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 学 第一章 审美现象与美学学科
美学整理
3.悲剧:是在人生存在实践中,由于人生与现实的矛盾而引起的冲突,使有价值的事物在社会历史的冲突、毁灭中,让人体会到斗争的勇气和理想追求的力量感,从而激发人的存在的力量、斗争、勇气等情感的一种审美形态。
6.反馈调节:原指通讯系统把发出的信号重新收回,以便检验通讯目的是否实现。在审美活动中,无论是创作者还是欣赏者,为了实现审美目的,都要注意用反馈调节方式对自己的审美活动进行自我调节。
7.审美态度:指审美主体在摆脱了日常的功利和实用态度之后,所产生的一种观照、欣赏的态度。
8.审美距离:指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必须与对象保持一事实上的心理距离,是由瑞士美学家布洛提出的。
3.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趣味的内在方面,而兴趣和品位则是审美趣味的外在表现。审美趣味呈现出两个方面的特征: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主要受后天因素或社会条件的影响。
4.审美活动的自律性:是指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它不是手段,而直接的就是目的本身。
2.意象:是一种心理存在,一个审美的表象系统。它的基本结构,即意与象两个方面。“意”指主体在创作和审美时的意向、意图、意志、意念、意欲,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体验、审美理想、艺术追求等等:“象”,则指由想象创造出来,具有直观性的个别、特殊、具体的感性表象,能体现主体之“意”,并能为感官所直接感受、知觉、体验到非现实的表象,包含艺术抽象之表象。
3.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的总称。感觉是对于对象的个别属性的把握,知觉则能够通过对于感觉材料的加工和整理而达到对于对象的完整把握。
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美学》第一章第一节讲义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美学》第一章第一节讲义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一、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一)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和美的规律。
这种看法在历史上出现很早,而且影响最大也最深远。
比如,古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以苏格拉底的名义讨论“美是什么”的问题。
而希庇阿斯的回答却只是“美就是一个漂亮的女人”。
柏拉图指出这个答案把美和美女等各种各样具体的美的事物混为一谈了。
他提出“美是什么”这个问题,是要问“美本身”是什么,但美女这些美的具体事物并不等于美本身。
他要超出这些具体事物,寻找美本身,是使美的事物能够成为美的事物的那个东西,是美的原因所在。
(二)美学是研究艺术的,因而也可以叫艺术哲学。
这个思想来源于德国的黑格尔。
黑格尔在柏林大学多次讲美学课,他去世后他的一些学生将听课笔记整理出版,名为《美学讲演录》。
朱光潜先生译为《美学》。
该书第一卷一开始讨论美学名称时就认为美学应该是艺术哲学,是哲学中专门研究艺术美的一部分。
(三)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
1)美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审美经验的。
这个传统是从17、18世纪英国经验派开始的。
在美学上,他们认为美学就是研究人的审美经验,没有必要研究所谓客观的美,客观的美不存在。
后期维特根斯坦转向日常语言哲学,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语词的意义即用法(或译‘在其使用中’)”。
据此,美也是这样。
“美”一般是一个形容词,在具体使用时常常表达对对象的一种赞赏、赞叹的情感,但由于对象的具体情况很不一样,主体的情况、状态也不大一样,所以使用同样的“美”这个判断词,意义也就不一样。
当代中国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就说过:“美学――是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
”2)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审美心理活动。
19世纪德国美学家费希纳(1801-1887),从实验心理学角度研究美感。
精神分析美学代表人物弗洛伊德(1856-1939),用无意识解释文艺中的心理学问题。
《美学》第一章考点手册
《美学》第一章绪论考点1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三级考点,单选、简答)L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确立,有两个,要标志:(1)有专门的、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
(2)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2.美学学科形成的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是审美恚识,审美意识是人类在实践中萌发出来的不明晰的审美追求。
(2)第二阶段是美学思想,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是主体对审美现象的理性认识。
(3)第三阶段是美学学科的龙立.它是从整体上系统的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3.美学学科形成的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是审美恚识,审美意识是人类在实践中萌发出来的不明晰的审美追求。
(2)第二阶段是美学思想,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是主体对审美现象的理性认识。
(3)第三阶段是美学学科的珑立,它是从整体上系统的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4.空Jt室也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它往往通过具体感性的审美活动体现出来,缺乏明确而系统的理论表述,故而不成熟,不自觉。
5.审美意识可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两个层次。
型组更Jt越最典型地体现在原始初民的生存活动中,高级审美意识更为成熟、自觉,且更为贴近对世界和人生的整体理解,也更具有普遍性,有更广泛的涵盖面。
6.中西方悲剧意识的区别:一是西方的悲剧意识一开始就与宗教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西方悲剧里崇尚的实际是一种牺牲精神,是为宗教理想而献身从而在人生中求得永恒的行动:与此相关,西方美学更关注人类本身的悲剧性和人生的幻灭感。
而中国古代宗教意识相对淡薄,悲剧意识与宗教意识没有直接联系。
二是就结局而言,中西古代悲剧大相异趣,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大团圆结局作为一种特定的审美模式,体现着高级的审美意识。
7.【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是审美意识的进一步发展,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
美学概论(1—4)
美学概论第一章什么是美学第一节美学学科的发展史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于1750年在其所著的《美学》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
鲍姆嘉通因此成为“美学之父”。
一、美学学科的形成人类直接或间接地注意到美的现象和诗意创造的世界,并对其进行有意识的思考,是从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和中国开始的。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宇宙是由数构成的,美即数字。
柏拉图:“美本身”亚里士多德:“诗学”是研究所有诗性活动的形式的学问。
中国:孔子:把美与善联系起来:“诗可以兴”美的现象和艺术的世界之所以在公元前6世纪-5世纪进入人类的思考,原因如下:①原始巫术神话思维开始解体,理性思维崛起。
②人类艺术活动从原始巫术活动那里获得了相对独立性。
二、美学学科如何能够成立自从美的现象进入人类的思考之后,美的现象向人类的思维提出了一些尖锐的问题:诗性的或审美的现象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如果是理性的,那么其真正的品质是什么?它与科学、哲学和伦理学等有何区别?如何把它们之间的界限清晰地描述出来?一个学科要成立,必须具备下列条件:⑴必须有确定的研究领域,在整个人类知识体系中不可缺少;⑵特殊任务,形成自己要解决的问题领域;⑶形成与这项研究领域相适应的研究方法去解决其问题。
美学学科成立所需的这些条件,在18世纪的欧洲形成了。
贡献:维科提出应该建立一种相当于逻辑学、哲学的“新科学”。
克罗齐认为它就是“美学”。
维科对“诗性智慧”的揭示深入到了一个重要的根基,这就是诗性活动的本性和它在人类文化中的奠基地位。
四、鲍姆嘉通对“美学”的设定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1714—1762)对诗性活动领域的分析,不是返回到历史的起源处,而是纯粹对人的心智的逻辑分析。
他把审美现象这种感性的活动置于理性认知之前,把它确定为朦胧的认识活动。
并对应地提出了相对于逻辑学的“aesthetics”,即“感性学”,它就是一种研究感性观念或者“朦胧的观念”的学问。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给感性认识提供规则,并探求“感性认识的完善”——美。
美学第一章_绪论
谢谢观看
• 为什么哲学方法是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P17) • • • • • 首先······ 其次······ 再次······ 复次······ 总而言之······
第二节 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 展
• 一、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 • 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或三个层次) • 1.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 追求的意识,可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
第五节 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 一、审美关系与审美活动 • 什么是审美关系: • 从属于人与世界的存在论关系,是人与世界复杂多样关系中中的 一种特殊的 • 精神性关系,使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立起来的、自由的情感 体验关系。 • • 首先,审美关系不是理智的认识关系,而是情感体验关系。 • • 其次,审美关系是通过感性形式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感性直观的 关系。 • 再次,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自由关系。
• 第四,审美关系在逻辑上陷于审美主、客体而存在。
• 审美活动、审美关系在主体、客体方面 偏重于什么?(P41)
• •
广义的美: 指审美活动建构起来的、能激发主体美感的审美对象(客体)及其所呈 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是人与世界一体圆融、有限与无限和谐 统一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 美感: 指审美活动中与审美对象(客体)同时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 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体现为主体直观到了这种超越现实功利、伦 理、认识的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人与世界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 幸福感和愉快感。
•
• 审美境界(一般是指在生活中和艺术中出现的审美的情境)
• • 首先,在一定意义上,审美境界是完全熔化、溶解在情感中的人 生觉解。
• 其次,基本条件是眼球在人与世界之间实现比较高程度的有机统 一。 • • 再次,审美境界有高低不同的层次。
美学
第一编导论:美学学科和美学基本问题第一章审美现象与美学学科的形成美的问题的复杂性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矣,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秋水》审美现象的构成1.审美主体:具有内在审美需要,与审美对象结成一定关系的人,是审美现象或审美实践活动中的核心。
特殊性:是精神活动的主体,自由生命活动的主体。
当人们审美时它进行的只是一种精神与生命的投入和愉悦,而不是肉体上的快感,也不是物质实践活动中所带来的实际利益(功利)的满足。
2.审美对象①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具有肯定性价值的对象性存在。
如形式上的完善,和谐等;②就其形式而言,是一种感性(形象性)的对象性存在。
③就其存在领域而言,是一种广泛多样的对象性存在。
如自然现象,社会现象,艺术作品等。
④就其存在的方式而言,是一种具有多层次的对象性存在。
形式上的美意蕴之美:即对象本身超越形式之上的“意蕴”或“意味”所产生的美感。
“存在”之美:当审美主体完全融合到审美对象之时,审美对象对审美主体的自我敞开、自我显露。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审美关系:静观、对话、存在①“静观”关系:指审美主体以一种非功利的态度来对待对象。
非功利即是指无实际的利害关系和欲望。
“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渝五藏,澡雪精神。
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 《文心雕龙•神思》②“对话”关系:指在某些审美活动中,为了充分体验到审美对象之美,挖掘对象所拥有的潜在审美效能和意义,审美主体充分运用自己的想象力、情感机制以及知识、理性和智力等等,不间断地与对象进行感应和交流。
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③“存在”或“境界”的关系:是指在某些审美活动中,主体的精神与生命已经完全融入到了审美对象之中,从而建立起来的主客合一的状态,即审美主体在对对象进行欣赏时所达到的一种“忘我”或“自失”的状态。
《美学》课程教学大纲
《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 03110220 课程名称:美学英文名称: Aesthetica 课程性质: 专业选修课总学时:36学时学分:2学分适用对象: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先修课程:外国文学史、中国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文艺心理学、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等¥二、编写说明(一)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的专业选修课,在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关理论课程、文学课程和语言课程的基础上,在累积了相关艺术理论和艺术素养的层次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了解美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与创作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研究、分析美的能力。
本课程重视美学、美育理论向审美实践与审美教育实践能力的转化,着力于将学生培养为服务地方文艺的应用型人才,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二)课程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教学目标:学科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掌握美学理论的基本框架,把握美学的基本问题,理清审美理论的基本逻辑,具备基本的美育理论知识。
引导学生探寻美学学科的研究方法。
职业能力目标:为学生从事语文教师职业奠定起码的进行审美教育的理论基础;培养学生将所学内容运用到日后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和科研中;让学生在塑造自身审美自觉性的同时,树立日后的教学中对学生施以正确的影响的理念。
人文美育目标:注意对学生审美的自觉性的培养和塑造,“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使学生在审美活动中获得审美人生的感悟与熏染,使学生在审美境界中获得知性艺术和人生智慧,使学生的精神世界趋向丰富、完整和平衡。
)学术研究目标:培养学生的本土文艺传承和发展方面的学术敏感;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学术资料的能力,并使学生初步掌握文献综述的撰写能力。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作专门辅导,使其在本土文艺传承和发展方面作深入学科思考,创作完成学科学术论文。
基本要求:在教学中注意以培养地方性“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紧扣“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课程新体系”的大学教改方向,充分挖掘整合课程资源,着力完善和优化“教什么”、思考和精心设计“怎样教”,努力构建自主性、独创性的学习氛围;构建实践性教学前提;构建师范性教学环节;构建了应用型能力培养模式;构建全方位的教学资源系统;构建多元化的考核评价。
美学
5、非理性的显性表征。与别的经验相比而言,无意识、直觉、非逻辑性、反常性等非理性特点表现得尤为突出。并且也有着一系列不同于其它理性认识活动的特点:a不自觉性和突发性,由于审美经验有非理性的因素,具有了某种非自觉性的特点,例如有时审美对象是在不经意间打动主体,使其突然进入审美活动中的。有时这种非理性也会无意识在一瞬间给予作家直觉。这种不自觉性、突发性证实一切非理性活动的重要特点。b逻辑性,指事物或时间的发展变化不受逻辑规则和逻辑程序的制约,所呈现处得不规则性和跳跃性,它即不受逻辑规则的制约,也不受因果联系的约束。C创造性,非理性活动具有跳跃性和突发性,因而不似理性活动,他的创造性只可能出现在认识活动的特定阶段,它往往能在某些关键环节和阶段上做出某种突破性贡献。非理性活动的创造性在审美经验中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性,如果我们能够合理的运用,对于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②荒诞的实质:表现为本质与现象的分裂,动机与结果的背离,其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就是非理性和异化。
③荒诞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原因。a先是因为再创和重现荒诞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方式是以一种特殊的实践方式显示其特殊的存在价值。b荒诞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既然与人通过审美实践活动来反抗现实社会的荒诞境遇相关,那实际上荒诞审美形态的出现在一定的程度上把审美时间与人生时间的距离拉近了。c诞之所以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实际上还有一个深刻的内在原因,就是重现和再创荒诞。
④丑作为审美形象的形成,a对于丑的忽视既有西方社会历史的原因,也有着美学自身的规定性的影响。b在西方古典美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丑从被抛弃到准坚守到人们的普遍重视进而上升为一种审美形态、一个美学的范畴,是与美学自身对于抽的价值逐渐有否定到接纳再到认同结合一起的。c审丑不等于审美,至少,审丑的假如使得审美活动趋向了复杂化。D1853年罗森克兰兹出版了《丑的美学》一书明确提出丑虽然“不在没的范围之内”,“但又始终决定没的相关性”,“因而也属美学讨论范围之内”该本书是对于现代美学的开启,是第一部专门研究丑的美学专著。
美学概况第一章
• (二)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 在美学研究中,把美学概念、命题、原理等, 在美学研究中,把美学概念、命题、原理等, 理解为人类审美活动的概括和提升, 理解为人类审美活动的概括和提升,并能够回 到人类审美活动中。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到人类审美活动中。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根本 上,就是要求美学研究过程始终同具体的研究 对象联系在一起。 对象联系在一起。
• 2、美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 从对具体的美的事物的欣赏到凝聚为一种较为 抽象的美的观念, 抽象的美的观念,无疑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 过程。 过程。标志着这一演变过程进入新阶段的重要 成果,是在语言文字中出现了“ 成果,是在语言文字中出现了“美”。 • 以汉语来说,“美”字最早见于殷代甲骨文。 以汉语来说, 字最早见于殷代甲骨文。
梵高《农鞋》 梵高《农鞋》
第三节
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当代对美学研究对象的主流意见: 当代对美学研究对象的主流意见: 美学的对象——审美活动或审美经验 审美活动或审美经验 美学的对象 第一、 第一、审美活动之为美学对象由其主体构成所决 定。审美活动的主体是人。美学关注和探讨人 审美活动的主体是人。 类的感性和情感。 类的感性和情感。把审美活动确定为美学的对 就是从美学要研究人、 象,就是从美学要研究人、人的生命活动意义 和价值这一点上, 和价值这一点上,肯定了美学在人文价值领域 的作为。 的作为。
傅抱石《登高》 傅抱石《登高》
从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 从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 这硬梆梆、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 这硬梆梆、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聚集着那寒风陡峭中迈动在 一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垄上的步履的坚韧和迟缓。 一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垄上的步履的坚韧和迟缓。鞋皮上粘 着湿润而肥沃的泥土。暮色降临, 着湿润而肥沃的泥土。暮色降临,这双鞋底在田野小径上踽踽 而行。在这鞋具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 而行。在这鞋具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显示着大地对成 熟的谷物的宁静的馈赠, 熟的谷物的宁静的馈赠,表征着大地在冬闲的荒芜田野里朦胧 的冬冥。这器具浸透着对面包的稳靠性的无怨无艾的焦虑, 的冬冥。这器具浸透着对面包的稳靠性的无怨无艾的焦虑,以 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悦,隐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 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悦,隐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死 亡逼近时的战栗。 亡逼近时的战栗。 ——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 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 海德格尔
(完整版)美学笔记
美学第一编导论:美学学科与美学基本问题第一章审美现象与美学学科第二节美学的诞生(既古老而又年轻的美学)与学科性质一、审美意识(古老)、美学思想、美学学科(年轻)1.人类对审美现象的反思是源远流长的,从总体上看,这一源远流长的演变过程大致可以区分为三个阶段或三个层次: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三者演变形态是:最先有审美意识的形成,其次是及审美意识发展到美学思想,最后由美学思想发展为独立的美学学科。
2.审美意识是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种不明确审美追求的意识。
3.审美意识可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两个层次。
初级审美意识最典型地体现在原始初民的生存活动中。
高级审美意识与初级审美意识相比,也更为成熟、更有自觉,而且更为贴近对世界和人生的整体理解,也就更具有普遍性,有更广泛的涵盖面。
4.审美意识的觉醒是美诞生的基础5.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但它是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对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6.在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出来之前,美学思想是以哲学的形式或者文艺评论、创作理论的形式出现的。
7.美学思想是在审美实践(包括审美创造、审美欣赏)中产生的,人类的审美活动是美学思想产生的沃土。
二、鲍姆加登与“美学”1.美学要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应当有专门的美学著作,另一个是应当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前者是美学得以立足的门户,后者是美学得以成立的根据。
依此,学界公认,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应当是1750年,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之父”)《美学》一书的问世为标志。
2. 1735年,博士论文《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3. 1750年,根据讲义整理和出版了专门研究感性认识的专著,题为Aesthetica(拉丁文,此词的德文为Asthetic,英文为Aesthetic),也就是“感性学”。
4. 知(理性)——真——逻辑学意(意志)——善——伦理学}哲学情(感性)——美——感性学(美学)第三节美学的学科定位与研究方法一、美学研究对象(一)西方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看法美本身:柏拉图等艺术:黑格尔等审美心理:英国经验派美学、心理学美学等世界现象的全体:现当代西方哲学和美学研究的重要取向审美关系:中国当代美学的代表观点之一表现活动:克罗齐(二)影响美学研究确立统一的研究对象的因素首先,对审美现象的不同反思认识影响美学统一对象的确立其次,对审美现象不同的理解视角影响美学统一对象的确立再次,审美现象的不同构成层次影响美学统一对象的确立最后,美学自身的历史性影响美学对象的确立(三)教材中的观点1.集中体现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审美主客体融为一体的审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2.艺术活动应当成为美学研究的重点对象和典型对象3.人生在世,人的总体性生存实践,乃是美学研究对象的存在论或本体论根基概而言之,美学作为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学科,其主要研究对象应是以艺术活动为典范的现实的审美活动。
美学笔记第一章(绪论)
美学笔记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一、基本概念(识记)(一)美学之父:美学界对于18世纪德国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顿的尊称。
他最早提出建立独立的美学学科的设想。
1750年他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出版,标志着一门崭新的学科——美学最终诞生了,鲍姆嘉顿因此被尊崇为美学之父。
(二)美学学科的性质:1.从美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中把握其性质。
美学和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这些人文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美学也是一门人文学科,研究的是人类的审美现象。
2.从美学与人的联系中把握美学学科性质。
审美现象是人类社会独有的现象,是人的一种自觉的精神活动,美学对于审美现象的研究是从人的角度出发的。
3.美学对于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最终涉及到的是人生价值、人的审美价值,所以美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三)美学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1.审美意识的形成。
(1)审美意识是一些对于审美现象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还没有上升为理论的形态。
(2)审美意识的形成具有悠久的历史,当原始人类对自己的劳动成果产生的惊奇感、喜悦感便是最原始的审美意识。
(3)原始的审美意识逐步发展导致了原始艺术的产生。
(4)从根本上说,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
2.美学思想的产生(1)美学思想是能够深刻揭示审美现象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2)美学思想具有两个基本特点:a.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于典藉文献之中,从而能代代相传b. 具有理论的形态3.美学学科的建立(1)美学学科的建立以美学思想的充分发展为前提(2)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a.有专门的美学著作,使美学理论能在其中得到独立的研究,系统的阐述;b.具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3)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以1750年鲍姆嘉顿的《美学》一书的问世为基本标志(四)在美学研究对象问题上中国当代美学界的四种主要观点:1.美学研究对象应当是美比及美的规律。
《美学》目录
《美学》⽬录朱⽴元第⼀编导论:美学学科与美学基本问题第⼀章审美现象与美学学科第⼀节审美现象第⼆节美学的诞⽣于学科性质第三节美学的学科定位与研究⽅法第⼆章美学的历史第⼀节西⽅美学思想发展线索第⼆节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发展线索第三节中国现当代美学发展简况第三章美学基本题第⼀节美学的哲学基础第⼆节美学的内在问题第三节审美与⼈⽣第⼆编审美活动论第⼀章审美活动的存在⽅式第⼀节审美活动的动⼒机制第⼆节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第三节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第四节审美活动是⼈最具本质性的存在⽅式第⼆章审美活动的主体与对象第⼀节审美主体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第⼆节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第三节审美对象的⽣成与显现第三章审美活动的发⽣第⼀节审美发⽣理论概述第⼆节审美发⽣的条件与标志第三节原始审美活动的基本类型第三编审美形态论第⼀章审美形概说第⼀节审美形态的基本内涵第⼆节审美形态的历史形成与发展第三节如何界定最基本的审美形态第⼆章西⽅的基本审美形态第⼀节悲剧和喜剧第⼆节崇⾼和优美第三节丑与荒诞第三章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第⼀节中和第⼆节神妙第三节⽓韵第四节意境第四编审美经验论第⼀章审美经验的性质与特征第⼀节审美经验理论的历史回顾第⼆节审美经验的⼈⽣实践性质第三节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第⼆章审美经验的结构第⼀节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第⼆节审美经验的结构功能第三节审美经验的⼼理构建第三章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第⼀节审美经验的呈现阶段第⼆节审美经验的构成阶段第三节审美经验的评价阶段第五遍艺术审美论第⼀章艺术的存在第⼀节艺术的本质与艺术品定位第⼆节艺术的存在及存在⽅式第⼆章艺术的创造第⼀节艺术的创造与艺术家第⼆节艺术家的基本素质第三节艺术创造的过程第三章艺术作品第⼀节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第⼆节艺术作品的形态第四章艺术的接受第⼀节艺术鉴赏第⼆节艺术批评第六编审美教育论第⼀章审美观的历史考察第⼀节西⽅美育观的形成与发展第⼆节中国美育观的形成与发展第⼆章审美教育的内涵、⽬的及特点第⼀节审美教育的内涵第⼆节审美教育的⽬的第三节审美教育的特点第三章审美教育的功能及其实施第⼀节审美教育的功能第⼆节审美教育的实施。
《美学》课件.ppt
宋元明清美学思想:追求平淡境界和禅宗之道的审美 价值,更加强调体现人的真情实感与个性张扬之美,文学 艺术追求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结合,在深刻反映现实社会生 活之中体现艺术的审美价值。
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审美主 客体之间的关系是主体与客体形成审 美活动的一种特殊关系。
美学的学科定位与研究方法
美学的学科定位:
1.美学是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科学;
2.美学是将以艺术活动为典范的现实审美活 动作为研究对象的学问;
3.美学是一门以人类生存实践为出发点,通 过集中审视社会性的审美关系和历史性的审美活 动,对审美主客体、审美形态、审美经验、艺术 存在和审美及审美教育等进行思考、解释和论述 的学科。
2.“认识论阶段”的西方美学:
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末期。“认识论阶段” 的西方美学,主旨是探索审美何以可能与审美如 何构成。
围绕这一主旨,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大陆理 性主义美学、法国启蒙主义美学、德国古典美学 先后从不同视角展开论述,形成了辉煌灿烂的思 想成果。
3.“语言学阶段”的西方美学:
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末期。此阶段西方美学, 把语言作为符号和人的本体,以人是如何生存于世 界以及如何谈论世界和人对世界的认识为主旨,认 为语言比世界的美、人对世界的审美能力更为原始、 更为根本。
二、审美现象与美学学科
审美现象的内涵:审美现象是以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 为基础的,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主客体之间的一种特 殊的审美关系。
审美关系的特点
感性特征:审美关系是通过主体感觉器官来和现实建 立关系,而它把握的对象也具有感性的形象性与直观性。
第一章 美学是什么?
柏拉图《大希庇阿斯》 亚里斯多德《诗学》
(二)学科形态的美学 1、鲍姆嘉通 2、康德 3、黑格尔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一 般认为是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 通首次提出来的。时间为1750 年,其美学著作为《美学》。
鲍姆嘉通
康德
康德沿着鲍姆嘉登的思路,对应 于人类的三种心理功能分别写出 了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 《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 判》。 其中,前两本分别研究人的认知 与伦理,第三本则致力于探讨审 美问题. A、以审美判断力为中心,联系主 客体双方的相互关系,去探讨审 美心理的本质。 B、划分了两类审美类型:美(优 美)与崇高
拉 斐 尔 西 斯 廷 圣 母
·
(三)后学科形态的美学 1、美学的心理学转向 2、美学的社会学转向 3、美学的本体论转向
社会学方法: 从人类社会实践的角度来探讨美的起源、本质和 特征等。 把审美现象同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习俗风气 等联系起来考察,从中探讨审美趣味和审美心理 的变迁等问题。理论代表人,法国史学家兼批评 学家——丹纳:《艺术哲学》 。 他将审美现象放在社会的三大要素下加以考察, 认为人和审美现象都必然会受到种族、时代和环 境的制约。
美的艺术
原 始 时 代 的 壁 画
瓶 画 : 掠 夺 特 洛 伊 城
美的思想
孔子:尽美矣,又尽善也。 孟子: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 大。 墨子:食必常饱,然后求美。 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天 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荀子: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 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美现象的构成 1,审美主体 2,审美对象:审美客体 3,审美关系
1,审美对象
审美对象是与主体发生审美关系的自然、艺术、社会、 科学等多种多样的对象。审美对象中与审美主体及其 美感相对应的结构是多层次的。
1,形式层。(感官快适) 2,意蕴层。(情感理解) 3,道,存在。(生命承担)
《本源》:在谈到器具的器具性时, 他提到了这幅鞋的油画:
从梵高的画上,我们甚至无法辩论这双鞋是放在什么地方的.除了 一个不确定的空间外,这双农鞋的用处和所属只能归于无.鞋子上 甚至连地里的土块或田陌上的泥浆也没有粘带一点,这些东西本 可以多少为我们暗示它们的用途的.只是一双农鞋,再无别的.然而 --从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 这硬梆梆、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聚积着那寒风陡峭中迈动在一 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垅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滞缓.鞋皮上粘着湿 润而肥沃的泥土.暮色降临,这双鞋底在田野小径上踽踽而行.在这 鞋具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显示着大地对成熟谷物的宁静馈 赠,表征着大地在冬闲的荒芜田野里朦胧的冬冥.这器具浸透着对 面包的稳靠性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喜悦,隐 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死亡逼近时的战栗.这器具属于大地,它在 农妇的世界里得到保存.正是由于这种保存的归属关系,器具本身 才得以出现而自持.
审美主客体之间关系
静观关系:无功利与无目的 对话关系:交流与共鸣 存在关系:主客融为一体
静观关系:无功利与无目的
《独坐敬亭山》 作者: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对话关系:交流与共鸣
虞美人 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
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 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虽然修道院的玻璃和混凝土的堆砌看起来毫无规律, 但当阳光照进来、投射在地板上的阴影时,人们就能 瞬间品味出暗的魅力、明的圣洁。人们或许才会惊觉: 是光和影塑造出了这座建筑的真正精神,除此之外, 它无须再添加任何东西。这,或许就是勒·柯布西耶所 说的“真实的建筑”,这,也是他在诸神的黄昏,为 人类的心灵所修筑的崭新居所。
存在关系:主客融为一体
梵 高 农 鞋
《形而上学导论》:海德格尔
梵高的那幅油画:一双坚实的农鞋,别无其他.这幅画其 实什么也没有说出.但你立即就单独与在此的东西一起 在,就好像一个暮秋的傍晚,当最后一星烤土豆的火光熄 灭,你跩着疲惫的步履,从田间向家里走去.什么东西在 此在着呢?是亚麻画布呢?还是画面上的线条?抑或是那 斑斑油彩?
海德格尔的真理观不是流俗的"符合论"的真理观,他认 为在"真理"的古希腊文" λ θεια"(alethetia)中,否定前缀 "α"包含褫夺、遮蔽的含义,而"λ θεια"则表示显露、解 蔽的含义,因此真理" λ θεια"是对遮蔽的解蔽,是显现与 遮蔽(隐藏)的不断"争执"(Streit)的动态的发生过程.
拉图雷特修道院(勒·柯布西耶)
现代建筑的五项原则 一、用细柱抬高建筑离开地面,让连续的绿地在建筑下面
通过; 二、由于城市中地面已经被建筑充满了,将把公园抛向天
空作有效的屋顶花园; 三、由大柱距的空间结构体系必然带来开敞式的平面布局,
其中可以安装隔断来划分空间; 四、矩形窗不受柱距开间尺寸的限制,采光面积更为有效; 、外墙不承重,自由开闭的幕墙和隔断满足功能与美观
第一章 审美现象与美学学科
第一节 审美现象 一,审美是基本的人生体验之一 审自然之美 审社会生活之美 《论语》: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
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在回也。 审艺术创造之美
二,审美现象就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 审,动词,有主体的人在“审视” 美,名词,供人审视的对象。 审美是一种关系,美只有对人来说才具有价值。
审美现象:审美主客体的有机结合,是主客体之间一 种特定的审美关系。
三,审美现象的构成
“关系在先”原则
审美主客体是在个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中现实地生成 的。
(法)杜夫海纳:艺术品必须被主体知觉
主体必须以审美的方式知觉这个对象。
杜尚 《泉》
杜桑书面答辩说:“这件《泉》是否我亲手制成,那无关 紧要。是我选择了它,选择了一件普通生活用具,予它以 新的标题,使人们从新的角度去看它,这样它原有的实用 意义就丧失殆尽,却获得了一个新的内容”。罗马尼亚籍 理论家布雷东为杜桑的《泉》辩解道:“作为《泉》的尿 斗是工业品,这是事实,但它经过艺术家杜桑的选择,它 就从工业转化为艺术品,因此关键在大艺术家的选择”。 这件艺术品的问世表明达达主义对传统文明的否定,同时 展现出它的意义在于将生活中现成品提高到艺术品的高度 加以肯定,它标志着生活和艺术的界限以取消,生活就是 艺术,这就开创了一个广大的领域,为后来的波普艺术开 了先河
整个教堂都没有彩色玻璃,也没有什么圆花窗,只有 水平方向的通风口,上面涂满了各种鲜艳的色彩,与 幽暗的墙壁形成极大的反差,有人说它甚至已经超越 了万神殿的空间感和圣彼得大教堂的庄严感,让进入 这里的人不断询问“我是谁?”,从而不自觉地去探 求内心最真实的一面。这是真实对伪善的胜利,是灵 魂对物质的胜利,而修道院,就是这一切的记录者。
的需要。
勒·柯布西耶接手这个工程时,被告之沿用原罗马风格, 但他没有这样做,他最终造出的新教堂完全颠覆了人 们心中的宗教建筑。它以清水芙蓉之态静静屹立,平 添几丝亲切而圣洁的光辉。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 宗教不再独具古典形式中令人仰视的神灵之光。
沿着倾斜的通道向前,打开一扇厚重的铜板门,就像 是进了传说中的世外桃源。这里是修道院的核心部分: 教堂。冷不丁的,头上一束强烈的光照射下来,让人 仿佛与尘世瞬间隔离。约230平米的窄长空间,俭朴的 混凝土墙体,如同漂浮在空中的简洁的顶板,从它们 之间挤进来的阳光,逐步地把顶板照亮,投射入下方 沉默的石头祭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