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教版高中地理学科学案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第3节生态环境保护22

合集下载

鲁科教版高中地理学科学案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章末归纳提升24

鲁科教版高中地理学科学案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章末归纳提升24

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备选答案①保护生物多样性②土地荒漠化③水土流失④受损生态系统湿地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及保护措施1.湿地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造成湿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分析时可主要从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入手。

(1)自然原因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如沉积物的长期积累会自然充满湖泊,失去湿地的形态与功能,但这一自然过程十分漫长。

所以从地球历史以百万年为单位的时间尺度看,一切湖泊和沼泽的存在都是一种过渡性现象。

(2)人为原因近代人类活动的干预,极大地加速了湿地消亡的过程,湿地消亡的人为因素见下表:人类活动影响导致的结果土壤侵蚀外部物质进入,填充作用加剧导致入湖泥沙量大增围湖(海)造陆使湖沼和海滨滩涂面积剧减,乃至消失环境污染内部富营养化加剧,造成入湖营养物增加,使湖沼内藻水草繁茂、泥炭化加速类与水草丛生,也就是人为加速的富营养化过程大量引水灌溉湿地中水量减少、干涸使水量减少,有些湖沼在几十年内就明显缩小、变浅,直至完全干涸河流的截流改向保护湿地的措施有: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退耕还林还草、防止水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的意识。

如洞庭湖湿地经过生态移民,湿地面积大大增加,提高了防洪调蓄能力。

洞庭湖“变”大的措施和“变”大带来的效益:图1是20世纪80年代洞庭湖示意图。

图2是洞庭湖1825~2006年间同水位湖面面积变化柱状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图2(1)洞庭湖面积变化的趋势是___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2)洞庭湖是我国重要的湖泊湿地。

洞庭湖面积的这种变化,将严重削弱其________、________等生态价值和________、________等经济价值。

(3)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需注意哪些问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表的分析能力。

包括洞庭湖面积变小的主要原因、湖泊湿地的主要功能以及保护湿地生态环境需要注意的问题。

高中地理 第2单元 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 第3节 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学案 鲁教版选修6

高中地理 第2单元 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 第3节 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学案 鲁教版选修6

第三节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教师用书独具)●课标要求针对某一生态环境问题,说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课标解读1.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资源问题的空间分布。

2.利用简单的生活实例的讲解使学生明白自然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3.通过课文学习,使学生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

4.运用身边的实例讲解农村和城市生态建设。

(教师用书独具)●新课导入建议以我国典型的生态农业实例导入新课——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

课标解读重点难点1.理解自然资源问题的表现及其解决的途径。

2.了解农村生态建设的含义和我国不同地区农村生态建设的重点。

3.了解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及城市生态建设的主要途径。

1.资源问题及生态问题的现状。

(重点)2.资源问题及生态问题的成因及保护措施。

(难点)自然资源保护(1)内部组成:土地、气候、水、生物资源等在不同区域的组合与匹配,构成不同的资源类型和资源结构。

(2)外部矛盾:存在着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即资源问题。

2.资源问题的表现⎩⎪⎨⎪⎧北方:地多水少南方:地少水多,能源不足东部:人地矛盾西部:水资源与土地资源不匹配华北:人口与资源矛盾的焦点地区3.资源问题的影响(1)资源利用不当造成的环境污染,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2)资源因掠夺性开发而迅速退化甚至枯竭,影响社会发展。

4.自然资源保护(1)目标: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减少资源消耗,实现在保护自然资源存量的前提下发展经济。

(2)措施①对不可再生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加强资源勘测,增加后备储量,积极寻找新的替代品②对可再生资源⎩⎪⎨⎪⎧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利用过程中促使其不断更新1.南方地少水多,存在水资源紧缺的问题吗?【提示】在南方尽管地少水多,但由于河流水污染与湖泊富营养化等,使水质不能符合要求,形成水质型缺水。

农村生态建设概念:是指运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通过有效的生态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村生态经济系统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

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 第三节 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教学案 鲁教版选修6

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 第三节 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教学案 鲁教版选修6

第三节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保护———————情景导入先思考——————中国地质科学院最新发表的报告指出,除了煤之外,中国所有矿产资源都处于紧张状态。

中国的主要油田都已接近生产结束期。

到2020年,中国需要进口5.0×108 t原油和1.0×1011 m3天然气,分别占中国消费量的70%和50%。

报告预计,今后20年,中国将短缺3.0×109t铁、5.0×108~6.0×108 t铜和1.0×108 t铝。

思考探究:材料中反映了我国资源的什么问题?提示:资源短缺。

———————基础知识要记牢——————1.资源问题产生(1)自然资源系统内部组成:土地、气候、水、生物资源等在不同区域的组合与相互匹配,构成了不同的资源类型和资源结构。

(2)自然资源系统外部矛盾:存在着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即资源问题。

2.我国资源问题的地区差异(1)北方:地多水少。

(2)南方:地少水多,能源不足。

(3)东部:人地矛盾。

(4)西部:水土资源不匹配。

(5)华北:人地与水土矛盾叠加。

3.自然资源问题的影响因素人口数量、科技发展、生产力水平以及人类生活水平等。

4.资源问题的影响(1)资源利用不当造成的环境污染,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2)资源因掠夺性开发而迅速退化甚至枯竭,影响人类社会发展。

5.资源保护措施 (1)不可再生资源:①加强节约和综合利用;②加强资源勘测,增加后备储量;③积极寻找新的替代品。

(2)可再生资源: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利用过程中促使其不断更新。

——————— 重点难点掌握好 ——————我国不同地区自然资源问题的空间分布[拓展提升]南方地少水多,但仍存在水资源紧缺问题。

究其原因是在南方部分人口稠密地区,由于河流水污染与湖泊富营养化等原因,使水质不能符合要求,也存在淡水资源短缺问题。

——————— 应用体验不可少 ——————在自然资源系统内部,土地、气候、水和生物资源等不同区域的组合与相互匹配,构成了不同的类型与资源结构。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第2节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学案3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第2节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学案3

第二节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结合实例,说明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1.运用实例,了解自然保护区设立的依据和类型。

(区域认知)2。

运用实例,认识自然保护区设立的意义,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综合思维、可持续发展观)3.结合实例资料,说出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

(地理实践力)自然保护区的概念:是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广义的自然保护区是指受国家法律特殊保护的各种自然区域的总称,不仅包括自然保护区,还包括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遗迹地等各种保护地。

一、自然保护区设立的依据和意义(一)自然保护区的设立1.我国自然保护区设立的条件(1)典型的自然地理区域、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以及已经遭受破坏但经保护能够恢复的同类自然生态系统区域。

(2)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域。

(3)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域、海岸、岛屿、湿地、内陆水域、森林、草原和荒漠。

(4)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5)经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需要予以特殊保护的其他自然区域。

2.我国自然保护区设立情况我国自1956 年建立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自然保护区——广东肇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以来,已经建成以自然保护区为骨干,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不同类型保护地在内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

我国有超过90%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以及大多数重要自然遗迹都在自然保护区内得到保护,部分珍稀濒危物种种群逐步得到恢复。

(二)自然保护区的类型和级别1.类型(1)根据自然保护区内主要保护对象的不同,我国自然保护区一般分为三大类别九个类型。

其中,自然生态系统类保护区主要保护具有一定代表性、典型性和完整性的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野生生物类保护区以野生生物物种,尤其是珍稀濒危物种种群及其自然生境为保护对象.自然遗迹类保护区主要保护具有特殊意义的地质遗迹和古生物遗迹。

高中地理第三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第三节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学案第三册

高中地理第三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第三节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学案第三册

第三节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课程标准素养目标结合实例,说明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1.举例说明生态退化的类型、危害及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综合思维)2.结合实例,说明生态修复的目的和类型,正确认识人地关系,树立因地制宜的思想。

(人地协调观)3.结合实例,理解自然保护区的类型、保护对象及主要分布区,说明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

(区域认知)4.通过实地考察或查阅资料,初步认识我国设立的自然保护区的特点。

(地理实践力)必备知识·素养奠基一、生态退化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1。

生态退化:(1)原因:随着工业化进程和人口快速增长,人类对自然的干预和破坏不断加强,导致生态退化.(2)类型:森林破坏、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物种灭绝等。

(3)特点:长期渐进、不同区域表现各异。

[辨一辨]下列图示是否属于生态退化?(在括号内打√或×)2.生态退化的危害:3.生态退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1)影响:生态退化一旦严重到某种程度,就会动摇国家安全的自然环境基础,演变为威胁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长久稳定的区域乃至国家安全问题。

(2)解决措施.二、实施生态修复1.生态修复:(1)含义:是指利用自然环境自身恢复能力或辅以人工措施,使受损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趋向良性循环。

(2)类型。

类型含义自然恢复消除或减少人为干扰,使未完全崩溃的生态系统依靠自我调节能力,逐步恢复,维持其可更新能力人工修复采取一定的生物、工程等措施,加快生态系统的恢复速度,或帮助丧失自我调节能力的生态系统恢复到安全水平,其中见效快、成效好的是工程治理措施2.我国开展生态修复工作的主要成就:[判一判]判断下列实例属于自然恢复的是①③⑤⑥。

①沿海及江湖实行的休渔制度。

②黄土高原的植树造林.③退化草场的围栏封育。

④盐碱地的水系整治。

⑤退耕还湖。

⑥林区进行的封山育林。

三、建立自然保护区1.自然保护区的含义:自然保护区指对自然界中有代表性的保护对象所在的区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2.2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教学设计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

2.2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教学设计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
1.展示我国近年来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如退耕还林、湿地保护等,让学生感受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吗?这些成果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影响?
2.引出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的关系,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提问:什么是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对于维护生态安全有什么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分类及其在生态保护中的作用,掌握生态安全的评价指标和影响因素。
2.分析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的关系,能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提高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关注生态安全、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能力。
2.创设情境,促进师生互动。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教学活动三:分析典型自然保护区案例,让学生探讨保护区内生态安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教学活动四:分组讨论,让学生从政策、法规、技术等角度,为保护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提出建议。
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等现代技术手段,直观展示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的关系,提高教学效果。
2.2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教学设计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分类、功能及在我国生态保护中的作用。通过案例分析,掌握自然保护区规划与管理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和分析能力。
2.学习生态安全的概念、评价指标和影响因素。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使学生掌握评估生态安全状况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生态问题的能力。
作业布置要求: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三节生态环境保护学案湘教版选修6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三节生态环境保护学案湘教版选修6

第三节生态环境保护学习目标明目标、知要点认识保护植被的举措。

理解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举措。

一、保护植被,防备水土流失和荒漠化1.植被损坏(1)原由:发展传统农业、牧业和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2)结果:水土流失和荒漠化。

2.保护植被的举措(1)发展生态农业①增强政策指引。

②增强乡村住区建设。

③增强法制建设,依法保护植被。

(2)增强开发和建设活动中的生态保护①增强对矿产资源开发和基础设备建设的环境管理。

②落实水土保持工程举措,恢复植被。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1.生物多样性(1)作用:人类赖以生计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2)现状:生物多样性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减少。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举措(1)就地保护:最有效的方法是成立自然保护区。

(2)迁地保护①成立动物园、植物园。

②成立珍稀濒危动植物人工繁育基地和建立遗传资源种质库等。

一、判断题1.生态柔弱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地域。

()2.乡村能源构造不合理是造成植被损坏的重要原由之一。

()3.就地保护最有效的方法是成立自然保护区。

()4.在小流域内,对能够不退耕还林的山区农田,要鼎力推行高效生态农业。

() 5.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计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答案:1.√ 2.√ 3.√ 4.√ 5.√二、选择题6.为了改良生态环境,“十五”计划要求我国丛林覆盖率从当时的16.5%提升到 18.2%。

以下举措中,能迅速有效提升丛林覆盖率的有()①持续创造防备林系统②实行退耕还林工程③增强自然保护区建设④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分析:选 A。

从题干中要点词“提升”剖析。

创造防备林系统及实行退耕还林能提升森林覆盖率,而自然保护区建设及天然林保护工程都是对丛林的保护举措,能够减少对丛林的损坏、砍伐。

7.以下改良我国丛林资源现状的做法中,合理的有()①在青藏高原地域创造用材林②在塔里木盆地兴建薪炭林③在江南丘陵地域栽种经济林④在城郊创造生态林A.①②B.①③C.③④D.①④分析:选 C。

高中地理 第3章 生态环境保护 第2节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学案 湘教版选修6

高中地理 第3章 生态环境保护 第2节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学案 湘教版选修6

第二节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课标要求1.举例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以某种生态环境问题为例,描述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3.举例说明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4.读图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课标解读1.结合我国实际生态环境案件,阐述产生的具体原因及形成的一般过程。

2.举例说明某一典型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3.能根据图表说出我国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新课导入建议以2013年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最新数据引入新课——主要的环境问题。

●教学流程设计课标解读重点难点1.了解我国森林资源的现状和我国草场资源的现状,并能解释这种状况的成因。

2.了解我国水土流失形成的原因及造成的危害。

3.识记土地荒漠化的分布、危害,探究其成因。

4.了解当前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学会分析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

四大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分布地区。

(重点)生态环境问题的概念和表现1.概念:指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2.主要表现: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1.我国森林资源匮乏(1)现状⎩⎪⎨⎪⎧量:森林覆盖率、人均森林面积和人均森林 蓄积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分布不均:西南、东南、东北多,西北、华北少 (2)森林资源破坏严重的原因:人口激增、工业革命和现代化加速。

(3)森林资源开发的表现:总面积减少、原始林地锐减、总体质量下降等。

①原始林:生物种类及种群数量、生态结构与功能等方面均有下降趋势。

②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但质量较差、中幼龄林比重大,单位蓄积量低。

2.我国草场退化 (1)我国草原面积:广大,仅次于澳大利亚。

(2)问题:草场退化严重,生产力不断下降。

(3)原因:粗放式经营、过度放牧、家畜超载、乱采滥挖、工业污染、鼠害虫害等。

森林锐减、草场退化会带来哪些生态环境问题?【提示】 森林面积锐减不仅使木材和林副产品短缺,珍稀动物减少甚至灭绝,还造成生态系统恶化,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河道淤塞,旱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加剧。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3.1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教案湘教版选修6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3.1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教案湘教版选修6

1.在图3-1括号内标出生物个体、生物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等术语。

2.一个草原生态系统里所有草原犬鼠是不是一个生物种群说一说你判断理由。

〔〕
〔〕
〔〕〔〕
【点拨】1.
〔生物个体〕〔生物种群〕
〔生物群落〕〔生态系统〕
2. 一个草原生态系统里所有草原犬鼠是一个生物种群。

因为这是一定区域一样物种集合。

【启发提问】生态系统由四局部组成,你知道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分别指什么?
【学生答复】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指绿色植物,能够利用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变成有机物中化学能。

消费者是指不能制造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绿色植物维持生命动物。

分解者是。

高中地理-生态环境保护学案 最新

高中地理-生态环境保护学案 最新

3.3 生态环境保护 学案(湘教版选修6)【学习目标】 1.掌握水土流失和荒漠化防治的措施。

2.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及采取的措施。

一、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1.植被破坏的原因⎩⎪⎨⎪⎧ 发展传统① 不合理开发利用②2.后果:导致③____________和④________。

3.采取措施:植被保护与⑤____________有机结合,扩大和⑥____________。

(1)发展生态农业a .理论指导:⑦________学。

b .生产过程:强调合理利用⑧______和其他各种自然资源。

c .目的:保护农业⑨________,实现农业的⑩______________。

d .要求:把生态环境的保护与______和________有机结合起来,以生态环境__________带动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e .措施:加强__________引导;加强____________建设;加强____________,依法保护植被。

(2)加强开发和建设活动中的生态保护a .原因:矿产资源开发、______________建设等造成严重的植被破坏。

b.要求二、保护生物多样性1.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是人类赖以______________的物质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___宝贵的财富。

2.我国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对生物资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1)就地保护a.含义:在野生动植物的________对物种实施有效保护的方式。

b.措施:建立____________。

(2)迁地保护a.含义:通过将野生动植物从原产地迁移到条件良好的其他环境中进行有效保护的一种方式。

b.措施:建立________园、植物园、珍稀濒危动植物人工繁育基地和设立____________种质库。

基础达标练考查点1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的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

2.2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优秀教学案例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

2.2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优秀教学案例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
1.采用情境创设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的关系。例如,通过展示一些关于自然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
2.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他们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例如,告知学生本节课将学习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概念、分类、功能及建立的意义等。
(二)讲授新知
4.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问题意识。
5.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划分学习小组,鼓励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6.注重课堂反思与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同时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
4.讲解自然保护区建立的的意义,如促进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等。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自然保护区作为研究对象。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了解所选保护区的基本情况。
2.各小组分别汇报所选自然保护区的相关情况,包括保护对象、生态功能、地理位置等。其他小组成员倾听并给予评价。
2.使学生认识到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重要性,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3.培养学生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意识,激发学生为我国生态安全做出贡献的热情。
4.通过学习,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为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策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最终,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取得全面发展。

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 3.3 生态环境保护教案 湘教版选修6()

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 3.3 生态环境保护教案 湘教版选修6()
建议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联合起来,通过联合国大会和各国的政府以及民间组织等多种途径,呼吁每年大量产生温室气体的发达国家率先核准《京都议定书》(我国政府早在2002年9月就核准了《京都议定书》)。
拓展题
用现代语言可以这样诠释这句话: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有这四个大,而人是这四个大中的一个。老子认为“道”是一个浑然而成的、先于天地而存在的东西;“道"不靠外力而永久存在、循环运行且永不停息;“道”伸向遥远而最终又返回自然,可算是天地万物的根本。老子把人提升为“宇宙中四个伟大的存在之一",可与“道”、“天”、“地”并立,而惟独不认为有“神”的存在,这是老子哲学观念的可贵之处.
2.主要的困难是,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和欧盟国家等),拒绝核准或迟迟不予核准该议定书.主要争议的问题是,这些国家担心影响本国经济的发展和其他国家可能不承担相应的责任。例如,美国政府在2003年3月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影响美国经济发展"和“发展中国家也应该承担减排和限排温室气体的义务”为由,宣布拒绝执行《京都议定书》.
我们可以把老子所说的“道",理解为自然界中各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人固然十分重要,甚至被说成是自然界中的“万物之灵”。但是,人也只是这四大中的一个,人绝不能超越其他三个大而为所欲为.人类必须追求和实践人与自然协调一致的美好理念,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2)迁地保护
迁地保护就是通过人工的办法,将要保护的野生物种的部分种群迁移到适当的地方,以人工管理和繁殖,使其种群不仅可以繁衍延续,而且不断扩大.(其主要方法是建立动物园、植物园与树木园或基因库。目前,饲养在世界各地动物园和其他圈养设施中的脊椎动物已超过3 000种,个体数量达5.4×105头。全世界1 500余个植物园和树木园均承担着保护植物种质资源的任务.)

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教案(精选

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教案(精选

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生态环境保护》教材第三章“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影响”,详细内容包括:生态环境的定义、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与成因、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的定义,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与成因,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促使他们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生态环境的定义、类型及环保意识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视频资料、图片等。

2. 学具:笔记本、笔、教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生态环境破坏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

2. 新课导入:(1)讲解生态环境的定义,让学生对生态环境有更清晰的认识。

(2)介绍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引导学生分析各种环境问题的成因。

(3)通过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3. 实践情景引入:(1)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身边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2)课堂分享: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4. 例题讲解:(1)讲解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的例题。

(2)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的例题。

5.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列举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并分析其成因。

(2)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从自身做起,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六、板书设计1. 生态环境保护2. 内容:(1)生态环境定义(2)生态环境问题类型(3)生态环境问题成因(4)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生态环境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2)列举三种生态环境问题,并分析其成因。

(3)结合实际,谈谈你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2018-2019版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 第一节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学案 湘教版选修6

2018-2019版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 第一节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学案 湘教版选修6

第一节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学习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

2.理解生态平衡的特征。

3.了解受损生态系统的表现。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1.基本概念(1)种群:同一物种在一定空间内的集合。

(2)生物群落:在一个区域内所有不同的生物种群的总和。

(3)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的统一整体。

2.生态系统的组成二、生态平衡1.概念: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生物的种类、各种群的数量和比例以及能量和物质的输入与输出,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形成的持续性的动态平衡。

2.特征(1)生物的组成和数量的比例相对稳定。

(2)能量和物质的输入与输出保持平衡。

(3)食物链结构复杂,互相交叉形成食物网。

(4)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有完好的营养关系。

三、受损生态系统1.成因:受自然和人为干扰。

2.表现:原有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被打破,使系统的结构、功能发生障碍,形成波动性破坏或恶性循环。

探究点一生态系统的组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公园,位于美国西部怀俄明州的落基山谷。

1872年3月1日,美国第十八任总统格兰特签署了《黄石公园法案》,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诞生了。

黄石公园不仅有原始的森林草地景观、珍稀的野生生物,而且还有3 000多处温泉。

材料二黄石公园堪称野生动物的宝库。

唯一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大规模捕杀,狼在此已经绝迹,而麋鹿、驼鹿等大型鹿群成倍增长,植被遭到破坏。

1995年1月,美国从加拿大引进8头灰狼,放归大自然。

计划放归15头灰狼,通过自然繁殖,到2002年使其增至100头,恢复生态平衡。

1.黄石公园大规模捕杀狼以后,植被为什么会遭到破坏?答案狼以麋鹿、驼鹿为食,麋鹿、驼鹿以植物为食。

大量捕杀狼,麋鹿、驼鹿成倍增长,所以植被遭到破坏。

2.引进大灰狼以后,黄石公园的生态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答案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狼、麋鹿、驼鹿、野牛、熊等动物;分解者:微生物;非生物环境:空气、水分、养分、太阳光热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生态环境保护●课标要求针对某一生态环境问题,说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课标解读1.结合典型案例分析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措施及其作用。

2.从濒危生物的灭绝入手,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新课导入建议由我国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和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的目的导入新课——生态环境保护。

●教学流程设计课 标 解 读重 点 难 点1.识记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具体措施,能够针对某一生态环境问题,说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2.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3.识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具体措施,区别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的异同。

能具体说明某一生态环境问题采取的措施及作用。

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 1.发展生态农业 (1)理论指导:生态学。

(2)生产过程:强调合理利用土地和其他各种自然资源。

(3)目的: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高产、高效和优质。

(4)要求:把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有机结合起来,以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带动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5)措施:加强政策引导;加强农村住区建设;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护植被。

2.加强开发和建设活动中的生态保护(1)原因:矿产资源开发、铁路及公路建设等造成严重的植被破坏。

(2)要求⎩⎪⎨⎪⎧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落实水土保持工程措施1.退耕还林工程将会对给地区带来哪些生态效益?【提示】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改善局部小气候,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加降水,减小风速等。

保护生物多样性1.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及其子孙后代宝贵的财富。

2.我国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人口不断增长,对生物资源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对生物资源的不合理的开发利用。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1)就地保护就地保护是在野生动植物的原产地对物种实施有效保护,最有效的办法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2)迁地保护迁地保护是通过将野生动植物从原产地迁移到条件良好的其他环境中进行有效保护的一种方式,主要通过建立动物园、植物园、珍稀濒危动植物人工繁育基地和设立遗传资源种质库等措施,以保证生物物种的延续和扩大。

2.生物物种灭绝的原因是什么?【提示】(1)自然原因: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

(2)人为原因:狩猎、采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的灭绝。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问题导思】材料阅读下图。

我国土地退化严重1.图中信息说明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简述它们形成的主要原因。

【提示】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发展传统农业、牧业和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导致植被破坏。

2.发展生态农业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措施之一。

为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带动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应采取哪些措施鼓励生态农业的发展。

【提示】加强政策引导;加强农村住区建设;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护植被。

3.开发和建设活动也是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之一。

写出两个导致这些问题的开发和建设活动类型。

【提示】矿产资源开采、铁路建设、公路建设、水利工程建设修建等。

4.为尽量减少这些问题的出现,在设计和建设高速公路的过程中,应采取哪些措施?【提示】尽量减少耕地损失,注意对自然保护区、生态脆弱区与生态敏感区的保护,采取生态恢复、生态治理等技术措施,改善高速公路的生态环境。

1.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我国生态环境恶化,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但主要是人为因素。

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造成生态恶化的主要原因。

其联系如下图:2.我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措施生态问题主要分布区域自然背景主要防治措施森林破坏东北、西南、华南林区中温带、亚热带边远山区封山育林、计划砍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草原退化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半干旱、干旱草原区退牧还草、封育草场、舍饲养畜湿地萎缩三江低地、湖滨、海滨湿润低平原、湖泊、海洋边缘地区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退田还湖生物多样性锐减林区、草原、近海海域丰富物种资源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土壤侵蚀黄土高原、东南丘陵半湿润、湿润丘陵地区退田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荒漠化西北、华北半干旱区半干旱内陆或春旱严重地区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严禁砍伐暴和强沙尘暴天气。

下图是此次沙尘天气影响范围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次沙尘天气过程,a 地与b、c 两地相比,a 地沙尘更强的自然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沙尘天气对b区农业生产的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减轻沙尘危害的可行措施有(双选)( )A. 建防风林削弱近地面风力B. 发展灌溉增加地面湿度C. 农作物留茬增强抗风蚀能力D. 硬化地面抵抗风蚀(4)针对沙尘暴这一环境问题,江苏省中学生适合的参与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第(1)题,根据沙尘天气产生的条件,并结合a地的区域特征分析即可。

第(2)题,沙尘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可以从对农作物、土壤等角度加以阐述。

第(3)题,减轻沙尘危害的可行措施可以从生物措施等方面考虑。

第(4)题,针对沙尘暴这一环境问题,江苏省中学生的参与方式可以是宣传教育、经济支持等。

【解析】第(1)题,沙尘强弱可以从地表植被、风力、沙源等方面分析。

根据图例a 为强沙尘暴地区,a地位于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所在地,该地区气候干燥,地表植被稀少,风力强,沙源多,所以比b、c两地沙尘强。

第(2)题,沙尘天气能够毁坏农田设施,毁坏农作物,破坏地表植被,使土壤肥力下降,引起土地的荒漠化。

第(3)题,根据图示:沙尘天气主要发生在我国的北方和西北地区,减轻沙尘危害可以从削弱风力和增加地表植被方面考虑,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不适合大面积的灌溉,所以本题选择A、C两项。

第(4)题,根据图示:江苏省受沙尘暴影响较小,但作为中学生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也应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参与方式主要是宣传和募捐等。

【答案】(1)气候干燥,地表植被稀少;风力强;沙源多(2)毁坏农作物;土地沙化;肥力下降;影响植物生长(3)AC(4)关注生态问题、参与防风治沙宣传活动、开展募捐活动等(任答一点)[图表展示]教材第54页图3-12 小流域综合治理(宁夏)[解图精要]1.由图中植被可分析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核心是加强植树造林。

方针是“保塬、护坡、固沟”。

2.由图中农田分布可知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是水土保持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业生产体系。

3.由图中分析可知小流域综合治理采取了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三者的结合。

教材第54页活动(上)【答案】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发小水电,既有利于农村生活用能问题的解决,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又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

当然,若小水电建设不当,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引发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环境问题。

1.下列对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森林破坏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和东南丘陵B.荒漠化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青海、宁夏及新疆等地C.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保护湿地D.退耕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水土流失【解析】黄土高原和东南丘陵虽然存在不同程度的森林破坏,但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土壤侵蚀)。

故A项错;内蒙古、青海、宁夏和新疆等地的生态环境问题虽然是由于草原退化而导致的土地荒漠化,但荒漠化的分布不只在这四个省区,它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半干旱、干旱地区,故B项错;保护湿地的主要防治措施是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和退田还湖,故C项错;排除前三项,只有D项正确。

【答案】 D2.对濒危野生动植物最有效的保护办法是( )A.建立自然保护区B.建立动、植物园C.建立珍稀濒危动植物人工繁育基地D.建立遗传资源种质库【解析】野生动植物的原生地最适合其繁衍和进化,因此,对濒危动植物最有效的保护方法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答案】 A3.读我国部分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近年来,图示地区甲、乙河流域“水多、水少、水脏、水浑”四大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地区经济发展。

“水多、水少”指旱涝灾害频繁,“水脏、水浑”则与污染和水土流失密切相关。

据统计,图中A省中已有水土流失面积2.64万平方千米,占该省总面积的19%,主要集中在A省西部和南部地区。

这些地区由于人多地少,毁林开荒和陡坡种植现象普遍。

据不完全统计,A省现有坡耕地61万公顷,其中坡度在25°以上的耕地有12万公顷。

(1)试说明A省西部和南部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现状多是人多地少,生活贫困。

从生态建设角度看,应采取哪些措施遏制水土流失的加剧?(3)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角度看,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应如何因地制宜,提高经济效益,带动地区脱贫致富?【答案】(1)地形:丘陵山地地区,地势起伏大。

降水:山地对暖湿气流有抬升作用,降水量和降水强度大。

植被:自然植被遭到破坏(毁林开荒和陡坡种植等),覆盖率降低,地表裸露。

(2)退耕还林,制止陡坡开荒;在缓坡处修建梯田等(或将坡度在25°以上的坡耕地退耕还林;对25°以下的坡耕地实施“坡改梯”或生物保护措施)。

(3)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林、牧、渔等多种经营。

山区应按照农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发展立体农业。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2010年10月1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2011年起,国家每年安排134亿元,在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云南8省区草原牧区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行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落实对牧民的生产性补贴政策,加大对牧区教育发展和牧民培训的支持力度。

(1)图中甲省区草原分布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省区是我国著名的草原牧场,目前该地草原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北京地区经常出现的________是该环境问题的表现。

(3)鄂尔多斯高原出现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什么?该环境问题产生的人为原因有哪些?(4)除了材料二所述措施外,你认为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草地资源?【解析】本题以国务院常务会议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保护草地资源的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