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土地集约利用的新城中心城市设计_以无锡市东亭中心区为例

基于土地集约利用的新城中心城市设计_以无锡市东亭中心区为例
基于土地集约利用的新城中心城市设计_以无锡市东亭中心区为例

杨俊宴

吴明伟

Yang Junyan Wu Mingwei

作者单位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邮 编电子信箱收稿日期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教授

210096

yjy-2@https://www.360docs.net/doc/4817459214.html, 2008 06 23

中图分类号 TU984.16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2009)01-0122-06

摘 要 城市中心区的空间复合使用是满足土地集约利用的趋势,也是创造多样、连续、丰富的城市公共空间的需要。该文以无锡东亭中心区城市设计为例,详细阐述了中心区复合空间设计的理念、方法与实现路径。关键词 土地集约利用 城市中心区 复合空间 无锡市东亭中心区

Abstract It is the trend of realizing land intensive use to complexly use space in urban center district, and it can create diverse, continuous and rich urban public space. Taking Dongting center district in Wuxi as an example,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the idea, method and realizing ways of complex space design in center district.

Key Words Intensive use of land, Urban center district, Complex space, Dongting center district in Wuxi City

城乡规划?园林建筑及绿化

·综述性论述·城市设计·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Virescence 城市中心区公共空间的复合利用和集聚效应能够给城市带来持久的活力,而这种活力的取得需要中心区空间的多样性、连续性、丰富性和复合性。对于城市设计而言,为了形成这种充满活力的中心区风貌,混合布局与多功能用地结构是典型的技术方法。

1 规划设计背景

东亭中心区位于无锡城市东部,为无锡东部新城的核心(图1),中心区城市设计是在无锡市主城区内部功能疏解、城

市东联、东部城区 改造建设日益迫切的背景下进行的。无锡市作为特大城市的全新定位要求对东部新城功能布局进行调整,对建设层次进行提高,赋予其新的角色与定位;城区工业企业的外迁为城区改造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和改造的腹地;独特的区位优势为城区改造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居民对提高生活质量的强烈愿望,为城区改造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

规划范围为东亭原城市中心区中轴线及沿锡沪路两侧地区,长约2.8 km,呈展翅的蝶形,用地约221 hm 2(图2)。规划范围内现状用地布局以行政和居住为主,各类用地分散穿插,不成系统,建筑质量参差不齐,城市风貌比较破碎。

2 规划重点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1 规划重点

本次城市设计将为东亭城区重点地段的近、远期开发提供基本框架和规划指

基于土地集约利用的新城中心城市设计

·江苏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项目批准号:BK2007120)·

—— 以无锡市东亭中心区为例

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明确该重点地段规划的性质定位与开发目标;②确定科学的功能布局及土地利用;③确定合理的开发规模及环境容量;④处理好该重点地段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关系;⑤保护和加强该重点地段的生态环境与格局;⑥进行重点地段的城市设计与景观意向设计。

2.2 关键问题

①为满足未来发展需要和东亭城区重点地段生态优化寻求新的平衡,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②为满足未来多方位发展需要提供一个灵活的规划框架,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满足居住、产业、人口、经济、交通、建设等的发展需求; ③通过东亭城区重点地段的科学合理的开发和保护规划,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东亭城区的城市功能,促进城市的整体发展;④通过重要地段城市设计创造更为吸引人的城市环境面貌,提升城市形象。

Urban Design of New City Center Based on Intensive Use of Land:

Taking Dongting Center District in Wuxi City as the Example

3 总体概念

3.1 规划理念

理念一:依据地形地貌特点,创建有机渗透的景观环境。规划范围内现有地形地貌特征明显,水网密布交织,具有独特的江南水乡风貌。城市设计中充分利用现有水网,加以组织调整,强化此环境特点,形成有机渗透、整合网络、尊重自然、多样复合的整体环境景观,构筑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城市中心形象和人居环境。

理念二:组织通达交通,促进中心活力。内外交通分流;核心区立体交通组织;多元并存,顺畅便捷的交通规划理念, 人车(地下、空中)立体分流。3.2 发展定位

行政文化中心:该重点地段将承担东

亭城区的行政办公中心的主要职能。

金融商贸中心:该重点地段将利用东

亭城区中心和城市对外出入口的各项优

势,承担全区的金融贸易、公建配套、

物流集散的职能。一方面它将接受主城

区商业、市场等功能的转移,另一方

面,将承担起配套自身、服务周边、辐射

全区的作用。

居住新城:该重点地段将承担全区的

居住生活、社会交往、入学就医等职能。

一方面,接受主城区疏解人口;另一方

面,吸纳临近和外来人口。

3.3 发展策略

(1)经济发展策略

①通过商业核心区建设形成中心,

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②以地生财,以盘活土地资源净收益

及建设配套费用于城区改造建设投入。

③积极鼓励多元化投入,加快城区

改造步伐。

(2)社会发展策略

①调整社区结构,加强服务体系,

形成稳定、和谐的社区氛围。

②完善商业服务体系,增加就业岗

位,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③增加城市改造投入,塑造标志,

形成居民对该城区的认同感。

(3)环境发展策略

①坚持花力气抓精品相结合,逐步

进行城区住宅建设、商业街建设和公

园、广场、绿地建设。

②着力打造高品质的沿河沿路绿色

景观体系,并与公园、广场等服务百姓

的开放空间相结合。

③着力打造高品质的行政办公中

心,塑造“开发政府”形象。

④着力打造高品质的东亭商贸城和

东亭广场,使之成为东亭城区的名片。

⑤着力打造高品质的商品房建设,

确实改善市民居住环境。

3.4 发展原则和综合构想

遵循城市化发展规律,着眼东亭城

区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和连续性,坚

持高起点规划、高效率经营、高标准建

设、高水平管理的城市发展理念,以期

通过理顺布局、完善功能、优化环境、

提升地位将东亭城区与无锡特大城市融

为一体。确保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城市

图1 无锡东亭中心区位分析图2 规划范围现状用地情况图3 城市设计总平面图

环境和人民生活质量。

以聚集人气为手段,塑造形象为标志,激发活力为源泉,将东亭城区建设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高度文明的现代化新城中心区。

4 总体布局与功能结构

本次城市设计以“行政园区居中,景观十字为轴,四角特色住区,滨水步道环绕”为总体布局架构(图3)。4.1 行政园区居中

以现有的行政办公集中区为基础,以

府北路、华夏路、上马墩路、东亭路为

界,以“OFFICE PARK”(办公公园、行

政园区)为理念,规划南北向延展、接近

矩形的行政区,营造风格协调、环境优美

的办公环境,塑造充满活力的行政中心。

在区政府前、锡州路两侧规划

2.4 hm2的市民广场,广场呈南北向的椭

圆形,包括明河、硬质铺地、水池、喷

泉、花坛、草坪、景观树等,环境优美。

广场南侧由骑楼围合,并通过骑楼下部

与办公区绿化相联系。在迎宾路两侧的6

个行政街区的具体设计中,采取“双减

双增”的手段(图4);①减三层以下质

量、风貌均较差的现状建筑,主要是一些

附属建筑、临时建筑,改善城市风貌;

②减封闭的单位专用绿地,拆除部分围

墙、栅栏,将内部绿地向城市敞开,消

除城市景观死角;③增加办公建筑,根

据沿街景观的需要、日照间距,局部采

取骑楼的建筑形式,与保留建筑形成新

的序列和空间肌理;④增加城市开放空

间,布置市民广场和公共绿地,塑造开

放的政府形象。

通过双减双增的处理,6个行政街区

基本形成周边建筑围合、中心绿地开放的

布局结构,周边建筑形成连续的沿街立面

和完整的内部空间,中心绿地向各个单位

甚至城市开放,是集中的共享公园。每个

街区的中心绿地之间相互开口、连接,共

同构成以市民广场为主、以迎宾路为链、

以街区公园为块的开放空间系统。每个单

位均有独立出入口和停车位(图5)。

4.2 景观十字为轴

指依托迎宾路的南北向行政文化轴和

依托锡沪路的东西向商业文化轴,两轴线

基本相互垂直,构成重点地段的功能和空

间骨架。其中行政文化轴线集中体现以自

然景观为主的新城区景观特色,而商业文

图4 行政园区“双减双增”的城市设计图5 行政园区城市设计图6 城市景观格局

化轴线集中体现以人工景观为主的新城区繁华意象(图6)。

迎宾路的现状横断面为三块板形式。根据设计人员现场踏勘的实际观察,机动车流量小,机动车道数远大于实际需求,路面空空荡荡;而人行道宽度较窄,环境较差,缺乏人气。在设计中,我们依据道路的不同地段的具体需要对道路横断面进行改造,布置一系列的广场和绿地节点,以期创造既满足交通需求又满足人的活动需求的道路形式。在迎宾路北段、紧接市民广场的地段,两侧地块均不设机动车出入口,机动车主要为偶发的礼仪性贵宾车辆和特殊状态下的应急车辆,日常交通基本为步行,因此规划采用以硬质铺地为主的广场形式,道路中部为水池和喷泉,车行道、人行道分别铺以不同的广场砖加以区分,色调和谐,平时作为市民广场的延续,在必要时可作为三块板的道路使用。迎宾路的南段联系交通流量巨大的锡沪路和建设中的东亭广场,为简化交通,道路形式采用一块板式样,缩小车行道宽度,扩大人行道;在人行道旁建设连续的两层连廊,整合两侧地块的沿街景观。在迎宾路与锡沪路的交叉口南侧布置以绿化为主的东亭广场,广场中部跨路而立的东亭纪念馆,形式上以“亭”为意象,纪念“东亭”名称的来历,并收藏当地的历史文物、民俗展示品等。迎宾路的中段是从三块板到一块板的过渡,在北段、中段之间建设一个有主题雕塑的绿化安全岛。于是,整个迎宾路就形成了从南至北的景观轴,并拥有东亭广场——主题雕塑——市民广场的高潮序列。轴线两侧的行政园区以和谐统一的建筑风貌形成道路的围合界面。

锡沪路是东亭城区最重要的过境交通线,串起城区内丰富的建筑景观和生活内容。保持道路横断面不变,在道路两侧从西至东依次组织桐桥广场、柏庄公园、西公园、东亭广场、东公园、商贸广场、资景公园、云林广场一系列的城市开放空间(图7)。桐桥广场位于锡沪路与桐桥港交叉口的北侧,是整个重点地段的西大门,广场西南角设置主题雕塑,此外广场兼做长途汽车站的入口广场,满足大量人流的通行需要,广场以硬地为主。柏庄公园位于柏庄路与锡沪路交叉口的东北侧,以绿化为主,有湖面、长廊、花架、亭台、栈道、曲径、花圃、草坪、树林和起伏的向阳坡地。西公园、东公园分别位于行政园区的西侧和东侧,呈相对的半圆形相互呼应,广场以绿地为主,并有连续的弧形裙楼、步行廊作为围合界面。东亭广场是这个序列的最高潮,也是整个重点地

图7 城市广场体系

图8 商贸城特色城区

图9 交通体系设计

段的中心,以绿化为主,地段位置重要,象征意义重大。在商贸城的东侧临锡沪路规划商贸广场,以硬地为主,属于商贸城一期建设区,作为商贸城的形象特征,背靠两幢高层建筑,并与道路对面的小广场相互呼应,共同强调商贸城的入口。资景公园位于资景路与锡沪路交叉口的西南角,充分利用高压走廊下的空地,组织出繁华城市中一片宁静的绿洲。云林广场在锡沪路南侧,东临云林路和东亭港,是重点地段的东大门,绿地与硬地相结合。在本次城市设计中,对锡沪路两侧的沿街立面进行了重点设计,力争形成风格连续统一、富有时代气息的城市风貌,并形成有节奏、丰富的城市天际线。南北向、东西向的两条轴线各有特色,各有重点,相互补充,共同构成

东亭城区重点地段的空间骨架。

4.3 四角特色城区

东亭城区的四个角部分别以不同的功

能为各自的主要特色。

东亭路以东、锡沪路以北的东北特色

城区以商贸城为主要功能内容和空间特

色。商贸城作为区政府下个时期的重点工

程,分两期实施,力争在第一期就能形成

完整的功能构成和较为成熟的城市风貌。

商贸城的北侧规划居住小区。商贸城东侧

用地为备用地,在商贸城的容量达到饱和

而又有新的需求时作为发展用地。东北城

区形成一条东西向的内部轴线,贯穿商贸

城和发展用地,并与行政园区的道路相呼

应(图8)。

东亭路以东、锡沪路以南的东南特色

城区以高档居住小区为主要功能,集中体

现新城浓郁的居住生活气息。居住小区主

要由高层和小高层住宅组成,设计标准

较高,环境优美,设置提供基本生活必需

的公共服务设施,沿街为商业设施,设有

高比例的停车位;通过贯穿中国传统空

间理念的院落、街巷组合,培育“守望

相助”的精神。同时每个居住单元均划

分对外的开敞前院和封闭的内院,在便

于邻里交流的同时,注重住户隐私权的

保护。此外在小区之间布置高标准小学

校、城市绿地、区人民医院等,提高居

住小区的环境质量。

华夏路以西、锡沪路以北的西北特色

城区以文化教育功能为特色,加强地段的

文化氛围。该地块包括了东亭教师进修学

校、东亭卫生进修学校、规划教育科研设

计用地、东亭高级中学分部等多个教育部

门,文化气息浓厚。每个教育部门的沿街

建筑多被拆除,改为以绿化为主的出入口

设计;各教育部门内部加强绿化设计和建

筑出新,提高设计标准,强化用地性质的

特征。此外规划长途汽车站等。

华夏路以西、锡沪路以南的西南特色

城区以体育健身为特色,突出充满生机的健

康生活方式。原有体育中心虽然已迁出,但

保留了体育馆,将其作为居住小区的体育会

馆,可以对外开放使用,促进该地区的全民

健身运动。此外,居住小区以体育健身为主

体,在小区内部设置多个体育活动场地、健

身散步道等。此外保留华东建材家具市场,

对环境加以整治,并向南扩建;在其西部设

置大型机动车停车场。

图10 建筑形态

图11 中轴线夜景设计

5 交通组织

5.1 动态交通

车行系统:东亭城区重点地段基本遵照控制性详细规划所制定的道路网,城市道路宽度在50 m~24 m之间;各街区内主要车行道路为12 m,次要道路为7 m,整个规划采用流畅的道路线型,保证交通的合理与便捷(图9)。

步行系统:主要集中在滨水景观环带、柏庄公园、商贸城、东亭广场、行政园区及沿锡沪路景观带等,内外联结,纵横交错,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的出行和休闲。核心地段建立三层立体步行系统。

① 地面:由街道两侧人行道、过街人行横道、广场、园林绿地步道、步行桥梁、商业文化室内街、廊下骑楼构成,并形成线、面复合结构。

② 空中:空中长廊、过街天桥、二层平台、空中商业文化街等构成整体,提升二层建筑空间的利用价值,满足各区建设间更为便捷的联系需要。

③ 地下:由地下过街道、地下商业与文化设施、停车库、人防设施、地下通道联络为整体,有利于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实现中心区黄金地段资源利用集约化,平战结合,创造良好的综合效益。

5.2 静态交通

静态交通主要指停车场设施,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分散停车主要指各行政单位、商务办公建筑、住区底层、半地下、地下停车,也包括少量的地面停车;集中停车主要指东亭广场大型人防地下停车、商贸城、用地西部市场等公共设施的独立停车场、停车库。

6 建筑形态(图10)

6.1 现有建筑改造

拆除:对建筑质量、风貌均较差的建筑,以及超出新的道路红线的建筑加以拆除。

改善:对建筑质量较好、建筑风貌较差的建筑加以保留,对其外立面进行改造,使之与整个城区的风貌相协调。

保留:对建筑质量、风貌均较好的建筑维持现状。

6.2 天际线设计与高度控制

锡沪路是无锡市的重要对外交通线,其形成的道路界面的天际线直接代表该重点地段的建筑风貌。根据地段特点,改变高层建筑各自为政,互不关联的状况,加强界面联系性并突出重点建筑。该重点地段的天际线分三个层次:行政园区作为中

心地带,呈现出低谷的形态,强调屋顶与

树木交织融合的优美环境;东西两侧则高

层林立,塑造现代化的城市形象;然后天

际线又逐渐回落。

6.3 建筑风格

建筑注重以大尺度建筑立面的统一协

调和连续成片的绿化带为特征,通过景观

要素、绿化配置、饰面材质、步行廊道、

建筑纹理及建筑细部等手段来实现。建筑

风格简洁明快,力求体现绍兴浓厚的吴越

文化内涵和欣欣向荣的发展活力。包括住

宅和公共配套设施。建筑总体造型上采用

现代造型,形成界面的韵律感,整合城市

界面。住宅区的沿商业街面可安排商贸、

医疗、餐饮、娱乐、服务、管理等功能,

主要服务于该地区的居民。

6.4 建筑色彩

建筑外墙上部拟采用乳白和浅灰色线

条相间亚光仿石面砖,横竖贴结合,底层

采用浅暖灰色干挂磨光花岗岩或火烧板。

橱窗店门采用无框白玻,其他采用银灰色

镀膜玻璃中空塑钢窗框。斜锥形屋顶采用

蓝灰色钢板瓦。

7 夜景设计

为了烘托景观特色,强化体验功能,

本次城市设计通过不同层次、多种手段的

照明设计,以达到整体和谐、生动鲜明的

夜景效果。

7.1 城市开放空间照明

主要包括沿街绿带及广场。该层次的

控制有助于增强公共活动人流的场所体

验,形成连续的基调灯光带(图11)。

(1)沿街一般地带景观灯光

照明突出景物,用偏冷色调的散射灯

光照亮水体、树木和沿河各类雕塑、小

品、构筑物。灯具宜选择低矮庭院灯,以

步道照明为主。

(2)沿街重点地带景观灯光

强调休闲广场等游人活动频繁处的灯

光处理,以偏暖色调的灯光为主,使之富

于生活情调和浪漫色彩,与非重点段的冷

色形成对比。可使用广场地灯、草坪灯对

铺装和草地作重点灯光处理。

(3)广场照明

广场照明构成夜间中心区的视觉焦

点,宜根据广场形式采用各具特色的照明

形式。可以以较强的点状白光从两侧打

光,产生强弱相间的效果。对于物体上的

构件表面应予以处理,使之在白光下能略

带银灰色反光,在传统中感受到现代高科

技的成就。

在照明时应以灯具造型、光源排列方

式为重点,或点或线,强化视觉效果。

对于其他具有标志性的景观构筑,

以流线型灯光照亮即可,形成越路“飞

虹”,给人以梦幻感。

7.2 建筑群体照明

主要包括现代商业街区照明及其他重

点建筑照明和一般照明区。本层次主要控

制好高低错落的建筑照明,把握其照明强

弱的节奏,以及场景、氛围的营造。该层

次控制不仅有利于本区游人的良好体验,

更为重要的是它构成了夜景的主体灯光,

决定着夜景效果的成败。

该段可以适当运用一些特色灯具,对

建筑进行暖色调照明。同时在处理建筑与

街道间过渡带的灰空间时应较为细腻,灯

光效果以柔和、温馨为主。应重点渲染商

业氛围和娱乐、热烈的气氛,可运用各类

商业广告和多彩的霓虹灯。该区照明宜进

行适当控制,防止因争奇斗艳导致杂乱无

章。

大型公建,如行政办公大楼、展览馆

等,重点作建筑立面本身的灯光处理。立

面处理可运用各种灯光照明技巧,如内透

光、外光、聚光、漫射光等多方面、多角

度对墙面进行虚实处理,以求得最佳的景

观效果。

一般照明区以全段整体效果看,夜景

观需要形成强弱节奏感,需要有起承转

合,需要高潮和收尾。在非重点照明地

带,应主要以道路照明为主,背后建筑以

内透光为主,不做重点渲染。 ■

参考文献

1 吴明伟,孔令龙,陈联 编.城市中心区规划.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2 陈联. CBD规划研究的前提及方法. 城市规

划,1995(3):12.

3 Remond E Murphy. The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Aldine Ahterton, Inc, 1972.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报告

二、开展这项工作的过程 (一)组织准备 1、成立了工作组和项目组 此次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需成立领导小组。湖南临武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临武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担任,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唐加山和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唐友国担任副组长,成员为李友林、侯六海、刘顺明、周继瑜、唐元松、刘忠勇、骆琦麟 ,办公室主任由李友林担任。 为了确保湖南临武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顺利完成,按照市国土资源局领导指示,开发区管委会委托技术力量雄厚、专业队伍技术过硬、具有全国土地估价A级资质、土地规划乙级资质的长沙永信评估咨询有限责任公司负责技术工作和具体实施该项目。 2、前期准备 (1)落实设备与工作场地。购买了电脑、扫描仪等设备,并落实了工作场地。 (2)人员培训。为保证调查的资料准确、真实、及时,技术负责人专门给调查人员展开了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调查的范围、目的、工作对象、工作方法,认真学习《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试行)》(以下简称“《规程》”)及培训教材。在培训过程中,对资料名称、调查内容、资料对应时点或时段、调查空间范围、数据要求、表格填写要求、以及图件格式、比例尺、内容要求等进行了细致的说明。

(3)确定项目范围。此次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四至范围为包含区块1和区块2,其中区块1东至玉屏村,南至玉屏村,西至玉屏村,北至玉屏村;区块2东至武水大道,南至规划南平路,西至玉屏村,北至规划隆武路,除去扣除区,两区块的规划面积共为36.23公顷。 (二)资料收集 此次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牵涉到的资料广泛,各工作小组根据资料清单和工作表格,到开发区管委会、各部门及企事业单位收集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会出现资料缺失或填写表格不完整的情况,调查人员需做耐心解释并进行补充调查。为保证反映的情况客观真实,根据《规程》要求,技术小组专门派技术人员到开发区对典型企业进行了实地拍摄,为开发区的评价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从2009年2月至4月,历时两个多月,收集到的资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到相关管理部门收集已有资料,包括文本及图件资料;其二是对各用地单位培训并填写表格,以获取相关资料;其三是到各企事业单位进行实地抽样调查。技术小组实际收集资料情况见表2-1。 表2-1 资料内容及来源

城市滨水新区的开发与设计_以无锡太湖城一号地块设计开发为例

城市滨水新区的开发与设计 —以无锡太湖城一号地块设计开发为例 □ 李传成,赵雪瑞,毛新辉 [文章编号]1006-0022(2007)02-0050-04 [中图分类号]TU984.199 [文献标识码]B 城市滨水地段以其特有的环境与景观资源优势吸引着城市居民的眼光,该类地段的开发也成为城市开发建设的热点。由于对城市滨水新区的理解不同,各地在开发与建设的过程中对项目的功能策划与规划设计也千差万别。一般情况下,各城市 在开发过程中更多地注重方案设计的平面布局及开发建设的实际问题,在功能策划上没能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各方面要素,对于水景的引入和利用也停留在视线的通透性等表面问题上,这导致了城市滨水新区项目设计与开发出现诸多不合理现象。 无锡太湖城一号地块的规划设计从项目策划到规划设计均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充分借鉴国外此类型城市设计的成功案例,科学分析了地块的地理环境现状和功能需求,做出了详细的项目策划,并在方案设计中综合考虑了城市发展的各方面要素,注重空间效果,加强对水景观资源的利用。笔者以此方案为例介绍城市滨水新区的开发建设,以期能给各地类似的城市开发建设一定的启示。 无锡历史悠久、风景秀丽,是一座享誉国内外的旅游城市。20世纪以来,无锡以工商业闻名遐迩,故有“小上海”之美称。无锡市的城市中心正在向西南方向转移,规划建设以蠡湖为核心的蠡湖新城、太湖新城和渔港新城三大新城,形成新的城市中心。太湖城一号地块作为无锡新城区开发建设的排头兵,其开发的成功与否显得尤其重要。 [摘 要]无锡太湖城一号地块开发设计注重项目的功能策划与定位,强调创建布局合理、配套齐全、环境优美和谐的商务区和居住区;注重空间结构形态,形成“U”形的向心性空间;充分利用太湖水景观,引水入居住区,形成树枝状水景系统。整个项目通过创造优美的环境和良好的开发前景吸引外部投资。 [关键词]无锡;滨水新区;功能策划;开发;设计 Development and Design of Urban Waterfront New Zones —T ake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No. 1 Block of T aihu Lake Project in Wuxi for Example/Li Chuancheng, Zhao Xuerui, Mao Xinhui [Abstract] Stress is laid on the functional planning and orient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and design of No.1 Block of Taihu Lake Project in Wuxi. Emphasis is given to the creation of a business and residential area that is properly arranged, fully equipped, with harmonious and beautiful environment.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spatial structural configuration, forming the centripetal space in the shape of "U". By making full use of the waterscape of the Lake Taihu, the plan has introduced the water into the residential area to form a waterscape system in arborization shape. The whole project has attracted lots of investments through the creation of beautiful environment and its bright prospect of development.[Key words] Wuxi, Waterfront new zone, Functional planning, Development, Design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应用研究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应用 研究 时间:2005-1-28 13:51:13 阅读:318次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应用研究 陈莹,刘康,郑伟元,邓红蒂,唐程杰 摘要城市土地管理的核心之一是集约利用管理。作为国土资源大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应该充分立足于城市土地管理的需要,努力为各级政府的城市土地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此文从科学性、可操作性角度出发,根据城市试点经验,总结概括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内容与目标,同时详尽阐述了评价成果预期在土地管理中的具体应用领域或意义,并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业务创新设想。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目标内容及其应用前景的正确认识,不仅是寻找、确定其评价方法与技术路线的基本依据,同时也是引起各级领导重视、积极推广评价实践的一项重要措施。 关键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应用 集约利用管理是城市土地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作为国土资源大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开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目的,是要通过研究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的因素,制订相关的评判准则,评价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找出当前城市土地利用的潜力,寻求城市土地最有效利用的途径,从而为政府制定集约利用政策,建立全面、科学、合理的用地管理与决策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及相关技术支持。 1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基本内容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是通过设计一整套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探索不同背景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标准及其评价方法,进而对全国所有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状况进行现状调查与潜力评价。对一个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的评价分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宏观层次的评价是对一个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总体评价,中观层次是对城市内部区域的评价,微观层次则是对具体地块的评价。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基本目标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评价一个城市或城市中一个区域土地集约利用的水平;二是找出城市中一个区域或一个地块现实的土地利用潜力;三是制定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审核的标准体系。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互为补充的,但又不能互为替代,各自都有特定的内容与应用形式。 1.1集约利用水平的综合评价 集约利用水平的综合评价主要在宏观层次和中观层次,是对一定范围内土地集约利用的综合评价与反映。其核心内容是建立一个描述土地集约利用总体水平的指标集。通过指标集的实际值与合理值的比较,反映城市当前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高低,以及不集约利用发生的原因。这一评价结果要求具备城市间和城市内部区域间的可比性,可以反映城市间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差距。 1.2现实利用潜力的评价 现实利用潜力的评价主要反映在中观层次与微观层次上,是指考虑了技术经济合理性的现实利用潜力。它不仅要说明潜力的大小、类型,还要指出其具体的范围及空间分布。

无锡市城市规划信息

城市规划信息 2011年第8期(总第127期) 无锡市规划局办公室编印2011.9.16 特载 《无锡市城乡规划条例(草案修改稿)》通过市人大二审 市委党风廉政巡察组对我局进行党风廉政建设巡察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就加快提升城乡空间品质提出要求 规划动态 我局完成新一轮控规动态维护工作 太湖新城慢行系统启动区深化设计完成专家论证 太湖新城公共配套设施及商业网点布局研究完成专家论证 无锡锡东新城中央公园城市设计通过专家评审 轨道交通2号线高架站点技术方案通过审批 洛社新镇区控规动态更新及核心区城市设计完成论证成果 长广溪湿地生态修复工程二期规划技术方案设计通过审查 惠山区将规划建设全市最大的赛格电子市场 崇安区组织编制地下空间利用专项规划 蠡园中学改扩建技术方案确定 规划实施 中瑞生态城真空垃圾收集系统即将启动建设 锡山规划分局积极推进市级保障性住房东璟家园建设 锡东新城规划办积极推进宜家购物中心建设

规划经管 我市社区三维GIS应用平台基本建成 滨湖区加快推进蠡湖地区安置房建设和城中村改造 锡山区加大对安置房规范建设经管力度 简讯 简讯二则 特载 《无锡市城乡规划条例(草案修改稿)》通过市人大二审《无锡市城乡规划条例》已顺利完成市级层面审查工作。8月25—26日,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对《无锡市城乡规划条例(草案修改稿)》进行了第二次审议,通过了该《条例(草案修改稿)》。今年6月底,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对《条例(草案)》进行第一次审议,我局积极配合市人大常委会相关工委,重点就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经管、自有用地上房屋的改建、扩建审批手续、违法建设查处等条文内容做了进一步研究和修改完善,参与了征求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委意见等工作。市人大常委会二审认为,该条例草案稿在一审的基础上作了认真修改,结构更为规范,内容更为合理、可行,体现了“不冲突、有特色、可操作”的要求。近期,市人大常委会有关工委将根据二审意见,对《条例(草案修改稿)》作个别修改后,报省人大常委会批准。(综合法规处) 市委党风廉政巡察组对我局进行党风廉政建设巡察 7月25日至8月13日,市委党风廉政巡察组对我局“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执行党的路线、议会、政策、决议、决定的情况;贯彻落实市委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工作部署和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工作要求的情况;贯彻落实市委重大决策、部署的情况;对管辖范围内单位的党风廉政建设及领

浅谈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现状与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817459214.html, 浅谈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现状与思考 作者:杜凤艳 来源:《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3年第09期 摘要:现阶段在许多地方,往往依靠大量的土地投入和房地产行业的急骤膨胀推动县城 的发展,土地低效、无序利用大量存在。本文将就县城土地利用现状,从集约用地的角度进行粗浅的思考并提出初步建议。 关键词:县城;土地;集约;利用 县城是一个县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聚集着县域内大量的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土地在县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实践表明,在许多地方,往往依靠大量的土地投入和房地产行业的急骤膨胀推动县城的发展,土地低效、无序利用大量存在。本文将就县城土地利用现状,从集约用地的角度进行粗浅的思考并提出初步建议。 一、县城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县城是链接城乡社会的重要载体,长期以来,绝大多数县城都经历了一个十分缓慢而渐进的过程,县城的发展往往是在一种“有规划、无意识”状态下进行的,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苏南等经济发达地区县城建设的示范带动和土地储备制度的确立,县城建设出现了两个倾向:一是以房地产开发为目的旧城改造,土地储备制度得到发展;二是以大量圈占土地为代价的外延扩张,各类经济开发区、新城区如雨后春笋。一方面一部分土地得到高效利用,另一方面大量的土地被浪费、闲置。当前,县城土地低效利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表现之一:旧城区大量存在,土地利用率低下。表现之二:住宅用地供应不合理,房地产空置率高。表现之三:城郊结合部非法土地转让严重。 二、造成县城低效用地的原因 以上三方面问题的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技术方面的,也有主观思想方面的。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人均耕地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土地国情的现状必须要引起我们思想上的高度重视。 1.主观方面原因: (1)政府畸形发展观。一些县(市)政府领导往往不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群众观,他们往往考虑的是在任期内的政绩和短期利益,一届又一届的政府往往重复着“前人建设后人还债”的怪圈,都热衷于搞大开发、大建设。(2)政府职能缺位导致低效用地。长期以来,我们对用地的批后管理没有能形成有效的监管,虽然法律法规对土地闲置规定了处置的办法,但在实际执行中由于受地方利益的保护,政府职能部分往往不能很好地执行政策,同时也没有能形成一套有效的土地批后集约利用评价体系。虽然在供地环节对土地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密度等

厦门海沧新城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知识分享

厦门海沧新城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细规划时间:2011-02-23 来源:中国城乡规划行业信息网作者: 于立:生态城是社会、经济、环境一体化发展规划总平面及鸟瞰图大全 谁该为交通拥堵埋单?世界遗产资料大集合(权威版)海南香水湾旅游度假区详细规划城市道路交通设计指南 控制轴线

海沧新城鸟瞰 编制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编制起止时间:1999.3-2003.6 中规院2001年优秀规划设计二等奖 项目负责人:李金卫张颖 主要参加人:席继宁谢竞华刘泉董志海周冬元刘敏

设计导则 夜景

一、项目概况 海沧新城位于厦门市本岛西部,隔西海域与本岛相望。本区依山傍海,环境优美,景观地位独特。规划总面积约 9.0平方公里。由于其现状已建用地较少,大部分为滩涂虾池、农田村庄以及刚刚填完的平地,因此为新城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规划空间。 二、总体定位 海沧新城是厦门市环西海域中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厦门市的副中心,是海沧台商投资区的行政、文化、金融、商业中心。 总平面

三、规划构思及布局 海沧新城在总体布局上以分区规划路网为基础,以内湖为中心,以“水”为主题,通过内湖、水景公园等的设置,使海沧新城成为具有独特风格的21世纪的“新水城”。其空间结构为“一核、二区、三片、九中心”。在设计中,通过历史、现代、自然3条主轴线和若干条副轴线的建立,将新城与厦门本岛、新城内不同片区、不同风格的建筑和空间联系起来,创造出既风格多样又和谐统一的空间景观形态及完整的开敞空间体系,体现新城“天人合一”的宏伟气势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新城内建筑高度控制是滨海地区较低,中心区较高,并布置了三个高层建筑集中区,形成“众星拱月”之势。海沧新城由内湖周围地区和滨海绿带两部分组成。其中滨海绿带位于海沧新城东侧,南北长约 7公里,包括海沧大桥游览码头、水景公园、体育公园、海滨休闲及会展区、自然资源与科学博物馆、四季景观雕塑园和嵩屿码头广场七个园区。 四、创新与特色 1.通过内湖的设置,将防洪防潮、减少土方工程需要与营造独具特色、令人耳目一新的景观环境巧妙结合,在新城中形成山水结合,湖海共存、自然与人工景观相互融合的独特景观。 2.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规同时进行,在宏观层面整体控制并保留一定弹性,在中观、微观层面上严格控制细致入微,保证城市总体设计的理念、原则能逐步实现,保证理想蓝图的最终完成。 五、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总建设用地:899.1公顷。 其中: 居住用地:261.07公顷;

关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探讨

关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探讨 发表时间:2017-05-09T13:53:26.053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3期作者:梁伟金 [导读] 摘要:城市土地粗放利用现象普遍存在,土地供求紧张的矛盾日益尖锐。 广东中地土地房地产评估与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510075 摘要:城市土地粗放利用现象普遍存在,土地供求紧张的矛盾日益尖锐。 关键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城市用地规模日益扩大。土地资源短缺导致人地矛盾更加突出,由此可见对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1.土地集约利用概述 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是由大卫.李嘉图(David.Ricardo)等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地租理论中首先提出的,通过在土地上增加投入,以获得土地的最高报酬。一般用单位面积土地上的资本和劳动投入量来衡量土地与资本、劳动的结合程度,即土地利用的集约度。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一个综合性概念,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用地布局、生活空间、环境保护等诸多因素,不能简单地局限于经济投入和产出效益提高,也不仅是“建筑”强度的概念,而是一个包括经济、建筑、环境、城市发展、人口、就业等多个方面指标的综合性概念。 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方法 对于国内而言,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起步较晚,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短缺和土地粗放低效利用并存现象十分突出。因此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集约利用城市土地引起了学术界和政府的广泛关注。由此,众多专家、学者开展了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研究者采用熵值法、模糊理论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特尔菲法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BP网络模型、基于RS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灰色关联度分析等方法分析评价了我国的各城市的土地利用集约程度。 2.1多因素综合评价法 多因素综合评价是按照一定的目标和原则进行定量描述的一种方法,以评价单元为样本,选择对评价单元发生作用的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并通过适宜的模式予以量化、计算和归并,从而实现评价目的的一种方法。该方法对评价对象的分析较全面,并且容易操作,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难点在于如何合理地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既能全面反映城市土地的利用状况,又能容易的得到各指标数据以及各指标的理想值。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结果是一组介于0~1的数值,通过得出结果的数值大小可以判断土地集约利用的情况,但是城市土地的过度利用、集约利用、合理利用和粗放利用的划分缺乏根据。 2.2模糊综合评价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就是运用模糊变换原理和最大隶属度原则,考虑与被评价事物相关的多目标、多层次的各个因素,对其所做的综合评判.它是根据评价对象具体情况和评价的具体目标,通过评判指标的取值,排序,再评价择优的过程,是一种以模糊推理为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精确与非精确相统一的分析评价方法。土地利用的粗放、集约和过度的判定本身很难有明确的界限,集约、粗放或过度的程度更是一个模糊的问题。 2.3基于RS、GIS 技术评价法 随着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的细化和深化,需要对大量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分析和统计,同时,评价单元是性质相对均一的空间几何实体,不仅具有空间属性,而且具有非空间属性,因此评价工作繁琐,容易出错,因此能够处理大量数据信息和具有较强空间分析功能的RS和GIS技术已被我团学者引入到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中。结合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项目,整合城市规划信息系统、多用途地籍信息系统、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信息系统、城镇土地定级估价信息系统等,开发了由系统维护、数据输入、空间分析、潜力计算及成果输出五大模块组成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信息系统,进而建立多尺度、多数据源的潜力评价信息库,实现基于微机网络的数据管理和服务。 2.4理想值修正模型 理想值修正模型是郑新奇[3]等专业人员在对某市城区宗地的集约利用状况进行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用于宗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模型。该模型以土地集约利用的标准值为判定依据,选择土地用途、建筑密度、建筑容积率和其他因素对标准值进行修正,分析具体宗地的现状和理想值之间的关系,计算宗地集约利用潜力等级。模型评价的思路是:以理想潜力为基础,由高到低多级控制,逐级修正,分值转换,计算潜力。该方法简便、实用、科学,是不同功能区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具体化。 评价方法优缺点对比 3.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特点 自1999年“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设立“城市土地价格调查和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子课题以来,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研究得到迅速发展,各试点城市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不仅初步建立了城市集约利用评价的理论框架,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亦有很多创新。已有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尚未形成一套标准的指标体系和普遍适用的评价方法。由于不同的人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理解存在差别,所以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选择也有所不同,各城市之间的评价结果不具有可比性,难以形成具有可比性的指标体系。(2)由于不同类型的城市功能及产业、资源的差异性,理想值的确定难度很大。在目前的研究中对理想值的选取有以下几种方法:①目标值。以评价地区发展规划制定的发展目标值作为理想值;②以国家或地方出台的相关文件规定的规定值作为理想值;③以相同类型的城市平均值作为理想值。评价结果与理想值的选取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理想值的合理确定对集约利用评价是非常重要的。(3)新技术、新方法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中的应用有待深化。尽管有很多人都在开发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信息系统,但几乎都没有得到推广和运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2014年度试行)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 (2014年度试行) 国土资源部 二〇一四年四月

目次 前言 ..................................................................................................................................................................... I 引言 .................................................................................................................................................................... I 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总则 (1) 5 工作准备 (3) 6 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调查 (3) 7 开发区评价类型划分 (5) 8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 (5) 9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测算 (8) 10 成果编制 (10) 11 成果验收与公示 (11) 12 成果应用与更新 (12)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流程 (13) 附录 B (规范性附录)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分类及定义 (14) 附录 C (规范性附录)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调查程序与数据处理 (19) 附录 D (规范性附录)工业主导型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及定义 (21) 附录 E (规范性附录)产城融合型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及定义 (23) 附录 F (规范性附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工作用表 (25) 附录G (规范性附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测算工作用表 (36) 附录H (规范性附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权重区间 (39) 附录I (规范性附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成果报告编制要求 (40)

无锡市城市设计的评价研究

无锡市地处长江下游,太湖之 滨,是著名的山水风景旅游城市,拥有江南富饶的土地和古代吴越的悠久历史,京杭古运河从城市中心穿过,天目山脉余峰数座,形成城西惠山森林公园,共同构成了无锡市的卓越自然景观基础。在创国家风景园林城市的过程中,城市环境绿化以及风景旅游点的建设有了很大改观。但令人遗憾的是,城市规划过程中忽略了城市设计的细节,城市详细控规过程中对城市建筑高度、色调、体量等都未作具体的空间规划,导致城市整体效果不尽如人意。 1 以太湖为核心,古运河与惠山森林公园为两翼的城市景观特色设计 建设一个有特色的城市环境必然要尊重城市的历史文化,明确城市的性质和规模,加上现代的艺术设计手法才能够完成。抛弃历史的文脉,而一味以经济作后盾、追求时尚,其结果必然是要失败的。 以及新运河是无锡市三条最为主要的水系,也是城市特色太湖风景区仅限于鼋头渚、蠡园、央视 影视基地等各风景点,太湖只是旅游的摇钱树,而并未能成为市民生活的一个休闲地,未真正融入城市。笔者曾做一个小范围的调查,有95%的人从未出于非旅游的目的而到湖滨休闲、散步等。其主要原因是湖滨设计开发力度远远落后于市民的要求。湖滨旅游基础设施滞后,尤其是供普通市民休闲、娱乐的诸如水边露台、休闲茶室等设施缺乏,交通也不便捷。太湖作为城市景观的核心没有能很好地与城中“二河二山”(新运河、古运河、锡山、惠山)形成连续的景观生态带,尤其是运河与太湖的联系没能很好地体现出来。另外,城市古运河沿岸的历史保护区和绿化结合做得较差。近年来新运河在城市改建过程中,沿运河两侧均留出了50-70米不等的绿化控制带,城市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见图1)。 摘要 以无锡市为例,分别讨论 了无锡市城市景观环境设计,城市天际轮廓线及视线走廊设计,城市主要景观节点和广场公共空间设计,空间视觉环境设计以及城市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设计,探讨了无锡市城市设计过程中的得与失。关键词 城市设计; 城市空间; 无锡市 ABSTRACT The article takes Wuxi as an example, discusses the d e s i g n o f u r b a n v i s u a l environment, urban horizontal contour line, sight-line corridor respectively. Subsequently, the ar-ticle deals with the main land-scape nodular point and public space of plaza and urban histori-cal cultural relics to probe into the gain and loss of urban design of Wuxi. KEY WORDS urban design; ur-ban space; Wuxi city 陈彩虹,女,硕士,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土地规划系教师。邮编:南京,210095。 陈钧,男,工作单位为无锡市规划设计院。邮编:无锡,214001。 作者简介无锡市城市设计的评价研究 The Evaluation of Urban Design of Wuxi City 陈彩虹 陈钧 Chen Caihong Chen Jun Fig.1 The edge of New Canal 文章编号:1009-6000(2002)-04-0037-04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与展望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与展望 发表时间:2017-11-06T09:10:02.697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20期作者:孙倩1 刘健健2 [导读] 摘要:中国现代化发展与推动经济进步的主流趋势是土地集约利用。 1蒙阴县国土资源局山东临沂 276000; 2山东国建土地房地产评估测绘有限公司山东济南 250000 摘要:中国现代化发展与推动经济进步的主流趋势是土地集约利用。现在,中国正处于经济和科技水平稳步发展的时期,可是在这几年大量减少的耕地面积,为中国社会经济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因为中国土地资源短缺,城市化初始阶段非农建设用地扩张占用农用地严重,同时城市存量土地资源又存在粗放运用情况,因此为保护土地资源,充分运用土地资源,实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其潜力评价的研究是目前迫切的任务。 关键词:县城;土地;集约;利用 引言 现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已变成发展循环经济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关键内容之一,也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一项核心工作。在这样的形势下,现在国内外土地集约利用理论和方法还没有发展成熟,一定要通过合理的梳理才可以在中国的土地问题上发挥作用。研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问题能够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土地运用效率,使资源环境约束带给城市发展的压力得到缓解,研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问题具有关键的战略意义。 1.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 1.1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要把人和资源、环境的关系协调好,在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让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都达到最佳值。 1.2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是与相对高强度开发运用相联系的 要在城市土地布局合理与用地结构优化的前提下,增强土地投入,使土地的精深运用提升,对城市土地资源的潜力进行充分挖掘,让城市用地规模与土地投入产出比达到最好。城市土地跟农村土地不一样,它作为载体能够用于居住、制造、商业、办公等几种用途,并且在空间上很多用途能够交叉重叠。不管是更多的居住人口还是投入有更高的产出,都需要在经济、技术、自然与社会条件准许的状况下,使城市土地的开发强度提高。 1.3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因地而异、因时而变 不同城市具备不一样的经济、技术、自然、社会条件,所以不一样城市土地集约情况就会不一样,优良的自然地理条件,发达的经济发展水平、先进技术和喜欢聚居、节约崇尚的社会习俗都有利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相同城市的不一样时期这些条件也会出现改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也会随之持续改变,所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一个动态发展的阶段。 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2.1人口密集程度影响到土地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不断锐减,导致土地资源供应持续紧张,人口密集范围减少人均土地,对于城市建设土地集约运用的客观要求度也就愈高。因为城市具备人口聚集效应,人口的聚集造成增大城市人口密度,随之聚集各类要素,与此同时会随之形成不一样程度的土地集约度。 2.2城市土地价格的波动。影响城市内部土地集约程度最直接的原因是土地价格,城市的聚集效应导致增加土地资源的需求度,在竞争的调节机制下,随之上涨的土地价格,也随之增加土地集约利用的要求。 2.3城市规划形式影响到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作为城市建设和管理关键根据的城市规划,也是保证城市土地资源获得科学运用的重要原因。城市建设的性质规模、整体用地构造、建筑平均高度、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建筑距离和人均用地指标等城市规划内容,都会对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导致直接的影响,也是实施土地集约利用分析研究的基础。 2.4城市生态环境影响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城市实施正常的生产和保持社会生活正常秩序,对于自然条件、现状环境等生态环境都有一定的要求。因为城市发展的时候持续的消耗资源环境,城市用地的持续增加一定要思考到城市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这也从一定程度上确定了城市土地集约要达到最高程度,所以生态环境也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关键影响原因。 3、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措施建议 随着城市化加快的步伐,社会、经济的发展日益增加土地的需求量,对特别稀缺的城市土地的要求也是这样,两者间也更加突出矛盾。所以,一定要主动讨论在城市化过程中怎样进一步提升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的方法,以处理既要确保发展用地,更要把耕地保护好,尤其是保护好基本农田这一尖锐矛盾,最后真正展现土地的资源配置型作用与资产性价值。国内学者做了几个方面的研究。通过增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用地构造合理,布局紧凑;提升目前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营形式要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应用经济、法制方法调控、限制城市土地利用。做好城市规划,优化土地运用构造与空间布局;促进土地整理,盘活存量土地以让低效运用减少;整合工业园区,使集聚效应得到发挥以提升用地效率;加强市场机制,有效配置土地以推动集约用地。集约利用土地资源,首先一定要进一步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城乡统一规划监督管理就要增强;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就要建设工程用地控制制度,优化土地应用构造;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一定要深化土地经营管理机制改革,加强以用途管制为重点的新型土地管理制度;树立合理的发展观,集约利用土地资源,还一定要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全面引入市场机制,运用经济杠杆引导与制约用地要求。提出依据城市发展的不一样阶段,科学拟定城市发展长远规划;使集约利用程度提高,主动展开城市存量土地挖潜;增强城市土地市场管理,科学配置土地资源。 4、土地集约利用的展望 4.1 在研究视角上 地区产业结构和地区土地利用构造的祸合关系有待于深入探索,产业发展跟土地资源的支撑分不开,产业的空间构造就是土地利用的种类结构。反过来而言,土地的利用状态实际上是各类要素集聚和配置的空间农现,反映了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构造、集聚特点与内在机理鉴于上地集约利用关键是从投入产出的方面考虑,主要挖掘上地的生产潜力,提升上地的运用强度,较多地牵涉了经济范围。 4.2 在研究内容上 中国的土地集约利用的标准还不是太完整,研究的深度还不足以应对社会的需要。从调查结果中能知道,中国研究土地集约的运用还

关于开展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调查与评价工作的建议

自本世纪初以来,国家相关管理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节约集约用地政策,从试点到全面推进,逐步完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调查与评价相关工作,构建了覆盖全面、科学规范、管理严格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管理制度体系,旨在全面掌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为管理部门制定建设用地管理制度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 调查与评价工作内容的联系与区别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调查与评价工作是国土大调查内容之一,主要包括开发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城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高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评价等。在新一轮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调查与评价实施方案中,工作内容和名称都有变化,分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整体评价、详细评价和专项评价,其中专项评价包含开发区评价和工业用地评价。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整体评价、详细评价和专项评价是按照评价范围、评价目标的不同而设置。 1.整体评价 主要着力于掌握城市用地面上情况,以行政辖区为评价范围,市县级行政辖区为评价单元,以掌握辖区内建设用地的整体利用效率和节约集约利用程度,评价成果旨在服务于管理部门建设用地管理战略分析、政策制定和规划编制等方面。 2.详细评价 是以城市中心城区为评价范围、 以宗地为基本评价单元,目的是查清 城市内部建设用地现实潜力规模和分 布情况,服务于管理部门编制城市空 间规划、再开发利用低效用地、调整 城市用地结构和布局等方面。 3.专项评价 包含开发区评价和工业用地评 价。开发区评价是针对开发区土地建 设开发利用效率、效益和集约程度进 行评价,目的是掌握开发区用地情 况,为开发区管理、考核、升级扩区 提供依据。工业用地评价是针对某一 区域或者某一类型的工业用地利用状 况进行调查和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目 的是为研究工业用地管理政策制定、 推动工业用地利用方式转变等方面提 供基础和依据。 调查与评价工作的意义 节约集约用地是深入贯彻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 新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转 变国民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 道路的客观要求,调查与评价工作本 身不能直接提高城市节约集约用地水 平,而是通过调查与评价成果的应用 和依据成果制定政策、措施、技术手 段等来实现节约集约用地目的,所以 调查与评价工作是实现节约集约用地 的重要桥梁。宏观方面看节约集约用 地是国家战略政策,开展建设用地节 约集约利用调查与评价工作是贯彻落 实国家战略的重要措施,起到保护耕 地的作用,节约集约用地是缓解土地 供求矛盾,解决“保护与保障”关系 的必然选择,节约用地,少占耕地, 集约用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从而 实现保护耕地。 开展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调查 与评价工作意义重大。一是能够摸清 城市区域内建设用地节约集约用地状 况、潜力规模和空间分布,为实施低 效用地改造挖潜、提高城市建设用地 效率和效益等提供科学支撑。二是可 以探明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 改进方向和挖潜路径,为制定科学挖 掘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加强城市土地 供应和用地管理、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的对策提供依据。三是评价成果与城 市土地利用和管理工作有机结合,可 为国家用地政策制定和地方土地规划 计划具体工作实践提供依据。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调查与评 价工作是在收集整理经济、人口、土 地等多方面数据的基础上,通过自上 而下部署,制定一个多目标、多层 级、多尺度的调查评价体系来获得成 果,成果可应用于各级管理部门在建 设用地政策和制度建设中。建设用地 节约集约利用调查与评价工作实施多 年,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和扩展,取 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暴露出一些问 题,主要有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难以 调动基层积极性,资金保障困难,多 部门资料收集难度大,评价指标体系 关于开展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调查与评价工作的建议 文/辽宁省自然资源事务服务中心 马彪 46国土资源 2019年7月号

基于土地集约利用的新城中心城市设计_以无锡市东亭中心区为例

杨俊宴 吴明伟 Yang Junyan Wu Mingwei 作者单位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邮 编电子信箱收稿日期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教授 210096 yjy-2@https://www.360docs.net/doc/4817459214.html, 2008 06 23 中图分类号 TU984.16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2009)01-0122-06 摘 要 城市中心区的空间复合使用是满足土地集约利用的趋势,也是创造多样、连续、丰富的城市公共空间的需要。该文以无锡东亭中心区城市设计为例,详细阐述了中心区复合空间设计的理念、方法与实现路径。关键词 土地集约利用 城市中心区 复合空间 无锡市东亭中心区 Abstract It is the trend of realizing land intensive use to complexly use space in urban center district, and it can create diverse, continuous and rich urban public space. Taking Dongting center district in Wuxi as an example,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the idea, method and realizing ways of complex space design in center district. Key Words Intensive use of land, Urban center district, Complex space, Dongting center district in Wuxi City 城乡规划?园林建筑及绿化 ·综述性论述·城市设计·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Virescence 城市中心区公共空间的复合利用和集聚效应能够给城市带来持久的活力,而这种活力的取得需要中心区空间的多样性、连续性、丰富性和复合性。对于城市设计而言,为了形成这种充满活力的中心区风貌,混合布局与多功能用地结构是典型的技术方法。 1 规划设计背景 东亭中心区位于无锡城市东部,为无锡东部新城的核心(图1),中心区城市设计是在无锡市主城区内部功能疏解、城 市东联、东部城区 改造建设日益迫切的背景下进行的。无锡市作为特大城市的全新定位要求对东部新城功能布局进行调整,对建设层次进行提高,赋予其新的角色与定位;城区工业企业的外迁为城区改造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和改造的腹地;独特的区位优势为城区改造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居民对提高生活质量的强烈愿望,为城区改造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 规划范围为东亭原城市中心区中轴线及沿锡沪路两侧地区,长约2.8 km,呈展翅的蝶形,用地约221 hm 2(图2)。规划范围内现状用地布局以行政和居住为主,各类用地分散穿插,不成系统,建筑质量参差不齐,城市风貌比较破碎。 2 规划重点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1 规划重点 本次城市设计将为东亭城区重点地段的近、远期开发提供基本框架和规划指 基于土地集约利用的新城中心城市设计 ·江苏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项目批准号:BK2007120)· —— 以无锡市东亭中心区为例 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明确该重点地段规划的性质定位与开发目标;②确定科学的功能布局及土地利用;③确定合理的开发规模及环境容量;④处理好该重点地段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关系;⑤保护和加强该重点地段的生态环境与格局;⑥进行重点地段的城市设计与景观意向设计。 2.2 关键问题 ①为满足未来发展需要和东亭城区重点地段生态优化寻求新的平衡,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②为满足未来多方位发展需要提供一个灵活的规划框架,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满足居住、产业、人口、经济、交通、建设等的发展需求; ③通过东亭城区重点地段的科学合理的开发和保护规划,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东亭城区的城市功能,促进城市的整体发展;④通过重要地段城市设计创造更为吸引人的城市环境面貌,提升城市形象。 Urban Design of New City Center Based on Intensive Use of Land: Taking Dongting Center District in Wuxi City as the Example

广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土地经济学论文 广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班级:土资1101 学号:A03110379 姓名:郑惠玉

1.导言 (3) 1.1研究背景及研究区概况 (3) 1.1.1研究背景 (3) 1.1.2研究区概况 (4) 1.2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4) 1.2.1研究思路 (4) 1.2.2技术路线 (5) 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概述 (6) 2.1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来源 (6) 2.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 (7) 2.2.1经济观点的涵义 (7) 2.2.2生态观点的涵义 (7) 2.2.3社会观点的涵义 (7) 2.2.4动态观点的涵义 (8) 3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 (8) 3.1 数据来源 (8) 3.2 研究方法 (8) 3.3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8) 3.4目标权重的确定 (9) 3.5目标的归一化处理 (11) 3.6城市土地集约度的计算 (13) 4.广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13) 4.1评价结果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表 (13) 4.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的空间特征分析 (16) 5.广东省城市的土地利用的对策 (17) 5.1为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已采用的措施 (17) 5.2提高集约节约用地水平的建议 (17) 6.结语 (18)

广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摘要:本文通过构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了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生态因素三个要素与八个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通过指标权重的计算和各指标值得归一化处理,最终对广东省21个地级市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做出了判断。结果表明广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差异明显,深圳、广州等集约度较高,呈现向东西两翼减小的趋势; 并从区位、经济等方面,对我国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思考。 关键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广东省; 层次分析法 1.导言 1.1研究背景及研究区概况 1.1.1研究背景 在我国多数城市用地结构中,工业用地占到了30%左右,超过美国(7.3%)和香港特区(6%),并超过许多发展中国家,加之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大多是粗放型的,致使城市土地利用产出非常低,因此土地集约利用是大势所趋。必须从根本上将粗放式的消耗高、质量差、效益低的生产发展方式,转变为集约化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我国土地资源总量多,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的基本国情,要求必须集约利用城市土地资源,即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是人们集约利用土地的最直接的动力。香港、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土地资源相对稀缺的国家和地区,城市建设多采取高密度发展的土地集约利用模式。纵观世界各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可以看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理念自始至终贯穿其中。如基本农田概念的界定、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土地利用规划制度、土地征用制度、土地登记制度、土地整理、开发和复垦等制度的实施,无不体现着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理念,尤其是在人多地少的日本。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与发展还需要大量的投入,应强调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规划设计,通过城市用地布局规划、城市用地规模、优化城市规划设计等途径,保证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需求;应提高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来合理布局城市用地和人口的合理聚集程度;应发挥聚集所产生的规模效益,使社会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节约土地投入;应建立规范的土地市场,盘活存量土地,利用土地的置换等手段来最大范围的发挥土地利用效率,利用提高地价、税收、补贴等手段促进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重点是对建成区现有土地的再开发和挖潜改造,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应该看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