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修编(2016—2030年)

合集下载

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区域路网专项规划(2016-2030)

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区域路网专项规划(2016-2030)

远期预留两条线路为: 线位一:线路走向为琴川大道~快活岭路,连接蔡甸新 城、什湖北部片区、黄金口。规范研究范围内长度约 8.3 公 里,设置站点 8 处。 线位二:线路走向为快活岭路~武汉西站,往北至东西 湖区、往南接大汉阳有轨电车、往东经龙阳湖南路西沿线至 汉阳主城。规范研究范围内长度约 1.5 公里,设置站点 2、地面常规公交系统规划 以大型巴士为公交支线,主要布设于交通干道及公交辐 射较弱的外围, 与东西(知音湖大道)南北(新天大道)主要公交干道 形成“多环”格局。主要以单层中、大型巴士为主,设公交 专用道,平均间距为 300 米。 以小型社区巴士为公交微循环,主要布设与社区内部, 以小型巴士为主,作为快速公交、地面常规公交的一种补充 方式,平均间距为 200 米。 3、 水上公交系统规划 以水上公交为辅线,设置水上观光旅游线路,连接“后 官湖~三角湖~什湖”,共设置水上码头 5 个。 4、 公交场站设施规划 在研究区域内,结合快速公交站点,形成复合型公交枢 纽站(1 处),在中心区域外围公交保养场(1 处)及公交首 末站(2 处),总面积为 4.3 公顷。 八、绿色慢行系统规划 1、规划策略
附件 1
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 区域路网专项规划(2016-2030)
(公开征求意见稿)
《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区域路网专项规划(2016-2030)》 (以下简称“路网专项规划”) 由武汉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会 同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管委会组织编制完成,经专家组审查, 同意规划内容,现将主要内容对外公布如下。
一、编制背景 根据市政府办公厅 63 号会议纪要要求,依据《中华人 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海绵城市 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的通知》、《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总体 规划(2016-2030)》、《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武汉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10-2020)》、《武汉市交通运 输发展“十三五”规划》等,编制《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海 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 二、规划原则 以构建“高效、便捷、绿色、可持续”的路网理念为基 础,引导城市健康、有序发展,支撑城市“一轴、一心、多 廊、多组团”空间结构,实现城市空间布局东西向延伸。 充分发挥武汉西站的对外综合客运枢纽作用,为推动示 范城的建设注入强劲的动力,同时又要最大化减少过境车流 和人流对周边地区环境品质造成的不良影响。 大力发展绿色交通,路网布局采用“小街区、密路网”

武汉市综合管廊专项规划(2016-2030年)

武汉市综合管廊专项规划(2016-2030年)

武汉市综合管廊专项规划(2016-2030年)简本武汉市城乡建设委员会2016年8月前言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城镇化健康发展,在2013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将城市管网建设作为中央预算内投资主要方向。

自2014年以来,国务院相继发布了《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明确要求统筹地下管网建设,通过试点示范效应,带动具备条件的城市结合新区建设、旧城改造、道路新(改、扩)建,在重要地段和管线密集区建设综合管廊;各城市人民政府要组织编制专项规划,结合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各类地下管线、道路交通等专项建设规划,合理确定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布局、管线种类、断面形式、平面位置、竖向控制等,明确建设规模和时序,综合考虑城市发展远景,预留和控制有关地下空间,稳步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和现代化城市建设的要求,统筹和高效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城镇化发展质量,保障城市安全、完善城市功能,避免道路反复开挖,增加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拉动社会资本投入、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立足武汉市管线建设实际,有效指导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按照住建部关于推进综合管廊建设的部署要求和市政府的明确指示,由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组织,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组成联合编制团队,开展了《武汉市综合管廊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在进行大量的调研工作后于2015年10月底形成初步成果,并分册分批向各区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征求意见,编制团队充分吸收相关意见和建议,对专项规划成果进行了深化与完善,经专家评审等过程后形成最终成果,并于2016年8月获市人民政府批复。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目的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和现代化城市建设的要求,统筹和高效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遵循“创新模式、科学规划、机制保障、强力推行”的指导思想,立足武汉市管线建设实际,高标准科学编制《武汉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专项规划》,有效指导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

武汉综合交通规划说明书

武汉综合交通规划说明书

目录第一章交通现状及存在问题 (1)一、交通现状 (1)(一)对外交通 (1)1、航空 (1)2、铁路 (1)3、公路 (3)4、水运 (3)(二)城市交通 (3)1、交通需求 (3)2、道路系统 (5)3、公共交通 (5)4、停车设施 (6)二、存在问题及分析 (6)(一)交通枢纽地位下降 (6)1、现代交通的发展弱化了武汉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 (7)2、区域交通设施发展滞后 (7)3、交通产业化发展不足 (8)(二)交通与土地利用缺乏互动 (8)1、重大区域交通设施建设系统性不足 (9)2、土地利用缺乏科学的交通影响分析 (10)(三)中心区交通拥堵现象加剧,过江交通依然紧张 (10)1、多轴向的向心性交通体系的组织作用 (11)2、三镇功能分工明晰带来的消极交通量的增长 (12)3、独特的城市形态导致城市交通流集中化 (12)(四)公共交通发展缓慢 (12)1、公交线网结构不合理带来公交效率的下降 (13)2、公交整体投入不足,大容量快速公交建设缺乏资金保障 (13)(五)交通建设没有充分考虑以人为本 (13)1、道路设计与建设没有充分体现以人为本 (13)2、非机动交通安全可靠性不高 (14)3、有限的交通资源未能得到充分而有效地利用 (14)4、交通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14)(六)交通整体建设滞后于城市发展 (14)1、与国内先进大城市相比,武汉交通建设投入严重不足 (15)2、与迅猛增长的交通需求相比,武汉交通设施建设属滞后模式 (15)第二章交通需求发展分析 (16)一、机动车拥有量预测 (16)(一)预测方法与模型 (16)1、时间序列外推法 (16)2、弹性系数法 (16)3、多元回归模型 (16)(二)预测前提和条件 (16)1、人口规模 (16)2、GDP规模 (17)3、职工年平均工资水平 (17)4、相关政策 (17)(三)各类型车辆拥有量预测 (17)1、摩托车 (17)2、客货车及其它车辆 (18)(四)预测结论 (18)二、居民出行强度与方式结构 (19)(一)居民出行强度 (19)(二)居民出行方式结构 (19)三、车辆出行需求预测 (19)(一)车辆出行量预测 (19)(二)过江交通量预测 (20)第三章交通发展目标与策略 (21)一、交通发展目标与任务 (21)(一)交通发展目标 (21)(二)交通发展任务 (21)二、交通发展策略 (22)第四章区域快速交通与城市对外交通规划 (23)一、区域快速交通 (23)(一)规划目标 (23)(二)区域公路干线 (23)1、道路分级 (23)2、干线布局 (23)(三)区域快速轨道 (24)1、功能分级 (24)2、线网布局 (24)二、城市对外交通规划 (25)(一)航空 (25)(二)铁路枢纽 (26)1、规划目标 (26)2、铁路线网布局 (26)3、站场布局 (26)(三)公路系统 (27)1、规划目标 (27)2、公路网布局 (27)(四)水运 (28)1、规划目标 (28)2、港口布局 (28)3、航道 (29)(五)管道 (29)三、公路主枢纽规划 (30)(一)客运枢纽 (30)1、规划目标 (30)2、枢纽布局 (30)(二)物流货运枢纽 (31)1、规划目标 (31)2、货运枢纽布局 (32)第五章都市发展区交通走廊规划 (33)一、规划目标与原则 (33)(一)规划目标 (33)(二)规划原则 (33)1、适应性和引导性原则 (33)2、系统性原则 (33)3、近远期结合原则 (33)二、复合交通走廊布局规划 (33)(一)干线道路规划 (33)(二)大运量快速公共交通走廊规划 (35)(三)站点规划与用地开发 (36)三、新城路网规划 (36)第六章主城交通规划 (38)一、发展目标 (38)二、道路系统规划 (38)(一)规划目标 (38)(二)规划原则 (38)1、适应性与引导性原则 (38)2、系统性原则 (38)4、近远期相结合原则 (39)5、规划与现状相结合的原则 (39)6、满足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等要求的原则 (39)(三)道路功能与分类 (39)1、快速路 (39)2、主干路 (39)3、次干路 (40)4、支路 (40)(四)快速路网络规划 (40)(五)过江通道规划 (41)1、过长江通道规划 (42)2、过汉江通道规划 (42)(六)三镇路网规划 (43)1、路网优化原则 (43)2、汉口地区 (44)3、汉阳地区 (44)4、武昌地区 (45)(七)道路交叉口规划 (46)(八)道路横断面规划 (46)(九)规划道路技术指标 (47)二、公共客运交通规划 (47)(一)规划目标 (47)(二)轨道交通规划 (47)1、规划目标 (47)2、线网布局 (48)3、轨道车场布局 (50)4、规划期内轨道建设 (51)(三)公共汽(电)车 (53)1、规划目标 (53)3、运力规模 (53)4、线网布局 (54)5、场站布局 (54)(四)出租汽车 (55)1、客运规模 (55)2、车辆规模 (56)3、营业站点 (56)(五)轮渡 (56)1、水陆衔接 (57)2、过江轮渡 (57)3、水上游览 (57)三、公共停车设施规划 (57)(一)规划目标 (57)(二)规划原则 (57)1、“比重合理”原则 (57)2、“规模适度”原则 (58)3、“布局均匀”原则 (58)4、“用地集约”原则 (58)5、区域差别化原则 (58)(三)公共停车需求规模预测 (58)1、预测方法 (58)2、公共停车需求规模 (60)3、停车设施布局 (61)4、政策与措施保障建议 (61)四、步行与自行车交通规划 (63)(一)步行交通 (63)1、规划目标 (63)2、规划原则 (63)3、规划措施 (63)1、规划目标 (64)2、规划原则 (64)3、规划措施 (64)五、交通管理与控制规划 (65)(一)规划目标与原则 (65)1、系统最优原则 (65)2、以人为本的原则 (65)3、安全可靠的原则 (65)4、法制化原则 (65)(二)交通管理与安全 (66)1、交通管理设施与智能系统建设 (66)2、交通需求与车辆管理 (66)3、停车管理 (66)4、客货运交通管理 (67)5、城市应急交通 (67)(三)交通管理体制与法制 (67)第七章近期建设规划 (68)一、近期规划原则与目标 (68)(一)规划原则 (68)1、引导性原则 (68)2、突出重点的原则 (68)3、统筹协调的原则 (68)4、可行性与前瞻性原则 (68)(二)规划目标 (68)1、初步建立完善的的城市道路系统 (68)2、基本实现交通管理信息化 (69)3、大力提升对外交通功能,强化武汉交通枢纽地位 (69)二、对外交通设施 (69)(二)铁路 (69)(三)公路 (70)(四)水运 (70)三、城市道路系统建设 (71)(一)骨干路网建设 (71)1、快速路建设 (71)2、主干路网建设 (71)(二)区域路网建设 (71)(三)过江通道建设 (71)(四)道路立交建设 (72)1、车行立交建设 (72)2、非机动立交建设 (72)四、公共客运系统 (72)(一)轨道交通 (72)(二)常规公共交通 (72)1、公交线网 (72)2、公交运力 (73)3、公交场站 (73)4、快速公共交通规划 (73)五、公共停车设施 (74)第八章相关建议 (75)一、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保障交通可持续发展 (75)(一)交通先导政策 (75)(二)公共交通优先政策 (75)(三)交通区域差别政策 (75)(四)交通需求管理政策 (75)(五)交通营运管理政策 (76)二、开拓投融资渠道、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 (76)三、健全运行机制、加强区域与部门协调 (76)四、整合技术力量,加强基础研究 (76)附表 (78)第一章交通现状及存在问题一、交通现状(一)对外交通武汉市主要有航空、铁路、公路、水运四种对外交通方式,运输全年完成客运量18259.5万人次,其中航空运输920.2万人次、占5.1%,铁路运输5412.8万人次、占29.6%,公路运输11926.5万人次,占65.3%;完成货运量25646.7万吨,其中航空运输8.8万吨、占0.03%,铁路运输9758.1万吨、占38.0%,公路运输10342.1万吨、占40.3%,水运5537.7万吨、占21.6%。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综合交通体系三年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综合交通体系三年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综合交通体系三年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武汉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8.09.07•【字号】武政〔2018〕39号•【施行日期】2018.09.0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交通运输综合规定正文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综合交通体系三年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武政〔2018〕39号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经研究,现将《武汉市综合交通体系三年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武汉市人民政府2018年9月7日武汉市综合交通体系三年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按照省人民政府关于全省综合交通体系三年攻坚工作要求,为推进我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新体系,制订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深化交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各种交通方式及区域交通协调发展,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着力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以陆路交通为骨干,辐射中部,一路向西,贯通欧亚;以水路交通为衔接,带动中游,一路向东,通江达海;以航空运输为平台,站位中心,连通世界,直达五大洲;以多式联运为手段,集约高效,形成大交通、大流通、大物流,将武汉建设成为“一带一路”的战略节点,为“三化”大武汉建设提供坚强支撑。

二、重点任务(一)建成航空“门户枢纽、窗口形象、开放高地”。

对标成都、西安拼搏赶超,力争到2020年底,武汉天河机场客货通航点总数达到150个,其中,国际和地区通航点达到60个,形成“快线为主的国内航线网、覆盖广泛的中短程国际航线网和重点突出的远程国际航线网”;客货吞吐量分别达到3500万人次和50万吨,其中,国际及地区旅客吞吐量达到450万人次。

积极谋划高铁进机场和第三、第四跑道建设等武汉天河机场扩容工程,在武汉大都市区范围内实施武汉天河机场、顺丰机场“客货双枢纽”发展战略,完善武汉航空口岸体系建设,高标准提升机场服务和管理水平。

武汉综合交通规划说明书

武汉综合交通规划说明书

目录第一章交通现状及存在问题 (1)一、交通现状 (1)(一)对外交通 (1)1、航空 (1)2、铁路 (1)3、公路 (3)4、水运 (3)(二)城市交通 (3)1、交通需求 (3)2、道路系统 (5)3、公共交通 (5)4、停车设施 (6)二、存在问题及分析 (6)(一)交通枢纽地位下降 (6)1、现代交通的发展弱化了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 (7)2、区域交通设施发展滞后 (7)3、交通产业化发展不足 (8)(二)交通与土地利用缺乏互动 (8)1、重大区域交通设施建设系统性不足 (9)2、土地利用缺乏科学的交通影响分析 (10)(三)中心区交通拥堵现象加剧,过江交通依然紧 (10)1、多轴向的向心性交通体系的组织作用 (11)2、三镇功能分工明晰带来的消极交通量的增长 (12)3、独特的城市形态导致城市交通流集中化 (12)(四)公共交通发展缓慢 (12)1、公交线网结构不合理带来公交效率的下降 (13)2、公交整体投入不足,大容量快速公交建设缺乏资金保障 (13)(五)交通建设没有充分考虑以人为本 (13)1、道路设计与建设没有充分体现以人为本 (13)2、非机动交通安全可靠性不高 (14)3、有限的交通资源未能得到充分而有效地利用 (14)4、交通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14)(六)交通整体建设滞后于城市发展 (14)1、与国先进大城市相比,交通建设投入重不足 (15)2、与迅猛增长的交通需求相比,交通设施建设属滞后模式 (15)第二章交通需求发展分析 (16)一、机动车拥有量预测 (16)(一)预测法与模型 (16)1、时间序列外推法 (16)2、弹性系数法 (16)3、多元回归模型 (16)(二)预测前提和条件 (16)1、人口规模 (16)2、GDP规模 (17)3、职工年平均工资水平 (17)4、相关政策 (17)(三)各类型车辆拥有量预测 (17)1、摩托车 (17)2、客货车及其它车辆 (18)(四)预测结论 (18)二、居民出行强度与式结构 (19)(一)居民出行强度 (19)(二)居民出行式结构 (19)三、车辆出行需求预测 (19)(一)车辆出行量预测 (19)(二)过江交通量预测 (20)第三章交通发展目标与策略 (21)一、交通发展目标与任务 (21)(一)交通发展目标 (21)(二)交通发展任务 (21)二、交通发展策略 (22)第四章区域快速交通与城市对外交通规划 (23)一、区域快速交通 (23)(一)规划目标 (23)(二)区域公路干线 (23)1、道路分级 (23)2、干线布局 (23)(三)区域快速轨道 (24)1、功能分级 (24)2、线网布局 (24)二、城市对外交通规划 (25)(一)航空 (25)(二)铁路枢纽 (26)1、规划目标 (26)2、铁路线网布局 (26)3、站场布局 (26)(三)公路系统 (27)1、规划目标 (27)2、公路网布局 (27)(四)水运 (28)2、港口布局 (28)3、航道 (29)4、水运管理 (29)(五)管道 (29)三、公路主枢纽规划 (30)(一)客运枢纽 (30)1、规划目标 (30)2、枢纽布局 (30)(二)物流货运枢纽 (31)1、规划目标 (31)2、货运枢纽布局 (32)第五章都市发展区交通走廊规划 (33)一、规划目标与原则 (33)(一)规划目标 (33)(二)规划原则 (33)1、适应性和引导性原则 (33)2、系统性原则 (33)3、近远期结合原则 (33)二、复合交通走廊布局规划 (33)(一)干线道路规划 (33)(二)大运量快速公共交通走廊规划 (35)(三)站点规划与用地开发 (36)三、新城路网规划 (36)第六章主城交通规划 (38)一、发展目标 (38)二、道路系统规划 (38)(二)规划原则 (38)1、适应性与引导性原则 (38)2、系统性原则 (38)3、开放性原则 (38)4、近远期相结合原则 (39)5、规划与现状相结合的原则 (39)6、满足有关针、政策等要求的原则 (39)(三)道路功能与分类 (39)1、快速路 (39)2、主干路 (39)3、次干路 (40)4、支路 (40)(四)快速路网络规划 (40)(五)过江通道规划 (41)1、过长江通道规划 (42)2、过汉江通道规划 (42)(六)三镇路网规划 (43)1、路网优化原则 (43)2、汉口地区 (44)3、汉阳地区 (44)4、武昌地区 (45)(七)道路交叉口规划 (46)(八)道路横断面规划 (46)(九)规划道路技术指标 (47)二、公共客运交通规划 (47)(一)规划目标 (47)(二)轨道交通规划 (47)2、线网布局 (48)3、轨道车场布局 (50)4、规划期轨道建设 (51)(三)公共汽(电)车 (53)1、规划目标 (53)2、客运规模 (53)3、运力规模 (53)4、线网布局 (54)5、场站布局 (54)(四)出租汽车 (55)1、客运规模 (55)2、车辆规模 (56)3、营业站点 (56)(五)轮渡 (56)1、水陆衔接 (57)2、过江轮渡 (57)3、水上游览 (57)三、公共停车设施规划 (57)(一)规划目标 (57)(二)规划原则 (57)1、“比重合理”原则 (57)2、“规模适度”原则 (58)3、“布局均匀”原则 (58)4、“用地集约”原则 (58)5、区域差别化原则 (58)(三)公共停车需求规模预测 (58)1、预测法 (58)3、停车设施布局 (61)4、政策与措施保障建议 (61)四、步行与自行车交通规划 (63)(一)步行交通 (63)1、规划目标 (63)2、规划原则 (63)3、规划措施 (63)(二)自行车交通 (64)1、规划目标 (64)2、规划原则 (64)3、规划措施 (64)五、交通管理与控制规划 (65)(一)规划目标与原则 (65)1、系统最优原则 (65)2、以人为本的原则 (65)3、安全可靠的原则 (65)4、法制化原则 (65)(二)交通管理与安全 (66)1、交通管理设施与智能系统建设 (66)2、交通需求与车辆管理 (66)3、停车管理 (66)4、客货运交通管理 (67)5、城市应急交通 (67)(三)交通管理体制与法制 (67)第七章近期建设规划 (68)一、近期规划原则与目标 (68)(一)规划原则 (68)2、突出重点的原则 (68)3、统筹协调的原则 (68)4、可行性与前瞻性原则 (68)(二)规划目标 (68)1、初步建立完善的的城市道路系统 (68)2、基本实现交通管理信息化 (69)3、大力提升对外交通功能,强化交通枢纽地位 (69)二、对外交通设施 (69)(一)航空 (69)(二)铁路 (69)(三)公路 (70)(四)水运 (70)三、城市道路系统建设 (71)(一)骨干路网建设 (71)1、快速路建设 (71)2、主干路网建设 (71)(二)区域路网建设 (71)(三)过江通道建设 (71)(四)道路立交建设 (72)1、车行立交建设 (72)2、非机动立交建设 (72)四、公共客运系统 (72)(一)轨道交通 (72)(二)常规公共交通 (72)1、公交线网 (72)2、公交运力 (73)3、公交场站 (73)五、公共停车设施 (74)第八章相关建议 (75)一、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保障交通可持续发展 (75)(一)交通先导政策 (75)(二)公共交通优先政策 (75)(三)交通区域差别政策 (75)(四)交通需求管理政策 (75)(五)交通营运管理政策 (76)二、开拓投融资渠道、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 (76)三、健全运行机制、加强区域与部门协调 (76)四、整合技术力量,加强基础研究 (76)附表 (78)第一章交通现状及存在问题一、交通现状(一)对外交通市主要有航空、铁路、公路、水运四种对外交通式,运输全年完成客运量18259.5万人次,其中航空运输920.2万人次、占5.1%,铁路运输5412.8万人次、占29.6%,公路运输11926.5万人次,占65.3%;完成货运量25646.7万吨,其中航空运输.8万吨、占0.03%,铁路运输9758.1万吨、占38.0%,公路运输10342.1万吨、占40.3%,水运5537.7万吨、占21.6%。

武汉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修编(2016—2030年)

武汉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修编(2016—2030年)

武汉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修编(2016—2030年)一、项目概述当前,按照2015年中央及省市城市工作会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国家发展战略,遵循2049远景发展目标,武汉市正在全面建设更具竞争力更可持续的世界城市,努力打造国际创新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高端制造中心,建设活力、高效、绿色、宜居、包容的世界城市。

在新的发展形势和要求下,我市正在谋划新一轮武汉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修编工作,力求通过规划统领,进一步明确城市远景发展目标、规模和空间结构,强化区域统筹和协作,实现武汉世界城市的建设目标。

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作为其中最为核心的要素和内容,是明确交通发展方向,配置交通资源,支撑空间拓展,布局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促进交通与土地利用协调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于城市空间结构和布局起着决定性的引导作用。

遵循市委市政府指示精神,立足实现总规、土规、交规“三规同步,交通先行”,强化交通引领城市发展的功能和作用,特组织开展本次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工作。

二、规划内容(一)交通发展战略目标1、交通总体目标2个总体目标:全力构建以世界性门户机场和国际内陆港为纽带、以绿色交通为主导,以轨道交通为核心的多模式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建立依托骨架交通,特别是轨道交通发展的空间结构和用地布局,促进区域、城乡交通统筹协调发展,将武汉建成为国际枢纽城市和绿色出行楷模。

5个交通远景:一个以满足人的交通需求特性为根本原则、以绿色交通方式为主要载体、以智慧去管理、以高效为显著标志的高度一体化的综合交通系统,即实现武汉的智慧交通(Wisdom)、人本交通(User-oriented)、一体化交通(Holistic)、高效交通(Accessible)和绿色交通(Natural)。

2、交通目标内涵(1)国际枢纽城市:以航空港和内陆港“双港齐飞”为核心,全面提升“空、铁、水、公”枢纽功能,强化多式联运,将武汉建设成为中部乃至中国走向世界的门户。

武汉铁路枢纽规划2016-2030

武汉铁路枢纽规划2016-2030

武汉铁路枢纽规划获批复将形成“四主两辅”客站布局武汉铁路枢纽规划(2016-2030年)近日获中国铁路总公司和省政府批复。

规划提出,近期(2020年)将建设武西高铁武汉直通线及新汉阳站至京广高铁乌龙泉东站通道、武汉(黄冈)至黄梅铁路、京广铁路与武康铁路西北环线及相关联络线等;中长期(2030年)将建设武汉至麻城(合肥)城际铁路及武汉枢纽直通线、武汉至天门城际铁路等。

武汉枢纽将形成13条干线引入的环形放射状枢纽。

客运将形成“四主两辅”布局规划提出,客运系统布局将形成武汉、汉口、武昌、新汉阳以及流芳、天河北站“四主两辅”客站布局。

武汉站以承担南北向动车始发终到为主,兼顾东向动车始发终到作业。

主要办理长沙、郑州、九江、安庆方向大部分动车始发终到作业;郑州至长沙、九江方向,合肥至长沙方向动车通过作业。

汉口站以承担东西向及区域中短途动车始发终到为主,兼顾部分普客始发终到作业。

主要办理合肥、宜昌方向中长途动车及区域中短途动车始发终到作业,以及郑州、合肥方向-宜昌方向动车通过作业,兼顾部分西安、郑州方向普客作业。

新汉阳站以承担西向动车始发终到作业为主,兼顾部分南向动车始发终到作业。

主要办理西安方向动车及部分宜昌、长沙、九江、安庆方向动车始发终到作业,以及西安、宜昌至长沙、九江、安庆方向动车通过作业,兼顾部分城际动车作业。

武昌站以承担枢纽普客始发终到及通过作业为主,兼顾部分武黄(冈)、武咸城际动车作业;流芳站辅助办理部分武黄(冈)、武咸城际动车作业。

天河北站辅助汉口站办理规划的沿江高铁通过作业。

货运将形成“1+2+3”布局货运系统布局将形成“1+2+3”三级物流节点网络。

其中,吴家山为一级物流基地;滠口、大花岭为二级物流基地;阳逻(水铁联运)、光谷南、常福为三级物流基地。

规划武汉站、新汉阳动车所配套建设高铁快运设施。

编组规划将形成“一主(武汉北)一辅(武昌东)”格局,其中,武汉北站为枢纽主要编组站,维持双向三级七场站型,适时建设预留工程。

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演变与推动城市发展的影响——以武汉市轨道交通规划编制为例

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演变与推动城市发展的影响——以武汉市轨道交通规划编制为例

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演变与推动城市发展的影响——以武汉市轨道交通规划编制为例胡润州【摘要】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的兴起与武汉市轨道交通规划的编制与发展演变,证明了轨道交通线路运营和网络形成,对城市交通与社会经济以及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难题等,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是推动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生活幸福指数进步的重要动力.目前,轨道交通改变城市交通格局,公交出行日渐成为"主旋律",交通拥堵在缓解中,有力促进了武汉市公共交通的发展;增强了"三镇三城"的"同城效应",跨江工作、跨地区居住生活再不遥远;乘坐轨道交通的人越来越多,道路交通拥堵会逐步缓解;地铁连接了"公铁水空",使武汉成为中国中部最大的综合换乘枢纽之一;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发展大量减少空气污染,有效改善了城市环境.【期刊名称】《上海城市管理》【年(卷),期】2017(026)006【总页数】5页(P67-71)【关键词】轨道交通;城市社会经济;交通拥堵;重要动力【作者】胡润州【作者单位】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武汉分院【正文语种】中文从伦敦、巴黎、纽约、东京等世界大城市发展的历程看,轨道交通建设对一个城市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将不仅改变一个城市的空间布局,让土地增值,而且促进其经济繁荣,消除以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为代表的“城市病”的滋生,提升其现代化发展水平。

因此,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开始,处于工业化初期的武汉市就开始了建设轨道交通的探索。

当时,首先是遇上了以“公交乘车难”为特征的交通紧张期,常规公共汽电车难以满足广大市民(尤其是广大企业职工)的出行需求。

为此,国务院发文提出了“上天入地”的应对之策,轨道交通建设也随之应运而生。

其次是由于建设汉口新火车站,原穿越武汉市中心的京广铁路旧线要外迁,迁移后的铁路旧线干什么、武汉的轨道交通应如何建设,也由此提上议事日程。

基于这两点,从上世纪80~90年代武汉市就开始了其前期研究与规划工作。

2019年度全国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城市规划类获奖项目名单

2019年度全国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城市规划类获奖项目名单

2019年度全国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城市规划类获奖项目名单一等奖(47项)1.福田中心区交通设施及空间环境综合提升规划设计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媚道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2.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圳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综合规划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3.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 年-2035 年)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通州区人民政府、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弘都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院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艾奕康设计咨询(深圳)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4.上海市杨浦区“美丽街区”总体规划设计方案—以精细化设计提升街道空间品质的规 划实践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5.深圳市城中村(旧村)总体规划(2018-2025)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6.珠江景观带重点区段(三个十公里)城市设计与景观详细规划导则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所、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SKIDMORE OWINGS & MERRILL LLP(SOM)7.广东省南粤古驿道保护修复指引及重点线路建设规划与实施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广东省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志愿者协会、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深圳市城市空间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广州地理研究所、广州市岭南建筑研究中心、广州亚城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梅州市城市规划设计院、珠海市建设工程监理有限公司8.《南山后海中心区城市设计》系列规划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9.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10.深圳市综合交通大数据支撑平台总体设计及示范应用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腾讯云计算(北京)有限责任公司11.上海历史文化风貌整体保护的规划体系研究与实践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12.“上海2035”规划传导机制和实施框架体系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13.景德镇河东老城现代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系列规划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华清安地建筑设计有限公司14.苏州市总体城市设计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苏州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15.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总体规划(2017-2035年)纲要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16.存量用地更新的新模式—深圳土地整备规划与政策系列研究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17.广州市工业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研究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18.北京韧性城市规划纲要研究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爱特拉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19.黄浦江、苏州河沿岸地区建设规划(2018-2035年)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规划编审中心20. 2017年度北京城市体检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遥感应用中心、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1.烟台市总体城市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烟台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烟台市城市规划编研中心22.基于街区诊断的大栅栏地区城市更新模式研究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爱特拉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23.南中轴大红门地区详细规划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4.苏州河静安段一河两岸城市设计上海广境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5.杭州市总体城市设计(修编)杭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26.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及规划建设导则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7.成都市新都区新桂东社区治理规划:“共享共治”的社区发展治理路径重庆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正源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28.长安街及其延长线详细规划研究要点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29.“社区更新·共治共享”—广州老城社区治理实践与社区连片微更新实施广州市城市更新规划研究院30.海口城市更新三角池示范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31.武汉市总体城市设计战略南京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32.基于风貌保护的南京老城城市设计高度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33.深圳2050城市发展策略研究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34.上海老北站地区城市更新规划上海营邑城市规划设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章明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合伙)35.上海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5)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36.北京城市基调与多元化研究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土人城市规划设计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通设计顾问工程有限公司、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市弘都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院37.深圳火车站与罗湖口岸片区城市设计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株式会社日建设计、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38.北京市市政基础设施专项规划(2017年-2035年)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39.北京朝阳区街区设计导则及实践应用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北方工业大学 40.中新广州知识城及协同发展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41.上海市河道规划设计导则上海市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工程有限公司、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水务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水利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 限公司、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润咨建筑规划设计事务所42.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城市设计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夏邦杰建筑设计事务所(法国)、苏伊士咨询公司(法国)城市规划城市勘察测量设计专业(5 项)43.北京市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采集与应用系统建设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44.城市管线地理空间信息共享交换平台体系建设研究与示范项目南京市测绘勘察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45.倾斜三维测量技术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46.服务于城市安全的地下空间资源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武汉市测绘研究院47.北京地铁8号线二期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第三方监测与咨询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二等奖(143项)1.延安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 总体规划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延安市规划设计院2.上海松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实施评估及城市设计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3 .广州市基础教育设施专项规划(2018-2035年)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州中大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4 .张江科学城建设规划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浦东新区规划设计研究院5.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年度评估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6.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设计导则(规划管理版)北京市弘都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院、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通州区人民政府、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建筑大学、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视域四维城市导向系统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工业大学7.北京滨水地区城市设计导则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8.广州社区生活圈及公共中心优化专项规划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9.成都市风道系统构建与规划建设管控研究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10.上海市浦东新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7-2035)上海市浦东新区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11.北京城市副中心公共开放空间系统规划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12.深圳市密度分区规划(2018)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13.北京西城街区整理城市设计导则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西城分局14.北京市旅游休闲步道规划及步道规划设计导则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5.武汉市主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升级版武汉市规划研究院16.朝阳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年—2035年)北京市弘都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院、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朝阳分局17.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启动区详规及城市设计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18.深南大道景观设计暨空间规划概念设计国际竞赛—深南大道功能完善项目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SWA Group、深圳媚道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19.沙坪坝高铁枢纽TOD交通规划与实践重庆市交通规划研究院、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20.敦煌市沙州主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1.拉萨建筑风貌导则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2.嘉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3.重庆市主城区城市更新专项规划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4.南京市工业遗产保护规划南京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南京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25.武汉城市仿真实验室数据平台建设与应用示范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信息中心、武汉市测绘研究院26.西安昆明池片区综合规划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7.深圳市宝安国际机场近期建设详细规划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8.兰州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专项规划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兰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29.福州城市热环境与风道控制规划研究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福州大学、武汉大学、福州市勘测院、福州市气象局30.杭州市“邻里中心”规划研究杭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31.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骑楼街保护规划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32.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杭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33.济南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体系及主要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济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34.高新区产业迭代升级实践—中国·光谷移动互联创谷实施性规划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武汉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35.北京市城乡建设用地存量更新的规划调控与实施政策研究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北京和诚智信咨询有限公司36.武汉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37.从泉水到泉城,遗产体系引领文化空间的保护管理实践: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申遗研 究及保护管理规划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济南市园林规划设计研究院 38.韶山冲毛主席旧居保护规划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39.大运河天津段总体城市设计(2017-2030年)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天津愿景城市开发与设计策划有限公司40.长春市总体城市设计长春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吉林建筑大学41.景德镇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系列规划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景德镇市城市规划设计院42.武汉市城市设计法定化的控规升级版应用与推广—武汉市中心城区控规升级城市设 计编制技术规程、武汉市青山滨江商务核心区控规升级城市设计试点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43.福州市传统老街巷保护与整治导则及实施计划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44.广州城市空间大数据构建与创新应用研究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州市城市规划自动化中心、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广州城市规划技术开发服务部45.苏州河两岸地区公共空间建设规划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46.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州市岭南建筑研究中心47.成都市历史城区保护规划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48.广州南沙新区南沙湾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及城市设计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意厦国际规划设计(北京)有限公司 49.重庆市渝中区社区更新总体思路研究与试点行动规划重庆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50.沣西新城丝路科创谷 理想公社规划设计与实施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51.广州市交通“双微改造”精细化治理研究与实践—2017年广州市道路交通信号灯及 标志标线合理性评估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52.高密度建成环境下立体绿化建设发展路径探索—深圳市立体绿化建设发展指引& 福 田区立体绿化建设发展规划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53.曲阜市城市风貌规划设计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曲阜市名城设计院54.对口支援西藏林芝市米林县城综合规划设计与整治提升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55.广州市地下管线综合规划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56.宁夏回族自治区空间规划制度体系研究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东省土地调查规划院57.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试点详细设计及实施方案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所、伍德佳帕塔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58.北京街道更新治理城市设计导则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59.济南“生态修复、城市修补” 规划济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济南市城乡规划编制研究中心60.武汉市空间规划信息平台研发与应用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61.深圳市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规划(2018-2035)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62.渝中区步行系统专项规划重庆市设计院63.安徽省空间规划(2017-2035 年)研究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64.深圳市污水系统专项规划修编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咨城建设计有限公司65.上海市浦东新区垃圾转运及处置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17-2035)上海市浦东新区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环境卫生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 66.基于气象分析的北京城市规划策略及城市环境气候图研究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67.天津市中心城区绿色交通发展战略研究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朝阳区宇恒可持续交通研究中心 68.威海市城市风貌保护规划威海市城乡规划编研中心有限公司、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69.泉州古城“双修”中山路(庄府巷—涂门街)综合整治提升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泉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五合国际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70.苏州古城12、13号街坊城市设计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71.武汉长江大保护滨江带空间规划武汉华中科大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武汉市规划研究院72.北京市园林绿化系统规划(2017年-2035年)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73.北京市生态控制线和城市开发边界管理办法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74.杨浦滨江中北段城市设计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工程有限公司75.惠州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古驿道活化利用一体化规划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76.顺德高质量发展暨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总体规划佛山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77.控规阶段城市设计核心管控要素体系研究及其管理应用武汉市规划编制研究和展示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78.生态为本、城海和谐—深圳湾污染治理战略研究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79.西安市色彩规划研究及管控导则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美术学院望境创意发展有限公司80.上海国际化大都市郊野地区风貌设计导则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81.成都市天府绿道七河绿带总体规划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82.正定古城复兴实施系列规划设计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83.广州第二中央商务区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州亚城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艾奕康环境规划设计(上海)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84.渝中区山城巷及金汤门传统风貌区保护与利用规划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85.武汉大都市区武鄂临界地区空间协同规划鄂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武汉市规划研究院86.重庆市规划实施评估与城市运行监测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信息中心、重庆市地理信息和遥感应用中心、重庆市交通规划研究院、重庆市勘测院87.济南市海绵城市试点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济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88.基于北京超大城市治理体系的规划治理改革研究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9.北京怀柔新城总体城市设计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CPG Consultants Pte Ltd(新加坡)90.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实施规划研究杭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91.“汉口早晨”—武汉市江岸区六合社区详细规划武汉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92.深圳市城际轨道布局规划(2017-2035年)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93.大西安绿道体系规划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94.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武汉市规划编制研究和展示中心 95.厦门市城市设计标准、准则与要素管控体系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96.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交通管理政策智慧研判—广州市城市交通管理政策研究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97.澳门特别行政区滨海生态文化旅游“一带两湾”项目规划设计武汉华中科大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98.《武汉市社区微改造规划试点及规划导则制定》武汉市规划编制研究和展示中心99.杭州市市域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100.米脂杨家沟革命纪念地整体建设规划研究西安建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101.上海市崇明区总体规划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7-2035)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102.广州市岭南特色建筑设计指引广州市岭南建筑研究中心、广州市设计院、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所103.厦门市海绵城市系列规划(厦门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湖里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湖 里区2020年重点片区海绵城市建设实施规划、海沧创新园区海绵城市建设方案、海 沧新城内湖片区海绵城市建设方案)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04.广东省域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技术方法和管控机制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广州地理研究所、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105.历史文化名城专项保护规划编制—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历史风貌区专项广州市岭南建筑研究中心、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所106.济南市中心城总体城市设计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07.南澳墟镇改造规划研究—以保护与发展共赢为价值导向的复合式更新探索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108.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格局下的深圳对外综合交通规划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会同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香港中心109.成都东安湖片区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细规划杭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10.北京城市副中心防洪防涝规划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11.珠海市参与式社区规划试点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12.重庆市主城两江四岸景观照明规划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13.福州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导则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114.广州国际金融城东区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细规划广州亚城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115.黄山屯溪老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暨综合提升工程规划黄山市规划设计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都师范大学116.丽江古城特色城镇转型提升规划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117.武汉市迎军运会城市综合环境整治规划武汉市规划研究院118.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规划纲要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119.粤港澳大湾区新型门户平台的规划策略:东莞市滨海湾新区城市总体规划(2018- 2035年)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120.宁波市中心城区货运系统规划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21.世博文化公园规划设计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AGENCETER [法国TER (岱禾)景观与城市规划设计事务所]122.广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18-2035年)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123.武汉市微型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与实践武汉市规划编制研究和展示中心124.上海市嘉定区总体规划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7-2035)—超大城市区级国土 空间规划编制创新与实践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广境规划设计有限公司125.哈尔滨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126.张家口无障碍环境建设专项规划(2017-2035年)天津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27.北京与临近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协同发展战略规划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河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128.珠海市城市设计全过程研究:回顾与重构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珠海市自然资源与规划技术中心、广州城果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城市规划城市勘察测量设计专业(15 项)129.北京轨道交通西郊线工程测量与风险监测综合技术应用北京城建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130.基础地理信息共享与服务系统哈尔滨市勘察测绘研究院131.沈阳市地理市情监测沈阳市勘察测绘研究院132. 2017年天津滨海新区空间格局变化监测天津市测绘院133.杭州市地面沉降监测网建立杭州市勘测设计研究院134.青岛市城乡综合治理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平台开发和数据库建设 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135.上海市城市设计与建筑管理系统建设上海市测绘院136.广州东部城乡统筹地籍调查与规划辅助服务广州市增城区城乡规划与测绘地理信息研究院137.简阳市1:2000数字线划图生产成都市勘察测绘研究院138.秦岭北麓违建项目专项整治信息平台西安市勘察测绘院139.山地城市高精度步行空间数据库构建关键技术及应用重庆市勘测院。

武汉未来4环规划方案

武汉未来4环规划方案

武汉未来4环规划方案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武汉市的建设项目日渐增多,特别是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交通也变得越来越拥堵。

为了解决交通问题,武汉市提出了未来4环规划方案。

1. 规划背景武汉市作为中心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面积也不断扩大。

当前,武汉市现有的城市道路已经无法满足城市化发展的需要,交通拥堵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

为了缓解交通拥堵,武汉市规划了未来4环快速路。

2. 未来4环规划概述未来4环规划,是指在现有城市道路的基础上,规划建设一条环形快速路,将武汉市划分为内环、二环、三环和四环四个区域,为城市交通分流和扩容提供新的通道。

其中,内环、二环和三环已经陆续建成,现在武汉市正在加快推进四环的建设。

3. 四环规划方案四环快速路,根据设计方案,全长约74公里,是一条作用于191平方公里的城市快速路。

项目全线东起江夏区、风凰山,西至硚口区、大智路黄家湖出入口,南起江夏区、柴湖,北至青山区、杨洲。

其中,金银湖立交改扩建、生物城立交改建等几个节点较为关键。

四环分为南北两条主路:西三环至生物城段是南线,总长46公里;风凰山至黄家湖段是北线,总长28公里。

四环南线沿江而建,大部分为立交桥、高架桥。

双向12车道,可根据车流情况进行调度。

四环北线路段大致分为三段:风凰山至彭家湾口、彭家湾口至陈家湾口、陈家湾口至黄家湖。

其中,风凰山至彭家湾口为双向八车道,彭家湾口至黄家湖为双向十车道。

4. 项目启动时间和建设周期四环快速路自规划至启动共历时七年。

2015年,武汉市政府门户网站发布《武汉市城市快速路网规划(2014-2020)》最终版,确定了未来4环的位置和路线。

2018年,武汉市确定四环快速路建设方案,并开始了前期工作。

四环建设周期预计为4年左右,2022年前后将建成通车。

5. 现阶段建设情况目前,四环南线已经建成通车,北线依然在建设之中。

北线东起风凰山,西至黄家湖。

四环建成后,将有效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提高城市交通效率。

武汉的老司机请注意!接下来的5年,汉口将堵成一片血海!

武汉的老司机请注意!接下来的5年,汉口将堵成一片血海!

武汉的老司机请注意!接下来的5年,汉口将堵成一片血海!潮人说:最近,武汉十三五(2016-2020年)主干路改造规划公示出炉!汉口多条主干道改造,未来将堵成一片血海!十三五规划出炉未来武汉的城市定位是成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但在这之前武汉要经历的“阵痛”可不少特别特别是汉口不信!往下看如图,汉口简直一片血海!点击图片可以放大请注意!标红的道路都是要经过改造的真相简直太残忍,请看对比图!仿佛已经看到接下来的五年里道路挖挖挖车堵堵堵人烦烦烦的场景了人间地狱不过如此所以,没事别来汉口不然你会哭的!!!汉口这几年要挖的路,都在这了!1.解放大道改造汉口最大的主动脉终于也要挖了而且是全线开挖!拆除现有的全部高架桥!并在解放大道和建设大道之间挖出一条平行的隧道(方案一:地面方案)▼(方案二:高架方案)▼2.沿河大道&汉正街隧道随着汉正街的全方位改造启动,汉正街一带将彻底挖翻天3.沿江大道改造主要是长江二桥到二七长江大桥路段4.中山大道改造主体工程将于今年内完工后续还有一些配套工程5.建设大道改造因为地铁被挖的满目疮痍的建设大道也将重新进行改造6.新华路友谊路改造新华路的重要性不用多言不过马上这条路也要开挖了7.香港路改造感觉香港路被挖了很多年...仍然坚持不懈的继续在挖。

8.CBD黄海路隧道该工程完工后,王家墩CBD可通过汉江大道、黄海路隧道,实现“天上跑”和“地下穿”,全程无红绿灯。

9.古田一路&古田二路改造古田作为武汉“西大门”,现在终于要脱胎换骨了。

2016-2020年期间涉及到的改造道路还包括:北湖西路,长江日报路,澳门路,塔子湖西路,汉西路,南泥湾大道,常青三路,和谐大道,云飞路,中一路,长丰大道。

这些道路都修好了再加上各种“顶级配置”就等汉口华丽丽变身了五年之后,汉口将华丽变身城市建设江汉区:汉口码头改造、金融十字街升级“十三五”期间,汉口码头沿线将进入革命性的改造,汉正街将竖起一栋栋摩天大楼,未来的汉口码头沿线,每一栋大楼可能就是一条传统汉正街的产值。

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

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

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6.05.30•【字号】武政办〔2016〕74号•【施行日期】2016.05.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武政办〔2016〕74号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6年5月30日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武汉跨越发展,我市启动了《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编制工作,同步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综合交通规划(三大规划统称为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为科学、务实、高标准、高水平地做好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特制订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深化落实“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等国家战略部署,按照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的总体目标,与“十三五”规划有效衔接,研究我市2049年迈入世界城市行列的发展路径,明确我市2016—2030年的发展战略目标和方向,为武汉中长期城市发展提供指导。

二、工作组织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意义重大、涉及面广、关注度高,要按照“全市统筹、专家领衔、专业团队、开门规划”的原则,积极推进相关工作。

(一)加强领导,全面统筹成立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由市人民政府市长任组长,市人民政府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各区人民政府(含开发区、风景区、化工区管委会,下同)、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具体人员名单附后),负责统筹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16-2030)整理全文

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16-2030)整理全文

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16-2030全文发改基础[2016]1536号前言铁路是国民经济大动脉、关键基础设施和重大民生工程,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和主要交通方式之一,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

加快铁路建设特别是中西部地区铁路建设,是稳增长、调结构,增加有效投资,扩大消费,既利当前、更惠长远的重大举措。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铁路发展。

2004 年国务院批准实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以来,我国铁路实现了快速发展。

为加快构建布局合理、覆盖广泛、高效便捷、安全经济的现代铁路网络,更好发挥铁路骨干优势作用,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支撑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深入总结原规划实施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发展新形势新要求,修编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本规划是我国铁路基础设施的中长期空间布局规划,是推进铁路建设的基本依据,是指导我国铁路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规划期为2016-2025年,远期展望到2030 年。

一、规划基础(一)发展现状。

2004 年《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实施以来,我国铁路发展成效显著,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增强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和普遍欢迎,成为现代化建设成就的重要展示。

1. 基础网络初步形成。

中西部地区铁路加快建设,跨区域快速通道基本形成,高速铁路逐步成网,城际铁路起步发展,路网规模不断扩大,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截至2015 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1 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1.9 万公里。

2. 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东部地区路网优化提升,中西部地区路网覆盖扩大,四大板块实现高速铁路连通,重点物资和快捷货运服务能力增强,综合枢纽有机衔接配套,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高,建立了信息服务平台,整体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3.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以高速、高原、高寒、重载铁路发展为依托,工程建造、装备制造、系统集成等创新成果显著,自主发展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我国铁路总体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高铁成为我国走出去的亮丽名片。

2016武汉最新规划震惊全球!成为一线城市不是梦!

2016武汉最新规划震惊全球!成为一线城市不是梦!

2016武汉最新规划震惊全球!成为一线城市不是梦!十三五规划出炉,未来武汉的城市定位是成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奠定坚实基础。

吼吼吼,我大武汉就是这么牛逼!武汉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趁着这股热潮,小编特意整理了下武汉2016年各大区最详细的规划大全,交通、商业、医院、学校、公园等方面都有新的规划,涉及到武汉的方方面面,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几年后你家附近有什么新变化。

NO.1 城市建设江汉区汉口码头改造、金融十字街升级“十三五”期间,汉口码头沿线将进入革命性的改造,汉正街将竖起一栋栋摩天大楼,未来的汉口码头沿线,每一栋大楼可能就是一条传统汉正街的产值。

2015年,国务院批复《武汉城市圈科技金融改革创新专项方案》,这意味着“武汉将在2020年成为中部金融中心”的建设工作进入快车道。

建设大道与新华路交汇处的金融十字街则扮演着领军者的角色。

这里,仅仅7平方公里,汇聚了各类金融机构300余家,落户了全市60%的金融机构,其金融网点密集程度令人咋舌。

预计到2019年,江汉区金融业总产值将达到300亿元,该区金融机构将达到800家,真正成为金融之城。

江岸区打造国标级地标“十三五”期间,沿江商务区二七片核心区将建设100米以上高楼21栋,并引进全球范围内顶级企业落户,开展国际化商贸业务,成为长江经济带的标志性地段。

硚口区150亿打造“环同济健康城”武汉市硚口区政府出台《硚口区健康服务业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建设“环同济健康城”。

规划中的“环同济健康城”将以同济医学院、同济医院为核心,东至青年路、南至中山大道、西至宝丰路、北至建设大道的区域范围内,探索建立健康服务业体系。

“环同济健康城”将规划建立包括高端医疗中心、医技研发中心、健康金融中心、特色服务中心等四大功能中心。

硚口区居民不仅可在家门口完成各项临床检验,医疗成本还至少降低了10%。

下一步,该区将建设第三方影像中心,未来硚口居民不用跑大医院,也可以完成各项影像检验。

黄石市人民政府关于对《武汉城市圈综合交通发展规划框架及要点》(征求意见稿)建议修改意见的函

黄石市人民政府关于对《武汉城市圈综合交通发展规划框架及要点》(征求意见稿)建议修改意见的函

黄石市人民政府关于对《武汉城市圈综合交通发展规划框架及要点》(征求意见稿)建议修改意见的函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黄石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03.19•【字号】黄石政函[2008]12号•【施行日期】2008.03.1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交通运输综合规定正文黄石市人民政府关于对《武汉城市圈综合交通发展规划框架及要点》(征求意见稿)建议修改意见的函(黄石政函〔2008〕12号)湖北省交通厅:《武汉城市圈综合交通发展规划框架及要点》(征求意见稿)收悉。

我市非常重视武汉城市圈综合交通发展规划这项工作,市政府迅速组织市发改委、市交通局、市规划局等部门和单位召开了专题会议,认真学习、研究了规划框架及要点。

大家普遍认为规划框架及要点体系完整,涵盖面广,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对目前形势与机遇的分析透彻;提出的规划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及发展目标符合中央关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符合武汉城市圈的现实和发展的需求;规划实施方案既有近期目标又有远期设想,是可行的;规划制定的政策措施也非常有力。

总的来看,是一部很好的规划提纲。

结合黄石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现提出相关建议如下:一、关于规划框架及要点内容方面的建议(一)规划框架及要点明确的“三枢纽”中,武汉是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不容置疑,明确黄石和麻城为区域性综合枢纽也是正确的。

然而,黄石是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全国主要港口及武汉城市圈的副中心城市,是由铁路、公路、水路组成的以公路和港口功能为主的鄂东、鄂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它的功能定位、它与中心城市武汉之间以及与周边城市鄂州、黄冈、咸宁之间的综合交通关系不够突出,应在规划中与相关对应的支撑项目作进一步的明确。

具体建议是:1.规划中的咸宁至黄石的高速公路(城市圈环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延伸至棋盘洲,并新建一座大桥即棋盘洲长江大桥,与黄冈的蕲春对接,以加强黄石与鄂东地区铁路、公路、水运之间的有效衔接,增强黄石对鄂东地区的经济辐射。

【中国】武汉新地铁规划出炉2049年将增25条地铁

【中国】武汉新地铁规划出炉2049年将增25条地铁

【中国】武汉新地铁规划出炉2049年将增25条地铁武汉新地铁规划图1月11日,武汉市国土资源规划局透露,《武汉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2014-2049年)》显示,到2049年武汉市将有25条地铁,借鉴国际经验形成“一环十射”线网结构,总长1045公里;中心区线网加密,连接新城的地铁站点将形成地铁小镇。

【“独立环线”无须换乘穿行市中心】按照上一轮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7年武汉市将建成基本覆盖三镇的轨道交通骨架网络体系,有小型的组合环线,并未规划无须换乘、一环到底的“独立环线”。

在新一轮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征集意见时,市民和专家均把地铁环线提到首位,希望不再需要在市中心换乘绕圈圈,就能一站式轻松出入各大商圈和火车站。

规划的环线方案中,将选取总长度为55公里,将连接汉口站和武昌站,王家墩、四新、华中金融城等众多CBD、城市副中心、两大对外交通枢纽和多处大型居住区。

环线设站35座,其中近七成是换乘站。

【光谷后湖再增南北、东西地铁轴线】目前武汉市已获批的轨道线网规划,线路总长达540公里,而2049远景年,武汉市轨道线网总规模为1045公里,几乎为现有规划的一倍。

其中主城范围约533公里,过江通道将达到10条。

此次修编增加了两条重要的南北、东西轴线。

一条是13号线,沟通汉口片区与日后人口将达150万的光谷片区,由古田汉江湾经园博园、新华路、友谊路、汉正街过江,到武昌中华路、华中金融城、南湖到光谷。

2号线与13号线相扣形成的环线,将大力解决高校大学片区客流需求。

一条是14号线,减轻汉口中心城区交通压力,与1号线轻轨平行,从吴家山到古田宜家商场片区、王家墩南、经解放大道中山公园、解放公园到达后湖。

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相关负责人称,三环线以内,任何一个地方步行不到10分钟,就能到达地铁口,这一密度已与北京、上海、广东这些城市新编制的轨道线网持平。

按照这一目标,未来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将达到60%、轨道出行占公共交通出行的6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修编(2016—2030年)一、项目概述当前,按照2015年中央及省市城市工作会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国家发展战略,遵循2049远景发展目标,武汉市正在全面建设更具竞争力更可持续的世界城市,努力打造国际创新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高端制造中心,建设活力、高效、绿色、宜居、包容的世界城市。

在新的发展形势和要求下,我市正在谋划新一轮武汉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修编工作,力求通过规划统领,进一步明确城市远景发展目标、规模和空间结构,强化区域统筹和协作,实现武汉世界城市的建设目标。

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作为其中最为核心的要素和内容,是明确交通发展方向,配置交通资源,支撑空间拓展,布局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促进交通与土地利用协调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于城市空间结构和布局起着决定性的引导作用。

遵循市委市政府指示精神,立足实现总规、土规、交规“三规同步,交通先行”,强化交通引领城市发展的功能和作用,特组织开展本次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工作。

二、规划内容(一)交通发展战略目标1、交通总体目标2个总体目标:全力构建以世界性门户机场和国际内陆港为纽带、以绿色交通为主导,以轨道交通为核心的多模式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建立依托骨架交通,特别是轨道交通发展的空间结构和用地布局,促进区域、城乡交通统筹协调发展,将武汉建成为国际枢纽城市和绿色出行楷模。

5个交通远景:一个以满足人的交通需求特性为根本原则、以绿色交通方式为主要载体、以智慧去管理、以高效为显著标志的高度一体化的综合交通系统,即实现武汉的智慧交通(Wisdom)、人本交通(User-oriented)、一体化交通(Holistic)、高效交通(Accessible)和绿色交通(Natural)。

2、交通目标内涵(1)国际枢纽城市:以航空港和内陆港“双港齐飞”为核心,全面提升“空、铁、水、公”枢纽功能,强化多式联运,将武汉建设成为中部乃至中国走向世界的门户。

主要包括国际客运枢纽和国际物流中心两个子目标:◆国际客运枢纽:核心是国家门户机场和铁路枢纽之心的打造。

其中航空方面,需要将武汉建设成为全球航线网络的重要节点、中国第5大航空门户、空铁无缝衔接的综合枢纽;重点从三个方面完善设施和提升功能,一是组建基地航空公司,拓展国际航线;二是加密与国内省会、中心城市航线网络;三是构筑空铁联运,拓展航空腹地范围;实现武汉与主要国际城市、国内规模以上城市均有航空线路联系,2030年航空客运规模达到6000万人次/年,其中国际客运量超过30%。

铁路方面,需要将武汉建设成为全国的四大铁路枢纽、六大客运中心之一、中部的铁路心脏,实现“3小时”可达国内主要经济体,“1小时”可达长江中游城市群主要城市,“30分钟”可达武汉“1+8”城市圈城市。

◆国际物流中心:核心是国际内陆港和公路运输中心的打造。

其中港口方面,需要建设成为“近海直达、远洋喂给”的国际内陆港和长江航运中心,重点工作包括整合资源,增强港口、铁路等货运枢纽功能;加强与国际海港垂直合作,完善通关金融服务;优化集疏运网络,拓展货运经济辐射腹地;实现通过水运、铁路、航空形成国际货运口岸功能,2030年全市年货运周转量超过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200万标箱,其中国际物流占比超过20%,铁水联运率达到20%以上(含国际集装箱铁水联运率超过40%)。

公路方面,建设成为国家“7918”网重要节点、中部公路枢纽,实现公路“5“1+8”“1小时”“3小时”长江中游城市群全覆盖、小时”500公里主要城市全覆盖、武汉都市圈全覆盖。

(2)绿色出行楷模:建立以优质的、绿色交通为主导的综合交通体系,打造公交都市和骑行城市典范,引领交通模式转型和交通战略、措施的革新。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公交都市典范:核心是通过“四网合一”轨道网络建设,实现城城通轨道、镇镇有专线、村村有线路,打造公交主体,促进交通转型,实现市域“1小时”公交通勤可达率90%;中心城区“45分钟”公交通勤可达率75%。

◆骑行城市典范:形成“市域绿道成网、域域连通;市区路路有权、处处通连”成网成片、便捷连续的慢行交通网络,促进慢行复兴和结构优化,实现“15分钟”慢行生活圈可达率75%,3km以内出行使用绿色交通方式的比例达90%,全年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率下降30%。

◆出行结构目标:实现全方式交通结构中,公交出行比例达40%左右,慢行出行比例40%左右,小汽车出行比例努力控制在20%以内。

(二)基于交通可达性的多圈层空间体系综合考虑城市现状发展情况,以及对未来城市发展方向和重点发展区域的研判,本轮规划从交通的角度推荐武汉建立“8+7+6”的城市中心体系结构。

一是主城区(2+6),布局江南、江北2个主城核心(0-5km)和杨春湖、鲁巷、南湖、四新、古田、堤角6个副中心(10-15km);二是都市发展区(3+4),布局光谷、临空、江夏纸坊3个新城中心(15-30km)和东西湖、中法生态城、沌口-常福、阳逻4个次级新城(15-30km);三是大都市区(6),打造纱帽、前川、邾城、山坡、孝感临空、葛华6个独立新城(30-50km)。

图1 “8+7+6”城市中心体系结构图依托武汉城市空间结构和中心体系的不断优化完善,武汉将围绕5个圈层打造5个“1小时交通圈”。

一是“主城区1小时交通圈”,重点是依托城区轨道、常规公交及快速路系统,服务主城区通勤出行需求,支撑武汉三镇整体发展。

二是“都市发展区1小时交通圈”,重点是依托市域快轨、市区轨道及快速路系统,服务主城与新城之间的通勤和公务出行需求,促进主城与新城的一体化发展。

三是“大都市区1小时交通圈”,重点是依托市域快轨及快速路系统,服务主城与大都市区之间的通勤和公务出行需求,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四是“城市圈1小时交通圈”,重点是依托城际铁路及区域高速公路系统,服务武汉与城市圈城市的商务出行需求,实现同城化发展。

五是“城市群1小时交通圈”,重点是依托高铁和城际铁路系统,服务武汉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的商务出行需求,实现区域统筹与协作发展。

(三)国际客运枢纽1、航空:中国第五大国际门户枢纽航空枢纽的地位决定城市未来发展的高度。

武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要积极强化基地航空功能,规划控制第二机场,打造中国第五大国际门户枢纽机场(近期为中部地区国际门户枢纽),成为中部地区走向世界的窗口。

与此同时,要配套建设“一枢纽三网”,即中国第五大国际门户枢纽和通达全球的国际航线网、与航空无缝衔接的高铁网、发达的国内直达航线网,打造航空公司主运营基地,提升武汉航空服务水平,提供航空枢纽服务腹地。

根据国际城市航空枢纽发展经验,例如巴黎、纽约、东京、上海等均有2个及以上机场,成都、广州也在年航空客流达到4000万人次以后开始谋划第二机场,力求构建“一主一辅”两个机场的枢纽布局。

根据预测,2030年武汉航空客运量将达到6000万人次,天河机场四条跑道建成后基本可以满足航空客运需求。

但从功能上,建议在武昌南部规划控制第二机场,与天河机场形成“一主一辅”两个机场,提供国内航班以及支线、廉价、商务航空服务。

2、铁路:国家高速铁路路网中心,四大铁路枢纽及六大客运中心之一武汉是中国高铁客运专线网主枢纽,国家四大铁路枢纽(北、上、广、汉)及六大客运中心(北、上、广、汉、蓉、西安)之一。

规划着重整合武汉已有铁路资源,形成以武汉为中心,覆盖全国12个方向的高铁网及普铁系统,将武汉建成为“中国高铁网络之心”,实现武汉至京、沪、穗、渝等1000公里范围内主要城市的3小时高铁交通圈,加强武汉城市圈、长江中游城市群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国家主要城市群和经济带的交通联系。

图2 以武汉为中心向外放射的十二个方向高铁网图武汉“1+8”城市圈范围内,构建“两环十二射”的高速铁路网,实现城市圈各个城市可向各个方向开行高铁列车的目标,减少武汉铁路枢纽过境性列车,加强城市圈城市之间的横向铁路联系。

武汉市域范围内,构建“一港三主两辅”的铁路枢纽布局。

其中“一港”为天河空铁联运综合港,规划将沿江、兰福高铁以及主城高铁环线引入天河机场,打造天河空铁联运综合枢纽;“三主”分别为武汉站、汉口站、新汉阳站;“二辅”分别为武昌站和光谷站;按规划形成后,武汉将实现“12个方向站站直发、居民半小时就近乘车、铁路航空无缝换乘”。

图3 武汉市域铁路枢纽布局规划图(四)国际物流中心1、国际物流中心发展目标通过水、铁、公、空形成功能强大的国际货运口岸功能,全市年货运量超过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200万标箱,其中国际物流占比超过20%;铁水联运率达到20%以上,其中国际集装箱铁水联运率超过40%。

规模以上物流园区、物流中心与主要铁路、航空、航运货运枢纽具备通道连接,实现有效的客货分离。

图4 武汉衔接世界的物流体系2、建设国际物流中心的核心要素一是建立无缝高效的多式联运运输体系,是武汉成为国际物流中心的核心功能;二是层次分明、网络完善、功能完备的物流节点体系和快速的物流通道,是打造武汉国际物流中心的硬件基础;高效的通关环境、自由的贸易政策、高端专业的物流及金融等配套服务是武汉国际物流中心必备的软性环境。

图5 铁水联运布局示意图(五)轨道网和道路网1、轨道网本轮规划轨道线网优化方向为:一是结合新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尺度发展要求,需要进一步强化市域快轨层次,提升轨道交通对大都市区发展的支撑作用。

既有轨道线网仍然侧重于主城和都市发展区范围,对外围新城和城镇的支撑服务相对不够,需要进一步的强化和补足。

二是需要强化穿城轨道快线的功能,目前在建设过程中受各种条件制约和因素影响,既有规划的穿城轨道快线功能难以实现;三是需要提升部分重点发展区域轨道线网规模,目前受江河湖泊、山体、地质等条件制约,汉正街、青山等重点功能区轨道交通支撑相对较弱。

在既有轨道交通线网基础上,在市域范围进一步释放和利用普铁设施资源,强化补足市域快轨网络;在市区范围因地制宜地采用深邃方式,建设轨道交通复合通道,合理发展单轨、独轨、有轨电车等中运量公交,进一步加密和强化轨道交通服务,构建由“高铁、城铁、市域快轨、市区轨道”组成的“四网合一”的轨道交通系统,打造“轨道上的大武汉”。

2、道路网一是主城区道路系统。

按照“应加尽加”的原则,结合项目用地开发,逐步有序加快加密次、支路系统建设,弥补既有次支路网建设滞后短板,既分担主要干道交通压力,又为慢行交通提供更好出行载体;充分采取地下通道的方式,打通过汉江、府河、南湖等需要穿铁路、湖泊、大院的困难地段断堵头路,在解放大道等拥堵严重区域,结合地铁通道建设复合的机动车通道。

二是市域高快速路系统。

结合四环线独立成环建设,同时优化调整外环线东段、西段走向;在外环线以外高速公路覆盖不足的地区,加密横向和放射性的快速联系通道,结合既有高速骨架及外环新东段形成环线,加强外围新城及重要发展区域之间的快速交通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