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1
幼儿园中班教案《滴答滴答》课程设计(1)
幼儿园中班教案《滴答滴答》课程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教材《幼儿数学活动指导手册》第四章“时间的认识”,具体内容为“滴答滴答”单元,详细内容包括时钟的认识、钟面的布局、认识整点和半点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认识时钟,了解钟面的布局,知道时针、分针的名称及作用。
2. 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提高幼儿的时间观念。
3.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认识整点和半点,能够准确地读出时间。
教学重点:认识时钟,了解钟面的布局,知道时针、分针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时钟模型、教学挂图、磁性教具。
学具:幼儿用时钟、彩色笔、画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出示一个时钟,引导幼儿观察时钟的形状、颜色和指针。
(2)让幼儿模仿教师操作时钟,感受时钟的转动。
2. 教学内容讲解(10分钟)(1)教师讲解时钟的构造,介绍时针、分针的作用。
(2)通过挂图展示,让幼儿认识整点和半点。
3. 例题讲解(5分钟)(1)教师出示一个时钟,演示调整到不同的时间,让幼儿读出时间。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例题,分析时钟的指针位置,讲解如何准确地读出时间。
4. 随堂练习(5分钟)(1)教师给出一个时间,让幼儿调整时钟模型,达到教师所示时间。
(2)幼儿互相交流,检查时钟调整是否正确。
5. 小组活动(5分钟)(1)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一个时钟,让幼儿合作完成时钟的调整。
(2)小组间进行比赛,看哪个小组调整时钟的速度最快、最准确。
(2)对幼儿的操作进行评价,鼓励表现优秀的幼儿。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时钟的构造和各部分的名称。
2. 在黑板上画出整点和半点的钟面,并标注时间。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和家长一起制作一个时钟,并写上自己喜欢的时间。
2. 答案:无标准答案,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创作属于自己的时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关注生活中的时间,如作息时间、电视节目时间等,增强幼儿的时间观念。
钢结构课程设计1
4、变截面柱在刚架平面外的整体稳定计算
变截面柱的平面外整体稳定应分段按下式计算: (10) 式中 φ y——轴心受压构件弯矩作用平面外的稳定系数,以小 头为准,按GB 50017规范的规定采用,计算长度 取侧向支承点的距离。若各段线刚度差别较大, 确定计算长度时可考虑各段间的相互约束; N0——所计算构件段小头截面的轴向压力; M1——所计算构件段大头截面的弯矩; β t——等效弯矩系数,按下列公式确定: 对端弯矩为零的区段
对两端弯曲应力基本相等的区段β t=1.0 N′Ex0——在刚架平面内以小头为准的柱参数;
φbγ——均匀弯曲楔形受弯构件的整体稳定系数,对双轴对称的 工字形截面杆件:
(11) (12) (13)
A0、h0、Wx0、t0——分别为构件小头的截面面积、截面高度、
截面模量和受压翼缘截面厚度; Af——受压翼缘截面面积; i′y0——受压翼缘与受压区腹板1/3高度组成的截 面绕y轴的回转半径; l——楔形构件计算区段的平面外计算长度,取 支撑点间的距离。
(5)
式中 Ae ——有效截面面积; MNf——兼承压力时两翼缘所能承受的弯矩。
3、刚架柱整体稳定计算
1)变截面柱在刚架平面内的整体稳定按下列公式计算:
(6)
式中 N0——小头的轴线压力设计值; M1——大头的弯矩设计值; Ae0——小头的有效截面面积; We1——大头有效截面最大受压纤维的截面模量; φxγ——杆件轴心受压稳定系数,按楔形柱确定其计算长 度,取小头截面的回转半径,由GB 50017规范查得; βmx——等效弯矩系数。由于轻型门式刚架都属于有侧移 失稳,故βmx=1.0; N′Ex0——参数,计算λ时回转半径i0以小头截面为准。 (7) 当柱的最大弯矩不出现在大头时,M1和We1,分别取最大弯 矩和该弯矩所在截面的有效截面模量。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1)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1)一、前言空气质量关系到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和生态环境。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空气污染已经成为全球环境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采取有效的方法来降低大气污染已经成为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掌握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本文将通过课程设计来探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够对学习者在掌握大气污染治理技术方面提供一定的帮助。
二、课程设计目的本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大气污染的防治技术。
通过此设计,学习者将能够掌握以下内容:•掌握大气污染防治的基本知识,了解大气污染的成因和影响;•学习大气污染防治方案的制定方法,掌握雾霾天气应急预案的制定;•学习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习大气污染监测技术和管理系统的建设。
三、课程设计内容课程设计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大气污染防治的基本知识•大气污染的成因和影响;•大气环境质量指标及其评价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及其限制。
第二部分:大气污染防治方案的制定方法•雾霾天气应急预案制定;•大气污染治理规划编制。
第三部分: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烟气脱硫技术;•烟气脱硝技术;•动力煤污染物治理技术。
第四部分:大气污染监测技术和管理系统的建设•大气污染监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大气环境监测技术和管理系统的建设。
四、课程设计要求1.在学习后,学生应该熟悉大气污染的防治技术,并能够应用相关的知识和技术;2.学生需要完成大气污染防治方案的制定、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的应用以及大气污染监测技术和管理系统的建设等任务,并撰写实验报告;3.学生需要在规定的周期内完成任务,按时提交实验报告。
五、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掌握相关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
通过该课程设计,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设计的要素全文(1)
课程设计的要素全文(1)课程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意义重大。
其本质是从教学目标出发,制定一套学习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方案,有效地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和实际能力。
而为了使课程设计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需要了解课程设计的要素。
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程设计的基础和出发点。
它必须准确、明确和一个正确的层次结构,教师需要根据学科标准、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指教学目标所涉及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内容。
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深刻的理解和分析,确定必要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适合教学目标。
三、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指达到教学目标的的6大学习过程,包括激发兴趣,引导探究,知识归纳,佐证例证,情景演绎和情感体验,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和思考水平、学习兴趣和个性差异等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
四、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诊断、分析和反馈,以便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地调整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
教师应制定教学评价标准,通过小组讨论、综合评价、自我评价等方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评、做中改的过程中,提高学习质量和教学效果。
五、教学环境教学环境是指教学活动所处的场所和学习条件。
教学环境应该充满活力、舒适、安全和具有启发性,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和支持和适度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
六、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是指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拥有的用于教学活动的教育物品、设备、资料等,及提供教育服务的各种机构和组织。
教师需要良好的教学资源,以支持教学目标的完成,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性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总之,课程设计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需要教师掌握全面的素质和技能,并对课程设计的要素有一个清晰的理解,灵活地运用它们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培养具有未来竞争力的人才。
钢筋混凝土结构与砖石结构课程设计 (1)
钢筋混凝土结构与砖石结构课程设计 (1)钢筋混凝土结构与砖石结构课程设计简介本文档旨在介绍钢筋混凝土结构与砖石结构的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的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砖石结构的基本原理、计算方法和设计过程。
课程设计内容本课程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 钢筋混凝土的组成和特性- 设计准则和规范- 荷载和组合- 结构分析方法2. 钢筋混凝土结构计算方法- 弯矩计算和受力分析- 钢筋计算和布置- 剪力和扭矩计算- 梁、柱、板和基础的计算方法3. 砖石结构设计原理- 砖石结构的组成和特性- 砖石结构的分类和应用- 砖石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结构分析和计算方法4. 砖石结构计算方法- 弯矩和受力分析- 砖石墙体的计算方法- 砖石柱和梁的计算方法- 砖石结构的连接和支承设计要求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任务:1. 选择一个具体的建筑结构,可以是一栋房屋、一座桥梁或其他建筑物;2. 根据选定的建筑结构,分别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砖石结构;3. 使用相关的计算方法和准则,进行结构分析和计算;4. 完成结构图纸的绘制和设计报告的撰写。
总结通过本课程设计,学生可以深入理解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砖石结构的设计原理和计算方法,提高他们的结构设计能力和实践技巧。
此外,他们还将研究到结构分析的基本原则和良好的设计实践。
希望本课程设计对学生的研究和发展有所帮助。
以上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与砖石结构课程设计》的简要介绍。
如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谢谢!。
课程设计1
华侨大学工学院课程设计专业班级:信息工程姓名:王熠学号:1395111042指导教师:张育钊老师一、任务要求1.设计制作要求使用 555 时基电路产生频率为 20kHz-50kHz 的方波Ⅰ作为信号源;利用此方波Ⅰ,可在四个通道输出 4 种波形:每通道输出方波Ⅱ、三角波、正弦波Ⅰ、正弦波Ⅱ中的一种波形,每通道输出的负载电阻均为 600 欧姆。
2.五种波形的设计要求(1)使用 555 时基电路产生频率 20kHz-50kHz 连续可调,输出电压幅度为1V 的方波Ⅰ;(2)使用数字电路 74LS74,产生频率 5kHz-10kHz 连续可调,输出电压幅度为 1V 的方波Ⅱ;(3)使用数字电路 74LS74,产生频率 5kHz-10kHz 连续可调,输出电压幅度峰峰值为 3V 的三角波;(4)产生输出频率为 20kHz-30kHz 连续可调,输出电压幅度峰峰值为 3V 的正弦波Ⅰ;(5)产生输出频率为 250kHz,输出电压幅度峰峰值为 8V 的正弦波Ⅱ;方波、三角波和正弦波的波形应无明显失真(使用示波器测量时)。
频率误差不大于 5%;通带内输出电压幅度峰峰值误差不大于 5%。
3.电源只能选用+10V 单电源,由稳压电源供给,不得使用额外电源。
4.测试要求要求预留方波Ⅰ、方波Ⅱ、三角波、正弦波Ⅰ、正弦波Ⅱ和电源测试端子。
5.负载每通道输出的负载电阻 600 欧姆应标清楚、至于明显位置,便于检查。
总结:1、使用555时基电路产生频率20kHz-50kHz连续可调,输出电压幅度为1V的方波Ⅰ;2、使用数字电路74LS74,产生频率5kHz-10kHz连续可调,输出电压幅度为1V的方波Ⅱ;3、使用数字电路74LS74,产生频率5kHz-10kHz连续可调,输出电压幅度峰峰值为3V的三角波;4、产生输出频率为20kHz-30kHz连续可调,输出电压幅度峰峰值为3V 的正弦波Ⅰ;5、产生输出频率为250kHz,输出电压幅度峰峰值为8V的正弦波Ⅱ;二、电路设计1、设计原理74ls74四分频:74LS74为双D触发器,将一个D触发器的Q非输出端接到D输入端,时钟信号输入端CLOCK接时钟输入信号,遇到一次时钟信号D触发器将翻转一次,每两次时钟脉冲就会使D触发器输出一个完整的方波,即可实现二分频。
课程设计任务1
砌体结构课程设计一、设计资料某五层砖混结构办公楼其平面、剖面如图。
图中梁L-1截面为b c×h c=200×550mm2,梁端伸入墙内240mm,一层纵墙为370mm,2~5层纵墙厚240mm,横墙厚均为240mm。
墙体拟采用双面粉刷并采用MU10实心烧结粘土砖,1、2层采用M10混合砂浆砌筑;3、4、5层采用M7.5混合砂浆砌筑。
根据地质资料表明,地下水位标高为-0.950m,基础底面标高为-0.195m,此处的地基承载力为150MPa。
该地区的基本风压值为W0=0.55kN/m2。
二、设计要求1、确定房屋的结构承重方案;2、确定房屋的静力计算方案;3、熟练掌握各种方案多层房屋墙体设计及墙、柱高厚比验算方法;4、熟悉梁端下砌体的局部受压承载力验算;5、熟悉过梁、挑梁的设计计算;6、掌握墙体设计中的构造要求,确定构造柱和圈梁的布置;7、熟悉基础结构设计;8、掌握绘制结构施工图。
三、设计期限:两周四、参考资料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2.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01)3.砌体结构砌体结构课程设计一、设计资料某高校一四层砖混结构教学楼,其平面图如图所示,内外墙均为240mm厚,墙体拟采用MU10烧结多扎砖,一、二层采用M10混合砂浆,三、四层采用M7.5混合砂浆砌筑,室内外高差为450mm,基础埋深为800mm,拟定除底层层高为3.9m外,其余各层层高均为3.3m,窗台高为900mm,窗高为2m,墙面及梁侧抹灰均为20mm。
楼面做法为:①35厚水磨石面层;⑦120厚混凝土空心板;③15厚混合砂浆天棚抹灰。
屋面的做法为:①防水层;②20厚水泥砂浆找平层;③150厚水泥珍珠岩保温找坡层;④隔气层;⑤20厚水泥砂浆找平层;⑥120厚混凝土空心扳;⑦15厚混合砂浆天棚抹灰。
根据地质资料表明,地下水位标高为-0.950m,基础底面标高为-0.195m,此处的地基承载力为150MPa。
认识数字1的课程设计
认识数字1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数字1的基本概念,掌握1的数序和基数意义。
2. 学生能够通过数数、识数活动,认识1与物体数量的对应关系。
3. 学生能够运用数字1进行简单的计数和初步的数学运算。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数字1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沟通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数字1产生兴趣,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的良好学习习惯。
3. 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一年级数学学科的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数字概念,培养数学基本素养。
学生特点: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要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确保课程目标的达成。
同时,注重课后评估,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提供指导。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数字1的认知:- 数字1的形状和书写方法- 数字1的数序和基数意义2. 数字1与物体数量的对应关系:- 通过实物操作,让学生观察和感知物体数量为1的特点- 引导学生理解数字1与物体数量的对应关系3. 数字1的计数和运算:- 学习使用数字1进行简单的计数- 初步了解数字1在加法和减法运算中的应用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课时:数字1的认知- 教学数字1的形状和书写方法- 讲解数字1的数序和基数意义第二课时:数字1与物体数量的对应关系- 通过实物操作,让学生感知数字1与物体数量的对应-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数字1的例子第三课时:数字1的计数和运算- 学习使用数字1进行简单计数- 初步了解数字1在加法和减法运算中的应用教学内容进度安排:- 第一周:第一课时- 第二周:第二课时- 第三周:第三课时教师应依据教材章节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钢筋混凝土建筑物与砌体结构课程设计 (1)
钢筋混凝土建筑物与砌体结构课程设计 (1)钢筋混凝土建筑物与砌体结构课程设计简介本文档旨在介绍钢筋混凝土建筑物与砌体结构课程的设计要点。
通过该课程的研究和实践,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钢筋混凝土建筑物和砌体结构的设计原理和方法,并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目标- 学生应能够理解钢筋混凝土建筑物和砌体结构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学生应具备设计和计算钢筋混凝土建筑物和砌体结构的能力;- 学生应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建筑结构问题。
课程内容1. 钢筋混凝土建筑物设计:- 钢筋混凝土的性质和材料选用;- 结构荷载的计算和分析;- 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 梁、柱和基础的设计计算;- 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施工要点;- 钢筋混凝土建筑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分析。
2. 砌体结构设计:- 砌体材料的性质和选用;- 结构荷载和力学性能的计算;- 砌体结构的基本原理;- 砌体墙体和承重墙的设计计算;- 砌体结构的施工要点;- 砌体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分析。
课程设计要求1. 学生应完成一项针对实际建筑工程的设计任务,包括结构设计和计算;2. 学生应提供详细的设计报告,内容包括设计思路、计算过程和结果分析;3. 学生应将设计方案应用到实际建筑结构中,并进行施工监督和质量检查;4. 学生应参与小组讨论和演示,分享设计思路和经验。
考核方式本课程将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考核:- 设计报告评估:包括设计方案、计算过程和结果分析的详细报告;- 课堂参与度:包括小组讨论和演示的积极参与程度;- 项目实施和监督:对学生实际应用设计方案的质量和进展进行评估;- 考试测验:对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进行考察。
结论通过钢筋混凝土建筑物与砌体结构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设计和计算钢筋混凝土建筑物和砌体结构的技能,为实际建筑工程提供有效的设计方案。
此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学时的课程设计
1学时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掌握课程相关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如××××(具体概念)的内涵、××××(具体理论)的应用等。
2. 学生能了解课程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能结合实际案例分析问题。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课程相关的问题,具备一定的××××(具体技能,如计算、实验操作等)能力。
2. 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沟通、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养成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对课程内容产生兴趣,树立学习信心。
2. 学生能够认识到课程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实践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 学生能够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具备团队协作精神,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要求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学生特点分析:考虑到学生所在年级的特点,他们在知识储备、认知能力和学习兴趣上存在差异。
因此,课程目标设置应注重层次性和针对性,以便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学要求:1. 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特点,因材施教,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课堂互动性。
4. 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对课程目标进行适时调整,确保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节课将选择以下教学内容:1. 教材第一章:××××(具体章节名称)- 第一节:××××(具体内容)- 第二节:××××(具体内容)2. 教材第二章:××××(具体章节名称)- 第一节:××××(具体内容)- 第二节:××××(具体内容)教学内容组织如下:第一部分:基本概念与理论知识1. 引导学生掌握××××(具体概念)的定义、特点和应用。
区间课程设计(1)
区间课程设计(1)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区间概念、理解区间的性质和运算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区间的概念,理解区间的性质,掌握区间的运算方法,包括区间的交集、并集、补集等。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区间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两个区间的交集、并集等,判断一个数是否属于某个区间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区间的概念、区间的性质、区间的运算方法以及区间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课时:区间概念和性质介绍区间的定义、开区间和闭区间的概念,讲解区间的性质,如区间的连续性、完整性等。
2.第二课时:区间运算方法讲解区间的交集、并集、补集等运算方法,并通过例题进行讲解和练习。
3.第三课时:区间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区间运算解决问题,如计算两个区间的交集、并集等,判断一个数是否属于某个区间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掌握区间概念、性质和运算方法。
2.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问题案例,让学生运用区间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符合课程标准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材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供学生拓展学习。
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区间概念和运算方法。
4.实验设备:准备计算机、投影仪等实验设备,进行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我们将采取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课程设计名词解释
课程设计名词解释1. 课程设计 (Course Design)课程设计是指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过程。
它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资源的准备、教学评价方法的确定等。
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果。
2. 教学目标 (Learning Objectives)教学目标是指教师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对学生所设定的预期学习结果。
教学目标应明确、具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学目标可以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行为目标三个层次,分别对应着学生的知识、态度和技能方面的学习。
3. 学习资源 (Learning Resources)学习资源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教材、工具和设备。
学习资源包括教科书、参考资料、电子教具、实验室设备等。
选择适合的学习资源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非常重要。
4. 教学评价 (Assessment)教学评价是指对学生学习成果及其过程进行评估的过程。
教学评价可以分为形ative Assessment和summative Assessment两种类型。
形ative Assessment主要用于指导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调整和学生的学习指导,而summative Assessment则用于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能力。
5. 教学方法 (Teaching Methods)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和手段。
常见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案例教学法等。
不同的教学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
6. 学习成绩 (Learning Achievement)学习成绩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和能力的表现。
学习成绩通常通过考试、测验、作业等方式进行评估和统计。
学习成绩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和水平的重要指标。
7. 学习效果 (Learning Outcome)学习效果是指学生通过学习所应该达到的结果。
课程介绍含课程定位课程设计(1)
课程介绍含课程定位课程设计(1)课程介绍含课程定位课程设计一、课程定位每门课程都需要有自己独特的定位,清晰的课程定位是制定出好的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
本课程的定位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1.语言能力培养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提高听、说、读、写四项语言能力,从而达到熟练的英语表达和交流能力的要求。
而具体的方式和方法,将在后面的课程设计中逐一详细说明。
2.文化意识培养本课程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还注重文化意识的培养,通过学习英美文化、语言学习方法、思考问题的角度等多种方面,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英美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中,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特别注意:1.课程目标任何一门课程都离不开明确的教学目标,在课程设计的初期,就需要确定好主要的教学目标。
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语言基本功的训练、阅读能力的提高、写作能力的提升、文化意识的培养等多个方面。
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该紧密围绕课程目标而展开,能够恰当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意识。
对于语言基本功的训练,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练习,如听力训练、口语训练、阅读训练、写作训练等。
而文化意识的培养,则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群体讨论、社交活动等多种方式逐步推进。
3.教学手段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需要综合考虑师生情况、教材特点、课程目标等多个方面,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师可以使用电子板书等教学设备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也可以选用多媒体课件等方式来实现知识传递和教学动态展示。
4.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课程设计的重要环节。
完善的教学评价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所取得的进步,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出发点,通过科学的评价方式,让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更清晰、更具体地了解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和反馈,以实现教育教学的有效推进。
总之,本课程的定位和课程设计的计划,都紧密围绕着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化意识展开,并且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上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实用性,以期实现教育教学的良性循环和有效发展。
山东省优秀课程设计
山东省优秀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本章节的基础知识,如XXX(具体知识点),并能够理解其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2. 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深入理解XXX(具体知识点)的应用,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XXX(具体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2. 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提升学生的沟通、协作和团队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习热情,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学科知识对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山东省优秀课程设计,旨在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注重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1. 学生具备一定的学科基础知识,但在知识运用和实际操作方面有待提高。
2. 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喜欢探索新知识,但学习主动性需进一步激发。
教学要求:1.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性。
2. 教学内容要贴近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依据课程目标,选择以下教学内容:1. 知识点讲解:包括XXX(具体知识点)的概念、原理和应用,以及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 教材章节:XXX(教材章节)- 内容列举:XXX(具体内容)2.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深入了解XXX (具体知识点)在实际中的应用。
- 教材章节:XXX(教材章节)- 内容列举:XXX(具体内容)3.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 教材章节:XXX(教材章节)- 内容列举:XXX(具体内容)4. 小组合作与讨论:设置相关主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合作,培养沟通协作能力。
- 教材章节:XXX(教材章节)- 内容列举:XXX(具体内容)教学进度安排如下:1. 知识点讲解与案例分析:2课时2. 实践操作:2课时3. 小组合作与讨论:1课时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教材章节和课程目标,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学科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1课程设计目标
1 课程设计目标1.1 课程设计目标使学生综合使用所学过的C 语言程序设计知识,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利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发挥自学能力和查找资料的能力,解决稍微复杂的结构化程序设计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增强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程序开发打下基础。
课程设计的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巩固和加强《C 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理论知识。
2、使学生掌握C语言的基本概念、语法、语义和数据类型的使用特点。
3、使学生掌握C语言程序设计的方法及编程技巧,能正确使用C语言编写程序。
4、进一步理解和运用结构化程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学会利用流程图或N-S 图表示算法。
5、使学生掌握调试程序的基本方法及上机操作方法。
6、掌握书写程设计开发文档的能力,使学生学会撰写课程设计总结报告。
课程设计的思想和方法还可以作为学生做毕业论文时的参考资料。
7、通过查阅手册和文献资料,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学生做毕业设计打好基础。
8、初步掌握开发一个小型实用系统的基本方法:结合实际应用的要求,使课程设计既覆盖知识点,又接近工程实际需要。
覆盖知识点,又接近工程实际需要。
通过激发学习兴趣,通过激发学习兴趣,通过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引并引导他们根据实际编程要求,训练自己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及编程能力,并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
9、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
学生可以根据指导书和相关文献上的参考算法,自己设计出相应的应用程序。
10、培养学生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
在实际编程中,为了提高编程质量,对空行、空格和注释均有要求。
和注释均有要求。
学生在课程设计书写代码时,学生在课程设计书写代码时,学生在课程设计书写代码时,应该严格按要求处理,应该严格按要求处理,以便建立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
1.2 课程设计内容一、设计环境1、硬件:PC 机。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范例1
一.设计目的数据结构作为一门学科主要研究数据的各种逻辑结构和存储结构,以及对数据的各种操作。
因此,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数据的逻辑结构;数据的物理存储结构;对数据的操作(或算法)。
通常,算法的设计取决于数据的逻辑结构,算法的实现取决于数据的物理存储结构。
数据结构是信息的一种组织方式,其目的是为了提高算法的效率,它通常与一组算法的集合相对应,通过这组算法集合可以对数据结构中的数据进行某种操作。
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己成为当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技术。
我们时刻都在和数据打交道。
比如人们在外出工作时找最短路径,在银行查询存款、通过互联网查新闻、以及远程教育报名等,所有这些都在与数据发生关系。
实际上,现实世界中的实体经过抽象以后,就可以成为计算机上所处理的数据。
数据结构课程主要是研究非数值计算的程序设计问题中所出现的计算机操作对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操作的学科。
数据结构是介于数学、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硬件之间的一门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它是计算机程序设计、数据库、操作系统、编译原理及人工智能等的重要基础,广泛的应用于信息学、系统工程等各种领域。
学习数据结构是为了将实际问题中所涉及的对象在计算机中表示出来并对它们进行处理。
通过课程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专业素质的提高。
通过此次课程设计主要达到以下目的:一、了解并掌握数据结构与算法的设计方法,具备初步的独立分析和设计能力;二、初步掌握软件开发过程的问题分析、系统设计、程序编码、测试等基本方法和技能;三、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训练用系统的观点和软件开发一般规范进行软件开发,培养软件工作者所应具备的科学的工作方法和作风。
二、需求分析2.1选题的意义及背景锻炼我们的编码能力,真正理解数据结构的编码思想,并且锻炼我们的动手能力和成员间的配合,提高程序编写能力。
在信息传递时,希望长度能尽可能短,即采用最短码。
高职英语1整体课程设计
高职英语1整体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高职英语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和职业沟通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英语的基本语法、词汇和发音规则,了解英语的文化背景和习俗。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听懂日常英语对话和短文,能够流利地进行英语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能够正确使用英语进行阅读和翻译。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增强自信心,培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平等、参与的国际视野。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以高职英语教材为主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语音:学生能够正确发音,掌握重音、连读、语调等语音现象。
2.词汇:学生能够掌握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词汇和短语,了解专业词汇的用法。
3.语法: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语法规则,包括时态、语态、句型结构等。
4.听力:学生能够听懂日常英语对话和短文,能够理解口头信息并进行适当的应答。
5.阅读:学生能够阅读并理解简单的英文文章,能够进行快速阅读和信息检索。
6.写作:学生能够撰写简单的英文文章,包括日记、书信、故事等。
7.口语:学生能够流利地进行日常英语交流,包括自我介绍、问答、讨论等。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知识点和示例,帮助学生掌握英语的基本语法和词汇。
2.讨论法: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实际案例,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来运用所学知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验法:学生通过听力和口语实践,提高实际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需要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高职英语教材,用于引导学生学习和练习。
2.参考书:提供额外的学习资料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3.多媒体资料:包括音频、视频、图片等,用于辅助教学和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课程设计(1)
4.灌装
5.
口服液生产工艺流程图如下图所示:
7
8
三.工艺设计条件及计算
计算条件: 年工作日:250天 每天两班 每班运转机器6 小时 年产量:1亿支 日产量:40万支 规 格:10ml/瓶 【处方】(1000ml)中板蓝根300g ,黄芩240g , 栀子300g, 黄柏120g, 胖大海100g 物料平衡=理论值/实际值×100% 根据计算条件及处方,可以计算出物料理论需求 量,计算结果如下表所五.车间工艺平面布置
布置原则: 根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及本项目生产工艺特点, 确定了以下布置原则: 1.按生产工艺流向合理布置,避免人物流交叉,减少污染 ; 2.车间内区域划分清楚,洁净区域相对集中,使生产、管 理方便; 3.充分利用厂房高度,利用位差使物料在管道内垂直输送 ,尽量缩短物料输送距离,节约能源,降低消耗。
《制药工程专业课程设计》
年产1亿瓶蓝芩口服液的生 产车间工艺设计
主要内容
一.蓝芩口服液的介绍 二.工艺流程 三.工艺设计条件及计算 四.设备选型 五.车间工艺平面布置 六.车间技术要求
2
一.蓝芩口服液的介绍
蓝芩口服液 Lanqin Koufuye
3
说明
【性状】本品为棕红色液体,味甜,微苦 。【功能 主治】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用于急性咽炎、肺胃 实热证所致的咽痛、咽干、咽部灼热。 【规格】每支装10毫升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0毫升(2支),一日3次 。 【不良反应】个别患者服药后出现轻度腹泻,一般 可自行缓解。
13
四.设备选型
按照口服液的生产要求,生产蓝芩连口服液所需设备包括配 料设备、 过滤设备、、洗瓶设备、灌封设备、灭菌检漏设 备、灯检设备、药品包装设备。设备的选型需根据物料衡算 的结果进行,并选择与生产任务拼配的相关设备。 由物料衡算可知: 年实际需求口服液瓶量=10000万×(1+1%)=10100万支 日实际需求口服液瓶量=40.4万支 每班20.2万支 每分钟562 支 日所需蓝芩口服液的量=40.4万×10ml=4.04m3 每小时所需蓝芩口服液的量=4.04/2/6=0.337m3 所选工艺主要设备如下表所示
机械设计基础 课程设计 范例1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题目:单级圆柱直齿轮减速器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指导教师:日期:2020年6月16日(划线内容填写:小3号宋体居中)目录一、设计任务书 (1)二、电动机的选择 (4)三、总传动比及各级传动比、参数的确定 (5)四、传动零件的设计计算 (6)五、轴、轴承的设计计算 (8)六、减速器的润滑 (13)七、附件图纸 (13)八、设计小结 (18)九、课程设计评语 (19)一设计任务书(1 )该传送设备的传动系统由电动机—运输带—减速器组成。
单级减速器运动简图1—电动机; 2 V带;3—减速器;4—联轴器;5—滚筒,6-传送带(2)、原始数据:滚筒直径(mm)=200传送带运行速度(m/s)=1.4传送带所需牵引力F(N)=2733要求传送带载荷平稳,连续单向运转,工作年限10年,每年300个工作日,每天工作12小时。
(3)设计任务与要求:A、电动机的选择;B、传动装置运动和动力参数的确定和计算;C、主要零件的设计计算;D、减速器装配图和零件工作图的绘制;E、设计说明书的编写。
二电动机的选择正文(字体:宋体小四。
行间距,1.5倍行距,以下均相同)三、总传动比及各级传动比、参数的确定四、传动零件的设计计算五、轴、轴承的设计计算六、减速器的润滑1.齿轮的润滑因齿轮的圆周速度<12 m/s,所以采用浸油润滑的润滑方式。
润滑油牌号选用L-AN32;低速速齿轮浸入油里约为1个齿高但不小于10mm。
2.滚动轴承的润滑因润滑油中的传动零件(齿轮)的圆周速度V≤1.5~2m/s 所以采用油脂润滑。
润滑脂选用钠基润滑脂。
七、附件图纸八、设计小结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本次课程设计,从中得到的收获还是非常多的。
这次的课程设计对于我来说有着深刻的意义。
这种意义不光是我能够完成设计任务,更重要的是在这段时间内使我深刻感受到设计工作的那份艰难。
而这份艰难不仅仅体现在设计内容与过程中为了精益求精所付出的艰辛,更重要的是为每一个精细数字的付出!这次课程设计的题目是设计一个一级圆柱齿轮减速器,由于我理论知识的不足,再加上平时没有什么设计经验,一开始的时候有些手忙脚乱,不知从何入手,很迷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设计1目录一.概述 (2)二.混凝土的材料、设备及人员要求……………2.三.混凝土的施工工艺……………………………4.四.混凝土施工的质量要求………………………5.五.混凝土施工的安全要求………………………7.六.混凝土施工的其他要求………………………7.七.混凝土工程的验收……………………………8.八.我的思考和见解 (10)土木工程施工课程设计——混凝土工程一.概述混凝土是世界上用量最大的一种工程材料。
其应用范围遍及建筑、道路、桥梁、水利、国防工程等领域。
近代混凝土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迅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土木工程的不断创新。
混凝土之所以在土木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是由于其独特的技术性能。
如:材料来源广泛,性能可调整范围大,在硬化前有良好的塑性,施工工艺建议、多变,可用钢筋增强,有较高的强度和耐久性。
混凝土工程在土木工程施工重占主导地位,它对整个建筑工程的人力、物力消耗和工期均有很大的影响。
由于混凝土工程设计施工工序众多,施工量大,因而要加强施工管理,统筹安排,合理组织,以达到保证质量、加速施工和降低造价的目的。
二.混凝土的材料及设备要求2.1材料:2.1.1 水泥:a、水泥拟选用32.5号以上的普通硅酸盐水泥。
b、水泥进场应有出厂合格证或试验报告,使用前若受潮或过期应重新取样试验。
c、水泥质量证明书中各项品质指标应符合标准中的规定。
d、混凝土的最大水泥用量不宜大于500kg/m3。
2.1.2 砂:a、砂拟选优质河砂,严禁采用含氯量大的海砂。
b、对于泵送砼,砂子宜用中砂,砂率宜控制在40%~50%。
c、砂的含泥量(按重量计)不得超过相关规定。
2.1.3 石子:a、宜选用花岗岩碎石b、石子最大粒径不大于结构截面尺寸的1/4,切不大于钢筋间最小净距的3/4。
c、石子的含泥量(按重量计)不得超过相关规定。
d、石子中针、片状颗粒的含量(按重量计)不得超过相关规定。
2.1.4 水:符合国家标准的生活饮用水可拌制各种混凝土,不需再进行检验。
2.1.5 外加剂:减水剂、早强剂、缓凝减水剂等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其掺量须经试验符合要求后,方可使用。
2.2混凝土配合比计算步骤一、混凝土配制强度计算:fcu,0 = fcu,k+1.645σ其中:σ——混凝土强度标准差(N/mm2),fcu,0——混凝土配制强度(N/mm2), fcu,k——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N/mm2),二、水灰比计算W/cW a * fce____=_________________C fcu,0+σa*σb *fce其中:σa,σb——回归系数,fce——水泥28d抗压强度实测值,三、用水量计算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干硬性和朔性混凝土用水量的确定:1)水灰比在0.40~0.80范围时,其用水量按相关规定选取;2)水灰比小于0.40的混凝土用水量应通过试验确定。
2.1掺外加剂时的混凝土用水量可按下式计算: mwa = (1-β) * mwo其中:mwa——掺外加剂混凝土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kg);mwo——未掺外加剂时的混凝土的用水量(kg);β——外加剂的减水率,2.2 外加剂的减水率应经试验确定。
四、水泥用量计算mwomco=__________W/C五. 粗骨料和细骨料用量的计算采用体积法计算,计算公式如下:mco mgo mso mwo____ + ____ + ____ + ____ + 0.01α= 1pc ρg ρs ρw 其中:mgo——每立方米混凝土的基准粗骨料用量(kg),mso——每立方米混凝土的基准细骨料用量(kg),pc——水泥密度(kg/m3),ρg——粗骨料的表观密度(kg/m3),ρs——细骨料的表观密度(kg/m3),ρw——水密度(kg/m3),;α——混凝土的含气量百分数,2.3 主要机具2.3.1 混凝土上料搅拌设备:混凝土自动计量设备、混凝土搅拌机、装载机、水箱、水泵。
2.3.2 混凝土运输设备:混凝土搅拌罐车、混凝土泵车、布料机、机动翻斗、手推车、串筒、溜槽。
2.3.3 混凝土振捣设备:插入式振捣器、平板振动器。
2.3.4 混凝土测温设备:电阻型测温仪、热电偶测温仪、玻璃温度计、湿度仪。
双锥反转出料式搅机拌三.施工工艺3.1 工艺流程:采用现场搅拌混凝土浇筑工艺采用商品混凝土浇筑工艺3.2 作业准备:浇筑前应对模板内的垃圾、泥土等杂物及钢筋上的油污清除干净,并经检查钢筋的水泥垫块是否垫好。
如果使用木模板时应浇水使模板湿润,柱子模板的清扫口高水平在清除杂物后再封闭。
剪力墙根部松散混凝土已剔除干净。
3.3 混凝土现场搅拌:自拌砼用于防止商品砼暂时供应不上的应急措施和零星砼的现场拌制,原材料和配合比应与商品砼的保持一致。
3.3.1 根据配合比确定的每盘(槽)各种材料用量及车辆重量,分别固定好水泥、砂、石各个磅称标准。
在上料时车车过磅,骨料含水率应经常测定,及时调整配合比用水量,确保加水量准确。
要过称。
3.3.2 装料顺序:一般先装石子,再装水泥,最后装砂子,如需加掺合料时,应与水泥一并加入。
如需掺外加剂(减水剂、早强剂等)时,粉状应根据每盘加入量预加工装入小包装袋内(塑料袋为宜),用时与粗细骨料同时加入;液状应按每盘用量与水同时加入搅拌机搅拌。
3.3.3 搅拌时间:混凝土搅拌的最短时间根据施工规范要求确定,可按下表采用。
掺有外加剂时,搅拌时间应适当延长。
混凝土搅拌的最短时间(S)混凝土坍落度(㎝)搅拌机机型搅拌机出料量(L)< 250250~500> 500≤3 自落式90 120 150 强制式60 90 120>3 自落式90 90 120 强制式60 60 903.3.4 混凝土开始搅拌时,由施工单位主管技术部门、工长组织有关人员出盘混凝土的坍落度、和易性等进行鉴定,检查是否符合配合比通知单要求,经调整后再进行搅拌。
3.4混凝土运输3.4.1、混凝土在现场运输工具有手推车、吊斗、泵送等。
3.4.2、混凝土自搅拌机中卸出后,应及时运到浇筑地点,延续时间,不能超过初凝时间。
在运输过程中,要防止混凝土离析、水泥浆流失、坍落度变化以及产生初凝等现象。
如混凝土运到浇筑地点有离析现象时必须在浇灌前进行二次拌合。
混凝土从搅拌机中卸出后至浇筑完毕的延续时间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混凝土从搅拌机卸出至浇筑完毕的时间(MIN)混凝土强度等级气温(℃)低于25 高于25<C30 >C30 1209090603.4.3、混凝土运输道路应平整顺畅,若有凹凸不平,应铺垫桥枋。
在楼板施工时,更应铺设专用桥道严禁手推车和人员踩踏钢筋。
3.5 泵送混凝土施工3.5.1 泵送混凝土前,先把储料斗内清水从管道泵出,达到湿润和清洁管道的目的,然后向料斗内加入与混凝土配合比相同的水泥砂浆(或1:2水泥砂浆),润滑管道后即可开始泵送混凝土。
3.5.2 开始泵送时,泵送速度宜放慢。
液压活塞式混凝土泵工作原理图3.5.3 泵送期间,料斗内的混凝土量应保持不低于缸筒口上10mm到料斗口下150mm之间为宜。
3.5.4 混凝土泵送宜连续作业,当混凝土供应不及时,需降低泵送速度,泵送暂时中断时,搅拌不应停止。
3.5.5 泵送先远后近,在浇筑中逐渐拆管。
3.5.6 在高温季节泵送,宜用湿草袋覆盖管道进行降温,以降低入模温度。
3.5.7 泵送管道的水平换算距离总和应小于设备的最大泵送距离。
四.混凝土施工的质量要求4.1质量标准4.1.1 保证项目:a 混凝土使用的水泥、骨料和外加剂等,必须符合施工规范的有关规定,使用前检查出厂合格证、试验报告。
b 混凝土配合比、原材料计量、搅拌、养护和施工缝处理,必须符合施工规范的规定。
c 混凝土试块必须按规定取样、制作、养护和试验,其强度评定应符合"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107一87)的要求。
4.1.2 基本项目:混凝土振捣密实,墙面及接槎处应平整,不得有孔洞、露筋、缝隙夹渣等缺陷。
4.1.3 允许偏差项目,见下表混凝土基础的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4.2 .混凝土浇筑的一般要求4.2.1 混凝土自吊斗下落的自由倾落高度不得超过2米,如超过2米时必须采取措施。
4.2.2 浇筑竖向结构混凝土时,如浇筑高度超过3米时,应采用串筒、导管、溜槽或在模板侧面开门子洞(生口)。
(c)斜面分层大体积混凝土与浇筑方案4.2.3 浇筑混凝土时应分段分层进行,每层并行筑高度应根据结构特点、钢筋疏密决定。
4.2.4 使用插入式振动器应快插慢拨,插点要均匀排列,逐点移动,按顺序进行,不得遗漏,做到均匀振实。
移动间距不大于振动棒作用半径的1.5倍(一般为300~400mm)。
振捣上一层时应插入下层混凝土面50mm,以消除两层间的接缝。
4.2.5 浇筑混凝土应连续进行。
如必须间歇,时间应尽量缩短,并应在前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将次层混凝土浇筑完毕。
4.2.6 浇筑混凝土时应派专人经常观察模板钢筋、预留孔洞、预埋件、插筋等有无位移变形或堵塞情况,发现问题应立即浇灌并应在已浇筑的混凝土初凝前修整完毕。
4.3 混凝土的振捣的一般要求4.3.1 基础板混凝土采用插入式振动棒振捣,结合使用附着式振动器振捣。
4.3.2 采用振动棒振捣时浇筑层厚度不大于其作用部分长度的1.25倍(400mm);要做到快插慢拔,插点要均匀排列。
其移动间距不大于作用半径的1.5倍(600mm),与模板的距离不大于其作用半径的0.5倍(200mm),并避免碰撞钢筋、模板和预埋件等;插入下层混凝土的深度不小于50mm。
4.3.3 平板振动器的移动间距应保证振动器的平板能覆盖已振实部分的边缘。
对于接点部位,要进行仔细振捣。
操作人员应在浇筑处、混凝土坡角处同时振捣。
每一振点的振捣时间,应使混凝土表面呈现浮浆和不再沉落为止。
4.4 混凝土的养护4.4.1 混凝土浇筑完后12小时内即加以养护,平面混凝土安排专人采用覆盖塑料薄膜和草帘子浇水保潮的方法进行养护,立面混凝土采用混凝土STA型养护液进行养护;4.4.2 混凝土的试块和坍落度的测定,必须在监理和业主代表监督下在混凝土浇筑点进行,不得在混凝土输送泵前进行制作试块和坍落度的测试。
4.4.3 混凝土试块留置,100M3的同配合比混凝土不少于1组,每工作班拌制的同一配合比混凝土不足100M3时也留置1组,混凝土试块在室内养护,同时要加制1组试块与构件同条件养护,混凝土浇筑后应在现场养护试块(试块放在现场,应用钢筋φ10a100制成笼保护)。
五.混凝土施工的安全要求之所以把这块内容单独列出来,是因为它特别重要,无论是对混凝土工程的质量、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以及施工人员和工程相关各方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都必须在安全施工的条件下才能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