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药物应用与评价

合集下载

心肺复苏操作流程中的药物应用指南

心肺复苏操作流程中的药物应用指南

心肺复苏操作流程中的药物应用指南心肺复苏(CPR)是一种用于抢救心跳骤停患者的急救技术,它可以通过维持氧气的供应来保护心脑功能,提高存活率。

在心肺复苏过程中,药物的应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心肺复苏操作流程中的药物应用指南。

一、肌肉注射药物1. 肾上腺素(表现为无色透明溶液)肾上腺素是一种重要的心肺复苏药物,它能够通过刺激心脏收缩来恢复或维持心脏的功能。

肾上腺素可以通过肌肉注射途径给予。

在给药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剂量:成人推荐剂量为1mg,儿童剂量为0.01mg/kg,可以重复给药。

- 给药途径:将针头插入前外侧上臂三角肌,以保证药物能够被迅速吸收。

- 给药后立即按照操作流程进行心肺复苏。

2. 阿托品(表现为无色透明溶液)阿托品主要用于心肺复苏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脏停搏引发的心动过缓。

在给药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剂量:成人推荐剂量为0.5mg,儿童剂量为0.02mg/kg,可以重复给药。

- 给药途径:将针头插入前外侧大腿的中部,注射至肌肉深部。

二、静脉注射药物1. 肾上腺素(表现为无色透明溶液)除了肌肉注射途径外,肾上腺素也可以通过静脉注射途径给予。

在给药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剂量:成人推荐剂量为1mg,儿童剂量为0.01mg/kg。

- 给药途径:静脉注射,可通过外周静脉通道或中心静脉通道给予。

2. 硫酸镁(表现为透明溶液)硫酸镁主要用于心肺复苏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室颤动或心室扑动。

在给药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剂量:成人推荐剂量为1-2g,儿童剂量为25-50mg/kg。

- 给药途径:静脉注射,速度控制在1-2分钟注射完毕。

3. 乳酸林格氏溶液(表现为无色透明溶液)乳酸林格氏溶液主要用于心肺复苏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酸中毒。

在给药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剂量:成人推荐剂量为1-2mmol/kg,儿童剂量为2-4mmol/kg。

- 给药途径:静脉注射,速度控制在1-2分钟注射完毕。

总之,在心肺复苏操作流程中,药物的应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心肺复苏(BLS)

心肺复苏(BLS)
49
50
高级生命支持(ACLS)
建立人工气道与机械通气 循环支持 心脏骤停的药物治疗
给药途径的选择
静脉:上腔静脉系统优于下腔静脉 骨髓内 气管支气管树:药物剂量是静脉的2- 2.5倍 心内注射(目前已废弃)
52
复苏药物的评价
1. 血管加压药 肾上腺素:是心肺复苏的一线选择 用药 血管加压素 去甲肾上腺素 多巴胺
气囊-面罩通气技术
C.人工循环-胸外按压
胸外按压是以连续的有节奏的压力挤压胸骨 下部的1/2。这种挤压通过增加胸内压或直接 挤压心脏而产生血流。正确实施胸外按压能 使收缩压峰值达到60-80mmHg,辅以适当的人 工呼吸,可为脑及其它重要器官提供有氧血 供,有利于电除颤的实施。
28
C.人工循环-胸外心脏按压
4
生存链的4个关键环节
早期识别及启动紧急医疗救援服务系 统(EMS)
早期心肺复苏(early CPR) 早期除颤(early defibrillation) 早期高级生命支持(early ACLS)
5
6
心肺复苏的基本步骤
➢ 基础生命支持( basic life support, BLS)
➢ 高级生命支持(advanced cardiovascular support, ACLS)
院内SCA患者应给予CPR,一旦AED或除颤 仪准备就绪,即予除颤
37
除颤方案及能量
实施CPR期间患者发生室颤或无脉室 速时,应予1次除颤
单向波除颤首次电击可用360J,如室 颤再发,仍可用360J进行除颤
双向波除颤首次电击可用150-200J
38
检查除颤的效果
电击后5s内室颤终止即为除颤成功 除颤后立即重新开始胸外按压,实施 5周期CPR(约2min)后再次检查脉搏或 评估心律

心肺复苏药物

心肺复苏药物

一、复苏药物l.肾上腺素肾上腺素适用于心脏骤停的复苏,其具有α-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的特性,在心肺复苏时可增加心肌和脑的供血,但该药的β-肾上腺素能样作用是否有利于复苏仍有争议.因其可能增加心肌氧耗和减少心内膜下心肌灌注。

目前多采用肾上腺素“标准”剂量(SDE)静脉推注,基本不用心内注射。

大剂量肾上腺素(HDE)指每次用量达到0.1-0.2mg/kg)与标准剂量(0.01-0.02mg/kg)相比,能使冠状动脉灌注压增加,自主循环恢复率增加。

一组纳入9462例患者的随机研究表明,HDE组的自主循环恢复率及生存住院自主循环恢复率为26.l%,而SDE组为23.4%(p<0.01)。

两组生存出院率无显著差异(HDE组2.9%,SDE组3.0%,p=0.73)。

神经系统功能良好的生存情况在两组间无差异(HDE组 2.2%,SDE组2.3%,P=0.75)。

因此,HDE不改善长期生存及神经系统预后。

HDE的副作用:研究结果表明,CPR后神经系统功能欠佳与HDE有关。

HDE可引起复苏后中毒性高肾上腺素状态,引起心律失常,增加肺内分流,增加死亡率,可加重复苏后心功能不全,对脑细胞有直接毒性作用。

综上所述,对心脏停搏经用SDE(1mg)未能复跳者,在国外有人主张使用大剂量,也有反对使用大剂量。

两种意见未能统一。

看来,要作出最后结论,还需要进行一系列临床前瞻性对比研究。

结合我国目前临床对心搏骤停抢救的实践,多数医生倾向于在SDE无效时,第二次(3分钟)后即加大剂量。

有两种方法:一是剂量缓增,如l mg,3 mg,5 mg;另一作法是立即用大剂量,即一次大于5mg。

总之,目前对使用大剂量肾上腺素治疗尚无定论。

肾上腺素气管内给药吸收良好,剂量一般为静脉内给药的2-2.5倍,并用10ml生理盐水稀释。

肾上腺素也可用于有症状的心动过缓患者。

当阿托品治疗和经皮起搏失败后,可用肾上腺素l mg加入500ml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中持续静滴,对于成人其给药速度应从1ug/min开始,逐渐调节至所希望的血液动力学效果(2~10ug/min)。

心肺复苏中抗心律失常的药物使用

心肺复苏中抗心律失常的药物使用

•原因:研究表明,阿托品治疗症状性心动过缓的有效剂量为 0.5mg IV。异丙肾上腺素从这个流程里去除了,因为没有证 据显示其有效性。
心动过速的药物治疗
室上性心动过速
规整的宽QRS波心动过速 不规整的心动过速
心动过速的处理
•2005(新):心动过速的处理被概括为一个简单的流 程。对不稳定的患者仍然推荐立即同步电转律。如稳 定,利用12导联心电图能够区分窄或宽QRS波心动过 速,还可再分为节律规整和不规整。流程图里有阴影 部分是用于住院或有专家会诊时使用(其它项目可由 ACLS复苏者酌情使用) •2000(旧):根据患者心功能正常与否,流程图将处 理措施相应分为几类
•原因:目的在于简化处理并保留必要的信息以便于在 最初的几小时内稳定及评估患者。流程图是基于心电 图的最显著的特征(QRS波的宽度和节律)。它不需 要了解患者的基础心功能。
室上性心动过速的 药物治疗
腺苷
钙通道阻滞剂 β-肾上腺素能阻滞剂
规整的宽QRS波心动过速
的药物治疗
胺碘酮 腺苷 利多卡因 镁剂 普鲁卡因酰胺 索他洛尔
ACS时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原发性室颤是AMI患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
症状出现后的前4小时内原发性室颤的发生率最高, 且在前24小时内都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
CHF或心源性休克所继发的室颤也是引起AMI患者 死亡的原因。
按照2003-2005年ILCOR的证据评估和最近ACC/AHA的STEMI指南和 UA/NSTEMI指南,ACS的指南已经作了更新。
心肺复苏中抗心律失常的药物使用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 何庆
心律失常是猝死的常见原因。 药物治疗是控制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

心肺复苏药物治疗指南

心肺复苏药物治疗指南

心肺复苏药物治疗指南心肺复苏药物治疗指南一、引言心肺复苏是一项紧急的医疗抢救技术,用于在心脏停跳或呼吸停止时恢复心脏和呼吸功能。

药物在心肺复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心脏输出量、改善心脏节律和血流动力学,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本文将详细探讨心肺复苏药物治疗指南,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这一重要的抢救技术。

二、心肺复苏药物治疗概述1. 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心肺复苏的基本步骤包括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

在开始药物治疗之前,我们首先要确保患者的血液循环和氧供需平衡得到有效维持。

心脏按压通过外力作用恢复心肌的机械挤压,保证有效的血流灌注。

人工呼吸则通过人工吹气,补充氧和去除二氧化碳,提供充足的氧供。

2. 药物的分类心肺复苏药物可以根据作用机制和应用范围进行分类。

按照作用机制,药物可分为肾上腺素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碱性药物和抗凝血药物等。

肾上腺素类药物能够刺激心脏β1受体,增加心肌收缩力和心率。

抗心律失常药物用于纠正心律失常,恢复正常的心脏节律。

碱性药物可中和酸中毒,改善血液酸碱平衡。

抗凝血药物用于预防血栓形成,保护血管通畅。

3. 药物的应用在心肺复苏中,药物的应用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监测指标来决定。

一般情况下,肾上腺素是最常用的心肺复苏药物,可提高心肌收缩力和心率,改善血流动力学。

而在心律失常导致的心肺复苏中,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则是首选。

在特殊情况下,如严重酸中毒,需要使用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来纠正酸中毒。

三、根据指南选择合适的药物1. 肾上腺素类药物肾上腺素是一种常用的心肺复苏药物,对于心肌功能不全、休克和严重心律失常等情况具有积极的疗效。

根据最新的指南,肾上腺素的推荐剂量为每次1mg,静脉注射或通过气管插管给药。

推荐的给药频率为每3-5分钟一次。

2. 抗心律失常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在心律失常引起的心肺复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胺碘酮作为一种选择用药,可用于治疗室颤、室速等恶性心律失常。

推荐的胺碘酮剂量为300mg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推荐的治疗时间为30分钟。

心肺复苏中的药物应用指南

心肺复苏中的药物应用指南

心肺复苏中的药物应用指南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一项紧急救治措施,用于恢复心脏骤停患者的心脏功能和呼吸功能。

药物在心肺复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神经系统恢复。

本文将介绍心肺复苏中常用的药物以及其应用指南。

一、肾上腺素(Epinephrine)肾上腺素是心肺复苏中最常用的药物之一。

它通过收缩血管、增加心肌收缩力和心率,提高心脏灌注压,从而恢复心脏功能。

肾上腺素的推荐剂量为1mg,每3-5分钟给药一次。

但是,在给药时需要注意,过高的剂量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

二、阿托品(Atropine)阿托品是一种抗胆碱药物,用于治疗心脏停搏和心动过缓。

它通过抑制迷走神经的作用,增加窦房结的自主节律性,提高心率。

阿托品的推荐剂量为0.5mg,每3-5分钟给药一次。

但是,阿托品在心脏骤停后的早期阶段并不推荐使用,因为它可能会延长心脏停搏时间。

三、胺碘酮(Amiodarone)胺碘酮是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常用于治疗室颤和室速。

它通过抑制心肌细胞的复极过程,减少心室肌肉的自律性,从而恢复正常的心律。

胺碘酮的推荐剂量为300mg,可以直接静脉推注或作为持续静脉滴注。

但是,胺碘酮使用时需要注意,可能会引起甲状腺功能异常和肺部纤维化等副作用。

四、硝酸甘油(Nitroglycerin)硝酸甘油是一种血管扩张剂,常用于治疗心绞痛和急性心力衰竭。

在心肺复苏中,硝酸甘油可以通过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灌注,改善心脏功能。

硝酸甘油的推荐剂量为0.4mg,可以舌下给药或经静脉注射。

但是,硝酸甘油在心肺复苏过程中需要谨慎使用,因为它可能导致血压下降和心律失常。

五、阿司匹林(Aspirin)阿司匹林是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常用于预防心脑血管事件。

在心肺复苏中,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降低心肌梗死的风险。

阿司匹林的推荐剂量为300mg,可以口服或经静脉给药。

心肺复苏操作流程中的药物应用如何正确使用救药物

心肺复苏操作流程中的药物应用如何正确使用救药物

心肺复苏操作流程中的药物应用如何正确使用救药物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简称CPR)是一种紧急救治措施,用于恢复心脏停搏或呼吸停止的患者的血液循环和呼吸机能。

除了基本的手部按压和人工呼吸外,心肺复苏操作流程中的药物应用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本文将介绍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如何正确使用救药物。

1. 药物选择在心肺复苏中,通常应该首先考虑应用肾上腺素(Epinephrine)和/或抗心律失常药物。

肾上腺素是一种能够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心输出量和血压的药物,常用于复苏过程中恢复心脏的有效循环。

抗心律失常药物如阿莫德非尼(Amiodarone)或利多卡因(Lidocaine)用于矫正心律失常,维持心脏的稳定节律。

2. 药物给药途径在心肺复苏中,药物的给药途径通常有两种方式:静脉内(Intravenous,简称IV)给药和气管内(Endotracheal,简称ET)给药。

静脉内给药是首选的方式,因为可以通过快速直接输注药物到循环系统中,以获得最快的药效。

气管内给药是在无法建立静脉通路时的备选方案。

但需要注意的是,气管内给药的吸收和效果较静脉内给药要差,剂量通常需要增加到静脉内给药的2-2.5倍。

3. 药物剂量在心肺复苏中,药物剂量的正确应用至关重要。

药物的剂量应该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和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以下是一些常见药物在心肺复苏中的建议剂量范围:- 肾上腺素:静脉内推注剂量为1mg,每3-5分钟可重复给药。

- 阿莫德非尼(成人):快速注射剂量为300mg,稀释后静脉内注射时可维持用量为150mg。

- 利多卡因(成人):快速注射剂量为1-1.5mg/kg,每3-5分钟可重复给药。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药物的剂量和频率可能会因患者的年龄、病情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因此,在应用药物之前,医务人员应该熟悉药物的药理学特性以及适用范围,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剂量的个体化调整。

4. 药物应用顺序在心肺复苏过程中,药物应用顺序也是十分重要的。

心肺复苏常用药物地合理地的应用(20201221052236)

心肺复苏常用药物地合理地的应用(20201221052236)

2012年心肺复苏术操作评分标准科室:姓名:总分:日期:考评者签名:考核内容评分标准分值得分操作准备着装整洁,动作迅速。

用物准备:治疗盘(治疗碗、纱布2)、弯盘、简易呼吸器、氧气装置 1 2 环境评估,判断意识和呼吸环境评估动作:首先轻拍其肩膀呼叫“你怎么啦”判断:没有运动和反应、没有呼吸或呼吸异常2 2 4 呼救,启动急救系统"来人啦”!或“救人呀” 呼叫人去取急救物品、仪器等2 2 复苏体位硬地板或床板,去枕,摆正体位、躯体成一直线,松解上衣3 判断脉搏一手食指和中指并拢,以喉结为标志,沿甲状软骨向靠近急救人员一侧滑行到胸锁乳突肌凹陷处,用力不能太大、时间<10秒4 胸外按压定位:(1 )在胸骨下1/2处, 即乳头连线与胸骨交界处(2)以一手掌根部放在病者胸骨下1/3与上2/3交界处(3)沿肋弓下缘摸至剑突,上二横指旁方法:两手手指交锁,手指离开胸壁, 保持肘关节伸直,按压时双臂垂直向下深度:成人4 —5cm,对儿童及婴儿则至少胸部前后径的 1 /频率:A 100次/分比例:按压和放松时间1:1,胸廓完全回弹,按压呼吸比30 : 2 8 8 8 8 8 清除气道头偏一侧,用手指(婴儿用小指)清除口咽部异物,注意速度要快。

取下义齿3 开放气道用一只手轻抬其下颌,另一手将头后仰(下颌角与耳垂连线应与床面垂直)4 人工呼吸保持气道开放,将简易呼吸器连接氧气,氧流量8-10升/分(有氧源的情况下)一手以“ EC"法固定面罩,一手挤压球囊1 /3,潮气量(400 - 600ml )/ 次频率:8-10 次/ 分。

进行5周期2分钟CPR (心脏按压开始、送气结束)4 4 10 有效指征判断可扪及颈动脉搏动(口述)收缩压60mmHg 以上,瞳孔由大缩小,紫绀减退,自主呼吸恢复2 2 复苏后体位,观察患者侧卧位或平卧头偏一侧(口述)进行进一步生命支持,注意观察患者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及尿量变化2操作后整理用物洗手、记录、签字2 3 整体评估关心体贴病人,注意保暖,整理床单位+心肺复苏常用药物的合理应用2012-03-21 08:23 来源:爱爱医我要评论(热)[导读]20多年来,用于心肺复苏的药物变化较多。

2023版心肺复苏的执行及评分标准

2023版心肺复苏的执行及评分标准

2023版心肺复苏的执行及评分标准概述本文档旨在提供关于2023版心肺复苏(CPR)执行及评分标准的详细指导。

心肺复苏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急救措施,可挽救患者生命。

遵循正确的执行和评分标准,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复苏效果。

心肺复苏的基本步骤1. 确定患者是否需要心肺复苏。

判断患者是否有呼吸、意识和有效循环。

2. 若患者没有呼吸、无意识或循环不正常,立即开始心肺复苏。

3. 拨打急救电话,寻求专业医疗人员的支持和协助。

4. 快速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5. 持续进行心肺复苏,直到专业医疗人员到达现场并接管。

心肺复苏的评分标准在执行心肺复苏过程中,应准确评估复苏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急救措施。

以下是常用的心肺复苏评分标准:1. 呼吸评估呼吸评估- 记录患者的呼吸频率和深度。

- 观察是否有有效的自主呼吸。

- 若患者没有呼吸,及时进行人工呼吸。

2. 胸外按压胸外按压- 按照正确的手法进行胸外按压。

- 确保按压力度适当,以确保心脏得到充分的压迫。

- 持续按压,保持适当的频率。

3. 电除颤电除颤- 如有条件和训练,应及早进行电除颤。

- 确保使用合适的能量水平进行除颤。

- 合理评估电除颤效果。

4. 药物应用药物应用- 在专业医疗人员指导下,按照正确的剂量和途径给予药物。

- 关注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和副作用。

总结心肺复苏的执行及评分标准对于提高复苏效果至关重要。

合理判断患者的状态,准确执行基本步骤,并按照评分标准进行评估,是成功进行心肺复苏的关键。

定期参与心肺复苏培训,并与专业医疗人员保持合作,以不断提升急救技能和水平。

> 注:本文档所述内容基于2023版心肺复苏的执行及评分标准,仅供参考。

具体实施时,请参考最新指南和专业医疗人员的建议。

急救药品的作用及副作用

急救药品的作用及副作用

急救药品的作用及副作用急救药品是指在紧急情况下用于治疗和缓解疾病症状的药物。

它们被广泛应用于急救医疗中,以迅速救治病患,稳定其生命体征,并减轻疼痛和不适感。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急救药品,包括其作用和副作用。

1. 心肺复苏药物:心肺复苏药物主要用于抢救心脏骤停的患者。

其中最常用的药物是肾上腺素和血管加压素。

肾上腺素可以通过刺激心肌收缩,提高心脏输出量,从而恢复心脏的正常功能。

血管加压素则可以收缩血管,提高血压,增加冠状动脉血流。

这些药物的副作用包括心律失常、高血压和心绞痛等。

2. 镇痛药物:急救中常用的镇痛药物包括吗啡和非甾体抗炎药。

吗啡是一种强效的镇痛药物,可以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来缓解疼痛。

然而,吗啡的副作用包括呼吸抑制、恶心和呕吐等。

非甾体抗炎药则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来减轻疼痛,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胃肠道出血和肾脏损伤。

3. 抗过敏药物:抗过敏药物常用于急性过敏反应的治疗。

最常见的药物是肾上腺素和抗组胺药物。

肾上腺素可以通过收缩血管和抑制炎症反应来缓解过敏症状。

抗组胺药物可以阻断组胺的作用,减轻过敏反应。

然而,这些药物的副作用包括心悸、头晕和恶心等。

4. 抗生素:抗生素常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不同类型的抗生素对不同的病原体有不同的作用机制。

例如,青霉素可以通过破坏细菌细胞壁来抑制细菌的生长。

然而,抗生素滥用可能导致耐药性的产生,并引发副作用,如过敏反应和肠道紊乱。

5. 解热药物:解热药物常用于降低发热引起的不适感。

最常用的药物是对乙酰氨基酚。

它可以通过抑制体温调节中枢来降低体温。

然而,对乙酰氨基酚过量使用可能导致肝脏损伤和中毒。

总结起来,急救药品在紧急情况下起到重要的作用,可以迅速救治病患,减轻症状和疼痛。

然而,这些药物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如心律失常、呼吸抑制和过敏反应等。

因此,在使用急救药品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正确使用药物,并注意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以确保安全和有效的急救治疗。

复苏药物的应用与管理

复苏药物的应用与管理
处理措施:定期检查肝 肾功能,必要时进行保
肝保肾治疗
儿童:需根据体重和年龄 调整剂量
老年人:需根据身体状况 和药物代谢能力调整剂量
孕妇:需根据孕期和药物 对胎儿的影响调整剂量
肝肾功能不全者:需根据 肝肾功能状况调整剂量
过敏体质者:需谨慎使用, 必要时进行过敏试验
心律失常者:需密切监测 心率和心律,必要时调整 剂量或更换药物
储存条件:阴凉、干燥、 通风良好的环境
保管方法:分类存放,避 免混淆和污染
定期检查:定期检查药物 的有效期和储存条件
安全防护:采取必要的安 全防护措施,防止药物被
盗、丢失或误用
复苏药物的配置原则:根 据患者病情和医生处方进
行配置
复苏药物的储存要求:按 照药品说明书和药典要求 进行储存,避免高温、潮 湿、阳光直射等不良环境
供决策依据
建立应急预案:针对 不同紧急情况制定相 应的处理方案,确保
快速响应。
药物储备:确保充足 的复苏药物储备,以
满足紧急需求。
定期演练:组织员工 进行复苏药物应急演 练,提高应对能力。
药物监管:对复苏药 物进行严格监管,确 保药物质量和安全。
禁忌症:对复苏药物过敏、严重心律 失常、严重高血压等
X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X
复苏药物是指用 于抢救心肺功能 衰竭、心跳呼吸 骤停等紧急情况 的药物。
复苏药物主要包 括肾上腺素、去 甲肾上腺素、阿 托品、利多卡因 等。
复苏药物的使用 需要根据患者的 病情和医生的判 断进行。
复苏药物的使用 方法和剂量需要 严格按照说明书 和医生的指导进 行。
药物管理:加强复苏药物的质量控制和监管,确保药物质量和安全 展望:复苏药物将在未来医疗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患者带来更多希望 和生机

心肺复苏的药物应用

心肺复苏的药物应用

心肺复苏的药物应用开始CPR后,尽快建立静脉通道,同时考虑应用药物抢救,抢救药物的给药途径限于静脉通道或经骨通道。

1、肾上腺素肾上腺素作为血管收缩药已有100年的历史,作为CPR基本用药已有40多年的历史。

主要药理作用有: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冠脉及脑血流量;增加心肌自律性和使VF易被电复律等。

肾上腺素仍被认为是复苏的一线选择用药,可用于电击无效的VF/无脉性VT、心脏静止或PEA。

肾上腺素用法:1mg静脉推注,每3~5min重复1次。

每次从周围静脉给药后应该使用20ml生理盐水冲管,以保证药物能够到达心脏。

因心内注射可增加发生冠脉损伤、心包填塞和气胸的危险,同时也会延误胸外按压和肺通气开始的时间,因此,仅在开胸或其他给药方法失败或困难时才考虑应用。

2、胺碘酮(可达龙)胺碘酮属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胺碘酮仍是治疗各种心律失常的主流选择,更适宜于严重心功能不全患者的治疗,如射血分数<0.40或有充血性心衰征象时,胺碘酮应作为首选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因为在相同条件下,胺碘酮作用更强,且比其他药物致心律失常的可能性更小。

当CPR、2次电除颤以及给予血管加压素后,如VF/无脉性VT仍持续时,应考虑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优先选用胺碘酮静脉注射(静注);若无胺碘酮时,可使用利多卡因75mg静注。

胺碘酮用法:CA 患者如为VF/无脉性VT,初始剂量为300mg溶入20~30ml葡萄糖液内快速推注,3~5min后再推注150mg,维持剂量为1mg/min持续静脉滴注(静滴)6h。

非CA患者,先静推负荷量150mg(3~5mg/kg),10min内注入,后按1.0~1.5mg/min持续静滴6h。

对反复或顽固性VF/VT患者,必要时应增加剂量再快速推注150mg。

一般建议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2g。

胺碘酮的临床药物中含有负性心肌收缩力和扩血管的作用的成分,可引起低血压和心动过缓。

这常与给药的量和速度有关,预防的方法就是减慢给药速度,尤其是对心功能明显障碍或心脏明显扩大者,更要注意注射速度,监测血压。

心肺复苏的新型技术及应用前景

心肺复苏的新型技术及应用前景

心肺复苏的新型技术及应用前景导语:心脏骤停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而心肺复苏术是目前抢救心脏骤停患者最为常用有效的方法之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型技术正在逐渐应用于心肺复苏领域。

本文将探讨这些新型技术,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一、机器人辅助心肺复苏近年来,机器人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

在心肺复苏领域,机器人也开始发挥作用。

机器人辅助心肺复苏可以帮助医生更加精准地进行胸外按压操作,减少误伤并提高按压深度和频率。

同时,机器人可通过AI算法提供实时监测和反馈,进一步提高抢救效果。

二、自动化体外心脏模拟系统自动化体外心脏模拟系统(Automatic External Cardiac Simulation System, AECS)是一种结合了计算机科学和医药学的创新技术。

这种系统能够模拟真实心脏的生理特征和异常变化,为医生提供非常接近真实情况的训练场景,帮助他们熟悉心肺复苏的过程和技巧。

AECS还可以根据医生的操作效果进行实时评估,加快专业技能培养速度。

三、新型药物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除了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新型药物也逐渐成为改善心肺复苏效果的重要手段。

例如,一些研究发现,氢硫酸亚菲那明(asphaton)在抢救胸外心脏骤停患者中具有良好的效果。

该药物可以通过扩张血管并增强组织血流来保护大脑和其他重要器官免受缺血缺氧造成的损害。

四、无创胸外按压技术传统的心肺复苏往往需要对患者进行无差别地持续胸外按压,在部分情况下可能会导致患者胸骨和肋骨骨折等副作用。

而无创胸外按压技术则可以通过特殊设备在胸壁表面施加连续压力,有效替代传统的手动按压过程。

这一技术不仅减少了对患者的伤害,还能提供更加稳定和持久的心肺复苏效果。

五、虚拟实境在心肺复苏训练中的应用虚拟实境(Virtual Reality, VR)是一种计算机生成的仿真环境,能够向用户提供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心肺复苏领域,VR已经逐渐用于医生和护士的培训和训练。

心肺复苏(CPR)(新)

心肺复苏(CPR)(新)

一、概述
猝死原因 疾病 创伤 中毒 溺水 触电 心脏病、心肌梗死、脑卒中、 心脏病、心肌梗死、脑卒中、 多发性创伤——骨折+内脏损 多发性创伤——骨折+内脏损 伤 煤气, 食物 , 药物 , 农药, 煤气 , 食物, 药物, 农药 , 老 鼠药 海水,淡水 高压电,低压电
一、概述
一旦呼吸停止, 一旦呼吸停止,时间就是生命
8、血气分析在复苏时的作用
无作用
9、起搏
对心动过缓有效 对无收缩状态的心脏无效 不推荐使用
心肺复苏(CPR)的药物应用
1、肾上腺素 1mg iv 3 min 一次 首选 血管加压素 对难治性室颤与肾上腺素 相比,作为一线药物效果好 2个剂量的加压素+1mg肾上腺素效 果更好 对无电活动,两样均无效
怎样进行? 怎样进行?
体位:伤者、 体位:伤者、救护者 仰头举颏法打开气道 捏紧鼻孔 深呼吸后立即用双唇包严病人口唇四周 缓慢, 缓慢,持续吹气 吹气后,松开捏紧的鼻孔。
三、徒手心肺复苏
注意点: 注意点: 吹气量: 700—1100毫升 吹气量: 700—1100毫升 即深吸气后吹出一小口,使胸部起伏即可。 即深吸气后吹出一小口,使胸部起伏即可。 第二次吸气要侧头。
三、徒手心肺复苏
B 人工呼吸
5.判断呼吸 一听 是否有呼吸 二看 是否有胸部起伏 三感觉 用面颊感觉呼吸气流
注意点:应同时进行,时间不超过10秒 注意点:应同时进行,时间不超过10秒
三、徒手心肺复苏
6.口对口人工吹气
方法:口对口 口对鼻 口对口鼻 最常用 牙关紧闭者,口腔外伤者 婴儿
三、徒手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有效表现
如救护人实施CPR救护方法正确, 如救护人实施CPR救护方法正确,又有以 下征兆时,表明CPR有效。 下征兆时,表明CPR有效。 1.面色、口唇由苍白、紫绀变红润 面色、口唇由苍白、 2.恢复可以探知的脉搏搏动、自主呼吸 恢复可以探知的脉搏搏动、 3.瞳孔由大变小,对光反射存在 瞳孔由大变小, 4.病人眼球能活动,手脚抽动,呻吟 病人眼球能活动,手脚抽动, 如心跳、呼吸恢复,神智未恢复,将患者 翻成侧卧位,打开气道。

心肺复苏药物临床应用-精选文档

心肺复苏药物临床应用-精选文档

胺碘酮(2005)
在2项成人盲法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中,院 前急救人员在院外使用胺碘酮300mg或5mg/kg 治疗难治性VF/无脉性VT,并与安慰剂和利多 卡因(1.5mg/kg)对照,能提高存活入院率。 另外的研究证明不论是人或动物实验,室颤或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性室速应用胺碘酮可提高除 颤成功率。由于有这些益处,对难治性VF/无 脉性VT推荐使用胺碘酮。
• 因为不是ß受体效应
• 半衰期是10-25分钟,在CPR时较肾上腺 素半衰期长
在室颤性心脏停止的作用
• 对标准ACLS无效的心脏停搏患者,血管加压素 可升高血压并增加自主循环的重建
• 对复苏40分钟仍无效的10例患者中应用血管加 压素有4例能使平均冠脉灌注压升至28mmHg
• 院外室颤患者给予血管加压素与肾上腺素相比, 能提高24小时存活率,但与出院存活率无关
• 通过α受体可致冠脉血管收缩 • 使内脏、肾血管收缩,对ß 2 受 体 影 响 较

适应症
• 用于严重低血压(SBP<70mmHg)和对其 他升压药无效的外周阻力降低者
• 在脓毒性休克和神经源性休克和伴低外 周阻力者好
• 在低血容量休克者相对禁忌,需要恢复 血容量
• 在心肌缺血时慎重应用,可增加心肌氧 需要
• 血管加压素对复苏时间较长的有效,因为肾上 腺能制剂在酸中毒时反应迟钝
2000年指南推荐
• 血管加压素对于难以电击除颤治疗的室 颤患者可取代肾上腺素(IIb)
• 对心脏停止和无脉电生理活动者可能有 效
• 对应用肾上腺素无效者可用并有效 • 对血管扩张性休克如脓毒性休克、脓毒
症可能有效 • 可连续静点血管加压素
预防心肌缺血带发生室颤波
适应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肺复苏是急诊医学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

在国际复苏会议通过的新的心肺复苏(CPR)和心血管急症(ECC)治疗指南中,专门章节详细对急救复苏时的药物进行了讨论,这些药物也是危重病医学中常用的急救药物。

这些急救药物通过影响周围血管阻力和对心脏变时性、变力性的作用,从而对急性缺血性心脏病、急慢性心衰、心源性休克、心律不齐、心跳骤停起治疗作用。

具体地讲,急救药物的应用的目的在于:①增加窦房结组织兴奋性和传导性,有利于恢复心脏自搏心律,建立自主循环;②借助于药物的使用有利于电除颤的成功;③预防恶性心律失常发生;④改善心肺复苏过程中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和氧供;⑤避免或减轻缺血缺氧对大脑组织的损害; ⑥纠正心肺停搏所致的代谢紊乱和电解质失衡。

新的心肺复苏指南概括地将复苏药物分为2大类,即作用于改善心输出量、血压的药物和纠正心律失常的药物。

一、改善心输出量和血压的药物(一)肾上腺素肾上腺素作为血管收缩剂其应用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新的心肺复苏指南中肾上腺素仍作为心跳骤停时的首选药物,仍被认为改善血液动力学状态,改善冠脉和脑灌注压的十分有效药物。

肾上腺素作用机制在于收缩脑和心脏外的血管床,即通过增加外周血管阻力提高主动脉舒张压和冠脉灌注压,防止动脉萎陷,增加了心脑血液供应。

这些效应主要通过兴奋α1和α2受体来调节。

肾上腺素β受体对恢复自主循环无益甚至有害。

但有人报导通过激动心脏β1受体增加心脏收缩力、心率、心输出量,使室颤由细变粗,有利于电除颤。

甚至认为β受体可扩张脑微血管,改善脑血流。

总之对肾上腺素β受体的作用机制尚不甚明确。

另外要注意到在心跳骤停时由于代谢环境的变化,这些受体的效应可能减弱或下调。

也有作者指出自主循环恢复之前主要是α受体作用,之后β受体作用。

关于肾上腺素在心肺复苏时的理想剂量是目前急诊医学关注的一个焦点。

美国心脏学会推荐标准为1mg静注。

新的复苏指南介绍了三种剂量模式:1 推荐常规用量1mg周围静脉推注,随之20ml生理盐水推注确保药物直达中心循环。

3-5分钟1次。

在心跳骤停时肾上腺素1mg加0.9%生理盐水250ml,1靏/min至3-4靏/min持续静点;2 大剂量递增法:即每次1mg、3mg、5mg 递增至总量15mg或5mg起始量,间隙使用至总量15mg或0.1mg/kg ;3 环甲膜穿刺给药为静脉量2-3倍。

对于非心脏骤停的病人,如心动过缓,在阿托品和经皮起博无效时可考虑用肾上腺素。

1mg 肾上腺素+5%GS 500ml静脉点滴,初始剂量1靏-10靏/min,达到有效的血流动力学效应。

目前较一致的意见是大剂量肾上腺素虽可能增加自主循环的恢复,但不能增加出院存活率及神经系统、脑功能的的恢复率,甚至大剂量的肾上腺素因增加心肌氧耗,影响心内外膜血流,导致心肌收缩带的坏死,产生迟发性心律失常。

肾上腺素的副作用:增加心肌代谢和氧耗;易引起高钾和代酸;注入心肌内导致心律失常;糖尿病、甲亢、洋地黄中毒忌用。

(二)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主要兴奋α1和α2受体,避免了潜在的β受体效应,但在改善心肌和脑血流方面并不比肾上腺素强,也不能提高出院生存率。

只是在恢复自主循方面的作用是肾上腺素的2倍。

心肺复苏时应用此药不能不考虑其副作用。

主要表现为心肌坏死和血管内膜纤维剥脱,高钾血症,脂肪代谢障碍和酸中毒,影响心脏变异性自动调节。

如果药物漏出血管外可造成组织坏死,此时可用5-10mg酚妥拉明溶于10-15ml生理盐水中在漏出周围组织浸润注射。

此外,去甲肾上腺素收缩肾脏和肠系膜血管,加重肾脏灌注不良。

用于严重低血压(BP小于70mmHg)且外周血管阻力低下患者,该药2-4mg 加5%GS 250ml,初始量0.5-1.0ug/min ,重症可达8-30ug /min。

(三)多巴胺(DOA)具有α受体和β受体激动作用。

此外,还特异性作用于多巴胺受体,且具有剂量依赖性。

用法用量:DOA 100mg+5%GS 500ml,2-5ug/kg/min 静点。

多巴胺不宜和碳酸氢钠等碱性药物混合滴注,以免降低疗效。

不要突然中断用药,应逐步减量。

1, 2-4ug/kg/min兴奋多巴胺受体DOA1和DOA2,扩张肾小动脉、冠状血管、脑血管。

2, 5-10ug/kg/min直接兴奋心肌1受体,间接作用于交感神经末稍,释放正肾兴奋1受体。

3,大于10ug/kg/min,α受体强烈收缩体血管和内血管,心脏负荷加大。

(四)多巴酚丁胺(DOB)适用于器质性心脏病心衰洋地黄疗效差时;心源性休克补足血容量血压仍低时或AMI伴心衰休克时。

此时要与DOA及其他扩血管药连联用。

禁忌用于主动脉狭窄及肥厚梗阻性心脏病。

20-40mg + 5%GS 250ml,2.5-10μg/Kg/min。

老年人对DOA反应性差,剂量大于20-40μg/Kg/min时增加心率10%以上由此导致心肌缺血。

1 激活腺苷酸环化酶ATP-CAMP,选择性兴奋1受体,很少增加心肌耗氧量。

2 对α和β2受体作用轻微,对心率及血压影响小,心律失常少。

(五)血管加压素(精氨酸加压素)近年来血管加压素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受到重视,可以比肾上腺素高2倍的病人恢复自主心律。

其药理作用可能直接刺激平滑肌V1受体,导致平滑肌产生各种效应。

在动物实验中血管加压素比肾上腺素更能增加脑血流改善脑的氧合,增加冠脉灌注压。

可作为肾上腺素替换药可作为肾上腺素替代药。

常用40U静注。

但是其副作用很多,主要表现皮肤苍白、恶心、肠痉挛、口渴、支气管收缩和子宫收缩。

大样本双盲对照研究表明,血管加压素与肾上腺素比并未增加出院存活率。

血管加压素和硝酸甘油合用比单用血管加压素能更好改善心内膜的灌注,减少副作用的发生。

(六)碳酸氢钠心跳骤停和复苏过程中高碳酸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可导致心脏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及心律失常。

这显然对复苏不利,在传统的急救治疗中碳酸氢钠一直作为首选的治疗手段。

但在20世纪80年代这一观点受到挑战。

这主要是该药潜在的副作用。

1 抑制心肌收缩力,降低冠脉灌注2 抑制大脑功能3由于细胞外碱中毒和氧离曲线左移抑制氧的释放4 产生高渗、高钠血症5 产生的CO2在心肌组织中蓄积导致细胞内酸中毒6 灭活儿茶酚胺的作用实验证明碳酸氢钠并不提高除颤成功率和生存率。

因而使用碳酸氢钠时应掌握以下原则:1 建立有效通气2 有血气监测,pH<7.13 心跳骤停时间长于10分钟,有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或心跳骤停前有代酸存在,特别心跳骤停伴高钾血症,CAS过量中毒。

4 掌握宁酸勿碱的原则根椐不同临床情况,碳酸氢钠用量不同。

一般初始用量为1mEq/kg,根据血气分析进行调节。

临床经验用法如下:SB=W × BE / 4 mmolSB=W×min /10 mmol1mmolSB=1.7 ml 5%SB(七)氨力酮和米力酮氨力酮和米力酮为磷酸二酯酶的抑制剂,血流动力学作用类似多巴酚丁胺。

对于精典治疗无效的心衰和心源性休克有效,血药浓度需要做血流动力学监测。

氨力酮初始量0.75mg/Kg,2-3分内静注,随后5-15ug/Kg/min 静滴;米力酮初始量50ug/Kg,10分内静注,随后375-750ng/Kg/min静滴,2-3天。

禁用于瓣膜阻塞性心脏病。

(八)洋地黄制剂因其中毒量和治疗量接近,应用时应特别小心。

(九)硝普钠硝普钠能直接迅速地扩张外周血管,可以用于治疗严重的心衰和高血压急症。

使用时注意血流动力学监测。

主要并发症是低血压、呕吐、腹绞痛及氰化物中毒。

一般剂量是50-100mg+0.9%NS 250ml,0.1-5ug/Kg/min 最大用量 10ug/Kg/min 。

输液器及管应避光并用输液泵准确控制滴数。

(十)硝酸甘油硝酸甘油能够松弛血管平滑肌,是急性冠脉综合征首选药物。

舌下或静脉给药。

静脉50-100mg+250ml 0.9%NS,每分钟10-20μg,可以每5-10min增加5-10μg/min,直至有效的作用发生。

低剂量30-40μg/min主要扩张静脉,大剂量150-200μg/min则导致动脉扩张。

持续给药24小时以上可产生耐药。

(十一)利尿剂常用速尿,初始量0.5-1.0mg/Kg 缓慢静注,治疗急性肺水肿效果较好。

(十二)阿托品阻断M胆碱受体,避免迷走神经系统对心肌的影响。

增加窦房结和房室结自律性和传导性。

对于迷走神经张力增加所致心动过缓效果颇佳。

但对于广泛心肌损害所致的缓慢性心律和停搏无效。

用法用量:小剂量(<0.5mg)静脉注射可能和心动过缓起协同作用导致室颤。

对心跳骤停和电机械分离推荐剂量1mg静脉注射,根据需要每3-5分钟可重复一次。

总量0.04mg/kg。

急性心肌梗塞和Ⅱo二型AVB及ⅢoAVB并宽QRS慎用。

二抗心律失常药物根据其作用机制将其分为以下几大类:1 阻断钠通道2 轻度长传导时间和去极化时间如奎尼丁、普鲁卡因胺、双异丙吡胺3 减少对传导和去极化的影响如利多卡因4 使传导时间显着延长如美西律、氯苄胺、心律平5 β肾上腺素能阻断药,如普荼洛尔、阿替洛尔6 延长传导时间,如胺碘酮、溴苄胺、索他洛尔7 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地尔硫卓(一)阻断钠通道1 利多卡因:其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①增加心肌传导时间,延长不应期,降低心肌应激性,从而提高室颤的阈值;②降低心脏起搏细胞的舒张期除极速率,从而抑制心肌自律性。

利多卡因在AMI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时疗效确切,能降低室颤发生率。

但大样本研究不能降低死亡率。

不主张预防用药。

用法用量:心跳骤停时初始冲击量1.0-1.5mg/Kg静脉快速注入。

室颤室速时初始量0.5-0.25mg/kg,如果病情需要每2-3min重复给药。

总量不超过3mg/kg/h,或在1小时内用量不大于300mg。

持续给药速度控制在1-4mg/min,滴注时间超过24小时就应减量或进行血药浓度监测,若心输出量下降,老年人(>70),肝功能障碍应减量输入。

该药有语言模糊、情志改变、肌肉痉挛、心动过缓等副作用。

2心律平:作用机制为使传导显著延长,具有负性肌力作用,此外该药具有非选择性β受体阻断作用及轻度钙拮抗作用。

离体动物实验具有扩张冠脉和支气管平滑肌作用。

适用于室性心律失常、室上速、房颤等心律失常。

用法用量:1-2mg/kg,以每分钟10mg速度输注。

总量小于350mg/d。

副作用表现为心动过缓、低血压、胃肠功能障碍、心功能损伤。

慎用于冠心病左心功能不全及AMI病人。

3双异丙吡胺:作用类似普鲁卡因酰胺。

常用法为2mg/kg静脉注射,10min内接着0.4mg/h持续静滴。

因其不能快速给药和负性肌力作用、低血压,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4氟卡胺:是强力的钠通道阻断药,使传导显着延长,对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发生的室性和室上性心律失常有治疗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