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古诗五首《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登飞来峰苏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登飞来峰苏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登飞来峰苏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法学家的一首七言绝句。

该诗表现了诗人活力充沛,对前途充满信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又有深刻的哲理。

以下是整理的登飞来峰苏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先进经验与参考!《登飞来峰》教案篇一:登飞来峰教学设计《登飞来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所作,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之后飞来峰塔的感想。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的能力。

古诗词的教学更是如此。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态度、对教材的理解)教学难点: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资料准备:关于群峰的影像资料、苏轼关于王安石一生经历的文字资料课时安排总课时一课时,本课时第一课时一、传说激趣,导入新课同学们,在讲课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

(相传有一天,灵隐寺的济公和尚突然心血来潮,算知一处有一座山峰就要从远处飞来,那时,灵隐寺之后是个村庄,济公怕飞来的山峰活埋人,就奔进村里劝大家赶快离开。

唐僧乡亲们因平时看惯济公疯疯颠颠,爱捉弄人,以为这次又是寻大家的开心,因此谁也没有听他的话。

眼看山峰就要飞来,济公急了,就冲进一户娶新娘子的人家,背起正在剔拜堂的新娘子就跳。

村人见和尚抢新娘,就都呼喊着追赶了出来。

人们正追着,忽听风声呼呼,天昏地暗,“轰隆隆”一声,一座山峰飞降灵隐寺前于,压没了整个村庄。

这时,人们老百姓才明白济公抢新娘是为了拯救大家,于是就把这座山峰叫作“飞来峰”。

)(出示图画)千年前的一个夏天,有位年青人,登上此峰,触发感想,作了一首诗,叫《登飞来峰》。

二、自学交流,解释诗句引言:学习古诗的目的就在于诵读,吟咏,而想读好诗,则要理解诗意。

出示自学目标:出示自学提示:2、小组汇报自学状况: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不畏/浮云/遮望眼,(2)走进作者文学家,为唐宋八观众们之一。

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鼓励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

《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I案"I!"#$%&'(上/202I/&'151《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教学设计◎常凯常凯,南京晓庄学院附属中学教0。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3.通过比较,把握“登临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把握“登临诗”的特点。

【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七下第20课,这篇课文共五首古诗。

这堂课我们先学习其中的两首(出示两首诗题),猜猜为什么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学习?(诗题中都有“登”字,都是登临高处的楼台山峰)登高抒怀是自古以来人们共有的情愫,那么这两诗人登临处会有特的表达呢?我们一起通过朗读走进这两首诗。

二、朗读,整体感知1.学自由朗读,请两位学生分别朗读这两首诗,其他学生点评,关注字音、节奏。

明确:强调《登幽州台歌》“怆”字的读音,点明两首诗的节奏下: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比较两诗体裁的不同。

明确:《登来峰》是我们的七言绝句,讲究平仄和韵,登台歌》韵律比较自,韵,诗有五言和,古体诗。

3.读,读字音和节奏。

过:读出诗歌的神韵,把握诗人的情我们一同来受登台的有情三、赏读《登幽州台歌》1.注解,出诗理解的:“”“”“古人”“来”理解?明确:关注作者登临的特地点“幽州台”:有的为天下所,他其人,在台放两黄金来,、这样的名士纷,,也就成了名垂千史的一代明君。

陈子昂是他的忠实粉丝,同时期还专门创作组诗追思E”。

因,本诗前两句中“古人”应该是指古代能礼贤下士的圣,“来”指世那些能人才的圣明君主,“前”和”并非方词,而是间名词,理解为“过去”“未来”。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精选10篇)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精选10篇)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登飞来峰》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登飞来峰》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2、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牛和鹅》后,你收获了什么?是啊,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位置上看问题,看事物,就会有不同的感受,那么看景致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宋代王安石的著名诗篇——《登飞来峰》。

(板书)二、初读感悟。

1、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将诗句读准确,读流利,如果能读出诗的韵律美更好。

2、(一读:读准确,自由读,提问2个人读)大家读得很投入,哪位同学愿意代替王安石来把这首诗读一读?(你第一次读,就读得这么准确,真了不起)谁还想尝试?(读两个人即可。

你读得真投入,真像一个小小的王安石)三、通过朗读指导,理解诗意。

1、孩子们,如果能提出新的问题来研讨,更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意。

看看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用笔轻轻在它旁边打上问号。

(学生提问,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词句板书。

要点:寻、闻(听说什么?)、畏、缘以及第三句等)2、通过多种方式解决问题。

利用孩子的已有经验解决部分词语,查字典弄清楚“寻”的意思,句子理解放在整首诗学习中解决。

3、理解字词的意思是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二读:思考读,默读或者小声读,读流畅,提问一人说诗意,一人读)默读或者小声读,边读边思考句意。

提问诗意,再读。

(读得更流利了)4、结合刚才学习的收获,想一想:假如黑板就是一张画板,结合你获得的信息,你想给上面填充哪些内容?(师随机板书:日、云、峰、塔)再结合书上的插图,看看作者现在处于什么位置?他可能会看到什么?(脚踩白云,头顶蓝天,看着旭日东升,霞光万丈)什么时候?(结合生活实际,鸡鸣五更时漆黑一片,为什么会看到)出示图片,如果站在山腰、山脚下,又会看到什么?(站在山腰,看到白云缭绕在山腰,站在山底,会看见潺潺溪流,绿树红花)为什么会看到不同的画面呢?站在哪里眼界更开阔,看得更远一些?(原来站得高,才能望得远,高低不同,看到的景也各异呀)你想起了哪些与之意味相似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老师也不禁想起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的佳句。

王安石王安石《登飞来峰》教学设计精选3篇

王安石王安石《登飞来峰》教学设计精选3篇

王安石王安石《登飞来峰》教学设计精选3篇王安石《登飞来峰》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的背诵全诗,理解诗中字词意思,感悟作者创作情感。

知识目标:熟读并背诵全诗,了解诗句意思。

情感目标: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感受作者创作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学习作者在诗中的哲学道理,熟读并背诵全诗,理解诗中字词意思。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及。

课时安排:1时。

一、导入同学们,前面几节我们学习了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和杜甫的《望岳》这两首诗,下面我们来学习《登飞来峰》这首诗,一起来领略宋代诗人的`别样风采。

(板书:登飞来峰)二、作者及创作背景介绍王安石,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登飞来峰》是他30岁时,浙江鄞(ín)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

三、教师范读古诗,学生齐读四、教师翻译原文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五、讲解注释飞来峰: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

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

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

另一种是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

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闻说:听说。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缘:因为。

六、整体感知,鉴赏(一)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诗人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答:借景抒情;作者表明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对改革的非议、阻挠,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二)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板书)答: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教师引导学生)七、分小组讨论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答:这首诗没有写眼前其他的美丽景象,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写出了“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知人论世明壮志——赏王安石《登飞来峰》一、学情分析《登飞来峰》一诗在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第三首。

本单元选文题材多样,无论散文还是诗歌,都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作者通过对寄语情感或志趣的“景”与“物”的描摹,直接或间接的表现了作者的人生思考。

因此单元目标有三个:1.感受课文中蕴含的丰富人生哲理,激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关注和思考。

2.借助具体文字,感受语言之美,并进一步理要解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手法。

3.运用比较的阅读方法,感受作品的异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而七年级学生身体机能逐步健全,他们的学习特点呈现出成熟性和幼稚性相统一的特点。

一方面他们的知觉在精确度和概括性上有所发展,他们不仅能够观察事物的细微之处,还能抓住它们的主要特征,他们的记忆力由机械记忆开始转向理解记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日益发展,好奇心强等这些都为他们把握诗歌意象及特征,理解诗意,品味探究等提供了有力条件。

但是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刚刚跨入少年期,理性思维、批判思维的发展还很有限,他们一般还比较幼稚,看问题处在直观和感性阶段,缺乏思考,表达缺乏思想性和深刻性,在学习上对诗歌的品评鉴赏功力尚浅。

因此学习本诗应在诵读、品味诗歌节奏和韵律的基础上理解内容,并通过意象的分析、典故的补充、时代背景的简介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所蕴含的哲理。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有关王安石的文学常识;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并能背诵全诗;3.整体感知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4.学习知人论世的古诗阅读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品味诗歌,补充学习资料等,引导学生学习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为了理想而不畏困难,积极自信的情怀。

三、教学思想1.立足核心素养,彰显教学目标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2.体现语文学习任务群特点,整体规划学习内容;3.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请欣赏:飞来峰我国共有四川龙门、江苏、杭州、浙江绍兴、安徽五处此景观。

本诗中的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期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

古代传说此山从东武县飞来,故因此而得名。

飞来峰宋有王安石题诗《登飞来峰》,从此闻名天下。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人。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嘉祐三年(1058)上书,提出改革政治的主张。

他积极推行新法,抑制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但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

晚年退居江宁(今南京),封荆国公,世称荆公。

他的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三、感知诗歌内容登飞来峰北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翻译:我登上了飞来峰上的高塔,听人说清晨鸡鸣时从这儿能看到太阳升起。

翻译:不怕浮云层层遮住视野,都(只)因为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哲理 ~\(≧▽≦)/~啦啦啦!!!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物所羁绊。

《登飞来峰》是一首哲理诗。

这首诗借写景抒发了诗人广阔的政治胸怀,以理入诗,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不畏困难的心怀。

一二句叙述自己行动,为后文议论打好基础。

三四句议论,由前两句自己的生活经验体悟到一种人生哲理。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我们知道,在通常情况下鸡鸣时分是看不到日出的。

据说在泰山的日观峰,“ 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

在飞来峰上能不能看到这一奇景呢?从“闻说”二字推断,诗人没有看到。

他不写亲眼看到的景物,而写传闻之景,为的是突出构思中阐发哲理的重心。

鸡鸣日出的灿烂图景,也是诗人美好前程的象征。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转入议论,其实也有写景的形式。

“浮云”二字,既是实写,也是比喻,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邪官)。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登飞来峰》教案1《登飞来峰》是积累运用二中读读背背的内容。

教材只要求大致掌握诗意,会背。

根据第二组课文导读中提出了学生应具备根据注释初步理解古诗的能力这一要求,但据观察,学生这一能力急待提高。

故我将此课上成了针对这一要求的能力训练课。

上课前,我准备了小黑板。

把古诗及重点字词的注释写在了上面。

一开始上课,我就把小黑板给挂了出来,提出用自己的力量来解决这一古诗意义的要求。

学生们听了我的要求都在愣神。

接着,我对其进行了研究方法的指导:把注释中关键词的意思带入古诗,然后读一读。

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推出未加注释字的意思,如果是在理解不了,可以通过查字、词典解决。

开始,我让学生试着通过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五分钟后,进行小组合作的探究。

把自己思考的结果告诉小组成员,经过小组成员的集体评议达成共识。

合作开始时,学生不知如何合作。

经过逐组指导,学生的合作呈现出一种有序的状态。

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参与了探究过程。

对于那些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难点,在巡回指导时,引导其解决,及时纠正他们在探究时所出现的偏差。

在轻松的氛围中,很快就有小组写出了古诗的正确意思。

写出意义后,经过提示,小组成员很愉快的接受了新的任务,为古诗配图。

在学生配图中,应及时矫正其中的偏差,如“浮云”和“塔”的位置关系,“人”和“塔”的位置关系,“太阳”的状态等。

成果汇报后,根据小组解决问题的质量和速度排出了名次。

作为奖励,第一名的小组获得了把自己的配的插图扩大并填色的奖励。

这一平使学生觉得很困难的作业,第六小组的同学竟然很愉快的接受了。

最后的五分钟,让学生背了背古诗。

由于对古诗的意思理解的透。

不少学生在短时间内都可以背下来,但是并不熟练《登飞来峰》知识点1、2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译文]高高的飞来峰上耸立着千丈高塔,听说每当清晨雄鸡报晓的时候,在塔上就可以看到红日初升。

赏析:第一句,诗人用“千寻”:夸张,从正面充分表现飞来峰和峰上古塔之高,暗示自己立足点之高。

第21课 古代诗歌五首 登飞来峰(诗歌中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第21课 古代诗歌五首 登飞来峰(诗歌中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以我观物托物言志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表达与交流”中,“能抓住事物的特征”,“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力求有创意”。

在课程内容中,本单元的课文契合“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要求,其第四课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

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业质量描述”中要求学生能够“在阅读过程中把握主要内容,并通过朗诵、概括、讲解等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作用”,并“能根据需要,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

综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都要求,在学习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时,应关注表现手法、关键语句与情感主旨三个方面的内容。

【学情研判】1.测试诊断请判断:贾平凹的《落叶》和宗璞的《秋韵》,哪一篇文章体现了物与人的相似性,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情感主旨。

2.数据分析(测试样本为两个教学班,共计98位学生。

)(1)表现手法:46%的学生可以感知到《落叶》一文体现了物与人的相似性。

(2)关键语句:但仅13%的学生能从关键语句中抓住景物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物与人的相似性。

(3)情感主旨:62%的学生能够基本把握情感主旨,但仅16%的学生能够从物和人的关系中把握情感主旨。

登飞来峰思维导图教案

登飞来峰思维导图教案
1、让学生了解作者生平。在课前预习时,我让学生搜集作者王安石的相关资料及写作背景,这样对古诗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也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意和表达的情感。
2、反复朗读诗文。让学生读古诗,通过自读,对子互读,学生把古诗读通读顺了,这为后面的理解做好了准备。
3、画思维导图,得出诗中哲理。在朗读的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了诗文的思维导图。画出的思维导图都各有特色。在思维导图展讲时,学生质疑,其他同学也都踊跃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并且对遮望眼、浮云、缘这些词语的解释很到位。在画画写写中,在提问回答中,学生理解了诗意,得出了寓意。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要想看得远,只有站得高。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
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
(5)思维导图展示对古诗的理解。
同学们对古诗有了了解之后,我相信大家对古诗一定会有更不一样的理解,现在,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这首诗的思维导图。
(6)展示思维导图,互相质疑。
4.品读,揭示哲理
师:通过了解诗意,同学们想一想《登飞来峰》的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诗人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途经杭州时,写下此诗。此时诗人正值壮年,心怀壮志,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
2.再读,识字词
(1)自读古诗,扫清自词障碍。
(2)对子之间过关朗读。
(3)指名读,互评,小组齐读,互评。
3.细读,解诗意
(1)学生自读,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对子之间互相解决,对子之间解决不了的,质疑,全班共同解决。(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小结:这首诗揭示的哲理是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师:同学们,我们理解了诗的意思以及知道了它告诉我们的哲理之后让我们再次带着自己的感情去朗读它。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教案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教案
学生小组讨论时,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观点,但仍有部分学生显得较为内向,不太愿意表达自己的看法。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多给予这些学生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更好地融入课堂。
此外,课后我也收到了一些学生的反馈,他们表示对古代诗歌的兴趣更浓厚了,但也有学生提出课堂节奏较快,难以完全消化吸收。针对这一情况,我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适当调整节奏,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思考空间。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教案,选取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材中《唐诗三百首》部分。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
1.《登幽州台歌》:通过学习陈子昂的这首诗,使学生理解作者表达的家国情怀和忧国忧民之情,掌握诗歌的韵律、意境及修辞手法。
4.表达与交流:通过课堂讨论、课后创作,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激发创作热情,提高文学素养。
5.价值观念: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理解并尊重诗歌中所传递的正能量,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主题与情感:本节课的核心是使学生理解《登幽州台歌》和《登飞来峰》中所表达的家国情怀、壮志豪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及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教师需强调诗人的情感态度和作品的主题思想。
在讲解诗歌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时,我尽量用生动的例子进行解释,让学生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这些技巧在诗歌中的作用。然而,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仍然觉得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难以消化。这让我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是否可以采用更多有趣的活动或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这些知识点。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诗歌创作表现得相当积极,但我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偏离了主题,需要我及时给予指导。这也提醒了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确保讨论活动能够有序进行。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案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案
(3)诗歌主题思想: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体会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
举例:讨论诗人如何在诗中表达对政治理想的追求,以及这种追求与国家民族命运的联系。
2.教学难点
(1)诗句意象的理解:学生对古代诗歌中的意象把握不足,难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突破方法:通过图片展示、生活实例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诗句与实际情境的联系。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登飞来峰》的背景和基本概念。这是一首描绘攀登高峰、抒发壮志的诗歌。它体现了诗人王安石不畏艰难、追求卓越的精神。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登飞来峰》的具体内容。这个案例展示了古代诗歌在描绘自然景观、表达内心情感方面的独特魅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解析、修辞手法和诗歌主题思想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4.提高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思维能力。
5.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诗歌的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文学素养。
6.培养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查阅资料,课堂中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诗句解析:《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等诗句的深层含义,理解诗人的远大抱负和豪情壮志。
举例:通过分析“浮云”、“最高层”等关键词,理解诗人借助自然景观抒发内心情感的手法。
(2)修辞手法:掌握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能应用于实际写作中。
举例:分析“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中的比喻手法,了解其表达效果。
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古代诗歌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通过导入环节的问题,大家能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经历。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对诗句意象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关注学生对诗歌意象的把握,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形象的解释,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句。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教案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教案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教案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教案(5篇)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登飞来峰1.反复诵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3.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名句中蕴含的哲理。

1.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2.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名句中蕴含的哲理。

第1课时(共2课时)◆活动一:导入新课,了解背景1.故事导入相传有一天,灵隐寺的济公和尚突然心血来潮,算知有一座山峰就要从远处飞来,那时,灵隐寺前是个村庄,济公怕飞来的山峰压死人,就奔进村里劝大家赶快离开。

村里人因平时看惯济公疯疯颠颠,爱捉弄人,以为这次又是寻大家的开心,因此谁也没有听他的话。

眼看山峰就要飞来,济公急了,就冲进一户娶新娘的人家,背起正在拜堂的新娘子就跑。

村人见和尚抢新娘,就都呼喊着追了出来。

人们正追着,忽听风声呼呼,天昏地暗,“轰隆隆”一声,一座山峰飞降灵隐寺前,压没了整个村庄。

这时,人们才明白济公抢新娘是为了拯救大家,于是就把这座山峰称为“飞来峰”。

(出示图画)千年前的一个夏天,有位年青人,登上此峰,触发感想,作了一首诗,叫《登飞来峰》。

今天,就让我们开启时空之旅,跨越千年,与诗人对话,感受此诗的意境。

(板书课题,作者)2.了解作者王安石(1021—1086)①他官至宰相,且两度任相;②他是现在的江西临川人;③他坚持变法,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却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

④他是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⑤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⑥他字介甫,号半山,被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亦称王文公。

⑦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3.飞来峰简介浙江绍兴城外有一座塔山,此山又称宝林山。

山上有一座应天塔。

传说宝林山是从琅琊东武海中飞来的,因此又得飞来山之名。

越王勾践曾在山上筑游台以观天象。

塔山始建于晋末,高30余米,分七层,塔山因此而得名。

公元1050年,王安石登上此山,触景有感,写下《登飞来峰》一诗。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案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案
6.增强团队协作意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朗读:正确把握《登飞来峰》的朗读节奏和语气,感受古文的韵律美。
-词语解析:掌握诗中重要词汇,如“峰”、“登”、“不畏”等,理解其在诗中的含义和作用。
-诗意理解: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如“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等,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3.词语解析:掌握诗中出现的生僻字词,如“峰”、“登”、“不畏”等,并理解其含义。
4.诗意理解: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5.主题探讨:探讨《登飞来峰》所表达的人生哲理,理解诗人不畏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提升文化素养:通过学习《登飞来峰》,使学生深入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提高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案,本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和解读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五首》中的《登飞来峰》。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诗歌背景:了解诗人王安石的时代背景及创作《登飞来峰》的背景。
2.诗歌朗读:学会正确朗读《登飞来峰》,感受古文的韵律美。
举例解释:
-在意象理解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展示或现实例子,让学生明白“浮云”是如何遮挡视线的,从而理解其在诗中的象征意义。
-在修辞手法识别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对比不同诗句,让学生看到“鸡鸣见日升”与希望和光明的联系,进而理解象征的运用。
-在情感体验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面对困难时的感受,从而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修辞手法识别:识别并理解诗中的比来自、象征等修辞手法,如“鸡鸣见日升”中的象征意义,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期待。

山东省郯城县红花镇初级中学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16部编版)教案:20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

山东省郯城县红花镇初级中学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16部编版)教案:20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
a.作者王安石的生平简介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b.飞来山的地理位置及诗歌背景。
c.诗句的意象分析,如“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所表达的高洁情操。
3.词语解析:学习生词、难词,如“飞来”、“缘”等,理解其在诗句中的意义。
4.诗歌主题:探讨《登飞来峰》所反映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以及诗人对理想的追求。
2.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思维品质。
-通过对诗句的解读,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使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文本,提出自己的见解。
3.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写作技巧。
-通过创作练习,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提高其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为日后的写作打下坚实基础。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升交流沟通能力。
-在讲解修辞手法时,选择诗中的具体例句,如“山色空蒙雨亦奇”,分析“空蒙”一词的拟人用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句感受修辞的妙处。
-针对词语的语境理解难点,可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模拟诗人在特定情境下的心境,理解“自缘”所表达的自得和自信。
-对于文化背景的感知,提供相关历史资料,讲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使学生能够将诗人的思想情感与时代背景联系起来,深化理解。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代诗歌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古代诗歌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在讨论中积极发言,相互启发,这让我深感欣慰。但同时,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较为沉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观点不够自信。因此,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强对这些学生的关注和引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更好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下册语文 《登飞来峰》教案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下册语文 《登飞来峰》教案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下册语文《登飞来峰》教案《登飞来峰》教案一.导入:我们学过王之涣《登颧雀楼》,知道登高望远。

我们将学习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二、王安石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初知鄞县,有政绩。

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改革政治的主张。

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

他积极推行新法,抑制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但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

晚年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荆公。

卒谥“文”。

王安石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主张文学必须“有补于世”,他的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遒劲清新,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等。

(2)背景王安石此诗写于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当时他三十岁,由鄞县(宁波)县令改任舒州通判。

他向往“见日升”,“身在最高层”,其政治雄心于此已现端倪。

这首登高览胜之作在构思上独具特色:诗人没有记叙登山的过程,也没有描绘山中的美景,而是一开始就把自己置于山上千寻塔的最高层,抒写当时心中的感受。

(3)整体感知(4)翻译我登上了飞来峰上的高塔,听人说清晨鸡鸣时从这儿能看到太阳升起。

不怕浮云层层遮视野,都因为登高望远心胸宽。

三、教师板书全诗。

请同学们琢磨琢磨每句诗,想一想该怎么朗读,试着划分一下朗读的节奏。

1、格律诗常见的是哪两大类?一般多为几言?(古典格律诗分律诗和绝句两大类;一般多为五言和七言)2、诗歌(格律诗)节奏的划分七言:(1)基本:“二五”式和“四三”式(2)细分:①二二三②二三二③二二二一④二二一二五言:①二三②二一二③二二一【一般情况是综合“音节”和“意义”两个方面,常以“二”起头,且上、下句节拍匀称】四、学生读写齐读——自由朗读——试背——在笔记本上默写(确实默写不下来的同学,可以抄写)融入文本三:全诗简析(一)①②句:导问:1、按课本注释折算,“千寻”等于多少“尺”?这应当看着是什么手法的运用?作者的目的何在?【“千寻”,夸张手法,极言塔高。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登飞来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登飞来峰》并背诵全文。

2. 理解诗歌中的生字生词及其含义。

3. 掌握诗歌中的多音字、形近字等语言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2. 学习如何通过诗歌表达情感和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王安石的改革精神和胸怀壮志。

2. 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点(一)诗歌的朗读与背诵(二)诗歌中的生字生词理解与应用(三)诗歌的文学赏析与情感体验三、教学难点(一)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二)诗歌中特殊句式的掌握(三)诗歌情感的深入体会与表达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展示飞来峰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其雄伟壮丽。

(2)讲述飞来峰的传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2. 作者简介,背景铺垫(1)简要介绍王安石的生平和成就,让学生了解诗人的历史地位。

(2)讲述王安石创作《登飞来峰》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3. 诗歌朗读,感受韵律(1)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速、语调和停顿,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跟读,鼓励他们模仿教师的朗读技巧,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4. 初步讨论,引发思考(1)提问学生对诗歌的初步感受,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理解和疑惑。

(2)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可能蕴含的深层含义,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二)新课呈现1. 诗歌朗读指导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诗。

注意,朗读时要注意节奏和韵律,感受诗中的意境。

比如,“飞来山上"要读得平缓,而“千寻塔”则要稍显高亢,体现出塔的高耸。

接下来,请大家跟我一起读。

2. 诗歌内容逐句讲解我们要逐句理解这首诗。

首先,“飞来山上千寻塔”,这里的“飞来山”指的是山的名字,而“千寻塔"则形容塔非常高,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座高耸入云的塔,给人以震撼的感觉。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教案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教案
(2)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分析每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登幽州台歌》的家国情怀,《望岳》的壮志豪情,《登飞来峰》的远大抱负等。
举例:《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展现了诗人攀登高峰、俯瞰世界的壮志豪情。
(3)诗歌朗读与欣赏: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古代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教案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教学内容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教案,涉及教材章节如下:
1.《登幽州台歌》:出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人陈子昂以慷慨悲凉的笔触,表达了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英雄人物的怀念。
2.《望岳》:出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人杜甫描绘了泰山的雄伟壮观,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诗歌创作表现得相当积极。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尝试创作出自己的诗歌,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仍然过于依赖模仿,缺乏独立思考和个性表达。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此外,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发言不够积极,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是对自己的观点缺乏信心。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尝试设置更多贴近学生生活、富有启发性的讨论主题,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
3.《登飞来峰》:出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人王之涣以生动的比喻和丰富的想象,表达了诗人攀登高峰、追求理想的壮志豪情。
本节课内容主要包括:
1.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
2.诗歌朗读与解析;
3.诗歌意境及艺术特点分析;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

知识点:1.译文:飞来峰上耸立着极高的宝塔,我听说鸡叫时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

2.赏析: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

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

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

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

请想想飞来峰那高耸云天的气势吧!3.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

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对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4.容易出现的错别字:自(只) 身(生)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王安石的文学常识和诗歌的创作背景。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默写全诗。

3.整体感知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人的志向,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默写全诗。

教学难点:整体感知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人的志向,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谈话导入法、情境朗读法、拓展研读法等。

学习方法:自主朗读法、合作讨论法、抓关键字词及图文结合理解等。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喜欢登高抒怀。

杜甫远望巍峨的泰山,写下了千古绝唱《望岳》,表达了他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北宋时期伟大的诗人、政治家王安石登临高峰,有感而发,写下了绝世佳作《登飞来峰》。

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探究一下,王安石登上高峰以后,会有怎样的情怀呢?二、作者及背景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官至宰相,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临川集》一百卷传世。

古诗二首《登飞来峰》教案

古诗二首《登飞来峰》教案

邛崃市十方堂小学课堂教学设计方案课堂教学设计法”。

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

他十分注重修辞,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2)都有景物描写。

写的什么?(借机解题)(3)都借写景说明道理。

这两首诗蕴含了什么哲理?让我们一首一首的来品悟。

三、分步解读,感悟哲理。

(一)学习《登飞来峰》1、指名朗读《登飞来峰》,然后说说诗意。

2、从哪里看出作者站在最高层站得很高?(1) 品读前两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千寻,言高。

寻,古代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

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

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

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

高高的飞来峰上有一座千丈高的塔,听人说早上公鸡鸣啼时,在塔上可以看到旭日初升的奇丽景观。

自己放声朗读,进一步想像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了解两首诗题目的意思。

《题西林壁》——西林:庐山上的西林寺。

这首诗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登飞来峰》——飞来峰,山名,在今浙江省杭州西湖西北灵隐寺前。

了解两首诗的写作手法。

朗读《登飞来峰》,交流诗意。

体会诗句前两句话的含义,放声朗读,进一步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指名有感情的朗读。

过渡:前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塔高。

第二句以“见日升”,从一个侧面衬写古塔高耸,直入云霄,能听见鸡鸣,这还是写塔高。

两句都是写塔高,为下文直抒胸臆蓄势。

(2)品读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直抒胸臆,意思是“我不用担心浮动的云遮住我的极目远眺的视线了,那是因为我已身处凌空的最高层呀。

”(仅仅十字,境界全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语文科七年级下册古诗五首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的背诵全诗,理解诗中字词意思,感悟作者创作情感。

2、熟读并背诵全诗,了解诗句意思。

情感目标: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感受作者创作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在诗中的哲学道理,熟读并背诵全诗,理解诗中字词意思。

导入新课
同学们,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喜欢登高抒怀,刚才我们欣赏了《望岳》,了解到杜甫登上巍峨的泰山,表达了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现在,我们欣赏一下北宋时期伟大的诗人、政治家王安石的一首诗——《登飞来峰》,探究一下他登上高山以后,会有怎样的情怀呢?
一、自主学习
1.自读古诗
2.字词清单
(1)生字注音
浮.云(fú)缘(yuán)
(2)理解词义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

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闻说:听说。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缘:因为。

3.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又称“临川先生”。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他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宋神宗时任宰相,主张创新法制,改革旧政,史称“王安石变法”。

他的散文雄健峭拔。

他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歌遒劲清新。

今存《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

4.背景探寻
此诗为北宋诗人王安石30岁时所作。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临川(今江西抚州)故里时,途经越州(绍兴),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他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二、合作探究
1、吟读古诗
2、美读古诗
3.赏读古诗:(明诗意)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今译: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简评: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今译: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简评: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

”浮云遮望眼”,用典。

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

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

4、译文:高高的飞来峰上耸立着千寻高塔,听人说地面晨鸡初鸣时,在塔上便可看到红日高升。

登上去就不用担心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因为我身在塔的最高层。

5、析古诗: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

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

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1)在这首诗中,“浮云”有什么隐含的深意呢?
在古代诗歌中,“浮云”往往借代奸邪小人,联系到诗人后来向宋仁宗上万言书,以及实行变法,与保守派的坚决斗争等,可以看出诗中“浮云”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体现了王安石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2)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物所羁绊。

同样,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也是这样,只有在各个方面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三、精讲点拨:悟诗情
1.前两句写景,突出了飞来峰的什么?
山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前两句突出了飞来峰高耸云天的气势。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塔的高峻,“见日升”从侧面写出古塔高耸,直入云霄。

这两句概括
了峰和塔的高度,为下文直抒胸臆蓄势。

3、如何理解“不畏浮云遮望眼”一句?
明确:诗句中的“浮云”意指生活中的各种困难、障碍、挫折等;而“望眼”则指对理想的追求。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远大的抱负和宽广的胸襟。

4、“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给我们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明确: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寓示我们,在人生之路上,我们要有更高的思想境界,才能看得更远、走得更远。

5.后两句抒情,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抒发了诗人远大的抱负和志向,以及对自己对未来充满雄心壮志的情怀。

四、反馈训练
1、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
2、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两句诗与苏轼《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两句异曲同工,写法极为相似。

3、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指困难、挫折、障碍等②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任何时候都不要怕困难、挫折)。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3、D【解析】这首诗作者借景抒怀明理,表达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并没有归隐山野的意思。

因此,D项理解不准确。

4、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5、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