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五药物作用与药物溶解度的关系
药剂学试题药物的溶解度与溶解度曲线的相关知识解析
药剂学试题药物的溶解度与溶解度曲线的相关知识解析药剂学试题——药物的溶解度与溶解度曲线的相关知识解析药剂学是研究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药物的制备与应用的学科。
其中,药物的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是药剂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本文将对药物的溶解度与溶解度曲线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关知识。
一、药物的溶解度药物的溶解度指的是在一定温度下,药物在给定溶剂中所能溶解的最大量。
溶解度与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药物结构以及溶剂的性质等因素密切相关。
了解药物的溶解度可以帮助我们合理选择溶剂,优化药物的制剂和用药方式。
药物的溶解度通常通过溶解度曲线来表示。
溶解度曲线是指药物与溶剂之间溶解度的关系曲线,通常用于描述药物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变化。
二、溶解度曲线的构成溶解度曲线由药物在给定温度下溶解度与溶剂浓度的关系图示构成。
在制作溶解度曲线时,需要确定药物的溶解度以及所选取的溶剂的浓度。
通常,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制作溶解度曲线:1. 首先,准备一系列含有不同浓度药物溶液的试管或容器。
可以通过逐步稀释高浓度药物溶液得到不同浓度的溶液。
2. 然后,将这些溶液放置在恒温水浴或恒温培养箱中,保持一定的温度。
在每个温度点上,将试管或容器中溶液与溶剂充分混合搅拌,使药物溶解度达到平衡。
3. 最后,使用适当的方法(如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测量每个试管或容器中溶解度的数值,并绘制出溶解度随浓度变化的曲线。
通过这些数据点,可以得到溶解度曲线。
三、溶解度曲线的应用溶解度曲线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帮助药剂师和研究人员进行以下方面的工作:1. 药物制剂优化:溶解度曲线可以帮助药剂师选择适当的溶剂和制剂工艺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2. 药物稳定性评估:通过观察药物在溶液中的溶解度变化,可以评估药物的物理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
3. 药物相溶性预测:通过溶解度曲线,可以预测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为药物组方和复方药物的研究提供指导。
《药学大实验》实验指导(药理学部分)(2)
《药学大实验》实验指导(药理学部分)(2)药学实验(药理学实验)实验五不同给药途径、给药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一)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实验目的观察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硫酸镁)作用的影响,了解核酸镁不同给药途径产生不同作用的原因;掌握硫酸镁的作用以及小鼠灌胃、腹腔注射方法实验原理硫酸镁为一种容积性泻药(此外还有刺激性和润滑性泻药),口服在肠道难吸收,在肠内形成高渗压而阻止肠内水分的吸收,从而扩张肠道、刺激肠壁、促进肠道蠕动,产生泻下作用。
注射给药可使血中Mg2+增加,由于Ca2+和Mg2+化学结构相似,Ca2+和Mg2+间存在相互拮抗作用,Ca2+参与运动神经末梢Ach释放,而Mg2+拮抗Ca2+这种作用,结果使神经肌肉接头处Ach减少,骨骼肌紧张性降低,肌肉松弛。
同时对中枢神经及心血管系统产生抑制作用。
因此产生抗惊厥及降压效果。
本实验观察不同给药途径对硫酸镁作用性质的影响。
大多数药物需进入血液分布到作用部位才能发生作用。
药物自给药部位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过程为吸收(absorption),吸收速度的快慢及吸收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药物的起效时间及强度。
其中给药途径是决定药物起效时间及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给药途径不同,则药物吸收快慢亦不同,其吸收快慢顺序除静脉注射外是:腹腔注射>吸入>舌下>直肠>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皮肤。
给药途径不同,其吸收程度又不同,由此使药物作用强度不同。
药物经不同给药途径所致的吸收程度是:吸入、舌下、直肠、肌内注射较为完全,口服次之,皮下较差;皮肤表面吸收程度最差,一定要脂溶性特别高的药物才能通过此途径较好地吸收。
而胃肠道给药,影响因素较多,包括有首关消除的影响等,使药物吸收程度有所不同。
首关消除(firstpasselimination):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关消除。
溶液的饱和度与溶解度的关系
溶液的饱和度与溶解度的关系溶液的饱和度与溶解度的关系溶液是由溶质溶解于溶剂形成的混合物,在日常生活和化学实验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了解溶液的性质对于我们理解溶解过程和溶解度的规律非常重要。
本文将探讨溶液的饱和度与溶解度之间的关系。
一、溶液和溶解过程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溶质是溶解在溶剂中的物质,溶剂是将溶质溶解的介质。
溶解是指溶质分子或离子在溶剂中的分散过程,涉及到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溶解度的定义和测定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溶剂中溶质的最大溶解量。
溶解度通常用物质在100克溶剂中的最大溶解量来表示。
溶解度可由实验测定得到,也可以通过数值计算获得。
三、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溶解度与温度密切相关,一般来说,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也会增加。
这是因为在较高的温度下,溶剂分子具有更高的动能,能够与溶质分子更强烈地相互作用,从而促进溶质的溶解。
然而,并非所有物质在温度升高时溶解度都会增加。
一些物质在溶解时产生的反应是吸热的反应,即溶解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对于这些物质,随着温度的升高,溶剂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加,导致吸热反应更加困难,因此溶解度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四、溶解度与压力的关系压力对于溶解度的影响相对较小,尤其是在一定温度范围内。
一般情况下,溶解度不随压力的变化而变化。
只有当溶解过程涉及产生或吸收气体的反应时,压力的改变才会对溶解度产生显著影响。
五、溶解度和饱和度的关系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单位溶剂中溶质的最大溶解量。
而饱和度则是指溶液中溶质达到最大溶解量时的状态。
简单来说,饱和度是指溶液中溶质已经溶解到最大程度的状态。
当溶质的溶解度大于饱和度时,溶液会发生过饱和现象,过饱和溶液不稳定,当引入催化剂或添加少量的晶体时,溶质会迅速析出形成晶体。
相反,如果溶质的溶解度小于饱和度,溶液就无法达到饱和状态,此时还可以继续溶解更多的溶质。
六、应用和实际意义对溶解度和饱和度的了解在化学工业和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实际应用。
药学大实验实验指导药理学部分
药学大实验实验指导药理学部分Revised at 2 pm on December 25, 2020.药学实验(药理学实验)实验五不同给药途径、给药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一)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实验目的观察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硫酸镁)作用的影响,了解核酸镁不同给药途径产生不同作用的原因;掌握硫酸镁的作用以及小鼠灌胃、腹腔注射方法实验原理硫酸镁为一种容积性泻药(此外还有刺激性和润滑性泻药),口服在肠道难吸收,在肠内形成高渗压而阻止肠内水分的吸收,从而扩张肠道、刺激肠壁、促进肠道蠕动,产生泻下作用。
注射给药可使血中Mg2+增加,由于Ca2+和Mg2+化学结构相似,Ca2+和Mg2+间存在相互拮抗作用,Ca2+参与运动神经末梢Ach释放,而Mg2+拮抗Ca2+这种作用,结果使神经肌肉接头处Ach减少,骨骼肌紧张性降低,肌肉松弛。
同时对中枢神经及心血管系统产生抑制作用。
因此产生抗惊厥及降压效果。
本实验观察不同给药途径对硫酸镁作用性质的影响。
大多数药物需进入血液分布到作用部位才能发生作用。
药物自给药部位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过程为吸收(absorption),吸收速度的快慢及吸收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药物的起效时间及强度。
其中给药途径是决定药物起效时间及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给药途径不同,则药物吸收快慢亦不同,其吸收快慢顺序除静脉注射外是:腹腔注射>吸入>舌下>直肠>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皮肤。
给药途径不同,其吸收程度又不同,由此使药物作用强度不同。
药物经不同给药途径所致的吸收程度是:吸入、舌下、直肠、肌内注射较为完全,口服次之,皮下较差;皮肤表面吸收程度最差,一定要脂溶性特别高的药物才能通过此途径较好地吸收。
而胃肠道给药,影响因素较多,包括有首关消除的影响等,使药物吸收程度有所不同。
首关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关消除。
初中化学溶液的溶解度及溶剂对溶解过程的影响
初中化学溶液的溶解度及溶剂对溶解过程的影响溶解是化学中常见的一种物质形态转变过程,它是指固体物质在液体中均匀分散的现象。
在化学研究中,我们经常会用到溶解度这一概念来描述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情况。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体积的溶剂中最多可以溶解多少物质。
溶解度的大小与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
一、影响溶解度的因素1. 温度: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
例如常见的固体溶解于水的情况,一般情况下,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2. 压强:对于气体溶解于液体的情况,适当增加压强可以增加气体分子与液体分子之间的接触机会,从而使溶解度增加。
3. 溶剂的性质:溶剂的性质对溶解度也有较大影响。
例如,极性溶剂对极性物质有较好的溶解度,而非极性溶剂则对非极性物质有较好的溶解度。
二、常见溶解度实验为了探究不同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解度,我们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
1. 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选择一种固体物质,如食盐,称取一定质量的食盐,分别加入不同温度的水中,观察溶解程度。
可以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增加的速度会加快。
2. 溶剂对溶解度的影响:选择不同的溶剂,如水、酒精、油等,在相同条件下,分别加入一种固体物质,观察溶解程度的差异。
可以发现,不同溶剂对同一种物质的溶解度是不同的。
三、溶解度的应用1. 溶解度是很多实际应用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例如药物的制剂过程中,需要考虑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以确定配伍方案。
2. 溶解度也与环境保护相关。
例如,一些物质在自然环境中的溶解度较大,会导致污染,对环境造成危害。
3.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溶解度的应用场景,比如在做饭时调味过程中,盐和糖的溶解度就会影响到口感的体验。
总结:溶解度是描述物质在溶剂中溶解程度的指标,受温度、压强和溶剂性质的影响。
通过实验可以直观地观察不同条件下的溶解度变化。
溶解度的应用涉及到医药、环境保护和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
了解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
药物分析实验习题答案
药物分析实验思考题参考答案实验一 甲硝唑片溶出度的测定-----------------------------------------------------------------------------------------------1 实验二 RP(Reverse Phase)-HPLC(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测定醋酸地塞米松片的含量2 实验三 Gas Chromatography(GC,气相色谱法)测定维生素E软胶囊的含量-----------------------------------------2 实验四 永停滴定法测定磺胺嘧啶的含量-----------------------------------------------------------------------------------3 实验五 复方磺胺甲噁唑片的含量测定--------------------------------------------------------------------------------------4 实验六 阿司匹林Aspirin的红外光谱(IR, Infrared Spectroscopy)鉴别-------------------------------------------------4 实验七 薄层扫描法测定卷烟中尼古丁的含量-----------------------------------------------------------------------------5 实验八维生素B1注射液的含量测定------------------------------------------------------------------------------------------5 实验九 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维生素B2片的含量-------------------------------------------------------------------------6 实验十AAS法龙牡壮骨颗粒中钙的含量--------------------------------------------------------------------------------------6实验一 甲硝唑片溶出度的测定1. 何为溶出度?哪些类型药物需做溶出度实验?溶出度:是指药物从片剂等固体制剂在规定溶剂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
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和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1)2009-08-20 18:53 【大中小】【我要纠错】导读:本部分主要讲述执业药师考试中关于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的知识,其中涉及溶解度、增溶、成盐等知识。
有些药物由于溶解度较小,即使制成饱和溶液也达不到治疗的有效浓度。
例如碘在水中的溶解度为1:2950,而复方碘溶液中碘的含量需达到5%。
因此,将难溶性药物制成符合治疗浓度的液体制剂,就必须增加其溶解度。
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是药剂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制成盐类一些难溶性的弱酸或弱碱药物,其极性小,在水中溶解度很小或不溶。
若加入适当的碱或酸,将它们制成盐类,使之成为离子型极性化合物,从而增加其溶解度。
含羧基、磺酰胺基、亚胺基等酸性基团的药物,常可用氢氧化钠、碳酸氢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铵、乙二胺、二乙醇胺等碱作用生成溶解度较大的盐。
天然及合成的有机碱,一般用盐酸、醋酸、硫酸、硝酸、磷酸、氢溴酸、枸橼酸、水杨酸、马来酸、酒石酸等制成盐类。
通过制成盐类来增加溶解度,还要考虑成盐后溶液的pH、溶解性、毒性、刺激性、稳定性、吸潮性等因素。
如:新生霉素单钠盐的溶解度是新生霉素的300倍,但其溶液不稳定而不能用。
二、增溶作用增溶是指某些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在溶剂中溶解度增大并形成澄清溶液的过程。
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称为增溶剂。
被增溶的物质称为增溶质。
每1g增溶剂能增溶药物的克数称增溶量。
对于水为溶剂的药物,增溶剂的最适HLB值为15-18.1、增溶机理表面活性剂之所以能增加难溶性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是因为其在水中形成“胶束”的结果。
胶束是由表面活性剂的亲油基团向内形成非极性中心区,而亲水基团则向外共同形成的球状体。
整个胶束内部是非极性的,外部是极性的。
由于胶束的内部与周围溶剂的介电常数不同,难溶性药物根据自身的化学性质,以不同方式与胶束相互作用,使药物分子分散在胶束中,从而使溶解量增大。
如非极性药物可溶解于胶束的非极性中心区;具有极性基团而不溶于水的药物,在胶束中定向排列,分子中的非极性部分插入胶束中心区,极性部分则伸入胶束的亲水基团方向;对于极性基团占优势的药物,则完全分布在胶束的亲水基团之间。
药剂试题
一. 选择题(1-20为单选题,21-25为多选题,36-35为配对选择题)单选1.油脂性软膏基质的水值是指A.1g基质所吸收水的克数B.常温下100g基质所吸收水的克数C.一定量的基质所吸收水的克数D.100g基质所吸收水的克数E.常温下1g基质所吸收水的克数2.下列与药物的溶解度无关的是A.药物的极性B.溶剂的极性C.溶剂的量D.温度E.药物的晶型3.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结构特征是A.结构中均有酯键B.结构中既有亲水基团,又有亲油基团C.结构中均具有醚键D.结构中均具有醇羟基结构E.结构中仅具有亲水基团4.固体分散体中药物分散的形式不包括A.药物通常以分子形式分散B.药物通常以微晶形式分散C.药物通常以胶态形式分散D.药物通常以聚合物形式分散E.药物通常以无定形状态分散5.可以避免肝脏受过作用的片剂A.控释片B.分散片C.舌下片D.肠溶片E.糖衣片6.改善粉体流动性的方法有:A.增加润湿性B.改善混合方法C.适当增加粒子径D.加入崩解剂E.增加含湿量7.层流净化特点表达错误的是A.层流净化可分为垂直层流和水平层流B.空气净化就是层流净化C.进入洁净室的空气经滤过处理D.层流净化可减少交叉污染8.某药物的水溶液在25℃±2℃时不同pH条件下测得的t0.9如下,请指出pHm是A B C D EpH 3 5 7 9 11 t0.9(d) 150 280 600 190 809.关于热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具有挥发性B.可被吸附C.对热较稳定D.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E.可引起人体温异常升高10.适用于物体表面、无菌室空气灭菌的方法是A.辐射灭菌法B.微波灭菌法C.干热灭菌法D.紫外线灭菌法E.湿热灭菌法11.静脉滴注大输液后发生大量红细胞破裂而溶血,其可能的原因A.输液含热原B.输液渗透压偏高C.输液渗透压偏低D.输液pH偏高E.输液pH偏低12.不属于靶向制剂的是A.药物-抗体结合物B.纳米囊C.微球D.环糊精包合物E.脂质体13.一些易水解的药物溶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可使稳定性提高的原因是A.两者形成络合物B.药物溶解度增加C.药物溶解度降低D.药物进入胶束内E.药物被吸附在表面活性剂表面14.药物制剂的有效期通常是指A.药物在室温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B.药物在室温下降百分之十所需要的时间C.药物在高温下降解一半所需要的时间D.药物在高温下降解百分之十所需要的时间E.药物在室温下降解百分之九十所需要的时间15.下列哪一项不能作为药用溶剂A.乙醇B.丙二醇—1、2D.二甘醇E.聚乙二醇16.下列关于提高浸出效率的措施中,哪一条是错误的A.适当提高温度B.加大浓度差C.选择适宜的溶媒D.选择浸出达平衡的时间E.将药材粉碎,越细越好17.制备脂质体的常用材料是A.胆固醇--磷脂B.磷脂--明胶C.PEG--明胶D.PEG一胆固醇E.明胶一甘油18.口服制剂设计一般不要求A.药物在胃肠道内吸收良好B.避免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作用C.药物吸收迅速,能用于急救D.制剂易于吞咽E.制剂应具有良好的外部特征19.下列哪种因素与增溶剂的增溶效果无关A.药物的分子量B.药物的pKaC.增溶剂的种类D.增溶剂的用量E.药物,增溶剂、溶剂的混合顺序20.制备复方碘口服溶液剂时加入碘化钾的作用是A.增溶B.补钾C.助溶D.增加离子强度E.防止碘挥发多选21.静脉注射液中可加入的成分为.A.等渗调节剂B.pH调节剂C.抗氧剂D.抑菌剂E.乳化剂22.生产注射剂时常加入适量活性炭,其作用为,.A.吸附热原B.增加主药稳定性C.脱色E.提高澄明度23.粉末直接压片可采用的稀释剂A.微晶纤维素B.可压性淀粉C.喷雾干燥法制得的乳糖D.羧甲基淀粉钠E.糊精24.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可用作A.粘合剂B.崩解剂C.薄膜包衣材料D.缓控释片剂辅料E.润滑剂25.在药剂中,PEG类可用作A.肠溶衣材料B.栓剂基质C.软膏基质D.薄膜衣材料E.滴丸剂基质B型题26.表面活性剂的亲水亲油平衡值C27.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急剧增大时的温度A28.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D29.表面活性剂溶解度下降,出现混浊时的温度B30.大多数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可作EA.Krafft点B.昙点C.HLB值D.CMCE.杀菌与消毒剂31.干热空气灭菌法最合适32.流通蒸汽灭菌法最合适33.热压灭菌法最合适34.过滤灭菌法最合适35.干热空气灭菌法和气体灭菌法均可A.林格液B.液状石蜡与磺胺粉C.抗坏血酸注射液D.胰岛素注射剂E.磺胺粉二. 填空题(0.5*20)1.实验制备混悬剂常将药物先与液体(1:0.5)研磨成糊状,此方法称为。
北中大中药药剂学实验指导05溶液型与胶体型液体药剂的制备
实验五溶液型与胶体型液体药剂的制备一、实验目的1.掌握液体药剂制备过程的各项基本操作。
2.掌握溶液型、胶体型液体药剂配制要点与质量检查方法。
二、实验原理(一)溶液型液体药剂溶液型液体药剂系指药物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分散在溶剂中形成的供内服或外用的真溶液。
溶液的分散相小于Inm,均匀澄明并能通过半透膜。
常用溶剂为水、乙醇、丙二醇、甘油或其混合液、脂肪油等。
属于溶液型液体药剂的有:溶液剂、芳香水剂与露剂、甘油剂、醋剂和单糖浆剂等。
溶液剂的制备方法有三种,即溶解法、稀释法和化学反应法,三种方法在一定场合下可灵活使用,其中溶解法最为常用。
根据需要还可选用增溶剂、助溶剂、潜溶剂、防腐剂、矫味剂、着色剂等各种附加剂。
1.增溶增溶是指某些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在溶剂中增加溶解度的过程。
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称为增溶剂,其最适HLB值为15〜18。
2.助溶助溶是指难溶性药物与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络合物、复盐或缔合物等,从而增加药物溶解度的过程。
例如碘化钾与碘可形成络合物,而制得5%的碘溶液剂。
3.潜溶潜溶是指应用混合溶剂时,在混合溶剂中各溶剂达到某一比例时,药物溶解度出现极大值的现象。
(一)胶体溶液型液体药剂胶体溶液剂分为高分子溶液剂和溶胶剂。
高分子溶液剂(也称亲水胶体)系指高分子化合物以单分子形式溶解于溶剂中制成的单相均匀分散体系。
溶胶剂(也称疏水胶体)系指胶体微粒分散于分散媒中形成的多相不均匀分散体系。
胶粒为多分子聚集体,属于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1.高分子溶液的制备由于高分子化合物分子量大,首先要经过溶胀过程。
制备时须加大药物与溶媒的接触面,先将胶粉撒布于液面上,使其自然吸水使体积膨胀,完成有限溶胀过程;略加搅拌或加热达到无限溶胀,直至胶粒完全溶解,即得。
为增加接触面,还可采用提高胶粒粉碎度、加液研磨或加入分散剂等法。
2.溶胶剂的制备(1)分散法:分为研磨法、胶溶法和超声波分散法等。
常用机械如胶体磨与乳匀机等。
溶出度测定实验报告(共4篇)
溶出度测定实验报告(共4篇)溶出度实验数据处理溶出度实验数据处理1.绘制标准曲线2.根据回归方程,计算样品的浓度和溶出百分率3.求溶出累积百分数根据单指数函数公式处理Y=Y∞(1-ekt)式中Y为t时间累积释放百分率,Y∞为相当长时间药物累积释放度(通常为100%),上式整理后得:Log(Y∞-Y)=LogY∞-kt/2.303 即Log(Y∞-Y)对t呈直线关系。
试片药物释放常数k为.......;50s释放百分率为.....代入公式计算得50s累积释放百分率为83.28%.篇二:实验十溶出度检查实验十溶出度检查一、实验目的1、掌握用转篮法测定片剂溶出度的操作步骤、结果计算和判断标准2、熟悉溶出度测定仪的使用方法3、巩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正确使用二、实验原理溶出度系指药物从片剂、胶囊剂或颗粒剂或固体制剂在规定条件下溶出的速度和程度。
凡检查溶出度的制剂,不再进行崩解时限的检查。
A?溶出度(%)?1?D?1000100?100% 1%E1?Scm按中国药典的规定,判断是否合格。
规定限度(Q)为标示量的75%。
三.实验仪器和试剂:1.仪器:溶出度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超声仪、注射器、微孔滤膜、吸量管、烧杯、2.试药:吡哌酸片(规格0.25g)四、实验内容:1. 溶出度仪调试:对溶出度仪器装置进行调试,使桨叶底部距离溶出杯的内底部15mm±2mm。
2. 溶出度测定:取供试品6片,分别投入6个转篮内,奖转篮降入容器内,开始计时。
经30分钟时,取溶液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2ml,加0.04%氢氧化钠溶液稀释成100ml,摇匀;照紫外分光光度法在273nm 的波长处测定吸光度,计算含量与溶出度。
按吡哌酸的吸收系数(E 1%1cm)为1339计算每片的溶出度。
五、结果和分析1. 结果2. 结果判断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判为合格。
(1)6片中,每片的溶出量按标示量计算,均不低于规定限度(Q)。
(2)6片中,如有1~2片低于Q,但不低于Q -10%,且其平均溶出量不低于Q;(3)6片中,有1~2片低于Q,其中仅有1片低于Q -10%,但不低于Q -20%,且其平均溶出量不低于Q时,应取6片复试;初、复试的12片中,有1~3片低于Q,其中仅有1片低于Q -10%,但不低于Q -20%,且其平均溶出量不低于Q。
药剂学实验4(片剂与溶出度)
实验12 片剂的制备一、实验目的1.初步掌握湿法制粒压片的过程和技术。
2.了解单冲压片机的调试,能正确使用单冲压片机。
3.会分析片剂处方的组成和各种辅料在压片过程中的作用。
4.掌握片剂的质量检查方法。
二、实验指导片剂系指药物与适宜的辅料均匀混合,通过制剂技术压制而成片状的固体制剂。
片剂由药物和辅料二部分组成。
辅料是指片剂中除主药外一切物质的总称,亦称赋形剂,为非治疗性物质。
加入辅料的目的是使药物在制备过程中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可压性;有一定的黏结性;遇体液能迅速崩解、溶解、吸收而产生疗效。
辅料应为“惰性物质”,性质稳定,不与主药发生反应,无生理活性,不影响主药的含量测定,对药物的溶出和吸收无不良影响。
但是,实际上完全惰性的辅料很少,辅料对片剂的性质甚至药效有时可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要重视辅料的选择。
片剂中常用的辅料包括填充剂、润湿剂、黏合剂、崩解剂及润滑剂等。
通常片剂的制备包括制粒压片法和直接压片法二种,前者根据制颗粒方法不同,又可分为湿法制粒压片和干法制粒压片,其中湿法制粒压片较为常用。
湿法制粒压片适用于对湿热稳定的药物。
其一般工艺流程如下:三、实验内容(一)片剂成品的制备1.阿咖酚片的制备[处方] 每片用量(g)制100片乙酰水杨酸 0.230咖啡因 0.030对乙酰氨基酚 0.126淀粉 0.03g10%PVP乙醇溶液适量滑石粉 0.01g[制法]混合――制软材――制粒――干燥――整粒――压片取乙酰水杨酸、咖啡因、对乙酰氨基酚混合均匀,加入10%PVP乙醇溶液拌和制成软材,将软材通过20-24目筛制湿颗粒,湿颗粒于60-700C烘干30分钟,得到干颗粒通过24-28目筛整粒,然后加入淀粉、滑石粉混合均匀,压片。
[附注](1)粘合剂用量要适当,使软材达到以手握之可成团,手指轻压又能分裂但不成粉状为度,即“团而不粘,裂而不散”。
湿颗粒以无长条、块状和细粉为宜。
(2)本品采用湿法制粒,但乙酰水杨酸易水解,所以采用PVP乙醇溶液,防止主药水解。
溶解度的实验测定
溶解度的实验测定溶解度是化学中一项重要的物理性质,它表示单位溶剂中能溶解的最大溶质数量。
实验测定溶解度是了解物质溶解特性的有效方法,本文将介绍溶解度的实验测定方法及其应用。
一、实验目的掌握测定固体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的方法,了解溶解度与温度、浓度等因素的关系。
二、实验器材和试剂1. 实验器材:(1) 高精密电子天平(2) 10 mL量筒(3) 温水槽(4) 磁力搅拌器2. 实验试剂:(1) 溶剂:蒸馏水(2) 溶质:氢氧化钠(NaOH)粉末三、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1) 将电子天平置于平稳的实验台面上,并调零。
(2) 准备一定容积的蒸馏水用于实验,加入温水槽中使其温度稳定在25℃。
2. 测定溶解度:(1) 取一小量氢氧化钠粉末,称量并记录其质量。
(2) 将称取得氢氧化钠粉末加入10 mL量筒中。
(3) 加入适量的蒸馏水,使溶质完全溶解。
(4) 将溶液置于磁力搅拌器上搅拌,保持均匀性。
(5) 继续加入蒸馏水,直到出现氢氧化钠不再溶解的现象。
(6) 记录此时剩余未溶解溶质的质量,并计算出溶解度。
四、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根据实验步骤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包括初始质量、最后质量等。
根据所得数据计算溶解度,并进一步分析溶解度与温度、浓度等因素的关系。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溶解度与温度、浓度等因素的关系规律,并结合理论知识进行解释。
讨论实验可能存在的误差来源,并提出改进措施。
六、实验的应用溶解度的实验测定方法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实验测定溶解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物质的溶解特性,指导药物的配方和溶媒的选择,优化化工生产过程,提高产品的质量等。
七、实验总结通过本实验,我们掌握了测定固体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的方法,并了解了溶解度与温度、浓度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同时也认识到了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为今后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提供了一定的经验。
以上就是溶解度的实验测定的详细步骤和相关内容。
溶液和溶解度
溶液和溶解度溶液是由溶质完全溶解于溶剂而形成的一种混合物。
在溶液中,溶质是以微观粒子(原子、离子或分子)的形式分散在溶剂中。
溶解度是指在特定温度和压力下,溶质在溶剂中能够溶解的最大数量。
一、溶液的形成溶液的形成涉及到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
当溶质的吸引力与溶剂的吸引力相当或更强时,溶涨度较高。
相反,当溶质的吸引力较弱,可能无法充分溶解在溶剂中。
溶液的形成过程可以用溶解作用来描述。
溶解作用涉及到三个步骤:溶质颗粒从独立的状态中脱离,溶剂颗粒被展开以容纳溶质颗粒,并且在溶液中溶质和溶剂颗粒重新组合。
二、溶解度的影响因素1. 温度:通常情况下,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也会增加。
这是因为在相同体积的溶液中,高温会增加溶剂分子的运动能力,从而有利于溶质颗粒的溶解。
2. 压力:在大多数情况下,压力对溶解度的影响不大,因为溶解是一个基于分子间相互作用的过程,而不是压力效应。
3. 溶剂性质:溶剂的极性和溶质的极性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溶解度的重要因素。
通常,极性溶质在极性溶剂中溶解度较高,而非极性溶质在非极性溶剂中溶解度较高。
4. 溶质浓度:当溶质浓度较高时,溶解度也会受到影响。
当溶质浓度接近饱和时,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增强,导致溶解度下降。
三、饱和溶液和过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是指在特定温度和压力下,溶液中溶质的浓度达到最大值的溶液。
在饱和溶液中,溶质以溶解和析出之间的动态平衡存在。
过饱和溶液是指溶液中溶质的浓度高于其溶解度的情况。
过饱和溶液的形成通常需要先在饱和溶液中溶解更多的溶质,然后通过降低温度或其他方法阻止溶质析出。
四、溶解度与溶液浓度的计算溶解度可以用溶质在单位体积溶剂中的物质的质量或摩尔数量来表示。
通常以g/L或mol/L为单位。
溶解度与溶液浓度之间存在数学关系。
例如,对于一些溶质来说,当温度不变时,溶解度与溶液的浓度成正比。
当溶液的浓度达到溶解度时,溶质开始在溶液中析出。
五、应用领域溶解度的了解对于很多领域都非常重要。
药液的配置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熟悉药液配置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药液配置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效率。
二、实验原理药液配置是指将药物与溶剂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制备成一定浓度的溶液。
在实验过程中,要确保药物与溶剂的混合均匀,避免出现沉淀、结晶等现象。
同时,要注意溶剂的选择,确保药物在溶剂中的稳定性。
三、实验仪器与药品1. 仪器: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滴定管、滤纸、药匙等。
2. 药品:药物(如氯化钠)、溶剂(如蒸馏水)。
四、实验步骤1. 称取一定量的药物:使用天平准确称取所需药物的质量。
2. 溶解药物:将称取的药物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溶剂,用玻璃棒搅拌,直至药物完全溶解。
3. 定容:将溶解好的药物溶液转移至容量瓶中,用溶剂冲洗烧杯和玻璃棒,将冲洗液一并转移至容量瓶中。
然后,向容量瓶中加入溶剂,直至液面接近刻度线。
最后,用滴定管滴加溶剂,使液面恰好达到刻度线。
4. 混合均匀:盖紧容量瓶塞,颠倒混合均匀。
5. 贴标签:在容量瓶上贴上标签,注明药物名称、浓度、配制日期等信息。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药液浓度:根据实验计算,所配制药物的浓度为C mol/L。
2. 药物溶解度:根据实验观察,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较好,未出现沉淀、结晶等现象。
3. 溶剂选择:根据实验结果,所选溶剂对药物具有良好的溶解性,保证了药物在溶液中的稳定性。
六、实验注意事项1. 准确称量药物:使用天平时,注意砝码与样品的位置,确保称量准确。
2. 溶解药物:在溶解过程中,注意搅拌速度,避免产生气泡。
3. 定容:在定容过程中,注意观察液面,避免超量或不足。
4. 混合均匀:在混合过程中,注意颠倒容量瓶,确保药液混合均匀。
5. 标签贴法:标签应贴在容量瓶的侧面,便于观察。
七、实验总结本次实验成功配置了所需浓度的药液,通过实验操作,掌握了药液配置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细节,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同时,通过本次实验,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为今后实验工作打下了基础。
《药物分析》模拟卷_答案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药物分析》模拟卷参考答案-------------------------------------------------------------------------------------请保持卷面整洁,答题字迹工整。
一、单选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在正确答案上打“√”或在括号内填上正确的答案编号)1. 中国药典组成(D)A.前言、目录、正文、附录B.前言、药品标准、附录、指导原则C.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D.凡例、正文、附录、索引E.原料、制剂、辅料、试剂2. 以下属于偶然误差的是( C )A.仪器误差B.操作原因C.室温变化D.重复出现E.试剂不纯3. 具有直接三氯化铁反应的药物是(D)A.氯氮卓B.维生素CC.醋氨苯砜D.对氨基水杨酸钠E.乙酸水杨酸4. 用高氯酸滴定液直接滴定硫酸奎宁,1摩尔硫酸奎宁消耗几摩尔高氯酸(E)A. 1/3B. 1/4C. 2D. 1/2E. 35. 需要检查含量均匀度的制剂(A)A.小剂量片剂B.软膏剂C.小规格注射剂D.滴眼剂E.糖浆剂6. Lambert-Beer定律A=lg(1/T)=ELC中,A、T、L分别代表(B)A. A-吸光度,T-光源,L-液层厚度(mm)B. A-吸光度,T-透光率,L-液层厚度(cm)C. A-吸光度,T-温度,L-液层厚度(cm)D. A-吸收系数,T-透光率,L-液层厚度(dm)E. A-吸收系数,T-透过系数,L-液层厚度(cm)7. 某药物中重金属限量为2ppm,表示(B)A.重金属量是药物本身重量的万分之二B.该药物中重金属含量不得超过百万分之二C.该药物中重金属量不得超过2.0μgD.检查中用了1.0g供试品,检出了2.0μg重金属E.该药物中重金属含量不得超过0.002%8. 反相色谱法中最常用的流动相是(D)A.乙醇-缓冲液B.乙醇-水C.四氢呋喃-冰醋酸D.甲醇-水E.正己烷-异丙醇9.中国药典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中药材中(D)A. 重金属B.有关物质C. 微量元素D. 有害元素E.特殊杂质10. 中国药典所收载的亚硝酸钠滴定法中指示终点的方法为(B)A.电位法B.永停法C.外指示剂法D.不可逆指示剂法E.电导法二、配伍选择题(共10题,每题1.5分,共15分,在括号内填上正确的答案编号)(1~3题共用备选答案)A.药典的正文部分B.药典的凡例部分C.药典的前言部分D.另行出版的配套丛书E.药典的附录部分1. 药品红外光谱图(D)2. 药物溶解度的定义(B)3. 药用辅料的质量标准(A)(4~5题共用备选答案)A.同一实验室同一分析人员测定所得结果的精密度B.不同实验室同一分析人员测定所得结果的精密度C.同一实验室同一分析人员不同时间测定所得结果的精密度D.重复进样同一测定液所得结果的精密度E.不同实验室不同分析人员测定所得结果的精密度 4. 重复性( A ) 5. 重现性( E )(6~8题共用备选答案) A.对对样样C A A C ⨯=B.%100)(0⨯⨯⨯-WTF V VC. s s x x C A A f C ''⨯=/ D. L a a C tD ⨯⨯=][100% E.%100)(0⨯⨯⨯-WTF V V 6. 直接滴定法含量计算公式( B )7. 高效液相-内标法计算供试液中被测物浓度 ( C ) 8. 紫外对照品比较法计算供试液中被测物浓度( A )(9~10题共用备选答案)A.重氮化-偶合反应B.三氯化铁反应C.硫色素反应D.麦芽酚反应E.戊烯二醛反应 9. 链霉素的特征反应( D ) 10. 维生素B 1的特征反应( C )三、多选题(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在正确的答案上打“√”或在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编号) 1. 含量测定方法的验证指标包括( ABCD )A.线性与范围B.精密度C.准确度D.专属性E.定量限2. 用TLC 法检查药物中杂质时,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 ( ABC )A .以实验条件下显色剂对杂质的检出限来控制B .供试品溶液自身稀释对照法C .杂质对照品法D .可能存在的杂质替代品对照法E .C + D 法3. 片剂的标示量即( CE )A.百分含量B.相对百分含量C.规格量D.每片平均含量E.生产时的处方量4. 色谱分析中系统适用性试验包括(ABE)A.柱效B.分离度C.重现性D.线性E.拖尾因子5. 紫外光谱法鉴别药物时常用的测定方法有(ACDE)A.测定λmax或同时测定λminB.标准图谱对照法C.测定一定波长处的%1E值1cmD.经化学处理后,测定其反应产物的吸收光谱特性E.测定两波长处的吸光度比值四、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3分,共15分)1. 特殊杂质——是指在特定药物的生产和贮藏过程中引入的杂质,即为某药物所特有的杂质。
实验五软膏剂的制备及软膏中药物释放度的测试
目录
• 实验目的 • 实验原理 • 实验步骤 • 结果分析 • 实验结论
01
CATALOGUE
实验目的
掌握软膏剂的制备方法
01
掌握软膏剂的基质选择原则和制备工艺流程。
02
熟悉各种软膏剂基质的性质和特点,以便根据药物性质和临床
需求选择合适的基质。
掌握基质与药物的比例和混合方法,确保药物均匀分散在基质
05
CATALOGUE
实验结论
对软膏剂制备及药物释放度测试的总结
实验过程
本实验通过不同的制备方法和条件,制备了多种软膏剂,并对其药物释放度进行了测试。
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不同的制备方法和条件对软膏剂的药物释放度有显著影响。某些制备方法 能够更好地控制药物释放,使药物在皮肤上缓慢释放,从而提高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THANKS
感谢观看
根据实验要求准备药物释放度测 试仪、恒温水浴、计时器等仪器
。
安装测试装置
将软膏剂置于药物释放度测试仪的 测试室中,安装好恒温水浴和计时 器。
检查测试环境
确保测试环境温度、湿度等符合实 验要求。
软膏中药物释放度的测试
设定测试条件
根据实验要求设定恒温水浴的温度、计时器的时长等 条件。
开始测试
启动计时器,观察并记录药物从软膏剂中释放的情况 。
影响因素
药物释放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软膏剂的组成、制备工艺、药物性质和皮肤特性等。对这些因素进 行分析,有助于优化软膏剂的配方和制备工艺。
结果与疗效的关联分析
疗效评价
为了评估软膏剂的效果,需要进行疗效评价。这可以通过对照实验的方式进行,比较使用软膏剂组与对照组之间 的差异。
药物化学实验报告
4、实验结果:
药品
溶剂用量(ml)
溶解度情况
水
乙醇
氯仿
水
乙醇
氯仿
乙酰水杨酸
对乙酰氨基酚
磺胺醋酰
(二)药物的熔点测定实验
1、药物的熔点是固体有机药物的一个重要的物理常数。不同的药物,其熔点不同。可通过测定药物的熔点来鉴别药物的纯度。
三、实验原理及方法
(一)药物的溶解度实验
1、药品的近似溶解度:
极易溶解系指溶质1g(ml)能在溶剂不到1ml中溶解;
易溶系指溶质1g(ml)能在溶剂1~不到10ml中溶解;
溶解系指溶质1g(ml)能在溶剂10~不到30ml中溶解;
略溶系指溶质1g(ml)能在溶剂30~不到100ml中溶解;
微溶系指溶质1g(ml)能在溶剂100~不到1000ml中溶解;
三、实验原理
磺胺的N1和N4均可被乙酰化,当N1成单盐离子型时,反应活性最强,可主要乙酰化于N1上,故可在NaOH和醋酐交替加料,控制pH12~14,保持N1为钠盐时,来制取磺胺醋酰钠。
四、实验步骤
在三颈瓶中加入17.2g的SN和22.5%的NaOH溶液22ml,搅拌,水浴逐渐升至50-55℃,待物料溶解后加入醋酐3.5ml,5分钟后加入77%NaOH 2.5ml,每隔5分钟将10ml醋酐与77%的NaOH溶液10ml以每次2ml交替加入,始终维持反应液的pH值为12~14,保持30分钟。
实验一对乙酰氨基酚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选择性乙酰化对氨基酚羟基的方法。
2、掌握易被氧化产品的精制方法。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用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实验目的
• 了解药物只有在溶解状态才较易为动物机 体所吸收并产生药效。
[原理]
药物被机体摄取的过程称为吸收,即药物从用药 部位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
药物的吸收分为消化道吸收、口腔吸收、直肠吸 收、皮肤吸收和注射吸收等。 大多数药物需呈溶解状态才能被吸收。
Ba2+
钡是一种肌肉毒,过多的钡离子被吸收入血 后,可对骨骼肌、平滑肌等各种肌肉组织产生过 度的刺激和兴奋作用(肌肉中分布最多)。严重中 毒出现低血钾症候群,可导致动物机体四肢瘫软、 心肌受累、呼吸麻痹而死亡。 钡盐分为可溶性钡盐和不溶性钡盐。不同的 钡化合物的毒性大小与溶解度有关,溶解度越高, 毒性越大。可溶性钡盐如氯化钡等,给药后可迅 速被吸收,有剧毒,可引起实验动物中毒死亡。 不溶性钡盐如硫酸钡等不溶于水,给药后不吸收, 故无毒,对实验动物正常活动无影响。
• [注意事项] • 1. 注意动物的编号(标记)。 • 2. 各项实验用的注射器及针头应注意区分, 每次注射之前应洗净注射器,以免影响实 验结果。
[记录]
鼠号
1
体重 药物及剂量 表现及死
0.2ml/10g
BaCl2
BaSO4
[讨论]
•药物作用与药物溶解度的关系。
二.实验材料
药物——1%氯化钡溶液,1%硫酸钡溶液。 器械——注射器、针头、大烧杯、表面皿、天平。 动物——小白鼠。
三.实验方法
1.取小白鼠两只,编号后称重,并观察给药前的情况。
2.第一号小白鼠腹腔注射1%氯化钡溶液0.2ml/10g, 第二号小白鼠腹腔注射1%硫酸钡悬液0.2ml/10g, 然后分别放入两个大烧杯中,观察动物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