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航行教学案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教案宇宙航行

高中物理教案宇宙航行

高中物理教案宇宙航行课时:2课时学科:物理年级:高中教学目标:1. 了解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和技术;2. 掌握宇宙飞行器的发射、轨道调整等基本知识;3. 培养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教学内容:1. 宇宙航行的历史和发展;2. 宇宙飞行器的分类和原理;3. 宇宙飞行器的发射和轨道调整;4. 宇宙探测任务和成就。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宇宙航行的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宇宙航行的意义和重要性;2. 讲解宇宙航行的历史和发展,让学生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3. 探讨宇宙飞行器的分类和原理,对不同类型的宇宙飞行器进行介绍和讲解;4. 带领学生分组讨论并设计一个宇宙飞行器的原型,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第二课时: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对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进行回顾;2. 讲解宇宙飞行器的发射过程和轨道调整方法,让学生了解宇宙飞行器的运行原理;3. 分组演练宇宙飞行器的发射和轨道调整,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4. 结合宇宙探测任务和成就,让学生了解宇宙探测的目标和意义,激发其对宇宙探索的兴趣。

教学评价方式: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和互动情况;2. 分组设计评价:对学生设计的宇宙飞行器原型进行评估和点评;3. 情景演练评价:观察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和操作技能;4. 学习笔记评价:要求学生完成课后学习笔记,对其理解和掌握程度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宇宙航行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培养了其对宇宙探索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激发他们对物理学科的热爱和学习动力。

《宇宙航行》教学设计

《宇宙航行》教学设计

《宇宙航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本教学设计的教学内容为《宇宙航行》,主要包括宇宙飞船、太空站、太阳系、星系
和宇宙的探索与认识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
1. 能够了解宇宙航行的基本知识,包括宇宙飞船的构造和功能、太空站的作用和组
成等;
2. 能够认识太阳系、星系和宇宙的基本概念,并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
3. 能够培养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学习激情。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宇宙航行的基本知识和太阳系、星系和宇宙的基本概念。

四、教学方法:
1. 教师讲解:通过讲解,向学生介绍宇宙航行的基本知识和太阳系、星系和宇宙的
基本概念;
2. 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展示宇宙航行和太阳系、星系、宇宙的相关知识;
3.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宇宙航行和宇宙的奥秘,激发学生的
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五、教学流程:
六、教学手段:
1. 多媒体教学设备,包括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2. 实验器材,包括模型、仪器等;
3. 图片、视频资料。

七、教学评估:
1. 学生作业:布置相关题目让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验心得和体会,加深对宇宙的认识;
3. 课堂互动:通过提问等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纠正错误。

八、教学反思:
1. 鼓励学生多参与实验演示,让他们亲身体验宇宙的奥秘;
2. 多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和学习兴趣;
3. 根据学生实际,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让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和兴趣。

宇宙航行-精品教案

宇宙航行-精品教案

宇宙航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造卫星的有关知识。

2.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用万有引力定律推导第一宇宙速度,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介绍我国在卫星发射方面的情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感知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促使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运行速率与轨道半径之间的关系【教学建议】随着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人造地球卫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从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来看,要求高考试题具有时代气息,反映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动向,因此有关卫星的问题将继续是高考的热点问题。

解决卫星的运动问题,其依据都是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列出相应的方程,就可得出向心加速度、线速度、角速度、周期跟轨道半径的关系.通过例题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这一基本方法。

【教学片段】一、提出问题1.月球也要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为什么月亮不会落到地面上来?2.物体做平抛运动时,飞行的距离与飞行的水平初速度有何关系?3.若抛出物体的水平初速度足够大,物体将会怎样?二、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1.由于月球在绕地球沿近似圆周的轨道运转,此时月球受到的地球的引力(即重力),用来充当绕地运转的向心力,故而月球并不会落到地面上来。

2.由平抛物体的运动规律知:x =v 0t①h =221gt ②联立①、②可得: x =v 0gh 2 即物体飞行的水平距离和初速度v 0及竖直高度h 有关,在竖直高度相同的情况下,水平距离的大小只与初速度v 0有关,水平初速度越大,飞行的越远。

3.当平抛的水平初速度足够大时,物体飞行的距离也很大,由于地球是一圆球体,故物体将不能再落回地面,而成为一颗绕地球运转的卫星。

三、学生活动:阅读找出答案。

1.卫星绕地球运转时做匀速圆周运动,此时的动力学方程是:G rv m r Mm 22= 2.向高轨道发射卫星时,火箭须克服地球对它的引力而做更多的功,对火箭的要求更高一些,所以比较困难。

高中高一下册物理教学设计:宇宙航行2篇

高中高一下册物理教学设计:宇宙航行2篇

高中高一下册物理教学设计:宇宙航行高中高一下册物理教学设计:宇宙航行精选2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宇宙航行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掌握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和技术;3. 认识宇宙航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或其他媒体工具;2. 示意图或图片展示宇宙航行的相关知识;3. 相关的实验工具或模型。

教学过程:第一步: 引入 (5分钟)使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宇宙航行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并激发学生对宇宙航行的兴趣。

第二步: 导入 (10分钟)通过讲述人类对宇宙探索的历史,介绍宇宙航行的起源和发展,包括火箭原理及发展、载人航天飞行和航天站等内容,以增强学生的背景知识。

第三步: 探究 (15分钟)1. 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火箭能够在宇宙中飞行?”、“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讨论。

2. 展示火箭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解释推力产生的原理,并使用实验模型或示意图进行演示和说明。

第四步: 学习 (20分钟)1. 介绍宇宙航行中常用的推进器技术,如常压发动机、涡扇发动机、离子推进器等,并讲解其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2. 解释航天器的轨道选择和调整、速度和能量管理等关键技术,以及航天飞行中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法。

第五步: 实验 (20分钟)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展示火箭发射和空间舱的设计与制造,例如使用烟花模型进行火箭发射的示范,或使用简易模型展示航天器的设计原理。

第六步: 拓展 (10分钟)讨论宇宙航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科技创新、国际合作和人类想象力等方面,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和意见。

第七步: 小结 (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检查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并解答他们的问题。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了解更多有关宇宙航行的知识,并撰写研究报告或主题论文。

2. 组织学生参观航天科技展览或相关实验室,增强他们对宇宙航行的实际了解。

人教版高中物理宇宙航行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宇宙航行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宇宙航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宇宙航行的基本概念,如宇宙、星系、恒星等。

2.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如相对论、引力、黑洞等。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对宇宙航行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宇宙简介1. 宇宙的概念与起源2. 宇宙的组成与结构3. 宇宙的演化与膨胀第二章:星系与恒星1. 星系的分类与特点2. 恒星的诞生、生命周期与死亡3. 恒星的运动与距离测量第三章:相对论与宇宙1. 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2. 广义相对论与引力理论3. 相对论在宇宙航行中的应用第四章:黑洞与暗物质1. 黑洞的形成与性质2. 暗物质的存在与证据3. 暗能量与宇宙的未来第五章:宇宙航行技术1. 火箭原理与航天器发射2. 航天器的轨道设计与控制3. 人类航天探索历程与未来展望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宇宙航行的相关问题。

2.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动画等,增强学生对宇宙航行概念的理解。

3. 组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结合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宇宙航行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宇宙航行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宇宙航行原理的掌握。

3. 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和对宇宙航行技术的理解。

4. 课程论文: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宇宙航行相关的课题,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高中物理《宇宙航行》教材。

2. 多媒体资源:宇宙航行的图片、视频、动画等。

3. 在线资源:相关科研机构、天文观测站等的官方网站。

4. 参考书籍:宇宙航行、相对论、黑洞等相关的学术著作。

六、宇宙探索与航天技术1. 人类航天探索的历程2. 航天技术的发展与创新3. 航天器的设计与制造七、行星与月球探测1. 行星探测的意义与方法2. 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3. 火星探测与未来展望八、宇宙辐射与生命起源1. 宇宙辐射的类型与特点2. 宇宙射线对地球的影响3. 生命起源与宇宙环境的关系九、天体物理与宇宙观1. 天体物理的研究内容与方法2. 宇宙的演化与大爆炸理论3. 宇宙的尺度与结构十、宇宙航行与可持续发展1. 宇宙航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2. 航天技术的可持续发展策略3. 宇宙航行与环境保护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宇宙探索与航天技术二、行星与月球探测难点解析:行星探测需要学生了解和掌握行星科学的基本知识,对探测方法和技术有一定的了解。

人教版必修2《宇宙航行》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必修2《宇宙航行》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必修2《宇宙航行》教案及教学反思一、课程概述本课程为人教版必修2课程中的《宇宙航行》一课。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人类对宇宙航行的探索和应用,包括宇宙的基本概念、太阳系的组成和特点、宇宙探索及应用等方面。

本课程将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宇宙和太阳系的相关知识,并引导学生探索宇宙和太阳系的奥秘。

二、教学目标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如下:1.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进而认识太阳系和其他恒星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2.了解宇宙中的运动规律,掌握环绕地球和绕太阳的运动方式与规律;3.了解宇宙探索的基本方法和应用,掌握宇宙探索的发展历程和最新进展。

三、教学内容1. 宇宙与太阳系的概念•宇宙的基本概念•太阳系的组成和特点•地球的运动方式和规律2. 太空探索与应用•宇宙探索的基本方法和最新进展•太空技术的发展及应用3. 宇宙时空的奥秘•黑洞和暗物质•宇宙大爆炸理论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PPT和黑板,向学生讲解主要理论和知识点;2.互动探究法:在讲授内容中,通过“回答”“提问”等互动方式,引导学生探究、思考,达到知识点深入理解的目的;3.实验演示法:对于部分实验应用型的知识点,通过实验和演示的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五、教学重点1.太阳系的组成和地球的运动方式和规律;2.宇宙探索的基本方法和最新进展;3.黑洞和宇宙大爆炸理论。

六、教学难点1.宇宙探索的发展历程和最新进展;2.黑洞和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概念及其特点和影响。

七、教学反思本课程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掌握情况,我采用了讲授法、互动探究法和实验演示法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宇宙航行相关的概念和知识。

在教学中,我注重了知识点的串联和深入,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

同时,在教学中,我也提倡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通过提问、回答、分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5.宇宙航行-人教版必修2教案

5.宇宙航行-人教版必修2教案

宇宙航行-人教版必修2教案一、课程目标1.掌握宇宙航行的基本概念和相关专业术语;2.理解宇宙探索的意义和目的;3.熟悉宇宙航行中的各种运载工具和装置,了解其优缺点和运行原理;4.探究人类在宇宙航行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5.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宇宙探索的意义和目的,宇宙航行中的各种运载工具和装置及其运行原理;2.教学难点:人类在宇宙航行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1. 知识点1.了解宇宙航行的基本概念和相关专业术语;2.探究宇宙探索的意义和目的;3.熟悉宇宙航行中的各种运载工具和装置,了解其优缺点和运行原理;4.探究人类在宇宙航行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

2. 教学方法1.介绍法:通过PPT或手绘板块,向学生介绍宇宙探索的意义和目的,宇宙航行的基本概念和相关专业术语等基础知识;2.演示法:通过多媒体演示或实物演示,向学生展示宇宙航行中的各种运载工具和装置,帮助学生了解其优缺点和运行原理;3.实验法:设置宇宙航行模拟实验,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其科学探究和动手实践能力。

四、教学过程1. 知识点讲解1.介绍宇宙探索的意义和目的,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探索宇宙,宇宙探索有什么重要意义;2.介绍宇宙航行的基本概念和相关专业术语,如太空舱、卫星、火箭、地球同步轨道等;3.演示各种运载工具和装置,让学生认识各种运载工具和装置的外形、构造和作用;4.探究人类在宇宙航行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如太空环境、重力失效、飞行器与地球的连通等;2. 实验连接1.学生小组合作设计一个能够在太空环境中自主运行的探测器,并在实验室进行模拟实验;2.老师带领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讨论实验结果的意义和可能引发的问题。

五、作业布置1.同步:完成课本上与宇宙航行相关的习题;2.锻炼:选取一个人类在宇宙航行中遇到的问题,自行设计解决方案并进行模拟实验。

《宇宙航行》教学设计

《宇宙航行》教学设计

《宇宙航行》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宇宙航行》是一门高度前沿和实践性很强的科学课程。

宇宙是人类永恒的梦想,宇宙航行更是人类向往和探索的终极目标。

通过学习《宇宙航行》,学生可以了解宇宙的奥秘,探索太空的无限可能。

本教学设计主要针对初中生的特点和科学兴趣,以引发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为目的,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宇宙航行的历史和发展;(2)认识和理解宇宙中的行星、卫星、星系等基本概念;(3)了解宇宙中的重力、黑洞、宇宙射线等基本现象。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发现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

3.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2)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3)引导学生尊重科学、尊重科学家。

2.教学难点:(1)宇宙射线、黑洞等抽象概念的理解;(2)观察和实验宇宙现象的方法和技巧。

2.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授宇宙航行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宇宙的奥秘;(2)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宇宙现象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3)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宇宙航行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科学素养。

2.具体流程(1)导入:通过介绍国际空间站或登月计划等宇宙航行的著名事件,引发学生对宇宙的向往和探索欲望;(2)展示:组织学生观看关于宇宙航行的视频或图片,了解宇宙航行的历史和发展,引导学生对宇宙航行有更深入的认识;(3)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宇宙现象的实验,如模拟重力实验、黑洞模型实验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4)讨论:组织学生围绕宇宙航行展开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科学素养;(5)总结:通过教师总结和学生自我总结,巩固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展望未来的宇宙航行。

六、教学资源准备1.多媒体课件:准备与宇宙航行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以丰富教学内容;2.实验器材:准备宇宙现象的实验器材,如模拟重力实验装置、黑洞模型等,以进行实践活动;3.教科书和参考书:准备宇宙航行相关的教科书和参考书,以便教师备课和学生复习。

人教版 高中物理宇宙航行教案

人教版 高中物理宇宙航行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宇宙航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宇宙的基本概念,如星系、恒星、行星等。

2. 使学生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包括大爆炸理论和宇宙膨胀等。

3. 让学生掌握人类宇宙航行的方式和技术,如火箭推进、航天器设计等。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宇宙的基本概念1.1 星系1.2 恒星1.3 行星第二章:宇宙的起源和演化2.1 大爆炸理论2.2 宇宙膨胀2.3 暗物质和暗能量第三章:人类宇宙航行的方式和技术3.1 火箭推进原理3.2 航天器设计3.3 宇宙探测器第四章:我国宇宙探索的发展4.1 我国航天史4.2 我国航天技术成就4.3 我国航天未来展望第五章:宇宙探索的挑战与机遇5.1 太空垃圾问题5.2 宇宙辐射对人体的影响5.3 太空资源开发与利用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宇宙的基本概念、起源和演化、人类宇宙航行的方式和技术等。

2. 运用演示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星系、恒星、行星等宇宙现象和航天器发射过程。

3. 采用案例分析法,介绍我国宇宙探索的发展和宇宙探索的挑战与机遇。

4.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宇宙探索的思考和观点。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宇宙基本概念、起源和演化、人类宇宙航行方式和技术等的掌握。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宇宙探索相关知识的理解。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高中物理》2. 参考书籍:《宇宙探索手册》、《航天技术概论》3. 网络资源:相关宇宙探索的网站、新闻报道等4. 视频资源:宇宙探索纪录片、航天器发射实况等5. 教具:星空图、航天器模型等教学计划:第一章:2课时第二章:2课时第三章:2课时第四章:1课时第五章:1课时总计:8课时六、教学内容第六章:宇宙探测器与航天任务6.1 宇宙探测器的类型与功能6.2 航天任务与航天器6.3 著名宇宙探测任务介绍第七章:恒星的一生7.1 恒星的诞生7.2 恒星的生命周期7.3 恒星的死亡与超新星爆炸第八章:星系与宇宙结构8.1 星系的类型与特征8.2 星系团与超星系团8.3 宇宙的大尺度结构第九章:宇宙的膨胀与暗物质9.1 宇宙膨胀的证据9.2 暗物质的存在与性质9.3 暗物质与暗能量的影响第十章:未来的宇宙探索10.1 人类火星探索计划10.2 太空旅游与商业航天10.3 宇宙探索的科技发展趋势七、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宇宙探测器与航天任务、恒星的一生、星系与宇宙结构、宇宙的膨胀与暗物质、未来的宇宙探索等。

《宇宙航行》教学设计

《宇宙航行》教学设计

《宇宙航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知识准备1、简要介绍太阳系结构及各行星基本信息,如行星轨道、卫星、大小、状态等。

2、了解荷兰天文学家哈勃的研究成果,即哈勃定律和宇宙膨胀的概念。

3、了解航天器的发展历程及其在探索宇宙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系各行星的特点及其结构。

2、掌握哈勃定律及其在宇宙学中的作用。

3、了解航天器的类型和用途。

4、了解太阳系和宇宙探索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三、教学步骤1、引入(5分钟)介绍宇宙的无限大,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和人们对于宇宙的好奇心。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3、哈勃定律和宇宙的膨胀(15分钟)介绍哈勃定律和宇宙的膨胀,这是宇宙学的基础理论。

引出探索宇宙的重要性,从而讲解航天器的类型和用途。

介绍航天器的类型和用途,主要包括地球观测卫星、通信卫星、气象卫星、空间站、载人飞船、探测器等。

结合现实生活和实例进行讲解。

介绍太阳系和宇宙探索的现状和未来趋势,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宇宙的未知领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总结知识点和教学重点。

四、教学方式1、讲解和演示结合。

2、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辅助课件。

3、学生讨论和思考。

五、教学评估1、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在课后思考并回答,以检查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理解程度。

六、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宇宙探索相关的内容和实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并掌握知识。

2、在讲解过程中,需要注重启发教育,让学生有探究和思考的精神。

3、在教学中可以使用多媒体辅助课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人教版 高中物理宇宙航行教案

人教版 高中物理宇宙航行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宇宙航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宇宙的基本概念,如星系、恒星、行星等。

2. 让学生了解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如相对论、引力定律等。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宇宙的基本概念:介绍星系、恒星、行星等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 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介绍相对论、引力定律等在宇宙航行中的应用。

3. 宇宙探测器:介绍各种宇宙探测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实例。

4. 人类宇宙航行历史:介绍人类宇宙航行的重大事件和发展趋势。

5. 宇宙航行中的问题与挑战:探讨宇宙航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宇宙的基本概念:星系、恒星、行星等的分类和特征。

2. 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相对论、引力定律等在宇宙航行中的应用。

3. 宇宙探测器:各种宇宙探测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实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地展示宇宙的各种现象和原理。

2. 结合现实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宇宙航行的原理。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4. 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宇宙星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宇宙的奥秘。

2. 讲解宇宙的基本概念:介绍星系、恒星、行星等的分类和特征。

3. 讲解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介绍相对论、引力定律等在宇宙航行中的应用。

4. 介绍宇宙探测器:讲解各种宇宙探测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实例。

5. 讲解人类宇宙航行历史:介绍人类宇宙航行的重大事件和发展趋势。

6. 探讨宇宙航行中的问题与挑战:引导学生思考宇宙航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8.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宇宙航行的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和解答。

六、教学评估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宇宙基本概念、宇宙航行原理和宇宙探测器的理解程度。

2.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口头提问:检查学生对宇宙航行历史和宇宙航行问题的了解。

人教版 高中物理宇宙航行教案

人教版 高中物理宇宙航行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宇宙航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宇宙航行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星系、恒星、行星、宇宙速度等。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计算宇宙飞行器的轨道、速度等。

3. 提高学生对宇宙探索和航天技术的兴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宇宙的基本组成:星系、恒星、行星等。

2. 宇宙速度: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第三宇宙速度。

3. 宇宙飞行器的轨道:椭圆轨道、圆形轨道、抛物线轨道。

4. 宇宙飞行器的发射和返回:发射原理、返回技术。

5. 航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卫星、航天器、载人航天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宇宙航行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宇宙航行的相关知识。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4.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从业人员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宇宙航行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计算题和思考题,检验学生对宇宙航行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和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团队协作和实践操作中的表现。

4.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宇宙航行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介绍宇宙航行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例。

2. 实物模型:展示恒星、行星、宇宙飞行器等。

3. 相关教材和参考书:提供宇宙航行的详细知识。

4. 网络资源:介绍航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5. 实验设备:进行宇宙航行相关的实验操作。

六、教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宇宙的基本组成,星系、恒星、行星等概念。

2. 第3-4课时:讲解宇宙速度的定义和计算,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第三宇宙速度。

3. 第5-6课时:讲解宇宙飞行器的轨道类型及其特点,椭圆轨道、圆形轨道、抛物线轨道。

4. 第7-8课时:讲解宇宙飞行器的发射和返回原理,发射技术、返回技术。

宇宙航行高中物理教案

宇宙航行高中物理教案

宇宙航行高中物理教案年级:高中科目:物理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和技术;2. 了解太空飞行器的结构和功能;3. 掌握引力、运动学和能量等物理理论在宇宙航行中的应用;4.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2. 太空飞行器的类型和功能;3. 引力、运动学和能量在宇宙航行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2. 太空飞行器的结构和功能;3. 物理理论在宇宙航行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示例;2. 实验演示;3. 小组讨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5分钟):介绍宇宙航行的意义和发展历史;2. 讲解(15分钟):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和技术;3. 分组讨论(15分钟):讨论不同太空飞行器的类型和功能;4. 实验演示(15分钟):展示引力、运动学和能量在宇宙航行中的应用;5. 总结(5分钟):总结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第二课时:1. 复习(10分钟):回顾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和太空飞行器的结构和功能;2. 分组讨论(15分钟):讨论物理理论在宇宙航行中的应用;3. 案例分析(15分钟):分析近年来的宇宙探测任务和成就;4. 实验演示(15分钟):展示宇宙航行中的实验案例;5. 总结(5分钟):总结教学内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

课堂讨论:1. 你认为宇宙航行的未来会如何发展?2. 宇宙航行中可能遇到的挑战有哪些?3. 你对太空探索有哪些想法和兴趣?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宇宙航行的知识;2. 思考如何应用物理理论提出创新的宇宙航行方案;3. 准备一份关于宇宙探索的小研究报告。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宇宙航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相关的物理理论和技术知识。

教学中注重实践和案例分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思维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培养其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完整版)宇宙航行教学设计

(完整版)宇宙航行教学设计

《宇宙航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人造地球卫星的有关知识和航天发展史。

2.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和数值,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3.理解卫星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在学习牛顿对卫星发射的思考过程的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能力;培养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如何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

2.通过对卫星运行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的讨论,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展示人类在宇宙航行领域中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2.通过介绍我国在航天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1.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

2.卫星运行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

教学难点卫星的发射速度与运行速度的关系。

教学方法探究、讲授、讨论。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引入新课教学教师活动(展示视频片断,教师讲述)人类一直梦想能够在天空中遨游,古代就有人尝试用各种方法飞向天空,但均以失败告终,伴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人类终于实现了梦想。

那么,现代人成功的奥秘在哪里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能否找到答案呢?(一)宇宙速度1.人造卫星原理(1).牛顿对人造地球卫星原理的描绘提问:怎样才能使得一个物体绕着地球做圆周运动?在高山上物体作平抛运动的初速度越大,落地点高山脚越远,当抛出速度足够大时,物体就不会落到地面上,成为绕地球旋转的人造地球卫星.(展示人造卫星发射原理动画视频)问题: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运行的动力学原因是什么?(2).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运行的动力学原因地球给人造地球卫星的万有引力提供了它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学生活动教学意图观看视频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并总结观看并思考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了解人造地球卫星的最初构想和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原理为第一宇宙速度的教学作好铺垫。

Mm v 24π22G 2=m =m ωr =m 2rr r T 2.宇宙速度探究:以多大的速度发射这个物体,物体就刚好不落回地面,成为一颗绕地球表面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呢?(1).第一宇宙速度①推导:突出难点,使学生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通过思考学习,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用自己所学的物理知识能解决天体问题,能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设地球和卫星的质量分别为M 和m ,卫星到地心的距离为r 卫星的运行速度为v ,由于卫星做圆周运动由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学生板演,教师Mm v 2G 2=m纠偏r r 力得GM 6.67⨯10-11⨯5.89⨯1024v ===7.9⨯103m/s =7.9km/s6r 6.37⨯10v =7.9第一宇宙速度(环绕速度):1km/s②意义:它是人造卫星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所必须具备的速度.③如果卫星的速度小于第一宇宙速度,卫星将落到地面而不能绕地球运转;等于这个速度卫星刚好能在地球表面附近作匀速圆周运动;如果大于7.9km/s ,而小于11.2km/s (第二宇宙速度),卫星将沿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行,地心就成为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2)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v 2=2v 1=11.2km/s①意义:使卫星挣脱地球的引力束缚,成为绕太阳运行的人造行星的最小发射速度.②如果人造天体的速度大于11.2km/s 而小于16.7km/s ,则它的运行轨道相对于太阳将是椭圆,太阳就成为该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v 3=16.7km/s(3)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①意义:使卫星挣脱太阳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②如果人造天体具有这样的速度并沿着地球绕太阳的公转方向发射时,就可以摆脱地球和太阳引力的束缚而邀游太空了.3、卫星运行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

《宇宙航行》教学设计

《宇宙航行》教学设计

《宇宙航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宇宙航行的发展历程;2)掌握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和技术;3)了解航天器的分类和功能。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引导学生探究宇宙航行技术的发展;3)启发学生关于宇宙探索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3. 情感目标通过宇宙航行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人类探索宇宙的神秘和伟大,激发他们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培养他们积极进取的心态和探索未知的勇气。

二、教学内容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和技术;2. 教学难点:航天器的分类和功能。

四、教学方法1. 解说结合课件展示通过老师的解说和课件的展示,向学生介绍宇宙航行的发展历程、基本原理和技术,直观地展示相关图表和实验过程。

2. 示范操作通过老师的示范操作,引导学生了解航天器的结构和功能,并进行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对宇宙航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和小组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探究宇宙探索的意义和价值,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渴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与宇宙航行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知道人类是如何进行宇宙航行的吗?”,带领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主题。

2. 探究宇宙航行的发展历程通过讲解和课件展示,介绍宇宙航行的发展历史、重要事件和成就,激发学生对宇宙航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3. 探讨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和技术通过解说和课件展示,向学生介绍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让学生了解宇宙飞行器的发射、轨道、变轨、返回等基本原理和技术。

4. 分组讨论航天器的分类和功能让学生分成小组,通过老师提供的资料和参考书籍,讨论航天器的分类和功能,展示各自的成果,并进行小组展示和讨论。

6. 总结课程内容通过小结的形式,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并邀请学生分享对宇宙航行的认识和体会,激励他们对科学探究的热爱和探索未知的勇气。

初中物理宇宙航行教案

初中物理宇宙航行教案

初中物理宇宙航行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宇宙航行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宇宙速度和宇宙航行的相关公式;3. 能够运用宇宙航行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宇宙速度的概念和计算;2. 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和公式。

教学难点:1. 宇宙速度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2. 宇宙航行的相关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黑板和粉笔;3. 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播放宇宙航行的视频资料,引起学生兴趣;2. 引导学生思考宇宙航行的意义和重要性。

二、宇宙速度(15分钟)1. 介绍宇宙速度的概念和定义;2. 讲解宇宙速度的计算公式;3. 举例说明宇宙速度的应用和计算。

三、宇宙航行(15分钟)1. 介绍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和公式;2. 讲解宇宙航行的相关公式;3. 举例说明宇宙航行的应用和计算。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1.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2. 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和解决问题。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2. 引导学生思考宇宙航行的未来发展 and 应用前景。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播放宇宙航行的视频资料,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在讲解宇宙速度和宇宙航行的相关公式时,通过举例和练习题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公式的应用。

在练习与讨论环节,学生能够互相交流和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总结和拓展环节,使学生对宇宙航行的未来发展有更深入的思考和认识。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宇宙航行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了较好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比赛用《宇宙航行》教学设计

教学比赛用《宇宙航行》教学设计

教学比赛用《宇宙航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宇宙航行》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太阳系基本构成,认识太阳系的行星、卫星等天体,概括宇宙航行的发展历程。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与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太阳系构成和宇宙航行的发展历程。

2.教学难点:理解太阳系中行星运行的原理和探索宇宙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宇宙探索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宇宙航行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宇宙航行吗?宇宙航行的目的是什么?”2.概念讲解(10分钟)通过PPT或者黑板,向学生介绍太阳系的基本构成,包括太阳、行星、卫星等天体,并向学生解释宇宙航行的目的是为了探索宇宙的奥秘,寻找新的资源和生存环境。

3.实验展示(20分钟)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太阳系的行星运行,可以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

准备一个大球体作为太阳,用小球体代表行星,围绕太阳进行转动,展示行星公转和自转的过程。

同时,也可以通过展示宇宙飞船的模型,介绍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

4.深入探究(25分钟)设计几个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推理和实验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宇宙航行的发展历程和相关知识。

a.小组活动一:制作太阳系模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制作一个太阳系模型,并在模型上标出行星的名称和位置。

b.小组活动二:探索地外生命。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观测和发现,讨论地外生命的可能性,并展示不同的观点。

c.小组活动三:设计宇宙飞船。

让学生分组设计一个宇宙飞船,考虑到宇宙环境的特殊性,要求学生合理选择材料和设计结构。

5.总结归纳(10分钟)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并回答一些问题,如:“你最关注太阳系中的哪个天体?”、“你对宇宙航行有什么新的认识和思考?”等。

6.拓展延伸(5分钟)布置一些相关的拓展作业,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如阅读有关太阳系和宇宙航行的书籍、观察宇宙观测图像等,并要求学生在下节课中分享自己的发现和体会。

人教版 高中物理宇宙航行教案

人教版 高中物理宇宙航行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宇宙航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宇宙航行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宇宙、恒星、行星、彗星等。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航天器的轨道计算、速度计算等。

3. 提高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宇宙的基本概念:宇宙、星系、恒星、行星、彗星等。

2. 航天器的轨道计算:椭圆轨道、圆形轨道、轨道转移等。

3. 航天器的速度计算: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轨道速度等。

4. 航天器的发射和返回:发射原理、返回方式、再入大气层等。

5. 人类航天历史和未来发展趋势:航天技术的发展、火星探测、太空旅游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宇宙的基本概念、航天器的轨道计算和速度计算、航天器的发射和返回。

2. 难点:轨道转移的计算、再入大气层的原理、航天技术的未来发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宇宙的基本概念、航天器的轨道计算和速度计算。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人类航天历史和未来发展趋势。

3. 小组讨论法:探讨航天器的发射和返回问题。

4.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宇宙星空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宇宙的奥秘。

2. 讲解宇宙的基本概念:介绍宇宙、星系、恒星、行星、彗星等。

3. 航天器的轨道计算:讲解椭圆轨道、圆形轨道、轨道转移等。

4. 航天器的速度计算:讲解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轨道速度等。

5. 航天器的发射和返回:讲解发射原理、返回方式、再入大气层等。

6. 案例分析:介绍人类航天历史和未来发展趋势。

7.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航天器的发射和返回问题。

8. 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9. 总结课堂内容: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10. 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练习题,进一步掌握课堂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采用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作业练习等多种方式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节宇宙航行教学案
【课前预习】
1.牛顿在思考万有引力定律时就曾想过,从高山上水平抛出物体,速度一次比一次大,落地点。

如果速度足够大,物体就,它将绕地球运动,成为。

2.第一宇宙速度大小为,也叫速度。

第二宇宙速度大小为,也叫速度。

第三宇宙速度大小为,也叫速度。

3.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是1957年10月4日在发射成功的,卫星质量为kg,绕地球飞行一圈需要的时间为。

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是1961年4月12日发送成功,飞船绕地球一圈历时。

世界上第一艘登月飞船是1969年7月16日9时32分在发送成功,进入月球轨道;飞船在月球表面着陆;宇航员登上月球。

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在2003年10月15日9时在发送成功的,飞船绕地球圈后,于安全降落在主着陆场
【自主探究】
要点一人造地球卫星的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与半径的关系
1.运行规律
2
2
2
2
2





=
=
=
=
T
mr
mr
r
v
m
ma
r
Mm
G
π
ω
(1)人造卫星的运行速率:v=
当r=R时,卫星绕地面运行,v== km/s
这是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最大环绕速度.
(2)人造卫星的运行周期:T=.
(3)人造卫星的运行角速度:ω=.
【例题1 】如图所示,a、b、c是大气层外圆形轨道上运行的三颗人造地球卫星,a、b质量相同且小于c的质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b、c的线速度大小相等且大于a的线速度
B.b、c的向心加速度相等且大于a的向心加速度
C.b、c的周期相等且大于a的周期
D.b、c的向心力相等且大于a的向心力
要点二三个宇宙速度
1.第一宇宙速度(环绕速度)的推导:
2.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大小为v=km/s.
3.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大小为v=km/s.
说明(1)第一宇宙速度是最大运行速度,也是最小发射速度.
(2)三个宇宙速度分别为在三种不同情况下在地面附近的最小发射速度.
【例题2】.关于第一宇宙速度,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它是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飞行的最小速度
B.它是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飞行的最大速度
C.它是人造地球卫星在靠近地球表面的圆形轨道上的运行速度
D.它是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所需要的最小地面发射速度
【例题3】.金星的半径是地球的0.95倍,质量为地球的0.82倍。

那么,
(1)金星表面的自由落体加速度是多大?
(2)金星的第一宇宙速度是多大?
要点三.卫星的轨道和种类
(1)卫星的轨道
卫星绕地球运动的轨道可以是椭圆轨道,也可以是圆轨道.
卫星绕地球沿椭圆轨道运行时,地心是椭圆的一个焦点,其周期和半长轴的关系遵循开普勒第三定律.
卫星绕地球沿圆轨道运行时,由于地球对卫星的万有引力提供了卫星绕地球运动的向心力,而万有引力指向地心,所以,地心必须是卫星圆轨道的圆心.卫星的轨道平面可以在赤道平面内(如同步卫星),也可以和赤道平面垂直,还可以和赤道平面成任一角度.
(2)卫星的种类
卫星的种类主要是按卫星有什么样的功能来进行命名的.主要有侦察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勘测卫星、科学研究卫星、预警卫星和测地卫星等种类.【同步卫星】
(1)卫星运动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T=24 h=8.64×104s)。

所谓地
球同步卫星,是相对于地面静止的,和地球具有相同周期的卫星,T=24h。

(2)卫星的运行轨道在地球的赤道平面内。

如图5-4-2所示,假设卫星在轨道B 上跟着地球的自转同步地做匀速圆周运动,卫星运动的向心力由地球对它的引力F 引的一个分力F 1提供,由于另一分力F 2的作用将使卫星轨道靠向赤道,故只有在赤道上空,同步卫星才可能在稳定的轨道上运行。

(3)卫星距地面高度有确定值(约3.6X107
m )
已知T 为地球自转周期,M 、R 分别为地球质量、半径,试求同步卫星的离地面的高度??
【例题4】.如图2所示的圆a 、b 、c ,其圆心均在地球自转轴线上,b 、c 的圆心与地心重合,对环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而言( )
图2
A .卫星的轨道可能为a
B .卫星的轨道可能为b
C .卫星的轨道可能为c
D .同步卫星的轨道一定为b 轨道面上的轨道b 的某一同心圆 【卫星的变轨问题】
1.关于宇宙飞船的变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①.宇宙飞船在绕地球在某一轨道上稳定运行时,地球对飞船的万有引力提供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即
22r
Mm
G r mv =,r
GM
v =,若由于某种原因使飞船的线速度v 突然增大后,此时,地球对飞船提供的万有引力不足以提供飞船沿原轨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
即22r
Mm
G r mv 〉,因此飞船将做离心运动;离地心的距离r 将增大,在飞船离心运动的过程中,由于不断地克服地球引力做功,速度将越来越小,到新的轨道上做匀速圆周运动时,线速度将比在原轨道上的线速度小即v v 〈'。

②.同理,若由于某种原因使轨道上运行的飞船的线速度v 减小,则地球对飞船提供的万有引力超过卫星在原轨道上运行所需要的向心力,即
22r
Mm
G r mv 〈,卫星将做近心运动;随着飞船离地心距离的减小,地球对飞船的引力做正功,飞船的速度将越来越大,当r 和v 再次满足r GM
v '
'=
''时,飞船将做匀速圆周运动,此时v v 〉''。

思考与讨论:
①.当飞船在圆周轨道上做匀速圆周运动时,若飞船的速度突然加速(如飞船向后喷气),有人根据r GM
v =
得出r 应减少,这种观点错在哪里? ②.有人说“飞船因加速而变高轨,因变高轨而速度减少; 相反,飞船因减速而变低轨,因变低轨而速度增加”这种观点有无道理?是不是有点“辩证法”呢?
【例题5】.宇宙飞船要与环绕地球运转的轨道空间站对接,飞船为了追上轨道空间站( )
A .只能从较高轨道上加速
B .只能从较低轨道上加速
C .只能从与空间站同一轨道上加速
D .无论在什么轨道,只要加速即可
【当堂练习】
1、下列关于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为避免通信卫星在轨道上相撞,应使它们运行在不同的轨道上
B .通信卫星定点在地球上空某处,各个通信卫星的角速度相同,但线速度可以不同
C .不同国家发射通信卫星的地点不同,这些卫星轨道不一定在同一平面内
D .通信卫星只能运行在赤道上空某一恒定高度上
2.设地面附近重力加速度为g 0,地球半径为R 0,人造地球卫星圆形轨道半径为R ,那么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卫星在轨道上向心加速度大小为g 0R 20
R 2
B .卫星运行的速度大小为 R 20g 0
R C .卫星运行的角速度大小为 R 3R 20g 0
D .卫星运行的周期为2π
R 3R 20g 0
3.将卫星发射至近地圆轨道1(如图5-4-6所示),然后再次点
火,将卫星送入同步轨道3。

轨道1、2相切于Q 点,2、3相切于P 点,则当卫星分别在1、2、3轨道上正常运行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卫星在轨道3上的速率大于轨道1上的速率。

B .卫星在轨道3
上的角速度大于在轨道1上的角速度。

P
C.卫星在轨道1上经过Q点时的加速度大于它在轨道2上经过Q点时的加速度。

D.卫星在轨道2上经过P点的加速度等于它在轨道3上经过P点时的加速度。

4、某人在一星球上以速率v竖直上抛一物体,经时间t落回手中.已知该星球的半径为R,求该星球上的第一宇宙速度.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体现的中心思想还是牛顿运动定律在天体运动中的应用——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从而得出一系列结论!!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很好的向学生渗透了这种物理方法。

美中不足的是,本节课也是很好的向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机会。

通过人类对于太空的探索所付出的代价,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崇拜。

另外通过介绍我国在航天事业中所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这也应该是物理课的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