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孟子的浩然正气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原文及解释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原文及解释名句: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摘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二节》解释:我长于修养我的浩然之气。
赏析:孟子认为,人应该为自身人格的完善不断培养自己,加强自我修养,“浩然正气”正是有志的君子所表现出来的自信、自强、无所畏惧的精神。
公孙丑章句上·第二节原文: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
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曰:“否。
我四十不动心。
”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
”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
”曰:“不动心有道乎?”曰:“有。
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桡,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
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
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
无严诸侯。
恶声至,必反之。
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
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
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
’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
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
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
”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
’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
夫志至焉,气次焉。
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
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读《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请思考个人、社会提高道德水平的重要意义
读《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请思考个人、社会提高道德水平的重要意义先哲孟子云:“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嫌于心,则馁矣。
”这句话向我们说明了“浩然之气”的内涵和特征等方面的特点,表现出孟子对人的思想修养方面的重视。
一、何谓浩然之气第一,“至大至刚”,充满在天地之间,一种十分浩大、十分刚强的气。
其“大”,已至无可再大,充塞天地、宇宙之间。
“大”,博也,宽广也,无边无际也;“刚”,坚也,牢固也,始终如一也。
如果联系庄周“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等意象,可理解为“无限”:比一切都大,乃“无限”也,这指“量”;比一切皆“刚”,也是无限,指“质”也。
这是一种“量”与“质”、内在与外在都无限的境界,以至大到无可附加。
第二,“配义与道”,这种气是用正义和道德日积月累形成的,这种气和道德意识紧密结合在一起,反之,和道德的招牌而获取的。
义与道相生相存,而且是“集义所生”。
如果缺乏道德意识,或者因为做了于心有愧的事而损害了道德意识,立刻会感到气馁。
培养浩然之气的过程也就是加强道德正义的过程。
“至大至刚”是“浩然之气”的特征性描绘,“配义与道”是“浩然之气”的本质性揭示。
但用“配”字,说明“浩然之气”还需要性格、气质方面的因素,不完全是由“义”、“道”所决定的,但无疑“浩然之气”需要“集义”而生。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所谓浩然之气,就是刚正之气,就是人间正气,是大义大德造就一身正气。
二、“浩然之气”在人生方面的体现“浩然正气”体现在人生方面,就是“居天下之广居(指仁),立天下之正位(指义),行天下之大道(指仁义之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此谓“至大”也。
孟子认为,一个人有了浩气长存的精神力量,面对外界一切巨大的诱惑也好,威胁也好,都能处变不惊,镇定自若,达到“不动心”的境界。
也就是孟子曾经说过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与“舍生取义”一起可谓“至刚”也。
孟子两章读后感600字(精选5篇)
孟子两章读后感600字(精选5篇)孟子两章读后感600字(精选5篇)《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孟子两章读后感600字,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孟子两章读后感600字篇1仅读《孟子》几章,可将其为政理想概括为:为政一处,造福一方;为政一时,泽被千秋;为政以仁,民众拱之如日月;为政以利,民众视之如草芥。
而对比今之为政者,有些领导,如日月乎?如草芥乎?其对己,恨不能尽天下之财物为我所有;对他人,恨不能有一毫财物为他所用;视己为至贵至尊,视他则至微至陋;口里大呼君子当淡泊名利,自强不息,实则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以利盈我;美其名曰领导就是公仆,心系员工生存,实则为只让牛儿奔跑,不让牛儿吃草;口里曰府首甘为孺子牛,吃的是草,挤的是奶,实则为员工真的成了牛,吃的是果真是草,挤的确是鲜奶,而领导依然是高高在上的人,吃的是奶,挤的是邪恶与虚伪。
民德不厚已久矣,民风不淳也已久矣!究其根本,上行下效已久矣!苟欲民德归厚,则必得为政者以德文己,以己化民。
如此则春风可化细雨,润物亦可无声。
自己贪得无厌,而呼员工要大公无私;自己奢侈浪费,而呼员工要简以养德。
如此为政者,与禽兽何异?是披着羊皮的狼,还是披着人皮的兽,不得而知。
唯愿为政者能日三省乎己,为人为兽,自可定论。
孟子的政治主张久久难以实现,他很着急。
恰在此时,他的学生公孙丑变便把他与实现霸业的管仲、晏子相比,这更使孟子心中难受,但作为王者师的他有怒而不敢发泄出来,如过他发泄出来,便有时他王者师的身份,于是他借增西发泄了心中的怒气,真是一举两得。
一发泄了心中的怒气,二为自己的仁政、王道找到了借口,何乐而不为。
他看不起管仲、墨子的霸业,但他说:“以齐王,由反手也。
”难道他不知到齐国能有今天,正是管仲、墨子的功劳,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公孙丑又问孟子:“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如此则动心乎?”于是孟子大谈阔论,从勇气谈到豪然正气,其实它真正想谈的就是他所谓的浩然正气。
养浩然正气 树大丈夫精神——《孟子》读后感
养浩然正气树大丈夫精神——《孟子》读后感2015.10以前读过的书中,很多都引述过《孟子》一书的内容。
在中学时,语文课上也学习过几篇如“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寡人之于国也”等著名篇章,让我一直对孟子心生敬仰,想了解这位被尊为“亚圣”的先哲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精神世界。
多年以前在外地出差,购买《孟子》一书,但因工作繁忙,自己又缺乏毅力,尘封于书架。
从去年起,工作生活趋于稳定,遂将早已购买多年的《孟子》找出,利用工作之余,从头到尾、逐字逐句认真研读了一遍,对不理解的文字、短句通过查词典、上网搜索含义,并用铅笔在一旁做好注释。
孟子的高尚思想,富有气势的文辞,旁征博引,感情充沛,让我为之折服。
《孟子》一书包括“梁惠王上”“梁惠王下”等十四个篇目。
而孟府的大堂前,清代世宗亲笔题写的“七篇贻矩”匾额,是指《孟子》七篇“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和“尽心”七篇,作为孟家后代言行举止和处身立世的准则规矩。
书中体现了孟子的仁政、人天性善、民本思想、舍生取义等宝贵思想。
但是让我体会最深刻的是养浩然之气和大丈夫精神。
浩然之气出自“公孙丑”篇。
孟子生活的时代在战国后期,当时的各个诸侯国为了开疆拓土,亦或掠夺钱财,“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1,穷兵黩武,民不聊生。
孟子为拯救黎民于水火,济苍生于乱世,周游列国,极力劝说各国君主采用他的“仁政”主张,以实现其兼济天下的抱负。
但是,孟子的理论却被司马迁认为“迂远而阔于事情”,致使“仁政”在各诸侯国屡遭冷遇。
虽然司马子长对孟子尤为尊重,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便可看出。
《列传》开头便是“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日: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
故曰:‘放(通仿,依照、依据)于利而行,多怨。
’白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意思就是司马迁每次读到梁惠王问“怎样才对我的国家有利”,不免慨叹孟子思想的深邃。
孟子阅读心得1000字(优秀5篇)
孟子阅读心得1000字(优秀5篇)孟子阅读心得1000字篇1最近几周,我完成了《孟子》这本书。
其书共分为梁惠王章句上,梁惠王章句下,公孙丑章句上,公孙丑章句下,滕文公章句上,滕文公章句下,离娄章句上,离娄章句下,万章章句下,万章章句下,告子章句上,告子章句下,尽心章句上,尽心章句下。
其实,我对那些古文是一窍不通。
但是后来,我发现家里实在是没有什么书了,只能读它了。
它里面有原文、译文和注释,这也带个我了不少便利。
一开始,我是按照原文、注释和译文来读的。
原本就不懂古文的我按照这个顺序读书,自然更是“一头雾水”了。
我是读着读着就不想读了。
因此,我一直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难题。
直到几天后,我无意中先看了译文,又看了注释,最后才看了原文,这样我一下子就可以读懂了。
真是太棒了!我终于成功了。
于是,在后面的阅读中,我是严格按照先译文,后原文,再注释的顺序。
我也明白了很多孟子的思想和道理,我受益无穷。
孟子阅读心得1000字篇2孟子是亚圣,集儒家大成,孔子是首创私学,尽管“儒”思想并非孔子首创,却是在孔子那里发挥到极至。
生于孔子一百多年后的孟子,以孔子为“大圣”,遵循孔子的一套礼仪廉耻,然而孟子并非凡夫俗子,只懂得硬抄照搬,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孟子是摆脱了孔子的羁绊,形成了独立的人格,比如在一些人事看法上等。
孟子讲人性,讲仁义,讲建功立业,讲“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也”,讲“仁者无敌”,讲“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浩然正气。
然而,孟子终归是太完美无瑕主义了,他相信孔子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但是他是否明白人在其位必有无可奈何的事?就像一个狱官,也许他并不想杀人,但这“杀人”就是他的工作,他能为不杀人而饿死自己——“杀”自己吗?就像一个士兵,也许他每天都在祈祷和平,是个和平主义者,但双方一旦开战,他便不可做个后退的懦夫!这就是身不由己。
在王道上,他也说:“为政难,不得罪于室”(离娄上),但是矛盾无处不在,当为政与室出现了问题怎么办?孟子是甘心做个委屈求全的客卿吗?我想不是的,一个堪称“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人怎么会甘受眼辱,他比孔子勇敢,有魄力,所以他不甘,反抗,游说。
《孟子》读书心得感悟(精选10篇)
《孟子》读书心得感悟(精选10篇)《孟子》读书心得感悟篇1《孟子》教会了我们孝顺。
《孟子》一书中言“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
他主张的本质上是对父母孝顺,对兄长友爱。
这种道德理论正是我们所崇尚的。
可是现在的社会,新闻媒体曝光的因为父母年老而嫌弃自己父母是拖累而将他们赶出家门的例子比比皆是。
曾有报道称一名四十多岁的男子因为不务正业而单身着,他的八十多岁老母亲为其担忧而不与小儿子进城享福。
因为该男子喜欢嗜酒,有一回醉酒回来后,殴打自己的老母亲,并将其把她赶进厨房做饭。
但老人因年老体衰,并且身上全是伤,摔倒在厨房里。
那时正值冬天,老人被活活冻死在厨房里。
该事件被报道出来后,引起社会的关注,许多人为此感到心寒。
在这个科技发达的信息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着一颗向善的心。
一个人,他如果想存在于这个社会,在这个社会立足,不被社会所淘汰就必须保持着一颗向善的心。
我们也要保持有一颗孝顺的心。
“百善孝为先”,这是最基本的做人准则。
《孟子》提醒我们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寡人之于国也》中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其中就蕴含着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时刻提醒着我们:人与自然相互依赖,相互依存。
反观现在的社会,在利益的重熏下,人类大量的砍伐树木,致使土地沙漠化。
工业污水的排放和人类不知节制的捕鱼,造成了生物鱼类的灭绝,使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这样我们又怎样进行可持续呢?难道这不令我们反思吗?有句俗语“金山银山,不比绿水青山”这就体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如果环境破坏了,就算我们有再多的财富也找不回以前的青山绿水。
阅读经典书籍,传承孟子的思想理念是我们青少年的责任。
但是在这信息化时代,又有多少人可以去阅读那经典文化?许多年轻人只是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小说。
多少人时刻放不下手机,只是为了刷微博,刷刷微信朋友圈。
年轻的朋友们,让我们放下手中的手机,离开眼前的电脑。
孟子“浩然之气”说探论读书笔记
孟子“浩然之气”说探论读书笔记
周五晚上吃过饭后,半趟在床上,读起《孟子》一书。
之所以半躺在床上,是因为经过一周的工作,比较的疲惫。
每当想起孟子,首先想起他的那种“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坦荡。
一个人有了这种浩然之气,就会产生浩然正气。
孟子认为。
一个人不管得志与否,都要坚定信仰,奉行大道,并能经受考验。
从年少时,就开始读孟子,而孟子里的很多典故,也一直伴随着我,在我思想懈怠的时候,提醒着我;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鼓励着我。
例如,孟子所提到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就启发我们要去追求人生中重要的东西与信念。
以及孟子的那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真的会给予我们每个人以力量。
鲁迅先生在他的文章里曾经说起过,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涌现出了无数具有民族气节的有骨气的英雄,他们继承了孟子的人格精神,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孟子的学说的核心是“仁“”义”。
他主张行仁政,主张保民。
孟子的性善说是其仁政学说的哲学基础。
孟子认为人性善,每个人生下来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孝敬之心”“是非之心”,这些他称为“四端”。
“四端”如果发展起来,就成为“仁”“义”“礼”“智”四德。
而“恻隐之心”是“四端”之首,“仁”是“四德”之首。
孟子的性善说,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起了重大影响。
在当前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孟子思想对于提升我们的信心,起到了积极作用。
人生智慧学孟子浩然正气
人生智慧学孟子-浩然正气傅佩荣《浩然正气》一、引言很多人都喜欢“浩然正气”这四个字,总觉得人活在世界上首先要有一股正气,这股气不但要有还要浩然。
“浩然”这字什么意思呢?在古代来说,代表水势甚大的样子,好像是一种很大的气魄,这个正气当然代表一种正义的力量,这是孟子的观念。
后来我们最熟悉的《正气歌》是宋朝的文天祥所写,文天祥写《正气歌》,一开头就说“天地有正气”。
我们所谓的正气并不是指空气,是一个人正义的精神,它是一种精神方面力量的表现,我们都知道人要呼吸,人生就是一口气啊,这个气散掉不再回来就走了。
这一点庄子说得很清楚,人的生命是气的凝聚,气如果分散的话人就死了,庄子做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描述。
而在儒家里面,基本上这个气,孔子来说,孔子强调血气,他把它连在一起,血跟气。
他说君子有三戒,年轻的时候血气未定,中年的时候血气方刚,老的时候血气既衰,在三个阶段都要小心。
年轻的时候不要好色,中年不要好斗,老年不要好得。
贪得无厌,这是孔子的教训,代表他对人的观察很客观,他没有什么幻想,什么人性本善,没有的。
他看到人只要有身体,只要有血气就有各种欲望、各种冲动,所以要特别小心。
这个说法是对的,我们也知道我们的身体有时候耳目跟外界接触,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就起什么念头,心里面就受到影响,然后也想跟着去得到某些利益,避开某些灾难。
在孟子的时候讲到气,这个词很难了解,所以他别的地方提到一些气,我们比较懂得,先说一下,他说一个人不管再怎么坏,他只要睡觉醒来的时候有一种夜气,夜气就是晚上的气,又称作“平旦之气”。
平旦,旦就是白天天亮那个旦,元旦的旦,就是天刚刚亮的时候的那种气,也就是夜气了。
请问为什么这个夜气比较好呢?因为你睡觉睡了一个晚上,跟外界隔绝着,没有来往,我们都知道每天跟外界来往,晚上累的睡觉,睡觉的时候就回到自己生命里面,不再有人给你打手机联络,也没有电视可以看,就不再受外界干扰,你回到自己生命里面,经过一个晚上的休息,第二天清晨的时候,你比较像个人,就这么简单。
《孟子》之浩然正气
《孟子》之浩然正气《孟子》之浩然正气沙月孟子是什么人?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资料记载: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汉族。
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
父名激,母邹氏。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师承孔伋(孔子之孙,一般来说是师承自孔伋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由于孟子养气得法,虽历经磨难,但其寿依然高达84岁。
《孟子》是一本什么书?易中天说:“读《孔子》如沐春风;读《孟子》如闻战鼓。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与《论语》《大学》《中庸》一起并称为“四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其篇目有七篇:(一)《梁惠王》上、下;(二)《公孙丑》上、下;(三)《滕文公》上、下;(四)《离娄》上、下;(五)《万章》上、下;(六)《告子》上、下;(七)《尽心》上、下。
《孟子》继承发扬孔子思想,是一部记载孟子周游列国与君主论政的对话录,也是儒家思想的代表性经典。
孟子身处乱世,当时天下七国争雄,盛行合纵连横之权谋,而孟子却知其不可而为之,与君主对谈仁者王道,论辩滔滔,宏大深刻。
谁是《孟子》一书的作者?《史记.孟荀列传》:“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谓《孟子》七篇由孟轲自作,赵岐《孟子题辞》曰:“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又曰:“于是退而论集,所与高弟弟子公孙丑、万章之徒,难疑答问,又自撰其法度之言,着书七篇。
”此亦主孟子自撰。
清阎若璩《孟子生卒年月考》亦以孟子自作,且曰:“《论语》成于门人之手,故记圣人容貌甚悉。
简述孟子浩然正气的涵义
简述孟子浩然正气的涵义“浩然正气”是中国古代伟大哲人孟子提出的重要思想。
它是孟子伦理修养的核心概念,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力。
本文将深入讨论孟子意义上的“浩然正气”,对其内涵和影响进行细致剖析。
首先,孟子的“浩然正气”指的是一种较高的伦理修养水平,即人们应该具备自觉遵守法律、义务和道德,不断改进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以建立一个良性的社会环境。
孟子在《孟子》中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指导思想,强调必须从自身做起,倡导全民献身公益,为促进社会发展和推动时代进步而努力。
此外,孟子认为“浩然正气”也意味着崇尚仁义。
孟子深知仁义道德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他提出要养成“以礼待人,以义劝人”的原则,实现“以智训人,以仁保民”的使命。
他认为,具备这种仁义精神的人必须坚持自己的初心,努力改善自身的修养,使自己的道德质量得到提升,从而促进社会进步。
再者,“浩然正气”是孟子伦理修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一种正义、平和、善良的生活态度。
孟子认为,人们要以宽容、慈爱、勤奋、恪守信用等为核心,拒绝私利,坚守公益,才能创造良性社会环境,这就是孟子所言的“浩然正气”。
最后,孟子所谓的“浩然正气”还表明要坚持追求理想、真理和平等。
孟子主张,理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础,真理能够改变世界,而平等的本质正是对每个人的尊重和自尊。
他曾说过:“止暴制乱,止非义,止苛政,举止自重”,从古至今,都像是在呼吁每个人应该追求正义,坚持平等的原则。
总之,孟子的“浩然正气”是他伦理修养理论的核心概念,它有着深刻的哲学内涵,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孟子提倡自觉遵守法律、崇尚仁义,发扬仁德,勤奋拼搏,坚持追求理想,以实现社会公平为目标,向全社会发出倡导正义的号召,从而促进了中国传统社会的进步。
孟子的浩然之气
孟子的浩然之气作文一:《孟子的浩然之气》7600字浩然正气的孟子在中国二千多年前群雄割据、诸侯争霸的战国乱世中,出现了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他就是孟轲﹙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年﹚。
孟子所创立的学说像一道犀利的闪电,划破了历史的长夜,给人们带来一丝民主的光亮,它代表了中国知识分子内心刚正不阿的正气和对世俗保守势力的抗争的力量。
孟子的学说影响到当代中国和世界。
人类社会已进入了公元第三个千年的大门,然而,孟子提出的命题,诸如贫困、战争、人权、民主、民生、教育、环保等困扰人类的社会问题,至今仍需要人们还要像孟子一样继续努力地想方设法加以解决。
美国学者迈克尔?H?哈特说:"孟子的著作肯定对中国人有影响。
虽然他对儒教的影响远不如圣?保罗对基督教的影响大,但是他无疑是一位有巨大影响的作家。
......全世界也只有几个哲学家有过这么大的影响。
"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也说:"孟子学说的价值是一个很复杂而且值得深抠的领域,......目前,我们还不能了解他们所体现的内心世界。
"有的学者甚至说,孟子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伟君子形象留存于世界的,他是那个世界里最富有创新意义的历史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与他同时代的欧洲哲学大师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人相比毫不逊色,甚至远远超过他们。
的确,孟子作为孔子学说的重要传人,一生继承和发展孔子学说并融于社会现实为己任,在各种矛盾中,他充满自信的喊出了五百年舍我其谁的豪言壮语,为我们今天留下这些珍贵的激扬文字。
宣扬"仁政"思想性善说,是孟子思想的基石,它贯穿于整个思想体系之中。
为人的自我修养、自我完善提供了可能;为用教育的方法来解决人的问题乃至社会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他主张人生来都是善良的,都具有"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
这"四心"就是仁、义、礼、智的发端。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张"仁政"。
"施仁政,行王道"是他政治思想的中心内容。
《孟子》读书心得——吾善养浩然之气
儒家人格之美的六个境界
善 美 圣
信 大 神
苏轼《留侯论》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 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 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 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龚自珍
‚心迹尽在是,所欲言者在是,所不欲言而 卒不能不言在是,所不欲言而竟不言,于所 不言求其言亦在是。
苏轼·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 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 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 晴‛
吾善养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与人格之美
天安 小学 王琳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 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 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 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 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 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 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 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 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孟子浩然正气的理解
孟子浩然正气的理解
孟子所倡导的浩然正气是一种道德品质和精神力量的体现,它强调了正义、道德和人性的高尚。
以下是对浩然正气的理解:
1. 正义和道德的坚守:浩然正气强调了对正义和道德的坚守。
孟子认为,一个有浩然正气的人应该坚持正义,遵循道德准则,并在面对不公正和邪恶时敢于挺身而出。
2. 内心的善良和仁爱:浩然正气不仅体现在行为上,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善良和仁爱。
孟子认为,一个有浩然正气的人应该具备善良的品德,关爱他人,并愿意为他人的幸福和利益付出。
3. 精神的坚韧和不屈:浩然正气还包括精神的坚韧和不屈不挠的品质。
面对困难和挫折,一个有浩然正气的人能够保持坚定的信念和意志,不屈服于外界的压力和困境。
4. 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浩然正气强调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担当。
一个有浩然正气的人不仅关注自身的利益,还关心社会的发展和公共利益,积极为社会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浩然正气是孟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涵盖了道德、精神和行为等方面的要求。
浩然正气鼓励人们坚守正义、培养善良品德、具备坚韧精神,并对社会负起责任,它是一种高尚的道德追求和精神力量的象征。
孟子读后感范文(通用16篇)
孟子读后感范文(通用16篇)孟子读后感范文(通用16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孟子读后感范文(通用1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孟子读后感1小的时候,外公经常和我面对面的坐在一起,外公给我读着经典,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等;我长大点了以后,爸爸、妈妈便开始让我读着带有拼音的诗词,并背;上了小学,老师让我们读《孟子》。
经典诗文,处处都在我们的身边,老师会让我们学习、掌握、运用经典诗文。
在学习中,经典和我们形影不离,就像我们的影子一样。
是它让我们掌握更多知识,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使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在我读过的书中,使我最受启发的还是《孟子》。
《孟子》一书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和《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孟子名轲,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后世将他和孔子并成为“孔孟”,有“亚圣”之称。
在《孟子》一书中我个人最喜爱《成才先吃苦》,是说上天要把重大的责任加给这个人,一定要使他的心志困苦,使他筋骨劳累,使他肌体饥饿,使他身体困乏,使他做事时行为受到干扰,使他的心志受到震动,使他性格坚韧,增加他所缺少的才能。
读了这一则故事,我知道了人的一生要经过许多的磨难,要想鹤立鸡群,变成天才,就要从多方面去锻炼自己,遇到困难要迎难而上。
这是我想到了爱迪生说过的一句话:“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难道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就不能成功吗?记得有一次,我在做一篇数学题。
做前面几道题的时候都是“一路顺风”的。
可是谁知,半路却杀出一个“程咬金”,搞得我进也不是退也不是,真是“前有敌军,后有追兵”,进退两难啊!做了十几分钟后,我便开始头脑混乱了,真想把这一篇撕碎!可又转念一想,哪一个成功之人的背后不是勤奋啊?他(她)们也同样承受过,而且做得很好。
养一身浩然正气.修一颗平常之善心----读《孟子.孟子与公孙丑》片段有感(4)
养一身浩然正气.修一颗平常之善心----读《孟子.孟子与公孙丑》片段有感(4)一,【原文】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
如此,则动心乎?”孟子曰;“否。
我四十不动心。
”【译文】公孙丑问孟子道:“如果老师你做了齐国的卿相,能够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那么,不管普佐君王成就霸业还是成就王业,都并不奇怪。
这样做的话,你会不会动心呢?”孟子回答说:“不,我四十岁以后就不动心了。
”二,【原文】“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为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也。
我故曰,告子未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预助苗长矣!’其子趋而视之,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公孙丑问孟子道:“请问老师你擅长于哪一方面啊?”孟子回答说:“我善于辨析别人的言辞,也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又问:“请问什么是浩然之气?”孟子说:“这就有点难说清楚了。
那种气,最博大,最刚强。
如果用正义去培养它,一点也不伤害它,那么它就会充满上下四方。
那种气的形成,必须与正义和道德相结合;不是这样就没有气势。
那种气是由正义的长期积善所产生的,不是偶尔的善行所形成的。
要是做了一件有愧于心的事,那种气就会没有疲萎了。
所以我说,告子根本不曾懂得什么是义,因为他把气看成是心外之物了。
(我们必须把气看成是心内之物,)一定要用心去培养他,,不带有特别的功利目的,时时刻刻铭记住它,但不要急于事功人为地去培育它。
不要像一个宋国人那样。
宋国有一个人担心他的禾苗长不高而去把它拔高了一些,十分疲惫的回家去,对家里人说:‘今天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许多。
《孟子》读书心得500字优秀7篇
《孟子》读书心得500字优秀7篇孟子非常重视民心民意,甚至不惜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话以彰显民心的重要,他还甚至不惜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来警戒君王。
《孟子》读书心得500字篇1孟子经常用一些完整的小故事、寓言来表达自己地观点和看法。
而这些小故事和寓言就慢慢变成了今天我们常用地成语,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再作冯妇”等等,可见孟子思想对我们地影响对我们来说不可不谓深厚。
孟子所说的“揠苗助长”演变到今天一般都说成是“拔苗助长”,但说的都是同样一个道理,孟子认为教学和学习知识如同植物生长一样,都有自己的规律,必须循序渐进,而不能揠苗助长,急于求成。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无若宋人然。
”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
不然就会像宋人那样“闵其苗之不长而使自己的根基一点点变得牢固,才能吸收更多的养分,成长得更好,由一颗幼小的树苗长成一株参天大树。
孟子在告诉我们做事情要遵守规律的同时还提醒人们凡是应顺其自然,适应事物本身的发展的速度和方向,正所谓:“其进锐者其退速”,即是继承了孔子“欲速则不达”的思想。
当我们太想办成一件事的时候,往往急于求成而显得过于浮躁,沉不住气,冒冒失失的前进就失去了方向和重心,把握不住事物前进和发展的速度,方而更容易迷失方向。
孟子的观点就好像力的作用和反作用的道理一样,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力越大,那它产生的反作用也就越大。
同样,如果我们在一件事情上倾注了太多的精力和心血,付出了太多的努力,那我们必然抱有更多的希望和企盼,而一旦事物的发展出乎我们的意料和想象,那我们将比用平常心对待一件事物的时候更难以接受眼前的事实。
所以凡是我们不必看得太重,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这样,当事情成功时,我们才不致于过于高兴,被成功的喜悦麻痹了清醒的头脑;在事情失败时,才能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不致于过于失望和难过而丧失了前进的勇气。
[原创]谈《孟子》的浩然正气
[原创]谈《孟子》的浩然正气孟子?公孙丑上》,公孙丑问“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正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忘,勿取长也。
无若宋人然。
宋人有闵其苗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超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则,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公孙丑说:“请问夫子你长于哪一方面呢?”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说:“请问什么是浩然之气呢?”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
这种气呀,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
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
而且,必须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得。
一但你的行为问心有愧,它就会缺乏力量了……。
”浩然正气是一种顶天立地的精神。
是奠定了一个人做人、做事、做官的基础。
有了它歪风邪气就不能侵蚀。
做人就能明辨事非,仁义为先;做事就能处于公心,不存私念;做官,就能坚持真理,坚持原则,站得正、行得端,不行沽名钓誉之事,不做劳民伤财之事,不贪图虚假浮夸之功。
做人清清白白、坦坦荡荡,做事堂堂正正、不偏不私,做官刚直不阿、两袖清风。
使自己无愧于天地正气,无愧于人间正道。
浩然正气是一种恬淡从容的心境,就是要用一种超然的心态看待眼前的一切,不已物喜,不已己悲,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始终固守恬淡从容的心境。
真正做到:每临大事有静气,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沉得住气,宽得下心,干份内的事、干有利于造福人民、造福于子孙后代的事、干有效的事。
在荣誉面前保持一颗平常心,在事业面前保持一种使命感、责任感,遵循客观规律,不急于求成,用超越功利的境界,干出功在当代,利泽千秋的伟业来。
《孟子》心得体会5篇
《孟子》心得体会5篇《孟子》心得体会篇1最近几周,我完成了《孟子》这本书。
其书共分为梁惠王章句上,梁惠王章句下,公孙丑章句上,公孙丑章句下,滕文公章句上,滕文公章句下,离娄章句上,离娄章句下,万章章句下,万章章句下,告子章句上,告子章句下,尽心章句上,尽心章句下。
其实,我对那些古文是一窍不通。
但是后来,我发现家里实在是没有什么书了,只能读它了。
它里面有原文、译文和注释,这也带个我了不少便利。
一开始,我是按照原文、注释和译文来读的。
原本就不懂古文的我按照这个顺序读书,自然更是“一头雾水”了。
我是读着读着就不想读了。
因此,我一直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难题。
直到几天后,我无意中先看了译文,又看了注释,最后才看了原文,这样我一下子就可以读懂了。
真是太棒了!我终于成功了。
于是,在后面的阅读中,我是严格按照先译文,后原文,再注释的顺序。
我也明白了很多孟子的思想和道理,我受益无穷。
《孟子》心得体会篇2施行了仁政之后,可以获取天下的民心,而接下来要做的,是救他国之民于水火,也就是征伐问题,征伐,是仁政的向外推行过程。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实际上战国时期也是如此,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都是为了土地、人口的争夺,说统一天下在当时并不实际,只有到战国后期,在秦国强的国势下,其它诸侯国摧枯拉朽,统一天下才成为一个目标。
孟子说的王天下,其实并不是指的是土地意义上的天下,而是民心上的天下。
能获取天下民心,也就得到了天下。
至于征伐他国,必出于义,义,在孟子看来也就是民意,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就是看重了民心的作用。
说孟子言必称尧舜,其实并不完全,其更多说到的是商汤和周文王,其中说到商汤更详细。
如对于王天下,商汤实际上就是孟子经常提到的君王榜样,商汤的征伐就是为了救民于水火,所以东征西怨、南征北怨,此一“怨”就是埋怨没有先来解救自己,可见这种征伐由于出于民心,所以百姓都希望仁德的君主先来帮助自己解脱困厄。
因此,当“义师”到来的时候“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征战必势如破竹,王天下自然易如反掌。
孟子善养浩然正气
孟子善养浩然正气导语:儒家圣人中,孟浩然以其一身浩然正气而闻名,让我们了解一下孟子的正气浩然吧!孟子声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何谓“浩然之气”?孟子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谦于心,则馁也。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孟子·公孙丑上》)这段话的意思是:“那一种气,最伟大,最刚强。
用正义去培养它,一点不加伤害,就会充满上下四方,无所不在。
那种气,必须与义和道配合;缺乏它,就没有力量了。
那一种气,是由正义的经常积累所产生的,不是偶然的正义行为所能取得的。
只要做一件于心有愧的事,那种气就会疲软了。
所以我说,告子不曾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之物。
(我们必须把义看成心内之物),一定要培养它,但不要有特定的目的;时时刻刻地记住它,但是不能违背规律地帮助它生长。
”孟子说:“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孟子·公孙丑上》)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浩然之气”是一种合于自然,通于宇宙的具有某种实体意味的感性力量。
这种感性力量的形成有一个内在的源泉,那就是人的心志,人的道德心灵。
故“浩然之气”是既感性又超感性。
这种“超”是内在的超越而非向外驰骛的超越。
“浩然之气”的形成是一种道德人格的精诚的修炼过程,这一修炼过程具有一种无目的的目的性,并从而化成“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同一,理性与感性同一)的境界。
可以说,“浩然之气”其实就是“善”达到极境时所放射的“美”的光辉。
它是善的巨大力量与美的'强烈感染力的内在统一,是一种崇高美。
宋人文天祥《正气歌》撼人心魄地呈示了“浩然之气”所具的崇高美——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读《孟子》之“浩然之气”
魏群
单位:城固四中邮编:723200 电话: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在对《孟子.告子》的深度剖析,浅谈了人与成长的环境之间的关系。
环境并不是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决定性条件,人的意志才是关键所在。
[关键词]孟子环境意志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孟子.告子下》上述这段文字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本《先秦诸子选读》中第二单元《孟子选读》中第六节《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中的第3则材料。
尽管人们己广为传诵这些典故及其意义,但作为入选高中教材的一段文字,我认为这段文字中暗含的教育意义大于其文字意义、文学价值,尤其是表现出的人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屡屡被人们引用、传诵,但在这过程中不免出现误解、误用的现象。
因此,我仅就这个话题谈谈我对这段文字中的“人与环境”这个话题的感悟。
第一,此段文字一开始引用了六位先贤的成长经历,尤其是以他们的出身环境、阶层为论述的开端。
这六位先贤即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的出身经历的共性都是出于下层贫寒艰苦的环境之中。
那是不是说凡是英雄、贤者都必须出身苦寒呢?当然不是。
那是否是以此表明出身苦寒之人日后必然会成就伟业呢?当然也不是。
这两个“不是”的结论都来自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常理,但两个常理碰到一起,恰恰说明:人的苦寒出身与日后的伟大成就并无必然联系。
因此,我们不妨进一步挖掘,决定人的一生的发展方向和事业的应该是什么呢?既然不是环境,那当然就是“人”自己了。
故人们不必将环境看做是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决定性条件。
由此,又会有一个问题:既然环境不决定人的日后发展,那为何文中诸位先贤都出身微贱呢?为何不见大富大贵之家有建立了旷世基业之人呢?由此看来,我们必然会去了解例子中的六位先贤是如何对待他们所处的环境的。
通过资料的辅助,我们的探究有了结果:这些先贤对待他们所处的困境、窘境都采用了积极忍耐的态度,他们没有哀号、颓废,也没有处心积虑地逃亡以求重用,而且,暂安于目前的环境以待来日方长。
经过以上探究,我们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环境与成就没有必然联系,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决定不了他日后的成就,因此人如果改变不了自己的处境、周围的环境,就得学会改变自己。
而在改变自己的过程中,困境、逆境显然比顺境更能磨炼人的意志、韧性。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自然会想到“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的母亲难道不相信自己的儿子日后会大有作为吗?这未可知。
我们能推知的就是孟子的母亲多次为儿子选择有利于其做人、发展的环境,这是件好事,这样的母亲是明智的母亲、勇敢的母亲。
我们想:假如孟子先天愚钝或顽冥不化,那纵使有再好的境遇恐怕也无果吧!因此,在引导学生作了上述工作后,我们对“环境”这一概念有了新的认识:环境对人的生存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只起到影响作用。
影响或大或小,是由生存生活于这个环境中的人决定的。
当人的意志、耐力、承受力不到十分的时候,环境或处境可以弥补这个缺撼,当人的意志力、承受力足以使自己立足于世而不受任何外界干扰的时候,环境的作用就等于零了。
因此人们常说的“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也有些许道理了。
第二,在列举了六位先贤的事例后,文章中出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正是这个“故”字使多少代多少人把“出身苦寒”当成是日后成就的必然要素,而“日后成就”就是“出身苦寒、吃苦受累”的必然结果。
然而我认为,既然决定人的前途命运的是自己而不是环境,那么吃苦受累就权作是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无论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选择,这都不是上天的一种安排。
安于天命只当是人在苦累之余的一种精神安慰吧!
第三,本段结束时说“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此句里有一个关键词“而”,它是并列关系连词还是因果关系连词还是顺承关系连词呢?有了上述两点的分析,我首先否定了因果关系一说,因为活得是不一定死得好。
那么这段文字强调生、死的顺序关系吗?没有这个必要性。
所以我认定这个“而”在这个句子中做的是并列关系连词,只是陈述一个事实而己。
我们不必将六位先贤的例子延伸到所有人身上,只当是孟子精心选择出来用以佐证自己的一个观点的材料就是了,不必无限扩大化,也不必提升其哲学意义。
一旦想开了这一点,生、死问题没有必然联系,那我们就会想到:既然活得累不一定死的好,那么同样得知:死得好也就不必很累地活着,也就是说活着决定的只是“人必然会死”这个结果,而不是“如何去死”“何时去死”这些问题。
如此以来,活着就不必考虑死的方式和后果。
既然“死”不由人决定,那么人就应该把所有的注意力、精力放在“生”的过程上,因此人生最重要的莫过于活着和活的质量问题。
由此一来,六位先贤不是最好的例子吗?他们能在常人所谓的逆境、困境中求生存只是为了心中的“存活”的希望,而并非知晓“天将降大任”什么的。
这不正是“浩然之气”的发端吗?
本文的主题是浅谈孟子的人与生存环境的关系。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早以深深的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身躯之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
在此,我只是通过以上的叙述或论述,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引起更多人对孟子的思想有所思考及回应。
对前人的思想能够“取其精华”。
参考资料: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