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中国近代翻译理论 共37页
《翻译理论及实践》PPT课件
英汉对比
a
1
2.1 英汉语言对比
▪ 吕叔湘先生曾经指出:“只有比较才能看 出各种语文表现法的共同之点和特异之点。 拿外语跟汉语进行比较,可以启发我们注 意被我们忽略过去的现象。”
▪ 世界上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语法,否则, 人们就不能进行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的研 究。而通过分析和对比英汉两种语言,译 员必将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译事之艰辛。
2. Upon his death in 1826, Jefferson was buried under a stone which described him as he had wished to be remembered as the author of the Declaration on Independence and the Virginia Statute for Religious Freedom and the father of th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a
7
2.1.2 形合与意合
▪ 英语国家沿袭了古代希腊人非常严格和规范的语 词系统。古代希腊人认为,语词系统与思维系统是 相一致的,要表达一个清晰合理的思想就离不开清 晰合理的词形和句法。而在一个毫无条理的陈述 结构中,思想肯定也是杂乱无章的,而杂乱无章的 思想是没有意义的。英语形合的特征正是在这样 一种背景之下形成的。
a
16
参考译文
1. 月球离地球非常遥远,即使那边山上长着 大树,有大象在跑来跑去,我们用已经发 明的最高倍率的望远镜也不能看到它们。
2. 1826年杰斐逊逝世。按他生前遗愿,在他 墓地的石碑上刻着:独立宣言和弗吉尼亚 州信教自由法令的作者,弗吉尼亚大学创 建人之墓。
中国翻译理论
一、佛经翻译时期安世高——小乘佛经的首译者安世高(东汉):西域安息人,太子,博学多识,笃信佛教,弃王位而向佛,游化西域,后旅居中国,通晓汉语,注重修行,译经20多年,多是直译。
“义理明晰,辩而不华”,《明度五十校计经》,开后世禅学之源。
支谦——《法句经序》支谦(三国):月支人,博览经籍,莫不谙究。
世间伎艺,多所综习。
遍学异书,通六国语。
孙权时(二二二―二五二)拜为博士,辅导太子孙亮。
谦以经多梵文,集众本译为汉文行于世。
约三十年间,译经八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
其翻译以大乘“般若性空”为重点。
反对译文尚质,主张“曲得圣义,辞旨文雅”,首创“会译”,译文加注也始于他,《法句经序》是中国首篇重要译论。
鸠摩罗什——最著名的佛经翻译大师鸠摩罗什(六朝),印度人,我国著名佛教学者、佛经翻译家。
出家后,通晓大乘经论,后到了中国长安,前后所译的经论,有380多卷。
鸠摩罗什倾向于意译,“其文约而诣(畅达),其旨婉而彰”,提出了表现原作文体风格问题,促进了六朝佛学繁荣和隋唐佛教诸宗形成。
释道安——五失本,三不易释道安(晋代):著名佛教学者,讲授《般若经》。
他不懂梵文,通过同本异译比较研究翻译。
他貌丑心慧,“穷览经典,钩深致远”后,对佛经进行注释,凡二十二卷。
利于佛教的广泛传播,为后世佛经注释作出范例。
还总结出翻译的“五失本,三不易”学说,具有翻译本体论意义。
(一)胡语里边,倒装句很多,翻译时必须要改过来,使之顺从汉语语法,适应中文的结构;(二)胡语的经典文字质朴,而中国人喜好文字华美,翻译时为了适合中国人好文的习惯,在文字上不得不加以润饰,以便流通;(三)胡经原原本本,十分详细,尤其是颂文部分,同一意义往往要反复三、四次,翻译时,对这些重复的句子要加以删略;(四)胡经中在长行之后,另有重颂,复述长行的内容,翻译时往往也得删除,才能使译文洗练;(五)胡经中,每说完一事,再说另一件事时,往往还要把前边那件事重说一遍,因此翻译时,也不得不对这些重复的话一并删除。
中西方翻译理论汇总PPT课件
theories (e.g. general translation theory, polysystem theory);
research methods (e.g. descriptive, empirical);
CHENLI
redefine the concepts ‘literal’ and ‘free’ in operational terms, to describe ‘meaning’ in scientific terms, and to put together systematic taxonomies of translation phenomena.
even the syntax contains a mystery – I render not word-for-word,
11
but sense for sense. (St Jerome 395 CE /1997: 25)
many modern theoreticians concur that the main problem with the writings on translation in this period was that the criteria for
容易。”
所谓“五不翻”,即五种不意译而是用音译的情形:
1、秘密故不翻。具有神秘色彩的词语应该不翻。如六字
真言“唵嘛呢叭咪吽”意为“哦!莲花里的珠宝”。不照
字面意义翻译出来,保持了佛语的神秘和庄重。
2、含多义故不翻。如梵语“薄伽梵”一词具有六种意义:
“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这些词无法
精通梵文,熟悉正确的翻译方法,不失梵文所载的义理。
5
·薄阅苍雅,粗谙篆隶,不昧此文,其备八也。
中国近代翻译理论
严复译文: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 严复译文: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 面野。槛外诸景,历历如在几下。乃悬想二千多年前, 面野。槛外诸景,历历如在几下。乃悬想二千多年前, 当罗马大将恺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 当罗马大将恺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 人功未施。其借证人境者,不过几处荒坟, 昧,人功未施。其借证人境者,不过几处荒坟,散见坡 陀起伏间,而灌木丛林,蒙茸山麓,未经删治如今日者, 陀起伏间,而灌木丛林,蒙茸山麓,未经删治如今日者, 则无疑也。怒生之草,交加之藤,势如争长相雄。 则无疑也。怒生之草,交加之藤,势如争长相雄。各据 一抔壤土,夏与畏日争,冬与严霜争,四时之内, 一抔壤土,夏与畏日争,冬与严霜争,四时之内,飘风 怒吹,或西发西洋,或东起北海,旁午交扇,无时而息。 怒吹,或西发西洋,或东起北海,旁午交扇,无时而息。 上有鸟兽之践啄,夏有蚁蝝之啮伤,憔悴孤独, 上有鸟兽之践啄,夏有蚁蝝之啮伤,憔悴孤独,旋生旋 灭,菀枯顷刻,莫可究祥。是离离者亦各尽天能,以自 菀枯顷刻,莫可究祥。是离离者亦各尽天能, 存种族而已。数亩之内,战事白炽然,强者后亡, 存种族而已。数亩之内,战事白炽然,强者后亡,弱者 先绝,年年岁岁,偏有留遗,未知始自何年, 先绝,年年岁岁,偏有留遗,未知始自何年,更不知止 于何代。苟人事不施于其间,则茫茫榛榛, 于何代。苟人事不施于其间,则茫茫榛榛,长此互相吞 混浊蔓延而已,而诘之者谁耶? 并,混浊蔓延而已,而诘之者谁耶?
五、梁启超的译学贡献 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1896年在给皇帝 ) 年在给皇帝 的奏折中提出“开译书局” 的奏折中提出“开译书局”;1897年,他在 年 变法通议》的第七章《论译书》中提出: 《变法通议》的第七章《论译书》中提出: 1.择当译之本; 择当译之本; 择当译之本 2.定公译之例(有关译名统一问题); 定公译之例( 定公译之例 有关译名统一问题); 3.养能译之才。 养能译之才。 养能译之才 梁启超的“豪杰译” (梁启超的“豪杰译”)
中国近代翻译理论
❖ 2.李鸿章(1823-1901)的奏折:“伏 惟中国与洋人交接,必先通其志,达其欲,
周知其虚伪诚实,而后有称物平施之 效。……”
❖ 3.1865年,洋务派创办“江南制造局”,
聘请英国人傅兰雅、伟烈亚力,美国人金楷 理、
❖ 林乐知等从事翻译。这些洋人如何做翻译?
❖ 4.张之洞(1837-1909)认为:“自强之 道,贵乎周知情伪,取人所长。若非精晓洋 文,必无从会通博采。”
❖ 两种语言都深有研究,甚至对各自文字的字 源及其异同也深入考察。在翻译时,要充分 考虑原文的音调,文句的简繁,文体的变化, 以及义理精微之所在等,反复斟酌,最后还 要模仿原文的神情及语义。力求与原文在意 思上无一毫出入,而且使读者读了以后能达 到与读原文者相同的感受。“……译成之文, 适如其所译而止,而曾无毫发出入其 间。……能使读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 异。” 这一提法,同现代等值理论非常接近。
❖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 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任取一书, 责其能与斯二者,则已寡矣。其故在浅尝, 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
❖ ……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故 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 严复译文: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 面野。槛外诸景,历历如在几下。乃悬想二千多年前, 当罗马大将恺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 昧,人功未施。其借证人境者,不过几处荒坟,散见坡 陀起伏间,而灌木丛林,蒙茸山麓,未经删治如今日者, 则无疑也。怒生之草,交加之藤,势如争长相雄。各据 一抔壤土,夏与畏日争,冬与严霜争,四时之内,飘风 怒吹,或西发西洋,或东起北海,旁午交扇,无时而息。 上有鸟兽之践啄,夏有蚁蝝之啮伤,憔悴孤独,旋生旋 灭,菀枯顷刻,莫可究祥。是离离者亦各尽天能,以自 存种族而已。数亩之内,战事白炽然,强者后亡,弱者 先绝,年年岁岁,偏有留遗,未知始自何年,更不知止 于何代。苟人事不施于其间,则茫茫榛榛,长此互相吞 并,混浊蔓延而已,而诘之者谁耶?
中国翻译史概述ppt课件
佛经 翻译 概览
东汉桓帝末年安世高译经开始,魏晋南 北朝进一步发展,唐代臻于极盛,北宋 式微,元以后则是尾声。(马祖毅,1819)
四个阶段:
草创时期(beginning):东汉桓帝末 年到西晋
发展时期(development):东晋到隨 全盛时期(highlight, flourishment):
近代翻译史起于鸦片战争止于“五四”运动 现代翻译史从“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 当代翻译史则从建国后至今
西方翻译简史
28
西方翻译实践史
开端《七十子希腊文本》
第一次翻译活动高潮
罗马文学三大鼻祖之一的安德罗尼柯于公元前 3世纪翻译的拉丁文版《奥德赛》被视为西方翻 译史上最早的译作,其后的一些大文学家们也都 开始尝试用拉丁语翻译或改写希腊戏剧作品,从 而掀起了西方历史上第一次翻译高潮。这一阶段 的翻译活动将古希腊文学介绍到罗马,促进了罗 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
际
(八卷),是中国编译西方数学
的
的最早著作
翻
《圣经》翻译:贺清泰(P.L. De Poirot) ,艾儒略
译
活
动
清末 的翻
译
林则徐 : “组织翻译活动的 先驱”。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开 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 书”
林则徐在使粤和督粤期间 (1839-1840年)曾组织人员 翻译编纂了《四洲志》
鲁迅
巴金
五
胡适
梁实秋
四
郭沫若
冰心
时
郑振铎
林语堂
期 的
朱生豪 周作人
茅盾 郭沫若 瞿秋白
第二讲 中国翻译史及译论概述
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自佛经输入后,印度佛教的唯心主义哲学逐 步和中国原有老庄玄学相结合,到南北朝时, 这种唯心主义思潮发展到极盛阶段。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史书里,对帝王相貌的 描写往往是“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等, 这种描写是受佛经影响,造成神秘莫测的印 象,增加自己身份,使百姓臣服。
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
东汉末年到西晋(公元148-316年) 我国翻译史上有文本的笔译,始于东汉桓帝建和二 年(公元148年)印度佛经的翻译。 译者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翻译主要靠 直译,甚至是“死译”、“硬译”,采取口授形式, 因此可信度不高 最早的译家: 安清,字世高,西域安息(波斯)人,原是安息王 国太子。从公元148年到172年(灵帝建宁五年), 20年间译出《安般守意经》等30多部佛经。 支娄迦谶(chen),简名支谶,西域月支人。他通 晓华语,到灵帝中平年(184-189年)为止,“传 译梵文”,译出若干部佛经。 支谦(三国)、竺法护(西晋)
古代翻译史
三、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的中西文化交流,规模 比明末清初巨大得多,影响深远得多。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已经逐渐沦为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和保国保种已 经成为第一要务。 这个时期引进的西学,主要内容是随着工 业革命兴起的现代科学技术、进化论学说、 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古典哲学和古典政治 经济学。
古代翻译史
佛经翻译对中国语言文学的影响: 促进了汉语构词方式 丰富了汉语的音韵、语法和文体和句法 以无法预想的各种方式丰富着中国的文学 题材
大量佛教词汇成为汉语词汇的一部分,如 菩萨,阎罗王,世界,五体投地,因缘, 果报等。 如“劫”,全译音是“劫波”,是印度神 话里一个极长时期的名称。据说,1680万 年为一小劫,合20小劫为一中劫,合4中劫 为一大劫。每劫末尾,一切都要毁灭,所 以汉语里有“在劫难逃”的说法。
近代翻译史概述
4. 翻译活动的影响:
1. 同文馆:对汉语词汇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例如:丁韪良的译著《万国公法》在当时影响很大,在与西方人有接触 的中国官员中流传甚广,尤其对毕业于同文馆的学生影响更大。其中部分词汇 流传至今,如“民主”和“自治”。
2. 江南制造总局:对于汉语科技词汇的发展贡献巨大。 光学和声学等学科新词都是由江南制造总局的翻译们最先使用起来 的,这些词汇对科技领域现代汉语的形成和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1. 翻译活动概述:(背景和目的)
自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对外国侵略者逐步采取屈服的政策,当时的礼 部和理藩院已不能胜任和外国侵略者交涉的任务。
2. 翻译活动:官方
翻译主体:政府机关(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 署或译署,是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的总机构)
翻译影响:由于参与翻译活动的多为政府官方译员,因而在政府的外 交活动中起到了重大作用。例如通过再议与俄国签订的丧权辱国的 条约,为国家争回部分领土主权。
2. 翻译活动:官方
翻译主体:政府官员
翻译途径:外国人口述,中国人笔. 奕 1860,奏请创立同文馆。1868年正式成立同文馆。开始只有英文馆,后增设法文馆、 俄文馆、德文馆和东文馆。学员在此学习外国语言文字和翻译等。 同文馆师生所译之书据说有二百余种,但常见于记载者: 丁韪良译《万国公法》《陆地战役新选》《西学考略》《格物入门》等。 毕利于: 《法国律例》(《拿破仑法典》第一次中译本) 《化学指南》《化学阐原》(中国最早的化学教科书) 汪凤藻: 《新加坡律例》等等。
3. 翻译活动的影响
① 为后期清朝外事机构的翻译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 促进了西学东渐。先进人士纷纷把向西方学习作为改造和拯救中 国的一剂良药,纷纷提出了自己认识和改造社会的思想。 ③ 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近代化进程 ,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为寻求富国强 兵之道而放眼看世界。
中国的翻译理论简介
南怀仁
南怀仁为清朝廷制造的6件天文仪器,至今还保存 在北京古观象台上。在南怀仁逝世300周年的时候, 中国政府向比利时鲁汶大学南怀仁基金会赠送了 “天球仪”(即南怀仁设计制造的大型天文仪器之 一)的模型,至今保存在南怀仁厅前。
比利时鲁汶大学建立的怀仁厅
中国近代翻译家之一:严复
严复(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乳名体干,初名传初, 改名宗光,字又陵,后名复,字几道,晚号野老人,福建侯官 (后并入闽县,称为闽侯,今福州市)人。他系统地将西方的社 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是清 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 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严
把西方的古典经济学、政治学理论
复
以及自然科学和哲学理论较为系统
天
地引入中国,启蒙与教育了一代国
津
人。
铜
雕
五四以来的著名翻译家
著名的文学翻译家:鲁迅、瞿秋白、郭沫若、茅盾,沈雁冰、郑振铎、 郁达夫、叶圣陶、巴金、林语堂,朱光潜、朱生毫、傅雷。
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如陈独秀、李大钊、张闻天、成仿吾等。
●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
变为另外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巴尔胡达罗夫,1985中文版) ● According to Newmark, translation is “ a craft consisting in the attempt to
汤若望对中国科学有很大贡献。他制造了浑仪、天 球仪、日暑、罗盘、望远镜等许多天文观测仪器, 译述撰订了大量天算历法方面的著作。他还在《崇 祯历书》的编纂工作中做出很大贡献,他的一些著 述被收入该书中,例如“法算”专论天文计算中必 需的数学知识,“会通”是中西度量单位换算表等。 书中采用第谷体系和几何计算方法,亦有伽利略的 新发现,使欧洲天文知识得以在中国传播。他将 137卷的《崇祯历书》改编为103卷《西洋新法历 书》,并据此制定了《时宪历》,行用20余年。他 以学识、勤勉和无私受到人们的钦佩与尊敬,为中 西科学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
翻译理论与实践第二讲
返回章重点
译文:我们人人都有自己的压力和动力。就我 而言,这压力就是我日趋衰弱的身体状况, 两年前还是我手下败将的网球对手,现在却 打不过了。我的动力就是想赢球。
22
返回章重点
再如:
The first time I saw her, half of my life ago, she nearly took my breath away.
8
返回章重点
【译文】她貌颇美丽,肤色雪白,柔腻如凝 脂,双眸点漆,似意大利产。斜波流媚,轻 盈动人,而鬈毛压额,厥色深墨,状尤美观。 形体略短削,微嫌美中不足。
9
返回章重点
虽然她有点矮小和肥胖,显得不很匀称,可 是她肤色雪白,长着一双意大利女人的大眼 睛,披着深黑的浓发,貌美而动人。(李田 心译)
27
返回章重点
You could not step twice into the same rivers, for other waters are ever flowing on to you; into the same rivers we step and do not step; we are and are not.
复提出来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可始终
没有哪一种新提法能取而代之。因为“信、达、 雅”言简意赅,主次突出,全面系统,完整统一。
4
返回章重点
“信、达、雅” 这条标准看来简单,真
正在实践中发现很难做到,常会遇到顾此失
彼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说,这条标准仍具
有相对的意义。就是自己的作品很难令人满
意,更何况是翻译,永远不会十全十美。
35
返回章重点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研究专家尤金• 奈达把翻译过 程划分成分析、转换、重建三个阶段:
翻译理论入门中国篇PPT课件
• (4)经文在长行之后,另有偈颂复述,内容重复, 有时是五百字,有时达一千字,在翻译时也被删去;
• (5)经文中讲完一事便告一段落,要转述别的事时13
佛经翻译的代表人物(二)
• “三不易”:有三件事决定了翻译并非易事:
• 支谦:字恭 明,原为月 支人。汉献 帝 ( 189200 ) 末 年 ,避乱入吴 ,深得孙权 的赏识。
8
佛经翻译的代表人物(一)
• 天竺言语,与汉异音。云其书为天书,语
为天语。名物不同,传实不易。••••••将炎
虽善天竺语,未备晓汉。其所传言,或得
胡语,或以义出音,近于质直。仆初嫌其
辞不雅。维祗难曰:“佛言,依其义不用
点。 • 3、说明我国译论从一开始便深植
于传统文化土壤之中。
10
佛经翻译的代表人物(二)
• 道安 (312—385):又 名释道安,俗姓卫,常 山扶柳(今河北冀州) 人。18岁出家,因其形 貌黑丑,初时未受到重 视。但由于他的博闻强 记,数年后,他的师傅 改变态度,让他受具足 戒,并准许他出外参学 。
24
明末清初翻译活动的代表人物(一)
• 徐光启的翻译思想: • 1、求知、求真理。 • 2、抓重点,抓“急须”,能
够从哲学方法论角度着眼。 • 3、想要超越前人和外国人,
就必须对对方的语言等进行 彻底的了解,在此之前必须 先学会翻译。 • 徐光启与利马窦合作翻译了 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
• Elements of Geometry 25 by Euclid
• “五失本”、“三不易 11 ”的翻译思想 。
“五失本” (five deviations) “三不易” (three difficulties)
近代翻译史概述PPT共22页
谢谢!
•
30、风俗可以造就法律,也可以废除 法律。 ——塞·约翰逊
近代翻译史概述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
26、我们像鹰一样,生来就是自由的 ,但是 为了生 存,我 们不得 不为自 己编织 一个笼 子,然 后把自 己关在 里面。 ——博 莱索
•
27、法律如果不讲道理,即使延续时 间再长 ,也还 是没有 制约力 的。— —爱·科 克
•
28、好法律是由坏风俗创造出来的。 ——马 克罗维 乌斯
•
29、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 的状态 中,哪 里没有 法律, 那里就 没有自 由。— —洛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译以致用的翻译目的(2)
梁启超:“在昔欧洲各国变革之始,其魁儒硕 学,仁人志士,往往以其身之所经历,及胸中 所怀,政治之议论,一寄之于小说。……往往 每一书出,而全国之议论为之一变。彼英、美、 德、法、奥、意、日本各国政界之日进,则政 治小说,为功最高焉。……今特采外国名儒所 撰述,而有关切于今日中国时局者,次第译 之。” (《译印政治小说序》 1898)
第二讲 中国近代翻译理论
1、严复的社科翻译:打响了中国思想界的轰天炮 2、文学(主要是小说)翻译:是现代白话文学的先声 3、参考书目: 陈平原 《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二十世纪中国小 说史》 袁进《近代文学的突围》 《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9) 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 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 胡翠娥《文学翻译与文化参与——晚清小说翻译的文化研究》
新意境入旧风格:旧瓶装新酒
2、“诗界革命” “余虽不能诗,然尝好论诗,以为诗之境界,被千余年来 鹦鹉名士占尽矣,虽有佳章佳句,一读之,似在某集中曾 相见者,是最可恨也。故今日不作诗则已,若作诗,必为 诗界之哥仑布、玛赛郎然后可。犹欧洲之地力已尽,生产 过度,不能不求新地于阿米利加及太平洋沿岸也……要之, 支那非有诗界革命,则诗运殆将绝。虽然,诗运无绝之时 也。今日者,革命之机渐熟,而哥仑布、玛赛郎之出世, 必不远矣。” “欲为诗界之哥仑布、玛赛郎,不可不备 三长,第一要有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 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不然,如移木星、金星之动物 以实美洲,瑰伟则瑰伟矣,其如不类何。若三者俱备则可 以为二十世纪支那之诗王矣。”(《夏威夷游记》)
(一)严复的信达雅(1)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
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 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其故在浅尝,一也; 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今是书所言,本五十年来西人 新得之学,又为作者晚出之书。译文取名深义,故词句之间, 时有所颠到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本文。题
(一)严复的信达雅(2)
窃以谓文辞者,载理想之羽翼,而以达以情感之音声也。 是故理之精者,不能载以粗犷之词,而情之正者,不可达以 鄙倍之气。……不佞之所从事者,学理邃赜之书也,非以饷 学童而望其受益也。……故曰:声之眇者不可同于众人之耳, 形之美者不可混于世俗之目,辞之衍者不可同于庸夫之听。 非不欲其喻诸人人也,势不可耳。 (《与梁任公论所译 〈原富〉书》)
(三)译以致用的翻译目的(1)
严复、夏曾佑: “且闻欧、美、东瀛、其开 化之时,往往得小说之助。是以不惮辛勤,广 为采辑,附纸分送。或译诸大瀛之外,或扶其 孤本之微。文章事实,万有不同,不能预拟; 而本原之地,宗旨所存,则在乎使民开 化 。 ” ——《 国 闻 报 馆 附 印 说 部 缘 起 》 (1897)
今日言译例,当法《内典》。…凡译书者,将 使人深知其意,苟其意靡失,虽取其文而删增 之,颠倒之,未为害也。然必译书者之所学与
著书者之所学相去不远,乃可以语于是。近严 又陵新译治功《天演论》,用此道也。—— 《论译书》
译意不译词的翻译方法
英译自序云:用英人体裁,译意不译词,惟自
信于原文无毫厘之误。日本森田氏自序亦云: 易以日本格调,然丝毫不失原意,今吾此译, 又纯以中国说部体段代之,然自信不负森田。 果尔,则此编虽令焦士威尔奴复读之,当不谓 其唐突西子耶?(梁启超《〈十五小豪杰〉译 后语》)
新意境入旧风格:旧瓶装新酒
1、梁启超的革命观
“革”包括“改革”(reform)和“变革”(revolution)。 “Reform者,因其所固有而损益之以迁于善也,如英国 国 会 一 千 八 百 三 十 二 年 之 Revolution 是 也,”“Revolution者,若转轮然,从根柢处掀翻之,而 别造一新世界,如法国一千七百八十久年之Revolution是 也。” “其事物本善,而体未完法未备,或行之久而失 其真,或经验少而未甚发达,若此者,利用Ref.。其事物 本不善,有害于群,有窒于化,非芟夷蕴崇之,则不足以 绝其患,非改弦更张之,则不足以致其理,若是者,利用 Revo.。” 革命的结果应该是祛除积痼,顺应时势,求取 进步。而包括历代王朝变更的易姓革命徒有形式,没有进 步的实质,因为它们都没有给中国群治带来质的进化。所 以,“易姓者固不足为Revolution,而Revolution有不必 易姓。”“国民变革与王朝革命,其事固各不相蒙,較較
曰达旨,不云笔译,取便发挥,实非正法。什法师有云:“学
我者病”。来者方多,幸勿以是书为口实也!
《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 之无文,行而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故 信、达而外,求其尔雅。此不仅期以行远已耳,实则经理微言, 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难。 往往抑义就词,毫厘千里,审择于斯二者之间,夫固有所不得 已也,岂钓奇哉! (《天演论译例言》 )
新意境入旧风格:旧瓶装新酒
3、译意不译词 表现形式:1)改用中国人名地名;2)保留原 作的故事情节,改变小说体例,割裂回数,符 合中国说部体制;3)删去无关紧要的闲文和 不合国情的情节。 原因:1)外语水平的粗糙;2)对译方法的盛 行;3)对域外小说的理解和评价低;4)小说 家与翻译家两种角色没有分离;5)翻译活动 的政治性;6)读者的因素
(三)译以致用的翻译目的(3)
梁启超: “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 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 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 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 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 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 (《论小说与群 治之关系》1902)
物之存亡,系其精气,咸所自已,莫获致之。方其亡也,虽 务存而犹亡;及其存也,若几亡而仍存。 ……然而自宋历 明,以至于今,彼古文辞,未尝亡也。以向之未尝亡,则后 之必有存,固可决也。(《古今文钞序》)
(二)梁启超的译意不译词
译书有二蔽:一曰徇华文而失西义;二曰徇西 文而梗华读;夫既言之矣,翻译之事,莫先于 《内典》;翻译之本,亦莫善于《内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