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症的中医治疗规范

合集下载

痹症的中医治疗规范

痹症的中医治疗规范
【临床表现】
本病以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等为主症。
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常有发热及游走性、不对称性关节红、肿、疼痛,特别是膝、肘、腕及踝关节,一般1~4周内症状消失,不留后遗症,但常反复发作。实验室检查可有血沉加快、抗链球菌溶血素“O”阳性。
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累及手足小关节,以关节肿痛、活动受限、“晨僵”为特点。大多数呈对称性、游走性多关节炎,伴关节腔内渗液,近端指关节常呈棱形肿胀,最终导致关节僵硬、畸形,症状缓解与反复呈多次交替发作,本病可破坏骨质。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RF)阳性占80 %。
(3)着痹
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证机概要:湿邪兼夹风寒,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治法:除湿通络,袪风散寒。
代表方:薏苡仁汤加减。本方有健脾袪湿,发散风寒的作用,适用于痹症湿邪偏盛,关节肿痛肿胀重着。
常用药:薏苡仁、苍术、甘草益气健脾除湿;羌活、独活、防风袪风除湿;麻黄、桂枝、制川乌温经散寒,袪湿止痛;当归、川芎养血活血通脉。
常用药:防风、麻黄、桂枝、葛根袪风散寒,解肌通络止痛;当归养血活血通络;茯苓、生姜、大枣、甘草健脾渗湿,调和营卫。
腰背酸痛为主者,多与肾气虚有关,加杜仲、嗓寄生、淫羊藿、巴戟天、续断等补肾壮骨;若见关节肿大,苔薄黄,邪有化热之象者,宜寒热并用,投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2)痛痹
肢体关节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通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冷感。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3痰瘀痹阻证
痹证日久,肌肉关节刺痛,固定不移,或关节肌肤紫暗、肿胀,按之较硬,肢体顽麻或重着,或关节僵硬变形,屈伸不利,有硬结、瘀斑,面色黯黧,眼殓浮肿,或胸闷痰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

中医治疗痹症的方法

中医治疗痹症的方法

中医治疗痹症的方法痹症,作为一类常见的中医疾病,涵盖了多种类型和症状,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了诸多困扰。

痹症可由外邪侵袭、湿气积聚、气血不畅等多种因素引起,其症状多种多样,包括关节疼痛、肿胀、重着、僵硬、麻木等。

为了有效缓解痹症患者的疼痛和不适,中医拥有丰富的治疗方法,其中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疗法等。

1、痹症的类型与症状风湿性痹症,作为一种常见的中医病症,通常由外邪侵袭引起,其特征症状显著。

患者常常会感到受累关节肿胀异常,伴随着红热感。

这种热感使得患处常常触摸到明显的温度升高,同时伴随着疼痛的剧烈程度。

关节周围可能会出现红肿、发热的现象,有时甚至会感觉到局部的皮肤发烫。

这些症状在天气变化或寒冷潮湿的环境下往往会加重,令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影响。

另外,风湿性痹症还会导致关节的活动受限,尤其是在早晨起床时,患者常感到关节僵硬,难以自由运动。

这种僵硬感往往会随着活动逐渐减轻,但在夜间休息后重新出现。

因此,风湿性痹症的症状往往呈现出昼夜交替、活动与休息交替的规律性变化。

与风湿性痹症不同,寒湿性痹症的特征症状主要与寒湿邪气的侵袭有关。

患者往往感到受累的肌肉和关节沉重、麻木,同时伴有冷痛的感觉。

这种冷痛感可能会逐渐扩散,使患者感到不适。

湿气的感觉也常常伴随着这种类型的痹症,患者可能描述感觉到湿气从体内升腾而上,增加了不适程度。

局部表现方面,寒湿性痹症的患者常感到关节明显僵硬,这种僵硬感可能在天气潮湿或清晨更为显著。

关节周围可能会有肿胀感,但与风湿性痹症不同,这种肿胀往往不伴随着红热感,而更多地表现为沉闷和不适。

湿热性痹症则呈现出一些独特的特征症状。

这种类型的痹症通常伴随着湿热的双重侵袭。

患者可能会感到受累关节非常肿痛,同时出现红肿热痛的症状。

局部可能会有皮肤瘙痒感,甚至形成疮疡。

这些症状往往会令患者感到不适和痛苦。

在湿热性痹症中,关节常出现明显的红肿现象,这与湿热的影响有关。

患者可能会感到关节灼热,有时伴随着明显的胀痛感。

中医治疗痹症临床用药经验

中医治疗痹症临床用药经验

2021年04月04日 · 来自专栏 心胸腰背膝痛资料汇编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痹之为病,气血闭阻,肝肾受损,脾胃不和。

病机复杂,病程缠绵,治疗颇为棘手。

本文拟就王祖雄、张伯臾、朱良春、李济仁、周仲瑛、董建华、娄多峰、鲁贤昌等当代名老中医痹症临床用药经验作以整理探讨,以与同道共飨。

1风寒湿痹1. 1风偏胜风偏胜者是为行痹,祛风之药有桂枝、防风、秦艽、羌活等。

王祖雄[1]治疗风胜的行痹,常于方中加入海风藤、鸡血藤、络石藤等药,以助活血祛风之力。

张伯臾[2]治行痹,认为其病邪偏于经络体表,因而用药不宜妄过病所,用络石藤、忍冬藤、威灵仙等走络搜风药,效果很好。

朱良春[3]认为风药多燥,易于伤阴耗液,故用风药之时恒以养血顾阴之品同用。

朱氏常以当归为主,伍用生地黄、川石斛养阴生津,以制风药之燥胜。

李济仁[4]对于痹症偏风者,川芎一药是必不可少的。

因川芎为血中之气药,可行血而灭风,又有祛风作用,李氏将川芎之祛风行血概括为“行因行用”,与中医治法中的通因通用、塞因塞用、寒因寒用、热因热用相提并论。

1. 2寒偏胜寒偏胜之痛痹治当散寒,常用药有川乌、草乌、附子、麻黄、细辛等。

周仲英[5]认为川乌、草乌为治寒痹之要药,但大辛大热有毒,一般均应制用。

若症状难以改善,可改用生川乌、生草乌。

宜由小剂量开始递增,先各用1. 5 g,如无反应可渐增到各3~5 g,煎煮时间应长,约1~1. 5 h,可与甘草同煎以缓解毒性。

若药后出现唇舌发麻、头晕、心悸、脉迟有歇止者,皆为毒性反应,即应停药。

朱良春[3]善用川、草乌配以桂枝、细辛、独活等温燥之品而获佳效。

寒邪重者用生川乌,寒邪轻而体弱者用制川乌。

因个人对乌头的耐受反应程度不同,故用量宜逐步增加。

一般成人每日量3~5 g开始,逐步增加至10~15 g,且与甘草同用,既不妨碍乌头的作用,又有解毒之功。

朱氏认为草乌治疗痛痹之功效较川乌为著,重症可同时并用。

用时须将乌头先煎半小时减其毒性以策安全。

痹症的中医护理原则

痹症的中医护理原则

痹症的中医护理原则痹症是指肢体或关节出现疼痛、麻木、拘挛和功能障碍等症状的一类疾病。

中医认为,痹症的发病与湿、寒、热、燥等外邪入侵人体,或因气滞血瘀、脏腑功能失调而导致经络、筋骨受阻有关。

以下是痹症的中医护理原则。

一、祛风通络痹症主要表现为肢体、关节的疼痛和功能障碍,中医护理的首要目标是祛风通络,恢复经络的正常气血运行。

常用的治疗方法有针灸、推拿按摩、艾灸等。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流通,舒缓局部症状;推拿按摩可以通过揉搓、按压肌肉、经络,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痛症;艾灸则可以温热经络,祛除寒湿。

二、祛湿化痰湿邪是痹症的常见病因之一,可以使经络受阻,导致肢体关节的疼痛和功能障碍。

因此,中医护理中要重视祛湿化痰的治疗原则。

可以采用温热的熏洗法,如草药熏洗、艾灸熏洗等,通过熏蒸作用,温热经络,祛除湿邪。

同时,还可以内服一些化湿、化痰的中药方剂,如陈李二术汤、小建中湿方等。

三、温经散寒寒邪是痹症的另一个常见病因,可以使肌肉、经络收缩,导致肢体关节的拘挛和冷痛。

中医护理中要重视温经散寒的治疗原则。

可以采用艾灸的方法进行温热,艾灸可以温热经络,驱散寒邪。

同时,以散寒药为主的中药也可以服用,如防风、羌活、桂枝等,可以驱寒、散寒、温经,缓解疼痛。

四、活血化瘀气滞血瘀是痹症的常见病因之一,可以使经络不通,导致肢体关节的疼痛。

中医护理中需要注意活血化瘀的治疗原则。

推拿按摩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按摩肌肉、经络,促进血液循环,活血散瘀,缓解疼痛。

同时,也可以内服一些活血化瘀的中药方剂,如桃红四物汤、当归补血汤等。

五、调理脏腑中医护理中要注重调理脏腑的治疗原则,因为脏腑功能失调也是痹症的病因之一、可以根据具体病情,通过调理肝肾脾胃等脏腑,来调整气血的运行。

常用的方法有针灸,通过调节穴位,改善脏腑功能;中药调理,例如补肾益气、养血安神等,以改善整体身体状况。

总之,痹症的中医护理原则是祛风通络、祛湿化痰、温经散寒、活血化瘀、调理脏腑。

(完整版)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完整版)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一、定义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血气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理、僵硬、肿大、变行等症状的一种疾病,包括西医学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二、诊断依据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 年1 月1 日实施,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骨痹”的诊断,其诊断依据为: “由于年老体衰,骨失滋养,气血失调,所致局部或全身骨关节退化改变。

临床表现以大关节疼痛,以关节活动不利,运作牵强,舌质偏暗,舌苔薄,脉滑或弦为次症。

多见于退行性骨关节病,肥大性改变。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长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症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3)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于基本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4)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至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行。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 年版)》中的诊断标准:(1)近1 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2)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3、( 3)关节液(至少 2次)清亮、勃稠, wBc<2000个/ml; (4)中 老年患者 (多 40岁);(5)晨僵感 30min 、活动时有骨摩擦音 ( 感) 。

( 6)综合临床、实验室及 X 线检查,可诊断为膝骨关节炎。

辨证分型风寒湿痹 ( 1) 行痹: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 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恶风、发热 等表证。

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 2) 痛痹:肢体关机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冷感。

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3) 着痹: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 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

中医痹症的治疗

中医痹症的治疗

中医痹症的治疗中医痹症的治疗(寒湿内停)方处方:当归、杜仲、干姜、黄芪各20克,独活25 克,羌活、透骨草、秦艽各15克,桂枝、制附片、伸筋草、苍术、桑寄生、露蜂房各10克,威灵仙12克。

用法:将药物用温水浸泡半小时后,加水2000 毫升煎至1500毫升,取药液熏蒸患处,每次15-30 分钟,连续7天。

休息1-2天,20天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宣痹化湿通络。

用于寒湿内停型痹症。

症见受累关节肿痛,僵硬或畸形,活动受限,挛缩拘急,剧痛难忍,夜间尤甚,皮温降低,口渴喜热饮,喜暖畏寒,遇冷则重,舌质淡,苔薄白,脉象沉紧。

创方者:章文新中医痹症的治疗(气滞血瘀)方处方:秦艽、炒桃仁、丹皮、雷公藤、全当归各20 克,生姜、大黄、乳香、没药、赤芍、白芍各15克,苏木、红花、紫草、乌药、汉防己、狗脊各10克。

用法:将药物用温水浸泡半小时后,加水2000 毫升煎至1500毫升,取药液熏蒸患处,每次15-30 分钟,连续7天。

休息1-2天,20天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益气活血化滞。

用于治疗痹症,中医辨证属气滞血瘀型。

临床表现:阴雨天疼痛加剧,少气乏力,倦怠,面色无华,关节疼痛,如针锥刺人,痛有定处,伸屈不利,形体消瘦,腰膝酸软无力,舌黯或有瘀斑,少苔,脉细弱或细涩。

创方者:章文新中医痹症的治疗(痰阻络脉)方处方:威灵仙、伸筋草、透骨草、苏木、红花、川牛膝各15克,海风藤、细辛、制乳香、制没药、白芥子各10克,清半夏12克,嫩桑枝30克。

用法:将药物用温水浸泡半小时后,加水2000 毫升煎至1500毫升,取约液熏热心处,每次15-30 分钟,连续7人。

休息1~2人,20天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蠲痹涤痰祛瘀。

用于治疗痹症,中医辨证屈痰阻络脉型。

症见周身关节重着酸困,屈伸不利,局部肿胀,晨僵无力,肢体渐萎,舌淡,脉细涩,创方者:章文新中医痹症的治疗(阴虚化热)方处方:地骨皮、知母各12克,川牛膝、土茯苓、玄参、蚕砂各10克,杜仲、黄柏、苍术、生地、伸筋草、夜交藤各15克,桑枝30克,忍冬藤20克。

痹症的分类与辨证治疗

痹症的分类与辨证治疗

顽痹从瘀治乃根据祖国医学“久病多瘀”的特点, 用药选 择味温热辛散之活血祛瘀药为宜。如痛在肩背常重用姜黄, 痛 在腰脊重用穿山甲。痛处肿胀加鸡血藤、泽兰、苏木。新病 体实酌加三棱、莪术。其癖多为寒凝而成, 治疗中温散寒邪, 驱除内寒, 不仅有助于通瘀, 而且可去除致瘀之因。若外寒不 散, 辄痹痛难解。治疗上应注意调肝, 因活血祛瘀药主要作用 大部份归经是入肝经。需选用白芍、木瓜、吴茱萸滋肝养肝, 才会使肝不受邪所侵。
均在《内经》中未曾涉及。顽痹以固定部位的筋骨关节复发作 性疼痛为主要表现, 是对多种慢性迁延性关节疾患共同特点的概 括, 根据患病部位的不同又分为项痹、肩痹、腰痹、膝痹、足跟 痹等。偏痹是经气痹阻, 以腰痛向一侧下肢后外侧放射、麻木、 疼痛为主要表现。脊痹是因肾虚于先, 寒邪深人骨髓, 使气血凝 滞, 脊失温煦所致, 可致腰脊疼痛, 两腕活动受限, 严重者以脊柱 弯曲变形、肌肉僵硬沉重感等为主要表现。落枕是因睡眠姿势 不当或水中感受风寒所致, 以睡后一侧颈项疼痛、酸胀、活动不 利为主要表现。当然, 这些病名都具有肢体局部发生闭塞不通的 病变, 故归入肢体痹。肢体痹的表现形形色色, 大体病位在肢体、 关节, 但具体的病位又各不相同, 每一具体部位都有与其它部分 相区别的特征性的临床表现。
疼痛是痹证所表现出的主要症状, 祖国医学对疼痛产生机 制不外乎是“不通”和“不营”。前者多为实痛, 主要表现 在痹证的急性期, 后者多为虚痛, 主要表现在痹证的慢性期。 痹证出现疼痛, 多见于寒痹证。因寒性凝滞, 易阻遏阳气。诚 如《素问·举痛论》所言“寒气入经而稽迟, 泣而不行, 客于脉 外则血少, 客于脉中则气不通, 故卒然而痛。”导致不通的原 因实为气血阻滞不行所致。正如《素问·痹论》云:“痛者, 寒 气多也, 有寒故痛也。”其症状多表现为关节冷痛、

中医痹症诊断与治疗

中医痹症诊断与治疗

痹症诊疗痹证就是指肢体经络为风、寒、湿、热之邪所闭塞,导致气血不通,经络痹阻,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风、寒、湿、热、瘀、痰等邪气滞留筋脉、关节、肌肉,经脉痹阻,不通则痛就是其基本病机,因人的禀赋素质不同而有寒热转化。

素体阳气偏盛者,易从阳化热,成为风、湿热痹;阳气虚衰者,多从阴化寒,成为风寒湿痹。

痰浊、瘀血闭阻经络、血脉,流注关节,导致关节肿胀、僵硬、变形。

痹证日久,耗伤气血,可损及脏腑。

本病证相当于西医的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等疾病。

1 诊断与鉴别诊断1.1诊断要点突然或缓慢地自觉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为痹证的症状学特征。

行痹以痛处游走不定为特征;痛痹以肢体关节冷痛、或疼痛剧烈、痛如刀割、痛处不移为特点;着痹则以肢体关节酸痛、沉重、肿胀或顽麻为特征,遇阴雨天气症状加重,病程较长,缠绵难愈;肢节红肿热痛,得冷则舒,或伴全身发热汗出、烦躁不安、口渴等症者为热痹;以小关节为主的对称性肿胀疼痛、变形,伴有晨僵、活动不利者为旌痹。

病变发展至晚期可有关节剧痛,肿大变形,肌肉萎缩,也有绵绵而痛,麻木尤甚,伴心悸、乏力者。

1、2 鉴别诊断1、2、1 痿病痹证久治不愈,因肢体疼痛,活动困难,渐见痿瘦,而与痿病相似。

其鉴别的关键在于痿病表现为肢体痿弱,羸瘦无力,行动艰难,甚至瘫软于床榻,但肢体关节多无疼痛,而痹证却以疼痛突出。

临床上也有肢体肌肉萎缩无力,又伴有肌肉关节疼痛者,就是为痿痹并病,可按病因病机特点,辨别孰轻孰重进行论治。

1、2、2 其她如膝眼风、痛风等病证,虽也可见关节肌肉疼痛,但疼痛部位、性质与伴发症状,有各自的证候特点。

2 辨证论治痹证就是一种以正气亏虚、肝肾不足为本,风寒湿邪痹阻关节、经络,久则化痰成瘀、伤筋蚀骨为标的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

正虚邪实,相互作用,且影响病情的进退。

痹症寒湿痹阻型中医治疗方剂

痹症寒湿痹阻型中医治疗方剂

痹症寒湿痹阻型中医治疗方剂痹症是指由于人体正气不足,风寒湿热等邪气侵袭人体,引起气血不畅、经络受阻,导致肢体关节疼痛、肿胀、活动不利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其中,寒湿痹阻型痹症是指由于寒湿之邪侵入人体,导致气血不畅、经络受阻,出现肢体关节冷痛、沉重、活动受限等症状的一种痹症。

中医治疗痹症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等。

下面将介绍几种中医治疗寒湿痹阻型痹症的方剂及治疗方法。

一、中药方剂独活寄生汤独活寄生汤是一种常用的治疗痹症的中药方剂,适用于寒湿痹阻型痹症。

该方由独活、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等中药组成,具有祛风除湿、补益肝肾、活血通络的功效。

附子汤附子汤是一种温阳散寒、除湿止痛的中药方剂,适用于寒湿痹阻型痹症。

该方由附子、茯苓、人参、白术、芍药等中药组成,具有温阳散寒、除湿止痛、补益气血的功效。

防己黄芪汤防己黄芪汤是一种治疗痹症的中药方剂,适用于湿邪偏重的痹症。

该方由防己、黄芪、白术、甘草等中药组成,具有祛风除湿、益气健脾的功效。

二、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是一种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气血和经络的方法,可以有效地缓解痹症患者的疼痛和活动不利等症状。

针灸治疗可以结合上述的中药方剂一起使用。

常用的针灸治疗方法包括:温针灸温针灸是一种通过在穴位上施加艾灸,使热量逐渐渗透到体内,从而达到温通经络、祛风除湿的目的。

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曲池、合谷等。

火针治疗火针治疗是一种通过用火针在穴位上迅速刺入,刺激穴位,从而达到温通经络的目的。

常用的穴位包括阿是穴、局部压痛点等。

三、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一种通过手法作用于穴位和经络,促进气血运行,缓解痹症患者疼痛和活动不利等症状的方法。

常用的推拿按摩方法包括:揉法揉法是一种通过手掌或手指在肌肉上作圆形或螺旋形的揉动,以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的方法。

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曲池等。

推法推法是一种通过手掌或手指在肌肉上作直线推动的方法,可以促进气血运行,缓解疼痛和活动不利等症状。

痹症的中医治疗规范

痹症的中医治疗规范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年第19卷第77期 183痹症的中医治疗规范舒遵华1,丁庆刚2,孙牧3,王斓婷4,旋静5*(1.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烧锅医院,吉林 长春;2.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针灸科,吉林 长春;3.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吉林 长春;4.长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吉林 长春;5.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肿瘤血液科,吉林 长春)摘要:痹症的中医治疗以辨证论治为原则,临床治疗方法较多,疗效显著且无毒副作用,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因本病证型较多,故治疗上容易混淆,现笔者将查阅大量文献综合整理自拟成痹症的治疗规范,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痹症;中医治疗;规范中图分类号:R255.6 文献标识码:B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77.111本文引用格式:舒遵华,丁庆刚,孙牧,等.痹症的中医治疗规范[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7):183-184.0 引言痹症,主要是因感受到了风寒湿热之邪,使得经络及气血津液的运行受到阻滞,而引起的以机体的关节肿胀疼痛、酸楚麻木、甚至活动不利为主要症状的临床证候综合征。

“痹症”在西医中又称“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其属于以关节炎为主症的慢性免疫系统疾病。

1 治疗原则传统中医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指导思想,进行辨证施治,故其临床治疗方法较多,具有很大的优势和潜力。

风寒、湿热、痰瘀阻滞经络使得气血津液运行不畅是痹症的基础病机,以祛邪通络为治疗原则,依据不同症型,分別采用祛风、除湿、清热、散寒、化痰、解瘀等来舒筋通络。

久病不愈或正虚之人,应注重扶正,以益气养血、培补肝肾。

虚实夹杂之人,故应标本兼治方可。

中医将辩证辨病相结合、祛邪扶正相连接、通痹解瘀相融合来治疗此病[1]。

2 辨证要点2.1 辨病邪的偏盛痹症依其邪气的偏盛,可分为:风邪盛,疼痛游走不定的行痹;寒邪盛,痛甚且有定处,遇寒痛甚的痛痹;湿邪盛,关节酸痛、重着、漫肿者为着痹;热邪盛,关节肿胀、灼热疼痛的热痹。

痹症寒湿痹阻型中医治疗方剂

痹症寒湿痹阻型中医治疗方剂

痹症寒湿痹阻型中医治疗方剂1. 痹症概述痹症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肢体或关节的酸、麻、胀、重等不适感,活动受限。

其中,寒湿痹阻型是一种特定类型的痹症,其发生与寒湿邪气侵袭人体有关。

2. 中医治疗方剂介绍中医治疗方剂是指由多种草药组成的复方制剂,用于治疗特定的疾病或证候。

对于寒湿痹阻型的患者,中医常常会配制特定的方剂以调和气血、温通经络,达到缓解和治愈的效果。

3. 方剂1:温经汤组成:•桂枝(9克)•干姜(9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生姜(6片)•大枣(6枚)功效:温经汤具有温通经络、祛除寒湿邪气的作用,适用于痹症寒湿痹阻型患者。

用法:将以上草药加水煎煮,去渣取汁,分两次服用,每日一剂。

4. 方剂2:祛寒湿汤组成:•羌活(9克)•苍术(12克)•艾叶(9克)•地龙(9克)•巴豆(9克)•当归(12克)功效:祛寒湿汤具有祛除寒湿邪气、活血化瘀的作用,适用于痹症寒湿痹阻型患者。

用法:将以上草药加水煎煮,去渣取汁,分三次服用,每日一剂。

5. 方剂3:活络丸组成:•巴豆(30克)•防风(15克)•羌活(15克)•桑枝(15克)•辣椒粉(5克)功效:活络丸具有温通经络、驱散寒湿邪气的作用,适用于痹症寒湿痹阻型患者。

用法:将以上草药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蜂蜜调成丸剂,每次取10克,每日三次。

6. 方剂4:活血化瘀汤组成:•桃仁(15克)•红花(15克)•当归(12克)•川芎(9克)•香附(9克)•川断(9克)功效:活血化瘀汤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作用,适用于痹症寒湿痹阻型患者。

用法:将以上草药加水煎煮,去渣取汁,分两次服用,每日一剂。

7. 注意事项•方剂使用过程中如出现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请及时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方剂治疗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方剂治疗期间应注意保持适当的运动和休息,避免寒湿侵袭。

通过中医治疗方剂的应用,可以有效缓解和治愈寒湿痹阻型的痹症患者的症状。

痹症中医诊疗方案

痹症中医诊疗方案

痹症中医诊疗方案痹症是中医学中的一类病症,主要表现为肢体或关节疼痛、麻木、活动受限等症状。

中医学认为,痹症多与气滞血瘀、寒湿痰浊、脾胃失调等有关,治疗痹症需要综合考虑人体的体质、病因、病机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

一、辨证分型1.气滞血瘀型:主要表现为疼痛固定、较重、不适于按摩、活动受限,舌质紫暗、苔薄白,脉弦细。

2.寒湿痰浊型: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酸胀、肿胀、活动不便,舌苔白腻,脉濡。

3.脾胃失调型:主要表现为肌肉酸软无力、四肢困重、食欲减退、腹胀、便溏,舌苔薄白,脉缓。

二、治疗原则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型,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1.气滞血瘀型: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可采用香附、川芎、丹参、当归等药物,促进气机畅通,活血化瘀,缓解疼痛。

2.寒湿痰浊型:祛寒湿,化痰滞。

可选用艾叶、独活、荆芥、半夏等药物,驱寒湿,化痰浊,舒缓疼痛。

3.脾胃失调型:健脾化湿,调理脾胃。

可以用党参、白术、茯苓、陈皮等药物,健脾化湿,调理脾胃,增强体质。

三、具体方案1.气滞血瘀型方案:[方名]活血化瘀汤[组成]川芎、丹参、赤芍、香附、桃仁、红花、郁金、生地等。

[用法]上述药物洗净,加水煮沸后改小火煎煮30分钟,分2次服用。

每日1剂,连服7天。

2.寒湿痰浊型方案:[方名]祛寒湿散[组成]艾叶、独活、荆芥、僵蚕、半夏等。

[用法]上述药物洗净,研磨成粉末状,每次取5克,加入200ml开水冲泡后饮用。

每日2次,早晚饭后服用,连服10天。

3.脾胃失调型方案:[方名]健脾养胃汤[组成]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山药、炙甘草等。

[用法]上述药物洗净,加水煮沸后改小火煎煮30分钟,分2次服用。

每日1剂,连服7天。

四、辅助疗法1.中医按摩:可以采用推拿、拔罐等手法,促进气血循环,缓解疼痛。

推拿按摩一般每次20-30分钟,每天进行2-3次,拔罐可每周1-2次,每次15-20分钟。

2.针灸疗法:适用于局部疼痛较重或病情较久的患者。

可以选择针刺、温针、电针等疗法,每次疗程一般为10-15次,每周1-2次。

(完整版)痹症中医诊疗规范

(完整版)痹症中医诊疗规范

痹症中医诊疗规范痹证是指肢体经络为风、寒、湿、热之邪所闭塞,导致气血不通,经络痹阻,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风、寒、湿、热、瘀、痰等邪气滞留筋脉、关节、肌肉,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是其基本病机,因人的禀赋素质不同而有寒热转化。

素体阳气偏盛者,易从阳化热,成为风、湿热痹;阳气虚衰者,多从阴化寒,成为风寒湿痹。

痰浊、瘀血闭阻经络、血脉,流注关节,导致关节肿胀、僵硬、变形。

痹证日久,耗伤气血,可损及脏腑。

本病证相当于西医的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等疾病。

1 诊断与鉴别诊断1.1 诊断要点突然或缓慢地自觉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为痹证的症状学特征。

行痹以痛处游走不定为特征;痛痹以肢体关节冷痛、或疼痛剧烈、痛如刀割、痛处不移为特点;着痹则以肢体关节酸痛、沉重、肿胀或顽麻为特征,遇阴雨天气症状加重,病程较长,缠绵难愈;肢节红肿热痛,得冷则舒,或伴全身发热汗出、烦躁不安、口渴等症者为热痹;以小关节为主的对称性肿胀疼痛、变形,伴有晨僵、活动不利者为旌痹。

病变发展至晚期可有关节剧痛,肿大变形,肌肉萎缩,也有绵绵而痛,麻木尤甚,伴心悸、乏力者。

1.2 鉴别诊断1.2.1 痿病痹证久治不愈,因肢体疼痛,活动困难,渐见痿瘦,而与痿病相似。

其鉴别的关键在于痿病表现为肢体痿弱,羸瘦无力,行动艰难,甚至瘫软于床榻,但肢体关节多无疼痛,而痹证却以疼痛突出。

临床上也有肢体肌肉萎缩无力,又伴有肌肉关节疼痛者,是为痿痹并病,可按病因病机特点,辨别孰轻孰重进行论治。

1.2.2 其他如膝眼风、痛风等病证,虽也可见关节肌肉疼痛,但疼痛部位、性质和伴发症状,有各自的证候特点。

2 辨证论治痹证是一种以正气亏虚、肝肾不足为本,风寒湿邪痹阻关节、经络,久则化痰成瘀、伤筋蚀骨为标的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

正虚邪实,相互作用,且影响病情的进退。

痹症治疗方案

痹症治疗方案

痹症治疗方案痹症,是指由于寒湿、风寒、风湿等原因引起的肢体麻木、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

痹症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案是患者的迫切需求。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痹症治疗方案,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和缓解痹症。

一、中药治疗中医药在治疗痹症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

中药治疗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个体化的调配,以达到温通经络、祛风除湿、活血止痛的效果。

常用的中药包括乌药、羌活、桑寄生、肉桂等,可以通过药物煎煮、外敷或者药物熏蒸等方式进行应用。

二、针灸治疗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的代表之一,在痹症治疗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在特定的经络穴位上刺激,促进气血流通,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改善痹症症状。

常用的针灸手法包括温针、络针、透针等,可以同时结合热敷、艾灸等辅助疗法,以增强治疗效果。

三、物理疗法物理疗法是指利用物理方法对痹症进行治疗的方法,常见的包括电疗、热疗、磁疗等。

电疗包括电针疗法、电磁疗法等,可以通过电流的刺激来改善痹症患者的症状。

热疗通过热敷、温泉浴等方式,能够起到温通经络、疏散寒湿的作用。

磁疗则是利用磁场的作用来改善痹症患者的症状,可以通过佩戴磁石或者进行磁疗仪器治疗来实现。

四、运动疗法适度的运动对于痹症的治疗和康复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常见的运动疗法包括温和的伸展运动、柔软脊椎法、气功、太极拳等。

这些运动可以通过舒展肌肉、调整关节活动范围,改善血液循环和气血运行,从而缓解痹症的症状。

五、饮食调理在日常饮食中,合理的调节也可以帮助痹症患者改善症状。

食物中的一些特定成分,如姜、大蒜、辣椒等具有温通经络、祛风除湿的作用,可以适量地加入到饮食中。

同时,避免食用过重、过油腻的食物,减少寒凉食物的摄入,有助于改善寒湿痹症的症状。

综上所述,痹症的治疗方案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物理疗法、运动疗法和饮食调理等多种方法。

针对不同的症状和个体情况,可以结合应用多种治疗手段,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痹症中医诊疗规范标准

痹症中医诊疗规范标准

.痹症中医诊疗规范痹证是指肢体经络为风、寒、湿、热之邪所闭塞/导致气血不通/经络痹阻/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者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风、寒、湿、热、瘀、痰等邪气滞留筋脉、关节、肌肉/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是其基本病机/因人的禀赋素质不同而有寒热转化。

素体阳气偏盛者/易从阳化热/成为风、湿热痹;阳气虚衰者/多从阴化寒/成为风寒湿痹。

痰浊、瘀血闭阻经络、血脉/流注关节/导致关节肿胀、僵硬、变形。

痹证日久/耗伤气血/可损及脏腑。

本病证相当于西医的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等疾病。

1 诊断与鉴别诊断1.1 诊断要点蓦地或者缓慢地自觉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为痹证的症状学特征。

行痹以痛处游走不定为特征;痛痹以肢体关节冷痛、或者疼痛剧烈、痛如刀割、痛处不移为特点;着痹则以肢体关节酸痛、沉重、肿胀或者顽麻为特征/遇阴雨天气症状加重/病程较长/缠绵难愈;肢节红肿热痛/得冷则舒/ 或者伴全身发热汗出、烦躁不安、口渴等症者为热痹;以小关节为主的对称性肿胀疼痛、变形/伴有晨僵、活动不利者为旌痹。

病变发展至晚期可有关节剧痛/肿大变形/肌肉萎缩/也有绵绵而痛/麻木尤甚/伴心悸、乏力者。

1.2 鉴别诊断痿病痹证久治不愈/因肢体疼痛/活动艰难/渐见痿瘦/而与痿病相似。

其鉴别的关键在于痿病表现为肢体痿弱/羸瘦无力/行动艰难/甚至瘫软于床榻/但肢体关节多无疼痛/而痹证却以疼痛突出。

临床上也有肢体肌肉萎缩无力/又伴有肌肉关节疼痛者,是为痿痹并病,可按病因病机特点,辨别孰轻孰重进行论治。

其他如膝眼风、痛风等病证,虽也可见关节肌肉疼痛,但疼痛部位、性质和伴发症状,有各自的证候特点。

2 辨证论治痹证是一种以正气亏虚、肝肾不足为本,风寒湿邪痹阻关节、经络,久则化痰成瘀、伤筋蚀骨为标的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

正虚邪实,相互作用,且影响病情的进退。

辨证的要点在于掌握体虚与邪实的孰轻孰重,脏腑气血阴阳的亏耗,风寒湿〔热痰瘀之偏胜,而随证施以补益气血、滋补肝肾、祛风散寒、化湿清热、化痰和瘀、通络止痛等法。

痹症(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指南-等级评审-中医疼痛科

痹症(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指南-等级评审-中医疼痛科

第四节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血气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理、僵硬、肿大、变行等症状的一种疾病,包括西医学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一、诊断1、诊断依据(1)病史:由于年老体衰,骨失滋养,气血失调,所致局部或全身骨关节退化改变。

(2)好发人群: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于基本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3)症状:反复膝关节、大关节疼痛,以关节活动不利,运作牵强,晨僵感30min。

(4)体征:肢体关节肌肉压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至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行,活动时有骨摩擦音(感)。

(5)辅助检查资料: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

2、鉴别诊断骨关节患者出现手、髋和膝等关节受累时,易误认为类风湿。

然而,前者的手为骨性隆起,称为Heberden结节和Buchard结节,而类风湿是滑膜炎;骨关节炎的疼痛在使用过多时出现,休息后消失,而类风湿症状呈持续性;晨僵在骨关节炎不超过30分钟。

在类风湿多超过1小时;血沉、C-反应蛋白和类风湿因子在骨关节炎为正常,而在类风湿多为异常;及X线片在骨关节炎为增生性改变,在类风湿则为破坏性改变。

二者可相鉴别。

3、中医证候分型(1)风寒湿痹①行痹: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恶风、发热等表证。

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②痛痹:肢体关机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冷感。

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③着痹: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

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2)风湿热痹游走性关节疼痛,可涉及一个活多个关节,活动不便,局部烧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有皮下结节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症状。

中医中药如何治疗痹症

中医中药如何治疗痹症

中医中药如何治疗痹症现代社会以关节疼痛、活动不利为主要表现的骨科疾病困扰了大量人群。

很多时候这些疾病达不到手术治疗的程度,但口服西药治疗也不是长期之法,中医中药手段便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替代治疗方案。

在中医看来这种疾病可归属于痹症的范畴。

中医的痹症是指: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者关节活动障碍、僵硬等症状的一系列疾病的总称。

现代医学的类风湿关节炎、筋膜炎、落枕等皆属于此病范畴。

痹症的中医病因病机中医认为痹症的病因主要分为内因和外因。

内因主要是体内正气不足,不能滋养关节肌肉导致的“不荣则痛”。

哪些原因可能导致正气不足呢?首先是久病之人,长期患病,营养较差,正气耗损较多,容易正气不足;其次是劳逸失调的人,比如城市白领或者体力劳动者,工作强度大,休息时间少,作息不规律,精神疲惫,中医认为“神化气”,精神长期疲惫,自然正气也不会充足;再者是先天缺陷,一些患者患有某些遗传病,自身抵抗力较差,容易发生骨关节炎或者关节老化较普通人更快。

外因主要是感受的自然界风寒湿热等邪气侵袭我们的关节肌肉,阻碍了气血的运行。

中医认为“不通则痛”,气血堵塞则疼痛。

中医强调“正气内存,邪不可干”,认为内因所致的肝肾亏虚、气血不足是根本原因,外因是诱发因素,由此痹症是本虚标实之症。

中医理论强调整体观念,认为痹症不只局限于肌肉关节,患病日久,痹症还会向脏腑发展,引发诸如:心痹(心慌、心悸、胸痛等心脏病表现)、脾痹(食欲下降、四肢乏力类似重症肌无力)等其他疾病。

现在我们已经大概了解了痹症的中医病因病机,那么该如何治疗呢?根据不同的病因,目前临床将痹症分为痛痹、行痹、着痹、风湿热痹、寒热错杂、痰淤痹阻、气血亏虚、肝肾亏虚这几个症候。

治疗总体以“祛邪通络”为法则。

接下来将根据不同证型介绍痹症的内科治疗。

1.痛痹痛痹与寒有关,关节肌肉疼痛较其他证型更为剧烈,而且疼痛部位比较固定,受到寒冷刺激疼痛会加剧,用热敷或者加强保暖,疼痛会缓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痹症常缠绵难愈,需长期治疗,可将药物做成膏剂、丸剂、散剂、冲剂、胶囊、酒剂等,便于病人持久服药。除内服药物治疗外,可配合针灸、推拿、膏药外敷。温热疗法、光线疗法、体育疗法等也有较好疗效。
肾阴亏,腰膝疼痛,低热心烦,或午后潮热,加鬼板、熟地、女贞子,或合用河
车大造丸加减。
各型痹症日久迁延不愈,正虚邪恋,气血不足,肝肾亏损,见有面色苍白,少气懒言,自汗疲乏,肌肉萎缩,腰腿酸软,头晕耳鸣,可选用独活寄生汤以益肝肾,补气血,袪风除湿,蠲痹和络。
常用药: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白芍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茯苓、半夏、陈皮、白芥子、竹沥、姜汁健脾化痰。
痰浊滞留,皮下有结节者,加胆南星、天竺黄;瘀血明显,关节疼痛、肿大、强直、畸形,活动不利,舌质紫暗,脉涩,可加莪术、三七、地鳖虫;痰瘀交结,疼痛不已者,加穿山甲、白花蛇、全蝎、蜈蚣、地龙搜剔络道;有痰瘀化热之象者,加黄柏、丹皮。
常用药:熟地黄、肉苁蓉、五味子滋阴补肾,养血暖肝;鹿茸、菟丝子、牛膝、杜仲补肝肾,壮筋骨;桑寄生、天麻、木瓜袪风湿,舒筋通络止痛。
肾气虚,腰膝酸软,乏力较著,加鹿角霜、续断、狗脊;阳虚,畏寒肢冷,关节疼痛拘急,加附子、干姜、巴戟天,或合用阳和汤加减;肝
常用药:生石膏、知母、黄柏、连翘清热坚阴:桂枝疏风解肌通络;防已、杏仁、薏苡仁、滑石、赤小豆、蚕砂清利湿热,通络宣痹。
若皮肤有红斑者,加丹皮、赤芍、生地、紫草以清热凉血,活血化瘀:若发热、恶风、咽痛者,加荆芥、薄荷、牛蒡子、桔梗疏风清热,解毒利咽:若热盛伤阴,症见口渴心烦者,加元参、麦冬、生地以清热滋阴生津。如热毒枳盛,化火伤津,深入骨节,而见关节红肿,触之灼热,疼痛剧烈如刀割,筋脉拘急抽挛,入夜尤甚,壮热烦渴,舌红少津,脉弦数,宜清热解毒,凉血止痛,可选用五味消毒饮合犀黄丸。
久痹风、寒、湿偏盛不明显者,可选用蠲痹汤作为治疗风寒湿痹基本方剂,该方具有益气和营,袪风胜湿,通络止痛之功效,临证可根据感受外邪偏盛情况随证加减。
2风湿热痹
游走性关节疼痛,可涉及一个或多个关节,活动不便,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有皮下结节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浮数
(2)痛痹
肢体关节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通甚,得热则痛概要:寒邪兼夹风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治法:散寒通络,袪风除湿。
代表方:乌头汤加减。本方重在温经散寒止痛,适用于痹症寒邪偏盛,关节疼痛明显。
常用药:制川乌、麻黄温经散寒,通络镇痛;芍药、甘草、蜂蜜缓急止痛;黄芪益气固表,利血通痹。
若寒湿甚者,制川乌可改用生川乌或生草乌;关节发凉,疼痛剧烈,遇冷更甚,加附子、细辛、桂枝、干姜、全当归,温经散寒,通脉止痛。
(3)着痹
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证机概要:湿邪兼夹风寒,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治法:除湿通络,袪风散寒。
代表方:薏苡仁汤加减。本方有健脾袪湿,发散风寒的作用,适用于痹症湿邪偏盛,关节肿痛肿胀重着。
常用药:薏苡仁、苍术、甘草益气健脾除湿;羌活、独活、防风袪风除湿;麻黄、桂枝、制川乌温经散寒,袪湿止痛;当归、川芎养血活血通脉。
若关节肿胀甚者,加萆薢、木通以利水通络;若肌肤麻木不仁,加海桐皮、莶草以袪风通络;若小便不利,浮肿,加茯苓、泽泻、车前子以利水袪湿;若痰湿盛者,家半夏、南星。
3痰瘀痹阻证
痹证日久,肌肉关节刺痛,固定不移,或关节肌肤紫暗、肿胀,按之较硬,肢体顽麻或重着,或关节僵硬变形,屈伸不利,有硬结、瘀斑,面色黯黧,眼殓浮肿,或胸闷痰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
证机概要:痰瘀互结,留滞肌肤,闭阻经脉。
治法:化痰行瘀,蠲痹通络。
代表方:双合汤加减。本方有活血化瘀、袪痰通络作用,适用于痰瘀痹阻筋脉,关节重着疼痛者。
代表方:防风汤加减。本方有发散风寒、袪湿通络作用,适用于痹症风邪偏盛,游走性关节疼痛。
常用药:防风、麻黄、桂枝、葛根袪风散寒,解肌通络止痛;当归养血活血通络;茯苓、生姜、大枣、甘草健脾渗湿,调和营卫。
腰背酸痛为主者,多与肾气虚有关,加杜仲、嗓寄生、淫羊藿、巴戟天、续断等补肾壮骨;若见关节肿大,苔薄黄,邪有化热之象者,宜寒热并用,投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1风寒湿痹
(1)行痹
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期可见有恶风、发热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证机概要:风邪兼夹寒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治法:袪风通络,散寒除湿。
4肝肾两虚证
痹症日久不愈,关节屈伸不利,肌肉瘦削,腰膝酸软,或畏寒肢冷,阳痿,遗精,或骨蒸劳热,心烦口干。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少津,脉沉细弱或细数。
证机概要:肝肾不足,筋脉失于濡养、温煦。
治法:培补肝肾,舒筋止痛。
代表方:补血荣筋丸加减。本方有滋补肝肾,袪风湿,舒筋通络止痛作用,用于久痹之肝肾不足,筋脉失养证。

证机概要:风湿热邪壅滞经脉,气
血闭阻不通。
治法:清热通络,袪风除湿。
代表方: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加减。前方以清热宣痹为主,适用于风湿热痹,热象明显者;后方重在清热利湿,宣痹通络,适用于风湿热痹,关节疼痛明显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