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绪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国 文 学 史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诗经》,
“忧愁幽思”而作的《离骚》,“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的汉魏乐府,气象万千的唐诗宋词,
乃至史传、散文、戏剧、小说,其构思、意境、
辞采,无不具有诗歌特有的情韵。 中国古代文学的这种主情传统与诗化倾向,决 定了她是一种美文学,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正 宗。
中 国 文 学 史
中国古代文学之内蕴美
首先,我国的古代文学,注重写实,紧 贴生活,直面人生,重视文学的教化作 用与社会效果,即具有“厚人伦,美教 化,移风俗”的功利性,并形成了长期 稳定的民族文学传统,推动了中国文学 的兴革发展,开拓了文学的主流与导向。 其次,中国古典文学在注重写实,宗经 载道的同时,又主性情,重内省。既重 视客体的观照,也强调主体的情意。
第三节
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三、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 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三古、七段说主要着眼于文学本身的发展变
化,体现文学本身发展变化所呈现的阶段性,而
将其他的条件如社会制度的变化、王朝的更替等 视为文学发展变化的背景。
中 国 文 学 史
中 国 文 学 史
总绪论
重点与难点:
文学史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演进的内部诸因素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过程与分期问
题
中 国 文 学 史
第一节 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
一、文学史与文学史学 文学史研究的几个层面: 最外围是文学创作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 第二个层面是文学创作的主体即作家,包括作家 的生平、思想、心态等; 第三个层面是文学作品,这是文学史的核心内容。 与文学创作密切相关的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 文学鉴赏和文学传媒。 文学的发展史是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文学批评、 文学鉴赏共同推进的历史。
研究文学史还要从广阔的文化学的角度考察文学。
中 国 文 学 史
第一节 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
五、文学史著作的当代性 文学史研究的当代性表现为:当代的价值判断,
当代的审美趣味以及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关注。
六、文学史史科学 掌握文学史史料是研究文学史的基础性工作。 借鉴外国的文学理论,但必须从中国文学的实 际出发,不能将外国的时髦理论生搬硬套地用于解 释中国文学。
无论从辞章学,语言学上说,都 具备美文学的一切特征。
中 国 文 学 史
教与学的关系
教师——建构系统,突出重点,讲清 难点,指点方法,培养能力。 学生——广求博采,积累消化,学会 自学,将知识成转化能力。
“师傅领进门, 修行在个人。”
中 国 文 学 史
怎样学习古代文学?
1、读:读马列经典著作,读历史书, 读文学史,读作品选,读先哲今贤 的研究成果。 2、记:要作点笔记,优秀篇章、段落 要背诵记忆。 3、写:要完成书面作业,要写学习心 得、学术论文。 4、思:敏于思考,勇于提问,敢于挑 战,善于分析。
中 国 文 学 史
四、文学本身发展变化的诸多层面:
1、创作主体的发展变化; 2、作品思想内容的发展变化; 3、文学体裁的发展变化; 4、文学语言的发展变化; 5、艺术表现的发展变化; 6、文学流派的发展变化; 7、文学思潮的发展变化; 8、文学传媒的发展变化; 9、接受对象的发展变化。
中 国 文 学 史
中 国 文 学 史
学习本课程的主要任务
系统了解和重点掌握古代文学遗产中有影 响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从纵向上理 清文学自身的源流演变过程与内在发展规 律,从横向上考察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诸 方面对文学的影响及相互作用。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不断扩大知识积累,提高阅读、 鉴别与思维、写作能力,锻炼敏锐精到的 史识,培养树立正确的文学史观、文学审 美观,获取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东
隐 香
含
中 璇玑图,为晋代窦滔之妻苏惠所作之回文 诗,用五色丝织成。相传晋代时,秦州刺史窦 国 滔被派往襄阳驻守,他没有带他的妻子苏惠前 往,而是带着宠妾远赴襄阳出任地方官,从而 文 与妻子中断了联系。其妻因思念丈夫,作反复 回环可读之回文诗,织成锦文,寄给窦滔,提 学 醒丈夫不要贪于美色,忘记结发妻子,劝其回 心转意。璇玑图经历代文人推读,据说已能从 中读出 7958 首诗。后人以“回文锦”比喻情书。 史 如元代姚燧《越调·凭阑人》中有云:“织就
回文停玉梭,独守银灯思念他。”
璇玑图
中 国 文 学 史
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作业
阅读《总绪论》,思考、探究以下问 题:
1、就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 角谈谈你的见解。 2、就你所知,影响文学演进的因素由 哪些,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体现在哪 些方面?
中 国 文 学 史
苏轼《反复诗》
烟 雨 藏 云 望 老 斗 叉 笋 尖 吐 冷 衬
山
远 水 洼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流 春 吟
红
花 残 远 蕊
中 国 文 学 史
第二节
中国文学的演进
一、文学演进的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指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族矛盾 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等。 二、文学演进的内部因素: 1、文学发展的不平衡 ①文体发展的不平衡; ②朝代的不平衡; ③地域的不平衡。 2、俗与雅之间的相互影响、转变和推动 3、各种文体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4、复古与革新之间的交替与碰撞 5、文与道的离合
中 国 文 学 史
绪 论
中 国 文 学 史
导 言
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四 大核心主干课程之一。本课程的教学 目的、意义: 1、传承文明,继承文化遗产,为 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奠定基础; 2、进行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质, 打下精神的底子; 3、为以后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 和其它工作打下基础,培养素质和能 力。
中 国 文 学 史
第三节
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中国文学史可以分为三古、七段。具体划分如下:
一、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二、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中 国 文 学 史
中 国 文 学 史
钟嵘《诗品序》
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 暑雨,冬日祁寒,此四候之感诸诗者 也。嘉会寄诗以亲,离情托诗以怨。 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 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 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 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 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 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
中 国 文 学 史
古代文学之形式美
由于汉字方块图形与骈散错落的句式而 具有建筑美; 由于汉语单音节与双音节词为主的复合 变化,严辨四声音韵而具有音乐美; 由于诗画同源相通以及形象思维的特 点而具有绘画美。
中 国 文 学 史
雍容娴雅的气度,
飘逸洒脱的韵致, 典丽优美的风采, 高华丰赡的格调,
中 国 文 学 史
第一节 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
二、文学本位 立足于文学本位,重视文学的特点及其审美价值。 文学创作是文学史的主体,文学理论、文学批评、 文学鉴赏与文学传媒是文学史的两翼。
三、史学思维
研究文学史应当具有史学的思维。要将过去惯用 的评价式的语言,换成描述式的语言。
四、文化学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