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上册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七年级科学上册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浙教版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第1节__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4-2025学年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1节__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4-2025学年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形状,理解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观点。

2. 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3. 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方式,如图片、视频、实物展示等,让学生直观了解地球的形状。

2.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和模拟,让学生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如地壳、地幔、地核等。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图片、视频和实物,如地球仪、地层模型等。

2. 准备实验所需的器具和材料。

3. 设计互动性和参与性强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按照以下是实验所需的一些器具和材料:器具:1. 实验台2. 试管、烧杯、量筒等实验室器具3. 电源插座和导线4. 显微镜5. 天平6. 计时器7. 温度计材料:1. 各种化学试剂和溶液2. 各种形状和大小的生物样本3. 各种类型的实验设备4. 各种形状和大小的塑料或木质模型5. 各种类型的纸张和笔,用于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6. 各种类型的图片和视频素材,用于演示实验过程和结果为了设计互动性和参与性强的教学活动,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实验主题进行讨论,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

2.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科学家、工程师或医生等,通过模拟实验过程,了解实验方法和原理。

3. 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并与他人分享。

4. 问题解决:设置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寻找解决方案。

5. 展示和分享:组织学生展示他们的实验效果,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教训,以及他们从实验中学到了什么。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实验所需的器具和材料可能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的特点,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授新课:(1)地球的形状:通过展示地球的卫星照片和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并诠释地球是一个近似球形的天体。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1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教学设计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1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教学设计
4、地球的内部圈层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那大家有没有好奇过地球内部是什么样的结构呢?
[PPT展示图片:地球的内部结构]
[师]:地球由外向内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大家看看,地球的内部结构和什么很像呀?
[生]:像一颗煮熟的鸡蛋。地壳相当于鸡蛋壳,地幔相当于鸡蛋清,地核相当于蛋黄。
PPT,多媒体展台
教学对象及特点
七年级学生知识面相对较广,通过电视、网络、图书等途径,学生对我们生活的地球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课内容较简单,对于学生来说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厚的科学知识,对学习科学的兴趣比较浓厚,对探究科学的方式方法已经基本掌握。只是对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地球大小等相关知识缺乏了解,需要进一步认识,这也是我们在这节课需要突破的地方。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整理了有关地球概况的相关资料,并设计出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模拟实验,力求顺利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学生进行观察]
[生]:贴近地球,透过小孔只能看到地球的一小部分,不能知道是一个球形,离远一点才可以看到是一个球形。
[师]:这就是因为我们的观察范围受到了限制,就像古时候的人,由于活动范围小,认知能力非常有限,所以古人眼中的地球可和我们现在认识到的地球不一样。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了解一下,人们对地球形状是如何进行探索的。
PPT
展示图片
新授:历史上的地球观,对地球形状的探索,地球的大小和内部结构
1、古人的地球观
[PPT展示图片:古代人的地球观]
(1)古代中国人的地球观:天圆地方
(2)古代印度人的地球观:大地是一个圆盾,由四只站在乌龟背上的大象驮着空心山。
2、近代人对于地球形状的探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内部结构,加深对地球面貌的认识。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教案标题: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目标:1. 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2. 掌握地球的各个层次及其特点;3.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地球上的自然现象。

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a. 讲解地球的椭球形状,引入地球的赤道和极点的概念;b. 介绍地球的几何特征,如直径、赤道半径和极半径;c. 展示地球的形状证据,如地平线的曲率和航海经验。

2. 地球的内部结构a. 介绍地球的内部层次: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b. 解释地球内部结构的证据,如地震波传播和地热现象;c. 探索地球内部的特点,如温度、压力和物质状态。

教学活动:1. 观察实验:使用模型球体,让学生观察球体的形状,并理解地球的椭球形状;2. 地球形状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了解地球形状的证据,如地平线的曲率;3. 模拟地震波传播:使用弹簧和球体模型,让学生模拟地震波在不同地层中的传播;4. 地球内部结构拼图:提供地球内部结构的图示,让学生进行拼图,加深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5. 探索地球内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调查地热现象和地震波传播对地球内部结构的证据。

教学资源:1. 模型球体;2. 弹簧和球体模型;3. 地球形状和内部结构的图示;4. 相关地热现象和地震波传播的资料。

教学评估:1. 学生小组讨论和研究报告的评估;2. 观察学生对模型实验的参与和理解程度;3. 组织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估,如填写知识问卷或解答问题。

教学延伸:1. 邀请地质学家或地球科学研究者进行讲座,深入了解地球形状和内部结构的研究;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地球表面的地理特征和地质现象;3. 进一步探究地球内部的热力学过程,如地球板块运动和火山喷发。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地球上的自然现象。

同时,通过实验和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合作能力。

《第1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4-2025学年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1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4-2025学年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形状,理解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观点。

2. 理解地球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等层次结构。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了解地球的形状,并尝试用手工制作或模拟实验等方式,理解地球的球体结构。

2.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想象,理解地球内部的层次结构,尤其是地壳、地幔和地核等观点。

三、教学准备:1. 准备地球形状和内部结构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2. 准备手工制作材料,以便学生制作地球模型。

3. 准备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械,如模拟地球内部结构的道具。

4. 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起首向学生介绍地球的形状——一个近似于球形的行星。

可以引用古代的传说和摩登的科技探测结果来证明这一观点。

接着引出地球的内部结构,并向学生诠释,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对于我们了解地球的演变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2. 讲授新课:起首介绍地球的表面结构,包括大陆、海洋、山脉、河流等。

接着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可以借助图片和模型来帮助学生理解。

同时,可以介绍一些科学家的钻研结果,如地震波的钻研等,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3. 互动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地球的形成过程,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猜想和诠释。

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启发,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思考和表达。

4. 实验演示: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演示。

例如,可以通过制作地球的模型(如橡皮泥模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感受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的不同硬度。

5. 总结归纳:在课程结束前,教师需要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地球的形状、表面结构和内部结构,以及我们如何了解地球的形成过程。

同时,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并对他们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判和反馈。

《第1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1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理解地球是一个近似球体的天体,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及地震波的钻研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地球的美丽和奇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地球是一个近似球体的天体,以及地震波的钻研方法。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图片和视频,用于展示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2. 准备实验器械,如模拟地震波的仪器等。

3. 提前安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为教室教学做好准备。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描述自己对地球的认知,包括形状、大小等。

2. 介绍人类对地球形状和内部结构的探索历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

(二)新课教学1. 地球的形状:(1)展示地球的球体、地球仪和卫星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

(2)介绍地球的卫星观测技术,让学生了解摩登科技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

(3)引导学生讨论地球可能的形状,并诠释原因。

2. 地球内部结构:(1)介绍地震波的观点,诠释地震波的两种类型:地震横波和纵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2)引导学生理解地球内部不同层级的结构和特点,如地壳、地幔、外核、内核等。

(3)介绍地球的构造,包括地壳、硅铝层、玄武岩层、岩石圈等。

(4)讨论地球内部运动对地表的影响,如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

(三)实践活动1. 组织学生分组,利用相关仪器进行模拟地震波实验,加深对地震波和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

2. 让学生绘制或拍摄一幅描绘地球内部结构的简图,以加深印象。

(四)教室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2. 强调科学探索的精神和方法,鼓励学生继续关注和学习科学知识。

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初中科学

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初中科学

6、如果你乘船出海,你会看到港口的灯 塔(C )
A、整个突然从视野中消失 B、从上到下依次从视野中消失 C、从下到上依次从视野中消失 D、塔顶和塔基同时从视野中消失
今天作业 1、作业本B+B 第3章,第1节 明天默写
背诵提纲,随机抽取 重点:易错字词、地球结构框架图
蓝色——海洋 黄色——沙漠 绿色——森林 白色——白云
思考与讨论:你还能列举地球是个球体的现象和验证
方法吗?
站得到,看得远!
A
B
地球
C
D
F
地球
E
二、地球的大小
地球是一个两极 稍扁、赤道 略鼓的椭球体。
极 半 径 赤道半径
三、地球的内部构
类比方法 蛋壳——地壳 蛋白——地幔 由外而内依次增大。 即:地壳 < 地幔 < 地核。
地球
地壳 地幔 地核
地幔顶部固体 顶部下层 外地核 内地核
共同构成坚硬的岩石圈 称为软流层:岩浆发源地
1. 下列各事例中,不能说明 地球是一个球体的事例为( A ) A.月亮、太阳东升西落 B.从太空看见地面呈圆弧状 C.月食时缺口呈圆弧状 D.走近远处灯塔,先看见塔尖 最后渐渐地看见塔架。
太阳
月亮
设想
另一方面他观测到远去帆船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模拟实验
铅笔模拟帆船 笔尖模拟船身 笔杆模拟桅杆
教材填空
模拟实验价值:
1、长度变短,铅笔头先消失。 虽不能证明地球是个
篮球表面是个球面。 2、海面是个球面。
球体。但揭示铅笔在球面 上运动与帆船在海面上运 动具有相同的原理。
3、公元前4世纪
亚里士多德:多次观察月食时,发现大地投射到月球 上的阴影子是弧形的,推断地球是个球体。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浙教版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创新设计《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是浙教版的科学教材七上年级第三章第一节,本章教材属于地球和空间科学领域,主要讲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并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来证明地球是圆,以及会举事例说明地球是球体。

引导学生学习探究过程,通过科学史和现象来判断地球的形状以及理解不同阶段下人类的认识,体现理论是不断修正,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本质。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代人的地球观。

2.初步掌握证实地球是个球体的一些现象和方法。

3.了解并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4.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的深化。

过程与方法:1.能用一些现象来证明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建立模型的思想。

3.培养学生能通过仔细观察,用“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实验取证――得出结论”的探究方式进行研究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地球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和宇宙奥妙的兴趣。

2.感受中国的科技水平的发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

3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是兴趣广泛、乐于动手,但生活经验和阅历还不够丰富,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还不够完善。

基于本课是初中科学教学首次接触到地球和空间的科学领域,所以教师应尽量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4重点难点从而认识到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和证明地球是“圆”的方法和现象,明确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总是遵循这样的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让学生体会人类的认识受地域和不同的科技水平的制约,不同阶段的认识都有一定的可取性。

5教学过程5.1.1教学流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谜语引入先请大家猜个谜语。

大家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学生齐声回答地球出示谜语,开门见山的引入。

对,有同学说是,有同学说是。

初中七年级科学上册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

初中七年级科学上册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

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深化,知道一些证实地球是圆形的现象和方法。

(2)了解并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能描述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技能目标:举出证据说明地球是球形天体。

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具体事例。

情感目标:使学生明白好奇心、想象力、持之以恒、严谨科学等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一个人日常学习、生活乃至终身发展都有重要作用。

重难点分析:对于地球的形状学生大都已经知道,关键是如何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出发更科学更生动的来了解地球的形状。

通过课件让学生更形象的接受。

教学重点: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内部结构。

教学难点:如何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出发更科学更生动的来了解地球的形状。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实验用工具:篮球、直尺、铅笔。

教学过程:【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地球上的生物,也了解了一些组成我们生物世界的微观世界。

当我们抬头的时候,看到的是一片茫茫的宇宙,那时候,你的脑海中会想些什么呢?你对宇宙和地球有什么疑问吗?让学生讨论回答:1、宇宙有多大,中心在哪里?2、有没有外星人,星星离地球远吗?3、……【导入】一、地球的形状【课件展示】1、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1)古代中国人——浑天说,盖天说,天圆地方(2)古代印度人——地球是个大圆盾,由大象(一个民族的象征)驮着在龟背上。

(3)古代巴比伦人——……【布置任务】课后去网上查阅有关人类对地球认识的理论,想一想当时他们为什么会产生那样的观点。

【过渡】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地球是圆的,我们中国人也拍到了第一张从太空看到的地球。

但如果你古代人,他们没有走出过地球,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下,你可以通过那些现象去判断地球的形状呢?(全班分两大组讨论,竞争看谁讲的例子更多,更有说服力,老师注意引导。

)【多媒体展示】“模拟篮球实验”:(学生按屏幕演示步骤做)[材料]篮球、直尺、铅笔把篮球和直尺置于同一水平视线上,把铅笔的头竖直朝下,分别在球面、平面上移动。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24页教案导学案)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24页教案导学案)

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径长约3毫米。

这点微小差别,在地球仪上是看不出来的。

[]3.活动:假如一个中学生的两臂平展时长1.5米,让他们手牵手合抱地球,需要多少个中学生?[](三)地球内部的结构1.地球内部的结构与煮熟的鸡蛋很相似,各层分别相当于鸡蛋的哪一部分?2.根据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及86页第一段内容,归纳地球各圈层的特点。

圈层名称深度主要特征地壳平均约为17千米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呈固态地幔上地幔17千米至1000千米处存在软流层,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下地幔1000千米至2900千米处地核外地核2900千米至5000千米处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地核5000千米至6371千米固态A.地球公转的周期B.地球绕月球自转C.地球的大小D.地球的形状3.(2018•广东深圳)下列关于地球的说法,正确的是()A.两极稍扁、赤道略鼓B.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略长一点C.地球表面积约为51平方千米D.赤道周长4千米4.下列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描述,正确的是()①地球是个正球体②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③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首次证实地球是个球体④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57千米⑤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A.①③⑤B.②③⑤C.②③④D.③④⑤5.假如有一天你真的能在地面乘坐某一工具通向地心,由地面直达地心的旅程中,将依次穿过的圈层是()A.地核—地幔—地壳B.地幔—地核—地壳C.地壳—地幔—地核D地壳—地核—地幔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地壳是由岩石圈和软流层组成的B.地球内部的软流层位于地幔中C.地球内部结构中,地壳最厚D.地壳内部结构中,地核厚度最小。

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地球的大致形状。

学生能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和实验模拟,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的认知。

难点:理解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和作用。

三、教学准备地球仪实验材料:果冻或软糖、巧克力、饼干碎、食用色素、小刀、透明杯子等,用于模拟地球内部结构的实验。

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内部结构的图像和视频。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在一堂富有启发性的科学课上,老师希望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探索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这一课题。

她首先提问:“你们知道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接着,她又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内部又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呢?”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形状,老师展示了地球仪。

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它让学生们能够直观地观察和描述地球的形状。

地球仪呈椭圆形,赤道部位略微膨胀,两极部位则相对较小。

在观察地球仪的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描述地球的形状。

在探讨地球内部结构时,老师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们展示了地球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地球内部可以大致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岩石壳层,厚度不一;地幔位于地壳下方,由粘性较大的岩石组成;地核是地球的最内部,分为外核和内核,主要由铁、镍等金属组成。

通过观察地球仪和讨论地球内部结构,学生们对地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们明白了地球并非完全的球形,而是椭圆形状;同时,也了解了地球内部的构造,对地球的奥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堂课充分体现了启发式教学的理念,老师通过提问、展示和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将更加关注地球科学领域,逐步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

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科学 第1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教案(教学设计)

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科学 第1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教案(教学设计)

第3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变化,以及证明地球是球形的方法。

2.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以及内部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利用常见的物品来模拟情景,以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体会科学是在不断进步发展的。

(2)通过对地球的学习,体会珍爱地球的重要性。

重点: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内部的结构。

难点: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PPT、地球仪等。

古人对地球的认识:我们知道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那么同学们对地球也不会陌生。

教师提问:同学们对地球的认识有哪些?学生回答。

继而引出古人对地球的认识。

PPT放映古诗、古文、图片,介绍古人对地球的三种认识:盖天说、天圆地方、圆盾。

根据开头学生对地球形状的回答,提问学生:生活中有什么例子能证明你所说的(也就是如何证明地球是球体)。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一)地球的形状:引入海面上远去的船只比桅杆先消失的例子,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个例子可以证明地球是圆的。

展开书本活动。

补充介绍地球是球体的例子:亚里士多德、麦哲伦的例子。

让学生体会人类对自然事物的认识是由浅入深的,是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发展的。

继续让学生思考:既然地球是圆的,那为什么住在上面的人没有感觉?从而引出地球很大。

(二)地球的大小教师介绍地球的大小,给出一组半径、周长的数据,得出结论: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学生思考练习:假如一个中学生的两臂平展时长1.5米,让他们手牵手合抱地球,需要多少个中学生?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地球之大,以及对地球周长有更好的认识。

(三)地球内部的结构既然地球的外部结构我们可以用卫星等观察到,那内部结构呢?我们无法看到地球内部的结构,那我们利用什么来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呢?教师先播放一张图片,介绍可以利用地震波来认识地球的内部构造。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教学设计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教学设计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教学是在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

教材以活动为主线,安排了五个活动,以帮助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壳、地幔和地核。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为以后学习有关地球和地理方面的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各圈层结构。

2、使学生了解地球内部物质组成和运动变化规律。

3、初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及运动变化规律。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阅读、讨论等方法,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各圈层结构。

2、通过观察模型,让学生了解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结构。

3、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和运动变化规律。

4、通过阅读材料,让学生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及运动变化规律。

5、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变化规律。

6、通过以上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2、增强学生保护地球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家乡地理环境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5、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品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6、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7、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8、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9、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10、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1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1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14、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15、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6、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7、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特征和基本属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归纳、推理等方法,探究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性质。

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1)地球是一个完美的圆球。()
答案:错误。
(2)地球的内部结构只包括地壳和地幔。()
答案:错误。
(3)地球的平均半径等于赤道半径。()
答案:错误。
(4)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方向相同。()
答案:错误。
(5)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对于人类生活和科学研究没有重要性。()
答案:错误。
3.计算题:
(1)假设地球的半径为6400千米,请计算地球的表面积。
2.地球的内部结构: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以及各圈层的功能和特点。
3.地球的平均半径和表面积:掌握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以及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
4.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学习地球的极半径约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约为6378千米,了解地球的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特点。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地球形状和内部结构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地球形状和内部结构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解决实际问题。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地球是一个稍扁的不规则球体,赤道略鼓,两极稍扁。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各圈层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分别是自西向东和自东向西。
当堂检测:
1.选择题:
(1)地球的形状是____。
答案: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____、____和____。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浙教版科学)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浙教版科学)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浙教版科学)h b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一、选材依据选自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第一节,本节课1课时。

二、教材分析地球是人类生活的家园,对于地球的探索自古就有。

地球从最原始的“天圆地方”到现代的地球是圆形的概念,现代科学家又进一步地深入地壳,从内部分析其组成。

这些都为我们正确认识地球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初中学生对于自出生以来认识的概念“地球是圆的”根深蒂固,无法从客观的角度分析人们对这一概念形成的历程。

而且这一概念需要进一步地加深,教师应当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从现实生活中的生活经验出发,从根本上巩固这一概念。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说出地球在人们认识中的形状的不断变化过程,并能用生活经验出发证明“地球是圆的”2.能说出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其内部结构的特性(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理解球是圆的同时,学会运用生活知识证明,将概念内化。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研究并举例证明“地球是圆的”过程当中,造就学生的猎奇心、想象力、严谨的科学态度,为研究科学打下基础。

五、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描绘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内部结构的特性。

2.教学难点:从生活经历出发生动地证明“地球是圆的”。

六、教法学法1.教法:讲授法、实验总结法2.学法:小组讨论法、实验证明法七、教学工具1.多媒体课件;2.实验用工具:篮球、直尺、铅笔。

八、教学设计教师活动【新课导入】之前的章节中曾经研究了地球上的生物以及微观天下。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这个世界究竟是怎样的呢?提问:学生对他们眼中的天下的想法?【课件展示】一、地球的形状1、现代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1)古代中国人——浑天说,XXX说,天圆地方(2)现代印度人——地球是个大圆盾,由大象(一个民族的象征)驮着在龟背上。

(3)现代巴比伦人——宇宙的中心是高山组成的圆形大地,周围环绕着大海。

3.1地球的形状与内部结构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3.1地球的形状与内部结构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地球的形状与内部结构内容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地球的形状与内部结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的教材,以便跟随课程进度进行学习。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这包括但不限于地球形状的历史认知图片、地球内部结构图解、板块构造动画演示等。
3.实验器材:本节课可能需要进行的实验有模拟地球形状的模型制作、地球内部结构探测实验等。需提前准备相应的实验器材,如气球、塑料板、地理模型、温度计、地震波模拟装置等,并确保其完整性和安全性。
4.课后作业:通过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他们对地球的形状与内部结构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帮助他们巩固学习成果。
5.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了解他们对地球的形状与内部结构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
6.教师评价与反馈:教师可通过以上评价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他们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果。
4.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地球科学知识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5.设计一个实验,展示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
例题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
答案: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椭球体。
例题2: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哪三个主要圈层?
答案:地壳、地幔、核心。

七年级科学上册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教案

七年级科学上册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教案

最新2020-2021学年秋季七年级科学上册§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在不断的探索,知道一些能够证实地球是球体的方法。

2、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能正确描述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

3、了解科学技术对于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内部结构特点教学难点:利用实例或者现象解释地球的形状二、教学流程(一)、引入著名诗人苏轼曾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讲的是自己身处庐山中,反而不知道它的真相和全貌了。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自认为自己很熟悉的事物或者地方,其实却并不了解的这种现象还有很多,你相信吗?我们来试一个。

【展示文成的图片】师:这是哪里?生:文成师:你能够描述文成所在位置是什么形状的吗?生:长方形、长条形.........师:老师这里也有一张文成的形状的图片,和我们所说的还有有所偏差。

文成我们很熟悉,却有种不识真面目的感觉。

师:我们所居住的星球叫什么?生:地球师:你对它的形状和大小是否了解?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二)、新课1、古代人对地球的认识师:在你的世界中,你认为地球是一个怎样的形状?你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生:通过电视或者卫星的拍摄可以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师: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可以借助现代科学技术观察到地球的形状,但在古时候没有现在这样的科学技术,那在古时候人的世界中,地球又是一个怎样的形状?①、古代印度认为的地球(展示图片)古代印度人认为,大地被四头大象驮着,站在一只巨大的海龟身上②、古代中国认为的地球(展示图片)a、“天圆地方”说:天像一个锅,是半圆的;地像一个方形的棋盘,是平的。

b、“浑天”说:张衡认为:浑天如鸡卵,地如卵黄,居于内。

天表有水,水包地,犹如卵壳裹黄。

③、古希腊认为的地球师:同学们知道月食是怎样发生的吗?请你用图画的方式画出来生:学生上黑板画出来师:当射向月球的太阳光被地球阻挡后,在月球上就会留下谁的影子?生:地球师:根据月球上的阴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经分析认为地球是球体④、麦哲伦环球航行(放映视频)小结:地球是一个球体【思考】为什么远去的帆船船身比桅杆先消失?【展示卫星拍摄的地球图片】师:地球上的蓝色、白色和绿色分别代表着什么?生:海洋、白云、陆地或者森林2、地球的大小师: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分别对赤道的半径、两极到赤道的距离和赤道的周长进行了测量,结果有惊人的发现。

《第三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地球与宇宙) 第1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

《第三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地球与宇宙) 第1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理解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观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培养学生的地球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2. 教学难点:让学生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认识地球,了解地球的物理特性。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具,如地球仪、地质模型等。

2. 准备一些实验器械,如录音机、投影仪等。

3. 准备一些相关的教学视频和图片。

4. 设计一些讨论题目,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复习地理知识,提问学生: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的形状是什么?2.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平时生活中观察到的地球的形状,如:地球仪、地图等。

3. 播放一段关于地球内部结构的视频,让学生对地球的内部结构有初步了解。

(二)新课教学1. 讲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介绍地球是一个椭球形的天体,并且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层次。

2. 应用地球物理学的图片和数据来诠释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震波、地震分布、磁异常等。

3.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诠释地球的内部结构,以及这些结构对地球的影响。

4. 分发一些相关材料,让学生阅读材料中的文章并回答一些问题,例如:“地震是如何发生的?”“地壳是由什么构成的?”等。

5. 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更深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如模拟地震波、地质结构拼图等。

(三)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实地观察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地质博物馆或进行一些实地考察活动。

在活动中,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工具和设备,如地质锤、放大镜等,并指导他们如何观察和记录数据。

(四)小结作业1. 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地球的形状、结构、组成部分及其对地球的影响等。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内部结构;2. 掌握地球的不同结构层次及其特点;3. 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与地壳运动的干系。

二、导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及尺寸;2. 地球的内部结构;3. 地球的构造与地壳运动。

三、导学重点:1. 地球的形状及尺寸;2. 地球的内部结构。

四、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通过观看地球的形状及尺寸的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整体形态,并提出问题:“地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地球的尺寸有多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

第二步:进修地球的形状及尺寸1. 讲解地球的形状为近似于一个椭球体,因地球自转而略呈赤道偏胖;2. 介绍地球的尺寸,包括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及平均半径。

第三步:进修地球的内部结构1. 讲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核、地幔和地壳;2. 介绍地核由外核和内核组成,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固态;3. 诠释地幔为地球的中间层,主要由硅和镁的氧化物组成;4. 分析地壳为地球最外层,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第四步:进修地球的构造与地壳运动1. 讲解地球的构造与地壳运动的干系,包括板块构造理论和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2. 分析地壳运动的原因,如板块运动、地壳变形等。

第五步:小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对地质变化和地壳运动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奥秘与复杂性。

五、课后作业:1. 完成《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练习册中的习题;2. 自主搜索相关资料,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的更多知识;3. 准备下节课的进修内容,积极参与讨论。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教学和互动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内部结构,激发了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同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地质现象,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地球的构造与地壳运动的干系,提高了学生的进修效果和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观察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奥秘与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2020-2021学年秋季七年级科学上册
h b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
一、选材依据
选自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第一节,本节课1课时。

二、教材分析
地球是人类生活的家园,对于地球的探索自古就有。

地球从最原始的“天圆地方”到现代的地球是圆形的概念,现代科学家又进一步地深入地壳,从内部分析其组成。

这些都为我们正确认识地球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初中学生对于自出生以来认识的概念“地球是圆的”根深蒂固,无法从客观的角度分析人们对这一概念形成的历程。

而且这一概念需要进一步地加深,教师应当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从现实生活中的生活经验出发,从根本上巩固这一概念。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说出地球在人们认识中的形状的不断变化过程,并能用生活经验出发证明“地球是圆的”
2.能说出地球的形状、大小以及其内部结构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理解球是圆的同时,学会运用生活知识证实,将概念内化。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学习并举例证实“地球是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严谨的科学态度,为学习科学打下基础。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内部结构的特点。

2.教学难点:从生活经验出发生动地证实“地球是圆的”。

六、教法学法
1.教法:讲授法、实验总结法
2.学法:小组讨论法、实验证明法
七、教学工具
1.多媒体课件;
2.实验用工具:篮球、直尺、铅笔。

八、教学设计
八、板书设计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一、地球是个球体
1、证据
远去的帆船船身先消失
麦哲伦环球航行
月食时的轮廓
“篮球实验”
站的高,看的远
2.地球的大小
赤道半径=6378Km
两极小21 Km
二、地球的内部结构
从外到内分三层:地壳、地幔、地核
岩石圈
软流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