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药剂学-第二章药物溶液形成理论资料

合集下载

药剂学:第二章 药物溶液的形成理论

药剂学:第二章  药物溶液的形成理论

δ/J1/2/cm3/2 21.89 28.84 24.14 19.64 25.77 25.57 22.30
二、药用溶剂的性质
➢ 溶解度参数(solubility parameter)
溶剂δ越大 极性越大。 两溶剂δ越接近 越互溶。
问:测定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宜采用何种溶剂? 为什么?
生物膜的δ平均值约为21.07±0.82 正辛醇的δ值21.07
第二章 药物溶液的形成理论
第二章 药物溶液的形成理论
第一节 药用溶剂的种类和性质 第二节 药物的溶解度与溶解速度 第三节 药物溶液的性质与测定方法
第一节 药用溶剂的种类和性质
一、药用溶剂的种类
(一)水
稳定、生物相容性好
(二)非水溶剂
作用:增? 大药物溶解度 / 稳定性
(二)非水溶剂
1.醇与多元醇类 乙醇、丙二醇、甘油、PEG
20.04 20.46 23.11 21.07 26.59 26.59 29.66 26.59 30.27 36.20 47.86
一些药物的摩尔体积与溶解度参数
晶体 苯甲酸 咖啡因 对羟基苯甲酸甲酯
萘 苯巴比妥 磺胺嘧啶 甲苯磺丁脲
V/cm3/mol 104 144 145 123 137 182 229
二、药用溶剂的性质
➢ 介电常数(dielectric constant)
一些溶剂的介电常数(20℃)
溶剂
H2SO4 HCONH2
H2O HCOOH
H2NNH2 HCON(CH3)2
CH3OH C2H5OH CH3COCH3 (CH3CO)2O
介电常数
110 109 80.4 57.9 53.0 37.6 33.6 25.1 21.2 20.0

2023年初级药师考试复习笔记药剂学浸出技术与中药制剂药物溶液的形成理论表面活性剂

2023年初级药师考试复习笔记药剂学浸出技术与中药制剂药物溶液的形成理论表面活性剂

药剂学浸出技术与中药制剂、药物溶液的形成理论、表面活性剂一、浸出技术与中药制剂1.浸出操作与设备药材的来源于品种的鉴定药材品质检查有效成分或总浸出的测定药材的预解决含水量测定(9%~16%)药材的粉碎: 药物规定有特别细度, 或有刺激性, 毒性较大者, 则宜用湿法粉碎浸润、渗透过程(含多量脂肪油或蜡质的药材, 须先行脱脂或脱蜡解决后方可用水或乙醇浸出)解吸、溶解过程扩散过程(浸出成分的扩散速度可用Ficks第一扩散公式来说明)置换过程(浸出的关键在于保持最大浓度梯度)适当用酸, 可以促进生物碱的浸出适当用碱, 可以促进某些有机酸的浸出溶剂具有适宜的pH值也有助于增长制剂中某些成分的稳定性应用适宜的表面活性剂常能提高浸出溶剂的浸出性能药材的粉碎限度: 适宜的粉碎限度有助于浸出, 但过细粉末并不适于浸出浸出温度: 一般药材的浸出在溶剂沸点温度下或接近于沸点温度进行比较有利浓度梯度: 浓度梯度越大浸出速度越快浸出压力: 提高浸出压力有助于加快浸润过程药材与溶剂相对运动速度:相对运动速度加快, 能使扩散边界层变薄或边界层更新加快, 而有助于浸出过程新技术的应用煎煮法浸渍法浸出方法渗漉法大口树脂吸附分离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二氧化碳作为萃取剂)单级浸出工艺间歇式提取器多级浸出工艺连续逆流浸出工艺自然蒸发沸腾蒸发常压干燥减压干燥喷雾干燥冷冻干燥2.常用的浸出制剂剂型概念特点浸出方法汤剂(煎剂)是用中药材加水煎煮, 去渣取汁制成的液体制剂煎煮法酒剂指药材用蒸馏酒浸取或溶解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浸渍法、渗漉法酊剂药物用规定浓度的乙醇提取或溶解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 亦可用流浸膏稀释制成, 或用浸膏溶解制成具有毒剧药品的酊剂, 每100ml相称于原药物10g, 其他酊剂, 每100ml相称于原药物20g稀释法、溶解法浸渍法、渗漉法流浸膏剂指药材用适宜的溶剂浸出有效成分, 蒸去部分溶剂, 调整浓度至规定标准而制成的液体制剂流浸膏剂每1ml相称于原药材1g渗滤法浸膏剂指药材用适宜的溶剂浸出有效成分, 蒸去所有溶剂, 调整浓度至规定标准所制成的膏状或粉状的固体制剂浸膏剂每1ml相称于原药材2~5g煎煮法、渗漉法煎膏剂(膏滋)指中药材用水煎煮, 去渣浓缩后, 加糖或炼蜜制成的稠厚半流体状制剂煎煮法颗粒剂药材提取物与适宜的辅料或与药材细粉制成的颗粒状内服制剂分为可溶性、混悬性、泡腾性三类二、药物溶液的形成理论1.药用溶剂的种类与性质水醇与多元醇类: 乙醇、丙二醇、甘油、聚乙二醇200(400、600)、丁醇、苯甲醇醚类: 四氢糠醛聚乙二醇醚、二乙二醇二甲基醚酰胺类: 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乙酰胺酯类: 三醋酸甘油酯、乳酸乙酯、油酸乙酯、苯甲酸苄酯、肉豆蔻酸异丙酯植物油类: 花生油、玉米油、芝麻油、红花油亚砜类: 二甲基亚砜介电常数:反映溶剂分子的极性大小, 介电常数大的溶剂极性大, 介电常数小的极性小。

药物溶液的形成理论-PPT课件

药物溶液的形成理论-PPT课件

一、药用溶剂的种类
(一)水 • 水是最常用的极性溶剂,理化性质稳定, 生理相容性好,根据制剂的需要制成纯 化水、注射用水与无菌注射用水。 (二)非水溶剂
• 醇类与多元醇;醚类;酰胺类;酯类; 植物油类;亚砜类。
二、药用溶剂的性质
溶剂极性大小常以介电常数和溶解度参数衡量。
(一)介电常数 (dielectric constant)


潜溶剂:混合溶剂中各溶剂在某一比例时,药物 的溶解度出现极大值的溶剂(cosolvent) 。
潜溶剂机理:
(1)两溶剂之间发生氢键缔合 (2)改变了溶剂的介电常数
8.添加物的影响
(1)助溶剂:加入第三种物质时,可增加难溶性
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这第三种物质称为助溶剂。 助溶剂可溶于水,多为低分子化合物。

药物溶解过程中,溶解度与温度关系式:
lnS2/S1= △Hs/R(1/T1-1/T2) 式中: S1 、S2—分别在温度T1和T2下的溶解度; △Hs—溶解焓,J/mol;R—摩尔气体常数。
6. pH与同离子效应

pH影响:有机弱酸、弱碱及其盐类在水中溶
解度受pH影响很大。 弱酸:pHm=pKa+lg(S-S0/S0) 弱碱:pHm=pKa+lg(S0/S-S0)


溶剂的介电常数表示在溶液中将相反电荷分开的 能力,它反映溶剂分子的极性大小。 介电常数借助电容测定仪,通过测定溶剂的电容 值C求得: ε = C/C0 介电常数大的溶剂的极性大,介电常数小的极性 小。

(二)溶解度参数(solubility parameter)
溶解度参数是表示同种分子间的内聚力,

(二)溶解度的测定方法

药剂2 22章

药剂2 22章

药剂2 22章药剂2-22章------第二章药物溶液的形成理论――1,水:最常用极性溶剂化学性质平衡存有较好的生理相容性稀释慢。

――2,非水溶剂:药物在水中容易水溶性或不平衡时用。

――3,常用的非水溶剂主要有:1醇与多元醇类―能与水混溶2醚类―能与乙醇、丙二醇和甘油混溶3酰胺类―能与水和乙醇混溶4酯类5植物油类6烃类7亚砜类―能与水和乙醇混溶。

――4,药用溶剂的性质:溶剂的极性大小常以介电常数和溶解度参数的大小来衡量――5,介电常数:指将恰好相反电荷在溶液中分离的能力,充分反映溶剂分子的极性大小。

介电常数小溶剂极性小。

――6,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介电常数:水80―无机盐有机盐、二醇类50―糖鞣质、甲醇乙醇―蓖麻油蜡、醇酮氧化物高级醇20―树脂挥发油弱电解质、乙烷苯四氯化碳乙醚5―脂肪石蜡烃类汽油、矿物油植物油0(极性递减)(水溶性递减)。

――7,溶解度参数:系指同种分子间的内聚力,也就是则表示分子极性大小的一种量度。

溶解度参数越大,极性越大。

――8,正辛醇模拟生物膜相测定分配系数的溶剂:药物在体内转运过程中,药物分子能溶于生物膜极为重要,但生物膜不是简单的溶剂。

因此,简单的溶液理论并不适用于体内。

生物膜脂层的溶解度参数的平均值为17.80+-2.11与正丁烷的和环己烷的溶解度参数接近。

整个膜的平均值为21.07+-0.82,很接近正辛醇的因此正辛醇常作为模拟生物膜相测定分配系数的溶剂――9,溶解度;系指在一定温度(气体在一定压力)下,在一定量溶剂中超过饱和状态时熔化的最小药量,就是充分反映药物溶解性的关键指标。

常用一定温度之下100g溶剂中或100ml溶液中熔化溶质的最小克数去则表示。

――10,药物的特性溶解度;药物不含任何杂质,在溶剂中不发生解离和缔合,也不发生相互作用时所形成的饱和溶液的浓度。

(在测定数份不同程度过饱和溶液,测定药物在饱和溶液中的浓度)------11,药物的均衡溶解度(又称表观溶解度)测药物实际浓度s,对溶液浓度c作图,图中曲线转折点a,即为为均衡溶解度)――12,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1.药物的分子结构:相似相溶、药物分子与溶剂分子间氢键―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增大;药物分子形成分子内氢键―极性溶剂中溶解度减小,非极性溶剂中溶解度增大;有机弱酸弱碱药物制成可溶性盐,难溶性药物分子中引入亲水集团溶解度增加2,溶剂化作用与水合作用;药物离子的水合作用与药物离子性质有关,阳离子和水之间的作用力强以至于阳离子周围保持有一层水。

1.药物溶液的形成理论介绍

1.药物溶液的形成理论介绍
6
一、药用溶剂的种类





非水溶剂: 醇与多元醇:乙醇、丙二醇、甘油、PEG-200 PEG400、PEG600、丁醇、苯丙醇等,能与水 混溶。 醚类:四氢糠醛聚乙二醇醚、二乙二醇二甲基 醚等,能与乙醇、丙二醇和甘油混溶。 酰胺类:二甲基甲酰胺(DMF)、二甲基乙酰 胺等(DMAC),能与水和乙醇混溶。 (第二类溶剂)
第二篇 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 (物理药剂学)




药物溶液的形成理论 表面活性剂 微粒分散体系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粉体学基础 流变学基础 药物制剂的设计
第二章 药物溶液的形成理论
2
药物溶液



溶剂:种类、性质 溶质(药物):溶解度、影响溶解度因素、增 加溶解度方法、溶出度 溶液:渗透压、pH值、解离常数、表面张力、 粘度等
3
应用
1.液体制剂:注射剂 外用:洗剂、搽剂、滴耳剂等 内服:合剂、芳香水剂等 冻干粉针复溶 2.半固体制剂:基质配制 3.固体制剂:溶液配制 溶出
4
第一节 药用溶剂的种类和性质

一、药用溶剂的种类

二、药用溶剂的性质
5
一、药用溶剂的种类

水: 理化性质稳定,生理相容性好 制药用水: 纯化水 注射用水 无菌注射用水
34
3、溶剂化物


药物在结晶过程中,溶剂分子进入晶格使晶型 发生改变,形成溶剂化物(solvate). 如溶剂为水,即为水合物。

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速率以有机溶剂化物 最高、无水物次之,而水合物最低。
有机化物>无水物>水合物
35
36
4、晶型的影响
37

药剂学重点总结

药剂学重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1. 药剂学的概念: 是将原料药制备成用于治疗,诊断,预防疾病所需的制剂的一门学科2.药物剂型(Dosage form)(简称“剂型” )适合于疾病的诊断、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

第二章药物溶液的形成理论1. 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药物极性溶剂:药物分子的溶剂化作用与水合作用,有机溶剂化物>无水物>水合物药物的多晶型:无定型>亚稳型>稳定型,温度,pH,同离子效应粒子大小(公式:因此我们减小粒径来增大难容性药物溶解度,如微粉化),混合溶剂a 助溶剂hydrotropy :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分子间的络合物、复盐或缔合物等,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

这第三种物质称为助溶剂。

①有机酸及其钠盐:苯甲酸钠、水杨酸钠等②酰胺类化合物:乌拉坦、尿素、乙酰胺等。

b 增溶剂solubilization: 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在溶剂中溶解度增大并形成澄清溶液的过程。

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称增溶剂, 被增溶的物质称为增溶质。

c 潜溶剂cosolvent: 在混合溶剂中各溶剂在某一比例时,药物的溶解度比在各单纯溶剂中的溶解度大,而且出现极大值,这种现象称为潜溶,这种溶剂称为潜溶剂。

如乙醇、丙二醇。

3. 等张溶液istonic solution :是指溶液的张力与红细胞的张力相等,也就是药物溶液与细胞接触时使细胞功能和结构保持正常,红细胞在该溶液中不发生溶血。

4. 等渗溶液:系指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5. 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方法:制成可溶性盐、引入亲水基团、加入潜溶剂、加入助溶剂、加入增溶剂6 药物溶出速度方程Noyes-Wh 方程:dC/dt= KS(CS-C)=DS/Vh(CS-C)dC/dt ——溶出速度;K ——溶出速度常数; S ——固体的表面积;Cs——溶质在溶出介质中的溶解度;C——t 时间溶液中溶质的浓度。

D——溶质在溶出介质中扩散系数;V——溶出介质体积;h——扩散层的厚度。

药剂前九章重点

药剂前九章重点

第一章绪论【掌握】药剂学的概念与任务【药剂学的概念】药物剂型(Dosage form) (简称“剂型”)适合于疾病的诊断、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

药物制剂(Preparations )(简称“制剂”)以剂型制成的具体药物品种。

【药剂学的任务】 1、药剂学基本理论的研究2、新剂型的研究与开发3、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4、新辅料的研究与开发5、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与开发6、生物技术药物制剂的研究与开发7、制剂新机械和新设备的研究与开发第二章药物溶液的形成理论【掌握】一、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方法二、助溶剂、增溶剂、潜溶剂、等渗溶液、等张溶液的概念三、溶出速度方程及影响溶出速度的因素【熟悉】一、药用溶剂的种类二、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药物极性:药物分子在溶剂中的溶解度是药物分子与溶剂分子间的分子间作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氢键对药物溶解度影响较大溶剂:药物分子的溶剂化作用与水合作用,有机溶剂化物>无水物>水合物药物的多晶型:无定型>亚稳型>稳定型粒子大小,温度,pH,同离子效应混合溶剂【助溶剂】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分子间的络合物、复盐或缔合物等,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

这第三种物质称为助溶剂。

①有机酸及其钠盐:苯甲酸钠、水杨酸钠等②酰胺类化合物:乌拉坦、尿素、乙酰胺等。

【增溶剂】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在溶剂中溶解度增大并形成澄清溶液的过程。

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称增溶剂,被增溶的物质称为增溶质。

【潜溶剂】在混合溶剂中各溶剂在某一比例时,药物的溶解度比在各单纯溶剂中的溶解度大,而且出现极大值,这种现象称为潜溶,这种溶剂称为潜溶剂。

如乙醇、丙二醇。

【等张溶液】是指溶液的张力与红细胞的张力相等,也就是药物溶液与细胞接触时使细胞功能和结构保持正常,红细胞在该溶液中不发生溶血。

【等渗溶液】系指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方法】制成可溶性盐、引入亲水基团、加入潜溶剂、加入助溶剂、加入增溶剂【药物溶出速度方程】Noyes-Wh方程 dC/dt= KS(CS-C)=DS/Vh(CS-C)dC/dt——溶出速度; K——溶出速度常数; S——固体的表面积;Cs——溶质在溶出介质中的溶解度;C——t时间溶液中溶质的浓度。

药剂学知识点整理

药剂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一、药剂学的概念与任务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技术科学.药物:能够用于诊断、缓解、治愈或预防疾病的化学物质.药品:药品是用于诊断、缓解、治愈或预防疾病的药物产品.药物剂型:为适应临床应用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是药剂学的核心药物制剂: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的具体品种.制剂学:研究制剂制备工艺及其基本理论的科学.二、药剂学任务与主要研究内容1、药剂学基本理论:药物溶液的形成理论、表面活性剂、药物微粒分散系的基础理论、药物制剂的稳定性、粉体学基础、流变学基础、药物制剂的设计2、新剂型3、制剂新技术4、辅料:制剂必不可少的组成,没有辅料就没有制剂5、研发中药制剂6、生物技术药物特点:药理活性强,剂量小,药物本身毒副作用小;分子量大、稳定性差、吸收性差、半衰期短;提取、纯化工艺复杂,极易染菌、腐败,而失活,并产生热原或致敏物质,生产过程要求低温、无菌操作。

7、新机械和新设备三、药物剂型与药物传递系统1、药物剂型的重要性:是药物的传递体,是临床使用的最终形式。

不同的剂型产生不同治疗作用、作用速度、毒副作用,剂型可产生靶向作用2、药物剂型的分类(1)按给药途径:①经胃肠道给药剂型②经非胃肠道给药剂型(2)按分散系统:溶液型、胶体溶液型、乳剂型、混悬型、气体分散型、微粒分散型、固体分散型(3)按形态分类:液体制剂、气体制剂、固体制剂、半固体制剂(4)按制法分类:浸出制剂、无菌制剂3、药物传递系统(DDS)是能够改变药物动力学特征或/且能够起到储库作用的药物载体.DDS设计理念:把药物在必要的时间、以必要的量、输送到必要的部位,以达到最大疗效和最小毒副作用.四、辅料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1、辅料的作用:①有利于制剂形态的形成;②使制备过程顺利进行;③提高药物的稳定性;④调节有效成分作用或改善生理要求药物辅料将继续向安全性、功能性、适应性、高效性等方向发展,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广泛应用。

药剂学-02(液体制剂)

药剂学-02(液体制剂)
用下,在溶剂中增加溶解度并形成溶液的过 程。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称增溶剂。 被增溶的物质称增溶质。
• 以水为溶剂的药物,增溶剂的最适 HLB 值
(hydrophile-lipophile balance,亲水亲油平
衡值)为15-18。
• 每1g增溶剂能增溶药物的克数称增溶量。
• 常用增溶剂为聚山梨酯类、聚氧乙烯脂肪酸 酯类。
二、液体制剂的常用溶剂
• 按介电常数大小分: (1)极性溶剂 (2)半极性溶剂 (3)非极性溶剂
(一)极性溶剂
1、水(water)
• 最常用,能与乙醇、甘油、丙二醇等以任意 比例混合,能溶解大多数无机盐和极性大的 有机物,能溶解植物药中生物碱盐、苷类、 糖类、树胶、粘液质、鞣质、蛋白质、酸类、 色素。
400、600等,常用300-600; • 无色澄明,理化性质稳定,与水、乙醇、丙
二醇、甘油易混合; • 能溶解水溶性无机盐和水不溶性有机物; • 对易水解药物有稳定作用; • 在洗剂中能增加皮肤柔韧性和保湿作用。
(三)非极性溶剂
1、脂肪油(fatty oils)
• 常用,如麻油、豆油、花生油、橄榄油; • 不与极性溶剂混合,能与非极性溶剂混合; • 能溶解油溶性药物、游离生物碱、芳香族药物; • 易酸败,与碱发生皂化反应而影响制剂质量; • 多外用,如洗剂、搽剂、滴剂等。
(二)助溶剂(hydrotropy agent)
• 指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 中形成可溶性分子间的络合物、复盐或缔 合物等,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主要是水) 中的溶解度,这第三种物质称助溶剂。
• 助溶剂多为低分子化合物,但不是表面 活性剂,与药物形成络合物。如加入适 量KI,可增加I2在水中的溶解度,KI称为 助溶剂。

药剂学第二章基本理论

药剂学第二章基本理论
五、粉体的流动性
(二)影响因素与改善方法
粒子形状 球形流动性好 助流剂 加入细粉或润滑剂→流动性↑
干燥、控制含湿量→流动性↑
3、吸湿性 吸湿性↑→休止角↑
02
增大粒度→流动性↑,加入一定的粗粒子
1、粒度 粒度↑→休止角↓
01
粉体的吸湿性 吸湿性
第三节 表面活性剂
(一)表面现象
概述
W=•A 表面积表面能 体系稳定性 提高稳定性:表面自由能
5、表面自由能:使液体的表面增加所需要消耗的功。
上自动形成一层薄膜的现象。 小的液体可以在大的液体上铺展 铺展性能
6、液体的铺展:一滴液体在另一种不相溶的液体表面
7、固体的润湿:液体在固体表面上的黏附现象。 接触角( )决定固体的润湿情况。
) 加入增溶剂(表面活性剂)
三、溶解速度
定义:单位时间内溶解药物的量.
添加标题
01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扩散层
03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固体溶解示意图
05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饱和层
02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溶液主体
04
D——扩散系数; A ——药物粒子表面积 V——溶出介质的体积; h ——扩散层的厚度
粉末的分等:
最粗粉:过一号,不超过20%过三号
01
添加标题
粗 粉: 过二号,不超过40%过四号
02
添加标题
中 粉: 过四号,不超过60%过五号
03
添加标题
细 粉: 过五号, 95%以上过六号
04
添加标题
最细粉:过六号, 95%以上过七号
05
添加标题
极细粉:过八号, 95%以上过九号

药剂学 简答题

药剂学 简答题

Chapter 2 药物溶液的形成理论1、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及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①影响因素:药用溶剂种类和混合溶剂,溶剂和药物极性大小,Ph值的影响,药物多晶型,药物粒子大小,添加物的影响,温度的影响,药物分子结构的影响,溶剂化作用和水合作用②方法:混合溶剂法,助溶剂助溶法,增溶剂增溶法,制成可溶性盐法,制成固体分散体或包合物法2、分析影响固体药物在液体中溶出速度的因素有哪些?①药物粒径②药物溶解度③溶出介质体积④扩散系数⑤扩散层厚度⑥温度3、助溶剂机制及分类?①机制:形成可溶性盐,有机复合物,复分解后形成可溶性盐②例如制含碘5%的水溶液时加入碘化钾,形成分子间络合物KI3,增加溶解度4、增溶剂的作用及影响增溶的因素?①作用: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提高稳定性;防止药物被氧化;防止药物水解②因素:增溶剂的种类,药物的性质,加入顺序,增溶剂的用量5、潜溶剂提高药物溶解度的原因及如何去选择?①原因:两种溶剂间发生氢键缔合,有利于药物溶解;介电常数改变,增加了非解离药物的溶解度②一个好的潜溶剂的介电常数一般在25-80。

Chapter 3 表面活性剂1、简述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及其安全性?分类:根据分子组成特点及极性基团的解离性质可分为离子性和非离子性①根据离子表面活性剂所带电荷,可分为阳离子,阴离子和两性离子。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主要有高级脂肪酸盐(肥皂类),硫酸化物,磺酸化物等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主要有苯扎氯铵和苯扎溴铵等,又称阳性皂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中同时具有正,负电荷,有卵磷脂,氨基酸型和甜菜碱型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碱性水溶液呈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性质,有起泡,去污作用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酸性水溶液呈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性质,有很强的杀菌作用②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水中不解离,分子中构成亲水基团的是甘油,聚乙二醇和山梨醇等多元醇,构成亲油基团的是长链脂肪酸或长链脂肪醇以及烷基或芳基等,它们以酯键或醚键与亲水基团结合。

药剂学第二章基本理论

药剂学第二章基本理论

2、流出速度 流动性 3、内摩擦系数流动性
(二)影响因素与改善方法
1、粒度
粒度↑→休止角↓ 增大粒度→流动性↑,加入一定的粗粒子
2、粒子形状 球形流动性好
3、吸湿性
吸湿性↑→休止角↑ 干燥、控制含湿量→流动性↑
4、助流剂
加入细粉或润滑剂→流动性↑
六、粉体的吸湿性
1、吸湿性
2、临界相对湿度(CRH):当相对湿度增大到一定值时,
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中(或100ml溶液)溶/L)
例如:咖啡因在20℃水溶液中溶解度为1.46%
药典表示方法: 1g药物所需溶剂量ml
极易溶解(1:1) 溶解(1: 30) 微溶(1: 1000) 不溶(1:>10000)
易溶(1:10) 略溶(1: 100) 极微溶(1: 10000)
吸热→ T ↑ → S ↑ 放热→ T ↑ → S
4)药物的晶型
无定形>亚稳定型>稳定型
5)粒子的大小 可溶性药物:粒子大小对溶解度影响不大 难溶性药物:粒子越小溶解度越大
例如:硫酸钙在25℃水中,当r>2000nm时,溶解度为 15.33mmol/L;当r=300nm时,溶解度为18.2mmol/L
药物的溶解度数据可查阅各国药典、 默克索引(The Merk Index)、专门性的溶解度手册等
3.测定方法
常规测定法 加热后冷却法(达平衡时间很长的物质) 增加第二溶剂法(水难溶性药物)
4.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1)药物的极性和分子结构 相似相溶原则
2)溶剂 3)温度
取决于溶解过程是吸热,还是放热。
工业筛目数 10 24 60 65 80 100 120 150 200
❖粉末的分等: 最粗粉:过一号,不超过20%过三号 粗 粉: 过二号,不超过40%过四号 中 粉: 过四号,不超过60%过五号 细 粉: 过五号, 95%以上过六号 最细粉:过六号, 95%以上过七号 极细粉:过八号, 95%以上过九号

第二章药物溶液的形成理论资料

第二章药物溶液的形成理论资料
药物的溶剂化会影响药物在溶剂中的溶 解度。
3. 多晶型的影响
晶型不同,导致晶格能不同,药物的熔 点、溶解速度、溶解度等也不同。
无定型的溶解度和溶解速度比结晶型的 大。
在多数情况下,溶解度和溶解速度按水 合物<无水物<有机化物的顺序排列。
5. 粒子大小的影响
对于可溶性药物, 粒子大小对溶解度影 响不大,而对于难溶性药物,粒子半径 大于2000 nm时粒径对溶解度无影响,但 粒子大小在0.1~100 nm时溶解度随粒径 减少而增加。
第一节 药物溶剂的形成理论
药物溶液的形成是制备液体制剂的基础, 以溶液状态使用的制剂: 注射剂; 内服的有:合剂、芳香水剂、糖浆剂、溶
液剂和酊剂等; 外用的有:洗剂、搽剂、灌肠剂、含漱剂、
滴耳剂、滴鼻剂等; 高分子溶液
一、药用溶剂的种类
(一)水 水是常用的极性溶剂,其理化性质稳定,
有很好的生理相容性,根据制剂的需要 制成注射用水、纯化水与制药用水使用。 (二)非水溶剂 醇类与多元醇;醚类;酰胺类;酯类; 植物油类;亚砜类。
在测定数份不同程度过饱和溶液的情况下, 将配制好的溶液恒温持续振荡达到溶解平衡,离 心或过滤后,取出上清液并作适当稀释,测定药 物在饱和溶液中的浓度。以测得药物溶液浓度为 纵坐标,药物质量-溶剂体积的比率为横坐标作图, 直线外推到比率为零处即得药物的特性溶解度。
2.药物的平衡溶解度及测定方法
(掌握)
(二)溶解度的测定方法
1.药物的特性溶解度及测定方法
药物的特性溶解度(intrinsic solubility)是 指药物不含任何杂质,在溶剂中不发生 解离或缔合,也不发生相互作用时所形 成饱和溶液的浓度,是药物的重要物理 参数之一。
对新化合物而言更有意义。

药剂学知识点整理

药剂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一、药剂学的概念与任务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技术科学.药物:能够用于诊断、缓解、治愈或预防疾病的化学物质.药品:药品是用于诊断、缓解、治愈或预防疾病的药物产品.药物剂型:为适应临床应用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是药剂学的核心药物制剂: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的具体品种.制剂学:研究制剂制备工艺及其基本理论的科学.二、药剂学任务与主要研究内容1、药剂学基本理论:药物溶液的形成理论、表面活性剂、药物微粒分散系的基础理论、药物制剂的稳定性、粉体学基础、流变学基础、药物制剂的设计2、新剂型3、制剂新技术4、辅料:制剂必不可少的组成,没有辅料就没有制剂5、研发中药制剂6、生物技术药物特点:药理活性强,剂量小,药物本身毒副作用小;分子量大、稳定性差、吸收性差、半衰期短;提取、纯化工艺复杂,极易染菌、腐败,而失活,并产生热原或致敏物质,生产过程要求低温、无菌操作。

7、新机械和新设备三、药物剂型与药物传递系统1、药物剂型的重要性:是药物的传递体,是临床使用的最终形式。

不同的剂型产生不同治疗作用、作用速度、毒副作用,剂型可产生靶向作用2、药物剂型的分类(1)按给药途径:①经胃肠道给药剂型②经非胃肠道给药剂型(2)按分散系统:溶液型、胶体溶液型、乳剂型、混悬型、气体分散型、微粒分散型、固体分散型(3)按形态分类:液体制剂、气体制剂、固体制剂、半固体制剂(4)按制法分类:浸出制剂、无菌制剂3、药物传递系统(DDS)是能够改变药物动力学特征或/且能够起到储库作用的药物载体.DDS设计理念:把药物在必要的时间、以必要的量、输送到必要的部位,以达到最大疗效和最小毒副作用.四、辅料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1、辅料的作用:①有利于制剂形态的形成;②使制备过程顺利进行;③提高药物的稳定性;④调节有效成分作用或改善生理要求药物辅料将继续向安全性、功能性、适应性、高效性等方向发展,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广泛应用。

药剂学-第二章药物溶液形成理论

药剂学-第二章药物溶液形成理论

第二章药物溶液形成理论习题部分一、概念与名词解释1.介电常数:2.助溶剂:3.增溶剂:二、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1.药物的介电常数和溶剂的介电常数越接近,药物在该溶剂中溶解性越好。

( ) 2.正辛醇的溶解度参数与生物膜脂质接近,因此常用作模拟生物膜测定分配系数。

( )3.通常所测定的溶解度是药物的特性溶解度。

( )6.将维生素K3制备成维生素K3,亚硫酸氢钠的目的是改变维生素K3的药理作用。

( ) 7.在多数情况下,药物的溶解度和溶解速度的顺序为无水物<水合物<有机化物。

( ) 8.粒子大小对药物溶解度的影响的规律是:药物粒子越小,药物的溶解度越大。

( ) 9.温度升高,药物的溶解度增大。

( )10.许多盐酸盐类药物在生理盐水中溶解度减小的原因是由于同离子效应。

( )11.苯巴比妥在20%乙醇中的溶解度为0.22g/100ml,在40%乙醇中的溶解度为0.88g/100ml,在90%乙醇中溶解度达最大值,这种现象称为潜溶。

( )12.碘溶解时加入碘化钾的目的是增溶。

( )13.灰黄霉素溶解时加人胆酸钠的目的是增溶。

( )14.药物溶液的pH值的调节主要考虑机体的耐受性、药物的稳定性及药物的溶解度。

( )15.药物的pK a越大,碱性越强。

( )16.同一药物的多晶型中,亚稳定型比稳定型的溶出速率与溶解度均大。

( )17.药物溶解度参数与生物膜的溶解度参数越接近,越易吸收,吸收也越快。

( ) 18.药物分子间的作用力大于药物分子与溶剂分子间的作用力则药物溶解度小。

( ) 19.介电常数大的药物其极性小,介电常数小的药物极性大。

( )20.对于可溶性药物,粒子大小对溶解度影响不大。

( )三、填空题1.药物分子间的作用力大于药物分子与溶剂分子间作用力时药物在该溶剂中的溶解度,反之,则。

2.药物分子形成分子内氢键,则在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而在非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

3.当药物的△H S>0,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当药物的△H S<0,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药物溶液形成理论
习题部分
一、概念与名词解释
1.介电常数:
2.助溶剂:
3.增溶剂:
二、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
1.药物的介电常数和溶剂的介电常数越接近,药物在该溶剂中溶解性越好。

( ) 2.正辛醇的溶解度参数与生物膜脂质接近,因此常用作模拟生物膜测定分配
系数。

( )
3.通常所测定的溶解度是药物的特性溶解度。

( )
6.将维生素K3制备成维生素K3,亚硫酸氢钠的目的是改变维生素K3的药理作用。

( ) 7.在多数情况下,药物的溶解度和溶解速度的顺序为无水物<水合物<有机化物。

( ) 8.粒子大小对药物溶解度的影响的规律是:药物粒子越小,药物的溶解度越大。

( ) 9.温度升高,药物的溶解度增大。

( )
10.许多盐酸盐类药物在生理盐水中溶解度减小的原因是由于同离子效应。

( )
11.苯巴比妥在20%乙醇中的溶解度为0.22g/100ml,在40%乙醇中的溶解度为
0.88g/100ml,在90%乙醇中溶解度达最大值,这种现象称为潜溶。

( )
12.碘溶解时加入碘化钾的目的是增溶。

( )
13.灰黄霉素溶解时加人胆酸钠的目的是增溶。

( )
14.药物溶液的pH值的调节主要考虑机体的耐受性、药物的稳定性及药物的溶解
度。

( )
15.药物的pK a越大,碱性越强。

( )
16.同一药物的多晶型中,亚稳定型比稳定型的溶出速率与溶解度均大。

( )
17.药物溶解度参数与生物膜的溶解度参数越接近,越易吸收,吸收也越快。

( ) 18.药物分子间的作用力大于药物分子与溶剂分子间的作用力则药物溶解度小。

( ) 19.介电常数大的药物其极性小,介电常数小的药物极性大。

( )
20.对于可溶性药物,粒子大小对溶解度影响不大。

( )
三、填空题
1.药物分子间的作用力大于药物分子与溶剂分子间作用力时药物在该溶剂中的
溶解度,反之,则。

2.药物分子形成分子内氢键,则在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而在非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

3.当药物的△H S>0,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当药物的△H S<0,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4.增溶剂对难溶性药物的主要作用有;;。

5.用聚山梨酯80对维生素A棕榈酸酯进行增溶时,正确的加入方法是。

6.药物的溶出过程包括两个连续的阶段,可分为
和。

9.溶出的漏槽条件是指。

四、单项选择题
1.为增加碘在水中的溶解度,可加入的助溶剂是
A.苯甲酸钠B.精氨酸C.乙酰胺D.聚乙烯吡咯烷酮
2.为增加咖啡因在水中的溶解度,加入苯甲酸钠,苯甲酸钠的作用是(
A.增溶剂B.助溶剂C.潜溶剂D.组成复方
3.下列方法中不能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是
A.加助溶剂B.加助悬剂C.改变溶剂D.成盐
4.下列溶剂中属于非极性溶剂的是
A.水B.丙二醇C.液状石蜡D.二甲亚砜
5.下列关于药物溶解度的正确表述是
A.药物在一定量溶剂中溶解的最大量
B.在一定的压力下,一定量的溶剂中所溶解药物的最大量
C.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量溶剂中所溶解药物的最大量
D.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解药物的量
6.以下各项中,对药物的溶解度不产生影响的因素是
A.药物的极性B.药物的晶型C.溶剂的量D.溶剂的极性
7.配制溶液时,进行搅拌的目的是
A.增加药物的溶解度B.增加药物的润湿性
C.使溶液浓度均匀D.增加药物的溶解速率
8.配制复方碘溶液的正确操作是
A.先将碘化钾配制溶液,再加人碘使溶解,然后加水稀释至刻度。

B.先将碘加入适量水中,然后加入碘化钾使形成复盐进行助溶,最后加水定容至刻度。

C.先悔陕和旁哝卿充分混匀,然后加入适量水使形成复盐,最后加水定容至刻度。

D.先分别将碘和碘化钾各加人适量水溶解,然后混匀,最后加人水定容至刻度。

9.温度升高
10.加强搅拌
11.药物微粉化
12.药物的溶解度
9~12题备选答案:A. Cs B.D增大C.S增大D.h减小
13.加入碘化钾助溶
14.pH升高,溶解度增大
15.加入表面活性剂可增溶
16.pH升高,溶解度降低
13—16题备选答案:A.弱酸强碱盐B.弱碱强酸盐C.制备5%碘溶液D.挥发油类药物
17.微粉化能增加溶解度
A.弱酸强碱盐B.弱碱强酸盐C.制备5%碘溶液D.灰黄霉素
18.中国药典规定的注射用水应是
A.纯水B.蒸馏水
C.无热原的重蒸馏水D.去离子水
19.下列哪种溶剂不能做注射剂的溶剂
A.注射用水B.注射用油
C.乙醇D.二甲亚砜
五、问答题
1.简述药物的平衡溶解度的测定方法。

2.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
3.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有哪些?
4.分析影响固体药物在液体中的溶出速度的因素有哪些。

5.影响药物增溶的因素有哪些?
六、计算题
1.已知25℃时苯巴比妥的pKa=7.41,在水中的溶解度为0.1g/l00ml,相对分子质量为232.24。

配制1.0g/100ml的苯巴比妥钠溶液,苯巴比妥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54.22,试求游离苯巴比妥在溶液中开始析出时的pH值。

2.已知吲哚美辛(α型)在不同温度下,在磷酸盐(pH=6.8)溶液中的溶解度如下表,求吲哚美辛(α型)在25℃时,在磷酸盐(pH=6.8)溶液中的溶解度。

温度(℃)30 35 40 50
溶解度(mg/100ml)66.0 83.0 106.5 170
参考答案
一、概念与名词解释
1.介电常数:表示相反电荷在溶液中分开的能力,它反映溶剂分子的极性大小。

2.助溶及助溶剂:助溶系指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缝络合物、复盐或缔合物等,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

这第三种物质称为助溶剂。

3.增溶及增溶剂:增溶系指某些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增大的过程。

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称为增溶剂。

二、判断题
1.A 2.A 3. B 4. A 5. B 6. B 7. B 8. B
9.B 10.A 11. A 12. B 13. A 14. A 15. A 16. B
17.A 18.A 19. B 20. A
三、填空题
1.小,大。

2.小,大。

3.减小,增大。

4.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可防止药物被氧化;可防止药物的水解。

5.先将药物与增溶剂混合,然后再加水稀释。

6.首先是溶质分子从固体表面溶解,形成饱和层;然后在扩散作用下经过扩散层,在对流作用下进入溶液主体。

7.2μm。

8.加入润湿剂以改善固体粒子的分散度,增加溶出界面。

9.Cs》C
10.每l g增溶剂能增加药物的克数。

四、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D
2.B
3.B
4.C
5.C
6.C
7.D
8.A
9.B 10.D 11.C 12.A 13 C 14. A 15. D 16. B
17. D 18. C 19. D
五、问答题
1.药物的平衡溶解度的测定方法:取数份药物,配置从不饱和溶液到饱和溶液的系列溶液,置恒温条件下振荡至平衡,经滤膜过滤,取滤液分析,测定药物在溶液中的实际浓度S,并对配置溶液浓度C作图,图中曲线的转折点即为该药物的平衡溶解度。

2.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药用溶剂的种类和混合溶剂;溶剂与药物的极性大小;pH 值的影响;药物多晶型;药物粒子大小;添加物的影响;温度的影响;药物分子结构的影响;溶剂化作用与水合作用等。

3.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混合溶剂法;助溶剂助溶法;增溶剂增溶法;制成可溶性盐法;制成固体分散物或包合物法等。

4.影响固体药物在液体中的溶出速度的因素:①药物的粒径:同一质量的固体药物,其粒径小,表面积大,溶出速度快;同样表面积的固体药物,空隙率越高,其溶出速度越快;对于颗粒状或粉末状的固体药物,如在溶出介质中结块,可加入润湿剂改善;②药物的溶解度:药物在溶出介质中的溶解度越大,溶出速度越快;③溶出介质的体积:溶出介质的体积大,溶液中药物浓度小,溶出速度快;④扩散系数:药物在溶出介质中的扩散系数越大,溶出速度越快。

在温度一定的条件下,扩散系数的大小受溶出介质的黏度和药物分子的大小的影响;⑤扩散层的厚度:扩散层的厚度越大,溶出速度越慢;⑥温度:温度升高,药物溶解度增大、扩散增强、介质黏度降低,溶出速度加快。

5.影响药物增溶的因素:增溶剂的种类;药物的性质;加入顺序;增溶剂的用量。

六、计算题
1.S=10/254.22=0.0393(mol/L),S0=l/232.24=0.00431(mol/L);pH=pKa+lg(S—S0)/S0=7.4l+lg(0.0393-0.00431)/0.00431=8.32,
故当pH<8.32时,游离苯巴比妥开始析出。

2.先对数据进行处理得下表:
(1/T)B103 3.299 3.245 3.193 3.094
InS0 4.1896 4.4188 4.6681 5.1358
以InS0对1/T回归,求得溶解度S0与温度的关系方程为
InS0=19.491-4641.32/T
因此可求得吲哚美辛在25℃时的溶解度S0=50.6mg/100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