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贫穷落后的原因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及成因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及成因摘要: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在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区域差异和发展不平衡客观存在,其中尤以东西之间的大地带性差异最为突出。
近年来,中国西部不发达省区与东部沿海省市打的经济发展差距相当突出,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对中国东西部之间的经济联系、社会发展程度差异及其成因,从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等方面,作具体深入的考察研究,以期从几个的角度,揭示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多重因素。
本文研究的重点,一是自然地理条件与东西部发展的关系,二是社会环境与东西部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成因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过大,制约了国民经济整体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政治、社会问题中国的东西部经济差距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
伴随着我国前所未有的高速经济增长的同时东西部经济差距也不断扩大,东西部经济差距加大制约了国民经济整体的健康发展。
下面就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及成因进行探讨。
一、中国东西部差异比较现状特点东部地区主要由平原及低矮的丘陵组成,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山东、辽宁、江苏、浙江、福建、海南、广东、河北,土地肥沃,温度适宜,雨量充沛,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产量也高,被誉为“鱼米之乡”;西部地区大都是高山高原,崇山峻岭巍然矗立,沙漠戈壁面积大,对外部的联系交往十分艰难,一些地区几乎处于同外界隔绝的状态。
包括甘肃、广西、贵州、内蒙古、宁夏、青海、山西、四川、西藏、新疆、云南、重庆。
直到现在,交通不便,相互阻隔,仍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
青藏高原极其严寒,西北地区极其干旱,黄土高原极其贫瘠,云贵高原极其险峻,对经济发展非常不利。
从我国来说,区域差距一直存在着,即使在改革开放之前实行“均衡发展战略”时期也不例外。
新中国建立以来,东部沿海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位居最末。
西部地区落后的原因
一、西部地区范围界定依据同质区域理论,按我国西高东低的地理环境,东高西低的生产力水平,将全国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同质性经济区,西部的川、贵、滇、藏、陕、甘、青、宁、新9省(区)。
这种东、中、西同质性区划方式为非均衡发展战略所运用,后为适应西部大开发的需要将内蒙古和广西划入西部地区,加上新建重庆市,使得西部地区演绎为包括渝、蒙、桂在内的12省(市、区)的政策性区域.二、西部地区的主要特征:贫穷落后“八七”的含义是:对当时(1994)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力争用7年左右的时间(从1994年到2000年)基本解决。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所列的592个国家级贫困县中, 西部12省区共有375个, 占全国贫困县的63.3%。
说明中国的贫困主要是区域贫困,绝大多贫困县集中在西部地区。
西海固,是人们对宁夏南部地区包括西吉、海原、固原等7个贫困县的总称。
这个地区以干旱贫瘠闻名,曾被联合国有关机构列为“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
左宗棠陕甘总督曾感叹说“陇中贫瘠甲天下”。
挑水、水窖农村嫁女儿作为新疆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区域,南疆三地州中扶贫人口达到266万人,占新疆农村扶贫对象的81%,是典型的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
贵州“三三”贵州省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
四川省大凉山区村民尔日书进。
因无钱医治,他左眼失明。
他家人牛混住,没有桌子板凳,只有三块砖上架一口锅,常年吃煮土豆,一年最多吃三次肉。
三、西部贫穷落后的原因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是历史,自然,政治、民族、生产力水平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自然条件:自然条件的制约是西部发展面临的困难中最具体,最实际,也是最难解决的困难。
1.1地形复杂蒙古高原风蚀沙化地区、黄图高原水土流失区、秦巴山区、西南卡斯特地貌,复杂的地理条件是,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1.2气候恶劣远离海洋,深居内陆,四周有高山阻隔,海洋气流不易到达,形成明显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解决中国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路径选择
解决中国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路径选择中国地域辽阔,发展水平不平衡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其中,尤以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滞后较为严重。
这一问题的影响不仅使得中西部地区的贫穷人口数量增加,而且制约了整个国家的综合发展。
如何解决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是当前亟待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从三个方面来阐述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的主因及解决之路,包括经济发展、文化教育以及基础设施建设。
一、经济发展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长期处于劣势地位,其主要原因是缺乏优势产业。
而对于解决这一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解决。
首先,加大对政府主导项目的协调和扶持力度。
政府主导项目不仅能为当地提供新的增长点,而且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提升人民幸福感。
而这些项目在实施的时候,也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扶持。
因此,中央政府应当通过各种手段来帮助地方政府做好发展规划和项目策划,将优势产业投入到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中来。
其次,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中小企业是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点和未来,这些企业不仅能够加速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而且还能够为当地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扩大财富的分配,降低地区贫困率。
因此,政府应该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服务,为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二、文化教育文化教育是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另一个难题。
在文化教育方面,中央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以促进文化产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首先,要加大国家对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的扶持。
当前,中西部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远远低于东部地区,这使得中西部大量优秀的文化资源难以得到充分地挖掘和利用。
因此,中央政府应该加大对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鼓励升级产业结构、倡导文化创意、培养文化专业人才等,让中西部地区的文化产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发展活力。
其次,要推进中西部地区教育改革。
中西部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比较落后,学校数量不足且贫困水平较高。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西部”影像流变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西部”影像流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西部地区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和发展。
从贫穷落后到逐步走向繁荣富裕,中国的西部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些变化不仅影响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改变了人们对西部地区的认知和看法。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西部地区的影像流变。
一、经济发展的显著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政府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实施了一系列扶贫开发政策,推动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交通、能源、通信等各方面的条件得到了提升。
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农业产业逐渐向现代化农业、服务业、制造业等行业转变,带动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增加。
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许多中小城市得到了迅速发展,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农村地区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得到了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成绩喜人,大批外来投资进入,带动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给西部地区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人文环境的大幅改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西部地区的人文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政府大力支持教育事业,投入大量资金改善教育条件,许多偏远地区的孩子也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
西部地区的文化事业也得到了重视,书画、音乐、戏剧等传统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发展,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也得到了举办和推广。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西部地区的民生改善明显,医疗卫生条件得到了大幅提升,许多地区的人民也能够享受到更好的医疗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老年人、残疾人和城乡困难群众的生活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西部地区的人文环境得到了大幅改善,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三、对外交流的日益广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西部地区对外交流日益广泛。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中国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度不断提高,加强了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交流。
西部地区的旅游业也蓬勃发展,许多地方成为国内外游客热门的旅游胜地。
辩论:西部开发引知更重要
反方结辩谢谢主席,大家好。
今天,对方同学脱离西部开发的背景,始终就知谈知,一直在论证知识的巨大作用。
可没有意识到,西部的落后是缘于贫穷和部分地区的愚昧,只有引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改变西部的落后。
目前,全国近600个贫困县90%以上集中在西部,西部工业化率不到东部发达地区的1/20,所以,我方基于西部贫穷、落后,急待开发的现状,提出了引资比引知更重要。
第一,引资比引知更重要才能实现西部开发解决贫困问题,完成工业化进程的战备目标。
20年前的深圳,只是一个被人遗忘的小渔村,正是在改革开放中引入大量资本,才让深圳飞速实现现代化,成为璀璨的东南明珠。
依照区域开发的规律,今天的西部也面临着当年深圳的抉择,实事求是,把引资摆在更重要的地位,才是明智之举。
第二,引资比引知更重要才能完成西部开发的战略任务。
不论是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还是经济结构调整,教育普及,改革开放要真正贯彻实施,就要把资这块好钢用在开发刀刃上。
西部的水力资源占全国的78%,四川有个紫萍坡水利工程图纸定好了,技术问题解决了,万事具备可迟迟不能开工,就差一股36亿元的东风,告诉大家,象这样的中等工程西部还有47个。
资已成为西部开发的瓶颈,引资必定是西部开发的重中之重。
第三,引资比引知更重要,既解决了西部开发最紧缺的引资问题,又为引知提供了前提保证,能最好的实现西部开发的战略效果。
西部开发资知并重,但现实是,缺资是没有资,缺知是因为留不住知,西安高等院校46所,名列全国第三,四川同样有科研院所近百所,可每年都不仅是孔雀,就连麻雀也东南飞了,就因为巧妇难做无米之炊。
西部开发资金预算已达三十万亿,引资,同样是为西部现有知识的利用和普及,提供了一支推动剂。
记得去年时期社会实践,我在川西阿坝藏族自治州宣传退耕还林,透过那些衣食不保村民诚挚的双眼,我看到的不是知识的迷惑,而是对资金的渴望。
山林的儿子懂得绿色的珍贵,但他们真正缺乏的却是保护绿色的资本。
最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特别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既邻近 港澳、台湾、日本和韩国等国家或地区,又有上海、广 州、北京、天津等大城市为依托,区位条件优越。中部 地区同样也有一些大城市作依托,但在地理区位上与东 部地区相比,其对外联系明显不如东部沿海地区。西部 地区虽也开通了一些对外贸易口岸,但由于与中国西部 接壤的国家,其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具有明显的优势,无 力带动中国边疆地区的发展。另外,东部地区自然条件 较好,气候宜人,土壤肥沃,有利于开展较大规模的经 济活动和产业布局,而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差,特别是 西北地区干旱严重,生态恶化,土地贫瘠,经济和社会 发展面临的困难较大。
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一般说来,一个地区的非国有化程度越高,计划控制能力就越弱,市 场化程度也就越高。从表2-3可以看出,中国东部地区非国有经济的比重、 发展速度和市场化程度都明显高于内地。
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又如价格体系改革。由于历史基础和资源禀赋方面的差异,沿 海与内地的产业结构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沿海地区以制造业为主, 而内陆地区以资源开采业为主。这种状况导致了在区际产品交换中, 沿海地区输入能源原材料产品,输出加工制造品,而中西部地区输 入加工制造品,输出能源原材料产品。这种区域分工格局由于在 20世纪80年代价格体系维持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基础产品价格偏低 的不合理状况,导致了中西部地区的“价值双重流失”,一方面, 中西部地区以低于其价值的价格向东部地区出售能源和原材料产品; 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又以高于其价值的价格购买东部地区的加工 制造品。相应地,东部地区在这种产品交换格局中取得了“双重利 润”。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及其形成原因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及其形成原因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拉大。
东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具名收入、财政收入和产业结构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制度、历史和区位、国家政策、基础设施、市场意识等诸多因素导致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产生和扩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具有两面性,会对经济社会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所以要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建立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从而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影响对策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特征1、经济总量差距明显2、产业结构水平东部领先3、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悬殊4、地区财政收入比重不平衡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1、历史基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
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有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
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6、基础设施:一个地区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产部门的成本和效益。
当前,我国地区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极为不平衡,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不仅制约了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也限制了外来资本进入中西部地区。
7、市场意识:东部地区改革开放的思想观念相对超前,市场意识较为浓厚。
西部贫穷的原因
西部的贫穷大约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历史的原因。
历史上,西部就是比较贫困落后的,在中国历史上,中原地区是最先发展起来,而后慢慢向四周扩延的。
在古代史上,西部就比较落后。
(当然,西部的东线如陕西等不是这样的,他们是近代才落后的)到了近代,由于东部地区受到西方商业文明的影响而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相对来说慢的多,就显得越来越落后。
这个趋势一直延续到现在。
第二,地理的原因。
西部虽然有丰富的资源,但是相对来说,西部许多地方是穷山恶水,平原较少。
这,在农业社会,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因为只有大片的农业区才可以使得农业的发展保持一个较快的速度和较高的水平。
对商业社会而言,大山大河也阻碍了交通。
这也不利于商业的发展。
而且,交通的落后直接导致了文化交流的进行。
当然,在现代社会,交通问题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
但是,这仍然还是是西部发展面临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地理的原因造成了西部农业的落后的交通的落后,而且也影响着西部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政策的原因。
中国历代政府就很少重视西部的发展。
在中国历史上,利用政治手段加快西部的发展的只有几次:三国时蜀国有一次,以后就没有了。
直到到了抗战是国民政府为了抗战的需要而把工业西移的运动。
文革前后的大三线建设。
这三次都是因为政治或战争的原因而进行的。
都不是直接的为了西部的发展。
78年以后,我国开始改革开放,为了尽快发展经济,采取了倾斜的政策,人为的加快东部地区特别是经济特区的发展,采取了西部支持东部的政策,这使得西部更落后了,东西差距更大了。
只有现在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才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有计划的开发西部。
当然,这需要时间。
第四,人文的原因。
西部的民族复杂,各民族之间时有矛盾和隔阂,甚至是战争。
这也阻碍了文明的交流。
在当代,虽然民族已经缓和许多了,但是,从一定意义上说人民的思想落后,不思进取的情况还普遍存在。
西部的发展还缺少人文的环境。
第五,人才的匮乏。
这是大家公认的事实。
中国三大经济带
同 影
响
因 素
社会和经济原因: 社会经济基础存在
着地域差异,心理
特征不同,东部地
区的产业结构相对
较优;东部改革开
放起步早
三大经济地带的协调发展
西部经济地带
中部经济地带
东部经济地带
1、大力发展农
林牧和交通;
2、有步骤、有
重点开发能源、
矿产,因地制
宜发展加工工
业;
3、
改善生态环境;
4、大力发展基 础设施建设。
C、有色金属、重工 B、生态问题突出
业发达
C、黄河断流、长江洪
D、交通以铁路、河 涝问题
运为主,有边境优势
A、发挥资源优势,建成能 源和原材料基地;B、大力 发展农业; C、加强东西向 运输通道建设,扩大对外贸 易; D、搞好大江大河大 湖治理
发展
A、沿边经济有较大 A、工农业基础较薄 A、稳定农业播种面积,提高
GDP(1999)
最多 (59%)
较多 (27%)
较少(13%)
经济发展 速度
人均GDP
发展速度
GDP增长 GDP所占比重
的变化
最多 最快 最快
逐年增加
较多 较快 较快
减少
较少 较慢 较慢
减少
(1)东部 西部
(2)变大 原因分析:①改革开放政策:东部地区近代工 业发展最早,中、西部地区发展较晚;②在历史时期形成的 民族心理特征不同,东部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开放,有 较强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西部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相对较落 后;③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较优,第二、三产业远大于 第一产业,而中、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仍然相对较大,生 产力水平较低。
D.三个经济地带差异是全方位的,总体而言东部地带经 济、科技发达,而中西部相对落后贫穷
抗日战争时期的西部大开发概述
抗战时期的西部大开发(kāifā)概述1937年7月7日,全民族抗战正式开始。
关于这场中日战争,国民党及其政府领导层在战前就认识到:战争迟早要打起来的,但要尽量争取延后,哪怕是忍辱负重。
由于中日两国国力悬殊(xuánshū)差距,一旦打起来,中国只能“以空间(kōngjiān)换取时间”,。
因此,中国军队的西撤是不可避免的。
为了保证持久抗战并创造条件反攻,国民政府意识到对西部地区进行开发,建立可靠的政治、经济、军事战略基地,是必须而迫切的。
但由于西部地区特殊地形造成交通闭塞,社会经济落后,而且在政治上长期(chángqī)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开发西部的困难是较大。
而日军侵略的速度十分迅速,国民政府对西部地区的开发计划尚未成形,东部地区已面临沦陷危险,国民政府被迫西迁。
可以说,抗战时期中国西部的开发,是在人侵日军占领我国东部沿海广大富庶地区、执政的国民党中央政府内迁西南重庆、整个国家的综合力量薄弱、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远未达到开发要求的条件下被迫进行的。
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宣言:“兹为适应战况(zhàn kuànɡ),统筹全局,长期抗战起见,本日移驻重庆”。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虽然是在战争情况下迫不得已采取的措施,但由于中国东部的沦陷,中国政治中心的西移,无疑为开发西部提供了机遇和条件。
中国的西部地区,亦被称为华西地区,在抗战时期的国人眼中,其所包括的范围并不一致,有主张包括云南、贵州、四川、西康、陕西、甘肃、宁夏7省者;有主张将中国的西部地区依经济条件和国防安全分为西南、西北两区,西南区包括四川、西康、云南、贵州4省,西北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5省者。
近代以来,这些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比较落后,要使之成为持久抗战的战略后方基地,就必须对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各方面都进行开发。
而且抗战时期的有时之士也意识到,中日战争是双方国力的总决斗,只有其综合国力支撑最久的国家,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
云南边境农村贫困成因分析
一、自然条件云南边境地区的自然条件以山地地形为主,据此,将边境贫困村分为高寒山区,山区,半山区和坝区四种类型。
高寒山区边境贫困村,海拔2500米以上;山区边境贫困村,海拔1500米—2500米;半山区边境贫困村,海拔1000米—1500米;坝区边境贫困村,海拔1000米以下。
图3-3云南省沿边乡镇贫困状况与海拔示意图数据来源:根据25个边境县沿边乡镇基本情况统计表整理绘制高寒山区边境贫困村类型主要集中在西北边境线一带,包括了贡山和福贡县的边境乡镇,占25个边境县的8%。
山区边境贫困村所占数量较多,共有16个边境县(市)的乡镇属于该类型,占64%,且主要集中分布在西部边境线,南部边境线数量相对较少且分布零散。
半山区边境贫困村共有4个,占16%,有3个分布在南部边境线。
坝区边境贫困村一共有3个,占12%,零散分布在南部边境一线。
表3-11 根据海拔划分贫困类型表数据来源:根据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经济发展处编:《2005云南民族经济工作手册》、《2007云南民族经济工作手册》数据整理。
因此,边境一线贫困主要以山区贫困村为主,高寒山区,半山区和坝区则相对较少。
绝大多数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拔1500米—2500米的区域。
由于自然条件是影响贫困的因素之一,将贫困率和海拔两个因子同时进行分析时,两个因子之间没有特殊的规律存在,但是存在海拔较高的地区贫困率较高,同时也存在海拔较低的区域有着较高的贫困率。
耕地面积小也是边境贫困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耕地面积的大小直接关系到粮食产量,从而间接影响农户的生活水平。
我国人均耕地大约在1.43亩左右(根据13 亿人口,18.6亿亩耕地计算),考虑到40%左右为城市人口,农村人均耕地为2.38亩。
从保障区域食物安全角度出发,提出最小人均耕地面积概念,把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定义为保障区域食物安全的耕地数量底线,东、中、西三带的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分别为0.8亩,1.2亩,1.7亩。
边境农民人均耕地贫困类型分为,农民人均耕地面积大于2.3亩的划分为一般贫困型,农民人均耕地在1.7亩—2.3亩之间的为贫困型,面积小于1.7亩的属于严重贫困。
中国西部和东部的区别
中国西部和东部的区别
1. 地理和气候条件:中国西部地处青藏高原和沙漠地区,地势高,气候干燥。
而中国东部地势较低,多山丘和平原,气候湿润,四季分明。
2. 经济发展:中国东部地区是国家经济的发展引擎,拥有大部分的经济中心和发达城市,如上海、北京、广州等。
而中国西部地区相对较为欠发达,发展较为滞后。
3. 人口分布:中国东部地区人口密集,是人口聚集最多的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和大城市。
而中国西部地区人口相对较少,人口密度较低。
4. 文化差异:中国东部地区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比较大,更加国际化和现代化。
而中国西部地区更接近传统和民族文化,保留了更多的传统风情。
5. 城乡差距:中国东部地区城市化程度较高,城市发达,基础设施完善。
而中国西部地区有较多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6. 发展机会:近年来,中国政府通过西部大开发政策,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努力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并带来了一些新的发展机会。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是一些典型的区别,实际情况可能会因地区而有所不同。
中国贫困地区的特征
中国贫困地区的特征中国贫困地区的特征 从⾃然条件、⽣态环境和社会基础⽅⾯分析,中国贫困地区具有如下共同特征: 1、⾃然条件恶劣导致中国贫困地区贫穷落后的⾃然因素包括⽓候、地形地貌、地理位置等诸多⽅⾯。
我国位于世界上最⼤的亚欧⼤陆,地势西⾼东低,⼤陆性季风⽓候显著,⽓候复杂多变。
西部⼲旱少⾬,南北⽓温和温度相差较⼤,跨越热带、亚热带和寒温带三个⽓候带。
近海⼤陆多台风,内陆多寒潮,西北、华北多沙漠。
南⽅⾬多泥⽯流多,河流⾬季洪⽔多。
全国灾害⽓候多,旱、涝、冻、风、沙等灾害频繁不断。
贫困地区多处于条件差的区域,主要在西北、西南,呈块状、⽚状分布在⾼原、⼭地、丘陵、沙漠、喀斯特等地区。
这些地区或是⼲旱严重,降⽔量⼩⼜主要集中在夏季;或是地表⽔源不能利⽤,喀斯特地形地表⽔渗透严重;或是⾼寒阴冷,有效积温严重不⾜,不适合第⼀产业农业的耕作;或是⼭⾼坡陡,⽔⼟流失严重、灾害频繁。
⼤多数地区降⾃然条件外,都较为偏僻,远离经济中⼼地区,交通受阻,地理位置⼗分不利,如果按发达地区的⾃然条件衡量,相当多地区都被认为是处于⼈娄不适合⽣存的环境。
2、资源缺乏,基础设施薄弱 --⽔资源短缺。
中国贫困地区⼤多缺⽔严重。
80年代中期,全国农村有2.4亿⼈(占农村⼈⼝的27%)、1.5亿头⼤牲畜饮⽔困难,其中有8000多万⼈、6000多万头牲畜常年缺⽔,分布在贫困地区的就有70%。
--电⼒供应不⾜。
1992年,全国有195年县的户通电率⼩于50%,有1389个县(占全国总县数的58%)户通电率低于95%,有28个⽆电县,有1453个⽆电乡、63120个⽆电村、1.2 亿农村⼈⼝没有⽤上电。
28个⽆电县中,西藏21个、新疆6个、青海1个。
1.2亿⽆电⼈⼝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部、陕⽢宁、豫东皖西、本峡、贵州、滇桂、川青、西藏等。
这些全部都在中西部贫困地区。
--交通不便。
贫困地区多数处于偏远⼭区,交通不便。
我国最为落后的西部地区,虽然⼟地⾯积占全国的2/3以上,但铁路⾥程还不到全国的1/4。
精编高中地理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
简述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形成的原因,如何减小区域差异?我认为综其原因应该是自然、社会、经济等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先看看总结的下表:经济地带东部经济地带12个中部经济地带9个西部经济地带10个范围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不含台港澳)黑吉内蒙古晋豫鄂湘皖赣川渝黔云藏陕甘宁青新划分依据自然条件优越较优越较差经济基础雄厚较薄弱薄弱发展水平较高较低低对外开放程度较高较低较低1、从产业结构上由上面表格我们先从产业结构看,我国东部地区产业更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且民营经济具有强烈的投资欲望,对沿海的经济推动极大。
而西部多数省区,国有经济比重较大,并且这些国有企业不能很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1】从一、二、三产业就业结构看,东部地区二、三产业就业已经大大超过第一产业就业;而西部地区还没有一个省非农业就业超过农业就业。
这样的就业结构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东部地带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中、西部地带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这种差异的形成主要是中、西部地带自然条件较差,历史基础薄弱,因而经济发展水平明显地落后于东部地带。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它对区域劳动生产率、区域产业结构和区域初始资本积累产生不同的影响。
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是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先决条件。
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不利于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西部地区不靠海、深居内陆,对外贸易十分不便,尽管资源相对丰富,但自然条件先天上的不足是导致了西部地区长期贫穷落后。
【2】由于自然地理条件不同,我国的经济布局历史上就集中在东部地区,如其中的工业生产能力60%集中在东部地区。
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人口最为集中、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从基础设施到制造业、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都有较好的基础、极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
旧中国的现代工业几乎都在这一地区。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产业投资和吸引外资加快了这一地区现代产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东部地区以加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西部大开发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西部大开发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西部地区的大开发成为政策制定者的重要战略之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央政府一直致力于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目的是缩小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推动全国经济的全面发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西部大开发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以及它如何推动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一、西部大开发的历史背景西部地区作为中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之一,一直以来都相对落后。
在国家初步确立“改革开放”政策后,中国政府在东部地区推行了一连串的经济改革,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增长。
但是在西部地区,仍面临着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如贫困、自然灾害和人口流失等。
为了弥补东西部巨大的经济差距,中国政府决定在1985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这项战略的主要目标是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立一个完整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在20多年的时间里,西部大开发在各个层面上推动了中国国家现代化的进程。
二、西部大开发带来的经济效益西部大开发虽然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挑战,但它仍然为中国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首先,它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通过西部大开发,许多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在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如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大加强了西部地区与其他地区的联系,也为西部地区的人们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
其次,西部大开发也促进了农村地区的发展。
在过去,农村地区是贫穷和不发达的,但是通过西部大开发,这些地区的农民可以从国家的投资中获益。
政府投资建设农业、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生态农业等项目,让农业发展空间更大,也让大量农民转移就业,促进了农村就业的发展。
同时,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最后,西部大开发也为国家带来了许多新的经济增长点。
通过吸引外资和技术,政府开展多项经济合作与对外贸易,推动了西部地区的产业升级,成为新型产业链的组成部分。
三、西部大开发如何推动国家现代化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推动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基于TFP的视角
一
、
引 言
方 面 已经 有 了实 质 性 的 提 高 。 虽 然 成 绩 斐 然 ,但
是 西 部 地 区经 济 发 展 水 平依 然 和 中 、东 部 地 区有
改革 开 放 3 年 来 ,我 国经 济 增 长 创 造 了世 界 0 的奇 迹 ,取 得 了举 世 瞩 目的 成 就 。我 国西 部 作 为
区 17 年  ̄ 2 0 年 这 3 年 间 的产 出 、 劳 动 投 入 和 98 08 1
( ) 模 型 构 建 一 本 文 以 经 济 增 长 模 型 为 基 础 ,利 用 柯 布 一 道
资 本 投 入 的 时 间 序 列 数 据 。我 国西 部 地 区 目前 具
体 是 指 : 四 川 、重 庆 、云 南 、 贵 州 、 西 藏 、 广 西 、甘 肃 、宁 夏 、青 海 、陕 西 、新 疆 、内 蒙 古 1 2 个 省 区 。 因 为 重 庆 19 年 才从 四川 分 离 出来 ,因 97 此 为 了统 计 上 的科 学 性 和 延续 性将 重 庆 并 人 四川
要 】自实施 西部 大开发战略 以来 ,西部 地 区经济取得飞速的发展 ,但 当前现 实情况是和 中、东部地
区仍存在较 大的差距 。本 文运 用索洛经济增 长模型 ,实证考察 了全要 素生产率对西部 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结果显 示西部地 区经济增长仍 主要依 赖于 资本投 入 ,这种 粗放型经 济增长的模 式长期来 看必然难 以为继 , 应该 大力提 高制度改革 、技术进步 、人 力资源对经济的贡献度 。
[】 华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统 计 局 统 计 数 据 [B o .t : ww 4中 E / L ht / 】 p/ w
我国西部经济发展的困境分析
我国西部经济发展的困境分析摘要:东西部差距的形成源于:地理环境问题是西部长期落后的初始原因;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脆弱性是后期开发的结果,而人口刚性膨胀又加剧了这个恶果;国家政策拉大了东西部差距,而且现有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会使这个差距继续扩大;人力资源素质不高使东西部差距在短期内无法根本缩小,相反还会日益扩大。
因此,解决东西部差距问题绝非一朝一夕能解决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克服地方政府急功近利的思想,制定长期的科学发展规划。
关键词:我国西部;经济发展;四大困境从各个地方政府的“十一五”规划和基层政府的规划来看,还有一些地方政府和个人仍然没有科学认识到东西部差距的严峻现实及其形成的原因。
正确认识东西部差距的现实及其形成的各种难以克服的原因,对于国家和西部地方政府正确制定发展规划和各种政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西部经济发展面临的首要困境是地理环境问题本文讨论的西部包括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甘肃、青海、西藏、新疆、内蒙古、广西、陕西和宁夏12个省市区,面积68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面积的71.5%[1]。
从地势来看,我国西部绝大部分地区海拔在2000米以上,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其他还有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等海拔也比较高。
西部地区除青藏高原外,大部分分布在我国第二地形的中低山地。
科学研究证明,陆地海拔每升高1000米,人体劳动能力就因缺氧而下降10%左右,正常人在海拔4000米以上地区工作时的劳动能力比在近海平原处工作时下降39.7%;海拔每升高1000米,内燃机功率就下降8-13%,油耗增加6%。
西部的工业效率是东部的40%,综合效益指数为东部的83%,劳动生产率为东部的80%。
由于地理环境等各方面的原因,西藏经济发展成本大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0%-170%[2]。
从气候来看,西部受东南季风和西北季风的影响都很强烈,寒、暖、干、湿的季节变化很大。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春秋为冬夏两种季风交替的时期,天气多变,各种气候分子时空分布不均。
改革开放后中国西部的影像流变
改革开放后中国西部的影像流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西部地区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
从贫困落后到繁荣富裕,从闭塞落后到开放包容,中国西部地区的影像在改革开放后发生了巨大的流变。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西部地区的形象主要是贫困落后和闭塞落后。
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和历史遗留问题,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
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教育医疗水平低,贫困人口众多,生活条件极为艰苦。
这一时期的西部地区形象主要是贫穷落后、生活艰难,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西部地区的形象开始发生变化。
一方面,国家对西部地区实施了大力扶持和支持政策,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加快了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西部地区的居民也积极适应了改革开放的大潮,不断改革创新,开展各种形式的经济活动,推动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
这一时期的西部地区形象逐渐由贫穷落后向繁荣富裕转变,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西部地区的形象变化在许多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西部地区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日益完善,高速公路、铁路、民航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中国西部地区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力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确保了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国家实施了一系列对口支援政策,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促进了西部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
在人民生活水平方面,中国西部地区的居民享有了更好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西部地区的形象变化无疑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贫穷落后的西部地区变得富有活力,巍然崢嶸,展现出了新时代中国西部地区的新形象。
这种形象变化不仅是西部地区自身的发展变化,更是中国改革开放大潮下的西部地区的发展和变革。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西部地区的形象正在不断焕发出新的光彩,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生动写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综合性社会总体发展水平方面的差距
东西部地区的总体差距是多方面的,反映在综合性社会发展水平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从综合发展水平看,东部大多数省市的综合发展水平的位次在前移,而西部大多数省区的位次在后移。
(2)从社会发展水平的具体指标看
人口素质方面,大学程度人口指标最高的是东部地区的北京,最低的是西藏(0.66%)和贵州(0.89%)。不识字或很少识字的人口指标,最高的为青海省32.55%,其次为甘肃36.73%。最低的是北京市10.74%。可见,由于人口素质的问题,西部地区实现小康困难重重。
中国西部贫穷落后的原因
浏览次数:1277次悬赏分:0 | 提问时间:2008-3-12 19:32 | 提问者:lyyq521
推荐答案 西部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主要成因
一东西部济都取得了长足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与东部地区的差距逐步拉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明显加剧,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政策倾斜与投资倾斜为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速度,在效率优先原则的指导下,国家对区域发展采取了“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对东部地区给予了一系列倾斜发展的优惠政策,短短十多年的时间,就建起了5个经济特区,开放了14个沿海城市和一大批沿江、沿边中心城市。同时还在财政、税收、金融、贸易、引进外资、人事制度等方面赋予诸多优惠政策,使这些地区在全国逐步削弱计划控制的改革中,先期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客观上对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3)从反映生活质量指标之一的每百人电话拥有量看,东部为2.6部,西部仅为0.02部。
从以上几个指标来看,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程度较高,人口素质较高,社会结构和生活质量也优于中西部地区。
二造成东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的四个主要原因
东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不平衡,既有历史、社会、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原因,也有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结构本身方面的原因。从系统分析的角度看,导致差距扩大的原因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西部地区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被动地位,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是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拉大的重要原因。
2、产业结构不平衡的差距
在我国经济结构中,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大约为20%、50%和30%。其中,东部沿海地区非农业产值已占到农村社会总值的80%左右,农业产值仅占20%。而西部地区非农业产值则仅占20%,农业产值却占了80%。这种经济结构的差距,导致东部发达地区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效益较高、风险较小的第二、三产业,而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70%—80%则来源于效益较低、风险较大的第一产业。
1、历史原因与文化背景东西部地区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差异,是导致经济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中西部地区的黄河上中游,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经济社会重心逐渐南移。但沿海地带经济的发展,内陆相对衰落这种宏观地域结构的变化,则主要还是西方殖民主义者入侵的结果。
1840年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与商品首先进入中国东南沿海地带。与此相反的是,由于封建统治、自然灾害以及战乱的影响,许多中西部的城市却相应地衰落或停滞不前。如古城西安三十年代的人口还不及1843年的一半。
1、经济总量与人均收入方面的差距
改革开放20年来,东西部地区之间的人口比例几乎没有变化,但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却发生了较大变化。
1980年,东、中、西三大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为52.17:30.30:17.53,而到“八五”期末的1995年,比例为59.00:26.50:14.50。东部地区所占比重提高了6.83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则分别下降了3.80和3.03个百分点。
4、深层的产业结构问题产业结构的差异,以及由产业结构差异所导致的效益差异,是造成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另一重要原因。
中国的工业区域布局具有“南轻北重、东轻西重”的基本特征。东部地区以轻型或轻重混合型产业为主,西部地区则主要以重型产业为主。产业结构性差异往往会导致地区间经济产出水平的巨大差距。据专家研究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市大多为轻型或混合型的工业结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