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年高中地理第3章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第1节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学案

合集下载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第一节 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中图版选修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第一节 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中图版选修
提示:水土流失。
(2)引起该问题出现的人为因素是什么?
提示: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如植被破坏等)。
基础知识要记牢
1.西北地区主要为 土地荒漠化 。 2.华北平原与东北平原地区主要为次生盐渍化。 3.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区以及西南山区主要 为 水土流失 。 4.东北山区与西南横断山地主要为 森林破坏 。
解析: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第(2)题,关 于保护森林的主要措施可以从立法保护、采伐与养育相结合等方 面入手分析。 答案:(1)A——② B——① C——④ D——⑤ E——③ (2)加强执法管理;建立自然保护区;采伐与更新相结合;防治森 林火灾和虫灾;加强森林保护;宣传教育。
[教材问题提示] P45思考提示 1.我国森林破坏严重的两个地区主要在东 北的大兴安岭地区和西南林区。 2.我国次生盐渍化主要分布在黄淮平原和东北平原西部地 区(松嫩平原地区)。由于人类不合理的耕作活动,而导致土壤 盐渍化叫次生盐渍化。上述地区的地下水位较高,地表水排水 不畅,可溶盐较多,蒸发旺盛,盐分在地表积累所致。
重点难点掌握好
我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区域
生态 问题
东 北 、 西 南、 森林
华南林区
破坏
内蒙古、青 海、宁夏、 新疆
草原 退化
自然背景
பைடு நூலகம்
主要防治措施
中温带、亚热 带边远山区
封山育林、计划砍伐、 采育结合、退耕还林、 改变林区经济结构
半干旱、干旱 退牧还草、封育草场、
草原区
舍饲半舍饲养畜
(2)根据阶段确定措施: 即根据区域内部不同部分(如河流上、中、下游)的特 点确定某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例如,淮河流域洪灾 频发的防治措施有:

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第一节 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课件 中图版选修6

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第一节 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课件 中图版选修6

【核心归纳】
1.我国不同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
地域广大,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和地势差别明显
自然原因 (自然背景)
地形复杂,多山地、丘陵,平原面积较小 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
企业和
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 对资源掠夺式、粗放型的开发利用方式,超过了生
人 个人 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合作探究】 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教材 P40 探索材料。 材料二 教材图 3-1-3“鸟类的地狱”,图 3-1-4“物种入 侵”,图 3-1-5“亚马孙热带雨林遭破坏”,图 3-1-6“亚 马孙地区的开发”,图 3-1-7“温带森林遭破坏”。 (1)根据材料一中的骨牌效应,试举一个生态系统破坏的实例, 解释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以及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白鳍豚主要捕食长江中的鱼类,它处于长江水生生物食物 链的顶端,在长江水域中没有任何天敌。白鳍豚的眼很小,它 利用声呐信号来寻找食物或识别目标。声呐信号还用于白鳍豚 个体之间的通讯联系。
材料二 近 300 年来人口与物种灭绝数量的增长趋势对比图。
(1)上述材料反映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 (2)以白鳍豚为例分析该问题产生的原因。 (3)东北虎、藏羚羊和朱鹮等,都如白鳍豚一样濒临灭绝。人类 应采取哪些措施保护这些珍稀物种?
有的破坏。物种灭绝大规
物种
捕猎、砍伐和走私;环境污染
模的发生,很多物种处于
减少
对生物生存环境的破坏;外来
濒危状态
物种的竞争
问题
现状
原因
森林 全球平均每年减少森林面 林木砍伐、林地开荒和开矿、
资源 积 1 800~2 000 万公顷, 薪柴采集和大规模放牧、酸雨
破坏 热带雨林损失尤其严重 污染

高中地理《3.1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 中图版选修6

高中地理《3.1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 中图版选修6
ppt课件
互花米草:引入外来物种引起的问题
ppt课件
巴西龟
ppt课件
森林资源的破坏
森林资源破坏状况 热带雨林的损失尤其严重
ppt课件
ppt课件
这张照片让人很难想象是拍摄于地球最湿润的地带——亚马逊。 2005年,巴西亚马逊河流域遭遇数十年来最严重的干旱。
ppt课件
湿地减少
ppt课件
什么是湿地?
ppt课件

日益减少的湿地
质加人 过速类 程了活
这动 种大 地大
ppt课件
湿地破坏现状
不合理的利用和破坏
巴西中部的潘塔尔沼泽在不断退化, 中国的长江中游河湖的快速淤积和天然湿地的减少
ppt课件
如何看待“围湖造田”
• 为什么要围湖造田?
人多地少,吃饭问题难以解决,为眼
前利益而围湖造田,导致人与环境关
系的恶性循环;
• 如何解决?
开源:实行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
入解决生存问题,减少农民对
土地的依赖
• 开源节流! 节流:控制人口数量,减少对土地
退田还湖
的压力,同时提高人口素质,提高 环境的认识,最终实现良性循环。
ppt课件
◆湖泊变迁示意(富营养化过程)
ppt课件
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 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由沼泽、 泥沼、泥炭地或水域所构成的地区,
包括低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
ppt课件
湿地的作用: 提供食物、原料和水
ppt课件
湿地的生态效益
• 天然物种库 • 天然水库(涵养水源、蓄洪抗旱、补充地下水) • 降解污染 • 调节气候 • 控制土壤侵蚀 • 地球之肾
人类对森林的乱砍滥伐可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 人们对野生动植物的过度捕猎、砍伐及非法贸易,可导致物种物种数量减少

高中地理·选修6-第3章 第1节 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高中地理·选修6-第3章 第1节 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A.直接提供有形的林产品 B.改善城市的投资环境 C.防风固沙 D.为生活在都市的人们提供娱乐游憩的环境和场所
地理 选修6 环境保护 配中图版
【答案】B 解析:城市森林并不以提供有形林产品为主,A项错误;C、D两项 为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而非经济效益;城市森林改善了城市的投资环 境,促进了经济发展。
地理 选修6 环境保护 配中图版
原始森林面积的减少,是否可以以人工造林的方式得以 补偿?人工林和原始森林具有相同的生态环境效益吗?
【答案】虽然原始森林面积的损失,可以人工造林部分得到补偿, 但是原始森林的生态功能却往往不是人工林所能弥补的。原始森林,尤 其是热带雨林砍伐后所造成植物物种的损失、动物的迁徙和被消灭,连 片林地变成破碎小斑块后对大型哺乳动物的毁灭性影响,这些方面都是 人工林所无法补偿的。
地理 选修6 环境保护 配中图版
森林资源破坏 读下图,回答(1)~(2)题。
地理 选修6 环境保护 配中图版
(1)该图揭示森林具有的作用是
()
A.净化空气
B.防风固沙
C.保持水土
D.保护农田
(2)若图中森林被破坏,下列叙述较为符合河流特征变化的是
()
①河流含沙量增加 ②河道淤浅 ③水患加剧
④结冰期延长
【答案】D
地理 选修6 环境保护 配中图版
解析:A项说法太绝对,世界范围的生态环境问题大部分在我国存 在,故A项错误;青藏高原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生态环境十 分脆弱,故B项错误;南方丘陵山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壤侵蚀严 重,而不是生物多样性锐减,故C项错误;生态环境问题之间具有一定 的关联性,如生态环境中的森林破坏、土壤侵蚀和草原退化会导致生物 多样性减少。
第三章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2017_2018年高中地理第3章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章末归纳提升

2017_2018年高中地理第3章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章末归纳提升

第3章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章末归纳提升备选答案①气候异常②樵采③森林资源④生物物种⑤人口数量⑥生态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1.力量作用后恢复比较困难,自身稳定性差,易被破坏而产生生态环境问题。

2.人为原因: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强度影响环境,在创造现代文明的同时,也使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从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和自然资源枯竭。

每一种生态环境问题都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针对不同地区的区域特征可以判断该地区容易出现什么样的生态环境问题。

例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从自然原因(如黄土的特性、地形、降水、地质构造和根源)以及人为原因(如毁林开荒等)方面分析水土流失的产生原因。

利用同等关系联系图的形式分析原因可把整个过程清晰地概述出来,效果比较好,如下图所示:(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

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

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

图中a、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

(1)读图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

(2)读图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

(3)就降水条件简述我国西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速生桉的原因。

【解析】第(1)题,森林有涵养水源的生态作用,图a中山坡上森林较密集,使得山坡下有了稳定的水源。

第(2)题,速生桉和其他植被抢夺水源、阳光等,造成天然次生林和灌丛的退化。

第(3)题,题干中提到,这种速生桉需要大量的水分,但西南地区为季风气候,旱季水分不足。

【答案】(1)原因: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

过程: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积地带,)(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

(2)植被变化: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沼泽萎缩。

【小初高学习]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一节 生态环境

【小初高学习]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一节 生态环境

第一节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主要生态问题的现状,理解它们的成因。

2.掌握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一、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思考1.什么是外来物种入侵?它对我国生态环境会造成哪些主要危害?答案外来物种入侵指进入某个地区的外来物种打破了原地区的生态平衡。

主要危害有:①生态系统被破坏;②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二、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思考2.森林有哪些生态功能?植被破坏会造成哪些主要生态问题?答案森林在保护环境、改善生态方面具有巨大的价值,被称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森林的环保作用:净化空气、吸烟滞尘、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减弱噪声、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等多方面。

植被破坏一是森林面积锐减:①珍稀动植物减少、灭绝;②生态系统恶化;③环境质量下降;④水土流失;⑤旱涝等自然灾害加剧。

二是草原退化:①草原的植物种类成分变化;②降低草场的生产能力;③破坏草场的动植物资源;④出现土地荒漠化。

3.洞庭湖地区为什么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答案围湖造田造成湖面缩小,湖泊削峰补枯的作用大为减弱,长江发生洪水灾害的频度增加,同时因湿地的丧失而造成当地气候的变化。

退耕还湖可以使以上问题得到缓解。

探究点一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产生的原因阅读下列图片和材料,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每年的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

2017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为“湿地,我们的未来”。

西藏湿地面积达600.4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4.9%,居于全国首位。

可有一部分天然湿地却已受到了现代工业的污染,湿地保护迫在眉睫。

“十一五”期间,西藏新建了玛旁雍错、麦地卡等8处自治区级湿地自然保护区。

新建了多庆错、雅尼等3处国家湿地公园,填补了西藏的空白。

2012年西藏成为率先颁布湿地条例的省区之一,并于当年3月1日开始施行《西藏自治区湿地保护条例》。

对退化的湿地采取补水、限牧、退耕、封育等措施进行恢复。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3.2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同步课件湘教版选修620180508133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3.2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同步课件湘教版选修620180508133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探究: 1.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和产生的主要危害分别是什么? 2.土地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和产生的危害分别是什么?
【例证2】图甲为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区图,图乙为“八五”期间 我国部分省区贫困人口数量图,图甲和图乙的关联性体现如 图丙所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甲
图乙
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贫困
【练习1】我国草场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是(双选)
A.生产方式落后,靠天养畜 B.对草场利用多,建设少 C.划区管理、定期轮牧、轮流打草 D.建设“草、水、林、机”配套的人工草场 答案:AB
()
我国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的现状及原因
【方法技巧】 识记植被破坏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
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土地
水 土
直接 影响
破坏土地资源,使 耕地的表土流失
带走营养物 质,降低土 壤肥力
的生 产力 下降
流 失
长远 影响
流域源头和上游的 植被破坏
下游湖、河、 引发
水库泥,沙
洪涝
增多,河床
灾害
抬高
土地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和产生的危害 (1)成因 ①自然原因:a.气候干旱,降水少,风沙危害严重;b.蒸发 旺盛,地表径流少等。 ②人为原因:a.乱砍滥伐,毁林开荒,森林大量破坏。b.对 草原不合理开垦,过度放牧使草原破坏,草场退化。c.过度 抽取地下水使地下水水位下降,地表径流减少。d.我国北方 草原区大量放养山羊等也是草场退化的原因。这些人为原因 成为荒漠化的主导因素,加之我国冬季强劲的西北风的扬沙、 输沙作用,使我国的土地沙化区域有逐步向东南扩展的趋势。
据介绍,导致乌鲁木齐地区草场退化的原因,除干旱外, 更重要的是擅自将上百亩甚至上千亩的草场大肆开荒和开发以及 不合理的利用草场和超载放牧。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本章归纳整合课件湘教版选修6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本章归纳整合课件湘教版选修6
自然原因:气候变暖变干, 土地荒 多大风天气;人为原பைடு நூலகம்: 土地资源退化,耕地不断 漠化 过度放牧,滥伐森林等不 减少,威胁粮食产量 合理的活动 自然原因:全球变暖,生 生物多样 态系统调整;人为原因: 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性减少 砍伐森林,破坏草原、滥 加速一些物种的灭绝 捕野生动物、环境污染等
【例题】(1)下图为能源基地某产业链示意图,填出E、F处的工业 部门。此产业链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请说明理由。
(2)与20世纪初期的鲁尔区比较,该能源基地所在地区面临哪 些不同的主要环境问题?简要回答导致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
人为因素。
解析:第(1)题,该产业链体现了循环经济的模式,分析其意义要 从经济、环境、社会三方面入手。第(2)题,分析该地的生态环境 问题首先要把握它的地理背景:我国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半湿润 半干旱过渡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
本 章 归 纳 整 合
知识构建
专题整合
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危害
主要生 态问题 森林资 源匮乏
成因 采伐速度过快,毁林
危害
开荒,基本建设和采
矿等
生态失调,环境恶化
长期对草场的粗放式 载畜量降低,土地沙化, 草场退化 经营,过度放牧,重 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生 用轻养 物物种濒临灭绝
自然原因:地形、地质、 植被、降雨、土壤、风力、 土地资源退化、耕地质量 冻融等;人为原因:不合 水土流失 下降,引发滑坡、泥石流、 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毁林 洪涝等自然灾害 毁草、乱垦滥伐、开矿修 路等
答案:(1)E:电力工业
F:建材工业
理由:充分利用废弃物;综合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 污染物排放,保护环境。 (2)主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主要人为因素:不合理垦殖,超载放牧,过度砍伐,乱挖滥采矿 产资源。

2017-2018年高中地理 第3章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第1节 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017-2018年高中地理 第3章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第1节 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第一节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举例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重点)2.读图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重点)一、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生物物种减少(1)生物物种减少现状:目前,生物多样性遭破坏的速度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快,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发生在热带森林。

海洋和淡水生物严重退化,岛屿上鸟类和哺乳动物中的很多物种处于濒危状态。

(2)生物物种减少的原因①人们对森林的乱砍滥伐导致生态环境改变。

②人们对野生动植物的过度捕猎、砍伐和非法贸易,导致物种数量减少。

③环境污染对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破坏。

④大量引入的外来物种同土生物种竞争栖息地和食物,有的甚至以土生生物为食,或者带来某些土生物种无法抵御的疾病,也使土生物种濒临灭绝。

2.森林资源破坏森林资源破坏状况:对全球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的热带雨林损失尤其严重。

森林资源减少原因:林木砍伐、林地开荒和开矿、薪柴采集和大规模放牧、空气污湿地概念:湿地指不论天然的或人工的、长久的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6米的水域。

湿地功能: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享有“地球之肾”的美誉。

(3)湿地破坏现状:由于不合理的利用和破坏,湿地的面积急剧缩减。

世界上最大的湿地——巴西中南部的潘塔尔沼泽地也在不断退化。

在我国,长江中游河湖的快速淤积与天然湿地的过度开垦,使湿地面积大为减少,为调蓄防洪带来很大的隐患。

(4)湿地减少原因①土壤侵蚀导致进入河流的泥沙增加,减少了湿地的面积。

②大量引水灌溉和河道截流改向,以致湖泊、沼泽水量减少,面积急剧缩小,甚至完全干涸。

③人类的围湖、围海造田,使湖泊和海滨滩涂湿地面积减少。

④环境污染使湖泊和近海岸海水富营养化现象时有发生,湿地的功能减弱甚至丧失。

⑤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湿地植被破坏,湖泊、海岸生态系统退化。

1.水土流失、森林和草原破坏、土地荒漠化以及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问题完全是由人为原因造成的,这种说法是否正确?【提示】生态问题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人为原因加快了大部分生态问题产生的速度。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讲义含解析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讲义含解析

第一节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情景导入先思考———————澳大利亚牧区有几百万的草场,养着4 500万头牛,每天排出成千上万吨牛粪,牛粪覆盖草场,使草无法生长,又引来吸吮牛血的蝇类,使养牛业大受挫折。

于是,澳大利亚有关专家便从我国“邀请”了喜爱牛粪的屎壳郎,帮助清扫牧场。

它们到澳大利亚勤奋工作,把遍地牛粪埋掉,使牧草繁茂,牧业兴旺。

“昆虫诗人”法布尔的《昆虫记》中第一篇就是赞美屎壳郎的,他称屎壳郎为“大自然的清道夫”。

思考探究:屎壳郎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哪个要素?提示:屎壳郎以牛粪为食物,起到了分解者的作用。

———————基础知识要记牢———————1.生态系统的组成(1)生态系统的形成:(2)组成:①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②非生物成分(生物生存环境):阳光、空气、水分、温度等。

2.生态平衡(1)概念: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持续性的动态平衡叫作生态平衡。

(2)特征:①生物的组成和数量的比例相对稳定。

②能量和物质的输入与输出保持平衡。

③食物链结构复杂、互相交叉而形成食物网。

④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有完好的营养关系。

3.受损生态系统(1)健康的生态系统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2)破坏生态系统的因素:自然因素和人为干扰因素。

(3)表现:①原有动态平衡被打破;②系统的结构、功能发生障碍,形成波动性破坏或恶性循环。

———————重点难点掌握好———————一、生态平衡的内涵及特征理解生态平衡可以从其内涵与表现特征等方面分析,具体如下所示:二、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通过各种关系而彼此联系,其中最主要的是食物关系。

1.食物链食物链是指通过食物关系把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连接起来。

任何食物链都是以绿色植物为基础的。

2.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的复杂营养关系,叫做食物网。

食物网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1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课件中图版选修6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1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课件中图版选修6
第三章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 护
第一节 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 因
课前预习导学
目标导航
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主要 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 产生的原因。 2.举例说明某一区域 的生态环境问题。
学习重点
世界主要的生 态环境问题及其产 生的原因。
探究问题 1.结合图文材料探
究生物物种的减少和灭 绝的原因及保护。 2.结合案例分析全球森 林资源破坏的原因及保 护措施。 3.分析材料,探究湿地面 积减少的原因及危害。
(2)生物物种减少的原因 ①造成野生生物物种减少以致灭绝的原因:对森林乱砍滥伐→ 生态环境改变;对野生动植物过度捕猎、砍伐及非法贸易→物种数量 减少;环境污染→生物生存环境破坏。 ②土生物种濒临灭绝的原因: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同土生物种 竞争栖息地和食物、以土生物种为食、带来土生物种无法抵御的疾 病。
预习导引
一、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生物物种减少 (1)生物物种减少的现状 目前,生物物种遭破坏的速度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快,鸟类和哺 乳动物的灭绝速度可能是它们在未受干扰的自然界中的 100~1 000 倍。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发生在热带森林。海洋和淡水生物严重退化, 岛屿上的鸟类和哺乳动物中的很多物种处于濒危状态。
由于战争、开荒、森林火灾等原因,目前森林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
30%。全球森林面积波动的原因如下表所示。
时期 主要原因
变化趋势
地质时 气候等地理环境因素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的生态环境脆弱区。
提示: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南方丘陵区、西南山地
区、青藏高原区及东部沿海水陆交接地区,行政区域涉及黑龙江、
内蒙古等 21 个省(区、市),具体分析如下表: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疑难规律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疑难规律

人类生存环境; 二是许多生物的利用价值还有待
于人类研究和开发利用,能给今
后人类留下广阔的生存选择空间。
答案
(4)我国将自然保护区分成三大类: 综合生态保护区、野生生物保护 区和自然遗迹保护区。其划分依
据是
A.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
B.自然保护区的位置
C.自然保护区的级别
D.自然保护区的经济价值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从图中可以直接看出。
解析 答案
(4)从中看出玛雅文明在 15、16世纪 人类不合理 消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___________ 地开发利用资源,造成生态环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恶化 。 _____ 解析 玛雅文明的消失归根到底是
人们对森林的破坏,造成生态环境 的恶化所致。
第三章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一、人类破坏植被对生态环境有哪些不利影响 植被是全球或某一地区对所有植物群落的泛称。植被是生态系统的基础,
为动物和微生物提供了特殊的栖息环境,为人类提供食物和多种有用物
质材料。植被还是气候和无机环境条件的调节者,无机和有机营养的调
节和储存者,空气和水源的净化者。植被在人类环境中起着极其重要的
作用。植被的破坏会造成很多生态环境问题。
(1)人类活动对植被的破坏,使地表裸露,造成地表土壤遭受风蚀和水蚀的 机会增加,引发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2)加重河床、湖泊的泥沙淤积,降低河道行洪、湖泊蓄洪的能力,增加洪 涝的发生几率与危害程度。 (3)降低植被的蓄水保水能力,使地表径流增大,蒸发量增大,增大了干旱 和洪涝的危害程度。 (4)破坏动植物的生存环境,造成物种灭绝速度加快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5)造成土壤的侵蚀程度加剧,引起土壤肥力的下降。 (6)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使得全球气候变暖, 海平面上升,洪涝、干旱和其他气象灾害加剧。

高中地理第章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第节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课件

高中地理第章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第节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课件

高中地理第章: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第节: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 引言生态环境问题是当前世界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既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也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滥用有关。

本节课将介绍生态环境问题的常见类型,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 生态环境问题的常见类型生态环境问题包括多个方面,常见的类型有:2.1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当前最紧迫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地球气候系统受到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影响,导致全球气温上升、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等。

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经济和社会带来巨大影响。

2.2 生物多样性丧失生物多样性丧失是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的问题。

过度砍伐森林、过度捕捞、生境破坏等都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原因。

2.3 水资源污染水资源污染是指由于工业、农业、城市生活等活动产生的废水直接或间接排放到水体中,导致水体污染的问题。

水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生态平衡造成严重威胁。

2.4 土地退化土地退化是指土壤质量和生产力下降的现象,包括土地水土流失、沙漠化、盐碱化等。

过度放牧、不合理农业开发造成的土地退化是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3. 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3.1 经济发展压力现代社会对经济发展的追求往往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消耗,造成生态环境问题。

人们为了满足经济需求,过度开采矿产资源、砍伐大面积森林,导致生态系统破坏。

3.2 人口增长人口增长导致资源需求量增加,进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压力。

人口增长引发大规模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这些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大量的废水和废气排放,严重污染环境。

3.3 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对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

过度消费和大量生产产生了大量的废物和污染物,对空气、水和土壤造成损害。

同时,不可持续的生产模式也使得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导致资源浪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举例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重点)2.读图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重点)一、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生物物种减少(1)生物物种减少现状:目前,生物多样性遭破坏的速度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快,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发生在热带森林。

海洋和淡水生物严重退化,岛屿上鸟类和哺乳动物中的很多物种处于濒危状态。

(2)生物物种减少的原因①人们对森林的乱砍滥伐导致生态环境改变。

②人们对野生动植物的过度捕猎、砍伐和非法贸易,导致物种数量减少。

③环境污染对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破坏。

④大量引入的外来物种同土生物种竞争栖息地和食物,有的甚至以土生生物为食,或者带来某些土生物种无法抵御的疾病,也使土生物种濒临灭绝。

2.森林资源破坏(1)森林资源破坏状况:对全球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的热带雨林损失尤其严重。

(2)森林资源减少原因:林木砍伐、林地开荒和开矿、薪柴采集和大规模放牧、空气污染是造成森林减少的主要原因。

3.湿地减少(1)湿地概念:湿地指不论天然的或人工的、长久的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还有静止的或流动的、淡的、半咸或咸的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2)湿地功能: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均有着重要作用,因而湿地享有“地球之肾”的美誉。

(3)湿地破坏现状:由于不合理的利用和破坏,湿地的面积急剧缩减。

世界上最大的湿地——巴西中南部的潘塔尔沼泽地也在不断退化。

在我国,长江中游河湖的快速淤积与天然湿地的过度开垦,使湿地面积大为减少,为调蓄防洪带来很大的隐患。

(4)湿地减少原因①土壤侵蚀导致进入河流的泥沙增加,减少了湿地的面积。

②大量引水灌溉和河道截流改向,以致湖泊、沼泽水量减少,面积急剧缩小,甚至完全干涸。

③人类的围湖、围海造田,使湖泊和海滨滩涂湿地面积减少。

④环境污染使湖泊和近海岸海水富营养化现象时有发生,湿地的功能减弱甚至丧失。

⑤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湿地植被破坏,湖泊、海岸生态系统退化。

1.水土流失、森林和草原破坏、土地荒漠化以及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问题完全是由人为原因造成的,这种说法是否正确?【提示】生态问题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人为原因加快了大部分生态问题产生的速度。

如水土流失在人类社会之前就已经存在,只是人类活动加速了水土流失的过程;物种灭绝本身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只是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

二、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我国比较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等。

2.中国森林数量在减少,这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吗?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提示】应该辩证地看待森林减少与工业化的关系。

森林减少与工业化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开发是必然的,但人类如果认识到森林的环境效益,在开发过程中注意保护森林,加强植树造林,不会造成森林的锐减。

开发要有一定的限度,现在的结果是过度开发,造成了森林的锐减。

预习完成后,请把你认为难以解决的问题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学生分组探究一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治理措施第1步探究——分层设问,破解疑难1.试分析物种灭绝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提示】自然原因:在生物竞争中自然淘汰;人为原因:人类破坏森林、草地等生物生存环境。

2.人类为何要尽力保护物种的多样性?【提示】 一是维护生态平衡,维护人类生存环境;二是许多生物的利用价值还有待于人类研究和开发利用,能给今后人类留下广阔的生存选择空间。

3.概述森林的生态效益。

【提示】 增加碳储量;净化空气,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增加降水,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

第2步结论——自我总结,素能培养世界人口的迅速增加和不合理开发活动的日益加剧,导致了许多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这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目前世界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产生原因、治理措施如下表所示: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成因:危害:直接后果是破坏土地资源,使耕地的表土流失,带走大量营养物质,降低土地肥力,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

长期效应:造成河湖淤积,引发洪涝灾害。

第3步巧练——习题印证,落实强化中华秋沙鸭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目前全国只有1 000只左右,中华秋沙鸭生活在河流与小型湖泊等湿地中,主要以淡水鱼、虾等为食。

以长白山某河流作为繁殖地的中华秋沙鸭种群,春季为50只左右,秋季迁徙时,数量增至200只左右。

但只有近百只到达赣东北的越冬地,而第二年春季只有50余只返回繁殖地。

分析中华秋沙鸭在迁徙途中不断死亡,导致数量减少的可能原因,并提出保护对策。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方法和具体措施,答题过程中注意从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进行分析答题。

【解析】中华秋沙鸭属于候鸟,繁殖地主要在我国东北的长白山区,而越冬地则位于我国南方的赣东北,每年的长途迁徙导致中华秋沙鸭的数量减少。

中华秋沙鸭数量在迁徙途中不断减少的具体原因可从其栖息地(即湿地)减少、误食受到农药污染的鱼虾、人或动物的猎杀三方面分析回答。

保护中华秋沙鸭的措施要针对其减少原因而制定,如在中华秋沙鸭迁徙路线上恢复湿地数量,尽可能多地增加栖息地;治理水污染,避免中华秋沙鸭误食中毒的鱼虾;健全法规,严禁捕杀中华秋沙鸭等。

【答案】可能原因:迁徙路上缺少湿地等休憩和觅食地,疲劳饥饿致死;食用了被污染的鱼虾;人或动物猎杀。

保护对策:在迁徙路线上建设与恢复湿地,使湿地间距小于单日迁徙距离;治理水污染;严禁猎杀;在迁徙路线上建立观测点;组织志愿者观察保护;做好保护中华秋沙鸭的宣传工作。

学生分组探究二我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及防治第1步探究——分层设问,破解疑难1.我国形成众多生态系统的主导因素是什么?【提示】地形和气候。

2.在不同的生态系统背景下产生了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哪两类原因?【提示】自然和人为原因。

3.我国现有天然林正逐步减少。

请你谈一谈保护森林的主要措施。

【提示】加强执法管理;建立自然保护区;采伐与更新相结合;防治森林火灾和虫灾;加强宣传教育。

第2步结论——自我总结,素能培养1.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形成原因2.我国不同地区的生态问题运用图解法记忆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的知识第3步巧练——习题印证,落实强化下图中字母所在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区。

四种不同图例分别表示森林破坏、草场退化、土壤侵蚀、生物多样性锐减四大生态环境问题。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F地区共同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D、E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其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除图中各地区共有的生态环境问题外,B、G两地区共同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其共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图中几个区域准确定位,并了解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及形成原因。

【解析】A、F为林区,D、E为南方低山丘陵,B、G两地区多为我国牧场,其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各有不同。

【答案】(1)森林破坏土壤侵蚀(2)土壤侵蚀地处南方丘陵山区,降水丰富、人口密集、过度垦殖(3)草场退化过度放牧教材P42图3-1-5 亚马孙热带雨林遭破坏和教材P43图3-1-7 温带森林遭破坏伐木工人正在砍伐树木—————————————————1.热带森林主要分布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温带森林主要分布在北美洲、欧洲和亚洲。

2.致使世界森林资源减少的原因有森林砍伐、林地开荒和开矿、薪柴采集、大规模放牧和修建道路等。

—————————————————1.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亚马孙热带雨林遭破坏的主要原因是( )①修建道路②森林虫灾③垦荒放牧④修建房屋A.①② B.②③C.①③D.②④2.森林资源减少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由于垦荒、放牧,使亚马孙大片热带雨林遭到破坏。

第2题,林木砍伐、林地开荒和开矿、薪柴采集和大规模放牧、空气污染是造成森林减少和主要原因。

【答案】 1.C 2.林木砍伐,林地开荒和开矿、薪柴采集和大规模放牧、空气污染先思考再核对答案教材第40页思考【答案】从图3-1-1所示可以看出:当推倒第一排骨牌,倒向第二排,第二排会倒向第三排……一直倒向最后一排,并且速度一个比一个快。

如果重新摆好骨牌,移走第三张,推倒第一张,只有前两张倒下,由于没有第三张骨牌传递能量,后面的不会倒下。

例如在一片草原区,草地、兔子、狼等共同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但由于人为猎杀等原因,使狼突然减少,甚至消失,那么生态稳定性破坏,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被打破,可能出现兔子急剧增长,草场退化等现象。

这就给区域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影响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

教材第41页思考【答案】 1.近300年来世界物种灭绝数量呈上升趋势。

2.世界人口的增长加速了物种的灭绝。

教材第42页思考【答案】 1.巴西及亚马孙地区周围的国家都属于发展中国家,受过去殖民经济的影响,发展水平相对比较落后,亚马孙地区为湿热的雨林气候,交通不便,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几乎未被开发。

人类的开发是导致雨林被毁的直接原因。

可用下图表示:2.会导致全球气候失调,生态失衡。

教材第43页思考【答案】 1.调蓄洪水;补充地下水;降解污水;为生活生产供水;碳积累和碳循环。

2.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均有着重要作用。

教材第44页思考【答案】 1.云梦平原水面面积大幅减少。

2.由于河湖的快速淤积和围垦,使云梦平原水面大为减少。

教材第45页思考【答案】 1.森林破坏严重的两个地区主要是指东北的大兴安岭地区和西南林区。

2.次生盐渍化主要分布在黄淮平原和东北平原西部地区(松嫩平原地区)。

由于人类不合理的耕作活动,而导致土壤盐渍化叫次生盐渍化。

上述地区的地下水位较高,地表水排水不畅,可溶盐较多,蒸发旺盛,盐分在地表积累所致。

3.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的云、贵、川、渝、鄂和黄河中游地区的晋、陕、甘、宁、内蒙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