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档案学的建立与发展_兼评秦国经_明清档案学_梁继红

合集下载

档案学的发展历程

档案学的发展历程

档案学的发展历程档案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研究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等方面的知识体系。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起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档案学也不断演变和发展。

一、古代档案管理的起源古代的档案管理主要集中在政府机构和宗教机构中。

在古代文明的兴起阶段,人们开始记录和保存各种信息,以便于管理和传承。

例如古埃及的法老王墓中保存了大量的文书和图像,这些都是古代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中国,古代的官府和皇家都有专门的机构负责管理和保存重要文书和档案。

二、现代档案学的形成与发展现代档案学的形成与发展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

当时,随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对档案管理和利用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于是,档案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欧洲各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三、档案学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档案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档案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社会运行和管理的重要依据。

档案学的发展也带动了档案管理体系的完善和档案技术的进步。

现代的档案管理已经不再局限于纸质档案的管理,数字化档案和电子档案的出现使得档案管理更加高效和便捷。

四、档案学的研究领域与方法档案学的研究领域涵盖了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方面。

研究方法上,档案学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如历史研究、社会学研究、信息科学研究等。

同时,档案学也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与历史学、文献学、图书馆学等学科形成了紧密的联系。

五、档案学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档案学在未来的发展中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数字化档案和电子档案的普及将进一步推动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和智能化。

同时,随着社会对信息的需求不断增长,档案学的研究也将更加关注信息的传承和利用,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总之,档案学作为一门学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古代档案管理的起源到现代档案学的形成与发展,再到档案学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档案学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相伴随的过程。

中国档案事业发展史【稀缺资源,路过别错过】

中国档案事业发展史【稀缺资源,路过别错过】

h
18
四、甲骨档案的存储
商代甲骨档案是有意识保管的,从几方面看: 首先,从考古出土看,商代的甲骨档案绝大部分
是集中保管。 第二,从窖藏情况看,也反映了集中保管的做法,
各窖发掘出来的甲骨,大体上有朝代可循“殷都 甲骨有很多是储积或累积于一处,可能是当时储 档之所”。 第三,有集中归档的做法,是殷商甲骨档案突出 的一点。 第四,有初步的整理方法。 第五,有专门经管人员。
卜辞也有较规律的刻写行款 从句式看,占卜文书及记事文书有其特殊的文书
句式和用语。如“对贞”。
h
17
三、 甲骨档案的内容
甲骨档案按所记载的内容可分四大类: (一)占卜刻辞(卜辞):这是甲骨档案的最大部分。记
载了七世九个王时期的生产、政治、军事活动及意识形态 等多方面的内容,如农业、畜牧、田猎、阶级关系、军队、 监狱、战争、方国、天文、历法、气象、建筑、疾病等, 大致国家社稷大政,小至王的私人生活在甲骨档案中都有 反映,可谓殷代大政和王的活动的真实记录。 (二)卜事刻辞,即关于准备占卜材料的记事刻辞。主要 记载向商王贡龟以及采集龟甲、兽骨之事,也记有检视整 治好的龟甲、兽骨以备卜用的情况。 (三)记事刻辞:即与卜事无关的记事文字。关于职官、 制度以及王朝日常政务的记载。 (四)表谱刻辞:包括干支表、祀谱和家谱。祀谱和家谱 即关于王朝祭祀活动和王室世系的记载。
h
11
第二节 商朝甲骨档案
甲骨档案是以龟甲和兽骨为材料形成的古代档案, 商代甲骨档案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官府文书。
现存商朝甲骨刻辞确是商王朝档案的一个重要部 分。甲骨是当时的占卜材料,也是当时档案的主 要载体。商代甲骨档案是殷商统治者在占卜活动 和其他政务活动中形成的文字记录。因其多数发 现于殷墟,故又称殷墟卜辞。然以其制成、体式、 用语、内容、保管均有规律性的程式,故而,按 其性质而论,应称为甲骨档案,或称殷墟书契。

各个朝代的档案管理制度

各个朝代的档案管理制度

一、引言档案是国家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维护国家权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据。

自古以来,我国各个朝代都高度重视档案管理工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档案管理制度。

本文将简要介绍我国各个朝代的档案管理制度。

二、秦汉时期的档案管理制度1. 档案机构秦朝设立了“御史台”,负责管理国家档案。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制度,并在中央设立了“尚书令”一职,负责管理国家档案。

2. 档案分类秦汉时期的档案分为两类:一是文书档案,二是图书档案。

文书档案主要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图书档案主要包括儒家经典、史书、地理志等。

3. 档案管理秦汉时期的档案管理注重保密,档案存放地点较为隐蔽。

档案查阅需经过严格审批,一般只限于皇帝和官员。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档案管理制度1. 档案机构魏晋南北朝时期,档案管理机构有所发展。

北魏设立了“秘书省”,负责管理国家档案。

南朝宋、齐、梁、陈等朝代也设立了类似的机构。

2. 档案分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档案分类与秦汉时期相似,但更加细化。

文书档案分为诏令、奏章、文书等;图书档案分为经、史、子、集等。

3. 档案管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档案管理逐渐趋向规范化。

档案存放实行分库管理,档案查阅需登记备案。

此外,各朝代还注重档案的编纂和整理,如《晋书》、《宋书》等史书的编纂。

四、隋唐时期的档案管理制度1. 档案机构隋唐时期,档案管理机构进一步健全。

唐朝设立了“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等机构,分别负责管理国家档案。

2. 档案分类隋唐时期的档案分类更加细化,文书档案分为诏令、奏章、案牍等;图书档案分为经、史、子、集、释、道等。

3. 档案管理隋唐时期的档案管理注重规范化、制度化。

档案存放实行分库管理,档案查阅需登记备案。

此外,各朝代还注重档案的编纂和整理,如《唐书》、《五代史》等史书的编纂。

五、宋元时期的档案管理制度1. 档案机构宋元时期,档案管理机构有所发展。

宋朝设立了“枢密院”、“中书省”、“尚书省”等机构,负责管理国家档案。

我国档案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及现代价值取向

我国档案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及现代价值取向

我国档案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及现代价值取向摘要:随着现代科技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的广泛运用,我国的档案科学也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

档案学是一名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如何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是该学科发展的终极目标。

本文对我国档案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及现代价值取向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从档案编研的角度分析了其现实作用。

关键词:档案学;发展;脉络;取向一、我国档案学发展的历史脉络(一)我国档案学的发展现状。

我国档案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其重要标志就是民国时期几十部档案学著作的陆续问世。

新中国建立以后,在合理汲取旧中国和苏联档案学理论合理成分和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中国档案学者不断发展和完善档案学理论,逐步建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学学科体系。

中国档案学建设的主要成就可以概括为:档案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科学,它由若干分支学科组成;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深化和拓展,中国档案学者在档案学学科体系、档案起源、定义和价值、科技档案管理、电子文件管理、档案保护等理论研究方面为世界档案学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档案事业史研究和外国档案管理理论研究不断深入;档案学应用理论和技术研究成绩斐然,其中档案保护技术方面的研究尤其突出,一部分成果达到国际水平。

(二)我国档案学发展主要的特征1、伴随着现代档案学理论的发展,档案学学科体系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

20世纪是档案学研究最活跃、档案学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的时期。

各国档案学者从本国的档案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诸多档案学理论观点,从而构建了比较成熟的档案学学科体系。

2、档案学的发展受档案事业发展以及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档案学理论不是一套永恒不变的固定模式,20世纪档案学理论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以便适应文件档案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剧烈变化,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趋势。

如电子文件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即是档案学对社会信息化的最直接的响应。

3、档案理论的思想基础由传统的国家模式逐步向社会模式转变。

中国档案学的状况与发展

中国档案学的状况与发展

中国档案学的状况与发展作者:晓舟来源:《北京档案》2010年第03期中国档案学的状况总的说来,从民国时期到现在,中国档案学一直在艰难中犹豫地发展。

这种发展的犹豫性表现在:第一,先天营养不足。

档案学的起源,无论是1933年中华民国政府发起的“行政效率运动”,还是从1931年故宫博物院掀起的“清理明清历史档案”的浪潮,最后的结果都不令人理想。

这给中国档案学的发展打下了烙印,为其在夹缝中犹豫地发展埋下了难堪的隐患。

第二,后天发育不良。

建国后在长达几十年的发展中,除了在档案学初建时期有一段昙花一现般的辉煌外,再无闪光的时候。

到现在为止,成了在管理学中跟班的老么。

就如旧社会的黄毛媳妇,总是得不到婆婆(社会)的青睐。

正是由于上面的境况,使得档案学发展起来总是犹犹豫豫,战战兢兢,迈不开脚步。

就如登山队员练登山,走两步,退一步,发展缓慢。

对档案学这种战战兢兢的状况,档案学的研究者是要负一定责任的。

首先是因为目标的迷失。

档案学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至今都没有一个很好的、利于本身发展的解释。

虽然在学科归类中屬于管理学,但管理学在发展中并未很好地注意到档案学的存在,甚至可以说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承认和肯定。

如果档案学没有一个对自身很好的发展前景的解释,在社会改革中无疑会受到强烈的质疑,甚至会遭到残酷的淘汰。

其次是因为档案学在社会中的贡献率受到猛烈的怀疑。

认识上的模糊,必然会导致行动上的犹豫,操作上也必然会盲目。

档案学到底是为了什么,在这个问题上的彷徨,直接导致了档案学和档案工作对社会贡献的渺小和令人失望,其表现不仅仅是年均3.3-3.5左右的利用率,更是国家和社会每年对其进行的大量投入(包括档案馆室建设)。

对社会贡献率的微小和社会对其投入的增多,两者之间的不成比例,这种现状不能不令我们深思和警惕。

一方面是档案工作者的辛勤劳动,一方面却是社会对档案工作的不满抱怨——这一切使我们不得不怀疑:我们的档案工作怎么啦?我们的档案学发展前途在哪里?在这个生存空间不断拓展的社会里,我们可以开发太空、开发海洋、开发沙漠,却不能为档案学找到一块偏安一隅的角落,我们到底做错了什么?难道真的像人们说的“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中国档案学的发展展望档案学本身没有错,档案工作本身也没有错,错在我们对自己的不恰当定位。

中国古代档案发展概况

中国古代档案发展概况

中国古代档案发展概况第一篇:中国古代档案发展概况中国古代档案发展概况【摘要】档案文献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历史的真实记录,中国是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世界古国之一。

中华民族数千年之历史能够洪纤巨细、绵亘不断地记载下来,并形成了数量极为浩繁、时间又相互衔接的历史典籍,它们对后人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起着决定的意义和作用。

主题词 :古代档案发展“档案”一词见诸文字材料始于明末清初,杨宾(1650—1740)在《柳边纪略》卷3中记述:“外边文字多书于木,往来传递者日牌子,以削木若牌故也。

在贮年久者日档案,日档子,以积累多贯皮条挂壁若档故也。

然今字之书于纸者,亦呼为牌子、档子矣。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的《康熙起居注》中就有“部中无档案”的句子。

但是,古代档案的出现并非始于明末清初。

它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的殷商时期,距今已达三千多年。

我国历朝、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档案收集、保管工作,特别是秦、唐、宋、明清时期将文书档案方面的有关规定列入封建法典中,在档案的保管和保护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公认最早用文字记录的档案是距今3500年前殷商时期的甲骨档案。

这点从清末光绪年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的文物中得到了证实。

从1936年对殷墟进行发掘,集中出土的一万七千余片的甲骨来看,考古学界认为它可能是武丁时期的一个档案库,在这些坑中出土的甲骨档案,大致都有朝代可循,有的坑存贮一个朝代的,有的坑是累积几个朝代的。

说明殷商时期的统治者已经非常重视档案的收集工作了。

商代甲骨档案是我国最早的系统的官府文书,也是我国目前能见到的最古老的历史档案。

甲骨档案是殷商王朝的公务文书,其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祭祀、狩猎、农业、战争、王室活动等许多方面。

从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档案可以看出,这些甲片是经过人工精心整理和装订有序的文献,不同时期、不同帝王所制定和使用过的龟甲文书分坑埋藏,可以说,殷商时期档案的保存和管理不只有了初步的规模和规则,而且考虑到了利用时的方便。

档案学的发展史

档案学的发展史

档案学的发展史档案和档案工作的历史可上溯数千年,但档案学则形成于18世纪末欧洲实行档案改革之后,此前经历了漫长的孕育过程。

档案学的萌芽时期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档案工作不断地发展,积累了许多经验,但主要是整理与编目的经验。

在欧洲,古罗马人把档案按发文和收文进行分类保管;公元5~11世纪,封建庄园档案馆和教会档案馆把档案分为“开式”(一般性文件)和“闭式”(机密或人事任命文件)两类;11~15世纪,一些档案馆把档案按业务部门序列、时间序列、文件种类序列进行分类保管;16~17世纪出现了按君主、臣民、外交三大类别整理档案的方法,按地区、事由、时间顺序整理档案的方法,以及按中央机关的分支机构划分为教会统治、政治领导、司法事务、财政管理等类别的整理方法等。

档案编目在档案整理的基础上也发展起来,如古代罗马人按时间顺序编制了发文誊录簿,那不勒斯王国从1284年起编制了档案目录,法国宪典宝库从1318年起编制了档案目录等。

16世纪中期,出现了早期的档案工作著作,如拉明根著的《综合报告—怎样才算一个完美的登记室》和《登记室及其机构和管理》。

在中国,商代采用穿扎成册的方法保管甲骨档案;唐代实行“每三年一拣除”的档案鉴定制度;宋代采用“置册分门编录”、按年月次序整理档案的方法;元代将入库的档案进行编类、立号、封题;明代整理黄册采用年代-地区分类标准;清代嘉庆年间,内阁典籍厅编制的《清理东大库分类目录》采用按文件名称和问题进行分类的方法。

中国古代学者很重视总结档案文献编纂的经验,提出了“述而不作”(即尊重原文)和“多闻阙疑(即不妄加校改)的编纂原则。

古代社会出现的档案学思想因素和萌芽,是局部的、片断的、经验性的知识,尚未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但为档案学的形成准备了条件。

欧美档案学的形成和发展18世纪末以后,欧洲一些国家在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下,对档案工作进行了改革,建立国家档案馆,颁布档案馆条例和其他规章制度,提出档案“公开原则”,将档案馆的档案向公众开放,兴办档案学校,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等等,发展成一项国家事业。

明清档案的流传变迁和管理

明清档案的流传变迁和管理

引言《陋室铭》中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之句。

“案牍”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档案。

档案一词源于清代,它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原始记录,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缅怀既往、探索未来的重要依据。

明清档案是明清王朝从公元十五世纪初到二十世纪初五百多年间的统治活动中形成的文书,这些浩如烟海的档案详细记载着明、清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外交、民族、宗教、宫廷、社会等方面的历史状况。

明清档案虽然是中国现存历史档案中保存数量最大的,但在经过多次政权更替,战争劫掠,主管单位交接转售之后,流散遗失十分严重。

所以妥善的保存及管理明清档案,不仅有利于我们对明清历史的研究,也是我们今天进行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借鉴和参考的重要历史资料之一。

本文旨在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及参考文献了解明清档案的历史流传变迁和当代明清档案的管理情况,对明清档案管理工作发展趋势进行进一步分析研究,从而更好的在全球日益一体化的今天,发展中国特色的档案事业。

正文一、明清档案的流传变迁明清时期由于具有完备的文书制度,形成了大量的档案。

当时为了保存这些档案,设有内阁大库、皇史宬及各部院的档房等,专贮中央衙门的档案。

各地则设有架阁库专藏地方机关的档案。

但这些丰富的档案资源并没有完全地被保存下来。

长期以来,政权的更替,战争的焚劫以及霉烂虫蛀使其损失相当严重。

明朝档案大部分毁于明清战火之中,留存下来的一小部分,多是清初修《明史》时从各处收集来的。

而清代存于内阁大库的档案在鸦片战争以后曾多次被外国侵略者焚劫,当时抢救移出的二百万件档案虽被分别存放于国子监南学和学部大堂后堂之中,但在民国建立初期,北洋政府对这部分档案却任意糟蹋和盗窃。

之后这些档案又经历了“八千麻袋事件”,虽然后来被罗振玉以重金收回但终因人力和财力不支辗转买卖于私人之间,时达六、七年之久,损失了约七分之一。

而存于宫内的档案保存情况也相当糟糕,经历了辛亥革命和溥仪被逐出宫等事件之后,1925年10月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下设古物馆、图书馆和总务处等机构。

中国档案学的前世今生

中国档案学的前世今生

75202012·文/ 张蕾 刘芮 刘旭光中国档案学的前世今生中国档案学研究起步于20世纪30年代,一批档案人在继承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通过整理明清档案,借鉴西方档案学的理论与方法,在国民政府行政改革的实践中,总结、整理、归纳出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档案工作理论、原则和方法,中国档案学就此应运而生。

经过80多年的发展,中国档案学已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

回望中国档案学的前世今生,呈现出如下特点。

与史结缘的历史传统1.史家皆档案人在我国古代,档案及档案管理与史学密不可分,史官兼管档案工作,他们负责记录国家军政大事以及档案的管理和编纂。

可以说,史家皆档案人。

商代的史官是巫史,其中进行甲骨卜辞的“贞人”既是甲骨档案的形成者也是专门管理者。

西周时期设五史:大史、内史、外史、御史和小史,分别管理从中央到地方的档案。

最早记录皇帝言行的史官可以追溯到周代,“周官有左右史记其言事,盖今起居注本”。

秦朝御史台记注王言,典守档案。

汉代御史中丞主管兰台与石渠阁之档案。

秦汉时期,肩负管理档案职责的史官地位降低,逐渐从官员群体中分离出来。

隋唐专门档案管理机构—甲库出现,史官与档案工作分化,档案工作获得了独立的发展。

我国古代史官与档案人经历了“合体”到逐渐疏远,再到“各自为安”的过程。

相较而言,史家注重研究档案内容,较少关注档案载体和档案管理。

20世纪初,对历史史料的发现与整理让史家与档案人重新走到了一起,例如历经明清档案抢救与整理的学者傅斯年、陈垣和单士元等既是史学大家也是档案学家。

2.史学即史料学傅斯年曾言及“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利用自然科学供给我们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

傅斯年以其对档案史料敏锐的洞察力,一针见血地提出了“史学只是史料学”的观点。

从档案泛化的角度来看,史料即档案,档案即史料。

1921年,“八千麻袋”事件引起了史学界对明清档案的密切关注。

自1922年起,北京大学国学门、故宫博物院等单位先后对内阁大库档案、军机处档案、宫中档案、内务府档案等明清档案进行整理、编纂、出版、研究、展览和提供利用。

第6讲 档案史料

第6讲 档案史料

二、建国后对明清档案的搜集
• 建国后接管和收集大宗明清档案主要有以下几次: 1、1953年4月,接收了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移交的档案813箱,这是内阁 大库流散出去的一部分。 2、1954年8月,接收了保存在端门上的清内阁档案671箱又1694麻袋。这 是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存物。 3、1956年11月,接收了苏联档案总局移交的清黑龙江将军衙门、宁古塔、 珲春和阿拉楚喀副都统衙门的档案。共310箱,是康熙十四年(1675年) 至光绪廿六年(1900年)的档案。这批档案是1901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同时 被沙俄军队劫走的。 4、1958年接收了沈阳图书馆移交的清内阁大库档案,这是八千麻袋事件 中,罗振玉自留的部分,共163箱。其中明档500多件,清档54000多件, 另有残破题本500多捆。 5、1963年4月,接收了山东省档案馆移交的赵尔巽全宗的档案,是赵尔巽 光绪元年到民国元年,任职中形成的一些公私文电和私人信函,共二万 多件。 6、1953年四川巴县摄坪乡的一度古庙里发现了大量清代巴县档案。全部 档案被堆积在几间破庙里,任凭风吹雨淋,无人看管,当时牧童、乞丐 常用来作引火材料。被发现后,由西南博物馆运回并负责整理。现存四 川档案馆。
明英宗天顺八年(1464),一次就修建了50间库房。太平府架阁 库“建库三连各五楹,左藏黄册,右藏案牍。”(罗振玉:《集 蓼编》)
清代时期,文牍泛滥,各衙门档案日积月累,库藏丰富。其中,内阁大 库是专藏内阁档案的场所。在军机处确立之前,内阁综理全国政务,事务繁 杂,形成的档案为数最巨,种类最多,全部保存在内阁大库中。 内阁大库建造年代不详,可能是沿用了明代文渊阁建筑。大库自清入关 后,“二百余年从未拆盖修理,年久木料糟朽,墙壁闪裂……院内地沟堵塞, 每遇大雨时行,积水盈尺,无处宣泄,全集渗消,日久雨水灌注,地基蛰陷, 墙壁颓坠,……渗漏坍塌,几无完室 。”

浅谈中国档案学的发展历史

浅谈中国档案学的发展历史

浅谈中国档案学的发展历史第一篇:浅谈中国档案学的发展历史浅谈中国档案学的发展历史中国档案学史研究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较大的实践意义。

对中国档案史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价,有利于提高档案学的科学水平,完善档案学理论与学科体系,丰富档案学的研究内容。

同时,研究中国档案学史可以帮助我们反思我国档案学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扬长避短,增强档案学理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更好地发挥档案学理论对档案工作实践的指导、规范作用,从而加快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步伐,提高档案的科学管理水平,为社会各项工作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一、孕育时期的中国档案学(思想)在长期的档案工作实践中,我国历代档案工作者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档案管理经验,为中国档案学思想的孕育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同时也为日后中国档案学的创立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料。

孕育时期的中国档案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档案文献编纂方面。

在我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孔子、刘知几、司马光、章学诚等历史学家、文献学家、教育家在文献整理和史学研究的实践中,熔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历史编纂学及档案文献编纂的理论和方法于一炉,对档案文献编纂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和总结,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为我国档案文献编纂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宋代的几位档案工作者(架阁官)还就档案管理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研究,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档案学文献。

此外,在我国历代奴隶、封建王朝颁布的有关文书、档案工作律令、制度及当时的文书、档案工作实践中也蕴涵着一些档案学思想。

孕育时期的中国档案学思想具有以下特点:(一)研究主体的非专业性。

由于缺少档案教育,我国在封建社会始终未能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的档案专业队伍,因此这一时期档案学思想的形成主要归功于史学工作者和主管文书、档案工作的官吏。

(二)研究行为的无意识性。

我国封建社会的档案学思想是在史学研究和文献整理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形成的,是以其他活动的副产品的形式出现的,其提出者并未意识到自己是在进行档案学研究。

国家档案事业历史发展回顾简述

国家档案事业历史发展回顾简述

论文关键词:国家档案;历史;发展论文摘要:本文从我国档案事业起源、产生到不断进步,从档案材料种类,行政组织机构建设,管理制度完善,管理人员调迁,档案库建设,档案利用编史修志成果等方面,回顾了我国自商代至明清主要朝代档案事业发展的足迹。

随着人类远古历史流传,人类历经如燧人氏钻木取火,伏羲氏结网捕鱼,神农氏种植五谷等传说;历经结绳记事、刻契记事、图画记事等的原始记事;历经语言记录符号——文字的产生;历经国家、阶级、文明的产生;档案最终成为人类语言及活动的记录。

据《说文》中记载,“史,记事者也,从右持中,中,正也”。

所谓“中”意为“薄书”“凡官府薄书谓之中,薄书犹今之案卷也”。

商代的“史官”是商文化、文字、书册的统领者,是王命大政的决策、记载、下达及掌管者。

即“史官”是当时神权的代言人和文化的垄断者,同时他们又是商代档案的形成者与管理者。

其中闻名于世的商代甲骨档案,包括:占卜刻辞、卜事刻辞、记事刻辞、表谱刻辞等四类,是我国现存最早、较系统的官府文书,是揭示商代历史最丰富最直接可靠的原始材料,也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材料独特、数量繁多、年代久远的档案,同时亦是中国古老文明的鲜明佐证。

到了西周时期,我国档案工作比商朝有了进一步发展。

“太史寮”以大史为首,及其下属官员组成的官署机构,主要掌管起草文书、记载史事、保管国家典籍、策命诸侯卿大夫及其他事务。

当时除了有专门的档案机构,还有了比较细化的掌管王朝内外档案的组织人员,即大史、小史、内史、御史和外史。

此外西周的史官记注制度是我国古代历史记载方面领先于世界的一种管理制度。

而“金文档案”又是我国历史上继商代甲骨档案之后又一种特有的弥足珍贵的历史档案。

历史演进到春秋战国时期,代表当时阶级势力的文书档案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较大发展。

其中包括专门档案、日常政务文书及民用契券,主要种类有刑书、计书、上书、盟书、玺书、遗书、符、节、檄文、券等。

另外,文书档案工作逐渐由传统史官任内分离出来,被一批专门掌管文书档案的官员所代替。

档案的前世今生

档案的前世今生

档案的前世今生档案的前世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秦朝,当时的统治者秦始皇希望统一文字和度量衡单位,于是下令将全国范围内的文字记录、钱谷粮食等重要信息都集中管理,并建立了雄伟宏大的秦始皇陵。

随着时间的流逝,秦朝灭亡,秦始皇陵也逐渐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直到1974年,中国的考古学家在陕西西安发现了著名的兵马俑,这个巧妙的陶制兵马俑塑像展现了秦朝丰富的文化和历史信息。

兵马俑的发现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并且间接导致了档案的重要性再度凸显。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子文档的出现使得档案的管理和保护更加方便和高效。

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数字档案成为了档案管理的新趋势。

数字档案是指将纸质档案转化为电子格式进行存储和管理。

它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能够更快捷地存储、检索和共享档案信息。

数字档案的存储空间更小,保护风险更低,也更具备长期保存的能力。

数字档案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传统档案管理的方式,也给档案的利用带来了更多可能性。

数字档案可以通过云端存储和共享,让更多人更便捷地访问和使用档案信息。

数字档案可以与各种数据分析工具结合,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数字档案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安全问题,数字档案的保护必须要有有效的措施,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和机密性。

数字档案的传承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升级技术,以适应科技的发展。

档案的前世并不仅仅是纸质档案和数字档案。

在过去的历史中,人们还使用其他方式来记录和管理信息,比如石刻、贝壳、木板等。

这些古老的方式虽然在现代逐渐被淘汰,但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

档案的前世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纸质档案的时代,现在正逐渐进入数字档案的新时代。

档案的管理和保护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演变也反映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

希望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档案的管理和保护能够更加高效、智能和便捷,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

各朝代档案管理制度

各朝代档案管理制度

一、引言档案是国家和社会历史活动的真实记录,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自古以来,我国各朝代都高度重视档案管理工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档案管理制度。

本文将从秦、汉、唐、宋、元、明、清等各朝代的档案管理制度进行梳理,以期为我国档案管理工作提供借鉴。

二、秦朝档案管理制度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档案管理工作得到了空前重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包括档案管理制度的建立。

1. 设立档案管理机构:秦朝设立了“尚书省”,负责管理国家档案。

尚书省下设“尚书令”、“尚书左丞”、“尚书右丞”等官员,负责具体档案管理工作。

2. 制定档案分类制度:秦朝将档案分为文书、图籍、律令等类别,便于管理和检索。

3. 规定档案保管期限:秦朝规定,文书档案的保管期限为50年,图籍档案的保管期限为100年。

4. 建立档案保密制度:秦朝对档案实行严格保密,未经批准,任何人不得查阅、复制或泄露档案内容。

三、汉朝档案管理制度汉朝继承了秦朝的档案管理制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完善。

1. 完善档案管理机构:汉朝在尚书省的基础上,增设了“中书省”、“门下省”等机构,进一步强化了档案管理职能。

2. 规范档案管理流程:汉朝规定,档案的收、发、存、查等环节都要有明确的规定,确保档案管理的规范性和高效性。

3. 重视档案编纂:汉朝重视档案编纂工作,编纂了《汉书》、《汉纪》等历史著作,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档案资料。

四、唐朝档案管理制度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档案管理制度更加成熟。

1. 建立档案管理机构:唐朝在尚书省的基础上,增设了“秘书省”、“史馆”等机构,负责档案管理和编纂历史文献。

2. 制定档案分类制度:唐朝将档案分为文书、图籍、律令、经籍等类别,实现了档案的精细化管理。

3. 实施档案保密制度:唐朝对档案实行严格保密,规定只有皇帝和少数官员才能查阅档案。

4. 强化档案编纂工作:唐朝编纂了《唐书》、《唐会要》等历史著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档案资料。

论秦王朝的档案意识_档案学

论秦王朝的档案意识_档案学

论秦王朝的档案意识_档案学
秦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由一个国家统一而建立的大帝国。

秦王朝在政治、军事、文化、经
济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秦王朝时期,由于秦始皇的重大政治改革,国家机构日益完善,大量的官方文件和公文开始被刻石、铸铜、刻木等方式保存下来。

这些文件和公文被称为“秦记”,是古代档案资源的重要组成
部分。

秦王朝的档案意识可以说是相当明显的,它不仅注重全国范
围内的档案管理,而且注重对各级行政机构、军队等的档案管理。

秦王朝对于档案管理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重视档案管理机构的建立。

秦王朝为了统一管理各地的档案,设立了专门的机构——“秦官传真”,专门负责收集、整理和存放
政府文书,建立了相应的档案制度,确立了档案管理的基本原则。

2、注重档案保存。

秦王朝采用了多种方式保存档案,如刻石、
铸铜、刻木等方法,使得档案保存得比较完整和可靠。

这些档案无
论是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都非常重要,为后来的历史
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3、重视档案利用。

秦王朝在档案管理方面也注重档案利用,通
过对档案内容进行研究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秦代的政治、军事、文化和社会制度等方面,有助于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总之,秦王朝具有明显的档案意识和档案管理制度,这为后来中国历史上的档案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秦王朝所保存的档案资料,对于后世的研究和认识中国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走向文本的历史档案数字整理历史追溯与时代转型(上)

走向文本的历史档案数字整理历史追溯与时代转型(上)

Scholarly Digital Editing of Historical Archives toward Text:History Retrospect and Transformation
of Times(Part 1)
作者: 梁继红[1]
作者机构: [1]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北京100872
出版物刊名: 档案学通讯
页码: 95-103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5期
主题词: 历史档案;历史主义;布伦内克;自由来源原则;文本;数字人文
摘要:作为现代学科,档案学与历史学两者之间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现代历史学是从阅读和
利用档案开始的,而历史档案整理尤其受到19世纪历史主义等史学思潮的影响,并以此为思想动力,从中发展出档案整理的经典理论,即来源原则.立足于数字人文推动下历史档案整理的时代转型,通过对历史档案整理理论和实践的追溯,尤其以德国布伦内克自由来源原则为分析重点,得出历史档案整理走向单个文本并将历史档案整理视作历史解释的理论指向,以及史学研究对历史档案
文本作细化描述的利用需求.但在历史档案整理实践上,由于档案数量庞大,深入文本的理想及对文本内容的细颗粒描述,不得不因条件制约而止步.这是中外历史档案整理史上曾面临的共同困境,而必待时代孕育新的突破.。

中国近代“档案学”词源新考

中国近代“档案学”词源新考

The etymological new research for the Chinese "archives science" of modern times 作者: 梁继红[1]
作者机构: [1]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北京100872
出版物刊名: 档案学通讯
页码: 21-24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5期
主题词: 沈兼士;滕固;档案学;词源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近代档案学学术资料梳理,发现沈兼士的《清内阁库贮旧档辑刊序》早于滕固的《档案整理处的任务及其初步工作》提出"档案学"学科概念,更正学界关于近代"档案学"词源的旧有认识。

深入分析两篇文章提出"档案学"概念的语境和学术背景,认为两人提出的"档案学"概念具有不同的学术史意义。

明清档案事业高速发展的二十年

明清档案事业高速发展的二十年

明清档案事业高速发展的二十年
秦国经
【期刊名称】《上海档案》
【年(卷),期】1998(000)006
【总页数】3页(P18-20)
【作者】秦国经
【作者单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75.1
【相关文献】
1.中国方便食品辉煌二十年未来仍将高速发展——第十二届中国面制品大会、第十一届冷冻冷藏食品大会暨方便食品二十年成果展在京隆重召开
2.高起点高速度发展北京电信:北京电信二十年发展巨变纪实
3.明清档案事业的开拓者──访我国明清档案学专家张德泽
4.挖掘金匮石室瑰宝发展明清档案事业——第二届明清档案与历史研究学术讨论会概述
5.学习曾三档案学思想进一步促进明清档案事业的发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r ch

ve s S t ud y o f t h e



n g a nd Q i n g D y na s t i es by Q i n G u oj i n g i s

ar c h iv al
co n

e nt

ce nt e r ed ,
因 行 政 参 考 的 轨 迹 逐 步 建立 和 发 展 起 来 的 学 科

民 国 时期

由于


便 利 或 因 长 久 保 存利 用 造 成 的 残损 又 被 重新 分 年 原 清 内 阁 大 库 明 清 档 案 的 大 发 现 如 戴逸 所说



份 事抄 存 或 节 抄 成 册或 制 作 副 本 如 清 代 的 清 挡 宫 明 清 档 案 公 开 于 众 推 进 了 明 清 史 近 代 史 研 究


关键 词
DO
I :
历 史 档案

中 国 历 史 挡案 学





6 0 65/

c nk



ssn

0 02

62 0 2 0 1 7 03 0 0 2
. .

Th e Est a b l
is
hm e nt an d De v e l o pm e n t o f C hi n e s e Hi s to r i c a l A rc h i v e s S t ud y

In

h e 1 9 3 0 s


h e r e

se
a rc h er s

a rr a ng



ng d na s t i es y

wh

ch

es p ec

al l y ca me fr om

h e Ar c hi v es of t he Pa l ac e M us e u m





定 重现

存 世历 史 档案 即 使 是 只 纸 片 言 也 具有 历 史
, , ,
程 度 上 说 档 案 的 内 容 和 载 体 也 处在 不 断分 合 变化 记 录 的 价 值 不 管 其 在 产 生 的 时代 是 否 曾 被 废 弃


之中

在 中 国 历 史 文 化 尤 其 是 在传 统 政 治 文 化 的 历 史 档 案 学 作 为 学科 称 谓 曾 在 不 同 领 域 中



n Gu oj

ng
中 国 历 史 档 案 学 初 步 创 建于
20
世纪
3 0
年 代 的 概念 今 天 过 去 就 成 为 历史




而在 档 案 学 的术 语

随着 古代 档 案 材 料 的 不 断 发 现


以 及 传统 研究领 域 界 定 中 是 以 某

时 间 点 为 标 志 将 之前 产 生 的 档


史 档 案 及其 具 体 分 类 整 理


秦 国 经 《 明 清档 案 学 》 以

明 清 档 案 内 容 为 中 心 反映 了 历 史 档 案研 究 在 近 代 学

h ,
人基 础 上
开 拓 出 的 新路 径
f 展 外延 与 深化 内 涵 建 立 体
秦国经


完 整 的 中 国 历 史档 案 学 是 未 来 学 科 发 展 的 方 向

C o mm e n t on H

s t o ri c
al A r ch i ve s of t h e


n g a n d Q i ng D yn a st i e s b y Q i n Gu oj i n g
L I AN G J i ho n

g v e rs i ty of C h i n a
具备档案 价值外 历 史档 案还 具有重 要 的 文 物价 值 对 象 的 科 学 科




其 领域 包 括 历 史 档 案 的 文 本 形
: ,
在 中 国 传 统 档案 构 成 中


从形 成 过 程 来 看 大 态 与 内 容 实 体 与 内 容 管 理 研 究 以 及 著 录 与 整 理

则指

9 49
果 年 之 前 中 国 历 史 上 不 同 时期 产 生 而 流传 于 世 或 堙

没 后 出 土 再 现 的 实 体 档案


包括 传 世 的 明 清 档 案

历 史 档 案 与 历史 档案 学 民 国 档 案
针对 具 体 的 时 间 段 而 言 所谓 历 史 是 个变 化 实 体 档 案



和 修 档 制 度 而 产 生 的 各 种 档 册 三 是 专 门 为 历 史 记 使 中 国 历 史 档 案 学 得 以 诞生






由 于 历史 的 原 因

注而 形成 的 档 案 如 起 居 注 时政 记




历等

其 中 历 史 档 案 学 在 狭 义 上 指 以 明 清 档 案 为 对 象 的 明 清

es t ab l

s he
d th e fou nd at i on of C hi n es e hi


st o r ic
a l a rc hi v es s t u dy

and
op e n ed u p t h e m o d el s ig n i fi ca n t r es e ar c h di re ct i o n




第 二种 情 况

则是 文 书 在 档 案 阶段 制 作 的 副 本


可 称 为 档 案 副 本 与 文 书 产 生 阶 段 的 副 本 即 文 书


92

年 因 经 费 困 难 北洋 政 府 教 育 部 和 历 史
, ,
副 本 相 比 其 性 质有 所不 同




传 承 中 档 案具 有 核 心 重 要 的 媒 介作 用
, , ,

来 源 于 中 被提 及


比 如 史 学 界 将 历 史 档 案 学视 为 历史 文 献

央 与 各 级 官 府 的 档 案 经 整 理 编 纂 建 构 起 上 至 国 学 之

大宗

[ ,
2]
甚 至 有 专 列 章 节 述及 历 史 档 案 学

家宏 规 巨 典
甚至


下 至 官 府具 体 办 事 例 则 的 内 容 主 体 的 历 史 文 献 学 著 作




而 在档 案 学 界 有 学者 在 建 构

般 士 大 夫 的 著 述 文 集 中 多有 作 者 为 官 时 各 档案 学 的 学科 体 系 时 也 曾 将 历 史 档 案学 纳 人 其


分 合 变 化 我 们 用 实 体 档 案 作 为 上 位 概 念 强 调 历 历 史 研究 方 向
” 。


我 们 这 里所 称 的 历 史 档 案 学





史 档案 是指 其产生 时所形成 的 文本 样态 因 此 除 了要 是 指 中 国 历 史 档案 学 是 以 中 国 历 史 档案 为 研究




存 世 历史 档 案 以 明 清 档 案 民 国 档 案



概念 并 非 意 在 和 现 代 载 体 与 信 息 内 容 可 分离 的 电 革命 历 史 档 案 为 主 宋元 以 前 多 因 考 古 发 现 而 出 土

子 档 案 文件 相 区 别 而 是 因 为 如 回 溯 历 史

20
世纪
30
年 代 以 故 宫 博 物 院 文 献 馆 为 代 表 近 代从 事 明 清


挡 案 整 理 的 学 人建 立
入 手 研 究历
了历
史 挡 案 学 的 初 步 规 模 并 开 辟 出 具 有 典 范 意 义 的 研 究 理路 即 从 衙 署 职 司 和 文 书 档 案 制 度
“ ”



革 命 历史 档 案 以 及 主 要 经 考 古 发 现并

保 藏 在 文 博 部 门 和 研 究 机 构 的 宋 元 时 期 及 之前 的

12

Bf l理 f i冊 究

我 们 用 实 体 档 案 作 为 中 国 历 史 档 案 的 上 位 损 毁 更甚
“ ”

类 文 书 性质 的 作 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