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声律与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四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第一课时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第二课时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第三课时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第四课时
《望月怀远》《送魏万之京》导学案
一.知识积累。
盛唐诗歌就时间上来说,是指开元、天宝至大历初年的诗歌。就诗歌特征来说,主要是指盛唐诗人所创作的具有昂扬雄浑、阔大恢弘的盛唐气象的诗歌。所谓“声律风骨兼备”是就这一时期的诗歌形式和内容而言的。
盛唐诗歌的风骨主要包括:
①诗人们能从观察宇宙历史的发展规律的高度对时代与人生进行积极思考;
②诗人们在追求建功立业的道路上,显示了强烈的自信心和铮铮傲骨;
③崇尚独立人格和高洁品质,这使他们的追求功名的热情少了庸俗气,具有了理想的光彩。
盛唐诗歌的声律完备主要是指律诗体裁的成熟和普及,诗人们已经能娴熟地使用这一体裁表情达意并且将它发挥到了极致(杜甫是典型代表)。古体与律诗的截然划分,以及歌行与绝句的兴盛,都是盛唐诗歌达到高潮的标志。
一.读《望月怀远》,思考以下问题。
1.说说诗歌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思考诗歌是如何围绕“望”和“怀”来写景抒情的。2.赏析首联,体会其情感及境界的阔大。
二.读《送魏万之京》,思考以下问题。
1.本诗叙了什么事?写了哪些景?抒了什么情?体会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2.首联和颔联写出的季节特征即离别的环境,请简要分析。
3.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内容?
《与诸子登岘山》《山居秋暝》导学案
一.走近作者。
王维和孟浩然均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世称“王孟”。
孟浩然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他的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得到时人的倾慕。李白称颂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礼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可见他在当时即享有盛名。
王维多才多艺,精诗文、书画、音乐,其诗清新秀雅,兼善各体,诗歌常冶禅理、诗情、画笔为一炉。苏轼曾这样评价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二.读《与诸子登岘山》,思考问题。
1.读尾联,思考诗人落泪的原因。
2.赏析尾联“尚”字的好处。
3.分析理解诗歌表达情感的手法。结合诗歌作具体说明。
三.读《山居秋暝》,思考问题。
1.从绘画的角度,概括前三联描绘的画面。说说这些画面给你带来的总体感受。
2.从写景的角度上,给画面进行简单分类,领会诗歌的表达技巧。
3.翻译尾联,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燕歌行》导学案
一.知识积累。
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边事增加,战争频繁。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前代战争行役、征夫思妇题材的诗歌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的创作,都为唐代边塞诗的兴起提供了创作上的借鉴。
边塞诗的内容主要是: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描写边塞风光、异域风情。艺术特点:诗歌的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边塞诗的佳作以乐府歌行和五、七言绝句居多。边塞诗在题材的开拓和意境的创造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二.了解写作背景。
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祎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三.研读诗作,小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1.通读全诗,解决疑难字词,了解诗作大意,理清诗作所写事件的过程:出师、战败、被围、死斗。
3.写出你认为生疏的字词及读音,并强化记忆。
3.出师时的恩遇和行军时的状态如何?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4.哪些诗句描写了环境?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5.“战士军前半死生,美帐下犹歌舞”句运用了何种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2.最后四句,诗人赞美了谁,又批判了谁?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导学案
一.走近作者。
岑参与高適齐名,同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他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基调。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火山云,天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等异域风光,也均融入其诗。代表作有《白雪歌》、《走马川行》、《轮台歌》。
岑参在诗作多歌颂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乐观精神;艺术上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夸张大胆,色彩绚丽,造意新奇。风格峭拔。他擅长以七言歌行描绘壮丽多姿的边塞风光,抒发豪放奔腾的感情。
二.研读诗作,思考问题。
1.概述诗歌思想内容。思考:写了一件什么事?怎么写的?歌颂了什么?
2.写出出征原因的诗句,并作翻译,从而理解这次战争的性质。
3.汉将出师的情形怎样,翻译相应诗句。说说描写的角度和作用。
4.学生找出诗中环境描写的文字,反复诵读说说全诗中所呈现的环境的特点、所用的修辞手法,达到的效果。
3.诗人于末句说要“伫献捷”,表明了什么,分析诗人能伫献捷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