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基础理论与常识
文艺常识中国电影史1
•中国著名电影院线: 万达国际 广东大地 中影星美 四川太平洋 上海联合(上影国际)
23
24
中国电影的诞生
1905年摄制戏曲片 《定军山》, 是中国自己 摄制的第一部影片。由任 景丰开办的北京丰泰照相 馆摄制。该片是一部无声 的, 纯粹对谭鑫培主演的 京剧《定军山》做纪录式 的摄制。片长两本,约20 分钟。成为中国电影的开 端之作。中国电影史也是 从这里算起
打造经典的第三代
代表人物:
崔嵬(1912—1979)
《杨门女将》《穆桂英 大战洪洲》《青春之歌 》 水华:白毛女》《林家 铺子》 谢铁骊:《早春二月》 《智取威虎山》 1995年 在纪念世界电影诞生100 周年,中国电影诞生90周 年中,获中国电影世纪奖: 导演奖 凌子风:《骆驼祥子》 《红旗谱》 桑弧:《太太万岁》首部 彩色故事剧《祝福》
关锦鹏的《阮玲玉》并非 纪录片,却格外成功地还 原了真实。
张曼玉也因为这部电影成 功甩掉“花瓶”称号。
周璇
一代歌后,号称“金嗓子 ” ,一生共出演了40多部 影片,并主唱过电影主题 曲和插曲100多首,代表 作有《马路天使》、《忆 江南》等。 1957年 周璇在拍戏时旧 病复发,被送入精神病医 院,最后,在挣扎中因脑 炎而离开了人世,享年39 岁。
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神女》 (1934年)
《神女》导演吴永刚曾用“ 感光最快的胶片”作比喻, 给予她高度赞誉。
阮玲玉在片中以精湛的演技 ,把一个品格崇高的母亲与 一个地位卑微的妓女奇迹般 地融合为一体,出神入化, 令人心灵为之震动。
影片《阮玲玉》是香港导 演关锦鹏在1992年推出的 力作,因其视角的独特, 套层结构的熟稔运用,触 及问题的深锐,故此片一 出,就引起了各界的关注 。
电影电视拍摄技术入门及常识理论知识
视音频技术基础课程目的:熟悉并掌握基本影像制作流程与技能能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时长15分钟的短故事片和记录片的拍摄与后期制作主教材:罗伯特.穆斯伯格《单机拍摄与制作》辅助参考:(美)琳恩.格罗斯等著《拍电影——现代影像制作教程》第一章影视制作概论第一节电影与电视关系总说一、电影与电视:差异从介质开始:赛璐珞胶片磁带蓝光盘数字电影16格-24格25帧高速慢动作数字电影:数字电影是指以数字技术(“0”、“1”信号)和设备摄制、制作存储,并通过卫星、光纤、磁盘、光盘等物理媒体传送,将数字信号还原成符合电影技术标准的影象与声音,放映在银幕上的影视作品。
画框比:电影胶片的标准画框比(宽高比)4:3或者.33:1(标准电视画框比是4:3)美国标准宽银幕为1.85:1 高清电视为16:9 这2个数值比较接近胶片规格:胶片的规格由其宽度来表征,如最常见和通用的35毫米胶片,科教、农村放映的16毫米,以及超8毫米,70毫米胶片等。
胶片越宽,单位成像面积越大,成像越清晰。
关于imax:IMAX(即Image Maximum的缩写,意为“最大影像”)是一种能够放映比传统胶片更大和更高解像度的电影放映系统。
标准的IMAX银幕为22米宽、16米高,但不断有更宽、更高的imax银幕出现,如中国内地最大的imax银幕是东莞万达影城(22米,宽28米,总面积616平方米)IMAX影片的每格画面的感光面积是普通35毫米胶片每格画面的10倍、传统70毫米胶片的3倍。
从而决定了在“巨幕”上投放出的影像比一般电影更清晰、更亮丽。
3D影片:人的视觉之所以能分辨远近,是靠两只眼睛的差距。
人的两眼分开约5公分,两只眼睛除了瞄准正前方以外,看任何一样东西,两眼的角度都不会相同。
虽然差距很小,但经视网膜传到大脑里,脑子就用这微小的差距,产生远近的深度,从而产生立体感。
根据这一原理,如果把同一景像,用两只眼睛视角的差距制造出两个影像,然后让两只眼睛一边一个,各看到自己一边的影像,透过视网膜就可以使大脑产生景深的立体感了。
(完整版)电影基础理论与常识
电影基础理论与常识(一).法国印象派——先锋派电影思潮1.法国印象派-—先锋派电影思潮(德)抽象电影抽象电影(法)纯电影(法)印象派电影(法)先锋派电影达达主义电影超现实主义电影法国20年代(1917-—1928)的这场艺术运动的前期和后期有明显的不同。
前期的理论探索和艺术实践主要集中于对光的认识;而1925年以后,则倾向于抽象化。
所以将1925年以前的法国电影艺术运动称为“印象派”,而将1925年以后的法国学派成为先锋派。
不过,印象派电影一般被视为先锋派电影的前奏,甚至有人干脆把它归入先锋派,视为该运动的第一阶段.20年代的先锋派电影运动是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一次电影运动。
【名词解释:先锋派电影】不以营利为目的、不叙说故事、而主要对默片纯视觉形式的美学形态和表现功能进行各具风格的实验和探索的影片。
这种影片一般由创作者独立拍摄,大多为短片。
拍片活动开始于20世纪10年代末,于20年代进入鼎盛时期,在有声电影发明后,先锋电影趋于衰微,代之而起的是在拍片方式和艺术主张上大同小异的实验电影。
20年代的先锋派电影活动的中心是德国和法国;然而,以“复兴法国电影”为起点的这场先锋艺术运动,几乎从一开始就超越了民族电影的命题,而成为对电影艺术的表现潜能的多方面的论证.其兴起的原因有二:一是好莱坞电影占领了欧洲的电影市场,使欧洲电影艺术上停止不前,商业化倾向严重,这使得欧洲的电影艺术家产生了振兴民族电影的愿望;二是一战带来的精神危机加速了19世纪末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发展,先锋派电影便应运而生了。
其主要流派包括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构成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立体主义、印象主义等。
他们的艺术主张是:①。
反对商业电影,否定电影的大众化性质,使之成为供少数人玩赏、无功利目的的艺术品;②.搬用现代派文艺的各种主张和手法,并创造了诸如纯电影、绝对电影等术语,反映了逃避现实的抽象化、潜意识化倾向;具体的说可归结为四点:①.反对叙事,将情节纠葛和性格刻画列为电影的“敌对元素”,要求以抽象和空洞的抒情作为影片的全部内容,主张“非情节化”、“非戏剧化”;②.鼓吹通过联想的绝对自由达到“电影诗”的境界,排斥任何真实、任何理性的含义;③.描写梦幻的世界,即一个充满了潜意识活动的非理性世界;④.万物有灵论,把表现物放在比表现人更重要的位置上,排斥含义和逻辑。
影视常识
影视常识电影史及名词解释一、1.1895年12月28日,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第一次放映世界上最早的几部影片《墙》、《火车进站》、《工厂大门》、《婴儿喝汤》、《水浇园丁》等,标志着电影的诞生。
2.法国著名电影创始人乔治·梅里爱在1902年拍摄的科学幻想片《月球旅行记》,是其戏剧式电影的代表作。
3.爱森斯坦是世界著名电影艺术家,他导演的力作《战舰波将金号》(1925年)时至今日仍被认为是世界电影史上的杰作。
4.1927年,世界第一部有声片《爵士歌王》诞生。
1935年,世界第一部彩色片《浮华世界》诞生。
5.美国越战片的代表作品有《猎鹿人》、《野战排》、《现代启示录》等。
6.奥斯卡金像奖是由美国电影艺术和科学学院机构颁发的,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的最大奖项是金棕榈奖。
7.美国的著名“悬念大师”是希区柯克,他的代表作有《蝴蝶梦》、《后窗》等。
8.斯皮尔伯格的代表作有《拯救大兵瑞恩》、《星球大战》等。
9.20世纪80年代好莱坞家庭伦理剧兴起,它的代表作有《克莱默夫妇》、《金色池塘》等。
10.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电影节是意大利的威尼斯电影节,该电影节于1923年首次举办。
11.《偷自行车的人》和《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是20世纪40年代末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的代表性作品。
12.德国著名导演施隆多夫是“新德国电影运动”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品是改自格拉斯的同名小说作品《铁皮鼓》。
13.50年代末兴起的法国“新浪潮”运动,得力于《电影手册》杂志,该杂志的主编是著名的电影理论家巴赞。
14.法国新浪潮的代表人物是阿伦·雷乃,代表作品是《广岛之恋》。
15.日本第一部获得世界电影节大奖的影片是《罗生门》,导演是日本最负盛名的国际导演黑泽明。
16.我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定军山》,由谭鑫培主演,1905年在丰泰照相馆的露天广场上拍摄。
17.我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故事片是1913年摄制的《难夫难妻》,由郑正秋编剧,郑正秋和张石川联合导演。
电影导演必备常识(3)
“第五代导演”:1984年前后,一批北京电影学院1982届毕业生拍出了自己的电影处女作:《一个和八个》(张军钊导演)、《黄土地》(陈凯歌导演)、《猎场札撒》(田壮壮导演)、《喋血黑谷》(吴子牛导演)等,这些作品以个性鲜明的艺术风貌、标新立异的影像风格震动了影坛。
在当年9月召开的《新中国35周年电影研讨会》上,与会者在研讨这一批创作者与前辈导演不同的现象时,提出了中国电影导演可以按历史划分为五代群体之说,“第五代导演”的名称由此诞生。
随着这批年轻导演新作品的不断涌现,人们把1949年后出生、“文革”后进入电影圈的同龄段导演拍摄的影片统称为“第五代电影”。
其后他们的作品走出国门并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第五代”的说法也在国际上流传,并成为新时期中国电影的关键词之一。
从1985年《黄土地》获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银豹奖开始,1988年,《红高粱》(张艺谋导演)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1992年,《秋菊打官司》(张艺谋导演)获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1993年,《霸王别姬》(陈凯歌导演)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第五代导演”获得的这些国际电影最高荣誉,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五代电影”既显示了艺术探索挣脱窠白的鲜明特征,也印证了中国电影的变革都是在传统承续中的创新。
在这些作品中,历史的沉思和厚重的民族诗情的复合,体现了在“文革”灾难中长大的这一代青年的思想个性,而在银幕上呈现的空前强有力的影像造型语言和视听表现力,则标志着一种新的电影本体意识的觉醒。
从1985年《黑炮事件》(黄建新导演)开始,“第五代导演”把关注的目光同时投向变革中的现实,在作品中表达着他们对社会问题相对冷静的观察,并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历史批判而进入人性的探讨。
80年代后期以来,“第五代”的作品获得巨大国际成功的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内电影市场的变化,这一“代”群体开始向“人自为战”分化。
尽管这一批导演至今仍是电影创作的中坚力量,但他们后来的作品,从学术上讲已不具备作为集体研究对象的意义,“第五代”已成为一个历史的现象和称谓。
电影的常识
电影读解基础知识绪论影视艺术:人类历史上最年轻的艺术,人类现实中最生机勃勃的艺术,人类生活中最富创造力的艺术。
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托,融合各种艺术形式的长处,以镜头画面叙述和描写、易声画结合、镜头组接为基本特征的前所未有的艺术类型。
继雕塑、绘画、建筑、舞蹈、诗歌、音乐之后“第七艺术”。
1895年12月28日,巴黎卡普辛路14号咖啡馆地下室,正式公映了世界电影史上有记录的第一场电影。
《工厂大门》、《火车进站》、《水浇园丁》逼真性电影发展史上发生的两次重大的技术革命,使电影艺术跨入了成熟的阶段。
本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发生的由无声电影发展到有声电影的技术革命,是电影发展史上第1次重大的技术革命。
“伟大的哑巴”。
1927年10月,世界第一部有声片《爵士歌王》。
1930年,“明星公司”在法国百代唱片公司协助下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
电影史上第2次重大的技术革命,是30年代中期彩色电影的问世。
1935年由于生产具有特殊感光性能的彩色胶片的工艺得到满意的解决,美国导演马摩里安摄制的世界第一部大型彩色影片《浮华世界》(根据英国作家萨克雷的著名长篇小说《名利场》改编)在美国诞生了。
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游乐场“西洋影戏”。
电影在中国公众娱乐场所的第一次公开放映。
每一门艺术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或者说是表现元素。
如:绘画:色彩,线条,构图等……戏剧:台词、唱腔、表演等……文学:文字。
二十世纪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诞生了艺术的奇迹:──电影、电视。
它第一次、也是终于实现了艺术家千百年的梦想:使艺术走进了人类的每一个家庭。
“文化学”学者曾这样概括:二十世纪以前的人类是“文字的一代”,二十世纪的人类是“影像的一代”。
电影艺术的影像影像结构的基本单位是镜头。
电影镜头是电影摄影机在一次开机到停机之间所拍摄的连续画面片断,是电影构成的基本单位。
简称镜头。
镜头由以下几个因素构成:①画面,包括一个或数个不同的画面。
影视后期基础常识部分
基础常识部分一、彩色光三元素① 色调(色别、色相)色调是彩色的主要特征,表示彩色的种类,是由人眼感知到的彩色光光谱功率分布不同造成的。
② 亮度(明度)同一色调的彩色看上去深浅、明暗程度不同,这一特征即彩色的亮度。
它与光照强度和物体的反光率有关。
亮度反映了光对人眼的刺激程度。
③ 饱和度(纯度)饱和度表示彩色的纯净程度,或浓淡的程度。
一种完全纯的彩色光,是仅仅由单一波长的光或若干单波长的光复合形成的,饱和度高。
当具有不同波长的光—白光混入纯色光时,纯色光会被混入的白光冲淡,饱和度降低。
饱和度的高低是由纯色光混入白光的多少而确定的,未混入白光的饱和度高;混入的白光越多,饱和度越低。
二、照度与亮度① 照度照度是光源射出的光线到达受光物体表面单位面积的光强度,与光源的发光强度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是拍摄现场照明条件的重要指标。
照度的单位是Lux。
常见的照度参考值如表1-1 所示。
② 亮度亮度是指被光照射的物体表面的明亮程,可用以表示光源表面的亮度,也可以表示被光线照明的物体表面反射光面和透光面的亮度。
摄影和摄像都是按亮度曝光的。
三、三原色(1)三原色原理自然界中的任何色光都可以分解成为红、绿、蓝三种色光的分量;而利用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混配出自然界中的任何彩色光。
这个原理称为三原色原理,而红、绿、蓝三种彩色光称为三原色。
混合光的亮度为三种颜色光亮度的总和。
(2)加法混色法加法混色法用于彩色光的混合。
不同的彩色光混合时,各自在光谱中所占的部分叠加在一起,从而产生一种新的混合色光。
但是,该法所采用的原色光必须是红、绿、蓝,遵循规则:红+ 绿= 黄,红+ 蓝= 品红,蓝+ 绿= 青,红+ 绿+ 蓝= 白(3)减法混色法减法混色法用于颜料的混合和物体的固有色,是颜料和物体对照射光在选择吸收过程中产生合成的彩色光效果。
当颜料混合时,它们各自从入射光吸收其在光谱中所占的相应光谱部分,然后反射出某种色光的光谱。
中外电影常识
中外电影常识一.填空题1.西洋影戏在中国首次放映是在1896年8月,地点是上海徐园的“又一村”。
2.西班牙商人加伦白和雷玛斯在上海经营放映。
雷玛斯在1908年搭建了上海第一个专门的影院——虹口大戏院。
3.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拍摄了《定军山》,此片揭开了中国电影制片的第一幕。
4.由张石川、郑正秋等人于1913年在上海创办的新民公司,以及黎民伟等人在香港创办的人我镜剧社,在资金和技术上都与外国电影商人有密切的联系。
其中,后者协助美国商人布拉斯基的华美影片公司拍片。
这两家机构拍摄了中国最早的两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1913)和《庄子试妻》(1913)。
5.我国第一部有声片是1913年3月15日由明星影片公司拍摄的《歌女红牡丹》,该片采用的是蜡盘配音技术。
6.1916年,商务印书馆开始拍摄电影,并在1918年正式成立影戏部。
商务印书馆的影戏部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资本开办的第一家电影机构。
7.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是1921年中国影戏研究社在上海拍摄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
8.1922年1月由顾肯夫、陆洁创办的中国第一本电影刊物《影戏杂志》出版。
9. 1922年3月郑正秋、张石川等人创立中国第一所电影学校——明星影戏学校(后改为明星演员养成所),由郑正秋担任校长,培养电影人才。
10.中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电影剧本是洪深的《申屠氏》,发表于1925年的《东方》杂志。
(分镜头剧本)11.幻仙影片公司拍摄了他们的第一部影片《黑籍冤魂》(短故事片),是一部揭露洋人用鸦片毒害中国人的影片。
12.中国第一批长故事片是:《阎瑞生》、《海誓》和《红粉骷髅》。
13.《海誓》是中国人用自己摄影机拍摄的第一部影片。
14.我国第一部武侠神怪片是《火烧红莲寺》,是根据平江向恺然的《江湖奇侠传》改编摄制的。
15.孙瑜早期作品有:《故都春梦》、《野草闲花》。
16.《野草闲花》是孙瑜受小仲马的《茶花女》和美国好莱坞片《七重天》的影响而创作的。
电影艺术常识
1.1906年在日本东京成立的春柳社是中国早期话剧的第一个演出团体,其主要成员有曾孝谷、李叔同、陆镜若、欧阳予倩等。
2.王实甫的代表作品是《西厢记》,其中为张生和崔莺莺穿针引线的是红娘。
3.清代最为著名的戏曲作家是洪昇和孔尚任,他们的代表作品分别是《长生殿》和《桃花扇》。
4.世界上最早将位置不变的电影摄影机改成能移动、拍摄自由的摄像机的,是美国电影导演格里菲斯。
5.美国著名喜剧影片《淘金记》的作者是卓别林。
6.我国第一部彩色银幕故事片是1959年拍摄的《老兵新传》。
7.我国许多当代著名作家的名作已被编为电视剧,成为影视剧精品,如老舍的《四世同堂》、钱钟书的《围城》。
8.我国著名电影艺术家和活动家夏衍在新中国成立后曾改编创作了电影剧本《祝福》、《林家铺子》、《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
9.50年代末的法国“新浪潮”运动,得力于《电影手册》杂志,该杂志的主编是著名的电影理论家巴赞,其代表作有雷乃的《广岛之恋》等影片。
10.《偷自行车的人》是40年代末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的代表作品。
11.1895年12月28日,电影的最早发明者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第一次放映世界上最早的几部影片《墙》、《火车到站》、《工厂大门》、《婴儿喝汤》《水浇园丁》。
12.日本第一部获得世界电影节大奖的影片是《罗生门》,导演是黑泽明。
13.元末明初的四大南戏是《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
14.元曲四大家是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他们的代表作品分别是《窦娥冤》、《倩女离魂》、《墙头马上》、《汉宫秋》。
15.我国著名戏剧家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是《还魂记》、《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
16.乾隆末年,三庆、四喜、春台以及和春四大徽班把二黄戏带进北京,后逐渐发展为京剧。
17.《虎符》是郭沫若的名剧,《雷雨》是曹禺的名剧,《龙须沟》是老舍的名剧。
18.世界上第一部故事片是法国著名电影创始人乔治·梅里爱在1902年拍摄的科学幻想片《月球旅行记》。
电影导演必备常识
电影导演必备常识导演艺术:导演将电影剧本所描写的形象,运用电影的特殊表现手段,创造性地体现为银幕形象的全过程。
电影导演所追求的是如何使银幕形象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力、深刻的思想性和完美的整体感。
在摄制影片的全过程中,导演的创作是贯穿始终的。
导演艺术的独创性,不仅在于表现技巧或形式上的新颖,更重要的在于这种创新是建立在对生活的深入观察、感悟和理解的基础上的,因而是表现内容所需要的最恰当的表现技巧和形式,是内容和形式相统一并为广大观众所欣赏的。
导演十分重视电影剧本的质量,因为它是影片的基础。
导演既要研究剧本的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又要考虑观众的审美趋向和未来影片的经济效益。
导演一般都愿接受能引起自己情绪共鸣的、形象生动的电影剧本。
电影是一种集体创作的综合艺术。
导演从剧本出发,形成他的艺术构思,并邀请最适合于完成他的艺术构思的演员、摄影、美术、音乐、录音等各方面的创作人员组成摄制组来体现其构思。
对于合作者的选择和邀请,也体现了导演的才能、修养以及他对合作者的审美观念、艺术趣味和他们的才能的鉴别力。
导演是集体创作的核心,他对影片未来的银幕形象有全面的、完整的设想,也就是艺术上的总体构思。
为了使摄制组所有的创作成员充分理解导演的总体构思,往往通过案头工作,将其落实在文字上,写成导演阐述和导演剧本,供大家研究和实施。
导演艺术的水平,不仅表现在个人的艺术造诣方面,也表现在他善于激发艺术合作者们的创作热情和创作想象方面。
在深入探讨中,大家对导演阐述及导演剧本有了统一的认识,各部门才能按照摄制组的分阶段计划,为实现导演的总体构思发挥作用。
一切导演手段都应围绕着刻画人物和表述故事的目的来运用。
导演剧本中视听语言的处理常根据演员创造角色的需要而确定或变动,使人物处理与其他导演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浑然一体。
所以在导演与演员的合作中能否刻画出有内在深度的性格形象,就成为电影导演艺术成败的主要标志之一。
导演艺术还表现在对影片的最后剪辑中,剪辑不单是个技术过程,导演要将剪辑看作艺术创造过程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电影常识
1.什么叫独立制片?答:独立制片(INDEPENDENT FILMMAKING)由未与商业片厂签约的个人发动的电影拍摄计划。
2.Cult电影是什么类型?答:cult电影(cult film),是指某种在小圈子内被支持者喜爱及推崇的电影;一般而言,该种电影难以获得大规模的票房成功。
大多数被称为cult电影的影片,都在最初的影院放映中表现不佳,在赢得大众口碑方面铩羽而归。
但在随后的影碟租借及售卖中会一扫颓气,创造与影院上映收入相比更显丰腴的进帐。
在大多数的例子当中(但绝非全部),cult电影很难给普罗大众留下深刻印象,影评人也经常缺乏兴趣。
然而,推崇热爱某部cult电影的一小部分观影者,往往对该片表露出一种激赏。
3.想了解美国电影的分级制度。
答:美国的MPAA,它的全称为“The 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即“美国电影协会”,总部设在加利福利(Encino,California )。
这个组织成立于1922年,最初是作为电影工业的一个交易组织而出现的。
如今它涉足的领域不仅有在影院上映的电影,还有电视、家庭摄影(home video)以及未来有可能会出现的其他传送系统领域。
MPAA在洛杉玑和华盛顿为它的成员服务。
它的委员会的主要成员由也是MPAA的会员的美国最大的七家电影和电视传媒巨头的主席和总裁共同担任。
他们是:.迪斯尼公司(Walt Disney Company;).索尼声像(Sony Pictures Entertainment, Inc.;).Metro-Goldwyn-Mayer Inc.;.派拉蒙公司(Paramount Pictures Corporation;).21世纪福克斯公司(Twentieth Century Fox Film Corp.);.环球影像(Universal Studios, Inc).华纳兄弟(Warner Bros. )MPAA制定的影视作品的分级制度如下:·G级:(GENERAL AUDIENCES All ages admitted.)大众级,所有年龄均可观看大众级,适合所有年龄段的人观看——该级别的电影内容可以被父母接受,影片没有***、性爱场面,吸毒和暴力场面非常少。
电影院筹建基本常识培训
单价 350000元 110000元 157500元 240元 5600 5600元 6000元 1500元 4000元
EP CPS4215 EP CPS4242 (101dB) EP CPS4284(95dB) EP CPA801(2×450W4Ω) CP750 DCM-1
银幕后3个(左声道、右声道、中置) 3 银幕后1个 左墙4个/右墙4个/后墙4个 放映室:左、中、右声道分别配1个功 放;环绕声配1个功放;超低音配1个功 放。共计5个功率放大器 放映室:将服务器里的影片声音以 Dolby5.1的形式输出到功放 放映室:放映员在放映室里监听并调整影 厅内声音大小及效果 每个厅1个银幕架
团体价/团体数 团体价 团体数 【20%】 】
会员价/会员数 会员价 会员数 【10%】 】 商家联盟合作 【10%】 】
【上座率 = 观影人数 / 场次 ÷ 座位数 / 厅数】 厅数】 绿色代表决定票房的两大变数,只要找到这 两大变数的平衡点,就能保证票房的稳步增长。 橙色代表影城的整个票价体系,有机统一且相 互关联,整个票价体系决定了平均票价。
城建税(票房×3%×7%) 教育费附加(票房×3%×3%) 3.3%税金及附加: 营业税(票房×3%)
五、认识上座率及票房公式
市场拓展期(又称影院入市期) 阶段标志:平均上座率低于15%; 工作重点:迅速增加人流,扩大知名度,强调观众人次比票房更重要; 完成周期:3~6个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品质提升期(又称影院成长期) 阶段标志:平均上座率15%~35%; 15%~35%; 工作重点:继续提升人流,注重票价策略和客户维护策略,追求票房的高速增涨; 完成周期:1~2年。
电影院筹建基本常识培训
北京网尚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 运营管理部
电影常识
电影音乐指专门为特定影片而创作,编配的音乐。
它伴随着电影产生,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而趋于成熟完善,已成为电影艺术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和一种新的音乐体裁。
在无声电影时代,音乐只是电影放映时的伴奏,很少有影片由作曲家专门作曲。
进入有声电影时期,音乐在电影中的表现愈益为导演们所重视,也因此吸引了一些杰出的作曲家为电影作曲。
于是,电影便逐渐成为影片结构内部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元素。
音乐与画面在影片中的有机结合方式一般有两种,分别称为音画同步和音画对位。
音画对为音画并行和音画对立两种。
电影音乐在影片中以有声源和无声源两中方式出现。
两种方式有着不同的艺术效果。
有声源音乐往往赋予影片以真实感,可以坚强影片的真实性。
无声源音乐则可以对影片内容起到各种表现作用。
电影音乐的风格和表现手法一般与影片的体裁、题材、样式和风格相统一。
由于影片的种类不同,音乐在影片中的位置、分量和作用也不同,且各具特色。
歌曲在电影音乐占有重要地位,一首优秀的主题歌或插曲,往往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长期流传。
声画对位声音和画面形象分别表达不同的内容。
从不同的方面说明同一涵义。
这种声画结构形式,叫声画对位。
声画对位是一种声画结合的蒙太奇技巧。
声音和画面形象各自独立,而又相互作用,创造出一种画面和声音的交响乐式对位。
声画对位的效果,产生某种它们自身原来并不具备的新的寓意。
通过观众的联想,达到对比,象征、比喻等效果,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享受。
这个概念是苏联导演爱森斯坦、普多夫金和亚历山大洛父三人于1928年在《有声电影的未来(声明)》一文中首次提出的。
普多夫金于1933年导演的影片《逃兵》中第一次有意识地运用了这一原则。
在结尾的场面中,音乐并未追随着画面表现工人斗争的手挫,而是始终处于不断印象高潮的过程之中,表现对罢工斗争的必胜信念,音画对位有两类:声画并行、声画对立。
声画并行不是具体地追随或解释画面内容,也不是与画面处于对立状态,而是以自身独特的表现方式从整体上揭示影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情绪状态,在听觉上为观众提供更多的联想和潜台词,从而扩大影片在单位时间内的容量。
电影常识(蒙太奇 景别镜头远景 特写)
电影常识(名词解释)蒙太奇法文montage的音译,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
电影创作的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之一。
电影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
但当不同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时,往往又会产生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含义。
凭借蒙太奇的作用,电影享有时空的极大自由,甚至可以构成与实际生活中的时间空间并不一致的电影时间和电影空间。
蒙太奇可以产生演员动作和摄影机动作之外的第三种动作,从而影响影片的节奏。
蒙太奇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爱森斯坦认为,将对列镜头组接在一起时,其效果“不是两数之和,而是两数之积”。
镜头一、景别镜头景别为了让人们在银幕上看到想要看的表现对象不同的距离、不同角度的形态,就产生了镜头的不同景别。
景别主要是指摄影机同被摄对象间的距离的远近,而造成画面上形象的大小。
景别的大小也同摄影镜头的焦距有关。
焦距变动,视距相应发生远近的变化,取景范围也就发生大小的变化。
景别的运用是影视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手段。
为了塑好鲜明的影视形象,要求创作者根据人物的主次、剧情的需要、观众的心理,处理好景别的大小远近。
景别的划分没有严格的界限,一般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
为了使景别的划分有个较统一的尺度,通常以画面中人物的大小作为划分景别的参照物。
如画面中无人物,就按景物与人的比例来参照划分。
1.远景摄影机远距离拍摄事物的镜头。
镜头离拍摄对象比较远,画面就开阔,景深悠远。
此种景别,能充分展示人物活动的环境空间,可以用来抒发感情,渲染气氛,创造某种意境。
《黄土地》中的远景,人物都处理得很小,表现了人对自然的一种受制与无奈。
远景中视距最远的景别,称为大远景。
它的取景范围最大,适宜表现辽阔广袤的自然景色,能创造深邃的意境。
2.全景出现人物全身形象或场景全貌的镜头。
此种景别的视野相对小些,既能看清人物又可看清环境,故可以表现人物的整体动作以及人物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展示一定空间中人物的活动过程。
电影导演必备常识(4)
导演案头工作:导演在影片筹备阶段的主要工作。
电影导演为将剧本所提供的文字形象转化为银幕形象,研究有关的文字资料和形象资料,进行创作上的构思并诉诸文字的工作。
导演案头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和主要创作人员共同研究有关文字和图像资料,分析剧本,酝酿构思,写出导演阐述;和摄影、美术等共同研究拍摄方案,完成分镜头剧本或分场景剧本的创作,并和制片部门商讨和制定拍摄计划。
电影导演进行案头工作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对未来的影片事先进行艺术上的总体构思和设计。
导演阐述:导演向摄制组成员对自己未来影片创作意图和完整构思所作的说明,用以保证整部影片主题思想和艺术风格的统一。
主要内容包括:对剧本主题思想和时代背景或社会环境的阐释;对剧中主要人物的分析;对矛盾冲突的理解;对影片风格样式的确定;对节奏的处理;对表演、摄影、美术、化装、服装、道具等造型设计以及音乐、录音、剪辑等各创作部门的提示和要求。
导演阐述没有固定的写作格式和表达方式。
由于电影剧本的内容和题材不同,导演的素质和风格各异,所以写法也不一致。
导演阐述力求明确、生动、具体,富有吸引力和说服力,能鼓舞全摄制组的创作热情,启发创作想象,推动创作积极性。
总体构思:导演在想象中形成的关于未来影片的内容与形式的总观念。
总体构思的依据是剧本提供的思想与形象。
它贯穿在导演的整个创作过程中。
随着创作的进展与深入,总体构思也会变化和丰富。
作为整部影片艺术创作中心的导演,进行总体构思时运筹帷幄,统观全局,应具有对影片整体把握和全面设计的能力。
既要考虑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又要协调各个局部之间的比例关系,不偏爱局部章节,斤斤计较局部得失。
往往有这种情况:把整部影片中某一个场面和人物抽出来单独看,可能是感人的、恰当的、合乎分寸的;但把它放到整体中权衡,又可能是多余的、累赘的,显得比例失调和不可取。
这类问题多出自总体构思的缺陷。
由于电影的综合性,导演常把各个艺术部门的创作纳入到总体构思之中。
如对演员、摄影、美术、作曲、录音、化装、服装、道具、剪辑等创作,都必须有总体设想和要求,以期在创作上取得平衡与和谐,达到艺术上的完整与统一。
公务员考试考点:电影常识
公务员考试考点:电影常识第一题:2016年山东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第46题关于电影,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电影节是威尼斯电影节B.李小龙是中国功夫和功夫电影的“名片”C.世界上拍摄电影数量最多的国家是美国D.蒙太奇和长镜头都是电影的主要表现手法看到本题,你是不是突然想到了最近奥斯卡史上最大的乌龙?是不是怀疑自己看了假的奥斯卡颁奖?本来该是当晚最大的赢家的《爱乐之城》,此时内心应该是:“我能怎么办?我也很无奈呀。
”言归正传,本题涉及的电影考点颇多,首先A项国际电影节就需要我们关注各种世界级的电影节了: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创立于1932年,号称“国际电影节之父”,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电影节。
主要奖项有“金狮奖”“银狮奖”和“铜狮奖”。
戛纳国际电影节:创立于1939年,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最顶尖的国际电影节之一。
最高奖是“金棕榈奖”柏林国际电影节:创立于上50年代初,是欧洲第一流的国际电影节之一。
主要奖项有“金熊奖”和“银熊奖”。
以上三大电影节并称为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
所以A项说法是正确的,不选。
当然我们也可以来了解一下其他选项的考点。
B项,李小龙作为中国功夫电影的名片已经闻名于全世界了,相信大家应该都很清楚。
C项,有些小伙伴可能会把美国的好莱坞与印度的宝莱坞搞混,其实世界上拍摄电影数量最大的国家不是美国哦,而是印度。
好莱坞:是全球最著名的影视娱乐和旅游热门地点,现“好莱坞”一词往往直接用来指美国加州南部的电影工业。
好莱坞市位于洛杉矶市的西北部,是世界著名的电影城市。
宝莱坞:是印度广受欢迎的电影工业基地,印度电影工业中心位于孟买,该国许多电影都是在这里拍摄制作的。
由于孟买的英文名称以字母B开头,所以印度电影工业中心被称为宝莱坞。
印度是世界上每年拍摄电影最多的国家,美国2004年的电影产量为600部,而印度同一年就出产了1100部电影,其中三分之一是用印度官方语言印地语拍摄的。
蒙太奇:法语中为“剪接”之意,指将不同镜头拼接在一起,使得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具有不同的特定含义。
电影导演必备常识(8)
画面:①由摄影机片窗框定范围的被摄客体的影像。
②相对于声音系统的影像系统的统称。
画面一词借自绘画艺术,二者都是以具有边框的二维空间展现现实,并通过视觉器官感知。
相比较而言,电影画面的特点是“动”,不仅具有空间因素,还具有时间因素。
根据胶片宽度的不同,画面大小亦不同。
通常胶片有16mm、35mm、70mm等规格,不同胶片规格所规定的画面比例也不同,通常无声电影是1.33:1,有声电影是1.37:1,宽银幕电影是2.35:1,在实际操作中也可采用遮幅等方法改变画面比例,使之适应影片的构图需要。
导演处理画面首先意味着在景框内对客体的选择,这就涉及到对场景、人物、动作等因素的安排与捕捉,以及捕捉的角度、距离等。
例如希区柯克的《后窗》赋予这种选择以偷窥的意味,画面可以说即是在其框定范围内对现实的偷窥。
导演在具体操作中与摄影一起,构思影片的整体画面,并对单幅画面进行各个要素的设计,通过特定的技术手段逐步实现。
具体而言,导演要考虑画面内的构图、形状、线条、色彩与质感,考虑人物在画面中的位置所形成的效果,尤其要着意于光的运用,自然光抑或戏剧光效直接影响到影片的风格样式。
电影画面以二维方式展现三维空间,因此导演要特别注意画面景深的营造。
此外,画面是运动的,导演也要根据变化,不断调整画面内诸元素及其构成。
镜头:镜头一词有两种涵义。
①指安装在摄影机上的可供操控的光学镜头。
②摄影机开停一次对被摄对象的连续记录,或者在剪辑过程中,将一次拍成的连续画面分剪成两个以上的片段,可供穿插、组接,每一分剪段亦称一个镜头。
镜头是电影构成的基本单位。
镜头组接形成场,场形成段落等。
一部影片由所含信息、延续时间长短、景别、角度、运动方式等各异的众多镜头按照特定的顺序组接而成。
镜头可按景别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
镜头按摄影机与被摄物体的角度又可分为鸟瞰、俯拍、水平、仰拍、倾斜镜头等。
镜头按照运动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横摇、上下直摇、升降、推轨、伸缩镜头、手提摄影、空中摇摄镜头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基础理论与常识一.法国印象派——先锋派电影思潮1.法国印象派——先锋派电影思潮德抽象电影抽象电影法纯电影法印象派电影法先锋派电影达达主义电影超现实主义电影法国20年代1917——1928的这场艺术运动的前期和后期有明显的不同;前期的理论探索和艺术实践主要集中于对光的认识;而1925年以后,则倾向于抽象化;所以将1925年以前的法国电影艺术运动称为“印象派”,而将1925年以后的法国学派成为先锋派;不过,印象派电影一般被视为先锋派电影的前奏,甚至有人干脆把它归入先锋派,视为该运动的第一阶段;20年代的先锋派电影运动是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一次电影运动;名词解释:先锋派电影不以营利为目的、不叙说故事、而主要对默片纯视觉形式的美学形态和表现功能进行各具风格的实验和探索的影片;这种影片一般由创作者独立拍摄,大多为短片;拍片活动开始于20世纪10年代末,于20年代进入鼎盛时期,在有声电影发明后,先锋电影趋于衰微,代之而起的是在拍片方式和艺术主张上大同小异的实验电影;20年代的先锋派电影活动的中心是德国和法国;然而,以“复兴法国电影”为起点的这场先锋艺术运动,几乎从一开始就超越了民族电影的命题,而成为对电影艺术的表现潜能的多方面的论证;其兴起的原因有二:一是好莱坞电影占领了欧洲的电影市场,使欧洲电影艺术上停止不前,商业化倾向严重,这使得欧洲的电影艺术家产生了振兴民族电影的愿望;二是一战带来的精神危机加速了19世纪末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发展,先锋派电影便应运而生了;其主要流派包括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构成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立体主义、印象主义等;他们的艺术主张是:①.反对商业电影,否定电影的大众化性质,使之成为供少数人玩赏、无功利目的的艺术品;②.搬用现代派文艺的各种主张和手法,并创造了诸如纯电影、绝对电影等术语,反映了逃避现实的抽象化、潜意识化倾向;具体的说可归结为四点:①.反对叙事,将情节纠葛和性格刻画列为电影的“敌对元素”,要求以抽象和空洞的抒情作为影片的全部内容,主张“非情节化”、“非戏剧化”;②.鼓吹通过联想的绝对自由达到“电影诗”的境界,排斥任何真实、任何理性的含义;③.描写梦幻的世界,即一个充满了潜意识活动的非理性世界;④.万物有灵论,把表现物放在比表现人更重要的位置上,排斥含义和逻辑;先锋派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代表着作有德吕克的上镜头性、杜拉克的完整电影以及爱浦斯坦、慕西纳克、冈斯、莱谢尔等人;先锋派电影的具体发展见上图;名词解释:印象派电影20世纪20年代法国人路易德吕克及其友人创立的一个电影学派;当时法国电影业由于美国电影的竞争日趋衰微,德吕克通过他主办的电影杂志,幻想用“纯艺术”来复兴法国电影;他在理论上提出了“上镜头性”的概念,在创作上团结了诸如冈斯、杜拉克、爱浦斯坦等人,力求在商业影片中暗地进行一些革新;但他的努力没有得到制片人的支持和帮助,所以这一学派在德吕克于1924年去世后不久就分裂了,一部分人拍起商业片,另一部分人则走上了与商业电影彻底决裂的先锋派道路;印象派电影在造型风格上明显受到印象主义绘画对光的处理方法的影响,把光在观察和展现事物过程中的首要作用看作电影艺术的精髓;印象派电影的代表作品有冈斯的车轮、莱皮埃的黄金国、杜拉克的西班牙的节日、德吕克的狂热、爱浦斯坦的忠实的心等;印象派电影一般被视为先锋派电影的前奏,甚至有人干脆把它归入先锋派,视为该运动的第一阶段;2.法国印象派——先锋派电影思潮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观点1意大利卡努杜;卡努杜是意大利诗人和电影先驱者,于1911年发表了第七艺术宣言,在电影史上第一次宣称电影是一种艺术,从次,“第七艺术”成为电影艺术的同义语;他的思想对印象派——先锋派运动的影响非常大;他的观点主要包括:①.反对复制现实和戏剧扮演,强调纪实;②.强调光的作用;③.反对商业性;名词解释:第七艺术宣言意大利诗人和电影先驱者乔托卡努杜于1911年发表的一篇论着的名称;卡努杜在世界电影史上第一次宣称电影是一种艺术,从此,“第七艺术”成为电影艺术的同义语;卡努杜认为,在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和舞蹈这六种艺术中,建筑和音乐是主要的;绘画和雕塑是对建筑的补充;而诗和舞蹈则融化于音乐之中;电影把所有这些艺术都加以综合,形成运动中的造型艺术;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是把静的艺术和动的艺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造型艺术和节奏艺术全都包括在内的一种综合艺术;2法德吕克;德吕克是法国电影艺术运动的真正领袖;他并没有完全继承卡努杜的观点,并不同意“第七艺术”这种提法;他还认为电影不仅是艺术,还是一种工业,一种商业;他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反对玩弄光的把戏,提倡“言之有物”;他在理论上提出了“上镜头性”“上照相性”;在创作中,代表作品有狂热、流浪女以及为杜拉克导演的西班牙的节日编剧;名词解释:上镜头性早期电影理论家对电影艺术特性的称谓;原为法国先锋派电影理论家路易德吕克在1920年发表的一部论着的标题;他反对把照相看作是电影中的主要和唯一手段,认为“上镜头性”才构成的电影艺术的基础;“上镜头性”一词将电影与照相结合为一,旨在表达一种独特的、极其富于诗意的人和物的外观,这种外观只有运用电影的新艺术语言才能赋予;所有其他不是由处于运动中的视觉形象提示出来的方面,都不具有“上镜头性”,都不能进入电影艺术的行列;德吕克认为,“上镜头性”应包括四个主要元素:①.装置;②.照明;③.节奏;④.假面指演员;节奏在装置、照明和假面之间起着联系的作用;德吕克强调“上镜头性”不是被摄对象固有的一种品质,而是一种观察事物而后表现事物的艺术,是只有高明的导演才具有的品质和鉴赏力,是创作者热情和智慧的产物;3法杜拉克女;名词解释:视觉主义视觉交响乐法国先锋派电影理论主张;强调“视觉第一”,反对电影叙述故事和运用戏剧动作;首先由德吕克提出,由杜拉克加以发展并具体提出以下五点:①.借助于艺术表现手段传达某一运动应由其节奏提示;②.节奏本身和运动发展乃是构成电影剧作基础的两个敏感元素;③.电影作品应排斥任何异己的美学而发展自身的美学;④.电影动作应该就像是生活;⑤.电影动作不应局限于人物,应该走出表现人物关系的范围,而进入自然和梦的王国;视觉主义与杜拉克自己提出的“完整电影”同属于一种无情节的“纯电影”理论;名词解释:完整电影纯电影法国先锋派理论家杜拉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理论主张,认为电影并非叙事艺术,不需要情节和演员表演,而应成为“眼睛的音乐”、“视觉交响曲”;她提出的完整电影是“形式电影”与“光的电影”的汇合;她还认为,“现实主义影片和情节影片可以运用电影手段,但这种意义上的电影只是类型电影,而不是真正的电影”;二.苏联蒙太奇学派1.爱森斯坦1898——1948;爱森斯坦理论体系发展的四个时期1.“杂耍蒙太奇”时期1920——1923:爱森斯坦在参加电影工作以前就发表了杂耍蒙太奇一文;提出的核心观点即杂耍蒙太奇;爱森斯坦“杂耍蒙太奇”观念的来源:1.辨证法:黑格尔的三段论辨证法;两个不同性质的镜头即相当于正题和反题,他们之间产生冲突,便建立了一个新的概念,相当于合题;2.先锋艺术派中的构成主义和未来主义:要求打碎线性的戏剧模式,强调以多样化视点改造戏剧,利用空间的共时性切断戏剧时间的连续性;3.象形文字;名词解释:杂耍蒙太奇爱森斯坦于20年代初在戏剧和电影创作实践中采用并在理论上提出的一种结构演出的方法;即选择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手段加以适当的组合,以影响观众的情绪,使观众接受作者的思想结论;“杂耍是戏剧中每一个特别刺激人的瞬间,即戏剧中能够促进观众足以影响其感官上或心理上的感受的那些因素,也就是能够保证和精确的预计到如果安排在整体的恰当次序中就会引起某种感情上震动的每一个因素,它们是能够用来使最终的思想结论显示出来的唯一手段;”杂耍蒙太奇不是静止的反映一个事件,不是使活动的一切可能性处于这一事件的合乎逻辑的表现的限度以内,而是跃到一个新的阶段:把任意选择的那些独立的杂耍表演自由的组成蒙太奇——从主题效果的立场来合成;2. 理性电影时期1924——1929:此期拍摄的作品包括罢工、战舰波将金号、十月、总路线;提出的核心观点即理性电影;名词解释:理性电影理性蒙太奇该理论强调通过画面内部的造型安排,使观众将一定的视觉形象变成一种理性认识;该理论认为,两个镜头之和会产生一种新的概念,因为两个镜头对列及其内在冲突会产生对所描绘事物进行思想评价的契机;该理论主张以镜头蒙太奇对列以表现某种抽象概念,代替艺术形象;“敖德萨阶梯”经典段落的蒙太奇运用:1.以视觉节奏的造型因素突出影片的主题,创造影片的情绪,形成影片视觉感官的冲击力; 2.以蒙太奇视觉结构的形式强化影片的视觉形象,扩大影片的空间效果;3.以多镜头反复重复的延续动作使得影片的时间抽象化,造成影片的延时表现;3. 建立蒙太奇类型学——多声部蒙太奇体系的时期1929——1939:此期拍摄的作品包括墨西哥万岁、白静草原、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相继提出了节奏蒙太奇、复调蒙太奇、声画蒙太奇、镜头内部蒙太奇等问题,在理论上大大修正补充了早期的蒙太奇思想,最着名的代表作为蒙太奇1938;创作中实践了“情绪剧本”理论;名词解释:“情绪剧本”理论20世纪30年代由爱森斯坦提出并由部分剧作家附诸实践的一种电影剧作理论;该理论认为不需要戏剧冲突和戏剧结构,只要提供一连串诱发导演情绪的刺激物;因此,这种剧本虽然也有一些简单的情节,但一般是用一种浮夸的词句描写一些互不连贯的场景;代表作家是苏联的拉热谢夫斯基,他的代表作品有普通事件普多夫金导演、白静草原爱森斯坦导演等;苏联评论界认为这些影片都是失败之作;但“情绪剧本”作为探索新的形象性以及向文学靠拢的一种倾向,在电影剧作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爱森斯坦对于电影声音的美学观念及其演变;1928年,爱森斯坦、普多夫金、亚历山大洛夫联合发表了有声电影声明,提出“声画对位”的主张,并将“声画对位”看成一种普遍原则,否定声画同步,使声音依旧服从于画面和默片时期的蒙太奇观念,只是配合蒙太奇使用;在爱森斯坦建立蒙太奇类型学、即多声部蒙太奇体系的时期,他同样大大修正补充了这种思想,将重点转到声画同步和声画不同步想结合的问题上来;4. 提出作为电影总体的影片结构的理论,提出电影创作方法论的时期1938——1948:此期拍摄的作品包括伊凡雷帝一、二、三集;爱森斯坦完整的蒙太奇体系中的4个最重要的观点:1.任何种类的两段影片放在一起,就会从那两种并列的状态中不可避免的产生一种新的概念,一种新的性质;2.蒙太奇就是镜头内部冲突,是由两个并列的镜头冲突所产生的某一概念从而造成有目的的主题效果;3.蒙太奇不仅是产生效果的手段,而且首先是阐明思想的手段,即通过某种电影语言及其表现形式阐明思想的手段;4.蒙太奇的思维是与整个思维的一般思想基础分不开的;2.苏联蒙太奇学派;1苏联蒙太奇学派名词解释:苏联蒙太奇学派20世纪20年代,以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维尔托夫、库里肖夫等为代表的一批人,受到革命斗争现实的鼓舞,力求探索新的电影表现手段来表现新的革命内容,他们将实验的重点放在蒙太奇的运用上;库里肖夫和爱森斯坦强调两个不同镜头的对立或撞击会产生新的质、新的思想涵义,这是他们对蒙太奇理论作出的重要贡献;他们代表性的理论分别是“库里肖夫效应”和“杂耍蒙太奇”;其他人诸如普多夫金发展了叙事蒙太奇、维尔托夫创建了“电影眼睛派”,这批人是20年代苏联先锋主义电影美学探索的中间力量,在蒙太奇理论的创建和运用上贡献卓着,因此被称为苏联蒙太奇学派,他们的理论研究和拍片实践构成了苏联电影学派的第一个阶段;20年代末30年代初,由于爱森斯坦等人的极端的蒙太奇探索受到批判,苏联蒙太奇学派开始转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2苏联蒙太奇学派的其他代表人物a . 库里肖夫库里肖夫在十月革命前就开始了电影工作,建立了“实验工作室”,他是一个构成主义者,代表作品有西方先生在布尔什维克国家里的奇遇、遵守法律等;代表理论有“库里肖夫效应”和“电影模特儿”;名词解释:“库里肖夫效应”苏联电影导演列夫库里肖夫通过镜头剪接所作的一项实验,该实验实际上是由普多夫金具体操作的;库里肖夫为了弄清楚蒙太奇的并列作用,给俄国着名演员莫兹尤辛拍了一个毫无表情的特写镜头,剪为三段,分别接在一碗汤、一个正在做游戏的孩子和一具老妇人的尸体的镜头之前,结果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却似乎发现了莫兹尤辛的情绪变化——分别对应着饥饿、喜悦和忧伤;库里肖夫由此看到了蒙太奇构成的可能性、合理性和心理基础,并创立了“电影模特儿”等理论;他得出的结论是,造成电影情绪反应的并不是单个镜头的内容,而是几个画面之间的并列;单个镜头只不过是素材,只有蒙太奇的创作才成为电影艺术;他提出了积极的创作纲领:影片的结构基础不是来自现实素材,而是来自空间结构和蒙太奇;b . 维尔托夫1896——1954齐加维尔托夫原是一位未来主义音乐家,1916年创立了“听觉实验室”,1918年开始转向电影创作;1923年,维尔托夫发表了电影眼睛人:一场革命一文,提出了“电影眼睛”理论;代表作品有带摄影机的人、前进吧,苏维埃、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关于列宁的三支歌等以及24期电影真理报电影周报;维尔托夫也是苏联电影界最早使用声音的人;60年代法国新浪潮运动中的“真理电影”就受到维尔托夫“电影眼睛”理论的影响;名词解释:“电影眼睛”苏联纪录电影导演齐加维尔托夫于20世纪20年代初提出并在创作中付诸实践的理论;他把摄影机比作人的眼睛,主张电影工作者手持摄影机出其不意的捕捉生活,实景拍摄甚至偷拍、强拍,反对场面调度、剧本、演员和摄影棚,也就是反对故事片;虽然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理论强调对现实的即兴观察,但并不是单纯的摄录现实;他强调将电影观察的素材加以组织,从而引导观众达到明确的思想结论;他对“电影眼睛”的解释是“用纪录手段对可见的世界作出解释”;维尔托夫并不反对蒙太奇,他将电影眼睛称为蒙太奇的“我看”,他认为影片组织的基本手7段就是蒙太奇;他将蒙太奇的功能确定如下:选择电影观察的最重要的瞬间,将这些观察按照联想的原则加以联接,有节奏的组织素材以加强其情绪感染力,并通过镜头画面与字幕政治口号的结合来解释拍摄在胶片上的事件的政治意义;维尔托夫在自己周围团结了一批纪录电影工作者,组成了所谓的“电影眼睛派”,按照自己的理论拍摄了一些成功的影片,如电影真理报、带摄影机的人、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关于列宁的三支歌等;c . 普多夫金普多夫金电影理论代表作有电影导演和电影素材、电影剧本、论电影编剧、导演和演员;导演的影片代表作品有母亲、圣彼得堡的末日、成吉思汗的后代;他后期导演的作品有普通事件、逃兵、苏沃洛夫大元帅、海军上将纳希莫夫等;普多夫金强调剧本和演员的重要性,他同样把蒙太奇视为电影艺术创作的基础;他从一般意义上为蒙太奇所下的定义是:蒙太奇就是要揭示出现实生活中的内在联系,是一种辨证思维的过程;它是为表达一定的思想意图而组织电影动作的手段之一;蒙太奇的运用则显示出导演观察生活、分析观察结果并对之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基于这种思考,普多夫金创立了“联想蒙太奇”,具有很浓的诗意和抒情因素;“联想蒙太奇”把没有物质联系但却具有十分密切主题联系的视象并列起来;这种手法一般只能在影片的局部使用,而不能用它来统一全部镜头;普多夫金的理论强调了电影的叙事性,即通过分镜头突出细节的重要性,通过对情节和事件的分解组合,再现情节和事件,使蒙太奇成为剧情片段的连续 ,从而加强电影的叙事力量;这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30、40年代的苏联和美国的情节剧模式,因此被20年代先锋主义艺术家们看作是格里菲斯电影叙事结构的继续,甚至被爱森斯坦认为是把蒙太奇这一新的电影造型手段纳入到传统的再现美学范畴,是现代主义美学道路上的倒退;d . 柯静采夫、塔拉乌别尔格等人的“奇异演员养成所”这是一个纯形式主义的学派,突出一种“奇异化”的电影观念;名词解释:蒙太奇理论主要指早期电影中以维尔托夫、库里肖夫、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等人为代表的蒙太奇理论;通称的蒙太奇理论并不能囊括所有对蒙太奇问题的看法;西方的格里菲斯、卓别林、雷纳克莱尔、费里尼、爱因汉姆、米特里等,苏联的杜甫仁科、瓦西里耶夫兄弟、柯静采夫、尤特凯维奇、罗姆、格拉西莫夫等,都曾对蒙太奇的问题作出各自的解释;但苏联学派对蒙太奇的看法有一定的继承性,即便早期阶段也经历了一定的发展过程;以下分别简介维尔托夫、库里肖夫、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的主要观点;略;苏联电影理论界比较普遍的看法是:蒙太奇不仅是将各个拍摄下来的片段加以联接使观众对连续发展着的动作获得完整的印象的表现手段,而且是将各种现象的隐蔽的内在联系变成明显可见、不言自明的最重要的艺术方法;三.安德烈巴赞1918——19481.“电影新浪潮之父”——安德烈巴赞安德烈巴赞1918——1948是法国战后现代电影理论的一代宗师;1945年,他发表了电影现实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性文章摄影影象的本体论;50年代,他创办电影手册杂志、并担任主编;巴赞英年早逝,未能亲自经历战后西方电影的一次创新时期——法国新浪潮的崛起;但是他的电影手册的同事们即着名的电影手册派掀起的新浪潮把他的理论实践于银幕,为电影带来真实美学的新气息;因此,安德烈巴赞被称为“电影新浪潮之父”、“精神之父”、“电影的亚里士多德”区别于“电影的黑格尔”——法国让米特里;安德烈巴赞没有系统的理论着作,大多数理论思维通过电影评论体现出来;代表文章包括摄影影像的本体论、完整的电影神话、电影语言的演进等;安德烈巴赞的代表理论文集是电影是什么;巴赞理论在60年代末开始受到全面挑战,包括让米特里这样的经典电影理论家,也包括新兴的电影符号学;核心在于巴赞对于艺术与现实的关系所持的观点缺乏辨证性;名词解释:电影手册派电影手册派又称电影手册集团,是指从1955年开始聚集在以巴赞为首的电影手册杂志编辑部周围的一批青年影评人;电影手册杂志由巴赞等于1951年创办,其中巴赞的美学思想起着主导作用;电影手册派的新的评价标准是“作者论”;以特吕弗、戈达尔、里维特、夏布罗尔等为代表的这批影评人后来从影评工作过度到拍片,成为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主将;从1958年起,他们相继拍出了自己的第一部影片,对法国“新浪潮”起了形成作用,因此,这批人被称为电影手册派;在“新浪潮”于1961年趋于衰落后,这批人发生了分裂;特吕弗和夏布罗尔成为了商业片导演,里维特转向实验电影,而戈达尔走得更彻底,他的影片中的现代派色彩最为浓重;2.安德烈巴赞的电影现实主义理论体系电影影像本体论电影现实主义理论体系电影起源心理学电影语言进化观1电影影像本体论:核心、基本观点:影像客观现实中的被摄物同一;出处:摄影影像的本体论电影再现事物原貌的本性是电影美学的基础;名词解释:影像本体论巴赞的电影现实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其核心和基本观点是影像与客观现实中的被摄物同一;在摄影影像的本体论一文中,巴赞提出,电影再现事物原貌的本性是电影美学的基础;因为一切艺术都是以人的参与为基础的,唯独在摄影中,我们有了不让人介入的特权;所以摄影取得的影像具有自然的属性;影像本体论和巴赞的电影起源心理学以及电影语言进化论都有密切的关系;巴赞认为,电影发明的心理依据是再现完整现实的幻想,而现实主义是电影语言演化的趋向;2电影起源心理学:核心、基本观点:电影发明的心理依据是再现完整现实的幻想;出处:完整电影的神话电影是人类追求逼真的复现现实的心理的产物,这种心理因素决定了银幕形象的真实感,决定了电影技术的完善和电影艺术的发展方向:再现一个真实的世界;但电影不可能实现对客观现实的完整摹写,“电影是现实的渐进线”;出处:杰作:〈温别尔托D〉名词解释:木乃伊情结巴赞借助精神分析解释电影起源的一种阐释;巴赞为研究电影起源的心理,追溯到雕刻和绘画的起源;他认为人有永久性保存自己尸体的驱动;涂上香料的木乃伊是第一个雕像;雕刻和绘画成为人的替代品;他们起源与一种愿望,是一种原始需要;摄影不是创造永恒,而是给现实涂上香料,使时间免于腐朽;巴赞认为,摄影作为自然的补充,而不是替代,第一次有了不让人干预的特权;电影也因此第一次实现了影像与被摄物的同一,仿佛木乃伊;名词解释:完整电影巴赞在完整电影的神话一文中提出的关于电影起源观的电影观念;他认为电影起源的心理原因是再现完整电影的神话,也就是再现声、色、主体感受一应俱全的外部世界的幻景;3电影语言进化观:核心、基本观点:现实主义是电影语言演化的趋向;巴赞的电影现实主义包括三个方面:表现对象的真实;时间空间的真实美学核心;叙事结构的真实;为了实现这些审美理想,巴赞提出了“长镜头理论”;。