的中层,大约在32至2900公里的深度之间。

地幔中的岩石比地壳中的岩石更密集,更重,也更坚硬。

在地幔下面是地核,地核是地球最内层的部分。

它是由铁和镍组成的,并被认为是非常热的熔岩球。

第二部分:地球内部的运动除了不同的结构之外,地球的内部还有许多不同的运动。

这些运动不仅有助于地球的演化和地球上的现象,而且对我们的生活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是地球内部的热对流。

由于地球内部的热量不均匀分布,地球内部会发生热对流,这种运动会使得地核中的热量向外流动,同时使得地幔中的热量向上流动。

这种运动是地球内部温度的主要来源,也是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的主要驱动力。

其次是地震和火山喷发。

这些现象与地球内部的板块运动有关。

当板块在地球上运动时,它们会产生巨大的应力和变形,这种应力和变形会导致地震和火山喷发。

这些现象虽然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灾难,但也有助于人们更好的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和特征。

第三部分:地球内部的成分地球内部的成分是通过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和地球上的化学反应来确定的。

根据地球的陨石记录,地球是由石基物质和铁基物质组成的,其中石基物质包括硅、氧、铝、镁等元素,而铁基物质包括铁、镍等元素。

在过去几十年里,科学家已经通过地震测量和地球表面岩石的研究发现了更多关于地球内部成分的信息。

例如,他们发现地幔中的岩石含有超过90%的硅和镁,这意味着地幔相对地壳来说更加密集和重,也更坚硬。

地球的物理性质与圈层结构

地球的物理性质与圈层结构
由横波不能通过外核,推断出外核是液态的。
g / c m 3
1 5 1 0
5 2 0 0 0 4 0 0 0 6 0 0 0 k m 内 核
外 核 地 幔
地 壳
图 3 — 2 一 种 地 球 内 部 物 质 密 度 变 化 的 推 断 模 型
地球的弹—塑—粘性 弹性——变形与受力成正比; 塑性——外力消失后部分变形不能恢复; 粘性——外力消失后变形还可能继续
该快轴与地球自转轴不重合,且两者夹角在不断变化。
——快轴对于内核自身在短期内不应有明显的变化,
故应该是地核与整体地球之间存在着旋转速度的差 异。
地幔部分熔融
地幔部分熔融指地幔上部的部分岩石因受到复杂的地质作用而发生部分熔解,显示为高度 可塑甚至液态的现象。动态模拟发现岩石流动应力为20—100MPa.这大大降低了对地幔物质 的运动限制,为地壳运动的动力学提供了实验证据。
=0.273 蛋壳:0.05——1/100 蛋清:2——1/2.5 蛋黄:2.7——1/1.7
地球(km) 长轴/短轴 =6378/6356=1.003 扁平率=(长-短)/长轴
=0.003 地壳:33——1/200 地幔:3000——1/2弱 地核:3300——1/2强
地球就是地球,是独一无二,具有圈层结构的地球
楔子: 地球物理性质的应用
重力异常:将地球视作一个圆滑的均匀球体,计算得出的重力 值称作理论重力值。地球的地面起伏甚大,内部的物质密度分布也 极不均匀,在结构上还存在着显著差异。这些都使得实测的重力值 与理论值之间有明显的偏离,在地学上称之为重力异常。利用这一 原理,可以通过发现各地的局部重力异常来进行找矿和勘查地下地 质构造。
磁极漂移与磁性倒转事件
磁偏角在几十到几百年的时间内,大致沿着纬线方向平稳地向西移动,这一性质被称 作地磁场的向西漂移。此外地磁场还有时间尺度更短的昼夜变化。

3-地球的物理性质和圈层结构-78

3-地球的物理性质和圈层结构-78
12
地球的粘性
从理论上讲,在一个完全弹性体中应该没有 能量的损耗。因此,地震时除了面波因扩展 而发生的几何衰减外,其它类型的地震波应 该没有运动衰减。这样地球如果一旦发生某 种形式的振荡,也就应该永远继续下去。但 这一分析结果与观察事实相矛盾,表明地球 有一定的衰减存在,并非是一个完全的弹性 体。说明地球具有一定的粘性 粘性特征。 粘性
38
洋壳的组成
枕状玄武岩
39
地 幔(Mantle) )
地幔分上、下地 幔;顶部由超基性岩 (相当于辉石橄榄岩) 组成,称岩石圈地幔, 与地壳合称岩石圈。 岩石圈地幔以下,存在一个地震波的低 速层,深度在60-350 km。低速层内岩石强 度低,处于部分熔融状态,称软流圈。
41
地 核(Core) )
7
固体潮与地球的弹性
地球在日月引力作用下发生弹性变形。 地球的固体表层存在与潮汐相似的周期 性升降现象-固体潮。陆地表面的升级幅度 达7~15 cm。 地震波(弹性波)能够在地球内部进行传播 也说明地球具有弹性。
8
固体潮与地球的弹性
地球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塑性 塑性。地球在其自转 塑性 的过程中逐渐演化成为一个旋转椭球体 旋转椭球体并保 旋转椭球体 持下来,这表明看似刚体的地球实际上存在 着永久性的塑性变形。在野外常常也可以看 到,各种坚硬的岩石中往往发育有高度的弯 曲现象,同样是岩石形成后在长期的地应力 作用下再发生塑性变形的结果。
26
地球的内部分层
圈层 代号 A 地 壳 B 上地幔 地 幔 过渡层 C 名 称 下地幔 地 外 核 过渡带 核 内 核 D E F G 底界深 度(km) 0->100 60 400 670 2891 4771 5150 6371 密 度 (g/cm3) 2.0-2.9 3.37 -3.48 3.7-4.0 4.7-5.6 9.9-11.9 12.06 12.8-13.1 物 态 固态 岩石圈 软流圈 固态 中间圈 液态 固态

认识地球的结构与特点

认识地球的结构与特点

认识地球的结构与特点认识地球的结构与特点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其复杂的结构和独特的特点是我们探究宇宙奥秘、护卫地球环境的基石。

了解地球的结构和特点,不仅在科学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人类认识自然、保护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地球的内部结构、外部表层、大气和生态系统等方面,为读者全面展示地球的奥秘和美丽。

一、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为地核、外核、地幔和地壳四个部分,分别具有不同的物理特性和化学组成。

其中地核是地球最内层的部分,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具有高温、高压,同时不可压缩的特性。

而外核是地核外部的一层物质,是由液态铁和镍组成的,具有流动性和较低的密度。

地幔在地核和地壳之间,由固态岩石构成,温度较高、压力较大,约占地球体积的84%。

而地壳则是地球最外层的部分,我们生活的环境便处于地壳上,它包括陆相地壳和海洋地壳,主要由硅酸盐岩、海水、沉积物等构成。

此外,地球还有一个甚至比地核还深的区域——地函。

地函位于地壳和地幔之间,是介于固态和半固态状态的物质,约占地球半径的15%。

地球内部结构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地震、地质、地热等观测手段进行的。

例如,地震波在不同密度和性质的岩石中传播速度不同,通过对地震波传播的观测,就可以推断地球内部的构造和性质。

此外,地球物理学家还通过测量地表重力、磁场和地电场等手段,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

二、地球的外部表层地球的表层主要是地壳和它的下方地幔上部,包括了我们所处的陆地、海洋和大气系统。

地球表面的各种自然现象、地理景观和生态系统等都是地球表层结构和化学组成的结果。

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构成了人类居住和活动的重要空间,陆地和海洋的分布不均导致了各种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例如,河流、湖泊、尖峰、峡谷、岩石海岸等都是地球表面地质结构的产物。

大气层是地球的保护层,可阻挡太空射线和紫外线的辐射,保障生命在地球上的生存。

大气层包括了对流层、平流层以及臭氧层等不同层次,每一层的成分和特性都不同。

地球科学概论3地球的物理性质和圈层结构

地球科学概论3地球的物理性质和圈层结构
26
二、重力均衡 普拉特认为山脉是由于地下物质从某个补偿深
度起,向上膨胀而形成的。山愈高,密度愈小,但 补偿深度以上的每一个截面积相等的岩石柱体的总 质量都相等。
同年(1855年),英国天文学家艾利(A.Airy)又提 出另一个假设——艾利均衡模式(深度补偿模式): 艾利认为山脉是较轻的岩石巨块浮在较重的介质上。 山越高,它的下部伸入介质的深度也越深,即所谓 山有“根”。
v 4r 3 / 3; M / v G地心 4rf / 3
G地心=0 (因地心处的r=0) 在地心处,计算重力的公式与其它部位的计算 有所不同。
22
一、地球上的重力 重力异常:将地球视作一个圆滑的均匀球体,
计算得出的重力值称作理论重力值。地球的地面起 伏甚大,内部的物质密度分布也极不均匀,在结构 上还存在着显著差异(即往往与地质构造和矿体的 存在相联系)。这些都使得实测的重力值与理论值 之间有明显的偏离,在地学上称之为重力异常。
弹塑性、粘性、重力、压力、温度、磁性 能量等。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壳,地幔,地核
3
地球的物理性质和圈层结构是互为因 果的;
地球的物理性质和圈层结构对地球的 运动和演化有决定性的制约作用;
研究物理性质的历史中产生过许多优 美的科学传奇,从中可以领略地学家是如 何巧妙地揭开地球内部奥秘的。
4
一、地球的质量和密度
27
二、重力均衡
28
三、地球的压力 地球某处的压力是由上覆地球物质的重量产生
的静压力。 在地球表层、地壳和接近地心附近时压力增长
较平稳,在下地幔和外核部分增长得较快。 利用密度分布的规律来估算地球内部的压力状
况,以截面为1cm2的岩石柱作为压力 的计算表示法,可得到经验公式:

地球的组成和结构

地球的组成和结构
地球的组成和结构
汇报人:XX 20XX-02-05
目录
• 地球概述 • 地球外部结构 • 地球内部结构 • 板块构造与地壳运动 • 岩石圈层与矿产资源 • 地球物理场与地球化学特征
01
地球概述
地球的定义与特点
地球是距离太阳第三近的行星, 也是人类已知的唯一孕育和支持
生命的天体。
地球的形状大致呈椭球形,其表 面大部分由岩石和水组成,被称
功能
地球的外核和内核共同构成了地球的磁场系统,对地球上的许多物理现 象和生命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如保护地球免受太阳风等宇宙射线的侵袭 、影响气候和生物迁徙等。
04
板块构造与地壳运动
板块边界类型及活动特征
离散边界
01
板块相互分离,伴随有火山喷发和新的地壳形成,如大洋中脊

汇聚边界
02
板块相互挤压,可能形成山脉、海沟和地震活动,如安第斯山
磁场变化的影响
地球磁场的变化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如地磁极反转 、地磁场强度变化等都会对地球生物和导航系统等产生影响。
地球化学元素分布规律
1 2 3
元素分布概述
地球化学元素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分布具有不均匀 性,这种不均匀性反映了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 和演化历史。
元素分布规律
地球化学元素的分布遵循一定的规律,如元素在 地壳中的丰度与原子序数的关系、元素在地壳中 的聚集与分散等。
生态平衡
生物圈中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相对稳定的生态平衡状态。生 态平衡被破坏可能导致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
03
地球内部结构
地壳类型及特征
01
海洋地壳
大陆地壳
02
03
地壳运动

地球内部构造及相关的物理现象

地球内部构造及相关的物理现象

地球内部构造及相关的物理现象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地方,它的内部构造和相关的物理现象一直是人类不断探索的领域。

在地球的内部,存在着岩石圈、地幔、外核和内核四层结构,这四层结构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球的地球磁场、板块运动等一系列地貌和地球物理现象。

一、岩石圈岩石圈是地球最外层的结构,它由岩石皮和地壳两部分组成。

岩石圈的厚度不均匀,其中最薄的地区为海底山脊,其厚度只有5公里左右;而最厚的地区则位于山脉地带,其厚度可达到70公里左右。

地壳的厚度主要受板块运动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二、地幔地幔是位于地壳下面的一层结构,它的厚度约为2900公里,是地球最厚的一层结构。

地幔的温度和压力均较高,因而,地幔的物理性质会受到温度和压力的影响,如地幔内部存在岩浆,当温度和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岩浆可以喷发形成火山。

三、外核外核是位于地幔之下的一层结构,约厚2250公里。

外核主要由液态铁和镍组成,铁的熔点较低,因此外核温度较高,同时受地球自转影响,形成了地球磁场。

四、内核内核是地球最内部的结构,由固态铁和镍组成。

内核的温度比外核高,但由于内核的压力较大,因此内核仍是一个固态结构。

内核对地球物理现象有着重要的影响,如内核与外核之间的热量传递,因此长期以来,地球内部的温度一直是地球物理学家们探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以上是地球内部构造的大概介绍,而地球物理学中还有许多与地球内部构造有关的物理现象,下面我将选取其中几个进行深入探究。

1. 地震地震是一种大自然的地球物理现象,它是地球内部的能量释放所导致的现象。

地震的产生与地球内部构造密切相关,当地球板块发生位移或断层移动时,就会产生地震。

地震不仅具有强烈的震感,而且还会引发地面上的波动和震动,给人们生命财产带来重大的威胁。

2. 地球磁场地球磁场是地球内部构造所产生的重要物理现象之一。

磁场受地球自转和内部热流的影响,因此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地球磁场对人类生产生活有着深刻影响,如电子设备中的磁盘和磁头、航海的指南针等,都与地球磁场有着密切的关系。

八上地知识点总结

八上地知识点总结

八上地知识点总结一、地球的构造1.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体的星球,它的赤道直径要比极轴直径长。

2.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是最外层的岩石壳,地幔是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层,地核由内外核组成。

二、地球的运动1. 自转:地球绕自己的轴线自西向东旋转,使得白天和黑夜交替出现。

2. 公转: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年完成一次公转。

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

三、地球的地理环境1. 地球的气候:地球的气候呈现出多样性,受到纬度、海陆分布、海洋暖流等因素的影响。

2. 地球的地貌:地球上有大陆、岛屿、山脉、平原等不同的地貌特征。

3. 地球的水文:地球的水文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冰川等水体,水的分布也呈现出多样性。

四、地球的人文环境1. 人口的分布:地球上的人口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河流流域。

2. 城市的发展:城市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场所,城市的发展对周边地区产生影响。

3. 地球的文化:地球上有不同的民族和文化,它们相互影响、交流、融合,形成多元化的文化格局。

五、地球资源的利用和保护1. 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和发展的基础,应该科学合理地利用和保护。

2.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地球的宝藏,包括煤炭、石油、铁矿石等,它们是工业发展和农业生产的重要原料。

3.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地球的生命之源,应该加强保护和恢复,建设美丽的家园。

六、地球的灾害1. 自然灾害:地球上常见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洪水、干旱等,它们给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命安全带来威胁。

2. 环境污染:工业生产和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造成破坏,导致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

七、地理技术1. 卫星导航:卫星导航技术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得知自己的位置和前方的路况,为人们出行提供了便利。

2. 无人机技术:无人机可以在航拍、农业、环境监测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地理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

以上就是地理知识点的总结,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地质学基础-地球概况

地质学基础-地球概况

(三)地核 古登堡面以下直至地心的部分称地核,半径为3480km的球体, 平均密度为10.83g/cm3; 一般认为物质成分主要为铁; 划分为外核、过渡层、内核。
(四)岩石圈
地壳与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圈以上部分),都是由固态岩石
组成的,因而称岩石圈;
平均厚80km,大陆区厚60-150km,大洋区厚30-90km; 平均密度为3.25g/cm3;体积分数为3.72%,质量分数为2.19%。
二.地球的重力
地球上某处的重力是该处所受地 心引力与地球自转离心力(垂直 地面分力)的合力。 地球表面的重力随纬度值的增大 而增大(赤道 978.0318cm/s2, 两极 983.2177cm/s2,g随海拔高 度的增高而减小)。
由于地面起伏和地球物质密度不均匀以及结构差异 等原因使实测重力值与理论值不符,这种现象称为重 力异常(正、负异常)。
第一章 地球概况
本章共分四个部分: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3、固体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 4、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地球极近似旋转椭球体 (自转所致,表明地球具有弹性) 二.地球不是严格的旋转椭球体 (内部物质分布不均匀) 三.地球形状的主要参数 赤道半径a 6378.140km 两极半径c 6356.755km 平均半径R 6371.004km 扁率(a-c)/a 1/298.253 表面积 510064472km2 体积 10832×108km3
生物的作用:产生氧气,促进化学循环。
第三节 固体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
地球的质量和密度 地球的重力 地球的压力 地球的磁性 地球内部的温度 地球的弹性和塑性
一.地球的质量和密度
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计 算 出 地 球 的 质 量 为 5.9472×1024kg , 地 球 的 平均密度为5.516g/cm3。 砂、页、灰岩平均密度为 2.6g/cm3, 花 岗 岩 密 度 为 2.67g/cm3,玄武岩密度为 2.85g/cm3 , 因 而 推 论 , 地球内部大部分物质密度 应大于平均密度。 地球的密度随深度增加而 增大,且是不均匀的。

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

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

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它由多个不同的层次构成,同时也存在着各种地质运动。

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对我们深入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以及自然灾害的发生机制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

一、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分为核心、地幔和地壳三层结构,每一层都有其特定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1. 核心地球的核心是地球内部最深处的部分,包括外核和内核。

外核主要由液态的铁和镍组成,而内核则由固态的铁和镍组成。

核心具有高温高压的特点,并且是地球磁场形成的主要来源。

2. 地幔地幔位于核心之上,是地球内部最大的部分。

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

上地幔主要由硅、镁、铁等元素组成,而下地幔则由铁和镁的氧化物组成。

地幔的物质状态介于固态和半固态之间,流动性较强。

3. 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部分,厚度较薄,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大陆地壳主要由硅酸盐矿物和岩石组成,相对比较厚重,海洋地壳则主要由玄武岩组成,比较薄而稀疏。

二、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指地球地壳中的各种运动现象,包括板块运动、地震、火山喷发等。

1. 板块运动地球的地壳被分为多个板块,这些板块是不断相对移动的。

板块运动是地壳运动的核心内容,也是地球演化的驱动力之一。

板块运动包括板块的相互碰撞和相互移离。

当板块碰撞时,会形成山脉和地震;当板块移离时,会形成裂谷和海底扩张。

2. 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常见现象。

当地壳中的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地震。

地震释放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出去,引发地面的震动和破坏。

大地震往往伴随着海啸和山体滑坡等灾害。

3. 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地壳运动中的另一种重要现象。

当地幔中的岩浆上升到地表时,就会引发火山喷发。

火山口会喷出岩浆、熔岩和火山灰等物质,同时伴随着火山爆炸和火山地震。

火山喷发会释放大量的能量和物质,对周围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综上所述,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

地球概论-地球的结构和物理性质3

地球概论-地球的结构和物理性质3

有磁力作用的空间叫磁场。表征磁场特征的一个要素 是磁场强度。地球磁场是弱磁场。地面附近的磁场强度, 大约只有50μT。赤道附近较弱,约30-40μT;两极较强, 约为60μT。它因时因地而发生变化的量就更微弱了。
地球磁场强度(F)在空间是一个有方向的量。它的方 向对于水平面的俯角叫做磁倾角(I)。有了磁倾角,地球 磁场强度就有它的水平分量(H)和垂直分理(Z)。
海岭一般位于大洋中部。世界各大洋的洋底,都贯穿 着一条高大的海岭,彼此首尾相接,连绵不绝,称为洋中 脊。最引人瞩目的首推大西洋中脊,它呈S形纵贯南北, 与两岸大陆轮廓完全吻合。洋中脊的轴部,有一条深为 1—2km的断裂谷把洋脊劈开。海沟的位置往往同岛弧相邻 近;典型的海沟,通常位于大洋的边缘。
第十五节 地球内部的物理性质
海可以分为边缘海、内陆海和地中海。 边缘海既是海洋的边缘,又是临近大陆前沿;这类海与 大洋联系广泛,一般由一群海岛把它与大洋分开。我国 的东海、南海就是太平洋的边缘海。
地中海介于大洲之间,面积很大,最典型的就是介 于欧、亚、非三洲之间的地中海。
被欧、亚、非大陆包围的地中海
内海深入陆地内部,面积较小,例如我国的渤海、北 欧的波罗的海和南欧的黑海等。
地磁偏角的分布,不仅与地磁两极有关,而且还同地 理两极有关。
地磁两极所在的地理子午线上,地磁偏角为0°或 180°,该子午线称为无偏线。无偏线分全球为东偏和 西偏两半球。在东偏半球,地磁北极位于地理北极的 偏东方向,地磁偏角都是东偏角;而在西偏半球,地 磁北极位于地理北极之西,地磁偏角都是西偏角。然 而,地磁偏角的大小因地而异,并不是简单地因经度 或纬度而不同。
——在大陆架向深海的一方,有一个深度不很大而坡度特 大的地带。其深度约为200—2500m,坡度则达3.5% —6 %,即2°—3.5°。这是海底地形中特大的坡度。因此, 这个地带被叫做大陆坡,是陆块与洋底的真正界限。

地球的基本知识

地球的基本知识

• 水圈是地球区别于其它行星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孕育了生 水圈是地球区别于其它行星的最重要特征之一, 在外动力地质作用中起了重要作用。 命,在外动力地质作用中起了重要作用。
三 地 球 的 圈 层 结 构
地 。 。 中的水 水的 中, 中, 之 水 地 ,用之

• 生物圈 三 地 球 的 圈 层 结 构
地磁恘: 地磁恘:
岩石热剩磁 磁场的 。 悁 磁 地 时 地 变过程的
第 一 章 地 球 的 基 本 特 征
三、地球的圈层结构
●外部圈层 大气圈 大气圈 水 圈 圈 ●内部圈层 地 壳 地 幔 地
• 大气圈
三 地 球 的 圈 层 结 构
—是地球的最外圈,由空气、水汽和尘埃组成。 是地球的最外圈,由空气、水汽和尘埃组成。 是地球的最外圈
地热增温样: 地热增温样: 向 为 。 增温 ——地温 增 地温
高的温度 度。 增 的 度。 : 一般地 为
一般地 。
• 地热异常区
– 地热增温率高于平均值,这种地方称为地热异常区。 地热增温率高于平均值,这种地方称为地热异常区。
二 地 球 的 物 理 性 质
• (三)地磁
二 地 球 的 物 理 性 质
第一章
地球的基本知识
第一章 地球的基本知识
• • • • 一、地球概况 二、地球的物理性质 三、地球的圈层结构 四、地质作用及其能量来源
第 一 章 地 球 的 基 本 知 识
一、地球概况
• (一)地球的形状 • (二)地球的大小
• (一)地球的形状
圆球形: 圆球形:毕达格拉斯和亚里斯多德在两千多年 前就确信地球是圆的。 前就确信地球是圆的。 不规则旋转椭球体 一个极半径略短、赤道半径略长, “梨”:一个极半径略短、赤道半径略长,北 极略突出、南极略扁平,近于梨形的椭球体。 极略突出、南极略扁平,近于梨形的椭球体。

地球概论-地球的结构和物理性质5

地球概论-地球的结构和物理性质5
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什以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为依据, 首先求出地球的质量。并且这种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式中M为地球的质量;R为地球的半径值(6371公里); F地心对地面上1克物质的引力即重力,其平均值为980厘 米/秒2;G为万有引力常数,通过试验求得其值为 6.67× 10-11Nm2/kg2 ;m为地表面1克的物质。代入上 式后可得:
根据上述原理,质点所在深度的增加,不但意味 着吸引距离减小,而且意味着吸引质量减小。吸引距离 减小,使重力按它的平方增加;而吸引质量减小,使重 力按它的比例减小。二者的作用正好相反。究竟重力怎 样随深度的增加而变化,这要看二者相互抵消后的结果 如何。
在重力同深度的关系方面,一般都认为:从地面 到地下2900km深处,重力大体上随深度而增加,但变化 不大,并且在地下2900km深处达到极大值。从地面下 2900km到地球质心,重力急剧减小。在地球质心,重力 为零。
6.9 地球内部的温度和热源
6.9.1 地球内部的温度 6.9.2 地球内部的热源和温度的演变
6.9.1 地球内部的温度
地面的温度因地因时而异,但全球地面的平均温度 大致保持在15℃左右。
地内温度的测量表明,在地球内部,深度愈大,温 度就愈高。地内温度随深度而增加的速度叫地温梯度。在 不同地区,地温梯度有很大的差异,平均值是每km约升高 30℃。按这一地温梯度推算,地下 70km深处,温度将高 达2100℃。即使在地下 160km深处约 5万大气压的条件 下,最难熔化的橄榄岩的熔点也只有 2140℃。若果竞如 此,那么,地球除地表几十km的薄层外,将全部处于熔融 状态。
地表的岩石,主要是花岗岩和玄武岩。可以直接 观测其密度,二者的密度分别是2.7g/cm3和2.8g/cm3, 约为地球平均密度的1/2。表明,地球内部的物质密度必 高于它的平均密度,即物质密度随深度而增大。

第五讲 地球及其运动

第五讲  地球及其运动

� 使回归年小于恒星年(我国古称 “岁差”) 太阳巡天一周,有别于季节上的一周 岁,差值为 20′ ; � 春分点西移: • 赤道坐标系中:恒星赤经和赤纬都缓 慢而持续变化; • 黄道坐标系中:春分点沿黄道西移, 恒星黄经持续变化,黄纬不变。
三、 地球自转的周期
� 恒星日:同一恒星连续两次在同地中天 的时间,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有细微 差别), 23小时56 分 � 恒星日是同恒星时(春分点的时角) 相联系的; � 天文学以春分点定义恒星日;
� 太阳日:太阳连续两次在同地中天时间 24小时00 分 � 太阴日:月球连续两次在同地中天时间 24小时50 分 � 太阳日和太阴日不同,二者具有不同的 速度
图 3-9(A)恒星日与°,在一个太阳 日内,地球公转59′,自转 360°59′。这59′的差值是地 球公转造成的,使太阳日 比恒星日约长4分。
� 赤经差变化的次要原因是椭圆轨道 � 造成太阳每日黄经差本身的变化;由 于日地距离的变化,地球公转速度的 不等; � 近日点变化最快,视太阳日较长 ; � 远日点变化最慢,视太阳日较短 。
� 真太阳日长度受到黄赤交角和椭圆轨道两 个因素的作用和干扰 � 真太阳日长度变化:二至最长,二分 最短; � 冬至略长于夏至(最长的视太阳日在 冬至后) ; � 秋分短于春分(最短的视太阳日在秋 分前)。
恒星年视差的角秒值,与恒星距离的秒差 距互为倒数
二、 光行差
�概念:在运动中的地球上观测引起恒
星视位置的偏移。它是地球轨道速度 对于光速的影响。 类似于雨行差
在地球上的观测者看来,来自恒星的光线,既以每秒300 000千米的速率投向地球,同时,又以每秒30千米的速率 作平行于轨道面的运动。这样,地球上所看到的星光的 视方向,实际上是这两种运动的合成方向,因而不同于 星光的真方向。视方向与真方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偏 离,这就是恒星的光行差位移

普通地质学第二章 地球

普通地质学第二章  地球
10
自学) 三 密度与压力(自学) (一)密度
平均密度: 平均密度:5.516g/cm3 据布伦的研究:地壳表层的密度: 据布伦的研究:地壳表层的密度:2.7g/cm3 地内33km处:3.32g/cm3 ;2885公里处: 公里处: 地内 处 公里处 陡增至9.98g/cm3 自5.56陡增至 陡增至 6371公里处:12.51g/cm3 公里处: 公里处
(二)压力(自学) 压力(自学)
地球内部的压力是指不同深度处单 位面积上的压力,实质上是压强, 位面积上的压力,实质上是压强,地内 压力随深度而增大: 压力随深度而增大:
地下10km处:压力约为 ×103atm,约304kpa 处 压力约为3× 地下 约 莫 霍 面 ( 33km 处 ) : 约 为 10×103atm 约 × 1200Mpa 古登堡面( 约为150×103atm , 古登堡面 ( 2885km处 ) : 约为 处 × 13.52万兆帕 万兆帕 地心压力: 地心压力:36.17万兆帕 压力 万兆帕 (1大气压=101.3kpa) 大气压= ) 大气压
16
五 地球的磁性 (一) 地磁场和地磁要素 一 (2)磁倾角:是磁场强度矢量与水平面间的夹角。通常以磁 )磁倾角:是磁场强度矢量与水平面间的夹角。 场强度矢量指向下为正值,指向上为负值,在赤道为0 场强度矢量指向下为正值,指向上为负值,在赤道为 0。由磁 赤道到磁北极磁倾角由0 北极磁倾角由 赤道到磁北极磁倾角由 0变900。 (3)磁场强度(磁感应强度):是指磁场强度矢量的绝对值, )磁场强度(磁感应强度) 是指磁场强度矢量的绝对值, 地球平均为50µt(微特斯拉),在赤道附近最小,为30µt 。 地球平均为 (微特斯拉) 在赤道附近最小,
地球具弹塑性是地内物质能发生变形运动和移位的重要原21第三节地球的结构大量资料充分证明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它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而且各圈层之间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物质运动状态的差异较大

第2讲地球的基本知识

第2讲地球的基本知识
第2讲 地球的基本知识
一、地球的基本特征 二、地球的圈层结构 三、地球的物质组成 四、地球的地质作用
一、地球的基本特征
形态特点:形状、大小、质量、 形态特点:形状、大小、质量、密度等 物理性质:重力、地热、地电、 物理性质:重力、地热、地电、地磁等
地球是太阳系从内到外的第三颗行星,是太阳系最大的类地行星。 地球是太阳系从内到外的第三颗行星,是太阳系最大的类地行星。 类地行星
二、地球的圈层结构
外部圈层: 外部圈层:
1)大气圈(atmosphere) )大气圈( 2)水 圈(hydrosphre) ) 3)生物圈(biosphere) )生物圈
内部圈层: 内部圈层:
1)地壳 )地壳(Earth’s crust) 2)地幔(Earth’s mantle) )地幔 3)地核(Earth’s core) )地核
1. 大气圈
无明显上界,下界到地下 无明显上界,下界到地下3km。 。 N2 78%,O2 21%,Ar 0.93%,CO2 0.03% , , , 1)对流层(troposphere):10~12km,赤道 )对流层( : ,赤道17km,两极 ,两极9km, , 大气降温率-0.6℃/100m,有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大气降温率 ℃ ,有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2)平流层(stratosphere):10~52km,其中12~55km处为臭氧层 2)平流层(stratosphere):10~52km,其中12~55km处为臭氧层 (ozone layer,吸收紫外线辐射,保护地球上的生物)。 ,吸收紫外线辐射,保护地球上的生物)。 3)中间层(mesosphere):52~80km,空气稀薄。 )中间层 : ,空气稀薄。 4)热离子层(thermosphere):80~800km,吸收太阳紫外辐射热, )热离子层 : ,吸收太阳紫外辐射热, 白天温度高达1700℃。 白天温度高达 ℃ 5)外大气层(outer atmosphere):>800km,向行星际空间过渡 )外大气层 :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地球的结构和物理性质第十三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表面崎岖不平,它的真实形状是非常不规则的。

但比起地球的大小来,地面起伏的差异又是微不足道的。

因此,在讨论地球形状这一课题时,为了使它的总体形状特征不被地面起伏的微小差异所掩盖,人们不去考虑地球自然表面的形状,而是研究它的某种理论上的表面形状。

这就是全球静止海面的形状。

所谓全球静止“海面”的形状,指的是海面的形状。

它忽视地表的海陆差异,海面显然要简单和平整得多。

所谓“静止”海面,指的是平均海面,它设想海面没有波浪起伏和潮汐涨落,也没有洋流的影响,完全平静。

所谓“全球”静止海面,它不仅包括实际存在的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而且以某种假想的方式,把静止海面“延伸”到陆地底下,形成一个全球性的封闭曲面,称为大地水准面。

这是一个重力作用下的等位面,是地面上海拔高度起算面。

地球的形状就是指大地水准面的形状。

601地球是一个球体§601—1地球是一个球体人类对于大地形状的认识,有十分悠久的历史。

由于大地本身庞大无比,而人们的视野范围却十分有限,凭直观的感觉不能认识大地的形状。

一个人站在平地上,大约只能看到4.6km远的地方。

这一小部分大地,看起来是一个平面。

我国古时有“天圆似张盖,地方[平]如棋局”的说法,即认为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

然而,许多迹象表明,地面不是平面,而是曲面。

例如,登高可以望远。

人眼离地高约1.5m,只能看到4.6km远;若升到1,000m高处,便能看到121km远的地方。

这是地面是曲面的很好证明。

又如,人们在岸边观看远方驶近的船只,总是先见船桅,后见船体;船只离港远去时则相反,先是船体,后才是船桅相继隐入海平面。

大地若是平面,那么,不论距离远近,船体和船桅应同时可见(图6—1)。

再如,北极星的高度因纬度而异,愈往北方,它的地平高度愈大。

我国南方各地,人们能见到南天的老人星,而在北方,老人星永远隐没在南方地平。

如此看来,不同地点有不同的地平,地面本身只能是曲面。

若地面是平面,遥远的恒星应同地面各部分构成相同的高度角。

上述各种现象都证明大地是一个曲面。

然而,曲面还不一定就是球面,只有具有相同曲率的曲面,才构成球面。

近代测量表明,地面各部分有大致相同的曲率,每度都在1llkm左右。

由此可见,球形大地的结论,是以严密的推论和精确的测量为依据的。

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只是用事实证明大地是一个封闭曲面而已。

在进入空间探测的今天,宇航员在宇宙飞船中或登临月球时,真切地看到地球是一个球体①。

图6—1 曲面大地的一种直观证据(上)若大地是平面,远方船只的船桅和船体,应同时可见;(下)大地是曲面,远方驶近的船只,先见船桅,后见船体§601—2地球大小的测定当人们意识到足下的大地是个圆球体后,自然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地球有多大?测定球体的大小是比较“简单”的,只需测定经线的一段弧长(大地测量)及它对地心所张的角度(天文测量),就可以求知经圈的全长,从而求知地球半径和其它数据。

测定经线的一段弧长对于地心的张角,是更加容易的,只需比较一下同一经线上的两地,在同一日期的正午太阳高度,就能得到这个数值。

它就是两地的纬度差。

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在历史上第一次约略地恻定了地球的大小。

他知道,夏至日正午,太阳位于埃及南部阿斯旺(旧时称悉尼)的天顶,阳光直射深井的井底。

埃拉托色尼据此认为,阿斯旺地处北回归线。

他还估计,亚历山大与阿斯旺位于同一经线上,两地相距约为5000斯台地亚(希腊里)。

这样,他只要测定亚历山大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就可以得出地球的大小。

埃拉托色尼并不直接测定正午太阳高度,而是用圭表测定正午影长。

这种圭表是半个空心圆球,圆球中央有一根竖直的轴。

这根轴就是圆球的半径。

当圭表放置地面的时候,这根轴便垂直于地面,指向天顶(图6-3)。

埃拉托色尼测得亚历山大夏至日正午,圭表轴投射在圆球上的影长,约为整个圆周的1/50,即约°。

古希腊人已有相当完备的几何学知识。

埃拉托色尼推得,圭表轴投射在圆球内表面的影长与圆周长度之比,等于阿斯旺与亚历山大两地间的经线弧长与地球周长之比。

换句话说,地球子午线周长等于阿斯旺至亚历山大之间距离的50倍,即250000斯台地亚。

l斯台地亚合158m,那么,地球周长为39500km。

这与近代的测定值40025km相当接近,换算成地球半径约为6370km。

图6—2测定地球子午线长度图6-3左:亚历山大夏至日正午的太阳天顶距,就是亚历山大与阿斯旺之间的子午线的度数,即两地的纬度差右:埃拉托色尼测定太阳天顶距用的圭表严格说来,埃拉托色尼测定地球大小的工作,实际上只做了一半,即测定两地的纬度差;而两地间的距离是估算的,并非实测。

最早实测子午线长度的,则是我国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本名张遂,673—727)。

公元724年,在他的主持下,太史监南宫说率领一支测量队,在今河南省黄河南北的平原地带,分别测定了大体上位于同一经线上的滑县、开封、扶沟和上蔡四地的分至日正午影长和“北极高”(即纬度),同时丈量了上述各地间的水平距离,从而得出“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而极差一度”①。

一行没有球形大地的概念。

他只是以实测数据否定当时“日影千里而差一寸”的说法,而没有把“极差一度”看作地面上的纬度。

因此,一行并不理解自己所做的就是地球子午线长度的测定,就像后来的哥伦布并不知道他所发现的陆地是美洲一样。

§601—3地球引力与地球形状地球是一个具有内部均衡引力的物体。

按对称的原理,一切这样的物体以球形为最简单。

所以,太阳、月球和行星等许多天体都是球形。

近代天文学奠基人哥白尼说过“球形是万物中最完美的形状;因为这种形状的容积最大,宜于包罗一切”。

又说:“重力不是别的,而是……赋于物体使之联合为球形状的一种自然倾向”①。

地球是在自引力作用下才形成球体。

影响天体形状的因素,不仅是天体的自引力,而且还有固体分子的内聚力。

前者使天体趋向球形,后者则倾向于保持物体原来的形状。

自引力的大小,决定于天体的质量。

一切质量较小的天体,由于自引力的作用不及分子内聚力的作用,便不能成为球体。

例如,来自星际空间的陨星不是球形。

空间探测表明,火星的二个质量很小的卫星,也不是球形。

根据亮度变化推断,小行星的形状都是不规则的,几个质量巨大的小行星是例外。

这就表明,只有质量巨大的天体,它们的自引力超过分子内聚力,才具有球体的形状。

然而,并非所有质量巨大的天体都是球形的。

例如,星云的质量远大于恒星,却不是球体。

这是因为天体在演化过程中,从非球体到球体,需要有一个时间的过程。

质量巨大的天体,在它不同的发展阶段并非都是球形的。

602地球是一个扁球体§602—1地球是一个扁球体严格的球体是正球体,它具有统一的半径,因而具有统一的曲率和周长。

地球并非这样的球体,而是一个扁球体。

地球扁球体是通过摆被发现的。

1672年,法国一位天文学家里舍受巴黎科学院派遣,到南美洲法属圭亚那首府卡晏(地近赤道)观测火星的视差。

他随身带去一架优质的摆钟。

到达卡晏后,里舍发现他那走时很准的钟忽然变慢了,每昼夜减慢2分28秒。

这是一个不小的误差。

他不得不根据恒星的运动来校正他的摆钟,把摆长缩短4毫米,摆钟恢复正常走时。

二年后,里舍回到巴黎,却发现钟又走快了,加快的数值恰好就是当初在南美减慢的数值。

他把钟摆恢复到原来的长度,于是,钟又走准了。

图6—4地球是一个扁球体,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它的经线是椭圆在此以前,人们相信秒摆的长度应该到处都是一样的,有人还曾主张用它来作长度单位;当年枷利略测定重力加速度值时,也没有怀疑到这一点。

钟摆在赤道附近变慢,可以令人信服地用重力变小来解释。

可是,重力为什么因纬度而改变呢?人们于是把它同地球的运动和形状联系了起来。

这是认识上的又一次飞跃。

扁球体的特征是,球半径随纬度的增高而变小:赤道半径最长,极半径最短;与这个特征相联系的是,在扁球体上,赤道和纬线仍是正圆,而经线都是椭圆,它们的曲率自赤道向南北两极减小。

扁球体的扁缩程度用扁率表示。

若以地球的赤道半径为a,极半径为b,那么,地球的扁率(f)便为: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数据,有一个不断提高精确度的过程。

1975年9月,由国际大地测量学和地球物理学联合会举行的第十八届全会,决定自1984年起采用如下的数据:赤道半径(a)=6 378. 140km极半径(b)=6 356.755km扁率(f)=1/298. 275§602—2地球自转与地球形状如果自引力是形成球体的唯一因素,地球必然是正球体。

然而,地球是一个旋转体,还受惯性离心力的作用①。

地球的每一质点都处于引力和惯性离心力合力的作用下,这个合力就是重力(参见§608—l)。

里舍把重力随纬度的变化,归因于惯性离心力的作用。

在赤道上,地球自转最快,惯性离心力最大,重力便减小;到两极,自转的速度和惯性离心力都等于零,那里的重力最大。

计算表明,由于惯性离心力的影响,赤道上的重力比在两极减小l/289。

可是,地面重力的实际差异比这要大得多,赤道与两极的重力差值为1/190。

显然,影响地面重力的不仅是惯性离心力。

又是牛顿对此作出圆满的解释。

他指出,使地面重力自两极向赤道递减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惯心离心力,还有一个是地球的扁缩。

牛顿从理论上无可辩驳地证明,在自转的惯性离心力作用下,地球本身必然是扁的。

在自转着的地球上,每一质点的圆运动的中心都在地轴上,惯性离心力的方向都垂直井背离地轴。

如把一地的惯性离心力分解为垂直和水平方向的两个分力,那么,这后一分力都指向赤道(图6—5)。

正是在指向赤道的水平分力作用下,物质有向赤道集聚的趋势,地球变成了扁球体。

图6—5直接造成地球扁球体的是自转的惯性离心力(F)。

它的水平分量(f)指向赤道;垂直分量在很小程度抵消一部分重力。

牛顿还根据对木星和土星的观测,发现它们都有赤道突起、两极扁缩的形状,从而推断地球也一定是这种形状。

正是根据地球扁球体的理论,牛顿成功地解释了地轴进动和二分点“岁差”的成因。

这是地球运动和地球形状内在联系的一种表现。

§602—3地理纬度和地心纬度地球由正球体变成扁球体,地球上的纬度就有两种不同的度量方法:一种方法把纬度定义为地面法线与地球赤道面的交角;另一种方法把纬度定义为地球半径与赤道面的交角。

前者强调从赤道沿本地经线到所在地的一段弧的度数,叫地理纬度;后者强调这段弧对地心所张的球心角,叫地心纬度。

图6—6在扁球体上,球半径只通过球心,不垂直于球面;法线只垂宜于球面,不通过球心。

因此,纬度分为地理纬度(j)和地心纬度(j’),且j>j’图6—7地理纬度与地心纬度的差值,以45°纬度为最大在讲述地理坐标时,我们把地球当作正球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