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前提。只有在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保证下,学生才能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学会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最终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在
30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深切地感到对学生行为的规范、指导、激励是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低年级则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我们教师只有抓住习惯养成的良好契机,施展教育教学的魅力,才能促使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担负“万丈高楼平地起”的铺路人,我们应该如何把握好这一关键期呢?下面是我在培养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方面的几点做法:
一、榜样作用。
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我特别注重在学生中树立榜样。低年级孩子模仿能力强,让他们经常看到同学的良好行为,感受到同学的优秀品质,就会潜移默化地相互影响,效果非常好。
我们班的小婷同学特别乖巧,课余时间她有时会出去游戏,有时
会留在班级,帮着擦黑板,发本子等,或者看看课外书,教教成绩差一点的同学,我就把她当成了一个榜样,号召班里的小朋友向他学习。在我们班像这样的小榜样还很多,小明、小花等同学字写得特别漂亮,我就以她们为榜样,常常向同学们展示她们工整的作业;小海、小梅等几个孩子特别爱劳动,中午的值日活动他们常常帮值日生打扫卫生,我就以他们为榜样,鼓励大家向他们学习;小燕同学特别关心班集体,看到班里扫帚跌倒了,她会主动弯腰捡起,脸盆里的水脏了,又会主动去换水……我以她为榜样,在同学们面前表扬她。
对孩子们的每一次良好行为,我都及时给予表扬。其实不只是
低年级的小朋友,就是高年级的学生也是一样,受到老师表扬的学生热情高涨,激情猛增,下次再有同样的事情他会加倍努力,其他的学生也想受到老师的表扬,也会自觉的向榜样看齐。就这样,好的想更好,差一些的想变好,于是“比、学、赶、帮、超”的氛围形成了。所以,在我们班,写字好的多了,劳动好的多了,爱集体的多了,纪律也在一天天地变好……
二、竞赛活动。
“加油,加油!”一阵阵助威声从我班传出。这不是拔河比赛,
也不是在比赛跑,而是我班正在进行的“我是自理小能手”的竞赛活动,通过穿衣服、系鞋带、戴红领巾、整理书包等各项比赛,我们评选出了十位“自理小能手”,他们的照片也被贴上了我们班的“明星榜”。
小学生好胜心强,喜欢竞赛,竞赛方式常常能激发他们的斗志,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我在后面的中队角设置了“学习评比栏”、“我是劳动小能人”、“关心班级评比栏”等,只要学生稍有一点进步,我就会奖给他们一颗五角星。开展竞赛评比活动,使学生学有方向,赶有目标,有效地调动了他们各方面的积极性,进一步地促进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三、儿歌力量。
低年级学生要养成的习惯涉及到方方面面,课前、上课、放学、作息……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无一不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教育,如此多的“该”与“不该”往往使刚入学的小学生顾此失彼、应接不暇,
单凭老师的说教很难达到好的教育效果。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喜欢儿歌,而儿歌朗朗上口、生动有趣,对学生又具有吸引力。为此我就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要求编成儿歌。如:上课铃声响后,学生会在班长的带动下边拍边唱:“上课铃声响,快快进课堂,上课守纪律,坐正看前方。”在儿歌的带动下,学生会由喧闹变为安静。平时排队时,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我是守纪小标兵,排起队来‘静’、‘齐’、‘ 快’。当学生握笔姿势不规范时,可以用以下儿歌来诱导:“两
指握住笔,中指托下底,笔杆小淘气连忙往后移”。如果想要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我就说“一二三”小朋友就会喊“静下来”;想要他们动作快,我就说“谁最快”,学生说“我最快”;想要规范他们的行为,我就说:“谁能像我这样做”,学生说“我能像你这样做” ……这样把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要求编成儿歌,符合小学生心理生理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低年级的儿童特别乐于接受,而且容易产生群体影响的效应,就算有个别小学生想要溜号,也会被其他小朋友的回答声给拉回来。而适时的让学生诵读,使其明白了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学生在读中学,在学中读,不知不觉中行为得到规范和强化。
四、言传身教。
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具体的道德概念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不管有无进行教育的自觉性,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标准。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模仿力强,可塑性大,热切地关注着周围的人和事,尤其崇拜学校的老师和自己的班主任。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规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一)语言引导。
小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老师想象几近神圣和完美,他们对教师特有的期望和依赖,往往是他们在观察老师时会产生一种“放大效应”和“模仿效应”。也就是说,老师一言一行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我们要规范学生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充分注意这种“放大”和“模仿”效应。在与学生、家长、他人的交往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语言内在和外显的教育、引导作用,要求教师无论在什么场合下都要讲普通话、用文明语,都要注意语言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成为学生仿效的榜样。如:老师在使用“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文明用语时,要发之于内心,出之于真诚,避免流于形式或应付。记得去年刚开学不久,一次在批作业本时,我不小心把红笔掉到了地上,我旁边的孩子小杰连忙帮我把笔捡了起来递到我手中,这时我真的很高兴,就摸着他的投笑着说:“小杰,谢谢你,你真是个好孩子。”他听了后开心地笑了,好几个小朋友也都看见了这一情景,之后我发现孩子们也常常说“谢谢”之类的礼貌用语了。还有家长、朋友来访时,热情的招呼,亲切的问候,都有引导学生效仿的功效。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如果老师注意了语言的引导作用,学生就会在自觉不自觉中受到影响,模仿老师的语气、表情与人交往,他们会在迁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文明用语习惯。
(二)行为示范。
小学生的学习往往从模仿开始,人们常说,学生身上有着老师和
家长的影子。因此老师举手投足间都孕育着教育。我从来不随便撕纸、乱扔杂物,见到纸屑等杂物就赶紧弯腰捡起丢进垃圾箱内。教室桌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