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行动反思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反思源于教师自我角色愿望、需要以及实践和追求,是教师成长最根本的内在动力,对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回顾和评述当前教师反思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师行动研究反思模式。
关键词教师反思模式行动研究
An Inquiry into the Confession Model of Teacher Action Research//PanYuzhi
AbstractConfessionderivesfromteachers'selfcharacterrespi-ration,needs,practicesandpursue,andisthemostimportantin-ternalimpetusfortheirdevelopmentwhichisprofoundlysignifi-cantinimprovingeducationquality.Thisarticleproposedanovelteacheractionresearchconfessionmodelonthebasisoftheret-rospectandreviewofthecurrentteacherconfessiontheories.
Key wordsteacher;confessionmodel;actionresearch
Author's addressOn-jobPostgraduateofZhejiangUniversity,310000,Hangzhou,Zhejiang,China
教师反思,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备受西方教育界重视的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培养模式。近年来,该理论逐渐受到我国教育专家的关注,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方兴未艾。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熊川武先生所著的《反思性教学》,介绍了教师反思的若干典型模式以及基本内涵。但纵观现有研究,对教师反思模式所涉及的反思时机、反思成效等问题尚缺乏深入系统论述。本文拟在分析教师反思模式理论的基础上,探讨行动研究反思模式的构建,以期促进教师反思能力的提升与教育教学效率的提高。
1教师反思及其意义
1.1教师反思以及特征
反思,是指“行为主体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其情景的能力”,它是任何一个有责任感的个体都应具备的一种能力。教师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批判性地考察与教学有关的自我行为表现,通过回顾、评价、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与修正,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自学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和教学创造能力等,进而促进教育教学效能提高的过程。
教师反思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我指向性,即教师对自我行为和自我观念进行的分析和修正;二是实践性,即教师反思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实践的效能,而教师自学能力、研究能力等素质的提高只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而已;三是实效性,即教师通过对行为及其所依据的理念的反思,赋予自己新的角色定位,使自己成为具有一定专业学术素质的“知识传授者”;四是反省性,教师反思是教师立足于自我以外的、对于自身实践方式和情境多视角、多层次的思考,是教师自觉意识和能力的体现。1.2教师反思的意义
1.2.1更有利于教师经验的积累
教学经验是教师反思的基础,反思又有利于教学经验的积累。不仅如此,反思还有利于教师经验质的提高。经过反思的经验,可以有效地去除原始经验中的无益成分,提炼出精华并加以系统化。与此同时,反思还有利于教师经验准备性的提高。研究表明,反思是提高经验准备性的关键因素。1.2.2更有利于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
具有科研意识与能力,是所有专业人员的共同特征,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职业专业化水平的必由之路。在反思性教学过程中,反思不是一般的回想教学情况,而是探究处于教学的决策和技术以及伦理等层面的教学主题、教学目的、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因而,教师反思具有较强的研究性质。
1.2.3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方面,当教师全面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他会对教学主体、教学目的和教学工具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价和修整,从而客观上有利于学生德、智等诸多方面的改进和提高;另一方面,学校作为影响学生的重要场所,其中的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师的每一方面变化或改进,必然会导致学生相应方面的变化和改进。有了善于反思的教师,学生更容易反思,反思自己学习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进而逐步达到自身的全面发展。
2教师反思模式及其评述
自教师反思模式理论诞生以来,欧美和我国的教育专家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型:2.1埃拜模型
该模型建立在杜威的反思理论与柯尔伯格等人的道德理论基础之上,认为反思性教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是指课堂行为;广义的不仅指课堂行为,而且包括课前的计划与课后的评价。它由反思性计划、反思性教学、反思性评价三部分构成。
2.2拉博斯凯模型
该模型也是建立在杜威的反思理论的基础之上的。此模型认为反思性教学主要有三个部分:动力、行动和结果。认为教师反思行动总是处于特定的情境中,并指向特定的内容:实践的与理论的。
综观上述两个教师反思模型,它们对于教师反思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仔细分析,这些研究仍存在一些缺陷与问题:第一,在模型的陈述方面,这两个模型均采用了抽象的图形方式,难以为实际工作者所理解。因为对图形内容的理解本身就需要一线的教师具备相当程度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这与目前我国部分教师理论水平较低的状况不相适应。第二,在模型的研究过程中,没有得到实际工作者的积极支持和参与,难以解决实际问题,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2)30-0008-02
(下转第13页)8
满足社会需要。
3教师行动研究反思模式的构建
行动研究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以研究者的姿态反思、研究教育实际问题,寻找问题解决的最佳途径,从而不断提高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促进教师自身成长的过程。3.1反思问题
行动研究反思模式把解决问题放在第一位,因而澄清问题是该模式的第一个环节。在反思问题、寻找问题的时候,应该注意考虑与区分所关注的问题是个别问题还是普遍问题。个别问题是特殊性较大,在特定时空发生,对外界影响不大的;而普遍问题正好相反,是发生在非特定教学时空的涉及全局的问题。对于普遍问题,要特别注意,重点解决。可是也不能忽视个别问题。3.2设计解决方案
解决方案即计划,明确问题之后,就可以为有效地解决问题设计解决方案了。设计的计划必须有充分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因为教师对问题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计划时必须考虑和包容教师已知的制约因素和条件,又要允许不断地修正计划,把未意料到的、未曾认识的各种因素包容进计划。3.3在实践中实施解决方案
这一环节是具体的行动环节。在行动研究反思模式中,行动应该是行动者在获得了关于背景和行动本身的信息,经过思考并有相当程度的理解后,所作出的负责任、有目的的过程。另外,实施解决方案的过程又应是关注实际情况的变化的,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解决方案。
3.4观察方案实施效果
在行动研究反思模式中,行动者既可以借助磁带、录像、日记等手段来观察记录本人的行动,也可以通过他人的帮助。而且教师反思本身就需要得到校长、督导等的支持和帮助,有学者认为,观察是反思、修正计划、确定下一步行动的前提条件。3.5反思
反思既是一“行动”的终结,又是另一“行动”的开始。反思应该包括:A.对观察到、感受到的与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有关的各种现象加以整理。B.评价行动的过程和结果,对有关现象和原因作出分析和解释,从而形成解决方案是否需要修正,需作哪些修正的判断和构想。
以上就是本文对行动研究反思模式具体框架的描述。既然该模式是针对教育实际情境提出来的,因而它适用于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而非教育理论问题;适用于中小规模的
实际问题而非大规模的实际问题。另外,
上述的框架只是行动研究反思模式的一般框架,而非任何教育问题都能予以套用的万能模式,因此,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其加以灵活运用。参考文献
[1]苏红.关键事件:抵及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J].教育科学研究,2011
(11):67-70.
[2]孟前珍.对教师反思能力的认识和体会[J].青海教育,2010(9):85.[3]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编辑胡俊龙高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看,我们的自身能力一定要具备很厚实的理论知识,应该多让辅导员参加一些“教学反思征文比赛”。如果说我们辅导员在这个方面多下一些心思,多有一些反思的想法,以及注重学生今后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方面,就能够取得更多的新的成果。
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工作一支坚实有力的队伍,学校可以每年列一些项目,列一些课题,无论是学生处还是教务处,可以统一地列一下,就是在教学研究方面、学生研究方面列些课题,就相当于学校教改的一方面内容。那么,既然课题已经列出了,就会逼着我们大家深入研究,要出成果。当然不论是研究还是出成果,一定要符合我们学院的实际,不是说到网上或者说关系比较好的,把人家的东西拿来借鉴,那就没什么意思了,一定要符合每个学校的情况,一定要符合学生的情况,提出更多的合理化的建议,但是更主要的是我们的认识水平的提高和工作能力水平的提高,这样我们才能把辅导员今后的工作做到实处,真正做到位和真正地提高我们的职业素养。可以单独地把学生研究方面列出,搞几个方面的专题,当然这个专题可以包括很多题目。这样的话,辅导员这支队伍在整个成长的轨迹当中,在哪个阶段做了哪些方面的研究,出了哪些成果,起到哪些好的效要。
参考文献
[1]张吉生,汪军秀.引领人生的航标[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5).[2]张民堂.加强辅导员队伍
“三化”建设提高学校育人水平[J].河
南教育:高校版,2008(10).
[3]冯圣兵.职业认同是辅导员成长的不竭动力[J].河南教育:高校版,
2009(11).
[4]杨晨光.优秀人才就这样被吸引过来———上海加强高校辅导员
队伍建设纪实[J].上海教育,2006(5).
[5]陈春兰.辅导员队伍:进得来,稳得住,出得去[J].河南教育:高校版,
2006(7).
[6]赵敬兰.全心全意,知己知彼[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9(11).[7]张建明.让辅导员工作成为充满活力的光彩事业[J].中国高等教
育,2006(10).
[8]王晓蕾.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之我见[J].教书育人,2006(5).[9]肖艳娟.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师,2010(23).[10]张菁,沐牧.浅议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问题与思考[J].商业
文化:学术版,2010(7).
编辑胡俊龙
(上接第8页)
!!!!!!!!!!!!!!!!!!!!!!!!!!!!!!!!!!!!!!!!!!!!!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