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培英:“图形与变换”教学漫谈

合集下载

曹培英:“图形与变换”教学漫谈

曹培英:“图形与变换”教学漫谈

“图形与变换”教学漫谈曹培英一、引进的背景为什么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引进图形变换的内容,怎样认识这一引进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不妨从数学本身和数学教育的历史视角切入讨论。

我们知道,约公元前300年,古希腊著名数学家欧几里得在前人基础上所写成的不朽名著《几何原本》,几乎包括了中小学所学习的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的全部内容。

如此古老的几何内容,自然成了历次数学课程改革关注的焦点。

其中最为激进的,如法国布尔巴基学派主要人物狄奥东尼(J.A.Dieadonne),甚至喊出了“欧几里得滚出去”的口号。

但改来改去,欧几里得几何的一些内容,仍然构成了多数国家中小学数学几何部分的主要内容。

有人称之为“不倒翁现象”。

这是因为,欧氏几何从数学的视角,提供了现实世界的一个基本模型,非常直观地反映了我们人类的生存空间,刻画了我们视觉所观察到的物体形状及其相互位置关系。

所以,这个模型的基本内容是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的,而且应用广泛的基础知识。

它比较适合中小学生学习,也有利于引导中小学生从形的角度去认识我们周围的物体和生活空间。

尽管欧氏几何仍然具有难以替代的学习价值,但在以往的教学中,它又确实逐步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内容体系比较封闭,脱离实际,教学代价太大等等。

①这些问题需要数学课程的设计者与数学教学的实践者共同去面对、去解决。

那么,怎样改造这些传统的、古老的几何内容,怎样克服教学上的相关弊端呢?①陈昌平主编.数学教育比较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00~401.一条途径是教学法方面的改进。

首先是内容的精简与演绎体系的通俗化。

如精选一些具有实用价值和对继续学习发挥基础作用的内容,打破封闭的公理体系,扩大公理系统,降低证明难度等等。

其次是突出几何事实与几何应用,重视几何直观,以及合情推理对于演绎推理的互补作用等非形式化策略。

另一条途径是用近现代数学的观点,高屋建瓴地处理传统的内容。

其中几何图形的运动变换观点就是这样的重要观点之一。

新课标感受听“曹培英老师专题讲座”有感

新课标感受听“曹培英老师专题讲座”有感

新课标感受听“曹培英老师专题讲座”有感第一篇:新课标感受听“曹培英老师专题讲座”有感听“曹培英老师专题讲座”有感开学初,全国著名数学特级教师曹培英老师应邀为运城市的两千多名数学教师做了题为“跨越断层走出误区课程标准若干核心词的实践”的专题讲座。

曹老师首先追溯了我国小学数学课程中“核心词”的历史演变,接着重点阐述了“数感”“空间观念”“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这五个“核心词”的内涵、教学误区、教学策略等问题。

数感,曹老师认为可简单地说成“是对数的感觉和理解”,数感可以数出来,读出来,算出来,估出来,用出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的策略有:(1)观察:有序观察,选择对象,变换角度;(2)操作:学会画图,动手操作,自我释疑;(3)变式:变化形状,变化位置,变化大小;(4)辨析:同中见异,异中求同,精确分化;结合:形象与语言结合,数与形结合。

接着,曹老师结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经典案例,深入浅出地分析了这十个核心词在教学中的应用。

每位教师无不被曹老师渊博的知识、风趣幽默的语言所折服,深感受益非浅。

通过学习,不仅使我对新课标的新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使我感受到新课程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使我越来越感受到这次课改绝对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

传统的教学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忽视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制约学生多方面的发展,令人耳目一新。

而这次教育课程的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下面谈一下我的个人感受:教师不再是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能创造性使用教材,并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组织者;教师不再只是教书的匠人,而是拥有正确教育观念,善于使学生发现探索的引导者;教师不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圣人,而是善于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真诚的合作者。

听曹培英教授讲座后的感受

听曹培英教授讲座后的感受

——听曹培英教授讲座后的感受正月十七,我校全体数学老师有幸聆听了上海师范大学教育部“国培计划”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首席专家曹培英的课程标准解读——“十个核心词”的实践研究,感慨颇多。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最大改变之一是由“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变为“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双基”扩展为“四基”,强调在注重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基本思想”,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曹老师强调了新增的两基在目标上要实现:一要懂什么,会什么;二要经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三则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情感目标了。

也就是说把“四基”的含义在原“两基”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基础知识重在掌握,起到奠基的作用;基本技能重在训练,它是初步的;基本思想重在领悟,它是关键,是核心的内容;基本活动经验要从实物、形象、表象入手,是直接的接触,让孩子有一个积累的过程。

改变之二就是原来课程标准的六个核心词(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变为十个核心词(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应用意识、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创新意识);而且曹老师不仅用一句句生动的话语,对“十大核心词”进行了充分的阐述,还用一个个鲜活的实例为我们讲解如何发展学生的“十大核心词”和一些在发展学生的“十大核心词”时容易存在的误区,让我知道了今后如何更好的去发展学生和指导教学。

今天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曹培英老师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十大核心词”的实践研究》。

我没有参与学习,都是在网上找的资料,所以可能有讲的不对的地方和理解不透侧的地方,拿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数感: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数数,数的基数意义与序数的意义.通俗地说“数感就是数的感觉”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1.在数概念教学中培养数感如用正方体表示:个、十、百、千。

关于左右概念教学的研究

关于左右概念教学的研究

关于左右概念教学的研究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曹培英从该领域的内容及其结构看,分为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四个部分,其中“图形的认识”基本上还是原来的内容;“测量”是把原来量与计量部分中的长度、面积、体积(容积)单位的认识与求积计算的内容放在一起;“图形与变换”除了原来就有的轴对称的初步认识之外,新增加了平移与旋转的初步认识这两个内容;“图形与位置”则基本上都是新增加的内容,包括确定物体相对位置和用数对来表示位置,以及辨认方位、描绘线路图。

当然这些内容也都只是初步认识。

不难理解,增加图形与位置的学习内容,最显然的教育价值就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我们人类的生存空间。

我们在这三维空间内居住、活动,为了更好地利用生活空间,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每个人都需要具备有关的常识,都需要认识和理解三维空间。

这应该是内容名称变换,即将“几何初步知识”改为“空间与图形”的主要用意。

二、“左右”概念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问题一:圆的左边有3个三角形,还是4个三角形?问题二:猎人的左手拿着枪,还是拿着小鸟?问题三:狮子的左边有2个笑脸,还是有3个笑脸?周老师“请教了专家,与同行们一起研究、讨论,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认为只要确定了‘标准’,左右问题就不难解决了。

”于是,三个问题的答案是:问题一,因为被“观察的是没有生命的物体,确定左右的标准是观察者”,所以“图的左边有3个三角形,右边有4个三角形”。

问题二,因为被“观察的是人,问的又是猎人的左右手拿着什么,所以应以猎人为标准,因此猎人的左手拿着小鸟,右手拿着枪”。

问题三,因为被观察的对象是动物,还需要考虑方向。

“如果观察者与动物同方向时,即以狮子为标准,狮子的左边有3个笑脸,右边有2个笑脸;如果观察者与动物反方向,即以观察者(人)为标准,狮子的左边有2个笑脸,右边有3个笑脸。

”问题四:小朋友的左边有几个书包?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它和问题二相同;另一种意见认为它与问题二有区别,不是问人的左手拿着什么,所以应该有两种答案。

精品阅读五月(一)华应龙读书成就了我

精品阅读五月(一)华应龙读书成就了我

华应龙:读书成就了今天的我**【摘编前记】读书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但名师一定爱读书、会读书,成就其独特的个性与气质的,其实正是深厚的读书底蕴。

那么,名师都读哪些书?他们有着怎样的阅读习惯?他们如何从阅读中汲取教育教学经验?我们看看华老师是怎么读书的。

**【华应龙简介】江苏南通人,特级教师,首批“首都基础教育专家”,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先后参加了“苏教版”和“北师大版”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的编写和审定工作。

**【华应龙语录】“在我的意识里,阅读是一种偷懒,一种积极的偷懒。

偷懒不是敷衍工作,而是为了更高效地工作,是对工作的一种近乎虔诚的热衷,也是我的一种生存方式。

”“爱看书的人在课堂上充满激情,有信心,有底气。

而不爱看书的教师大多习惯于照本宣科。

”“读书得间,得意而忘言,才是真正的读懂、读透。

读书破万卷,关键在于一个破字。

而读破,就是反复阅读。

”“高妙的课堂设计是从生活中汲取的营养,而开发生活资源的功力,显然是从持久的阅读和思考中获得的。

”“有的人读书能读出很多东西,有的人却收获很少,其间的差距,主要在阅读的厚度上。

”“认识朋友靠缘分,遇到好书、好文章也靠缘分。

”**【华应龙文章摘选之一】**阅读是一种积极的偷懒■华应龙教师是一个幸福的职业,不过,做教师确确实实是累并幸福着。

忙过了一阵子,抑或忙得没有头绪,我会随手翻开《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人民教育》、《读者》等报刊杂志,我觉得阅读是一种享受,一种片刻的悠闲、优游和陶然的幸福。

并且,这样也算是读书了,不会有“一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的感觉。

如此的“偷懒”,或许还能“偷巧”,获得某种启发和指引,有助于手头工作的完成。

刚参加工作的头几年,我偷懒读了上海教育出版社的《小学数学教学指导书》,它让我熟悉和明白了小学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和基本教法;偷懒读了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游光华等主编的《优质课的设计与施教》,它让我这个课堂上不会说话的人(读师范上实习课时,需要女同学一句一句教的人)教会了说话,话多了还学会了选择;我还偷懒读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全国特级教师经验选》,偷懒读了邵瑞珍的《教育心理学——学与教的原理》,它让我明白了,要教好小学数学,仅有经验是不够的,只有彻底的理性才能赋予一种大气。

曹培英小学数学教学改进研究心得体会

曹培英小学数学教学改进研究心得体会

曹培英小学数学教学改进研究心得体会曹培英小学数学教学改进研究心得体会1教师导入新课的教学语言巧妙合理、生动形象,能充分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触发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

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创设问题情境,具有恰当的提问语,组织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向,帮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寻求问题答案。

更重要的是立足课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优化数学教学方式,精讲多练,在练习中使学生的思维活t/跃起来,使学生的脑子积极转动起来,促进思维的深入发展。

作为传道授业的老师,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的完费自己,才能教好学生。

如果自身散漫,怎能要求学生认真,要提高我们的自身表质,这要求我们年轻教师多听取学生和老教师各种意见。

并且自身不断的学习,积极学习,不断开辟新教法。

摒弃旧的教学方法把先进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

曹培英小学数学教学改进研究心得体会2为了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让每一位老师在教学中遵循课标精神,落实课程理念,真正把“双减”政策下的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落实到实处。

20xx年5月11日,我校数学教研组所有老师参加了“小学数学教学改进研究”的线上培训活动。

本次培训中曹教授通过解读“小学数学的教学改进”——不可或缺的基础工作中提出吃透教材和吃透学生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两个基本工作,我们在教学时是否真正的做到了这两点呢?曹教授通过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点无大小、线无粗细以及用点表示小数,数形结合的例子让我们明白只有真正做到吃透教材,明白教材的编写意图,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不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教材把握不好,或者把握偏了,方法越高明,越会南辕北辙。

吃透学生,我们的教学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在讲座的最后,曹教授总结了教学改进的“秘诀”:既要将两个吃透与教学经验有机结合,又要坚持实事求是,实践检验理论。

鼓励我们“在纷繁复杂的教育术语面前,在眼花缭乱的教学口号面前,我们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近期有幸拜读了曹培英老师的著作《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解读与实践研究》

近期有幸拜读了曹培英老师的著作《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解读与实践研究》

近期有幸拜读了曹培英老师的著作《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解读与实践研究》读书交流近期有幸拜读了曹培英老师的著作《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解读与实践研究》。

曹老师这本书非常适合专业知识不足的数学教师细读,作为一名青年数学教师,读起曹老师的这本书感觉有些吃力,里面的有些内容有所不理解,但是读书如用餐,细嚼慢咽后方觉其中的美妙滋味。

以下是我读完曹老师这本书后的一点感悟:一、什么是十大“核心词”作为初入教育行业的我而言,刚刚知道数学课标里居然有十个核心词时真的特别惊讶,核心词居然有这么多?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的十大核心词分别是:“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核心词确实是有点多,但仔细看来,每个核心词都是不可或缺的。

任意拿出一个核心词,脑海中联想其相关知识或是教学案例后,我深感自己专业知识的匮乏。

反复学习、领会课标中的十大核心词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十大“核心词”的解读1.数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数感,自己必须真正地、深入地解读数感。

但有关“数感”过于学术性的阐述又让人读起来吃力。

因此当看到曹老师在书中提到的:“数感是数的抽象意义与数的具体意义的统一,是一种自觉地基于数学的或现实的问题情境,解释数和应用数的意识与能力。

”,我的内心好像被什么东西触动了一下,现在也无法用文字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只觉得头脑关于数感的认知中突然明朗了。

读到曹老师关于数感的介绍后,回想自己教授《千以内数的认识》这节数学课时,真的是掉入了误区--将“数感”与“量感”相混淆。

那到底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曹老师在书中为我们介绍了这几种方法:“数”出数感、“读”出数感、“看”出数感与“推”出数感、“算”出数感与“估”出数感、“用”出数感。

平移必须沿直线运动吗--对《平移和旋转》一课的教学反思

平移必须沿直线运动吗--对《平移和旋转》一课的教学反思
三 、 用转 化 法 巧
}丁由 可 得 一 余 的 l ÷=()7加 = , 推 第 次 下 是1 丁 1米,米 上 2 此 }27 l 1米 即 1 1 , 7 正是长 1 =, 可得根 子 好 原 的一 从 推 这 绳 }3 而


例 34个小伙伴合买 了一 只 10 的飞机航模 。第一个孩 子 原 长 为 1 1 ÷3 = 3 米 ) . 2元 7 2( 付的钱数是其他三个孩子付 钱总数的一半 ,第 二个孩子付 的钱数



例 1 ・ 甲乙两数 的和是 2 0 甲数的 1, 1奇 丁乙, 州 姒 1。甲乙两 数各是多少 ? :
) 1o = 6元 ) = 2× 2( 。

四 巧 用假 设 法
分析 与解答 : 题中有甲乙两种量 , 故许统一单位 … ’ 1, 若把 甲数
看作单位…’ 1, 那么乙 数相当 数的了÷ }, 样与和是20 于甲 ’ 4 ’ 1 了= 这 1 1
手 势表现 它们 的运动方式 ) 这六种游戏项 目的运动方式是 不一样 的 , 能将 它们按运动的方 式分成两大类 吗? 你
生: 摩天轮 、 大风车 、 直升机是一类 的 , 垂直极限 、 小火 车 、 观光
缆车又是一类 的。 师: 能说 说为什么这么分吗? 生: 摩天轮 、 大风车 、 直升机都是转 动的。 师: 那其他呢? 生: 是平着移动的。 师: 小火车是和地面平的 , 那垂直极限呢? 生: 是竖直总人数: +1} ) 0人) 一 可以 2 (一 = ( 。 0 5
与原 来总人 数相 比, 出了 5 — 6 1 ( ) 多 0 3 = 4 人 这就 是转 来 的女 生人 数, 列综合算式 为:6 ( 一 ) (一3 )3 = 4 人 ) 3 × 1 ÷ 1 一 6 l ( 。

小学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研究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曹培英 精品

小学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研究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曹培英 精品
平移的基本特征:图形移动前后每一点与它对应点之 间的连线互相平行(或重合)并且相等。
确定旋转的要素:旋转的中心、方向、角度。
旋转的基本特征:图形旋转前后对应点到旋转中心距 离相等并且各组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的夹角都等于旋 转的角度。
几何变换的基础知识
· ·
·
· ·
· ·
·
依据平移基本特征,画出运动过程中任意两个位置上座 仓上下部中点的连线,它们平行且相等,所以是平移。 依据旋转基本特征,画出座仓下部中点与摩天轮旋转中 心的连线,它们的长明显不相等。所以不是旋转。
一、小学空间与图形的内容结构
教育部《数学课标》变化较大的学习领域 内容基本不变;观察物体 1.图形的认识
初步认识常见立体图形→初步认识常见平面图形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 →认识三角形 →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认识圆 →认识圆柱体、圆锥体
二、新增内容分析
1.图形的认识:观察物体 第一学段 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的形状。(实验稿) 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 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修改稿)
三、若干新增内容的教学建议
3.图形的运动
③借助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表象 如:如折纸、剪纸,拉一拉、转一转、拼一
拼等
三、若干新增内容的教学建议
3.图形的运动
④指导学生探索在方格纸画轴对称图形,或平
移、旋转一个图形的方法
⑤引导学生验证关于
轴对称图形的直观判断
三、若干新增内容的教学建议
4.图形与位置 ①依据儿童认知空间方位的特点进行教学 如:认识自身的左右 →认识身边的左右 →认识左右相对性 →了解左右的应用(生活中→数学中的应用) 如:用一个第几表示位置 →用二个第几表示位置→(a,b) →用方向和距离表示位置

听曹培英教授讲座心得体会

听曹培英教授讲座心得体会

听曹培英教授讲座心得体会程合琴2月16日,我参加了2014年运城市小学教师教学改革交流活动,聆听了上海市数学特级教师、静安区教育学院副院长曹培英教授的讲座。

曹教授以“跨越断层,走出误区”为题,主要解读了课程标准的四个核心词: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数据分析观念。

曹教授先回溯了核心词的演变历程,从清末的熟习日用计算(两个核心词),到小学数学(1978年)4个核心词,到义务教育教学(2001年)的6个核心词,最后到2011年的10个核心词。

让我们了解了10个核心词的大致发展脉络。

接着曹教授解读了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和数据分析观念四个核心词。

在每一个核心词的解读中,曹老师都是围绕三个方面进行。

一是概念的理解,二是现实教学存在的实践误区或认知偏差,三是如何在教学中落实。

在理论讲解中结合生动的教学案例,既有深度又有高度,既精辟又透彻,给人引领与提升,让人豁然与思考。

下面就这次学习并结合市教育局领导的发言谈几点体会:一、正确认识数感,培养学生的数感。

曹教授在阐明课程标准中数感的定义后,先后举了“估豆子”、“估纸”、“估人民币”“张北贵一抓准”的案例,让我们认识到一些教师对数感的认知偏差和实践误区,最后举了一位老师“数千字文”的教学成功案例,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教学素材。

曹教授还简单介绍了几个如何培养数感的策略,如:在数的概念教学中培养数感,在计算中培养数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数感等。

“数学源于生活,又寓于生活” 数感的建立来自于生活,只有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加以应用,才能得到升华。

同时,良好的数感可以帮助学生深化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感还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

要使学生学会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从一个复杂的情境中提出问题,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感,同时也使已具备的数感得到了强化。

2023年《左右》教学反思_2

2023年《左右》教学反思_2

2023年《左右》教学反思2023年《左右》教学反思1活动设计背景:本学期幼儿园举行了亲子运动会,为了让本班幼儿出场的队伍整齐,特意让幼儿观看了一段解放军出操仪式的片段,从此我们班幼儿特别喜欢学解放军走路、排队,因此我根据大班幼儿已初步具备的逻辑思维能力设计了本节课,进一步发展幼儿的空间方位知觉和判断力,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

活动目标认识目标:认识并能区分左右的方位。

能力目标:使幼儿能发现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和以客体为中心的左右,培养幼儿的抽象思维能力、观察力、记忆力。

情意目标:让幼儿体验到与老师、同伴之间游戏的快乐,寓教于游戏之中,体验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游戏不断重复巩固空间方位,达到牢固记忆的目的。

难点:能区分以自我为中心的左右和以客体为中心的左右。

活动准备与全班幼儿人数一样多的动物图像和相应的眼睛、耳朵、手、腿等部位和红花圈圈。

活动过程一、热身运动:游戏《出操》。

游戏中包含有“向前走,向后转”的方向,在游戏中复习了“前后”的空间方位。

二、通过《出操》游戏引出幼儿思考“解放军叔叔出操时还有哪些口令?(向左、向右转)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解放军叔叔的操练吧!”利用幼儿对解放军操练的崇拜来激发他们的学习欲念,引出新知识“区分左右”。

三、新课导入:1、师:“小朋友们,你们用哪只手写字?那只手拿筷子?请举起来。

”生:“这只手。

”师:“这只手是右手,右手真棒,能做好多的事情,我们一起给它奖励一朵大红花(把红花圈圈戴在右手),另外一只是左手,今天我们来学习区分左和右。

”2、发现自身的左右。

(1)启发幼儿发现自身的左右,说说自己身上有哪些地方是分左右的。

(腿、肩、手、眼睛、耳朵、鼻孔)(2)游戏:看谁做得对。

幼儿根据教师的指令做相应的动作,开始速度可以慢点,随后游戏速度由慢变快。

如:举起你的右手(戴红花圈圈的手)、用你的右手摸你的右腿、用你的右手摸你的右耳朵、用你的左手摸你的左眼睛、用你的左手指你的左鼻孔、左脚跳一下、右脚踏两下。

探寻"图形与变换"教学的最佳路径

探寻"图形与变换"教学的最佳路径

二、 渗透数学 理念 , 突破教学 难点
对 于 “ 形 与 变 换 ” 教 学 难 点 . 方 面 要 注 重 图 的 一

基于教学实践 , 把握学生认知特点
1 由感 知现 象到体 会特征 .
教材 先是引导学 生感知平 移 、 旋转 、 对称现 象和 轴对称 图形 , 助生 活 中的许 多现 象 . 借 如旗 帜升 起 、 螺旋桨转 动等 . 以及建 筑 、 植物 ( 如枫 叶 )动物 ( 、 如蝴 蝶 ) 物体 为学 生认 识平 移 、 等 旋转 、 对称 提供 丰 富 的
形是直 接 运用 平移 变换 得 出 : 组对 边分 别平 行 的 两

基 础 教 育 参 考

学 讨论 的仅 限于 图形 的对 称 . 而且 仅指 平 面 图形关 于一条 直线 的对 称 如连接 新 图形与原 图形 中每一 组 对 应 点 的线 段 都和 同一 条直 线 垂 直 且 被该 直 线
探寻 图形 与 变换 ” 学 的最 佳路 径 “ 教
◇鲍 海影
“ 图形 的变 换 ”是研究 几何 问题 的有 效工具 . 引 进 变换能使 图形动起来 .有助 于发 现 图形 的几何 性 质 但 在小学 数学教学 实践 中. 部分教 师对平 移 、 大 旋转 以及轴对 称等 图形 变换概念不 是很 清晰 .对 变
换 情 况 出现 争 议 时 不 知 怎 样 解 答 。 “ 移 、 转 、 对 平 旋 轴 对称” 与相 关 知识 的联 系 比较模 糊 为 了培养 学 生 的空 四边形 是平 行 四边形 . 生 可 以利用 直尺 和 三角板 学
平 行移 动检验 . 体会 图形变 换 的特 征
变换 与 图形 的度 量也 很有 关 系 . 小学 阶段 中正

深度解读教材发展空间观念

深度解读教材发展空间观念

深度解读教材发展空间观念作者:***来源:《小学教学参考(数学)》2021年第09期[摘要]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是数学研究的两大基本范畴。

培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教学的重要目标。

在教学中,通过深度解读教材,挖掘空间观念发展的要点,基于教材解读,探索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路径,对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教材;旋转;空间观念“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过程。

图形的旋转作为小学图形运动教学中的难点,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深度解读教材,挖掘空间观念发展的要点、把握学生认知的起点、探寻空间观念发展的路径,可以让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有向度。

以下是笔者的一些思考与实践。

一、基于教材编排特点,挖掘空间观念发展要点旋转是一种运动现象。

既然是运动,就不仅要知道运动的结果,还要知道运动的过程。

因此,图形的旋转的学习不仅是技能的训练,而且是空间观念的发展与提升。

那么,教材的编排如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1.注重生活经验,感知旋转特征,建立空间观念数学来源于生活。

对于旋转,苏教版、人教版、北师大版教材都创设了汽车从小区门口开出的情境,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道闸杆引入旋转的概念,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观察道闸杆升起和下降的过程,比较两个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感悟旋转的概念与特征:将图形绕一个定点转动一定的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图形的旋转;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旋转的方向有顺时针与逆时针;旋转的三要素是旋轉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

当学生能在头脑中想象道闸杆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的时候,学生的空间观念便得到了发展。

2.注重动手操作,感知图形旋转,发展空间观念例如教学苏教版教材例3(图略),在方格纸上将直角三角形旋转90°是本课的难点,也是本单元的难点。

人教版教材将这一内容安排在五年级下册,而北师大版教材则安排在六年级下册。

相较于图形的平移、轴对称,只要明确距离、找出关键的对应点,即可找到旋转后的对应图形,虽然旋转前后图形任意两点间的距离不变,但是对应线段比较难找。

方法多样化前提下的有效教学探索——以解决比例尺的实际应用问题为例

方法多样化前提下的有效教学探索——以解决比例尺的实际应用问题为例

方法多样化前提下的有效教学探索——以解决比例尺的实际应用问题为例曹传兴(南京致远外国语小学,江苏南京210000)扌商要:在解决与比例尺相关的实际问题时,不同解法的依据就是比例尺的意义,不同的意义决定了解比例尺的不同方法,如果教师不加以比较和优化,学生在做比例尺相关实际问题时常会遇到麻烦,更谈不上对解题策略的有效使用。

方法多样化是课堂学习氛围的一种有效调节手段,但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探索。

关键词:方法多样化;算法优化;有效教学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9192(20⑼32-0056-02引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谈到第二学段问题解决的目标时明确指出:“学生能了解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并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

”基于此,笔者在执教《比例尺的应用》一课时,做出了一些尝试。

本课的知识目标实际上可以归纳为能通过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另一个量。

不同解法的依据就是比例尺的意义,比例尺的意义包含四个方面,除本身定义之外,教材中分别通过小青椒、小萝卜、小番茄的描述给出(实录中有关于这四种意义的描述,不再赘述)。

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使用这四个意义可以想到五种不同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但如果教师不在这五种方法之中加以比较和优化,学生在学习比例尺相关实际问题时常会遇到麻烦。

一、复习旧知,引入课题上课伊始,笔者先出示1:2000000的比例尺,然后询问学生,具体内容如下。

师:同学们,这样的比例尺表示什么意义?生仁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盘而、生2: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2000000倍。

生3: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等于1:2000000»生4: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20千米。

师:说得真好,如果改写成一个线段比例尺,该如何表示呢,自己®—®»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画出了线段比例尺,见图1。

020406080kmI_____I I________I I图1【教学反思】比例尺的意义学生能否熟练掌握是决定本节课能否顺利揭示各种算法的关键,同时也是比例尺应用的关键。

《左右》教学反思_1

《左右》教学反思_1

《左右》教学反思《左右》教学反思1我所讲的是大班数学《区分左右》一课。

孩子是认知的主体,但作为大班的幼儿,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为主并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其意识、能力还不是很强,尚处于探索的状态。

他们在游戏的时候,常常会分不清左右,对自己的身体的左右也不是很清楚,为了引导孩子能够清楚区分左右,特设计此活动,发展幼儿的空间方位知觉和判断力!本课的目标是感知以主体为中心区分左右。

我在设计此节课时,首先创设情境,激发孩子们的探究欲望。

第一环节中以猜谜引入大大的提高了学习兴趣,采用与幼儿玩肢体游戏进行引入,让幼儿在游戏中不知不觉中有了“左”、“右”的空间概念经验。

游戏中辨别左右。

学习的内容转化为游戏的形式,体现了数学的趣味性。

使幼儿在玩中学、乐中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设计使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很好。

不但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还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同时也拉近了师生距离。

孩子们乐于参与课堂游戏,喜欢听老师指挥。

达到了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目的,激发孩子们的参与意识。

通过幼儿的参与,让孩子们用眼观察、用口表达、用心思考的方式更好的使教学进行下去。

孩子们始终在我创设的具体环节之中进行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同伴之间有充分的交流。

培养了孩子们的合作能力。

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

但也有不足之处。

如果我再上这节课。

我会把(竞赛游戏:我说你做)这部分改成小朋友之间的互动游戏来总结本课内容。

并认识一下左右这两个汉字。

有不足,才会让我更努力的做。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左右》教学反思2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设计本课时,将从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以“活动”为载体,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各种数学活动中来,在活动中认识、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建构,让学生经历一个做数学、玩数学、用数学的过程。

同时,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所以一切活动又以追求有效为宗旨。

2024年《左右》教学反思_2

2024年《左右》教学反思_2

《左右》教学反思《左右》教学反思1《左右》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在学习了前后和上下的基础上又学习的一种位置关系。

这部分教材与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学的知识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

因而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走进学生的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同学们咱们玩一个对口令的游戏吧!学生们一听到要做游戏兴致一下就上来了。

“我说上,”“我说下”,“我说大”,“我说斜“我说多”,“我说少”,“我说左”,“我说右”。

“你们反应可真快,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左右。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非常重要。

小学生年纪小,好奇心强,而好奇心是创造的起点,教师要充分利用儿童的心理特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要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敢想;解放学生的嘴,让他们敢问。

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认识活动中去,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对于一年级学生,首先要培养学生敢于问“问题”。

我先引导学生说出图上摆放的学具后,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再来说一说学具是怎样摆放的。

然后出示练习内容,在学生回答完练习上的内容后我适时进行引导,你能象黑板上出示的这道练习这样提出问题吗?学生的思路被打开,提出了非常有趣的问题。

第一个孩子说“格尺的左边和右边都是什么?它们都是什么形状的?”听课的老师都发出了会心的微笑,其实这节课的内容就是学会辨别左右,跟形状没有关系,但是既然孩子提出了问题,并且不是什么不合理的问题,所以我仍然很高兴的组织学生回答他提出的问题。

在练习的设计上,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的知识设计了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找住址,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

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

寒假读两篇文章反思

寒假读两篇文章反思

关于小学几何教学的几点思考------------读曹培英《建立几何形体概念》两篇文章反思顾艳芳寒假中,脱离了繁忙的教学工作,静下心来,打开曹培英老师撰写的《怎样帮助学生建立几何形体概念》,《怎样帮助学生区分周长与面积、表面积与体积的概念》的两篇文章,细细的研读。

在文章中,曹老师从小学数学几何形体的概念及特点,获得的基本方式,教学要点,重要概念产生混淆的原因分析,到相应教学对策,都作了系统而具体的阐述,通过研读这两篇文章,使我对小学数学中的几何教学,有了更深一层次的了解,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说说小学数学的几何教学:在小学数学中,几何部分是其中较重要的一部分,小学数学的几何部分包括点、线、面的认识,平面图形的认识,立体图形的认识,单位认识四个部分,因为小学生的年龄较小,空间想象能力较差等许多原因,导致大部教师在教学这一部分知识时,学生理解不够,掌握知识不好。

绝大部分教师在几何知识教学中仍以求积计算为中心,忽视学生空间观念与各种能力的培养。

1. 舍本逐远。

在平时教学中很多老师强调的是记住公式,而忽视了其概念-------例如:周长的意义的建立,学生甚至不知道周长是什么,头脑根本没有“周长”的空间意义与相应表象,这种舍本逐末的方法可以暂时的让学生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对学生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有害而无益的。

2.避重就轻。

老师在教学中往往忽视公式推导过程而重视公式推导结果。

认为只要让学生掌握其公式,并会熟练运用公式,目的就达到了。

孰不知这种避重就轻的做法已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3. 生搬硬套。

仍局限于书本的知识与思路,局限于旧的想法与方法,不去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不能创造性地教学,不能多方面、多角度的开拓学生的思维,生搬硬套。

在讲解圆的面积公式S=л时,近90%以上的教师都在公式归纳后强调:要求圆的面积,必须要知道圆的半径。

殊不知这样做就已经将学生推进了思维的“死胡同”。

如在解决类似于这种问题“图中正方形的面积是6平方米,求圆的面积”时,有近90%的学生束手无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形与变换”教学漫谈曹培英一、引进的背景为什么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引进图形变换的内容,怎样认识这一引进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不妨从数学本身和数学教育的历史视角切入讨论。

我们知道,约公元前300年,古希腊著名数学家欧几里得在前人基础上所写成的不朽名著《几何原本》,几乎包括了中小学所学习的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的全部内容。

如此古老的几何内容,自然成了历次数学课程改革关注的焦点。

其中最为激进的,如法国布尔巴基学派主要人物狄奥东尼(J.A.Dieadonne),甚至喊出了“欧几里得滚出去”的口号。

但改来改去,欧几里得几何的一些内容,仍然构成了多数国家中小学数学几何部分的主要内容。

有人称之为“不倒翁现象”。

这是因为,欧氏几何从数学的视角,提供了现实世界的一个基本模型,非常直观地反映了我们人类的生存空间,刻画了我们视觉所观察到的物体形状及其相互位置关系。

所以,这个模型的基本内容是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的,而且应用广泛的基础知识。

它比较适合中小学生学习,也有利于引导中小学生从形的角度去认识我们周围的物体和生活空间。

尽管欧氏几何仍然具有难以替代的学习价值,但在以往的教学中,它又确实逐步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内容体系比较封闭,脱离实际,教学代价太大等等。

①这些问题需要数学课程的设计者与数学教学的实践者共同去面对、去解决。

那么,怎样改造这些传统的、古老的几何内容,怎样克服教学上的相关弊端呢?①陈昌平主编.数学教育比较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00~401.一条途径是教学法方面的改进。

首先是内容的精简与演绎体系的通俗化。

如精选一些具有实用价值和对继续学习发挥基础作用的内容,打破封闭的公理体系,扩大公理系统,降低证明难度等等。

其次是突出几何事实与几何应用,重视几何直观,以及合情推理对于演绎推理的互补作用等非形式化策略。

另一条途径是用近现代数学的观点,高屋建瓴地处理传统的内容。

其中几何图形的运动变换观点就是这样的重要观点之一。

从数学发展的角度来看,1872年,德国大数学家克莱茵(Klein,1849—1925)在爱尔兰根大学宣读了现在大家叫做“爱尔兰根纲领”的演说,提出用变换群将几何分类,认为一种几何无非是研究某种变换群下的不变量。

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论断,它改变了近两千年来人们用静止的观点研究几何的传统方法,从变换的视角整体考虑几何学的问题,使当时的各种几何学有了统一的形式,对几何学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爱尔兰根纲领”公开发表后,很快被人们接受,一些新的几何分支相继建立,几何学的理论及应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局面。

必然地,这一观点也会对基础教育数学课程中几何教学的改革产生影响。

按照克莱茵的观点,我们所研究的几何图形的种种性质,只不过是研究几何图形在各种几何变换下的不变性和不变量。

例如,线段的长度不变、角的大小不变和直线的性质不变,等等,都是在全等变换下的不变量和不变性。

但线段的长度不变,在相似变换下就不再存在(相似比为1除外)。

于是两线段的比不变,又成了相似变换下的不变量。

正是这些建筑在不变量和不变性基础上的图形性质,构成了我们所研究的几何基本内容。

①从国际上数学课程改革的历程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在上世纪①梅向明等编.高等几何(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93~94.60年代的“新数学”改革的浪潮中,将运动观点引入几何,成了一种时尚。

确实,图形的变换是研究几何问题的有效工具,引进变换能使图形动起来,有助于发现图形的几何性质。

相关的许多实验,有的因观点太高而失败,但也有许多成功的尝试。

特别是平移、旋转以及轴对称、中心对称等观念已被不少国家的中小学教材所吸收,并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

如果说,集合与对应思想的渗透,在某种意义上给传统算术与代数注入了新的血液,那么,运动变换观点的渗透,则在一定程度上给欧氏几何提供了更高的数学观点和更新的研究视野。

由此可以说,将图形变换的观点和内容适当地引入我国基础教育的数学课程中,顺应了数学科学和数学教育的发展趋向。

从儿童的生活世界来看,他们已经接触到了大量的物体、图形的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变换现象。

例如,电梯、地铁列车车厢在平行移动,时针、电风扇叶片在旋转,许多动物、建筑物的形状具有对称性。

这些现象为儿童学习图形的变换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现实背景。

反过来,学习一点图形的变换知识,也有助于儿童更好地观察、认识周围生活中的这些现象。

从儿童的年龄特征与认知特点来看,小学生正处在好奇心浓厚的阶段,通过图形的变换,可以引出无数美妙的图案,可以使数学更生动地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

从而诱发学生主动探索其中的奥秘,激励他们用图形变换的观点去审视周围的事物。

这些,都是在小学引进图形变换的有利条件。

可以说,通过感知和初步学习图形的变换,不仅有助于学生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认识事物,去了解图形之间的联系,从中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而且还有利于学生感受、欣赏图形的美,感受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有利于他们体验学习“空间与图形”的乐趣,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激发创造潜能。

当然,充分肯定引进图形与变换这部分内容的作用,并不是说它比其他内容更重要,更不能认为它可以代替其他内容的学习。

之所以添加图形与变换,主要是因为学生只学习传统几何内容不能适应时代要求,而作出的必要补充。

二、概念的理解以往的中小学数学课程,在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中,一般只讨论图形的对称性。

图形的平移变换与旋转变换,是在解析几何的坐标变换中讨论的。

而在过去的一段时期内,坐标变换又被作为较高要求略去不讲。

中等师范学校的数学课程大多也这样处理。

教师在职进修大专学历的数学课程通常直接从空间解析几何或数学分析切入。

所以有关平面图行平移与旋转的知识成了多数小学教师数学知识的盲点。

因此,尽管整个义务教育阶段都不要求从比较严格的几何变换定义出发来研究变换的性质,但为了搞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教师有必要较透彻地理解图形变换的有关概念。

通俗地讲,所谓平移,就是将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所谓旋转,就是将一个图形绕一个顶点转动一定的角度。

这样描述,比较适合中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但对教师来说,绝对是不够的。

请看一个案例。

在一堂教学平移与旋转的公开课中,老师创设了一个玩游乐场的情境。

当讨论到摩天轮的运动时,起初同学们都认为是旋转。

不料一位同学执着地要求发言,他说:老师,我坐过摩天轮,我坐在上面,始终是头朝上、脚朝下,所以我认为我坐在上面是平移,不是旋转。

大家一时都愣住了,教师的应变对策是让学生小组讨论。

这下热闹了,有的同意,认为人的方向没变;有的反对,理由是人在转圈。

直到下课,都没有搞清楚是平移,是旋转,还是两者都不是。

课后,前来观摩的教师也都议论纷纷,多数认为坐在摩天轮上的人与座仓的运动不是平移,也有少数认为是平移的。

那么是否旋转呢?同样有两种意见,莫衷一是。

由此可见教师自身搞清楚概念是十分必要的。

这里,把最主要的概念与性质尽可能以浅显的方式描述如下。

1.什么是变换?变换是近代数学中的重要基本概念之一。

一般地说,所谓变换是指某个集合中符合一定要求的一种对应规律。

就图形的变换来讲,因为几何图形都是点的集合,所以图形变换可以通过点的变换来实现。

如果一个平面图形的每一个点,都对应于该平面内某个新图形的一个点,并且新图形中的每一个点只对应于原图形中的一个点,这样的对应就叫做变换。

几何变换中最重要的是全等变换与相似变换。

能够保持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的变换就是全等变换。

在全等变换中,原图形任何两点之间的距离,都等于新图形中两对应点之间的距离,所以又称为保距变换。

能够保持图形的形状不变,而只改变图形大小的变换就是相似变换。

在相似变换中,原图形中所有角的大小都保持不变,所以又称为保角变换。

在小学数学中主要引进了平移变换、旋转变换和轴对称变换,这三种变换都是全等变换。

相似变换只是在第二学段中有所渗透,如学习比例尺时两个图形按比例放大或缩小,实际上就是一种相似变换。

2.什么是平移变换、旋转变换和轴对称变换?先说平移与旋转。

如果原图形中任意一个点到新图形中相对应点的连线,方向相同,长度相等,这是变换概念的通俗描述,可以不注明出处。

下同这样的全等变换称为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也就是说,平移的基本特征是,图形移动前后“每一点与它对应点之间的连线互相平行(或者重合),并且相等”。

显然,确定平移变换需要两个要素:一是方向,二是距离。

如果新图形中的每个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一个点绕着一个固定点(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相等角度得到的,这样的全等变换称为旋转变换,简称旋转。

也就是说,旋转的基本特征是,图形旋转前后“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并且各组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的夹角都等于旋转的角度”。

显然,确定旋转变换需要三个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与旋转角度。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摩天轮座仓里的人是否在平移或旋转的问题了。

摩天轮在旋转,但上面的座仓及里面的人始终头朝上,脚朝下,是不是在平图1 图2部中点的连线(如图1),它们平行并且相等,所以是平移。

那么座仓及里面的人是否在旋转呢?依据旋转的基本特征,画出座仓下部中点与摩天轮旋转中心的连线(如图2),它们的长明显不相等。

明明摩天轮在旋转,而座仓与里面的人却不是在旋转,是在平移,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摩天轮在带动座仓顺时针旋转的同时,地球的引力使得挂在吊钩上的座仓也在逆时针细微地转动,从而使座仓与里面的人始终保持向上的方向,并且座仓与人上的每个点都移动相同的距离。

其实,数学中所说的旋转、平移,主要考察运动开始、终止状态下两个静止图形对应点之间的关系,它与物理学中研究物体“转动”、“平动”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再说对称。

对称是一个许多学科都在使用的名词,在数学中它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与对称有关的概念如对称多项式、对称空间、对称原理等等,都是数学中比较重要的概念。

小学数学所讨论的,仅限于图形的对称,而且仅指平面图形关于一条直线的对称。

至于图形的其他形形色色的对称,如旋转对称及其特例中心对称等等,都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之内。

但是当学生提到这类现象时,如平行四边形(中心对称)、电扇叶片(旋转对称)等,教师不应断然否定它们的对称性,只要指出它们不是轴对称图形就行了。

如果连接新图形与原图形中每一组对应点的线段都和同一条直线垂直且被该直线平分,这样的全等变换称为轴对称变换,每组对应点互为对称点,垂直平分对称点所连线段的直线叫做对称轴。

也就是说,轴对称的基本特征是,“连接任意一组对应点的线段都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显然,确定轴对称变换的关键在于找到对称轴。

构成轴对称的图形可以是一个,通常就叫做轴对称图形(如图3);也可以是两个,通常叫做这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如图4)。

图3 图4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任何一个都可以看作是由另一个图形经过轴对称变换后得到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