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 整理 第一章
《教育学基础》复习资料
《教育学基础》复习资料第一章教育学基础1、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2、教育的三种基本要求: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53、三要素之间的关系:既相互獐,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可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以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74、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85、论述教育的起源?有四种代表性观点:1)神话起源学: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
2)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是物种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人类和动物共有的本能行为。
3)心理起源论:教育最初起源于原始人类的那种具有教育意味的无意识模仿。
3)劳动起源论:劳动创造了人类和社会:劳动过程的复杂性要求通过教育把人类积累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证明:人类原始时代教育活动已经存在了,教育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
10-116、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信息社会的教育。
11-127、信息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学校将发生一系变革,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教育的国际华与教育的本土华趋势都非常明显,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13-158、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段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须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现代教育与现代化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在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它们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它们,对于促进工业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教育学章节(整理)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1、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的影响)2、学校教育产生的基本条件: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字的产生。
3、教育产生即教育起源:(1)神话起源——(宋)朱熹(2)生物起源——利托尔诺、伂西。
能(3)心理起源——孟禄(4)劳动起源——马克思(5)生活起源★最早把教和育一起使用的是孟子4、学校教育的三基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5、教师在教育中主导作用的原因(1)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责任(2)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3)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二、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与历史发展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的核心组成部分,学校教育制度(1)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4)民族文化和教育传统因素(二)学校教育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发展经过(前制度化、制度化、非制度化)△学制的基本类型(1)双轨制(19世纪英国)(2)单轨制(美国)(3)分支学制(前苏联)(三)现代学校制度的发展趋势(1)较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三、教育的历史发展与改革趋势(原始、古代、现代、终生教育)(一)、古代原始教育:(1)教育是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2)教育没有阶级性(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古代学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产物文字产生)1)教育与生产劳动想脱离(2)教育具有阶级性(3)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
教育学基础重点
《教育学基础》考核知识点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①实践性②耦合过程③动力性④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2、教育要素:①、教育者: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活动的人。
因此,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必须有明确的教育意图或教育目的,理解她/他在实践活动中说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任务或使命。
②、学习者:学习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活动。
③、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势与内容的统一。
3、农业社会的教育的特征:①、古代学校的出现与发展;②、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③、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4、工业社会的教育的特征:①、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②、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③、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④、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5、信息社会的教育的特征:①、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②、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③、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④、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6、教育学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具有标志性的人物、代表作及其基本观点:①、中国古代无名氏的《学记》,它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②、英国培根,是“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了归纳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提出;③、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的独立;④、赫尔巴特,是康德哲学教席的继承者,“现在教育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使教育成为科学;⑤、英国哲学家洛克,他的《教育漫话》,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⑥、法国思想家卢梭出版了享誉全球的《爱弥儿》7、教育学流派:①、实验教育学;②、文化教育学;③、实用主义教育学;④、马克思主义教育学;⑤、批判教育学。
教育学基础(第一章)
2、教育的基本要素
观点之一: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教育学》(王道俊 王汉澜主编) 观点之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物 资 —— 《教育概论》(叶澜著) 观点之三(本书的观点):教育者、学习者、教育 影响
观点之一: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 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受教育者——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 教育措施——指为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办法,包 括教育内容及手段。(具体解释详见该书第30页) ——《教育学》(王道俊 王汉澜主编)
3、教育的形态
(1)依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为标准,将 教育划分为非制度化的教育和制度化的教育。 (2)依据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为标准, 可以将教育形态划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 教育。 (3)依据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时间及其建立于 其上的产业技术、社会形态为标准,将教育划分为 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信息社会的教 育。
本章思考题
1、为什么学习教育学? 2、教育学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列举各阶段的主 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四、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二)教育学的研究领域(作为一门课程) (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一)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1、萌芽阶段(阶级社会以后) 2、独立时期 3、科学阶段
1、萌芽阶段(阶级社会以后)
自从人类步入奴隶社会以后,由于学校的产生,教育实 践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对教育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进 行概括和总结,这些概括和总结反映在古代部分思想家 的论著中。此时教育学尚处于萌芽阶段,因为,它仅仅 是以某种教育思想存在,没有形成独立的科学理论体系, 还常常与一定的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甚至宗教等思想 混杂在一起。这个时间持续较长,几乎经历了整个奴隶 社会与封建社会,正因为时间长,所以出现了许多杰出 的教育思想家,他们以自己的哲学思想为基础,总结概 括了当时的教育经验,并从实际出发,对大量的教育问 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观点、主张,为 人类积累了丰富的教育遗产。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全国12所重点院校)部分汇总
《教育学基础》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二、教育的三要素1.教育者: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2.学习者3.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同一。
4.三者的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能开展,学习者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系统,是上述三种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三、教育形态的概念:是指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形式变化。
四、教育形态的分类1.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非制度化的教育: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制度化的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3.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和信息社会的教育五、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2.生物起源3.心理起源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的变革是推动人类教育变革最深厚的动力。
六、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1.农业社会的教育: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工业社会的教育: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教育学基础》第一章知识点汇总
说明:所有教育学书籍凭借本人自己的归纳和总结,以简单好记的方式进行归纳和梳理。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和借鉴。
《教育学基础》目录:读懂一本书首先要读懂目录,目录共十二章,可分为三大层面:国家层面:教育功能、教育目的、教育制度;学校层面: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课堂教学个人层面:教师与学生、学生评价、课程、教师的教育研究概念层面:教育与教育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从社会角度看一、广义的来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比如你看了一场最近热播的电影,你感觉自己升华了,其实就是教育,只不过是这样的方式存在)二、狭义的: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一定的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的人的活动。
(说白了就是学校按照国家的要求培养学生,培养出来的学生得是社会想要的)个人角度来看:个体学习或发展的过程。
综合以上,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人的活动。
(意思是通过教育你变成社会人,同时你也得有自己的个性,这样才是完整的教育)(二)教育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教育者:一定社会背景下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学习者:从事学习活动的人。
教育影响: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包括形式和内容。
三要素相互独立,不可分割有机结合。
(三)教育形态:1、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由非制度化演变而来,由专门人员、机构运行。
非制度化教育: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2、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社会生活生产中的教育学校教育: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家庭教育: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教育活动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一)神话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天、地。
(二)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沛.西能,认为教育的产生来自于动物的本能,种族发展的需要。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教育理论基础教育学(所占比重较大,应重点复习)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第四章教师与学生第五章课程第六章教学第七章德育第八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第九章课外、校外教育第十章教育研究及其方法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地培养人(严格说,动物界没有教育)的一种社会活动(相对于先天而言,必须是后天获得的),是传承文化、传承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例如:小孩生下来就会吸奶——不属于教育(先天的);小孩无意识间学会了用火——不属于教育。
基本属性:目的性、育人性、社会性“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
尽心上》——易出单选题。
从两种角度对教育的定义(社会角度和个体角度)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名词解释)更狭义的教育:德育(思想品德课)个体角度:教育等同于个体学习与发展的过程综上,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个体社会化的对立面是个体自由化(学习很多的社会规范)社会个体化——共同的社会规范在个体身上的个体化表现(二)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育人性(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单选教育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多选题)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目的性)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社会性)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育人)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
(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记住:此处不能换成“学校教育”。
(2)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纵向的不同,即不同的历史时期)。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教育理论基础教育学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学科,包括教育的基本规律、目的、制度、师生关系、课程、教学、德育、班级管理、课外校外教育、教育研究及其方法等内容。
以下是教育学的主要章节。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教育是一种目的性、育人性、社会性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其目的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
教育的属性是育人性,即教育的本质是育人。
教育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目的性、社会性和育人三个方面。
教育的定义可以从社会角度和个体角度两种角度来看。
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更狭义的教育是德育,即思想品德课。
个体角度上,教育等同于个体研究与发展的过程。
教育的社会属性是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和生产性。
教育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必然现象,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特定的教育形态不一定跟其当时的社会形态保持一致。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的基本规律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包括教育的普及规律、发展规律、差异规律和相互作用规律。
教育的普及规律是指教育的普及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教育的发展规律是指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教育的差异规律是指教育的发展不同于地区、不同于个体;教育的相互作用规律是指教育与社会、教育与教育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有用的人才。
教育制度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实现方式,包括教育的类型、层次、阶段和课程设置等。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教师是教育实践的主体,学生是教育实践的客体。
教师应当具备专业知识、教育素养和创新能力,学生应当具备自主研究、批判思维和创造能力。
第五章课程课程是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有机结合。
课程的设计应当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和实际需求。
第六章教学教学是教育实践的核心环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
教育学基础复习提纲
(名)功用性目的:教育在发展人从事或作用于各种事物的活动性能方面所预 期的结果。内含对人的功用性发展的指向和要求,在教育实践中 以能力、技能技巧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呈现出来。
1.教育目的及其质的规定性
① 教育目的的内涵(名) 教育目的——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预期实现的结果。反映着办教育的
主体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规格标准等 方面的要求和指向。
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 整体教育意欲达到的根本所在。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性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 期实现的目标系列。它不仅标示着一定社会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 也标示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社会本位认为,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教育要根据社会的要求, 培养社会需要的工具人。
个人本位认为,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教育就是要根据人身心发 展的要求,促进人自由和谐的发展。
② 教育功能的释放(了解) 包括两个环节:产品(人才产品和文化产品)社会的输入;产品社会的
利用。 受到外部社会因素和教育产品本身的影响,因此要提高释放效益,一要提 高教育产品自身素质,二要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第三章教育目的(重点章)
(3)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负向功能)
① 过重的学业负担,摧残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学生体质的普遍下降和心里 问题的大量出现。
② 学校管理模式,对学生管得过宽、过严,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发挥和创造性培 养。
③ 教育的功利性使教育丧失了对生命的关怀。 因此,应克服和矫正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要做到:
《教育学》复习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
……教育起源:神话、生物(最早)、心理、劳动(马克思主义)起源说。
认为教育是儿童对成人的模仿是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孟禄……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
……填空题……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西周的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骑士教育组要内容:七技:骑马、游泳、射击、投枪、打猎、下棋&吟诗)。
……★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趋势):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即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平等性)、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简答、填空……教育民主化的内涵:a.实现教育机会均等;b.师生关系民主化;c.教育方式、内容民主化;d.教育自由化。
……教育在提升人类地位中的作用: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潜能的发掘、力量的发挥、个性的发展。
第二节教育学概述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揭示教育规律;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育学的研究价值:宏观:超越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微观(学习研究教育学的意义):a.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b.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c.利于掌握学生思品发展规律,做好教育工作;d.利于教师构建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e.有助于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改。
教育学综合基础知识—德育笔记整理
第一章德育概述第一节德育的概念与意义一、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泛指一切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地对社会成员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方面的影响的活动。
包括社会德育、家庭德育、学校德育。
狭义的德育指学校德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德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质的活动。
即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和发展学生思想品德的活动。
西方“小德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中国“大德育”:培养受教育者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法制品质和心理品质。
1995年《中学德育大纲》中明确规定,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初中品德课程学习四领域: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
中学德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
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与保障。
2、德育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政治公民奠定基础。
公民社会的成熟度取决于政治公民的素质。
公民意识和公民能力是现代德育的重要内容。
3、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第二节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德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它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一、新时期我国德育目标的制定1、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思想品德基础。
2、初中阶段的德育目标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学习;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教育学基础重点
《教育学基础》考核知识点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①实践性②耦合过程③动力性④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2、教育要素:①、教育者: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活动的人。
因此,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必须有明确的教育意图或教育目的,理解她/他在实践活动中说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任务或使命。
②、学习者:学习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活动。
③、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势与内容的统一。
3、农业社会的教育的特征:①、古代学校的出现与发展;②、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③、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4、工业社会的教育的特征:①、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②、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③、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④、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5、信息社会的教育的特征:①、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②、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③、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④、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6、教育学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具有标志性的人物、代表作及其基本观点:①、中国古代无名氏的《学记》,它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②、英国培根,是“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了归纳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提出;③、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的独立;④、赫尔巴特,是康德哲学教席的继承者,“现在教育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使教育成为科学;⑤、英国哲学家洛克,他的《教育漫话》,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⑥、法国思想家卢梭出版了享誉全球的《爱弥儿》7、教育学流派:①、实验教育学;②、文化教育学;③、实用主义教育学;④、马克思主义教育学;⑤、批判教育学。
教育学基础--各章重点知识总结
试卷构成:单选15个;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案例分析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的用法:作为一种过程的教育(最基本)、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教育2、我国最早的教育概念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3、教育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4、教育的三种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5、教育形态的标准有:一是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二是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三是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实践标准6、非制度化的教育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7、制度化的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形成的教育形态。
8、社会教育主要包括:社会传统的教育、社会制度的教育、社会活动或事件的教育。
9、教育的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是法国勒图尔诺和英国沛西·能,教育的起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也是较早地把教育起源问题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提出来的10、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教育家孟禄11、农业社会教育的特征①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②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③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工业社会教育的特征①现代学校的出现②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③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④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12、《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13、培根称为“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为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出现做出了重要贡献14、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15、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大教学论》提出泛智教育思想16、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提出了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即心理学和哲学17、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拉伊《实验教育学》18、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美国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屈《经验与教育》和《设计教学法》19、简答题当代教育学的状况(特征):①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②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③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④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⑤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第二章教育功能1、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教育系统对个体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实际的作用和影响和作用2、教育功能的类型:一、从教育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①教育的个体功能是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决定的②教育的个体功能是在教育活动内部发生的,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或教育的固有功能③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也称教育的工具功能二、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①正向教育功能是指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②负向教育功能是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三、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四、多维度的复合分类3、重要:P32教育的个体功能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一、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教育在促进个体社会化中的功能表现在:①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②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③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二、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①教育促进人的主题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②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③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体现4、重要P41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能一、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小知识点:教育是保存文化的有效手段;文化的表现形式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教育的文化保存和延续功能有两种方式,①纵向和文化传承,表现为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②横向的文化传播,表现为文化在空间上的流动二、教育活化文化的功能三、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四、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五、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六、教育的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5、重要P43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①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源,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增长②教育通过生产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6、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最主要就是促进政治的民主化)①教育传播科学,启迪人的民主观念②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③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第三章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即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2、教育目的的功能:是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回顾所具有的作用①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②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③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3、教育目的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①社会依据②人的依据4、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即对教育目的的价值性进行选择时候所具有的倾向性,是教育理论中最为复杂、最为重要的领域。
教育学基础知识点总结(全)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育: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领域的根本特征是有目的地培养人。
广义的教育: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是学校教育。
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
2.受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
3.教育媒介: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教育的起源学说:生物起源说【法】利托尔诺、【英】沛西能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心理起源说【美】孟禄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前苏联】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教育的形态:1.按教育系统自身标准分——非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2.按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空间特性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3.按教育系统发展历史进程分——原始社会教育、古代社会教育、近现代社会教育原始社会教育——特征:自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有关;主要方式为言传身教和有意识模仿学习。
古代社会教育——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古代中国:夏代——出现学校教育形态;西周——“国学”、“乡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春秋——私学,儒墨西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唐——科举制度,“六学二馆”;宋代——“四书五经”,“学而仕则优”;明代——八股文;清代——清光绪31年(1905),科举制度被废. 古代印度:婆罗门教、佛脚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古代希腊、罗马:欧洲奴隶社会——雅典教育、斯巴达教育;欧洲封建社会——教会教育、骑士教育。
教育学基础 重点笔记 第二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的定义从社会的角度广义的,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主要指学校教育。
更狭义的,指思想教育活动。
从个体的角度: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
综合的,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的要素。
1)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以其自身的活动来引起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生合乎目的的发展和变化。
2)学习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以其接受教育影响后发生合乎目的的变化来体现教育过程的完成。
3)教育影响。
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3.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变化形式,也是教育理念的历史实现。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以下不同的教育形态。
非制度化的教育。
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这种教育是与生产或生活高度一体化的,没有从日常的生活或生产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机构及其制度化行为。
制度化的教育指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制度化教育,是人类教育的高级形态。
非学校化社会:美国的伊里奇倡导的。
他认为近代以来人类所建立起来的学校体系妨碍了真正的学习和教育,降低了人类自我成长的责任心。
因此,应彻底颠覆制度化的现代学校教育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学校化社会,而代之以自主学习的“教育网络”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非学校化社会”。
家庭教育是指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是指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社会教育是指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4.教育起源的几种观点。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有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与英国的教育学家沛西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异:如果片面强调个体社会化一面,强调个体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无条件一致,忽视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培养,就会出现机械的灌输
日常家庭生活中的抚养养育行为多是在自然状态下发生的,在个体和社会的关系方面起不到一种引导促进和加速的作用
教育虽然包含着学习但不是所有的学习都是教育例如完全独立自主的自学就很难说是教育同:以上概念的基本要素都是以青少年及幼儿为主体,都是个体社会化实践活动。
3.教育的三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指能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人。
一个真正的教育者(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2)能够根据自己对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
因此,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的态度和外在的行为的一种规定。
学习者,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1)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跟“学生”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学习者的特征:(1)不同的学习者有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这是提出因材施教或个性化教学原则的一个重要基础);不同的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的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
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同一。
从内容上说,主要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和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收到、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三者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就无法实现。
三要素当代的新特征:(1)越来越多的师范类院校,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具有专业性质的教育者;时代的进步对教育者也不断有新的要求,促进教育者不断更新知识,时刻关注个人及社会发展需求。
(2)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知识社会和终身教育时代的来临,教育对象已经从青少年扩大到成人乃至所有社会公民,学习者的年龄扩大逐渐增大;学习者对教育者职业技能的要求也在不断细化和提高。
(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等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教育手段、教学方法、教育组织形式有了巨大的改变,使得教育影响更加多样化
4.教育形态的划分:(1)按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可分为非制度化教育与制度化教育(2)根据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可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3)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可分为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人类学校产生以前的教育就属于这种非制度化教育。
制度化教育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具有组织化、制度化和仪式化的特点。
家庭教育:是指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学校教育是指以学习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社会教育是指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种形态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1)有助于充分的利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资源,更好地发挥每一种教育形态的优势和长处,从而形成“教育合力”;有利于解决当前学校所面临的许多棘手问题,促进青少年一代更好发展。
从根本上来说,打破传统意义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界限,建立一个高度一体化的“家校关系”“校校关系”“学(校)社(区)关系”,是改革当前学校、建设学习化社会的一个重要举措。
5.教育的起源
(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教育是由神创造的
(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法利托尔诺(勒图尔诺)《各人种的教育演化》和英沛西·能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为指导“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与动物界”(勒图)“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子发展的本能需要”根本错误: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教育行为之间的差别,把教育的起源问题生物学化。
(3)教育心理起源说:美孟禄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模仿。
评价:离生物起源说不远,这种无意识模仿是本能,而不是文化的和社会的。
进步在于,认为这种本能是人类的本能,而不是动物的本能。
(4)教育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内容: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的经验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的变革是推动人类教育变革最深厚的动力。
6.比较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
农业社会
(1)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
(3)学校教育生产劳动想脱离
工业社会
(1)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2)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3)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4)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愈大。
信息社会
(1)学校将发生一系列的变革:学校的目的不仅是满足人们的职业预备需要,而且也要满足
人们人文关怀的需要;学校的类型进一步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学习中的多样化需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一个四通八达的学习教育网络将会最终建立起来,学校的教育教学时空将得到根本改变;学校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将会得到改造,丰富或发展,出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习者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将成为教学的核心任务;学校教育观念,管理,课程,教学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等学校事务将成为公共辩论的焦点,教育服务性,可选择性,公平性和公正性将成为学校改革的基本价值方向。
(2)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
(3)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教育的本土化对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有
重要意义)
(4)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
念。
7.教育学的产生于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又称前教育学时期:17世纪以前)
特点:停留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未形成系统的理性认;成果主要体现在一些哲学家、思想家的哲学和思想著作中,中国:《学记》(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大学》《师说》等西方:毕达哥拉斯<金言》柏拉图《理想国》昆体良《雄辩术原理》等
(2)教育学的创立(17世纪到19世纪)
产生条件:a 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 b 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出现了一些新型实科学校,需要新的教师和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因此,培养有新的教育思想掌握新的教育方法的教师成了适应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由此一些大学内增设师范课程,培养师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学的创立;c 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学科方法论的奠定有着密切关系,人类在各领域的认识进入新阶段,渐渐由演绎向归纳,由综合向分化方向发展,许多学科日益从哲学母体中分化出来,教育学的独立和科学化也是不可避免的是;d 与一些学者和教育家们的努力也分不开
独立形态教育学创立的标志:a 从对象方面而已: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b 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反应教育本质和规律的专门的教育概念和范畴;c 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严谨科学的研究方法;d 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e 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主要成果:英国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了归纳法,1623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
捷克夸美纽斯<大学教育》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德康德首先在大学讲授
教育学,1803《康德论教育》“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德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论述额教育学的独特性,提出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即心理学和哲学;洛克《教育漫画》;卢梭<爱弥儿》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
教育学的发展(19世纪以来)
(1)实验教育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
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理论
代表人物及作品:德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德拉伊<实验教育学>
主要观点:反对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提出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运用假设、实验、验证来研究教育问题;教育实验要在真正的学校环境和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2)文化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