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65社会心理学(二)内容整理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2--完整版_PPT幻灯片

社会心理学2--完整版_PPT幻灯片
2.婴儿期:1~3岁
3.幼儿期:3~6、7岁,也称学龄前期
4.童年期,6、7岁~11、12岁,也称学龄初期,相当于小学阶段
5.少年期:11、12岁~14、15岁,也称学龄中期,相当于初中 阶

6.青年期:14、15岁~27、28岁。青年期又包括三个阶段:① 青年初期,自14、15岁~17、18岁,也叫学龄晚期,相当 于高中阶段;②青年中期,自17、18岁~23、24岁,相当 于大学学习阶段;③青年晚期,自23、24岁~27、28岁。
卡特尔的智力发展观:
卡特尔依据智力发展与生理和文化教育的关系, 把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流体智力:以神经生理为基础,随神经系统的 成熟而提高,较少受文化和教育的影响,到中 年以后开始缓慢下降。
晶体智力:是通过文化和经验获得的智力,是 以记忆储存的信息为基础的,它随着年龄不断 增长。
Unit 1 研究对象和范围
他的婚姻也不理想,结了离,离了又复,家事 常吵吵闹闹,最后的结局是自缢而亡。这真是 一个让人心酸的故事。
陈掖贤是烈士后代,组织上的关照可谓无微不 至;本人智力也不差,教学工作还颇受称道。 为何是这样的下场呢?是最基本的生存能力、 生活能力过不了关。而这个能力又不是学校、 社会、组织上能包办的,它只有从小教育,而 且只有通过家庭教育才能得到。赵一曼烈士在 遗书中已经预感到这种没有尽到教育责任的遗 憾。如果烈士九泉之下有知,一颗母爱之心不 知又该受怎样的煎熬。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五节 态度
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
第六节 沟通与人际关系
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
第七节 社会影响
第四节 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 第八节 爱情、婚姻与家庭
第一节 概述
学科性质:社会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 一门基础性 分支学科。是心理学、社 会学与文化人类学之间的边缘性、中 间性学科。

自考社会心理学(二)章节考试重点

自考社会心理学(二)章节考试重点

自考社会心理学(二)章节考试重点第一章社会化社会化是社心的中心课题,也是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的问题。

第一节社会化概述一、社会化的定义及其分析1、定义社会化——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环境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认可的行为方式。

它是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是逐步内化的过程。

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比如,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化的内容不同。

2、社会化是一个学习社会角色与道德规范的过程3、只有经过社会化自然人变成社会人个体的成长、成熟非只是生理意义上,更重要的可能是社会意义的成长、成熟。

4、社会化与社会控制*社会化包含着灌输与强制,即个人心甘情愿被诱惑去适应他所处的社会和群体的行为方式。

*社会规范除了制定道德方面的强制性规定之外,还有确保对道德体系的支持。

凡体现、遵循了这一体系的行为被表扬、肯定;反之,受到处罚。

二、社会化的理解1、个体的社会化是共同性与个别性的统一。

◇共同性比较好理解,民族、阶级的社会化有某些共同性;◇个别性是主要的: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中,由于个体的遗传特点差异,社会化有差异;即使是完全相同的遗传素质(双胞胎的出生顺序带来的期望不同所造成的社会化差异)。

◆即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个性化: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的影响下,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形成独特的个人心理与行为倾向的过程。

个性化与社会化同样重要中国传统文化:重社会化,轻个性化。

2、个体的社会化贯穿个体终生从出生直到死亡,社会化进程不会终断。

人在不同的时期,社会对之有不同的要求、进程,3、其他◇不可避免性:社会化不论个体是否愿意,它总以种种形式在它身上实现。

因此社会环境的影响可直接,亦可间接。

青少年阶段是重点◇目标的多样性:凡与履行一个人的社会角色有关的知识、态度、情感、行为方式与思想观念、生活技能等,都属于社会化的目标。

◇重点: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社会技能;道德、政治、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工具:交流、理解、被理解◇桥梁:形成自我(与环境相区别)、超越自我(融入社会成为一员)◇量标:掌握语言的程度反映社会化程度。

《社会心理学》(第二版)考前复习归纳总结

《社会心理学》(第二版)考前复习归纳总结

《社会心理学》考点复习1、SSP和PSP的区别。

⑴ SSP是指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PSP是指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⑵SSP更着重定性分析,PSP着重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再进行定性分析.⑶在研究眼点上,SSP的着重点似乎是面向社会结构的,从宏观方面研究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对社会组织所具有的功能。

而PSP的着重点似乎是面向个体的,从微观方面,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在个体上产生发展过程与条件.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优缺点.⑴实验室研究法。

优点:对实验情景的控制程度高,因而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比较清楚、明确。

缺点:实验情况和实验者对被实验的影响,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更加突出,需小心处理.⑵调查法.优点:直截了当,针对性强,问卷法比访谈法更省时,可以同时收集到大量信息,结果也有较大的概括性.缺点:主要问题的准确性上,被试者回答问题可能发生有意无意的偏差。

⑶观察法。

优点:在于他的现实性,它主要研究现实生活条件下自然发生的过程。

缺点:研究者对于被研究者的情况即使了解得很清楚,但任何团体都有其特殊性,因此,很难把研究成果运用于其他的团体中去.3、单一支配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⑴快乐说。

代表人物:本瑟姆。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追求快乐.⑵自我说。

代表人物:霍布斯.他认为基本行为是权利的追求.⑶同情说。

代表人物:亚当·斯密。

他认为同情是人类的本性,是人类社会的心理基础。

⑷模仿说。

代表人物:塔尔特。

他认为“社会就是模仿”⑸暗示说。

代表人物:黎朋。

他认为由于人们的情感、情绪容易受到一种暗示而被激发出来.⑹本能说。

代表人物:麦独孤。

他认为本能会影响个人对社会的认识、兴趣、情操、行为等。

⑺习惯说。

代表人物:詹姆士。

他认为习惯是本能的转移,本能活动经过多次重复就会成为习惯。

⑻态度说。

代表人物:杜马斯。

他认为态度对人们心理活动起一种准备作用。

4、请介绍一下皮克马利翁效应。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研究了教师对学生的成绩所产生的影响,这种效应称为皮克马利翁效应。

社会心理学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的研究范围:
• 个体层面:个体的社会化、社会知觉、 态度、社会动机等 • 人际层面:人际沟通、人际关系 • 群体层面 • 社会层面
第二单元 社会心理学简史
三个阶段:
哲学思辩—启蒙期 经验描述期—形成期 实证分析阶段—确立期
一、哲学思辩—启蒙期
• 柏拉图:德性与理想国 聪明;勇敢;节制;正直. 依据心理学思想提出解决社 会问题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设想。 • 亚里士多德
• 了解社会,适应环境
自我
了解 他人 预测 群体
心理 行为
控制
社会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 识的学科(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
• 是一门介于社会学与心理学之间,并有自己独
立研究对象的边缘学科。
• 社会心理学是致力于理解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心
理和行为及其本质和起因的一个科学领域。
自我概念的测量:
• 我是 -------我 的自画像(可以用你喜爱的动物或植 物来表示)
• • • • • •
为什么选择该动物或植物 三个形容词来形容我的人生 我最满意的是什么? 我最不满意的是什么? 未来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我的生命线
二、身份
(一)定义
身份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 定的自我认同。
四、精神分析论:
• 强调潜意识对人的行为有决定作用 • 新精神分析论: • 强调社会文化对人的行为和人格的 影响。 1.霍妮的“文化因素”论 2. 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说
3.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 论
• 0-18月,学习信任: 信任---不信任 • 18月-4岁,成为自主者: 自主感---羞耻感 • 4-5岁,发展主动性: 主动性---内疚感 • 5-11岁,变得勤奋: 勤奋感----自卑感

社会心理学(二)

社会心理学(二)

社会心理学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一、社会心理学的界定(二)社会心理分类系统建立社会心理分类系统,是为了确定社会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围,明确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其与其它相邻学科的关系。

社会心理分类系统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

1.表现为个体现象的社会行为与社会心态。

如社会知觉、态度、价值观、社会性需要、成就动机、自我概念等等。

2.表现为人际相互作用现象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如人际沟通、吸引、爱情、人际关系等等。

3.表现为个人与群体相互作用现象的社会现象。

如从众行为、社会助长、去个性化、规范形成、领导等等。

4.表现为微观群体心理现象的社会心态。

如群体凝聚力、士气、心理气氛等等。

5.表现为宏观社会现象的非系统化社会心理倾向,如传统、风俗。

时尚。

阶级与民族心理特点、国民性等等。

6.表现为宏观社会现象的系统化社会心理思想。

如哲学、宗教、道德伦理、政治、法律等等。

(三)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试图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社会影响)来解释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而社会学、人类学、则侧重于从人的社会与文化属性,从群体的角度解释人的社会行为。

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背景中的个人,研究个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并以个人为基点,考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社会影响,考察大社会背景与物理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

因此,归根到底,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是社会的人,而不是社会本身。

社会心理学可界定为: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的目标是科学地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的社会行为。

个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人际相互作用和社会影响,构成社会心理学的三个主要部分。

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的观点(一)一般倾向社会心理学起源于美国。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大都强调,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核心是人际相互作用与社会影响。

(二)G.W.奥尔波特的定义奥尔波特(G.W.Allort)1968年的定义:认为社会心理学是“试图理解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为别人实际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的一门学科。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社会心理学》直播答疑主讲:王俊玲第一节概述第一单元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的范围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1、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社会心理学》及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的先后问世。

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1、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和反应系统。

包括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人际合作与竞争以及群体的决策行为等等。

勒温(1936)公式:B = f ( P , E ) B指行为,P指个体,E指个体所处的情境,f指函数关系。

2、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霍兰德把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分为如下阶段:专栏内容补充:勒温被学术界认为是社会心理学之父;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是F.H.奥尔波特。

第三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1.价值中立原则(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咨询师应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 2.系统性原则; 3.伦理原则二、研究的主要方法1、观察法: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仪器搜集资料的方法。

分:自然观察和参与观察 2、调查法:也称询问法(1)访谈法:是指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的口头交谈来搜集资料的方法。

(2)问卷法:研究者用统一的、严格设计的问卷搜集资料的研究方法。

3、档案法:是按照一定目的搜集大量的资料(过去和现在),通过内容分析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其优点:心理干扰小;缺点:工作量大、费时、费力第四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第一单元社会化一、概述1、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

2、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时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

第2章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

第2章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

第2章社会心理学的派别及理论2.1复习笔记行为主义学派的社会心理观及其新理论(一)刺激一反应理论(联结理论/强化理论)1.代表人物:桑代克、斯金纳2.理论要点动物与人的大部分行为是后天学习的结果,是有机体在遇到某种刺激,引起某种行为反应受到强化而构成联结的结果;而复杂的行为则是一系列简单的刺激一反应联系单位的联合。

(1)桑代克的主要理论桑代克进行了饿猫逃出迷笼实验,并提出动物学习的三大规律:①练习律。

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若是多次重复可得到加强,即使用律;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若是长期不被使用就会削弱,即失用律。

②效果律。

刺激引起反应时,若伴随满足状态,联结则会加强;若伴随烦扰状态,则联结会削弱。

满足或奖励所起的积极作用比烦扰或惩罚所起的制止作用更明显。

③准备律。

当一个神经传导单元有了传导的准备时,让其传导就产生满足,不让传导就产生烦扰;如果神经传导单元没有传导的准备时,迫使它传导就产生烦扰。

(2)斯金纳的主要理论斯金纳提出操作性条件作用并指出强化有不同方式:s型的条件作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是无关刺激物和无条件刺激物同时呈现作为必要的强化方式;R型的条件作用(指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是一种操作性反应伴随强化物(食物、言语刺激等)而产生的强化方式。

后来他还发现了逐步接近强化法,并应用于机器教学与程序教学。

3.应用许多社会心理学家使用联结理论解释与探讨社会学习与社会行为发生机制。

(二)模仿论1.代表人物:米勒、道拉德2.理论要点模仿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主动仿效他人言行的社会心理现象,可以通过延伸刺激一反应关系与强化的概念来加以理解。

人类许多社会行为都是通过人际相互影响——模仿而习得的,可以通过一般学习原则的使用来予以说明。

3.应用模仿论被用来解释儿童的社会行为和谈论的习得、维持纪律和遵从社会规范、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挫折一侵犯以及助人等亲社会行为的发生等。

(三)社会学习理论1.代表人物:班杜拉、沃尔特斯2.理论要点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影响下,通过对示范行为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提高或加以改变的。

04265社会心理学 重点

04265社会心理学 重点

页眉内容自考04265 社会心理学(二)专科华南师范大学主考常考重点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的领域S1 对社会心理学的理解1、社会心理学是致力于理解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及其本质和起因的一个科学领域。

研究对象是人,是人的社会和人的社会行为。

在格尔登·阿尔波特的经典定义中,社会心理学主要表现为个体行为的研究2、人之社会行为的起因:(随研究深入发展)⑴他人的特点和行为;⑵在与他人交往中的基本的认知过程;⑶生态意义上的环境因素,以及环境因素对我们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⑷社会行为和社会思想发生的文化背景;⑸与社会行为相关的生物和遗传因素3、社会心理学内涵的综合理解或总结:“社会心理学主要侧重于理解社会行为和社会思想的起因,研究和确定在社会情境中影响和制约我们的情感、思想、行为的各种因素”S2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1、心理学,德国学者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为开端。

实验或科学的研究方法,一直被认为是当代心理学的最重要标志2、1908年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社会学家罗斯,分别出版了他们取名为《社会心理学》的专著。

1908年作为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3、弗罗德·阿尔波特于1924年出版了其著名的《社会心理学》专著,该书曾经被广泛作为美国各大学的教科书,深深影响了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兴起与发展。

尤为关键的是,弗罗德·阿尔波特是以实验为基础和基调,来展开其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和理论的;同时注重研究社会情境中个体的行为。

4、乔治·米德以符号与语言展开社会心理学研究;约翰·杜威立足于社会现实,提倡一种心理学的社会实践;墨菲最早研究人格问题的社会心理学家;谢里夫对社会和团体规范及人际关系的开拓性研究;巴特莱特对于记忆和思维所作的社会心理学实验影响了社会认知的心理学研究;库尔特·勒温被称为当代社会心理学之父,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倡导者,团体动力学研究的开创者,以及应用社会心理学的奠基者;认知平衡理论的提出者弗利兹·海德,认知不协调理论的提出者费斯廷格;合作与竞争理论的提出者达奥奇;归因理论的主要发展者哈洛德·凯利;旁观者效应的主要研究者达利5、社会心理学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主要侧重发展倾向:其一是认知领域的发展,其二是应用方向的发展。

《社会心理学》(第二版)考前复习归纳总结讲解学习

《社会心理学》(第二版)考前复习归纳总结讲解学习

《社会心理学》考点复习1、SSP和PSP的区别。

⑴ SSP是指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PSP是指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⑵SSP更着重定性分析,PSP着重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再进行定性分析。

⑶在研究眼点上,SSP的着重点似乎是面向社会结构的,从宏观方面研究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对社会组织所具有的功能。

而PSP的着重点似乎是面向个体的,从微观方面,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在个体上产生发展过程与条件。

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优缺点。

⑴实验室研究法。

优点:对实验情景的控制程度高,因而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比较清楚、明确。

缺点:实验情况和实验者对被实验的影响,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更加突出,需小心处理。

⑵调查法。

优点:直截了当,针对性强,问卷法比访谈法更省时,可以同时收集到大量信息,结果也有较大的概括性。

缺点:主要问题的准确性上,被试者回答问题可能发生有意无意的偏差。

⑶观察法。

优点:在于他的现实性,它主要研究现实生活条件下自然发生的过程。

缺点:研究者对于被研究者的情况即使了解得很清楚,但任何团体都有其特殊性,因此,很难把研究成果运用于其他的团体中去。

3、单一支配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

⑴快乐说。

代表人物:本瑟姆。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追求快乐。

⑵自我说。

代表人物:霍布斯。

他认为基本行为是权利的追求。

⑶同情说。

代表人物:亚当·斯密。

他认为同情是人类的本性,是人类社会的心理基础。

⑷模仿说。

代表人物:塔尔特。

他认为“社会就是模仿”⑸暗示说。

代表人物:黎朋。

他认为由于人们的情感、情绪容易受到一种暗示而被激发出来。

⑹本能说。

代表人物:麦独孤。

他认为本能会影响个人对社会的认识、兴趣、情操、行为等。

⑺习惯说。

代表人物:詹姆士。

他认为习惯是本能的转移,本能活动经过多次重复就会成为习惯。

⑻态度说。

代表人物:杜马斯。

他认为态度对人们心理活动起一种准备作用。

4、请介绍一下皮克马利翁效应。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研究了教师对学生的成绩所产生的影响,这种效应称为皮克马利翁效应。

社会心理学 第二章 ppt课件

社会心理学 第二章 ppt课件
无结构访谈 结构化访谈 半结构化访谈
2020/10/17
第二节、定量研究的设计
访谈调查的步骤:
编写访谈提纲 抽取被访者
培训访问员
访问开始
访问进行
访谈结果的整理
2020/10/17
第二节、定量研究的设计
2、问卷调查
问卷设计原则:
理解性原则 准确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 选项排他性原则
问卷调查的操作方式
访谈
2020/10/17
第二节、定量研究的设计
2、对差异检验的结果要有正确解释 二、实验研究 (一) 实验设计的概念和常用符号:
被试:参与实验的人 主试:研究者或协助操作实验变量的人 自变量:主试操作的条件、因素、特征 因变量:受自变量影响而可能变化的观测变量
2020/10/17
第二节、定量研究的设计
实验组:接受实验处理的一组人 控制组:未接受实验处理的一组人,也称对
照组。 常用符号:X表示自变量,也称实验处理,O
表示因变量的观测结果,R表示随机 分配,C表示已控制的无关变量。
2020/10/17
第二节、定量研究的设计
(二)、实验设计的实质 实验设计的实质是如何操作及控制变
量。其主要目的和功能是使自变量的变异 尽可能地大,而误差变量的变异尽可能地 小,同时对无关变量进行有效的控制。
2020/10/17
第二节、定量研究的设计
(四)、准实验设计 是介于非实验设Fra bibliotek和真实验设计之间
的实验设计,它对额外变量的控制比非实 验设计要严格一些,但不如真实验设计控 制得充分和广泛。
主要优点:是使用自然发生的自变量, 并且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准实验设计在 吸收实验设计优点的同时,又结合了观察 法和相关研究的特点。

社会心理学重点整理.doc

社会心理学重点整理.doc

第一章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举例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我们周围情境的力量的科学,尤其关注我们是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影响他人的。

更确切地说,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就人们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影响他人,又如何互相关联的种种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

——David G.Myers,2005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它所关心的“是人类群体行为的心理学解释”。

——(Ellwood,CA.The我们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互动的观点出发,研究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人(包括个体与群体)的社会心理与行为变化、发展的一门学科二、心理学家与社会学家的分歧心理学家注重个体,欲图通过个体的人格特征(得自本能或社会影响)来解释人的行为;而社会学家则注重群体(早期为大群体后期为小群体),欲图通过人们在群体中的互动来解释人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内容:1.个体心理学2.群体心理学3.大众心理学三、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三个层次:一般方法论或广义方法论,即哲学世界观层次的方法论1.实证主义方法论2.人文主义(反实证主义)方法论3.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专门方法论(方法原则)1.客观原则2.宏观与微观相统一原则 3.交往原则4.伦理原则具体方法1.实验室实验2、现场实验3.系统观察法4.调查法四、实验室实验的优缺点优点(1)研究人员能够控制自变量和因变量(2)能够在各种场合随机地分配被试(3)操作检验虽然实验者能够控制自变量,但是确信被试是否察觉了实验者打算进行的操作是很重要的缺点:(1)实验室环境的无关可能性。

即指实验室条件的人为性,以及实验室环境与人周围的显示环境相距甚远这一事实。

(2)实验者的期望(3)被试在实验室环境的反应。

这些反应主要是需求特征和评价恐惧五、现场实验的优缺点优点(1)有较好的外部效度(2)有较高的反应真实性(3)仍保留了对自变量的控制和随机原则,能够说明现象间的因果关系。

缺点(1)变量不易控制(2)容易引发道德问题(3)较低的精确性和复杂性六、问卷和访谈法优缺点优点:首先,它可使研究人员在长时间跨度和广泛的社会领域中检验假设。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概念:是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互动过程中,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个体心理与团体心理社会交互作用与人际交往侵犯和利他行为人际吸引与亲密关系从众和服从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言语和非言语的交流性别角色和性别差异与社会心理学关系密切的三门学科:社会学、人格心理学和人类文化学社会心理学发展的三阶段理论(霍兰德,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哲学思辨、经验描述和实验分析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历史背景:欧洲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期科学上的三大发现:细胞的发现、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进化论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理论来源:德国的民族心理学19世纪末期的法国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①哲学方法论②一般科学方法论③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技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向:①社会学②人类文化学③心理学如何开展一项研究:研究设想→研究假设→变量界定和测量→选择被试→选择研究方法→研究设计→实施研究→统计分析→报告结果→修正和重构研究假设研究方法:观察法:类型:按照观察的控制程度:结构观察和非结构观察按观察这是否直接参与被观察者所从事的活动: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实验法调查法。

分类按调查被试取样方式可分:典型调查、个案调查和抽样调查按调查方式可分:问卷法和访谈法(“走出去”和“请进来”)第二章社会化社会化概念: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形成适合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公认的行为方式,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或者说,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社会化的基本途径: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社会化的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观点:人格是由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组成的。

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由这三个部分的交互作用所决定的。

埃里克森的观点: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社会心理学笔记整理

社会心理学笔记整理
原则一刻板印象、积极偏见一宽大效应、隐含人格理论、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5、兴趣;6、需要和动机;7、期待的影响;8、个性特征
二、认知对象因素:1、魅力;2、知名度;3、自我表演;4、地位;5、被认知对象的外显行为
三、认知情境因素:1、空间距离;2、背景参考
第四节印象的形成
一、社会印象及其特点:间接性、综合性、固执性
和他人要求相一致)
3、内化(个体完全地从内心里相信并接受了他人的观点,从而彻底改变自己的态度)
第三节态度的测量
一、量表法:1、等距量表:瑟斯顿,侧重态度的认知维度
2、总加量表:利克特,侧重态度的情感维度
3、语义分化量表:奥古德和苏西
二、问卷法;三、投射法;四、行为观察法;五、生理反应法
第四节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三)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论说(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与其持有的内在属性(动机、品质、态度、能力)
相一致。影响因素:行为的社会合意程度、行为的自由选择性)
(四)凯利的归因理论(三度理论或三维理论):归因于行为者、客观刺激、所处的情境或关系一一
一贯性、区别性、一致性
三、归因偏差
1、过高估计内在因素(基本归因错误);2、行为者和观察者的归因分歧;3、忽视一致性信息
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二、符号互动理论(乔治•米德)
三、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斯金纳)四、社会认知理论(格式塔学派和勒温的场论)
第三章社会化
第一节社会化的含义
一、社会化的定义
(一)社会化的定义: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种类
2、信息的传播(单方面传播与双方面传播、信息传播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信息传播的渠道)

社会心理学(二)非选择题部分考点汇总(考生整理)

社会心理学(二)非选择题部分考点汇总(考生整理)

自考社会心理学(二)重要考点整理说明:该内容是真题2010年10开始至2015年10月中出现的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部分知识背诵要点版。

另最后补充了最新16年10月考试中一个没有出现过论述题(注:该次考试中没有名词解释的题)。

个人整理,仅供参考。

晕轮效应: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

群体内聚力:指的是群体对其成员吸引力、成员愿意留在该群体内以及成员间互相交往的程度。

环境应激:指的是环境条件妨碍了人们最佳发挥功能,由此产生了人们对环境的应激反应.利他行为:是指一种不期望任何形式报答的自觉自愿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

助人行为:是指一种为改进他人幸福的行为,不论助人者出于何种动机。

优先效应:也称为首因效应,指的是在信息呈现顺序中,首先呈现的信息比后来呈现的信息在印象形成中有更大的权重.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

领域性:是指个体或群体对地域和物体的独特使用。

侵犯行为:是指直接达到伤害欲以避免的他人的目的的行为。

归因:指的是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做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

习得的无助:是指在多次经历过消极体验之后,再面临同样或类似情境时个体所产生的一种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与行为表现。

遵从:也称从众,由于群体而产生群体成员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这种改变是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的结果。

小群体意识:是群体的一种特定思维方式,指的是为了维持群体表面上的一致,而阻碍了对问题的所有可能的解决办法和行动方案作出实事求是的和准确的评价的思维方式,从而导致错误的决策。

服从:是指在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中,低权力一方听从高权力一方的明确要求而完成一定行为的现象。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的人、观念或事物的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社会知觉:是指我们追求认识和了解他人的心理过程。

04265--社会心理学

04265--社会心理学

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课程名称:社会心理学课程代号:4265I 课程性质和设置目的要求一《社会心理学》课程性质《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的学科。

《社会心理学》是培养自学应考者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以主具体社会行为规律而设置的一门专业课程.选用教材为S.E.Taylor etal 著,谢晓非等人译的《社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第十版)。

其中个体知觉、认识自我、态度和态度改变、社会影响、人际吸引、人际关系、性别和助人行为为本课程重点内容。

二《社会心理学》课程内容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第二章社会认知第三章个体知觉—形成对他人的印象第四章认识自我第五章态度和态度改变第六章偏见第七章社会影响第八章人际吸引第九章人际关系第十章群体行为第十一章性别第十二章助人行为第十三章攻击第十四章社会心理学与健康第十五章社会心理学与政治三《社会心理学》课程的任务1.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研究内容和学科历史发展的进程2.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3.分析常见社会心理现象和行为,提高运用社会心理学理论分析社会现实的能力四《社会心理学》课程的目的与要求1.学习《社会心理学》课程的目的是:使自学应考者较为系统地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提高运用专业知识分析现实社会现象的能力2.学习《社会心理学》课程的要求是:认真学习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学会抓住重点,难点并加深领会.同时能够应用这门课程中的有关知识,对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心理现象,具有初步进行分析的能力II 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一.学习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从历史、主要理论和方法对社会心理学进行概述。

要求能够从社会分析层次、个体分析层次和人际层次三个层次来探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同时掌握研究的实际操作方法。

并深入理解社会心理学的三大历史根源: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和格式塔心理学派。

社 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社 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它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包括人际关系、社会认知、社会影响、态度和偏见等等。

以下是对一些重要的社会心理学知识点的整理。

一、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指的是个体如何感知、理解和解释他人以及社会情境。

其中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方面:1、归因理论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原因进行解释和推断的过程。

有两种主要的归因方式:内部归因(将行为归因于个人的性格、态度等内部因素)和外部归因(将行为归因于环境、情境等外部因素)。

例如,如果一个人考试成绩不好,我们可能会认为是他不够努力(内部归因),或者是考试太难了(外部归因)。

2、认知偏差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常常存在各种偏差,如首因效应(第一次留下的印象更重要)、近因效应(最近的信息更有影响力)、晕轮效应(对一个人的整体印象影响对其具体特征的评价)等。

比如,我们可能因为一个人长得好看而认为他性格也好。

3、社会图式这是我们头脑中关于社会世界的已有知识和概念框架。

比如,我们对“老师”“医生”等角色都有一定的图式,会影响我们对这些人的期望和理解。

二、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以下是一些相关的知识点:1、人际吸引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包括相似性(人们往往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互补性(在某些方面互补的人也能相互吸引)、熟悉度(接触越多越可能产生好感)和外貌吸引力(虽然不是唯一的因素,但仍有一定影响)。

2、人际沟通有效的人际沟通包括清晰的表达、积极倾听和理解对方的观点。

非言语沟通,如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也在传递信息中起着重要作用。

3、亲密关系包括爱情、友情和家庭关系。

在亲密关系中,信任、支持和共同的价值观是维持关系稳定的重要因素。

三、社会影响1、从众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自己的观念或行为,以与多数人保持一致。

例如,在一群人都选择某种产品时,我们可能也会跟着选择。

2、服从指个体在权威的命令下,做出违背自己意愿的行为。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的领域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定义)是: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及其本质和起因。

二、社会心理学的本质属性同物理、化学或生物、地理等科学学科一样,社会心理学本质上是一种科学性的研究,属于科学研究的领域。

社会心理学的科学属性,充分表现在其研究的科学过程中,其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过程,都是科学的,具有与其他科学学科同样的科学取向。

而有所不同的,是它们的研究对象。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

三、影响人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主要因素(起因)1.他人的特点和行为人们的社会心理与行为,是与出现在人们社会情境中的他人密切相关的,他人的特点与行为,是引起人们相应的社会心理与行为的重要因素。

2.人们的认知过程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因此,人们的认知过程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

3.生态意义上的环境因素整个自然界,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意义上的环境,对我们的社会心理和行为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如,噪音、空气污染、过分拥挤等对我们的心境和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4.社会行为发生的文化背景人类的任何一种社会行为,都必然发生在某种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人们的社会行为,就应该充分考虑社会行为所发生的文化背景。

5.我们的生物及遗传因素四、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是一种缓慢的过程。

为了研究的方便,本书将其发展历程大致分为如下几个阶段:1.新学科的出现(1908—1924)1908年,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社会学家罗斯(E.Ross)分别出版了取名为〈〈社会心理学〉〉的专著。

因此,有不少心理学家以此将1908年作为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1924年,弗罗德.阿尔波特(F.Allport)出版了〈〈社会心理学〉〉专著,其以实验为基础和基调并注重在社会情境中来研究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正是社会心理学随后发展的主要方向。

2.青春期的发展(30年代—60年代)1930年前后,一批热心而杰出的学者,集结于社会心理学的旗帜之下,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库尔特-勒温被称为当代社会心理学之父,真正开创了当代社会心理学的传统。

3.不断走向成熟(70年代—80年代)70—80年代,社会心理学在研究的范围、研究的深度,以及研究成果应用的程度上,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一些经典的研究课题或领域,在此阶段也得到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如归因理论、认知不协调理论等。

80年代,环境心理学兴起,大大推进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应用。

4.不断发展(80年代——)80年代开始,社会心理学已经走向成熟,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当代的社会心理学在继续发展着五、当代社会心理学发展的特色1.重视对于文化因素和文化背景的研究。

文化因素在我们的社会行为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文化因素和文化背景是真正理解人的社会行为所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2.研究的多元化和综合性。

3.对于情感研究的关注。

在以往的研究中,情感方面的研究有所忽视,在未来的发展中,情感因素会引起越来越多的社会心理学家们的重视。

六、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与研究: 观察是所有心理学研究的前提,其本身也是一种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概念心理学)实验研究法:⑴被系统操作的因素称为“自变量”,被研究的行为称为因变量(概念心理学)⑵在社会心理学家进行实验研究,决定一个自变量是否影响某种行为变化时,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也是评价实验质量的一个重要依据:①第一个条件是随机抽样和随机分配②保持其他因素的持续稳定相关研究法:⑴实验法难以实施的原因:①是由于研究者所感兴趣的某些因素的变化,可能超出研究者所能控制的范围;②基于一些伦理方面的考虑⑵相关法的内涵:侧重于观察一个因素的变化,是否与另一个因素的变化相关。

相关指数从-1.00到1.00,从0.00起到+-1,分值越大表示相关程度越高⑶相关研究优点: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资料和信息,并能同时对许多因素做出有关的分析与评价。

缺点:往往不能说明因果关系多元性的研究: 首先多做几次类似的实验,所得结果是否有所不同;其次使用其他方法来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是否获得相同结论;另外把研究问题放在现实和自然的情境中研究,比较实验室所得出的结论理论与研究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基础,就是理论和方法论第二章社会认知一、社会认知的三个步骤1.知觉,社会认知活动是从对人的知觉开始的,这是我们认识他人的第一步;2.判断和评价,在对他人有了一个初步的或者是感性的认识后,人们就会根据这些认识来对他人作出判断和评价;3.推论和解释,即行为归因。

二、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1.认知者因素认知者即社会认知的主体,认知者本人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知识和经验、自身的情绪状态以及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都会影响其社会认知。

2.被认知者因素被认知者的许多特点,都会影响人们对他的认知和评价,影响人们的印象,例如被认知者的谈吐、服饰、表情、行为方式等,突出的线索都会特别受到重视。

3.交往情境任何认知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这种社会认知情境,可以帮助认知者了解被认知者的线索。

三、印象形成的规则和方式印象形成的一般规则:1.评价的中心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基本上是从评价(好—坏)、力量(强—弱)、活动(积极—消极)这三个角度来描述对一个人的印象的,而“评价”又是印象形成中最为重要的基本向度。

2.印象的一致性。

在形成对他人的印象时,人们倾向于对他人不同的特质形成较为一致的评价,也即我们倾向于将他人视为某种“内部一致”的人。

3.核心特性的作用。

构成印象的各种信息资料,在实际的印象形成过程中所占的比重是不一样的,其中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特性被称为核心特性。

阿希通过实验发现“热情”和“冷淡”是影响印象形成的核心特征。

印象形成的方式:1.平均模式。

这种模式表明,人们一般是以特性的平均价值来形成对他人的印象的。

2.累加模式。

这种模式认为,人们在根据部分信息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时,是以特性价值的总和为依据的,整体得分越高,整体印象也就越好。

3.加权平均模式。

这种模式认为,人们是将所有特性加以平均,同时对于较重要的特性给予较大的权数。

如形成对某科学家的印象时,可能对“智慧”的加权比“吸引力”要大。

印象的控制和整饰:⑴印象的控制或社会整饰:有意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印象的过程。

⑵印象整饰的理论①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库利和米德认为,我们每个社会交往的参加者,都会试图站在别人的角度,模仿别人的方式去观察自己(预知别人的反应,据此调整自己行为,获得满意结果)②戈尔曼提出了一种有关“戏剧理论”,他把社会交往比喻为一种剧场的演出,每个人都在表演自己的节目。

所谓“节目”,就是一套经过选择的用来表现自我的言语和非言语的活动。

③自我观念和社会身份是印象整饰的两个重要元素。

自我观念是个人逐渐形成的对于自己的认识和评价;社会身份是个人在社会互动中得到的认同和肯定(一个人为了维护自我观念,进行印象整饰,去左右显示给他人的社会身份)⑶印象整饰的作用:积极:印象整饰可以调节和润滑人际关系,使得人们交往可以顺利进行下去。

消极:表里不一、口蜜腹剑,这时是骗人和虚伪四、印象形成的心理效应1.首因效应。

“首因”即首次或最先的印象,也即通常所说的第一印象。

首因效应指第一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

2.近因效应。

“近因”一般指后成因,也即最后的印象。

近因效应指最后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

3.晕轮效应,也叫“光环效应”。

指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主要品质有了好的印象后,就会认为这个人一切都好;反之,若发现某人某些方面不好,就认为他什么都不好。

如“爱屋及乌”、“以偏概全”、“厌恶和尚,恨及袈裟”等。

4.投射效应。

指人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有一种强烈的倾向,即假定对方与自己有相同之处,通俗地说就是“推己及人”或“以己之心,度人之腹”。

5.仁慈效应,也叫宽大效应。

指人们在对他人的特性进行评定时,好的评价常多于不好的评价。

6.刻板印象,也称类化原则。

指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和固定的看法。

五、几种主要的归因理论1.海德的自然心理学观点“自然心理学”即每个普通人都具有的对人类行为的一般理论。

海德将个体行为的原因分为两种:一种是个体自身之外的原因,如环境、他人的影响和任务的难易等,若将行为的原因归之于此,则是外在归因或情境归因,人们就很难断定在类似情况下其行为是否会再度出现;另一种是个体自身的原因,如能力、动机、兴趣等,若将行为的原因归之于此,则是内在归因或特质归因,就会增加人们预测其行为在类似情况下再次出现的可能性。

2.韦纳的归因理论韦纳着重研究了人们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认为原因可由“内因—外因”和“稳定—不稳定”这两个向度任意组合而成。

不同的归因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在我们形成期望或预言某人将来的行为时,稳定—不稳定向度非常重要;而在我们对他人行为进行评价时,内因—外因向度更有意义。

3.凯利的三维理论剀利是归因理论方面的权威之一,他的理论称为“三维理论”或“三度理论”:区别性信息:指行为者的行为是否因对象而异,若因对象而异,则区别性高,反之则低;一致性信息:指行为者的行为与他人相比是否特殊,是否与众不同。

相同则一致性高,不同则一致性低。

一贯性信息:指行为者的行为是否因时因地而异,若不随时、随地而异,则一贯性高,反之则低;三种信息的组合不同,则导致行为的原因不同。

归因的原则:⑴扩大原则⑵折扣原则⑶非共同效果原则⑷利害关系原则⑸共变原则(凯利的三维理论)六、归因偏差分析归因理论描述的是一种理论而又合乎逻辑的程序,实际上,人们有时候其行为的原因既不理性也不合逻辑。

因此,有必要对存在着的一些归因偏差进行分析。

1.非动机性偏差,指由于加工信息资料及认识上的原因而导致的归因误差。

2.动机性偏差,指由于某种特殊动机或需要而在解释行为原因时出现的偏差。

最常见的动机性偏差是自利偏差,是因人们维护自己自尊心的需要而产生的。

七、情绪与社会认知的相互影响1.情绪对认知的影响情绪影响感受性。

良好的情绪可以提高人们的感受性,消极的情绪则会降低感受性;情绪对知觉的影响。

情绪状态会影响人们对一些模棱两可的刺激的知觉。

当个体正体验着积极的情绪时,他就会用赞同的眼光去知觉和评价这些刺激;情绪对记忆的影响。

情绪影响着记忆的信息范围,也影响着信息在记忆系统中的组织方式;情绪对思维的影响。

处于良好状态时的思维活跃而敏捷,条理清晰,推理严密,更有创造性。

2.认知对情绪的影响1认知是决定情绪性质的关键因素;沙赫特-辛格主要观点是:情绪的产生是由环境刺激、生理状态、认知过程三个条件所制约的,其中认知过程是决定情绪性质的关键因素图式或认知网络对情绪的影响;评价和归因对情绪的影响;言语对情绪的影响;期望对情绪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