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学之痹症
痹症针灸治疗
痹症的症状
局部畏寒
部分患者对寒冷敏感,关节局部畏寒怕冷 。
疼痛
关节疼痛是痹症最常见的症状,初期为轻 微疼痛,时隐时现,随着病情发展,疼痛 逐渐加剧,甚至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肿胀
由于关节局部炎症反应,导致关节肿胀, 严重时会影响关节的正常活动。
麻木
针灸治疗的安全性保障
规范化操作
针灸治疗应遵循规范化操作,确保施针者的专业 资质和经验。
无菌操作
针灸治疗过程中需进行严格的消毒和无菌操作, 以防止交叉感染。
严密的观察
在针灸治疗过程中,应严密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生 命体征,如有异常应及时处理。
针灸治疗的疗效评估
短期疗效
对于痹症的针灸治疗,短期疗效主要表现在疼痛缓解、炎症减 轻等方面。
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 气血、疏通经络和舒缓肌肉,达到 治疗痹症的目的。
然而,针灸治疗痹症需要专业医生 进行操作,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 进行针灸治疗。
展望
随着针灸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针灸治疗痹症的方法 和手段将更加丰富和优化。
结合其他治疗方法,如中药、物理治疗等,能够更好 地满足痹症患者的治疗需求。
经验取穴
根据临床经验及个人实践,选 取对痹症有较好疗效的穴位进 行治疗,如针对肩颈痹症可选
取天宗、后溪等穴位。
03
痹症针灸治疗的案例分享
案例一:肩周炎的针灸治疗
诊断
患者年龄较大,肩部疼痛 ,手臂活动受限,符合肩 周炎症状。
治疗方案
采用针灸治疗,选取阿是 穴、肩髃穴、肩髎穴等穴 位进行刺激,以达到舒筋 活络、止痛的效果。
调整阴阳
针灸治疗痹症需重视调整阴阳,使 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针对阴 阳失衡引起的痹症进行相应的穴位 刺激,以恢复阴阳平衡。
针灸学痹证ppt演示课件
. 10
三、辨病与辨证
(Disease &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一) 辨病 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 强直性脊柱炎 骨性性关节炎 风湿热
.
11
类风湿性关节炎
.
12
.
13
.
14
.
15
(二) 辨证
主症: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
行痹:关节游走性疼痛。 痛痹:剧痛,遇寒则甚。 着痹:痛处固定,酸痛重着,阴雨天加 重或发作 。 热痹:关节红肿热痛、痛不可触 。
. 18
随证取穴
行痹:风门 风池 膈俞 血海 痛痹:肾俞 关元 命门 着痹:脾俞、足三里、阴陵泉 商丘 热痹:大椎、曲池、合谷 顽痹:足三里、肝俞、肾俞、脾俞、 三阴交、大杼、阳陵泉、悬钟
.
19
刺灸方法
行痹、热痹——浅刺泻法,皮肤针叩刺。 痛痹——深刺留针加灸。 着痹——针后加灸,温针灸,刺络拔罐。
P 57
痹 证
.
1
一、概述(General Introduction)
1、定义:
痹证是由风、寒、湿、热等病邪 侵袭机体,而致经脉气血痹阻不通 , 引起 肌肉、筋骨、关节等酸痛、麻
木、重着、甚或关节肿大灼热,屈 伸不利为主要表现的进性或反复发作性。 ②不论男女老少均可发病。 ③有季节性,与天气变化关系密切。 如潮湿、寒冷、气候变化急剧的地 区发病率高。
.
3
④本病轻重不一,较轻者仅关节疼 痛、酸楚、麻木、重着;较重者出 现关节变形,活动障碍:严重者影 响到心,出现心脉之胸痹。
.
4
西医相关病证
痹病针灸治疗学
进针手法
进针时要保持手法轻巧、迅速 ,避免患者感到疼痛。常用的 进针手法包括指切进针法、夹 持进针法等。
行针手法
行针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和需要,选择相应的手法,如 提插法、捻转法等,以增强针 刺效果。
出针手法
出针时要缓慢拔出,同时用消 毒棉球按压针孔,防止出血和
感染。
艾灸技巧及应用场景
处理方法指导
断针处理 嘱患者保持原体位不动;如断端露出皮肤外,可用镊子或止血钳将针拔出;如断端与皮肤相平或稍凹陷于体内者,可用左手拇 、食二指垂直向下挤压针孔两旁,使断针暴露体外右手持镊子将针拔出;如断针完全深入皮下或肌肉深层,应在X线下定位, 手术取出。
06
总结与展望
本次课程重点内容回顾
痹病的中医理论
弯针预防
针刺前嘱患者保持舒适体位;针刺过程中避免大 幅度改变体位;行针时如遇阻力,不可强行进针 。
滞针预防
针刺前检查针具是否完好;针刺时避开疤痕、结 节等部位;行针过程中保持手法轻柔,避免过度 刺激。
断针预防
使用质量合格的针具;针刺前检查针身是否有裂 痕或锈蚀;行针时手法要轻巧,避免暴力操作。
处理方法指导
随着中医理论的不断传播和针灸技术的日益成熟,针灸治疗痹病将在临床实践中得到更广 泛的应用。
个性化治疗方案将成为主流
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针灸治疗方案,将成为未来痹病治疗的主流趋势 。
综合治疗手段将得到更多关注
针灸治疗痹病时,结合其他治疗手段(如中药、推拿等),形成综合治疗方案,将有助于 提高治疗效果,满足患者多样化需求。
在行针过程中,由于患者肌肉紧张或针刺 手法不当,可能导致针在体内滞留,难以 拔出。
弯针
《内经》针灸治疗痹症的论述
《内经》针灸治疗痹症的论述
《内经》中对痹症的治疗有着详细的论述,尤其是针灸治疗方面有着
独特的见解和方法。
一、痹症的病因病机。
《内经》认为痹症的发生与风寒湿三种因素有关,其中风邪主要感受
肌表,寒邪主要伤及筋骨关节,湿邪主要损伤脾胃之气,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有痹邪内停的表现。
同时,情志失调,营养不良等也可能是导致痹症
的原因。
二、针灸治疗痹症的基本原则。
《内经》认为针灸治疗痹症的基本原则是“祛邪并通”,即既要祛除
邪气,同时又要使经络通畅。
治疗时应根据各种痹证的特点灵活运用针灸
方法,包括针刺、灸热、按摩等多种技法,防止针刺迎邪,同时应注意穴
位的承应关系。
三、常用针灸方法。
1、针刺法:针刺法是最基本的针灸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经络穴位,
促进气血运行,调和阴阳,达到治疗的目的。
常用的针刺穴位有瘈、肩井、肘髎、足三里等。
2、温针灸:温针灸是将灸热与针刺相结合的一种方法,适用于风寒
湿性的痹症。
通过温针和灸热,可使经络通畅,祛除寒湿邪气,达到治疗
作用。
针灸学-痹证痿证PPT
感谢观看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通经活络,行气止痛。以病痛局部穴为主,结合循经选穴 及辨证选穴。
●主穴 阿是穴 局部经穴 ●配穴 行痹配膈俞、血海;痛痹配肾俞、腰阳关;着痹配阴陵泉、
足三里;热痹配大椎、曲池。
●方义 病痛局部及循经选穴,可疏通经络气血,调和营卫,缓急 止痛;风邪偏盛之行痹,遵“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 取膈俞、血海以活血祛风;寒邪偏盛之痛痹,取肾俞、腰阳关, 益火之源,振奋阳气而祛寒邪;湿邪偏盛之着痹,取阴陵泉、足 三里健脾除湿;热痹者,加大椎、曲池以泻热疏风、消肿止痛。
【辨证】
●主症 肌肉关节疼痛,屈伸不利。
●兼见疼痛游走,痛无定处,恶风发热,舌淡苔薄白,脉浮,为行 痹(风痹);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局部 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为痛痹(寒痹);肢体 关节酸痛,重着不移,或有肿胀,肌肤麻木不仁,阴雨天发作或 加重,苔白腻,脉濡缓,为着痹(湿痹);关节疼痛,局部红肿 灼热,痛不可触,常累及多个关节,伴发热恶风,口渴烦闷,苔 黄燥,脉滑数,为热痹。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祛邪通络,濡养筋肉。以手、足阳明经穴和夹脊穴为主。 ●主穴 上肢:肩髃 曲池 手三里 合谷 外关 颈、胸夹脊 ●下肢:髀关 伏兔 阳陵泉 足三里 三阴交 腰夹脊
பைடு நூலகம்
●配穴 肺热伤津配尺泽、肺俞;湿热浸淫配阴陵泉、大椎;脾胃 虚弱配脾俞、胃俞、中脘;肝肾亏虚配肝俞、肾俞、太冲、太溪。 上肢肌肉萎缩在手阳明经上多针排刺;下肢肌肉萎缩在足阳明经 上多针排刺。
●操作 夹脊穴向脊柱方向斜刺,督脉穴向上方斜刺,并可加用灸法,余穴 施以毫针补法。
痹症针灸治疗
痹症的诊断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体 征和病史进行综合判断。医生会通过 望、闻、问、切等多种方式进行诊断 ,以确定痹症的类型和病因。
02
针灸治疗痹症的理论基础
经络学说与痹症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痹症 的发生与经络不通、气血运行不畅有 关。针灸通过刺激经络上的穴位,调 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痹症的目的。
痹症多与风、寒、湿等外邪侵袭有关 ,针灸可以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改 善痹症症状。
穴位与痹症
01
穴位是针灸治疗的关键,针对痹 症的不同症状和病因,选取相应 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02
穴位的选择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 况和医生的经验判断,以达到最 佳的治疗效果。
针灸治疗痹症的作用机制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激发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和修复能力,促进气血流通,改善局 部血液循环,缓解痹症症状。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患者关节疼痛 明显缓解,肿胀和僵硬有所改善,关 节活动度增加。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分类
根据病因和症状的不同,痹症可分为行痹、痛痹、着痹、热痹等多种类型。
病因与病理
病因
痹症的病因主要包括风、寒、湿 、热等邪气的侵袭,以及体质虚 弱、劳累过度等因素。
病理
痹症的病理变化主要是邪气闭阻 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进而 引起疼痛、重着、酸楚、麻木等 症状。
症状与诊断
症状
痹症的主要症状包括肢体关节疼痛、 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 、僵硬、肿大、变形等。
针灸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操作流程
首先,确定患者针一定时间后取出。
注意事项
首先,针灸前应评估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其次,严格消毒, 防止感染;再次,根据患者感受调整针灸深度和刺激强度; 最后,注意观察患者反应,如有不适及时处理。
痹症—中医针灸学
④本病轻重不一,较轻者仅关节疼 痛、酸楚、麻木、重着;较重者 出现关节变形,活动障碍;严重 者影响到心,出现心脉之胸痹。
西医相关病证
⑴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 ⑵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 ⑶骨质增生性疾病 ⑷肩周炎、坐骨神经痛 以肢节痹痛为临床特征者,皆 属“痹证”范畴。
二、病因病机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其他疗法
耳针:对应部位,肾上腺、神门 穴位注射:当归针,维生素类,野木瓜, 局部取穴(注意勿注入关节腔) 刺络拔罐:用三棱针散刺 10—15 次或皮 肤针重叩后拔罐。 火针疗法:火针点刺,隔日一次,10次 为一疗程。适用于风寒性关节炎。
皮肤针: 常用于肿胀为主的关节炎。叩 刺局部肿胀处,或在患病关节周围叩刺, 另在脊柱两侧相应的节段部位,每隔3日 叩刺1次。 小针刀:主要适用于关节骨性关节炎。 挑治:主要适用于强直性脊椎炎。 隔姜灸:适用于强直性脊柱炎。
痿软无力
痹证 肌肉与关节
酸痛、麻木、重着
不能随意活动 屈伸不利 萎缩 可存
教学要求
掌握痹证的中医辨证及针灸治疗。 熟悉痹证的定义、病因病机。 了解痹证及相应的现代医学病名。
思考题
针灸如何辨证治疗痹证与痿证? 痹证与痿证如何鉴别? “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基础及其在针 灸临床中的指导意义如何?
痹证与痿证的鉴别
病种 部位
性质 功能 肌肉
痿证 躯干与肢体
由于疼痛表现为 多关节性,故针 刺时应先治较轻 者,后治较重者。 关节红肿甚时, 若穴注,不宜注 入关节腔内。
痹证产生多与体质有关,故及早发现, 及早治疗,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故凡 痹证早期及时正确的治疗,均能减轻或 治愈。否则,迁延日久或正衰邪盛,则 预后不良。 治疗的效果个体差异很大。
痹证的针灸治疗方法
痹证的针灸治疗方法
(一)辨证要点
本病常与外感风、寒、湿、热等邪气及人体正气不足等因素有关。
本病病位在肉、筋、骨。
外邪侵入机体,痹阻关节肌肉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则导致痹证。
根据病邪偏胜和症状特点,可分为行痹(风痹)、痛痹(寒痹)、着痹(湿痹)等。
痹证以实证多见。
(二)痹症的治法
通络止痛。
以局部穴位为主,配合循经取穴及辨证选穴。
(三)痹症的处方
主穴:阿是穴、局部经穴(经筋病的治疗“以痛为输”)
方义:阿是穴和局部经穴能疏通患部经络气血,调和营卫,则风寒湿热等外邪无所依附,痹证自除。
配穴:
行痹配膈俞、血海;(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痛痹配肾俞、关元;(益火之源,振奋阳气而祛寒邪)
着痹配阴陵泉、足三里;(健脾除湿)
热痹配大椎、曲池。
(泻热疏风)
另可根据疼痛的部位循经配穴。
(疏通经络气血,使营卫调和而风寒湿热等邪无所依附,痹痛遂解。
)
(四)痹症的治疗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毫针泻法或平补平泻。
痛痹、着痹者加灸法。
大椎、曲池可点刺放血,局部腧穴可加拔罐法。
2.其他治疗
(1)皮肤针法取阿是穴,中、重度叩刺,使少量出血。
(2)拔罐法取阿是穴,行闪罐法拔至皮肤潮红;或用留罐法,每次留罐10分钟,隔日治疗1次。
(3)穴位注射法取阿是穴、局部经穴,用1%的利多卡因、维生素B12注射液或当归注射液等,每穴注射0.5~1.Oml,每日或隔日1次。
适用于顽固性疼痛。
中医针灸治疗痹症[1]
郴州市第四人民医院 中医科
痹症的定义
• 痹证是由风、寒、湿、热等病邪引起,以 肢体关节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 利或关节灼热、肿大等为主症的一类病症。 古代痹证的概念比较广泛,包括肢体痹和 内脏痹。今天主要讲解肢体的痹证。常见 于西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类风 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病。
• 方义:病痛局部取穴及循经选穴可疏通经络气血, 使营卫调和而风、寒、湿、热等邪无所依附, “通则不痛”,痹痛遂解。 • 加减:行痹加膈俞、血海活血调血,遵“治风先 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痛痹加肾俞、关元温 补阳气、祛寒外出;着痹加阴陵泉、足三里健脾 除湿;热痹加大椎、曲池清泻热毒;各部位均可 加阿是穴。 • 操作:各部腧穴常规针刺。大椎、曲池可点刺出 ,67岁。患者自述因洗澡后受风寒,两膝关节疼 痛肿胀已近两周余。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 热痛减,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坐卧均痛,屈伸不利, 步履艰难,夜不能寐,甚则不敢站立。 苔薄白,脉弦紧。 近2 日来,两手腕关节及腰背部均有痛感。诊断为“痹症, 痛痹”。取血海、梁丘、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曲池、 外关、合谷等穴,平补平泻,每次电针连续波20分钟。腰 背部取膀胱诸穴走罐拔罐,隔日一次治疗。经治疗3 次后 关节疼痛显著减轻,行动自如。共治疗20 余次诸症缓解 消失。
临床表现
• 本病以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等为主症。 • 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常有发热及游走性、不对称性关节红、 肿、疼痛,特别是膝、肘、腕及踝关节,一般1~4周内症 状消失,不留后遗症,但常反复发作。实验室检查可有血 沉加快、抗链球菌溶血素“O”阳性。 • 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累及手足小关节,以关节肿痛、活动受 限、“晨僵”为特点。大多数呈对称性、游走性多关节炎, 伴关节腔内渗液,近端指关节常呈棱形肿胀,最终导致关 节僵硬、畸形,症状缓解与反复呈多次交替发作,本病可 破坏骨质。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RF)阳性占80 %。 • 骨性关节炎以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及关节韧带附着处骨质增 生为特点。X 线检查可见关节边缘尖锐,有唇样骨刺或骨 桥形成,关节间隙不匀称、狭窄等。
《痹症针灸治疗》课件
病例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针灸治疗
总结词
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能够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详细描述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针灸治疗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改善血液循环,缓解关节疼痛、肿胀 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针灸治疗痹症的临床研究数量不断增 加,涉及的病例数和样本量逐渐扩大 。
针灸治疗痹症的临床研究结果逐渐被 国内外学术界认可和接受,针灸治疗 痹症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针灸治疗痹症的临床研究方法不断改 进和完善,研究质量得到提高。
针灸治疗痹症的临床研究前景广阔, 未来将会有更多的研究者和机构投入 到该领域的研究中。
针灸治疗痹症的注意事项与护理
注意事项
患者在针灸过程中应保持舒适体位, 避免移动;针灸后注意保暖,避免受 寒;如有不适,及时告知医生。
护理
针灸后应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避 免感染;在饮食上避免生冷、辛辣等 刺激性食物;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 动。
04 针灸治疗痹症的疗效与评 价
针灸治疗痹症的疗效判定标准
针灸治疗痹症的优缺点分析
优点
针灸治疗痹症具有安全、无副作用、疗效显著等优点,同时 还可以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和内分泌功能,提高身体的自愈 能力。
缺点
针灸治疗痹症需要专业的医生和设备,治疗费用相对较高, 同时需要患者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才能获得最佳的治 疗效果。
05 病例分享与讨论
病例一:肩周炎的针灸治疗
针灸通过刺激经络上的穴位,调 节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痹症
的目的。
经络理论在针灸治疗痹症中具有 重要的指导意义,是针灸治疗痹
症的理论基础。
针灸治疗痹症的机理
针灸治疗痹症
针灸治疗痹症痹症是因风邪、寒邪、湿邪侵袭经络,气血痹阻不通,引起肢体关节疼痛、麻木、重着及屈伸不利。
包括现代医学的风湿热、各种关节炎、纤维织炎及神经痛等。
痹症可以分为痛痹、行痹、著痹和热痹等。
【辩证治疗】痛痹病因:痛痹为寒邪盛。
临床表现:全身或局部关节疼痛,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加重,舌苔薄白,脉弦紧。
处方:肾俞、腰阳关、关元俞、委中、阳陵泉。
功用:培补肾阳,驱散寒邪。
操作:常规操作,平补平泻,配合温和灸法。
每日或隔日一次,12次为一疗程。
方义:·针肾俞以调补肾气;·针腰阳关以补肾壮腰;·针关元俞以调补元阳,壮腰脊;·针委中以疏利腰膝经气;·针阳陵泉以舒筋利节。
·肾俞加温针灸以增强补肾助阳,温通气血的作用。
行痹病因:为风邪盛。
临床表现:关节疼痛,游走不定,或兼有寒热,舌苔白腻,脉浮滑。
处方:外关、阳池、阳溪、丘墟、昆仑、照海、血海、膈俞。
功用:疏风散邪,养血活血。
操作:常规操作。
外关、阳池、阳溪、丘墟、昆仑、照海,针用泻法;血海、膈俞,平补平泻。
每日或隔日一次,12次为一疗程。
方义:·针外关以疏散腕部邪气;·针阳池以疏散腕部外邪气;·针阳溪以疏散腕部内邪气。
·针丘墟以疏散踝部邪气;·针昆仑以疏散踝部外邪气;·针膈俞以活血养血祛风;·针血海以活血祛风。
着痹病因:为湿邪盛。
临床表现:肌肤麻木,肢体关节疼痛,重着不移,每遇阴雨风冷天气加重,舌苔白腻,脉濡缓。
处方:梁丘、犊鼻、阴陵泉、足三里、商丘。
功用:健脾化湿。
操作:常规操作,平补平泻,配合温和灸法。
每日或隔日一次,12次为一疗程。
方义:·针梁丘以疏调膝部经气;·针犊鼻以疏利膝部气血;·针足三里以健脾胃化湿;·针阴陵泉以健脾利湿;·针商丘以健脾利湿。
·配合温和灸足三里、商丘以增强健脾利湿的作用。
《内经》针灸治疗痹症的论述
《内经》针灸治疗痹症的论述
中医不仅是仲景于公元前220年所创立,更有悠久的历史。
自古以来,它毫无疑问是中国传统医学体系的核心。
它将医学的知识和哲学的思想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是中国医学治未病的传统。
《内经》是中国医学的宗祖和核心,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经典杰作,为中医向外国的扩张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痹症是中医学中比较常见的慢性疾病,多见于风湿病、神经系统疾病等诸多情况。
痹症患者通常会出现肌肉僵硬、痛感、麻木等症状,一般可以通过中药、按摩等治疗,但是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所以显得有些难以治愈。
然而,中医的针灸治疗却可以更有效地治疗痹症。
《内经》中提到,痹症是由“气滞”造成的,可以通过针灸治疗,来调整人体内部气血的循环,进而改善和治疗痹症。
针灸治疗痹症有三大优势:第一,针灸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痹症患者的症状,减轻肢体僵硬、痛感等症状,从而达到治疗痹症的目的;第二,针灸治疗可以调节人体内部的气血循环,促进病症的恢复;第三,针灸治疗的过程不会产生任何副作用,安全性也很高。
中医《内经》中还有许多有关针灸治疗痹症的指南,其中包括:针灸的方法有内关法和外关法,在穴位的选择上要注意脉络,在针刺深度上要有适当的把握,在针刺时间上要有适当的控制。
此外,针灸治疗痹症还可以配合中药治疗,加强治疗效果。
总之,《内经》中提到的针灸治疗痹症的方法,虽然古老,但所涉及的理论仍然非常有效,今天还可以在临床中使用。
因此,针灸治
疗痹症仍然是中医学的一项重要技术,必须运用正确的穴位、针刺技术和中药调理,才能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
中医专长考点:痹证的辨证要点 (针灸学)
中医专长考点:痹证的辨证要点
  (针灸学)
关于“中医(专长)考核针灸学考点:痹证的辨证要点”相关内容,相信参加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的考生都在学习,为帮助大家备考,在此我们为大家整理如下内容:
痹证的辨证要点
本病常与外感风、寒、湿、热等邪气及人体正气不足等因素有关。
本病病位在肉、筋、骨。
外邪侵入机体,痹阻关节肌肉经络,气皿运行不畅,则导致痹证。
根据病邪偏胜和症状特点,可分为行痹(风痹)、痛痹(寒痹)、着痹(湿痹)等。
痹证以实证多见。
主症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
若痛无定处,舌质淡,苔薄白,脉浮者为行痹;疼痛剧烈,痛有定处,遇寒痛剧,苔薄白,脉弦紧者为痛痹;疼痛重着,或肿胀麻木,苔白腻,脉濡缓者为着痹;红肿热痛,舌红,苔黄燥,脉滑数者为热痹。
针灸是如何辨证治疗痹证的呢?
针灸是如何辨证治疗痹证的呢 ?从中医角度来讲,痹症是因风寒湿热之邪侵入人体所引起的,导致患者出现肢体关节酸楚、疼痛等临床症状,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出现活动障碍等不良现象,对于患者生活治疗具有严重影响。
痹症存在渐进性加重以及不规则反复发作的临床特点,从中医角度进行其致病机制的分析,主要在于气血运动不畅,经络处于阻滞状态,痰浊淤血,对经隧产生阻碍作用,关节经脉流注,在治疗期间的主要原则在于根据患者病因,结合患者临床症状以及体征情况展开辩证治疗,在治疗期间需要灵活变通,严禁墨守成规、依照保守古方展开治疗。
痹症是因为湿热风寒等邪气于经络中闭阻所引起的,对于患者机体的气血运行具有不良影响,在病情发展期间还存在关节、肢体、筋骨以及肌肉等疼痛症状,伴有酸楚、麻木以及重着现象,导致关节僵硬、肿大、变形、屈伸不利,分析痹症的临床表现和西医学中所提及的结缔组织疾病、骨、关节病具有密切联系。
近年来在痹症治疗期间针灸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为此本文总结分析痹症治疗期间应用针灸的辩证治疗措施,现将具体研究内容总结如下:1.风寒湿痹中医证型表示为风寒湿痹的患者其临床表现主要包含肢体关节疼痛,在关节屈伸时存在一定的难度,遇到寒湿侵袭以后疼痛症状会明显加重,遇热疼痛症状可以有所缓解。
此证型患者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浮、弦紧。
风寒湿痹患者在针灸治疗期间选择穴位主要包含委中、肾俞、关元、阳陵泉以及腰阳关等相关穴位,在针灸操作过程中选择常规操作方式,针刺手法选择平补平泻,同时配合应用温和灸法,每天针刺1次,或者可隔日针刺1次,连续针刺12次为1个疗程。
其中肾俞具有调补肾气的功效,联合温针灸可以发挥补肾助阳以及温通气血的功效;阳陵泉针刺后可舒筋利节;针刺腰阳关可以发挥补肾壮腰的效果;关元穴可以调和元阳;委中针刺后可以疏利腰膝经气。
判定为风寒湿痹证型的患者在针灸治疗期间需要根据气候更换衣物,注意保暖措施,避免出现风寒再度来袭,在夏天炎热时也不可由风扇对吹,确保居住环境处于干燥以及清洁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针灸学之痹症
概述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能畅行所导致的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痹”有闭阻不通之义。
病因病机
内因:素体虚弱、正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
外因:感受外邪、易使肌肉、关节、经络痹阻而形成痹证。
根据病邪偏胜和症状特点分为:
行痹 ( 风痹 )
痛痹 ( 寒痹 )
着痹 ( 湿痹 )
若素体阳盛或阴虚火旺、复感风寒湿邪,邪从热化,或感受热邪,留注关节,则为热痹。
辨证
主症: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
行痹:疼痛游走,痛无定处,时见恶风发热,舌淡苔薄白,脉浮。
痛痹: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局部无红肿热胀,苔薄白,脉弦紧。
着痹:肢体关节酸痛,重着不移,或肿胀,肌肤麻木不仁,阴雨天加重或发作,苔白腻,脉濡缓。
热痹: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关节活动不利,可涉及单个关节或多个关节,并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苔黄燥,脉滑数等。
基本治疗
治法:通痹止痛
主穴:阿是穴、局部经穴
配穴:
行痹者,配膈俞、血海
痛痹者,配肾俞、关元
着痹者,配阴陵泉、足三里
热痹者,配大椎、曲池
另可根据部位循经配穴
操作:
毫针刺,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
痛痹、着痹可加灸法
大椎、曲池可点刺出血
局部穴位可加拔罐法
其他治疗
拔罐法:用皮肤针重叩背脊两侧和关节病痛部位,使出血少许,加拔火罐。
电针法:选取上述穴位,进针得气后加脉冲电刺激,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先用连续波 5 分钟,后改疏密波,通电时间为10~20分钟,每日或隔日 1 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间歇3~5日。
穴位注射法:用当归注射液或威灵仙注射液,病痛部位取穴,每穴每次注射 0.5 ~1ml , 注意勿注入关节腔。
每隔 1~3 日注射 1 次,10次为1疗程。
每次选穴不宜过多,可交替应用。
按语
针刺治疗痹证有较好的疗效,现代研究表明:针灸可抑制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体液免疫水平,改善患处的炎性渗出,促进有害物质的清除及排泄,达到治疗作用。
临床上应注意区分风湿性关节炎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特点为四肢大关节游走性肿痛,很少出现关节畸形。
类风湿性关节炎特点为以近端指间关节最常见,小关节游走性肿痛,后期出现关节畸形。
类风湿性关节炎应综合治疗。
还要注意鉴别诊断骨结核、骨肿瘤。
患者平时应注意关节的保暖,避免风寒湿邪的侵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