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病毒学登革热
登革热疾病
登革热疾病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由伊蚊传播登革病毒(dengue virus)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为媒介进行传播。
其特点为急性起病,发热,全身肌肉、骨、关节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及血液白细胞、血小板削减。
病因(一)发病缘由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未发觉健康带病毒者。
患者在发病前6~8小时至病程第6天,具有明显的病毒血症,可使叮咬伊蚊受染。
流行期间,轻型患者数量为典型患者的10倍,隐性感染者为人群的1/3,可能是重要传染源,丛林山区的猴子和城市中某些家畜虽然有感染登革病毒的血清学证据,但作为传染源,尚未能确定。
传播媒介:伊蚊,已知12种伊蚊可传播本病,但最主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伊蚊。
广东、广西多为白纹伊蚊传播,而雷州半岛、广西沿海、海南省和东南亚地区以埃及伊蚊为主。
伊蚊只要与有传染性的液体接触一次,即可获得感染,病毒在蚊体内复制8--14天后即具有传染性,传染期长者可达174日。
具有传染性的伊蚊叮咬人体时,即将病毒传播给人。
因在捕获伊蚊的卵巢中检出登革病毒颗粒,推想伊蚊可能是病毒的储存宿主。
易感人群:在新疫区普遍易感。
1980年在广东流行中,最小年龄3个月,最大86岁,但以青壮年发病率最高。
在地方性流行区,20岁以上的居民,100%在血清中能检出抗登革病毒的中和抗体,因而发病者多为儿童。
(二)发病机制登革病毒经伊蚊叮咬进入人体后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复制,然后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
定位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和淋巴组织中的登革病毒连续进行复制,再次释入血流形成其次次病毒血症,并引起临床症状与体征。
机体产生的抗登革病毒抗体与登革病毒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血管的通透性增加,亦可导致血管水肿和裂开。
登革病毒的复制可抑制骨髓中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再生,导致白细胞、血小板削减和出血倾向。
病理转变表现为肝、肾、心和脑等器官的退行性变,消失心内膜、心包、胸膜、腹膜、胃肠黏膜、肌肉、皮肤及中枢神经系统不同程度的水肿和出血。
登革热热程
登革热热程登革热(Dengue Fever),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由蚊子传播的疾病。
本病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目前全球最常见的蚊媒传染病之一,也是全球蚊媒传染病致死人数最多的一种疾病。
登革热病程可分为急性期、退热期和恢复期三个阶段。
急性期通常持续2-7天,病情轻重不一,主要症状包括高热、头痛、关节痛、肌肉痛和皮疹等。
此外,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发热抽搐等症状。
退热期通常持续数天至数周,体温恢复正常,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
恢复期可能需要一段时间,病人的体力和免疫系统逐渐恢复。
登革热的病毒通过按蚊叮咬传播。
主要由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它们是日间活动的蚊子。
病毒感染的患者在发病的5-7天内是传播病毒的主要来源,如果被感染的蚊子叮咬后再叮咬其他人,就会将病毒传播给别人。
由于目前没有特定治疗方法,预防和控制登革热疫情对于减少病例数量和传播范围至关重要。
登革热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排除病媒蚊:消除或减少蚊子繁殖的环境,如清除水坑、封堵容器中的积水等措施,以防止蚊子孳生和繁殖。
2. 个人防护措施:使用蚊帐、蚊香、电子蚊香等物品避免蚊虫叮咬。
在外出时穿长袖衣物和长裤,以减少暴露在蚊子叮咬的机会。
3. 社区和集体防护措施:社区或城市可以加强病媒蚊的灭蚊工作,定期喷洒杀虫剂或进行蚊子的生物控制。
4. 早期诊断和治疗:当出现登革热相关症状时,及时就医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减少病情的恶化和并发症的发生。
临床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来确定是否感染登革病毒。
5. 社会宣传和教育: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登革热的认识和了解。
大家应当了解登革热的传播途径和症状,知道如何预防和控制此病。
总之,登革热是一种由蚊子传播的疾病,且当前在全球范围内流行。
为了减少病例数量和传播范围,预防和控制措施至关重要。
通过排除病媒蚊、个人和集体防护措施、早期诊断和治疗、社会宣传和教育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登革热的传播。
登革热ppt课件
并发症风险评估和监测方法
风险评估
根据患者病情、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评估发生并发症的风险。
监测方法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定期检测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处理策略和干预措施
出血的处理
给予止血药物,补充凝血因子,必要时输血 治疗。
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处理
降低颅内压,保护脑细胞,对症治疗。
高危因素
居住在或前往登革热流行地区的人群,尤其是儿童、孕妇、 老年人及患有慢性疾病者,感染风险较高。
预防措施与建议
控制传染源
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及时发现 并隔离治疗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切断传播途径
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除蚊虫孳生 地,降低蚊虫密度;使用蚊帐、驱 蚊剂等防蚊措施,减少蚊虫叮咬。
保护易感人群
提高公众对登革热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登革热的认知水平和重视程度,促进公众积极参与登革 热的防控工作。
提高公众对登革热认识和重视程度
01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媒体、宣传册、宣传片等多种形式,向公众普及登革热的基本知识
、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提高公众的认知水平。
02
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在学校、社区等场所开展健康教育活动,通过讲座、互动游戏等形式,
让公众了解登革热的危害和防控方法。
03
加强个人防护意识
教育公众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定期清理积水、穿长袖衣裤、使
用驱蚊用品等,降低被蚊虫叮咬的风险。同时,提醒公众在出现疑似症
状时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旅行史等相关信息。
THANKS
感谢观看
子。
维持水电平衡,对出汗多、腹 泻者,先作口服补液,注意水
医学精品课件登革热
医学精品课件登革热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病毒性感染疾病。
它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并且在一些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
本课件将重点介绍登革热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一、病因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登革病毒主要通过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和亚非伊蚊(Aedes albopictus)传播。
这些蚊子在人类和感染登革病毒的患者之间传播病毒,形成传播链。
登革病毒分为4个血清型:DEN-1、DEN-2、DEN-3和DEN-4。
感染一种血清型后,获得性免疫只对该血清型有效,对其他血清型没有保护作用,甚至可能引起更严重的二次感染。
二、临床表现登革热的临床表现各异,可分为无症状感染、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
无症状感染是指感染登革病毒后没有明显症状,但仍可传播病毒。
登革热的症状包括发热、头痛、眼结膜炎和皮疹。
登革出血热的特点是血小板减少和出血,出现皮肤点状出血、鼻出血、牙龈出血等。
登革休克综合征是登革热最严重的类型,表现为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血压下降、脉搏细弱等。
三、诊断登革热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
相关的实验室检测包括:1. 病毒分离和鉴定:通过从患者的血液、尿液或其他体液中分离出登革病毒,并进行病毒的鉴定。
2. 病毒核酸检测:利用PCR技术检测血液、尿液或其他体液中的登革病毒核酸。
3. 抗体检测:检测患者体内对登革病毒的抗体水平,包括IgM和IgG抗体。
四、治疗目前没有特效药物可以治疗登革热,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
具体治疗方法包括:1. 补充液体: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可以通过口服液体来补充身体所需的水分。
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需要静脉输液来补充液体和维持血容量。
2. 控制体温:使用物理降温方法如冷敷和温水浴来控制患者的体温。
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因为这些药物可能增加出血的风险。
3. 对症治疗: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临床表现,进行相应的对症治疗。
【医学精品课件】登革热
登革热xx年xx月xx日•登革热的基本认知•登革热的临床表现•登革热的治疗与预防目录•登革热的社会影响与政策•登革热的相关研究与展望01登革热的基本认知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
定义登革热患者通常会出现发热、头痛、肌肉痛、关节痛、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休克和死亡。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为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
特点登革热的定义与特点传播媒介登革病毒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其中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主要的传播媒介。
传播途径登革热主要通过蚊虫叮咬患者后,再叮咬其他人而传播。
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播不常见。
登革热的传播途径无明显易感人群登革热可以感染任何年龄段的人群,但发病风险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高危人群登革热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居民以及前往这些地区旅游或工作的人中较为常见,特别是东南亚地区的居民。
此外,孕妇、儿童、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或免疫系统受损的人也更容易感染登革病毒。
登革热的易感人群02登革热的临床表现登革热的典型症状患者常常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以上,且持续时间较长。
发热患者在病程的3-5天后会出现皮疹,多为红色斑疹、斑丘疹,初发时出现在四肢和躯干,然后逐渐扩散到全身。
皮疹患者常常出现关节疼痛,特别是在四肢大关节,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肌肉疼痛。
关节疼痛患者常常出现头痛,以额部和双侧颞部最为严重,还可伴有眼痛、颈痛等症状。
头痛登革热患者有出血倾向,部分患者会出现牙龈出血、鼻出血、胃肠道出血等症状。
出血部分患者会出现循环衰竭、急性肾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导致休克。
休克登革热病毒可引起脑炎,表现为意识障碍、抽搐、恶心呕吐等症状。
脑炎部分患者会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严重并发症。
其他并发症登革热的并发症感冒和登革热感冒通常有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而登革热没有这些症状。
感冒的发热通常持续时间较短,而登革热发热持续时间较长。
登革热与类似疾病的鉴别登革热和疟疾疟疾通常有寒战、高热等症状,而登革热没有这些症状。
登革热病毒优质课件(2024)
2024/1/26
6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2
登革热病毒流行病学
Chapter
2024/1/26
7
流行地区与时间分布
流行地区
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如南 亚、东南亚、非洲、中美洲和南美洲 等。
时间分布
登革热病毒的传播与气候和季节密切 相关,通常在雨季或雨季结束后出现 疫情高峰。
2024/1/26
8
易感人群与传播方式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共同应对登革热病毒的全球威胁,推动疫苗、药物和检测技术的研发 和应用。
22
06
总结与反思
Chapter
2024/1/26
23
本次课件重点内容回顾
登革热病毒的病原学特征
登革热病毒的流行病学
介绍了登革热病毒的分类、结构、生命周 期等病原学特征。
阐述了登革热的流行地区、传播途径、易 感人群等流行病学特点。
Chapter
2024/1/26
19
新型检测技术发展
核酸检测技术
基于PCR、RT-PCR等原理,具有 高灵敏度和特异性,可快速检测 登革热病毒。
2024/1/26
血清学检测技术
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 ,实现登革热的早期诊断和流行病 学调查。
生物传感器技术
利用生物分子识别元件和信号转换 元件,构建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 生物传感器,用于登革热病毒的快 速检测。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 咬传播,也可通过母婴传播、血 液传播等途径。
4
登革热病毒结构特点
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约50纳米,有包膜。
病毒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长约11kb,编码3个结构 蛋白和7个非结构蛋白。
【医学精品课件】登革热
《【医学精品课件】登革热》xx年xx月xx日•登革热概述•登革热预防与控制•登革热研究进展•登革热病例分享与讨论目录01登革热概述1定义与分类23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疾病,通过蚊虫叮咬在人群中传播。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登革热可分为普通登革热和严重登革热。
登革热病毒有四个血清型,不同型别可导致不同程度的症状和免疫反应。
流行病学与传播途径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雌蚊通过叮咬已感染病毒的人体后传播登革病毒。
登革热可全年发生,但多在雨季和湿热季节。
登革热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特别是在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和美洲。
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登革热的典型症状包括突发高热、三痛(头痛、眼痛、肌肉痛)和三红征(面红、颈红、肩红)。
部分患者会出现皮疹、出血、淋巴结肿大等非特异性表现。
基于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史,医生可初步诊断登革热,但需注意与其它发热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02登革热预防与控制定期清理和疏通排水管道、储水池和轮胎等潜在的积水容器,以消除蚊子的孳生环境。
清除蚊子孳生地使用蚊帐、蚊香、驱蚊液等防护措施,避免被蚊子叮咬。
防蚊措施使用杀虫剂定期喷洒室内和室外空间,以消灭成蚊和幼虫。
灭蚊措施防蚊灭蚊措施个人防护措施穿着长袖衣服和长裤避免穿短袖衣服和短裤,以减少暴露在蚊子叮咬的风险。
避免在蚊子活动高峰期外出蚊子活动高峰期通常在早晨和傍晚,此时应尽量避免外出。
洗澡和更换衣物经常洗澡和更换衣物,保持身体清洁,以降低感染风险。
针对登革热高发区域的人群,应积极推广疫苗接种,提高人群免疫力。
疫苗接种对于疑似登革热患者,应及早发现、隔离和治疗,以避免病情加重和传播。
治疗主要包括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如解热镇痛药、补液和营养支持等。
治疗策略疫苗接种与治疗策略03登革热研究进展03病毒的分子结构研究对登革热病毒的分子结构进行解析,有助于研发更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和疫苗。
病原学研究01病毒基因组研究对登革热病毒的基因组进行深入研究,以了解其遗传背景和变异特点,为病毒的溯源和传播提供线索。
【医学精品课件】登革热
病例报告和分析
04
病例报告制度是一种在特定区域内收集、整理和上报传染病病例信息的制度。
定义
旨在早期发现和监控传染病疫情,为决策者提供依据,以便采取合适的防控措施。
目的
通常由基层医疗机构和医生负责收集和报告病例信息。
流程
病例报告制度
病例监测是指长期、连续地收集和分析传染病病例信息的过程。
病例监测和数据分析
公共卫生政策
定期对公共卫生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估,观察防控效果及影响因素,以便及时调整和完善防控措施。
防控效果评估
谢谢您的观看
THANKS
03
病例管理和控制
02
01
治疗方法和药物
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水分和电解质平衡,加强营养支持等。
一般治疗
对症治疗
抗病毒治疗
预防并发症
针对登革热出现的发热、疼痛、出血等症状进行对症治疗。
在发病早期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干扰素等,可缓解病情、缩短病程、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登革热患者容易并发其他疾病如脑炎、肺炎等,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并发症。
地理分布和流行趋势
病原特点和症状
02
登革病毒属于黄病毒科中的黄病毒属。
病原生物学特征
登革病毒属
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登革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
传播媒介
登革病毒可以在蚊子和人等哺乳动物细胞中复制,并在宿主体外稳定存在。
病毒存活环境
抗原性
登革病毒有四种血清型,即登革病毒1型、2型、3型和4型。
血清型特点
历史
定义和历史
病原
登革病毒是登革热的病原体,分为四种血清型,每种血清型都能引起疾病。
传播途径
登革热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特别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登革热归纳总结
登革热归纳总结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热带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传播给人类。
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并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
本文将对登革热的病因、传播途径、临床特征、预防措施以及全球对抗登革热的进展进行综述。
一、登革热的病因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Dengue Virus)引起的急性病毒性感染病。
该病毒共有4个血清型,即DEN-1、DEN-2、DEN-3和DEN-4。
感染一种血清型后可获得相应的免疫力,但不具备交叉免疫力。
当人体再次感染其他血清型的登革热病毒时,可能出现更严重的症状,甚至引发登革热出血热和登革热伴重症(Dengue Hemorrhagic Fever and Dengue Shock Syndrome)。
二、传播途径登革热主要通过蚊子传播,主要是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和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
这两种蚊子常集中繁殖在水的容器中,如花瓶、轮胎、瓶盖等。
当感染登革热病毒的人被蚊子叮咬后,蚊子会成为病毒的媒介,进一步传播给其他人。
三、临床特征登革热的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热(通常持续2至7天)、头痛、眼结膜充血、皮疹、肌肉酸痛、关节痛等。
少数病例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道症状。
在感染其他血清型病毒后,登革热可进一步发展为登革热出血热和登革热伴重症,表现为出血、血小板减少、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症状,并有生命危险。
四、预防措施预防登革热的关键措施主要包括减少蚊子滋生地以及个人防护措施。
减少蚊子滋生地的方法包括清除积水容器、戴蚊帽、使用蚊香等。
个人防护措施包括穿着长袖长裤,使用防蚊喷雾,睡在有蚊帐的床上等。
此外,科学家还在研究登革热的疫苗,以期通过疫苗接种来预防登革热的发生。
五、全球对抗登革热的进展全球范围内,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一直在致力于对抗登革热。
在病毒监测和防控方面,许多国家建立了登革热监测系统,并加强了蚊子的控制和灭蚊工作。
此外,科学家们也在不断研发新型的蚊子控制技术,如基因编辑等,以期更有效地控制蚊子数量。
登革热实验室常见结果
登革热实验室常见结果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临床表现多样,包括发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痛、皮疹等。
为了确诊登革热,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测。
本文将介绍登革热实验室常见结果。
一、病毒学检测结果病毒学检测是确诊登革热的关键。
常用的病毒学检测方法包括病毒分离、核酸检测和免疫学检测。
1. 病毒分离病毒分离是通过将患者的血液、尿液或其他体液接种到细胞培养物中,观察是否能够分离出登革病毒。
阳性结果表明患者体内存在登革病毒感染。
2. 核酸检测核酸检测是通过提取患者体液中的病毒核酸,使用PCR技术进行扩增和检测。
阳性结果表明患者体内存在登革病毒感染。
3. 免疫学检测免疫学检测是通过检测患者体液中的登革病毒特异性抗体来判断是否感染登革病毒。
常用的免疫学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荧光试验(IFA)和中和试验等。
阳性结果表明患者体内存在登革病毒感染。
血液学检测是评估登革热患者的病情和并发症的重要手段。
1. 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可以发现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和血红蛋白水平等指标的异常。
在登革热患者中,白细胞计数常常降低,血小板计数也会下降。
2. 凝血功能检查凝血功能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
在登革热患者中,由于血小板减少和凝血功能异常,常常会出现出血倾向。
凝血功能检查结果异常提示患者可能存在凝血功能障碍。
三、免疫学检测结果免疫学检测是评估患者的免疫状态和疫苗接种效果的重要手段。
1. 特异性抗体检测特异性抗体检测可以检测患者体液中的登革病毒特异性抗体,包括IgM和IgG。
IgM抗体阳性结果表明患者体内近期感染了登革病毒,而IgG抗体阳性结果则表示患者体内存在登革病毒感染的免疫记忆。
2. 细胞免疫学检测细胞免疫学检测可以评估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常用的细胞免疫学检测方法包括淋巴细胞亚群分析和细胞因子检测等。
除了上述常见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外,还有一些其他检测可以辅助登革热的诊断和治疗。
登革热培训课件(2024)
2024/1/28
12
预防措施与疫苗接种
控制传染源
加强对蚊虫等传播媒介 的监测和控制,减少病
毒传播。
2024/1/28
切断传播途径
通过清理积水、喷洒杀 虫剂等措施,减少蚊虫 孳生,降低感染风险。
保护易感人群
对于易感人群,如儿童 、孕妇等,应加强个人 防护,避免蚊虫叮咬。
13
疫苗接种
根据当地疫情和疫苗接 种政策,积极推广和接 种登革热疫苗,提高人
其他症状
如乏力、肌肉关节痛、眼眶痛 、淋巴结肿大等。
8
实验室检查方法
01
02
03
04
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比 例增高,血小板可减少。
尿常规检查
可有蛋白尿、血尿等异常表现 。
生化检查
可有肝功能异常,如转氨酶升 高。
血清学检查
检测登革热病毒特异性IgM抗 体和IgG抗体,有助于早期诊
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病例搜索和个案调查
通过医疗机构、实验室等渠道主动搜索疑似和确诊病例,并进行详 细个案调查,收集患者基本信息、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等。
聚集性疫情调查
针对登革热聚集性疫情,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了解疫情发生时 间、地点、人群分布、传播途径等情况。
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通过采集人群血液样本,检测登革热病毒特异性抗体,了解人群免疫 水平和病毒传播情况。
个人应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保持环境清洁,避免蚊虫叮 咬,如出现发热、头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了解登革热防控知识
个人应该通过正规渠道了解登革热的防控知识,包括疫情动态、预 防措施、治疗方法等,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积极参与社区防控工作
个人可以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灭蚊行动、宣传教育活动等,为社区 登革热防控工作贡献力量。
登革热诊断标准
登革热诊断标准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表现多样化,早期诊断十分重要。
本文将介绍登革热的诊断标准,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识别和治疗这一疾病。
一、临床表现。
登革热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头痛、肌肉酸痛、关节痛、皮疹、出血等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登革热的临床表现与其他病毒感染疾病相似,因此需要结合流行病学史和实验室检查来进行诊断。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清学检测。
登革病毒特异性IgM抗体和IgG抗体阳性可作为登革热的确诊依据。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病毒抗体的产生需要一定时间,初次感染后约3-7天才能检测出IgM抗体,因此在早期可能呈阴性。
因此,需要在病情出现3-7天后复测。
2. 病毒学检测。
采用病毒RNA检测方法,如RT-PCR技术,可以直接检测病毒RNA,对早期感染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三、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登革热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疑似病例。
具有流行病学史和典型临床表现的患者,即可被诊断为疑似病例。
需要进一步进行实验室检查来确认诊断。
2. 确定病例。
具有流行病学史和实验室检查阳性的患者,可被诊断为登革热确诊病例。
3. 临床诊断。
对于无法进行实验室检查的患者,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史,可以进行临床诊断。
四、诊断注意事项。
1. 临床医生应当充分了解登革热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方法,对疑似病例进行及时诊断和治疗。
2. 在流行病学调查中,需要充分了解病例的流行病学史,包括旅行史、居住史等,以便及时发现疑似病例。
3. 实验室检查结果需结合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避免单一指标导致误诊。
五、结语。
登革热的诊断标准对于及时治疗和控制疫情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医生应当加强对登革热的认识,提高对疑似病例的诊断水平,以保障患者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
以上即为登革热诊断标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卫版第九版传染病学病毒性传染病第九节登革(2024)
2024/1/29
3
登革热定义及病原学特点
定义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 播。
病原学特点
登革病毒属于黄病毒科,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约4050nm,外层有脂质包膜,包膜上有糖蛋白突起。登革病毒有4个血清型,各型 之间无交叉免疫。
2024/1/29
2024/1/29
意义
长期随访有助于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或后遗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通过对患者的长期 观察,可以进一步了解登革热的自然病程和预后情况,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有力依据。
26
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途径探讨
2024/1/29
加强早期诊断和治疗
提高医务人员对登革热的认识和诊疗水平,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 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治愈率。
中医辨证论治
中医认为登革热属于“瘟疫”范 畴,可根据患者具体症状进行辨 证论治。
中药治疗
可采用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等功效的中药进行治疗,如黄连 、黄芩、栀子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
在西医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结合 中医辨证论治,可发挥中西医结 合治疗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2024/1/29
17
04
预防控制措施与策略部署
4
流行病学现状及发展趋势
流行现状
登革热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尤其是东南 亚、南亚、非洲和拉丁美洲。近年来,随着全球气 候变暖、城市化进程加速和人口流动增加,登革热 的流行范围不断扩大,发病率逐年上升。
发展趋势
预计未来登革热的流行将呈现以下趋势:一是流行 范围继续扩大,向温带地区蔓延;二是发病率波动 上升,可能出现周期性流行;三是登革出血热等重 症病例比例增加,病死率上升。
2024版传染病学课件登革热
合物,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信号进行诊断。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
03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
利用胶体金标记登革热病毒特异性抗体,与患者血清中的抗原结合后形
成复合物,在层析膜上移动并显色,实现病毒的快速检测LOGUE
登革热预防措施与策略部署
消灭蚊虫孳生地,减少传播媒介数量
登革热患者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 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比例增高。
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应用
RT-PCR技术
利用登革热病毒特异性引物,通过逆 转录PCR技术扩增病毒RNA片段,具 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
基因芯片技术
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同时检测多种登革 热病毒基因片段,提高检测通量和准 确性。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
3
国际合作与联防联控
面对全球性的传染病威胁,各国将加强国际合作, 共同应对登革热等传染病的挑战,实现全球公共 卫生安全。
THANKS
感谢观看
起效快、作用强的特点。
中西医结合治疗
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 医药治疗,提高治疗效果,缩 短病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06
CATALOGUE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本次课件重点内容回顾
登革热的病原学
介绍了登革热病毒的结构、分类、传播途径 和致病机制。
登革热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详细阐述了登革热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 鉴别诊断。
清除积水
定期清理居住环境及其周 围的积水,尤其是雨后积 水,以减少蚊虫孳生。
垃圾处理
妥善处理垃圾,避免垃圾 堆积,减少蚊虫栖息和繁 殖的场所。
水体管理
对于无法清除的积水,可 以采取养鱼、放养食蚊鱼 等方法,控制蚊虫孳生。
提高人群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登革热诊疗方案(2024年版)
➢
工作生活区域周围1个月内出现过登革热
2、临床特征
3、实验室检查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WS216-2018)
疑似病例:
➢
发病前 14 天内曾到过登革热流行区,或居住地或工作场所
周围 1 月内出现过登革热病例
➢
符合登革热临床表现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WS216-2018)
临床诊断病例:
其他:横纹肌溶解、急性胰腺炎等。
二、临床及辅助检查
重症登革热
危重人群:
➢ 年龄>65岁
➢ 伴有基础疾病者
➢ 晚期妊娠
➢ 营养不良或肥胖者
➢ 二次感染
登革病毒二次感染所致的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 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 ADE)
二、临床及辅助检查
临床表现—极期
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轻症容易忽视,重症死亡率高。
无特效抗病毒药物,国内无疫苗上市。
传播媒介广泛存在,输入病例再传播风险持续。
2型的出血、大出血及死亡率高于其他型
一、概述及病原学
病原学
抵抗力:
➢
不耐热,60℃ 30min,或100℃ 2min均可灭活
➢
耐低温和干燥, -70℃或冷冻干燥4℃可长期保存
➢
不耐酸,乳酸、高锰酸钾均可灭活
➢
乙醚、紫外线、0.05%福尔马林都可以灭活
一、概述及病原学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肾损伤:血清肌酐>176.8μmol/L 或高于正常值上限且超出基
线值 2 倍,或尿量少于 0.5ml/(kg·h)持续至少 24h;
第二章登革热课件
诊 断 和 鉴 别 诊 断
六
六、诊断和鉴别诊断(一)登革热1.个人史: 登革热流行区居住史或近期旅游史。 2.临床特征: 急起发热、皮疹、乏力、全身疼痛、出血、淋巴结大、束臂实验阳性。3.实验室检查( 1)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减少,可有ALT轻度升高。 ( 2)血清学检查:恢复期血清抗体比急性期升高4倍者 可确诊;单份血清补体结合实验滴度超过1 ︰ 32,红细 胞凝集素抑制试验滴度超过1 ︰ 1280具有诊断意义。 ( 3)病毒分离和RT-PCR直接寻找病毒颗粒或成分。 4.鉴别诊断: 流感、麻疹、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钩 体病等。
传染病学(第9版)
三、流行病学特别指出:重型登革热流行特点其易感人群多见于流行区的原住民,外来人少见,可能与促进性抗体有关;引起DHF最常见血清型是DEN-2。
传染病学(第9版)
发 病 机 制
四
四、发病机制登革病毒 伊蚊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 增殖 病毒入血 第一次病毒血症再定位 免疫系统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复制 病毒入血 第二次病毒血症 抗登革病毒抗体 补体系统激活 免疫复合物血管通透性增加 抑制骨髓中白细 胞和血小板系统 血浆蛋白漏出 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出血倾向
病 原 学
二
二、病原学1. 登革病毒是一类RNA病毒,归属于黄病毒科的黄病毒属。基因组为单链正股RNA,长约11kb,编码3个结构蛋白和7个非结构蛋白,基因组和核心蛋白一同装配成20面对称体的和衣壳。外层为脂蛋白组成的包膜。按包膜上抗原种类的不同,可分为DEN-1 ~ 4四种血清型。
传染病学(第9版)
传染病学(第9版)
预 防
八
八、预防1. 控制传染源: 加强登革热疫情监测和国境卫生检疫。2. 切断传播途径: 防蚊灭蚊是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3. 保护易感人群: 在疫情高发区推广登革热疫苗的使用,可有效降低发病率。
登革热诊断标准
登革热诊断标准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热带病毒性疾病,其症状包括高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皮疹、恶心、呕吐和出血等。
以下是登革热的诊断标准:
1. 临床表现:患者出现发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皮疹、恶心、呕吐和出血等症状。
2. 实验室检查:通过血液检查来检测登革病毒的存在。
检测方法包括:
- 血清学检测:通过检测患者的血清中的抗体来诊断登革热。
这种方法可以检测到病毒感染后的3-5天内的抗体,但需要进行两次检测以确定结果。
- 病毒学检测:通过检测患者血液、尿液或其他体液中的病毒来诊断登革热。
这种方法可以在病毒感染后的早期检测到病毒,但需要专业实验室进行检测。
- 分子生物学检测:通过检测患者血液或其他体液中的病毒核酸来诊断登革热。
这种方法可以在病毒感染后的早期检测到病毒,并且可以检测到不同亚型的登革病毒。
3. 流行病学史:患者是否在登革热流行区域生活或旅行过。
总之,登革热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流行病学史进行综合判断。
如果怀疑患有登革热,应及时就医并进行相应的检查和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vsRNA5的5‘探针与 3‘TL探针以及vsRNA2的 探针,对转染了DENV-2病 毒3’UTR单链RNA的 Aag2细胞进行Northern blot 分析SS1 and SS2 展 示了不同转染形成的两个 克隆.
我们也用3‘TL探针和登革vsRNA2的探针进行了检测, 但是没有发现匹配的小RNA。进一步的,登革vsRNA5 的前体茎环结构也被克隆进pIZ/V5-His载体,转染入 Aag2细胞。成熟的登革vsRNA5在细胞中的合成已经通 过小RNA特异性的RT-qPCR进行了证明 (如下图D)。
M代表模拟感染。以U6RNA来 作为上样控制标准。箭头标明 了前体和成熟的vsRNA5
(这保证了登革vsRNA5并非RNAi的降解产物。)
为了进一步证明这一点,我们设计了另一个探针,这 个探针有21nt,与登革vsRNA5的前提茎环序列中的终 止环以及茎的之后的一条链上9个nt构成反相互补。用 这个探针进行检测,并没有发现匹配的小RNA(如下 图B3′TL probe) 。
感染DENV-2的哺乳动物细胞Vero中 对于vsRNA-5的miRNA RT-qPCR分 析,以5S rRNA为标准化的定量内 参。
MicroRNA-like viral small RNA from Dengue virus 2 autoregulates its replication in mosquito cells Mazhar Hussain and Sassan Asgari1
DENV–vsRNA-5 Expression Analysis(登革–vsRNA-5 表达分析)
miRNA RTqPCR分析证明了在 被编码vsRNA5的前体序列的 pIZ/pre-5转染72小时后的Aag2 细胞中存在vsRNA-5的异位表 达。pIZ是使用的载体.
对PCR的产物也进行了测序,以证明这种小RNA均一 性. 为了研究登革vsRNA5是否在DENV感染的哺乳动 物细胞中产生,我们用DENV-2感染了Vero细胞(来自 非洲绿猴)。RT-qPCR 证明了Vero细胞中小RNA的 表达,而且表达量随时间增大,最大值出现在感染七 天后。(如下图E).
用小RNANorthen blot 的方法,分析了模拟感染、感染3, 5,7天的细胞中的总RNA,于感染后7天的细胞中发现了一 种23nt的小RNA(如下图A)。这种小RNA与深度测序中发 现的小RNA大小相似。同时登革-vsRNA-5也同样在埃及 伊蚊的C6/36细胞系中被发现,其表达模式与被感染后7 天的Aag2细胞相同(如下图B5′ probe)。另外其他的独 立的研究也发现C6/36细胞的RNAi天 的C6/36细胞以5‘探针进行 Northern blot 关于vsRNA5的 分析 (Left); 同样的分析也用 3‘TL为探针进行(Right).
进一步的,我们通过RT-PCR在通过两种不同途径感染7 天后的Aag2细胞中克隆到了登革vsRNA5前体茎环结构。 我们获得了93nt的序列,对应二型登革病毒基因组上 10298-10392位。为了调查登革vsRNA5在病毒感染期间 产生的过程,我们合成了451nt的DENV单链RNA,含有 3‘UTR,并转染入Aag2细胞中。Northern blot中5’探 针显示出明显的条带,对应了登革vsRNA5 (如下图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