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5节-泥石流》教案1
3.5《泥石流》参考教案1
《泥石流》参考教案1一、教学任务分析本节内容是浙江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三章第5节,在此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了解到地震和火山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到地震的危害,初步掌握了抗震救灾的方法。
本节课泥石流仍是地质灾害,通过本课的学习使他们对地质种类及防灾抗灾意识有一定的提高。
7年级学生课外知识较丰富,好奇心强,但对泥石流却非深知。
教材由3部分组成,一是泥石流的形成原因,二是泥石流的危害,三是泥石流的防御措施,在教学中需要老师做好重难点——泥石流的形成原因的突破。
前面的地球仪和细胞已经帮助学生建立了一定的模型思想,本节课采用模型方法解决重难点——泥石流的形成原因,把模拟实验和泥石流现象联系起来,进而形成对泥石流的概念性认识。
通过影像、阅读材料的信息整理和信息提取,进一步加深对泥石流的认识,从而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能够说出泥石流的基本特点,知道泥石流的形成原因。
2、知道泥石流的危害,了解减少泥石流危害及逃生的方法。
3、通过对地质灾害(前已学过火山地震)资料的进一步收集、整理与学习,培养学生获得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
4、通过模型分析,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及动手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东川泥石流的相关材料,概括出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和发生前兆。
2、通过土质山谷模型的演示,化抽象为形象,并让小组进行合作讨论,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参与。
生能讲,师不讲;生能评价,师可再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泥石流进一步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地质灾害种类多,危害大,增强忧患意识和灾害意识。
2、通过对泥石流形成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用模型联系的方法分析并解决问题,养成求真求是的科学态度3、通过阅读“泥石流王国”里的绿色耕耘,看到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主观能动性和重建家园的重大成果,体会到科学知识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的重大意义,从而增强学生的防灾、抗灾意识。
《第三章第5节泥石流》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科学浙教版13七年级上册
《泥石流》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泥石流的基本概念、成因及危害,理解预防和应对泥石流的重要性。
具体来说,期望学生通过本课学习,能够:1. 了解泥石流的概念、形成条件和主要特征。
2. 掌握泥石流发生的地理环境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 学会识别泥石流预警信号,并能采取适当的避险措施。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时的重难点包括:重点:1. 泥石流的成因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预防和应对泥石流的措施及重要性。
难点:1. 学生对泥石流危害的深刻理解。
2. 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灵活运用所学知识预防和应对泥石流。
三、教学准备为确保本课时的教学顺利进行,需要做好以下准备:1. 收集有关泥石流的图片、视频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2. 准备地图或地理图表,展示泥石流易发区域的地形地貌特征。
3. 准备相关书籍和资料,供学生课后拓展阅读。
4. 准备应急避险演练的模拟场景和道具,帮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演练。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阶段本阶段的目标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泥石流》的学习情境中。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首先播放一段泥石流发生的视频,同时询问学生们对泥石流的第一印象。
随后,引导学生思考:泥石流是怎么形成的?它的危害有哪些?2. 引入主题通过简短的讲解,介绍泥石流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危害。
强调学习本课的重要性,帮助学生理解泥石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知识讲解阶段本阶段主要介绍泥石流的基本知识,包括其成因、分类、危害等。
1. 成因分析详细讲解泥石流的成因,包括地质因素、气候因素、人为因素等。
通过图表和实例,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泥石流的成因。
2. 泥石流的分类与特点介绍不同类型的泥石流及其特点,如暴雨型泥石流、冰川型泥石流等。
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泥石流的差异和共同点。
3. 危害介绍讲述泥石流的危害,包括对人类生命安全的威胁、对房屋和农田的破坏等。
结合实际案例,使学生深刻理解泥石流的危害性。
浙教版《泥石流》课件1
浙教版《泥石流》课件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浙教版《泥石流》一课,具体内容包括教材第二章“自然灾害”的第三节“泥石流”。
详细内容将涵盖泥石流的定义、成因、特点、危害及防治措施。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泥石流的基本概念,掌握其成因、特点及危害,学会分析并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提高合作、交流、探讨的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自然灾害的认识,提高环保意识和灾害防范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泥石流的成因、特点、危害及防治措施。
难点:分析泥石流成因及防治措施的适用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泥石流课件、图片、视频、实物模型等。
学具:笔记本、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泥石流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泥石流灾害的关注。
2. 新课导入:讲解泥石流的基本概念、成因、特点、危害及防治措施。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泥石流成因及危害。
4. 例题讲解:讲解泥石流防治措施的适用性,进行案例分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设计防治泥石流的方案,并进行展示、交流。
六、板书设计1. 泥石流2. 内容:(1)基本概念(2)成因(3)特点(4)危害(5)防治措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泥石流的定义及成因。
(2)举例说明泥石流的特点及危害。
(3)针对某一地区,设计防治泥石流的方案。
2. 答案:(1)泥石流是由雨水、融雪等因素引发的山体松散物质与水流混合形成的流体。
(2)特点:流速快、破坏力强、突发性等;危害:破坏房屋、道路、农田等,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其他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等,了解其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部分。
《第5节__泥石流》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4-2025学年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泥石流》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泥石流的基本观点和特点。
2. 学习泥石流的成因、影响因素和风险。
3. 掌握预防泥石流的方法和措施。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泥石流的成因和影响因素,掌握预防泥石流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泥石流的风险和预防措施,培养学生的安全认识。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括泥石流图片、成因示意图等。
2. 准备相关视频或音频素材,用于教学演示。
3. 准备模拟泥石流实验器械,以便学生亲身体验。
4. 安置学生预习任务,包括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泥石流案例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泥石流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泥石流是怎样形成的?它对人类有哪些风险?我们应该如何预防泥石流的发生?通过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二)新课教学1. 泥石流的定义和形成原因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了解泥石流的定义和形成原因,重点讲解地质条件、降水、植被等因素对泥石流的影响。
2. 泥石流对人类的风险通过图片和案例,展示泥石流对人类的风险,如房屋、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的破坏,以及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预防泥石流的发生。
3. 预防泥石流的措施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讲解,介绍预防泥石流的措施,如加强地质监测、植树造林、修筑防护堤坝等,增强学生的安全认识和自我珍爱能力。
(三)教室互动1. 提问与回答: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加深学生对泥石流形成、风险和预防措施的理解。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在平时生活中如何预防泥石流的经验和方法,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泥石流发生的原因、风险和预防措施,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小结作业1. 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泥石流的风险和预防措施的重要性。
2. 作业:安置与泥石流相关的思考题和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钻研。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泥石流》教学说课课件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泥石流》教学说课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第四章《地球上的水》第三节《泥石流》。
主要内容包括:泥石流的定义、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泥石流发生时的自我保护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泥石流的概念、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掌握泥石流发生时的自我保护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泥石流的成因及危害;泥石流发生时的自我保护方法。
2. 教学重点:泥石流的概念;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泥石流发生过程的动画视频、泥石流防治措施的图片、教学PPT。
2. 学具:笔记本、笔、尺子、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泥石流发生过程的动画视频,引发学生对泥石流现象的兴趣,提出问题:“什么是泥石流?它有哪些危害?”2. 新课内容:讲解泥石流的概念、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引导学生了解泥石流发生时的自我保护方法。
3. 例题讲解:分析一个具体的泥石流案例,让学生了解泥石流的成因及危害。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另一个泥石流案例,并提出防治措施。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泥石流发生时的自我保护方法,分享各自的想法。
7. 课后实践:布置学生课后观察身边的地质环境,了解可能发生泥石流的地方,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六、板书设计1. 《泥石流》2. 内容:(1)泥石流的概念(2)泥石流的成因(3)泥石流的危害(4)泥石流的防治措施(5)泥石流发生时的自我保护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泥石流的概念及成因。
(2)列举泥石流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3)如果你身边有可能发生泥石流的地方,请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泥石流的概念、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但在自我保护方法的掌握上还有待提高。
《第三章 第5节 泥石流》学历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七年级上册
《泥石流》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时学习主题为“泥石流”。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泥石流的基本概念、成因、发生条件及其危害,掌握泥石流的防范和应急处理措施。
本课的学习旨在帮助学生增强地质灾害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掌握泥石流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及危害;了解泥石流发生的基本条件。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了解泥石流的形态特征和发生过程;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泥石流发生的原因及防范措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培养面对自然灾害时的自救与互救能力;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三、评价任务1. 知识理解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泥石流基本概念、成因及危害的理解程度。
2. 过程参与评价: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其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发言的逻辑性。
3. 情感态度评价:通过课堂观察和课后反馈,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现。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泥石流发生的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泥石流的概念和危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学习:(1)泥石流的基本概念:通过讲解和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泥石流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2)泥石流的成因及发生条件:结合地质资料和实例,讲解泥石流的成因和发生条件,让学生了解地质环境和气候变化对泥石流的影响。
(3)泥石流的危害: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泥石流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危害。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防范泥石流的发生,以及在泥石流发生时应采取的应急措施。
4. 课堂总结:总结本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强调地质灾害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重要性。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进行泥石流相关知识的课堂小测验,检验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如何防范泥石流”的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六、学后反思1. 教学反思:教师对本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泥石流》教学说课课件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泥石流》教学说课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第四章《地球与宇宙》第三节《泥石流》。
详细内容包括:泥石流的定义、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分析泥石流发生的相关因素,了解我国泥石流的分布特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泥石流的基本概念、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之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泥石流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难点:分析泥石流发生的相关因素,理解泥石流的防治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泥石流视频、泥石流模型。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泥石流视频,让学生感受泥石流的威力,激发学生对泥石流现象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泥石流的基本概念、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泥石流发生的相关因素,探讨防治泥石流的措施。
4.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反馈: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巩固学习成果。
六、板书设计1. 泥石流2. 内容:定义:泥石流的定义成因:泥石流发生的原因危害:泥石流的危害防治措施:泥石流的防治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泥石流的定义和成因。
请列举三种泥石流的危害及相应的防治措施。
2. 答案:泥石流是由大量泥沙、石块和水分混合而成的流体,主要成因是地形陡峭、降水集中、土质疏松等。
危害:破坏房屋、损害农作物、堵塞交通等。
防治措施:植树造林、修建拦砂坝、加强监测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泥石流的概念、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有了基本的了解,但部分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还不够深入,需要在课后加强复习。
第三章第五节《泥石流》 教案-2021—2022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泥石流》优秀教案【内容来源】七年级浙教版上册第三章【主题】泥石流【课时】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泥石流发生的条件。
(2)了解泥石流的危害。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泥石流的防治方法,提高解决问题、学以致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泥石流的成因以及危害的过程,增强防灾、抗灾意识,提高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泥石流发生时逃生线路的选择教学难点:认识泥石流现象、泥石流的形成条件三、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的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的第五节。
本节课需花1个课时进行落实。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我们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泥石流。
教材安排了一个模拟实验,帮助学生探究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此外,教材还介绍了泥石流的危害以及防御措施。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初级中学的一年级学生,他们的年龄大都在14岁左右,具备一定的数学计算基础。
由于目前处在形式运算阶段初期,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总体较薄弱,需要教师加以耐心的辅导和帮助。
14岁左右的他们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其有意注意和责任感意识有所增强,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能积极思考,主动寻找答案。
经历过泥石流的学生很少,因此缺乏感性认识。
在呈现知识的时候,应借助影像资料、模拟实验等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五、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教师】同学们,我国有过哪些自然灾害?【学生】洪水、台风、泥石流【教师】你们能描述泥石流吗?【学生】……2.新知呈现【教师】泥石流是指在山区因为暴雨或其它原因引发的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请观看影像资料。
【学生】观看短视频【教师】同学们看了视频之后,觉得泥石流有何特点?【学生】猛烈、快速……【教师】归纳:突发性、历时短,经常与山体滑坡和崩塌相伴发生,破坏力巨大。
【教师】泥石流是如何形成的呢?为何我们的周围没有发生泥石流?【学生】小组讨论:可能与地形坡度有关可能与降水量大小有关可能……【教师】有了假设之后,应该做什么?【学生】设计方案进行验证【教师】请同学们讨论可行的方案【学生】小组讨论,探究坡度大小、水流量的影响,汇报结果与结论【教师】汇总:泥石流的成因是暴雨或持续性降水、陡峭的地形。
最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第5节 泥石流导学案(无答案)-word文档
第5节 泥石流 教材 解读泥石流是我国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没有亲身经历过泥石流的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
为了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教师可结合课本模拟演示实验或结合影像资料进行教学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1. 初步了解泥石流的含义及其形成条件,通过案例理解人与自然环境是相互作用的 2. 运用资料形象生动地展示舟曲特大泥石流灾情,全面认识自然灾害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 运用资料分析问题法2. 运用小组合作探究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培养学生科学地应对自然灾害的观念重点 难点重点: 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危害及防御措施 难点: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危害及防御措施 重难点处理策略 通过具体实例、实验体验科学实验室的各种规章制度及基本的实验操作探究点一 泥石流的形成[情景展示][问题探究] 结合图片内容,你知道这是什么吗?[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纳提升]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因为暴雨或其他原因引发的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有:①山区(特别是陡峭地形)有利于水流汇集,水流的流速较大,冲刷力强;②山坡或沟谷表层堆积有大量的松散碎屑物(土、石块等),容易被水流冲刷;③有暴雨或持续性的降水,形成了大量的流水。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点二 泥石流的危害[情景展示][问题探究] 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水电站等设施,摧毁矿山,掩埋良田,堵塞河流,毁坏房屋建筑等。
泥石流(教案)
4.如果正处于泥石流的路径中央,应向垂直于泥石流的方向跑。
学生读图分析回答:
A和C路线正确
学生讨论回答:
建立预测、预报及救灾体系;
对于遭受泥石流严重威胁的居民、企业和重要工程设施等,及时搬迁和疏散;
植树造林,加强地表植被的覆盖;
修建工程设施阻挡、调整和疏导泥石流;
受灾时有效地抢险救灾等措施。
学生回答:具有突发性、历时短的特点,经常与山体滑坡和崩塌相伴发生,破坏力巨大。
学生回答: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水电站等;
摧毁矿山,掩埋良田,堵塞河道;
毁坏房屋建筑,造成人口伤亡;
巨大的经济损失等。
学生了解泥石流发生前的现象
学生讨论回答:
1.设法从房屋里跑到开阔地带,并迅速转移到高处。
2.不要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应向两边的山坡上面逃生。
提问: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探究1:泥石流形成的自然条件有哪些?
模拟实验:
1.在土质山谷模型的B处堆入一些沙子,再向坡面洒较大的水流。观察在A处沉积的泥沙和前面活动中相比有什么变化?(沉积的泥沙变多)
2.有哪些人类活动可以起到类似堆沙子的效果?
(毁林开荒、乱砍乱伐,破坏地表植被;开矿采石不合理堆放矿渣和弃土,形成大量松散堆积土层;修建道路和其他建筑活动中,破坏了山体表面等。)
A.终年高温多雨
B.终年高温少雨
C.四季分明,降水均匀
D.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3.下列人类活动,有助于削弱泥石流强度的是( B )
A.乱砍乱伐,毁林开荒
B.修建水库,调蓄水流
C.开采矿物,堆放矿渣
D.修建公路,破坏地表
学生做练习
通过练习达到巩固本节课知识点的目的。
浙教版《泥石流》优秀课件1
浙教版《泥石流》优秀课件1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泥石流的基本概念、成因及危害,掌握泥石流防治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增强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泥石流的运动规律、危害评估以及防治措施。
2. 教学重点:泥石流的基本概念、成因及防治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泥石流实物模型、多媒体课件、泥石流防治工程图片。
2.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泥石流的实物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泥石流的形成过程。
2. 新课导入:介绍泥石流的基本概念、成因、分类及危害。
3.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泥石流案例,讲解泥石流的运动规律和危害评估方法。
6. 课堂互动:提问、讨论,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1. 泥石流的概念、成因、分类、危害及防治措施。
2. 泥石流运动规律、危害评估方法。
3. 我国泥石流防治成功案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本地区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提出防治措施。
2. 答案: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课堂所学,给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灾害,了解我国泥石流防治的最新动态,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泥石流防治工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泥石流的运动规律、危害评估以及防治措施。
2.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泥石流案例,讲解泥石流的运动规律和危害评估方法。
4. 作业设计:分析本地区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提出防治措施。
一、泥石流的运动规律与危害评估1. 泥石流的运动规律:泥石流是由大量的泥沙、石块和水分混合而成的流体,其运动规律涉及流体力学、土力学等多学科知识。
重点关注泥石流的启动、加速、搬运和堆积过程,以及流态、流速、流量等关键参数的变化。
《第5节 泥石流》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4-2025学年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泥石流》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泥石流的基本观点和形成原因。
2. 掌握泥石流的主要特征和风险。
3. 学习预防泥石流的方法和应对措施。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泥石流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认识到泥石流的严重性和危险性,以及如何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预防和应对方法。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视频和图片,用于展示泥石流的场景和风险。
2. 准备教学PPT,包括泥石流的基本观点、形成原因、主要特征和风险等内容。
3. 准备相关案例和资料,用于诠释预防和应对泥石流的方法。
4. 安排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了解基本观点和形成原因。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观看泥石流视频,思考以下问题:(1)什么是泥石流?(2)泥石流的主要特征是什么?(3)引发泥石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 引导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具有突然性,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
山区沟谷中常常暴发泥石流,不但会毁损道路、桥梁和房屋等设施,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还可能影响周边地区交通的正常运行。
因此,了解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和主要特征,对于防范和减少其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课讲授1. 介绍泥石流的主要特征:(1)流动性质:泥石流是一种流体运动,具有黏度和一定的速度。
(2)物质组成:泥石流由泥沙、碎石、石块等固体物质和水分组成。
(3)规模和形态:泥石流的规模可大可小,形态可以是线状的也可以是块状的,具有很强的破坏力。
(4)发生频率和周期:泥石流的发生频率和周期取决于多种因素,如地形、气候、人类活动等。
2. 了解引发泥石流的主要原因:(1)地形陡峭:泥石流常常发生在地形陡峭的山区,这里的地形条件有利于泥石流的产生和流动。
(2)植被破坏:过度砍伐森林、开垦荒地等人类活动会破坏地表植被,降低地表抵抗力和稳定性,从而增加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
3.5泥石流 说课稿(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泥石流》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泥石流》。
首先,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一、学习任务分析:《泥石流》是浙教版新教材根据近年来屡屡发生的泥石流案例而新加入的内容。
它出自浙教版初中科学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的第五节。
《泥石流》一节,介绍泥石流的定义和发生条件,同时展示了泥石流作为一种严重的地质灾害对于我们生产生活的危害。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一定的泥石流防御措施。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完第三章的关于地球及地壳变动的基础内容后,对我们地球上存在的地质灾害的学习;同时也为接下来的更多更复杂的地理知识如地球的板块等知识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因此本节课在科学课程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习者分析:本节课学习者是七年级学生,由于学生对泥石流不是特别了解,因此对于本节课的学习应注重知识结构的掌握;学生对于类比这种学习方法的掌握可能有点困难,因此在将模拟泥石流实验与相关的泥石流的知识点类比时,教师的指导必不可少。
新时代的初中生他们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求知欲强,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比较快,对采取新颖的教学方式的课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针对以上情况,要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科学、热爱科学,在课堂上应加于适当的教法和学法指导。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上述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知道泥石流的发生条件;知道泥石流的危害;了解减少泥石流危害的方法;(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王凯(第一个在微博上实时发布舟曲泥石流的人)的微博及其图片的展示,介绍舟曲泥石流的发展过程,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亲身感受当时的舟曲特大泥石流,了解泥石流的概况和危害;通过模拟实验和课件展示,使学生知道泥石流的概念和发生条件;通过舟曲泥石流灾后视频的展示,让学生了解泥石流的危害;通过阅读书本及教师介绍,了解泥石流的防御措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相关泥石流视频及课件的介绍,学生能增强防灾和抗灾意识。
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科学(浙教版)配套教案 3-5 泥石流
3.5 泥石流【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看舟曲泥石流视频,知道泥石流的危害;2、通过实验探究泥石流形成原因,得出泥石流的发生条件;3、根据泥石流的发生条件,了解减少泥石流危害的方法。
4、通过对图片,材料分析,增强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5、分析模拟泥石流情景,结合泥石流发生的特点,掌握正确的逃生方法;6、结合舟曲灾后重建,增强学生的防灾、抗灾意识。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看舟曲泥石流视频,认识泥石流的危害2、通过模拟实验,探究泥石流发生的原因3、通过灾后重建,了解泥石流的防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舟曲泥石流灾难,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2、在课堂中进行思考讨论解决问题,加强学生合作交流意识;3、通过学生课堂辩论,明白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1、重点:泥石流的发生条件,防灾、抗灾意识,分析、推理能力培养2、难点:石流的发生条件,分析、推理能力培养【新课教学过程】一、泥石流的危害1、引入灾情通报:介绍舟曲泥石流发生的时间、地点、过程2、活动:观看舟曲泥石流视频师:此次泥石流给舟曲带来哪些危害?请同学们带着疑问观看视频,找出泥石流的危害生:公路、铁路毁坏,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生若讲不出,可先思考讨论再回答)小结:除了舟曲外,我国的四川、云南、西藏、甘肃等省区常发生泥石流,世界上还有50多个国家也深受泥石流的危害二、泥石流发生的原因(一)自然原因1、过渡:泥石流的危害如此之大,那它是怎样发生的呢?舟曲当地成立了调查组,深入调查,并获得了大量材料2、活动:生思考分析材料师展示材料思考:请你分析讨论材料,猜想泥石流的发生与什么有关?并说明你的依据生讨论分析,教师下去指导,参与学生讨论,了解学生生汇报:降水量依据:…..地形陡峭依据:…...土质松散依据:…..地震依据:…..3、实验探究1 降水量与泥石流形成的关系?(1)过渡:这些都只是我们的假设,为了获取更有效的证据,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式?生:实验师说明:由于到自然界中做这个实验危害大,难度大,而且非常危险,我们可以用模拟实验来完成(2)器材介绍土质山谷模型---山谷地形水壶---降水问:水壶模拟降水,那降水量的大小如何模拟?生:水壶的倾斜角度、拿下喷头、喷水时间…..(3)演示实验提示学生观察:山谷、谷底1.降水量少现象:水流量小,土壤变湿2.降水量多现象:水流量大,冲刷下来的泥沙多思考:比较实验1、2,说明泥石流的形成与什么有关?生:说明泥石流的形成与降水量有关,降水量越大,越容易发生泥石流(4)泥石流的定义过渡:自然界中的泥石流与我们看到的实验现象是否相似呢?生观看视频生:相似师:请你结合视频与实验现象,说说怎样的洪流是泥石流?生:在山区因为暴雨或其他原因引发的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就是泥石流(这里学生讲的可能很零碎,教师应引导总结)4、泥石流形成的其他原因(1)过渡:调查组对其他几个原因也进行了模拟实验,发现了大量的证据师出示材料证据(2)思考与讨论:根据这些证据,确定哪些因素也会影响泥石流的形成?生:地形陡峭、土质松散、地震(二)人类活动1、过渡:这些原因都属于自然原因,那人类活动会不会影响泥石流的形成?生:会师:请举例说明生举例:乱砍滥伐为什么?采石、开矿为什么?……..师:接下来,我们就用实验验证下,同学们说的是否正确2、实验探究2 人类活动与泥石流形成的关系?1.放上草皮洒水现象:2.拿下草皮洒水现象:生得出结论:人类活动也会加剧泥石流的形成师小结:泥石流的形成通常是由这些因素共同决定的三、泥石流的防御1、过渡:泥石流与这些因素有关,因此我们应该爱护大自然,多去了解大自然,如果我们去山区欣赏自然美景时,突遇泥石流,那该怎样正确逃生?师出示图片,生选择逃生路线2、防御工程(1)过渡:泥石流危害如此之大,我们除了掌握正确的逃生方法外,还应了解防御泥石流的方法(2)灾后重建思考与讨论:请你根据泥石流的形成条件,说说在减少泥石流发生的措施生:治水工程、防护工程、拦挡工程、排导工程、….四、辩论正方:全面开发土地反方:禁止开发土地板书作业布置。
浙教版泥石流优秀精选课件
浙教版泥石流优秀精选课件教案:《泥石流》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自然与环境》教材第四章“自然灾害”第三节“地质灾害”,主要详细内容包括泥石流的定义、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泥石流的概念,掌握泥石流的成因和危害。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预防和应对泥石流灾害。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泥石流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教学重点:泥石流的概念、危害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泥石流视频资料、地理图表、模型等。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泥石流灾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泥石流的危害,激发学习兴趣。
过程细节: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泥石流频发的地区,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地区会发生泥石流?”2. 知识讲解:a. 泥石流的定义及成因b. 泥石流的危害及影响c.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过程细节:结合多媒体课件和地理图表,详细讲解泥石流相关知识,让学生做好笔记。
3. 实践情景引入:以四川汶川地震为例,分析地震引发泥石流的原因。
过程细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增强对泥石流成因的理解。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泥石流成因的例题。
过程细节:引导学生从地理角度分析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 随堂练习:针对泥石流知识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过程细节:及时解答学生疑问,确保学生掌握泥石流相关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泥石流的定义、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 实践情景引入:汶川地震与泥石流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泥石流的成因。
b. 分析我国哪些地区容易发生泥石流?c. 请列举三种泥石流防治措施。
2. 答案:a. 泥石流成因:暴雨、地震等引发山体松散物质流动。
b. 我国容易发生泥石流的地区: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c. 泥石流防治措施:植树造林、修建拦砂坝、加强监测等。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泥石流课件
泥石流:是山区因为暴雨或其他原因引发 的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请你分析 猜想泥石流的发生可能与什么有关?(依据)
地形
当地气象局:舟曲去年四季度到今年上半年的持续
• 列举可能加剧泥石流危害的三种人类活动
1、乱砍滥伐、毁林开荒 2、开矿时不合理堆放矿渣 3、修建公路时破坏山坡表面
作业
绿色作业本 P29-30
以下几片纸张原来
是合在一起的? 你有什
么证据?
依据1.两张合并起来,拼合很紧密 依据2.两张纸的文字照片是连续一体的
依据3.两张纸的纸质是一样的
一、提出问题: 德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
西藏、四川、甘肃、云南等省区山地。 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山区。
如果到山区旅游发生泥石流 你应该怎么办?
√
√
逃生事项
• 遇到泥石流发生时,要跑到开阔地带, 并迅速移到高处,不要顺沟方向往上 游或下游逃生,要往两边的山坡逃生。
• 千万不可在泥石流中横渡!
我国山地面积广大,地质构造复杂。 所以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四、气候证据
在北冰洋以北的岛
一、大陆漂移说(假说)
主要观点:魏格纳认为:全球的陆地在2亿 年前还是彼此相连的一个整体,后来,由于受到
力的作用,才不断分离并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科学假说就是用已获得的经验材料和已 知的事实,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未知自然 界事物产生的原因及其运动规律做出推测性
的解释。假说需要在实践中检验。
活动一:探究泥石流形成的自然原因
1、用松散的泥土堆 制一个山谷模型
【新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泥石流》学案1
《泥石流》学案1一:课前尝试1.世界上火山地震主要集中在2.说一说除地震火山外其它对人类造成巨大损失的地质灾害课前准备:土质山谷模型,水,松散的泥土,苔藓(块状)二:新知尝试Ⅰ、泥石流的形成【活动】1.在土质山谷模型坡面洒水,观察A处现象2.加大洒水量,使坡面形成较大的水流,再次观察A处的现象。
3.观察书本107页图3-484.泥石流是指在山区因或其他原因引起的携带有大量的特殊洪流。
5.泥石流的成因主要有和(1)自然因素:①(特别是陡峭地形)有利于水流汇集,水流的流速较大,冲刷力强。
②山坡或沟谷表层堆积有大量的(土、石块等),容易被水流冲刷。
③有或持续性的降水,形成流水。
(2)人类活动:改变了泥石流发生地区的,促使泥石流的发生。
如改变和结构,或改变的状况,从而促使泥石流的发生。
请你列举可能加剧泥石流危害的三种人类活动:;;。
6.泥石流的时间分布特点:与集中降水规律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规律(原因:爆发时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的激发)Ⅱ、泥石流的危害1.泥石流特点:、,常与山体崩塌相伴发生,破坏力巨大。
2.泥石流是我国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
常常会、铁路等设施,摧毁矿山,掩埋,堵塞河流,毁坏建筑等。
Ⅲ、泥石流的防御措施1、读书本108图3-50选择正确的逃生路线。
当遇到泥石流发生时,你应该怎么办?2、根据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有哪些方法减少泥石流的发生和危害呢?阅读书本P109三、同步尝试:1.山上发生泥石流,而此时你恰好在泥石流的路径中央,此时你该沿哪个方向逃跑()A、迎着泥石流的方向跑B、顺着泥石流的方向跑C、垂直于泥石流的方向跑D、沿与泥石流成一定角度的方向跑2.下列灾害主要发生在山区的是()A、地震B、泥石流C、台风D、霜冻3.下列地区属于泥石流频发的地区的是()A 、浙江B 、上海C 、甘肃D 、广东4.在泥石流地区兴建建筑物应该()A、对于规模大且复杂的地区必须避开、规模小的地区宜避开或一孔跨越、或采用大跨径通过,不宜任意改沟、并沟B、对泥石流沟做改沟、并沟处置后才可以兴建C、所有工程均应避开泥石流地区D、加大基础尺寸并将上部(近地表处)结构刚度加大一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节泥石流》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能够说出泥石流的基本特点,知道泥石流的形成原因。
2、知道泥石流的危害,了解减少泥石流危害及逃生的方法。
3、通过对地质灾害(前已学过火山地震)资料的进一步收集、整理与学习,培养学生
获得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
4、通过模型分析,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及动手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东川泥石流的相关材料,概括出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和发生前兆。
2、通过土质山谷模型的演示,化抽象为形象,并让小组进行合作讨论,促进每一个学
生的参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泥石流进一步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地质灾害种类多,危害大,增强忧患意识
和灾害意识。
2、通过对泥石流形成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用模型联系的方法分析并解决问题,养成
求真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阅读“泥石流王国”里的绿色耕耘,看到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主观能
动性和重建家园的重大成果,体会到科学知识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的重大意义,从而增强学生的防灾、抗灾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增强学生对泥石流这样的地质灾害的防范意识以及应对能力。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
四、教学方法:调查法等。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泥石流资料;教师准备关于泥石流的多媒体资料。
二、教学实施
1、展示学生收集的资料。
问:(1)资料是从哪些渠道收集到的?
(2)有没有亲身经历过泥石流?你认识的人当中,有没有亲身经历过泥石流?
(3)在新闻媒体的报道中,哪些地方曾经发生过比较大的泥石流?发生泥石流时,是
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4)泥石流有哪些危害?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危害?泥石流还有哪些潜在的危害,到
目前为止并没有表现出来?
(5)面对泥石流应该如何应对?
2、新闻故事:
浙江一个商人,发明了一种诺亚方舟,据说可以在世界末日的时候使用,保全人的生命安全。
你觉得可以发明一种器具,在泥石流中使用吗?
3、俗话说,祸不单行。
比如在我国川、滇、黔接壤地带,由于现代地壳活动强烈,山
体中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上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会促使滑坡、泥石流灾
害突发。
灾害过后还可能引起某些传染病的流行。
下面我们学习一下我国的泥石流灾害。
三、泥石流
1、学习泥石流的概念以及形成原因。
2、录像播放:电影《极地营救》片断。
3、泥石流对人类会产生什么危害?
师:(1)泥石流暴发前的征兆有:在山区有连续的降雨天气;轰鸣的巨响;沟谷内水
量陡增,继而断流等。
(2)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丰富的
疏松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3)泥石流具有暴发突然、来势凶猛、迅速的特点,并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的
双重作用,其危害程度往往比单一的滑坡、崩塌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具体表现在:摧毁或掩埋村庄、公路、铁路、房屋。
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的巨大损失;影响水利、水电工
程、矿山的正常生产。
诱发某些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危害人体健康等。
4、滑坡、泥石流的前兆。
5、预防与应对。
四、总结归纳,知识内化。
导入再现“泥石流王国”为什么能成为旅游胜地?
为什么云南东川能呈现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
为什么云南东川能巧搭赛车平台,推动民生促进经济
发展?
请结合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试着说说看有哪些改变?
自由发表……
阅读“泥石流王国”里的绿色耕耘。
材料:1964年,科学家再小江流域对泥石流进行野外观测研究。
科学家利用山势,在
泥石流经过的地方设置了一系列的连环拦挡坝,把水放走,把泥石流带来的大量石块固定在
山谷中;在泥石流最开始形成的区进行地表改造,用合理搭配的草、灌木、乔木,重新建起
立体的植被环境;在泥石流的下游,建立供泥石流通过的沟槽,有效地把泥石流逐渐引向危害小的地区,甚至淤积在人们设计好的地方,达到综合治理的目的。
小结:在科学家和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下,小江流域昔日多条“尼龙”肆虐的泥石流沟,今天已被绿色覆盖。
科学在“泥石流王国”里创造出了奇迹。
我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利用科学方法,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