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文言现象

合集下载

名词作定语 文言文 例句

名词作定语 文言文 例句

名词作定语文言文例句名词作定语在文言文里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指的是名词放在中心语(主语、宾语)的前面,对中心语起修饰或限制作用。

以下是一些名词作定语的文言文例句:1. 《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其中“良田”“美池”“桑竹”分别是名词作定语,意思是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

2. 《核舟记》:“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其中“势”和“形”分别是名词作定语,意思是形状。

3. 《醉翁亭记》:“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其中“山”是名词作定语,意思是在山上行走。

4. 《岳阳楼记》:“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其中“旧制”是名词作定语,意思是原来的规模。

5. 《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其中“小大”是名词作定语,意思是大大小小。

6. 《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中“衣冠”是名词作定语,意思是衣服和帽子。

7. 《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其中“宫中”“府中”分别是名词作定语,意思是皇宫里、朝廷中。

8.《桃花源记》:“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其中“鲜美”一词中的“鲜”和“美”,分别是形容词和名词作定语,意思是鲜艳美丽。

9.《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

”其中“篁竹”指的是成林的竹子,这里的“篁”和“竹”都是名词作定语。

10. 《核舟记》:“石青糁之。

”其中“石青”指的是一种矿物质,这里的“石青”是名词作定语,意思是用石青。

需要注意的是,名词作定语时,通常需要在名词和中心语之间加上“之”“者”等结构助词,以使句子更加通顺。

初二语文-初二第4次课:“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桃花源记》--教师版讲义]

初二语文-初二第4次课:“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桃花源记》--教师版讲义]

第4讲:“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桃花源记》阅读(10分钟)“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之“十里”我们常说“十里”、“十里”,十里桃林究竟有多大?翻阅古籍,我们时常可以看见“方圆十里”这样的说法,“方圆”亦可称为纵横,即长、宽。

《说文解字段注》引《谷梁传》曰:“古者,三百步为里。

”明《续文献通考》卷108《乐8》载:“周以八尺为步”,“秦以六尺为步”。

先秦时,“里”同时富有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双重意义,特点是最少以10里为单位计数。

这样算来,十里即为一千八百尺,而秦时一尺约为现在的23.1公分,一里即为415.8米,十里就是4158米。

而在现代字典中,“里”作为度量单位,解释为:“中国市制长度单位,一里(等于五百米)。

” 这么算来,十里便是五千米。

一个100*100米的正方形为一公顷,一公顷又约等于15亩,一亩地一般能种五十六株桃树——算来算去,一片十里桃林至少能栽70000棵桃树。

开花时真真是如同一片红海,见花见云见天都是嫣红。

(提到这部电视剧相信很多同学都看过吧?追剧的时候,是不是也想有一个那样的十里桃林呢?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走进这一片“十里桃林”。

趣味引入(30分钟)一、作者及背景简介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他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外祖父都做过官。

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

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

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部编语文八年级文言文词类活用及解析

部编语文八年级文言文词类活用及解析

部编语文八年级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一)八年级文言文篇目统计比起七年级上下册13篇和九年级上下册的9篇文言文,八年级上下册17篇在整个初中的分量还是比较重的。

同时,七年级文言文理解较为简单,九年级又较难,所以八年级的文言文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七年级已经逐步在讲词性、短语结构和句子成分了,所以为八年级深入讲文言文词类活用提供了依据,因此八年级文言文词类活用的规范对于以后文言文的学习非常重要。

(二)浅析八年级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1.八年级上册(1)《三峡》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奔:飞奔的马)动词用作名词解析:“奔”原本是动词,但处在动词“乘”后面宾语的位置,由于宾语一般由名词充当,所以,“奔”动词活用作名词。

②回清倒影。

(清,清波)形容词用作名词解析:“清”本是形容词,现作“回”的宾语,形容词用作名词。

③晴初霜旦。

(霜,下霜)名词用作动词解析:“霜旦”两个名词连用,两者并不是并列或者同位语关系,所以必须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结合语义和语境,第一名词“霜”活用为了动词。

④空谷传响:(响:回声)形容词用作名词解析:“传”动词作谓语,“响”形容词,却处在宾语的位置上,所以活用为了名词。

(2)《答谢中书书》①五色交辉。

(辉:辉映)名词用作动词解析:“辉”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的后面充当了谓语,所以名词用作动词。

②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奇:奇丽的景色)解析:“奇”本是形容词,这里用在动词“与”(领悟、欣赏)的后面作宾语,充当了名词的功能,所以“奇”形容词作名词用。

(3)《与朱元思书》①风烟俱净。

(净:消净、散净)形容词作动词解析:“净”原本形容词,现放在副词“俱”的后面,副词后往往加谓语动词,所以“净”形容词用作了动词,翻译为“散净、消净”,表示性状的变化。

②任意东西。

(东西:向东或向西飘荡)名词作动词解析:“东西”方位名词,前面是副词“任意”作修饰语,且后面再无动词,所以“东西”名词用作了动词。

③猛浪若奔。

部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部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部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作家简介】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省市)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渊明集》。

代表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代表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等。

【写作背景】年轻时的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

统治集团生活荒淫,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

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

像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

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义熙元年(405年),他坚定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

渊明虽远在江湖,仍旧关心国家政事。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

次年,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棉被闷死晋恭帝。

这些不能不激起渊明思想的波澜。

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

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文章结构】课文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子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子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子
意动用法是一种文言文语法现象,其中形容词或名词被用作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的动作或行为。

以下是一些形容词意动用法的例子:
1. 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
* “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认为……奇异”。

2. 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
* “利”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认为……有利可图”。

3.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师说》)
* “耻”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以……为耻”。

4.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 “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认为……美”。

5. 王以诸候莫能与之争。

(《孟子见梁襄王》)
* “莫”原为否定词,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不认为”。

6. 沛公欲王关中。

(《鸿门宴》)
* “王”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使……为王”。

需要注意的是,在翻译这类句子时,应该用“以……为”的结构来表述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便更好地表达原文的意思。

文言现象汇总语文八年级上册

文言现象汇总语文八年级上册

八上通假字【阙】略无阙处“阙”同“缺”,空隙、缺口。

(八上《三峡》)反:通“返”。

.例句:窥谷忘反。

意思:返回。

(八上《与朱元思书》)转:通“啭”。

例句:千转不穷。

意思:鸟鸣声。

(八上《与朱元思书》)【畔】亲戚畔之:通假字,“畔”同“叛”,背叛。

(八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女】女家:这里指夫家。

女(rǔ):同“汝”,你。

(八上《富贵不能淫》)【曾】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八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衡于虑:思虑堵塞。

衡,通“横”,梗塞,不顺。

(八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入则无法家拂士:拂(bì),通“弼”,辅佐。

(八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河曲智叟亡以应。

”中“亡”通“无”,没有。

(八上《愚公移山》)2、“甚矣,汝之不惠。

”中“惠”通“慧”,聪慧。

(八上《愚公移山》)3、“始一反焉。

”中“反”通“返”,往返。

(八上《愚公移山》)4、“一厝朔东。

”中“厝”通“措”,放置。

(八上《愚公移山》)5、“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中“指”通“直”,直达。

(八上《愚公移山》)6、“无陇断焉。

”中“陇”通“垄”,高地。

(八上《愚公移山》)【被】“军士吏被甲”中“被”通“披”,译为穿。

(八上《周亚夫军细柳》)【式】“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中“式”通“轼”,车前横木。

这里做动词,指扶轼,表示敬意。

(八上《周亚夫军细柳》)古今异义【自】自非亭午夜分古义:如果今义:从(八上《三峡》)【或】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或许(八上《三峡》)【虽】虽乘奔御风古义:即使今义:虽然(八上《三峡》)【良】良多趣味古义:确实实在今义:好(八上《三峡》)【略】略无阙处古义:完全全部今义:略微(八上《三峡》)①四时俱备(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备:古义:具备今义:准备、具备)(八上《答谢中书书》)②晓雾将歇(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晓:古义:清晨今义:知道)(八上《答谢中书书》)③夕日欲颓(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委靡)(八上《答谢中书书》)④古来共谈(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八上《答谢中书书》)但:古义:只是,只不过;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八上《记承天寺夜游》)耳: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专题11 《桃花源记》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

专题11  《桃花源记》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

号“五柳先生”,浔阳(今江西九江)人。

东晋诗人、散文家。

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一田园诗,因此又被称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⑵“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用来记载事物,并通过写人记事、描景状物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⑷[缤纷]繁多的样子。

⑸[异]惊异,诧异。

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⑹[欲穷其林]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⑺[穷]尽。

⑻[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⑼[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⑽[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⑾[才]仅仅、只。

⑿[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⒀[俨然]整齐的样子。

⒁[属]类。

⒂[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⒃[阡陌]田间小路。

⒄[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⒅[悉]全,都。

⒆[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

⒇[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

(21)[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22)[乃]于是,就。

(23)[具]详细。

(24)[要]同“邀”,邀请。

(25)[咸]全,都。

(26)[妻子]妻子儿女。

(27)[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28)[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29)[遂]于是、就。

(30)[间隔]隔绝、不通音讯。

(31)[乃]竟然,居然。

(32)[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33)[为具言]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

(34)[为]对、向。

(35)[叹惋]感叹惋惜。

(36)[延]邀请。

(37)[语云]告诉(渔人)说。

(38)[不足]不值得,不必。

(39)[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

(40)[扶]沿着、顺着。

(41)[向]先前的。

(42)[志]做记号。

(43)[及郡下]到了郡城。

(44)[及],到。

(45)[诣]拜访。

(46)[规]打算,计划。

(47)[未果]没有实现。

(48)[寻]随即,不久。

(49)[问津]询问渡口。

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文言文词类活用初中

文言文词类活用初中

文言文词类活用初中
在文言文中,词类活用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它指的是某些词在特定的语境中临时改变其基本功能,转而用作其他类型的词。

在初中阶段,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包括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数词活用为动词等。

名词活用为动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之一。

例如,《桃花源记》中的“渔人甚异之”中的“异”原本是名词,但在这里用作动词,表示“对……感到惊异”。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也是文言文中的常见现象。

例如,《曹刿论战》中的“齐师败绩”中的“败”原本是形容词,但在这里用作动词,表示“使……失败”。

数词活用为动词的情况比较少见,但也有一些例子。

例如,《伤仲永》中的“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中的“自是”原本是数词,但在这里用作动词,表示“从此”。

除了以上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词类活用现象,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在初中阶段,学生需要逐步掌握这些语言现象,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和语法结构。

文言文成分的省略训练 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

文言文成分的省略训练  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

第五编:成分的省略由于语言习惯,古代汉语中经常省略一些成分或词语,翻译时要补充出来并加上括号;另外,有的句子并没有省略某种成分,但按照原句翻译困难,为翻译通畅,我们要加进一些词语或句子,这也要扩上。

句子成分的省略,是古今汉语都有的现象,只是文言文省略的情况更加普遍,几乎所有的句子成分都有省略。

一、省略主语省略主语的现象在古今汉语中都有,只是在古汉语中更多一些。

例:()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桃花源记》(省略主语“桃花源内的人”。

(桃花源内的人)看见捕鱼的人,于是非常惊讶,问他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例: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省略“蛇”。

永州的野外产一种奇特的蛇,(它身上)有黑色底质和白色花纹。

)例:()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桃花源记》(省略“渔人”“小口”。

(渔人)便丢下小船,从小口进入。

起初,(小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

)例: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例: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捕蛇者说》柳宗元)二、省略谓语古汉语中,动词谓语是对主语加以说明或陈述,是句子中的重要成分,一般不省略,但为语言简练,有的动词前面出现了,后面有时就省略了,翻译时要补充出来。

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省略“鼓”。

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衰竭了。

)例: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司马迁《鸿门宴》)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省略动词谓语“择”。

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选择)他们的短处(对照自己)加以改正。

)三、省略宾语例:问()所从来。

《桃花源记》(省略“渔人”。

问(渔人)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例: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史记·鸿门宴》)四、省略介词“于”“以”古汉语中的介词“于”“以”经常省略,是很普遍的语言现象。

《桃花源记》复习学案 2

《桃花源记》复习学案 2
D.听到渔人介绍外面的世界后,桃源中人感叹惋惜于“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和庆幸自己逃脱了外界的战乱。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落英缤纷 缤纷:色彩鲜明的样子。
B.屋舍俨然 俨然:整齐的样子。
C.咸来问讯 咸:全,都。
D.欣然规往 规:计划。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不足为外人道也
D.武陵人捕鱼为业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7.下列句子中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
A.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D.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3.古今异义。
无论 (古义: ; 今义: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妻子(古义: ;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绝境(古义: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鲜美 (古义: ;今义:滋味好)
交通(古义: ;今义:原是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统称,现仅指运输事业)
不足(古义: ;今义:不充足,不满某个数目)
,,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村中
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
隔。, ,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
D.文中画线句子中的“如此”包含渔夫自“缘溪行”直到“处处志之”的内容。此处若再把这些一一写出来,就会导致文章前后内容重复,拖沓冗长。

10八下《桃花源记》-2022年中考语文21篇文言文记诵必背

10八下《桃花源记》-2022年中考语文21篇文言文记诵必背

八下10 《桃花源记》经典解析《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像小说一样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

第一段以“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相承续的词语生动揭示出武陵渔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

“忘”字写其一心捕鱼,无意于计路程远近,又暗示所行已远。

其专注于一而忘其余的精神状态,与“徐行不记山深浅”的妙境相似。

“忽逢”与“甚异”相照应,写其意外见到桃花林的惊异神情,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两句,乃写景妙笔,色彩绚丽,景色优美,仿佛有阵阵清香从笔端溢出,造语工丽而又如信手拈来。

第二段先以数语描述发现仙境经过。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点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示定非寻常去处。

渔人的搜寻目光、急切心情也映带出来。

通过小口狭道,写到“豁然开朗”,又深有柳暗花明的韵致。

进入桃源仙境之后,先将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诸景一一写来,所见所闻,历历在目。

然后由远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来种作、衣着装束和怡然自乐的生活,勾勒出了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

最后写桃花源村民见到渔人的情景,由“大惊”而“问所从来”,由热情款待到临别叮嘱,写得情真意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第三段先写渔人在沿着来路返回途中“处处志之”,暗示其有意重来。

“诣太守,说如此”,写其违背桃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

太守遣人随往的“不复得路”和刘子骥的规往不果,都是着意安排的情节,明写仙境难寻,暗写桃源人不愿“外人”重来。

对桃源仙境,世俗之人寻访无着也不再问津了,而陶渊明自己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

在《桃花源诗》的结尾处就剖露了“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的心愿。

初中语文文言文语法现象 重要注解

初中语文文言文语法现象 重要注解

1. 《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用“烟火色”喻像烟火一样的脸色。
2.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借梨花喻雪。
3. 《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借“秋霜”喻白发。
4. 《岳阳楼记》:“皓月千里,浮光跃金”借“金”喻月光;“静影沉璧”借“璧”喻水中的月影。
2. 《爱莲说》:“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七. 对偶
1. 《春夜喜雨》:“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2.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 《岳阳楼记》:“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一、动词使动用法。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五蠹》)
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二、名词使动用法。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
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3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
4吾得兄事之(应该)
5所识穷乏者我欤(通“德”感恩)
6得无教我虫所耶(得无:莫非,岂不是)
7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得意)
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具备)
9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融洽)
10此言得之(对、合适)

①攻打:大兴师伐秦(屈)其后,秦伐璨(廉颇蔺相如)
(三)借相关的特征来代替
1. 《陋室铭》:“淡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借“白丁”代普通百姓。
2. 《出师表》:“臣本布衣”借“布衣”代老百姓。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赏析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赏析《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参考!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shě)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xián)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二〕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6—9题〔12分〕【甲】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桃花源记〔节选〕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缺乏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到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谜,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6.以下选项错误的一项是〔〕。

〔3分〕A.甲诗乙文的均为东晋大诗人陶渊明。

B.陶渊明,一名侃,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

C.陶渊明有“田园诗人”之称,也是田园派鼻祖。

D.甲诗乙文均有感而发,写于辞官归隐之后。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下面选项恰当的一项是〔〕。

〔3分〕A.甲诗中的“心远”“悠闲”等词语表现出诗人心境高远、超凡脱俗的恬淡心境。

B.甲诗结句言尽而意无穷,模糊流露出归隐后淡淡的怅惘与迷茫,令人回味。

C.乙文中“缺乏为外人道也”反映了桃花源人虚心低调,不盼望外人打搅的心理。

D.乙文末段刘子骥探寻未果的描述,更显桃花源亦真亦幻,文章主旨也朦胧隐晦。

9.借甲诗表达对_________生活的喜爱:借乙文表达对__________的抱负社会的向往,两诗文都含蓄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______。

〔3分〕答案:6.B7.〔源中人〕问渔人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8.A9.安静淡泊的田园和平安静不满。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2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四种特殊文言现象

四种特殊文言现象

四种特殊文言现象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则表示确实或驳斥,形成推论与被推论关系的句子,叫做判断句。

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形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启衅家》(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3)环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2.借助实乃、就是、为、则、悉、本等词形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斯就是陋室《陋室铭》(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6)臣本布衣《出师表》(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并作谓语去则表示推论,也就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2)汗牛纳屋,风流家之书《黄生借书说道》二、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做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用的存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省略(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道》(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2.谓语省略(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2)陈涉改立为将军,[公]吴广为都尉《陈启衅家》3.宾语省略(l)上并使[扶苏]外将兵《陈启衅家》(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4.介词省略(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2)武陵人[以]捕捞为业《桃花源记》三、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被动式关系的描述句叫做被动句。

通常存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白眉林予群从税金《活板》(2)为乡里所患《周处》(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启衅家》(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3.用作则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四、倒装句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就是为了适应环境修辞学抒发的.须要,但在古代,倒装句就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译者时有时Lauz适度的调整。

桃花源记文言现象

桃花源记文言现象

桃花源记文言现象桃花源记,是一篇流传千古的古代文学作品,描绘了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

在现代社会,桃花源记文言的影响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表现为一种向往自然、追求纯粹、远离尘世纷扰的文化现象。

本文将探讨桃花源记文言现象在当今社会的表现和影响。

文言现象的背景桃花源记的作者是东晋诗人陶渊明,他在文中描绘了自己偶然发现的一个世外桃源,这个地方没有世俗的纷扰,人们生活朴素、纯粹。

这种理想化的环境和生活方式,激发了人们对纯净、自然生活的向往,成为许多人心中的乌托邦。

现代社会的桃花源记文言现象在当今社会,人们对桃花源记中所倡导的纯净、简朴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可以在各个方面的表现中找到影子。

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简单的生活方式,拒绝过分浪费、追求物质享受的生活。

他们向往远离城市喧嚣,选择居住在郊外或者小镇,享受简朴、自然的生活。

一些人还选择种植蔬菜、养小动物,追求绿色的生活方式。

文化追求桃花源记文言现象也体现在文化追求上。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传统文化、文学艺术,寻求精神上的满足。

他们喜欢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探寻内心深处的宁静与安宁。

这种追求也在当代文学、电影、音乐等艺术形式中得到了体现。

环境保护对自然环境的关注也是桃花源记文言现象的表现之一。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各种环保活动,倡导绿色生活、减少浪费。

他们希望能够保护大自然的美好,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桃花源记文言现象的意义桃花源记文言现象的出现,反映了社会对简朴、自然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体现了人们对精神世界的关注和追求。

这种文化现象的出现,为现代社会注入了一种追求和平与宁静的情怀,让人们深切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桃花源记文言现象的存在提醒人们,要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追求精神上的满足,远离物欲的诱惑,坚守内心的纯净和真诚。

这种向往桃花源记般理想生活的情怀,为当代社会注入了一种新的生活理念,带给人们更多的启示和思考。

《桃花源记》练习题带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带答案

《桃花源记》精品练习题带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9课】班级:姓名:说明:试卷根据难易度分A卷B卷,后附有答案。

一、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文内容理解简答题】二、B卷:能力提升类题型:【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赏析辨识选择题】【课外阅读训练】A卷:夯实基础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缘】。

2、【鲜美】。

3、【落英】。

4、【缤纷】。

5、【异】。

6、【欲穷其林】。

穷,。

7、【林尽水源】。

8、【仿佛】。

9、【才通人】10、【豁然开朗】。

11、【俨然】。

12、【属】。

13、【阡陌交通】。

14、【相闻】。

15、【悉】。

16、【黄发垂髫】。

垂髫,。

17、【乃】。

18、【具】。

19、【要】。

20、【咸】。

21、【妻子】。

22、【绝境】。

23、【遂与外人间隔】。

遂、。

间隔,。

24、【乃】。

25、【无论】。

26、【为具言】。

为、。

27、【叹惋】。

28、【延】。

29、【语云】。

30、【不足】。

31、【便扶向路】。

扶,。

向,。

32、【志】。

33、【及郡下】。

及,。

34、【诣)】。

35、【规】。

36、【未果】。

37、【寻】。

38、【问津】。

津,。

二、重点句子翻译: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翻译: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翻译:3、复前行,欲穷其林。

翻译: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翻译:5、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翻译:6、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翻译:7、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翻译: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翻译:9、不足为外人道也。

翻译:10、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翻译:三、课内简答题:1、写两个出自《桃花源记》的成语:2、第一段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桃源人听到渔人叙述外界的变化后,为什么“皆叹惋”?4、当渔人离开时,桃源人为什么嘱托“不足为外人道也”?5、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6 、渔人离开桃源后。

桃花源记文言现象

桃花源记文言现象

桃花源记文言现象桃花源记是唐代民间传说中的一篇文学作品,被誉为“山水田园之胜,物质幸福之乐,人类精神之隆”的典范之一,被历代文人所传颂,成为经典之作。

其中,文言风格凝练简洁,表现出清新脱俗的山水田园景致,不禁让人沉浸在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中。

首先,文言风格的体现主要表现在语言亦优美,文意隽永。

桃花源记通过清新简洁的语言,展现出一幅幅旷世唯美的自然景色,使人感受到了山水田园之上的美好生活。

例如,文章第一段就以凝练的语言描述了一个自然流水的美好场景:“此地距海洞数百步,正对山阴,下临一泓渌水,似有鱼跃,其左右红莲故簇,时有萍浮,鸭戏,其深浅、清浑,变幻不测,采之不尽。

”作者采用了生动的形象,让读者能够感受到阡陌交错的泥土气息,水草起伏的清爽感,使读者不自觉地与文章中的场景相融合,产生强烈的代入感。

另外,在桃花源人的生活细节方面,作者同样采用简练的文字描述出当地的生产生活,例如:采茶、织布、钓鱼、耕种等,体现出一份安逸生活的愉悦感。

其次,作者用语中的虚实对比和寓言抒情手法,更是增加了文学性和艺术性的表现。

比如文章的结尾就说明了桃花源里的居民早已失去了“房舍、家产”的观念,有一种天堂般的幸福生活。

在这里,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游戏、作画、吟诗、品茶,完全不受世俗的束缚。

这也体现了作者虚实对比的手法,将梦境和现实如此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让读者对现实的虚伪,对物欲的贪婪,对身世的束缚产生反思,并心生向往,感受到一股淡淡的唯美情怀。

而寓言则是描写桃花源人的世界生态思想和宝贵的价值观念。

在此处,作者借寓它杯社的寓言,勉励桃花源人保守自然环境,鼓励大家崇尚这份自然生态,避免盲目开发,保持这份仙境特有的神仙气息,突显出文学的寓意,丰富了人们的文化内涵。

总之,《桃花源记》展示了一种纯净的信念,给人们以心灵的慰藉,启示了人们应该如何对待自然环境,向往人间仙境。

同时,文言风格所呈现的山水田园之美,深深地吸引了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向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重要实词
缘:沿着、异:对···感到奇怪、穷:穷尽。

这里是“走到……的尽头”的意思、具:详细、详尽、咸:副词,都,全、妻子:指妻子、儿女、邑人:同乡的人、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间隔:断绝来往、无论:更不用说,(更)不必说、语:对……说、足:不必,不值得、及:到了、诣:到,拜访。

特指到尊长那里去、津,渡口、鲜美:鲜艳美丽、属:类、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

垂髫,垂下来的头发,这里指小孩子。

黄发,旧指长寿的特征,这指老人、叹惋:感叹,惋惜、
2.重要虚词
乃(1)见渔人,乃大惊:竟然
(2)乃不知有汉:竟然
为(1)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对
其(1)欲穷其林:这
(2)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桃花源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自己的
(4)得其船:自己的
(5)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代渔人
4.古今异义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
2020-12-12
【关键字】条件、地方、突出、作用、关系、方向、实现、协调、中心
称呼,指妻子)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鲜美(古义:颜色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的新鲜美味)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事业)
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注:今义也有不值得的意思,例如:不足挂齿")间隔(古义:隔绝;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
缘(古义:沿着;今义:缘故,缘分)
津(古义:渡口。

指访求、探求的意思。

今义:唾液)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局外人)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今义:似乎,好像)
开朗(古义: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义:乐观,畅快)
扶(古义:沿、顺着;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志向)
延(古义:请;今义:延伸,延长)
悉(古义:都;今义:熟悉)
咸(古义:全;今义:一种味道)
既(古义:已经;今义:关系连词,既然)
寻(古义:随即,不久;今义:寻找)
向(古义:以前的,旧的;今义:方向, 对…)
果(古义:实现;今义:果实,结果)
5.词类活用
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异(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前(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穷(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 焉(不复出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

志(寻向所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名词作动词。

果(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
6.一词多义
寻: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②寻病终(副词“不久”)
舍: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舍弃。


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
中:①中无杂树(“中间”)
②晋太元中(“年间”)
③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志: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
②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之:①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②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③处处志之(助词,起协调音节作用,无实意)
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èi,介词,对,向)
遂:①遂迷,不复得路(“最终”)
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得:①便得一山(看见)
②得其船(找到)
闻:①鸡犬相闻(听见)
②村中闻有此人(听说)
陋室铭
一词多义
⒈之:
①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案牍之劳形
④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何陋之有
词类活用
⒈名:名词活用动词,出名。

例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⒉灵: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有灵气。

例句: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⒊馨: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了芳馨。

例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⒋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例句:无丝竹之乱耳
⒌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

例句:无案牍之劳形
⒍上:方位名词作动词,蔓上。

例句:苔痕上阶绿
⒎绿:形容词作动词,变绿。

例句:苔痕上阶绿
古今异义
⒈无案牍之劳形(形:身体;今常用义为:样子)
⒉惟吾德馨(馨:品德高尚;今义为:芳香.)
⒊谈笑有鸿儒(鸿:大,渊博;今义为:鸿雁,书信.)
⒋无丝竹之乱耳(丝竹: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乐器的声音;今义为:丝绸和竹子)
5.可以调素琴(调:弹奏;今义为:调解)
爱莲说,,,一词多义
(1)鲜
陶后鲜有闻(少)
芳草鲜美(鲜艳)《桃花源记》
(2)之
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
之出淤泥而不染(联词,无实际意义,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词类活用
不蔓不枝(名词“蔓”“枝”用作动词“生蔓”“长枝”)
香远益清(形容词“远”用作动词“远播”)
实词积累
鲜:少,例句:陶后鲜有闻
益:更,更加,例句: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远:远播,远远的传送出去,例句: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众:多,例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一词多义:
清:清澈(濯清涟而不妖);清香(香远益清)
特殊句式【判断句】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以上三句均用“者也”表示判断.【被动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染,沾染污秽.【省略句】濯清涟而不妖(谓语“濯”前面省略了主语“莲”
通假字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在古代是对男子的尊称。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着的。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拣。

)
右手攀右指(攀——通“扳pān”,扳着。


词类活用
(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箬篷:名词作状语,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2)石青糁之(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糁:名词用做动词,涂染)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4)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一词多义
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做,这里是雕刻的意思。

)中轩敞者为舱(是)
为人五:(刻有)
可:高可二黍许(大约)
珠可历历数也(可以)
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名词,“画卷的一端(右端)”)其人视端容寂(形容词,“端正、正”)
扇: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扇,量词)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扇子)
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连词,并且)
启窗而观(连词,然后)
以:能以径寸之木(用)
以至鸟兽、木石(甚至)
盖:盖大苏泛赤壁云(大概)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来是)
古今异义
1、卧右膝:卧,古义: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

今义:躺下,躺着的样子
2、其两膝相比者:比,古义:靠近。

今义:两个事物进行比较。

3、高可二黍许:可,古义:大约。

今义:可以。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古义:通“拣”,挑拣。

今义:简单,容易。

5.人物:古义:人和物
今义:被描写或有突出贡献的人
6、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古义:尚,还。

今义:曾经
7.高可二黍许:许,古义:左右
今义:答应或表示猜测
8.约八分有奇:奇,古义:零数
今义:不成双的(跟“偶”相对)
定语后置
原句:核舟一
正确语序:一核舟
原句:篆章一
正确语序:一篆章
原句:为人五
正确语序:为五人
原句:为窗八
正确语序:为八窗
倒装句
尝贻余核舟一,原句应为:尝贻余一核舟。

又用篆章一,原句应为:又用一篆章。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句应为:盖简修狭桃核为之。

细若蚊足,原句应为:若蚊足细。

其两膝相比者,原句应为:其相比者两膝。

倒装句表强调。

双重否定句
(1)罔不因势象形: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

(2)罔,没有;无。

(3)罔不,无不;全都。

(4)因,顺着;就着。

(5)象,模仿,这里指雕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