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档案事业历史发展回顾简述
档案事业的建立与发展
一、我国档案事业的建立(1)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行政效率运动、文书档案改革—开始设立档案室、创建档案专业教育,形成近代档案学理论,档案事业开始萌芽。
(2)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我国档案工作进入一个新阶段。
(3)随着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完成,到1957年,我国逐步建立起国家规模的档案事业。
我国档案事业建立的标志主要有:(1)接管旧政权遗留下来的档案,征集革命历史档案1949.1 北京文管会接管故宫博物院1949.10 成立政务院指导接收工作委员会,开始了接管、集中国民党中央政府机关的档案1950.3 政务院指导接收工作委员会华东区工作团驻宁办事处设立档案组,开始整理留在南京的国民党政府中央机关档案。
1951.2 成立南京史料整理处,陆续收集散存在全国各地的国民党政府档案1951.3 故宫博物院文献馆改为档案馆1955.8.19毛泽东主席亲自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妥善保管和严格清查敌人遗留下来的各项档案材料的通知1955.8.24 《中共中央关于迅速清理敌伪政治档案资料的通知》:全部敌伪档案经过初步分类登记后,应妥善保管起来,片纸只字也不得有损坏或遗失。
1955.11.3 《中央批转上海市委关于清理敌伪政治档案资料的指示》:对已经接管的敌伪政治档案不得再有分散、损坏或随意销毁,即使真正无用的,也要经认真鉴定,保告中央批准后,才准许销毁。
1949年12月,中央军委发不了关于征集革命历史文件及其他史料的通令(2)制定档案工作方针政策和制度和法规,建立起机关档案工作,集中管理大行政区撤销机关的档案。
(新中国档案事业是从机关档案室开始建立的。
)1951.3 召开中央一级党、政、军各机关和群众团体第一次档案工作座谈会,原则决定党政军三大系统保管文件的分工和建立集中保管档案的档案室,以及制定统一的档案管理方法等问题。
1951.4 《关于加强文书处理工作和档案工作的决定》1951.9.29 颁布了《公文处理暂行办法》1954.6 撤销6个行政大区的中央局,中央人民政府也决定撤销大区一级的行政机构。
新中国档案学研究70年回顾与展望
新中国档案学研究70年回顾与展望新中国成立70年来,档案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档案是国家和社会的记忆,是历史的见证,是对过去和未来的探索和承载。
70年来,新中国档案学研究在保护国家记忆、传承文化遗产、服务社会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旨在通过回顾新中国档案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和成就,展望未来档案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和重要任务,为推动新中国档案学事业蓬勃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新中国档案学研究的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档案学研究在政策支持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1949年,中国成立了国家档案馆,标志着新中国建立了档案事业的雏形。
从此以后,随着国家档案事业不断的发展,中国档案学研究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在档案保护和管理方面,国家档案馆和各级档案馆以及相关研究机构建立了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和标准,不断提升档案保护和管理的水平。
在档案数字化和信息化方面,国家档案馆积极推进档案数字化工作,建立了全国档案信息公开和检索系统,为社会公众提供了便捷的档案查询、检索和利用服务。
在档案学科建设和研究成果方面,中国建立了一批档案学科专业,如中国人民大学的档案学专业、华中师范大学的档案学与博物馆学专业等,同时新中国档案学界相继建立了中国档案学会等学术组织。
在档案学科研究成果方面,中国档案学界涌现了一批档案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出版了大量的优秀档案学研究成果,建立了一批档案学研究的重要刊物和学术平台。
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中国档案学研究积极参与国际档案学的研究与交流,与国际档案学界保持着密切的合作与交流,在国际档案学研究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声誉和地位。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档案学研究在政策支持、学科建设、研究成果和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挑战。
未来,新中国档案学研究需要更加注重如下几个方面的发展和建设。
1. 加强档案保护和管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档案保护和管理的难度不断增加,档案安全和保护面临着新的挑战。
新中国档案学研究70年回顾与展望
新中国档案学研究70年回顾与展望新中国成立70年来,档案学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档案学家们通过对历史事件、政策演变和人物传记等档案文献的研究,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参考,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
回顾新中国档案学研究的历程,可以看出它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档案学教育、档案馆和档案学研究机构的初步建设阶段。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档案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
1950年,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家在北京等20个省市建立了省市级档案馆,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文献调查工作。
同年,北京师范大学成立了档案学专业,并开展了档案学教育。
1956年,全国档案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拉开了档案学科研和理论研究的帷幕。
第二阶段是档案学研究在实践中的积极发展阶段。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档案学研究在实践中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档案工作者通过对档案文献的质量进行提高、档案保护技术的创新以及档案的数字化等方面的探索,为档案的开发和利用创造了条件。
同时,档案学界也出现了一批代表性的论著,如《新文献》、《唐代新诏》等,为后来的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此外,档案学研究还涉及到信息学、博物馆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逐渐扩大了档案学的知识范围。
未来,档案学研究将继续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
在技术方面,档案数字化还需要深入推进,同时还需要开展跨学科的研究,深化档案学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与合作。
在体制机制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完善档案管理体系,实现档案保护、开发和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档案学研究必将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近代中外档案事业发展概况
第一节近代中国档案事业发展概况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
近代中国政权更替频繁,在历时短暂的一个世纪中,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清末王朝、太平天国政权、辛亥革命政权、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中国共产党民主政权依次在近代时期交替出现,使近代中国呈现出了极其复杂的局面。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封建社会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随着社会性质的改变,国家机关和社会各个领域随之也发生深刻的变化。
这种变化,使档案和档案工作也发生着变革。
一、档案内容与范围的扩大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清朝外交活动日趋频繁,商务往来日益增多,西方现代科学技术逐渐传入,近代机器生产开始出现。
在此以后形成的档案材料,除去保留着旧有的成分以外,开始出现了许多新的材料。
这样就打破了过去档案局限于政府内政活动的单一局面。
外交档案和外文档案的大量形成,并且随着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和变化,在文化教育、财政金融等各种专业领域里都形成了各具特点的专业档案。
以及档案制成材料和传递方式上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电报、照片、影片等档案。
二、档案机构设置的变化随着档案的发展变化,档案机构也相应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首先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档案机构的扩大。
总理衙门是清政府为办理洋务和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
在1861年成立时文书工作由各股司员兼办。
后因清政府“立约又增数国,各处税务,教务,章程益密,案牍因之愈繁”,于是总理衙门设置了司务厅和清档房两个文书机构。
司务厅专掌监印、收发、文书运转等事项,清档房专司档案的承修(编纂)、校对等事宜。
司务厅负责下设文案科房,清档放下设清档科房,负责具体的工作。
随后机关中专职档案机构的数量增加。
到国民政府时期,机关档案室的设置更加普遍,除了政府机关外,党务系统和军队系统也相继建立了专职档案管理机构。
从1928年至1932年间,国民政府中央各部会陆续建立了一大批专门的档案机构,这些机构大多设于机关的总司务下面,也有隶属于秘书科、文书科的。
中国档案事业发展史
第二节 西周王朝的主要档 案及其保管
一、西周王朝文书书写材料 • 西周政务文书简称简牍或简策。 • 简,狭长的竹片或木片,故有竹、木简之称。 • 牍,方形的木片。 • 策,若干片简编连在一起为之“策”。 • 简与策用于国家重大政事和书写典籍;牍主要用于一般公文书。
二、西周王朝主要文书种类
• 王命文书 属于王和诸侯使用的命令性文书,因其用途和 所施对象不同,仍沿用前代“诰”“誓”“命”等文种。 “诰”和“命”是王和诸侯为赏赐、任命和训诫臣属之用 ,“誓”对军旅的诰诫。
第三节 甲骨档案的发现及
其史料价值
一、甲骨档案的发现
• 甲骨档案的发现有一个过程,它的历史价值并不是某年某月发现后就被人认识的。直 至清末光绪25年(1899年),它在地下整整沉睡了三千余年之后才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并进行收集研究,从而被大量发掘出土。
二、甲骨档案的出土和外流
• 1899年至1928年私人发掘共九次,所得甲骨八万 片之多。一部分被一些官僚兼学者收购,另一部 分被外国传教士盗运出国。
• 卜辞也有较规律的刻写行款 • 从句式看,占卜文书及记事文书有其特殊的文书
句式和用语。如“对贞”。
三、 甲骨档案的内容
• 甲骨档案按所记载的内容可分四大类: • (一)占卜刻辞(卜辞):这是甲骨档案的最大部分。记
载了七世九个王时期的生产、政治、军事活动及意识形态 等多方面的内容,如农业、畜牧、田猎、阶级关系、军队 、监狱、战争、方国、天文、历法、气象、建筑、疾病等 ,大致国家社稷大政,小至王的私人生活在甲骨档案中都 有反映,可谓殷代大政和王的活动的真实记录。 • (二)卜事刻辞,即关于准备占卜材料的记事刻辞。主要 记载向商王贡龟以及采集龟甲、兽骨之事,也记有检视整 治好的龟甲、兽骨以备卜用的情况。 • (三)记事刻辞:即与卜事无关的记事文字。关于职官、 制度以及王朝日常政务的记载。 • (四)表谱刻辞:包括干支表、祀谱和家谱。祀谱和家谱 即关于王朝祭祀活动和王室世系的记载。
中国档案事业史
中国档案事业史我们最早的记事方法是:结绳在木片、骨片、玉片上刻上符号以记事的方法是刻契《尚书》中的禹书是最早的档案文字材料。
商朝给我们留下了最早的档案文字材料:甲骨档案。
这些材料给我们研究商朝的历史、档案和档案工作提供了最直接可靠的依据。
商朝地位显赫的官员是史官。
甲骨档案在秦汉、隋唐虽发现过,但直到清末光绪25年,它在地下整整沉睡了三千余年后才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并进行收集研究,从而被大量的出土。
1899年到1928年私人发现的甲骨档案共九次,所得的四骨八万多片。
自1928年开始甲骨才被科学发掘,由当时的中央研究院殷墟发掘团主持进入科学发掘阶段。
从1899年甲骨档案被人们认识起,至今九十多年来,前后累计出土15万片以上。
甲骨学的开山著录是刘鹗编撰的《铁云藏龟》,此书也是甲骨档案的首次公布。
1979年建国三十周年时开始出版的由郭沫若担任主编的《甲骨文合集》,是对八十年来我国甲骨文研究的系统整理和总结,是集大成的宏篇巨著。
共著录甲骨41956片,同时也是一次最大规模的甲骨档案的公布。
西周起草文书保管典籍的中央机构是太史寮。
西周掌管王室的档案的是冢宰。
我国古代文书档案库至今有文献可考的以周朝最早。
副本制度是从西周开始建立的。
秦朝少府中尚书为专掌文书档案官员外,其余各机构各任掌任档案。
秦的柱下御史就是专门保管户籍、舆图等重要档案的官员。
收藏刘邦入咸阳后萧何收集秦朝图籍档案的处所是石渠阁。
位于宫中,隶属御史府,由御史中丞主管的汉代中央档案典籍是兰台。
东汉王朝收藏档案典籍最集中的处所是东观。
据我国古代文献记载,早在北宋末年就有汉简出土。
中书省始设于魏晋,成为总揽中央机要的秘书部门,是王朝的中央秘书厅。
谱牒起源很早,早在夏朝就有了谱牒。
三省是隋唐时期中央最高辅政机构,也是文书档案工作的最高管理机关。
文书档案工作的四禁制度是针对负责起草皇帝诏令文书的中书舍人而制定的。
贴黄制度是唐代首创的公文改错制度。
宋代官府之间的上行文书是申状。
中国档案事业史笔记
中国档案事业史笔记中国档案事业史是中国近代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现代文化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档案事业历经了多个阶段,不断发展壮大。
下面,我们将重点介绍中国档案事业史的主要发展历程和现状。
一、清朝时期的档案管理清朝时期的档案管理,主要由三个部门来负责:一是皇家档案馆,主要负责收集、整理、保管皇家及各级官员文件、图画和器物等;二是翰林院,主要负责清朝皇帝的书信、诏书等文字资料的征集、整理和保管;三是户部,主要负责财政档案的收集、整理和保管。
清朝时期的档案管理制度比较完善,有专门的机构、规章制度和职业档案人员。
当时的档案管理以收集、整理为主,尤其是皇家档案馆的收集整理工作,使一些珍贵档案得以保留至今。
但是,在安全保密方面,各项工作尚不够制度化,保护措施不够完备,档案保存中存在较大的漏洞和安全隐患。
二、民国时期的档案管理民国时期,档案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档案管理机构更加规范和专业化。
1921年,国立北京图书馆设立“档案部”,开始采用专业档案人员,确立了政府档案的征集、整理、保管和利用体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省、市、县等各级地方政府相继设立了档案馆或档案管理机构,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档案管理体系。
在技术手段方面,民国时期采用了较为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如气候控制、环境保护、酸性纸张使用等,档案管理工作也更加系统化。
同时,档案的利用和服务也逐渐开始推广,民国时期的档案管理体系实现了从“收而不藏”到“藏而不用”再到“藏而佳用”的转变。
但是,民国时期的档案管理也存在一些缺陷,包括档案管理机构的专业水平和经费等方面的不足,档案整理和保管不规范等问题。
三、新中国时期的档案管理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档案事业开始真正发挥出重要作用。
为了统一全国政府档案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中央人民政府于1951年1月创办了中国档案馆,开始了新中国档案事业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历程。
各省、市也陆续成立了自己的档案馆,形成了现代化的档案管理体系。
建国以来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及运用
建国以来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及运用【摘要】本文介绍了建国以来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及运用,为加强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建国以来;档案事业;发展;运用发展档案事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档案随时随地都存在着,它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运用无时不在,无时不有。
它所积累的材料广泛运用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领域,为党和社会主义的事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材料,对我国的各项事业工作和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速度快(一)社会需求量高。
建国初期,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缓慢,收集、整理、编研工作滞后,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较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领导集体十分重视和关怀档案事业的发展。
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改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加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完备信息资源体系,重视人员队伍建设,积极培养人员素质。
(二)信息化程度较高。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档案电子化管理过渡提供了条件。
档案工作要求实现现代化、标准化、开放化,能够使信息处理自动化,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实现档案远距离、无障碍的信息传递和交流;特别是近年来,各行各业要求档案的完整化、文档的一体化、材料的准确化、时间的快速化程度愈来愈高。
档案工作是为广大利用者服务的,以提供档案信息资源为手段。
(三)人员素质有所提高。
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高,经验丰富,操作流程规范,同时,作为一名档案工作者必须具备档案工作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政治素养、道德素养、管理能力及分析处理问题的基本能力,等等。
特别是在新时期,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信息的认知能力和对信息的综合运用技术能力已成为必备的条件。
当前,电脑运用于社会的各个部门和环节,在工作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工具,提高档案工作者的素质成为必然。
(四)数字化管理强。
随着电子政务的兴起,电子文件成为重要的档案资源。
数字化建设是我们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建立规范、有效的工作程序,实施电子化的管理工作制度,成为我们档案工作者有效的工作方法。
档案事业概论第二章档案事业发展时间节点
1951.2 成立南京史料整理处(国民党政府档案),1964.4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1951.3 主要收藏明清档案馆的故宫博物院文献馆改称为档案馆(明清、北洋军阀、国民党政府、汪伪政权、伪满洲国傀儡政权等历史时期的档案)1951.5.31 创办《材料工作通讯》,1953.5改名为《档案工作》,1957.1由内部发行改为公开发行。
1951.9.29 颁布《公文处理暂行办法》,将档案单列一章,对机关档案管理的业务问题坐了具体的规定1952年,第一个保存国家地质档案资料的专门档案馆——地质资料馆成立1952.11.15 中国人民大学举办档案专修班,1953.7扩大为档案专修科,1955.9扩大为历史档案系。
1954.11.8 成立国家档案局。
1954.12.1 召开党的第一次全国档案工作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和省(市)级机关文书处理工作和档案工作暂行条例》1956.4.5 第二次全国档案工作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县级机关文书处理工作和档案工作暂行条例》1955.1.27 中共中央批准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和省(市)级机关文书处理和档案工作暂行条例》第一次对档案工作基本原则作出表述,也是机关档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的第一次表述。
1956.4.16 国务院《关于加强国际档案工作的决定》确定了国家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对国家档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的第一次表述。
是新中国档案事业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
1956.12 国家档案局召开全国政府机关第一次档案工作会议。
全国县级以上机关普遍建立起档案室,成为国家档案事业的重要基础。
1957年,我国逐步建立起国家规模的档案事业。
1959.1.7 中共中央《关于统一管理党、政档案工作的通知》又确定了党、政档案工作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实现了对全国档案和档案工作的集中统一管理,标志着我国档案事业集中统一管理体制的正式建立1959.6.24 中央档案馆正式成立,于1959.10.8正式开馆1959.12 大连会议(华北、东北协作区技术档案工作扩大会议),讨论了《技术档案室工作暂行通则》,使我国档案工作开始有了基本的、统一的做法和制度。
国家档案事业60年
国家档案事业60年刘国能2012-12-22 16:33:03 来源:《档案与建设》(南京)2009年5期【英文标题】On 60 Years of Chinese Archives Cause【作者简介】刘国能原国家档案局副局长,北京100032国家档案是国家各项事业的记录,有了档案就会有档案工作,然而,形成国家档案事业体系,却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档案事业体系,最终在新中国建成,令世人瞩目。
在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时候,回顾一下这段历史和其间的一些人和事,我们不能不为之感叹和自豪。
一、国家档案事业体系的最终形成我国档案事业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在多种因素的推动和作用下,逐渐形成了完整系统的体系。
(一)体系的构成、意义和中国特色国家档案事业体系的基本成分和框架由八个方面组成,即档案行政管理(局、处、科)、机关单位档案工作(档案室)、各级各类档案馆、档案教育、档案科研、档案宣传与出版、档案学术理论研究(档案学会)和档案外事。
各地区、各行业的档案工作是国家档案事业体系的组成部分,不追求大而全或小而全,讲求因地制宜,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我国国家档案事业体系,同别的国家比较起来,有着自己的特色。
比如,管理体制。
通观世界各国档案、档案工作的管理形式,一般可归纳为两类:集中式和分散式。
而我国与之不同。
我国从中央到省(区、市)、地(市)、县(市)、乡镇和企事业单位都有档案机构。
《档案法》规定,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主管全国档案事业,上级对下级有监督、指导权。
下级服从上级。
这种档案管理形式同国家政治体制相一致,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
再比如,档案室。
我国各级各类机关、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普遍建立有档案室,或文书档案室,或科技档案室,或保密档案室,而且大多是机关单位的一个工作部门。
这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和精筛效能的原则,对机关单位工作和档案工作都有利。
而在欧、美发达国家尚没有看到我国这样的档案室,他们的机关、单位档案,或由机关单位文书人员兼管,或另立文件中心保管。
中国档案事业发展史论略
中国档案事业发展史论略【摘要】中国档案事业发展史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从古代档案保管的初步形成开始,到清朝时期档案事业的发展与困境,再到近现代中国档案事业的兴起与发展,以及新时期中国档案事业的现状与挑战。
文章探讨了中国档案事业的重要性和价值,总结了其发展的历史轨迹,并展望了中国档案事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档案事业不仅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中国档案事业发展史的梳理和分析,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为未来的档案保管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中国档案事业、发展史论略、古代、清朝、近现代、新时期、现状、挑战、未来发展方向、重要性、价值、历史轨迹。
1. 引言1.1 中国档案事业发展史论略概述中国档案事业发展史可谓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宝库,是中华民族传承和发展的珍贵财富。
从古至今,中国的档案事业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档案事业的发展可以追溯至古代,当时人们已开始意识到保存重要文件的重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后来的档案保管奠定了基础。
清朝时期,档案事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也面临着诸多困境,如档案材料的遗失和破坏。
近现代以来,随着现代档案学的引入和发展,中国的档案事业逐渐兴起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在新时期,中国档案事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如数字化档案管理的需求和信息安全的问题。
中国档案事业在未来发展中需要不断探索创新,提高档案保管的水平和效率,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中国档案事业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记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其发展历程记录着中国历史的变迁和演进,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2. 正文2.1 中国古代档案保管的初步形成中国古代档案保管的初步形成可以追溯至殷商时期的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保存在甲骨上,记录了古代商代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信息。
这些甲骨文的保存和保护,标志着中国档案保管的开端。
我国档案保护发展的历程回顾与创新趋向
2021年 4 期 总第 609 期新一代New Generation我国档案保护发展的历程回顾与创新趋向王丽勇(赤峰学院 内蒙 古赤峰 024000)摘要:本文对我国档案保护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通过对回顾档案保护发展历程和档案保护创新趋向两方面展开详细论述,希望本文对促进我国档案保护事业的发展,有相应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档案保护;发展历程;回顾;创新利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对档案进行保护作业,以此保障档案可以长期存储,随着对档案保护需求的变化,档案的保护技术水平在不断提升。
我国档案保护发展历史悠久,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开始对档案进行保护处理。
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成立了档案保护学科,在继承和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优化档案保护方式方法,更新档案保护观念和理念,使档案保护学科更具专业性。
如今档案保护工作,在社会和技术以及需求环境的变化中,逐渐步入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时代的机遇和挑战面前,不断归纳总结档案保护历史发展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档案保护的优化和革新,这将是我国档案保护发展的重要方向。
一、回顾档案保护发展历程(一)档案保护发展经验我国档案保护发展历史的起源,是商周时期宗庙采用窑穴的方式对甲骨档案进行保护。
首先,在档案材质方面,从一开始应用持久性强,可加工的材质作为档案制作材料;然后,在从墨水的持久性和防虫方面进行档案字迹的保护;最后,对档案进行装饰保护。
这些档案保护措施和保护方法以及保护经验,每一环节都是古人对档案保护智慧的体现。
例如,汉朝时期,采用以石筑墙,并四周以水渠环绕,建设的石渠阁,其防火防盗措施俱佳;明朝时期,在皇史宬的修建设计中,建筑构造风格精致小巧,具有防火和防潮以及可调整室内温度、湿度的效用;宋朝时期,依旧秉承着对档案进行定期晾晒的习惯[4]。
纵观历史长河,我国对档案保护工作多以实践总结经验为主,缺少系统、完整、全面性的档案保护措施。
(二)档案保护逐渐系统化近些年,我国对档案保护需求、方式方法、主体对象等都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
国家档案事业历史发展回顾简述
论文关键词:国家档案;历史;发展论文摘要:本文从我国档案事业起源、产生到不断进步,从档案材料种类,行政组织机构建设,管理制度完善,管理人员调迁,档案库建设,档案利用编史修志成果等方面,回顾了我国自商代至明清主要朝代档案事业发展的足迹。
随着人类远古历史流传,人类历经如燧人氏钻木取火,伏羲氏结网捕鱼,神农氏种植五谷等传说;历经结绳记事、刻契记事、图画记事等的原始记事;历经语言记录符号——文字的产生;历经国家、阶级、文明的产生;档案最终成为人类语言及活动的记录。
据《说文》中记载,“史,记事者也,从右持中,中,正也”。
所谓“中”意为“薄书”“凡官府薄书谓之中,薄书犹今之案卷也”。
商代的“史官”是商文化、文字、书册的统领者,是王命大政的决策、记载、下达及掌管者。
即“史官”是当时神权的代言人和文化的垄断者,同时他们又是商代档案的形成者与管理者。
其中闻名于世的商代甲骨档案,包括:占卜刻辞、卜事刻辞、记事刻辞、表谱刻辞等四类,是我国现存最早、较系统的官府文书,是揭示商代历史最丰富最直接可靠的原始材料,也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材料独特、数量繁多、年代久远的档案,同时亦是中国古老文明的鲜明佐证。
到了西周时期,我国档案工作比商朝有了进一步发展。
“太史寮”以大史为首,及其下属官员组成的官署机构,主要掌管起草文书、记载史事、保管国家典籍、策命诸侯卿大夫及其他事务。
当时除了有专门的档案机构,还有了比较细化的掌管王朝内外档案的组织人员,即大史、小史、内史、御史和外史。
此外西周的史官记注制度是我国古代历史记载方面领先于世界的一种管理制度。
而“金文档案”又是我国历史上继商代甲骨档案之后又一种特有的弥足珍贵的历史档案。
历史演进到春秋战国时期,代表当时阶级势力的文书档案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较大发展。
其中包括专门档案、日常政务文书及民用契券,主要种类有刑书、计书、上书、盟书、玺书、遗书、符、节、檄文、券等。
另外,文书档案工作逐渐由传统史官任内分离出来,被一批专门掌管文书档案的官员所代替。
中国档案事业发展研究报告
中国档案事业发展研究报告中国档案事业的发展研究报告涵盖了以下方面的内容:一、中国档案事业的历史发展概述本部分主要介绍了中国档案事业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
从古代的图书馆、文献馆开始,到现代档案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概述了中国档案事业的历史脉络。
二、中国档案事业的法律法规本部分主要介绍了中国档案事业的法律法规体系。
包括档案法、档案管理条例等,阐述了档案事业的法律地位和管理体制,以及档案的保护、利用和开放的相关规定。
三、中国档案事业的组织体系本部分主要介绍了中国档案事业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机构。
包括国家档案局、地方档案馆、中央档案馆等,以及各级档案馆的职责和组织架构。
四、中国档案事业的数字化发展本部分主要介绍了中国档案事业的数字化发展现状和趋势。
包括数字化档案的建设和管理,数字档案的存储、检索和利用,以及数字化技术在档案事业中的应用。
五、中国档案事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本部分主要介绍了中国档案事业在国际上的交流与合作。
包括与其他国家档案机构的合作交流,参与国际档案组织的活动与项目,以及在国际标准的制定和档案技术的研究方面的参与和贡献。
六、中国档案事业的挑战与展望本部分主要介绍了中国档案事业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前景。
包括档案数字化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档案管理体制和服务模式的改革,以及档案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与互动等方面。
七、结论与建议在本部分,对中国档案事业的发展状况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以进一步推动中国档案事业的发展。
通过对中国档案事业的发展研究报告,可以全面了解中国档案事业的历史发展、法律法规、组织体系、数字化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挑战与展望等方面的情况,为进一步推动和改进中国档案事业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谈谈我党档案事业的发展历程_周秀成
参考文献:[1]江苏省历史学会.一次反封建的伟大实践[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2]章开沅,林增平.辛亥革命史[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2012年第·1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 期总第126期Ja n2012[摘要]档案事业的发展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事业,它是对历史面貌的维护,是人与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
文章体现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档案事业的发展史实和革命导师对档案事业的不懈追求和努力,以及为档案事业的发展作出的伟大贡献。
[关键词]档案事业;发展历程[中图分类号]G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12)1-0060-02谈谈我党档案事业的发展历程周秀成(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西太原030006)档案事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事业,它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需要,不仅牵连着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
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都离不开档案工作,是开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一项伟大工程。
一、在革命战争时期对档案事业的追溯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我党就非常重视档案工作。
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也揭开了中国档案事业的新篇章。
在建党之初,我党就重视建立文书挡案,1923年6月我党中央设立秘书,毛泽东任第一任秘书。
党的四届三中全会后,中央设秘书处。
不久,又下设文件保管处,后来逐渐发展为中央文库,从而形成了我党第一个档案工作机构,从此,实现了我党中央机关文件的集中管理。
我党中央领导周恩来、邓小平等都先后参加了档案工作及档案工作的领导工作,对于我党早期的档案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
19世纪30年代,我党在上海建立了秘密的地下文库,实际是地下档案馆,为保存党的档案和保守党的秘密工作、研究党的历史作出了重要贡献。
特别是在重大的历史时期,档案工作极其重要,每一次的历史过程都记录着我党的发展历程。
档案的发展历史论文怎么写
档案的发展历史论文怎么写档案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在古代,人们使用石碑、陶片、竹简等材料进行文字记录,这些记录成为了古代的档案。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信息的保存和管理需求不断增加,档案管理也逐渐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现代,档案的发展经历了许多重要的里程碑。
其中最重要的之一是公共档案的出现。
公共档案是指由政府机构或其他公共机构管理的档案,这些档案对于了解历史、保障公民权利和监督政府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
另一个重要的发展是电子档案的出现。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档案成为了档案管理的重要形式,它们可以更加方便地存储、检索和共享信息。
此外,档案管理理论和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从传统的手工管理到现代的数字化管理,档案管理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等相关领域的发展也为档案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总的来说,档案的发展历史是一个与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转型密切相关的过程。
通过对档案的发展历史进行深入研究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档案管理的本质和未来发展方向。
档案管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也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发展路径。
例如,在中国,从古代的官方档案到现代的数字化档案,档案管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和多次变革。
近年来,中国档案管理面临着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挑战和机遇,档案管理者不断积极探索新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不断推进档案管理水平,努力把档案管理工作做得更好。
在国际上,档案管理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了一系列档案管理的国际标准和指南,鼓励各国加强档案管理,保护和利用档案资源。
国际上还建立了许多档案管理机构和组织,促进了档案管理经验和研究成果的交流与分享。
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档案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为档案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然而,也面临着信息安全、隐私保护等方面的挑战,如何更好地利用新技术推动档案管理的发展,是当前档案管理领域面临的重要问题。
中国档案事业发展史论略
中国档案事业发展史论略档案的起源与进展同人类社会的进展和进步紧密相关,其进展历史反映了人类记忆的进展脉络与生产水平。
档案和档案事业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反应了社会的进展和进步。
研究档案事业,不可不知道档案的起源,知道档案的过去、现在及未来。
纵观国内学者关于中国档案事业进展史的研究,大多数都遵循这样一条主线,即从历史进展时期的纵向角度,以史料为依据,阐述中国档案事业的形成和进展过程,探究档案事业进展规律。
本文拟将中国档案事业的进展历程划分为萌芽、进展、变化、成熟四个历史时期加以系统阐述,以期对中国档案事业史的进一步研究有所裨益。
1.中国档案事业的萌芽时期:档案形成阶段(夏朝~战国时期)1.1产生背景奴隶社会是人类社会形态的第一个阶级社会,也是档案事业起源和萌芽的时期。
档案事业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档案、档案机构、档案治理活动等都是在奴隶社会开始产生和出现的。
关于档案的起源,国内学者大多数都承认文字的发明是档案产生的条件之一,它使人们有了记录本身活动的可能;其次,要想形成有条理的档案,除了文字的出现,另一个是重要条件那就是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档案是进入阶级社会时产生的,是在这一特定生产力水平,特定的社会需要,特定的历史环境等作用下的产物。
[1]1.2进展概况自文字的发明、阶级和国家的出现,档案便应孕而生,我国的档案起源于原始记事,如结绳、刻契、图画等方法。
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出现了我国基本成熟的文字―甲骨文,并产生了阶级和国家机器,出现了刑法和监狱。
商朝由于商王崇尚迷信,一切行事,如农业生产、祭奠、战争、田猎、出游、疾病、生子等无不卜问吉凶,祈求神明祖先赐福。
这些活动形成的记录叫占卜文书,因为刻在甲骨上亦称甲骨文书,后来成为甲骨档案。
西周统治阶级凡册命、赏赐、志功、征伐、诉讼等重大事件都要在青铜器上铭文记载,如毛公鼎,这件西周晚期的器物记述周宣王诰诫和褒赏其臣下毛公事和反映西周统治不稳定的情形。
七十年来档案标准事业发展数据分析
七十年来档案标准事业发展数据分析档案标准事业是指为了保护和管理档案而制定的一系列标准和规范,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档案标准事业的发展历程入手,对其发展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
从时间角度来看,档案标准事业已经发展了七十年。
在建国初期,中国档案事业处于起步阶段,标准化工作还不完善。
随着国家的发展和档案管理的不断完善,档案标准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档案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档案管理标准不断完善,档案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从数量角度来看,档案标准事业涉及的标准和规范数量庞大。
根据统计数据,截至目前,我国档案标准体系已经建立了上千项标准,涵盖了档案管理的方方面面,包括档案保管、档案整理、档案检索等各个环节。
这些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为我国档案事业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从影响力角度来看,档案标准事业的发展对我国档案管理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标准化的档案管理工作,使得档案资源得到了更好的利用和保护,提高了档案的保存和传承能力。
档案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也为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提供了参考和借鉴,推动了我国档案事业的良性发展。
从问题和挑战角度来看,档案标准事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部分地区和单位对档案标准的认识存在偏差,标准的执行不够严格;一些新兴技术和变革性的档案管理方式尚未得到充分的标准化支持;档案标准事业的发展与国际标准的融合和接轨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未来,应该加强档案标准事业的宣传和培训,提高标准的质量和执行力度,加强国际合作,形成全球档案标准体系。
七十年来档案标准事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我国档案事业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档案标准事业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档案标准事业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关键词:国家档案;历史;发展论文摘要:本文从我国档案事业起源、产生到不断进步,从档案材料种类,行政组织机构建设,管理制度完善,管理人员调迁,档案库建设,档案利用编史修志成果等方面,回顾了我国自商代至明清主要朝代档案事业发展的足迹。
随着人类远古历史流传,人类历经如燧人氏钻木取火,伏羲氏结网捕鱼,神农氏种植五谷等传说;历经结绳记事、刻契记事、图画记事等的原始记事;历经语言记录符号——文字的产生;历经国家、阶级、文明的产生;档案最终成为人类语言及活动的记录。
据《说文》中记载,“史,记事者也,从右持中,中,正也”。
所谓“中”意为“薄书”“凡官府薄书谓之中,薄书犹今之案卷也”。
商代的“史官”是商文化、文字、书册的统领者,是王命大政的决策、记载、下达及掌管者。
即“史官”是当时神权的代言人和文化的垄断者,同时他们又是商代档案的形成者与管理者。
其中闻名于世的商代甲骨档案,包括:占卜刻辞、卜事刻辞、记事刻辞、表谱刻辞等四类,是我国现存最早、较系统的官府文书,是揭示商代历史最丰富最直接可靠的原始材料,也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材料独特、数量繁多、年代久远的档案,同时亦是中国古老文明的鲜明佐证。
到了西周时期,我国档案工作比商朝有了进一步发展。
“太史寮”以大史为首,及其下属官员组成的官署机构,主要掌管起草文书、记载史事、保管国家典籍、策命诸侯卿大夫及其他事务。
当时除了有专门的档案机构,还有了比较细化的掌管王朝内外档案的组织人员,即大史、小史、内史、御史和外史。
此外西周的史官记注制度是我国古代历史记载方面领先于世界的一种管理制度。
而“金文档案”又是我国历史上继商代甲骨档案之后又一种特有的弥足珍贵的历史档案。
历史演进到春秋战国时期,代表当时阶级势力的文书档案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较大发展。
其中包括专门档案、日常政务文书及民用契券,主要种类有刑书、计书、上书、盟书、玺书、遗书、符、节、檄文、券等。
另外,文书档案工作逐渐由传统史官任内分离出来,被一批专门掌管文书档案的官员所代替。
这表明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同时也是职官分工的历史进步。
秦朝,在其他诸侯列国的先进文化影响下,其文书档案管理工作得以迅速发展完善。
至秦文公以后达到历史较高水平。
而且秦的文书档案制度的制定是在全国统一文字的基础上得以实施。
并且其文书档案工作紧密围绕巩固发展专制的封建皇权,从而大大促进了古代文书档案工作的进程。
两汉时期的档案和档案工作,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得到进步。
这一时期的公务文书的种类和用途增加许多,在文书处理方面,逐步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文书工作制度,保证了文书档案的顺利传递,有利维护了封建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两汉时期,当时政权重视加强档案文化典籍的收集、累积和利用,促进了这一时期文化的高度发展和繁荣。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又进入动荡战乱时代。
在中央,档案工作形成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分治的中枢系统,建立了中央文书档案的工作系统。
同时随着各国文书档案工作系统的建立和加强,各国文书档案工作人员日益增加,先后设置有尚书、都令史、令史、书令史……官吏多达五六十种,名目之多创历史之最。
但这一时期各国皆重视档案典籍的收藏与营养汲取。
然而由于长期的社会动乱,大量的档案典籍又造成很大破坏。
令人欣慰的是,这一时期随着我国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技术的发展,以及笔、墨等书写材料的改进,不仅促进了我国书法和文具制造工艺的提升,而且为文书档案工作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技术条件,因而档案工作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和发展。
[!--empirenews.page--][1][2]下一页随着历史的发展,我国社会进入空前繁荣的唐代。
唐代的档案工作中,确立了文书档案“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三省分权运行体制。
三省分权制度,保证了文书运行的认真准确、避免了任何一方的独权,有效维护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至隋唐,文档官吏进一步专职化,由于当时科举制度的诞生,选官用吏两相分离,最终形成等级森严的官吏制度。
而作为文书档案人员的“令吏”,地位低微而又不易升迁。
随着国家机构的不断完善,文书档案的管理制度和律令亦比前代更加系统完备。
对档案的收集归档,整理鉴定,销毁利用等方面都做了明文规定。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唐太宗组史馆,设馆官修史书,他深明“以史
为鉴”;“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的道理,因而通过修史编制来加强巩固政治统治。
并且这种设置史馆的官修史书制度,一直延伸到清朝民国。
唐代征集档案史书编纂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二十四史中的《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及《北史》,皆成书于唐的史馆。
宋代的文书档案种类,除一般政务文书外,其专门档案有“赋役档案”、“律法档案”和“例”。
宋朝档案目前基本无存。
由于宋代政治腐化,封建官僚日益腐朽堕落,一切政事“以例从事”,“例”即所谓档案,因而掌管档案的官吏无疑成为处理政事中不可或缺的人员。
因此宋代文书档案人员,尽管职位不高,但在各级政权机关中的作用却比唐朝重要。
宋代的档案工作机构中,有“事中”,“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司谏”,“录事”,“主事”,“令史”,“书令史”等档案官员。
宋代的文书工作制度日益完善,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约束,文书和档案工作也有了初步分工,两方面的工作都有了较大发展。
另外宋朝建立了专门用于保管皇帝的诏令、谱系、典籍、诗文等档案的帝王档案库。
两宋时期共建了十一座皇帝档案典籍库,分别收藏各朝皇帝的档案。
这也是档案机构发展的一个标志,一个转折点。
宋朝代表档案保管工作发展水平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架阁库的普遍设置。
架阁库不仅是档案保管装具的变革,也是宋代各级政权机关保存文书档案的专职机构,同时也创立了一整套档案管理制度。
它开创了广泛意义上普遍保存文书档案的途径,是中国档案史上的重大变革,也是现代机关档案室的基本雏形。
这一时期编史修志的重要成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和郑樵编著的《通志》。
明代的文书工作制度日趋健全。
档案工作机构的设置也由分散趋于统一进一步发展。
明朝建立的属中国档案史上规模空前的专门档案库--后湖黄册库,用于保管全国赋役档案。
它具有专门工作人员、独立管理经费和严格的管理制度。
档案保管数量繁多,库房存储面积巨大,为十六世纪早期世界所罕见。
另一皇家档案库的代表--皇史,全部为砖石结构,坚固耐用,恒温恒湿,有利于档案的永久保护。
是当时我国劳动人民高超建筑水平和智慧的结晶。
清朝的档案,绝大部分为政府官文,数量愈加浩繁,名称种类复杂。
其档案管理制度有了进一步发展和健全,建立了包括“一案一卷”的立卷制度;按文种、问题分类的整理制度;编目登记制度;档案汇抄制度;档案清理修缮制度等,至此档案工作的整个过程得到完善和提高。
[!--empirenews.page--] 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代中国,国败民衰,伤痕累累,历史档案文物失窃频频。
从殷商甲骨、两汉竹简到唐代佛像经卷;从敦煌莫高窟到圆明园;从斯坦因到八国联军;从鸦片战争到帝国列强发动的历次侵华战争……然而政治的动乱,列强的蹂躏,终究不能阻断中华民族文化事业的进程与发展,一些文化教育团体的涌现崛起,故宫历史博物馆文献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社会科学院研究所,清华大学历史系,北京大学“明清史料整理会”等,他们凭着对历史、对民族、对子孙高度负责的精神,对明清历史档案进行了含辛茹苦的收集、整理、鉴定、研究,不仅有效保护了国家历史文化精髓,同时有利促进了中国档案学的进一步发展与提高。
回顾国家档案事业史发展历程,从原始记事到档案起源,从国家、阶级、社会的产生,到档案的形成、发展,它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人类文化的进步而进步。
在当今全球高度信息化背景下,我们将推进国家档案事业信息化建设和现代化管理进程的步伐,不断促进我国档案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