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经第三章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合集下载

第三章: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

第三章: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
棉布
棉布 英国
120 100 80 60 40 20 0 20 40 60
美国
120 100 80 60 40 20
小麦
0
30
60
90
120
150
180
比较优势理论的假设有两条 一是两个国家两种产品 二是完全竞争市场即商品的价格等于成本
小麦的机会成本等于小麦与布匹的相对价格 (Pw/Pc)
美国120/180﹦2/3﹦美国小麦的机会成本﹦美国小麦与布 匹的相对价格 美国120/180﹦2/3﹦美国小麦的机会成本﹦美国小麦与布 匹的相对价格
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组合。
性质:
①不相交。 ②越偏离原点,所代表的效用越高。 ③斜率为负。 ④凸向原点。
如何保证无差异曲线不相交:
①补偿原则:一国贸易中的受益方在完全补偿了受损方后仍较贸易
之前有收益,则该国在贸易中是获利的。
②限制性假设:收入、偏好和消费模式
注意:国际贸易的开展会改 变国内的真实收入分配,如 果国内的收入分配发生了改 变,无差异曲线是可以相交 的噢!这样我们就不能运用 无差异曲线来分析问题了, 怎么办呢?

从A到B,每多生产20单位的X,所需放弃的Y的数 量是在不断增加的。
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差异 要素供给不同 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 生产可能性曲线
同一国家内部生产可能性 生产技术不同 曲线也在不断发生移动
3、边际转换率 定义:每多生产1单位X而少生产的Y的数量。 意义: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 趋势:递增 原因:成本递增
前述标准模型中比较优势来源于:

两国具有不同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进而导 致商品存在国际价格差异。 两国具有相同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但是社会无差异曲线不同, 即偏好不同,此时仍可能存在互惠贸易的基础。

第三章国际贸易理论

第三章国际贸易理论

当代国际分工
(二)特点
1、国际分工基础在深化 2、国际分工形式多样化 (1)垂直型国际分工 (2)水平型国际分工 (3)混合型国际分工 (4)外包型国际分工 (5)网状型国际分工
当代国际分工
(二)特点
1、国际分工基础在深化 2、国际分工形式多样化 3、国际分工格局的主导与层次化 (1)发达国家处于国际分工的主导地位 (2)国际分工格局出现层次化
• 亚当·斯密在其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对重商主义 的思想进行了深刻比判,他指出衡量一国财富的不是其所
拥有的贵重金属的多少,而是这些贵重金属所能购买的商
品数量。一国拥有的贵重金属再多,但如果可供消费的商
品的数量和种类少得可怜,那么该国的实际生活水平不会
高。可供消费的商品增加,才意味着一国财富的增加。怎 样才能增加一国的财富?亚当·斯密认为扩大生产才能提 高本国的生活水平,而生产的扩大最根本的动力是劳动生 产率的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取决于社会分工-专业化的不断深化,简而言之,财富增加依赖于劳动分工, 这就是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学说的基本思想。
在十五世纪初到十八世纪中叶,重商主义在经济 学发展史上占据着主导地位。重商主义认为货币 是财富的唯一形式,在当时,货币主要是一些贵重 金属,如黄金、白银等。所以重商主义强调国库 和王室成员所拥有的贵重金属的多寡是衡量国家 是否繁荣昌盛的最重要标志。所以,他们为政府 开具的调节经济的处方是取消进口,因为进口会 导致本国贵重金属的流失,同时鼓励出口,因为 出口会导致贵重金属的流入。这一观点反映了资 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本家对货币或贵重金属 的认识。
分工后
酒的总产量 毛呢的总产量
英国 0 2.7
葡萄牙 2.4 0
交换后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第三章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第一节产业内贸易理论第二节动态的贸易理论第三节国家竞争优势论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各种现代贸易理论的基本内容,全面理解国际贸易理论的脉络。

能联系实际说明问题。

二、教学重点1、规模经济与产品异质模型2、技术差距论、产品生命周期论、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3、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三、教学难点1、规模经济与产品异质模型2、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四、教学时数:5完全竞争市场指不包含任何垄断因素的市场,它有四大特征:(1)有大量的卖主与买主,从而厂商价格既定。

(2)投入要素在各行业自由流动。

(3)产品同质。

(4)信息充分。

立足于现实的不完全竞争市场来研究现代国际贸易的理论,主要包括产业内贸易理论、动态的贸易理论与国家竞争优势论。

第一节产业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是指同一产业内的产品在两国间相互进口和出口的活动。

产业内贸易原因主要包括规模经济、产品异质、需求类似、市场结构等,有交叉关系。

在此只讲述规模经济与产品异质。

一、规模经济模型主要研究者为美国的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

他认为国际分工与贸易出于两大原因:资源禀赋(包括技术)与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有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之分,一般指内部规模经济。

内部规模经济指由于产量扩大而导致的单位产品平均成本下降。

外部规模经济指同行业内厂商数目增加而导致的行业平均成本下降。

在资源禀赋相同的情况下,两者都可以引致比较优势。

1、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在一个仅存在外部经济的行业中,大厂商并不具有优势,整个产业主要由中小规模的厂商组成,近似于完全竞争的状态。

(1)静态的外部规模经济下,贸易模式难以确定D w代表某种产品G的世界需求曲线,该产品可以由A国或B国生产,平均成本曲线分别为AC1和AC2。

在外部规模经济下,A国产业规模的扩大使得厂商的成本下降从而具有成本优势,该国成为商品的出口国,但是出口产业的最初建成或扩大纯粹是偶然因素决定的。

第三章 国际贸易理论框架.ppt

第三章  国际贸易理论框架.ppt
– 需求偏好学说 – 人力资本学说
+ 规模经济理论 + 产业内贸易理论 + 技术差距理论
+
产品生命周期学 说
+ 需求相似理论
+ 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 1、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
时期:(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 背景:是在亚当所处的时代,英国的产业革命逐渐
展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新兴的产业资产阶级迫 切要求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中迅速发展资本主 义。
1873年)
+ 代表作《政治经济学》
+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11 1806-1873) 是英国实证主义的最早代表,也是19世纪英国影响 最大的思想家之一。
+ 他出生于伦敦一个学者家庭。其父詹姆士·穆勒 (1773-1836)是19世纪英国休谟派哲学家、著名功 利主义者边沁的门人,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 伦理等方面均有较高造诣。约翰·穆勒没有进过正规 学校,主要是在其父的指导和熏陶下自学。。1820 年,他到了法国,不仅学习法国语言文学,也学化 学、动物学、逻辑学和高等数学,并结识了一些自 由派经济学家和思想家。穆勒1823年随父到英国东 印度公司任秘书,直到1858年此公司解散为止,最 后两年曾任高级职务。穆勒没有在大学里任过教, 除公司事务外,其余时间主要是从事著述。1865一 1868年,他任英国国会下院议员,接近自由党。穆 勒在哲学、政治、经济、宗教、道德等各方面都有 著述,其主要哲学著作有:《逻辑体系》(1843)、 《论自由》(1859)、《功利主义》(1861)、 《汉弥尔顿爵士哲学研究》(1860、《孔德和实证 主义》(1865)、《论宗教》(1874)等。

国际贸易学(新编21世纪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列教材)教学课件3

国际贸易学(新编21世纪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列教材)教学课件3

(5)两者的发展趋向不同。
产业内贸易由于并不是建立在现实 的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因而无法对产业 内贸易进行预测;
而产业间贸易由于是建立在现实的 比较优势基础之上的,因而在一定程度 上是可以预测的。
(二)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 易的联系
虽然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存在 上述区别,但是它们之间也存在一定的 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理论的
核心思
净 出
想是制 口
成品贸 易是由
t0
t1
其产品
净 进
的生命 口
周期决
定的。
如图3-
3所示。
发展中国家
t2 创新阶段
t3 t4
t5
发达国家 时间
创新国
成熟阶段
标准化阶段
图3-3 产品生命周期与国际贸易
第四节 规模经济与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理论主要是从规模经济、 产品差异和不完全竞争来解释产业内贸 易的成因和贸易模式,是目前最具有代 表性和影响力的“新贸易理论”。 这里 先从规模经济视角来分析产业内贸易。
因为高收入群体会追求多样化和个性化, 从而表现出对异质产品的旺盛需求。
另一方面,收入水平决定消费结构和需求 偏好,两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越相似,两国间的 需求结构也会有很大的相似性。
这样就会导致两国对对方的产品形成广泛 的相互需求,从而产生大量的产业内贸易,这 也就是产业内贸易大量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 原因之一。
**后H-O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典型的产业内贸易理 论)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三大理论体系和流派。
后H-O贸易理论是在H-O贸易理论基 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比较有代表性 的理论包括新生产要素理论、偏好相似 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等。

国际经济学教程(第三版)第三章 国与国之间为什么要进行贸易以及如何分工与贸易

国际经济学教程(第三版)第三章 国与国之间为什么要进行贸易以及如何分工与贸易

• 戈特哈德·贝蒂·俄林(Bertil Gotthard Ohlin,1899--1979) 瑞典著名经济学家
二、要素禀赋理论的相关概念与分析工具
1、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与要素丰裕 度(Factor abundance) 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劳 动和资本)的相对比例,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与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绝对数量无关。
二、赫—俄理论(H-O理论)的主要结论
1、区域贸易或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价格差别, 即各个地区或国家间商品价格的不同。
2、每个区域或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应 该生产并输出丰裕要素密集的商品,输入稀缺 要素密集的商品。
3、商品贸易趋向于(即使是部分地)消除工资、 地租、利润等生产要素收入的国际差别,导致 国际间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
• 英籍波兰经济学家罗伯津斯基在H-O定理的基 础上提出了罗伯津斯基定理(Rybczynski Theorem),阐述了一国要素禀赋的变化对该 国产出及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罗伯津斯基定理(Rybczynski Theorem)
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一种生产要素增加会 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的产品产出增加,而密集使用其 它要素的产品产出减少。
Y
如图,A国在要素增长之前,在Y商品
具有比较优势,因此在开始阶段出口
Y,进口X。但由于要素增长偏向X部
门,最终比较优势由Y商品转移到X商
品,A国也变为出口X,进口Y。
O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X
历史上,美国经济的发展就是这方面的典型。在1920年以前, 美国在土地密集型产品具有比较优势;之后,随着要素积累, 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变得具有比较优势。

第三章国际贸易理论与利益分配

第三章国际贸易理论与利益分配
一、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 二、国际贸易的福利roducer Surplus) 1、概念
生产者因产品收益大于其生产成本而 产生的净收益。 2、图形表现
供给曲线以上、实际接受价格线以下 的区域。 3、作用
衡量市场价格变化对生产者的影响。
(二)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
4、图示
图形的特点: 根据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MP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即 随着生产要素使用量的增 加,其边际产品 将不断下降。
二、特定要素模型
(一)特定要素 P 只能用于某特定部门或特定产品的生
产,而不能用于其它部门和产品的生产的 生产要素。
(二)创立者:萨缪尔森、琼斯
(三)假设条件
1、该国只有两部门:小麦、布 2、两部门生产投入三种要素:劳动、资 本和土地。其中,资本是布部门的特定要 素,土地是小麦部门的特定要素,劳动是 共有要素。 3、劳动在国内各部门间可以自由流动, 在国家间不能自由流动。 4、规模收益不变。 5、充分就业。
wyPyMLP Y , ryPyMKPY
※ 由于资本是特定不变的,所以两个部门的边际劳动生产力只取决于 劳动投入量。劳动投入越多,边际劳动生产力就越小,所以,在商品价 格给定不变的前提下,劳动的报酬与劳动投入量之间成反比。图中劳动 边际生产价值VMPLX所代表的曲线反映了X部门对劳动的需求与劳动价 格之间的关系,即劳动需求曲线,而则表示Y部门的劳动需求曲线。在 图中,两条件劳动需求曲线的形状取决于生产函数的性质,位置则取决 于商品价格。
由以上假设可得到:生产函数
XFx(Kx,Lx)
YFy(Ky,Ly)
充分就业 L Lx Ly
(四)模型解析
左图是一个 上端开口的埃基 沃斯方框。方框 底边的长度表示 劳动总量 ,其它 两边分别表示X、 Y部门中的劳动 价格或报酬。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第三篇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第一章古典贸易理论——比较成本理论一、绝对成本论亚当斯密1776年《国富论》(一)主张自由放任(二)主张分工(三)主张国际分工1.国际分工的基础是各国商品之间存在绝对成本差异。

原因:先天的自然禀赋;后天的有利的生产条件2.例子(1)分工前的产量各为1单位如何分工?(2)分工后的产量(1)1:1交换后的数量二、比较成本论大卫李嘉图(一)适用的分工条件(二)分工原则——两优取重,两劣择轻两女士的例子(三)李嘉图的例子1.分工前的产量各为1单位如何分工?(2)分工后的产量增加了(2)1:1交换后的数量。

按比较成本的原理进行生产的国际分工,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加产品产量,提高各自国内的消费水平,节约社会劳动。

该理论主张自由贸易,主张国际分工。

(四)比较成本论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五)该理论的缺陷1.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的不完善之处劳动不是唯一的生产要素,也不是在所有产品上都有同样固定的比例;劳动不是同质的;劳动和资本可以在不同生产类型之间替代。

后发展为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2.假设较多(1)两国两商品;(2)劳动价值论;(3)成本不变;(4)没有运输费用;(5)生产要素都是充分就业的,在国内完全流动,在国际间则完全不能流动;(6)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7)收入分配没有变化;(8)物物交换;(9)完全国际分工;(10)不存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是一种静态分析。

3.忽视了国际分工中生产关系的作用第二章新古典贸易理论——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及其验证和解释一、要素禀赋论资源赋予论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俄林《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一)理论基础以一般均衡论为基础。

货物的供应最终依赖于(1)生产要素的供给;(2)生产的物资条件(生产函数)—所投入的生产要素的比例关系。

生产要素的价格也是由供需相互决定的。

(二)H—O理论的分析思路1.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

第三章 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

第三章 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

第三章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在上一章中,我们介绍了古典的贸易理论。

古典贸易理论揭示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思想内核仍然是我们这一章起点和基础。

在这一章中,我们的分析还将继续在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要素投入以及没有运输成本、两国之间要素不可流动但产品可以自由流动的理想世界中进行,但我们不再假定机会成本不变,而是更为接近现实地假定机会成本是递增的。

也就是说,除了用机会成本递增代替了机会成本不变的假定之外,本章的假设条件与上一章没有差别。

但为了更具一般性,本章将假定参与贸易的国家为A国和B国,两种产品分别为X和Y。

同时,我们还将引入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工具,如等产量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等。

这样,对两国社会生产状况的描述也将不采用具体数值,而是通过等产量线的不同形状来体现。

我们首先分析一国在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然后,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讨论两国国家贸易的动因以及模式和所得。

之后,我们进一步分析通过贸易两个国家如何实现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在本章的最后,我们将指出在成本递增的条件下,即使两国社会产状况完全相同,但只要需求偏好不同,它们依然存在着贸易的动机,并可以通过国际贸易共同获益。

第一节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的比较利益上一章中我们提到机会成本是指生产某种产品所使用的资源如果用作其他用途可以实现的价值。

在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增加其中一种产品的产量的机会成本是指所不得不放弃另外一种产品的产量的价值。

上一章中我们假定机会成本是不变的,为了使我们的理论更加接近现实,本章中,我们将把这个假定条件取消,进而研究机会成本可变——主要是递增条件下的贸易理论。

在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机会成本也可看作是以另一种商品计量的某种商品的边际成本。

边际成本递增,即随着产品产量的增加,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出所需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会越来越多,是普遍和典型的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函数的规模报酬递减性质。

在机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各国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进行完全专业化的国际分工进而进行贸易,对各贸易国均会带来最大收益。

国际贸易第三章 新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第三章 新贸易理论

3、知识外溢
马歇尔在其论著中曾写道:当同行业中 的许多公司集中在一个地区时,“业务 中的秘密将不再是秘密,会在人群中流 传„„出色的工作能够得到应有的评价 ;机器、生产流程,以及业务组织上的 发明与改进也能够得以迅速论证——如 果某人提出了一种新的构想,它将被其 他人采纳并揉入他人的想法。这就是新 构思的源泉。”
第三节
规模经济理论
第二,经营者在从材料的流进流出到生产本身的组 织方面学会了如何将生产过程安排得更有效率。 第三,原先对产品设计十分谨慎的工程师们也掌握 了能够估计设计中不增加缺陷而节省成本的经验 。更好的和更专业化的工具以及工厂组织也能降 低成本。 第四,材料供应者可能学会如何处理企业所需的原 料,并且可能将此优势以较低的材料成本的方式 传递给该企业。
产业内贸易程度的测定
产业内贸易指数 公式:
A
美国计算机出口价值450亿,进口550亿,计算产业内贸易 指数。
当X=M时,A取极大值,A=1,表明全部贸易 都是产业内贸易,水平分工最高。 当只有X,M=0时,则A=0,表明完全出口专 业化 当只有M,X=0时,则A=0,表明完全进口专 业化 完全的出口专业化和完全的进口专业化表示水 平分工最低,垂直分工最高,进行产业间的贸 易。
第二节
2014年2月28日星期五
产业内贸易理论
一、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提出与假设前提 (一)问题的提出
本国的厂商可以生产这类产品,满足本国的需求, 为什么还要从国外进口相同或相似的产品呢?
第二节
2014年2月28日星期五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二)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提出
人们从已有的产业内国际贸易的事实出发,发现 当代禀赋相似国家间的双向国际贸易似乎并没有 引发大规模的资源的国内、国际的重新配置和收 入的再分配。 产业内贸易理论有很多的模型,其中格林纳威 (D.Greenaway)、格鲁贝尔(Grubel)、劳埃德 (Lloyd)、迪克西特(A.Dixit)和克鲁格曼 (P.Krugman)理论观点都颇具代表性。

国际经济学第三章

国际经济学第三章
三、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
整理ppt
3
国际贸易为什么会在相似的要素密集型产品和相似 的要素充裕国家之间进行呢?
为什么资源禀赋的模式基本没有变化,而某些制造 品的比较优势会从发达国家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整理ppt
4
第二节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技术差距论
技术差距论
技术差距理论(Theory of Technological Gap)是以不 同国家之间技术差距的存在来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 因。它是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M.Posner)1961年在 《国际贸易和技术变化》一文中首先提出的。
整理ppt
24
虽然新产品的生命周期在美国结束,但其他生产这一产品的 发达国家可能处于周期的第三或第四阶段。同时,发展中 国家很可能在国内开始生产这种产品,并逐渐向发达国家 增加出口。这种新产品的生命周期,在生产国之间呈波浪 式推进。当美国发明新产品并大量向欧洲出口时,正是欧 洲大量进口之际;当美国出口下降时,正是欧洲开始生产 以替代进口时期;当美国出口由高峰急剧下跌时,正是欧 洲出口迅速增长时期;而欧洲出口明显下降,则是发展中 国家扩大出口时期。
整理ppt
7
整理ppt
8
技术领先的国家,具有较强开发新产品和新工 艺的能力,这样形成或扩大了国际间的技术差 距,从而有可能暂时享有生产和出口某类高技 术产品的比较优势。
整理ppt
9
思考
需求滞后和模仿滞后之间有什么关系?这 些关系会对贸易产生什么影响?
整理ppt
10
一个国家发生技术创新,开发出新产品后,会不会向其他 国家出口,取决于其他国家生产者对新技术的模仿速度及消 费者对新产品的接受速度。
熟并扩散到国外,欧洲(模仿国)开始生产新产品,

国际经济学第三章

国际经济学第三章

P42图
第一阶段,新产品创新阶段。美国生产全部新 产品,并向欧洲出口。 第二阶段,新产品开始进入成熟阶段。欧洲开 始生产新产品,美国仍控制新产品市场,并开始 向发展中国家出口新产品。 第三阶段,欧洲替代美国成为新产品的主要出 口地。 美国在新产品生产中的技术优势完全丧失, 发展中国家的新产品需求市场开始为欧洲国家所 控制。
熟并扩散到国外,欧洲(模仿国)开始生产新产品, 竞争加剧;产品逐渐实现标准化,创新国的技术垄 断优势逐步丧失,产品由技术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 转变
第四阶段,新产品进入销售下降阶段,产品实现
标准化,欧洲替代美国成为新产品的主要出口地。 美国在新产品生产中的技术优势完全丧失,模仿 国生产增加,与创新国出口竞争,发展中国家的 新产品需求市场开始为欧洲国家所控制。
重叠需求与国际贸易
图中,横轴表示人均收入水平y, 纵轴表示消费者所需的各种商品 的品质等级q, OP表示二者的关系 E和F之间的商品,两国的重叠需 求是两国开展贸易的基础。当两 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时,则 重叠需求的范围就越大,两国重 复需要的商品都有可能成为贸易 品。收入水平相似的国家,互相 间的贸易关系也就可能越密切。
威尔斯的五阶段论
第一阶段,新产品引入阶段。需大量研发,技术不
确定,美国生产全部新产品,没有实现规模经济, 产量较低,满足国内高收入人群的特殊需求。
第二阶段,新产品开始进入成长阶段。企业生产逐
步增加,国外需求逐步增加,创新国逐步取得规模 经济,创新国的生产和出口快速增长。
第三阶段,新产品开始进入成熟阶段。生产技术成
虽然新产品的生命周期在美国结束,但其他生产这一产品 的发达国家可能处于周期的第三或第四阶段。同时,发展 中国家很可能在国内开始生产这种产品,并逐渐向发达国 家增加出口。这种新产品的生命周期,在生产国之间呈波 浪式推进。当美国发明新产品并大量向欧洲出口时,正是 欧洲大量进口之际;当美国出口下降时,正是欧洲开始生 产以替代进口时期;当美国出口由高峰急剧下跌时,正是 欧洲出口迅速增长时期;而欧洲出口明显下降,则是发展 中国家扩大出口时期。

国际贸易经典理论 第三章

国际贸易经典理论 第三章
第三章 古典贸易理论
• 国际贸易理论探讨的内容:
• 解释贸易的产生: 为什么会有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有无好处?
•贸易基础:贸易所得 •贸易模式:进出口形态
•贸易利益如何分配? •进出口形态?
• 古典贸易理论。
1
本章主要内容
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 绝对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产生于较系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之前; •流行于欧洲; •有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之分。 •每国各拥有某种商品的绝对优势:贸易的 产生、利益、相应政策主张。 •每国各拥有某种商品的相对优势:贸易的产 生、利益、相应政策主张。 •比较优势理论的现代诠释。
17
1)亚当· 斯密对重商主义的批评:
财富的标志和源泉
财富的标志 财富的源泉
•不是金银货币的多 •不产生于流通领域,而是产生于生产领域。 少,而是 这些金银 货币所能购买的商 •一国只有通过扩大生产,才能提高国民生活水平。 品数量。 •生产扩大的最根本动力,在于劳动生产率的不断 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取决于劳动分工和专 业化的不断深化。
•早期重商主义的观点是有害 的,会导致国家间的报复。
•主张严禁金银货币出口,外国人 来本国销售货物所得的全部款项 必须全部用于购买本国货物 。
•按每笔交易,对每个国家,都要 保持顺差,使金银留在国内。
•货币只有投入到流通中才能 增值。
•在国际贸易中只要保持总的 顺差就可以(如英国与印度、 欧洲大陆的贸易)
–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 研究》(1776年出版)。
16
亚当· 斯密的生平 和所处的时代背景
• 1723年出生于一个海关官吏家 庭; • 1746年毕业于牛津大学,后到 爱丁堡大学,格拉斯哥大学任 教。 • 1764年辞去大学教授职务,当 上英国布克莱公爵的家庭教师, 陪其旅游途中,认识法国经济 学家魁奈和杜尔阁等,受其影 响,开始著书。 • 1776年完成巨著《国富论》。

第三章 国际贸易新理论参考答案

第三章 国际贸易新理论参考答案
②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外部规模经济主要来源于行业内企业数量的增加所引起的产业规模的扩大。外部规模经济同样会带来该产业成本的降低。在外部规模经济下,由外部经济所带来的成本优势,能使该国成为商品出口国。或许出口产业的建立是偶然性的,但一国一旦建立起大于别国的生产规模,该国就会获得更多的成本优势。这样,即使其他国家更具有比较优势,如果该国已先行将产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那么其他国家就不可能成为该产品的出口国。在外部规模经济存在的情形下,贸易模式并不能根据比较优势而加以确定,强烈的外部经济会巩固现有的贸易模式,可能导致一国被"锁定"在某种以无比较优势的专业化分工模式中,甚至可能导致该国因国际贸易而遭受损失。
(4)对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评价。生命周期理论使得比较利益、H一O模型从静态发展为动态,把管理、科技、外部经济因素等引入贸易模型,比传统理论进了一步。但由于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各国面临的产业发展方向和环境不同,故生命周期的循环并不是国际贸易普遍的、必然的现象。而且再这种动态中创新与模仿者的地位有某种程度的固定。(如美国常常被认为是创新者)
3.简述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答:产品生命周期是市场营销的概念,指的是产品要经历投人、成长、成熟和衰退等时期,国际贸易的产品生命周期,是将周期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结合起来,使比较利益从静态发展成为动态。
(1)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学说的基本内容--产品生命周期的四阶段理论。第一阶段,美国创新,并对该产品有生产和市场的垄断。第二阶段,外国开始模仿,美国产品竞争力下降。第三阶段,外国模仿者开始向第三国出口,美国出口大幅度下降。第四阶段,外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美国开始从出口国转变为进口国。商品在美国完成周期,而在模仿国开始其周期,该过程像接力棒传递过程一样。

第三章 新国际贸易理论

第三章 新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 国际贸易新要素学说
上一章中关于“里昂惕夫之谜”的几种解释,实 际上都是从不同侧面对要素禀赋理论一系列假定 前提的修正,它们在特定的条件下,的确能够部 分地解释里昂惕夫悖论。但是,终不能解释里昂 惕夫之谜所产生的对要素禀赋理论的一般疑问。 国际贸易新要素学说认为,应赋予国际生产要素 以新的含义,扩展生产要素的范围。生产要素不 仅仅是比较优势理论中的劳动,也不仅仅是要素 禀赋理论中的劳动、资本和土地,技术、人力资 本、研究与开发、信息、管理等都是生产要素。
二、偏好相似说(theory of preference similarity) 偏好相似说又称需求相似(重叠)论,是 瑞典经济学家斯戴芬· 伯伦斯坦· 林德在1961 年出版的《贸易与变化》一书中提出的。 在该书中,林德第一次从需求角度试图对 当代工业国家之间的贸易和产业内贸易现 象进行解释。
林德认为,一国经济增长带来的收入水平提高会 使得该国的代表性需求向着某种比较昂贵的商品 移动。不同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商品 需求偏好也不同。 基于需求偏好相同的要素禀赋理论只能解释初级 产品的贸易,而不能解释工业品的贸易。这是因 为前者的贸易模式主要是由供给要素决定的,而 后者的国际贸易模式是由需求决定的。 国际间工业品贸易的发生,往往是先有国内市场 建立起生产规模和国际竞争能力,尔后再拓展国 外市场。因为厂商总是出于利润动机,首先为他 所熟悉的本国市场生产新产品,当发展到一定程 度,国内市场有限时才开拓国外市场。
1967年,格鲁伯、弗农和梅达发表了一篇 题为《美国工业中的国际贸易研究开发要 素与国际投资》的论文。 他们根据1962年美国19个产业部门的有关 资料,统计分析了研究开发费用、科学家 和工程师人数与出口的关系,得出了与基 辛基本相同的结论,即研究与开发要素和 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密切相关,研究与开发 要素比重大的产品,其国际竞争力也强。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二、世界市场上的商品流通渠道
1、有固定组织形式的市场。 、有固定组织形式的市场。 )。是根据货样进行大 (1)商品交易所(Exchange)。是根据货样进行大 )商品交易所( )。 宗批发交易的场所。交易所中通常没有商品,买卖 宗批发交易的场所。交易所中通常没有商品, 时无需出示和验看商品, 时无需出示和验看商品,而是根据规定的标准和货 成交是在标准合同的基础上进行的。 样进行交易 。成交是在标准合同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交易所买卖的商品往往具有同质性。主要有: 在交易所买卖的商品往往具有同质性。主要有:有 色金属、谷物、纺织原料、食品和油料等。 色金属、谷物、纺织原料、食品和油料等。 )。国际商品拍卖是指 (2)国际商品拍卖(Auction)。国际商品拍卖是指 )国际商品拍卖( )。 经过专门组织的、 经过专门组织的、在一定的地点定期举行的现货市 进入拍卖市场交易的商品大多具有不易标准化、 场。进入拍卖市场交易的商品大多具有不易标准化、
发展阶段:产业革命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发展阶段: 最终确立。 最终确立。世界各国都被纳入了资本主义的 国际分工体系;世界各国的产品都被纳入世 国际分工体系; 界商品流转范围; 界商品流转范围;有了为世界市场服务的现 代交通运输和通讯工具(如海洋轮船、铁路、 代交通运输和通讯工具(如海洋轮船、铁路、 电报、电话等)。可见, )。可见 电报、电话等)。可见,正是在机器大工业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的建立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 方式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才形成了真正意 义上的世界市场。 义上的世界市场。 正式确立阶段: 正式确立阶段: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过渡到 垄断的资本主义。在国际分工深化的基础上, 垄断的资本主义。在国际分工深化的基础上, 通过商品交换、资本输出, 通过商品交换、资本输出,借助于更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形解析之短期
进行贸易后,即加进外国市场,需求扩 大到D1,使得边际收益曲线提高到MR1, 现在以MR1=MC确定边际产量和价格, 均衡点移到E1,均衡产量是Q1,价格现 在是P1。但此时的平均成本在AC1, P1>AC1,产生相当于阴影部分的超额利 润。
图形解析之长期
MRs
DL
Ds
QL
MRL
Qs
三、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的差别



同一产业与不同产业 贸易的基础不同 产业内贸易模式具有不确定性 产业内贸易的比重受两国要素禀赋和国民收入 相似程度的影响
三、产业内贸易
(三)产业内贸易的测度



沃顿指数 巴拉萨指数 格鲁贝尔-劳埃德指数 贝拉瑟指数
二、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二)规模经济的衡量方法
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 规模经济下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的区别
二、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三)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1、内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假设: 中印两国 生产丝绸、棉布 两国的要素禀赋、消费者偏好、生产技术完全相同, 两种产品生产时存在规模经济
t0
模 仿 国
需求滞后
t1
t2
t 模仿国生产 3
掌握期间
模仿国出口
反应期间 模仿滞后
一、基于动态技术差异的国际贸易理论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弗农 美国 1、理论内容 产品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所需投入的要素 比例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不同国家所具有的 优势。初期(发达国家),后期(发展中国 家)。 2、图形分析
四、产业内贸易
(一)理论背景和发展脉络
二战后,工业化国家之间的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 所占比重日益增大。 1966年,巴拉萨的研究发现 劳埃德出版《同产业贸易》 鲁格曼提出了一系列理论 1975年,格鲁贝尔和 80年代中期,保罗克
四、产业内贸易
(二)产业内贸易的内涵
产业内贸易相对于产业间贸易而言,指的 是同一时期同一产业内的产品在两国间互相进 口和出口的贸易活动。 包括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和异质产品的产 业内贸易。异质产品有包括垂直异质产品和水 平异质产品。
第三章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基于动态技术差异的国际贸易理论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产业内贸易 国际贸易新理论
一、基于动态技术差异的国际贸易理论
(一)技术差距模型 波斯纳 美国 1、 理论内容:国际贸易的原因(技术 差距、时滞效应)——国际贸易格局 2、图形分析
图形分析
创新国生产 创 新 国 创新国出口
图形分析:
二、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E’
E
1.生产可能性边界凸向原点意味着什么? 2.假如两国都能专业化生产并贸易能够带来福利增进吗?为什么?
更直观的分析: “规模经济”与工业品 的“双向贸易”
二、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2、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假设: 两国,两商品,X外部经济,Y规模报酬不变, 市场完全竞争,两国的技术、要素禀赋、消费 者偏好完全相同
图形分析
产量 创新 成长 成熟 标准化 衰退 创新国消费 创新国生产 模仿国生产
模仿国消费
t0
t1
t2
t3
t4
时间
理论评价
1、揭示了基于动态技术差距的比较优势的来源 2、拓展了波斯纳的技术差距模型 3、并不符合所有的产品
二、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一)规模经济:O/P,AC
规模经济可分为“内部”与“外部”两种。内部的规模经 济来源于企业本身生产规模的扩大。由于生产规模扩大和 产量的增加,分摊到每个产品上的固定成本(管理成本、 信息成本、设计成本、科研与发展成本等)会越来越少, 从而使产品的平均成本下降。 具有内部规模经济的一般都为大企业、大公司,多集中 于设计、管理、销售成本较高的制造业和信息产业,如汽 车、飞机、钢铁、电脑软件等。
二、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外部的规模经济主要是由于相同产业厂商的“聚集
效应”而产生,产品平均成本下降来源于整个行业
规模的变化。
来源:共享、专业化、技术外溢。
外部的规模经济一般出现在竞争性很强的同质产品行业中。 例如,在美国的“硅谷”有成百上千家电脑公司,每家都不 是很大,但集中在一起,形成了外部规模经济。北京的“中 关村电脑城”,浙江的许多“钮扣城”“电器城”、“小商 品市场”等等,也都具有获取外部规模经济的性质。
三、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理论背景: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都假定 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但这与现实情况相 去甚远。
三、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基于垄断竞争的国际贸易
因大量厂商的存在,故市场是“竞争”的,同 时,每个厂商又都生产有别于其他厂商的产品, 所以每个厂商在其单个产品市场上又是“垄断” 的。
垄断竞争厂商生产均衡点:MR=MC
图形分析
Price, cost (per watch)
1.只存在外部规模 经济。 2.泰国生产手表的 C0 平均成本低于瑞士。 P1 3.瑞士首先建立手 表工业。
ACSWISS ACTHAI D Q1 Quantity of watches produced and demanded
4.瑞士以价格P1销 售手表,低于泰国 从事生产的初始成 本C0 。
图形解析之长期


Hale Waihona Puke 由于存在垄断利润,新厂商加入,使原厂商面 临的需求曲线下降,从D1变成D2。厂商加入 的过程一直进行到D2与AC相切于E2点,达到 长期均衡。 在E2点,对应新的均衡价格P2,并且有 P2=AC2,短期中存在的超额利润,在长期则 由于新厂商加入竞争而消失。 贸易前后效果的比较:价格下降了,产量增加 了,平均成本下降了,福利(消费者剩余)上升。
三、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垄断竞争的市场条件是:
(1)每个厂商均能生产与竞争对手有差异的产品。 (2)厂商数目较多。 (3)厂商进入和退出比较容易。 (4)垄断厂商的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其内部规 模经济,及其在国内外市场的开拓能力。
三、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图形解析之短期
自给自足时,某厂商在垄断竞争下的均衡 状况是:平均成本(AC)随产量增加而递 减,即存在内部规模经济;垄断厂商面 临的国内市场需求曲线为D,边际收益 (MR)与边际成本(MC)相交确定均衡产量 Q*,均衡价格为P*,均衡点为国内需求 曲线(D)与平均成本曲线的切点E,此时, P*=AC,没有超额利润。
图形分析:
二、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3、外部规模经济对贸易模式的影响
当存在外部经济且其他条件相同时,大规 模从事某一行业产品生产的国家往往具有较低 的生产成本,这一情况有助于形成一个循环: 因为能够廉价生产某种产品的国家一般会大量 生产该种产品。无论这些国家原来的资源如何, 强烈的外部经济会巩固现有的贸易模式:不管 为了什么原因,那些原先大量生产某些产品的 国家倾向于维持自己的大生产者地位,即使有 些别的国家存在更廉价地生产这些产品的可能 性,它们仍会这样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