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对技术理性的批判
技术的批判:从马克思到后现代主义
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进行分析 , 而构成 了作为政治 从
学家 的马克 思 的显 著 特 色。在 他 看来 , 技术 的 使用
同“ 榨 ” “ 压 、 排挤 ” “ 、 剥夺 ” 镇 压 ” 和“ 等概念 和 阶级 分析 是分不 开 的 。技 术 的压抑 假 说 , 现为 技 术在 表
技术批判 的理论渊源
可 以说 , 马克思 是 最早 把 技术 同政 治联 系在 一 起考 察 的思 想家 之一 。他直接 把技术 置 于现实 的资
对人 类知识 和文 明具有 巨大 的推动 作用 。这种 作用 不仅 为我们 提供 了满 足 我们 物质 需 要 的手 段 , 且 而 逐 步地成 为左右 现代社 会 和思想 的主要 动力 。另一 个是来 自理 性世 界 的认 同。在 那 里 , 术通 常 被 当 技
积进 步接近 真理 。它包 含 了观察 的中立性 和科学 的
合理性等诸多的科学观的核心信条。
然 而 , 两个 方 面恰 恰 构成 了技术 批判 的主 要 这 来源 。马克思 在他 对 技术 进 步 激 赏 的 同时 , 意识 也 到技术 对工人 及其 生活世 界 的控 制 和压制 。历史 主 义从不 同 的角度 分 析 了一 种 可 疑 的认 识 论 区分 , 也
一
种技术的社会批判。近年 来后现代 的技术政治 学也使 我们进 一步看到技 术本 身及 其在社会 关 系中更 复杂的权
力关系。技 术不是 中立的理性产物 , 也不是人 类和 自然的宿命。现代社 会可能通过保持技 术设计和技 术世界 斗争
的 开放 性 . 实现 技 术 的公 正 性 。 以
关键词 : 技术 ; 力;外在化 ; 权 技术批 判
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感性功能, 使人的 日 常生活刻板化, 失去了生活意义 I 的化繁为简的习惯就养成了。 人们相信逻辑学仅仅表 和乐趣_。 1后现代的提出正是源于对现代问题的失望 l 人们把对逻辑的需求植入现象世界解构统一性、 ] 明,
和批判 , 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埃尔伯特・ 伯格曼指 出, 我 崇 尚差异性和创造 性【3 4。
一
、
代哲学学说 ,给人们带来 了一种全新 的思维方式 , f 即 世界—— 之间建立一种关系的任务 。” 3 『J 后现代 主义
以理性的、 科学的 、 逻辑的 、 分析推理 为特征的思考方 式, 这种思考模 式被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看作是至高无 上的。 然而 , 以理性为基础制定 的条理和方法论 , 限制 了人的个性发挥, 束缚了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 造成
现代化 过程 中 , 现代 主义走 向了极端 , 向了它的反 : 主义是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 , 走 性 并且后现代主义进
面: 理性变成了纯粹的工具理性或科技理性, 人道和 l 一步认为, 要彻底否定理性, 还必须反对本质主义科 人权服从于工具理性, 人成了工具理性的奴隶, 因而 l 学主义。他们认为, 以理性或逻辑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
1 ・ 3
周荣华 : 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在。 他号召人们 : 让我们向同一整体开战; “ 让我们成 l
罗蒂认为 , 教师的作 用不 在于传授真理 , 而在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为那不可表现之物的见证人; 让我们待续开发各种差 I 激发学生 的想象力 , 必须能够使学生产生对话 ; 小威 异并为维护 ‘ 差异性 ’ 的声誉而努力。 [大卫 ・ ”s ] 格里 f 廉姆E・ 多尔认 为 , 教师无疑是一个领导者 , 但仅 仅是
后现代主义科学观评析
自然辩证法研究Vol.14,N o.10,1998后现代主义科学观评析包国光 王子彦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并风行于西方的一股社会思潮,它在各种文化领域中批判了现代主义观念,欲取而代之。
在现代主义体系中,理性处于核心位置,科学是理性最成功的领域,科学成为衡量是非的标准,合乎科学的就是合乎理性的。
后现代主义者在批评现代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科学的社会功能的同时,也提出了后现代的科学观。
1 现代科学的技术本质海德格尔通过分析近现代的两种突出现象:科学和技术,得出了现代科学与现代技术具有相同的本质的结论。
为了理解海氏所说的科学的本质是技术的,先看看海氏对技术本质的分析。
(1)近现代技术的展现与本质海德格尔认为技术不仅仅是单纯的工具 手段,技术参与了决定人与世界的关系,参与到现实的建立中。
他说:技术不仅仅是手段。
技术是一种展现(存在)的方式,如果我们注意到这一点,那么技术本质的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就会向我们打开。
这是展现的领域。
!∀1#海德格尔对技术展现环节的论述可归纳为四点:主客两极化,功能化,统治化,加工并耗尽。
技术展现的四个环节是统一的,可以用限定和强求这两个概念来概括。
海德格尔说:完全支配技术的这种展现,具有强求意义上的限定的性质。
!∀2#强求!即强迫地要求某种东西进入一定的非自然的状态,达到对技术需要来说合适的内容。
通过对技术展现的环节及其统一性的揭示,海德格尔提出座架!是技术的本质。
座架!(Gestell)取自日常用语,海德格尔赋予了新的含义。
海德格尔对座架进行了规定:强求性的要求会集人,以便把自我展现的东西(自然物)预定为持存物(原料和能源)。
我们现在称这强求性的要求为座架。
!∀3#作为技术本质的座架是这样的一种要求:把人会集!到技术展现中,使他只从有用性、功能性角度取用和理解自然物。
人类中心主义统治自然的意志属于座架,会集起来的强求由人类的活动引发,但却不是由人类决定的。
座架是一种神秘的力量,使人类踏上命定的道路强求自然。
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及其对教育的启示姚文峰(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沈阳l10034)摘要:随着后现代社会的到来,后现代思潮对教育领域的影响日益凸显,以至于在教育哲学界出现了新的后现代教育思潮。
这种思潮以批判的态度对现代主义知识观进行反思,提出质疑,进而建构一种新的后现代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具有非确定性、情景性、多元性和流动性等特征。
这种知识观给当前我国教育诸多方面(教育目标、内容、过程、方法、学生观及师生关系……)带来了新的启示。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后现代知识观;启示中图分类号:G4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002-0845(2004)07一0070-03 出处:《教育探索》2004年第7期当今社会正在步入一个新的时代,一个后现代的时代。
后现代社会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与以往有本质区别的社会图景,不仅仅正在改变着我们的方法和实践,而且对奠基这些方法和实践的现代主义假设提出疑问,并发展一种既拒绝同时又转变和保存己有事物的新的观点。
后现代主义思潮已波及到艺术、建筑、文学、管理、数学、哲学、政治、科技等各个领域。
教育作为多种学科的交叉,其受到的影响正在日益扩大,以至于在西方教育哲学领域内出现了后现代教育思潮。
这种思潮以批判的态度对现代主义知识观进行重新审视,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而构建一种全新的知识观。
本文主要分析在后现代社会,知识的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观念上的转变带来了哪些新的课程与教学理念,以及如何针对新的理念来构建新的工作思路,进一步确立与之相适应的观点、原则和方法。
一、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理解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社会流行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
关于后现代主义的界定,在西方,理论界对此众说纷纭,各执一词。
例如,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利奥塔把“后现代”一词定义为对元叙事的怀疑;后现代主义大师福柯提出对传统“知识型”批判的观点;德里达针对“逻各斯中心主义”进行彻底地批判并主张对现代一切文本运用“解构”策略;而大卫·格里芬则采取辩证否定的态度反思现代性,等等。
论马尔库塞的技术批判理论
(一)对科学技术的批判马尔库塞对科学技术的批判是建立在他对人的理解、服务于人的解放目的基础上的。
他认为,人的本质是爱欲,而爱欲的实现又必须以理性和自由为保证,个人只有借助于理性批判的力量,才能洁楚地认识到什么是自已的真正本质和需要,进而在自由的活动中实现它在发达工业社会里,科学技术从两个方面阻碍着人的本质的实现:一方面,科学技术决定了社会的生产和消费方式,进而决定了人的生活方式,直接压抑了人的爱欲满足;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导致了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使得异化劳动日益加剧。
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作为发达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消除了人的批判理性,使人变成了单一向度的人。
所以,他对科学技术的批判是双重的:一方面,批判科学技术对人的爱欲的压抑;另方面,批判科学技术对人的批判理性的压抑。
(二)死亡意志的支配——科学技术对爱欲的压抑马尔库塞在他的重要论著《爱欲与文明》中,他围绕爱欲与文明的这一主题,达到了对弗洛伊德的继承、补充和发展。
马尔库塞同意后期弗洛伊德的观点,即人有两种基本冲动:爱欲与死亡。
爱欲是一种建立联系和在更高的社会秩序里聚集一起的趋向。
它反抗和推迟了向死亡堕落,是保存一切生命的巨大的统一力量,导致文化。
死亡本能是生物体了解除生命的张力,通过倒退回到更简单状态的内趋力。
(三)技术对人的压抑的主要表现在发达工业社会中,科学技术对人的本质的压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科学技术成为当代发达工业社会爱欲压抑的根源。
马尔库塞认为,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爱欲压抑形式发生了新的变化。
科学技术己经成当代发达工业社会人性压抑的根源。
在《爱欲与文明》中,他提出‘‘基本压抑”、“额外压抑”、“操作原则”等概念来对弗洛伊德的压抑性文明论进行驳斥。
马尔库塞把压抑分为“基本压抑”和“额外压抑”两类。
由于经济上的贫困和克服这种贫困所需的劳动,要造成文化就必然对爱欲作一定程度的限制、压抑和延迟。
这是一种基本的压抑。
它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在一定意义上是合理的,基本压抑所遵循的是现实原则。
后现代伦理学汉斯乔纳斯
后现代伦理学:汉斯乔纳斯海德格尔的学生、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约纳斯(Ha Jonas,1903年~1993年)在1979年出版了《责任原理:技术文明的伦理研究》一书。
此书出版后很快就成为了当代的经典之作,于1984年被翻译成英文,于1987年获得德国图书业和平大奖。
约纳斯在这本书中提出了一种与传统和现代的各种伦理学截然不同的技术时代的责任伦理学。
约纳斯的技术时代的责任伦理学并不是像传统的和现代的各种伦理学那样去研究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而是力图“给科技时代的伦理一个本体论的解释”。
这一本体论的解释基于亚里士多德的自然目的论的思想,从自然的本体论来论证技术时代的伦理学,使约纳斯在20世纪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P214-236)一、对传统伦理学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约纳斯对技术时代伦理的本体论解释并不是想在现代的各种伦理学之中加入一个所谓的“生态伦理学”或“环境伦理学”的分支,而是要从人的本体论的根基上改变整个伦理学。
约纳斯认为,无论是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还是基督教的良心论;不论是康德的义务论,还是360论文网密尔的功利主义;不论是罗尔斯的正义论,还是各种道德相对主义,所有这些伦理学无一不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学。
约纳斯认为这些伦理在本质上都是一种“近距离的伦理”(N?chsten-Ethik)。
比如说圣经上说,像爱自己一样爱你的邻人,或者你希望别人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对待别人。
或者像康德说,决不要把你的邻人当成手段,而总是要把他当成目的本身。
这些伦理学在本质上是一种主体上或主体间自律或他律的伦理学,是对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提出的规范和约束。
无论道德的目标是在于自由,还是在于德性,也无论道德的标准是个人行为的内在准则,还是社会契约的正义和外在规范,这些伦理学的实质都是对人的善与权利的关注。
概而言之,“整个传统的伦理学就是一种人类中心论的伦理”(P24)。
人类中心论的伦理学不言而喻的核心就是人或人的社会,伦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就是研究人的学科。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区别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区别是什么?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区别是:1、哲学上现代主义是以理性主义、现实主义作为哲学基础,而后现代主义则是以浪漫主义、个人主义为哲学基础。
2、思想上现代主义强调对技术的崇拜,功能的合理性与逻辑性,后现代主义则推崇高技术,高情感,强调以人为本。
3、方法上现代主义遵循物性的绝对作用,标准化,一体化,产业化和高效率、高技术。
后现代主义则遵循人性经验的主导作用,时空的统一性与延续性,历史的互渗性及个性化、散漫化、自由化。
4、设计语言上现代主义遵循功能决定形式,“少就是多”,“无用的装饰就是犯罪”(洛斯语);后现代主义遵循形式的多元化、模糊化、不规则化,非此非彼,亦此亦彼,此中有彼、彼中有此的双重译码,强调历史文脉、意象及隐喻主义和“少令人生厌”(less is bore)。
后现代主义风格特点“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现代主义风格引领设计潮流已近一个世纪。
从威廉·莫里斯为“红屋”设计的家具、到麦金托什设计的直背餐椅、从赖特的“流水山庄”、到格罗皮斯的包豪斯校舍、勒·柯布西耶的萨沃伊别墅。
都充分体现了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
然而,现代主义在完成它特定的使命后走下了历史的神坛,后现代主义成为主流设计。
究竟后现代主义有什么样的特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人性化、自由化后现代主义作为现代主义内部的逆动,是对现代主义的纯理性及功能主义、尤其是国际风格的形式主义的反叛,后现代主义风格在设计中仍秉承设计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人在技术中的主导地位,突出人机工程在设计中的应用,注重设计的人性化、自由化。
2、体现个性和文化内涵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设计思潮,反对现代主义的苍白平庸及千篇一律,并以浪漫主义、个人主义作为哲学基础,推崇舒畅、自然、高雅的生活情趣,强调人性经验在设计中的主导作用,突出设计的文化内涵。
3、历史文脉的延续性后现代主义主张继承历史文化传统,强调设计的历史文脉,在世纪末怀旧思潮的影响下,后现代主义追求传统的典雅与现代的新颖相融合,创造出集传统与现代,融古典与时尚于一体的大众设计。
超越_技术理性批判_
・科学技术哲学・超越“技术理性批判”赵 建 军对20世纪以来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不少西方学者把技术理性的彰显看作是其主要原因之一,诉诸技术理性批判亦成为自法兰克福学派以来的各种技术批判主义者以及后现代主义者学术批判的主流。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一些学者在介绍研究技术理性中,也表现出对技术理性批判的首肯。
笔者曾撰文指出,技术理性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着的过程。
以往技术理性的缺陷在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背离,克服这一缺陷的途径在于把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统一起来。
只是一味地批判和否定技术理性,并不能解决文明社会进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而且会与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相左,并引起实践中的困惑。
鉴此,有必要对技术理性的合理之处与技术理性批判的限度作一深入分析。
一、技术理性概念的历史呈现当我们对技术理性概念进行梳理时,会发现人们谈论的角度和立足点并不完全一致,并且与技术理性相关的许多对立的理性概念,如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主观理性与客观理性等,常常混杂在一起(参见高亮华),导致人们的认识发生分歧。
这里我们先从理性谈起。
理性这一范畴在哲学史上大体有两种含义,一种可称之为“启蒙理性”,指人的独立思考、逻辑推理和明智选择的能力;一种可称之为“传统理性”,指作为宇宙之本原和世界之灵魂的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秉赋。
因此,古典意义上的理性包括心智和人伦两个层面,如康德提出的“先验理性”(理论理性)和“道德理性”(实践理性)。
它既是认识的又是审美的,既是理论的又是实践的,既是超然的又是热情的,既是主体的又是客体的。
可以说,“否定古典意义上的理性就是反人性”(蒂利希,第72页)近代西方理性的矛头直指宗教迷信和封建教会制度,试图摆脱中世纪那种对现实生活的消极心态,使人们坚信理性统治世界能带给人类进步和幸福。
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高举“理性”的旗帜,反对神性,提倡人性,把“理性”作为裁决一切的唯一权威。
理性成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拨开技术理性的阴霾:教育技术专业实践新探索
解 决 问题 的过 程 。
养“ 反思性实践者” ?舍恩提 出最有效 的途径是推广反思性实 在舍思那里 , 实习是指“ 为学习某项实践而特别设计的学
技术理性的思维方式充斥着 教育 的各 方各面 。教育技术 习 。
专业实践经常被简单认为是一个学生按照课程设置进行实践 ,
从而 达 到 能 够 熟 练 掌 握 技 术 的 活 动 ,这 种 认 识 正 是 技 术 理 性 习情 境 或 活 动 ” 。反 思 具 有 双 重 含义 : 一 方面 它 帮 助学 生 培养
科教 导刊 r 电子版J・2 0 1 3年 第五期 r 上J 一
可 以感 受 到 后 现代 主义 已经 成 为 影 响全 世 界 的文 化 思 潮 ,正 时, 是无法胜任和不完整的。它忽略 了实践中的自然性 , 造成
在汲取各方“ 营养” 而不断发展的教育技术学 自然也受到影响。
实践者程序化 、工具化地运用既定科学技术解决复杂多变的
但起源于理性主义 的教育技术学 , 深具现代性 , 后现代带来 的 问题 , 从而导致各种专业失败现象; 它割裂 了方法与 目标、 研
3教育技术专业实践全新思考: 学会反思 诚如上述 , 为 了解 决不确定 的问题 , 实践者必须具备一种
1 教育技术专业实践 陷入困境 : 技术理性
技术理性就是把科学和技术置于 重要位置 ,把科学理论 专业 的艺术,而这种专业 艺术 的核心便 是行动中反思。舍恩
后现代主义概述
后现代主义文学概述一、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概念关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划分有争议,以前常常不分,“后什么现代还主义”。
区别特征和实质都不同,但是现在逐渐认可。
王岳川、张颐武都已“后”学闻名。
后现代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美社会兴起的一种文艺思潮,是20世纪上半期现代主义的继续和延伸。
后现代主义继承和发展了现代主义的反传统、反理性精神,并把它推向极端,体现了超越现代主义的一系列企图。
后现代主义不仅反对19世纪以前的传统,而且反对现代主义的传统,这种情况实质是当代西方社会危机、精神危机的形象反映,同时也体现了西方文学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求生存、求发展的艰难历程。
两者的关系。
一种认为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发展和延伸,继续反传统。
另一种认为,是决裂和反叛,表现了后现代作家抛弃了现代主义文学的内容和企图,因为在他们看来,不仅现代主义以前的文学传统不合时宜,连现代主义也变得日益陈旧。
现在普遍认为,有密切的联系,但是又判然有别,表现出新的文化倾向和文学思潮,无中心,平面化,零散化。
二、词源学解说(曾15)后现代(postmodern)一词首先出现在1870年,由美国画家查普曼提出。
后现代主义的提出如下:⏹1934年,奥尼斯《西班牙与西班牙语美洲诗选》首次使用Postmodernism一词。
⏹1957年,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用于《历史研究》⏹50年代,美国黑山诗派理论家奥尔森经常运用。
⏹之后逐渐被广泛运用于哲学、文化、文学、文论等。
⏹(曾16)后现代主义的时间范围多有争论,通常认为它是西方社会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产物,正式出现是二战后50年代末,鼎盛时期是70-80年代,90年代声势大减,余波到20世纪末。
却在中国并存。
三、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二战及战后的社会环境;科技与信息的迅速发展;当代哲学和心理学;表征危机的再认识1、二战及二战后劫后余生的社会环境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直接诱导因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动荡不安的社会生活。
后现代主义小说技术批判
在诸如此类 的分析中,海德格尔的断言具有震
聋发聩 的作用。在他看来 ,技术对于物质对象的剥
夺和危 害使 “ 在场的事物不被允许作为事物”而存
在 ,如新时代的耕作方式使土地不成其 为土地、植 物不成其 为植物 ,等等。@ 技术展现攻击性地对待事 物 ,强迫它们变成单纯的格式 ,成为权力意志毫无 忌惮 加以利用的 “ 贫血的东西” 。对此 ,海德格 尔
坦发 明的怪物对人类的报复 ,指 出了技术面临的困 境问题 。然而技术的人文灾难更加触 目惊心 。面对 当今的技术境遇 ,有识之士对于人的位置 的追问一 直没有停止。海德格尔在半个世纪以前就对技术 的
也必然发生变化 ,换句话说 ,如果 “ 人在无对象领
域内只是贮存物 的预定者 ,那么 ,人就走到悬崖的 边上 ,即他本 身只应该被看作贮存物” ,为了投身 于纯粹的技术关系 中去 ,主体 的本质也随之完全转 化为一种千篇一律的活动 , “ 人失身于无条件的生 产”。⑤ 简言之 ,人类也相应地变为与被剥夺的物同 类 的贫血的、单面的存在物 了。就当代而言 ,非人 技术 的种类、领域 比以往更为扩大 ,除了机器人、 电脑和装 配线等之外 ,官僚体制中所体现的 日益合
维普资讯
一
学术研究
后 现 代 主 义 小 说 技 术 批 判
王钦峰
( 江 师范 学 院 中 文 系 教授 ,广 东 湛
【 摘
湛 江 5 4 4 ) 2 0 8
要 】 代 技 术 的 负 面 效 应 在 于 它 对 主 体 和 对 象 的 自由 和 自性 的 剥 夺 ,使 之 成 为 扁 平 、 空 洞 之 物 。作 现
尔赫斯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我不再相信 自由意志 ,我认为我的每 个行为都是命 中注定的” , “ 我个人不相信 自由, 但 是 我相 信 , 自 由意 志是 每 时 每 刻都 需 要 的 幻 想”。⑦ 作为一个成功 的跨 国界、跨洲际写作的世界
异化理论 物化理论 技术理性批判20世纪文化批判理论的一种演进思路
异化理论
异化理论起源于黑格尔哲学,核心概念是“异化”。该理论认为,人类在发展 过程中,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逐渐失去了与自然和真实的,变得越 来越陌生。在20世纪的文化批判理论中,异化理论成为揭示现代社会文化现象 的重要工具。它揭示了现代人如何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失去了与自然、 传统的,从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物化理论
物化理论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重要哲学思想,指的是人类创造出的 物质成果反过来控制人类自身。在20世纪文化批判理论中,物化理论被广泛应 用于对现代社会的批判。物化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商品和资本的逻辑 如何控制人的行为、思维,使人类无法摆脱物质的控制。同时,物化理论也指 出了物欲横流的社会现象以及消费文化的兴起。
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思路应以下方面:首先,深入研究这三种理论的内在和差异, 以便更全面地理解它们在文化批判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具体历史事件 和社会现象,运用多学科方法分析现代文化现象的复杂性;最后,新兴的文化 现象和思潮,及时总结和反思其背后的哲学和文社会科学领域中,批判理论在解释和改变社会现实方面扮演着重 要的角色。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批判理论本身也经历了数次发展和转变。 本次演示旨在探讨批判理论的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并从后批判理论的角度对其 进行批判性反思。
第三期:后批判理论
后批判理论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批判理论,它试图超越早期和后现代批判理论 的限制。后批判理论家们认为,早期的批判理论过于单一和简化,而后现代批 判理论则过于复杂和混乱。因此,他们试图在批判理论中融入更多的社会实践 和政治行动,以推动社会的变革。
后批判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早期和后现代批判理论的不足,它更加于揭示 现实中的具体问题和挑战,并试图通过政治行动和社会实践来解决问题。然而, 后批判理论也存在问题,例如它过于强调实用主义和政治行动的重要性而忽视 了哲学思考和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后现代主义 名词解释
后现代主义名词解释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二十世纪后期出现的一种文化思潮和哲学观点,它对现代主义的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进行了批判,并强调了相对主义和多元观点。
后现代主义的概念最早是在文学界提出的,但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广义的文化概念,涵盖了哲学、艺术、文学、电影、建筑等领域。
后现代主义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1.拒绝普遍真理:后现代主义不相信普遍的真理和绝对的道德标准。
它认为真理和价值观是主观的,因此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
个体和社会团体的经验和观点是多样而矛盾的,不应该被归结为单一的真理。
2.对历史和现代性的批判:后现代主义质疑了现代性的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并对历史的进步观提出了质疑。
它认为历史被人为地构建和解释,没有客观性可言。
而现代性带来的科学、技术和资本主义发展也存在许多问题和副作用。
3.文化多元性的重视:后现代主义强调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多样性。
它反对一种文化或价值观的主导地位,鼓励人们尊重和包容其他文化的观点和习俗。
这种多元性体现在艺术创作、文学作品和社会实践中。
4.对权威和权力的批判:后现代主义对传统的权威和权力结构表示怀疑,并提倡去中心化和去除控制的思想。
它认为权力的运行方式存在扭曲和不公正的问题,需要重新审视和改变。
5.游戏性和戏剧性:后现代主义强调文化活动和表达的戏剧性和游戏性。
它鼓励创作者和观众参与到文化表达的过程中,挑战传统的艺术和文学规范,创造出非传统的和令人惊奇的作品。
总之,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批判和超越,体现了对统一真理的怀疑、对多元性和差异性的重视以及对权力结构和官方权威的批判。
它通过艺术、文学、哲学等多个领域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重新审视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概念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概念
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是社会学和哲学领域中常被讨论的两个概念。
1. 现代性:现代性是指从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兴起的一种社会、政治和文化形态。
现代性的核心特征包括理性主义、科学技术发展、工业化、城市化、民主政治、个体自由和社会分工。
现代性强调个人自主性和理性思维,追求普遍真理和普遍价值。
2. 后现代性:后现代性是对现代性的批判和超越。
后现代性认为现代性的理性主义和科学技术带来了许多问题,如社会分化、制度性的不公正和环境破坏等。
后现代性强调多元性、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强调相对主义和文化相对论,认为没有普遍的真理和价值。
两者之间的区别可以总结为:
- 现代性强调普遍性、理性和科学,后现代性强调多元性、相对主义和文化差异。
- 现代性追求普遍真理和普遍价值,后现代性认为真理和价值是相对的。
- 现代性强调个体自由和个人权利,后现代性强调集体权利和社会正义。
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讨论一直是社会学和哲学领域的热门话题,对于理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西方社会产生的一种文化思潮,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反思和批判。
它在经济、政治、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从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两个方面对后现代主义进行浅析。
一、时代背景1. 后二战时期的社会变革:二战结束后,世界各国开始进行重建和发展。
经济的繁荣和科技的进步推动了传媒和大众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信息传递和碎片化阅读成为主流。
文化多元化和全球化的趋势也加快了社会变革的步伐。
2. 科技革命的冲击:信息技术、通讯技术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数字化和虚拟化的世界使传统文化和身份认同遭到冲击,引发了对传统观念和价值的质疑。
3. 大众传媒和消费文化的兴起:电视、广播、杂志等大众传媒的普及,使得信息传递更加迅速和广泛。
娱乐和消费文化的崛起改变了人们的审美取向,对艺术和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4. 社会主义国家的崩溃和资本主义的全球化:苏东剧变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以及中国的改革开放,使得全球范围内的资本主义制度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这种剧烈的变革引发了对权威、现代化、发展和全球化的质疑。
二、理论渊源1. 现代主义的批判: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反思和批判。
现代主义强调理性、科学、物质进步和人类统一性,但受到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其他社会问题的冲击,人们开始怀疑现代理性的局限性和唯一性。
后现代主义从社会文化现象出发,批判了现代主义的普遍性和宏大叙事。
2. 法国哲学的思潮: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源自于法国的哲学和社会理论,如尼采、海德格尔、福柯、巴特等的思想对后现代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
福柯提出了“话语权力”和“真理表述”的概念,否定了一切确切的解释和全面的真理。
3. 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的兴起:结构主义的兴起使得语言成为后现代主义关注的焦点。
结构主义认为一切现象从结构出发,人们通过符号和语言来理解和构建世界。
符号学则通过对符号系统的研究拓展了对文化和语言多样性的认识。
后现代主义的介绍
后现代主义,一种源自20世纪中叶的哲学和文化思潮,强调相对主义、多元主义和反传统主义。
这一思潮对于艺术、文学、哲学、社会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主张,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差异和变化的世界,没有任何一种观念或文化能够完全解释这个世界。
因此,后现代主义强调多元主义,认为任何一种观点或理论都只是对世界的一种解释,而不是唯一的解释。
这种观念打破了传统观念中的绝对性和普遍性,强调了相对性和特殊性。
在后现代主义的视野中,现代主义的理性、主体性、进步观念等都被视为过时的概念。
后现代主义主张,人类的认识只能是一种解释,而这种解释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文化、历史、社会等。
因此,后现代主义强调对于各种因素的全面考虑,而不是仅仅关注单一的因素。
后现代主义对于传统艺术和文化的态度也是批判的。
它认为,传统艺术和文化往往强调普遍性和普遍价值,这种普遍性是以牺牲特殊性和多元性为代价的。
因此,后现代主义主张,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应该更加关注本土文化和特殊经验,而不是追求普遍性和标准化。
在实践中,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体现在许多方面。
在文学领域,后现代主义作品常常表现出对于传统叙事和文学形式的反叛,强调文本的不确定性、多元性和开放性。
在艺术领域,后现代主义艺术家常常采用拼贴、混合、反讽等手法,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强调艺术的多样性和多元性。
在社会学领域,后现代主义主张打破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对立,强调特殊性和多元性对于理解社会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深刻反思现代主义思潮的哲学和文化运动。
它主张相对主义、多元主义和反传统主义,对于艺术、文学、哲学、社会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学理论资料之关于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和批评后现代
关于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和批评:后现代(post-modern)据米歇尔.科勒的考察,这一术语的最早用法可追溯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菲德理科.德.奥尼兹(1934)、达德利.费兹(1942)、阿诺德.汤因比(1947)等人的著述中,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欧文.豪和哈利.列文开始用这个术语来描述现代主义运动的令人沮丧的衰落,自此,批评论争逐渐展开。
到了70年代后期,“尽管对究竟是什么东西构成了这一领域的特征还争论不休,但‘后现代’这个术语此时已一般地适用于二次大战以来出现的各种文化现象了,这种现象预示了某种情感和态度的变化,从而使得当前成了一个‘现代之后’的时代”。
(《“后现代主义”:一种历史观念的概括》)美国学者道格拉斯.凯尔纳和斯蒂文.贝斯特说:“正如我们下面将要看到的那样,并不存在什么统一的后现代理论,甚至各种立场之间连基本的一致性也没有。
相反,通常被笼统地归并到一起的各种‘后现代’理论与后现代立场──它们彼此之间经常是冲突的──之间的差异,足以使人震惊。
在那些接受了‘后现代’或被归属为‘后现代’的理论中,对‘后现代’概念的纷乱使用以及理论上的薄弱,也同样使人震惊。
”(《后现代理论》)尽管如此,理论家们还是从不同的角度阐说或描述了后现代。
凯尔纳、贝斯特认为“后现代”这个术语不可避免地会引出“时代化”(periodization)的理解,也就是作为历史断代或历史分期的术语来理解。
他们指出,前缀“后”(post)本身就意指一种历史顺序,在此顺序中先前的事件被替代,因此在最初的例证中其功能是用作历史分期的术语(参见贝斯特、凯尔纳《后现代转向》);也就是说“所有的‘后’(post)字都是一种序列符号,表明那些事物是处在现代之后并接现代之踵而来”。
(凯尔纳、贝斯特《后现代理论》)让-弗朗索瓦.利奥塔是不赞同这种理解方式的,他说:“‘后现代’或许是一个非常糟糕的词汇,因为它表达了一种‘历史划分’的思想,然而,‘划分历史时期’仍然是一种‘古典的’或‘现代的’理想。
后现代主义辨析及评述
2019年第5期(总第155期)No.5,2019Serial No・155理论观察Theoretic Observation后"代$%&析述陈彦珍(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州510430)摘要: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和哲学思潮,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影响着人们思想、行为方式及价值观念&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内涵和特征进行概括,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对其影响进行辩证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中图分类号: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9)05—0023—04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和哲学思潮正广泛而深入地影响人们的思想、行为方式及价值理念。
后现代主义思潮错综复杂,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
它反映了当前西方社会的现实状况,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它对于解放人们思想和行为束缚,对现代哲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建设性意义,但是它的片面性和绝对化又使其走向另外一种形而上学。
对后现代主义的内涵、特征及其形成的背景和影响进行客观分析和理性思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后现代主义的内涵和特征“后现代主义”是文化艺术意义上的概念,是指与“现代主义”相对的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思想文化潮流。
后现代主义具有广泛的世界性影响。
后现代主义的最高层次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有建筑、艺术、文学、大众传媒、流行文化、哲学等多个方面,也已经出现了与各个学科相结合的趋向,如后现代伦理学、后现代行政学,后现代社会学等。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社会思潮在西方社会逐步发展和普及。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法国的后现代思想家把批判的矛头集中指向启蒙理性主义以及现代性理论。
比如,福柯解构了“主体概念”,继尼采提出“上帝死了”之后,提出令惊世骇俗的“人死了”的命题;利奥塔批判了“元叙事”为标志的现代性,并对后现代状况进行了描绘等。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和思潮,对于现代理性、科学主义和唯物主义提出了批判性的观点,对传统文化、价值观和知识体系进行了颠覆和重新构建。
下面将从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源流两个方面对其进行浅析。
1. 文化多元化和全球化:20世纪后半叶以来,全球化进程加速,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日益增多。
这种全球化趋势促使不同文化表达方式的混杂和碰撞,导致了文化多元化的出现。
在这种背景下,后现代主义主张摒弃传统的理性、合理和普遍性,鼓励个体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2. 科技的进步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后现代时代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都受到了信息技术的深刻影响。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知识的爆炸性增长和快速流动,人类的认知能力和沟通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种信息化时代让人们对现实的理性认识产生了怀疑和批判,也使得后现代主义的后真理观念得以滋生。
3. 社会变革和历史经验的破产:20世纪后半叶,世界上发生了多起重大的历史事件,如二战的结束、冷战的升级、解体后的苏联等等。
这些事件往往伴随着社会的巨大变革和价值观念的颠覆,使人们对传统的意义产生怀疑和困惑。
在这种背景下,后现代主义思潮迅速崛起,试图从哲学和文化上重新审视和解释人类的经验和历史。
1. 法国结构主义: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法国结构主义学派兴起,其核心思想是对现实和人类知识的结构进行系统研究。
法国结构主义强调语言的中介作用和符号系统的构建,认为人类生活和经验都是被文化体系和社会结构所塑造的。
这一思想为后现代主义的客观构造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
2. 美国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美国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的代表人物有海德格尔、萨特、卢梭等,他们关注个体的存在和经验,强调个体对现实的主观理解和自主选择。
这一思想为后现代主义的主观认知和相对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
3. 文化相对主义和多元文化主义:20世纪以来,文化相对主义和多元文化主义等观念逐渐兴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现代主义对技术理性的批判中图分类号:B5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CN37— 5057(2000)04—0030—03科学技术在为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生存空间的同时,也引发了危及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更危险的是,人类自己丧失了生活的意义。
后现代主义者认为,其根本原因是技术理性得以存在的基础——传统哲学出现了偏差,因此必须批判、改造传统哲学,才能挽救人类。
科技革命所引发的工业革命,已将培根关于运用知识统治自然的主张和笛卡尔关于人是“自然的主人和所有者”的观念付诸实现,自然界已从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转变为被征服、被控制的外在实体。
技术为人类所提供的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和高质量的生活条件,技术对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满足,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使人类对技术的依赖感日益加强,技术理性取代宗教的“神”而成为人类新的崇拜对象。
人们坚信,凭借科学技术,人不仅可以无限制地控制自然,并且人类自身也会得到自由和解放,最终实现人的发展和完满。
然而,技术作为一柄双刃剑,在满足人类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新困难和新危险:人口的急剧膨胀、自然资源的锐减、生态平衡的破坏、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新疾病的不断出现等,现代技术文明社会正受到大自然的报复。
更为可悲的是,技术不仅没有给人类带来自由和解放,反而变成一种异己的力量束缚和主宰着人类,使人处于异化受动之中。
在这种打击之下,人们对技术合理性的信念开始发生动摇。
因此,重新审视科学技术对人类的意义问题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显得极为必要。
实际上,早在18世纪,卢梭就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泯灭了人的本性,使人性受到压抑,并把科学技术看作道德沦丧、社会奢侈腐败的主要原因。
甚至可以说在笛卡尔的技术理性逻辑刚刚产生时,和他同时代的帕斯卡尔就已经深切地意识到了理性主义所隐含的危机,他认为理性是不可能认识和把握人生的,人的心灵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如果说理性主义是重思维的形式逻辑,那么人的心灵所关注的则是生命存在的问题而不是别的。
随着技术所造成的诸多问题的日益昭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关注技术的前途问题,以“罗马俱乐部”为代表的技术悲观派认为,全新的态度是需要使社会改变方向,向均衡的目标前进,而不是技术的增长。
但是也有人认为,只有提高技术工艺水平,保持技术和经济的增长,才能解决技术所造成的问题。
随着技术的过分发达而导致的人的异化的日益严重,对技术前途问题的争论变成了对技术的批判,并形成了派别林立的技术批判理论:韦伯对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区分,席美尔对现代技术的物化和异化的批判,卢卡奇对工具理性对人的主体性的消解的揭示,法兰克富学派对技术理性的猛烈而又深刻的抨击等,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技术合理性提出了质疑和批判,并表现出对技术社会中人的处境的关怀。
以罗蒂、霍伊等为代表的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者,并没有驻足于对技术所造成的诸多问题的揭露,也没有停留在对技术理性单一的批判上,而是分析了更为深层的原因:在技术理性指导下迅速崛起的技术为什么无法解决由它自身所产生的问题。
后现代主义通过对工业文明和人类文化哲学的历史考察认为,技术理性从功能、效率、手段和程序上来说是充分合理的,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的确提高了人的认识和生存能力。
但是,技术理性毕竟只是一种以支配自然为前提的有限的理性,它在寻找知识的根据、劳动的效率、程序的合理时,并不问人生意义的根据,丢失了对终极价值的依赖,失去了对生命意义的反思,在向外部世界的攫取和扩张过程中迷失了自我,丧失了内在意义。
所以,虽然技术理性本身是合理的,有意义的,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却不可能由它来规定和解决。
因此,后现代主义者认为,技术所造成的危及人类生存及其与自然界和谐发展的诸多问题的真正原因,在于技术理性和人文精神的分离和对立。
而这种分离和对立的根源则在于传统哲学二元论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要消解这种对立,使人类摆脱由技术所造成的困境,就必须彻底改造技术理性得以产生和存在的文化基础,从而保证科学技术在人类的进步中发挥正确而有效的作用,保证人类自身及其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
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此展开了分析批判。
一、分析批判二元论和人类中心主义二元论和人类中心主义是传统哲学的最基本的世界观,也是技术合理性膨胀的深层文化基础。
二元论将整个世界分为一系列二极对立的存在,往往用一极去解释、支配另一极。
正如罗蒂所说:“从柏拉图到卢梭,从笛卡尔到胡塞尔,整个西方哲学都设定先有善尔后有恶,先有肯定尔后有否定,先有本质尔后有非本质,先有单一尔后有繁复,先有必然尔后有偶然,先有原本尔后有模仿。
这并非是形而上学态度的一面,而是其基本要求,是其最永恒、最深刻、最内在的程序。
”[1 ](P81)由此出发,它把人理解为主体,把自然理解为客体,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为征服与被征服、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人类中心主义是与二元论密切相联的,它主张,一切以人类的利益和价值为中心,以人为根本尺度来安排和评价整个世界。
正如海德格尔所分析的,主体是“主体的”,乃是因为对存在者的规定和人本身不再受到限制,在任何方面都摆脱了限制人向存在者使用尺度,因为他从自己出发并根据自己去规定什么东西可以被看作是存在的。
使用尺度是垄断尺度,通过这种垄断,人作为主体被建立为全体存在者的中心。
这种二元论和人类中心主义的世界观既是传统哲学步入迷途之源,也是把人类引入异化、功利主义、专制主义和技术理性主义的根本原因。
后现代主义认为,要解决技术时代的问题就必须抛弃这种旧的世界观,用后现代的整体有机论取而代之。
整体有机论强调世界的“有机性”、“整体性”与“内在联系”,它认为,所有原初的个体都是有机体,即具有内在联系的主体。
自然界的所有生物都具有平等的价值,它们作为自然界的主体都有自己的利益。
海得格尔认为,自然是人类生存的根基,人类栖居的家。
人类生存的尺度在于天地之间,在于与天地神构成的整个宇宙自然的和谐共舞,整个世界是由天地神人所构成的互相映射、互相隶属的统一整体。
他认为,四一体的每一体都以自己的方式反映其他三者的在场,同时也以自己的方式反映自身,从而返回到在四者的纯然一性中的自身中去。
霍伊也说,人类应该克服自身的“自鸣得意”,解除自身的“统治权”。
人类不可能游离在自然之外,也不应该凌驾于自然之上,那种以自我为中心,把自然当成支配和掠夺的对象的做法只能给自己带来灾难。
二、分析批判主客二分的对象性的思维方式主客二分的对象性的思维方式是传统的二元论和人类中心论世界观的基础。
正是这种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导致了人与自然、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价值与事实的分离和对立。
因此,大卫·伯姆认为,我们思考这个世界的一般方式对于我们的意识以及我们的整个存在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注重把整体的东西一分为二,在分离和孤立的状态下分析研究各方,这种方法对两个部分的分别研究颇有功效,但是,如果停留在这一层面上,则不免只看到二极差别和对立,而看不到二极之间的和谐共存,更不可能认识到这一整体的各个部分的多方面的、网络般的复杂联系。
海德格尔认为,人类对自然的无度的掠夺和破坏,直接源于这种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
因此,后现代主义认为,必须超越这种方法,用整体论的研究方法,把事物放在整体中,动态地研究它。
大卫·伯姆说,如果用这种方法来看待世界,我们就会感觉到自己与世界融为一体了,人不是孤立的,人与世界也不是分离的,我们将不再满足于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机械地操纵世界。
海德格尔也说,自然与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的生存不是自足性的,自然也不是从属于人类的、被人类谋划和算计的对象,自然意味着在者之存在,存在作为原始活力而持续。
这是把万物集合于自身同时又让万物是其所是的力量。
只有让统一体中的各部分是其所是,才能实现彼此的生存。
三、分析批判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价值观以二元论和人类中心主义的世界观、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所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以人的价值评判作为一切存在的价值的标准,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价值观。
这种以人为主的价值观遭到了后现代主义的强烈反对,E·温刻勒说:“人类就其本质来说优于其他物种这一观点是毫无根据的,这不过是人类为自己谋利益的一种荒谬的偏见”。
[2]在整个自然界生物系统中,人与其他动物一样只是众多物种中的一种,人并没有自己特殊的价值,只有当人类有助于它所生存于其中的整个生态系统时,才会有自己的价值。
其他物种不仅仅具有对人类而言的工具性的价值,而且还具有一种独立于人类的内在价值。
“大地伦理学”的主要代表莱奥波德认为,道德主体范围不仅应该从有感觉能力的动物扩大到所有生命,而且应该从个体生命扩大到整个生态系统。
因此,应该坚决反对人的“自命不凡”的观点,反对以破坏生态秩序和生态平衡为代价来满足人类需要的做法。
后现代主义对技术理性的批判与其他技术批判理论相比更加深刻,也更有建树。
它把对后果的揭露推进到对前因的挖掘;由对结果的批判发展到对前提的分析;由对外部的批判深入到内部的批判;由对局部观念的批判变为对根本范式的改变,从而把技术批判理论推到了更高的阶段。
并且,它不象法兰克福学派,在激烈批判的同时对未来持悲观绝望的态度,也不象激进的后现代主义者,在解构了传统哲学之后不事建构。
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者不听天由命,也不袖手旁观,而是在批判的同时,从世界观、思维方式和伦理价值观等最基本的方面为未来哲学的重建打下了基础。
尽管它只是提出了初步的框架和方案,其成熟的理论形态的完成和最终目标的实现还缺乏现实可能性,从而使其思想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
但是,它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人类走出困境的出路,这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却是十分可贵的。
目前,我国科学技术和工业经济的发展还比较薄弱,与西方发达工业社会及其科学技术的发展存在着极大的时间错位,吸取发达工业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及时借鉴他们对待和处理技术负面效应的思路和方法,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